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策略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6:01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跨国企业战略采购企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统一采购的模式下,采购与供应部门决定实施供应链决策,包括他们将从哪采购资源,将开发哪些供应商及整个决策都要符合企业的全球策略。在传统的采购中分为与原材料相关的直接物料采购和与原材料无关的间接物料采购(或称为非生产性原材料采购)。对于电气制造类企业而言,由于制造商将收入1美元中的50%以上用于货物和服务,因此,采购是一个潜在的节约成本的主要领域,在通货快速膨胀的今天,要单靠压榨直接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来为企业节约成本,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在某些原材料上是完全不可行了。因此,企业通过运用战略采购策略,建立有效的外部供应市场,为企业竞争力的维持和创造带来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跨国企业战略采购的定义与内涵

跨国战略采购的概念是由Carr和Smeltzer在1997年提出,它是指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公司能力展开,以实现公司远景计划。学术上严格的战略采购定义由著名咨询企业科尔尼(at.Kearney)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他们总结出战略采购其实就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必须达到提高公司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公司的远景计划”。大卫・波特经过研究认为,战略采购是为了帮助公司持续地改善与供应商之间的流程这样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在理解了采购的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多多地向双方组织学习,以成为双方之间的媒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信息并用于改进关系,这就是战略采购。战略采购的关键是与供应商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其合作关系必须坚持双赢原则。

二、目前企业战略采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采购管理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还比较粗放,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和计划,不注重长期供应商关系管理,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考虑,集团公司的采购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智能化决策等等,这很不利于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部分实证研究也发现: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足、对采购人员授权有限、与供应商的关系风险、员工的抵触心理、信任因素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因素构成了国内企业实施战略采购的主要问题。

因此,概括来说,目前企业实施战略采购的主要问题有:公司对采购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够。采购管理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关注部分成本,忽视总成本;忽视战略伙伴关系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供应商的能力培育;采购组织分工不合理,跨部门的采购决策团队的组织形式没有组建起来,采购流程不通畅;采购方式单一,采购手段落后,采购效率低;没有建立采购价格标杆来评估采购部门成本指标,没有一致的采购技术和标准,采购成本高。

三、跨国企业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文对实施战略采购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分析,本文从战略采购计划、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采购组织与业务流程再造及战略采购目标管理体系四个角度提出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战略采购实施的方法,不同企业之间根据自身特点而有不同的认识,一般包括集中采购、夸大供应商基础、优化采购流程、产品与服务的统一等实施办法。

其中,集中采购是指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目前虽有企业建立集中采购部门进行集中采购规划和采购管理,以期减少采购物品的差异性,提高采购服务的标准化,减少了后期管理的工作量。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寻找上游供应商等来降低采购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优的资源,还能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企业的水准。

制定明确的购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对采购的控制,通过控制环节(要素)避免漏洞,实现战略采购的目的,流程可采用的要素有:货比三家引入竞争,发挥公开-招标中供应商间的博弃机制,选择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应商。

在采购时就充分考虑未来储运、维护、消耗品补充、产品更新换代等环节的运作成本,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统一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采购优化的充分体现。

战略采购是集成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商的战略性活动,它涉及的采购业务数据量庞大,管理程序复杂,借助信息技术是提高战略采购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采购职能的集成和采购流程的贯通,并且信息技术能优化采购决策及其采购绩效有积极的影响。采购部门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搜寻合适的供应商以及相关采购信息,而且可以利用采购管理数据库系统和软件分析工具有效地管理和处理数据。因此,企业要有效实施战略采购,应该建立统一的采购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采购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战略关系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的采购管理平台能使得采购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参与企业不同的采购活动,甚至采用电子采购等电子商务手段来优化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战略采购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韦.C公司战略采购策略优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2]卢蓉.企业战略采购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采购;采购成本

0引言

当前,企业正处于高度竞争且高速变化的环境之中,而竞争使行业平均利润下降。企业依靠销售和生产环节树立或维持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而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采购领域尚有操作和发展空间。采购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企业有效地通过战略采购降低采购的总体拥有成本、整合供应商能力将成为领先企业持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仍然是以价格作为业绩指标的一项评判职能,同时在与供应商的互动及合作中采购方也偏于被动。

不难发现,采购决策正确与否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是否获得节约,节约的这部分成本不仅包括采购成本,而且还包括采购的商品在储存、使用和报废处置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下列问题:①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供需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互相封锁,采购成了一种盲目行为,缺乏采购需求分析、供应商的培养等;②没有注重长期供应商关系管理,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只关注谈判和一味压价;③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考虑,无法对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事前控制,经济纠纷不断;④利益驱动,暗箱操作,舍好求次、舍贱求贵、舍近求远;⑤集团企业的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⑥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智能化决策。

1实施战略采购应采取的对策

每一个企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去实施战略采购,我们则从身边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以下对策:

1.1构筑采购战略在企业的采购政策中要确定采购目标:以统一的采购标准和程序,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基础,以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为参照目标,以集中采购、同步采购、双赢为战略手段,在产品开发、质量、价格、物流四个方面实现最佳采购供应链,用产品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用合理的价格、最低的储备和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而集中采购无论是在成本、运营还是战略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图1,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

图1集中式战略采购竞争优势分析

1.2建立

采购总成本模型总成本建模是公认的非常重要的采购技能之一,其重要性对所有的产品都是重要的,任何一个正确采购决策不只是单纯考虑商品的采购价格,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所包含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要考虑运输费用、质量成本、库存维护成本等。

在战略总成本建模中,采购管理者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采购品种的分类,通过深入分析原材料的供应市场,全面收集供应商的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采购策略。总成本建模是战略采购中最重要的组织能力,对采购过程的一切活动,从制定战略到简化设计、改善供应商的成本和降低采购成本奠定了基础。战略采购实施中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对采购的环境进行分析,需要对企业的采购件进行分类,筛选出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采购件,常用的方法有aBC分类法,我们是按照其与供应商的关系的性质和密切性程度来讲采购品种分成四类的。

