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基础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2:24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都运用传统的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关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民间工艺。然而,当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引入之后,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始向西方靠拢,图案设计退居次要地位,乃至废弃不用。这当然是给中国艺术设计界带来崭新的艺术视角与新思维,培养出具有现代设计能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设计师,然而却枯竭了本土的艺术源泉。本文在对东西方两种设计基础教育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并存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两种设计基础理论的比较

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和以构成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因为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中,所以在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表现语言以及设计效果上都存在着差异。下文将详细地进行分析:

首先,在设计思维上,图案创意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中大量的图案进行反复的描摹、体悟之后,才能逐渐把握美的内涵,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摄取,而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反复描摹一个图形、图案,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在于这些我们看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案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如中国民间图案“金鱼数尾”(图1),因“鱼”与“余”同音,故隐喻富裕、有余,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者;再如“象驮宝瓶”(图2),象比喻好景象。宝瓶,传说为观世音的净水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构成的观点与图案的观点有着巨大的不同,如果说图案以感性认知为主,则构成主要以理性认知为主,而此与西方侧重于纯美学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的。也正因为如此,构成的创意来源于概念,西方的艺术家首先对美的概念进行抽象的定义,美的概念一旦抽象化之后,美学便独立出来了,美学的内涵、美学的规律等一一被解释清楚,设计便是以美学规律加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的。

在表现语言上,图案设计更加注重形象、寓意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它往往体现了特定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由于图案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又非常和谐的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着,它即反映了设计者的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同时也给观众以亲切的心理感受。而以构成为设计基础的现代设计,主要从点、线、面来诠释空间构成,以色彩规律来注解观念的美学规律,以形式法则规范艺术创作。不同于图案设计,它主要以观念先行的美学概念出发进行设计,从而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外化,并且往往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其展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

由于二者在设计思维及表现语言上的不同,其最终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图案设计由于从自然中提炼感觉,追求心中的意象,并且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所以能够达到气韵生动、造化自然的境界。三大构成从透视、几何造型、色彩规律等入手,从方法到法则,追求形式的变化和视觉的感受,带给观众同样也是不错的视觉盛宴。但细看之下,这些作品似乎缺少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新颖但乏味。

二、以构成为设计基础的教育体系的理论缺陷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理论的现代设计脱胎于西方早期的纯美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卡拉契兄弟在意大利波伦亚建立的美术学院,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写实技法和美感教育。虽然其纯美术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图案设计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纯美术自其产生之初便与西方文化理念一脉相承,他们追求的是技术的高超,以完美的逼真的形象给人以美感,而这种高超技术的延续就是机械化设计的可能。他们用点线面说明透视现象或用几何方式理解空间,并探讨颜色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运用色彩规律、把握色彩调配等以获得和谐的色彩组合。这些理论本来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才能领悟的法则,而适时地通过机械工艺的控制轻而易举地达到对产品进行批量生产的目的。这时,美术设计再也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工作了,这种设计模式的转变后果是真正的美术大师或艺术作品的瓦解,艺术滋生的土壤被破坏。

西方美学规律认为人的美观感受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标准化的分析,通过形式法则的运用,可以对任何作品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生产出需要的设计作品。比如曾任教于包豪斯学院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名著有《点线面》一书。他在作品《构图九,第626号》里,用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正一倒,把画面的两端截开,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式的色彩基础。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平行四边形,又被分为四个更小的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严格限定但色彩缤纷的背景中,他散布了一些各色各样像是疯狂起舞的小形体:有圆形、棋盘方块形、窄长的矩形和变形虫式的图案。这些形状似乎是从微观世界的幻想中浮现出来的,作品本身充满了神奇的意味。康定斯基对点线面的运用当然是炉火纯青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显然,这种构成的设计理念忽略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也夸大了人的理性认识。爱美是人的天性不假,但美更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我们不可能进行公式化的描绘、演绎式的推理。如果一个作品的设计方案可能有无穷多种类,在这无穷无尽的方案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最优秀的方案或者说每一套方案都很优秀,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中间找到最优的方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设计的结果可能是使我们不知不觉中放弃了众多的本来很优秀的设计方案,最终留下的不过是其中一套方案而已。长此以往,生产出的产品越来越相似,我们世界将缺少了多样性从而变得越来越单调,美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以构成为主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出现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引入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之后,原来的工艺美术开始转变为以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艺术设计”,以构成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传人,由于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冲突,导致在中国的美术设计教育出现很多问题:

