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劳动保护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8:54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1

途径之一:找准切入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全面、全过程监督

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现实途径就是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

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工会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过程。搞好生产过程监督,要建立厂、矿和队三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使生产过程时刻处于监督状态;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一长三员”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小组中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要制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畅通劳动保护工作信息,使劳动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要加强对员工生产行为的监督。员工生产行为是实现劳动安全的必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指挥人员的行为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必须发挥好生产指挥人员的作用,对操作者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共保安全的局面。

与安全部门紧密结合共同监督。工会组织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要与安全管理部门共同开展。

途径之二:抓住根本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能力和水平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借助企业行政的力量,本着关口前移、力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增强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员工成为劳动安全监督检查的行为主体。

创建群众性监管制度体系,加大全员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定期重点对高危作业、事故多发行业和一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奖励制度等,提高员工参与劳动保护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监护责任制,使工会组织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一起,共同监督生产现场安全;加强企业劳动安全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建立事故处理制度,加强对事故隐患建档跟踪监督整改工作。

健全劳保监督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对《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借助网络、电视、橱窗以及会议等多种传媒形式,对监督人员普及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建立企业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工会干部、劳动保护监督员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劳动保护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制定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和工会参与员工伤亡事故的规定,明确劳动保护监督人员的编制、任务、目标和职责,使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各项制度更加齐全完善,实现监督有依据、处罚有权力、监管更得力。

途径之三:把握着重点,找准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

石油企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危险的行业。作为油田的基层工会组织,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就要抓住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查找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因素,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对企业定编定员管理进行监督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员标准,按照定员标准配置人员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一。要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工会组织应积极向人事部门反映合理配备劳动力,并认真监督新员工上岗合格情况,保证员工在合理的劳动强度下工作。

对劳保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是监督工作的难点。近年来,尽管企业在劳动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仍存在劳保产品质量监督环节不完善的地方,致使个别不合格劳保用品进入生产环节,给员工劳动生产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完善劳保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培育一支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队伍,把好劳保产品的购进、发放和使用“三道”监督关口,是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维护职能,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难点所在。

在劳动保护监督过程中实现双向维护是监督工作的重点。工会组织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既维护了员工群众的健康、安全等合法权益,也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途径之四:抓住关键点,增强依法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劳保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2

按照《关于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维权机制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企业工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建立和完善工会劳动保护长效维权机制,根据劳动保护《三个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机构,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抓好劳动保护组织建设,配齐各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专兼职干部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

二、结合实际,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

1、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小组检查员的作用。

2、开展多种形势的群众性安全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对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进行整改,建立健全企业班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责任制、监督检查培训教育等制度,在班组开展增强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查隐患等活动,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和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今年我县各企业无事故发生。

三、集体合同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各企业工会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劳动保护工作,按照劳动保护《三个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企业工会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其中都有“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履约情况较好,在合同中,企业向员工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企业工会在不同工种,岗位的员工发放不同的劳动保护用品,凡旧劳动保护用品使用到期的全部更换。

各企业工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有些个体肉类企业,每年都有新的员工进厂,企业工会在对新、旧职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外,负责劳动保护干部还进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培训,强化员工们的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企业对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到期的情况下,企业工会参照劳动部门的劳动合同范本,结合企业实际起草了新的劳动合同书,并进一步明确员工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中涉及员工权益的规定低于或高于集体合同的相关标准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条款,明确员工拥有“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条件下从事劳动,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五、存在的问题: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3

摘要: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关系是安全第一,质量第二。工程质量不合格,我们发现后可以敲掉返工重做,如果发生职工伤亡事故,我们没有办法使职工起死回生。因此,企业领导下基层检查,首先应检查的是职工的劳动安全、劳动环境和职工的食堂、住房与职工的生活、休息、娱乐,以及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

关键词:劳动保护体会

近几年来,在加强企业劳动保护工作中,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落实、培训严格、工作到位、奖惩分明,使劳动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保障了广大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具体体会是:

一、健全劳动保护组织

企业领导要十分重视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把劳动保护列入议事日程,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做到领导有分工,工作有安排,行动抓落实。要做好企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组织的建立和健全是关键。为了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检查,企业各基层工会都组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会小组中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针对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流动频繁,事故隐患易发生,劳动保护工作难抓的特点,在配备人员时,一般要考虑由熟悉劳动保护业务,热心劳保工作的工会干部和生产第一线的职工担任,对委员会成员因工作变动而空缺的就及时加以调整。对一些新建工地也及时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员有变化,机构不松懈,长流水不断线。企业对劳动保护工作要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并将考核情况直接与职工、班组,项目部的经济效益相挂钩。在平时,劳动保护检查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制订和修改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文明施工等规章制度,并积极参加安全工程检查活动,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劳动保护制度

为了搞好劳动保护工作,企业下属各基层工会会同行政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各个时期的工作特点,制订一整套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安全管理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如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责任制中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以此作为安全目标的考核,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干部职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能力。企业其他各下属施工单位也紧紧围绕施工项目,积极开展事故预防工作。对容易发生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重点进行预测和预防。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投入,脚手架、井字架、施工用电,“三宝、四口”(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楼梯口、通道口、临时洞口、阳台口),塔吊,施工机械等严格按规范操作,防护设施齐全灵敏。同时,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对木工场,仓库,电焊、气割等易燃易爆区域配备充足的消防器材,职工宿舍、临时工棚严禁私拉乱搭电线,严禁使用电炉等明火设备,从而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搞好劳动保护培训

根据施工人员流动频繁、临时工较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抓好公司、项目部,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预防工伤事故的主要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等。为了防止对换岗工、复岗工,特别是新招临时工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三级安全教育必须健全档案记录,履行签名手续,未经培训,一律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须经有关部门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施工人员,采取各种形式对施工班组长、项目经理、特种作业人员、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小组成员以及新进场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劳动保护知识培训,并邀请市总工会的同志到企业讲课,提高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抓好劳动保护培训工作,企业还把培训班办到工地上。可利用举办职工业余夜校进行安全培训,职工业余夜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安全操作,业务技能,劳动保护及法制知识等。培训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工种,有计划地邀请公司职能部门以及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采取授课、看录像、谈体会等多种教学形式。实践证明,通过举办职工业余夜校,既可以加强对职工应知应会的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熟练的专业技术队伍,更好地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又可以丰富工地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落实各项劳动保护措施

