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9:10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1

1、引言

数字音乐是指在音乐的制作与传播及储存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音乐。数字音乐经常表现的形式为mp3或wma。

数字音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存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统称,它主要依靠电脑为中心进行操作处理,所以又称它为"电脑音乐"。例如我们常使用到的VCD的伴音、音响设备、ip电话、卫星电话、数字卫星电视以及专业录音、制作等。

数字音乐包括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移动音乐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这是与全世界的市场规模相反的。而在整个中国数字音乐市场中,无论是移动音乐的市场还是在线音乐的市场,都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与空间。

数字音乐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巨大的商业效应吸引了众多音乐产业和it企业在市场的研究及开发中投入了很大的的人力与物力,很多公司都看到了它的巨大商业前景。

数字音乐的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中,还会应用于更多的领域,而且会朝着更清晰,更真实的音质,更小巧的体积,更方便的传输等方向继续前进。它的好处就是通过网络的传输,可以很方便的拷贝、播放,音乐的质量不会下降,因为它是以数字格式存在和存储的。

2、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2004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目前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2%左右,而数字音乐市场在未来将更加促进音乐市场的发展,预计2009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将占全球音乐市场的25%。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从2003年的28.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34.3亿美元,增长比率为19%,预计未来的三年有更大的增长。2005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预计为48.8亿美元,2006年预计为67.9亿美元,2007年预计为95.5亿美元,2008年将接近125亿美元。

国际唱片工业联合会主席约翰•肯尼迪说:“2005年是数字音乐市场成形的一年。”他指出,除以网络为载体外,包括手机铃声在内的手机音乐也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一大增长点。目前,全球手机音乐销售收入已占到数字音乐销售总收入的40%左右。

2005年全球在线音乐市场收入7亿美元[1],2006年的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14.3%。在全球音乐出版市场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数字音乐上来的基础上,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此后仍将保持增长,但2007、2008年增长率持续走低,到2009年有所上扬。预计到2010年,全球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将达到43亿美元[2]。

3、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经济价值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正处在发展初期,增长迅速,虽有暂时的低迷,但市场潜力巨大。数字音乐经过三年的飞速发展,已经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

1)2005年是中国数字音乐市场飞速发展年

2005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全球手机市场和互联网市场规模均持续增加;国内经济也继续高速增长,手机用户达到4.02亿,而互联网用户达到1.2亿左右。中国在线音乐经济收益现状与预测,中国在线音乐2001年步入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众多在线音乐网站纷纷涌现,市场发展极其迅速。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飞速发展。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增长了64%,达到26.6亿元人民币,如图4。

2)2004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出现暂时的低迷

2004年左右至今,由于国际上苹果模式的冲击,以及版权问题,中国正版在线音乐市场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期。艾瑞访谈和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内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比例较低,仅150万左右;包括运营商广告等其它收入在内的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中国在线音乐市场暂时处于低迷期。

4、数字音乐经济价值带来来的影响分析

未来几年内全球物理载体的音乐(主要是CD、音乐磁带等)收入规模将持续下降,尽管其依然在绝对收入上领先于移动音乐和在线音乐两类。同时,移动音乐的年增长率要高于在线音乐,未来趋势显示移动音乐将会与在线音乐一样,成为全球音乐市场中的主要部分,数据显示,2011年在线音乐的收入规模将达到75亿美元,移动音乐收入规模将为73亿美元,两者已经非常接近。

虽然数字音乐对其他音乐介体的收益有所影响,但它庞大的经济收益远远大于所减少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社会中不断创造更多更大的直接经济价值。数字音乐衍生产业对经济效益研究,数字音乐虽然对一些传统音乐介体造成影响,但现代的数字音乐促进了新产业的诞生,同时间接地创造其他经济价值。由数字音乐衍生出的新产业,如:数字音乐播放器mp3,mp4。数字音乐播放机的销售收入达到45亿美元,2004年度全球数字音乐播放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5亿美元,比2003年度的15亿美元增长了200%。

5、数字音乐与音乐人才培养及就业的思考

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发展前景,一方面为高校现有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音乐专业还是公共艺术的大众音乐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数字音乐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的音乐人才人力资源结构的重新调整,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就业潜力空间。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音乐人才大致有三种院校培养模式及多种专业培养模式;第一种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音乐学院即通常人们说的九大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第二种就是教育部直属及各省重点综合型大学及市属大学的音乐专业,如2003年成立的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6年成立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三种是全国各地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而以上各种音乐院校的专业大多沿袭传统的音乐专业建制,如,音乐学系、作曲理论系、音乐表演系、音乐教育系及近年出现的社会音乐系、音乐管理系等,在当今全社会都面临就业危机时刻,这些众多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大军对社会的投放无疑会对就业市场造成更加紧张的压力,而音乐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必将走上大学毕业即失业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人人争做音乐教师的局面。诚然,社会确实需要一批音乐专业的精英来继续继承和创造音乐的发展衍生,但社会更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这种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对综合型大学而言更有其独特的整合大学内各专业的硬件及软件资源的便利和实力,而数字音乐的研究与开发、营销与应用既需要it行业专业人才为主力,也离不开音乐人才的参与,尤其是复合型音乐人才,那些对数字音乐有研究并接受过专业培养与培训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在综合型大学接受公共艺术培养,能将自己的专业与数字音乐找到契合点的一转多能的人才,不言而语其就业之路是发散的。见图6

