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7:43

农业金融政策篇1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现代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17-04

一、问题的提出

表1是吉林省2000-2009年农业经济指标时间数列。

从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指标正稳步攀升,第一产业比重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主要指标正在稳步下降并趋于合理。数据表明吉林省农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36,可见,粮食总产量对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吉林省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趋势曲线的斜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状态。

图2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趋势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趋缓(其中,2007年和2009年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可以剔除),表明提升传统农业的贡献率已经很困难。图3为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趋势曲线。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减免农业税,同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如果剔除农业税和直接补贴(人均近800元),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滞涨状态。表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十分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依靠发展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贡献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已经十分困难。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贡献率,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发行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以“四项直接补贴”为主,即使是用于“六小工程”建设投入、中小学教育投入、农村医疗体系投入也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相当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相当于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4所示。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不存在政府直接补贴时,均衡点是a(Q1,p1)。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均衡点为n(Q2,p2)。发生直接补贴之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矩形mnQ2Q1面积与矩形p1p2ma面积之差,多半都是负值。

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5所示。es是出口供给曲线,a、B、c、D分别代表所在区域的多边形面积。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a+B+C,政府承担的补贴支出为a+B+c+D,国家经济利益净损失是D。

因此,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最后必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近期来看,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不符合wto相关规则,也不符合农业保护国际惯例,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对现代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政府应该以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为重点。吉林省农业生产禀赋素质较差,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只有依靠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行为的引导,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服务、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的禀赋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金融支持

粮食种植属于第一产业,粮食加工属于第二产业,农产品流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脱节,农村经常出现“种粮难、买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现象,农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业也加剧了农业风险。种植环节不但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还要承受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风险,单靠国家粮食价格政策很难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产品流通使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性,因此,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尤其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与保护。图6为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在农户遭受巨灾产量下降或丰产年度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户收入锐减的情况下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使农民的收入曲线(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收入)沿Qp=p1Q1移动,补偿金额为矩形BCQ3Q2,矩形BCQ3Q2的面积等于矩形oplaQl面积与矩形op2BQ2面积之差。

因为价格基数和产量基数不一样,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并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农户的收入差额,但是,至少使农户避免了“谷贱伤农”问题,同时,通过政府的干预手段调整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eaC>eD)。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是“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商业保险机构确定的无差别收益曲线通常Qp≤p1Q1,收益曲线略微下倾,真正发生巨灾或价格波动时,农户得到的补偿往往过小。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没有真正弥补农户的收益损失。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选择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在wto框架下,我国应加大“绿箱政策”的保护力度,确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农产品贸易控制,建立健全农业保护的中介和载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同时,受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作用下非农产业对农业资源的吸纳,粮食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将会存

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

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对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低下,首先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生产者同其他社会行业的收入差距纳入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将其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选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的农业保护政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与农发行的合作机制”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以贯彻、配合政府农业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为宗旨,是政府在市场上的延伸。因此,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截至2009年底,农发行相继与各级政府签定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30余项,协议金额近3000亿元。目前,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主要按照“政府协调、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模式进行。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策方面

一是确立银政合作法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银政合作的基本法规政策,规范银政合作机制,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银政合作确定政策法规依据。

二是解决农发行的信贷投放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信贷投放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信贷风险保障要优先于其他信贷投放,因此,在银政合作中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形成一定的信贷保障措施,包括必要的财政补贴措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是宏观调控问题。在银政合作中,政府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竞争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实施必要的金融控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银政合作健康发展。

(2)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粮食、水利、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关系,形成支农合力,为农发行开展银政合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支持、服务、合作一体的共生关系,实现共赢。

二是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农发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规模大、信誉好的担保机构。可以采取政府出资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方式,创造条件形成风险管理能力强、运营规范、内控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为农业政策性贷款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加大对农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妥善处理粮棉挂账,增强农发行经营活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培育诚信理念,提高企业守信意识,为银政合作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

(3)合作模式

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共建投融资平台,发挥农发行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促进银政合作业务的健康发展。在合作框架内,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的确定支农项目并向农发行推荐项目,农发行根据项目性质、信贷风险保障措施等条件设置贷款类型、确定贷款期限,自主放贷,逐步建立“政府推荐、政策保障、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合作模式。

(4)全面支持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

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商业金融的经济性,致使商业金融明显偏离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制定特殊政策,激励农发行将支农资金向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倾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农发行号称“粮棉油”收购银行,似乎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满足,其实并不竟然。农发行信贷门槛过高、资金数额小、期限短,并且专款专用,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农发行应该降低信贷门槛,开发更多期限灵活、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

(5)降低财政直接补贴,将更多的补贴资金通过农发行的支农机制发放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属于典型的“明补”。“明补”资金效率低下,大部分补贴资金充当了农户的收入,而不是充当资本。将“明补”转变成“暗补”,通过农发行发放,更能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1)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

从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中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对此,建议国家尽快建立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对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经营管理、赔付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在立法的建立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是农业保险几十年来没有完善壮大的根本原因。

(2)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一是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农业保险专用基金,设立独立的机构运作农业保险专用基金,并接受政府及司法的监管。

二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寻求与国外成熟的的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分散经营风险。

(3)中央加大专项财政补贴

“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提出了挑战,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专项财政补贴,一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可以使相关政策顺利落实。同时中央应该加大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保险同其他惠农政策之间的配合,完善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4)扩大保险补偿范围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应该扩大保险补偿范围,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价格风险都应该纳入保险补偿范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新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优化研究(吉科合字20070618)”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峰,王学镇,羊文辉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08).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

[4]贾万军,王寒菊,百信农民资金瓦助社金融运作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5]丁卜人,关于保障现代农业投入情况的调研报告[J]无锡人大提案,2010,(04),

[6]王怀勇,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J]法学论坛,2009,(06)

[7]刘志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eB/oL],www,SFnCC,oRGCn.

农业金融政策篇2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情况;启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21-01

一、当前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一)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当前,各国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大力扶持,其表现为;一是直接或间接推动成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制订符合国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三是追加注册资本金。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自身的所有经营活动、财产等都实行免税政策,免除对中央政府支付各种现金和红利。五是进行直接拨款,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直接拨入资金。六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上交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交比例。七是采取保护手段。

(二)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的支农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政策性信贷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的主要构成体,其支农作用主要通过成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来实现。第一,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是业务范围广泛:(1)涉农领域贷款(2)对合作社贷款,主要通过对合作社贷款达到支持农民的目的。(3)市场操作业务,农业信贷公司从事债券、商业票据、股票、基金等投资业务。(4)担保业务。对其它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提供担保或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盟发展针对农、林、渔的信贷担保基金。(5)保险业务,信贷公司提供贷款人寿和事故保险、关键人员保险等险种。第四,加强风险管理。做法有:(1)扩展抵押品范围,采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方式。(2)建立专门的保险公司或安全网络。(3)对不同客户实行风险“防火墙”隔离,降低银行的资产变成坏账的风险。(4)通过司法手段催收贷款,对贷款违约的处以罚金。

