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的保证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8:53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1

一、透析现行劳教制度的缺陷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劳动教养制度诞生之初,主要是为应付反革命案件而设。根据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劳动教养制度设立之初,对于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劳动教养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种惩戒和改造具有再犯可能性的“常习犯”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同时,劳动教养对被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性也越来越大,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项行政性措施所需的限度,而且其适用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总之,在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下,被劳教人员的地位趋于恶化、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于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普遍反思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

从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的运行效应来看,已经展现出了以下两个机理缺陷:

一是在实体层面上,劳动教养的性质归属不清。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状况》白皮书中明确宣称:“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而且在实践中,颁布有关劳动教养方面的法规、规章的多是行政机关。因此,劳动教养似乎应当是一项行政处罚措施。但是,劳动教养性质中的行政性与劳动教养的现实所反映出的劳动教养性质的应然性相去甚远。从劳动教养对人身自由的强制性程度来看,它远远超越了行政处分的范畴,而与刑罚大同小异,甚至比刑罚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颁行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从这一规定来看,劳动教养对被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的剥夺最高可达三年,这就使劳动教养在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限上甚至比管制、拘役、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刑罚措施更长,而且两者在人身强制性的严厉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别,这些特征使得劳动教养实际上很难同刑罚措施区分开来。也正因为此,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司法悖论:比如一些被劳教人员宁愿就重(刑罚)避轻(劳动教养),或罪行重者(主犯)处罚轻(拘役),罪行轻者(从犯)处罚反而重(劳动教养3年);或作一次违法行为,处罚重(劳动教养3年),在劳动教养期间逃跑再犯罪,处罚反而轻(有期徒刑,可能较之作一次违法行为提前获得人身自由)。

二是在程序层面上,劳动教养的采用缺乏法院的司法审查。根据1979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将劳动教养的审批权限确定为:由省、市、自治区、和大中城市的民政、公安、劳动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审查批准。但在1984年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动教养人员城市户口问题的通知》规定:公安机关“受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据此,在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实际上是由公安机关一家在对劳动教养的采用进行审批。由于劳动教养由公安机关一家决定,而且决定往往是通过书面审查的形式进行的,被劳动教养人在其权利被剥夺以前未经过任何的听证程序,决定的做出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这就使被劳教人员在其人身被剥夺以前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同时也为公安机关滥用权力提供了方便,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的“劳教腐败”(广义上也是司法腐败的一种)也是由此而来,可见,缺乏司法审查机制的劳教制度对公民的人权保障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二、构建劳动教养制度的司法审查机制

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机理缺陷也正是我们制度变革的目标和方向。从学者们目前的改造思路来看,主要是从界定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入手,根据性质的定位来设计相关的制度架构。如有的学者认为,劳动教养与刑罚大同小异,甚至比刑罚有过之而无不及,劳动教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刑事处罚。因此,主张将劳动教养制度纳入刑罚体系内进行重新配置;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的目的并不是惩罚已然之罪,而是防患可能之罪,因此,劳动教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保安处分措施,应当将劳动教养制度改造成为我国的保安处分措施而纳入刑事制裁体系。

但是,从学者们目前的改造思路来看,仍然坚持了一种“重实体、轻程序”的理论进路。实际上,考察劳动教养制度的机理缺陷,不仅体现在实体层面上的性质归属不清,而且表现在程序设计上司法审查机制的缺位,因此,改革劳动教养制度,不仅需要从实体层面上厘请劳动教养的性质,而且需要从程序层面对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予以规范和重构。我们认为,劳动教养作为一项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从程序法的角度说,不管是将劳动教养定位为刑罚措施,还是保安处分措施,关键的是必须对劳动教养的实施贯彻司法审查原则,即必须由法院经过审查后才能作出劳动教养的决定,而不能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审批程序违背了司法审查原则——这一刑事司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所谓司法审查原则,是指未经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它刑罚;未经法院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以及其它强制性侦查措施。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体性强制处分——刑事制裁措施的采用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

处罚作为责任非难的一种形式,以剥夺被制裁人的一定利益为内容。刑罚作为国家处罚违法行为的最严厉手段,其适用将给被告人造成剥夺财产、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严重后果,因此,其适用在程序上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具体而言,国家应否对公民施用刑罚,不能由提起控诉的检察机关单方面决定,而必须由作为第三方的、相对中立的法院经过一定的审理调查程序后才能加以决定。实际上,国家之所以在检察院之外还设立法院来参与刑事诉讼,就是希望通过法院的介入来对检察院前一阶段的追诉效果进行审查,以确保追诉的公正性。这是因为,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被害人个人,还对国家法秩序造成侵犯,因此,国家以检察院为代表向被告人提起控诉,检察院作为追诉者实际上处于案件的当事者一方,而根据“自然正义”原则,“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检察院作为当事人是不能决定刑罚的执行的,如果由检察院来决定刑罚,难免会因其追诉者的心理和地位产生适用上的偏差,也难以使被告人和社会公众对判决结果的公正性产生认同感,这样就会抵消刑罚执行的效果和意义。只有由作为第三方的法院来决定刑罚,才能保证刑罚适用的公正性,才能使被告人和社会公众认同判决结果的公正性,才能使刑罚的威摄和预防功能得以发挥。同理,刑罚执行中的变更包括撤销、减刑、假释等也都应当由法院来决定,刑事执行机关可以申请但本身并无权决定。

有的国家实行刑事制裁措施的“双轨制”,即除了刑罚以外还可以对被告人适用保安处分。刑罚的适用以责任存在为前提,因此只适用于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而保安处分的适用并不以责任为前提,它适用于有危险的犯罪人。在这种刑事制裁双轨制下,刑罚是一种带有威慑性的制裁措施,其目的在于镇压已实施的犯罪;而保安处分则是一种预防性的制裁,目的在于防止将来实施其它犯罪。从各国的规定来看,通行的保安处分措施包括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强制治疗、针对瘾癖者的禁戒处分、针对累犯等有犯罪习性者的保安监置等,这些保安处分措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其适用同样会给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造成限制或剥夺,因此,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司法审查原则的适用对象应当延伸至保安处分措施。不仅刑事处罚措施的适用需要经过法院的审查,保安处分措施的适用,也必须经由法官进行司法审查后才能决定。正如德国刑法学者所指出的:“刑罚和处分的双轨制原则上讲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罪责报应和危险预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两者又都属于刑法的合法任务。如同刑罚一样,处分同样需要合法化:它们不仅必须是符合目的的,而且还必须能够经受住公正法庭的审判。”