1.3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战略采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采购和供应双方共同努力寻找节省资金的机会,这将比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努力都更为有效。通过总成本建模,双方通过识别成本要素和驱动要素可以使共同的努力集中在某些关键的环节。

2实施战略采购的方法

2.1按照战略采购策略,实施比质比价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按照战略采购策略,优化采购流程就是将产品主体材料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将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好的物资。

2.2依据战略采购策略,建立供应商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控制采购成本。对产品主体材料的供应商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材料的报价,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产品主体材料,建立价格评价体系,收集有关的价格政策、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程监控,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

2.3运用战略采购的原则,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与供应商进行协商。战略采购过程不仅仅是与供应商的简单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成本分析,对供应商的评估及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进程的主动权。

3随着战略采购工作不断向深度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

3.1为集团公司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随着集团公司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注重支出的使用效益。实施战略采购本身就是加强财务支出管理的一项制度,把集团公司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采购资金的节约率,规范流动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

3.2有效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战略采购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建立健全了采购制度,规范了集团公司采购行为,规范了产品主辅原材料采购的运行机制,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廉政建设工作。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3

供应链管理理论是物流概念的逻辑延伸,是将企业的文化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将企业资源的范畴扩散到社会,并对材料供应商、工厂、分销库存、用户信息、用户物资以及服务等实施全面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是以一条或者多条供应链来参加市场竞争,另外供应链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像企业文化、投资培训、战略等都有涉及,所以说供应链的管理工作非常的复杂繁琐。在一定情况下供应链还需要随着竞争环境等的改变调整顺序,非常地灵活、

二、采购管理的概述

企业内部的传统采购主要功能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获取企业所需物料,这就限定了采购部的日常工作不具有战略性。近年来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采购管理在企业者眼里也越发突出,采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采购,逐渐带有了利润的色彩,可以为企业直接提供利益。目前对采购管理的概述为:(1)将库存投资以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2)不间断为企业提供所需物料或供应,保持企业的正常运作;(3)时刻保持和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安全;(4)发展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5)降低所需物资和服务的总成本投入;(6)尽可能降低管理支出;(7)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水平。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特点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具有以下转变特点:

1.转变为订单采购

相比传统采购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不再单单是为库存而采购,逐渐转变为订单采购。在订单的驱动方式下,采购更加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订单来驱动供应商属于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周转率。一般来说,订单采购是具有降低交易城成本,运作同步化、实现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等特点。

2.将供应商发展成战略合作伙伴的转变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模式可以将供应与需求的简单关系发展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些全局性问题:①首先还是解决了库存问题,通过双方达成的合作关系,将双方数据共享,将采购决策变得透明化,避免了合作信息的失真情况发生,更能保证双方信用问题;②双方合作是避免不了有风险的存在,但是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便可由降低风险的发生,例如信用风险、担保风险等;③最重要的还是降低采购企业的采购成本,通过战略合作的关系,双方都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合作的方式中降低运行成本;④双方战略合作的关系可以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通道,避开了繁琐的程序,双方可以直接协定采购供应的长期合作方案。

四、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策略

1.采购管理的竞争策略

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采购企业与供应商在竞争角度是明显的对抗关系,一般在这种对抗下形成的结果为三种情况:①双方实力均衡;②采购方做出让步;③供应商做出让步,针对以上的情况都有不同策略来解决。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供应商占优势的话,采购企业便可采用多角化策略,以积极的防御措施对抗,扩大对市场的研究,尽可能多的寻找到其他渠道供应商或者代替材料;如果是采购企业占绝对优势的话,采购企业便可采用压榨策略,以激进的方式对抗,尽可能压低采购价格,但是不能够做得太绝,以免破坏供应链条;当双方处于平衡状态之时,采购企业需要采用均衡中庸的策略办法,对的商品价格进行协商,当然在这时要保持存货,以免急需商品而失去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

2.阶层采购

企业各管理层采取的策略综合被称之为企业采购管理策略,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各阶层采购任务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管理层是采购企业最高阶层,从管理层面来说,采购者的议价能力决定了竞争策略,促进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再来就是事业部阶层,其主要任务就是全面、系统的分析各渠道供应商的价值,并对存货和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管理。再下来就是企业采购管理中最低的部门阶层,其主要职责是管理采购资源,对费用严格把关,并将采购活动列入企业战略目标当中,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及措施。

3.全面采购的策略

研究者认为,企业的采购从系统方法入手是最有实效性的,可分解全面采购的策略,从单一的可实现的策略入手:发展新的供应商,专业化采购、代购,长期合约的签订,垂直整合等。综合以上的策略,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①满足制定的长远策略,此策略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议价和供需,所以为确保策略的有效性,企业必须加大力度收集资料;②采购企业可以全面掌握供应商的专业技能和议价手段;③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利益的影响很大,所谓的环境因素是指政府出台的政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采购中一定要辨清风向和市场格局,采用最为合理的策略。

五、加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1.库存的管理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库存的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采购模式下,采购就是补充库存,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长此以往如果市场突然变化,将导致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显然不利于企业经营。企业的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必须与企业发展相衔接,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借助与供应商“无缝”的合作关系及通过专业的方法将物料所需和产品所需编制成详尽的计划报表,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库存。

2.双赢的采购模式

在双方合作关系之间建立起平衡的竞争承诺就是双赢模式,这种模式降低了企业采购的成本,取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稳定价格,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以及将库存降到最低。另外,双赢模式能够最先获取新的产品设计并适应市场变化,不仅实现了供应商稳定自身市场的要求,还满足了采购企业的需求,并帮助企业运营思路的改善,降低采购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3.采购的战略管理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供应链;石油企业;采购策略

【分类号】:F274;F426.22

1.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呈现渐次放开的局面,国外的石油巨头通过合作开发、开采、加工及销售等方式,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面对国内及国外企业的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石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练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采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供应的角度来说,采购是整体供应链的“上游控制”主导力量,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方式已由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降低成木,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在整个供应链条上,采购处于制造厂商与供应商连接的界而,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一般来说,生产型的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本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采购协同作业,供应链系统方可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