(三)探索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目前农业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各国仍在大力发展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二,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三,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四,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六,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由于农业的投入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等特点,以及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的现实并存等原因,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一直不健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通过推进七种模式的试点来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策性公司经营、相互制公司经营、商业性公司代办、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外资公司经营、互助合作经营、再保险运作。近年,国内成立引进了多家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仍还没有成立一家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三、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首先,要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建议制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法》,以进一步明确农发行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其次,要加大资本支持。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最大支持就是资本支持。建议财政尽快补齐农发行注册资本缺口,并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相应增加资本金;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比重;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交由农发行专项管理和使用。最后,要明确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政策性实行免税或减税,逐步免除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利润返还;对商业性业务征收的税率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

(二)要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对;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存款范围,允许农发行吸取公众存款;放宽资金市场拆借限制和再贴现业务限制。第三,要扩大业务范围,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划归农发行;发展扶贫开发、农村城镇建设、林业治沙、退耕还林、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生态等贷款业务。第四,要强化风险管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设置“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推进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不同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尽量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扩大信贷抵押物品来源,采用外包协议、参加保险等转移信贷风险。

(三)要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第一,要探求合适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模式。设计由农发行主导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行银行保险联姻,使政策性资金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政策性作用。第二,要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进行保费补贴是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朱英刚.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借鉴.中国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5)

[2]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农业金融政策篇3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国际比较金融风险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许多国家都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农业进行保护与扶持,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国外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各有特色,受到国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在组织结构、体制特征、资金来源、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组织结构比较

由于国家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结构各不相同,总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单一结构是只设立了一个金融机构,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其他分支机构。单一结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管理方式简单,决策灵活,可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快速调整自身业务范围,信息传递效率比较高,政府监管涉及的机构数量少。但是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对象一般广泛地分布于农村地区,这种结构方式分支机构数量少,无法兼顾农村基层所有金融业务,因而其经营带有批发的性质,自己筹措信贷资金,具体业务由其他在农村基层有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自身则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是印度,由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与众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组成农业政策性金融。复合结构则是有着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通过自身的分支机构办理农业直接贷款业务,部分业务由于成本的问题而由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办理,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就是复合结构形式,此外还有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系、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等。

体制特征比较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成立较早,早在18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雏形,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庞大的金融集团。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协调发展,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国家实行官民并列发展的模式,在大力发展官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同时,重视合作金融的发展,例如美国的农业信贷区都成立了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民间农业信贷机构和官方农业信贷机构;有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是由合作金融发展而来,有的国家把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合作金融有机结合,例如在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中央机构是政府所有,省及以下机构为民间互助合作性质的互助信贷银行或合作社。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起步较晚,大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调整发展计划,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有少部分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管理水平低下,处于停滞状态。

资金来源比较

政府出资。有很多国家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由政府全额或部分拨款,拨款的多少取决于该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政府的干预程度。一般而言,政府出资在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较高,而发达国家更多的依靠市场,政府出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例如,美国农民家计局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出资和提供贷款周转基金等,其中贷款周转基金是主要来源,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而尼日利亚农业银行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出资,泰国政府也向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提供了资金援助。

发行债券。在美国等金融市场较为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发行债券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筹资方式,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采用这种方式,把发行债券作为筹集资金的辅助手段。例如,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较为容易地通过发行专业信贷机构的债券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但为了防止因为信用膨胀而出现金融危机,同时规定发行债券的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倍。包括中国、印度和泰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自有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债券的发行和运作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只能作为辅的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发行债券筹集政策性资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吸收存款。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都只吸收特定对象的存款,并规定了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美国的联邦银行和德国的复兴银行等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吸收任何存款,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既吸收会员存款,又吸收社会公众的存款,具体的存款方式包括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等。

政府担保借款。为了满足资金周转的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或是世界银行等组织借款,如韩国开发银行可向中央银行借款,法国农业政策金融机构主要向信托储蓄银行借入资金,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从中央银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国际粮农组织等处借款,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制度环境比较

各国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规范本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例如法国早在19世纪就通过了《土地银行法》,20世纪中期又通过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美国1916年制定了《联邦农业信贷法》,1923年制定了《中间信贷法》,并据此成立了农业信贷组织机构,此后又通过了《对农场发放新贷款实施办法》、《新农业调整法》等法律规范;日本1945年通过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并据此成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韩国制定了《农业协同组织法》,印度制定了《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法》,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经营环境方面,美国与法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有较大的自主性,受政府的管制较小,日本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印度等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是在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监管之下进行的,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则主要采取了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除了为农业提供优惠贷款之外,有的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还提供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确保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障措施比较

抵押和担保。发达国家采取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作为保障措施的比较普遍,美国农户最高可以贷到抵押物价值85%的金额,私人抵押保险时贷款额度高于85%,由政府机构担保时,这一比例可以达到97%。发展中国家中,南非的农户要申请长期贷款必须提供物品作为抵押,并且由土地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和预期收益情况决定农户的贷款额度,另外该行还设立了特别抵押贷款来帮助贫困的农户首次购买土地。

风险管理。部分国家为了降低贷款过程中的风险,采取了成立保险公司或特别安全网络的措施。在美国,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肩负着正确管理保险基金、降低风险的职能,保护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日本的中央农林金库则实行了专门的、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方式,成立了储蓄保险系统来保护存款客户的利益,并实行了风险管理基本战略。

司法途径。以摩洛哥为例,摩洛哥国家农业信贷银行规定,贷款的农户必须将其收入存入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对于贷款到期的农户,可以采取直接收回贷款的措施,有偿还能力而不偿还贷款的农户甚至有可能被关押。

设立坏帐处理部门。农业政策性金融面向农户和农业项目,风险比较大,容易出现不良资产。为了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泰国成立了国家农业信贷委员会,收集和处理相关问题,清理历史坏帐,化解不良资产风险。他们把农户欠债类型划分为两种,与政府部门或与政府支持的农业项目相关的债务叫做正式债务,由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务叫做非正式债务。不可抗力造成的正式债务可以酌情予以减免,农民自身原因导致的债务一般不能减免。到了2005年,国家农业信贷委员会已经解决了约170亿泰铢的正式债务问题和超过30亿泰铢的非正式债务问题。

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

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意识到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重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努力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世界各国都针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立法,并在财政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对其贷款的使用、贷款者资格的审查等进行监管,保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各国政府还提供税收、担保、损失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例如美国农民家计局负责为无法获得商业贷款的农户提供支持,还负责为农民申请商业性贷款提供担保,并补贴由此产生的利差。为了解决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美国曾于1985年免除农场信贷系统的政府负债;法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为符合要求的农户提供贴息贷款,并对农业信贷银行实行减免政策;日本的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等都由政府出资建立,发挥政策引导功能,由政府弥补相关亏损。实践证明,这些支持措施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生产率不高,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政府更应该为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政策性金融依然主要依靠政府。当然,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因为过度保护而产生的路径依赖,否则会增加财政负担,也影响到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二)根据经济发展调整职能

