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公司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2:08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1

关键词: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2502

在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资源获得财政收入,以支撑地方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界把这种“对土地资源高度依赖、土地相关财政收支占政府总收支比重较高的财政运行形态”称为“土地财政”。在地方土地财政的大背景下,这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城市土地进行合法有效地经营,尽可能地把土地资源转化为地方政府收入,也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做法。毫无疑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土地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模式,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引发的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现有文献中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飞土地经营的专题研究并不多,少有的文献也集中于从较宏观和一般层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的规则与贷款风险上的探讨。而以微观层面的具体个案分析非常少。因此,本文尝试以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为例,以具体的数据分析来探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并提出具体对策。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的困境

本文所选择的个案——某融资平台公司,是中部地区某工业城市七大融资平台公司中最大的一个。该融资平台公司于2009年改组成立,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总资产达262多亿元,拥有控规土地56329亩。自成立以来,该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以土地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投融资运作,为该市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12年底的数据来看,该融资平台公司的土地经营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制约了公司土地的有效经营。

1.1土地资源面临流失与公共用地增加的双重挤压

土地资源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土地经营的生命线,是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融资最基本的抵押物,也是融资平台公司项目开发最基本的投入物。拥有土地资源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开发功能发挥的大小。近年来,由于国家日益紧缩的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频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使融资平台公司拥有的土地资源流失严重,制约了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以本文选择的融资平台公司为例,尽管该公司拥有的规控土地面积达56329亩,但是近几年由于规划调整,被调整出土地15523亩,由于规划调整导致的土地流失率高达28%。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发展对道路、广场、绿化等公共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该公司拥有的土地资源中真正能用于土地经营的面积进一步被挤压。据统计,在原有规控56329亩土地中,公共用地面积占了44%,使该公司可经营土地面积进一步受到挤压,制约了该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与开发能力。

1.2土地经营成本面临征地拆迁成本增长与报批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

成本收益分析衡量土地经营成效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在征地土地拆迁领域频繁,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方面规范了征地拆迁工作,维护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公正性,但另一方面使单位征地拆迁成本增长迅速,且增速明显高度单位土地出让收入。以本文选择的融资平台公司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每亩拆迁成本由26.17万元迅速增长到69.3万元,近3年年均土地单位征地拆迁合同成本增速达到55%。从2009年到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有每亩101.1万元增长到151.29万元每亩,近3年单位土地出让收入年均增速为16.5%,明显低于单位土地征地拆迁增速的55%。与此同时,单位土地报批成本费用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经营的成本压力(见下表)。征地拆迁成本与土地报批成本的增加无疑给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造成了双重压力,并且随着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这种双重压力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2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困境的对策建议

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意味着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控。但是,只要当前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根本的调整,在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的双重压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融资开发角色将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营土地的职能也不存在存废的选择,努力提高土地经营绩效是不二选择。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的困境,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化解困境。

2.1加强融资平台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减少土地资源流失,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发的重要平台,要主动加强与土地资源相关的联络协调,减少土地资源流失,降低土地开发成本。首先,融资平台公司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强化对所拥有规控土地资源的控制与管理,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流失;其次,融资平台公司要增强与国土部门的联络协调,争取土地政策与土地开发指标,增加土地存量;再次,融资平台公司要增强与规划部门的联络协调,减少规划修编导致的规控土地流失,优化经营土地范围内公共用地的配置,在不影响公益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土地;第四,融资平台公司还要积极与发改委协调,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缩短土地开发周期。最后,融资平台公司还应该与各区政府、乡镇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加快土地报批及征地拆迁速度,缩短土地开发周期、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2.2改善融资平台公司内部管理,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内部管理绩效是影响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融资平台公司要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土地经营效益。首先,融资平台公司要对所控规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家底,并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融资平台公司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报批、拆迁及出让等各环节对土地经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对土地经营的流程控制;再次,融资平台公司要主动延伸土地开发链,实施一、二级联动开发,增加土地开发收益,特别是土地二级开发收益;第四,融资平台公司要加强项目成本收益分析,在项目立项时就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对达不到收益标准的项目尽可能不立项,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融资平台公司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实现所有规控土地范围内的片区建设和土地经营在资金和时间结构上的合理匹配,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在富.中国土地财政基本理论研究——土地财政的起源、本质、风险与未来[J].经济经纬,2012,(2).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发展探讨

一、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仍未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治理机制

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以城市建设为例,投融资主体是各城司,而这些城司是以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存在,注册资本基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或实物资产出资。在这种投融资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投融资主体,直接承担城市建设投资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但是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又由地方政府的不同部门来执行,所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收益一体化要求的投融资主体。代表政府作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一般采取代建方式建设项目,通过收取代建管理费作为其经营收入,事实上基本担当项目“出纳”的角色,只负责筹集资金和支付资金,未能全方位地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一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事务是由建设部门从相关单位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各类临时性质的工程指挥部(项目部)组织实施,“管钱”和“管事”相分离,形成机制上的管理脱节,职责分割,城市建设管理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二)投融资平台融资机制不规范

一是融资平台公司现金流匮乏。融资平台公司的现金流匮乏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融资渠道单一,筹资现金流入较少。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的现状看,采取了财政性资金、银行贷款、委托集合贷款、土地回报融资、土地资产抵押、收费经营权质押、资金贴现、股份制改造、企业债券、转让产权、无形资产融资、户外广告资源融资等方式,但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投入和以财政作为还款担保的银行借款,信贷融资的主体实际上仍是政府,因此,借款这一完全的市场行为所面对的却是完全的非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大多数融资平台公司虽然拥有大量的资产,但都是一些非经营性资产,如公园、城市道路及桥梁等。这些资产本身不能经营产生现金流,只是为融资需要而划入的,这也是造成融资平台现金流匮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贷款担保流于形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除少部分采用不动产抵押外,部分贷款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还款承诺函,多数贷款采取由同样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等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采用不动产抵押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其资产(包括专用设备、土地房产等)专用性强,残值较低,其固定资产很难用于其他用途,因而变现能力较差。由同样具备很强政府背景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此类提供贷款担保的公司本身就存在缺乏核心资产、资产负债率高、对外担保多等“天然缺陷”,因而由此类公司提供的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能力较弱,无法真正起到贷款担保所应具有的“风险释缓”作用。

