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法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6:41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1

论文摘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宪法财产权应有之义,是宪法自由权之基础与体现,是实现宪法生存权之保障,也是实现宪法发展权之杠杆,故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宪法意义上的必要性。

人类宪政史表明,财产权既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公民其它基本权利的先导与保障。可以说,财产权与自由权、生存权及发展权共同构成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核心,是建立民主充政的巨大推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财产杈的一种自然也适合上述分析,其流转必然具有宪法上的必要性。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宪法财产权应有之义

虽然,宪法财产权和民法财产权部是通过调整人与财产的关系而最终调整因使用财产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宪法财产权与民法财产权绝非同等层面的权利,两者存在区别。就内涵而言,其一,宪法财产权主要防范国家的侵害,民法财产权主要防范民事主体的侵害。其二,宪法财产权是一项消极的人权,民法财产权是一项积极的权利。其三,宪法财产权强调人格因素,民法财产权强调利益因素。其四,宪法财产权以所有权为核心,民法财产权涵括了物权、债权及知识产权,并不以所有权为核心。就外延而言,宪法财产权的范围远远大于民法财产权,它不仅包括私法意义上的民法财产权,还包括公法意义上的一些财产权。值得注意的是,宪法财产权固然与民法财产权存在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泾渭分明、毫无关联。实际上,只有宪法财产权得以确认,才能确保民法财产权在宪法的秩序内实虮自己的私法目的。反之,只有民法财产权制度得以构建,宪法财产权原则才能在私法领域得以具体化。可谓是,宪法财产权是民法财产权的规范基础及效力来源,而民法财产权是宪法财产权的细化与落实。由此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民事财产权,自然也是以宪法财产权为规范基础及效力来源的。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自然也是对宪法财产权的细化与落实。根据宪法学原理,宪法财产权不仅具有排他性,还具有移转性。为了细化与落实宪法财产权的移转性,应该允许具有民事财产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就是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宪法财产权应有之义。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宪法自由权之基础与体现

依照宪法学原理,只有确立宪法财产权,才能对国家权力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才有可能为个人创造不受国家权力任意侵害与干预的自治领域,也才有可能为个人提供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使得个人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国家政治,从而免受国家权力的随意侵害。黑格尔曾经说过:财产权对于个人自由意志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个人自由意志的内在逻辑发展中,原来纯粹主观性的意志第一次在财产中变成了“实在意志”,因为个人通过将自由意志体现在财产中,从而在外在世界中得以“第一次表现”。

财产权之所以能够成为自由权的基础,是因为它能给予个人行动的范围,并且使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其人格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财产权的交易能够使得权利主体的自由意志由内在的、纯粹主观性进~步升华为外在的、客观实在性。可见,财产权及其财产权交易构成了宪法自由权的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农民财产权的一种交易自然也就构成农民自由权的基础。另外,宪法自由权的内涵十分繁芜丰富,不仅涵盖政治自由权,也涵括了经济自由权。可以说,经济自由权构成了政治自由权的前提与基础。哈耶克曾经指出:没有经济事务的自由,也就不会有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缺乏经济自由的所谓政治自由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可见,财产权的自由交易应是宪法自由权的真切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农民财产杈的一种交易,自然也是农民宪法自由权的实际体现。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宪法生存权之保障

人类为了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稀缺的自然资源,同时又耍避免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必须制定一套文明的“定纷止争”的财产规则。缘于此,财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可见,在此等意义上,财产权制度就是在自然资源稀缺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逐渐形成的对财产的取得、占有、使用、收益及其处分的一种“游戏规则”。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财产权正是为了实现与保障人们生存权的需要而得以存在。正是出于保障农民生存需要之考虑,在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我国法律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一种误读所导致的实际上,个人生存权并不仅仅指享有获取维持人之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费的权利,而是指享有获取一定的文化性的生活水准所必需的最低费用的权利。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实能够满足农民生存的最低需求,却不能满足农民获取一定的文化性的生活水准的生活费用的需求。可以说,禁止农地流转所实现的农民生存保障无疑是一种最低的生存保障,绝没有达至满足农民生存权所需要的那种保障程度。法律只有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观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最大化,也才最有可能实现农民的宪法生存权。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民宪法生存权的保障。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宪法发展权之杠杆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2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第一批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田野调查。在课题组项目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小君教授的筹划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中青年师生共五十多位,分成14个小组,从20xx年9月下旬开始,以我国中部省份湖北省为重点,对包括湖北省的10个市、县、区和山西、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的4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农户达406家,访谈农民计五百余人。

课题组主要围绕农地的权属状况、使用状况、流转状况、税费负担、征用状况以及纠纷状况这六个方面与各地的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座谈和个别访谈,并向农户发放了问卷。此外,课题组还从各地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内容涉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政策、统计数据、法院典型案件判决、土地权证、各地农地运作的试点办法等等。本报记者在对课题组报告认真整理后,将其主要部分节选刊登,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权属状况

问题:土地归属一向为法律制度设计的重心。为反映出农民本身对当下土地权属的认识,课题组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耕种的土地是谁的”。作出有效选择的问卷430份,选“国家的”占60,“村集体的”占27,“生产队(小组)的”占7,“个人的”占5,“其他人的”占0.4。

