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3:44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1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冯琦,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经济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13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001―0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体现了我们党基于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表现出在我国改革发展近30年来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差距,构建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产性收入的内涵解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到诸多金融理财方式;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利于使无财产者有信心、有财产者能安心,使人民安居乐业、仓实礼全,进而使和谐元素增多,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般来说,从收入形式上看,财产性收入属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即工资性收入(工资、薪金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社会捐赠、社会保险、辞退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大约在2%左右,主要来自居民银行存款利息等。

对财产性收入这一概念的内涵解读综合起来有这几个方面的观点:

1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孟子》中将之诠释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这里所说的“恒产”,是一种可以让人获得心理安全感,法律上的认可与社会承认以及有保障的私有的物质财产。通过拥有、增加“恒产”――“财产性收入”,让百姓产生、巩固“恒心”――信心、安心。

2 经济类词典上对“财产性收入”的解释是:“指金融资产和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给他们支配,作为回报,从中获得的收入。它的主要形式有:利息、红利、地租等。”如在企业总资产分类中的“非生产性资产”,就包括住房、医院、学校、商店及其他为职工服务的福利设施。而有时还包括一些隐蔽的资产,主要是指具有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金积累性质的那部分资产。可见,这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的解读。财产性收入与投资性收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将货币或资源等经济要素投入某一领域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投资性收益就是从投资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对比两者可以看出,投资性收益与财产性收益具有一些相同点,包括:都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收益的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财产性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获得的收益,投资性收入则是货币或资源等经济要素投入某一领域形成资产的活动而获得的收益。此外,投资不一定完全是为了获得收入,如投资公益事业就不是为了获得收入。

3 严格意义上,“财产性收入”这一理念应该从我国居民总收入的角度来解读。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它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涉及到各种投资,比如实业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这一解读是目前比较符合中国政府提出这一理念的本意的,被理论界普遍接受。

4 对“财产性收入”还可以从法律意义上结合财产权的法律属性去理解,将它定义为利用财产权获取的经济利益。

按民法通则,我国公民享有的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还有知识产权。财产按其拥有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财产、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和公民个人的财产。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尽管增加国家的财产性收入与增加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性收入也会间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十七大报告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显然这里所谓的财产性收入,是指让更多的公民个人利用其财产获取经济利益,包括公民个人利用其合法收入进行各种投资所获取的报酬,通过房屋出租获取的租金收入,通过储蓄获取的利息收入,通过文物收藏获取的价值增值,通过债权的执行取得的收益,利用知识产权获得的收益等。因此我们强调让每个居民拥有合法性的财产性收入。

总之,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资可投,有财可理”。要让群众拥有财产必然有赖于经济水平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增长来带动群众收入的增长,通过收入的增长来累积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样,更多的群众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财产,进而拥有更多的合法性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理论的提出,得益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的成就,特别是确立按要素分配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制度安排,它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我国人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激励机制。从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30来的总结中,我们可以更深地领悟到这一理论产生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回顾

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历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与之相适应,我国人民的收入来源也从以单一的劳动收入为主发展到以提高人民财产性收入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劳动是广大群众生活收入的源泉,如何让群众通过劳动获取的财富成为资本进而成为收入的来源,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课题,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劳动为收入来源的狭隘理解,也体现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巨大飞跃。

1 改革开放初期至党的十三大,以劳动收入为唯一收入来源,在按劳分配制度基础上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克服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以劳动获得收入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是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于是就形成了过分追求平均主义的风气,这就使当时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病”。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处于贫困时期,绝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在基本生存线上徘徊;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60美元,中国人民必须先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让绝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基尼系数为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因为当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大约是0.30,收入差距小,所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平均主义。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继续强调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着重克服平均主义,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善于经营的企业和一部分人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激励人们发展经济,引领大家奔向富裕生活。 这一时期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投资、财税、信贷、外贸外资、价格等政策倾斜,打破了地区发展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东部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党的十四大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分配制度,强调通过其他分配方式获得更多收入,先富带动后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一直稳步发展,改革初有成效。这时中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40,收入差距开始增大,到达国际规定的警戒线,因此,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是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写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具体包括逐步建立健全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企业,进一步完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逐步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这一改革拓宽了收入增加的渠道。

3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强调各种财产要素公平参与收益分配,进一步扩大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各种生产要素带来的收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乡居民的财产不断增加。居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屋、收藏品等财产的拥有量迅速增加,相应的利息、红利、租金、增值收入等也在成倍增长。人民手中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各种要素收入就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新的重要收入来源。可以说只要有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权,就必须允许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承认要素收入的存在与发展,给予他们相应的收益回报。否则,是没有人会自觉自愿地无偿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那么生产活动也就无法正常、高效地运转。

1997年,党的十五大坚持解放思想,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土地、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收益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改革,要求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提供的要素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贡献越大,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多。这一改革一方面更好地调动人们的投资和提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从而为加快发展生产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更好地发展了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447,属于“差距偏大”的情况。中国有必要防范出现因为贫富悬殊过大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缩小贫富差距。

党的十六大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继续解放思想,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就把法律保护范围从合法的劳动收入扩大到了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其中就包括了合法的财产性收入,这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党同时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低”和“调高”都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手段,“扩中”则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较低,只有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比重已超过50%。我们只有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才能真正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但是手段和目标的混同问题在当时并没有解决。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家庭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仅为128元,而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均超过了居民收入10.4%的涨幅,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劳动报酬和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其发展潜力巨大,无疑正成为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新增长点,中国人民现在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和忽视的事实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水平还比较低。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渠道还比较狭窄,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于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于是就可能产生“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从根本上看收入差距问题是因为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太低,只有低收入者由多数逐步减少为少数,中等收入者由少数逐步增加为多数,才能实现社会稳定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为了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健康与均衡,对当前整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在重申了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2

1、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

2、其次是一方婚前已取得产权的财产,因为结婚达到一定时间就自然变为共同财产,既不合理,也等于变相鼓励有部分人借婚姻不劳而获积聚财物,是对个人财产权的一种不适当的干预。

3、因为,在股东未出资的情形下,该股东径行主张纯粹为自身经济利益而生的权利,无异于不劳而获,在其投资收益与出资风险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这明显有违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对此加以限制是顺理成章的。

4、一方面,基于知识产权客体知识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而有必要赋予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以独占性的专有权,以禁止或限制不劳而获的搭便车行为,维系对知识创造活动的激励与促进。

5、似乎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意识到可能已经发现了一条可以不劳而获地安享他人财富的路径,那就是对贸易逆差不必过于在意,通过增发美元,贸易顺差国家将不得已将美元外汇投资到美国,美国人可以安享财富而不必削减消费效用和军费开支。

6、这种思想不可能不是对于不劳而获的地主阶级剥削制度的一种抗议和否定,这是在陶渊明以前文人诗歌的传统上没有出现过的光辉思想,比之单纯同情人民的思想在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上的出现,就思想质量上说,是一次更深刻的跃进。

7、从表面看模仿别人现成的模式成本最低,风险最小,不需要付出早期探索成本和创新失败的成本,但是长期的简单模仿,必然带来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导致创新乏力,这是微波炉几大企业的通病。

8、有些公司法学者指出搭便车的想法也是控制权配置异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某些股东为自己的利益积极行使了股东权,那么因此获利的将是全体股东,积极行使股东权的股东为此耗费自己的成本,而使另外一些股东不劳而获。

9、开展劳动生产是教育挽救劳动教养人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通过生产劳动的锻炼,使劳动教养人员逐步养成劳动习惯,洗刷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污垢,学会自立和就业谋生的本领。

10、民间文学中那些表现劳动主题的作品,往往歌颂集体的力量,赞美群众的技能和智慧,充分估计劳动的意义,从而对那些勤劳的人们倍加赞扬,对那些游手好闲的懒汉,或者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多方的鞭挞与惩罚。

11、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本位制,在这一体制下,美元具有主权货币与国际货币的双重身份,其国际供给直接决定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给了美国利用该制度不劳而获的空间,同时也使债权国处于被动的地位。

12、而原来处于这个威权系统的管理人员,由于他们已成为不劳而获的阶层,且手中掌握暴力机器,也就自然地转为统治人员,()原来协调运行机制也相应地转为暴力运行机制。

13、当布什政府为免征遗产税而征询公众意见时,那些富豪们首先纷纷表示了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免征遗产税他们的子女就会成为不劳而获者,就会妨碍他们发挥自身的才能。

1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掌握生产生活资料多的人将进一步增加优势,他们甚至可以过上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而缺乏生产生活资料的人的生活状况将进一步恶化,他们将不断地论为穷人和无产者,进而将危及他们的生存。

15、勤工助学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能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并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树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劳动观念。

16、第四,在劳动生产上,要突出矫治和习艺两大功能,通过劳动,转变劳动教养人员好逸恶劳的思想,矫正其不劳而获的恶习,同时,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解教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17、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干着,地主却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18、但是,即使实事求是地充分考虑了私有制的积极作用,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的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意义,它的意义恰恰在于它对不劳而获者作出了历史的判决。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3

【关键词】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1研究目的

运动员培养投资和投资回报、运动员劳动收入分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1]。运动员劳动成果的归属判定,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关系到体育劳动领域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以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原理。