三是借款主体还贷能力不足。贷款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信誉。一方面,由于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大干快上”、“唯GDp论”的施政理念,各种依靠大规模投资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凸显了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冲动与财力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是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起大多用于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这些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缺乏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经营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甚至不能覆盖贷款本息,第一还款来源存在严重不足,还贷只能依赖各级政府财政统筹安排。

(三)在融资项目选择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一是融资项目政策性风险突出,偿还贷款的不确定性较大。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因而其政策性、行政性风险较大。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一般为贷款期限较长的长期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等政策的调整、变动都可能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而一旦政府政策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贷款的如期偿还。如政府调整降低水价、改变供水区域,造成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产生政策性的经营亏损。

二是部分项目效益不高,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多缺乏举借债务的总体规划,对所投项目缺乏严格、科学的项目论证,容易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导致地方平台的经济效益低下,投入产出效率过低。

三是融资项目管理不到位。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地方融资平台不能按照企业自己的经营目的进行管理,政府在项目投资决策上仍占主导地位。有些地方政府有做大GDp的强烈冲动,而投资恰恰是见效最快的方式。这将导致债越借越多,投资越来越大,这不仅可能带来投资过热、泡沫等问题,而且还会导致对投资的依赖日益加大,加速资源能源消耗,这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道而驰。另一个是地方融资平台不仅大量融资建设政府应该介入的公益性项目,而且也大量投资政府不应该介入的非公益性项目,政府职能出现了错位。长此以往,将严重干扰市场运行,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现阶段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可持续发展探讨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3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8129.48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00.72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110.84亿元”、“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要求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各地按照国务院要求,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与2010年相比,2012年省市县融资平台公司平均每家资产增加13.13亿元、利润总额增加479.98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4.90个百分点”、“从举借主体看,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借40755.54亿元、30913.38亿元、17761.87亿元”。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举债筹资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其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也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及特点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征包括:一是地方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二是借助政府优质资源和信用为政府投资进行融资;三是筹措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实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四是地方财政兜底,直接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或担保责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分为:一是单一融资平台,负责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融资、资金拨付及还本付息,不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二是公益性投融资平台,负责公益性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及还本付息;三是经营性投融资平台,负责基础性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及还本付息,并可能进行其它经营性项目投资和金融投资;四是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兼具公益性和经营性平台的特点。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直接负债,包括中央地方债、上级财政借款、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和其他借款;二是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间接负债,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形式借款。其中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体,其规模占比65%左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债务的形成有着复杂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一)现行财税体制下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高度不匹配

中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非对称型财政分权模式,财权与事权匹配度较低,财政收益权更多在中央政府手中。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体制在财权和事权的分配上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财权方面,对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作了较大调整,将税源普及全国且流动性大的税种以及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税源比较固定税基比较狭窄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二是事权方面,由于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并未重新调整,仍然大致维持原有的中央、地方支出划分局面;三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现行的法律法规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的合法性渠道。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转向体制外的渠道,通过设立地方融资平台等方式大规模举债解决,以匹配其承担的事权。

(二)政府行为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实际控制了大量的优质资产资源,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资产以及自然资源、要素资源等。特别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土地出让金抵押贷款,已经成为融资平台中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具有的大量可支配资源让地方政府按照市场化经营运作的模式,整合资产资源,搭建平台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举债成为可能。同时,当前中国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仍然是“唯GDp论英雄”。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这一考核机制促使官员为了GDp的增长以及自身的政绩,加剧了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冲动和需求,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投资冲动是导致地方债务增长的直接原因。

(三)刺激性经济政策导致其过快发展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保增速、稳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从而拉动内需。在此期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和债务快速增长创造了良机。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策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更是被看作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当前全国有4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到2013年底,则迅速上升到16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这一阶段刺激性经济政策创造的宽松环境是政府融资平台过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债务风险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前政策体制、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安排未能及时配套落实到位,产生了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债务增长过快、平台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规模日益庞大,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剧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多样化,因此融资所形成的债务也是繁杂多样。既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直接形成的债务,也有因地方政府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还有比如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造成的费用。2013年底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其中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有些地方债务余额甚至超过了可用财力,在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举债发展,这将大大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二)地方融资平台设立与运作不规范,偿债能力不足

首先,平台公司的是由政府牵头设立的,是为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所服务,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性,而且平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多由地方政府官员兼任或委派,导致“政企不分”的局面,其经营运作等主要事务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干预,缺乏独立性;其次,平台公司举债过程不够规范,其受资产质量和项目运作效益影响,自身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尽管部分地方政府将可能有一定现金流和收益的优质资产和资源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偿债能力。但是大部分平台公司资产都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既无法产生收益,又无法变现,严重制约了自身偿债能力,潜在风险很大。此外大多数平台公司还承担了大量地方政府公益性项目,因此从平台公司的投资项目来看,由于缺乏稳定现金流和投资收益,很难满足偿债要求。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债务风险难以防控

绝大多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质上都是由政府掌控,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根据行政指令来确定可融资规模,忽视了其实际承受能力,一些地方政府给下设的平台公司分配过重的年度投融资任务并配套以严格的绩效考核督促其限期完成。导致平台公司只能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想法设法扩大融资规模,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资产和经营结构,以满足金融机构要求从而获得融资。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债务风险防范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主观判断,导致债务风险难以防控。