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发展水平,增强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良好的效果,其主要是通过贷款来发挥职能作用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各国进行业务创新,为解决新矛盾进行有益的尝试。例如,1935年美国为了解决当时的农业危机成立了农民家计局,提供低收入农民生活贷款、农村设施建设贷款和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民的家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业务重心向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方面转移。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农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原有的业务范围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根据经济发展调整职能,拓展业务领域,不仅为农户和法人企业,也要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村合作社等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农业政策性金融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农户或农业企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很强,具有较高的风险,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较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审核贷款申请者的申请资格和贷款额度,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要求贷款者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甚至采用司法途径来降低金融风险。例如,美国规定农户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抵押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并成立了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来降低风险;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规定了不同贷款者和信贷资金不同用途的自有资金比例,并规定了特定的担保方式,如用于购买生产设备的中长期贷款,自有资金比例要高于40%,农户贷款的担保人要承担还款责任,担保人死后,遗产先用于清偿担保债务,或由财产继承人偿还等。以上措施降低了业务拓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对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也应当从自己的现实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陈磊.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2006(6)

3.方成.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介绍.现代金融,2001(2)

农业金融政策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政策;低碳农业;信贷支持;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前提下,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投资大、耗能高、污染严重等缺陷,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泉,同时碳素也是由于土壤圈转化而来的。低碳农业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2007年,ipCC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世界的气温平均上升了0.74度。同时,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多,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因此,发展低碳农业迫在眉睫。发展低碳农业,能够更好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护地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能力。同时,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农业方面的相关专家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会下降10%左右,如果到了21世纪中后期,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下降37%。因此,我国更好的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粮食稳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先进的技能环保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发展低碳能力也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污染,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作物收获之后,很多农户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同时也危害着农民的健康。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只有发展低碳农业,才能够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

2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的现状1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支持不充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的风险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助低碳农业的方面力度不大。政策性银行虽然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投资主体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提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政策性银行在承担某项具体职能的时候,会受制于利益差别的影响,造成用于低碳农业的资金发生产业流动转移。这样就造成了政策性金融银行对低碳农业的资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低碳农业的稳定发展。2我国的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融资体制过于保守,对投资产业的信心不足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对低碳农业的融资过程中,融资体制过于保守,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了低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这样一来,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低碳经济也处在萌芽阶段,再加上低碳农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是很少的,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3低碳农业的利益回报不稳定,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低碳农业还处在政府的投资阶段。由于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一种非市场化行为,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保证社会的投资者得到自己应有的那份回报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金对低碳农业的投资积极性就不高,投资融资的渠道也变得狭窄,从而严重制约了低碳农业投资的多元化和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强化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1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能源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系。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有序运行和实施,进而确立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法律地位。第一,要积极制定和修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奠定重要的基础;第二,积极制定与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激励和引导经济主体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政府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发展。其次,政府要完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积极鼓励经济主体和民众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形成对民众的法律约束;再次,政府要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加快能源改革的步伐。积极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动当前我国可再生资源发展的体制建设,进而能够更好的培育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资源,实现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2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不断加强和完善关于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要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前景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创新,更好地利用我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建立起由金融政策支持的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长效机制。其次,要积极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与低碳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积极监督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节能环保领域的融资服务。再次,相关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金融理念,充分发挥我国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农业投资的创新力度,降低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筹资成本。

3支持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提高低碳领域的技术水平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靠先进科学技术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积极把金融信贷与低碳科技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科技成果。比如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小组在河南成立了低碳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对低碳农业进行了研制和开发。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组研发了应用生物质碳工程的转化技术,新型高质量肥料的研制开发,最终形成了规模的生产力,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步伐。4大力支持农资行业发展,促进农业快速发展转贴于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作物化肥的使用和牲畜的粪便。例如,生产和使用氮肥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10倍,牲畜的粪便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人的80倍。因此,低碳农业的金融性政策首先要加大对农资行业的投资力度。可以通过对牲畜粪便进行有机处理。比如可以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将牲畜的粪便以及生活垃圾制造成沼气,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清洁能源,促进农业低碳化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加大金融机构对肥料改进的程度,国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缓控释肥等,促进农业肥料利用率的提高,进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5金融机构应该严格管理,突出重点,加强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应该研究有关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信贷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制度创新,进而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创新的长效有机机制。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科技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其次,建立低碳农业的贷款交易平台。贷款交易作为一种最新的银行业务,对经济战略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贷款力度,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再次,实现金融机构外部监管框架和层次的宏观化。通过加强系统性、宏观性的监管框架,进而形成积极有序的同行业竞争态势,实现信贷工作的有序运行。6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金融政策篇5

 

关键词:金融政策;低碳农业;信贷支持;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前提下,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投资大、耗能高、污染严重等缺陷,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泉,同时碳素也是由于土壤圈转化而来的。低碳农业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2007年,ipCC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世界的气温平均上升了0.74度。同时,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多,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因此,发展低碳农业迫在眉睫。发展低碳农业,能够更好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护地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能力。同时,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农业方面的相关专家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会下降10%左右,如果到了21世纪中后期,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下降37%。因此,我国更好的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粮食稳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先进的技能环保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发展低碳能力也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污染,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作物收获之后,很多农户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同时也危害着农民的健康。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只有发展低碳农业,才能够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 

2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的现状 

2.1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支持不充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的风险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助低碳农业的方面力度不大。政策性银行虽然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投资主体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提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政策性银行在承担某项具体职能的时候,会受制于利益差别的影响,造成用于低碳农业的资金发生产业流动转移。这样就造成了政策性金融银行对低碳农业的资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低碳农业的稳定发展。 

农业金融政策篇6

精准把握

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该行明确提出,正确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归结到一点,就是稳中求进、持续发展。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全年工作总基调,持续发展,是江苏分行落实稳中求进要求的具体化。稳,就是构建稳定的资产质量、稳固的管理基础、稳健的业务结构、稳定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围绕稳中求进的要求,该行在全辖大力倡导六种精神品格:

一是奉献社会,服务实体。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积极主动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在支持“三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体现自身价值。

二是勤于做事,求真务实。把勤奋敬业、讲求实干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石,坚决反对无所作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粗放管理等不良倾向。

三是解放思想,用于创新。大力弘扬江苏“三创三先”精神,主动创新理念、思路和方法,努力开拓持续发展新局面。

四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进一步培养能打硬仗的信心、能力和作风,坚持不懈地推进精细管理,深入推进高品质的精品创建工程。

五是严谨审慎,诚信清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合规意识、诚信意识,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作习惯,坚持不懈地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六是乐观自行,和谐团结。大力弘扬具有江苏分行特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发挥系统合力推动持续发展、建设精品银行。

该行明确201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持续发展的主基调,深化业务经营“六大战略”,打赢组织存款、清降不良“两大硬仗”,着力推进服务提升工程、基础管理工程、人才建设工程、文化创新工程,强基础、稳发展、树精品、转作风、增和谐,在推动持续发展、建设精品银行和支持江苏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更大成就。全行2012年将力争贷款累放超600亿元,年末贷款增长1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80亿元,同时推动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持续稳定提升。

积极履行

政策性金融职能

行将继续深化和落实2011年提出的大主体、大项目、大客户、大营销、大回笼、大绩效等“六大战略”,牢牢把握政策性金融的特色和方向,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发展业务上同时加大客户选择和结构调整力度,拓展精品化的支农路径。