2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2.1收入分配理论回顾

收入分配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生产过程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资源的配置,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学上的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可分为3种: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本质上是要素价格论,确立了要根据各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来对称地分配财富的原则。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其收入与分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分配制度。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现代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2-5]。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从人力资本视角说明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建议政府和个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按投入的劳动与投入的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7]。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结合,即在公有制的社会形式下,科学地吸收西方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对按劳分配理论有益的补充。这一分配理论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排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8]。

2.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入的分配制度,与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关,与运动员在生产中的地位有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方式是由运动员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斯大林)[9],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后,劳动的性质分为为国家劳动和为私人劳动。运动员为国家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运动员为私人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私有制或多元所有制结构,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生产要素投入量为尺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运动员劳动的形式和产品的经济属性都有所不同,产生不同的收益结构和收益形式。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3运动员与企业、国家的劳动关系

3.1资本雇佣劳动

运动员劳动力与其使用者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以运动员参加比赛为例加以分析,运动员代表企业或俱乐部参赛,运动员的劳动即是受资本雇佣的体育劳动,雇主是企业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运动员把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替雇主劳动,他们的劳动就是一经提供随即消失的、没有独立的物的形式的体育运动。它们对劳动力的买者来说并不是消费对象,而是专供出卖的商品,观赏竞赛表演并因此而付费的观众是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运动员的劳动产品出售给观赏比赛的消费者后,除了能够为资本所有者收回购买劳动力的支出,还能为其带来利润。资本所有者不是为了消费雇佣劳动者劳动活动的使用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商品卖出去,以达到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运动员受资本雇佣的劳动是生产私人产品的生产劳动,资本雇佣条件下,雇主(企业)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工资就是运动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运动员劳动力的使用创造超过雇主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格,即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带来价值剩余,运动员人力资本经济收益是生产利润。资本雇佣运动员的劳动关系的出现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运动员受资本雇佣参加体育劳动将是未来体育生产中一种主要劳动形式。

3.2国家“雇佣”劳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

国家利用国民收入组织运动员训练和参加比赛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这种体育生产劳动关系就是国家组织招募运动员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工资及奖金。运动员把劳动力的一时的使用权让给国家,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体育表演的观赏者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所享受的体育表演产品并不是花钱购买的,国家没有把运动员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国家只获得了运动员劳动产品单纯的使用价值。运动员为国家服务的比赛是同社会(国家)公用收入相交换生产公用消费品的劳动。这种劳动关系下的生产是体育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是这种劳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在为国家提供体育劳动产品的生产中,分为专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和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雇佣”色彩,尤其是职业运动员代表国家比赛(国家“雇佣”运动员劳动),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个人私有劳动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所谓的“雇佣”与资本雇佣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国家“雇佣”运动员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满足国民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如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即使因市场运作获得赞助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是用于弥补体育比赛资金的不足,“雇佣”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利益;第二,运动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是运动员自愿代表国家参赛,把为国家服务当作光荣的义务。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是其努力的方向,运动员群体中专业运动员比例将减少,职业运动员比例将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对职业运动员的“雇佣”机会将增多,如目前代表国

家出战的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都是职业俱乐部运动员。

4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依据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享有直接分配权的是运动员、教练员、企业和国家。本文中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突出强调的是对收益的占有能力,收益分配力的确定以收益权的强弱为主要依据。

4.1运动员个人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1.1投资结构和特点决定运动员个人拥有较强的收益分配力

运动员的个人投入包括经济投入、时间投入、劳动投入、精神投入,既有货币投入也有非货币投入[10];既面临机会成本,又要承担投资沉没的风险。运动员个人在其人力资本形成中有大量的投入,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4.1.2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决定其参与博弈的谈判力

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所有权安排中获得的谈判力是其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获得的关键,这种谈判力是由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内生决定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人力资本高度的资产专用性、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和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创造力,运动员人力资本对特定体育组织的专用性程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度专用性增加了运动员占有人力资本收益的谈判砝码,即谈判力,运动员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生理关系决定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虽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运动员个人可能不是主要的货币投资者,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控制权不在本人手中,但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收益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即巴泽尔所说的“主动资产”。“当人力资本产权束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11]。如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被别人控制,就剥夺了运动员运用个体人力资本获取荣誉、创造价值的权力,一些运动员可能以异常表现消极或积极地使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控制者博弈,其结果是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降低,最终给人力资本投资者造成损失。个体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权属于个体,为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人力资本潜力,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运动员本人对其人力资本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

4.2国家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2.1国家税收

国家投资竞技体育是将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国民,国家有权分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满足大众竞技体育需求和国家政治需要是收益的核心。国家或者作为投资主体身份,或者为个人、企业的投资和运动员的成长提供适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始终参与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国家经济收益通过国家税收获得,国家税收是刚性的,在本文分析范围内与其他收益主体间没有博弈关系,当有税收发生时,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发生在税收之后。

4.2.2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12],显然属于国家政府部门序列。作为政府部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开支来自中央财政,本身没有生产经营的职能。“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转轨,朝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方面迈进”[13]。在竞技体育行政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并行过程中,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为了在职能上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逐步向半实体化单位过渡,多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立市场开发部,负责项目的市场运作。项目的市场运作收入成为中心运转的资金来源之一,对弥补运动项目发展资金不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是国家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但具有一定的企业成分,对专业运动员或以国家队运动员身份从事私人产品生产的利润有一定的分享资格。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分享运动员劳动收入的目的也是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而不是单纯的赢利。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收益获得要靠规模效益,即靠我国各项目竞技运动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更多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提高收益额度,对于某个具体商业活动收益的分配力,应该是较弱的。

4.3企业(俱乐部)、原培养单位的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单位对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有大量的经济投入。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职业体育俱乐部,出资者一般是企业;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是省(市、区)级体工队或体校,主要出资者是地方政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理应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主体,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具有较强的分配力。但是,目前许多俱乐部的赞助和大部分收益由各单项协会支配,俱乐部所得很少,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律,这种计划与市场不分的方式不利于各俱乐部自身的发展建设和竞技项目的市场化改革。

4.4教练员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教练员是目前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实际分享者之一,也是运动员认可的可以分享其人力资本收益的个人。教练员靠出让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获得工资收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专业运动队中,教练员是受国家指派的国家服务人员,国家按其劳动量及劳动贡献提供工资和奖金;在职业俱乐部中,教练员受俱乐部雇佣,为俱乐部服务。教练员是具有高级技能的劳动者,对俱乐部劳动剩余具有分享的资格。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教练员虽然没有进行货币投资,但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精神投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显效阶段,教练员应该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的部分收益。所以,教练员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有一定的分配力。

教练员获得的经济收益包括奖金和教练员人力资本对劳动剩余的分配,这是教练员人力资本收益问题。教练员以其人力资本投入到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生产中,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变现后,教练员凭借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教练员的执教活动,也是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运动员成名后,教练员也会成名,其人力资本含量也会迅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收益,如2006年带有上海申花队主教练吴金贵肖像的广告牌一直出现在上海市区的显赫位置。

4.5不同劳动关系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分配力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因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收益主体与之相对应。所以,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合理的分配模式是建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机制,由国家、企业、个人按照分配力强弱,共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国家队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例如,国家女子柔道队中的辽宁籍运动员,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主要投资者是辽宁省柔道队;奥运冠军刘翔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投资者是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私人投资为主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5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下面对体育比赛和运动员广告两种生产形式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理进行具体分析。

5.1体育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包括参加体育比赛和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参加体育比赛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核心效用。竞技赛事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14]。下面以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比赛产品收益为例,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加以分析。

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指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或以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这种产品在供给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的成分[15]。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比赛时,不同项目运动员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同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收益,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以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收益表现为国家政治需要或大众体育需求的满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收益表现为工资、奖金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企业收益表现为知名度的提升。

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指运动员将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参加商业性比赛或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私人体育产品或其他私人服务产品。运动员被资本雇佣劳动参加体育比赛或商业活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不同项目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不同。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条件下,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来优化配置,并和物力资本具有同样的一般属性——保值增值,即能为其所有者凭借其财产权带来一定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转化为商品,即运动员把自己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暂时出售给企业,继而转化为企业的可变资本,企业再把所购买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可变资本投入到赛事产品的生产,通过运动员人力资本对体育服务效用的增进,创造超出预付资本价值的生产利润。在价值创造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劳动价值论认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是活劳动[16]。在体育产品生产中,可以认为价值创造的最终源泉在于异质型运动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与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与使用能够增进体育服务的效用,创造新价值,不同含量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不同的效用,即生产剩余不同。体育产品生产的物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生产资料,包括资金、体育设施、运动器材、相关服务设施等的集合;体育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劳动力,是资本化的劳动力,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会工作人员等所提供的劳动力,而运动员人力资本是在产品生产中效用最大的人力资本要素。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相对立,又统一于资本范畴的共性之中,它们的社会属性是相通的,同为财产或资源。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出现,人力资本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运动员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所以,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应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运动员人力资本国家收益的形式是税收;运动员和教练员个人收益形式是工资和索取生产剩余;项目中心或协会作为半企业化部门,可以提取少量利润;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企业收益的形式是生产利润。