结论:认为土地属于国家的占有绝对优势。

解读:一个从法学视角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即为何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土地是国家的。虽然同为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国有与集体所有的制度旨趣仍是大有不同,而这种不同却被受访者所普遍忽视。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还认为,两者的边界是模糊的。然而,这样的模糊或许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譬如,作为农村社区精英的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都持相类似观点。课题组认为,影响集体成为适格私权主体的因素一是集体所有权所承载的公法义务淡化了其私权属性;二是集体所有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三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缺位”。

二.使用状况

问题:在农民对现行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04份有效问卷对此作出了选择,其中266份选择“满意”,占总数的64;只有70份选择“不满意”,占总数的18。在农民是否愿意种地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13人对此问题作出了有效回答。其中198人表示“愿意”,占总数的48;而有130人表示“如果税费负担减轻就愿意”,占总数的31;而72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占总数的17。虽然愿种地者为多数,但仍不足50。

结论:我国现行的农地承包政策在总体上虽然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解读: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反映,农民对现行承包政策普遍持“无所谓”甚至“不满意”的态度,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地上负担的税费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尤其为粮价)上不去,所以种田几乎无利可图,在有些地区,甚至种田还要倒贴。这自然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也影响了土地承包政策的声誉;二是由于承包到户的政策与某些地区的情况不符,所以实施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当地农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的满意度。比如,山东平度地区一直在实行“两田制”,而中央的现行政策是统一实行“均田制”模式的土地承包,这样的政策调整,在基层牵涉面很大,影响了土地使用模式推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很难推行开来。

三.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状况

问题:在实行流转是否自愿的问卷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如何取得他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问题,回答“通过村委联系取得”的有29人,占选取总次数的8;回答“直接与别人联系取得”的有258人,占选取总次数的70;选择“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的有84人,占选取总数的20;选择“不知道”的有8人,占选取总数的2。在回答“如果把地给别人种,你是否会向他收取一定费用”问题时,回答“会”的有153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8;回答“不会”的有15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9;回答“不但不会,还要贴钱”的有40人,占选取总数的10;回答“视双方关系而定”的有3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9。

结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时,绝大部分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流转对象,但38的有偿流转率反映了有偿流转在农村中并不占十足的主导地位。

解读: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的这种现状是由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及中国的乡土社会所决定的。我国农地为集体所有,而农民为集体中的成员,集体内部成员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像“鸡蛋从左手滚到右手”一样,并不会对原土地所有人在集体土地上所享有的权利产生什么影响,因此集体对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的管理与约束极为放松;而中国农村乡土生活、熟人社会的现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包括与集体外的亲友之间的流转)双方对流转契约的态度也颇为随意。对集体外部人员而言,上述两种特点均已不再占有优势,因而此时集体与被流转人、流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流转的程序与集体内部的流转相比有很大区别。

四.农村税费、农民负担状况

问题:调查的地区在税费改革上进度不一,有的尚在进行有的已近尾声。总的来讲,改革成果不小,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可归为以下两点:一是税改后,农民负担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但在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也出现了“增负”现象;二是费税改革后,基层政府叫苦,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难以维持。

结论:农民与政府关系的税款征收程序趋于规范、明确;农村理解、支持税费改革政策的是主流,但对未来持怀疑和较悲观无奈的态度,对“负担反弹”仍有顾虑。

解读:在全国不少地方,税改前的农户负担是以田亩与劳力结合的方式确定的,在改革后,农业税则全部摊在田亩上,这样使无劳力或少劳动力的农户负担增加;同样的原因,种田大户的负担也因此增加;在税改前,农村中的救济户、五保户的各种费用由村集体组织予以减免,在费改税后,村委会的减免决定权被取消,他们的负担因此而增加。为维系公共事业运作而巧设名目、收派各种费用的现象有所抬头,像学校的教育集资、学杂费等,使农民的实际负担增加的远不止统计表所显示的那些项目。

这主要反映了几方面的问题:(1)农村税费改革与公共支出、社会救济优抚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冲突;(2)农村税费改革结果与扶持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相抵触;(3)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仍做得很不够,不少地方的乡镇政府机构还是叠床架屋。

课题组调查时发现,有些农村道路坑洼不平,水渠断破;在山西吕梁与乡村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学校破败,老师的办公条件更是简陋的可怜,工资低又不能按月定额发放,这当然也有历史的因素,而上级地方政府和中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得多,做得少,财政转移支出力度确实是个问题。

五.农地征用状况

问题:在我们402份的问卷调查中,有56.30的人选择“发生过土地征用”,还有32.80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过征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率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发放率仅为49.8,其中约11.40为部分发放,没有发放的比例为16.30;土地征用补偿费数额低,被征用地方的农户对补偿费的发放标准也不清楚,在149份问卷中,有41.60的人都不清楚,知道按田亩数发放补偿费的仅为39.6。

结论: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土地征用情况发生率也不同;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土地征用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将日益成为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解读:土地征用已经成为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农村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从调查各地的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看,在征用土地后,国家的收益是村集体和农户的好几倍。土地的所有升值,甚至土地被征用前的价值一部分也被征去了。作为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却由政府拿走了一块,同时资金使用权又统归政府。这样,土地所有者(从土地的收益归属的角度看)的角色就模糊了起来。