(二)程序性强制处分——强制侦查措施的采用也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

1、人身保全措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在国外刑事诉讼理论上中也被称为人身强制措施,或人身保全强制措施,包括逮捕、羁押等,这些强制性措施的采用,虽然有利于查找嫌疑人并保全其人身,以便将来对其和审判,但其实施以限制或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为代价,对公民人身自由与安全威胁甚大。根据“保障人身自由权才是保障一切人权的基础”这一共识,各国均对人身保全措施的采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侦控机关采用逮捕、羁押等强制性措施必须事前得到法院的审批,如逮捕需要获得法官签署的逮捕令;另一方面被逮捕、羁押的被告人有听证权,即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法院通过言词审理的方式对逮捕、羁押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逮捕、拘禁不合法的或者已经没有必要的,被告人有权立即获得释放,即实行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的双重审查机制,为公民提供保护和救济。

2、证据保全措施。刑事侦查程序的目的一方面是查获犯罪人,另一方面则是查获犯罪证据。因此,为保障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获取案件证据,在刑事侦查程序中,除了需要采取强制性人身保全措施以外,还需要采用强制性措施如搜查、扣押、检查等保全证据,以便在和审判时用来指控被告人。这些证据保全措施的适用同样会给公民的权利造成强制犯,因此,也必须贯彻司法审查原则,其采用必须经过法院的审查批准。

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现代法治国家也被称为“司法国家”或“裁判国家”,这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司法权的重要性的形象描述,“司法国家”的典型特征和核心要素是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即法院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对国家强制权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保障个人的权益,防止国家强制权的违法侵害。现代法治国家在观念上认为,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冲突与平衡,虽然基于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需要,国家权力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允许国家权力强制犯公民的权利,但是由于国家权力具有扩张的本性,为防止国家权力过度扩张导致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任意凌侵,关键的是一方面必须对国家权力的强制权明确地予以划分与限制,另一方面必须由法院对强制性措施进行审查,使公民由此享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在现代法治国家看来,法院是制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强有力也是最后的手段,国家对公民重大权益进行强制性处分,必须由法院经过正当的程序审查后才能作出;未经法院的司法审查,不得对任何人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刑罚,这便是司法审查的理念和原则。从现实情况来看,司法审查原则已被视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得到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甚至是宪法的肯认。如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四款规定:“其权利受到公共权力侵犯的任何人,都可以要求法院对侵犯进行审查。”日本宪法第31条也规定:“任何人,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剥夺其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它刑罚。”

根据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不管是将劳动教养归类为刑罚措施,还是将其定性为保安处分措施,作为一项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其采用都必须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未经法院的审判,不应当对公民科处劳动教养。其实,国外对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非议甚多,其依据并不是认为劳动教养对被劳教人员人身自由的限制时间过长,而主要是认为劳动教养对公民自由的剥夺未经过任何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一个公民未经审判就可被剥夺人身自由达3年之久”,他们认为这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认为,改造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劳动教养的司法审查机制,由法院来对劳动教养的采用进行最终审查。

当然,从劳动教养的性质来说,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并不完全是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因此,不能将劳动教养定位为刑罚措施。相反,劳动教养的目的不是惩罚已然之罪,而是防患可能之罪,主要是用来惩戒和改造具有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的“常习犯”,因此,我们趋向于将劳动教养认定为一种保安处分措施,并由此构建劳动教养的审批程序。具体而言:

首先,在形式上,应当由刑事诉讼法典对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在这方面,德国的作法值得借鉴,德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第六编(特别种类程序)第二章(保安处分程序)专门就保安处分措施的诉讼程序作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413条规定:“因行为人无责任能力或者无审理能力,检察院不进行刑事诉讼程序的时候,它可以申请自主科处矫正及保安处分(保安处分程序),以法律对此准许,根据侦查的结果可能判处矫正及保安处分为限。”

其次,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上,必须贯彻以下程序原则: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2

一、农忙季节稳定工人的特殊措施

(1)农忙季节管理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不请假、不脱岗,全部跟班作业。

(2)采取提高工人工资,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人生活,农忙时节不放假,保证工程连续施工、顺利施工,以便提前工期计划的落实。

(3)选用不受季节影响施工的劳力,优先选择南方劳动力,与劳力组织负责人签订责任状,保证人员充足,同时认真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不许停工,否则给予处罚。达到上述要求,制定经济激励机制,农忙期间每人每日补助35元,以确保正常施工。

(4)加强现场组织与协调,保证农忙季节充足的劳动力。

(5)各种地材在农忙前提前准备齐全,后勤各专业班组及个专业处室以工程为主,时刻准备着调配,调剂资金到位,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6)认真安排好农忙节假日期间的生产进度计划。

(7)对农忙节假日期间出全勤的一线工人给予补贴,在农忙期间加强对工人的慰问,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别在工资发放上保证全额到位,可以提前预支工资。

(8)随时抽查工人的生产考勤,对农忙节假日期间不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旷工的职工进行批评教育,并进行罚款。

(9)认真安排好农忙节假日期间职工的休息,不能过分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对特殊情况合理布置休息,采用轮休制。

(10)增加福利开支,备足医药保健品和降温饮料,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11)建立在农忙期间施工人数检查制度,加强农忙期间劳动出勤管理,项目部要建立自己的检查小组,每天检查出勤人员,并做好记录,定期向公司汇报。公司在农忙期间将由公司领导组建检查小组,不定期对项目部进行抽查。

(12)奖励措施:为了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公司制定了一定的奖励措施,对在农忙期间坚持正常生产的一线职工进行奖励,奖励金额视职工具体情况而定,家居农村的职工奖励250元,家居城市的职工奖励100元,所有费用由项目部自行解决。对比预定工期提前完成任务的项目部,公司对其奖励1000元。

二、节假日加班保证措施

1、我司对赶工工程历来有节假日加班的传统,其职工队伍不会因本工程节假日正常施工而出现人心不稳的情况。

2、我司职工及外聘工人均与我司签订了相关合同,其管理群及作业队伍群相对较为稳定,节假日施工易于保证。

3、我司在本工程施工中,将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对本工程节假日施工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加班,保证节假日正常施工。

4、处理好节假日对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节假日工人的心理均会产生波动,如处理不好,将对工期带来不良影响。遇节假日,为确保正常生产,在思想上对工人进行教导,同时在后勤、工薪、福利上加以保证。

5、为对节假日、封路、停水、停电等特殊情况进行妥善安排,建立天气预警制度。

6、我司拥有一大批相对固定、实力雄厚的材料供应商,实行强强联合,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对材料供应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对于材料采购工作年、季度、月计划要求做到提前储备,保证节假日期间材料使用的正常保证。

