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4:43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1

在农产品贸易中,农民多处在劣势,属于价格接受者。同时,在农资方面,存在很多售卖假种子假化肥的现象,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因此在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另外,各农户的土地都非常有限,无法大规模种植,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化的销售。

农业合作社,可以将农户和土地都集中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农资购买还是农产品销售上,都可以形成一定的议价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

目前在中国,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有了进展,也有着很好的势头。但是在有些地方,农民还不了解合作社,或者由于一些历史或个人的原因而误解合作社从而不愿意加入。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地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以及加入意愿,并且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合作社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调研地基本情况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全县幅员549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42.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万人。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三个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山杏、大扁、山楂)为主的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北戎公司领办合作社,以北戎公司建设的养殖园区为基础,合作社组织社员集中托管饲养的方式,主营肉牛养殖和有机肥加工,包括种植和养殖。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农户30个,获得有效样本为30个。并且针对合作社问题对本地的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农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基本生产情况、农户的合作组织情况、农户的公共物品供需情况和农户家庭的收支状况多个方面的情况。

四、样本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样本数据显示,家庭平均人口为4人,表明目前家庭规模较小;户主的教育程度基本处于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户主的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户均耕地面积为7亩,户均平均地块数为3块,表明土均零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有养殖业的户数占所调研农户总数的0%,表示村中没有养殖家禽牲畜的现象;大多数户主除了务农的经历外,还有其他的营生方式。因此可以将本地的居民情况浓缩为一个典型的形象,家庭人口在4人,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家中每人2亩地,没有养殖家禽牲畜的现象,并且居民外出打工现象显著。

五、村民加入合作社意愿分析

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我们简单分为三个方面:1了解程度2参加意愿3收益意愿。

1.了解程度

由于调查方为二道窝铺村村民,村中并不存在合作社的情况,而是仅仅知道邻村的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驻地在二道窝铺村,对合作社的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白,相当一部分的村民(半数以上)对于合作社的了解仅仅限于“是否与时期相同”这样的认知程度上。

2.参加意愿

在进行了相关的合作社知识的说明之后,对参加合作组织的认可程度分析:

从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调研数据表可以得出,认为参加了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好处的

从数据表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好处,这些具体好处从大至小依次为:提高农户收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服务能力、增加了客户及减少了不良竞争等。农户对各类好处认知的占比中,提高农户收入上为0.3,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包括成本和不良竞争)上为0.3,提高了服务能力为0.2,增加了客户、减少不良竞争及其他分别为0.1,在丰富文化生活上,合作经济组织并未发生作用。其中,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户收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服务能力三项上作用较大,比重接近90%。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次调研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将调研对象唐三营镇二道窝铺村的调研中30户农民的情况综合一下,与中国典型农民的特点相同,存在于中国典型农村相似的问题。村民参加合作社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创建合作社征集土地问题依旧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因此就本地的创建蔬菜合作社特殊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真正了解合作社。合作社的的建立很大部分需要依靠农户意愿,调查中农户并不能完整的充分的了解合作社组织,对合作社还存在一定的观点上的误解,因此通过宣传手段来使农户了解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2

诸城市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站简介

诸城金融服务站是由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设立在社区一级的代办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金融咨询机构,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征信建设、非现金支付结算、国债知识宣传、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知识宣传等业务的办公场所,其目的是满足农民对存、贷、汇、支付结算、中介、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诸城市的208个农村社区已全部开通金融服务窗口,实现了金融服务在社区范围内的全覆盖。

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建立主服务银行制度和运行、报告、交流及奖惩等基本制度来保证金融服务站的运行。其中主服务银行制度即是将最早选定并在该社区开展业务的银行作为该社区的主服务行,由其负责建立该社区的金融服务站,并在该社区全面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在金融服务覆盖全部社区之前,其他银行不得将该社区作为其主服务行,但可在此开展业务。由政府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共同组成“社区金融服务协调小组”,各相关银行定期对服务站的金融服务基本情况、贷款发放情况、自助设备业务情况、金融咨询服务情况等向其汇报(见图1)。此外,政府对银行通过服务站新增的贷款,每年按增加额的0.5%予以风险补偿,人民银行对相关银行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的支持。

贷款是基础金融服务中最复杂的一项,图2所示是社区农户资金需求反馈流程。农户将资金需求情况反映至金融服务站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协理员或客户经理会到农户进行审核,然后将情况反馈到相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会根据上报情况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并将决策结果信息反馈至农户和社区征信系统。其他咨询、业务大都也遵循这样的流程,区别在于社区的客户经理或协理员大都能解决农户的这些需求,不需要再到银行网点办理这些相对简单的非现金业务,在社区范围内就能解决。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针对金融服务站作为非正式的金融机构不能办理现金业务的限制,开发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来办理小额存取业务。农民可以利用农合行安装在支农协理员家里或者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包括基于信通卡、一本通存折或活期存折的小额现金存款、转账、定活期互转、查询、补登存折、口头挂失、自助缴费、信息等常见业务,也可以办理新农保缴费、中间业务缴费、惠农补贴的支取,公共信息的查询等业务。截至目前,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在社区共计有243台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本文在诸城市选取了枳沟和百尺河两个镇为调查地点,随机调查了40户农户,针对其基础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需求程度、供给评价等方面展开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并对当地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和所到乡镇党委办公室和社区服务站负责人员以及客户经理和支农协理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文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出发点,认为基础金融服务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性,故借鉴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的基础性、迫切性、广泛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为框架,结合SmaRt原则以及pm&e方法制定出的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指标(见表1)。其中,基础性指对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生活所必须;迫切性指服务项目关乎目标群体最直接、最现实和最紧急迫切的利益;广泛性是指项目会影响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及个体;可行性指服务的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财政能够承担。

基础性

金融服务站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对于农户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准公共物品。首先,关于基础金融服务重要性排序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有子女在外地读书和有成员在外地务工或经商的家庭将汇兑服务放在了第一位;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家庭则将贷款放在了第一位;而大多数以务农为主的家庭则将存款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基础金融服务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从表2农户对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情况和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来看,37%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很需要各类基础金融服务,其中存款服务的需求达74.5%,占第一位,这是由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缺失,农民将储蓄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决定的。农户使用最多的基础金融服务是存款和汇兑服务,这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一致,贷款和业务使用的相对较少也说明了农民面临着金融排斥。最后,从表3也可以看出,基础金融服务至少对86%以上的居民生活会产生影响。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少有人表示完全不需要基础金融服务,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使用过基础金融服务并且基础金融服务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都表明了金融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的服务具有基础性。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3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用地需求不断增长,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全县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镇项目建设等被征收征用土地共4490亩,其中,耕地4227亩。所有征地涉及51个村委会235个村民小组3301户农户11094人,其中1—18岁2938人,18—60岁6881人,60岁以上1275人。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共征地358亩,其中耕地341亩,占所征地的95%。所有征地涉及9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259户农户852人,其中1—18岁218人,18—60岁563人,60岁以上71人。