一是集中支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做优做强粮棉油购销储信贷业务。及时足额保障储备和调控等政策性收储业务,支持各级政府储备计划的顺利实施。积极审慎支持粮棉市场化收购。在确保不留收购空白点的基础上,坚持向战略性客户和优质骨干企业集中信贷资源。不失时机地推动苏北和苏中地区粮改深化,培育公司化、市场化、规模化的购销客户群。巩固和优化市场化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扎实做好收购贷款管理。

二是提升对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水平。针对信贷规模较为紧张的情况,用足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按照政府背景、公司运作、收益覆盖的原则,重点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建设。注重新项目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分配,加强区域信贷关系维护,扩大该行在新农村建设各领域、各地区的支柱骨干作用。逐项目排查风险保障措施的有效性,抓紧整改完善,确保完成收贷收息工作。

三是积极稳妥开展粮棉油全产业链信贷业务。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的原则,支持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粮棉油精深加工,支持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级政府推广计划的优良品种、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择优支持从事农业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

四是切实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骨干客户群,为重点优质客户提供“绿色通道”,需求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提供多元化的贷款、存款、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服务,推进一揽子综合客户营销。加大窗口建设力度,重点优化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效率。充分发掘现有生产办公系统的各项功能,积极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已开办业务的使用率和饱和率。五是打赢组织存款和清降不良贷款“两个硬仗”。从优化发展结构、提升经营活力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实现既定目标。

坚定不移地

打造精品银行

该行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大力推动强基固本、合规管理,着力构建与精品银行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和精细化水平。

一是强化有效管理的推进机制。以内部监督委员会、督导检查、内部管理综合评价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健全基础管理统筹部署、过程落实和结果评价体系,推动各级行分层落实管理责任。省行负责解读和细化总行各项基础制度,并抓好专业指导、序时督促和考核评价;二级分行承担对辖内基础管理推动的主要责任,并及时将检查情况上报省行;县支行重点抓好制度学习、规范操作和序时自查。

二是加大管理方式创新力度。将自主管理、主动服务式管理、专业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县级行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主纠偏、自我完善的能力。改进省市两级行指导和管理方式,提高为基层服务的主动性和专业指导的针对性。按照“专业要管理、管理要专业”的理念扎实推进条线建设。将条线工作的目标、思路、重点与全行稳中求进、持续发展的要求紧密对接,细化考核、推动落实。

三是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流程控制和制度制度落实,努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重点抓好棉纺企业、中长期项目以及出现风险信号企业的排查工作,及时强化管理措施,调整信贷支持策略和客户结构,及早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健全省市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运行规则、工作职责和例会制度,在风险管理的分析评价、统筹指导、检查推动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制定市县行风险经理履职内容和工作流程,改进风险评价。

四是提升持续发展的内升动力。以保护和激励各级行发展活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精细配置信贷、财务资源。在全省推行财务管理预算制改革,增强各行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分类安排、集约使用信贷计划,及时足额保障涉农企业资金需求。

五是加强信息科技建设。积极发挥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高效圆满完成重点生产办公系统的升级改造;有效针对研发应用软件。加大信息队伍建设,保证系统维护和研发的需要。

建设专业高效的

员工队伍

一是建设勇于变革、正向积累的领导班子。加大各级行选配力度和履职考核力度,积极引导各级行领导班子树立对政策性金融事业长远负责、对农发行百年大计负责的胸襟和眼界,在创新中探索农发行生存发展的智慧、路径和动力。努力使敢于创新、不断变革、努力超越,成为每一个行长不懈追求的事业目标和精神境界;把为江苏分行的长久发展奠定正向积累,作为各级行领导班子不懈坚守的现实目标和历史责任。

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工程。着眼持续发展大局,立足员工队伍专业素质。认真测算各行队伍的合理规模以及现有岗位的数量缺口、能力差距、科学规划,有序引进,开展信贷、财会基础人才队伍和文秘、法律、风险、信息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才分层次培训。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和共享全省培训资源,分类建立师资库。试题库、教材库、案例库。探索专业培训、案例分析和实战练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银企交往、信贷审批、费用开支等涉及权、钱、人的重点环节,教育干部职工旗帜鲜明地自觉抵制、主动拒绝逆向营销,保证职业操守的纯洁性。协调企业认真落实银企廉政共建协议,向客户公布廉政举报信箱、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客户监督。在领导干部和信贷、财会岗位工作人员中认真落实廉洁从业承诺制。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岗、前后台制约、强制休假、换户管理、亲属回避等廉政制度,将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对各级行班子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农业金融政策篇7

一、审慎扩展油料信贷业务,探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为了及时防范和化解油料购销中的信贷风险,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分行提出把握“三个关键”的贷款管理办法。把握“三个关键”即:首先,严格把握风险准备金比例。其次,严格把握市场价格。第三,严格把握库存监管环节。通过支持粮食企业扩大油料购销活动,收到了四个效果: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二是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提高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是促进了农工商联合,粮食企业扩大了经营量,增加了效益。四是扩大了收贷收息来源。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将集中到运用国有大型粮食储备方面。各个地方大批的中小国有粮食企业必然走向股份制和民营化,粮食市场的放开还会使更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从事粮食收购,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也应该随之调整,决不能以所有制来确定支持重点,要以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市场规律选择支持对象,将从事粮食收购、调销和储备的各类企业都列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在政策上对所有粮食企业做到一视同仁,对民营资本给予国民待遇,只要能够符合信贷规定、接受信贷监管,农业发展银行就应该给予信贷支持。

二、以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服务空间

一是积极支持原粮、油料的粗加工。选择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直接支持对象,从横向上延伸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的服务领域。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改变目前企业数量多、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的局面,起到支持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作用。二是集中资金支持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粮油深加工企业。将一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粮油品种、饲料加工和粮食转化的新兴产业作为扶持对象,使农村涌现出一批档次高、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企业,也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择优支持经济作物的收购和加工。随着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比重的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要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收购资金使用范围上逐步拓展。四是探索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对于那些畅销、高效、潜力大的农产品如优质小麦、油料、高油大豆、荞麦等,应积极探索通过信贷扶持开展集约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其成为加工业可靠的原料基地。五是对转化粮食、市场前景看好的大型养殖企业、畜牧加工企业给于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农牧经济类型地区,支持农业和牧业产业化,加大对弱质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战略调整更有深远意义。版权所有

农业金融政策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普惠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缺位

从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都是立法先行。我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者相关的农业保险法规和条例。农业保险的立法思想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中。1993年《农业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1995年《保险法》第1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由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起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出台,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农业保险发展主要依靠各地的政府文件,诸多问题的解决措施缺乏法律保障,农业保险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二)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

农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承受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投资回报率低,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的“弱质”属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受自然风险的影响巨大,并且这些风险具有区域性、伴生性和系统性,使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面临着较高风险。另外,我国农业保险的投保区域有限,农户比较分散,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按照大数定律来确定农业保险费率。而且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则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数亿元的损失,保险公司数年利润可能不及一次亏损,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受挫。

(三)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无法满足

首先,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其次,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设计的险种有限、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偏低,使广大农户很难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险种。

(四)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扶持

在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七个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都有重要论述,但是具体落实情况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