时降低库存成本。采购管理也是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过程的管理。采购管理的目标要做到五个恰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因此,在供应链集成环境下,选择供应商,与重要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至关重要。通过与供应商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并与供应商在质量提高、成木降低及新产品开发计划上紧密合作,从而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建立起新的供需合作模式,是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结果也是衡量一个供应链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所以说采购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木,提高投资回报率的过程。

3.供应链管理下石油企业的采购策略

3.1实行合理的采购流程管理

在流程管理方面,充分关注了企业采购流程管理,加强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之间的协调运作。加强核心采购流程的设计,降低采购工作的随意性。以年度采购计划预算编制流程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培养,就会导致大量的常规采购变成突发性的临时采购,使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3.2科学制定供应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良好的供应商,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而制定供应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降低供应商数量的方法和可行性,一般将供应商数量维持在2-3家,以确保其稳定供货。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标准合同可以缩短内部的采购流程时间,从而部分达到缩短采购周期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及时供货和零库存的目标。

3.3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追求稳定、长期的关系,所以企业需要在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评价后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对战略联盟的对象和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原则和目标。战略联盟需要供求双方高层的决策,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开放成本结构,发展战略,技术,产品,使得双方都受益,在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建立起稳定、长期、互惠、互动的关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伙伴供应商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他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但是伙伴供应商关系对于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企业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具有审视整个供应链流程和结构的能力,并仔细研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需要改进,什么样的供应商才是供应链体系所需要的。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也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步骤一般为:采购关键因素分析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评价与业绩考核,优胜劣汰确立战略联盟关系风险防范供应商业绩的持续改善。

3.4根据不同类型采购物资确定采购合理的周期

制造商应根据不同环境,分析影响采购周期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缩短采购周期的方案建议,对订货周期在系统中加以维护,并作为评价供应商的一项重要指标。操作业务员在做订单计划安排时考虑所负责的交货周期,与供应商建立比较长期的关系。另外,当一个企业需要外购的物料很多时,就更必须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外购物料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对于不同类的物资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避免单一采购策略所带来的资金浪费和生产瓶颈。

3.5以“双赢”的态度看待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相互作用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3.6实行精益化库存管理

Jit的零库存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思想。Jit是基于“任何工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石油企业依靠供应商、配送中心等其他企业的密切配合,或依靠这些企业的库存来实现自身库存管理的精益化。

4.结束语

石油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部门,其采购在勘探、生产和制造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供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今天,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及供应商的管理策略,有利于石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管理地位的建立,有效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保障石油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施国洪,李春林.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策略的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06(02)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并购;信息结构;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3.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3.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3.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6.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工业品大客户营销策略

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大客户,就是指可有效提升公司利润水平、能够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客户。一般情况下,大客户具有单次采购数量多、涉及金额大等特征,在市场中有领导、销售示范作用和较大的影响。公司争取到大客户不仅明显提高经营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行业其他客户产生“标杆”效应。争取大客户、加强大客户管理是公司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工业品行业而言,大客户资源显得更为关键,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

一、大客户的筛选

工业品大客户采购的单笔金额大,参与决策人多、决策时间长,大客户销售可以说是一项只有冠军没有亚军的比赛,失败了的公司不但丢了订单,销售人员大量时间被消耗,此外公司花费的销售投入也没有任何回报,同时也失去在其它项目上成功的机会。

大客户销售的风险不可忽视,所以在正式的销售活动前,大客户经理需要制定评估标准,对客户进行筛选。这样做可以避免“爬到梯子的顶端才发现梯子靠错了墙”等类似错误的发生,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大客户销售的成功率。

确定潜在大客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平衡“风险与机会”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对销售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估,明确客户的需求,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方案和服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衡量与竞争对手在品牌、产品、服务、客户关系上的差距,分析赢得订单的可能性以及订单的价值。

其次就是要确定用来评估客户风险的几个因素,例如客户的规模和预算、客户的资金状况和信誉、与客户关系紧密程度等等,将风险因素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以客户风险评估表来具体的体现,用评估表对客户进行筛选。

最后将筛选出的大客户按成交时间和销售风险(销售机会)进行aBCD类优先排序,合理调配资源,将资源和时间投入到a级客户上,有效地提高大客户销售的成功率。

二、大客户内部需求分析

在整个采购决策过程中,大客户内部每个角色的作用是不同的,所关心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大客户经理需要对大客户内部的角色进行分类,并研究其在不同采购阶段的特点。大客户采购内部关键角色主要可分为决策者、评估者、使用者、采购执行者四类,每类角色可能由某个具体职位或人员担任,也有可能是由组织中的或组织关联机构中的某个单位担任。以下是对各类关键角色的具体分析:

1.采购决策者

采购决策者是在采购过程中对采购决策做出最后的批准,拥有购买的财务决策权力并对最终采购结果负责的人。采购决策者一般是客户公司的总经理或者项目决策人,因其身居要职,工作繁忙,通常情况下并不关心整个采购过程的细节,对相关技术的了解程度不深甚至比较肤浅,主要依赖各层次传递而来的明确信息做出决策。

决策者虽然在在中期阶段开始关注项目方案评估的关键内容和最终评估结果,但在采购的初期、中期阶段基本保持沉默,通常保持很低的参与度。在做出最终采购决定、确定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这一阶段,决策者的参与度骤然提高,在综合考虑技术方案评审结论、采购成本、预期收益、关键商务环节风险等诸多因素后,做出最终采购决定,从而发挥出整个采购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影响力,然后迅速退出采购过程。在有些情况下,决策者也可能只做出阶段性决定,甚至否定采购方案,导致采购决策过程延长。