企业在抓好劳动保护工作过程中,要扎实细致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防署降温慰问工作。企业要重视企业防暑降温慰问工作,每年的夏天高温季节,企业都要召开专门会议,下发文件,抽调人员,准备防署降温慰问品,分组奔赴全国各个施工点,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防署降温慰问工作,这项工作已成为企业的光荣传统。对高温季节奋战在第一线的建筑工人进行慰问,把正气水、保济丸、风油精、人丹,毛巾等慰问品送到工地。为了把防暑降温慰问工作抓到实处,组印发“防暑降温慰问工作检查表”;检查表栏目有:工地名称,所属公司,检查时间,检查内容(包括食堂饮食,宿舍卫生,防暑药品,开水供应,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规范管理,企业形象),整改措施,检查组长签字,项目经理签字等。慰问中逐项检查,逐项填写,防止走过场。在防暑降温慰问中,他们还开展了送医送药活动,检查组成员安排了医生,对工地多位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作了心电图检查,并且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志,把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深得大家的好评。

2.抓好职工的健康体验。企业始终把职工的身体健康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每两年给职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体检结束后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发现有病需要治疗就及时安排治疗。组织企业干部职工到就近医院进行体检。另外,他们还切实做好女职工的“四期”特殊保护工作,合理安排、调整好她们的工作与休息时间,确保她们的身心健康。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4

【内容摘要】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较多的关注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常常忽视甚至是无视公司职工权益的保护。我国现行立法在保护并购时的职工权益方面尚有许多缺陷,亟须在今后的立法和实践中加以修正。

【关键词】公司并购;职工权益;保护

所谓公司并购,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公司为了获得其他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一般认为我国公司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股权(股份)转让、增资扩股、资产转让、公司合并四种类型。公司并购往往伴随着公司组织变动及经营控制权的转移,新的经营者可以运用其对经营事项的裁量决定权,实质地变更劳动关系或劳动条件,轻则涉及职工岗位的改变、工资的增减、就业的稳定,重则终止、结束劳动关系,甚至还引发矛盾,危害社会安定。在公司并购中职工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如何在并购过程中合理的保护职工权益,对公司并购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一、公司并购中职工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现

对职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是指公司在谋求出资者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这些责任包括尊重劳工权利、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由公司的本质决定的,然而公司整体利益是股东、职工及其他相关者等多种利益的结合体,当股东、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时,公司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也很难实现。公司职工的辛勤劳动为公司利润增长和资产积累做出贡献,而面对公司,无论在经济、组织、信息、社会关系还是市场影响力上,职工均处于劣势。从本质上看,对职工权益的保护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表现为社会对企业的期待,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公司在并购中合理的保护职工权益,这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二)弱势群体保护的要求

在公司并购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经济力量的薄弱,职工相对于公司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公司并购后,公司的内部结构或外在形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公司职工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公司并购对职工权益的损害除了常见的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劳动保险费等外,还主要涉及到劳动合同的解除和降低劳动条件。如果法律不对职工权益进行保护而放任职工和公司劳动契约自治和自由协商,则形式的平等必将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从法律自身的角度来看,保护弱势群体的本质,就是体现宪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也是对法律的正义本质的具体实行。

二、公司并购中职工权益保护的制度

在公司并购的过程中,能否处理好职工问题往往关系着公司并购的成败。据研究表明,75%的并购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职工问题未处理好。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各主要法治发达国家以立法例或判例的形式,确定了不同程度的职工权益保护制度。这些制度大致包括:工会制度、劳动合同承继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职工持股制度。

(一)工会制度

工会组织是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存续了200多年。工会制度作为“最古老”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制度之一,现已被多数国家所采用。

工会制度是保护职工权益最有力的制度。尽管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工会制度传统,但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开展企业集体谈判,签订企业集体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初衷却是一致的。在美国,尽管工会组织的地位有所下滑,但其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小觑。例如,前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面临空前危机,在美国政府否决了其振兴计划后,通用公司只有在与工会达成消减员工养老金的协议才能自救,否则将会破产。在德国,工会组织非常强大,全国约有一半的雇员是工会成员;除了有权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工会还有一系列的参与决定权,如制定规章制度、福利报酬、企业分红、职业培训等。

(二)劳动合同承继制度

各国对公司并购时劳动合同的承继问题,立法不相同,有的规定可以承继,即直接承继模式,有的立法规定不能当然承继,采间接承继模式,也有进行折中处理的立法例。

在英国,这方面的规定主要包含于《1981年企业转让(劳动保护)条例》,该条例旨在实施77/187号欧洲指令,即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企业转让中职工权利的指令,又称即得权指令。条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向受企业转让影响的职工提供保护,主要采用将转让企业职工权利与义务自动转移于新雇主的方式予以实现;(2)向因为企业转让而被解雇的职工提供保护;(3)设立了关于在企业转让发生前向工会代表通知与磋商的义务;(4)将某些工会权利从转让企业转移于受让企业。

除了英国,还有些国家或地区采取劳动合同附条件“承继”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企业并购法》第16条规定:并购后存续公司、新设公司或受让公司应于并购基准日三十日前,以书面载明劳动条件通知新旧雇主商定留用之劳工。该受通知之劳工,应于受通知日起十日内,以书面通知新雇主是否同意留用,届期未为通知者,视为同意留用。其实

,这种“承继“制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承继,而是用“载明劳动条件”的新合同替代原合同,公司职工拥有选择权。这并不利于职工权益的保护。

(三)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所谓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指在公司中,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民主形式,选举出担任董事、监事的职工代表,代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和监督的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形式;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能够促进公司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强化公司内部的监督,加强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在公司并购过程中,担任董事或监事的职工能够参与到整个并购活动中去,从并购方案的制定、实施到并购后的整合,职工董事监事都有权利参与决策和进行监督。

德国的职工参与制,又称为职工共同决策制,是一种典型的、有效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它是指公司职工通过选举职工代表进入到监事会,从而实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治理制度。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在德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权力远大于董事会,董事会只是监事会的下属机构,职工在监事会中的比例通常可达到1/3或1/2,且职工监事的权利义务规定明确、细致,易于执行。

(四)职工持股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所谓职工持股制度(简称esop),是指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拥有本企业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代表员工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按所持股份分享公司利润,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根据美国总会计办公室(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关于esop的报告(gao,1986),职工持股计划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已运用杠杆的(leveraged)、可运用杠杆的(leveragable)、不可运用杠杆的(nonleveragable)以及可进行纳税抵免的(taxcredit)。

职工持股制度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的一种股权激励模式,它通过职工持有股票,将公司前途与员工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此时的职工不再是单纯的劳动者,而是兼具股东身份;这不仅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为职工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公司运营提供了制度条件。

三、我国公司并购中职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建议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在我国,对公司并购中的各种职工权益保护制度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当中,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社会保障法等。

