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7:19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1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2

作者简介:李顺(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要:作为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曲阜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师,笔者介绍了此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结合亲身体会,谈了培训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提高培训绩效、促进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一、引言

山东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更新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教人函(2007)10号文]精神举办的,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省属高等学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省教育厅制定了培训总体规划,省财政厅拨出专款给予支持。本次培训下设曲阜、济南、聊城和烟台四个培训中心,在省教育厅的总体规划下,由各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并作为今后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负责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从2007年年底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日照、莱芜、泰安、济宁地区所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现将培训实践整理成文,以期与广大高校教师共享。

二、培训内容与方式

本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二级标准,我培训中心在深刻分析《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讲义》的基础上,将培训内容做了模块化处理:教育技术导论与现代教学设备、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动画制作、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图像采集与处理、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共7个模块。每位培训教师具体负责一个模块的培训工作。

对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处理能有效帮助培训教师克服授课内容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各模块之间并非互相孤立、毫不相干,而是互相交叉渗透。以Cai课件设计与制作为例,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并非简单孤立介绍authorware各个图标的用法,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课件制作过程中,以课件制作为主线,教给教师制作课件的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课件结构、如何进行课件脚本编写等等。

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授课采用“送教上门”方式进行,8天为一班次,前7天上课,一天完成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最后一天统一进行考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课,理论课模块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类模块在网络机房上课,采用边学边练的培训方式。为了配合集中授课,我培训中心专门建设了培训学习辅导网站,受训学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培训动态、获取学习资源、与培训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开展交流协作。培训不会因为集中授课的结束而终结,各高校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持久的学习。

为了有效克服以往培训中纯理论取向、纯技术(工具)取向的不足,此次培训秉承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的合理化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培训教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受训教师真实感受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逐渐引领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与职能,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培训采用笔试加作品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受训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员利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制作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反映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作品。

三、培训特点

1.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培训以8天为一班次,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培训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培训内容贯穿于案例中,通过对案例分析、演示让受训学员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体会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的精髓,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所选案例应该是与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高度一致的,恰当反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更重要的是所选案例必须要与受训学员所教学科密切相关。

2.以任务为驱动:培训并不是为了让教师记忆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让教师能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比如可以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开发课件、可以完成所承担课程的网络课程开发等等。对受训学员完成的任务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培训教师的教学案例库,为下一轮培训的开展扩充资源。

3.以实用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受训学员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同类高校不同学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案例,在保证培训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培训内容深度和广度。

四、问题与对策

1.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相同学科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文科教师,年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明显优于老教师。有些高校在培训中采用随机组班的方式,文理科混合组班,这就造成了同一班级中部分教师吃不饱,部分教师跟不上进度的问题。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按年龄段和学科背景划定班级,相同学科背景的相近年龄段的教师组成同一班级。在保证基本培训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扩充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部分学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认识不足,培训积极性不高,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培训以应付考试、获取证书为目的。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这一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应给予培训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受训学员到课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有些高校对培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能够严格考勤,并专门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培训在这些高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培训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仅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各高校一定要把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

(1)满足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要求,做到人手一机并能方便使用互联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协助教师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2)学校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教师承担信息化教学相关课题立项研究,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必要时可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聘任、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相互取长补短、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个人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并给予资金支持。

(3)从各校实际和教师需要出发,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定期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能够真正从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促进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定期的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教师个人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实践信息化教学,主动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3

1.1双语课案例教学法与教师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法是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首先由哈佛法学院倡导,之后哈佛商学院也开始应用,采用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应用这种方法必须基于真实可信和知识相关性的信息,否则就会和教师讲授背道而驰。但是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经验,而且要随时更新,否则就会老化。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针对国贸专业双语授课所利用的案例,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上提供;一种是教师网络查找中文案例的,并翻译成英文案例。第一种来源很可能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可能与我们需要的新知识脱节。第二种来源存在问题真实性的质疑,教师希望通过案例说明知识的可信,可是案例本身可能具有挑选时的主观性、个例性等特点,存在偏颇。