1、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逼迫着中国未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设计行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然而中国的设计教育根本就是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客户提出的设计要求,也谈不上胜任设计岗位。

2、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教学的无序、师资队伍的不整、教材取用的随意、教学方法的陈旧、招生制度的落后,教学正渐渐失去自己独有的宝贵传统与文化积淀,失去个性与光彩。学生思想过时,设计作品缺乏创意,只会盲目追风国外的设计作品,毫无自己的意识与思想。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做设计就是东抄抄,西借借,工作之后这个“习惯”依然存在。事实上,他的头脑是不清晰的,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他设计的土壤扎根在哪里,而他的观众又是谁。

西方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在中国遇到种种问题,固然由于起步较晚不很成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于西方文明的审美标准与基于中国文明审美观念的冲突,以及理性设计理念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可见,尽管以构成为主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虚有其表。

四、基础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整合进课堂

21世纪初,教育界强调文化传承、创造能力与民族个性的体现在设计中的地位,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方式开始重新得到强调。艺术设计再重新提倡以图案为设计基础教育方式的重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对文化传统的吸收与传承,但并不意味着对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彻底废弃。基础图案设计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一系列以各种物象为对象的装饰造型训练,形成整体的图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这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出几张作品,重要的是运用构成的原理形成有秩序的设计思路,提高图案造型的能力。这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必须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反复交错可以说是基础图案设计与构成训练的灵魂所在。对于初接触设计的学生来说,基础图案设计与构成无疑是分不开的,如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生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训练有秩序、开放性的思维的目的。再如图案设计的变化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原理的理解程度,如“调和”“对比”“均衡”“韵律与节奏”等,这些都是贯穿图案设计过程的高层次的,学生应该在图案训练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形式原理,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对形式原理的理解。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2

关键词:基础图案教学方法创作引导

基础图案课程在中职美术专业已有多年历史,它使学生能了解图案的内容与特点,并运用于设计中。基础图案课程是美术设计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图案创作设计使学生从写实转向设计,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以往学生学习素描、色彩,都是根据实物进行绘画,将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从实物转换为具有设计理念的图案形式,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本文对图案设计与创作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并探索了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基础图案创作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基础图案课程教授内容主要有图案写生变化、单独纹样与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基础图案创作是基础图案课程的内容之一,基础图案创作与设计主要内容是图案写生变化、图案造型设计、图案色彩设计等。这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图案创作现存的教学问题

1.重技能,轻理论。无论学什么,技能要进一步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教学形式呆板、不灵活。一些教师对基础课学习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学生现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目前中职学生就业需求与学生基础情况较以前有所改变,所以要调整教学方案。

3.注重图案技能技法,不注重学生设计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材的积累。一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在教授图案时只讲授图案变形常用的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创作过程。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创作或很难进行创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4.教师不注重专业知识更新。部分教师的图案知识一成不变,常年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用的参考书也比较陈旧。一些教师的教案甚至没有改变,教授的知识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理论讲解要明白透彻

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图案这门课程前,对基础图案了解甚少,此时老师就要对图案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写生变化包括写生的方法、写生变化的基本技法、写生变化设计的思维等,使学生从以往的素描、色彩对实物描绘的思维转入设计思维方式,达到能借鉴优秀作品进行自我创作。各种纹样也要讲解它们的概念、特点以及色彩搭配的技巧。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别适合纹样与单独纹样,此时教师就应多讲解它们的不同点。

2.图案创作引导“三步走”