四、对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引起的区域性债务风险、财政金融风险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国发[2010]19号、财预[2010]412号、等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加强和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的投融资体制和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税分级结构,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具有稳定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强地方政府防范和应对债务风险的能力。第二,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将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决策。第三,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机制,中央对地方政府因发展地方经济融资举债的合理诉求应予以科学引导,调整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直接举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也需明确界定地方政府举债的审批流程和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结构及投向。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实现地方债务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管理。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4

摘要2009年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迅猛发展,如何加强融资平台财税管理已经成为税务机关所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根椐纳税人的不同规模进行分类管理已经成为税务机关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市级规模企业财税管理进行研究入手,分析当前融资企业财税管理的难点,积极探索属于融资平台公司的税收管理的新的机制,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税管理提供有效的政策。

关键词融资平台税收管理跨国公司税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公司正在走向正轨,融资平台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其财税难点也会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一定要找到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使企业的运作更加科学化。

一、融资平台公司概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其主要特点是:规模迅猛扩张,结构特点明显,多数贷款偿还本息需要政府信用支持,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分布并不均匀。融资平台的问题,根源还是在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上。

二、融资平台公司财税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融资平台公司结构复杂

由于政府融资平台结构复杂,缺少全局性、必要的制度设计和规范,一个融资平台有多支不同类型的子公司及孙公司,这给企业进行信息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增加了融资平台的管理成本。

(二)融资平台公司复杂的事项多

由于融资平台公司复杂业务事项多,而且管理要求高,但是管理层对复杂业务的认识方面的不统一,导致融资平台公司无法实现税收的科学管理。

(三)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金拆借的税收筹划分析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融资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各种借款和融资利息方面的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

(四)对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财税处理存在问题

企业从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收入是否征收相关税费,如何防范税务风险。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政府土地改造项目,地方政府以该地块进行挂牌出让收入作为补偿,企业所得收入如何进行纳税处理。

三、融资平台公司财税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优化融资平台公司的结构

政府融资平台要想拥有科学的融资结构,一定要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理顺各公司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二)融资平台公司需要纳税筹划

现代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个合法的财务管理策略,它需要有多种原则和技巧,使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必然可行,当然纳税人在运用税收筹划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税收筹划需要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税种筹划,不能看到政策而不考虑企业的适用;密切关注税法相关变动,实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三)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的税务处理

政府融资平台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但是要满足以下条件:纳税人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借款符合本规定所说的统一借款的概念。.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集团内各成员企业之间资金调度频繁,对其属于自有资金还是金融机构统一借款的界定难度较大;(2)集团公司向各金融机构借款利率各不相同,向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借款利率也不相同,给企业借款利息可税前扣除金额的计算造成困难。(3)集团公司是否符合上述的“统一借款”的概念还需要取得地方税务部门具体批复的。

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在实务操作中,企业主体资格及免税政策都是需要取得地方税务部门具体批复的。对于不是上述形式的借款(包括集团向下属公司的借款),均因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及所得税。

(四)财政返还款的所得税营业税的处理

政府平台公司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财政性资金不仅仅是指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还包含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拨付的有关资金,而且,财政性资金也不仅限于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只是财政性资金的一种。

这里有两点需注意:1、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2、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受地方政府委托,投资政府土地改造项目,当该地块符合国家土地出让条件时,地方政府以该地块进行挂牌出让的收入补偿,在此过程中,投资方的行为属于投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其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征收营业税;但所得税按规定缴纳。

四、结论

现在很多融资平台公司认为,公司代行政府职能,主要收入为政府财政资金的返还,所有返还款都不应该缴纳相应的税费;平台公司内部相互借款也无需缴纳相应税费。为此融资平台公司应全面了解关于财务核算与税收的相关规定,和相关税务部门沟通,针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的特点,合理进行税务筹划,还要考虑到企业的适用性,关注企业在执行中的偏离,避免纳税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收结构的必要性.现代商业.2011(04).

[2]许崴.试论中国税收结构优化的政策与策略安排.经济与管理.2011(08).

[3]何茵,沈明高.政府收入、税收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09(09).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5

【关键词】地方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平台风险

一、引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完善的产物。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逐渐明晰,在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两者关系也从模糊走向到清晰。地方政府为了高速发展当地经济,同时缓解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的财政压力,促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了探索阶段。1997年,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采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投入引导资金流动来刺激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刺激举措使得政府融资平台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逐步改变为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以合法公司的形式存在。跌宕发展后,2009年3月,为落实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配套资金,政府开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就此,“平台”进入高速发展期。

平台公司投资的规模过大甚至失控、重复投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待核查的不必要投资时有发生,投资规模超出地方财力的偿还范围,不得不进行外部融资,而有些融资量等于未来十几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一旦投融资平台的投资成本不能以收益的形式完全收回,地方政府的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此时的地方财政危机一触即发。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现状分析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贷款率提升,风险集中度高。目前,大多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比例不断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1]。根据中金公司测算,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4.4%,占股份制银行的12.9%,占国有商业银行的11.6%。平台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

2.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大。银行向这些平台的放贷虽然归入“企业贷款”,但由于地方财政或政府信用变相担保等各种体制性原因,实质性上已经构成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及或有负债,这种高额负债形成的还款压力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阻碍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依靠土地担保从银行取得贷款,所以一旦地价下跌,政府将无力还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会陷入“破产”境地,殃及相关银行。基于此,地方政府不得不以各种理由来托住或推高房价,从而使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流于形式。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成因分析

1.机构设立不规范。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在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时,往往用一笔资金当作几个融资平台的注册资金和几个项目的资本金,或是把关联公司获取的银行贷款挪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或是把政府部门的土地、办公楼和城市公共设施等注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充当注册资本和项目资本金。2011年审计署《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