图1中个人指运动员和教练员,国家包括国家税收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5.2广告收益产生及分配

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做广告,其经济属性与其他社会名人做广告无本质差异,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都是受资本雇佣,广告收益的分配遵循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

图1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图

5.3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剩余分配原理

优秀运动员“身价”高昂,表面看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但这并非运动员工资来源的本质。运动员人力资本是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表现为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及因此而获得的影响力等精神存量。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体育产品生产利润,物力资本的投资获利已是生产行业人们习以为常的一般规则,但对于人力资本如何制度化地分享生产利润却缺乏规范。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在劳动产出大于投入时,产生劳动剩余。在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为: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

运动员参与体育生产,不仅投入劳动要素,更重要的投入是资本要素,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在体育生产中高度稀缺,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价格才是运动员劳动力价值的主体。所以,运动员作为体育产品生产中的劳动者,投入了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

运动员生产投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雇佣运动员从事体育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中是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则运动员的工资表现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即一般劳动力价值;第二部分是对生产剩余的分配,这个生产剩余包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工资+利润,即运动员一般劳动+运动员人力资本工资+劳动剩余分配。

职业运动员高收入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拥有与企业的谈判力。明星运动员资源极度稀缺,雇佣困难,使运动员拥有与企业谈判的“本钱”,凭借其人力资本投入获得对体育生产剩余的索取。而一般运动员则不具备与企业的谈判力,只是普通的被雇佣者,除去提供劳动之外一无所有,只是个“打工者”,与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没有索取生产剩余的能力。

运动员人力资本决定体育竞赛产品的经济价值,没有优秀的运动员,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就会下降,受社会关注程度就要降低,赛事市场开发的经济效益必受影响。自马家军退出赛场,多年以来,全国田径锦标赛一向是观众寥寥,然而在2006年的比赛中,石家庄裕彤体育中心比赛门票售罄,比赛组委会意外盈利,其原因就是本届比赛有刘翔参赛。110m跨栏比赛一结束,观众几乎走光,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运动员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由运动员劳动力转化而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增进体育服务产品的效用而创造新价值。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了新价值,运动员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要获得劳动力价值——工资,而且,还应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剩余的分配。运动员个人作为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一,参与体育生产剩余的分配,就是目前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秘密。

6结论

1.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运动员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生产中形成不同的劳动关系,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由此决定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2.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生产体育公共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要素分配为主。

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私人投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4.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资产专用等特征决定运动员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运动员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制,否则可能造成运动员以对抗的方式与管理者博弈,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降低。

5.资本雇佣

劳动中,运动员投入到生产中的是一般劳动和运动员人力资本,运动员有权参与劳动剩余的分配。运动员参与体育劳动剩余的分配,是目前优秀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刘平,张贵敏.论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研究的当代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1-4.

[2]张作云.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12):54-55.

[3]孙祖芳.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理论、实践与思考[J].社会科学,2002,(11):26-30.

[4]陈应鹤.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1991,(6):73-76.

[5]张东辉.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J].山东社会科学,1992,(2):30-34.

[6]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赵广山.试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J].经济评论,1998,(6):39-43.

[8]刘思尚.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29-32.

[9]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张贵敏,曹继红.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1-6.

[1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12]国家体委.国家体委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暂行规定[Z].1997.11.

[1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1.10.

[14]程维峰,张贵敏.竞技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657-658.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4

【关键词】劳动收入;更公平;收入分配政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收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资产收入和福利收入,而福利收入实质上是作为公有生产资料主人的劳动者所分享的公共资产的收入。这里所说的劳动贡献,仅指活劳动的贡献,不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积累劳动的贡献。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劳动收入或以劳动贡献获得的收入也居于主要位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劳动收入也有多种形式。

一是工资收入。在现阶段,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合资、私营企业的工人的劳动报酬,均采取工资形式。工资是劳动贡献的价值或价格形式,只要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总是一定的,它可以表示劳动贡献的大小,因而能形成劳动收入——工资的价值基础。

二是准工资收入。准工资收入是指个体劳动者的全部收入中,由劳动贡献决定的劳动收入。如果他不独立地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而转到公有制经济或私营经济中,仅仅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从事工作,他所做出的与其他工人相等的劳动贡献,同样会得到相等的工资形式的劳动收入。因此,我们把个体劳动者的全部收入中,相当于他若受雇于某一企业而得到的工资收入的那部分,称为准工资收入。

三是企业家的经营劳动收入。企业家收入是企业家或经理经营管理劳动的报酬。这里所说的经营者,既包括公有制企业的厂长和经理,也包括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中的企业家和经理。经营管理劳动与一般的生产劳动不同,它是一种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是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的贡献,不仅是由劳动自身的生产力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他(企业家)组织和指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正是由于企业家或经理的经营管理的劳动,才使得工人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出来。所以,由这种高级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边际收益,就以企业家收入的形式转化为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收入。企业家收入是较为复杂的劳动报酬,它应高于一般的工资收入。另一个原因是,在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中还包括一部分风险收入。

二、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与分配结构的变化

从分配方式上看,中国居民已经从单纯的所谓按劳分配过渡到按劳分配为主并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分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首先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从福利性行政配给方式转变为市场性货币激励方式,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向千千万万的中国居民提供了收入增长的激励机制,同时以更切实的物质利益使每个居民感受到市场经济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和约束。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即不仅要按照居民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劳动的贡献分配给个人的最终产品,而且还要顾及居民投放的金融资产、不动产、人力资本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同时,考虑到按劳动贡献量分配的比重已逐步下降,按资本、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大体可以判断现在已经出现了更广泛的按要素分配国民收入的新方式。

当前,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分配状况表明,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最终分配,居民所占的比例都上升了,但这并非完全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增加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财产性收入或要素性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使居民个人在分配中得到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开始成为重要的积累主体和投资主体。首先,从分配过程看,中国居民的边际收入增长较快。与此同时,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也不断上升,而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却处于下降过程中。这说明居民的要素贡献的边际收益率处于上升趋势。其原因就在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后,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剩余(储蓄)转化为各种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在增加生产要素持有量的同时,提高要素的边际效益。

其次,居民收入提高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货币、资本、不动产作为投资要素,而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以人力资本形式的劳动投入趋于上升最明显,从而使居民可以获得表现为利润的管理要素的报酬,这些要素收入构成了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结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这说明要素收入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重要的和最可预期的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所决定,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必然存在着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动贡献分配外,其他非劳动要素也要参与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非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1、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是相互对应的

在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下,每一种所有制关系在利益分配上都有其特定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实行以按劳动贡献为主的分配形式,同时也存在着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体现其所有制性质的各种分配形式。可见,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是相互对应的,离开前者,多种分配形式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没有后者,多种所有制形式就无法寻求适合自身的分配形式。在非公有制形式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因其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而获得一份应得的收入。这就产生了非劳动收入。

2、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下,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不同所有者都要在统一的市场竞争中使用生产要素。这就要求对公有制生产要素的使用也必须是有偿的。公有制的产品也是包含这些成本要素的。这种市场上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相互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之中。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这就意味着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三、实行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十政治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更公平收入分配政策”的提出,是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表明党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决心更坚定、方向更明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然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2001年至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9.7%。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鸿沟”。企业职工退休金比公务员退休金每月平均低1500元以上。在此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下,人们都争着往公务员队伍中挤,而作为自主创业新主体的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吸引力。

我国分配领域的问题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其实质是分配不公。具体表现为劳资关系中资强劳弱、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相对隔离、对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市场评判标准和收入分配激励的约束机制,“穷庙富方丈”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有的部门侵害民众利益,灰色收入等也比较突出。

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体制尚未完全改变有关。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发展成果能否让全民分享。

追求更公平,表明党将以更大决心和努力,让公平理念更深入人心,让百姓分享更多发展成果,这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实质是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生活在西部内陆省份,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够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都能够获得质量相对高的公共服务,都能够公平分享发展的成果。

收入分配改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面是要打破不劳而获的“金饭碗”。收入公平不是收入相等,不同人的能力,经验及所付出的努力不相同,劳动报酬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是机会是否均等,获得方式是否正当,只要是通过诚实劳动和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获得,社会都应当鼓励。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应以一次分配为主,二次分配为补充,二次分配中,可以通过对富人增税来补贴低收入人群,实现公平和效率。

实现更公平关键是要破除垄断。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真正引发不满的,不是基于公平竞争形成的行业差距和收入差距,恰恰是通过垄断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还需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三大政策对收入再分配的重大调节作用。收入分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的勇气和人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2012.11.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5

党在剥削问题上存在着举着“消灭剥削”的旗帜鼓励剥削的悖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传统剥削观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看作剥削,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获利,按照传统剥削观不能不看作剥削。破解剥削悖论,既不能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也不能消灭非公有制经济,而应转变剥削观,对剥削加以重新解释:不再把剥削解释为雇工获利等非劳动获利行为,而是解释为并非出乎对方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