(一)基本失地人口情况。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基本失地(人均耕地不足0.3亩)1284户4446人,其中1—18岁1058人,18—60岁2847人,60岁以上541人。基本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120户、持平型903户、贫困型261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基本失地31户108人,其中1—18岁31人,18—60岁66人,60岁以上11人。基本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5户、持平型13户、贫困型13户。

(二)完全无地人口情况。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完全无地644户2209人,其中1—18岁632人,18—60岁1331人,60岁以上246人。完全无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57户、持平型303户、贫困型284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完全无地61户220人,其中1—18岁54人,18—60岁146人,60岁以上20人。完全无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4户、持平型33户、贫困型24户。

(三)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情况。因项目建设的补偿情况。1998年以前征地以货币补偿为主,补偿标准不等。少部分农户采用减免农业税(费)的方式补偿;1998年以后的征地主要实行货币补偿和办理农转非的方式进行安置,标准根据地块等不同而不等,最高时曾达6万元/亩,大多数为2万元/亩。另外,落实农转非2263人,其中安排就业114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839人(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落实农转非48人,其中安排就业16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40人(户)。

2005年11月以前征地实行货币补偿,补偿标准不等,最高达6万元/亩,大多数在2万元/亩左右。2005年11月至2008年7月,按县人民政府第5号公告规定的标准对建设征收土地及附着物进行补偿,具体标准为征收水田、菜地的规划区内24000元/亩,规划区外的坝区、乡镇政府所在地22000元/亩,其它地区19800元/亩;征收旱地规划区内10000元/亩,规划区外的坝区、乡镇政府所在地9000元/亩,其它地区7700元/亩。2008年7月,县人民政府了28号公告,对大瑞铁路××段建设用地征收及拆迁补偿标准作了新的规定。

(四)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情况。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采用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和土地安置的方式进行。一是货币安置。这是目前采取的主要安置方式。征收土地的补偿费,除原老街的部分村、社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少量的费用外,其它乡镇全部兑补到农户。二是宅基地安置。对部分拆迁户,在进行货币补偿的同时,还实行宅基地同面积兑换的方式进行安置。三是办理农转非手续和就业安置。按征收0.5亩耕地办理1人农转非,共办理农转非2263人。从2008年起,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后,不执行农转非政策。同时,由用地单位为土地被征收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安排了114人就业,但这样安置的方式很少。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困难符合享受低保条件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839人(户)。

二、存在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失去了土地,农民就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如果农民在失地后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就会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变为介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已成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补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安置难。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出和收益,以及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被征地农民成为新居民后生活消费水平必然提高的客观事实。目前每亩水田的全部补偿费大约在2万多元,也就相等于一个普通公务员1年的工资。现在农民没有土地了,生活成本又在不断的提高,他面对城镇生活的时候需要开销,所以补偿费也是杯水车薪的。由于现在的补偿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深刻变化,既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更解决不了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整体素质不高,失地农民就业难。土地依然是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大龄农民的最基本的就业岗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大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是弱者。面对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失地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就业岗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的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困难,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第三,经济收入不稳定,失地农民保障难。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征用土地必然影响农民的生计。土地被征用后,有些农户能较好地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自主创业,生活稳定并有较大提高。对大部分被征地农民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呈现“先高后低”的特征。在土地被征用之初,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有的失地农民闲居在家,打牌、打麻将,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几年下来,正事没干,钱也花光了,技术也没学,种地没土地,工作又没有,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有的失地农民都把土地补偿费用到住房的建设修缮、婚丧嫁娶、购置生活消费品,以及清偿债务等方面,没有将补偿费用于生产经营,导致失地后往往也就丧失经济收入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因就业发展能力、社会转型能力等等,导致生活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以土地经营为主、文化程度较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的被征地农民,几年后征地款“吃”完,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

第四,相应的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管理难。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没有低保,没有社保,处于无地、无业、无保障、无创业资本的“四无”状态,造成了“种粮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情况,生活在城镇的边缘,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优惠政策,不仅计划生育等政策执行难,而且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制约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三、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建议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方面的建议和措施如下:

(一)依法提高征地补偿费用。土地对于农民来讲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即:所有权功能、就业功能和保障功能。同时土地也具有效益延续功能,只要土地在,农民可以祖祖辈辈的依靠土地生活下去。因此,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土地能换到农民的保障”

的原则,根据被征土地的原有收益、未来用途、区位、质量、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被征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法制定评估办法,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经济条件来确定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的依据。按照安置农民的实际社会成本,制定出补偿安置最低标准,改进补偿费的分配方法,完善补偿机制。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要改变目前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采取形式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给被征地农民提供一条能够确保长期生计的出路。一是预留地安置。政府在征地时为完全失地的农民15%左右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盖标准厂房、市场等用于租赁、经营或作价入股,以保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二是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将收益的50%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剩下的收益小部分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其余直接分配给农民。三是实行宅基地安置。对完全失地农民补偿0.3——0.2亩的宅基地,一方面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另一面方面可建盖房屋可用于出租,增加收入。四是制定合理补偿费用分配机制。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一部分发放给被征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三)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是解决目前失地农民存在问题的关键。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结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资金,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和融入城镇社会,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实现“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换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为就业培训重点,以大龄和老龄人群为社会保障重点。

1、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首先,转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观。大部分的被征地农民对就业缺乏市场意识,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被征地农民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念。

其次,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要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安排专门的资金,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更多的失地农民通过就业培训打开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再次,做好就业援助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贷免扶补”的就业带动创业政策的要求,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分类纳入城乡就业体系,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和再就业政策扶持。

第四,加大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力度。一是用地单位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按一定比例优先符合就业条件被征地农民就业。二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4050”人员及其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就业困难。