另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补贴方面只对投保户进行保费补贴,并没有对经营农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费用补贴;税收方面只免交营业税,没有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险业务。

对这项涉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政府一直没有成立或者指定权威机构来协调和推动,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保险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由于经营农业保险供给成本高,风险大,服务对象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因此,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

(一)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

保险公司的逐利性使得其更注重在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努力扩大在城市中的份额,致使农村保险公司或其分支机构严重缺失,甚至有些贫困偏远地区,农业保险并没有开始,严重影响我国普惠型金融体系的构建进程。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一部分资金流向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通过对经

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费用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扩大险种补贴的范围,带动其经营农险业务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承保范围,开发新的险种,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对投保农户进行保费补贴,有效转移风险,从而有利地带动民间投资,发挥农业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乘数效应,以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

由于目前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人口、大企业、大客户,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保险公司“嫌贫爱富”造成的“马太效应”导致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的金融保险服务的匮乏,扩大了区域发展的差异和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从而损害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有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很难弥补由于险种开发、费率厘定、核查定损、事故赔款等造成的支出,经常入不敷出而致使在农险业务上亏损,损害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经济公平。对此,可通过财政的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民增收。对保险公司进行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例如,降低农险项目收入的所得税税率以提高其利润水平,改善“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实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三)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为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稳定,保证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财政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消除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某些障碍,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的最优结合。

三、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选择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三差益”,即死差益、利差益、费差益,其三者之和较高时才能弥补保险公司的成本。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对于农业保险来说,保险公司供给成本高,服务对象为抗风险能力较弱、收入水平偏低的农民,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明确政府定位和具体的政府扶持办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等;出台相关的部门规章、财政政策和措施,适应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补贴40%,地方财政补贴20%,县级财政补贴20%,其余20%由农户自己承担,这对于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与此相对应,公共财政并没有给予提供农业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任何补贴,这对于面临着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和经营技术上存在困难的保险公司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开展农险业务。因此有必要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进行补贴。

另外,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为充分发挥保险风险分散、损失补偿功能,鼓励和保障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应将所有产粮大县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实力和财政承担能力,实行有所差别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应提高至不低于70%;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应提高至不低于50%。

(三)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目前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只有营业税减免,没有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参照国外做法,可以对政策性农险业务收入免征所得税,以有利于经营主体增加准备金积累,降低农险费率,提高农民保险费的支付能力,以此来支持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的发展,加快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步伐。

(四)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政策协调农业保险作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农业保险的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普惠金融体系的早日实现,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保险的发展。运用多种财政政策手段促进、巩固农业保险,最大限

度地增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

另外,政府也可以采取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金融支持,如规定发放小额贷款时优先考虑已经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

(五)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

巨灾风险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立政府资金支持、保险公司自有储备、社会各界捐助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提供巨灾保障,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从而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推进我国农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发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作用2004年以来,公共财政每年对农业保险进行数亿元的补贴,为使这些资金落到实处,使用更加有效率,真正起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财政监管有利于保险公司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约束下自觉地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财政监管的基础,保险公司消极被动地接受监管只会增加监管成本,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优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其健康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星.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j].山西农经,2003(3).

[2]桑海燕.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与完善[j].济南金融,2004(5).

[3]冯文丽.农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农业金融政策篇9

关键词:农业保险;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普惠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缺位

     从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都是立法先行。我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者相关的农业保险法规和条例。农业保险的立法思想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中。1993年《农业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1995年《保险法》第1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由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起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出台,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农业保险发展主要依靠各地的政府文件,诸多问题的解决措施缺乏法律保障,农业保险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二)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

   农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承受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投资回报率低,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的“弱质”属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受自然风险的影响巨大,并且这些风险具有区域性、伴生性和系统性,使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面临着较高风险。另外,我国农业保险的投保区域有限,农户比较分散,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按照大数定律来确定农业保险费率。而且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则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数亿元的损失,保险公司数年利润可能不及一次亏损,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受挫。

   (三)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无法满足

    首先,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经常面临亏损,这使得保险公司对其设计较高的保险费率,而农民的收入有限,高费率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承担。其次,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设计的险种有限、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偏低,使广大农户很难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险种。

   (四)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扶持

   在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七个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都有重要论述,但是具体落实情况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

   另外,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补贴方面只对投保户进行保费补贴,并没有对经营农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费用补贴;税收方面只免交营业税,没有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险业务。

   对这项涉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政府一直没有成立或者指定权威机构来协调和推动,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保险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由于经营农业保险供给成本高,风险大,服务对象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因此,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

   (一)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

   保险公司的逐利性使得其更注重在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努力扩大在城市中的份额,致使农村保险公司或其分支机构严重缺失,甚至有些贫困偏远地区,农业保险并没有开始,严重影响我国普惠型金融体系的构建进程。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一部分资金流向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通过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费用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扩大险种补贴的范围,带动其经营农险业务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承保范围,开发新的险种,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对投保农户进行保费补贴,有效转移风险,从而有利地带动民间投资,发挥农业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乘数效应,以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

   由于目前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人口、大企业、大客户,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保险公司“嫌贫爱富”造成的“马太效应”导致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的金融保险服务的匮乏,扩大了区域发展的差异和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从而损害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有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很难弥补由于险种开发、费率厘定、核查定损、事故赔款等造成的支出,经常入不敷出而致使在农险业务上亏损,损害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经济公平。对此,可通过财政的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民增收。对保险公司进行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例如,降低农险项目收入的所得税税率以提高其利润水平,改善“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实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三)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为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稳定,保证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财政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消除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某些障碍,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的最优结合。

   三、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选择

农业金融政策篇10

关键词:日本;农业政策;政策性金融;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2-0046-06

根据农发行总行的安排,笔者一行东渡扶桑,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研修。期间,就日本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食品生产及安全,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模式与融资路径、模式等领域,与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以下简称公库)同行们进行了交流与探索,并以冈山县为重点,先后考察了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等技术或经营机制为支撑的农户和企业。短暂、紧凑、高效的研修与考察,使笔者从理论和实践、宏观与个案等两个层面了解了二战之后的日本在发展农业,确保粮食与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艰辛探索;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大胆探索与开拓粮食、食品生产与安全发展道路的睿智与勇气:分享了日本公库运用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时俱进地参与实施国家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粮食、食品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笔者在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在的省区的“三农”实际问题,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有效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思考与探索。

一、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之一:体现主线,服务大局,常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生命力

日本是全球资源稀缺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近38万平方公里,比人口只有日本1/4的云南省要小1万平方公里;农地仅占国土面积12.6%。人口比较稠密、耕地较少的日本,同样面临着粮食、食品生产与安全问题。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从战败的当年开始,日本就制定与实拖了一系列振兴日本农业、促进粮食和食品生产的政策施,并于1961年颁布与实施了著名的《农业基本法》。以这个对日本农业及粮食、食品生产安全影响深远的法规为标志。日本开始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至2006年底农业总产值(附加值)为8.3兆日元(折合人民币5810亿元),其中,大米1815亿日元、占22%,蔬菜2057亿日元、占25%,畜产2419亿日元、占29%。尽管农业总产值仅占日本总产值的0.96%,但仅靠不足全国总人口6%的农民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食饭穿衣问题本身就是奇迹。