六.农地纠纷调处状况

问题:对广东、湖北、山东等地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335个选择中,有64.2的人面对土地纠纷选择由村干部解决,有4.2的人选择由乡镇干部解决,有2.7的人认为由法院解决;而除此之外的其他解决途径也占不小比例,为19.1,这其中还有9.9的人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结论:农村对土地纠纷的解决途径,选择呈多元化特点,农地纠纷交由法院解决的比例过小。

解读:农地纠纷一段时间里在部分地方不被法院受理。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曾内部规定,对于大面积的农地税费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征地补偿纠纷,法院不予受理。正常解决纠纷途径的不通畅也进一步造成农民诉诸非正常方式解决纠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19的农民选择了村、乡镇干部调解和诉讼以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七.规制农村土地制度九条建议

第一、对《土地管理法》第10条进行调整。修改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但于土地发包与调整时应尊重历史性形成的土地边界。第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作出确认,并澄清其功能。法律可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法人,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第三、关于土地权属登记,可做出如下适当超前的规定:农地所有权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登记发证;土地承包使用权由农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后发放使用权证。

第四、探索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路径,改变目前农村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状态,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经济联合体,使其逐步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

第五、落实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自。一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3条,将农地实行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修改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的农地使用体制”;二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20条,将该法规定的30年、50年及70年的期限确定为农地使用的最长期限,而具体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期限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权人于签订承包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使用权合同)时在法定最长期限内协商确定;三是转变政府职能。

第六、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第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八、对农地征用问题,一是把发放对象直接指向被征地农户;二是为落实土地所有者权利,可以考虑在国家统一的监管体系下,由集体组织直接向市场供应土地;三是遏制地方政府圈占农地的冲动。

第九、对农村错综复杂的土地纠纷,应尊重传统的争议解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强人民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纠纷;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6-1

2002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自2003年3月1日实行以来,起到了促进农村土地合法、高效流转的重要作用。然而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逐步突显,农村土地纠纷大幅增加。这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尽快找到问题的源头并加以解决,并采取恰当有力的措施,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确保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现阶段,根据农村土地纠纷已发生的案例总结来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地收益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加深,需求增大,土地收益带来了巨大的诱惑。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更加注重让农民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方式,以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为手段,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中央对农村农业的政策支持,使土地收益迅猛增加,许多被弃耕的土地都争相耕种起来,一些在城镇打工的农民也回到了已日渐荒芜的土地上开始耕作,原来的承包户也开始收回转给他人代耕的土地,自己实施耕种。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日益强烈,这成了农村土地纠纷的现实诱因。

(2)农村土地的边界不清,是导致农村土地纠纷出现最频繁的原因之一。

个人和个人,个人和集体的土地边界不清,许多承包合同都没有明确的土地边界四至,因而常常引发边界纠纷,一些矛盾还带有一定的隐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不断向深层激化,使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最终突破人的情面而突然爆发,直至由口角演变至肢体冲突。甚至带来恶性的后果。

(3)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对土地承包程序不够了解,不够重视,也是导致农村土地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多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在与承包户签订合同时,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所规定的土地承包原则和程序办事,不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就签订合同。这样的土地承包合同都是违法的,是不合乎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的。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忽视法律规定,给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

(4)政府没有依法给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民手里无证可证,也是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有权批准对农村土地发包中的部分土地向外发包。对于农村承包户依法承包的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证明承包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然而,地方人民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重视不够,农民手里无证可循,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不清,因而产生了很多因无证造成的土地纠纷。

面对逐年上升的土地纠纷,我们要加以重视,并尽快采取有力的措施施行控制并加以妥善解决。现阶段急需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1)加强法制学习和教育,树立法治观念,特别是村两委会员。

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规范村两委的发包行为。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守法意识,使农民正确认识和理解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坚决扼制村委的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使土地发包严格依法办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给土地纠纷的发生制造可乘之机,把土地纠纷消灭在萌芽中。

(2)政府要对当地的土地情况、权属等进行登记,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委土地工作的管理。

政府要对土地情况和权属等进行详查,并建立详细、完整的档案,使土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案可断,政府还要加强对村委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杜绝随意性的订立合同,并且把合同条款细化,明确合同责任。另外,基层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要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和激化。

(3)建立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利于合理的解决矛盾,妥善处理土地纠纷。

土地纠纷解决方式有三种:调解、仲裁和诉讼。能调解的,就不要仲裁和诉讼,这样有利于降低纠纷的激化等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农村氛围的和谐。另外调解可以采取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基层乡(镇)人民政府主持调解的方式。这种多样、灵活的解决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矛盾升级,让土地纠纷止于萌芽中,无扩大和深化之机,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的局面。

在重视农业的同时,要重视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引起的纠纷,要加以正确处理和解决,使农业稳步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法律手册编写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法律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2]张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

[3]候敏.农村土地纠纷处理实务.哈尔滨工程出版社.

