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8:22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1

著名的管理学专家米都斯,曾与其同伴一起对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在其著作《增长的极限》中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消耗等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的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而只有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都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全球才能被称为“均衡状态”。在这里,米都斯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得到满足”、“个人潜力”、“机会平等”,这些正是人与人之间对于资源分配一种理想状态的设想,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在他这一论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当代领军人物:奥康纳,在系统地考察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本质后,出版了其代表作《自然的理由》,其中包含了其对改进环境教育的理念的一些观点。他从“自然”的概念开始考察,批判传统的观念中总是把自然的概念机械化、二元化、碎片化,缺少对其社会性的考察,并片面地将“自然”与“文化”隔离。他认为,自然,包括外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即马克思所说的“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管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奥康纳指出:“在总体性的物质生活和具体的劳动关系中,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他始终坚持从自然、文化一体的角度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究,他强调,“文化实践可以理解为在工具理性、控制自然、利用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等理念的指导下,忽视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运作性,盲目地扩张自然科学的应用范围。这种文化实践的结果会导致物理和化学规律失去控制。”文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会性,奥康纳所说的文化实践导致的结果,正是由于社会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若再具体一些,文化维度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正是环境教育。因此,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奥康纳这里也得到了间接的体现。奥康纳的“自然文化”一体论直接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提示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本质特征,即著名的“人化自然观”,在这一观念中首先就指明,“社会性”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属性,若放到当今时代背景下,则首先体现在环境教育事业中。

其次,本人曾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对高师学生德育的启示”一文中,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理论对高师生的道德阶段进行过划分,即高师学生的道德水平大多数处于“习俗水平”,他们会以受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为荣,并且认为能够得到他人支持的即是对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他们会特别关注,与他人的团结,避免破坏制度和规则,使良心符合规则和义务,并履行自己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对他人、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在社会交际中往往会采纳社会制度观点,强调社会角色和规则。

由此可见,社会性在高校师生的德育工作中应该体现得非常明显。而环境教育恰恰就是一种社会性非常强的教育,只有当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至少达到“习俗水平”这一阶段时,才有能力真正地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品德,从而指导个体的言行。若单纯地对所有个体施以教育,而不去考虑其年龄特征、道德水平、道德判断能力、学习能力等,那么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去模仿,无法将其本质内化。

再次,从高师德育内容来看,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几个方面是高师德育的主要内容。其中,道德方面不仅要求高师生养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文明行为习惯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要形成现代文明意识,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环境教育在高师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理念

作为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奥康纳通过对自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自然、社会劳动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辩证观点,这对我国改进环境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环境教育与自然、社会劳动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奥康纳在强调文化与自然、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前提下,指明了环境教育程度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杠杆。隶属文化范畴的环境教育,与自然、社会劳动三者并存,任何一者都无法从这一整体中完全独立出来,正如奥康纳所强调的那样,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公共性”的生产条件,是任何社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包括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环境保持健康、生产条件得以满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年鉴》,在审视了国际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全球仍然存在的生态系统恶化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争夺资源的灾害与冲突不断造成的人员及经济损失;以及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各个方面可能带来的累积影响。另外,还指出了随着时代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如:人类对磷的需求量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是对有限的磷矿资源是否即将消耗殆尽这一问题进行的激烈争论;海洋塑料,是一个新的有毒的定时炸弹,指出人类会经常性误食塑料,且生物会被塑料缠裹,从而造成受伤或是死亡等。环境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它主要是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从而达到改善人与人关系的目的。自近代“大写的人”以来,人类控制自然的欲念也得到大大地满足,而这把“技术理性”实质却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繁华的同时,也把以上所阐述的这些生态环境的问题推向了全球。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话说,即生态问题本质上已经成为一个“脱域”国家边界,“再嵌入”各国家生活的全人类的问题。