第一步,要让学生胸中有“竹”,从临摹中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第一阶段可以通过临摹,让学生对图案的技法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课程时间有限,不能临摹很多作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比如,到图书馆阅读或用速写的形式收集几十张图案作品,或在网上存储一定量的作品。通过收集作品这个作业,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作品,提高知识面与阅读量,积累一定量的素材,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胸中有“竹”,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步,用以旧换新法(半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创作。何为半创作形式?即让学生做同一主题作业,学生找一个跟自己想法相似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然后对其中某一部分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以完成自己的半创作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创作难度降低,能循序渐进地接受创作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用此法进行教学,效果比直接让学生创作明显要好。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作品,以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这不是抄袭,是以旧换新法。例如,作业是菊花花头变形,学生可以用几何法、摹似法或是意象法等常用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第三步,进入全创作。前面两步使学生对创作有了进一步认识,继而进入全创作阶段,就会更顺其自然了。头脑中有了一些素材的积累,技能上更熟练,也具备了设计的理念。教师此时再设计一个主题,布置一些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设计时多画几个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教师给予指导,说出一些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对设计的方案有深刻的认识。选择好设计方案,就可以做正稿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注意不能说得太全,以引导的方式较好,避免让学生全按教师的意思去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画展、网络、美术专业刊物、新书等不定时搜索或阅读一些专业资料与作品,或去进修学习,多听公开课,参加专业教师之间的一些有主题的专业交流会,以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4.更新教材

学校不定时引入一些新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也可以让学生购买一些,分组进行购买,每组买不一样的书,然后交换看。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负担,又可以互相分享新书与知识。

结语

如今的中职美术专业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求也有所变化,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最适合现有教学状况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改是为了教得更好,研究是为了教得更精。笔者在图案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一些情况,以创作“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映雪,梅林.设之“计”思之“维”[j].美术观察,2006(7):97.

[2]杭间.设计的民主精神[j].装饰,2010(7):13.

[3]陈池瑜.美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收获[j].美术之友,2009(5):24-25.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将美术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两大部分内容。手工部分分为(泥塑、手工艺制作、幼儿园艺术设计、图案装饰)四个教学部分内容;绘画部分分为(美术基础、儿童彩绘、美术欣赏与创作、儿童素描)四个教学部分内容。每个学期同时开设两个教学内容,(即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各一个教学内容)。这种课程结构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学生先学手工后学绘画的课程体系模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仅具备绘画基本功,也掌握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体化安排,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使每门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二、细化教学内容,制定详细、有效的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泥塑基础知识、儿童彩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美术赏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素描基础知识、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图案装饰知识、幼儿园艺术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教学环境创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表现的同时去理解美、发现美,最后用美的语言、美的特质来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2、课程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绘画鉴赏、手工制作和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启蒙者、引领者、促进者。

(2)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法、泥塑基础知识与技法、儿童彩绘基础知识与技法、手工艺制作基础知识与技法、相关美术作品的了解与赏析、掌握幼儿园艺术设计、玩教具制作、教学环境创设等的基础知识与技法。

(3)能力目标: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设置及具体的内容

美术课程结构设置采取“教学模块”的形式设置,按照每学期38学时的模式开设,细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

1、课程结构设置:模块一:美术基础(38学时);模块二:泥塑(38学时);模块三:手工艺制作(38学时);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学时);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模块八:图案装饰(38学时)。

2、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分配:

模块一:美术基础(38):第一章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8学时)第二章静物简笔画(8学时);第三章植物简笔画(10学时);第四章动物简笔画(12学时)

模块二:泥塑(38):第一章课程概述(1学时);第二章彩泥手工的基本方法(1学时);第三章彩泥手工的配色(1学时);第四章彩泥手工的塑形(1学时);第五章水果、蔬菜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六章食品、用品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七章植物、动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八章人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九章陶泥手工基础造型技法(6学时);第十章废旧物造型(4学时)