三、夜间施工采取下列措施:

1、根据现场情况,夜间施工尽量安排噪音小的工作,避免影响邻近居民休息。当因工程需要连续施工时,应提前征得居民的谅解。

2、夜间施工时,应保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能满足夜间施工需要,并准备备用电源。

3、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安全标牌、警戒灯等标志,标志牌具备夜间荧光功能。保证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4、在人员安排上,夜间施工人员白天必须保证睡眠,不得连续作业。

5、施工处经理部各部门建立夜间施工领导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加强夜间施工管理与调度。在施工处经理部设置夜间值班室;在施工现场安排现场值班室。

6、充分考虑施工安全问题,不安排交叉施工的工序同时在夜间进行。

7、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安全标牌、护栏、警戒灯等标志。保证行人、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8、做好夜间施工防护,在作业地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悬挂红色灯,以提醒行人和司机注意,并安排专人值守。

9、夜间施工用电设备必须有专人看护,确保用电设备及人身安全。

10、夜间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严禁施工作业。

11、夜间施工时,各项工序或作业区的结合部位要有明显的发光标志。施工人员需穿戴反光警示服。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3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鞍山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劳动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市、县(市)区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劳动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劳动保护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和监察。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劳动保护工作行业和部门监督管理职责,保证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贯彻实施。

第六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本规定,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七条  劳动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劳动纪律,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行为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劳动保护管理

第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法定代表人或经理(厂长)是本单位劳动保护工作第一负责人;其他管理人员在其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第九条  用人单位在实行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过程中,必须明确各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负责人,重视安全风险,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第十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标准,并随着体制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及工艺的改进不断修改完善。

第十一条  各有关主管部门在审批涉及职工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项目时,要严格把关。未经劳动、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查认证的,不予批准。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配备与本单位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劳动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和分管安全生产的副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专门安全培训,取得相应的劳动安全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对转岗、下岗后重新上岗或从事新设备、新工艺、新工程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新岗位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对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总体和单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培训教育,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每班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国家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定期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诊断为职业病者,必须调离有职业危害的岗位,并给予疗养和妥善安置。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监督其正确使用;为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从事高温或高温季节作业的劳动者提供必需的保健措施,发放防暑降温保健食品或用品。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做好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小时,并保证劳动者每周必须至少休息一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必须经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九条  要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挂钩,制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规定。用人单位应参加工伤保险,按期缴纳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章  劳动保护措施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应包括劳动保护内容。建设项目的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劳动保护措施的初步设计和竣工验收,须经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否则,不得施工或投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设施、使用的设备、原材料、防护用品、安全检验仪器和生产工艺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

用人单位从国外引进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者采用国内配套的符合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的劳动保护设施,并与引进的主体设备同时安装或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对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毒物、气体、液体等职业危害因素和所有危险作业,应按照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采取必要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为寄宿职工和夜间工作的职工提供必要的符合国家安全卫生规定标准的食宿条件和安全可靠的采暖设施,有效地防止火灾、中毒、爆炸、触电、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四条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必须具备《辽宁省建筑安装企业安全施工资格证》。建筑施工开工前或跨年二次开工的工程,必须经劳动安全行政和主管部门办理《建筑施工开工安全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生产、储运、经营和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在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灼烫、窒息、中毒等处所,应配备应急救护或疏散设施。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制造、引进、安装、使用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电梯、厂内机动车辆和防雷装置等,必须经法定检验部门进行定期检验,取得安全性能检验证或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经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安全审查认证:

(一)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

(二)起重机械、电梯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

(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

(四)建筑、结构安装施工和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以及高层建筑的清洗维护;

(五)矿产资源开采;

(六)安全防护装置的生产;

(七)其他对人身安全有较大危险的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对各种设备、设施(含劳动保护设施)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保证其安全可靠;对作业场所的粉尘、毒物、高温等职业危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法定检测部门的依法检测;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应及时治理和整改。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及有关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用人单位劳动保护设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受理和查处违反劳动保护法规行为的举报案件。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备专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劳动保护专兼职监察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在职权范围内履行本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能。

第三十一条  专(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必须佩带市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颁发的标志,方可进入生产作业现场。

专(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在其职能范围内,有权调阅有关文件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发现有违反劳动保护法规的情况,有权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发现有危及生产安全和劳动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责令用人单位立即改正或停止作业,并及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各级工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辽宁省工会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群众监督。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贯彻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成绩显著的;

(二)在防止伤亡事故、消除职业危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或有重大贡献的;

(三)在劳动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或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对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有重大贡献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成效的;

(四)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或采取紧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或在事故抢救中有功的;

(五)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可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并处罚款: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造成重伤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造成死亡事故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对发生的伤亡事故负有个人责任的,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同时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根据情节,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发生重伤、急性中毒或者死亡事故后隐瞒、谎报或者破坏、伪造事故现场的,按前三条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九条  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4

1对工厂的安全工作负总的责任,并直接管理工厂的安全专职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各种规章制度;

3在计划、部署、检查、总结生产工作的同时,要有安全生产工作内容;

4组织审定工厂制定的各项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贯彻执行;

5及时组织调查、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并对事故责任者要严肃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预防事故重发生;

6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安全保护方针、政策和安全业务知识。

二质检部安全职责

1参与有关劳动保护措施项目的审查,以及劳动保护方面的规范、规程的制定和审查;

2编制或修订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岗位操作时,工艺条件必须符合劳动保护条件要求;

3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工作中,都必须考虑劳动保护方面的要求,应尽量采用无毒、低毒物品替代有毒、高毒物品;

4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三机电设备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工厂机械、电器、仪表、设备、工艺管道、通风排风装置的管理,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2制定或审定有关设备制造、改造方案,组织编制维修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确保其实施;

3监督车间机械动力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其正常运转,防止发生事故;

4编制厂内通用设备的维修规程和有关操作制度,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5负责厂内的设备及安全装置的管理、检查或定期检查;

6组织实施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和制定安全隐患的整改措施;

7负责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四管理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劳动保护措施所需物资和防护器材的采购、供应,并确保采购的物料符合安全要求;

2负责对采购、保管人员经常性安全教育,切实搞好仓库的防火安全工作;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并督促落实。

五后勤保卫部门安全职责

1在工厂主管领导下,负责全厂的保卫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防火工作的政策、法令、指示、规章制度;

3负责厂内消防、有毒物品、爆炸物品、灼伤、触电等的急救措施,及时准确的进行抢救、报警;

4负责厂内宿舍、饭堂管理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厂区的防盗工作,确保24小时有人巡查值班。