我国《公司法》第十七条对公司的劳动保护等义务作了规定: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公司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公司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第十八条对工会的权利义务及职工参与公司民主管理的权利作出规定:公司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组织工会,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应当为本公司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依法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对“裁员”问题作出了规定:当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或者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等情形,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同样对被裁人员的补偿以及禁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给予了明确,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对于患职业病、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人员、特殊时期的女职工等给予特殊保护,禁止解除劳动合同。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的公司并购中,职工权益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继修改了《公司法》、《证券法》,并出台了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强化了对我国并购交易的规制;其中有些内容也涉及到并购后的职工安置问题,但不够明确、细致。先前有些规章如《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等规章虽然对职工权益的保护作出规定,却规定模糊,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效力低下。

在劳动立法方面,《劳动法》中有关工会的规定空泛,工会权利大多是帮助、指导或请求权,不仅没有力度且法律效力不明,工会难以有效监督和干预企业。《劳动合同法》对公司并购后的劳动合同承继问题没有规定;对公司“裁员”情形如“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的规定不合理,不利于并购中公司职工权益的保护。《就业促进法》原则性、纲要性的条款过多,很多法律条文直接用政策性语言表述,缺少法律规范应有的具体规定,没有力度和约束力。

2、规范裁员制度

公司并购后,因机构重组等原因必然会发生人员冗余,公司要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采取各种方式裁员。但是任意的裁员会造成公司的震荡,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与壮大,而我国的法律对此也并未作出合理的规定。另外,对于裁员的限制必定会使很多公司采用隐性裁员的方式,如一些公司并不大规模的裁员,而是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职工"主动"辞职,这样不仅使公司裁员行为看似合法,而且会缩减公司有关的遣散费等开支。因此,对于如何限制公司裁员的原因以及如何保障裁员时公司职工的最大利益这两个问题仍然是在保护职工权益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3、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公司并购中,权益保护意识不强是职工权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职工自我维权的意识淡薄。当前我国企业职工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能力较低是个普遍现象。(2)公司对职工权益保护意识不均衡。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国有企业一般较为注重职工权益的保护。(3)社会公众对并购中的职工权益保护关注度低。对于大型的公司并购或有影响的外资并购,社会公众的关注度较高,但往往集中于并购的规模、并购对行业发展及证券市场的影响等,少有人关心其中的职工权益问题。也只有当职工权益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并购不能或并购失败,方能引起社会对职工权益保护的关注。

(三)完善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目前公司并购过程中职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我国的并购立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或专门的并购法规,将目前混乱的并购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和清理,使公司并购所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更加明确、统一,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其次,在我国的劳动立法中应确立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在公司并购中,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可以有效的保障职工的就业权,从而避免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对公司整合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冲击。

2、规范裁员制度

《劳动法》第26条规定中隐含的前提是劳动关系应当继续履行,即便是出现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只要还能协商一致也应当继续履行,只有在完全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合同才能解除。这些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使改制中适用第26条解除劳动合同的空间十分有限。由于部门合并,职能合一,裁减部分人员是必须的,所以在公司并购中首先应根据《公司法》概括承受原则无条件接受被并购公司的职工,在并购完成后再依法整合公司的人力资源,将富余人员按法定程序予以裁减。为防止企业的滥裁的行为,必须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公司裁员需遵循工会组织通知、协商等程序。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5

【关键词】工会;职工劳动保护;方法

《中国工会章程》第五章第二十八条有关工会基层委员会的基本任务中明确规定:监督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协助和督促行政方面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改善职工生活。依法参与劳动安全卫生事故的调查处理。同时,国家劳动法中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一章对劳动保护方面也做了规定。劳动保护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最大利益,工会应持高度重视和负责职工群众生命安全的态度,倾力关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并强化此项工作的领导,确保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放在同等突出的位置,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劳动保护要重视工会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不能只看成是单位负责人的事情,必须将其看成是工会组织重要的职责和责任。对企业行政部门,工会要加强劳动保护的监督,但也必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职工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享受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宣传,教育职工遵守规章和纪律,对企业行政部门进行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予以协助,给职工以家的温暖,提升员工的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主动参与企业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评审和人员伤亡的调查报告和处理,根据规定报告企业的人员伤亡情况。当企业工会在履行职责,保护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卫生方面受到障碍和阻力而影响进行了正常的工作进行时,应及时反映更高层次的工会,取得上一级工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加强工会干部劳动保护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努力缩小他们实际存在的业务能力水平和企业劳动保护水平不适应的问题,这里可以实行工会干部参加企业劳动保护安全管理培训专题研究班的方式,取证或者其他的方式,使得工会干部及时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职工劳动保护的切入点,把工会的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一体化进程中,产生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支有较高政策水准和业务水平的劳动保护团队,不断提升工会劳动保护的水平。

二、加强劳动保护应从制度先行上促成对职工劳动保护的重视

系统的制度建设关乎企业全局,具有解决问题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制度,就会有开展劳动保护的尺度和基础。要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检查,检查的权力还需要企业给予明确,使企业领导者理解和支持委员会的监测机制的重要性和监督检查的必要性,为检查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工会应充分利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定期就企业有关职业安全和健康咨询等事项进行协商,并抓好落实;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劳动安全委员会作用,就企业的安全决策、投资安全,关乎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制度、规章和决策以及职业安全和卫生条件等重大问题进行审查,建立和完善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劳动保护责任的问责,从而收到劳动保护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和标准化的效果,让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替职工发言有章可依,为工会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予以保证,让制度的保驾护航在工会的劳动保护中发挥作用。

三、加强劳动保护应通过培训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和素质发挥群众性参与作用

工会组织要主动实施预防为主的计划,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作为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方式来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敦促和辅佐企业实施灵活有效的手段,计划每年突出重点,在安全基础、安全程序、应急处理等方面对职工进行培训,尤其是要加大对本企业特殊类型的职工岗位的培训,严格执行领证才能上岗的制度。鼎力展开安全生产传布教育行动,启发职工自觉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学会驾驭安全的本领,加强自我保护认识。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行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

工会劳动保护的特征是群众性参与。工会组织要坚韧不拔地支持职工加入安全管理和监督行列的权利,花大力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职工群众,建立广泛参与和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发现身边有隐患的安全事故苗头,查堵安全漏洞。勉励员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件和其他微博的方式和渠道举报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和其他类型的违法行为。

四、加强劳动保护工会组织应创建企业安全文化

工会组织应协助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我要安全文化的安全观。基本安全文化的内涵即人的安全意识。意识抉择行为,行为反映修养,修养裁夺运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很大一部分是职工违章所致,大多数工人的违章不是故意的,是因为存有淡薄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修养不高才出现的。为了确保人的行为,设施和生产环境符合安全性,更好地防止发生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工会组织应当从人的基本修养抓起。开展安全教育应花大力气培养安全思想,即:缺乏好的习惯,就没有一个好的安全行为;自己的行为正确;良好的安全和优秀的业绩是划等号的;你被聘用的条件之一是安全;培训就是安全生产的首位任务;比事故更可怕的是违章;在企业里不守章程会在社会上不守纪律;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安全;发现必须立即纠正不安全因素;违规禁不住,风险不消除,最终会酿成事故。以上这些理念经过教育培训和工会干部的身体力行,深深的扎根于职工之中,并会被企业逐渐确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的核心价值观,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会得到大幅提高,从根本上实现“我要安全”,把劳动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效的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石化企业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达到新水平,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6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近几年中迅猛发展,数量急剧增加,从业人员比例不断攀升,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在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政策的指引下,非公有制经济还将以较高速度大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新时期新阶段,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将面对更多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尤其是市、地级以下工会。