模块三:手工艺制作(38学时):第一章课程概述(2学时);第二章平面纸工(18学时);第三章立体纸工(18学时)

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第一章色彩概述(2学时);第二章色彩的基础知识(6学时);第三章色彩搭配(18学时);第四章色彩的应用(12学时)

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第一章古典主义时期(4学时);第二章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4学时);第三章印象派(8学时);第四章后印象派(8学时);第五章现代艺术(10学时);第六章儿童画欣赏(4学时);

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学时):第一章课程概述(2学时);第二章字体设计(12学时);第三章贺卡(8学时);第四章幼儿园海报设计(8学时);第五章黑板报(6学时);第六章幼儿园艺术设计欣赏(2学时);

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第一章素描基础概述(2学时);第二章速写(6学时);第三章线描(12学时);第四章结构素描(6学时);第五章静物素描(12学时)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烹饪美术教学;课程设计

中国烹饪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在烹饪的色、香、味、形中美术就占了三项。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烹饪技巧,而忽视烹饪工艺。在我国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中,烹饪教育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授烹饪技术,培养的学生都仅仅满足一般的厨师要求。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缺少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的虽开设了工艺美术课,也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人们对饮食文化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对烹饪工艺的发扬和创新了,因此,在烹饪食品专业中开好工艺美术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

烹饪美术教学应占烹饪专业课总课时的20%~25%,主要可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大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整体空间的观察力。课程有:素描、色彩课,占美术教学总课时的20%。工艺美术课是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及设计造型能力,并将色彩、图案应用于食品工艺中。课程有:烹饪色彩、烹饪图案、美术字、菜点造型。

教学内容

基础素描课理论讲述:素描的基本常识和写生步骤,素描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透视原理。课堂练习:通过对石膏几何体、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黑、白、灰的线条表现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基础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的形成,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复色、间色的意义及作用,色彩的心理情感、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混合的基本知识。课堂练习:色彩的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渐变、对比、空混练习,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

烹饪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食品色彩的基本特性,食品烹饪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色彩的联想等。冷暖色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食品通过烹、炸、煎、煮前后颜色的变化,食品原料冷暖色的配制,中性色、无彩色在烹饪中的调配与应用,烹饪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课堂练习:各种冷色、暖色食品原料调配操作练习,如西红柿、红枣、枸杞、红辣椒等暖色原料与青菜、黄瓜、葱、蒜等冷色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烹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及对比调和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作料颜色的识别及调制应用,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彩色汤料的应用练习。

烹饪图案课理论讲述:图案的形式法则,动物、花卉、风景图案变化规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烹饪食品图案的特性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应用,图案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在烹饪中的应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在烹饪食品中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菜梗、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主要以圆形、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继而再进行食品原料的实际操作的图案拼摆练习,多以糕点、水果拼盘为实物练习。主要以独立式、背立式、对立式,圆心与圆周对称式、均衡式、离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的图案排列组合为练习重点。

字体设计课理论讲述:美术字的基本设计规律及在烹饪中的作用,宋体、黑体、变体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课堂练习:宋体、黑体基本笔画练习,特别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与书写,练习应用食品原材料在中餐、西餐糕点中设计和制作如福、禄、寿喜庆吉祥字样。

菜点造型课理论讲述:立体构成、烹饪造型的美学基本原理、手法和艺术风格,图案在烹饪造型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手法,瓜果等食品原料雕镂技巧及与其他原料在造型中的综合应用。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范操作,学生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雕刻拼摆造型练习,特别是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喜庆菜肴,如红梅迎春、孔雀开屏、雄鸡报晓、延年益寿等主题性造型的设计与练习。转贴于

教学特点

烹饪食品美术是集艺术美学、原材料化学、工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区别于其他美术教学,强调实用性、技能性、示范性,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生动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缺乏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教学,鼓励和帮助他们学好这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动手能力。

学科师资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5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艺术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6