随着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将产生更多的赢利模式也必将渗透更多的领域,音乐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必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产生更多的相应的专业创新与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多种培养渠道,因此,数字音乐为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与就业蕴涵了无限的就业的潜力空间。

6、结语

数字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庞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多种形式,令其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也成为各大商界与it企业争取发展的经济业务。相信数字音乐会在将来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前景。数字音乐产生更多的赢利模式,并降低了音乐制作、传播和经营的门槛,随着竞争的激烈,数字音乐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进入精细化营销为主的时代。

注释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2

金字塔结构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为学者们研究企业建立金字塔结构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条件。然而,国内外现有关于金字塔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私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针对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还非常鲜见。Fan等(2007)最早对我国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政府分权是导致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金字塔结构具有支持效应,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价值。程仲鸣等(2008)从投资视角对我国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发现金字塔结构能够抑制过度投资,进一步证实了金字塔结构支持效应的存在性。纵观上述关于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动机的研究,仅关注到政府分权在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形成中作用,忽略了国有企业建立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因此,也就无法研究转轨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建立金字塔结构的真正动因。而关于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经济后果的研究,仅看到金字塔结构的积极作用,忽视了金字塔结构所产生的问题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市场化改革和国企改革两个方面考察了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并从投资不足角度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后果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为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也就越长

假设2:与大规模、保护性行业相比,政府更倾向于对小规模、非保护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放松控制,小规模、非保护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也就可能越长

假设3: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与投资不足之间都存在“U型”曲线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5年至2008年年沪深两市所有除民营和外资以外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如下公司进行了剔除: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2005-2008年中被St、pt处理的公司;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如金字塔层级无法获取或财务等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经过上述处理后,本文最后得到了3370个有效观测数据。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查询系统,金字塔层级数据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查阅各公司年报获得,市场化进程数据采用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中提供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指数来衡量。

(三)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使用累积Logistic回归,从市场化改革和国企改革两个方面来分析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借鉴Richardson(2006)、钟海燕等(2010)的模型,将估算得到的投资不足作为被解释变量,将金字塔层级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从投资不足角度考察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后果。

(1)关于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研究。本部分将通过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累积Logistic回归理论模型为:

logit[p(y≤j)|X]=ln[■]=aj+?茁Xt;j=1,K,J-1(1)

其中,aj表示截距,有J-1个值;Y为金字塔层级数;?茁为系数向量,X为自变量向量,这里我们借鉴Fan,wong和Zhang(2007)和韩志丽?史浩江(2009)的研究,选择市场化进程?公司规模?行业属性?资产负债率?成长性和年度哑变量等因素作为影响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动机的自变量。

(2)关于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经济后果的研究。现有关于金字塔结构与公司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字塔结构对过度投资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上,对金字塔结构与投资不足这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研究非常鲜见。基于此,本文采用模型(2)从投资不足角度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的经济后果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UnderinVi,t=?茁0+?茁1Cashi,t+?茁2Layeri,t×Cashi,t+?茁3Layer2i,t×Cashi,t+∑Controli,t+∑industry+∑Year+vi,t(2)

在模型(2)中,UnderinV为投资不足变量,我们借鉴Richardson(2006)、钟海燕等(2010)投资模型来估计投资不足。Layer为金字塔层级变量。Control是一组对投资不足(UnderinV)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参考Richardson(2006)、程仲鸣等(2008)以及钟海燕等(2010)的研究,我们使用管理费用率(mfee)和大股东占款(occuppy)作为控制变量。同样地,我们在模型中还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投资不足(UnderinV)的影响。其他变量定义具体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1261个公司投资过度,有2109个公司投资不足,投资不足的公司数多于投资过度的公司数。现金持有均值为0.206,表明样本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普遍较高,这将可能导致投资不足行为的发生。金字塔层级的均值为2.446,中位数为2.000,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1,说明金字塔结构在国有企业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统计发现,两层与三层金字塔结构是最普遍的。市场化进程?公司规模和行业属性的均值分别为8.363?21.636和0.148,中位数分别为8.420、21.538、0。