纵观这个发展进程,日本农业发展主要围绕“一条主线、两个制度”发展战略展开:粮食、食品生产安全一直是支配日本农业政策取向的主线;对短期(一般2个月以内)的粮食供给不足,通过实施粮食储备制度解决;对长期(一般2个月以上)的粮食供给不足,通过食品安全保障政策解决。

从1945年盟军总司令部强制性地把地主手上的土地买下来,廉价卖给实际耕种的农民(史称“农地改革”)开始直至2007年的52年间,日本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农地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针对各自面临的突出问题,体现各个时期发展重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政策措施。

公库作为日本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振兴日本农业的时代产物,其基本任务是从日本的基本国情出发,执行政府不同时期的农业产业政策,主要解决农业特定时期的突出矛盾,实现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参与实施上述的“一条主线、两个制度”直至推进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据统计,日本政府顺应和驾驭农业发展趋势。曾多次调整、修改农业发展政策。以农业基本法为例,先后做了3次修订。另外,以农业基本法为框架,涉农领域、行业也对其相关政策做了许多与时俱进的修改。如1951年,为农林渔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政府出台了《农林渔业资金融通法》;1952年,为了巩固农地改革成果和自耕农主义永久化,出台了《农地法》;1999年日本政府全面审视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重估以往农业政策影响和作用,放松了对粮食生产供应的某些限制并引进市场原理政策。出台了《农业农村基本法》(也称新农业基本法),并于2000年制定和实施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

以参与实施农业政策为己任,公库几乎同步地创设了累计近百种与之适应、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信贷支持的融资品种:

如1953年,为配合实施《农产物价安定法》,刚刚启动运作的公库设立了品种土地改良资金、造林资金、渔业造船资金、共同利用设施资金等;195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旨在防止自耕地细分化的《自耕农巩固资金融通法》,公库遂即创设了自耕农巩固创设资金、主管大臣指定设施资金。前者为自耕农地或租种农地者、土地规模集约经营者、维持经营,以及因疾病、灾害、整理等负债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资金支持;后者首次将灾害复修以外的面向个人的设施治理作为融资对象。

又如,1961年,《农业基本法》颁布实施,目的在于:转换价格支持政策,平衡与其它产业从事者的生活水平,扩大农业生产者的选择、提高生产效益和改善农业结构。为实现上述目标,公库先后创设了果树种植资金、果园经营改善资金、农地等取得资金、未垦地取得资金、畜产经营扩大资金、农业结构改善事业推进资金、自耕农巩固资金等。

再如,1985年顺应本国农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要求,日本政府对《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进行了修订。公库紧随其后,统合、整理当时实行的28种融资资金为22种。至2007年,公库主要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融资品种主要有8种,分别是:强化经营基础(SUpeRL即特定农产品生产)资金;推进机构改善资金;综合设施资金;取得农地资金;巩固自农资金;共同利用资金;治理基础(土地改良)资金;其他资金等。截至2008年3月末,公库贷款余额为2823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976亿元),其中:农业14533亿日元,占余额的51%;林业8080亿日元,占29%;食品产业4986亿日元,占18%;渔业632亿日元,占2%。

体现主线,服务大局的职能定位,使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自觉地融入并服务于日本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行列之中,为日本农业的振兴和现代化保驾护航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正是因为有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保驾护航,日本构建起网络覆盖日本全境的粮食、食品生产安全体系,确保了全日的军需民用,没有发生粮荒或食品供给缺档乃至食品安全等问题。有为方能有位,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已经真正办成了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依靠。为经济已经进入发达时代的日本社会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之二:与时俱进,突出重点,彰显与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库自始至终不改初衷地扮演了国家支农政策的传号兵、实践者以及检验反馈者等三个重要角色。信贷支持重点总是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信贷品种总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重点对象而相应地统合、整合或创设。纵观公库支持日本农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 日本农业艰难起步时期(1945~1960年)。公库成立之初,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农地法》,通过农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恢复战后农业经济。于是,公库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供给、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上,并于1953年创设和实行了土地改良资金、造林资金、渔业造船资金、共同利用设施资金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与上述信贷资金的双管齐下,一方面使支农政策与支农金融互动推进,收到了相得益彰的巨大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它们作为有机整合的手段,使日本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初步构建起粮食、食品生产安全体系。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由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同时给本国经济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困境走了出来,进入经济起飞时期。

2 日本农业起飞时期(1960~1976年)。处于起飞时期的日本经济,要求政府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行业、产业进行体制机制整合和改革,使之三次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当时,对于农业而言,面临着三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生产规模小与现代农业追求规模效率之间的矛盾。有资料记载,1960年日本户均农地面积不足1公顷,是美国的1/99,是人口比较稠密的欧盟国家的1/9,是澳大利亚的1/1801,这极大地制约日本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与建设相对滞后的生产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一样,“七分山、三分地”是日本陆地的基本架构。长久以来,许多农民世代居住生活在山区,甚至在坡度很高的山坡上耕作,这种被公库同行们称之为“中山间”农业,收益低下,而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显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造农业生产环境。三是从农业者与其他产业者收入差距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自身弱质等多种原因,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同时又肩负自然、市场两大风险,使从农业者一开始就处在劣势地位。

解决上述问题,政府作出了三个客观、可行的政策选择: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机械设施投资,拓展农村生活环境相关设施融资渠道。从这个战略决策出发,务实的公库相应地增设了农业机械设施资金贷款,扩大了与农村生活环境相关设施贷款规模,加强了对畜产、园艺的扶持力度。据统计,这个时期,公库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由1965年不足400亿日元增加到1975年1500亿日元;对林业贷款由不足200亿日元增加到500亿日元;对肩负者农户(一种主要从事农业、拥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从农业者)贷款由不足500亿日元增加到1200亿日元。农业政策性金融参加起飞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日本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得到了较好改善。在笔者前往地处偏僻山区的冈山县真庭市考察途中,公库同行告诉我们。公路两旁以及抛在车后逶迤山岗上长得近乎原始森林的松树林、竹林都是公库林业贷款的历史见证者。

3 日本农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这个时期,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取向有两大定位:对内增强从农业者的生产经营机能,对外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和实施这一政策定位,公库实施了比较典型的需求追随型信贷策略:顺应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资金需求,增加了水产品加工贷款、特定农产品加工贷款等:为增强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发展,相应增加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等贷款: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结构调整贷款,扩大了该项贷款支持范围,贷款支持范围涉及稻米作物、旱地作物、露天蔬菜、茶、果树、奶牛、养猪、蘑菇等几十项。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强化了园艺贷款等。

三、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之三:机制引领,政银共赢,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道路

日本作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其金融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二是民间金融机构,与国内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银行类似。包括存款业务金融机构:普通银行(城市银行、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协会加盟地方银行、在日国外银行);长期金融机构(大部分已不存在,或被兼并已转为普通银行,仅存信托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信金中央金库、信用金库、全国信用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组合、劳动金库联合会、劳动金库);农林渔业金融机构(农林中央金库、县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县信用渔业协同联合会、渔业协同组合);此外,还有保险公司(生命保险、损害保险)、证券公司等。三是官方金融机构。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已于2007年10月1日实现了民营化。另一类为政府系列金融机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国际协力银行、住宅金融支援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商工中金融公库)。它们是履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各个时期政府宏观经济目标政策性金融机构,均由政府全额出资建立,各自向特定的行业、部门提供政策性融资。