其次,环境教育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生态环境、地理形态中的地区,在处理环境危机的同时,其生产方式、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在受到其间接影响,如: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盲目争夺所带来的危害;从考虑环境的适应能力出发,在创造生产所需条件的同时,探索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为关注对新的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完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高公民的环境法律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必须先培养出具有这种观念、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然后由这些人去付诸实践,才能最终达到“通过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从而达到调节人与人关系”的目的。环境教育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性,是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无法忽视的。若某地区的环境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人们则能更正确认识自然规律,自觉尊重自然规律,形成保护自然和生态均衡的意识;且对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能力、以及保护生产条件的能力等都相较别的地区要更高。那么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率会比较高、生态问题则相对较少,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生产条件得到满足,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随之减少,产业结构更为健康,最终达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目标。反之亦然,若某地区的环境教育程度比较低,则资源紧缺,而在生产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残酷的,这种激烈的“抢夺战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的紧张,矛盾更容易被激化。且人类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皆会因此而变的很恶劣,生产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不断激化。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2

教师是决定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质量的关键,把握着教育过程的方向。要想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首先要让教师成为环境育人的主人。“环境”育人的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如何通过环境来教育幼儿呢?

一、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1.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包括:(1)为儿童提供的设备和用具,应适合儿童的身高、比例,适合他们发展的需要。(2)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感觉材料和活动材料。

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能自由地活动,自然地表现,自由地发展体力智力和精神,激发自身潜力,充分意识到自由的力量。

2.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人应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感觉刺激,以满足其心理需要。在家中,家长都能尽力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却忽略了所提供的一切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家庭环境布置得富丽堂皇,却唯独没有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孩子在家里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摸,不利于孩子的自由发展,更谈不上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感觉刺激的环境。在幼儿园,普遍存在对儿童限制过多,教师指导过细,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自己,存在时时事事教师唱主角的问题。

二、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幼儿园里,墙饰是主要的环境创设。以往,环境创设都是老师根据培养目标,首先确定班中的环境创设方案,然后设计墙饰的内容和形式。而孩子们只是一个欣赏者、旁观者,只能间接地去感知教师创设环境的过程,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教育影响。其实,环境创设从构思到设计,从找材料到制作,还有分工合作等等,这一过程本身处处充满了学习契机,非常有利于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大班幼儿都有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他们对宇宙空间、海底世界、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很感兴趣。当我们认识了宇宙、九大行星、海中的动物后,幼儿创造的欲望被激发了起来。有了环境创设经验的孩子们主动要求创设奇妙的宇宙和海底世界,我大大赞扬了孩子们的创作愿望并启发幼儿:“除了绘画,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主题呢?”“用纸盒子做立体的”、“用燕子做”、“用泡沫做”。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孩子脑中跳跃,每位幼儿都激起了强烈的制作兴趣。他们找来各种废旧的材料、纸盒、瓶子、彩纸、线强,纸杯等。大家分工制作:有的用纸杯和及时贴做火箭;有的用矿泉水瓶制作宇宙飞船;有的用纸盒做卫星。在海底世界的制作中,幼儿有的用纸盒做乌龟、鲸鱼;有的用信封做热带鱼;有的用雪碧瓶做鲨鱼。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以物代物,大胆进行创造,动手制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环境的主人。他们自己动手打扮周围环境,体验创造的乐趣,同时,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良好的品德,创造的欲望与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重视环境与课程整合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教育环境幼儿身心发展方式方法

“孟母三迁”、“莫翟悲丝”的故事说明古人已注意到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创始人之一陈鹤琴老先生认为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后天变好变坏与环境有很大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决定的。因此,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体现在物质的丰富上,还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它能为幼儿提供思考、动手的机会,吸引幼儿主动活动、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创造,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创造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一、根据当下时代特色,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创设主题情境

时代不同,流行趋势不同,人们满眼看的、心里想的都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些元素。比如: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是植物大战僵尸、神庙逃亡、保卫萝卜等;吃的是必胜客、西餐、肯德基;穿的衣服是有关熊大熊二、喜羊羊和灰太狼等一些新生事物的;还有妈妈爸爸的网购、手机付费等。这些流行元素加上教师的巧妙设计就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主题墙。比如,利用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太阳花,把孩子们各种笑脸绽放在太阳花里,设计出出彩的主题墙,看着一张张可爱阳光的笑脸,谁的心中都是暖暖的、充满希望的。孩子们还可以根据照片墙加快了解、互相熟悉、增进感情。再如:神庙逃亡和走迷宫相结合设计主题墙,既吸引了幼儿眼球又能提供幼儿参与的机会,其中幼儿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障碍物。