采购决策者考虑关心的重点是利益最大化和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

在寻找大客户关键决策人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大客户公司部门众多,关系复杂,不能有效识别采购决策者。摆脱此种困境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回答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公司里,要制定这样一个决策,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来完成?”,从而引导自己在一个合适的组织层次上寻找相应的角色。另个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内线”请教。

2.评估者

评估者是对采购项目进行把关的人,通常是组织中的技术主管或技术部门,有时财务部门也以评估者的角色出现并发挥相应影响力。在采购过程中该角色对内评估组织需求,对外评估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评估者一般不关心商务条件。他们考虑的重点是项目可行性、技术效果等,他们具有对技术上的建议权和否决权。因为独特的专业地位,其所持的意见或建议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较大,经常性发表反对意见。评估者的意见或建议,对上可直接达到决策者,对下则可直接影响使用者,其影响力渗透到整个组织。

可以这样说,评估者虽然不能决定谁将获胜,但他们决定谁能够参加比赛,对采购项目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

3.使用者

使用者是亲自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或监管其使用情况的人,能在组织采购过程中真正发挥影响的是使用单位的管理者或关键工序的负责人,如企业中的业务部门经理。在采购过程中,因为既是内部需求的提供者,也是产品或服务的长期使用者,使用者判断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他的工作成效有什么样的潜在影响,他们关心的是产品应用是否方便,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性。

一般情况下使用者的意见或建议难以直接上传到决策者,对所有涉及到产品使用的人员则有最直接、最强的影响力。使用者是采购初期阶段的实际主角,他在与供应商营销人员沟通得过程中高度活跃,不断听取建议,完善内部需求并明确提出针对功能、流程、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用者有是否采用的说话权,虽然不起决定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影响,拥有事实上的部分否决权。在采购评估阶段会参与部分内部需求审核工作,当遇到内部需求的重点与供应商方案的优点之间发生冲突时,使用者的意见便对技术方案的评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4.采购执行者

采购执行者一般是客户公司的业务部或采购部,被赋予权力按照采购方案选择供应商和商谈采购条款。采购执行者向外采购信息,征集解决方案并进行供应商初步筛选。采购执行者在采购初期阶段显得最活跃,他不断向外传递有限的需求及采购要求等信息,了解供应商资质、收集各种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成功案例调查、收集相关的技术文档,并在此基础上提交初步的供应商初审报告。虽然表面上不会发表明显的倾向性意见,但他可能已通过信息控制的方式决定了供应商能否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在采购过程中,因为采购执行者往往同时与多家供应商进行信息沟通,对竞争信息的掌握十分完整,因此对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具有一定的评估能力,尤其对于功能和对应的价格的意见主张将对采购决策产生影响。

对于采购执行者,必须及早与之发展关系,保持频繁接触,不断进行沟通需求。

一般情况下,项目越重大,采购执行者的执行角色就越明显,在采购决策阶段基本不发挥实质影响力;当项目较小时,采购执行者参与决策的能力会成倍提高,甚至会跨越采购者、决策者、技术评估者等多重角色而对采购项目直接做出决定。

三、大客户营销策略

1.建立行业品牌美誉度策略

当前工业品竞争十分激烈,大客户面临很多的选择,工业品行业品牌美誉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客户营销的成败。建立工业品行业美誉度有三种形式。一是技术性传播,一般多通过专家论证会,技术研讨会、成功案例分享、客户见面会、专业展会等形式出现,然后将技术文件做成产品宣传材料进行专业传播。二是媒体性传播,一般会选择专业性媒体,工业性专业媒体也是承载工业产品对外交流的主要平台。其三就是形象性传播,这种传播一般会以公关与赞助形式出现,如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携手中国煤炭机械协会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煤炭机械发展论坛”,邀请重点煤炭企业的技术代表和煤机制造行业的代表参加,进一步加强交流融合,促进煤机制造行业技术进步。

2.培养“内部线人”策略

进行大客户营销活动,要么无法获取有效信息,要么面对众多信息无法找到清晰的工作路径,很多大客户经理因此错过销售良机、深陷被动。避免此种情况发生的有效策略之一,便是在大客户组织内部培养好“内部线人”。内部线人就像密林中的向导一样,能帮助大客户经理迅速理清客户的内部人际因素,从而建立清晰的营销计划。在营销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内部引导人还将为大客户经理不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其适时完善和修正计划、检测营销活动的效果。“内部线人”是了解一定的组织内部信息,认同大客户经理及其所提供的方案,愿意在组织制度与行为规范的限度内帮助该方案取得竞争优势的角色。“内部线人”在大客户内部所处的职位可能是中等偏下,对组织采购决策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其在整个大客户营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堪称至关重要。

3.构建以实现战略性双赢为目标的立体沟通体系之策略

公司和大客户加强沟通,建立稳固战略关系是大客户营销的有效措施;同时,沟通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公司整体,强调立体作业。公司不但要与大客户的采购执行者、使用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建立恰当的沟通渠道,找到自己的支持者和内线,建立对应层次的管理者(企业老总对顾客决策层,企业大区经理对顾客管理层)的对话互访关系和多渠道信息沟通,还要通过技术交流或商务活动,力争得到公司上下广泛一致的认同。这是大客户营销成功的关键,也是大客户营销策略与对中小客户营销策略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多渠道信息沟通的主要作用在于拥有多种信息来源,确保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均能通过对比鉴别虚实,从而有利于大客户经理对各关键角色的利益需求做出明确判断,以便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另外,沟通体系的建立还将有助于把握客户决策链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竞争动态,既能保证在竞争对手开展重要营销活动等突况时能及时接到预警信号,又能防止由于人事变动或某个顾客不满造成的全局性影响。

4.满足大客户内部职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之策略

组织行为取决于多个组织成员的行为综合效应,而组织成员的行为取向又受制于其特定的职位利益与个人利益。只有真正挖掘出各关键角色的有效利益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行动,才能确保取得各关键角色的支持,最终赢得竞争。尤其个人利益,则是各个角色关注的核心需求,大客户经理只有触及此处并引起共鸣,才能得到对方真正意义上的认可,有时甚至会因此得到强烈的购买信号。另外,各个关键角色的职位利益需求之间、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大客户经理必须客观、灵活对待,根据当时所处的采购阶段和主要利益所在,进行适度平衡,既能满足客户的个人利益,又能满足客户的机构利益。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采购管理供应商双赢