[4]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土地纠纷处理依据与解读.法律出版社.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4

从发包方来说:一是滥用权力,恣意破坏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如燕某与某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燕某耕种多年,后不幸患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只得转包给其他村民经营,并在村委会备案。一年后,燕某因治病欠外债多,无钱交纳农业税,村委会利用权力,将承包的土地直接划拨给其他村民。不难看出发包方的个别干部不懂法律,也不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处理问题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表现突出。

二是个别村委会,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严重干涉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如某村村民张某承包村委会土地5亩,栽植果树,按期交纳承包费,经营三年,张某外出做生意,于是将承包地无偿借给其兄经营,并向村委会汇报后备案,该村新干部上任,撕毁合同,否定了合同的存在,并收回承包地,同时划拨给本村村民。

三是个别发包方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有时断章取义,曲解法律原意,对农民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认为是违背原合同强行解除,使农民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是发包方换届干部,不履行交接手续,交而不接,接而不交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经营者无法正常生产,妨碍经济的发展。

从承包方来说:一是承包方及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在经营的流转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如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时,摒开发包方不管,双方进行协商,结果未征得发包方的同意,不但使土地经营权不能合法流转,而且引起与发包方的矛盾。

二是因承包方经营不善,只得另找经营较强的人转包。转包时对合同的具体问题约定不明,在实施中,矛盾百出,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为此吵闹,斗殴,造成流血事件。

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往往为了经营的方便,互换承包地的现象尤为突出,互换后,经常发生纠纷。

四是男女双方离婚后,女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以上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在履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发包方、承包方以及流转中的经营者都要认真学习法律,对经常运用的法律规范要有所了解,签订合同时符合法律规定。

2、要有换位思想,发包方、承包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使矛盾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5

农村鱼塘承包合同范本【1】

发包方:___________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耕作形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甲方将集体所有的鱼塘承包给乙方,用于养殖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置

甲方经村民会议同意并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_________乡______村面积_________亩(具体面积、位置以合同附图为准)

承包给乙方。

二、土地用途及承包形式

1.用途为:养殖,但乙方可以适时以合理的方式调整和优化。

2.承包形式:个人承包经营。

三、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

该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四、地上物的处置和设施设备配套提供:(水、电、路)为用于乙方养殖业甲方许可乙方无偿使用下列资源和设备:

五、承包金及交付方式

1.承包金每年共计人民币_____元。

2.每年____月____日前,乙方向甲方全额交纳本年度的承包金,由甲方出具合法收据。

六、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金;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提高承包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39;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5.按照合同约定,保证水、电畅通,并无偿提供通往承包地的道路。

6.按本村村民用电价格收取乙方电费。

7.为乙方提供自来水,并给予乙方以甲方村民的同等待遇。

8.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发包该地块,并履行相关表决和报批手续保证承包合同的合法、有效性。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包的鱼塘。

2.享有承包鱼塘上的收益权和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置财产的所有权。

3.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4.享有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5.乙方可在承包的鱼塘上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6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7.根据需要自主决定转包或调整养殖结构或鱼塘用途。

8、遇政府拆迁、征收、征用、或其他政府政策影响享有补偿、赔偿的权利。

七、合同的转包

1.在本合同有效期内,遵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可以将承包的鱼塘全部或部分转包给第三方。

2.转包时要签订转包合同,不得擅自改变原来承包合同的内容。

3.本合同转包后,甲方与乙方之间仍应按原承包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乙方与第三方按转包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八、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而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履行中,如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难以履行时,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其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5.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应于本合同期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包合同,未定合同的相应顺延。

九、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甲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

违约方应按乙方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养殖业可得利益和为重新承包相类似的鱼塘需要多支付的承包费、和重新投资。

2.本合同转包后,因甲方的原因致使转包合同不能履行,给转包后的承包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十、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一式_____份,甲乙双方各_____份。

附土地平面图

发包方:(盖章)_____________

承包方:(签字)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农村鱼塘承包合同范本【2】

甲方:

乙方:

为发展山区经济,提高土地利用,增加经济效益,甲乙双共同协商将座落在土名罗迪塘山塘口的田承包给王XX推鱼塘办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双方共同遵守。

发包户代表:种养场,推塘的一切费用由承包者自行解决,独立经营,不受任何人的干扰约束。

一、承包期限: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共________年(________年)。

二、付款方式:乙方承包甲方的水田,按生产队的责任田面积,或实地丈量面积计算产量,乙方每年每亩付给甲方农户稻谷柒佰市斤(700斤),如不要稻谷的,按当年的市场价格(中等价钱)折款,具体价格可参照其它生产队的价钱。

签合同,落实面积,先预付半年承包款后,才能进机推塘,以后按早造收割后,付上半年承包款,晚造新历____月底付晚造款或稻谷。

三、在承包期间,如因国家和集体征用开发,甲、乙双方无条件服从,征地款归甲方农户所有,青苗补偿款和基础设施补偿款归承包者所有。

四、承包合同签订后,双方均负有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不得以任何借口理由反悔,违约方要负经济责任,处罚违约金伍仟元正。

为了保护双方的共同利益承包合同期满后,双方共同协商,续包和发包标包的形式。

同等租金条件,优先原有承包者,合同期满后,乙方不得毁坏塘基,基础设施和砍死果树,保持原貌交给甲方。

五、本合同一式三份,村委会、承包户、发包户各执壹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更多【农村鱼塘承包合同】阅读

公司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单位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学校食堂承包合同