研修与考察,笔者深切感受到,日本政府对包括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内的任何行业、产业的掌控完全在体制、机制两个层面上完成,而且能够做到管放有度。因此,一项政策出台付诸实施,便能收到体现政策、实现政策目标的双重效应。

1 公库的职能定位机制。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全意义上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职能为从农业者、从农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其职能定位、发展方向、业务经营受《农业基本法》、《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以及利率政策的严格约束与支配,除此之外,央行对其不做具体指导,如贷款种类、品种、贷款重点等均由公库自主决定和实施。显然,央行这种监管机制,给予了公库显著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公库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农业发展对融资的实际需求做出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公库的融资机制。公库原有的融资渠道主要源于政府的邮政储蓄资金。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影响,公库的融资机制得了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源于财政投融资改革,使官方资金池扩大为邮政储蓄资金和养老金。在新构建的财投机制下,上述两项资金可全额自主运用,通过金融市场、特别会计剩余资金等凭借财投机构债、财投债(国债)为公库筹措资金。主要操作机制为:一是财政投融资-金融市场-财投机构债、政府保证债-财投机构-农林公库-公库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二是特别会计剩余金等(预托,国家、地方产业投资特别会计)-农林公库等-公库资金-农业现

代化资金;三是民间资金-公库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

此外,已进入实施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库法》,对在2008年10月1日由国民生活金融公库(nLFC)、农林渔业金融公库(aFC)、中小企业金库公库(JaSne)、国际协力银行(国际金融业务)以及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oDFC,于2012年后统合)合并为株式会社日本政策金融公库(JaC)提出要求,要充分利用国际上通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果,开拓公库融资渠道,为从农业者提供有力地融资支持。具体操作是:公库选择部分优良信贷资产一转化为证券化对象打包之后向外销售一投资机构或民间银行应购买部分一所得资金面向农业者融资。

3 公库的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公库对客户实行差别利率:对优质客户的五年期贷款利率2.25%。对中小企业同档次贷款,利率为3.0~8.0%不等;公库向财政借款1.8%,借出利率1.6~1.9%,出现倒挂现象。在泡沫经济时代。公库向财政借款7.0%,贷款农户5.0%。

公库目前拥有员工912人,辖内25个支店(相当于国内省级分行)、15个据点,完成改革后将在全日境内的都道府县设立支店,届时,新公库还要裁员5%,原本员工短缺的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公库只能实行委托和自办等两种业务经营方式。

至2008年3月末,委托金融机构534个。由于机构承当着借款人债务保证人及部分债务(贷款余额20%)的偿还责任,委托费用按贷款额1.0%提取,收款环节费用按收回利息10%计提;当出现坏账时,罚款为本金+利息+迟滞金总和的20%;其余债务由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偿还。

对于信用好的企业,支店长可自主决定发放贷款。否则,须经本店各部部长签字、逐级上报直至公库理事长决定。目前,公库、支店自办业务有:农林公库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农业改良资金和SUpeRS(特定农产品生产)资金等。

4 信贷退出机制。一直以来,公库严格秉持一个理念:“进入别人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干别人干不了、不愿意干的事。”甘当实施政府政策的马前卒,甘当商业性金融功能的全局性补充角色。因此,公库严格界定了贷款对象:一般从农业者、中小型从农企业;贷款均为10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公库资金支持对象的生产规模、贷款额度、贷款性质均有严格限制:农户耕地4公顷以上,贷款额度1500万日元;村落营农组织或其他中小企业20公顷,项目贷款2200万日元;所有贷款均限于固定资产建设。目前,公库资金支持的综合农协847个,正组合员500万人,准组合员419万人。对于具备从民间金融机构融资的企业原则上退出公库资金支持视线,如曾获得公库资金支持的全日渔业企业、全国规模最大的eCHi年存栏700万只蛋鸡养殖场等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先后退出,为后来符合条件的从农业者腾出更多的政策性融资空间。

5 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公库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主动争取有关方面配合与支持。公库将县政府及充分了解当地实情和拥有贷款申请人信息的市镇村、农协等地方有关机构的意见纳入贷款审批程序之中;地方政府优选农业经营骨干人员为认定农业者,颁发证书,向公库推荐并为其政策性融资提供利息补贴;与贷款业务,受托民间金融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业务委托内容、责任、范围。二是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公库设立了信贷业务部、审查部、信用风险管理部和调查室,分别负责贷款管理、贷款审查、信用评级与资产审核和贷款调查工作;支店设立了审查处和贷款管理处;明确风险管理责任,管理对象: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事务风险、系统风险和紧急事态;针对各类风险。公库设置了五个专门委员会,指定各种风险的主管部门。规定管理方针,制定了各种风险具体的防控措施。三是贷款流程化和标准化。公库直接贷款流程包括贷前咨询、贷款申请、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合同、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四是对贷款客户实行动态的信用评级、资产审核和资产负责综合管理,主要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五是实行风险债权的管理。按照日本银行法的分类标准,风险债权包括贷款条件缓和债权、延期3个月以上的债权、延期债权、破产债权。风险债权的管理有三种方式:信用升级、贷款回收、消化。六是岗位轮换。公库全员实行3年一次在全系统内交流,减少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四、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之四:优化主体,培植后劲,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注入生机活力

上述“七分山、三分地”的地理构架,加上农民大居住山地,生产经营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形十分相似,这种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制约着日本农业的现代化。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采取三大举措推行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1 统合农地,集约经营。近十年来,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不断通过租赁方式促使耕地集中到生产力高的农户和企业手中。据统计,1990~2000年经营5公顷以上,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的农户大幅度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60.9%、10.9%;出现了“大型专业农户”,他们一般从事养殖、温室蔬菜等设施农业,并占该行业农户数70%以上;2000年经营耕地面积超过10公顷以上的占日本总农户42%以上;这使规模经营者人数由1996年近6万人剧增到2007年234158人,10年间增加了近3倍;2006年3月末,规模经营拥有耕地181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469万公顷的39%。

2 村町筛选,优化主体。按严格程序推举、筛选认定农业者,是日本政府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颇具特色的重要举措。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经修改的新《农业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认定农业者必须是规模、专业生产者,须向村町(相当国内乡镇一级地方农村组织)提交5年农业发展、生产经营效益计划。之后由当地村町等地方组织主持,从信用状况、生产经营业绩、从农专业和经营能力、综合素质以及5年农业发展的可行性等方面逐项进行经审查,获准后方可成为认定农业者。认定农业者既是综合能力的认定,又是信用和资格的肯定,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和地位。一旦成为认定农业者,政府将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及项目建设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使日本农业主体结构、直至生产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除了水稻之外,2005年全日奶牛户均生产经营59.7头,肉牛30.7头;养猪1095.0头,蛋鸡33549只,肉鸡40200只,分别为1960年的29.9倍,25.6倍,456倍,1242倍,45.1倍。在规模经营者拥有181万公顷耕地中,认定农业者拥有157万公顷,占86.7%;6达到规模经营者耕地17万公顷,特定农业团体1万公顷,村落营农组织5万公顷。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日本政府因势利导,计划到2015年,规模经营者拥有耕地占到全国耕地70~80%;家