六生产部门安全职责

1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检查生产进度时要同时检查安全生产情况;

2负责生产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3在生产中发现重大危险,要及时进行调度指挥。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并做出详细记录报告分送厂安全部门;

4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考虑生产设备装置的能力,防止设备装置带负荷运行;

5在安排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时,负责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平衡配套工作;

6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七车间主管安全职责

1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在车间贯彻执行,把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1)

2对新员工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的教育;

3对车间进行定期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处于完好状态;

4严格执行劳保用品及防护器材的管理,并监督员工正确使用,教育员工妥善保管;

5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保护现场,查明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的意见,报工厂安全部门执行。

八班组长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工厂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工人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

2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3负责组织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清除,并报告上级;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做好记录,参加和协助事故调查、分析,落实防范措施;

4监督、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5对新员工进行班组安全教育,并保证培训合格方上岗作业;

6做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保持生产作业现场整齐,清洁。

九生产工人安全职责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制止劝阻他人违章作业;

2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要交接安全生产情况;

3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果断正确处理事故,并及时性如实汇报,保护好现场;

4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确保生产安全;

5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

6按规定着装上岗作业,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5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特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它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施工生产现场安全管理不仅要强调这一指导思想,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安全管理的特性。安全管理有如下特性:

1.1预防性。安全生产管理以预防为主。应尽一切努力,采取适当措施,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1.2长期性。施工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是伴随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只要生产还在进行,客观上就存在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细致的工作。

1.3科学性。建筑施工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学习有关安全技术的科学知识,总结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才能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14群众陛。安全生产是与全体职工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只有人人重视安全,安全生产才有保证。

2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

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与建筑业的高空、露天、劳动密集形作业有关,还与近来年市场的扩大,法制不健全、安全意识差、安全教育滞后、人员素质低、安全投入少、施工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只有清晰地了解不安全因素,才能有针对『生的解决它:

2.1施工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操作者的劳动负荷方面,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看,人参加生产是中枢给四肢下指令的消耗能量的一种劳动。如果时间过长、任务过重,则因消耗能量过多会感到疲劳,使生理、心理的反应处于不稳定状态,视觉首先失去对外界条件的正确判断,运动姿势和轨迹也逐渐紊乱.此时事故发生率就会增加。但是,如果劳动负荷过低也会发生事故。劳动负荷过低,人就会出现松散、麻痹大意,故有“思想麻痹之时,就是事故发生之日”之说。因此,施工现场生产管理就必须使施工操作程序和施工方法合理化.施工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均衡,劳动负荷保挣除当、均匀,使操作者的精神和体力保持最佳状态,才能安全而稳定地进行生产。

2.2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建筑业虽已形成了“总承包企业一专业分包企业一劳务企业”的三级格局,但结构不尽合理,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金字塔资质体系尚未形成。建筑市场较为混乱,时常出现一个项目有几个分包商,这些分包商的社会信誉,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较差,在工程施工过程下,偷工减料,安全意识淡薄,根本谈不上对安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制不健全,跟上不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安全事故查处不利。

2.3材料及施工机械质量不合格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与施工安全相关材料的质量是安全施工的基础,材料不合格,安全就难以保证。由于建筑施工中所需的与安全有关的材料种类较多,用量较大,采取全数检查难于实现的,但采用抽检的方法,往往又会产生遗漏。加之有些承包商在工程中标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按安全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监理人员对进场的材料控制不严或未按有关规定对应进行现场见证取样复试的材料不进行复试,致使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工程施工中,留下了安全隐患。施工机械的质量对安全的影响很大,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施工机械的种类多,流动性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查的方法往往会产生遗漏。一些施工单位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不到位,重使用,轻管理,导致机械设备带病作业,加之部分安装人员素质不高,不按安装技术规程进行安装,使安装质量得不到保证,留下了安全隐患。

2.4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施工工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组织措施和施工组织设计。在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多的,如制定安全施工方案,不能严格执行,不注意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出了问题才去处理,影响了工程的施工安全。

3设计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旅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即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根除危险因素一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隔离、隐蔽、联锁一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一校正行动。在现场施工生产的一套人、机、环境系统中,要求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卜通过选择最符合人操作的设备,最适合的工具,最方便使用的机械,最适宜的工作环境,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使人能够正确判断来自人机接口的信息,使人的操作行为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事故。

4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措施

4.1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要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主要做法是:“一坚持、二投入、不要、四结合、五规范、六标准”。“一坚持”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二投入”是:狠抓人才培训的投入;加强施工现场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关键是舍得花钱买安全。“三不要”是:经常教育职工和民工: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别人,不要被别人伤害。“四结合”是:教育与奖惩相结合;重点检查与现场巡回检查相结合.书面教育与现场实例相结合泊我检查与相互检查相结合。“五规范”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施工现场治保、消防管理规范,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规范.施工现场安全值班规范;施工现场施工图组织设计规范.“六标准”是:施工程序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生产设备、安全设施标准化;工作环境,工具材料摆放标准化;安全标准、标志标准化;职工民工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化。

4.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企业应建立以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有健全的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四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公司设有安全科、处)。根据建设部规定按企业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至五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人员,并经建设主管部月培训考核取得安全生产岗位合格证。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6

为贯彻落实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市安委办、**市安委办和**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确保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经研究,决定从9月初到今年10月25日在全市开展劳动防护用品专项整治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坚持打击与整治、扶优与治劣、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通过专项整治,到10月25日实现劳动防护用品产品生产企业监管档案全面建立,杜绝无证照生产行为,获证企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防护用品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

二、工作重点

1、重点问题。即劳动防护用品产品无证生产;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不按法定条件、要求组织生产,以及制售假冒伪劣等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

2、重点产品。劳动防护用品产品,其中要突出实施生产许可证的劳动防护用品重点是安全帽、安全带、防护面具等。

3、重点单位。即有过质量违法行为、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的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和无证无照的黑窝点。

三、措施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劳动防护用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全面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1、全面普查辖区内劳动防护用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重点产品生产企业以及所有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标志等情况,建立质量档案,并录入产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

2、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进行整治,严格查处不按国家强制性标准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

3、依法坚决查处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销售以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无证产品的违法行为。

4、加强对企业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发证要求、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是否存在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监督检查后处理;利用年审、巡查等监管措施,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确保证后生产条件和能力得到持续保证。

到今年10月25日,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所有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解决无证生产的问题;区域内基本杜绝制假售假重大违法活动。

(三)加强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的各项措施,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在“质量月”期间,要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宣传活动。

四、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计划组织阶段(9月10日~9月20日)

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二)专项检查阶段(9月20日~10月20日)