1.2教师岗前培训不足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

我国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到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99.8万人,增幅达547.96%。学生供给旺盛,促使高校教师招聘快速跟进,各类高校根据需要吸纳人才,途径包括行业企业、刚毕业的本硕博毕业生、海归派等,而从最初面试到教师走上讲台,岗前培训时间仅仅不到2个月。在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都没有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作明确规定,而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的相关标准执行,即具备研究生或本科学历即可。很明显,岗前培训不足,使得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也乏善可陈,使得生搬硬套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同时旧知识与新案例、新知识与老案例的格格不入,都可能出现,矛盾处处存在,教师驾驭案例功力不足。与此相反,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对上岗教师及执教教师实践很重视。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应用型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五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在加拿大,每3年教师必须返回到业界实践,或定期为业界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以防技术知识老化。

1.3教师素养结构失衡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目标失真

教师素养结构失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什么案例都可以拿来用,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同一则案例来套,这显然违背了教学的严谨性。2011年4-9月笔者向海南工商职业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五所学校投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海南五所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主要动因情况统计发现,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中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晋升职称比例是46%,总结经验比例是19.3%,完成工作任务比例是18%,学术追求比例是16.7%,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国教师晋升体制以及对年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缺乏扶持、教师自己买版面的国情有关。教师的科研追求不是让课堂案例变得更加丰富,而是为了职称晋升,显然动机不纯净了。

2教育生态学下媒介素养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对策

2.1利用媒介素养建立教师正确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观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这种生态镶嵌性加大了个体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困难。媒介素养则提出了一条路径,即让教师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时候,在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制作-思辩过程中,突出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应用方向的指导。从教师认识层面来看,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给我们繁杂的真假信息,有效辨别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最为重要。教师需要学会辨别真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我反省的模式,建立正确观,增加授课知识与双语案例切合度。从教师应用层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模块化,把一则则信息拆分成一组组的双语课案例,对应每组理论知识。每一组案例既是一则典型知识汇总,也是一则实际操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案例设计课程时候,考虑到选取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未来需要现在不需要的、哪些是关联课程需要的等。

2.2利用媒介素养构建教师双语课协作式的案例教学法

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导使得个体间协作有序,那么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介质能推动个体间的合作。所以,媒介素养的养成需要利用正确的介质达到有效的目的。在构建案例教学法真实性时,我们可以利用组织本身传导性构建课程间的互联网,比如领导-教师-学生、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企业-教师-学生-企业,等等。每个团队的案例集有不同方向的扩散,形成知识-案例树。这种构建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同时没有一定的时间、方向都无法完成,对于很多经过短暂培训的教师那更需要用时间去堆砌才能成熟。所以,组织内部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组织与外部联系紧密决定着一个教师是否能真正纯熟运用此方法。第一,建立协作式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年初年末培训、省级培训、出国访问等,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好的案例。第二,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参编教材,多给新人机会,改变申报课题等职称上的限制,建立科研奖惩机制。第三,推荐更多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带薪实习,要做到百分之百实现教师有实习经历,并把这种经历写进教师资质中,保证上讲台的教师都是高质量的、有能力的。

2.3利用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教师双语课应用案例教学的严谨性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4

【关键词】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0.4、0.3、0.1、0.2的权重,通过“”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62-65.

[5]王纬,王妍莉,田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6-120.

[6]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thee-teachingabilityofpre-serviceteacher:instructionalReformof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ourse

HeJi-lingJianGLingCHenShi-pin

(School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5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策略电信咨询

1引言

2012年底,笔者为河北移动公司做了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研究项目,旨在研究该省及石家庄市教育行业发展脉络,根据行业特色挖掘信息化切入点、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为教育行业市场拓展、需求发掘、营销策略开发指明方向,实现精细化的行业拓展;以需求为导向,梳理现有资源,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方案;固化教育行业客户拓展案例信息库,实现行业拓展方法和手段的模板化、工具化;明确教育行业拓展目标客户的方法、手段、成功案例等内容。

中国移动在开展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初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抓住各个行业的重点客户和核心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做好短期及中长期规划,而不应该一开始就想把“市场大海”煮沸。有目标有把握地实施突击战,比为行业内所有客户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要合理和有效。故本文将以此项目为雏形,简要探析中国移动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1)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战略方面

1)如何从行业维度构建营销服务体系?

2)教育行业信息化目标愿景是什么?