二、时时处处考虑环境与幼儿的自身发展的关系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尊重他们。环境的创造从高度、色彩、形象、内容等方面处处为幼儿着想,将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放在首位。如墙饰的高度是否符合幼儿的视线,色彩是否鲜艳、漂亮、为幼儿所喜欢,形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玩具材料是否有可操作性,图片、作品是否放置合理等,这些都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三、根据幼儿年龄段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及区域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创设环境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及班级的实际情况。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步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常常出现焦虑、紧张、恋家、想亲人等现象,教师可为他们创设“小乐园”,将孩子们的照片贴在花瓣中,增进孩子间的互相了解。再布置“快乐的幼儿园”一角,将过去所带大班的老师、幼儿的生活照布置好,帮助幼儿熟悉、了解幼儿园生活。另外,根据三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设计娃娃家、玩具区、积塑区和动手区,尽量使他们玩得开心,转移幼儿注意力,淡化孩子想家情节。

中班幼儿感官认知能力大大提高,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交往意识开始萌芽,互相结伴合作的意识开始形成。于是在小班环境创造的基础上,增设话吧、医院、美容厅、食品店等区域,不断充实区域。

大班幼儿求知欲、独立性、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想象力丰富,创造意识开始萌芽,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考虑区域的多样、材料的丰富,内容要趋向科学性、思维性、创造性的有机结合。比如:花儿对我笑、小实验、巧巧手、小问号、故事盒、我的舞台、小小发明家、棋类区、摩天大楼等系列角色游戏区。

四、区域的合理设计

1.挖掘空间潜力,利用室内外一切角落为幼儿设计区域,包括楼梯、走廊、屋顶、墙群等。

2.墙饰与区域、玩具与材料保持一致性,加深幼儿对区域的认识,使幼儿在各区域中专一地活动,互不干扰,且还能方便幼儿取放玩具,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3.区域的合理安排:一个理想的幼儿活动场所,应该是静区、动区、闹区区分开的,如较静的区域(图书、思维、美工区等)放一起;动的区域(建构、创作区等)放一起;闹区(娃娃家、商店等)系列角色放一起,有助于幼儿专注性的养成。

五、教师要科学地创造环境

1.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环境管理。

过去创造环境,只重视美观,处处以教师的意愿为主,没有幼儿参与的机会。如今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同教师一起创造环境,投放材料。如布置区域环境:一起种植、一起观察、一起记录,让幼儿在玩中思维、想象、创造。另外,每更换一个主题、每使用一种材料,都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并理解为什么这样做。

2.鼓励幼儿自制材料。

玩具材料有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而更多一部分则属于自制材料,这类材料有可变化和不定型等特点,能不断促进幼儿发展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注重与幼儿一起自制玩具。如用纸盒自制冰箱、彩电,利用废旧图书自制卡片及看图讲述图片,用瓶盖自制棋类、计算器,利用泡沫塑料自制蛋糕,用纸片自制拼图等。这样幼儿责任心明显增强,学会了关心集体。同时,幼儿对自制玩具均感兴趣,十分爱护,动手、动脑能力都得以提高,环境材料真正起到了教育效果。

3.材料的合理投放。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进度投放材料是十分有益的。

(1)分批投放: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近期教育目标投放,由易到难,每投放一种材料,都要教会幼儿玩法和规则。

(2)交替抽放:将一些玩具材料由易到难分类后交替投放,让孩子时常感到新鲜,保持幼儿对环境材料的兴趣。

(3)灵活投入:根据班上幼儿需求及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需要幼儿了解的可以进行环境创造与投放所需的材料。如现在幼儿有乱花钱不珍惜玩具的现象,教师可以灵活抽放相应材料进行教育。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解放孩子的时间、空间,使幼儿时时刻刻都在玩中接受教育。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可持续发展并极具时代特色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环保;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40-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环保宣传教育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环境的信息化是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在环保的宣传教育中也应加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民众宣传环保思想,加入环保行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创造出新的环保宣传教育方式,使人们形成建设美丽家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1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发展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存在普遍的不足,对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涵以及意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政府的职能发挥上也主要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忽视,而社会GDp的不断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条件获得的。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有害化学品的泄露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同时我国有害化学品的公路、水路运输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多。在这类翻船、翻车造成化学物质污染环境的事故之中,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对于环境与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是一种损害。有害的化学物质排入外界环境中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后续破坏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三废”排出,这对我国的江河湖海等水体以及陆地的土壤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危害是当前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推到一个重要的社会位置。