2、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基本生活补助、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办法,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政府倡导、个人自愿、以支定收、适度保障,缴费标准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及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不低于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参保范围。被征地人员是指××县辖区内有承包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资格,其土地因国家建设需要而被征用,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员。以户为单位,土地(指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界定的耕地,面积以农经部门丈量面积为准)被完全征用或征地后以户为单位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人员,均为参保对象。

第二、保障方式。一是基本生活补助。被征地时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不分男女)的人员,实行基本生活补助。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不满60周岁(不分男女)的人员,实行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基金来源。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一是使用土地的单位,按使用每亩土地不低于4万元的标准缴纳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费;二是政府从土地纯收益中安排10%的资金;三是基本养老保险金收益;四是政府补助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其它来源。

第四、缴费及补助标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金由农民个人、政府分比例共同承担,实行一次性缴纳,筹资标准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的承受能力来确定,由县人民政府一次性补助50%,由个人缴纳50%。政府补助部分一次性划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划入个人账户。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均有权享有政府的一次性补助。

第五、待遇的发放。一是基本生活补助。享受基本生活补助的60周岁以上的征地养老人员,从办理参保手续后之下月开始,由社会保险局经办机构按启领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付基本生活补助费,直至死亡。二是基本养老保险。16周岁至不满60周岁被征地农民,按规定缴足养老保险费的,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由社会保险局经办机构根据××省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计算相应的待遇,如待遇不足我县启领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从统筹账户中补足不足部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

(2)实行生活补助。对县人民政府具体政策实施后征地时不满16周岁的人员且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人员不列入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范围,一次性发给征地生活补助,其今后的就业和养老问题自行解决。

(3)医疗保障。被征地农民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参保方式享受有关医疗待遇。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4

关键词:农民工;生存状况;发展状况;融入状况;研究综述

作为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农民工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特征,导致其游离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在生存质量、发展状况、融入程度上还无法真正和城市接轨。为进一步推动农民工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回顾与梳理。

一、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

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也是其他国家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新概念。何谓农民工?虽然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对此有三点基本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虽是农民,但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更多的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但在阶层属性方面,学者们看法却有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进城农民工的户籍虽在农村,但他们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已较大程度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是中国工人阶层的一部分。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民在经济待遇、社会认同、政治参与等各方面还与市民不具有相同的地位与特质,在户籍制度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之前,提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群体”的说法还为时过早。www.133229.com

二、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进城农民工是城市的边缘群体,保护其基本的生存是在城市立足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住房条件、就业情况等方面。

(一)工资水平

随着最低工资制度的推行和城市用工环境的改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行业差距和地域差异短时间内仍无法消除。2010年全国农民工2.4233亿,月工资收入到1690元,比2009年增长19.3%,与2005年相比,增长41.6%。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将持续增长。

尽管农民工总体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不同的务工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据调查结果显示,东南部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城市。除了地区差异外,农民工工资在行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就北京地区来说,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月工资约2980元,而餐饮、零售业的农民工月工资仅在1506元。

(二)住房状况

从住房面积来看,只有10.6%的农民工住所不到5m2,1/3的农民工住所面积超过12m2。但进一步考察人均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是单独居住的比重相当低,超过90%的农民工没有私人房间,30.4%的人为2人-4人共同居住,31.9%的人为5人-8人居住,大约20%的农民工居住在9人以上的宿舍。

从租房形式来看,农民工更倾向于租平房,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有15.3%的农民工租住的是地下室,41.7%的农民工租住房屋内没有浴室,并与他人合用厨房;在南京,租住简易平房的比例也高达23%。另外,3/4的农民工选择与自己的同行们比邻而居。

(三)就业情况

农民工的就业情况是其工资水平、生活状况改善与否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但农民工的求职渠道依然狭窄,工作时间与环境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者老乡介绍找工作,而且农民工的技能大多是在工作中学习与积累的,很少参与政府组织的培训。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但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的仅占12%。另外,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不足12%,有些单位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内容也不规范,甚至不合法。

三、农民工的发展状况

要想避免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使其拥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保护其生存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支持其不断发展,解决其发展困境。

(一)社会保障情况

社会保障权利是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得物质帮助或者基本生活权利。农民工群体由于是“农民”身份,在国家现行制度安排下被纳入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他们常年生活在城镇,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将其排斥在外,造成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处于无人问津的真空状态。

以医疗保险为例,在城镇医疗保险计划和农村合作医疗体制(cms)的覆盖下,11.2%的农民工同时享有以上两类保险,12.5%的人仅享有城镇医疗保险,25.6%的人只享有农村合作医疗,而近一半(47.7%)的农民工根本没有任何保险。

(二)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开始融入城市生活中去,溜冰、摄影等业余娱乐不断增多,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仍呈现整体贫乏的特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有现代性的特点,又有落后的一面,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心理矛盾的冲突并存,精神压力较大。

1、文化生活方式

城市文明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日益深远,促使其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但农民工很难真正参与到市民文化活动中去,他们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基本为打牌、聊天、看电视、睡觉、听收音机、上网等。

2、精神情感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主要指80后农民工)已经立家或正涉足爱情,精神生活的自我满足感较强,情感方面相对充实。但面对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低收入的现实,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情感交流甚少,许多农民工感到空虚、单调、没意思。

四、农民工的融入状况

个体对于身份境遇的感知、市民化生活的认定以及政治参与的主观认可度对于理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特殊意义。

(一)身份认同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前提是身份认同的转换,其中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转换是最关键的两种转换。首先,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工业生产的体系后,他们在身份上的扮演的不再是农民,而是所谓的产业工人,他们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成为产业工人,应然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户籍身份的转换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核心环节,也是学术界在农民工问题上争论最多的一点。

(二)市民化

根据涂尔干的经典理论,人的社会融合可以从人们对于正式社会组织的参与表现出来。基于文化的同质以及类似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具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向心力,他们只愿意在原有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文化与社会空间,“浙江村”、“河南村”、“四川村”等农民社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民工的市民融入程度还比较低,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不健全。

(三)政治参与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对当地社区的政治参与度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遇了政治排斥,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城市成为“纸上谈兵”。45.1%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单位没有工会组织,7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党团组织的政治生活。

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非常难,但仍有研究者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农民工尽管通过正式渠道融入很难,但通过“积极镶嵌”的非正式途径获得了自主性,特别是一些成功的农民工精英能够透过对关系的投资将私人资本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将自身行动与城市社区政治镶嵌在一起,实现了政治融入。

五、既有研究的不足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透视学术界众学者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农民工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基于此,笔者对农民工问题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作如下评述。