3)如何提升信息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如何引入符合需求和趋势的产品?

(2)细分市场及客户需求方面

1)本地区教育行业重点目标客户是哪些?

2)教师、家长、学生各有何需求?

3)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及盈利性教育组织分别有何信息化需求?

4)各目标客户群分别希望使用什么样的产品?

5)校讯通发展到现阶段,为发挥更大价值应如何改善?

(3)信息化拓展策略方面

1)河北移动未来几年在教育行业信息化方面做什么?

2)校讯通如何与信息化更紧密结合?

3)教育行业信息化项目拓展采取什么策略?

3教育信息化需求与移动产品适配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五大趋势:

(1)多媒体化: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场景、多样的表现形式,课件可重复。

(2)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学;探索式学习、增强学生创造力,将合适的知识提供给合适的学生。

(3)资源共享:公平学习;虚拟学习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双向互动:提升学习和教学兴趣;实时情感交互,增强沟通,全新体验的课本和课程,提升学习便利性和兴趣。

(5)泛在学习:“五个any”——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接入方式、学习任何课程。

教育行业信息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室、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统一通信、智真高清、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以及学生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信息系统。因此需要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目标客户和移动信息化切入点。

例如,要不要大规模投入校园一卡通建设?这是个具有二元矛盾与争议的问题,笔者在此作简要分析。

2008至2009年中国移动引入手机一卡通产品,借鉴了欧美运营商的案例经验,主推2.4GHz高频卡(以13.56mHz低频卡做补充)。但因中间环节和规模问题,换卡成本是欧美的两倍以上(欧美约3.5欧元/张,国内约100元/张)。后来因为客户属性及价值不同,分为企业一卡通和校园一卡通,企业具有较为刚性的考勤、消费、门禁等基础需求并且具有付费意愿,故企业一卡通有可行性和直接收益。但校园一卡通却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比如校方和学生都不愿付费,暂无刚性的手机一卡通使用需求。由于校园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尤其是处于下风的联通、电信)都将手机一卡通当做了提高校园市场占有率的捷径。不难看出,做校园一卡通并无收益,不做则会损失市场,这使移动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出现了一些被动的、在无客户需求和项目收益的情况下上马的校园一卡通建设项目。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博弈性的做法,即先借助与学校的关系签署一卡通排他协议,但不急于实施。渐渐地运营商也发现校园一卡通的软硬件问题,而且有些学校建设了一卡通,也达不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市场占有率仍得不到保障。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校园一卡通只能实现基础功能,替代不了原有的刷卡机具和学生卡;校方也不便做硬性规定,自然无法达到捆绑学生客户的效果。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6

关键词:信息编码;信息化;新建本科院校;信息标准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都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其管理体制及管理水平等仍然带有一定的专科特点,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类应用系统通常互相独立,缺乏统一标准,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共享数据,也无法实现应用集成,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问题与本科办学规范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从全校的高度,统一规划、统一编码,建设数字化校园。

信息编码将事物或概念赋予有一定规律、便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及处理的符号,形成代码元素集合。信息编码对于数据库设计起着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建立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平台等应用支撑环境的必要基础,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作。高校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都应遵循相应的标准,信息编码作为信息资源标准的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相关标准。

我校是一所2004年升格的本科院校,虽然1999年较早地建成了校园网并陆续提供了各类应用服务,但随着学校层次的提升,借助信息化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要求愈来愈迫切。2006年,我校制定了“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基础信息平台,丰富各类应用”的三年建设规划,先行开展标准信息编码工作,以为建立数据中心和门户网站做准备。

1、信息编码工作的流程

1.1确定信息编码对象

信息编码之前,应先对信息分类。参照教育部的有关标准,高校信息一般分为学校基本情况、办公管理、学生、教职工、教学、科研、体育卫生、财务、资产与设备等管理信息标准集C3),每个信息标准集下分信息子集,信息子集下再分信息类,信息类是相关信息项的集合,如图1所示。信息标准集中最基本的描述是信息项的属性(字段名、类型、宽度等)。