2.企业管理制度落后。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色彩,这种特性决定了其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融资渠道单一。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中信贷融资占总融资额的80%以上,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信托融资占比为20%左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一旦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收紧融资规模,很容易导致融资平台现金流断裂,导致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形成融资偿付风险[2]。

4.隐性债务导致融资不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脱离了财政体系的监督,中央政府无法获知地方政府举债的具体数额,无法监督、调节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融资平台的井喷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加剧,同时也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未来极有可能传递成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四、对策及建议

1.规范地方政府的出资行为,规定只有可交易、可流通资产才能注入投资公司。地方政府不得直接将法人单位的房产和土地产权及其证件划拨到政府投资公司,政府注入到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不得再次作为资本金,投资公司相互之间不得担保[3]。

2.融资平台实行规范管理与运作,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建立资金借、还、用一体化机制,提高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滚动发展能力。

3.拓宽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允许政府发行债券,可以将贷款风险转化为明显的可控制的政府债务风险。

4.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监管机构,以强化政府投融资行为的行业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监管机构,一方面有利于规范政府融资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掌握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和政府财力状况,合理控制地方政府负债规模,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向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第一手投融资信息,有利于地方政府作出可承受的负债规模和未来的投资规模决策,合理规划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夏丽.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11).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共政策;信贷政策

一、政府融资平台概述及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统收统支"时代结束后,地方政府融资搞建设始于"拨改贷"。1993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约为70%,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为30%,但地方政府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而地方财政收入仅够"吃饭",在地方政府不能发债、筹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建设资金只能从社会筹措。1996年我国开始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要求中央、地方政府和银行分别提供配套资金,而项目资本金是借入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国家开发银行曾经提供软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地方融资平台成为软贷款借贷的载体,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停止软贷款,随后地方融资平台开始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筹集资本金,虽说目前门槛较高、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资本金问题。同时,我国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向银行借贷的情况下,需要创造一个平台作为借贷主体从银行借入资金。因此,在政府不能直接发债和借贷的背景下,为实现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移,地方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规划。这一规划中,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最终的执行情况显示,地方政府受制于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限,配套能力遭遇巨大挑战,为化解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多次提到要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解决当前困难并为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此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原有城司和新建的投融资公司,试图打造出新形势下更大规模的新型投融资平台。有的省份甚至明确提出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体系,以解决融资困境。

作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融资平台是我国投融资领域的重大机制创新,满足了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弥补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大大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此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方融资平台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危机关头,融资平台在迅速贯彻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意图、落实经济刺激计划、筹措配套资金、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客观上:一些以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与运作不规范;决策管理机制不统一,公司治理结构不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约束机制;信息披露不充分,贷款银行很难获取全面的信息;自身偿债能力不足风险。央行调研显示:"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2010年此类贷款规模约为人民币9.1万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占比17.8%),在其中约2.8万亿元重新归类为商业贷款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应为6.3万亿元。

二、宏观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政策转向

2009年3月24日,央行、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

2009年9月21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参加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上讲话,表明今年地方融资平台在全国有了加速发展,对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偿付能力构成了威慑,很可能会造成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

2010年1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2010年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到要合理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防止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引导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发放;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明确要求: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放贷管理;

2011年4月25日,银监会在《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表明收紧融资平台贷款,但含有"新增贷款仅能投放在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政策信号;

三、宏观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态度转向的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理论上来说,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输出的主要产品,是联结政府和社会的基本纽带,政府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实现其对社会各领域事务的管理,塑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公共秩序就是政策秩序.而公共政策持续的稳定性,是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因而也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秩序的基础。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意味着在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该项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非因特殊原因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甚至废弃之;在必要的政策调整过程中,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对利益受到损害的有关社会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

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过多,导致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捆绑。从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看,一方面,地方的融资方式并不丰富,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因此,地方债务的风险也就集中在银行体系,地方债务将成为银行坏账的一枚"潜水炸弹"。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多为"铁公基"建设,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今后需要后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若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但继续增加贷款的供应,则会带来越来越大的通胀风险和银行坏账风险,从而带来金融风险甚至影响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规范、不透明和关联交易众多,导致中央银行及有关监管部门无法对融资平台的整体债务(或为负债,主要为银行信贷)进行评估和估算,也无法得知其总体上是否已经"资不抵债",无法判断是否继续给予融资支持,也没有统一的监管准则。从对财政政策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管理上看,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不能破产,因此一旦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就要出手解救,如果多个地方政府同时出现财政危机,则可能会拖垮中央财政,危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0年后,在宏观调控情况更为复杂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操作层面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要为货币政策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货币政策要更好地支持财政政策,要避免出现两种政策作用方向不一致或风险过度集中于一方的情况。同时,应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负债透明度和内外部约束。

总之,地方政府融资无如制度、纪律的有效约束,必然会在分散状态和不透明的状态下积累公共风险,一旦积累到被触发的局面,就会是危机的局面,"救火"的代价损失将是巨大的。当然,离建立合理、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但包含着渐进改革和由不够规范向较为规范的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启示。

参考文献: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公益性项目债务管理政府性还款

一、引言

地方政府通过组建融资平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由来已久,但投融资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则是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开始。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这被视为对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飞速发展,其潜在风险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2010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体现了管理部门在肯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关注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某地区融资平台公司的调研,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其规范发展。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情况

1、融资平台主要集中在区县,但融资总额各区县相差较大

在该地区可以界定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公司中,23%的融资平台公司隶属于市本级,77%的融资平台公司隶属于区县级。在该地区的融资金额中,64%的资金为市本级的融资平台公司所融资,36%的资金为区县级融资平台公司所融资,在区县融资的总额中,融资最多的区县占区县融资总额的33%,融资最少的区县仅占区县融资总额的0.8%。