2环境信息化在环保宣传教育中的重要性

2.1环境信息化工作是环保管理的重点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服务于各级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可以实现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为实现环境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的工业以及人口不断集中,因此环境的污染情况也逐渐加重。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寄出建设任务也在积极的开展中。所以,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地方的层面来看,环境管理工作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环境信息的管理是国家信息管理的重要基础性的工作,各个阶层环保管理单位承担着环保以及污染治理的任务,其中许多的环境管理工作是直接面向环境信息源的,城市中的环境信息系统是国家整体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国家以及各省环境系统的关键信息的来源渠道。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具体的工作类型,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很多的宏观、微观信息的支撑,比如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各类信息种类。

2.2信息系统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信息系统开发的意义“数字环保”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实际的环保宣传与教育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需要跟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的开发新的现代化环保手段,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进行运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这样可以推动数据信息成为真正的环境管理工作的服务主体。另外,还要注重加强环保数据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环境保护对象的实际状况,使数据信息能够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增强其准确性,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效率。信息数据还具有共享功能,可以更好的进行部门信息之间的沟通。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中,环保信息以及相关环保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将会逐渐受到环境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今后的管理中需要将环保相关信息加入到计算机动态管理系统之中。

3充分发挥环境信息技术的宣传作用

信息化的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整个社会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领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环境信息化的进步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扩展奠定了基础,能够对社会现有的设施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其环保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推广,可以迅速的建立起环保宣传教育的专门网站。网站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意义。此外,信息技术还具有多媒体传播能力,能够通过音频、图片等手段对环保知识进行推广宣传,便于人们对环保内涵意义的理解。

4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的实际意义

环保宣传教育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包含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原有的宣传教育存在单一、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宣传的相关环保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人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对环境意识的形成也非常不利。而现代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改善原来的宣传教育的缺陷,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视频、图画等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环保内容的宣传推广,这些方式人们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可以有效的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效率,同时也能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实际成效。

5结语

在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信息技术来与外界发生联系,因此,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该抓住这一交流特点,通过网络信息的各种渠道进行环保信息的,可以扩大环保宣传的范围,使更多的社会主流建设者加入到其中,强化环境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促进环保实业的有效进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步,使其@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林号.浅析环境信息化在环保宣传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39.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54-0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而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必须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综合影响下,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与否成为衡量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方而。当前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困惑。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之源。然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认知水平有限,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所以各种势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想法设法地利用他们,争取他们。网络时代尤其如此,开放的多元的网络环境为其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提供了可能,使恶意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横行,放纵了西方霸权文化的恣意浸染,文化霸权主义滋生,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选择和是非判断的难度加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科学引领大学生的思维,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感染、引导和促进作用。我们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自觉有效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弘扬民族主流文化,宣扬主旋律,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是非评价能力。必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协助和调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抵制西方国家网络殖民主义侵略,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传递更加迅速便捷,大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获取到远远超越课堂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知识。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长久性、持续性、动态的过程,为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信息变革教育方式与手段,丰富与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类在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观念带入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由于其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更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逐渐成为网络文化接收和网络活动的重要主体。所以,他们很容易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网络舆论等的引导,而使自己的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发生偏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长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信息中游走往往会造成选择困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方式的扭曲,最终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些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迷恋色情、暴力信息、崇尚西方思想文化,刻意浏览与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网站等等。还有一些大学生网络成瘾,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放弃学业,人际疏离,行为偏激,迷失了自我,甚至产生破坏欲望,使他们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误入歧途,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网络技术的传授,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辨别能力,避免网络成瘾,纠正网络行为,预防网络犯罪等问题的产生,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而发展。