(一)既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视角相对缺乏

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农民工群体境遇的改善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但却缺乏相应的政治学研究关怀。从学科参与角度而言,国内社会学研究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农民工问题进行探讨,但政治学并未成为农民工议题的重要参与者,在既有的政治学研究中,仅局限于政治参与的视角分析,且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创新不足,这是农民工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点。

2、研究方法不规范

国内有关农民工研究的文献,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调查报告,正规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在调查报告中,样本容量不足、调查不深入等问题频现;又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问卷调查对于发觉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农民工问题中可以量化的指标较多,但对于各种量化分析的方法、理论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甚为缺乏,导致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说服力,各种政策建议流于表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3、研究体系不足

结合实际对农民工生存、发展、融入状况的梳理与归纳,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的研究多集中在生存状态的描述上,即仅重视如何保护其生存上,而在其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上则研究相对较少,有关其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研究则更是甚少。若想真正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保护其生存上,而是更多地支持其发展、增强其融入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目前,现有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农民工生存、发展、融入状况的评估问题

如何准确地定位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发展水平、融入程度,应该合理地考量各项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综合考虑影响建立科学完整的农民工各项指标评估体系的因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农民工进行评估,才得以对相关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反馈监测。

2、农民工社会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社会问题,采取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策略才能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护与支持体系。所以,要在解决农民工生存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支持其发展的各项立法政策,最后,从根本上统一户籍制度,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市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

2、罗兆锋.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

3、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础判断[j].中国劳动,2006(8).

4、刘启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m].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5).

5、陈丰.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缺失与归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j].人口与发展,2010(4).

7、李强.社会学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j].学术界,2004(4).

8、周利敏.镶嵌与自主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正式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5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情况

制度完善

一、调查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采用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第一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抽取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一一郑州,经济条件中等地区一一周口、新乡、驻马店,经济条件较差地区一一济源。第二步,在上述五个地区分别抽取新农保试点地区荥阳(郑州)、扶沟(周口)、辉县(新乡)、平舆县(驻马店)和济源。第三步,在抽中的五个地市各自抽取两个村作为调查点,这样一一共抽取到10个村。最后,在捕中的10个村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个村抽取25个家户开展调查,这样一共抽取剑250户农民进行调查。

在收集资料方法上,我主要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试点地区的农民,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50份,有效问巷2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从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在20以下的占21.2%,20~29岁的占25.6%,30~39岁的占13.2%,40~49岁的占14.0%,50~59岁的占10.0%,60~64岁的占7.6%,65岁及以上的占8.4%。其中,男性140人,占56.0%,女性110人,占44.0%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50人,占20.o%,初中104人,占41.6%,高中(职高、中专、技校)62人,占24.8%,大专15人,占6.0%,本科19人,占7.6%,研究生没有。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1.政策宣传效果差。对广大农民来说,新农保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新事物,因此,在新农保推行之初,如何将这一制度宣传好,将对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新农保政策宣传的效果如何?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得怎样?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49.5%的认为对新农保政策了解得一般,20.6%的认为不太了解,4.2%的认为很不了解,25.2%的认为比较了解,认为十分了解的被调查者仅占0.5%。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新农保政策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显示,试点地区有60.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一般,有17.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有2.3%的被调查者认为很不满意,认为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被调查者仅占19.1%和0。5%。这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新衣保政策宣传效果比较差的现状。

2.强迫农民参保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实行农民自愿参保原则,试点时,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调查结果显示,有94.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乡(镇)政府不存在强迫农民缴费参保的情况,但是,也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乡(镇)政府存在强迫农民缴费参保的情况。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9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村干部强迫农民参保的情况,但是也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的村有村干部强迫农民参保的情况。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为了片面追求参保率而强迫农民参保缴费。

3.弄虚作假情况时有发生。根据调查员反馈的信息可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几乎都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概括来讲,主要有四类:一是农村中许多16~17岁甚至20几岁的年轻人(不是学生)假冒学生名义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责任与义务,一些村干部有意隐瞒事实真相,一些乡镇工作人员也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二是许多农民为了享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常常会要求自己的儿子缴费参保,而自己符合参保条件的女儿缴费的却比较少,这一现象在农村试点地区表现得比较普遍。三是个别不满60周岁的农民为了提前领取基础养老金而虚报年龄,相关政府部门不仅没有杜绝此种行为而且还为其开启方便之门。四是个别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了享受基础养老金,而动用各种关系网络获取农村户口进而达到参保目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农民的参保能力弱。所谓参保能力就是指农民参加新农保,对所需要缴纳的保费能够承受的能力。一般来讲,农民参保能力的强弱跟他的家庭收入水平紧密相关。为了了解农民的收入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题项:“2009年您家庭总的现金纯收入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家庭总的现金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占到总数的61.2%,2009年家庭总的现金纯收入在10000~30000元之间的被调查者占到总数的37.2%,2009年家庭总的现金纯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总数的1.6%。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的年现金收入水平比较低,经济收入水平低决定了农民缴费参保的能力比较弱。

5.部分农民继续参保意愿弱。农民是否打算继续参保直接影响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底已经参保的农民打算到2010年底继续参保的人数占到88.4%,有11.6%的被调查者不想继续参保。这组数据说明,已经参保的农民中大多数人打算继续参保,但也有少数人可能会放弃参保。通过深入访谈,调查员了解到农民不愿意继续参保的原因很多,比如,没有钱、政府财政补贴少、养老金水平低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政策有变,基础养老金能不能及时足额发放。

6.养老金水平低。以河南省新农保试点之一的长葛市为例,根据长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一位农民如果按照1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5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养老金标准为64.68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4.68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如果缴费年限为10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标准为69.35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9.35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如果缴费年限为15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标准为74.03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4.03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一位农民如果按照5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5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养老金标准为79.06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9.06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如果缴费年限为10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标准为98.13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8.13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如果缴费年限为15年,那么该农民月领取标准为117.19元,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为57.19元,基础养老金为60元。从上述数据可知,即使按照最高缴费标准500元,最长缴费年限15年计算,农民能够领取的养老金也比较少,很难满足其老年的基本生活开支,这与新农保“保基本”的政策目标相差甚远。