战略采购管理是基于与供应商建立这种“战略合作模式”的采购管理,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而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管理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双赢采购为宗旨,注重与供应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新形势下的采购管理新范式。

一、常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的战略目标

部分企业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造成器材采购配套率差、质量较差、交付不及时。另外就是采购计划、成本管理粗放。计划不是由企业的销售制定,而是粗放经营计划,甚至有时以行政命令来确定,成本不是以总成本分解法来决定,而是由供应商的成本来决定总成本,这样造成计划失调,成本居高不下。

2.对国外采购方式很难适应国际惯例

由于高素质采购管理人员的缺乏,部分企业难以适应采购需要,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例如缺乏对采购需求分析,对供应商的扶持等;没有培养长期供应商合作关系。例如建立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双赢和激励机制: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考虑。例如采购策略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估标准应作为公司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新产品的开发和改善应与战略供应商保持自始至终的合作。

3.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智能化决策。造成了不少企业货源的整体布局与配送、生产和销售的达不到最优化配置。

所有这些问题己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需要尽快对策,建立新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采购管理体系。

二、战略采购和常规采购的区别

战略采购是一种有别于常规采购的思考,它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要素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要素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服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一般采购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资源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二者之间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常规采购和战略采购模式下的主要表现

常规采购模式

战略采购模式

注重的要素是单一最低的价格

注重的要素是最低采购总成本

缺乏考量全局的观念

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

以产品规格为导向

以用户为最终导向

短期合作,注重个体利益

长期合作,具备双赢思想

关注战术层面

关注战略层面

双方信息沟通不及时,不顺畅

采购商与供应商互通长、短期计划,共担风险与分享机遇

涵盖局部流程,无法实现全程管理

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三、战略采购管理实施对策

一般而言,的战略采购管理实施主要有集中采购、寻找上游供应商、优化采购流程以及统一产品和服务等四种方式。

1.树立采购持有总成本的思想,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

总成本建模是公认的非常重要的采购技能之一,建立持有总成本模型的重要性对所有的产品都是重要的,没有任何一个采购决策只需要单纯考虑商品的采购价格。为此类决策而建的成本模型,所包含的因素不能仅限于价格因素,其中要考虑运输费用、质量成本、库存维护成本等。

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仓库、运输、以及供应商销售人员的管理费用等;人工成本包括生产制造环节人员工资摊销等。不同产品的持有总成本是不同的,成本构成的主要因素,也是不同的。一个有效的成本模型要抓住成本驱动因素,而不是所有的成本因素。

以上讨论的是商品采购完成后,持有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持有成本使我们能够了解在采购价之上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本因素,为做进一步战略上的思考,我们还必须弄清楚由供应商控制的成本驱动因素,因为采购价仍是采购成本中最大的组成部分。精确的持有成本模型会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供应商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距离较远的供应商其运输费用在持有成本中,占有的很大的比重。建立供应商的成本模型对于研究整个采购成本非常重要。将供应商的所有成本分成几个部分:直接人工、原材料、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预期利润。除了预期利润,大多数供应商都是愿意提供这些资料作为现场考察的一部分。

但是,个别的供应商成本结构会有些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对成本驱动因素有初步觉察。例如,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比较,直接人工成本较低,制造费用较高,则有可能说明两者自动化程度可能不同。对于全球采购的项目讲,工资水平仍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原材料成本低,供应商可能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不仅仅是最后的装配,甚至是采购原材料和运输都在内部进行。

2.寻找上游供应商并建立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寻找上游供应商等来降低采购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优的资源,还能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公司的水准。

为了建立并能够维护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

(1)建立相互的依存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关系

只是相互信任是不够的,要在对供应商能力的确认基础上相互依赖和目标一致。

针对供应商能力的了解,是产生合作的最初动力。随着供应商销售量的增加,双方依赖也明显加强。数量是产生依赖的一种形式,是缺乏协调性的一种依赖。同样将同种或同类产品集中到一家或两家供应商,一是能够是供应商数量合理化,同时也增加了对个别供应商的依赖性。

部分的供应商数量现在还不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状态,通过对能力的考察,确定需要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并在此基础上和建立战略采购。确定积极的目标使双方从长期合作关系获得最大的利益。为实现战略合作任务,必须要考虑利润和风险这些关键的商业。即使在合作关系中,也是市场购买力——供需关系在起作用。企业获得所创价值的份额多少取决于他们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大小。分这块蛋糕首先要求每一方都能得到足够的量以促进前面讨论过的相互依赖。其次,要保证这块蛋糕不会因为被切割而缩小。

(2)建立有效和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

战略采购要求双方应努力追寻最关键的利益。这些努力也促进了双方患难与共,相互依赖,相互沟通。反过来,也极大地加强了伙伴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沟通渠道有效性,为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技术信息、生产计划信息、质量信息等交流的平台。在战略合作关系中,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定期召开合作策略回顾和发展会议,这些会议应该在采购方和供应商所在地轮流进行,会议的重点应该是针对如何改进共同制定的具体目标和识别未来机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建立高层主管的供应商会议;分享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计划技术交流会,这种类型的交流会,是供应商与企业共享技术成果,致力于技术成果的的主要途径。通过技术交流,企业与供应商分享自己的未来产品计划,并确定如何将其与供应商的技术发展计划结合起来。