工厂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律性质定位立法完善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现在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统分结合之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法律形式,是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依据。但自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产生之日起,理论上就一直存有分歧,实践中也多有冲突。因此,本文拟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评析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行政合同说和民事合同说。行政合同说认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在承包土地由村集体所有,并在法律授权村委会为发包方的情况下,为实现国家管理目的而签订的,符合行政合同的特征。[1]而且有学者指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后,农民通过与政府签订行政合同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在承包期限内获得一定的经营自,随着土地承包合同与农业定购合同的出现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在农业领域国家管理的方式上,行政合同管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2]民事合同说则认为,作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户之间的地位平等;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为了以合同形式固定彼此之间基于承包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是至少主要不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目标;从合同签订的程序和原则以及不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来看,都与行政合同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3]不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一种新型合同,不能归入合同法中的任何一类有名合同,故应从立法上进行直接规制,使之有名化、典型化。[4]也有部分学者采取折中观点,主张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分析:农村集体与其内部成员之间签订的责任制性质上的土地承包合同属于行政合同;农村集体与其内部成员双方经过协商、个人有选择权、合同履行过程中个人有自主经营权的或农村集体与非内部成员之间签订的合同,如果符合平等地位的要求,则属于民事合同。[5]

上述观点均能够在立法上寻求相关制度予以支持,产生这种矛盾的立法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乃是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而且最初是由国家政策予以调整的,后来才由立法的形式加以明晰。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各地的具体做法也不一致,因此,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制度演进的过程中,致使其在不同的法律文献中呈现出不同的法律性质。具体而言,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集体的职能尽管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在没有改革统购统销制度以前,其仍然作为集体经济的一个层次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且当时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土地政策、税费政策的强烈制约,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在一定程度上与集体化时期的口粮分配一样,成为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治理的一种手段,[6]故农地承包合同具有显著的行政性。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更加注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行政性逐渐弱化,而民事性却越来越得以彰显。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时,柳随年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草案)的说明》中,尽管指出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对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实行债权保护,由此可知,农村土地承包权属于民事权利进一步被明确,但对作为农村土地承包权产生依据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却仍然难以被定性为民事合同,因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发包方与承包方除了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外,发包方还享有一定的行政性权力,而承包方也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性义务。因此,如何界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限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一个难题。

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定位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是两种性质相异的合同,它们应当遵循各自的规则。一般认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在合同的主体、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权利的救济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下面我们即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是发包方和承包方,其中发包方一般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但村一级已成为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主要形式,而且农民也接受了村是比村民小组更具主体性的存在。[7]因此,我们主要以村集体作为发包方进行考察。根据我国宪法第30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在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也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可见,村集体在我国不是一级行政机关。由于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的目的或为行政事务而与他人订立的合同,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均非行政主体,故其不符合行政合同关于主体资格的规定。如果以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作为发包方的,则将更不符合行政合同对主体资格的要求。

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最早由民法通则所规定,后来为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尽管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法律上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认定与其内容不相吻合,致使纯粹从法律条文的具体表述分析,学者因所选择的视角的不同而得出债权说和物权说两种相异的结论,但其是一种民事权利却是毫无疑问的。一般而言,对于行政合同中的行政主体来说,为了保证行政的民主化和效益性,它应当遵守普通合同的规则,同时,为实现行政作为一种管理的本性和保障公共利益的目的,他又必须享有特权来解决普通合同这种自由行为方式带来的缺憾。[8]考察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一节的规定,可以发现在发包方和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时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民事权利,但作为发包方的集体还是享有一定的行政性权力,同时承包方也应当承担一定的公法性义务,这些规定的确与民事合同的性质背道而驰,但其中发包方享有的这些行政性权力并不是所谓的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特权,而是法律在定位作为发包方的集体的职能时所造成的错位。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符合行政合同的规范意旨。

救济方式的不同也是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主要区别之一。由于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行使特权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故行政合同纠纷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在我国具体是由人民法院行政庭受理。我国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六)项中即有规定,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也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人与土地使用权人对行政机关处分其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行为不服的,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这是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行政性作的一个注脚。但1999年7月8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规则完全是按照民事法律规范设计的,而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案件也几乎全部是按照民事合同处理的。而且在2005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甚至明确将承包合同纠纷、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界定为民事纠纷。因此,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救济方式来看,其亦应当定位为民事合同,而不是行政合同。

总之,尽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在我国立法中还不十分明晰,在理论上也存在争议,但从总体上而言,应当将其定位为民事合同,并以民事合同的基本理论和规则,针对其特殊性设计相应的法律规范。

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的立法完善

从民事合同的基本理论和规则来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应当重塑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形式,使农村集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事主体。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律性质的误解往往与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的主体地位相关。由于“集体”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尽管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一直都非常重视,在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中都有规定,但因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在我国较为繁杂,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制定或者修订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存在差异,故他们有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并不完全吻合。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极大的分歧。应强调的是,“准确性是立法语言的灵魂和生命,也是立法政策和立法意志记载、表达和传递的第一要义。立法政策记载的不准确,表达得不精确,必然会使传递的信息具有先天的缺陷。很明显,对于法律语言来说,清楚、准确地传达立法意志,让人们非歧义地正确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切有悖于明确表意的手段和方法都在摈弃之列。”[9]因此,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业的发展出发,对“集体”的含义进行准确理解,并以适当的民事主体形式取而代之,从而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得以张扬,以凸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民事性。