(二)回归分析(1)国有企业选择金字塔结构的动机研究。表(3)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模型卡方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证明模型回归情况良好。累积Logistic的成比例假设检验统计性都不显著(大于0.100),证明具备应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从表(3)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的系数来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市场化进程。地区市场化进程(indexmarket)与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Layer)的回归系数为0.092,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地区市场化进程越快,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也就越长。第二,国企改革策略。公司规模(Size)与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Layer)的回归系数为-0.09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相比,小规模的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更长;而行业属性(Reguind)与预期也基本一致,即与保护性行业相比,政府更倾向于对非保护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放松控制,非保护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也就可能越长。(2)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与投资不足的回归分析。表(4)和表(5)列出了金字塔结构与投资不足的回归结果。从表(4)中模型(1)回归结果来看,Layer*Cash和Layer2*Cash的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金字塔结构与因现金持有而产生的投资不足之间存在“U型”的曲线关系。但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模型(2)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大于10,说明不适宜采用模型(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将金字塔层级(Layer)有序分类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0-1之间的连续变量,然后将现金持有(Cash)按大小等分成高中低三组数据,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回归以进一步考察金字塔层级对投资不足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低和中现金持有组中Layer和Layer2的系数均不显著,因此,这里只报告了高现金持有组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到,在高现金持有组中,投资不足(UnderinV)与金字塔层级(Layer)的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与金字塔层级的平方(Layer2)的回归系数却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在高现金持有组中,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与投资不足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即在某一临界值之前,金字塔结构能够抑制投资不足,但当金字塔层级超过某一临界值之时,金字塔层级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现象的加剧。该结论表明,金字塔结构虽然能够抑制国有企业投资不足,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但当金字塔层级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金字塔结构还会加剧国有企业投资不足,扭曲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降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因此,本文从投资不足视角为金字塔结构的掏空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丰富了金字塔结构经济后果的研究。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网络融合中国数字电视规划与发展

近年来,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数字电视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在网络融合下其发展前景相对宽广,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动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稳步发展,由于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数字电视通过借助数字媒体的感官传播,使展示过程中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发挥传播潜能,进而带动电视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

1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是传媒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凭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程也逐渐向前迈进,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支撑逐步引领着电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数字电视是我国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己经有将近二十多个城市,无论大中小都实现了整体数字化的全覆盖,甚至还有许多地区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多种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完全实现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彻底转变和革新。随着创传播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我国卫星电视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数字化传输质量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卫星电视的数字化传播效率和效果也取得了显著提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数字电视逐渐发展起来,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是指接受地面数字的电视信号来接收电视节目,首先电视需要具备接收信号的功能,零八年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空前繁荣,而且数字电视产业逐渐向前发展,大部分的城市都开通了数字电视,进一步带动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2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

2.1适应网络发展趋势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获取资源,还是信息的传播,在这种时代的需求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数字电视进行整合和升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来保障其市场供应量,做好网络形势下的需求分析和产业发展,这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带动此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中,技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科技的要求与日俱增,产品的多样性和技术性是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在重视产品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同时,还要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网络进行融合,如数字信息信息输送。电视视频等等,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功能来迎合消费者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也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保障产品质量,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

2.2遵守数字电视产业化市场规律

众所周知,数字化电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量突飞猛进,同时数字化电视技术也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数字化电视与网络技术性融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追求是电视产业的发展动力,在进行产业发展与升级过程中,要满足市场的经营规律,掌握时机,提供市场服务质量,增加数字电视的经营规模,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效应,提高市场对数字电视的需求,提高技术是水平,更好的对数字化电视产业进行科学性的规划和发展。

2.3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数字化电视的需求,在适应网络发展模式和适应市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还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制定出符合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标准的策略,全面提高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使我国的数字化电视产业以更加标准化、技术化、先进化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面开启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新时代,在原有基础上革故鼎新,不断创造出更加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带动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贸易模式开始逐渐出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发展,实现企业规划的同时,取得长远的发展。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和趋势,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业进入了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时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背景下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技术的升级,市场的整合,与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时代赋予中国数字化产业的任务与要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由价格理念向品质、品牌理念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分析与研究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汉辉,万兴,周慧.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0,04:1-8.

[2]万兴.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竞合形态与企业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3,04:59-64.

[3]万兴.基于BRSCp框架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2:26-31.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供产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信息化;传统出版业;特殊影响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0.027

[中图分类号]f270.7;g23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0-0052-02

出版信息化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出版企业各个工作环节上的应用,体现为媒体形态数字化、多样化,企业经营管理计算机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过程流程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行业标准建设、版权保护等优化。因而,对传统出版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是流程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管理信息化,还包含了内容数字化、传播多媒体化、交易电子化等经营业态、方式的信息化。本文拟从经营业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盈利模式等4个方面,讨论信息化对出版业的一些特殊影响,仅供参考(见表1)。