族型规模经营者33~37万户,村落规模经营者2~4万个,法人经营1万个。这时目标的实现,日本农业主体状况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 政银联手,培植后劲。日本政府扶持认定农业者的政策取向一直是针对经营者的综合性援助,充实和强化制度资金,给予融资主体型补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补助,支持集约经营以及组织化和法人化,同时对涉农固定资产投资赋予低税制度等。

在政府政策框架下,公库创设了相应的融资品种,明确其融资的行业、产业重点。在农林公库资金中,SUpeRL资金占46%,农业基础治理资金和农业设施资金分别占19%和29%;在农业现代化资金中,个人设施和共同利用设施分别占69%和31%;在全日SUpeRL资金融资额(全日融资对象24280件)中,蛋、猪、牛、鸡、奶等畜产等养殖业占58.7%,水稻、水果、花卉、设施农业等种植业占38.7%。与此同时,公库在融资具体操作上,力图使政府、民间资金能够统合之后捆绑使用,让公库资金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对行业、产业引导作用以及资金的凝聚作用。据冈山县支店同行介绍,1994年日本政府决定,到2000年投资60100亿日元(合人民币4207亿元)专门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建设,以改善生产基础条件、农业结构、生产设施,重点振兴山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支持重点为肩负农业者和认定农业者。鉴于此,公库及时调整支持重点,大力支持上述领域以及特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在该县融资对象构成中,认定农业者高达80~90%,并且凭借发放长期设施资金的契机与其他资金实现捆绑。捆绑资金构成大致如下:公库资金占42%。农协系列机构固有资金占42%,都道府县资金2%,农协系列现代化资金14%。多种资金捆绑使用,显著加快了日本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步伐,在确保全日粮食、食品生产安全的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经营明显改观,公库实现了保本或微利经营的目标,贷款不良率控制在6%以下。

五、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之五:科技支撑,协同发展,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增创市场竞争优势

日本进入农业现代化时代,农业政策性金融功不可没。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日本都道府县的精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向人们诠释公库近些年来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服从和服务政府宏观经济目标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1 支持科技型项目建设。位于冈山县真庭市邻的美甘正平与美甘泰治奶牛养殖场是由父子共同经营的科技支撑型企业。该场由父亲泰治始建于1976年,现经营母牛(生犊牛)69头,奶牛83头,2007年销售额4500万日元。1980年借入公库资金1200万日元,儿子正平2000年毕业于酪农大学成为场长,2004年成为认定农业者,2007年取得政府事业资助19000万日元,补助金12000万日元,借入公库资金6500万日元(借期为18年,利率1.9%)用于建设新牛舍、增设粪尿处理设施和饲料自动供给装置。饲料由蒜山酪农农业协同组合租地运用近乎有机农业方式种植供给;饲料通过氨化作用外加精饲料而成并兼以科学喂养;挤奶全部机械化和无菌操作,生奶全部卖给当地生奶贩卖联合会;养殖过程产生粪尿须在专用场地堆积发酵熟化后方可使用,政府和公库对其粪尿处理设施建设予以资金支持。据同行介绍,科技对该场经营效益的贡献率高达84%。因此,该场经营要比同行业基准利率高出15个百分点。

2 支持特色型项目建设。“每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日本牛奶消费量一直居高不下。看好这个市场,公库支持真庭市蒜山酪农农业协同组合创立“泽西奶”品牌可谓独具匠心。一是支持发展泽西种奶牛养殖场。泽西种奶牛,体积小,体重460公斤,平均日产乳量18.8公斤,每头年产奶6吨。与一般荷兰种奶牛不同,其奶营养价值高,味道浓厚,附加值高,鲜奶每升售价330日元,高于荷兰种牛奶50%以上。目前,泽西种奶牛养殖场已发展到38户,养殖泽西种奶牛2037头,其养殖规模在全日居首位。二是支持蒜山酪农农业协同组合产业化生产经营与创立泽西牛奶品牌。该组合成立于1956年,组合成员53人,酪农(泽西种奶牛养殖场)38户,均通过人股的方式参加了该组合。组合成员日产生奶21吨,大部生奶经组合加工主要产品:鲜奶、酸奶、干酪、冰淇淋、布丁等近百种产品,全部销往全日各地。

此外,公库还支持该组合凭借丰富的牧场资源。创立泽西种奶牛参观中心、养育牧场,开放牧场供游人观光,出租空地供城里人建度假别墅。目前,该项目已形成了牧草种植一泽西种奶牛养殖一生奶系列加工销售一旅游观光度假的产业链化生产经营项目,在当地颇具知名度,经济、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3 支持协同型项目建设。日本以两个“百分之一百”(农民、农业企业加入农协均达100%)而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通过协同组合的力量,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融资、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笔者一行先后考察了真庭市农产品分拣包装、委托销售协同组合,仓敷市、总社市玫瑰和水果等农产品销售市场组合等。尽管它们创建背景、规模以及经营产品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共济互利。如前者拥有组合成员16027人,其中正组合员11843人(7774户),准组合员4184人(3498户);组合还配备营农指导员23人,生活指导员6人,组合下辖经济部、销售指导部一共济部、信用部、审查部、总务部以及各支所、营农经济中心,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组合拥有信用事业:存款1059.74亿日元,储蓄822.96亿日元,贷款203.99亿日元,有价证券23.57亿日元;共济事业:长期共济拥有额5188.57亿日元;购买事业:供应购买品、经办额28.13亿日元;销售事业:销售品销售经办额18.52亿日元。可对组合成员提供各种农业生产经营的支持。

六、对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的启示

1 尽快完成我国农发行职能的法律定位。不论从支持“三农”的实际出发。还是学习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出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可对建行之初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进行修订,出台上述法律法规。近年来,农发行仅仅依靠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领导批示、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中某些提法等来阐述农发行的职能定位是不够的。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均建立在专门法律基础之上的做法,建议通过上述专门立法,严格界定其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地位、运营管理模式,严格界定其资金来源渠道、筹措方式和成本(如日本政府刚性规定邮政储蓄资金按一定比例回流农业),明确农业发展银行与政府、中央银行的关系以及政府支持方式、监管模式等。

2 尽快完善农发行经营模式、体制机制,郑晖行长曾经指出,要把农发行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合理、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政策性银行。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个目标是客观可行的。经过全行上下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资产业务较快增长,负债业务稳健运行,不良贷款逐步双降,财务状况继续趋好,资本充足率走高,正在农村金融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建议总行强化研究室功能组建政策研究部,组成由基层第一线和总行有关领导、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专家参加的课题组,加强对农发行服务大局的经营机制、模式研究。研究重点包括:资本金拨补机制(如国家财政注资、利润转增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主要包括市场发债、中央银行借款、居民和单位存款刚性分流等)、从农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市场化或财政化还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包括减免各种税收、兑现政策优惠和风险补偿等)。为中央决策和制定各个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进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