其次,严格区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的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从而纯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民事性。在我国农村社会,集体土地所有权一般是由村民委员会行使的,但村民委员会却具有极为强烈的行政功能。在农业税减免之前,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行政负担淡化了农村集体的私权属性,当村集体的“所有人角色”更多地为完成政治上的职能时,所有者的角色就当然为公法所吞没。[10]这种民事主体与行政主体不分的状况也表现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即其中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既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也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而承包方则在承担了民事义务的同时也承担一定行政义务。正是农村集体的角色在社会实践中的错位,导致村民委员会事实上取代了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地位,也致使其与农户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感。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在完善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将行政性事务还给政府,突出村民委员会作为民事主体代表人的职能,从而既有利于妥善处理好农村集体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以及村民委员会与农村集体成员的关系,又可以减轻村民委员会的行政负担。以此为前提,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协商机制,取消由行政机关统一制作的含有行政性法律关系的合同范本,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回归民事合同的本来面目。

最后,理顺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解决机制中相冲突和矛盾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将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每个部门法均统一于该国的宪法之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不仅仅是民法的任务,而且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环境法以及其它各法律部门均须在各自的领域内对农村土地问题加以规范。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主要是由行政法进行调整的,鉴于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资料,当代各国均很重视以行政权力干预土地法律关系,故我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行政法律规制也是合理的,但不应当因此而忽视民法对土地问题的调整,在规制农村土地关系方面,行政法规范无疑是不可能取代民法规范的功能的,所以,强化民法规范调整农村土地问题的作用在现代中国社会十分必要的,而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规制应当是民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行政复议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行政性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规定进行梳理,使之与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民事性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相协调,也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律性质的合理定位将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且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村社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行政性与民事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已经在实践中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因此,从理论上理清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在立法上严格区分其中的行政法规范和民法规范,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参见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2]参见王平:“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之比较及启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参见王权典、张建军:“论农地承包经营合同的法律性质”,《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5期。

[4]参见艾衍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思考”,《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5]转引自胡吕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法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页。

[6]参见赵晓力:“通过和谈的治理——80年代以来中国基层法院对农村承包合同的处理”,《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参见陈小君等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8]参见朱新力:“行政合同的基本特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7

简单的土地承包合同范文一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充分利用XX乡冬闲田,发展经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将甲方水田的冬季使用权承包给乙方种植泽泻,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条款,以兹共同遵守。

一、甲方将位于XX县XX乡XX村的水田192亩的小春使用权转让给乙方用于种植泽泻。

二、合同期限从20xx年9月20日起到20xx年3月20日止。

三、转让价格及结算方式:按每亩100元,共计19200元,以现金一次付清。

四、甲方负责做好所涉及的农户工作,并造具花名册由各农户签字认可后交乙方存档。

五、甲方在大春收完水稻后不能把水放掉,小春季节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乙方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乙方在本合同期限内享有独立的生产自主权、经营权及甲方享有的所有权利,但不能改变土地用地性质。

六、上述条款是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否则,单方违约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全部由违约方承担。

七、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送主管部门备案一份。

甲方(签章):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自愿出租冬水田小春使用权农户签字:

简单的土地承包合同范文二

发包方:甲

承包方:乙

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同意将村西(窑南)亩土地承包给乙方使用。(附图)

第二条:承包期限为拾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三条:承包费为每年元人民币。交付方式为:乙方第一次先交付甲方叁年承包费,第二次在第三年月日交付,第三次在。除此之外,乙方不负担甲方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甲方保证发包土地使用权的完整,并帮助乙方协调本宗土地的周边村可能出现的有关事宜。

第五条:乙方承包本宗土地必须合法经营。

第六条:承包期内,本合同不因乙方因病不能继续经营而中止,其继承人可承继本合同约定的权力和义务。

第七条:除双方协商一致外,任何一方不得无故解除本合同,否则应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第八条:在承包期限内,若遇国家政策变化或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但甲方应返还乙方剩余年限的承包费。

第九条:本合同承包期满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后十日内,乙方向甲方办理交接手续,并保证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等的相对完整。

第十条:乙方不得将本宗土地转包第三方。

第十一条:在履行本协议的过程中,双方遇到分歧应协商解决,若达成一致可另行补充,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乙方在承包期内,对土地布局进行改动要经甲方同意。

第十三条:本合同发行完毕后,甲方若继续对外承包或出租,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承包或承租权。

第十四条: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第十五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做出补充协议附后。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日期:

简单的土地承包合同范文三

发包方:甲:()

承包方:乙:()

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同意将自己四十八顷村的亩土地承包给乙方使用。

第二条:承包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三条:承包费为每年元人民币。交付方式为:乙方一次性交付甲方年承包费,合计人民币元。

第四条:甲方保证发包土地使用权的完整,并帮助乙方协调本宗土地的周边四邻可能出现的有关事宜。合同到期后,乙方要保证甲方土地的完整。

第五条:乙方承包本宗土地必须合法经营。

第六条:任何一方不得无故解除本合同,否则应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第七条:在承包期限内,若遇国家政策变化,甲方应退还乙方相应期限的承包费。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第八条:乙方在承包期内,对土地布局进行改动要经甲方同意。

第九条:本合同满后,甲方若继续对外承包或出租,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承包或承租权。