1对出版业经营业态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人们保存、传播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对出版业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1.1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出版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出版业的运行基础,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电子纸、二维码、电子阅读器、按需印刷技术等正在改变传统出版业的形态。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构建未来出版业的全新商业模式,已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的传播准则,也使得目前网络中的交易准则发生了变化。数字产品的无损复制、随意修改、高效检索的特性,削弱了传统商品经济的排他性、竞争性、透明性的特征,对传统的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逼迫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出版集团高度重视网络数字技术的运用,积极推进数字出版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建立了数字化图书仓库,把所有出版的图书和期刊转化成pdf格式放在网络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在线编纂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出版企业逐步与it企业结合,成为数字产品的内容生产和集成的提供商。

1.2推进数字出版的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市场上存在的多种数字出版的文本格式彼此各不兼容,数字出版领域缺乏整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例如,方正阿帕比公司的ceb电子图书格式、清华同方公司的caj电子期刊格式、超星公司的pdg电子书格式等。由于数字文本格式的多种多样,每一文本格式彼此不能兼容,不仅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系统效益。因此,格式的多样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建立和完善涵盖新闻出版各行业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以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标准化体系。

2对出版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2.1由粗放式经营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

我国出版企业过去一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的市场环境中运行,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出版业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出版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通畅、灵活的信息搜集、传递、分析、处理渠道和机制,增加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和决策的精确度。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自己的内外部信息构架,建立适合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版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

2.2推动数字资产的管理

数字资产管理(dam,digitalassetmanagement)是对数字化资产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出版企业主要是报刊、图书的内容生产,其数字资产管理主要是使用数字化手段,对报刊、图书的文字、图片等进行收集管理,建立书名、价格目录、文本类型等,以便于对数字化资产进行搜索、数字转换、价值核算和上网发行等。随着数字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许多出版企业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大规模地进行数字化工作,出版企业的数字

化资产从品种、数量上看规模越来越庞大,对数字资产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规范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对其进行再挖掘,并对其进行价值管理,有利于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庞大的出版资源,将传统出版资源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再通过版权管理和版权经营获取利益。

3对出版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在出版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下,出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壮大且不断分立的过程。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职能管理,管理层次多,管理幅面窄,出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要进行分立,如以前各省只有人民出版社,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不到10年时间,由人民出版社分立出科技、教育、少儿、美术、古籍等出版社。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出版企业职能管理混乱,经营管理粗放。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变革。流程的规范化、系统的集成化、组织的扁平化拓宽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幅度,实现了出版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提升了出版企业的管理效率,使许多出版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有的出版企业已跨出国门,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4对出版业盈利模式的影响

4.1由产品销售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

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商品经济的运营模式,出版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产品销售逐步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很多出版企业都尝试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探索,但仍未形成产业规模及优势。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国智网、中文在线、万方数据等一些拥有资源系统的企业,有了自己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国外的出版企业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和教育数字出版领域已探索到较为成功的商业盈利模式。专业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职业提升,内容具有实用性、专门性、准对性,又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促进了成本收益格局的优化。教育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学历教育,具有指定性特征,读者的阅读与购买存在必然性和不可选择性。目前西方的许多教育集团,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找到了一些商业模式,主要是在线课程、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图书下载等。

4.2由传统营销向电子商务转变

电子商务与传统营销相比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提供海量的交易信息、便捷的网上交易和灵活的支付手段。具体到出版企业就是及时提供关于图书的多层次、分类别、全面而细化的信息,比如将一本书的写作特色、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相关书评、精彩片断等详细信息提供给书店和读者,发挥网上商务信息服务的优势,方便在线交易。网络支付一度成为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多种网络经济形式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在线支付系统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系统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保密性和安全性也大大增强。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开通了网络付费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支付将成为出版企业图书交易的主要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6

[关键词]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一、数字付费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DtV)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付费电视(paytV)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数字付费电视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数字电视与模拟技术相对应,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二、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

在十几年前,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目前中央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已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已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今年要达到主要城市将普及数字HDtV的商用播出,北京奥运会将以数字HDtV方式向全世界转播;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即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49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目前,49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41个启动了整体转换。如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打算在两年半时间内实现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08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三、数字付费电视的前景

在广电总局提出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主题下,数字付费电视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中央电视台数字付费频道的正式开播,我国付费电视将正式进军电视消费市场。从2002年到2015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机会超过万亿元。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数字付费电视的用户已超过3万户,短期内有望突破5万户,全国到去年底城市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达200万,SitV的数字频道信号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3000万用户,其中数字付费电视全国用户达24.5万,每套节目的市场平均价位则在30元/月。但这个数据与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知名的咨询机构in-Stat/mDR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数为6100万,预测到2008年用户数将新增4000万,并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高额赢利,2008年全球这一市场收入将达到700亿美元。

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有人预计,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至少两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么巨大的产业规模无疑会刺激中国经济的旺盛发展。新技术产品通常具有宽裕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这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事情政府当然不会不考虑,不会不关心。中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还非常低下。因此,在市场条件下,政府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7