1.2分析现有编码

编码应符合惟一性、规范性、可扩展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可实施性等要求。在开展校内标准编码工作时,同一信息项在校内常常有几套编码同时运行,例如,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图书馆各有一套教职工的代码,这就需要信息编码工作人员科学地采用其中一种编码方案抑或编制一种新的编码。如果现有的某一套编码基本符合编码的各项要求,则应尽量采用原有的编码。如果都不合理,应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标准制定新编码。

1.3确定编码方案

对每一编码对象设计编码规则,选择代码类型、确定代码长度和结构,并以表格形式说明。考虑到高校机构、人员的变化情况,人员、机构、专业等编码中应加入时间戳。以部门类为例,其信息项包括:部门号、部门全称、部门简称、部门简拼、英文简称、英文全称、建立时间、负责人等,如表1所示。

代码型按编码形式可分为:字符型、数字型和结合型代码。字符型编码采用英文字母或汉字;纯数字的编码中只有0-9的数字,使用普遍;结合型的编码则既含有字符编码也有数字编码。含义丰富但输入复杂,不利于终端查询(如电话机),一般不建议使用。按编码的形式分为实义型和无实义型代码。实义型编码中可以推断出编码对象的部分属性,易于识别对象。无实义型编码则仅起到代替编码对象的作用,不提供其他信息。

代码长度力求使用最少位的代码表示最多的信息,以利于记忆和维护。

代码结构构成编码表达式的位置或位置组的数目,以及每一位置上有效字符的集合。代码结构可用表格形式说明。

1.4编制代码

将具体的编制工作分工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可以手工编制,也可以开发专门的编码管理系统来编制、修改各类代码。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与从事高校信息化的公司合作编制,以便缩短编制和实施周期。

1.5发文公布编码方案

信息编码工作事关全校,因此,编码完成后,应将编码方案以正式文件下发到校内所有部门,对于某些编码对象(如部门)还应将具体代码一并发文。

1.6编码实施与维护

编码实施要考虑新旧代码的更替、今后的维护等问题。设备等物的编码可统一应用新编码,人员则可根据学校情况采用“新人新代码,老人老代码”的过渡方式。在新旧代码的并行使用期,有时需要将新旧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硬件上。

编码工作是长期和持续的,如学校每年都有新的人员和事物,需要编制;现有人、物的信息也会有变动修改。因此,必须明确“谁权威,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保证代码维护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例如,我校的人事处负责教职工的编码,教务处负责全日制学生、课程、专业的编码,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成教学生的编码,校办公室负责部门编码等。

2、高校核心信息的编码

高校涉及教学的数据最为核心,也最复杂。这些数据涉及部门、教工、专业、学生、课程五个信息类,其中的大多数信息项可参考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而起到关键字作用的信息项则需要高校自行编制,如院系部所中心号、教工号、学号、专业号和课程号等。这些关键字信息项是信息类的数据间进行交换和共享的桥梁,必须惟一。

部门(院系所部中心)号一般采用2-4位的纯数字、分层编码。例如,采用aBB的编码结构,其中a为部门类别代码,取值为1表示行政单位,取值为2表示教学单位等;BB为顺序号,取值为1-99。

专业号可参照教育部的标准专业代码,也可自编。我校专业号采用8位纯数字编码,编码结构为aaBBCCDD,其中aa为学生类别代码(参照教育部Dm-XSLB《学生类别代码》),例如,取值21表示全日制本科生。BBCCDD的取值参照教育部Dm-BZKZY《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代码》,例如,取值为040105表示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号一般由专业号、专业类别号、流水号组成。我校的课程号编码结构为aaBBCCDDeFFF,aaBBCCDD为课程所在专业的代码;e为课程性质代码,例如,取值为1表示公共基础课;FFF为顺序号。

学号可采用由入校年份、专业号、流水号等组成的编码,这种编码能识别出是某专业的学生,但学生转专业后需更改代码。也可采用由入校年份、类别码和流水号组成编码,这种编码编制后终身不变,管理方便。例如,我校采用的学号编码结构为aaaaBBCCCC,其中aaaa为入校年份;BB为学生类别代码,取值参照教育部Dm-XSLB标准;CCCC为流水号。

教工号可采用由部门号、流水号组成的编码。例如,我校教职号的编码结构为aaaBBB,其中aaa为部门代码;BBB为人员顺序号。教工号和学号可采用相同的编码方案,通过类别码区分师生。例如,采用aaaaBBCCCC的编码结构,BB取值为99表示教职工。