建立跨职能小组,持续改进,管理和改进长期合作关系。跨职能小组要肩负起公司与战略供应商信息沟通的窗口,处理和改进与供应商关系。

(3)签订战略合作文件和协议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的之一在于保证战略合作的约束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当最初的参与者被调离或发生了其他人事变动时,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变化,是战略合作关系将面临最大的挑战。事实上,很多时候由于供应商的领导层发生变动,引起对协议的重新评估并最终终止协议,导致了一个正在运作中的联盟失败了。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的之二——关注双赢机会,尤其是在制定合作发展战略阶段。双赢关系的核心是认识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双方通过合作可以提高价值,而不是为了分割一个固定的市场而彼此竞争。发展合作关系要求本着双赢的态度。当出现矛盾时,双赢的态度要求双方能携起手来,共同合作,从而解决分岐。这些关系的特征是实现双方的合作,而不是带有敌意,导致一方成功而另一方失败的竞争结果。成功战略合作关系的双方都会定期观察市场环境,从而发现新的机会。

3.优化采购管理流程

制定明确的采购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对采购的控制,通过控制环节(要素)避免漏洞,实现战略采购的目的,流程可采用的要素有:货比三家引入竞争,发挥公开招标中供应商间的博弈机制,选择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应商;通过商务方式降低采购处理成本(、通讯、运输等费用);通过批量合理安排采购频率和批量,降低采购费用和仓储成本;对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进行“菜单式”购买。

4.统一产品管理和服务管理

在采购时就充分考虑未来储运、维护、消耗品补充、产品更新换代等环节的运作成本,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统一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采购优化的充分体现。

战略采购是新时期采购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在企业创业之初由于采购量和种类的限制,战略采购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企业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优势会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企业应该在发展之初就有组织地构建战略采购框架实施战略采购。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采购成本;采购策略;采购流程

一、引言

在电力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中,物资是工程构成的重要部分,资金所占比例达到工程总造价的50%~60%,它是决定工程项目最终盈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物资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满足基建工程项目对物资质量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按量、及时、齐备、经济地将工程建设所需物资供应给需用单位,是基建工程中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物资采购成本主要分为三部分:物资的购买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和存储成本。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就要从购买成本、管理成本、存储成本同时下手。随时掌握物资市场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采购策略,是降低购买成本的基础;对内严格审核采购计划,对外与供应商加强沟通,确保采购的质量,同时根据工程进度要求控制现场库存,降低物资的管理成本和存储成本。

二、计划是源头和基础

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是物资采购程序的源头和基础。制定需求计划要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及时、准确、全面,要有预见性的安排和部署。因此要求参与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要掌握工程进度,能够按照工程进度上报物资需求计划,同时能够依据工程合同对计划的内容进行核对,对有特殊要求的物资进行界定和说明,提供详细准确的技术规范,并对所提出的需求计划负责,杜绝了计划的随意性,保证采购的质量。

三、采购策略是先决条件

电力基建工程的物资管理与电力生产期物资管理相比,具有一次专用性强、时间要求快、库存时间短、管理要求高等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具有预见性、灵活性、机动性的采购策略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对采购的物资要从购买成本、采购管理成本、技术性能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工程建设所需各类材料的市场价格、资源供量、质量状况及运输条件等市场信心,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

1.集中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模式是将分散的采购行为集中起来,打破地区局限和供应商数量的有限性,充分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增加与供应商的议价空间,避免了因各自采购造成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可以在交货时间、付款方式、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加优惠的条件,有力保障了工程项目的履约进度和质量。同时集中采购可以使采购信息高度集成和广泛共享,能够充分发挥整个集团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增,加采购公开透明,有效防范采购风险。

2.分级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模式优势很大,但不是所有采购都适合集中采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分级采购的管理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采购量小、单位价值低、市场价格透明、供应渠道多的零星物资采购,应选择采用流程短、评审快、成交快的网上询比价方式完成,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交易平台,快速完成采购工作,有效缩短采购时间,保障工程进度的要求。

四、采购制度和标准流程是必要条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建立健全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严谨的规章制度同样是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最有效工具,严谨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采购人员的日常行为,可以规范采购管理程序,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标准的工作流程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减少工作失误。标准的采购流程可将物资采购的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现采购信息公开、采购过程公开、采购结果公开的阳光采购。

五、物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

随着采购活动的增多和采购范围的扩大,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丰富经验、较强的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物资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物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逐步使每一个物资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采购价格和供应数量的变化,而随时改变采购策略,寻找到稳定货源,能够逐步摸索到市场价格规律,掌握市场行情,以此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和依据。

六、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寻求共赢已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也是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之一。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后,在合作、互信、共赢的基础上建立的良好和谐的供应关系,在产品设计、价格、供货、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惠价格,从而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控制好采购成本,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同时可对供货时间进行精确控制,在满足工程进度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库存管理的成本。

七、物资的存储管理

物资的存储成本也是构成采购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有严格的现场物资管理办法,定期会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设备、材料进行盘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因发生设计变更、材料代用、进度调整时可能导致物资供需的变化,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物资供需计划,做到供需平衡,防止误订和浪费。

八、通过信息化手段精细管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手段,信息化在物资管理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固化标准的管理流程,对物资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基建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它是以项目概算为源头,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实时反映从计划到合同的签订、履约、出入库、结算等信息完整的物资闭环管理过程,使各管理层能实时地得到管理数据,了解项目情况,并能对数据而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多环节一体化的动态管理。

九、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物资采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持币购物,而是企业控制外部资源,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因此,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为基础、集团化采购为主导、电子化采购为手段、供应商管理为重点的采购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管理提升、控制采购成本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供应链;动态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45-04

在目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中存在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时,知识流也贯穿供应链始终。顾客需求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对产品、服务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整个供应链也越来越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动态性的良好体现离不开供应链中各组成成员的协同互动、知识资源的共享以及对新知识的共同吸收、共享和利用。由此,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的供应链模式应运而出。采购作为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在贯穿着不断变化、更新的知识流的动态协同的供应链中,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与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一起响应供应链的动态协同的特征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的良好运行获得其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的定义及特征

供应链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现在,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在供应链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国内马士华教授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知识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该定义强调了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强调了组成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行为,从而预示着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所应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集成性、组成成员间有必要进行协同合作以及面向客户需求。其中的动态性即指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以及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使得供应链具有显著特征。与其他学者只提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供应链定义不同,马士华教授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包括了对知识流的控制,这也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新一代供应链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该定义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的供应链运作模型如图1所示。