[关键词]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一、数字付费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DtV)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付费电视(paytV)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数字付费电视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数字电视与模拟技术相对应,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二、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

在十几年前,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目前中央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已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已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今年要达到主要城市将普及数字HDtV的商用播出,北京奥运会将以数字HDtV方式向全世界转播;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即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49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目前,49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41个启动了整体转换。如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打算在两年半时间内实现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08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三、数字付费电视的前景

在广电总局提出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主题下,数字付费电视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中央电视台数字付费频道的正式开播,我国付费电视将正式进军电视消费市场。从2002年到2015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机会超过万亿元。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数字付费电视的用户已超过3万户,短期内有望突破5万户,全国到去年底城市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达200万,SitV的数字频道信号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3000万用户,其中数字付费电视全国用户达24.5万,每套节目的市场平均价位则在30元/月。但这个数据与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知名的咨询机构in-Stat/mDR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数为6100万,预测到2008年用户数将新增4000万,并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高额赢利,2008年全球这一市场收入将达到700亿美元。

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有人预计,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至少两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么巨大的产业规模无疑会刺激中国经济的旺盛发展。新技术产品通常具有宽裕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这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事情政府当然不会不考虑,不会不关心。中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还非常低下。因此,在市场条件下,政府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学特征经济结构

在电子商务中,许多产品是数字产品,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生产性软件、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及信息、服务等。这些产品有区别于传统商品与服务的许多特征,生产数字产品的企业所遵循的规律也不同于传统企业,呈现出许多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学特征,这些特征也必将对经济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数字产品就是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的交换物。数字产品既可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通过因特网以电子方式运送。

一、生产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企业应遵循的规律

在要素投入方面遵循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一般工业企业的成本曲线呈U字型,产量超过一个适度规模以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开始上升。而数字产品在理论上可允许无限多的人同时共享,可以零成本复制,平均固定成本随产品数量的增多呈下降趋势,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相同趋于零。

价值的不确定性在于企业生产数字产品的原始成本是固定的,但由于其边际成本趋向于零,销售数量的不确定性及对不同消费者效用大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价格的不确定性。边际效用递增性是指信息与财富在边际效用上恰好具有相反的性质,即一个人拥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这个人的效用就越大。

二、电子商务新的经济学特征

由电子商务而派生出的新经济特征与以往的经济形态大相径庭,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如下经济学规律: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马太效应、边际报酬递增规律等。

1.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网络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变化规律,它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持续变革的根源。按此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摩尔定律反映了信息技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该定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依然发挥作用,并在今后会持续发挥作用。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与价格的快速下降导致了人类计算成本的显著下降。

2.梅特卡夫法则: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价值等于网络结点数的平方,或网络价值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信息网络的扩张效应受梅特卡夫法则支配,或者说梅特卡夫法则反映了信息网络扩张效应。互联网用户大约每半年翻一番,互联网的通信量大约每100天翻一番,这种爆炸性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效益的迅速增长。

3.马太效应:新经济是以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力流的经济。在信息活动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就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积累效果,即所谓的马太效应。

4.边际报酬递增规律: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资源成了新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这种资源是可再生和重复使用的,具有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出现了要素边际报酬递增规律。在社会经济的投入产出系统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其边际报酬(即边际产出效益)呈递增的趋势。

三、电子商务新特征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是一种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的有效机制。然而,今天有大量的商务活动是发生在大的等级制企业组织的内部。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商人就会创立企业,这种企业用一套等级制的监督和控制系统来代替在市场上的交易协商活动。尽管创立和维护一个监督和控制系统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成本低于交易成本。

经济学家奥立弗?威廉姆森把科斯的理论推广了一步。他认为,那些生产工艺复杂、采用流水线作业的行业倾向于有更多的等级制企业,最终更容易实现垂直一体化管理。企业界的生产和管理创新大大提高了等级制监督活动的效率。流水线和其他大批量生产技术可以把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小的、易于监督的步骤。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上级管理者监督和控制其下属具体活动的能力。高层经理使用的一些直接绩效测量技术甚至比一线监工的监督更加有效。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随着监督手段的日益普及,企业垂直一体化的规模和层次都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在一些大型企业里,监督系统不能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可行性取决于它有效地监督各级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问题就出现了。这些企业只好采用分权管理,让不同的业务单位像独立的企业那样运作,它们彼此之间按市场模式协商交易,而不像同一企业不同部门那样进行交易。这些分权化的方法只是简单地回归到高效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在企业垂直化之前是行之有效的。