各中队要严格按照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局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加强检查,督促工作,确保整治进度和质量。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7

关键词:ppms劳工贸易措施;Gatt;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30-03

1ppms劳工贸易措施概述

1.1ppms劳工贸易措施的产生背景

在当今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了其对本国劳工待遇及保障条件的不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劳工的低水平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由此产生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产品对发达国家的国内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本国相关产业遭受的冲击及失业压力颇大的现状,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不执行较高水平的劳工标准,致使自己在执行较高劳工标准后制成的高成本产品与来自低工资、低福利待遇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是不公平的,并对wto一直标榜的“自由贸易”提出了批评。同时还认为发展中国家低标准的劳工保护状况会引起“Racetothebottom”(倒退的竞争)现象,即利益的驱动会使得各国的劳工标准普遍降低,造成劳工保护日益恶化的状况。

为了解决该问题,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将劳工标准问题与贸易进行挂钩,采取涉及劳工标准的ppms措施,以贸易制裁的方式来推广劳工标准。试图将贸易与劳工权利挂钩最早可始于1890年,那时美国就已经开始禁止进口由监狱的囚犯生产的外国产品;1886年美国劳工联盟(aFL)建立,它积极推动美国国会采取措施反对来自低工资国家的产品来保护美国的工业,这个原则被1922年和1930年的关税法所采纳,作为“成本平等化”(costequalization)的体现;在1930年时,美国颁布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Hawley-Smoothtariffact),该法案中将禁止进口的产品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强制劳工生产的产品;20世纪20年代期间,几个欧洲国家对进口“低劣雇佣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同时许多国家也禁止进口劳改产品;1988年美国出台了极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贸易与竞争综合法案》,其中首次将“持续否定工人权利的行为模式”列入不合理的外贸行为清单,对所谓不尊重世界公认的雇员权利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报复。

1.2ppms劳工贸易措施介绍

ppms是生产过程与生产方法(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s)的简称,其含义为“基于产品的生产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产品本身特性而适用的产品标准”。广义的ppms分为与产品有关的ppms和与产品无关的ppms,与产品有关的ppms(product-relatedppms,简称pR-ppms)是指这种生产过程或方法将会影响产品的最终性能或产品使用者的安全,与产品的特性联系最为密切。而与产品无关的ppms(non-product-relatedppms,简称npR-ppms)则是指该ppms并不会影响产品的最终性能及消费者的使用,它仅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体现出的表征,例如纸制品生产过程中是否污染了周围的河流,生产该产品时是否侵犯了劳工的权利如压低劳工报酬、工作环境恶劣、使用了童工或强制性劳工等,体现出的是一种消费者无法探明的且不影响其使用的产品生产过程和方法。

由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涉及劳工权利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属于与产品无关的ppms(npR-ppms),因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果采取了如使用童工、监狱狱工、强制性劳工进行生产作业、工作环境极度恶劣、给予的工资报酬过于低下等侵犯劳工权利、不符合国际劳工核心标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时,并不会对产品的最终物理属性和产品性能进行改变。而一国对于不符合本国的劳工权利ppms标准的产品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单方予以贸易限制的手段就称之为“ppms劳工贸易措施”,当然该限制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税收、数量限制、贸易制裁等。对于这种涉嫌歧视性待遇的ppms劳工贸易措施,笔者将在下文中详细分析其在wto框架中的法律地位,以探讨其合法性问题。

2ppms劳工贸易措施的合法性问题分析

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npR―ppms措施中的一种,故探讨ppms劳工贸易措施的合法性问题,实质就是讨论有关npR―ppms措施在Gatt中的法律地位。其所涉及的条款主要为Gatt1994的第3条第4款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第11条有关“数量限制的一般取消”的规定、第20条“一般例外”的规定。

2.1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符合Gatt第3条

Gatt1994的第3条是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它要求成员对进口国产品和国内产品给予相同的非歧视的待遇,其中与ppms劳工贸易措施联系紧密的是该条的第4款,该款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的相同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要分析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符合第3条的规定,应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讨论:(1)第3条的“管辖范围”是否包括ppms劳工贸易措施;

(2)如果第3条中的管辖范围包括ppms劳工贸易措施,那么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劳工标准的产品是否能认定为“相同产品”;

(3)ppms劳工措施所针对的进口产品受到的待遇是否低于本国相同产品。

2.1.1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归第3条规范调整

对于该问题在金枪鱼―海豚案i和金枪鱼―海豚案ii的Gatt专家组报告中得以详细阐述。这两个金枪鱼-海豚案案情是相同的:由于现代渔民一般采取拖网技术捕捉金枪鱼,而在东太平洋热带海域,黄翅金枪鱼常常聚集在海豚出没的海洋面下,因此利用这种拖网技术捕鱼时经常会将海豚也捕进网中,造成了对海豚的伤害,于是美国1972年的《海生哺乳动物保护法》中规定,如果某种商业性捕鱼技术导致受到伤害或死亡的哺乳动物超过了美国的标准,那么使用这种技术捕获的鱼将被禁止进口或销售。此法案允许美国单方面对进口的金枪鱼实施贸易制裁措施,用以保护被外国捕鱼活动所威胁的海豚。据此法案,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国家需要证明他们有何美国类似的捕获金枪鱼的法规,并要证明其渔船对海豚的平均附带捕获率没有超过同期美国渔船的1.25倍。该法案不仅使东太平洋热带海域使用拖网技术的国家捕获的金枪鱼受到限制,而且也限制从主要禁运国进口金枪鱼后再将这些金枪鱼出口到美国的国家。

在专家组的报告中,专家组认为第3条的第1款和第3条的补充规定对第3条的管辖范围做出了规定,第1款中规定:“缔约各方认识到,国内税和其他国内费用、影响产品的国内销售、供应、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法律、规章与细则,以及产品按定量或比例配料、加工或使用的国内数量管理,不得以给本国生产提供保护的方法适用于进口产品或本国产品”。在第3条的补充规定中规定:“任何的第1款中规定的国内税及其他费用,或法律、规章和细则,凡适用于进口产品和国内相同产品,和对进口产品来说在进口的时间或地点征收或实施者,仍应视为第1款中所指的那种国内税或其他国内费用,或者那种法律、规章和细则,因此要受到第3条的约束。”根据这两个条款,专家组认为第3条规定的这些法律、规章、细则等措施只能包括规范产品本身的国内措施,而对于规范与产品无关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问题的措施则不在第3条所包含的范围之内,由于美国《海生哺乳动物保护法》中的规定的措施并非规范“金枪鱼”这个产品本身,而是在规范捕获金枪鱼的方法,因此对于该npR―ppms,措施是否违反Gatt的规定不能根据第3条的规定来判断,因为第3条的管辖范围不包括这种并不影响产品最终性质、而仅涉及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的措施。因此专家组认为应当适用Gatt第11条第1款,即美国的措施是违反了该条禁止数量限制的规定。