关键词:剥削;剥削悖论;和谐社会

一、党在剥削问题上的逻辑悖论及其对社会和谐的危害

党在剥削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消灭剥削”相号召,邓小平理论也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我党在十四大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按照传统剥削观,这是不相容的,陷入了举着“消灭剥削”的旗帜鼓励剥削的悖论。这是因为:传统剥削观以劳动价值论为依据,将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等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看作剥削,而非公有制企业获利的典型方式就是雇工获利,即以雇佣劳动获得利润,按照传统剥削观不能不看作剥削。按照传统剥削观,要消灭剥削就不应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放弃“消灭剥削”的主张。党在剥削观上的这种逻辑悖论已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危害:(1)使党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背离,显得缺乏理论深度、步履散乱,直接损害党的威信。(2)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受到普遍怀疑,造成理论困惑、信仰失落、精神无所寄托,导致道德滑坡,腐败之风蔓延。(3)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私有财产、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对外交流等正确主张得不到理论支持,频频遭受违背宪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鼓励剥削、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等一系列指责,难以顺利推行。(4)不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否以功取酬、功酬相当,也不管其是否正当经营,将其一切雇工经营活动都看成剥削,客观上起到了挑拨劳资关系的作用,使民众看不到非公有制企业与自己利益的根本一致性,看不到其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增加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只看到双方眼前利益的矛盾性及其中某些人的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拉拢腐蚀干部等不当行为,从而不能视企如家,为企业尽心尽力,对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十分不利。

二、破解剥削悖论的有效途径是重新解释剥削概念

由于剥削悖论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破解这一悖论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破解剥削悖论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是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乃至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这种思路合乎某些人“我穷,你也别想富”的心理,得到某些学者的提倡和部分民众的赞同,但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情绪化鼓噪,带来的不是“大家都富”,而是“人人都穷”。非公有制经济具有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截至20__年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其限制、消灭,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会被削弱,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火上加油,是最劣选择。

第二种是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给剥削正名。这种思路可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在不转变传统剥削观的情况下,不失为理性选择。但是这种思路仍然是权宜之计,而非根本之策。“消灭剥削”,一直是党的奋斗旗帜,经过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以来长期的宣传,剥削一词早已臭不可闻,是一个绝对不可饶恕的罪恶字眼。不管学者如何解释,在民众心目中,剥削总是和资本家不发、欠发、迟发工资,虐待职工及官员的贪污、敲诈,商人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及无赖的赖账不还、抢劫、偷盗等不当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放弃“消灭剥削”的旗帜,给剥削正名,会被民众解读为给上述不当行为正名,解读为偏袒富人、忽视穷人,不再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使党失去民心。这样做,会丢掉自己近百年的奋斗旗帜,导致人心离散,丧失号召力,起到自我瓦解的作用,显然也走不通。

那是否就走投无路了呢?不是。对剥削概念重新解释,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可坚持“消灭剥削”的旗帜,又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其实,通过对关键概念重新解释而化解理论主张与实践现实的矛盾,党的历史上早有成功先例。

思想和的思想,现在都知道不能混同,但在改革开放前,尤其是生前,却是同义,根本未加区分。中央文件、学者文章及老百姓的口头交谈,皆是如此。刘少奇在七大报告中就说思想“就是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显然对二者未加区分。党的七大之所以把党的指导思想称作思想,就是因人们已把看作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觉得一贯正确,不犯错误。将思想和的思想区分开来,认为的思想中含有不正确的成分,是当时的大忌。中,红卫兵歌颂时,常说“您的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是我们前进的灯塔”之类的话,无疑是把的思想当成了思想。影片《地道战》插曲《的话儿记心上》中含有“的思想闪金光,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主席的思想传四方,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歌词,显然也是把的思想当成了思想。这样理解思想,使之后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的努力遇到了极大困难,因其使该努力与坚持思想产生了尖锐矛盾。如思想与的思想同义的话,坚持思想就不能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就会违背思想。当时有些人也正是打着坚持思想的旗号来反对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思想作了重新解释,说“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将其与的思想明确区分开来,认为晚年的错误违背了其一贯

倡导的原则,本身就不属于思想,思想并非一个人的功劳,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做出了贡献。这样对思想加以重新解释后,便顺利解决了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与坚持思想之间的矛盾。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并不违背思想,因其根本就不是思想;坚持思想只是坚持的思想中的正确部分,并非就不能纠正晚年错误、冤假错案。

由此可见,通过对剥削概念加以重新解释来破解剥削悖论是完全可行的。三、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不应是“是不是劳动所得”,而应当是“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

怎样对剥削概念加以重新解释呢?就是将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由“是不是劳动所得”转为“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

传统剥削观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是“是不是劳动所得”。只有劳动所得才是正当收益,而一切非劳动获利行为都是剥削。按传统剥削观,雇工获利,即以雇佣劳动获得利润,是最主要的剥削方式。除此之外,还包含以下三部分:一是租地收租,即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二是租房收租,即出租房屋收取房租。三是借款收息,即借出资金收取利息。雇工获利属资本主义剥削,而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则属封建剥削。把这些非劳动获利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都看成剥削是不妥当的,因其为社会经营活动所必需,是有功于对方、有功于社会的行为,是互惠互利的行为,而不是无功取酬、超功取酬、可有可无、单方获利的行为。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富有资产但缺少劳力,而有的人则缺乏资产,只能靠劳务为生;有的人富有耕地但缺少人手或富有地皮但无力开发,而有的人则地少不够耕种或缺乏经营场所;有的人房屋闲置,而有的人则缺少房屋;有的人富有资金但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有的人则缺少资金而衣食不继或难以维持经营活动。企业生产固然离不开劳动,但也离不开资金,需以资金置办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工具、原材料。劳资双方都对生产做出了贡献,工资是对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回报,利润是对资本家、经营者资金和经营贡献的回报。资本家、经营者并非无功取酬的人。资本家雇工获利,不只有利于资方,也有利于劳方,是互惠互利的事。认定一切雇工获利行为都是剥削而加以消灭,不仅雇主丧失获利门路,雇工也会失业。有地的人把地租给无地、少地的人耕种或把闲置地皮租给他人经营,自己获得了地租,别人也有了衣食来源或经营场所,也是对双方都有利,并非只对地主有利。认定租地收租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土地白白闲置,对谁都没有好处。房子多的人把房子租给无房、少房的人居住,自己得到了房租,又使无房的人有了居住场所,这对房主、房客都有利,并非只对房主有利。认定租房收租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房屋闲置却有的人露宿街头,对谁都没有好处。把钱借给别人使用,会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既使自己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又可救缺钱者一时之急,也利己且利人,并非只对有钱人有利。认定借款收息为剥削而加以消灭,会使资金闲置,断绝缺钱者的生路,对谁都没有好处。

当然,传统剥削观的提出者也不想造成这种后果,其本意是让劳动者实现利益最大化,收回所有自己创造的价值,无偿使用别人的土地、房屋和资金。但这根本行不通,是对人性缺乏了解的表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没好处的事谁也不愿意干。无论贫富贵贱,人皆如此。做任何事,如果涉及他人,互惠互利才能长久维持;如果只是自己单方获利,对方却无益甚至有害,只能维持于一时,断难维持长久。你雇工经营却不能获得利润,让别人种了自己的地、住了自己的房、用了自己的钱,却不能收取租金、利息。时间长了,能愿意吗?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为经济运行所必不可少,认定其为剥削而加以限制、消灭,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转,缺乏持续增长的能力,最后必然陷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事变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陷入经济停滞的境地,“短缺经济”竟成了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亚诺什的社会主义“短缺经济”论盛行于一时,这与其长期坚持传统剥削观,将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正当经营活动当作剥削加以限制、消灭有很大关系。这充分暴露了传统剥削观的局限。

“是不是劳动所得”根本不应成为剥削与否的标准,“是不是功酬相当、对方自愿”才应作为其标准。剥削,当指一切并非出乎对方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判定一种行为为剥削,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无功取酬、超功取酬的行为。任何获利行为,只要是以功取酬、功酬相当,不管是不是劳动所得,都不应看作剥削。(2)必须是采取了胁迫、欺诈、偷窃、贪占等对方非自愿的手段。若出乎对方自愿,虽是自己单方受惠,自己无功于他人、社会,也并非剥削。亲人继承遗产,鳏寡孤独老幼病残者接受救济、捐赠等行为,是自己无功受禄、单方获利,因是出乎对方自愿,也并非剥削。综合两个条件,可以看出:资本、土地、房屋和资金都是经济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活动就会停止。因而,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本身是正当经营活动,并并非剥削,其中的不当行为才是剥削。剥削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企业主、经营者不发、欠发及迟发工资,虐待职工;(2)地主乘人之危而提高租金、强行收回土地;(3)房主对房屋缺陷加以隐瞒,对房屋破损不予维修,提前强行收回房屋,在不告知的情况下将房屋另租他人;(4)银行、款爷违背约定,提前催还借款或强行提高利息;(5)借款人赖账、欠帐不还;(6)领导干部贪污、敲诈;(7)商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8)无赖抢劫、偷盗;(9)其他对方非自愿的无功取酬、超功取酬行为。

应该注意的是:剥削行为不只资本家、地主、房主、款爷可为,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也可为。领导干部的贪污、敲诈等腐败行为就是典型的剥削。普通民众中,商人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及无赖的赖账不还、抢劫、偷盗等不当行为也是典型的剥削。

这样理解剥削,就把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正当经营活动与其中的不当行为区分开来,明确了正当与不正当、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本身是正当经营活动,并并非剥削,其中的不当行为才是剥削。如此,消灭剥削并不消灭雇工获利及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借款收息行为本身;消灭的只是其中的不当行为。这样,倡导“消灭剥削”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消灭剥削,并不消灭雇工获利、租地收租、租房收租和借款收息这些获利行为本身,只是消灭其中存在的不当行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是承认其不发、欠发及迟发工资,虐待职工等剥削行为的正当性,恰恰是要准确打击这些行为。

[参考文献]

[1]金小明.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__-06-01]./03pindao/lunwen/show.asp?id=9316.