2、资金主要投向公益性项目,且以基础设施为主

目前,融资平台公司所筹资金用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59%,用于准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22%,用于非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19%,由此可见,融资平台公司所筹资金的81%用于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在用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中57%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融资方式单一,且融资期限较长

截至2010年3月,融资平台公司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所获取资金占融资总额的85%,其他方式融资仅为融资总额的15%。在通过银行贷款所筹资金中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4.69%,短期贷款仅为全部贷款的15.31%。

4、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差,还款以政府性资金为主

从某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该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值。融资平台公司只能依靠政府资金来偿还剩余的银行贷款,需要政府还款的金额占总额的47.67%,项目收益还款占总额的36.7%,单位自有收入还款占总额的15.63%。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

1、宏观经济方面

(1)政策规定强调整齐划一,未能体现地区特点。从目前国家颁布的有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来看,在文件中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管理规范及建议,都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及职能一并进行考虑。根据这种统一标准的政策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必然会造成某些地区管理上的扭曲。

(2)政策变动频繁,影响融资平台的预期。2008年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被视为鼓励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时隔一年,国家有关部门又出台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前后政策变动使得地方融资平台处在“冰火两重天”之中。政策的这种逆转式变动,会严重影响地方融资平台的预期,使其无所适从。

(3)货币政策趋紧,后续融资不足。“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向“促转型”转变。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变为稳健,这表明未来五年,我国货币信贷的增速将会放缓。同时,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货币从紧的背景下,要确保全年的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当年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额度将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供给不足。

2、银行系统方面

(1)银行收益压力大,贷款金额迅速膨胀。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收入还严重依赖息差,净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平均高达83.74%。商业银行要保持收入增长就必须扩大信贷规模,以量保利。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大量资金的同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收益需要大量放贷,二者一拍即合,这就造就了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金额急剧增加。

(2)银行风险控制严格,政府贷款有保障。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一直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放在首位。虽然大多数企业经营面临资金压力,但依托政府信用的地方财政,包括其直接担保或隐性担保的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商业银行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为了能够吸引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各商业银行对政策的把握不同,放贷标准也不同,行业内的不规范竞争问题严重,而政府融资平台倾向于选择条件宽松的银行作为合作对象,这些反而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监管不力,存在多头放贷。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期限较长,且有政府背景,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前调查和贷后资金监控困难,政府融资平台间相互担保问题普遍,这虽然既满足了银行贷款担保的要求,也满足了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需要,但是这种担保必然会对以后的还款产生影响。同时,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往往同时运作多个项目,在多家银行都有贷款,存在多头放贷现象。

(4)还款过于依赖政府,风险加大。根据对某地区的五家重点融资单位的调查,截止到2010年3月需财政资金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85.3%;银行贷款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7.0%;单位自有收益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6.6%;企业债还款的金额占贷款总额的1.1%。可以看出,需要由财政性资金还款额度约占全部还款额的八成以上,债务风险高度集中。加上各区县土储分中心的债务,政府还款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必然导致债务风险的加大。

3、融资平台方面

(1)融资平台各自为政,缺乏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在资金需求压力下,政府融资平台“各显神通”,自行融资。目前该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各自为政、一事一议的现象,缺乏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的年度融资和债务收支计划。各融资单位根据建设任务、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自行确定融资规模,自行筹集资金,游离于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监督,政府无法全面掌控和统筹管理,导致应由政府承担还款责任的债务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财政部门综合控制,由此导致政府债务风险被放大。

(2)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增加。目前,政府城建资金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于银行信贷和财政拨款两种方式。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财政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而在其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的比重却较大。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下,资金需求难以为继,与地方城建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资金需求量不断上升形成明显的对立,融资压力将不断扩大。

此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采用的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其融资成本相对于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较高,未能充分发挥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成本低的优势。同时,由于存在多个职能相近的融资平台,也会分散政府资源、增大局部风险。

(3)融资平台债务管理不规范,缺乏风险应急机制。从目前政府债务和融资初步核查情况看,政府债务专网中的统计数据只是全部债务余额的一部分,还有不少实际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并未统计在内,且对潜在风险的应急机制尚未形成。

(4)平台资产以土地为主,还款能力与还款期限错位。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是以土地为抵押进行的借款,土地的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由于多数政府融资平台所投资的项目具有公益性,其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土地的变现,然而在还款期内,投资项目相关土地出让难以实现,打破了原有的还贷对应关系。

四、政策建议

1、明确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责任

要杜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间的相互担保现象,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之间可以采取委托关系,对不同类型城建项目的融资平台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等途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善股权结构。在全面了解政府投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将融资计划与财政中长期预算平衡理念相结合,根据财力增长情况估算当期合理的融资规模;提出科学的融资建议、整体的融资计划,协调各部门,监督指导重大投融资活动。

因此,应由财政部门牵头,制定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意见,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财政部门要逐步实行债务收支和政府债务预算管理,要与财政中长期预算平衡计划相结合,统筹安排融资预算。融资平台公司要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定期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送财政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有序管理的高效机制。

2、加强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的信贷监督

现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货币信贷政策的相对独立,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放贷管理,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由市金融局牵头,引导和协调各金融机构,对各项融资进行审慎处理,保证政府重点项目资金链的完整。对符合地方发展长远利益的融资项目,应按照信贷规定,尽可能予以资金支持。其次,审慎评估地方财政未来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不仅要看准确反映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若干重要量化指标,更要关注政府对资源使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再次,稳妥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发放。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实行总量控制,按一定比例计算设定融资总量限额,杜绝其过度融资。最后,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防范融资平台风险的统一行业标准,确保风险可控。银行金融机构应增强风险调控意识,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和自律,防止出现信贷风险。

3、规范债务管理,完善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体系

当前,因没有独立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缺乏集权式的行政纠错与风险化解机制,致使多头管理、多重举债、约束软化等诸多问题并存。建议适时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对政府债务的“借、用、还”实行一体化管控。建立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报告和会计核算制度,实现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动态监控。在对现有债务进行清理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逐步消化历史债务,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纳入规范运营的轨道。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审计部门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风险监控的过程中,要实行跟踪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对地方政府负债和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严密监管。建立债务率、偿债率、短期债务占比和担保债务占比等指标体系,采用余额控制和增量控制的方法,进行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按照风险的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监控。

【参考文献】

[1]王雍军:地方政府投融资研究――基于庆阳的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马苏南、吉伦奇: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金融风险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3]袁亚敏、李亚敏、林祖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近忧远虑及相关对策建议――浙江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情况调查分析[J].浙江金融,2010(1).