四、是解决网络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环境教育;渗透融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由于具有很强的基础上,因而加强环境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这就需要在开展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合,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渗透融合的有效模式,着力提升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这就需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能力是当前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强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进而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模式创新,在“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环境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想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语文教育当中,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环境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一定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使环境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改进语文教育理念。理念至关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使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其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一定要将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教育渗透、融合模式的探索,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环境教育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环境教育上升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把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深度整合,只要与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拓展和渗透。比如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育,说明环境与人的关系,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等等。二是加强环境文化教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特别是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都必须以文化为载体,要想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大力推动小学生环境文化的教育。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对环境理念、环境道德、环境规范等进行渗透,让小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环境保护在小学生内兴起,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还要重视“绿色课堂”建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师的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小学生保护环境。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在讲解有一些消费内容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绿色消费。三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小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环境教育的“渗透性”,还必须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最从重要的就是要做“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环境好的地方以及环境遭受破坏的地方去实践,并且让学小学去感悟,要求小学生写一些与环境有关的小作文或者日记等等;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又要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观察环境、保护环境,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知行合一”。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机制的改进和创新,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特别是要在改进语文教育理念、加强环境文化教育、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环境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步渗透到小学生的内心当中,使小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小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都具有重要价值,各级各类小学以及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芳珍.对小学环境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

[2]陈继红.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实施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传授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谋得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也纳入了其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一定阶级、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塑造、政治观点树立、道德规范养成并使之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包含对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的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环境教育的起点在于唤起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提高人类环境意识,这就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思想意识的巨大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必经之路。

(二)环境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不断增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人的思维的矛盾凸显,这些都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为,环境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内容,要解决不断解决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多渠道发挥改革、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紧紧围绕环境教育,切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历史的、客观的必要。

(三)环境教育内在性质要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并实施

1、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知道,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即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我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环境也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必须与世界和谐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2、环境教育具有公益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从这两者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会有良好的环境予以支持,实践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就是要人类获得最大化的、良性的公共利益。

3、环境教育具有强制性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够提供的尺度,然而,人类的环境教育意识却相对滞后,自从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人类所无法预料的灾难之后,人类的环境教育才不断被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的国家里,把保护环境(环境教育)作为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做出相应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将受到法律的自裁。因此,环境教育的强制性已经慢慢被人类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社会成员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环境教育性质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实施在社会实践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世界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世界本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等一系列观点的总和。这里的“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环境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也是环境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是以环境的存在为前提,同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因此,人类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时应遵循环境的一般规律。

(二)当前高校环境教育基本环境国情以及形势与政策

1、高校环境教育中的基本环境国情

我国是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2、环境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及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和谐共存。这要求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国民形成良好环境道德、养成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先导,而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明确工作和生活方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振奋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对大学进行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即: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以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主要标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就是要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勤奋劳动。环境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了解更多的环境问题知识与信息,应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社会环保活动实践,勤俭节约,为环保事业奉献与奋斗,将环保事业纳入到人生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四)环境教育法制观教育与道德观教育

1、环境法制观教育

法制观就是人们对法制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法制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制观念。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制观教育,帮助其形成明确的环境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不仅知道环境保护法,遵守环境保护法,还能将以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社会实践,强调环境保护法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环境破坏行为的约束作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2、环境保护道德观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道德与法律规范一起,作为社会的主要规范,要使人们掌握道德规范并实践,就应对其进行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观教育,目的是使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对环境保护产生作用。

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包含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面环境教育基础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教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政治观方面的环境教育则立足国情教育与党政政策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资源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当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基本国情;人生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侧重对大学生环境意识与自身人生价值与实现的结合,从个人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并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之一,更好的奉献于社会;法制观与道德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从道德约束和国家的法律控制这一对社会最低最高规范作用于环境教育之中,目的则是真正使大学生“知法”、“守法”,也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大学生内在素质之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方面的环境意识,从而为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环境教育因素与学科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能与现实相联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因素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环境教育的学科教育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施的环境教育应有独立的教学课堂与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更好效果,要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首先,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了解,在制作课件与教案时,应不断改善与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如图片、数据、视频以及案例等,做到与时俱进,让课堂更具时效性与深度。其次,合理布局课堂时间,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资源丰富,直观性强。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可多让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实践,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只限于讲授知识,更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参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注重丰富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外化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教育的主题融入其中必不可少,如开展环保意识实践调研活动,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环境保护辩论赛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环保思维,丰富环保实践知识最终使其在社会实践之中保护环境、带动他人。

(四)加强研究,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当前对于环境教育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所属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加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对新型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教学更具专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即使评估改进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辐射范围与深度。此外,高校还可组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工作研究组,加大师资力量,对该范围进行更多研究与培训,也可引进具有相关知识与研究能力的教师,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为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使人类从根本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最终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是人类树立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树立起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律与道德观的环境意识,当然,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相关研究者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马桂新主编.环境教育学(第二版)[X].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祝怀新主编.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

[4]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9.