3、基于标准信息编码的数据交换

对已有的业务系统,基于统一的标准信息编码,可以采用两种方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数据交换,如图2所示。

方案一:点对点式的数据交换。对已有的业务系统,可在其数据库中扩充字段,将统一标准编码以对照表的方式引入到各系统数据库中,各业务系统仍按原有编码方案运行,但当其与其它系统交互时,则按照统一编码在两个不同的系统间流动数据。这一方案消除了不同业务数据库间同类信息对象的异构标识间的大量数据转换,保证了数据资源对象的惟一性和可交互性。但点对点方式不能实现多个系统的全局数据交互,且当业务系统增多时,数据连接总数呈平方级增长。

方案二:数据中心方式的数据交换。校园数据中心从各业务系统中搜集该系统的权威数据,并按照统一的信息编码,形成校内的核心共享数据库。各业务系统仍按原有编码方案运行,当该系统需要将数据更新到共享库中时,业务系统才按照统一编码与系统内编码的对照表,进行数据更新。其它系统从数据中心获取的数据,也通过统一编码与系统内编码对照转换后,存储到系统内。

数据中心方式的数据交换,在交换的业务系统数增大时,总连接量仅呈线性增长,且形成了全校范围内统一的、权威的共享数据,因此,此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选用。

4、信息编码的推进策略

编码工作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纳入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之中。我院的编码工作,由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领,遵循“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全面分析、分工协作、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统一思想”。信息编码涉及多个部门,是全校的大事,各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而不应认为只是信息中心等具体建设部门的工作。这其中,学校领导的支持尤为重要。

“总体规划、全面分析”。编码时应站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视角上,对现有的系统做全面的考察,保证编码能被现有系统兼容,并支持将来的应用。

“分工协作”。信息编码需要参与部门各司其职,既分工又合作。一般由信息(网络)中心制定信息化编码方案;各系、职能部门负责信息编码的编制、应用和维护。信息中心等实施部门本着“服务、奉献”的态度与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

“稳步推进”。实施新编码时,要做好现行编码与新编码同时运行的过渡。此外,信息编码的实施最好能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等工作同时进行,以减少推行阻力。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规范调整时期,是开展标准信息编码及相关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时机。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教育档案是高校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所留下来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资料等。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校教育档案管理和应用的效率,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丰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高校教育档案包括关于上级部门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指令性文件,当期教学计划、各学科教学大纲,重点课程建设资料,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观摩、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资料,以及学员管理、课堂教育、考试考查等各方面的资料。高校教育档案工作对于高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对高等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可以记录高校教育活动的轨迹,从中探索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积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教育档案管理活动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利用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育活动愈发的丰富与多样化,教育档案管理愈发的繁琐复杂,通过更加便捷的工具来推动和加强高校教育档案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其功能十分完善、强大,已经能够满足高校教育档案建设的基本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高等教育档案建设中来,实现档案管理手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档案发展的重大变革。

二、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传统档案走向现代档案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育档案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由高校各个部门和高校教师、辅导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部门中都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何将这些繁琐复杂的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有效地录入到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中,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高校教育档案体系,成为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各高校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使用经费的地方也非常多,相对来说,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低,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也十分有限,无法购置好的软件及硬件设备,使高校教育档案管理落后于学校发展的步伐。

3.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人是高等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传统的档案业务能力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和先进的理念,还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档案工作队伍虽然整体素质已经有所提升,基本保障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却很少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理解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自然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来,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4.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高校教育档案是高校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记录,是高校发展成果的凝结。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讲,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对于高校下一阶段的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学生个人而言,这些档案信息资源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但高校教育档案的利用率仍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策略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并完善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标准来规范和约束建设行为。制度就是规矩,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档案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对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录入、保存、查询等环节进行规定,推出相关适应信息时代的便于操作的相关制度,使高校教育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加大对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提高档案管理意识,要强化“以史为鉴、以档案为镜”的档案建设观念,重视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从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倾斜,加大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软硬件两方面支持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高校档案部门也要善于运用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并通过有效规划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争取“花少钱,办实事”,推动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3.提高高校教育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