7.部分地区基础养老金未能及时足额发放。为了了解新农保试点地区基础养老金发放情况,我们专门设计了两个题项,第一个是:“您村∞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已经参保)是否每月都能按时领取基础养老金?”被调查者中有128人回答了此问题,其中71.9%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所在的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已经参保)每月都能按时领取基础养老金,也有4.7%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所在的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能每月按时领取基础养老金。第二个是:“您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已经参保)是否每月都能足额领取基础养老金?”被调查者中有127人回答了此问题,有66.1%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所在的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已经参保)每月都能足额领取基础养老金,但是,也有3.9%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所在的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未能每月足额领取基础养老金。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对策建议

1.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在新农保试点初期,搞好政策宣传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新农保宣传的现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改进:首先,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常抓不懈。当前许多新农保试点地区主要采用集中宣传方式,然而集中宣传时间非常短,一般在半个月左右,而且之后很少再组织开展相关宣传工作,这就使广大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把祈农保宣传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常抓不懈,才能使这~政策深入民心。其次,要提供宣传工作所必需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的制约,许多地区在普及宣传手段的选择、活动的开展、普及宣传所必需的设备(车辆、计算机、电视、话简等)的调集方面都存在困难。资金不足还严重制约着从事普及宣传工作的人员的保障和扩充。”第三,提高宣传人员的专业素质。新农保普及宣传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和村干部具体实施的,他们尽管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是在解释复杂的农保政策、进行有效的普及宣传时表现出专业素质的不足。最后,创新政策宣传的工作方法。张贴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手册等几乎成了所有试点地区惯用的宣传方式,这些宣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宣传效果往往较差,很难使/~大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了提高工作成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对农民进行分类、细化,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使宣传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

2.制定合理的缴费标准。新农保缴费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与农民的实际参保能力相符合。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38.1%的认为个人缴纳保险费部分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比较合适,在所有选项中位居第一;14.6%的认为6%比较合适;11.7%的认为10%比较合适;11.2%的认为9%比较合适;10.7%的认为7%比较合适;5.4%的认为8%比较合适;3.9%的选择了“其他”;2.4%的认为11%比较合适:2.0%,的认为12%比较合适,所占比例最低。由此可见,多数农民希望缴纳的保险费不要超过其年人均纯收入的5%,这是政府在制定个人缴费标准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基本尺度。

3.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目前新农保推行中政府补贴的还比较少,距离广大农民期望的水平还相当远。那么,农民期待的政府补贴是多少呢?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45.4%的认为政府补贴占总保险费的1/3比较合适;38.5%的认为l/2比较合适;11.2%的认为1/4比较合适;3.9%的认为1/5比较合适;1%的认为1/10比较合适。由此可见,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需要把握这样一个度,即政府的财政补贴应当占农民总保险费的1/3。

4.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当前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还比较低,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也无法实现“保基本”的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强化政府主导意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那么,农民期望的养老金水平是多少呢?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39.2%的认为新农保待遇水平达到当地农村平均基本消费水平比较合适,34.8%的认为达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较合适,16.2%的认为达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较合适,8.8%的认为达到全省农村平均基本消费水平比较合适,1.0%的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农村平均基本消费水平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多数民众期待的标准。

5.提高公共投入的效率。我国新农保公共投入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投入效率低下。55元的基础养老金对富人来说是锦上添花,可对于穷人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因此对于那些收入较高的农民不应该发放基础养老金。新农保政策关注的重点应当老年农民最基本生活的保障,对于富人而言,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相反,低收入群体和没有能力缴费的那部分群体更应该受到政策关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瑞典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只对那些低收入者给予最低保证养老金,有能力的人全部缴费,这样,才能集合有限的财政支出用在最需要的低收入人群身上,提高他们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进步。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6

【关键词】: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及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社会关注、人民关心的专项资金,是农民看医治病的“救命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来源广、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资金运作方式较为特殊,涉及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即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调查,是对基金运行采取有效监管的关键手段。具体来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项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摸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基金筹集、使用与管理情况和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现状;其次,可以揭示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再次,可以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最后,可以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领域、方法,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积极作用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具有积极作用。在这一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坚持效益审计的理念,注重审计这一涉农专项资金的“三性”,即资金筹集拨付的及时性、项目实施的真实性、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内容

“农村合作医疗”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而实施的一种措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即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集体与政府也可投入一部分,共同形成专项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情况审计主要包括:审计中央补助资金申报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农民参合人数及个人缴费情况、银行账户开设和资金存储情况等。具体而言,主要审查地方政府和定点医疗机构申报报表,是否有虚报参合人数和缴费金额以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问题;审查地方各级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拨款文件和资金到账情况,是否资金足额到位和存在滞留挪用问题,尤其是要查清地方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的来源渠道,是否挤占挪用其他财政资金和虚假配套问题;审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银行开户许可证、银行对账单和存款余额等问题;审查农民的实际参合人数、个人实际缴费额度以及缴费比例和方式,农民参保缴费资源是否自愿,有无不按规定的方式或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收费和乱摊派等问题。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情况审计主要包括: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内控制度执行情况,风险基金建立情况,基金保值升值情况。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情况等。重点审计主要针对以下领域:检查新型农村合作基金管理相关部门和经办机构是否建立了必要的监督管理法规等内控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各项制度运行是否有效,制度执行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规范、不合理的规定需要改进;审查上缴方式及财务处理情况,风险基金是否建立,上下级账面记载是否一致;尝试对基金结余、基金运行过程中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检查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的各类基金如门诊和住院基金、大病救助基金是否按分配方案提取,比例是否正确,结余是否按照规定结转以及结余基金保值增值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情况审计主要包括: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情况、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设立以及办公人员经费列支情况、定点医疗机构收费情况以及节超情况等。医疗费用的支付制度是经济补偿制度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如何支付直接影响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审计应该重点针对以下几个领域:医疗费用支付办法是否有效;医疗费用报销范围是否符合规定;医疗费用支付标准是否公平;医疗费用支付结构是否合理;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常规体检等。在审查中要切实做到和有关部门互通有无,尤其要重点审查申请报销人员的是否为参保对象,报效审批手续是否完备,防止人为因素和技术层次的双重障碍。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方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与基本医疗保险要求相同,对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审计专业素质,还要了解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情况的审计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包括:

(一)收集文献资料,开展审前调查全面掌握和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文献资料,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前提和必要步骤。一方面,要深入到各级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合管中心等相关单位,调查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的基本情况、定点医院设置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集程序及其票据的使用情况、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设置情况及其各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拨付情况等,把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深入到点医院调查了解参合农民的住院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开展合作医eDp系统辅助审计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实施和日趋完善,其eDp系统(一种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电子数据处理技术系统)也迈向成熟,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增强,从而对现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块”模式的审计提出挑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系统的同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逐步推进和完善开展合作医疗eDp系统辅助审计,藉以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审计效率。