[4]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和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

[5]马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及分析――以昆明市西山区为例[J].时代金融,2010(11).

[6]沈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及风险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0(3).

[7]人行海东中心支行课题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价及化解[J].青海金融,2010(8).

[8]新疆银监局课题组:“平台”发展“路”在何方?――关于政府融资平台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查[J].新疆金融,2009(12).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8

关键词:融资平台政府性债务改革改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的作用和去向长期备受争议,近来更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平台公司问题指明了方向。笔者试图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对平台公司问题做一点初步探讨。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由来和历史作用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常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目的、以承担政府投资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公司,包括各种类型的城市建设公司、开发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城建资产公司等。《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对平台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由此可见,平台公司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它是依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受《公司法》调整和规范;第二,它是政府性债务的载体,其功能主要是为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融资;第三,其投资主体(股东、出资人)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出资形式是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

从实践来看,平台公司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其一,平台公司的设立和存续由地方政府(实际的投资主体)和自身的融资功能所决定,所谓“经济实体”、“法人资格”和“有限责任”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虚置,平台公司几乎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政府对公司债务承担事实上的无限责任;其二,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还款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因此,平台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贴现”当地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作用;其三,母平台套子平台现象十分普遍,母平台由政府(部门、机构)直接出资,子平台则由一个母平台出资,或由若干个地方国有投资主体共同组建;其四,以项目为先导,以组建平台为后续,为了融资需要,往往是有一个项目就建一个融资平台;其五,平台公司具有垄断性,平台公司的融资与项目的资金平衡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一对应,且项目的实施、平台公司的运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相对封闭、排他性强。

作为一种公司类型,平台公司的大量涌现,是近十几年的事情。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由于地方政府财力、财权与事权、职责的脱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地方政府及部门首长“政绩观”的驱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地方政府规避《预算法》约束,“曲线负债”的有效工具。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收入等资产,包装出一个又一个从资产和现金流上可以满足融资条件的平台公司,以实现融资目的,并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等项目。

客观地评价,平台公司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抗击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城市政府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欠账、人口城市化率快速提高,以及财力有限又不能直接举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生活环境、交通条件、文化品质等得到大幅提升。可以说,没有这些平台公司的项目融资,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可能会落后很多年。同时,平台公司的融资也使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从而引起社会的较多争议。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问题

各地平台公司虽然在规模、名称、资产结构、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资本金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完善

平台公司的资本金大小取决于项目投资总额和融资需要。部分公司资本金在完成验资和工商登记后被股东“借回”移作他用。平台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平台公司的章程仅限于满足工商登记需要,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部分公司只设有两会或一会)的职权规定不严格、不明确,治理结构不完善,少数平台公司仍由政府官员兼任公司领导职务。

2.负债率高,负债成本高,还本付息压力大

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为了满足银行贷款审批硬杠杠要求,大多数公司的负债率控制在了70%以下,但资产结构不尽合理,抵(质)押资产价值被高估,存在重复包装、一物多押现象。有些平台公司的财务报表还经过“技术处理”,含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不少平台公司的资本金没有全部到位,其实际的资产负债率更高。平台公司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贷款,部分融资来自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还有的借助Bt、Bot等形式,债券融资所占比例不大,负债成本普遍较高,公司的资金链十分脆弱。平台公司为了资金链安全费尽心机,贷款付息、借新还旧现象正在逐渐增多。

3.现金流不足,盈利能力较弱

平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差,投资利润率低,现金流量小。城市道路、污水管网等公益性项目几乎没有现金流;城市环境治理、老城改造等项目只有少量现金流,不足以承担贷款利息;收费公路、污水处理等项目现金流虽然较大,仍不足以支付融资本息。因此,平台公司普遍存在主业不明确、营业收入少且不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等问题。部分项目实际运作结果与最初的设想(如可行性研究)偏离很大,承诺的资金平衡政策难以兑现,平台公司缺乏自我生存和良性发展能力。

4.国有资产和公司法人财产产权关系不清晰

政府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无疑属于国有资产(公益性或经营性资产),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负债而形成的资产,从性质上讲,也应当属于国有资产。尽管因平衡政策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对平台公司承担着债务(即政府欠公司款),但并不影响上述资产的国有性质。只有股东投资或公司负债形成的资产才能成为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法人财产应当由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需要厘清平台公司的国有资产与法人财产的关系,即处理好国家股权与公司产权的关系。实践中,国有资产与公司法人财产界定并不清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善委托关系、实行“授权特许经营”和“债股抵消”等办法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这些方式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不能付诸实践。由于产权关系模糊,导致平台公司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不清,公司资产的运行效率不高。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革的方向与设想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算,我国地方政府的实际负债(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在20万亿元左右,加上中央政府负债8.2万亿,共计约28万亿元,约占2012年我国GDp的54%。虽然地方政府性负债(主要通过平台公司负债)总体上风险可控,但依靠平台公司方式变相负债、隐性负债发展的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国家审计署审计公告显示,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近两年,其数量又有所增加。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这些平台公司的出路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这些思路,笔者对平台公司的去向提出以下初步构想。