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创设机会开展校内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高校之间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使他们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的解决方法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和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强化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并且要主动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入到高校教育档案队伍中来,为教育档案工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可以尝试引入竞争机制,从客观上营造一种氛围,使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档案工作队伍。

4.提高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以使用促发展”。近年来,对高校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加,服务对象也由在校学生扩大至历年毕业生,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便于教育教学管理,扩大到提供选课参考、学历认证等方面,这些都为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助力。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关注这一变化,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与分析,提高信息资源质量,强化档案服务理念。以上措施都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结语

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现代化、标准化、公开化和服务化,对于学校教学、教务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8

(一)教学资金匮乏。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多媒体维护、硬件与软件设备开发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一部分高校经费相对有限,且大部分都投入到科研项目或内部管理正常支出上,在信息技术教学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阻滞了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发展,一些必备的器械和技术设备缺失、不全,信息技术很难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落后的教学模式。当高等教育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后,其教学模式却并未有实质性的转变。以往是教师满堂灌输,而现代教学方式则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开展教学。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许多教师本末倒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缺乏足够关注,难以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二、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任何教学活动都应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亦是如此,特别是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认识到不管何种信息技术都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高于课堂教学。教师应遵循人本教学理念,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教学应关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二)目的性原则。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因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院校首先应重视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方法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学生层面而言,应主动接受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能够快速适应,善于有效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等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效益性原则。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所需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且具有长期性,因而高等院校必须对此项投资收益予以关注,谨防资源浪费。应注意对技术投入进行合理评估,以确认其是否发挥了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模式的效用。若某一项信息技术收效较高,则应予以推广应用,同时应适当摒弃一部分缺乏效益收益的技术手段,以免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

三、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中包括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内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应用,它以多媒体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当前,国内高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已大范围普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成为现阶段信息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在同等时间内展示给学生,课堂效率由此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加入视频和音频元素能够使教学形式更趋于多元化,课堂氛围活跃度得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也更见高涨,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而远程交流也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成为可能,通过远程支持学生能够参与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从而突破了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研究性学习以及个别化教育。基于此,高校教育应对这些有利条件以及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制作都可以作为参考意见。这个问题,犹如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个个情绪高涨、畅所欲言,通过分析总结,同学们懂得了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不但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而且要充分与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能力素质相结合。在同学们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再把问题更进一步提升:假若一家外资企业和一家民营企业同时录用你,你如何作出选择?你是如何考虑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类似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恰当地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同学们尽快了解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掌握求职的策略与技巧,克服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培养自己成功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一种活跃性、开放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对加强《就业指导》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措施建议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9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建设;共享社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上网的便捷化、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去中心化”趋势增强,大、中学生普遍反应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理论与现实有落差,思政课“低头族”颇多,这些都大大增加思政课教学难度。许多高校已经在探索案例教学方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使课程取得了实效,但学生仍然反映案例数量不多,更新慢,案例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案例与教学两张皮、案例共享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案例等资源收集和表现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结合及如何结合、案例库共享途径和方法等方面。

一、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2015年9月,笔者在三所高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先后与15位学生、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座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分析整理这些资料得出一些结论。比较明确的是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特点的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道德、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虽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库建立、内容的拓展及共享应用在教学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可以把教材书籍、思政相关的网络信息、红色文化、本土陶瓷文化等已拓展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以文字、动画、视频、图片、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引入案例库建立和教学过程。为巩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大学生视野,笔者研究多个高校建立的案例库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提出在思政课案例库模式中引入课堂外的网络共享社区概念,即在共享社区内师生可以通过发帖、博客、播客、QQ、微信、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互动,围绕时事和思政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在案例库共享社区内举办诸如“师生沙龙”、新闻探讨,时事辩论等活动。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在融洽师生关系、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实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景德镇学院“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进行实景案例教学。如安排2节课时,以一个新生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到红十军和精神展示室,参观图片展,讲解案例,并观看20分钟的案例教学视频。上完该实践教学课程后,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收集相关案例,写出案例分析,制作ppt,参加班级间的案例评选。案例评选结束后,入选的案例制作小组把案例和案例分析上传至案例库共享社区,并做好共享社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思政案例网络共享社区化模式推行效果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篇10