(三)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调查中,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过程为切入点和主线,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基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突破口,采取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重点对地方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基金管理及使用情况、医疗机构使用情况、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情况、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满意度等实施审计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与他们联系沟通、共同探索,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审计成果,从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效率。

(四)加强审计分析研究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过程结束之后,将有关数据资料和调查情况结合起来,进行专业的审计分析。一方面要查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进一步规范基层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层面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如强化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监管、规范农民个人缴纳基金办法、整合各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等。

四、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一、新农合基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落后,监管不力。其一,由于培训的不到位和业务知识的匮乏,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识别假单据能力不高的问题,在实际操作当中难免出现问题。其二,对乡镇新农合要害部位人员实施监督的主体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法规和系统的监督体系。其三,参合农民利用政策漏洞套取新农合基金。个别地方参合农民出租(借)合作医疗证,如有的将合作医疗证转借给未参合的亲友使用,在农村拿着别人的就诊卡冒名顶替去看病开药的大有人在。

2.药品价格虚高现象依然存在。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以药养医”的普遍存在。由于存在体制上的问题,国家财政投入少,自身运转经费不足,再加上乡村医生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的差价收入,医院只能靠药品来维持自身发展,本来是福利性质的医院成了营利型、创收型的单位。“以药养医”的现实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利益很难保障到位,从而也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其次是药品的流通体制问题。药品具有特殊属性,它的终端用户病人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医生建议,因此药品价格出现“逆调解”现象,竞争越激烈,药品定价越高,其中间环节可实现的回扣就越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现行药品定价机制和流通体制的不完善造成药价虚高,导致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农民就医负担加重。

3.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筹资水平不高,因而补偿水平也不高,造成农民实际保障水平偏低。当前平均较低的住院费用补助率以及相对较低的补偿封顶线,对于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作用有限,再加上相当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被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难以保证农民得到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许多参合农民一旦患了大病仍然会因为无力支付数千甚至上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目前,新农合主要是对住院进行补偿,受益面窄,对门诊和慢性病考虑较少,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发展。

4.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新农合发展。乡镇卫生院承担着新农合的大量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可减轻基金的压力和患者的费用负担。目前,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但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很多农民把小病拖成大病,目前的乡镇医疗服务水平与农民的健康需求差距很大。

5.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筹资机制。新农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筹资。从农民缴费角度看,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投保能力不强。从集体扶持角度看,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集体经济逐渐解体,现在除了东部富裕地区能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外,中西部地区资助很少,甚至没有资助。从财政补贴角度看,现阶段财政用于支持新农合的资金有限,而且财政采取后续性的补贴方式,只有当农民缴费之后,地方财政才给与配套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到位之后,中央财政才给予补贴,从而使一部分低收入农民不能享受补贴,财政有困难的地方不能获得中央补贴,从而人为地造成群体间、地区间的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转

二、提高新农合基金管理

1.建立农民、集体、财政三方合理的筹资比例,逐步形成一个长效筹资机制。中央财政应逐渐加大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政应改变后续性的介入方式,不论农民缴费与否,地方财政资金到位与否,财政都应主动首位进行介入注资,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合意愿,二是能使新农合基金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2.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新农合经办机构是新农合基金的组织和管理者,其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金的运行状况。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足额保证经办机构的公用和专项经费,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试行预算、财务单列,提高工作、生活待遇,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还应就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在内部控制方面,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技术保障层面,要投入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打造区域网络平台,精心设计“健康网”。

3.加大对医疗机构行为的监管力度。由于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等,决定着医疗消费的被动性,患者的医疗消费支配权大多被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所代替。推行新农合后,医疗机构可能诱导需求,如果不加强医疗机构行为的监管,就势必出现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攀升,使农民参合后不能真正受益,进而对新农合失去信心。从一定程度上讲,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决定着新农合的成败。

4.逐步提高新农合待遇水平,积极探索新农合补偿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新农合,在此基础上,应逐步提高新农合补偿水平,使新农合对广大农民更有吸引力,切实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彻底扭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完善针对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行的法律法规。

自2003年新农合试点以来,参合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财政不充裕和一些基础性因素的制约,新农合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限制了新农合所应发挥的作用。对新农合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五、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重要途径

因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预算(计划)调整的真实性、合法性;征收、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征收医疗基金项目、标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费缴纳义务人是否按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地缴纳社会保险费;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是否依法及时支付医疗金;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营运是否安全,增值是否合规、有效;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基于上述内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审计要找准审计

主线和切入口,就是以资金运动作为主线,资金流向哪

审计就追溯到哪里。

(一)、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项审计要把好三个关口。

1、是资金流入关口。审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流入是否合规,资金是否按照预算和规定来源渠道及时到位。

2、是资金流出关口。主要审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拨付是否有预算,有无预算外拨付;是否按项目进度、按预算进行拨款,有无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或因提前拨款形成资金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资金,有无挤占挪用的问题;资金拨付渠道是否流畅,有无资金中途渗漏,造成个人私分、贪污等恶意侵吞问题。

3、是资金结余或缺口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如有结余或缺口都要查明原因,原因可能有:高估冒算项目成本、费用,置换项目,不实施或不完全实施预算项目等其他原因都可能形成资金结余;资金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超预算实施项目或其他原因都可能形成资金缺口。

(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项审计应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1、是搞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的基本情况,熟悉有关政策和规定。

2、是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是向有关部门下达审前自查通知,了解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

4、是进行审前培训,提高认识,统一审计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和被审计单位自查及进行审前培训,是贯彻突出重点、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好做法。

按照资金的流程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是审计人员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方法适应于医疗资金或单一资金的追踪检查,通过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检查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行为,直到资金最终的合法、有效、效率和效果使用。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经常会发现因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资金“渗漏”或“蒸发”的现象,使医疗资金的使用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专用目的,损害了资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审计人员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其缺点是耗费时间、精力,也扩大了国家审计成本支出。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完成样本审计的流程过程以期获取舞弊存在的证据,从而决定是否放弃或扩大审计样本。审计路径:确定源头资金总量确定资金流转环节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全存在性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总之:综上所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资金来源广,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资金运作方式较为特殊,涉及我国近10亿广大农村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各级审计机关上下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布在县一级实施,很多涉及村、户,所以各级审计机关应统一认识,明确各自审计重点、任务,熟悉法律法规和科学填报审计报表,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晰、责任到人,同时,围绕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审计重点,同时加大对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避免操作上的盲目性,在审计实践中要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审计目的,确保审计质量,这也是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会更加牢固,制约新农合发展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农合中的受益会更多,中国的卫生不公平现象逐渐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月刊,2007(6).