[5]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6]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7]李静.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梁礼明,陈云嫩.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08,(4).

[9]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和国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教育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中小学的始终,从根本上发现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策略。但是,在当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环境观念与环境意识比较大伯。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环境意识是重要的而基础,但是中小学的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性认识程度还不足,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思想,学校更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基本上没有人会将环境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进行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更是寥寥无几。92%的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有50%的学生仅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从来不进行换件教育,对环境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偏差的现象,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环境教育的功能、意义理解的不到位,担心环境教育会分散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教育中。

2.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缺乏。除了环境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认识、学校教师、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绝大多数人对于温室气体、酸雨、臭氧层损坏长线的环境问题都不了解,更不要说产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国家环境保护公约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85.4%的人认为自己环境保护的知识非常少,有57.5%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环境保护日,有32%的只是听说过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对于具体内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见,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知识都比较匮乏,社会公众、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关注力度不足,学校环境教育得不到重视。

3.环境保护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缺乏,教材缺乏创新性。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环境科学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需要具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但是在培养教师的高校中,确实设置环境教育学,但是主要为环保部门提供人才,没有结合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生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代课,缺乏专业的环境知识与环境培养,很难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要有国家环保局与教育部门的投入作为支撑,但是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投入中,对于环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环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环境保护专业的学校外,并没有明确规定对其他环境教育的支出,这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改变对环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范围,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环境实践有良好的影响,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在全社会创设良好的氛围,实现科学的环境意识与环境理念,让环境教育得到社会的支撑,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

2.将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层次体系,突出重点与难点,讲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将环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加强环境教育与各个学科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区分重点与难点,将环境教育基本的内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倡导新的环境伦理观念。

3.注重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与教材的建设。环境教育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法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特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何将环境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到一起,将课程主题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方方面面的结合在一起,认可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并且提炼处符合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扩充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多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的组织教学内容,改建教学方法,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血虚兴趣,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严重,为学生讲解大气污染为人们带来的问题,为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纪录片、电视片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问你进行探讨,加深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结合新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文,曾宝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3):94-98.

[2]刘朋.芬兰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J].环境教育,2001,43:42-43.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9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的研究,主要阐述了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和现阶段各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旨在改进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服务。

关键词教学环境优化调控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作为按照发展人的身心教育要求组织体育教学的活动空间领域,是为了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而主动利用环境的产物。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为物质环境因素,诸如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设备器材的设置与分布,各种适宜身体练习的自然环境等;第二个层面即是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自觉、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和修养的氛围。诸如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实施、各种体育组织和活动、竞赛的开展,良好的体育校风、班风等等。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1.体育教学环境的目的性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包含着一定的目的性,不是完全随意进行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体育项目运动规律以及不同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

2.体育教学环境的综合性

体育教学环境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多数在室外进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相对复杂,形式多种多样,不是利用某种单一的环境因素就可以构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是由多种环境因素相互组合,相互联系构成的。其物理因素,心理因素都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体育教学过程,并综合性地对体育教学发生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教学的某一个单纯的方面,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特性。

(三)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体育教学目标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形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体育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条件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和效果。没有足够的场地就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器材设备的不完备都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导向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形的物质教学环境优化等同于教学条件标准化的盲目性

其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设施的配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建和完善。但是良好体育教学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场地器材的简单增加,更不是在校学生简单的拥有多少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而许多学校往往把体育教学环境建设的重点置于学校自身发展或者应付评估检查的指标上,脱离了体育教学自身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其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过于单一,往往只考虑到一些新型的时髦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无形的软环境建设意识认知的薄弱性

我国学校体育己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清末的体操课发展到今天的体育课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却也令人担忧,这与我们长期忽视体育教学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有直接关系。场地设施不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个人教学行为及教学态度,采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学校体育人文环境的熏陶比起场地不足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则影响更大。例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某些高校利用学校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有些相对较好的学校,学校体育活动却被搁置在黑暗的角落。这充分说明物质条件不是制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真正原因,而是被人们长期忽视的软环境建设。