在此模型中信息流和知识流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因为信息经过汇总、分类、计算和筛选等处理过程的数据,只是一些客观记录。而知识是指信息通过使用者心智模式的诠释、思考及归纳等处理过程后所产生的一种直接采取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是凝聚着信息使用者智慧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原有信息和思考、归纳后产生的新信息。信息是知识的来源。

二、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

所谓采购,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各企业及个人为获取商品而对获取商品的渠道、方式、质量、价格、时间等进行预测、抉择,把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的交易过程。

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如图2所示,其主要特点为:(1)采购以订单驱动,能比较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2)采购管理向供应管理转变;(3)采供双方开始向建立战略协同伙伴关系转变。

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显然与传统采购模式在采购方式、双方关系、信息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由需求方主动型的完全基于库存采购转为供应方主动型的基于订单采购;(2)由对抗竞争转向建立长期战略协同的伙伴关系;(3)双方由信息保密转向信息共享;(4)由大批量少频次连续送货、需求方掌握库存转向小批量多频次连续送货、要求供应商掌握库存。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开始关注促进供应链整体战略实施及整体绩效的提高。

三、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

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采购模式如图3。在该模型中,采购部门负责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协调,采购决策由采购部门牵头组建的跨部门跨组织的采购团队制定,采购团队是信息汇聚的核心,是企业内外知识与信息共享、交流、利用的平台,采购部门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制定采购决策之前,通过双方的知识共享、学习与交流,协同新产品开发;产品量产后,生产和技术部门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订单编制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采供双方通过信息、知识交流协同预测、需求、计划与补货,采购部实现按需采购,供应商根据订单准时适地适质发货。货物库存、质量由供应商控制,库存信息、质量控制信息与知识、经验双方共享。这个模型主要突出了信息流和知识流在采购管理中的运用,以优化采购流程、降低库存,实现Jit及按需、协同采购,从而实现动态协同的采购模式,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高效及优化,畅通的信息流和知识流是实现这个模型的关键。另外,建立跨部门跨企业采购团队,便于采购部门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在物料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交流也是模型运行的关键方面。

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是在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供应链所日趋具有的知识作用加强、协同性、动态性特征显著的情形下提出来的。该模式除了具备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特点外,还独具一些显著特点。

(一)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特点及实现方式

1.设立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比较适合大型制造型企业,采购决策通常由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制定,对于中小企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组成跨部门的采购团队。

人是企业和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采购专家小组或决策团的组织结构设计是建立新采购模式的基础。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的成员通常是来自品质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经验丰富的人员,适当时候甚至需要外部供应商的参与,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某高级管理者或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担任决策团的决策最终裁定者,负责各部门成员意见的协调、综合和分析,所任命的某高级管理者应不属于任何部门。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

设立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的必要性体现在:首先,采购决策团是跨部门甚至跨企业的采购团队,组成成员包括来自质量、技术、财务、生产计划、采购,甚至供应商企业的负责人,有利于战略性采购决策的制定,使所采购的物料在质量、成本、后期再利用性、可回收性方面等有比较好的可接受性及实现性。其次,有利于知识在供应链中的有效流动,即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采购专家小组或决策团的构建在组织架构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用以共享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双方间统一规范的、定义的文字和编码来描述,通过各种文件传输就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传播。隐性知识通常包括组织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指企业员工长期工作、学习积累形成的对本职工作有较高价值的知识。隐性知识通常是经验、价值观等难以编码化的知识,较难被掌握,是知识创新的重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采购决策团平台的建立尤其有利于采供双方间隐性知识的获得、开发、传播、共享与应用,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内隐――内隐,内隐――外显,外显――外显,外显――内隐的转化过程实现双方的知识创新。

2.动态性体现在实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是当前的知识经济环境及供应链动态性的要求。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复杂化、个性化,为满足需求,供应链呈现动态特征,为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到把满足需求的成本尽量控制在最小,这显然必须通过按需采购才能实现。无论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角度还是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整体反应速度方面,按需采购都具有重要意义。按需采购的运作也更有利于建立端到端的供应链流程体系,是新一代供应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需采购的实现方式包括:(1)在采购组织设计上,采购决策团或采购专家小组的设立构建了一个跨部门跨企业的交流平台,有利于采购人员与技术人员、计划人员、供应商进行很好地沟通,了解所需物料性能、需要量、可共性;(2)在企业间,通过采供双方的早期合作、相互参与产品设计,使得双方更清楚所需所供的物料和服务,从战略上实现按需采购;(3)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趋于透明化,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化,采购人员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物料供应信息,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按需采购。

3.协同性将会更多地通过在与接受外包业务的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实现。为了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这些非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企业整体产品或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伙伴关系是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采购必须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制订相关计划、实施策略和运作规则,并共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使供应链各企业协调同步,各环节无缝对接。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概念,未来的协同供应链采购在宏观上应体现为与关键的少数外包业务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协同伙伴关系。微观上则表现为与供应商协同产品开发、协同计划、预测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共享和库存信息的共享。

采购协同性的实现方式包括:(1)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共享信息平台,由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供应商共享库存信息以做到降低本企业库存,趋于实现零库存,且同时做到持续供货,实现对物料需求的快速反应。(2)借助高级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来收集需求和供应的信息,与供应商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促进供应链中稳定货物的流动。

未来供应链管理战略中将以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为核心要素,与外包业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关系管理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与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的比较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知识及信息在采购管理中的运用,进而体现在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绩效的贡献不同。虽然目前的供应链体系设计比较关注采购、制造及配送等后端流程,但是也大多只是致力于在降低成本上取得成效。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也是如此,压低物料价格以节省成本的想法似乎还是那么根深蒂固,而其他一些隐性成本却常被忽视,譬如不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同关系而频繁更换供应商带来的时间、人力成本,同种物料拥有多个供应商带来的供应商管理成本,与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知识共享带来的产品质量、价格成本,及与供应商不能有效共享库存、需求信息造成的库存成本、物料断、缺的损失等等,从而使得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对整体供应链战略的贡献有限,而在日趋呈现动态协同特征的供应链环境下,基于与供应商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的、按需的、与关键的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协同的伙伴关系的、动态协同的采购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的降低及整体战略的实施,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四、结语