2、史德刚.中国公司内部审计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6).

3、许怀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6(12).

4、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的外包[J].审计与理财,2005(1).

5、刘波,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财会》2005.5.

6、王红霄.解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杭州:浙江审计,2007(2).

7、郑瑞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现代商业,2009(9).

8、尹玲.如何加强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J].青岛医药卫生,2008(5).

9、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其公共部门内部审计[J].北京:国外审计动态,2007(5).

10、许荣芬,陈建华.现阶段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7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

一、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因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的“老”农保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积极性有一定负面影响,持观望态度。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还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地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距较大较难测算。许多地方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集体补助”几乎不可能。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强化政府责任,明确基本保障

按照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政府有承担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福利需求的积极义务。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责。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也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必须承担起公民基本福利的责任。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十七大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因此,在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制度建设、资金筹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情况下,政府要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

2、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但是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城乡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损害了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模式也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这种状况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出现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使广大农民享受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已日渐显得不合理与不公平,这与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趋势也是背道而驰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城乡统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打破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的固有格局,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

3、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强化政府主导意识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不作为的现状。为此,应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

4、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使其老有所养,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为确保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其他养老保障措施相配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的实际情况,要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首先要做到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统一。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质是个人强制性储蓄,缺乏社会统筹的互助共济性质。农村养老保险应实行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在缴费标准的计算方法、给付办法等具体的细节设计上要做到尽可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衔接。其次,要做到有序差别。在制度设计上实现统一,并不意味着缴费标准及待遇给付标准的统一。由于现有的城乡差距较大,在缴费和给付方法上可以实现基本的统一,但在具体的缴费和待遇给付标准设计方面必须跟据地区、城乡生活水平差异以及个人缴费能力的实际而有所不同。此外,在筹资方式上可以呈现出多样性。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现实状况以及政府财力状况,在筹资主体和方式上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例如:

(1)被征地农民实施“农民个人缴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集体补助+政府土地出让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2)计划生育对象(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实施“计划生育对象个人缴费+计划生育奖励资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3)农民工和小城镇农转非居民实施“农民个人缴费+单位(企业)缴费+政府补贴”的资金筹集方式;

(4)村居干部实施“干部个人缴费+政府财政补贴”的资金筹集方式;

(5)城郊地区和富裕地方采用“农民个人+地方财政+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筹集方式;

(6)务农农民采用“农民个人+县、市、省或中央财政”的筹集方式;

(7)贫困地区困难人群养老保险应以非缴费为主,直接由国家财政为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农村低保保障人群根本无能力履行“个人缴费”义务。为了体现“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建议直接由国家财政为农村低保保障人群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5、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势所难免。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接续转移。一是要预留制度接口,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转换的详细办法。在省级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接续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改进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将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予以归集。在参保人员达到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对养老保险权益进行分段累积计算,并在养老金待遇中予以体现。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五险合一的资源共享数据库,实施统一的管理。

6、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宣传工作,坚持自愿参保的原则,不要用“参保率”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指标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8

服务倾斜

从现实来看,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都根植于“三农”土壤,后者是前者的服务对象,有着天然的合作关系。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农信社大量信贷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两社合作”逐渐向纵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发展壮大,农民由一家一户的条块生产、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活动内容也由过去的单一信息服务,拓展到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信社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投放贷款23836万元,其中,向合作社发放贷款32笔,金额9008万元;向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3824户,金额14828万元。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齐齐哈尔市联社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先选择有典型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贷款支持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给予利率优惠、延长贷款期限、提高授信额度等多项优惠。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的经营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了信用、抵(质)押、第三人保证或农户联保及保证金担保等贷款方式。根据合作社贷款方式、贷款用途、担保能力、销售额等情况,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最长可达三年。

除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量身定制服务,齐齐哈尔农信社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评级授信,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摸底,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财务状况、固定资产及抗风险能力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情况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实施授信。对一些信用水平高、发展能力强、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延长授信时间,授信时间一般为三年,在授信期限内,实行随用随贷、周转使用。

此外,适当下放各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流程,限定贷款审批时间,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贷款可得性和及时性。在基层信用社权限范围内的贷款,贷款人申请后,要求在三日之内全面了解贷款人情况并给予答复;不在基层信用社权限范围内的贷款,要在五日内掌握情况并给予答复。

在贷款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对于有抵押物且能抵押的,优先考虑以抵押形式放款,但是所发放的贷款必须与该专业合作社的核心领导层利益捆绑,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贷款风险;对于不能提供抵押物的,可以采取质押、信用担保、农户联保等形式进行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独立法人名义申请贷款时,可由其社员提供担保。在合作社社员申请贷款时,鼓励社员采取合作社内封闭联保的方式解决担保难问题。

关注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规模小、“体质弱”等多方面的先天不足,很多合作社尚未成长为合格的经济主体,能够获得贷款的往往是以种养大户或者企业的名义获得贷款,直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贷款对象还存在困难。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名义上是“合作社”,实际上大多是由经营相同项目的多个农户松散联合,没有共同资产,更无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向这样的“合作社”贷款风险隐患很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物无效。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房屋、车库等建筑物,都是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房产部门不予评估,土地价值基本为零;所有的大型农机具在其他银行都有贷款,权属不明确,抵押物无效。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9

关键词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运营措施;成效;建议;江苏宝应;曹甸镇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1-0365-01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1-2],确保粮食安全、高产、优质,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的功能和服务带动能力,经过认真筹备,在曹甸镇建立了扬州市第一家农资合作社——宝应县曹甸镇绿草香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现将其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曹甸镇绿草香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4月,由曹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22个行政村共同发起。合作社积极推进规范性建设,完善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制度,选举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明确“两会”职责。自成立以来,入社会员不断增加,目前,入社农户已达8320户,占全镇种植户的72%,入社耕地面积2104hm2,占全镇总面积的56%。

2运营措施

2.1招标采购,保证质量

建立农资采购招投标制度,确保农资招标采购公平、公开、公正。认真核实供货厂家资质,严把质量关,杜绝“三无”产品和虚假单位,在合同中首先明确质量要求,并留有样品比对,中标合同一律保存1年以上。