事实上,对于专家组认定npR―ppms措施不应用第3条来判断其是否违反Gatt规定的裁决有诸多学者认为其是不合理的,比如Hudec认为对于第3条第1款的解释应当采取宽泛主义,应当包括所有的“影响国内产品销售、供应、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国内税和管理措施,也包括npR-ppms措施,只有这样宽泛的解释才能将第3条所管辖的措施范围延伸到所有可能影响进口产品的措施上,以此才能有效的防止对国民待遇的违反和规避。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即虽然在争端解决案处理的实践中对于npR―ppms措施专家组倾向于将其归为第11条第1款违反了数量限制条款予以判断,而实际上该措施是第3条能够管辖的,且更合理和全面,因为采取数量限制条款来否定ppms措施是会产生规避的机会,譬如ppms措施不是采取数量限制而是采用增加赋税、贸易报复等手段,而这些都是第11条所不能予以规范的。因此,对于属于npR-ppms措施的ppms劳工贸易措施,它应是包含在第3条管辖的措施范围内的。

2.1.2ppms劳工标准不同的产品是否能认定为“相同产品”

要探讨这种在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中对劳工的保护与进口国标准不同的进口产品是否能视为与本国“相同的产品”(likeproducts),核心就是对于“相同产品”的界定是采取什么标准。

在上诉机构审理“欧盟石棉案”中,曾引用并总结了Gatt1947过境调节税工作组所确立的相同产品的认定标准,包括:

①产品本身的物理特征;

②产品的最终用途;

③消费者的品味和习惯;

④关税分类表。这个标准在日本酒案和多个争端案中得到引用,意味着专家组认为对于产品的定性应当主要根据其物理特征来决定,那些对产品物理特征没有影响的因素是可以不被考虑的,在两个金枪鱼―海豚案的专家组报告中,尽管专家组是利用第11条来判断npR―ppms措施违反了Gatt规定,但对“相同产品”的界定问题同样涉及,尽管专家组在其先前的分析中认为该npR-ppms措施不归Gatt第3条调整,但仍认为“即便该措施受到第3条的管辖,它也不符合第3条关于‘相同产品’规定”,认为“对金枪鱼捕获方式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其本身作为一个产品”,因此不能以捕获过程的不同来区分金枪鱼,因为它并不能改变金枪鱼作为一个产品本身的内在属性。

通过以上专家组的分析可知,诸如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这类对产品最终性能无影响的ppms标准并不能作为区分产品不同的依据,一双同样款式的鞋不管它是由童工制成的还是由成人制成的,不管它是在一个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还是在一个符合保障劳工健康的环境中完成的、不管其工人工资是极低还是符合劳工福利要求,都改变不了它作为一双鞋本身的性质,在进口国国内销售时以上ppms的不同也不可能在产品上显现,它在消费者眼中都是一样的产品。因此不能用涉及劳工权利的ppms标准来区分产品,而是用产品的最终物理性能、最终用途、消费者的品味和习惯及关税分类来予以判断。故在生产过程当中采取了不同劳工标准的产品仍应当被认定为是第3条第4款的“相同产品”。

2.1.3ppms劳工措施所针对的进口产品受到的待遇是否低于本国相同产品

在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后,要属于违反第3条第4款的国民待遇原则还需证明该ppms劳工贸易措施对于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实施了差别待遇,即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待遇低于其相同国内产品的待遇。这一点也是ppms劳工贸易措施的实施国经常争辩的环节,他们通常会辩称其确实对进口和国内产品实施了平等的待遇,因为不仅要求进口国产品要满足其劳工标准,而且其本国的国内产品也要满足该标准,不能侵犯劳工权利,因此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是受到相同标准的待遇。事实上这里将“产品生产过程的待遇”与“产品本身受到的待遇”混淆了,进口国以上所称的“平等待遇”是指“产品生产过程的待遇”由于遵循了相同标准而相同,但事实上产品所受的待遇是不同的,进口国的国内产品在国内自由销售,而与其物理性质完全相同的进口产品却因为其ppms劳工贸易措施而受到数额限制或进口限制、征收更高的税额等,这明显是低于国内产品的待遇。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论述可以看出ppms劳工贸易措施明显违反了第3条第4款的国民待遇规定,是一种歧视性待遇。

2.2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符合Gatt第11条第1款的规定

Gatt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缔约国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这一款在wto争端解决中经常用到,例如上文所提到的两次金枪鱼―海豚案中,专家组直接用了第11条第1款宣布该贸易进口限制措施为数量限制措施,违背非歧视性原则,而没有用第3条的国民待遇来裁决,因此该条在wto司法实践中得到了较多的引用。

根据该款的规定,除税捐和其他费用外,不得采取其他措施限制和进口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因此很明显ppms劳工贸易措施也是属于限制进口的措施之列,是违反Gatt11条第1款规定的。

2.3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符合Gatt第20条的“一般例外”规定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知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违反Gatt第3条第4款,第11条第1款的,但这还并不能最终判定该措施违反Gatt,因为还有Gatt第20条对有关措施进行“豁免”的“一般例外”规定,其中与ppms劳工贸易措施相关的主要是其引言部分和(a)款、(b)款、(e)款,其引言部分规定:“本部分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缔约国采取或加强以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其(a)款规定:“为维持公共道德所必需的措施”,其(b)款规定:“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其(e)款规定:“有关罪犯产品的措施”。对于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否属于其中任意一款例外规定而能获得豁免,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分析Gatt20条的例外情况是有步骤限制的,在美国汽油标准案中专家组指出了分析20条是否对有关措施给予合法保护应当首先对该措施是否属于20条下某一例外条款进行论证,其次还要看该措施是否符合20条引言中的“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满足了以上两点该措施才可已得到支持,而且举证责任都是由措施实施方负担。那么对于一个涉及劳工标准的ppms措施是否可以得到20条的支持,首先要分析他是否符合(a)、(b)、(e)款中的任一具体例外情形,如果属于(a)、(b)或(e),实施方首先要证明其对于这种生产过程中侵犯了劳工权利的外国产品采取限制措施是为了“公共道德”的或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或是“监狱囚犯生产的产品”,其次他要证明自己采取该项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必需”的,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才符合了该项例外的具体规定,最后还要证明该项措施没有构成引言中所说的“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由此才可以免责。而这在实际证明中颇有难度,在诸多专家组报告中引用此条豁免都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该20条本身就是应当严格解释的,其规定的类型只能作为很例外的、别无他法时才可采用的措施,如果过于容易的豁免则必然会造成贸易保护的泛滥。