从劳动保护角度看,非公有制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据调查统计,2003年全国非公有制工矿企业共发生事故8713起,死亡9708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65%和66%。因此,要全面推进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就必须将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同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监督、协助非公有制企业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安全生产,对于贯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对于维护上亿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安全健康合法权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公有制企业的监督检查,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公有制企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提高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水平。

加强机制建设,深化源头参与

建立和完善劳动保护工作机制,是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实现安全生产工作齐抓共管的有效手段。各级工会要重视劳动保护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创新。一是要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会、企协参加的三方协商机制。二是要发挥好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的特殊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机制,保证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在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发挥作用。三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级人大、政府及安全卫生管理部门有关劳动保护重大决策和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代表职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推进建立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护工作要逐步建立以规范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以执法为保障、以服务为宗旨、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机制。在企业中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含劳动安全卫生单项集体合同)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其它民主管理形式,加强职工群众劳动保护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总之,要在劳动保护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参政议政、群众监督、宣传教育、表彰奖励等各种工作机制。注意总结、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新经验,不断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方法。

创新“安康杯”竞赛活动形式,打造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著名品牌

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安康杯”竞赛载体的作用,把“安康杯”竞赛活动拓展到非公有制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去,把工会劳动保护的一些业务活动逐步纳入到“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去,使“安康杯”竞赛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参与度更广,影响更大,知名度更高,成绩更显著。将“安康杯”竞赛活动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组织网络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安全管理相结合,与培训教育、提高素质和技能相结合,与监控、整改事故隐患相结合,与合理化建议、群众性技术创新相结合,与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相结合,与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结合,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安康杯”竞赛逐步成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成为工会组织落实“切实维权”的重要工作载体,努力把“安康杯”竞赛活动创建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著名品牌。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产业和企业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好经验,把连续5年以上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的单位纳入“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评审和表彰,每年表彰一次。全国“安康杯”竞赛组委会每两年将召开一次全国“安康杯”竞赛表彰大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也应做好以上评比和表彰工作,以此激励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全国职工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是“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用5年的时间,通过学习-竞赛-实践-提高的过程,使企业8000万职工接受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教育。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成绩突出的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和应用安全生产知识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出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处处保安全”的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以落实三个《条例》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

在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上,要认真组织劳动保护干部和监督检查员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不断增强搞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逐步提高组织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组织建设上,要切实巩固和发展群众监督检查队伍网络,稳定监督检查队伍和人员。在制度建设上,要继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任免、管理和考核制度。全国总工会今年将对《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同时对全国总工会任命的全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进行重新登记,进一步规范全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任免和考核,以适应工会在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在乡镇(街道)建立工会或非公有制小企业建立工会联合会时,要同步建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并根据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和数量,配备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应建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并在生产班组设立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规模较小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明确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负责人;作业现场经常转移、员工流动性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到生产作业现场转移到哪里,工会劳动保护组织就建到哪里,努力构筑自下而上的群众安全监督网络。

各级工会必须积极主动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开展劳动保护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对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难度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上级工会要深入企业予以协调解决,必要时,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要求下,上级工会可代行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部分维护职责,减轻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压力与负担,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积极参加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查处,充分发挥监督参与职能作用“”版权所有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电力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就会增加电力企业工会的工作难度。作为电力工会劳动保护组织,在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好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二、优化电力劳动保护工作措施分析

1.依法履责,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劳动保护工作

要想开展好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就必须对电力劳动保护工作进行优化,工会劳动保护是电力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经营的基础,首先,电力企业在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一定要充分行使国家授予工会在劳动保护工作中的代表权、监督权以及各项权利,同时还要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然后,电力企业一定要紧密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来对工会的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开展,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民主管理,达到重在参与的目的,同时还要对工会参与企业劳动保护决策的有关规定进行有效的管控,这样才能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生产中,从而制定出安全生产等有关规章制度。最后在对劳动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时,电力企业一定要结合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享有一定的劳动保护待遇。

2.树立正确理念,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技能

在开展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中,除了要依法履责,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电力企业还要树立正确理念,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能。第一,电力企业在树立正确理念时,必须要求企业的工会干部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增强安全责任感、肩负起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以及要从各个方面抓好安全工作,并且严格履行管理的义务,这样才能做好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己任。其二,提高职工安全技能,首先要组织职工查找在管理和个人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安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继而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然后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进行培养,这样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必须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认识,并且正视各种安全规定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同时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进行熟练的掌握,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3.创新方式,多举措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创新方式也是有效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主要举措,在电力企业创新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以案说法的方式来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主要是运用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以及季节的特点来开展活动,这样能起到监督检查的效果。然后要从工作人员不安全心理因素出发来开展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各种安全活动,并且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对劳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就能保证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正规化和实效性。最后,把企业营造一个家的活动,主要是推行工作人员把全家福照片挂在墙上,亲人嘱托紧随其后,要经常与家人保持联系,这样就可以构筑起家庭第二道防线,也起到了优化电力劳动保护工作的效果。

4.加强队伍建设,为做好工会劳动保护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是优化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最后一个措施,首先,在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建设中,除了要保证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基础实力,还要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体制和组织,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同时还要对工会劳动保护队伍的成员搭配好,这样才能适应安全生产的形势。然后,电力企业要对工会劳动保护队伍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实际,主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实力,从而建立出一批适应安全生产形势、优秀的工会劳动保护队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提出了优化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开展。要想做好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首先必须要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一定要落实好各项措施,同时还要不断创新电力企业的工作方式。然后要增强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对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企业劳动保护有关问题。最后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电力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保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从而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建设和谐的电力企业。

参考文献:

[1]蔚红.浅谈当前企业工会工作而临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0(01)50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8

一、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的现实背景

(一)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和法规实行情况的描述

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群团组织)的大量调查情况看,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和法规执行的总体情况是清楚的。概括起来,这些情况反映出如下的特点。

第一,把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看,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关规定落实情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65年,属一般情况。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比较认真,但受到企业总体经济基础弱的限制。第二阶段,1965年至1992年,是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关规定落实得比较好的时期。在计划经济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效益比较稳定,大多数企业领导人能够依法落实有关规定。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0年,女职工劳动保护有关规定落实遇到很多困难。有的企业长期亏损,经济效益差,不少职工下岗、失业。尤其是一些女职工比较集中的行业或企业,如轻工行业、纺织行业等。