关键词: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改革;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成衣品牌的日益增多,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的成衣品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成衣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设计元素的配置和创意上,色彩和图案作为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成衣设计上的表现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亮点。服装色彩与图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其对后续的服装设计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与图案的审美修养以及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为重任,通过对色彩与图案基础知识的学习,色彩与图案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设计应用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色彩与图案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偏重学生的设计艺术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在强调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创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应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具体对待,鉴于目前工科类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不合理

以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基础训练,服饰色彩设计上主要着重色彩的配色原理以及搭配,图案主要偏重图案的造型以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从理论到形式,教学内容偏重形式和教条,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色彩与图案设计特点,设计训练的内容也多以基础的色彩配色与图案表现为主,强调学生的画面表现能力和艺术张力,较少涉及实际色彩搭配与图案的应用,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理论脱离实际,在实际进行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老套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ppt演示讲课,间或进行一些课堂设计训练,学生的色彩与图案设计以手绘表现为主。理论课和课堂实验

交叉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一些基本的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础特点和表现形式,但传授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学习缺乏创造和表现。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纸面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学生练习教师课堂辅导讲评为形式,方法和手段符合现有教学条件,但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体验,以至于色彩与图案课结束后对后续的实际成衣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3.脱离实际

理论与课堂操作训练的课程侧重点偏重于书面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运用,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使得学生只能从纸面上、教材上去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同时使得他们本身对绘画能力的欠缺而对课程失去信心,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提升审美以及创作的能力。

原有的课程结合课堂练习对色彩与图案做了一定的课程设置,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表现能力,但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基础训练较少涉及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体验的过程,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真正进行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的体会也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上。

二、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1.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大多以有绘画基础背景的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有完全绘画零基础的工科类学生,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重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一定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辅以应当的教学内容,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

2.基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1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湖北文理学院位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及第二大城市――襄阳市,是一所省属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近4500人,学生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

多年来,我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进行设置,目前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两个层次的课程: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

对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将所有学时全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教学,不严格区分理论与实验学时,采用“边讲边练、讲讲练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理工类、艺术体育类、文史类,分别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方案。

2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学生的分类

根据学科门类和专业不同,学校设置有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我们对多年来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将全校所有学生按专业分为大理工科类(以下简称a类)、大文科类(以下简称B类)、音体美类(以下简称C类)等三类,分别进行公共计算机课程设置。a类专业包括常规的理工科类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类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a》和《程序设计基础》;B类指不包含音乐、体育、美术类专业和a类专业的所有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B》和《程序设计基础》;C类专业即为上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所含的相应专业,此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C》,不开设《程序设计基础》。

2.2学生的分级

对上述三类学生,在具体组织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我们再采取分级的教学方式,即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级。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们制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实施方案,从学生的测试与分级、学生的分班、学生成绩的记载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地规定,并作为实施《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利用购置的计算机考试系统,组织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及文字输入、office办公软件的日常使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等。

测试成绩出来后,我们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的同学,经我们公布成绩和名单,学生自愿申请(本人签名确认),教务处批准后,取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资格,直接获得本课程的学分,测试成绩即为本课程结业成绩。对于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其它同学,我们按照上述“教学实施方案”中对测试成绩的规定,将学生分为高、中、初三个级别,再根据各实验室设备台套数进行合理的教学班级划分,并据此编排出分级后的课表。

2.3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分类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有关老师共同编写了三个类别的课程教学方案。总体上讲,对a类和B类学生,我们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对C类学生,我们除按照B类学生设置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与相应专业的任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讨论、商定如何结合音体美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模块。同时,我们结合学生课程学习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用于就业招聘的个人简历的制作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分级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根据前面的各类的课程教学方案,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各类别的初级班,因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基本上按照教指委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常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也就是前面制定的三个类别的课程教学方案作为各类别初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使用。对各类别的中级班,这部分学生对基本操作已基本掌握,我们在相应初级班的教学方案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增减”,即减少基础性的操作性教学内容,增加原理性教学内容和技巧性操作内容,进而形成各类别中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对各类别的高级班,这部分学生的常规操作能力已具备,我们在相应中级班的教学方案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地“增减”,即减少大部分的操作性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学习与工作中要用到的高级技术(技巧)性内容,并适当增加计算思维、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有关的专题性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各类别高级班的课程教学方案。