其次,第20条中所提到的“公共道德”和“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应当有地域限制的,应当仅限于其进口国国内管辖的区域,只有当进口该产品可能会影响其本国的“公共道德”或“本国人民健康及生命”时才可对该产品实施限制措施,而单边ppms劳工贸易措施却是实施方认为别国的产品生产过程侵犯了别国的工人权利、别国的公共道德、别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而对别国的产品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是借着贸易限制来强行推行本国的相关政策而已。因此这种采取单边ppms劳工贸易措施的行为是违反Gatt宗旨的。

综上所述,ppms劳工贸易措施是不符合wto尤其是Gatt的宗旨的,是不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鄂晓梅著.单边ppm环境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左海聪主编.1994年关贸总协定逐条释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赵春明主编.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4]白光主编.wto规则漏洞与争端案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5]韩立余编.Gatt/wto案例及评析1948-1995(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8

去年,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或寄回资金3.6亿元,其中60%以上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扩大再生产。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普遍受到市场经济、乡村工业文明的熏陶,培养了一大批经营、技术人才,催生了一批高薪打工族和小老板。三是促进了观念更新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外打工使劳务人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明显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逐步提高。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的重要举措。劳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应。首先是促进了就业和增收。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市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1.6万人,人均月收入960元;就地就近转移1.1万人,人均月收入935元。其次是加快了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输出6.3万人,就地就近转移1.4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市劳务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输出总量不大、整体素质不高、外出就业时间短、劳务收入较低和输出就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方法,当前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和突破口,必需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技能培训为支撑,坚持城镇就业与农村产业转移就业、就地就近转移与域外劳务输出、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劳务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四个体系,即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覆盖全市、连接国内外的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体系,广覆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保证体系。

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3.3万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年。其中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规模达到8.9万人(劳务输出即劳动力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外地区就业年度内3个月以上)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年转移1.1万人。

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其中,提高技能就业水平。十一五”期间。春风工程”培训7.5万人,阳光工程”培训5万人。年,完成“春风工程”培训3.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0.81万人(含免费培训农村低保家庭子女)阳光工程”培训1.1万人;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中心)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完善土地制度。依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户将承包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高度重视农村中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形式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流动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为主,培训内容要贴近市场、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积极推行师资、设备、技能“三下乡”不时扩大培训面;组织好低保家庭子女的免费技能培训,把技能培训与送温暖、送岗位结合起来;实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与输出就业的结合。

加强基地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空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

严格培训补贴规范核定,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关各项补贴。充分发挥政策效能,减轻农民参与培训的经济负担。搞好申领发放培训补贴等情况的公示,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监督。

(三)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多元化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失地农民守业,兴办小企业,以守业促进就业。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扩大转移就业空间。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拓展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项目,增加就业渠道。

带动发展“一村一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对农民个人兴办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所得,落实支持农村劳动力守业就业政策。鼓励具有资金、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守业。免征营业税;新兴办独立核算的主要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自确认之日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自主守业实现就业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守业指导、守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对就业特殊困难的被征地农民,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等措施实现就业。

(四)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坚持以北京为中心。尽快形成“东扩、西进、南展、北拓”新格局。坚持埠内向境外转变、输出向吸纳转变、体能向技能转变、短期向长期转变、无序向有序转变,提升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劳务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网站功能,疏通劳务信息采集和渠道。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适应季节变化和企业用工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大型劳动力供需洽谈和劳务交流活动。

各县(市)区要建立驻外劳务管理服务机构。年市本级在建立驻外劳务服务料理处。驻外机构要在收集用工信息、开展对外协作、组织劳务输出输入对接、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驻外劳务管理服务机构作用。劳务输入相对集中的乡村。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

(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证、维权、帮扶工作。推进实施农民工参与工伤安全“平安计划”有效解决农民工医疗保证问题。随所在单位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证;乡村临时居住、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由用人单位组织以团体或家庭的形式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安全;季节性流动的农民工参与保当期保大病住院医疗平安或在原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证制度。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平安方法。

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筑等施工企业要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对恶意拖欠工资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务中介经营行为。严格遵守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需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劳动保证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依法保证农民工职业平安卫生和劳动维护权益,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维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依法从严惩罚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受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仲裁费用。

(六)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公办学校要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落实国家关于特定污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廉租房,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清理和取消各类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认真接待处理权益保证等方面的投诉,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负责为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经济法律纠纷等帮扶救助服务。做到每件投诉都要有档案并得到妥善解决。

(七)加大发展劳务经济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都要安排资金。重点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劳务输出基地、驻外劳务机构、信息网络等建设以及帮扶救助、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等支出。继续按规定的资金渠道安排乡(镇)劳动保证和劳动保证基层工作平台工作经费,落实村屯劳动保证工作补贴。劳务经济工作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八)强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劳务输出统计工作。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实行统一登记台账、统一信息卡、统一统计报表,县(市)区、乡(镇)村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乡(镇)村建立劳务输出实名制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劳动力资源底数、外出去向和收入报酬等情况清楚,基础工作扎实。

(九)做好发展劳务经济的宣传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特别是大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典型,做到宣传到村,引导到户,协助农民转变“小富即安”等激进思想观念,建议和弘扬“劳务输出光荣”守业光荣”风气,营造一个关心、支持、参与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十佳外出务工人员”十佳返乡守业明星”十佳劳务中介”和“十佳劳务品牌”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务工光荣、服务劳务、创新守业”浓厚氛围。

四、保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广泛动员,周密组织,切实抓好。市政府成立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就业服务局,具体负责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乡镇、街道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村、屯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信息联络、劳务培训、组织输出等工作。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9

一、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将以就业训练为基础,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岗位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前训练,实现就业训练与见习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二、实施对象各类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

三、实施步骤

    l、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以已开展就业训练的院校为基础,在搞好《劳动法规常识》、《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吸纳应届毕业生或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2、依托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处),对参加就业前训练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建档造册,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并纳入“大学生见习计划”的资源库;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可凭《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通过原毕业院校或直接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3、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的应往届毕业生须填写《就业意向书》,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愿望与需求,为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依据。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填写的《就业意向书》,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见习岗位。

5、根据其意向书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见习期3—6个月。

6、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生活费用300—500元/月。

7、学生见习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转入正规就业。对见习结束但未被正,式录用人员;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已享受免费培训的不再享受该政策),并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工作。