1.保留转型一批

对层级高、规模大、资本金充足、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管理规范、运转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结构合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少数平台公司予以保留,或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做大做优做强,逐步转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地方政府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保障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即使保留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也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清晰界定产权归属,明确划分国有资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完善委托关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下一步,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或设立大型专业性、行业性建设基金时,这些公司可以受政府委托,承担地方债、产业债资金(或基金)的使用和管理职能。

2.改组改制一批

按照《决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选择部分平台公司,如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城市更新改造、收费公路等建设管理公司,向社会公开转让部分股权,或通过增资扩股,引入社会资本改组改制,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和国际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被改组改制的平台公司,层级可以有高低、规模可以有大小,所属行业可以较广泛,但均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一定规模的质量较好的经营性资产,有明确的主营业务和较稳定的现金流;二是能够剥离其公共产品职能,或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使公司有能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三是能够剥离政府性债务,切断其与政府的行政性或垄断性联系;四是如果实行授权特许经营,必须经过协商谈判,规范签署授权特许经营协议,明确政府和公司权利义务关系;五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资本严格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承担有限责任。平台公司改组改制后,其债务和其他经营风险全部由公司自行承担。

3.撤并注销一批

对于资本金不实、层级较低、规模较小、没有主营业务、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的公司,最好的选择是撤并注销。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平台公司应当属于这一类。对于需要撤并注销的平台公司,应当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通过发行债券置换、债权转股权、债务重组、变卖资产等多种方式妥善处理平台公司的债务;三是在处置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9

2014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主要目标是清理地方债务。当时新政一出,不少官员和学者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则改变中国的重要政策,它将会对包括招商引资、地方债务、地方领导职权、地方财政体制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然而,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地方融资平台并未顺利转型,由于稳增长需求和地方建设压力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自身利益诉求等原因,地方平台公司陷入“转型之困”。

借道“政府购买服务”

作为政府重要融资渠道,融资平台的转型之路似乎并不容易,从新业务探索到资产证券化,以及对ppp模式的渗透,在这些尝试中,融资平台的功能并未发生质的变化。然而,按照43号文,要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未来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要逐渐剥离清楚,以防止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增大。

目前一些政府融资平台开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继续为政府提供融资服务。融资平台和政府关系的再次交叉,或将为未来政府债务的增加带来隐患。目前这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融资平台承接项目后,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赎回。对平台而言,名义上这些项目是公开招标,脱离了政府融资功能,但实际上却是政府指定平台来做,政府和平台之间的关系再次发生交叉。

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是“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以ppp为例,随着其在市政项目中的广泛推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财政部的《ppp操作指南》中明确规定,社会资本是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控股国有企业。

中央政府本轮推行ppp模式的目的之一,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并形成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本级政府的融资平台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如果政府和平台公司之间不能划清界限,也就意味着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协议基本等于自己跟自己签协议。以左手换右手的方式来实现融资平台的转型并不可行。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其目的就是要大力鼓励非政府组织存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社会机构解决生存危机。社会机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这些公共服务,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那么其存在就会出现问题。

借力稳增长“加杠杆”

43号文印发后,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种渠道融资都很难。但去年以来,由于实体经济困难,金融机构难以找到好的项目,又转向平台公司,各类金融机构都蜂拥而至希望放款。

由此,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并未剥离甚至有所强化。融资平台目前不仅能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信托等传统渠道融资,一些银监会名单外的平台还试图通过新兴的公司债等方式融资,但融资成本较此前已有所下降。稳增长压力下城司扩大融资,其债务有可能再度膨胀。

按照43号文的规定,融资平台新增融资只能认定为企业债务。但是融资平台承担政府性投资的职能,其在过渡期内依然享有政府信用背书,这有可能加剧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

实际上,相关部门已经放开城司的融资,城司的融资紧张得到缓解。

以浙江某经济发达县为例,上半年融资形势还是比较吃紧,但置换债券发行后融资难等问题有所减缓,地方还是出于稳增长的需要。从7、8月份开始,证券公司、信托机构找到当地城司希望做业务,开出的成本已经由以前的10%以上下降到7%左右。银行贷款主要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获取。

更高行政级别的平台融资成本控制得更低。华东地区某省级平台公司此前尚需要借新还旧,自从地方债置换之后,很大一部分资金通过置换债券去偿还。公司融资成本由此降下来,去年整体成本略高于7%,预计今年全年的资金成本将在5%。省级平台还能从银行融资甚至能享受利率下浮的优惠。

实际上,上述案例并非孤例,诸多地方已出现这一情况。对于融资平台而言,传统的融资渠道均在使用,新兴的融资渠道如融资租赁、公司债等方式也在尝试。

在置换债券并未改变融资平台债务余额的情况下,融资平台出于基建稳增长的需要大幅融资,其债务余额势必有所增长,财务杠杆必将上升。因为城司承担政府性投资,在融资平台尚未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前提下,融资平台的扩张使得地方政府背负隐性负债的风险。

地方融资

“二次突围”路在何方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向积极。在这几年,迅速扩张的是地方城投融资平台。但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特别是在43号文出台后,后期融资及还款压力较大。鉴于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平台贷款存在较大缺口,融资平台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资金来源除少量预算资金,主要靠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因此,平台公司在市政建设中承担了“第二财政”的角色。目前,地方政府要完成基建投资的任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下降的问题。

由于43号文剥离了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且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越滚越多,资金链紧张,投资能力也会下降。不少平台公司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公益性项目投资主要是已开工和续建项目,只有少数平台还将新增少量公益性项目,并且未来将逐步退出公益性项目投融资活动。