(三)无形的学校制度环境优化的变更性

在信息交流快捷、频繁的今天,学校领导通过观摩、交流的学习形式,多方考察。认清自己学校体育存在的薄弱方面,反复强调了自己学校体育今后发展的重点,体育的重要性。可现实说明,学校体育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作起来次要、忙起来无关紧要”的尴尬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无论是教师的热情,还是学生的激情,都难以被调动。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待遇及地位相对较低,教师缺乏工作动力,出现教师倦怠现象在所难免。这种变更性,挫伤了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会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按时按质完成。

三、优化和调控体育教学环境措施与途径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

1.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地域优势

一般说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是有差异的,任何学校在环境方面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已有的环境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和弥补已有环境的不足,就有可能推动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改观。每个学校只要充分挖掘,都可以发现自己环境条件的潜力和优势。

2.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布局

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只有当这些环境因素协调一致时,体育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因此调控体育教学环境,首先要考虑整体的筹划布局,把体育场、馆的建筑,周边环境的绿化,场内场外的布置,图书资料的购置,各类器材的设置,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考虑和控制。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篇10

摘要:农村环境教育一直是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明确了环境教育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今后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三个教育主体、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治理已成为我省当务之急,农村更是其中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①。2013年出台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三年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则是将整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提升方面,而在农村人群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技能提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我国的普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教育因其覆盖面大、主体不明确、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异以及成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②。

本文将环境教育理论应用到我省农村环境整治研究中,评价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并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角度,设计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以期充实和丰富我省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一、环境教育研究述评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起点。1977年,联合国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和拓展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环境教育走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实践方面,联合国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美国出台了《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课程等进行了规定,部分国家也制定了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计划。

我国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始于1992年,当前已有的农村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论证、教育开展现状及分析、农村环境教育内容、对策研究。总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多为描述性研究;集中于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缺乏对其他农村人群的针对性研究;对策研究较为粗略,实际操作不具体;等等。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评价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

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泛泛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三、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

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⑴明确三个教育主体。明确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三个教育主体分别在农村环境教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共同为农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纯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重大农村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制度性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农村环境教育战略规划)以及民间力量不愿意或者无法完成的领域(如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教育的对口支援等)③,应由政府承担。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业在政府特许下,下乡开展环保产品宣传;同时,政府应视情况对下乡环保产品进行适当补贴,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等等;以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确保农户既获得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又体验和深化了环保理念。

社会团体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灵活性等特质。应大力、有序发动公益性组织、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教育,以分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当前我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支教、支农等活动,但总体来看,今后应在加强政府引导、对接农村实际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⑵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为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立足以上三类人群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差别化教育。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目标是认识环境,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形成环保资源意识。教育内容是环境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行为规范和环境现状等。教育途径是可参考江苏省做法,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有关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注重挖掘身边、新鲜的教育题材,增强课堂生动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创建环保知识科普基地,走出去体验城市、先进农村的优美环境。

对于成年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党团员、文明户等个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带动全体。教育目标是确立环境资源意识,掌握环保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环境权益意识。教育内容是农村环保基本知识、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农药、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径包括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环保生产技术下乡、产品下乡;结合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改圈、改厕等同时,教授农民相关环保、卫生生活知识;引导、帮助农民开展环境维权活动。

对于农村公职人员:教育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教育内容是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农村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教育途径包括定期举办农村环保专题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学习;考察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展环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调研制度,了解农村环境第一手资料。

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简要归纳,前两部分主要是从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入手,分别对活动的承担者和指向对象提出了要求。这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做好组织、资金和考核机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确保前两部分措施落到实处。

①组织保障。在各级政府,形成环保部门牵头,财政、宣传、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3],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借鉴锦州等地区做法,在乡镇一级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短、平、快的开展农村环保工作。

②资金保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经费应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款专用;在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经费中,明确用于农村环境教育资金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政府外物资投入,形成资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资金投入适当向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倾斜。

③考核机制保障。针对不同类别机构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基础形成环境教育责任体系;邀请农村人群参与考核,增强群众的话语权;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做好问责工作。

引文注释

①范社岭委员建言整治农村环境污染[n].河北日报,2014-01-10.

②李伯华等.农村环境教育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

③陈润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