2.2零差价直供,让利于民

入社会员办理“成员证”,并依据“成员证”实行“零差价直供”,对直供的农资,及时准确地记载在成员账户中。同时对非社员供应农资,价格略高于会员价格,但低于市场价[3]。

2.3会费收支,公开运行

入社会员按入社面积每年收取会费120元/hm2,作为合作社农资服务运作成本。收支由合作社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接受监事会和财务主管部门的审计,每年年底向社员代表大会公布收支决算情况。

2.4技术指导,全程服务

合作社长年聘请7位农艺师负责庄稼医院、田间示范、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等工作。在全镇范围内设立36个服务网点,定期无偿农资、农技等信息。目前已同宝应县移动公司会商,利用移动网络,及时农资产品质量、价格、季节性农情、合作社动态、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农业气象等信息,让合作社成员及时了解农情。

3主要成效

3.1降低种植成本

合作社与农资企业达成直供协议,按出厂价格将农资产品发放到农民手中,延伸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入社会员可享受“零差价”服务,仅水稻种和小麦“一喷三防”农药为入社农户节约127.5元/hm2,预计全年可降低成本近600元/hm2。规范农资供应经营,从严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药,做到质量可靠、效果优异,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增强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对入社会员的田块、购买农资的品种数量、价格信息均记录归档备查,建立基础档案,并及时更新档案资料,全面掌握农户需求的基本情况。合作社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克服规模过小所产生的弱势,增强整体议价的“话语权”,改善农民在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市场地位。

3.3加快农技推广应用

合作社通过加强科技培训、开展科技指导、提供科技服务等组织经营方式,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4-5]。

3.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资合作社与该镇植保合作社签订统防统治农药供应合同,明确相应责任,降低农药成本,保障农资质量和对口农药的供应。同时,坚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与农户签订统防统治协议,建立田间档案,进行规范化服务,推动植保社会化、专业化进程。

3.5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

合作社运行后,曹甸镇农技推广中心原农资经营部门并入合作社,农技推广中心的公益性职能大大增强,农技人员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并兼职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根据合作社运作成效及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发给奖金或补助。

4主要体会

4.1合作社机制是农资服务的创新举措

合作社辐射面广,服务功能强,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资、农机、农技三者有效地结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

4.2农资直供体系是服务三农的保障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资的供应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也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资直购和直接配送到村,确保农资质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节约农民群众生产投入成本。

4.3农技推广中心是合作社运行的关键

镇农技推广中心是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办公用地给合作社无偿使用,每年可节约房屋租赁费用20万元。同时,农技人员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懂技术、懂农资,熟悉农村环境,为合作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5发展建议

5.1搞活经营机制

通过完善合作社运作机制,进一步解决人、资金和管理的问题,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围绕农资降本,积极与市县商贸行政部门、农资超市、农资生产厂家寻求广泛的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市场化和诚信之举,让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为合作社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让更多农资商家直接加盟合作社,从而积聚广泛的资源,为做大做强合作社做贡献。

5.2拓宽服务领域

合作社从做好一般开始,不断扩充服务内涵,延伸服务触角,把服务向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围绕农业搞多种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全领域覆盖。尤其要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与社员签订协议,直接供应农药并进行统防统治,方便群众。积极引进测土配肥,对全镇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全面测查,建立基础台账,让农户精准施肥,节约用肥,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并扩展网络,把网络扩展至全县,形成整县推进。

5.3强化队伍建设

镇农技中心农技人员是改革和发展的领头羊,在农技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面临着人员老化、年龄断层、待遇不高等较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充实后备人才,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证良种、良技到田头。

5.4加强政策扶持

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观念,加强财政支持,提高对支持资金的投入总量,在坚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原则基础上,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提高支持力度。在培训、引进良种、推广技术、购置设备、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加强信息和培训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及等服务,为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成员免费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6参考文献

[1]范秀荣.对完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1992(4):32-33.

[2]桑锐.我国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13-14,17.

[3]梁双林,冯秋生.农资合作社有了新模式——河北农资丰泽苑玉田加盟店发展农资合作社纪实[J].中国农资,2006(12):36-37.

农民合作社基本情况篇10

据调查,截至2009年9月末,仅农信社就对全市20912户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余额达9935万元,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发放贷款5.28亿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势头相比,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两家合作社120户成员调查,有83户表示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占被调查户的69.2%;据对获取信贷支持的13户农户调查,有8户表示信贷资金仍然偏少,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据富硒合作社反映,2009年前9个月该合作社通过贷款、内部集资共筹措资金58万元,仅占其资金需求量的8.08%,远远满足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生产经营发展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涉农金融机构仍然偏少,贷款覆盖面低。目前,全市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部分贷款外,其余各金融机构很少涉及。

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信贷产品少而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各金融机构并未开发出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创新产品,对合作社的信贷投放主要为针对其成员的五户联保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小额贷款等传统信贷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法人地位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尽管得到法律的确认,但多数金融机构对其法人性质仍存疑虑,特别是借款主体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各金融机构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它的信贷政策,信贷服务无法发挥作用。

在现有农村地权制度安排下,土地使用权抵押、流转受法律和集体权力的双重制约。从调查情况看,两家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少,抵押资产缺乏,合作社社员主要以家庭承包方式经营或入股。以龙珠合作社为例,其180万元注册资本出资形式全部为枣树。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抵押物品主要包括土地承包权、农业设施和农民的固定资产(房屋)等。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同时,由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尚不健全,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重约束下,农村依法可抵押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林权面临着办理难、处置难、变现难等问题,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与合作社多元化、个性化的资金需求特点不匹配。一是贷款额度小。据调查,目前五户联保贷款单笔额度在2万~5万元,邮政小额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10万元,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基本建设等大额资金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龙珠合作社反映,计划新建恒温库,购置生产线设备,共需投入近100万元,但通过农信社获取的大联保贷款根本满足不了其资金需求。二是贷款期限短。从调查情况看,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期限多在8个月到一年之间,这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特征吻合度较差,合作社不得不循环借贷,大大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和贷款成本。

贷款利率偏高,影响了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目前,全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垄断性的农业信贷供给导致涉农贷款的高利率。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的五户联保贷款利率一般较基准利率上浮50%以上,贷款年利率达11%,而邮政储蓄发放的小额贷款利率更是高达15.84%。高利率抑制了农民合作社的合理信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