第二,如果从企业所有制的类别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遵守法律的情况明显好于非公有制企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情况又好于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有的地区,大部分国有企业和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外资、民营企业能够按法律规定建立“四室”,对“四期”女职工予以适当照顾,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设施比较健全。

第三,从企业的经济状况看,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经济效益是否稳定,成为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规模较大、效益稳定、管理规范、注重企业文化和形象的非国有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和法规的执行情况较好,而在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则是另一种情况。

第四,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1)。但不同企业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特点。(1)国有、集体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出现滑坡。在那些效益差的企业中,全面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2)乡镇、私营、小型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明显。如有些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不规范,企业经营者可以任意设置试用期。还有些企业规定女工在聘用期间不准怀孕、生育等。(3)有些企业的经营者法制观念较差,只注重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厂设备陈旧、厂房狭窄、作业环境差,事故隐患、尘毒危害问题大量存在,导致生产一线女工直接受到尘埃、噪音、高温、甚至有毒气体的危害,生产环境的恶劣给女职工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二)宏观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影响

1.经济体制转换的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的改制力度越来越大。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很自然地将利润视为唯一的目标,他们只从经济的角度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凡是增加成本或是影响利润的事情都不愿做。这一点在部分国有转制企业中表现为,女职工劳动保护呈滑坡趋势。例如,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因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有所下降:削减女职工劳动保护费用;劳保用品不能按时发放;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被取消或改做它用;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女职工的生育费用不能全额报销;产假工资等费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等。

“入世”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使我国经济能够全面地参加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渐地溶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可以说,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市场化。这种客观必然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当然,市场化并不意味着调整社会的规则只有经济标准。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入重要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面对着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这种现实也必然要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投入。

因此,适度的立法(包括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和守法作为纠正市场缺陷的手段之一,将显得十分必要。

2.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是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入世”化的历史交替和制度转换时期。这种剧烈的过程肯定要伴随着长时期的劳动力大规模调整和流动。特别是,这种调整发生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我国“入世”初期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首先,新增劳动力供给量大,每年将有1500万新增劳动力;其次,农业劳动力总量过大,且转移空间狭小;再次,劳动力需求总体不足。就业弹性系数持续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使得部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这个弱势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女性求职者。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不愿招用女性,或者是招用了女性而不愿在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有正常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女职工本身因担心

工作岗位而降低对获得特殊劳动保护的要求。

(三)制度因素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影响

1.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制度

根据新《工会法》第10条的规定,凡是有会员25人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该条还规定,女职工较多的,可以建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同级工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女职工人数较少的,可以在工会委员会中设女职工委员。可见,根据现行制度,企业中工会的组建率是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因素之一。我国目前非国有企业中的工会组建率还不高。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工会组织不健全,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职工代表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低,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水平低,使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工作缺乏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

2.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影响(1)

如果我们对大量存在的企业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和法规的现象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很多的情况并不是立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法律执行的问题。因此,劳动监督检查是否到位对于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状况有直接关系。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劳动保障检查机构将企业实行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作为监察执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了一些监察,对于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敦促企业守法,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执法难度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理缺乏手段。目前,全国劳动监察人员只有4万人,有些地区还未建立省一级的劳动监察队伍,劳动监察力量不足。解决这种制度中的问题,还取决于劳动法制建设的总体进度。

二、劳动标准制度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的影响

(一)女职工劳动保护与我国劳动标准制度建设

中国“入世”之后,劳动标准对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将加大。劳动标准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劳动标准是由劳动立法来确定的。劳动标准可分为国内劳动标准和国际劳工标准。我国的劳动标准有较好的传统基础,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标准等。近几年开发的职业技能标准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标准也越来越丰富,除了退休年龄标准和享受退休待遇的资格条件标准外,医疗保险中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标准,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标准等。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方面基本权利的劳动标准,其中还专门针对女职工的生理等特点,确立了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的劳动标准。这些标准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和具体劳动过程的保护的一种量化反映,。这些标准体现的既是女职工的基本权利又是企业的义务。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保护妇女的生理机能;基于妇女的生理机能的劳动条件、安全卫生设施等的保障;同工同酬;除一般性休息休假以外的产假等标准。中国“入世”之后,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劳动标准的作用。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是整个劳动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劳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速度。

我国现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有必要根据变化的情况对其进行修订。对这些标准修订的原则是,在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与国际劳动标准接轨,以求先进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我国主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行政部门,正在筹划整个的劳动标准体系的建设。因此,现阶段正是修订和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的有利时期。有关的配套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球化和“入世”的大环境之中。劳动标准已经成为与劳动有关的所有问题的一个话题。那么,我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到底是一种什么水平?这种比较对于研究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很有意义。在以下的比较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就我国的标准与公约的标准做比较,而不包括与建议书的比较(一般来说,建议书建议的内容更为具体,其建议的标准也往往高一些)。

国际劳工标准中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公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基本人权和促进就业类。这类标准是以促进平等和禁止歧视为宗旨的标准。其具体内容是促进男女的机会均等和待遇平等。

第二,生育保护类。第3号公约(1919年保护生育公约)和第103号公约(1952年保护生育公约<修订>)体现了国际劳工组织长期以来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第103号公约适用于受雇于工业企业以及从事非工业和农业职业的妇女,包括在家工作或在私人家中做家务劳动挣工资的妇女。我国的法律对于生育保险有比国际劳工公约更为具体和详细的规定,主要的法律文件包括《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

第三,职业安全和卫生类。如第136号公约(1971年苯公约)和第170公约(1990年化学品公约)等。这些劳工标准的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中都有规定。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和有关的国家卫生标准中。其中,关于妇女负重的问题,该《规定》还制定了负重的具体标准,而国际劳工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负重重量标准。其他诸如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种类,我国法定标准中所列的种类也比国际劳工标准中所列种类多。

第四,夜间工作类。第171号公约(1990年夜间工作公约)规定,向女工提供除夜间工作外的其他选择,例如换成白天工作,或延长生育前后的产假。产假至少应为生育前后16周。根据我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和哺乳期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工作。我国的标准似乎比国际劳工标准要高一些。

第五,井下作业类。第45号公约(1935年<妇女>井下作业公约),禁止在任何矿山的井下作业中雇佣妇女。对此,我国的《矿山安全法》、《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通过对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二者所设计的内容类似,或者说,我国有的标准是国际标准中所没有的,如经期保护问题等。就其大部分的标准本身的水平而言,我国法律规定的标准或者与国际标准类似或者高于国际标准。这一结论还只是本课题组在对二者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今后仍需对这种比较研究做出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