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金来(1958-),男,河北保定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馆员。(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54-02

当今全球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信息资源共享惠及世界各地,人类为了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再也不会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拓展,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伴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涌入,各地政府档案管理机构相继建立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被界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改革示范区,有着独天得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将成为可能。在海河教育园区建立各院校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推动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海河教育园区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档案利用传统的获取手段,促使档案管理服务方式、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档案馆管理往往以地域为中心,忽视了对社会的服务,这就导致了档案管理服务范围的狭窄,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期待,使传统档案管理在服务理念上不得不从狭隘的服务到更宽领域的服务转变,而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转化为信息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是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促进海河教育园区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天津的教育、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1年3月已有7所高职院校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园区二期建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也要陆续迁入园区。天津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基本囊括了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为此加大海河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

3.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一体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呼之欲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于2012年3月7日启动,共实施4个共享项目,同样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人们的更高需求也被期待着,现在大部分各高校传统的档案馆(室)提供利用的方式多为馆(室)内查询,即档案社会公众、学生、教师等只有到相关的档案馆(室)(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到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或者文件处理机构才能查询到自己所需信息。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这一需求方式,改为通过网络对档案数据库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访问、浏览、检索,甚至下载,即可得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这就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不用跨馆寻找便可找到自己所需信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目前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

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室均建立了档案文件级的目录数据库,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1953年建校以来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到2009年,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以卷改件的存档要求。档案室藏录像、录音、实物和缩微胶片等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并转入档案全文数据库档案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多媒体档案采编及展示平台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针对学院校园网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以夯实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电子档案安全和标准规范为支撑体系。目前园区各院校均已具备了上述条件。当前关键的工作任务尽快搭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二期院校全部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内实现实质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基本确立。

三、海河教育园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其具有惊人的处理速度、精确的计算能力、极强的记忆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其数字化、数据库、多媒体、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已经很成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档案信息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园区不同院校及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提供更为便捷的档案查询服务。另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而信息技术中的诸如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防范病毒技术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等都能为其提供安全保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2.各院校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1)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在传统的档案工作中,收集、整理、保管、编研了丰富的档案资源,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现在档案工作则以利用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在传统的管理服务基础上,利用多种方式初步探索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之路。如建立目录中心、加强校区馆际合作、编研交流、宣传展览等,这些都为园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铺平了道路。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要依托网络,通过建立档案网站集群、虚拟专网、分布式数据库等多种方式实现各校区的共享,这就使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在共享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教育部、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先后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如期实施,各校区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这些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

教育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传统管理模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目录。并通过数字化转换,实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也为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做了基础铺垫。

4.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园区各院校档案馆(室)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均实行了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园区分布式的档案基础数据库体系,连接了海河教育园区所有院校档案馆(室),通过这个平台为园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该数据库涵盖了分布式档案目录数据库、分布式重要档案数据库和馆藏多媒体数据库三个规范化、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四、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共享机制体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先进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才机制的建设,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等。

1.档案信息共享基础性工作

是指档案的全宗目录以及档案的归档、检索、查找、开发、利用等原始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这是实现共享的核心部分,是提供共享者信息来源的全部。另外,既然共享就要对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尤其是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分别由几所学校整合而成,档案管理分散。经过整合把档案信息资源基础工作做实,为实现教育园区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2.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就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标准、科学、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即以教育部、国家档案总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为规范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制度等。这是实现共享的基本保障。

3.档案人才机制的建设

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高低体现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其职业素质对档案工作者来讲尤为重要。如岗位技能、文化水平、继续教育、培训程度以及档案管理从业资格等。其中包括: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档案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海河教育园区依托园区各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

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技术保障

如果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根本的安全技术保障。但是网络的不安全性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因特网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安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操作系统、软件设计还是网络病毒攻击,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建立防火墙及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采取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设置多层级密钥技术;安装防病毒软件以及防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靠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高度关注。笔者几经缜密思考,与园区管委会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进行了沟通探讨,分别到园区各院校进行交流、调研形成共识,认为在海河教育园区架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园区各院校有雄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强硬的技术支撑,并且建设成本低,并且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区的教育发展以及各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满足于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运峰,李安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J].兰台世界,2008,(22).

[2]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3-10-18(1).

[3]丁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