企业和个人采用电子商务可以改善信息的流动、协调不同活动、降低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降低收集潜在买主和卖主信息的成本、增加潜在市场参与者数量,电子商务可以转移很多企业对垂直一体化的注意力。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处理订单时,用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销售询价、提供报价和确定存货等活动的处理成本。正如电子商务可以增加卖主的销售机会一样,它也给买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企业在采购时利用电子商务可以找到新的供应商和贸易伙伴。利用www可以高效地传递报价和交易条款,提高了企业间信息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成本。虽然现在还不清楚电子商务的广泛采用是否会使等级制组织回归到它们以前的基于市场的结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子商务的广泛采用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1.在市场模式方面。很多企业和战略业务单位都是在介于市场型和等级制两种经济结构之间的中间模式下运行的,这种中间模式就是网络型。在这种网络经济结构下,不同的企业根据共同的目标建立长期的稳定关系,以协调它们的战略、资源和技术组合。这种网络型的组织特别适合于信息密集的高技术行业。电子商务可以使这种主要依赖信息共享的网络更容易建设和维护。一些研究者认为,商务活动的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在未来将占据主导地位。

2.在市场竞争方面。一家企业在网上做的广告可以把企业的促销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潜在顾客的手中。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送达在地理上极为分散,而需求非常狭小的目标市场。因特网和www在创造虚拟社区方面特别有效,这些虚拟社区可以成为企业理想的目标市场。虚拟社区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集合,但这种集合不是发生在现实世界,而是出现在因特网上。电子商务企业实时生产,零库存销售及差别规模经济的运营模式,打破了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虚拟企业的出现和贸易环境的改变也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壁垒,从而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在梅特卡夫法则的作用下,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品价格不断向成本降低,在达到价格底线后便不再下降。它在这一水平的停留最终导致价格失去导向作用,市场中更多依赖的是非价格竞争。

3.在资源配置方面。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市场效率,资源配置将趋向最优状态。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经济运行方式中各环节的比重。经济运行的中心环节呈现出逐渐从生产和流通向设计和消费转移的趋势。传统商务体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结构,必将在电子商务状态下发生重大转变,朝着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转变。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9

(2012年第3季度)

目录

报告概述

1.研究背景与目的

2.研究方法

3.相关概念

报告正文

1.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减缓

2.中国移动网民规模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

3.中国网民人群属性保持基本稳定

a)性别结构

b)年龄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业结构

4.中国网民上网习惯向移动化发展

a)上网设备情况

b)操作系统情况

c)浏览器情况

d)上网地点情况

e)上网时长

5.中国网民网上活动更加碎片化

6.中文互联网网站数量增长强劲

7.中文互联网网站仍然是中小网站的天下

8.中小企业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流

9.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巨大

10.互联网广告已超过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11.中国网盟广告增长迅猛

12.网盟广告首次超过搜索成为电商第一流量来源

13.中国互联网广告主行业分布top1020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括与展望

法律声明

报告概述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互联网也发展迅速,网络经济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未来十年整个中国都将搬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将增加整个社会对互联网依赖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机遇的部分。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了更好地透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CeCaDigitalServiceCenter)联合各方专家、各个机构,充分采集并聚合各个方面资源,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报告》报告。

研究方法

本报告采用多维度调查数据综合计算方式实现,调查数据来源:样本组监测、在线联机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问卷调查、行业访谈。调研数据权重:样本组监测(30%)、在线联机调查(10%)、计算机辅助电话问卷调查(50%)、行业访谈(10%)。

相关概念

网民:指上季度内使用过互联网的10周岁及以上中国的居民。

移动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的网民。

中文网站:是指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网站,以一级域名为单位统计。

电子商务:是基于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地域限制,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

互联网广告:广告主是基于互联网所投放的广告,互联网广告分为网盟广告和搜索引擎类等多类广告。

网盟广告:网盟广告是通过技术对接广告主网络营销需求和媒体流量发现的一种手段,它通过集中采购各类网络媒体的媒体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分布投放的虚拟运营平台,帮助广告主实现多种媒体资源组合投放的广告服务网络。

调查范围: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2年9月30日。

报告正文

中国网民规模增速减缓

图1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81亿,互联网渗透率为43.36%。在普及率达到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第3季度网民增量约为1300万,渗透率提升不到1个百分点。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互联网的大普及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伴随着政府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力的逐步释放,各阶层人群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释放,推动了信息产品消费量的稳步提升,预期我国网民的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中国移动网民规模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

图2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移动网民规模达到4.21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4700万人,网民中用移动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8.75%提升至72.46%。移动网民上一波的快速增长周期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移动网民的增速重新出现回升势头,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刺激因素。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虽然我国网民规模的增长进入平台期,但是移动网民规模的增长正处于上升期。移动接入设备和移动应用正在成为网络经济新的增长热点。预计,2014年移动网民规模将超越pC网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和广告网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网民人群属性保持基本稳定

性别结构

图3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占比为56%,比女性高出12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年龄结构

图4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随着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9月底,该群体比重为22.44%,已达到全体网民数的2成,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学历结构

图5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继续保持,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职业结构

图6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35.34%,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中国网民上网习惯向移动化发展