三、完善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立法的重点探讨

在我国整个劳动法制建设中,与其他方面的劳动法律制度相比较,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具有立法时间早,已有的立法具有层次较高,立法基础好的特点。与其他许多国家比较,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已形成体系,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亦比较全面。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我国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主要立法时间较长,例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于1988年颁布实施,距今已有14年。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剧和企业改制的交织,面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一些条款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目前在现实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是已有的法律和法规条文本身的问题,而是用人单位执行法律的问题,或者再加上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是否完善这一因素。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本身的问题,并不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并不是现有立法的所有内容都需要更改。现阶段,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的重点是,首先着手研究那些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应当进行完善或修改的方面,其次还要分析研究对有些条款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可行性。以下,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1.强化对妇女平等就业权和平等就业机会的保障

虽然以往的法规条款中有妇女享有与男子相同的就业权利的内容,但鉴于近年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即许多用人单位在其招工广告中公开指明该单位只招男性不招女性,而且这种公开的歧视现象,越来越蔓延,越来越堂而皇之,纠正的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从立法规定上下工夫。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关于妇女享有平等就业权的问题,其规定过于原则,建议有关保障妇女就业权利的法律条款应当增加更具体的内容,即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使用此类歧视性的广告。同时,还建议增加促进中年妇女再就业的内容。建议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研究反性别歧视的必要性。

2.将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纳入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之中

根据现实中很多地区已经实行这种做法的情况,可以说,进行这种规定具有可行性。据全国总工会2000年10月对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4家企业的调查,在所调查的地区,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努力探索维护女职工权益工作的新机制,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并注意将女职工特殊权益的内容纳入集体合同中。从源头上保证了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据本次调查的1904(1)家企业中,已签订集体合同的有1378家,占72.3%,其中女职工组织参与集体合同签订的有1309家,占已签订集体合同总数的%%,将女职工劳动权益及劳动保护内容写进集体合同的有1271家,占女职工委员会参与数的97.l%。在女职委的指导下,女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为47.5万人、占被调查女职工总数的85%。这一情况表明: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女职工委员会都参与了集体合同的签订,使女职工的权益得到了维护。

3.将对女职工进行两年一次的妇科检查的内容纳入法律之中

增加这一规定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际上,不少地区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制度。例如,上海等地的地方立法已包括这一内容。山东省和厦门市已将乳腺病纳入妇科检查之中。上海的有关调查也显示了增加这一内容的必要性。1999年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部对全市女职工妇科检查的统计表明(2),女职工的妇科发病率占受检女职工的47.8%。对轻工系统的调查显示,女职工的妇科病发病比例近40%。因此,建议在法规条款中增加如下内容,即至少每两年对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乳腺病检查,以及时治疗妇科疾病,保护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关于体检的费用,对已领取社会养老金的女职工的妇科体检费用可在医疗保险中列支;在职女职工的体检费用可由企业负担。

又例如,据全国总工会2000年10月对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4家企业的调查,目前,在企业实行对女职工定期体检和妇科病普查已基本形成制度。据本次调查的1904家企业中,能够做到定期(1—3年)对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的有1328家,占7o%。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能做到一年一次,效益欠佳的企业也能做到l—2年检查一次,并使患病的女职工能进行及时治疗。

4.增加对从事某些工作妇女的特殊保护

第一,从事一线流水操作的女职工。根据调查,流水线操作的女职工除工作用餐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工作节奏相当快,其流水线的频率以秒计算,要求工作中人的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尤其是孕期的女职工,长期从事流水线工作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建议对从事这类工作的怀孕妇女给予暂时调离岗位或设立孕妇休息室等特殊保护。

第二,从事电讯传呼员和长期从事电脑作业的已婚未孕和怀孕女职工。椐调查,电讯传呼员工作节奏快,同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长期在电脑屏幕前工作,长期电视射线的影响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从事这一行业工作的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比率较高。建议对这一部分妇女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制定相应的特殊保护措施。

第三,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女营业员。根据在上海的调查,长期站立对胎儿的位置有一定影响。另外,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营业员经期的出血量相应增加。因此,建议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事长期站立的女职工实行经期休息一天的保护。对此,其他国家的法律亦有规定。

5.关于禁忌劳动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包括,一般情况下禁忌从事的劳动和特殊情况下禁忌从事的劳动。这里的特殊情况指经期、孕期和哺乳期。工会系统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劳动强度、负重、有毒有害、辐射的标准相对较高,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职工的身体状况,逐步降低标准。工会系统的官员还认为,应坚决杜绝女职工从事高空或井下作业。对此问题,还应做进一步的技术性的科学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

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

5.《女职工禁忌范围的规定》(1990年)

6.《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编译。

7.《女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

常凯乔健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8.刘重/著,《wto会改变中国经济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长效机制。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和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必要性。

(一)中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结构性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1.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构架已基本形成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长。

养老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6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医疗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01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2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3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万人。失业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7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6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工伤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8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55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5万人。生育保险方面:2009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0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2万人①。

其次,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金收入持续增加。

其中,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3672亿元,支出27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34.2%。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40亿元,支出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22.7%。2009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32亿元,支出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23.5%①。

2.劳动社会保障权益严重缺失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到了合理有效的保护。

首先,社会保险覆盖面偏窄,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9年末,我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总和为23550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75.7%(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和全国就业人口(200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7995万人)的30.1%;2009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715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40.8%和全国就业人口的16.3%;2009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896万人,分别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47.9%和全国就业人口的19.1%。据统计,目前全国享有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只有26.5%,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最高,为32.3%;私营企业为27.8%;外资企业为6.3%②。医疗保险覆盖面最广,参保率较高,但距离全民医保还有差距。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平等。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指社会不同群体的人群参加同一个社保制度,待遇发放具有相同标准,不存在群体差异性,而且在全国范围流动没有任何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使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正在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向企业看齐却不涉及机关公务员等,造成了事业单位职工与公务员社会保险权益的不平等,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各层次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出现劳动者社会保障缺失的真空。从本质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是管理和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每个劳动者既面临老龄化的风险,也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需要不同层次,以便应对不同风险。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各项制度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能实现有机衔接,部分劳动者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导致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另外,为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也提出了发展企业年金,但缺乏统筹协调,抑制了企业年金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引入企业年金制度的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比例很小,而中小企业几乎没有。

(二)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影响。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劳动者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离不开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撑。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对劳动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1.不利于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

这种贡献可能比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贡献要大得多③。

而人力资本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和培训。在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的条件下,劳动者除了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能够得到维护外,受教育的权利也能够有所保障,从而使其劳动技能能够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也因此得以提高,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

2.加深劳资矛盾,加剧劳资冲突。

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国家强行性规定,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用人单位得以逃避法定义务,不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这加深了劳资矛盾,加剧了劳资冲突。