3我校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分类+分级”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采用分类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信息技术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采用分级的教学方式,既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使得各级学生得到相应的信息素养的训练,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免修政策的制定,既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直接体现,也将少部分学生解放出来,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分级而重新组合的由多个专业学生构成的教学班,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当然,《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的实施,更多的是在教学组织层面进行的改革。要真正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服务于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还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利用,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象mooC/SpoC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很好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并取得好的效果。这将是我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洪溪等.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1)

[2]王凤芹,李瑛.《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5(6)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8

图案是装饰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然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图案教学在现今高校教学体系中,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其教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待改进。

一、珍视传统,加强传统图案文化的学习

我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开始使用图案来传达思想、沟通情感,从最初的岩壁石刻、彩陶纹样等最早的图案艺术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我国传统图案艺术在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特性和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我国所特有的传统图案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并以其题材广泛、构图巧妙、形象生动、赋色绚丽、手法多样等艺术特性而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熠熠生辉。

我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例如魏晋南北朝的飞天;唐代的唐三彩、宝相花;清代的青花瓷等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相同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例如,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体现出了威严神秘、凶猛冷酷的造型特点;汉代画像石则是造型古朴、形象生动,它们都充分彰显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为我们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厚而又天然的视觉艺术资源。而且,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上面,还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图例,充分理解形式美法则和我国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由此可见,珍视传统资源,加强对我国传统图案文化的学习,是高校图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学习途径,应该予以重视。

然而,我国传统图案体系庞大,内容极其丰富,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都接触到这些知识,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把学习重点放在传统图案的色彩与造型上,并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对一些较为典型的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学习。例如,我们以北魏至唐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作为学习内容,可让学生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以土红为主色调;隋代则在土红的基础上加入了石青、石绿,并加以白色的点、线点缀,以增加层次;唐代则又在隋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退晕的手法以及朱红、曙红的运用,使纹样造型更显富丽堂皇。此种安排,既可让学生充分体会传统图案中色彩与造型的微妙关系,又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处理手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变化”环节的实施

大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处处蕴藏着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美丽的色彩,因此我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要师法自然,要向大自然学习。而图案教学中的写生与变化环节,正是以自然为源点来展开的。其中的写生环节,是一个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形态、动态、组织结构、色彩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加以客观描绘的过程,这一环节的实施,既可以让学习者熟悉和了解写生对象的基本特征,又可积累素材,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变化环节则是根据设计需要,对写生所得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之成为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一环节也可说是一个从自然形到装饰形,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生是变化的基础,变化是写生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并通过装饰变化的多种手法来达到使形象更典型、更生动的目的。

图案教学之所以要"师法自然",更因为大自然的构成和色彩是协调的,无论这些构成和色彩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还是来自于自我繁衍的需要,它们都构成了大自然奇异而和谐的风景,成为了我们学习中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而图案的写生变化课,也正是向大自然学习,撷取自然美的造形、构成和色彩运用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通过写生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深入观察的习惯,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通过变化环节的训练,则可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求素材,撷取素材为设计所用,学会用装饰的艺术语言,对写生所得的自然形象进行提炼和加工、美化,使其形象更为典型、更为精美、更为符合人们的装饰需求。从写生到变化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将自然形态转变为装饰形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图案形象更为理想化。

写生与变化,是图案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应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而科学地施教,既要注意避免程式化倾向的发生,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装饰的规律和特点。

三、开拓创新,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而现代设计的风格及形式也和社会发展一样,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图案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意识,既要让学生认识传统、师法自然,更要培养他们的设计创造能力。图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仅仅让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好的规律,掌握写生变化的基本方法,而在于让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和方法之后,开拓创新,进行新的创造。高校图案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性训练上,它必须去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图案教学从一开始就必须站在创意的高度,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意识去理解和创造世界、表现世界,而非一味的摹仿和抄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分,要根据教学情况,多向学生展示成功的图案设计范例,多向学生提供设计素材,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向多题材、多形式、多表现、多创意方向发展。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www.133229.Com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