[2]金小明.共产社会仍是剥削社会——再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__-08-02]./03pindao/lunwen/show.asp?id=9930.

[3]金小明.越富有越文明剥削技巧越高——三论“三力剥削”[eB].光明网交流中心,[20__-10-04]./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568.

[4]赵振华.刍议剥削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__,(1):74-76.

[5]孟根,刘彦平.关于剥削问题的研究综述[J].前线,20__,(5).

[6]邓海潮,韩刚,秦红燕.关于剥削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

[7]付彩霞.关于剥削的几个理论问题[J].求实,20__,(5)6.

[8]周新城.关于剥削的几个问题的哲学反思[J].黑河学刊,20__,(3).

[9]林海.关于剥削范畴的历史比较与反思[J].税务与经济,20__,(3).

[10]王大超.近期我国剥削理论研究述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__,(5).

[11]王文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__,(2).

[12]杜奋根.剥削-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点[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__,(2).

[13]李玉凤.当前剥削理论与现实评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__,(5).

[14]程恩富,汪桂进.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20__,(8).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6

2、五一送你三件礼物:送你一辆轿车,让你自驾出游;送你一堆钞票,供你随心所欲去花;送你一个美梦,让你在梦中把第一和第二样实现。哈哈,劳动节快乐!

3、细雨斜吹笑东风,桃花枝头看蕊红,痴心总有粘花人,情谊深处探朦胧,春雷一声扰醉梦,心有灵犀天不惊,五一佳节寄深情,山清水秀任飞蓬。劳动节快乐!

4、祈神求佛,不如干活。干活谁来唱主角?“五一”是劳动节,干活当然是老公!老公,老公,我嫁给了你,因为你五一节是全职“劳公”!祝亲爱的五一快乐!

5、有空别忘了运动,烦恼忧愁随它去。工作累了要放松,身体倦了要轻松。乐观爽朗好心情,身体事业两不误。千金难买好祝福,健康长寿享宏富。五一过的舒心!

6、辛苦几十年,生活忙成团,钱用分计算,恨把天赚完。解放在今天,身心尽轻闲,工作放一边,五一快乐玩!劳动节献给光荣的劳动者,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7、恭喜!你因劳动表现积极,特被提名参加本届“劳动节劳动模范大比拼”!参赛者请于五一假期自带洗具到我家参加清洁劳动比赛!祝你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8、眉头舒展了,笑容重现了;心儿放宽了,幸福装满了;亲情回归了,话语温馨了;自然亲近了,重回童真了;惦记又犯了,情谊交心了。五一佳节,多多开心!

9、五一劳动节我要许愿:如果你是流星我就追定你,如果你是卫星我就等待你,如果你是恒星我就会恋上你,可惜……你是猩猩我只能在动物园看到你!唉!可惜!

10、今天和昨天不一样,因为一天过去了;永远和瞬间不一样,但情谊永恒了;微笑和眼泪不一样,经历过就坦然了。又是五一节了,情更深意更浓,祝一切如意!

11、根据我们这里《五一节特别法》规定,判处你快乐无期徒刑,剥夺郁闷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全部寂寞和烦恼,本判决为终审判决,你无权提起上诉,立即执行!

12、五一来临,我心欢喜,对你思念,更甚从前。仰望晴空,繁星点点,我心祈祷,愿你平安。生活烦恼,忧愁快跑,你的世界,只有欢笑。祝你五一快乐直到老。

13、好逸恶劳常败家,勤劳致富留佳话;劳而无功不必夸,劳苦功高真伟大;不劳而获遭唾骂,劳动模范戴红花。5、1劳动节到了,愿咱们“劳动人民”劳动愉快!

14、五一节三个代表:代表这段时间来的所有祝福问候你,代表外边的花花草草蜂鸟虫蝶欢迎你,代表联系的和不联系的亲朋好友祝福你:五一小长假,愿你快乐!

15、五一劳动节到了,你心情一定要开心一点,生活一定要快乐一点,情绪一定要放松一点,身体一定要健康一点,旅行一定要自在一点!总之要一定要幸福一点!

16、因为劳动,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因为劳动,我们学会了语言交流;因为劳动,我们开始规划地球。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你骄傲。五一劳动节,快乐有理由!

17、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主题:中秋节,送你月饼;清明节,祭奠先灵;国庆节,与国同庆,劳动节,锻炼身心。五一将至,为紧扣节日主题,特决定加班有三天!

18、越来越多的车,我们堵了。越来越多的楼,我们矮了。越来越多的妆,我们丑了。繁华落尽,始见内心;简单是纯,快乐是真!劳动节将至,让自己轻松一下!

19、五一了,放假了,忙活了许久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别忘发条搞笑点的短信,逗逗远方的朋友或爱人哦!缓和一下生活,增进一步感情嘛!

20、五一黄金周,超值豪华游,穿草鞋步行,先到利比亚野营,听枪声炮声;再发泳裤一条,游到日本福岛,闻核辐射污水味道。全程免费,名额有限,报名从速!

21、天晴朗,花开艳;阳光笑,心情妙;蝶儿忙,花儿闹;风儿吹,云儿飘;小长假,心欢喜;念朋友,在一起;虽分离,思念起;传短信,送问候,欢喜过五一。

22、千万别小看这条短信,它包涵五千年文化底蕴,汇集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智慧,收到的是最幸运的人,收藏的是最富有的人,转发的是最幸福的人。祝五一快乐!

23、劳动节送祝福,许一个美好心愿,祝你开心天天;送一份美妙感觉,祝你快乐年年;发一天短信祝福,祝你幸福永远;五一劳动节,愿你生活美满,一生康健。

24、白花笑对紫花开,土暖风轻五一来,外出走走散散心,四处转转看看景,放松身心带着笑,保你年轻气色好,旅游莫要太疲惫,健康平安就是好,祝劳动节快乐!

25、忙碌的老茧藏在手掌,勤劳的痕迹印满胸膛,快乐的时刻尽情绽放,休闲的日子好好收藏。五一节,祝我们这些上班没日没夜下班各回各家的劳动者节日快乐!

26、劳动节到了,如果郁闷,就出去走走吧;如果烦躁,就安静读读书吧;如果疲倦,就躺下睡睡觉吧;如果无聊,就欢快唱唱歌吧;如果想我,就请我吃吃饭吧!

27、财宝送给勤劳的人,幸运送给善良的人,和谐送给宽容的人,乐观送给幽默的人,喜悦送给想念的人,快乐送给看短信的人,五一节,幸福送给转发短信的人!

28、人生有信仰而崇高,有恩典而知足,有朋友而牵挂,有事业而从容,有成就而自豪,有家庭而温馨,有爱与被爱而幸福,有健康而快乐,愿主慈悯你应有尽有!

29、早晨笑一笑,睡个大懒觉。上午笑一笑,鸟儿枝头闹。中午笑一笑,喝酒尽量少。下午笑一笑,郊游心情好。晚上笑一笑,生活有情调。劳动节,记得要多笑!

30、红湿处有花瓣,热云中有雨点,回眸间有惦念,热闹中有孤单,快乐中有同伴,沉静中有火焰,真情中有患难。五一节,问候中有祝愿,祝你每天快乐多一点!

31、五一到,哼着欢畅小调子,唱起开心小曲子,踩着快乐小步子,挥起狂野小旗子,吹响轻松小哨子,敞开空虚小肚子,享享愉悦小日子,祝你五一劳动节快乐!

32、五一到,看看窗外花红柳绿,赏赏窗前阳光普照,让心情变好;观观门外万物嬉笑,瞧瞧门前快乐签到,让烦恼逃跑,愿你吉祥富贵乐逍遥,五一劳动节快乐!

33、时间让人品味等待的魅力,空间使人倍感牵挂的美丽,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并不需要语言来体现,就如此刻你静静地看我发给你的短信!祝五一快乐!

34、幸福而完整的人生,永远离不开劳动。劳动让你摆脱困境,劳动让你快乐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成就梦想。我劳动,我存在。我劳动,我快乐。劳动节快乐。

35、今天如果有人对你说祝你劳动节快乐,千万不要答话,这可能是个阴谋!没准就是某个家里有一堆活的家伙想借机让你做免费劳动力,记住了哈,劳动节快乐!

36、该充电的充电,该开机的开机。该编辑的编辑,该收藏的收藏。该阅读的阅读,该回复的回复。该转发的转发,该祝福的祝福。劳动节里,朋友情谊,记在心里!