3.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被称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它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保证制度和福利提供制度,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网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使社会成员在其因各种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能够获得“生存权利”保障。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利益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劳资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将会使社会成员在失去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后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部分劳动者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造成了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宏观层面错位。

宏观制度和政府执行层面缺失和错位是我国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长期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模式把社会成员人为地划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而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制度安排表现出对城镇居民的倾斜,城镇居民以就业的单位作为保障,农民的保障来自土地。社会保障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形成了权力和责任的高度统一。在这种制度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隔,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差别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项改革的受益者并不包含大量农民劳动者。由于户籍制度能够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联资源,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排斥成为农民工在流入地就业却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的根源。农民劳动者城市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在城市正式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工作,只能在体制外寻找那些不受任何保护的边缘职业和底层职业。二是各项改革受益者并不包括大量从正规就业群体中脱离出来的灵活就业人员和部分民营企业劳动者,他们由于脱离了正规就业单位,因而其工作及相关社会保险待遇无法得到合理保证。

2.制度的可操作性手段不完善。

社会保障应该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制度。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相关立法的严重滞后、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管理不到位、保障标准不统一等。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法规,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3.政府职责履行力度不够。

政府能否完全履行职责和履行效果如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职责履行力度不够的主要体现:一是政策失当。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偏差和政策机制某种程度上的失灵是导致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农民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理应享有社会保障权益;二是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严重欠缺、立法不够及监管不力等。虽然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立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权,国家和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和相关福利,但在现实中用人单位有法不依的情况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和维护。

(二)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

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和社会责任缺失导致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保护是造成当前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主要适用于城镇公有制的机关、团体和企业,而不适用于非公有制的企业),有些条文模糊不清,这就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履行法定责任的漏洞,突出表现在: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在缺乏安全卫生保护条件的场所工作;以非法拘禁方式强迫劳动者劳动。更有甚者,部分用人单位还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权益更是无从谈起。

(三)劳动者自身权益意识不强。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拥有和实现除了需要政府制度和企业层面的积极作为外,还需要劳动者自身具有强烈的权益意识,而许多劳动者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权益保护意识相对淡薄。

首先,部分劳动者长期对自身社会保障权益认知不足,主张和维护自身社会保障权益意识不够。部分劳动者过分关心工资收入和工作机会而忽视社会保障权益;部分劳动者尤其是许多农民工作为传统小生产者比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并不认同和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更谈不上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权益。如社会保险需自身缴纳部分社会保险费用,一些农民工往往由于现实考虑而不愿意付出自认为并不必需的支出。一项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有近半数的农民工对于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其理由主要有: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收入;担心将来社会保险没有“保险”;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即使购买了保险,退保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次,劳动者维护社会保障权益的法律意识不足。

部分劳动者受知识少、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限制,法律意识淡薄,这使其不能事先预见可能的社会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同时在权益受损害后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部分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低,这里主要是指非公企业的劳动者。由于许多非公企业没有组建工会,因而在其中就业的劳动者,他们得不到工会的保护,使这部分劳动者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与载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集体的力量,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构建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长效机制。

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长效机制。

(一)政府应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劳动者权益。

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政策,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导部门,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

1.构建统筹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转变人口管理方式,尽快实行由户口管理向身份证管理的转变,将依附于户籍背后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衍生物从户口薄上去掉,把全体社会劳动者纳入到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

其次,要建立相互衔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通过立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发挥国家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商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使劳动者无论在失业还是在职期间或者在遭遇各种社会风险时都能获得合理的社会帮助,确保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得以实现和维护。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要进一步加大立法的力度,尽快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系统地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以使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的正常轨道,确保社会保障资金在征缴、管理、运用、保值和增值等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应在中央一级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在此基础上颁布全国性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单行法规,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从立法层面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其次,要加强执法检查,强化对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的监察力度。必须尽快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劳动监察体系,对那些侵害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行为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制止,对那些拒不向员工提供社会保险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使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寻求司法保护,得到应有的法律帮助。

3.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建议国家加大对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为重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一次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制教育轮训。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保障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劳动法》及相关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要为职工参保各项保险,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各项费用,政府对不承担责任的企业严加惩处。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保险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这导致企业有险不保,有险无保,参保欠保。在五大险种中,部分企业只参加一、两种保险,或者不参加保险;有些企业虽然参保,但欠保、骗保。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逃避是我国当前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加强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的制度设计与观念重构,切实落实企业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其次,要强化立法进程,用立法规范和硬约束来强化企业履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维护劳动者权益;再次,要从严格签订与履行合同入手,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加大对欠保、骗保企业的惩罚力度,强制收缴保费,对不履行社会保险责任的企业要强硬处罚;最后,要深化企业的公平效率观、权利义务观,强化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根本上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

(三)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既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权利,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工会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建率比较低,劳动者加入工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工会组织也没有充分发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企业工会维权职能的退化,削弱了工人的内部组织性,增强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因此,要加快企业工会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同时深化工会改革,进一步提高工会地位,明确工会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使工会真正成为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组织。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其维权意识。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劳动者的法制观念薄弱和缺少维权意识,而提高劳动者自身知识水平及维权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使他们在自身权益受损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竞争力,以使劳动者能适应市场需要,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燕生。劳动者社会保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孟刚。劳动权益保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仓理新。社会保障与公民权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6]刘俊霞。公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7]刘云香。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及完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8]刘斌。浅析中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9]谭兵。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j]。学术研究,2005,(7)。

[10]龙翼飞。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5)。

[11]彭秀清。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j]。法制与社会,2008,(9)。

[12]social security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can low-income countries afford basic social security?”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8,2008.

员工劳动保护制度篇10

累计供水(截止目前)800万方;累计安全供电1087.60万度;供暖158天(总面积2220.8m2);供应液化气84754瓶;环卫清扫保洁累计4238.64万平方米;绿化养护累计45.71万平方米;垃圾外运累计约81.358万吨。

上半年实现收入6171.4万元,支出5090.3万元。

二、集体合同履行情况

XX年初,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签定了社区集体合同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两个集体合同的签定,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重点工作全面展开。广大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在帮扶解困送温暖工程方面。XX年,社区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上,认真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强化“一帮一、一助一”活动。春节前后分别向56户市特困户、138户困难户共发放补助金147150元;向19户残疾人发放残疾人生活补助金9200元;对250余户有困难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5月份助残日又为30户残疾人员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做好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开展了独居老人关爱服务和老年文体活动,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是家政志愿者承担26户孤寡老人家庭服务,逐户慰问离退休人员的遗孀,为他们带去组织的关怀。二是为1300多名老年人办理市公交免费乘车证。三是对长期在外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发慰问信、贺年卡370份。

三、民主管理进一步落实情况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社区坚持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社区管理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