上网设备情况

图7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截止2012年9月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38.24%,仅略高于手机上网0.98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12月中国手机上网网民规模将首次超过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规模,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

操作系统情况

图8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数字服务中心对国内主流操作系统的统计分析,2012年第3季度windowsXp使用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操作系统的使用率来看,与第2季度环比,windows7系统呈现增长趋势,其他操作系统呈现相反趋势。

浏览器情况

图9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数字服务中心对国内主流浏览器的统计分析,2012年第3季度,ie6浏览器的使用率份额持续下降趋势,但仍占所有流量的26.5%,而ie8的使用率曾上升趋势,使用率达到31.54%。Safari、Chrome浏览器的使用率连续2个季度呈现增长趋势。

上网地点情况

图10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2年第3季度,89.96%的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与上季度相比保持相对稳定。26.71%的网民在网吧上网,这一比例在2011年大幅下降后,目前降幅有所放缓。

上网时长

图11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2年第3季度,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突破20小时增至20.1小时。一方面,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提升了网民的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应用深度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使用时长,比如网络视频:中国电子商务数字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第3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其他如资讯门户、网上购物等网站类型的使用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中国网民网上活动更加碎片化

图12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2年第3季度,即时通信用户增速降缓,但继续保持中国网民第一大应用的领先地位。网络视频以及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幅明显,这几类应用在手机端的发展也较为迅速。特别是手机视频用户增长明显。微博进入平稳增长期,用户增长放缓。总得来说2012年第3季度中国网民网上活动碎片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长尾现象愈发明显。

中文互联网网站数量增长强劲

图13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截至2012年9月,中文互联网网站数量为250万,一个季度增长20万个,保持了从2010年年底开始的强劲增长势头。

中文互联网网站仍然是中小网站的天下

图14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日流量超过千万的大站只有65家,约占中文互联网网站数的0.003%。占中文互联网网站数99%以上的网站日流量都在1万及以下。这显示中文互联网碎片化严重,正是大量活跃的中小网站构成了中文互联网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

中小企业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流

图15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2年第3季度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网络购物规模持续稳定上升,企业电子商务仍旧占据了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对多数,特别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占据了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55.10%。这显示广大的中小企业才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基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前景广阔。

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巨大

图16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2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得益于中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商对于流量旺盛的需求。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于2012年第3季度达到145.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互联网广告已超过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图17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收入增长很快,已经于2012年第2季度超越报纸的广告收入,成为第二重要的媒体,互联网广告的高速发展为广告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销环境。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和电视广告收入的差距也将逐渐减少。互联网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说明了网络营销价值正在被广告主逐渐接受和认可,他们正把越来越多的预算投入到互联网广告行业。

中国网盟广告增长迅猛

图18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网盟、综合门户、视频广告、网络社区收入市场规模正在开始蚕食搜索引擎广告的市场份额。其中网盟广告的增长势头迅猛,2012年第3季度市场规模已达20.1亿元。

网盟广告首次超过搜索成为电商第一流量来源

图19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网站外部流量来源统计,2012年第3季度中国电子商务流量主要外部渠道来源是网盟广告占36.32%,首次超过搜索引擎的35.65%。未来中国的电商看好搜索广告搜索的流量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网盟广告以其形式多样性将在未来中国电子商务流量来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中国互联网广告主行业分布top10

图20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2010年第3季度互联网广告市场十大广告主行业分布中,it所占比重仍然最高,达36.23%,其次是汽车行业和服装服饰行业,比例分别为17.75%和10.02%。随着广告主对网络营销价值认知的增强,网络营销将为各个行业的广告主所接受,成为重要的媒体投放渠道。其中,服装服饰等对网络销售需求较高的行业快速发展,为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极强的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括与展望

全球经济大环境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扶持等多方因素推动了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些年我国互联网在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在网络带宽,互联网渗透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互联网网民规模发展开始进入平台期,同时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开始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网民人群属性保持基本稳定,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向移动化发展,网民的网上活动愈加碎片化。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广告。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数字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仍然是中小企业和中小网站的天下。得益于中国中小企业对互联网服务的强劲需求,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在2012年第3季度达到了145.3亿元,连续第二季度超过报纸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营收增长率一直高于电视和报纸,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年度增长率将保持在30%以上,成为快速成长、实力强大的新媒体。随着中小企业对网络广告技术的熟悉和接受,性价比较高的网盟广告开始超过搜索引擎被广大中小企业和网站站长所喜爱,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市场的前景巨大,预计未来网盟广告平台将会朝着“短,平,快”的方向迈进,即周期短,平台稳,结算快,从而更加紧密的和中小企业和中小站长结合,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法律声明

本报告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制作,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知识产权相关条例的版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作任何商业目的。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及各运营商营收数据主要为本公司研究人员对行业搜索行为的调查,并采用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筛选,保证其有效性。本报告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篇10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2009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年度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财政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gdp高度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