37、枝上喜鹊在叫,园中碟儿在闹,云儿天空欢跳,五一节日来到,祝福提前报到,短信问候围绕,祝你心情美妙。五一劳动节,祝快乐无忧乐逍遥幸福绵延无尽头。

38、花瓣飘落是想跟风而舞,黄叶飘零是想春风来度,咖啡变浓是因牵挂的苦,流行陨落是因我的许愿化作祝福。劳动节了,对你说声:劳必有获,你一定会幸福!

39、劳动人民多光荣,全国统一放假期。出门在外不容易,五一节里要欢喜。一年到头多辛苦,今是咱们的节日。吃喝玩玩逛逛街,美美享受好生活。劳动节快乐!

40、您劳碌一生,堪称楷模!全家衣服包洗;全家卫生包揽;全家工资包赚!辛勤劳动传温情,衷心问候总是您,全国人民学楷模,五一劳模必属您。劳动节快乐!

41、五一就在眼前,不禁满心喜欢,火速修书一封,满纸金玉良言,吃好玩好喝好,手头永不差钱,快乐前呼后拥,幸福软语缠绵,好运直上云端,愿你大悦龙颜!

42、都说工作压力大,五一迎来小长假,出门旅游散散心,别怕雨天风又大,丢掉忧虑和繁杂,世界每天都变化,如果还是放不下,轻松做好家务吧!祝五一快乐!

43、我说着,你得听着;我坐着,你得站着;我吃着,你得看着;我走着,你得跟着;我怒着,你得笑着;我闲着,你得忙着。坚持到五一,我推举你为全国劳模!

44、深深地祝福,浓浓地情谊,没有浪漫的诗句,没有珍贵的礼物,没有五彩的鲜花,只有深深的祝福和问候。愿幸福在你身边,微笑在你心间。祝劳动节开心快乐!

45、特别的日子,特别的你,要送特别的祝福,愿你:工作特别的顺利,身体特别的健康,家庭特别的幸福,爱情特别的甜蜜,整个假期特别的快乐!五一快乐哈!

46、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俺三不:代表政府、代表领导、代表工会,在这个节日里,俺仅以个人的名义代表自己:祝你五一节心情灿烂!平安、健康、快乐!

47、短信送上祝愿,短信捎去思念,温情拨动心弦,真情滋润心田,问候带去平安,祝福带走忧烦,愿快乐与你相伴,好运在你身边。五一将至,预祝你节日快乐!

48、天堂的美好那是虚幻的,不必当真;地狱的恐怖那是用来吓人的,不要受惊;人间的得失那是暂时的,无须计较;我的祝福是真心的,必须转发;祝五一快乐!

49、五一,祝你“无一”:无烦无恼每一天开心欢笑,无病无灾每一月健康安好,无阻无挠每一季风调雨顺,无分无离每一年亲情拥抱,无时无刻每一秒幸福围绕!

50、五一到,假期好,短信到,来问好,烦忘掉,乐来抱,心情妙,精神好,跑一跑,身体好,健康到,永不老,聊一聊,感情好,祝福到,乐淘淘。祝五一快乐!

51、生命的色彩,用汗水涂抹;执着的追求,耐得住寂寞;花开花落间,将种子撒播;风雨洗涤后,去收获硕果;记忆中有你,感动不曾消磨。五一临近祝你快乐!

52、劳动节到,愿你劳有所获,爱情,一劳就获;事业,少劳多获;生活,多劳多获,越劳越获,最好还能不劳而获。请回短信,别让我劳而无获哦,劳动节快乐!

53、花瓣飘落是想跟风起舞,黄叶飘零是想春风来度,咖啡变浓是因牵挂的苦,流行陨落是因我的许愿化作祝福。劳动节了,对你说声:劳必有获,你一定会幸福!

54、五一了,放假了,忙活了许久终于可以喘口吻了!享受夸姣假期的同时,别忘发条搞笑点的短信,逗逗远方的朋友或爱人哦!缓和一下糊口,增进一步感情嘛!

55、五一节生活戒律:戒烟戒酒戒网游,戒骄戒躁戒忽悠!七戒与生人喝大酒,喝酒请找好朋友;八戒独自解忧愁,烦恼诉与好朋友。此谓之八戒,八戒,记住没?

56、烦恼就像念珠,你越想把它数完,它越是没完没了。快乐像露珠,你越想把它留住,它越是昙花一现。发现美好,学会感恩,一起拾起生活的珍珠。劳动节快乐!

57、五一劳动节,你还在继续劳动,违反法律规定;你还在认真工作,把假日时光错过;你竟然拼命加班,要把真理推翻。劳动委员会特许你休息一天,请客买单。

58、五一劳动节,送你五个一:一双勤劳的手能致富,一颗进取的心能做事,一双踏实的脚能闯荡,一颗睿智的脑能创造,一条幸福的路能到达!五一一定快乐哟!

59、苦和累,是人生难免的滋味;汗和泪,是生命必须的面对;喜和悲,是多情岁月的融汇;忙和闲,是不同心态的反馈。五一到,愿你与快乐相会,同幸福相随!

60、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春*画中走。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胭脂淡淡手,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在心中,淡淡问候给朋友!劳动节快乐!

61、五一劳动节你表演泳技。你在池中奋力划水,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还有令人折服倾倒的潜泳!岸上的老汉急了:靠!你喝干了粪池子,不让俺种地了!

62、五一小长假到了,可以轻松地歇歇了,别想那些开过的花儿,放下那些做不完的事儿,联系那些要好的伴儿,聊聊那些开心的话儿,做个劳动节最快乐的人儿!

63、五一劳动节将到,劳烦你动动嘴,皮肉都笑笑;劳烦你动动腿,往我这跑跑;劳烦你动动心,送我点票票;劳烦你动动手,把短信瞧瞧:别太劳累,注意休息!

64、祝你在五一劳动节:储蓄快乐,存入梦想,打包幸福,邮寄希望,快递友情,支取健康,发送真情,接收欢畅!我们共同收获快乐温馨,享受温暖的幸福时光!

65、谁将今春冬中留,敢把桃花放作愁,纸鸢萧瑟傲寒风,明眸含泪盼夏秋,春光乍现无处觅,往事依稀缠心头,只待五一春意浓,相思银月照玉楼。劳动节快乐!

66、五一喜鹊闹,福音问你好。假期真美妙,酣睡不知晓。心随音乐跳,酒醉又饭饱。动动身体好,牌局钱满包。你我关系好,买单钱你掏。呵呵,祝你节日快乐!

67、不是开花都能结果,不是付出都有收获,不是每个花瓶都是摆设,不是每次问候都能给你快乐,不是每次我想你时你都在想我。五一了,真诚地祝你节日快乐!

68、五一,前清明后端午,工作轻松,钱途光明,断开愁路,事事无阻,用一颗真心一片温情一份关怀一打快乐一世幸运串联起我三个节日的祝福,幸福非你莫属!

69、五一抛弃忙碌,追求惬意脚步,早上被窝独处,细数幸福无数,白日浇浇小树,生活并非重复,傍晚外出散步,碰到好友无数,一起唱歌跳舞,生活滋润幸福。

70、劳动节提醒您:劳动诚可贵,休息价更高。发扬休息精神,坚持劳役结合原则。健康平安得欢喜,爱情美满喜上喜。实现短信梦想,达到祝福目的。五一快乐!

71、劳动节提醒您:劳动诚可贵,休闲价更高。发扬休闲精神,坚持劳逸结合原则。健康平安得欢喜,爱情美满喜上喜。实现短信梦想,达到幸福目的。五一快乐!

72、眼看就到“五一”,趁你的朋友还没想起,我“钱”来祝福你:节日快乐事事如意!平常我们形影不离,你知不知道我爱你?认识我吗?主人,我是你的手机。

73、烟花五月,阳光明媚;生活奔忙,工作大堆;调节心态,养精蓄锐;注意休息,莫太疲惫;事业有成,收入翻倍;享受五一,劳动不累;笑迎明天,快乐每位。

74、真挚的友情如同美酒,浓浓如醇,芳香似溢,春天的美景带给美的享受,美的流连忘返。朋友,在这幸福的时光里,让快乐和美好永远陪伴着你!劳动节快乐!

75、五一谐音无疑。收到短信无疑你是快乐的,快乐无疑就是幸福的,幸福无疑就是温馨的,温馨无疑就是友爱的,友爱长存无疑是最快乐的。祝你五一快乐无疑!

76、二月幸福已过,三月痛苦来临,男同胞们无节日可过,整天正襟危坐二三更,女性还有“妇女节”,男性却要提前过“劳动节”,男人过的不是节日,是落魄!

77、不曾做过贼,今天偷个幸福给你!不曾蒙过人,今天骗个快乐给你!不曾绑过架,今天拐个好运给你!不曾打过劫,今天劫个平安给你!衷心祝你劳动节快乐!

78、一年过去又五一,劳作太累该休息,日常想你在点滴,今天祝愿送给你:身体无恙,一天比一天健康;事业冲天,一年胜过一年;万事如意,所有美好属于你!