第十条: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第十一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章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现象;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作出了相应变革,但是仍然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当下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服务农民为准则,解决承包经营存在的弊端。

1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运行工作上呈现出差异化,但是都表现出政策与农民之间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纠纷,具体来说包括如下3类。由于农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为了简化繁琐的程序而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对土地流转的期限以及价格等进行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农户单一主体操作,政府的职能却弱化了,最终致使事后引发了严重纠纷。农民工返乡要求恢复承包权未果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更多的农民工重新返回到家乡务农。但是当这部分农户在外务工的同时为了确保承包地有所保障,从而村组织又将土地的承包权转租他人,由此便产生矛盾。村干部管理意识薄弱,随意性强。当前村干部随意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施小规模调整,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土地调整,引发了纠纷。

2农村土地承包的积极意义

2.1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人民向往的制度

在我国,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承包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农户的劳动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这种生产形式深受我国各地广大农民的青睐,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

2.2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稳定

有资料显示,我国拥有9亿农民,如何让如此庞大数字的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即便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足够成熟,观念转变还不及时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制度却为农户们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基础。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实不完善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较为动荡的地区。

3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制观念欠缺

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量很乐观,但是其中可供种植的高产土地总量却并不乐观,对于贫瘠的土地而言,因其产量低下而不受关注,进而变得日益荒芜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比总结土地调查数据得出结果,国内的土地当中真正肥沃的土地仅为耕种面积的1/5。人地矛盾依然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由于环境恶化、人为破坏等因素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农村人均耕地下降。农村集体土地遭受破坏主要是由于法制体系欠完善造成纠纷事件越来越常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会使农户自身及集体利益受损失。

3.2管理队伍不健全

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经费严重缺失,综合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先进的土地管理模式,加之理念薄弱,导致农村基层土地管理队伍专业化、专门化特征不完善,当出现了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问题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且存在相互之间推诿责任现象,农户的困境难以实际解决。

3.3土地流转尚未形成规范

农村土地在承包期间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流转程序,因此会造成很多承包双方的纠纷和歧义。具体而言这种不规范分为代替耕种型、承包转让型、无规范合同型3类。因为土地流转期间没有依据章程进行而产生的纠纷更多,不利于土地流转。在管理学角度上看,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行政干预过多,超出合理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属于民事范围,所以,根据民事权利自愿选择,流转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行政许可的强制力并不能适用于民事当事人财产或权利的转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自愿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有所说明。所以,目前的行政法规必须以农民意愿为基础。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管理的行政力度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不可以违背行政法和当事人意愿。《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充分表明行政管理既不能变为阻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也不能强制促进流转。

4解决土地承包管理问题的措施

农户与土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是农户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要素,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土地承包制度规范、科学、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3方面着手:

4.1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对于维权的意识不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学习,尤其是让他们知道发放土地承包证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起到更好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管理、指导作用,要求基层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点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

4.2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政策

乡(镇)一级的办事员要多到农村实地走访,发挥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多看多听,了解农民所想,了解农民所急。这样才能结合各村实际,各村的困难,落实政策时在农民所想上动真情,在农民所需上办实事。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稳定团结管理队伍,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奠定制度基础。

4.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关键一步在于辅导农民了解合同内容,做好合同的签订与发放。减少土地流转合同的不规范因素。时刻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5总结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关系农民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环境下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必须确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承包法制化管理;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管理队伍;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朱雪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3(27):273.

[2]丁原.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解读[J].档案与建设,2015(5):75-76,68.

[3]刘元锋,杜英祥.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一点思考[J].吉林农业C版,2011(4):51.

[4]曹明社,邢丕,朱万福.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167.

[5]徐刚,周嵘.打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主渠道——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J].农村工作通讯,2015(19):31-34.

[6]谢德璋.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7):10.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9

1.。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礼,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化。

(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原因:“”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推广。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3)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4)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5)改革的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重难点解析】

1.分清两次分田的不同。

1950年到1952年底的,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可买卖、处置等。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获得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得买卖、处置。

2.分清两次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中,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分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变与不变。

责任制改变的是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改变了化运动时期的统一经营、共同生产的方式,实行“分田到户”,农民获得了经营管理权;改变了化运动时期吃大锅饭、按需分配的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收益权。作为农村改革实行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土地的公有性质不变,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中考真题解析】

例1(2012・南京)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化运动的开展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加”说明是有关农业发展的历史事件,再结合"1952年”即可判断出是的完成,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发生在1956年,C项发生在1958年以后,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故选a。

例2(2013・泰安)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农村四次土地政策调整的准确把握。四项措施中只有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其他三项都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

例3(2012・河北)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化运动的发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大包干”、“包产到户”,可知说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是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项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是盲目扩大公有制规模以致造成严重损失,均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故选D。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时,广大农民迫切的要求是()

a.得到土地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意义的是()

①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3.全国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

4.关于1950―1952年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各地都维持着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是指导的基本文件

D.这一时期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

5.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开展化运动B.进行

C.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D.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6.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运动B.化运动

C.“”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

7.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因为()

①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②当时农民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③当时农民很难使用机械化农具④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这一社会基层组织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B.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政社合一不利于经营管理

D.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9.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与“”运动属同一时期的是()

a.抗美援朝B.化

C.红卫兵D.打破“大锅饭”

10.在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曾出现过“”和化运动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1.从“”和化运动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抽样份数:18529户)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城市B.农村

C.国有企业D.政府机关

1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读右图,安徽省某县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的开展

B.农业合作化的推行

C.化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4.中共中央1982年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16.下列关于农村改革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D.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党和政府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

1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

a.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②化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农业合作化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19.建国初期的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农业丰则基础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说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下列历史事件对解决“三农”问题不利的是()

a.1950―1952年的

B.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66―1976年的化运动

D.近年来普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冬,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是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了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材料二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三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出现材料一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怎样的生产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的责任制”指什么制度?有何意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指的是我国哪方面的成就?该发明有何意义?