(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

(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

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

    (四)国债的成本和效益

国债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发行费、兑付费、印刷费、推销费等。第二部分是指国债的发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主要包括如发行国债对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可能形成的财政风险(如国债的偿还风险以及对因支付危机所对政府信誉造成的损害等等)还有包括如引发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后果而对一国经济造成的种种不利的影响。

国债的效益是政府之所以发行国债的主要动机,因此它是影响国债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收入方面的提高,公共服务及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如果国债的效益发挥出来的越大,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则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国债资金使用不到位,国债的效益不能得到发挥,则这必然会对国债的适度规模的扩大形成不利的影响。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整理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从促使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取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两个变量,从制约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两个变量,本文共引入这个四个影响变量来分析国债发行规模(debt),用字母分别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a1)、财政赤字(a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a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a4)。同时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对这些变量分别进行gdp指数平减(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接着对平减后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变换后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分别用lnd、lna1、lna2、lna3、lna4来表示。原始数据经过gdp指数平减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值。图1为调整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的趋势图。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检验类型c、t、k、0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所采用的滞后阶数以及不带有常数项或趋势项;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五个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一阶单位根,称此过程为i(1)过程,这满足了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三)var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采用了年度数据,并且yt是五维内生变量且无外生变量,即yt是由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构成的变量:

y=(lnd,lna1,lna2,lna3,lna4)

操作过程利用了eviews6.0软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定var模型合理的滞后阶数,这里以aic和sc值最小为标准,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选定滞后2阶回归。

根据计算结果,模型可以写成:

var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由于没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外,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

(四)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是指系统对其某一个变量的一个冲击(shock)做出的反应。可以推广到多变量的var(p)模型上。

本文的国债发行规模的脉冲响应函数计算得出,lnd(国债发行规模)对于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正冲击在第一期都没有响应。对来自lna2(财政赤字)的一个冲击的响应是在第二期才出现的,这一响应是正的,第三期降为负值,之后又逐渐减弱,在第六期后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对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一个冲击的响应在第二期才出现,这一响应是正的,并且在第四期降到0值左右,在第五期略有上升,以后各期的影响在0值附近上下波动。而lnd(国债发行规模)对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冲击响应很小,徘徊在0值附近。对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看作是对国债发行规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我们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方差分解,从第八期开始,方差分解的结果趋于稳定,来自lnd(国债发行规模)自身方程信息的影响占到了73%左右,来自lna2(财政赤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3%左右,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0%左右。而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方程信息的影响比较小分别占到2%和1.5%。这说明了lnd(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受自身以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多,而受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影响相对较低一些。

(六)johansen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都是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d、lna1、lna2、lna3、lna4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它在进行多变量协整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选择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由于在前文中已根据aic和sc准则判断出该var模型的最大滞后期为2阶比较合适,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期选择为1,另外,选择具有常数且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协整检验模型。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根据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可建立相应的vec模型。

根据计算结果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lnd+0.7486lna1-0.2316lna2-

1.1639lna3-0.1098lna4-1.1073

从上式可以看出,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的话,当lna1(国内生产总值)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降低0.748%,这说明了,当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时候,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当lna2(财政赤字)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231%,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这说明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变化,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国债作为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在政府的经济政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1.16%,这说明了,当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会增强,这会促使国债规模的上升。当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109%,这说明了,目前在我国,国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对国债发行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影响较小。

    (七)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解决了x是否引起因此y的问题,主要是通过看现在的y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说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那么可以认为x是y发生的原因,并且y不是x发生的原因。因此,这里为了更好的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这里我们首先对国债发行及前文所提及的相关影响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里应用软件eviews6对1986-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满足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na2和lna3不是lnd的granger成因这一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概率值分别为0.0494和0.0058。因此,通过granger检验的结果,我们认为,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对lnd(国债发行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而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不是lnd(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成因。

(八)vec模型的建立

上文介绍的是无约束条件的var模型,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可认为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这一模型多在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中应用。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选择vec的滞后阶数为1,这是因为vec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而本文建立的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外,选择具有常数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模型。可得到如下vec模型:

其中vecm=lnd+0.7486lna1-0.2316lna2-1.1639lna3-0.1098lna4-1.1073

根据vec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值很大(155.5519),与此同时aic和sc的值都比较小,分别为-10.86835、-9.083011,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比较好。

根据vec模型,可以得到,从短期来看,lnd(国债发行规模)受到了误差项负向地调节,系数为0.522,这一系数比较小,说明了调节能力是较弱的。而从模型中可以看到,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这几个变量对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影响的系数依次分别为-0.998,-0.064,1.919,-0.325,很明显,短期来看,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一指标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储蓄会进一步增加,这会有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国债发行作为弥补赤字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在《预算法》中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自此,可以说财政赤字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