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术设计基础教案篇10

关键词:职高服装美术课程企业整合路径探究

一、职高服装美术课程介绍

所谓服装美术课程,指的是职业高中服装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与制图课程和工艺课程组成主修课程。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涉及服装领域和美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对于学习对象来讲,该课程以培养职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水平为最终目的。结合当前服装行业持续发展需要,务必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立足就业,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1]。

二、职高服装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一)优点

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服装美术课程教学模式不断细化,围绕职高学生学习实际制定多种教学方案,为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基于行业动态发展、就业导向等角度分析,该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果服装美术课程教学模式长时间得不到创新,服装美术设计与企业整合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要求。下文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具体阐述,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工作探究有效路径[2]。

(二)不足

首先,教学模式脱离行业发展。服装美术课程包含多方面内容,教师未能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有侧重地进行知识讲解,不仅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学习效果不够显著,长此以往,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失去兴趣,为专业教学增加阻力。其次,教学模式脱离教材要求。大多数教师按照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理论知识,并凭借主观意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对教材变动之处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最终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实用性降低,未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再次,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具有创新性和动态性,如果教师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不到创新,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制约学生发展空间,而且不利于培养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削弱学生审美积极性,对学生日后就业、持续发展有消极影响[3]。最后,教学模式存在失衡现象。现如今,高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相对来讲,专业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并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对全方面、高素养、高技能设计人才培养起到制约作用。现如今职高服装美术设计教学模式存在优点及不足,要取得职高服装美术设计与企业整合的良好效果,务必全面挖掘该模式优点,针对不足之处及时弥补。下文针对职高服装美术设计与企业整合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专业教育人员提供帮助,并在大范围内推广校企合作理念[4]。

三、职高服装美术设计与企业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专业教学方向

职高服装美术设计专业开设的最终目的即为行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通过传授素描、速写、色彩、绘画技能、基础图案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社会思维和创作能力,最终通过绘画作品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设计技巧。简言之,职高服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应以就业为导向,合理确定教学方向,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与艺术修养。在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遵循人本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确保设计完成的服装作品具有实用性,并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最终职高学校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过程,即满足新时期服装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过程[5]。

(二)动态传递行业动态

大多数职高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专业技能及文化素质不高,如果对这类学生引导不当,则其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并发生辍学行为。为了改变服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教师应客观分析职高学校生源现状,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职高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对服装美术设计行业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为日后就业做足充分的准备。专业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及多媒体设备动态更新并分享行业发展情况,对学生就业方案调整、学习计划制订起到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男士衬衫设计学习任务,课前教师全面搜集时尚男士衬衫图片,并以ppt形式呈现。学生了解男士衬衫款式、设计需求后,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并适当引导学生设计思路,最终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彰显设计理念的服装作品。实时分享行业发展动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学习目标[6]。

(三)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首先,运用案例讨论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为师生互动提供机会,案例讨论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发挥理论知识内化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结构制图时,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新式西裤设计作品,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组内成员在分析探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绘出结构图,既锻炼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设计实践起到基础铺垫作用,然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服装设计工作对设计者创新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专业教师应为每位学生制定创新思维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细节,并养成良好的速写习惯,不仅能捕捉设计灵感,还能为服装创新式设计提供丰富素材。课后,专业学生应主动接触艺术作品,以此拓展多元思维,对优秀服装作品设计有正向影响。最后,提供实地演练机会。职高学校应为学生多次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服装设计任务,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良好结合,对学生就业能力、服装设计水平提高有促进意义。专业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服装设计竞赛,对服装设计理念创新、有效弥补服装设计的不足之处有重要意义。此外,职高学校应主动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通过实地演练循序渐进提高服装设计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