79、劳动诚可贵,休息价更高。若为前途故,两者不可抛!劳动是为了更快地成功,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劳动。五一到了,让身体休息,给心灵放个假!节日快乐哦!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7

1、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米尔

2、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奥斯特洛夫斯基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4、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只是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

5、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6、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7、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

8、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9、“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

10、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叶圣陶

11、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12、做事,不止是人家要我做才做,而是人家没要我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谢觉哉

13、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14、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

15、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16、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17、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

18、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19、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

20、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

21、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巴甫洛夫

22、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萨迪

23、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德谟克利特

24、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25、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26、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27、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28、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盖叫天

29、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30、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歌德

31、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32、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那一个月过的是舒服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歌德

33、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34、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35、经过费力才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叫能另人喜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薄伽丘

36、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37、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8、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39、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40、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高尔基

4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4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43、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成分之一。但只有在工人阶级获得胜利以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才不会是沉重而可耻的负担,而成为荣誉和英勇的事业。——加里宁

44、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45、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46、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47、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

48、灵感,不过是“顽强地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49、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5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1、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乌申斯基

52、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53、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越复杂,越重要。——斯米尔诺夫

54、从科学园地采收的果实,如同农人的收获一样,常常是工作与幸运和有利的情势的共同产物。——贝齐里乌斯

55、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德谟克利特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8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劳动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劳动好句1劳动使人变得高尚。

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

劳动产生知识。

对于富有才华和热爱劳动的人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贝多芬

园丁爱自己种下的花朵,牧人爱自己放牧的羊群。

艰苦的劳动会迎来战斗的喜悦,辛勤的汗珠换来连年的丰收。

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劳动可以使平时变成节日。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乐。——马尼里乌斯

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克雷洛夫

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格里美尔斯豪森

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一个专心致志思索的人并不是在虚度光阴。虽然有些劳动是有形的,但也有一种劳动是无形的。——雨果

劳动好句2要吃饭,大家干,家里不养闲懒汉。

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克鲁普斯卡娅

丰收要靠劳动,强身要靠卫生。

一个农夫、一个水匠、一个兵士,是同一群众的一模一样的碎片、同一圆圈的部分、把子不同的同一工具。劳动在他们就像一个谜,找谜底一直找到咽气那一天。他们一辈子干伤心的额外罚工,报酬常常是弄到一条小板凳,坐在一间草屋门口。——巴尔扎克

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邓颖超

只能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能分割的。——罗斯金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捷连斯基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雨果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劳动好句3他用劳动的双手雕刻时间的面貌,在时间的唇上他刻出永恒的微笑。他一刀刀地刻着,永不失手,那么坚决、果断、高超。——契诃夫是工作与幸运和有利的情势的共同产物。——贝齐里乌斯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休谟

虚荣之于我们不啻是劳动的激素,休息的油膏;它紧紧依附在生命之泉上。——拉斯金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吃鱼的不如打鱼的乐。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罗大经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哀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劳动好句4脱离劳动就是犯罪。——列夫·托尔斯泰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其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乌申斯基

不劳动者无法从中获得裨益。——贺拉斯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奥斯特洛夫斯基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他获得成功的方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身心去渴望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赫尔岑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劳动好句5没有艰苦劳动,就没有科学创造。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达·芬奇

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惟一的慰藉,就是希望在我们蜂巢里,能够看到我自己的一滴蜜。——克雷洛夫

用劳动挣来的两枚钱,赛过皇上恩赐的一座山。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劳动是生命的法则,也是它最美的果实。——莫里斯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气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的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海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通向荣誉的道路是由劳动铺设的。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分层;标准;影响

现代工业的推进,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从业机会,接触到了现代文化的熏陶,农村居民之间也出现了分化。传统的农村社会是高度同质性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的社会,是一个生于斯、老于斯的社会,村民从事的主业都是农业,彼此之间的差别甚小。但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农村社会这个曾经是最为保守的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农村社会之中出现了阶层的分化,原先的村民之间由于种种原冈分化为不同的阶层。

陆学艺上世纪90年代用“农民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为阶层划分标准划分了农村l0个阶层: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刘成斌、卢福营从非农化的角度考察了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认为当地农民可分为“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和无业人员阶层。”

一、产生分层的原因

1.农村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家庭由原来的生产消费单位变为具有积累与再生产功能的经济实体,个家庭与农村集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使得农民之问的联系也较以前疏远,彼此之问的分化加剧。农业生产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农民对对土地的依赖性下降。众多的农业劳动者成为相对自由的、相对可以离开土地的农业劳动者。由此产生了分化的基础。

2.进城务工为农民的分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农民进城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农民通过外出流动获得了更多的财富收入的同时,也在城市里接触到了更前沿的思想,有机会参与到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去,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了这样一种机会。这种经历使得进城农民的思维更为活跃,他们的思维方式既不同于城市,与农村也有较大差别。同时,新生代的更为年轻的进城农民,生活在城市的时间远远多于生活在农村的时间,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外出流动的这种经历就会使得农村产生分化。

3.乡镇企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可以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职业载体与生存空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个体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隐性失业人口找到了他们新的生存空问。农村中男劳力都外出了,留守村中的部分妇女也没闲着,他们受丈夫的影响,加上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也不再愿意耕种土地,转而到乡镇企业工作。她们获得更多收入的同时,也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与其他村中的留守妇女有着小同的思想、地位意识。

4.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从“无商小奸”到“无商不富”。村民开始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转变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社会对财富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积极进行经济活动,从市场中获取经济资源。有市场能力的企业家、经理和其他人员在经济领域中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变着自身,向较高阶层流动。

 

二、农村分层的现状

1.农村管理者

据统计,全国740l50个行政村里共有村干部400余万人。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要代表者,是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者。当上村干部,就控制了村中大多数的利益,村干部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村干部他们既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行使行政职能,又代表农民的局部利益,维护社区权益,他们还代表着自己的宗族势力和小团体利益。优秀的农村干部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对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村中的村干部无法挑起大梁,那么集体经济就无法真正获得发展。

2.务工者

他们是受雇丁乡镇企业、个体工商厂户或者城市工厂以提供劳动而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既不同于集体经济,虽然对生产资料没有所有权,但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工人又有本质区别。他们不是“除两只于外,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在村中仍然拥有份属丁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一土地。他们与农村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有一定的择业自主权,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而且其雇工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他们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由营利性经济组织(主要是经营者)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阶层的最明显特征是拥有完整产权,他们的收入高出雇工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农村中的高收入者。

4.农业劳动者

这是一个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阶层在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是最大的一个人口群体,在农村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大约为70%。

传统意义上的纯农业劳动者已不多见,几乎每家每户都得会有外出务工者,虽然途径不一样,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这其中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从事种植业的农业劳动者和从事养殖业的劳动者。前者主要指的是完全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种植的农户,而没有其他非农兼业;后者指的主要是在村落中从事畜类养殖的农户,他们仍然拥有土地,仍然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但是土地生产仅占很小的份额。

5.留守无所事事者

这类人员主要是指,刚下学、没有工作的意愿,父母也管不了他们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站街头,在农村寻衅滋事,拉帮结伙,甚至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村民对于他们既惋惜又憎恨,一方面看他们天天游荡,替他们惋惜对大好青春的浪费和对于他们的出路的担忧;另一一方面,看他们时有破坏生产的行为而感到厌恶。甚至有些男青年还拉帮结伙,加入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村中耀武扬威。

三、出现分层的影响

农村当中出现了社会的分层现象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它既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心理落差

前面提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相当明显,而且这种差距随着规模的增大和时问的推延而拉大。据调查,从事种植业的农业劳动者与乡镇企业工人之间的差距约卜2倍,与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相差2—5倍,与从事个体运输和建筑业的人员相差5-8倍。可以看出,农村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1978年至1990年,农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12提高到了0.310。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阶层间的摩擦增多,严重时会造成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威胁。

者还对农村社会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力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村社会成员对当前这种贫富差距满意的只有4.8%,相信这种贫富差距趋势将缩小的只有6.3%。村里有能力挣钱的人太多,自己挣的那点太少了。而且还有很多村民根本就缺少外出的机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差,他们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产生了心理落差乃至村民之间的矛盾。原本存在于村民之中的自古至今的团结情绪和认同感就有可能收到削弱,这对农村社会是一个致命的硬伤。

2.农村阶层分化的边缘性

使同一个农民可以同时兼有几种职业,亦造成了农民的多重阶层身份,每个阶层对于其成员都有具体和不同的要求,个人不得不在这些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弱化了阶层凝聚力,弱化了个人对阶层间冲突的参与程度叫。除了身份多重性外,在农民阶层分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农民的职业地位、收入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间的不相关性,导致了地位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如目前私营企业主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往往不相一致。这种地位不一致现象可能造成第对社会秩序的不满,去竭力获取别的地位,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这种情况也会导致阶层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3.村民的教育先滑坡后上升

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农村中的儿童,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或者未完成的情况下,纷纷放下书包,挤进进城的行列。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受制于他们自身固有的狭隘,使他们无法获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随着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多数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都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学业,农村在辍学大潮过后,反而又出现了继续读书的大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

    4.村民阶层分化促进了农村政治参与的变化和改革

另一方面,阶层分化打破了社会身份界限及政治身份界限,使农民逐步摆脱了对原有身份的依附,不再认同原有的农村政治精英,转而寻求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阶层分化也必然导致农民各阶层相对独立的政治诉求,从而对农村的政治施加影响。以村民白治为核心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建立确实使村民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但是还应该看到引发的新的矛盾要比以前更外显。农民阶层利益的竞争和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越激烈。