此前地方政府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未来会更多地暴露出来。以存量项目为例,目前地方政府的通常做法是先将项目包装,再拿去融资,而融到钱后,首先要去偿还上一个项目的债务,剩余部分才拿来启动新项目。这种运作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实际上资金下去了,支出却根本没有到位,而有些地方甚至连可融资的项目都没有。

未来剥离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将成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途径。43号文要求,地方政府新发生或有债务,要严格限定在依法担保的范围内,并根据担保合同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或有债务的统计分析和风险防控,做好相关监管工作。

2016年4月20日,财政部、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棚户区改造相关工作的通知》,对于需要由政府主导运作的2016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要按照规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一律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举借政府债务,落实棚户区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篇10

43号文明确,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一方面“开前门”,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的权限;另一方面“关后门”,规定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措,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43号文还强调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中央对地方债务实行不救助原则。

《通知》首先是清理,要求债务举借单位与债权人共同协商确认,根据合同逐笔核对债务明细数据,将债务分类填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然后是甄别,对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分类、甄别、上报。要求省级财政部门于2015年1月5日前上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偿完毕的债务。规范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相关工作推进过快,可能引发市场对企业债务风险上升的担忧。

将第二、三类地方政府性债务直接推向市场。新预算法和43号文要求严格控制新增第二、三类地方政府性债务,但对存量债务的化解未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通知》要求,在财政部门牵头负责的甄别环节,只对第一类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进行甄别,对第二类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第三类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不予甄别。市场担忧,第二、三类的存量债务可能直接推向市场,导致举债单位融资能力下降、在建项目资金不足、信用风险上升,出现“半拉子”工程。

融资平台公司政策变化导致信用风险上升。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在监管部门要求下向融资平台注入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和财政资金差额补足协议承诺函等,作为融资平台公司的现金流及还款来源。但新预算法规定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必须全部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43号文要求,政府不得违法为任何单位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目前,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较快,市场预期融资平台公司的相关政策可能短期内发生变化,导致原先注入融资平台的合规的现金流及还款来源不能作为融资平台的资产和现金流,增加融资平台公司的信用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中,中小银行参与程度有限,信息不对称,利益难以得到公平维护。

在清理甄别工作中,除清理环节要求债务人与债权人对账外,其后的分类、甄别、上报等环节均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决定,作为债权人的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系统不对债权人开放、相关审计信息属于国家机密,中小银行也难获得债务清理甄别的相关信息。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维护其债权人利益存在困难。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

43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过度借债、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但如果相关工作推进过快,短期内彻底关闭融资平台公司等预算外融资渠道,而地方发债政策不做及时调整,可能出现短期财政紧缩,并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一、短期财政紧缩

地方政府实际财政支出将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实际财政赤字水平已大幅超过中央政府赤字。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2013年6月末升至17.9万亿元,相当于年均净增债务2.9万亿元。据此估算,2011年-2013年,地方政府赤字规模约占我国GDp的5.7%,远高于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规模(占GDp的2%左右)。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同时,若不扩大地方政府负债的容忍度,将导致实际财政支出大幅下降,对稳增长不利。根据新预算法和43号文的精神,地方政府债务将纳入全口径预算,实行规模控制。但目前我国债务整体水平较低,地方政府举债空间依然很大,如果不相应给予地方政府充分及时的举债额度,导致“远水不解近渴”,地方政府实际财政支出将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导致财政政策从紧,对稳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地方债务的长期可持续性。

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对稳增长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成立融资平台的目的之一,是绕过预算的限制,实现政府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本质上是对政府融资的替代。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地方政府就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如果用简单的“一刀切”方式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将对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根据新预算法和43号文的精神,融资平台公司将不得借政府名义举债,也不能借助政府担保融资,其市场融资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如果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又继续依靠融资平台公司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职能,不仅难以保证新增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在建项目也会因为政府担保取消、信用风险上升而无法继续融资。因此,应稳妥推进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工作,避免对基础设施投资造成较大冲击。

二、存量债务风险溢价上升,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的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出于“将负债率控制在预警线以下”考虑,会尽量减少纳入预算的债务,将大部分存量债务推向市场,导致债务风险向融资平台公司过度转移。由于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已不能借政府名义举债,也不能借政府担保融资,债务负担过重、财务状况较差的融资平台公司可能出现债务不可持续和债务违约,相关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2015年是还债高峰期,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甚至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首先,应稳妥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清理甄别工作。这包括:

采取逐步推进的措施,不可急于求成。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经历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如相关工作操之过急,可能出现短期财政紧缩,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降,并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建议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过渡期,谨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全面考虑存量债务问题。融资平台公司本质上是对政府融资的替代,承担了大量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职能,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要坚持客观真实原则,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建议根据法律“不咎既往”的原则,明确对第二、三类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地方政府对43号文下发前已提供担保的债务仍负有责任,并通过资产注入的方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补充资本金。

既要警惕区域性金融风险,也要避免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紧缩。各级监管部门应对融资平台公司相关的金融风险保持关注,防止出现区域性金融风险。同时,也应慎重对待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需求,切忌“一刀切”,不应要求或引导金融机构大幅紧缩融资平台公司信贷,使其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债务违约和相关金融风险集中爆发,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较大冲击。

其次,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强财政资金的稳增长作用。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区别地解决地方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问题。应积极鼓励负债率低、财政状况良好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给予充分的举债额度;对市场融资困难的地方政府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保证积极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部分地方政府依赖短期资金融资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期限错配。建议允许地方政府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发行长期债券(至少十年以上)置换短期负债,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ppp模式是未来基础设施投融资重要发展方向,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ppp模式,尤其是提高地方政府法治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机制。

大规模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部分融资平台公司承担了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地方重大项目投融资职能。对于这些投资回收期限较长的项目,债券是更合适的融资方式。应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

有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可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部分具备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还可实现“债转股”,进一步降低杠杆,增强财务实力。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融资平台公司可通过ppp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