1、根据《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社区依法建立了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共有委员120人,依法行使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力。

2、完善制度。为了使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了××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章程,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奖罚制度》、《××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督检查制度》、《××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干部工作考核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将指引社区民主管理人员更加严格依照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进行工作,强化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领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做到细致,明确,规范化的管理。

3、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从提高职工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参与能力上入手,抓好对职工的培训工作。利用以会代培、民主管理委员成员大会等形式,对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职工了解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参与能力得到了增强,民主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4、实现全程参与、全面维护。本着“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有利于民主决策、有利于民主监督”的原则,履行参与和维护职责。一是在岗位竞聘、困难救助、技能大赛、公益性岗位招聘、物资采购和招投标等工作中,邀请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参与其中,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推进,也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把民主参与、民主管理落到了实处。二是在社区经营管理考核办法、住房管理办法以及hse管理体系文件出台前,都要经过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审议通过。

5、深化厂务公开。一是严格按照《××社区厂务公开实施办法》,对厂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了党政工纪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了对各单位的指导和检查,进一步拓宽了公开渠道、加大了公开力度,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做到了让职工满意、让群众满意。

6、落实“三述”考核干部制度。坚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支持职工讲真话、讲实话,充分发表意见,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做到了把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的结果作为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月初,采取背对背的民主测评形式,从政绩、廉政和学习叁个方面对115名中层领导进行测评,测评时是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综合测评,中心领导评议结果占30,中层干部互评结果占30,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评议结果占20,居民监督员评议结果占20。测评结果是全部称职,民主评议中层干部面100,职工群众满意率达98,领导干部的优秀率达82。

7、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和“立足岗位、节能降耗”活动。广泛地调动职工立足本岗、减少浪费、节能降耗,活动中物业站针对社区用电量居高不下的实际,对社区的所有用电设备、线路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对用电大户实行定时供电措施,使用电量降低了三分之一。

五、关于职工技能培训工作落实情况

充分发挥行政的自身优势,与工会一道,开展具有特色的员工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

1、具体做作:一是年初制定了专业技术教育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科提出培训内容、人员及目的,并按计划落实了各项培训,截止8月底已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职工536人次,培训率达到100,并将培训工作纳入社区年度业绩考核,有效的促进了职工业务技术技能的提高。

2、是培训内容,(1)进一步树立社区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2)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珍惜岗位、爱岗敬业,立足本岗,为社区稳定、发展多作贡献。二是借助“四个大讨论”活动平台,在职工队伍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法律、法律知识学习,引导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维护稳定;(3)开展新版《员工守则》的学习宣贯活动。9月初针对新版《员工守则》内容下发了知识竞赛和全体职工参加新版《员工守则》考试的活动方案。

3、培训方式,一是以基层单位、班组为主,以班前会、职工大会等形式,进行日常技能培训。二是组织专题培训。

六、关于劳动力及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职工福利落实情况

1、劳动力管理方面。社区按照“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原则,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优化人力资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上半年根据勘探局的安排,从社区内部通过公开竞聘,伍位同志进入中心领导行列。劳动报酬方面,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和激励作用,促进“管理、技术、操作”三支队伍建设,社区根据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情况,建立和完善岗位效绩工资制度,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工资增长制度,上半年员工人均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认真执行勘探局各种涉及职工福利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职工社会保险、疗养等福利,使职工充分享受了带薪休假等福利。7月份配合局社保中心完成了社区五六千人的城镇医疗保险的登记和核对工作。8月份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了体检,对其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七、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方面

××社区一直重视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劳动保护的投入,改善职工的劳动保护条件,全面推进社区hse管理体系,加强对劳动保护、职业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做到规范化管理:

1、健全劳保督查委员会,社区现有劳保督查委员会委员23名。有专(兼)职安全督查人员31名,形成了完善的管理网络,人员素质基本达标。7名中心领导都有安全承包联系点,每月至少到承包点对劳动保护、职业卫生工作检查一次。定期召开会议,对社区存在的劳动防护问题进行研究、加以解决。

2、劳动防护用品做到规范化管理。一每年初编制年度的劳保计划,做到按岗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二是采购必是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标志证和产品合格证的正规生产厂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且优先采购油田内部厂家的产品。三是货到做到三级验收,并及时发放。对常用劳动防护用品做到少量库存,以备应急之用。一年来完成零星劳保采购计划,购置毛巾2120条、肥皂2480块、洗涤剂1215瓶、防晒霜1333瓶、防蚊剂1350瓶、电焊手套100双、帆布手套1250双、线手套1350双、去污粉1240袋。

3、加强劳动保护,配好劳动防护用品。一是按照“兼顾全面,关照重点”原则,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向一线倾斜、向操作岗位倾斜,做到一线操作岗人员的劳保配备标准比一般管理岗位人员高,并在劳保护品用完、损坏后及时给以补充。二是督促岗位人员按规定穿戴和使用劳保用品。未穿戴和使用好劳保用品不得上岗,并对未按要求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者按违章处理,给予相应的处罚。充分发挥劳动保护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4、积极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按照勘探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社区认真开展了“我要安全”主题活动。(1)营造“我要安全”主题活动氛围。2月26日举行了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制作宣传橱窗12个、安全宣传展板14块,在家属区进行巡回展出;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讨论,并发放《责任考核问卷》,590人参加答卷;组织操作人员开展认知教育,并发放《安全为了谁》测试问卷,360人参加答卷。(2)强化员工“我要安全”知识培训:14名基层队干部和3名车管干部参加了局统一举办的hse培训;7月16日至17日,举办了1期hse知识培训班,社区1107名员工参加(除去已参加局级hse培训的人员外),并邀请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老师进行授课;中心领导干部学习有关事故案例,撰写了个人述学交流材料。(3)、开展“三个一”进社区活动:管委会把一份报纸(安全专刊)送进每一个家庭;征集“亲情家书”167封;征集安全警语1391条,居民论坛,拟近期进行录制。(4)完成了社区hse责任制的修订工作和南阳社区基层“四个一”和“一厂一策”定量审核标准的编制工作。

5、积极开展为一线职工送清凉活动。今年夏季社区组织为一线职工送清凉活动4次,为参加紧急抢修、突击劳动和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送去了矿泉水、饮料、雪糕等防暑降温物品,受到一线职工的好评。

八、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统一社区党政工的思想认识,才能不断从理论上、从实践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大现实意义,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必须坚持责任定位,量化角色,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年来,社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效果,关键是对社区党政工群各自角色进行了量化,做到了责任定位,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部署、同步检查考核,避免了互相推诿和扯皮现象发生,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容,保障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时间和休假方面。因社区职工人,管理人员多,其比例达到1:85,所以职工加班加点现象较频繁。一些职工年休假不能完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