劳动心得体会和收获篇10

关键词:马克思福利工业革命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28-03

卡尔・马克思是公有制制度的理论创始人,他的一生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马克思对20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著作饱含了对受压迫阶级的呵护和同情,体现了对人性关怀的福利经济思想。虽然著作中没有关于福利思想的专门论述,但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其福利经济思想光芒。

一、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福利观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生产方式进行了经典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未来社会框架的设计方案,虽然没有等到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检验,但从思想根源看,都是以人类解放和福利(幸福和利益)为最终目标的。

尽管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大批人民提供了改进的生活水准,但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人间地狱。薪水可怜兮兮,工作时间漫长难熬,妇女和小到9至10岁的儿童成批地被恶劣危险的血汗工厂雇用。在英国工业城市里有许多贫民窟。那里贫穷成为特产。英格兰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尤其艰辛,正是在那里,马克思写下了《资本论》,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

在《资本论》中,他分析了机器大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剩余价值的生产,但会导致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激化以及最终导致社会革命;同时,他注重对人的发展和培养: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剥削范围扩大、劳动力价值下降、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发生变革,但提高了劳动强度,迫使工人增加了劳动消耗,损害了工人身心健康,严重地危及劳动者的经济福利。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入手,分析了机器大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也敦促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深化及社会对抗的发展;使读者体会到先进机器和大工业带来的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多地看到了马克思在大量事实陈述背后隐含的对机器大工业给工人带来的非人性及有悖常理的苦难所寄予的愤慨和同情,体现了对劳动者关心和培养的福利思想。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对于福利的追求与获得方式,即,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前提和社会条件;只有经过共产主义革命,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境界,人才能真正创造人类历史。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发挥人积极性和潜能的天地,所以战胜了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逻辑悖论,即对人性自然权力的否定;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制度取代,是因为它压制和扼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缺少激发人性创造力的激励机制,使劳动者福利受到损害,不注重实现人的解放和福利增加途径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是以人(雇佣劳动者)如何在社会中能更有效地获得幸福与利益、社会采取何种形式才能更多地获得福利为前提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思想的拥护者,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已变成异化的工具(机器零件),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阶级(在工业生产中则是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不可避免”的推论,体现了他为人类福利增进和平等愿望实现的福利思想研究初衷。人类价值的增减与福利增减具有同向关系,科技进步带来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对人价值的增加会带来困扰,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跳跃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指出了历史与人类进步与发展统一的途径,这种设计的实施,为人类福利的增进开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二、“重建个人所有制”暗含的福利增进思想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节中。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积累过程中,生产方式决定的占有方式(剥削与压迫)是对劳动者人性的残酷践踏,是对人基本权力(自然权力)――平等权力的剥夺。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

重建个人所有制,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在协作和对土地(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生产,在他所设计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得到自由,劳动者得到的相对、初步的解放表现出的对人基本权力的尊重是劳动者获得仁爱恩慈的一部分,是劳动者个人福利增进的第一层表现,即人权体现;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标志着社会分工的进步,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为劳动者福利增进创造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是劳动者个人福利增进的第二层表现。第三,个人所有制意味着对生产资料的实质性占有,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不是奴仆和劳动力出卖者,个人受到了尊重,个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国民收入和积累的增加,促进整个国家宏观福利的增进,这是福利增进思想的第三层表现。因此,劳动者福利获得的起点――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借助于价值与企业的直接结合,是马克思从伦理学角度阐发劳动者福利获得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特点,也是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标志。

三、资本和劳动的人格化是福利获得的特征

分配作为劳动所得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与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关系相适应。“因此,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可见,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分配是福利获得的手段,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具有同一性。

1.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同时,使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同劳动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将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从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另一部分转化为工资、利润及地租的分配关系上看,从生产过程中当事人的对立关系上看,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必须相适应。

2.人与资本的人格化是福利获得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一是商品生产而不是产品生产,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商品,他本身是商品的出卖者;资本家作为资本持有者,从货币与资本转化中看也是一种商品。二者都需要在一定生产方式中表现出人格化。正因如此,资本也间接地表现出人格化。马克思的“人格化”思想是指:“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劳动者虽以雇佣工人身份出现,如果他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不出人格化,那么,他的人权和人性没有得到尊重,他的福利将减少。因为人格化是人受到尊重的一部分,是福利的一部分。如果资本在资本家手里仅为其占有而没有人格化,那么,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权威,资本对于福利增进所作出的贡献则不是出于人性的目的。另外,作为一种商品,劳动者在寻求自身价值的增值,劳动者把自身置于流通领域去交换,期望尽可能地高价出售自己,这也是劳动者自身争取人格化的过程,也是出于获得更多福利的需要。

3.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者非人格化是对劳动者福利的剥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个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权威”,即他对直接生产者(雇佣工人)所表现出“一种不顾个人自由意志而压倒一切的权威”,表现为一种自然规律,体现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如果仅资本家取得权威(人格化),而劳动者,如果失去自由意志(如工资没有体现劳动代价),没有实现作为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条件的人格化,同样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表现出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则是对雇佣劳动者福利的一种剥夺。如果劳动者没有实现劳动力价格,不仅是对劳动者人格的一种玷污,更是一种福利损失。

四、收入分配中的福利经济思想

马克思以大量笔墨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阶级福利水平普遍下降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结论。工人福利水平下降源于“生产资本愈增加,劳动的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也就愈益扩大。劳动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愈扩大,工人们相互间的竞争也愈益增强,他们的工资也就愈益缩减了。”他认为,工人在劳动游离与补偿中工资下降导致福利水平下降;他对英国1848年间颁布的10小时工作日法令进行了利弊分析后得出结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时,可能付出较高的工资,但同时却降低了劳动的价值。”因劳动内涵量增加导致劳动者不能很好恢复体力,虽然资本家可能付出较高的工资,但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却是不平等的。“在雇佣劳动制基础上要求平等工资或仅仅是公平工资,就犹如在奴隶制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分析了劳动者福利水平下降的制度经济学根源:一是工资收入和劳动付出价值不平等;二是像被缚在石头上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工人被资本紧紧地锁在石头上;三是雇佣劳动使劳动者必然失去平等权力和真正自由,虽然资本家将采取更隐蔽的剥削手段(如延长劳动时间,表现的是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但这些对于福利的增进都是虚拟的。

马克思收入分配中的福利思想还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但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力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区分“劳动有益”与否决定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劳动所得要通过平等的分配方式分配给劳动者,但他没有指出如何才能做到平等分配。接着他又指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整个社会的财产,并要求在公开分配劳动所得下集体调节全部劳动。”对这段话的批判反映出:他赞同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才能实行收入的公平分配。他界定了公平分配的两条标准:一是“属于一切社会成员”;二是“社会成员具有平等权力”。这反映出他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思想。如何实现具体收入分配呢?他首先把劳动所得归结为社会总产品,即“集体劳动所得就是全部社会产品”,然后进行收入分配的各种扣除:

首先,对第一部类部分进行扣除。即“第一,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所需的费用。”第二,“用以扩大生产的附加部分”。“第三,为预防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用来保险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他指出,这种扣除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划定其比例,要根据生产资料和集体的力量按概率扣除。

其次,进入个人分配额之前再按第二部类部分进行扣除。即“第一,一般的不属于生产的管理费用。”“第二,作为共同满足需要的费用,如学校、保险机关等费用。”“第三,为丧失劳动力的劳动者设立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属于所谓官方济贫的费用。”社会总产品只有除去上述两类扣除,才能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社会总产品中体现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上述这些扣除,有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一部分,从劳动者获得的福利方面看,这些扣除中的一部分,除了一部分为其他社会成员谋福利外,一部分又间接回到劳动者手中,这也是“平等权力”的一种体现。马克思的以下思想对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个平等的权力,对于不同等的劳动是个不平等的权力。它不承认任何阶级的差别,因为每个人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样都只不过是劳动者;但是他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种天然特权。根据其内容来看,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从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人,由于天赋和能力的差别,导致收入的不平等是平等的一种体现。

五、关于个人和社会选择的福利经济思想

福利经济学以对人和社会进行规范及设计为己任。社会选择是社会规范实现的前提,也是经济福利的内蕴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是从事人和社会规范设计的一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他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后为实现最合适的社会选择而对民众进行的一声有力的呼唤。《国际工人协会共同规章》中的“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乃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则成为他对未来社会设计所进行的公共选择而实施的手段,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基本手段。此外,作为对未来社会设计的具体内容之一,《共产党宣言》曾提出: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等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公共福利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可以看出他有着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应该成为“福利国家”的思想内蕴。从其“此外还存在一些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这些真理对于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是共同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个人选择是社会选择的基础,个人选择追求自由、正义是永恒的真理,人追求自由正义,不管是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是追求个人福利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花费了大量心血、精力与时间,推论和绘制了无产阶级如何通过社会暴力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典蓝图。在他的著作中,充满人性关怀的福利经济思想十分清晰,那就是研究人和社会行为如何规范化。他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在于他规划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他的一生,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朱荣科.马克思的经济福利思想.求是学刊,1995,第40页

2.朱荣科.马克思的经济福利思想.求是学刊,1995,第3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4.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