动态、协同、重视运用知识资源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对供应链的要求。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实现是通过供、产、销三个基本活动实现的,各个组成活动均应采用相应的模式才能够促进供应链整体战略的实施和供应链整体的有效运行,采购作为供应链的源头环节是首先应被考虑的。笔者只是很浅显地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可能性、实现性、必要性及其具备的显著特点,在实践中如何实施以及涉及的一些细节,譬如:如何促进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共享程度的度量、供应商在新产品设计的哪个阶段参与进来更合适等都是值得企业采购管理实践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李东改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9.

[2]秦明森,张歆梅.供应链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4,92-94.

[3]大卫・泰勒博士(Davida.taylor,ph.D.)著.供应链制胜[m].沈伟民,王立群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3,41.

[4]【美】塞西尔C博扎思(CecilC.Bozarth),罗伯特B汉德菲尔德(RobertB.Handfield).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导论[m].李东贤,李成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5,291-294.

[5]【美】肖尚纳・柯恩(shoshanah),约瑟夫・罗塞尔(JosephRoussel).战略供应链管理[m].汪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38.

[6]【英】肯尼斯・桑莱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鞠磊,吴立生,张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13.

[7]王国文,赵海然,佟文立.供应链管理――采购流程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2-13.

[8]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6-17.

[9]赵小惠,孙林岩.支持产品创新的供应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3-25.

采购策略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国货;改革:政府采购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已经启动,如今已有了实质性进展。加aGpa将成为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变革的分水岭,对于我国国货采购制度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加入Gpa,对两国的国货采购政策分析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进行国货采购的制度改革,来应对加入Gpa后对我国民族产业带来的冲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扩大内需发展本国经济,支持国货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的一些应对政策先后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更好的支持国货的采购,成了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美国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更好的开展国货采购制度的改革。

二、中美国货采购制度的分析比较

(一)两国国货采购的立法对比。美国是世界上政府采购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Gpa参加方中唯一通过国内立法形式对购买国货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的国家。美国的国货采购制度是在以《购买美国产品法》为核心,《贸易协定法》、《贝瑞修正案》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为辅助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政府采购法》也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该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国货采购尚未形成严密体系。对于国货采购中的国货概念问题。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中这样定义:产品在美国境内加工,国内组件的成本应高于组件总成本的50%,即所谓的“实质完全”准则。我国在今年1月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拟议中对国货也有了首次官方定义,规定为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超过一定比例的最终产品。但对于“国内生产成本”、“最终产品”等相关概念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给出答案。对比美国,我国的国货采购立法不够完善,国货标准不够严密。在政府采购实践中,国货采购仍缺乏明确规定和依据。

(二)两国国货采购的策略对比。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的企业主要以研发为主,自创品牌多而少制造。相反,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我们的制造份额占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但许多产业的自主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美国在国货采购的具体策略是看重背后的真正所有者。从联想参与美国政府采购失败的案例,美国的策略可见一斑。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后,参与了美国政府采购。中标后,美方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最终导致联想放弃中标。而此前,iBm与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合作持续近十年。联想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美国政府看重的绝不仅仅是品牌,而是品牌后面的所有者。这一点,值得中国政府深思,如何才能更好运用政府采购,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支持中国产业,对于多制造而少品牌的中国而言。重视自主品牌是一条必行之路。

(三)两国购买国货的规定对比。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政府应对方案纷纷出台。我国九部委发文要求4万亿工程项目优先购买国货,美国也通过的“购买美国货”决议:所有在经济配套的赞助下的公共工程项目,除法定外只能采购美国本土生产的铁、钢和制成品。在我国的应对方案限于政府采购之时,美国的相关规定已经延伸到了普通企业,但后者的成效却差强人意。以此为鉴。我国--可以考虑将国有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原因有

:第一,我国的国有企业采购数量和规模远大于政府采购,对于扩大内需,支持民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由于两种的企业性质不同,具有国家背景的中国国企更适于纳入政府采购,执行购买国货政策方面相比美国企业更具规范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我国国货采购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尽快加强立法,明确国货的内涵。虽然我国在国货采购方面已有立法,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追求洋货,在政府采购中排斥国货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根源,还是源于我国的立法不够完善,对于国货的内涵各级政府没有统一明确的理解和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有关部门应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货采购法律体系,明确国货及“国内生产成本”、“最终产品”等相关概念,提出现阶段政府优先采购国货的具体方案,使我国的国货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采取针对性策略,重视国家自主品牌。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经济起步晚,许多行业还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自主研发项目较少,许多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的采购政策改革应积极着手于支持薄弱产业自主品牌的策略。同时为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借机搞起地方保护主义,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使重视自主产权的国货采购政策真正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三)国企采购数额巨大,是否纳入政府采购应予以重视。我国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特殊情况在于国有企业的庞大,国企采购的数额要远远超出政府采购。如果将国有企业连同各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营企业一并纳入《政府采购法》的规管范围,不仅能够加大政府采购的国货政策的推行力度,还能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营造一个不歧视、不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环境。在金融危机和加入Gpa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货采购体制,还需要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比美国和中国的一些国货采购的政策,加强立法,走重品牌之路和思考国有企业采购纳入政府国货采购体系,对我们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万敏,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政府采购管理,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4):77-81

2 曹富国,政府采购国货的政策意图一定要清晰,中国政府采购,2009,(7)

3 宋雅琴,美国国货采购制度研究,行政法研究,2009,(6)

4 许浩,政府采购新规读秒国货保护亟待设防,中国经营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