四、实施目标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省计划组织20万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成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抓实抓好。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大学生见习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责成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务必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劳动力的保证措施篇10

为了掌握各区、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工作情况,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劳部发〔1996〕137号)的有关要求,劳动部及市劳动局将组织对各地执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现将这次检查工作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此次检查内容为《实施计划》中提出的五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第一、第五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及流动就业统计工作为对区、县检查的重点内容;关于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信息网的情况不列入对区、县的检查范围。

二、检查工作分为自查和抽(互)查两个阶段进行,以自查为主,抽(互)查为辅,自发文之日起至12月20日为自查阶段,96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劳动部将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抽调人员进行抽查。北京市作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重要输入市将是被抽查的重点,请各区县劳动局做好准备,认真积极配合。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各区、县劳动局应将《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25日前报市劳动局就业管理处。

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1996年4月22日劳部发〔1996〕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基本制度、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特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盲目无序的问题,还需经过艰苦努力。继续实施“有序化工程”是“九五”期间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为此,我部研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以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初步形成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民工”)按需流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单位跨地区招用的新民工80%实现证卡合一,持证就业。

(二)新民工有组织地输出、输入的比例和老民工有组织地探亲、返岗的比例明显提高。

(三)初步建立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关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持证就业的民工凭证享受服务。

(四)1997年春运期间盲目外出的新民工明显减少,基本消除因民工流量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交通客流严重积压现象。

二、具体任务

(一)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

1.劳动力输出地普遍对新民工实行外出前凭输入地劳动部门认可的用工信息登记发卡的制度。劳动力输出地区劳动部门根据输入地区的管理要求制定简便易行的工作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使大部分外出民工纳入管理;逐步提高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比例。

2.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重点劳动力输入地区严格实行新民工凭卡办证、持证就业的制度,同时继续与劳动力输出地配合,为1996年春节以前就业的老民工补发证卡,力争在1996年12月31日前使所辖单位使用的外省民工领到标准式样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做到证卡合一。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跨地区流动就业凭证服务制度,制定并公布凭证服务和跟踪服务项目,明确输入地和输出地各级劳动部门的服务职责。

4.争取制定统一的流动就业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全国统一标准未出台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本地区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有关收费的程序和用途明确规定,严格管理。

(二)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1.保证足量、准确的信息上网,并做到信息传输顺畅。北京、上海、天津市要做到劳动部门新批准跨地区招用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已招到的注明);广东省今年联网的市要做到新招外地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包括就地招收转换职业的外地民工,已招到的注明)。各省级站保证一定数量的跨地区求职人员群体和个体信息上网,最低数量由三大网中心协商各省级站确定;主要输出地要做到全部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往外地的人员情况以群体信息上网。建立用工和求职信息的修正制度和程序,保证网上信息的准确性。

2.各入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县级信息站和信息收集、传报制度。广东、上海、北京对本地各区、市级信息站建立跨地区用工信息传报制度。其他入网省年内至少建立5个地级站,其中至少2个站使用计算机联网,其他站以传真方式传报信息,并建立跨地区求职信息和劳动部门组织输出人员信息传报制度。各主要输出地区至少建立一个县级劳务基地,根据用工信息开展培训,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并做到基地劳动力资源信息上网。

3.劳动部就业司与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三大网信息监测分析制度,由信息中心具体实施监测。从1996年7月1日起,对三大网网上信息每两周汇总分析一次,并随时对各省级站信息上网情况进行抽查。就业司和信息中心向各中心和省级站定期分析数据。

4.各入网劳动力输入省、直辖市与劳动力输出省、自治区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信息引导为主要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民工流动总量的机制和制度。

(三)发展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就业各环节的服务

1.大力发展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和分类,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已建立的乡镇劳动服务(管理)站、所加强管理,落实职能,切实将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落实到基层。乡镇建站比例达到80%以上的地区,重点完善机构,强化职能,使乡镇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乡镇建站比例未达到50%的地区,重点在输出劳动力较多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机构,年内争取使建站比例提高5-10%,并通过建立中心站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2.整理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各输出地对驻外地劳务工作机构进行一次整顿,明确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三大劳务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管理制度;各主要输入、输出地共同总结推广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的典型经验,指导其开展跟踪服务,协助当地劳动部门搞好跨地区就业民工管理,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对持证民工的服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动部门加强配合,以多种形式为已领到流动就业证卡的民工服务,广泛宣传服务内容,并协调有关部门为持证民工提供各种优惠和服务,争取让每个持证民工了解能够享受的服务项目,并凭证享受服务。

4.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各地劳动部门将提高民工素质作为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重要措施,列入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输出地劳动部门发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在民工外出前加强有关知识教育,并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积极开展就业训练;输入地劳动部门指导企业对民工进行必要的教育,组织民工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劳动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对持流动就业证的民工可给予优惠。

(四)做好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

1.各主要输入、输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向地方政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

2.在坚持前两年各项有效措施的同时,1997年春运前集中力量做好民工返乡、返岗的组织工作。指导企业分期、分批安排民工休假;输入、输出地劳动部门共同对民工返乡、返岗进行登记、预测;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信息沟通,扩大预订团体车、船票的比例,尽量使春运期间民工客流量保持均衡。

3.下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加大管理、监察力度,尽可能减少春节后一个月内新民工外出的人数。

(三)加强流动就业统计工作

1.将证卡发放与登记、统计工作相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充分利用登记资料,较准确地掌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情况。

2.按照劳动部《就业与失业统计报表制度》(劳部发〔1995〕436号)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表”的要求,落实责任,逐级做好统计工作,保证报表质量,按时将报表汇总后报劳动部。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劳动力输入、输出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确定主要领导牵头,专人负责“有序化工程”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凭证管理制度、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上述各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劳动部门,并列入工作考核指标。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劳动部和地方各级劳动部门与有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主动协调政策,开展合作,争取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开发就业的政策措施。

(三)制定工作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作出各阶段工作的安排,并报劳动部备案。

(四)建立检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96年7月底和12月底前对所辖各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阶段小结和总结报告。劳动部就业司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五)补贴工作经费。对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按时报送计划、总结、报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根据工作量和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少量工作经费补贴。

四、活动安排

鉴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与“有序化工程”实施联系紧密,故将有关活动作出统一安排:

5月1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施有序化工程工作计划。

6月3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报告及典型材料(调查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省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和试点县、市经验材料(试点总结的要求另行通知)。

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小结。

8月下旬,召开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试点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和各地开展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的经验。

10月下旬,劳动部对各地实施“有序化工程”情况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