(4)依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的设置,你认为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阅读下表建国以来党的十六个“一号文件”,回答问题。

表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

表二新世纪党关于“三农”问题的十一个“一号文件”

(1)表一中的“包产到户”指什么历史事件?五个“一号文件”和该制度有何关系?

(2)自2006年公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号文件”后,推进新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表二为建设新农村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3)分析表一和表二,指出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和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有何异同?

(4)阅读表一、表二中的十六个“一号文件”,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一、1.a2.D3.a4.C5.C6.D7.a8.a9.B10.C11.a12.B13.D14.a15.D16.a17.D18.B19.C20.C

土地承包法解读篇10

土地转包合同范文1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各户房屋闲置土地事宜,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一、转包土地面积,甲方将位于老机站后院至卫生院后院各家后户的闲置土地转包给各户。

乙方对应的位置,东长______米,西长____米,南北宽_____米,面积______平方米,甲方转包给乙方。

二、转包土地价款,甲方以每平方米xx元的价格转包给乙方,总价款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元,

三、转包期限和起止日期,从____年___月___日起,乙方有长期使用权,乙方享有转让和子女继承权。

四、支付方式,乙方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支付时间从____年___月____日钱款一次性交清。

五、交付方式,甲方于____年___月__日将土地交付乙方。

六、违约责任,任何一方违约应向守约方支付土地价款同额的违约金。

七、合同生效,此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八、其它条款,未尽事宜可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土地转包合同范文2甲方:(原责任田承包人)身份证号地址:组电话

乙方:(现土地承包人)身份证号地址:电话

为发展当地经济,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搞好药材特种专业种植的号召,乙方需租赁甲方农田种植药材(皂角树),就土地转包事宜签订本合同如下:

一、甲方自愿将本户责任田长宽为贰拾年,第1年至第3年价格上涨4年至第6年价格上涨7年至第9年价格上涨20xx年至第20xx年价格上涨元,第20xx年至第20xx年价格上涨元,第20xx年至第20xx年价格上涨元,第20xx年至第20xx年价格上涨元,自签订合同之日起,在转包土地期间,土地的使用权归乙方所有。

二、乙方承包甲方土地每年每亩转包费为元,乙方每年向甲方缴纳土地转包费定于每年月日前付清。

三、甲乙双方转包合同期满贰拾年后,甲方应首选乙方续签合同,每亩土地转包费,甲乙双方另作协商。

四、甲方具有土地的转包权,乙方在不欠土地转包费的前提下,田间所栽树木永归乙方所有,乙方并持有树木的处理权和转让权,甲方无权干涉。

五、在转包土地期间,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使用权归乙方,甲方只收取土地转包费。

六、土地在转包期间如国家形势制度变化,如:土地回归集体或调整,甲方所在集体取代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此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空口无凭,立字为证。自签订合同之日起,具有同等法律效益,甲、乙双方若有违约按《合同法》有关条款执行。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土地转包合同范文3转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明确转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二条甲方转包给乙方的地块位于,面积亩。其位置与四至范围见本合同附图所示,附图需经甲、乙双方签字确认。

第三条本合同项下的土地承包使用年限为甲方原与签订的承包合同规定的剩余期限(原承包合同的承包期限为30年)。

第四条乙方同意按合同规定每年的年月日向甲方支付土地承包金,该土地的承包金为每亩元,共计承包金元人民币。

第五条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乙方需于年月日前以现金形式向甲方缴付承包金元。

第六条甲方保证上述土地使用权属清楚、无争议。若发生与甲方有关的产权、使用权纠纷或债务,概由甲方负责清理,并承担民事诉讼责任,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甲方负责赔偿。

第七条乙方依法享有承包土地使用、收益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经营和处置产品。

第八条乙方承包的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甲方不得干涉。

第九条乙方必须按期如数缴纳承包金。

第十条甲方要维护乙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第十一条尊重乙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乙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十二条甲方有义务协调甲方村委及村民与乙方之间产生的矛盾,如因甲方村委及村民的过错给乙方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甲方负责赔偿造成的直接损失。

第十三条合同生效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双方应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

第十四条单方要求变更或解除承包合同的需提前30日通知对方,双方经协商一致后达成书面协议。

第十五条因国家政策、法律等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履行,合同自动解除。第十六条承包期满,合同自行终止。

第十七条甲、乙双方应全面、实际履行合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负违约责任。

第十八条甲方违反合同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赔偿损失并按乙方交纳所有承包金的十倍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第十九条甲、乙双方发生纠纷后,应当协商或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到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本合同未尽事宜,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条本合同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第二十二条本合同一式二份,合同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