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9:53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1

一、北海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民委发[2007]228号)文件,北海市有6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其中合浦县有1家。“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率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6]315号)文件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成立较早,但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不强,6家企业有5家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珠宝饰品、缸罐、角雕等工艺品,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目前都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但是经过调查,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都没有获得过优惠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宣传的对象受限制。在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前,北海市民族宗教局按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政策的宣传。这种“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普遍性,政策宣传的广度不够,社会上很多生产有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北海市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政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转发文件、电话解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渠道狭窄,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宣传。三是宣传主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据北海市民族宗教局的反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怕麻烦,不愿申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际上,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是一项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长远政策。[2]一般只有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透彻的企业才不愿申请。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确定之后,有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并不知道其企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了解其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有些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据调查,有民品企业曾经咨询过民族宗教局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但民族宗教局具体负责人不知情,也未咨询过人民银行,从而导致优惠政策落空。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2.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一是企业不良贷款记录制约其新增贷款的注入。民品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首先必须符合银行一般贷款的准入条件。根据现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规定,如果贷款人已有贷款违约记录,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贷款人很难再次获得银行的新增贷款。[3]作为民品企业之一,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亨通珠宝公司就遇到这种情况,其在1995年、1997年分别向建行北海分行贷款累计470万元,后来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形成315万元不良贷款。建行已把该债务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营正常,而且这几年该公司一直积极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征求减免债务、协商还款之事,但是毕竟存在不良贷款未清的事实,对于该公司新增贷款的申请,银行都表示拒绝受理。二是企业未能提供贷款要求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不予发放贷款。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都是财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担保贷款,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大都是生产金银珠宝饰品或者工艺品,产品加工后即可卖出产品,技术水平含量低,资金实力较差,没有大型或者高精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这些民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由于未能提供财产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而且,北海市担保机制不健全,几家担保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而难以在担保方面取得良好的公信力。因此,很多企业包括民品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担保贷款。由于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也只停留在文件层次上。

3.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较为繁琐,程序复杂,准入门槛高,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为此,有些实力较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并不十分愿意向银行贷款。

4.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一是牵头部门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民委没有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没有与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过有效沟通交流,也没有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没有形成。目前北海市尚未建立有关民贸民品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组织召开过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等有关部门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造成银行等有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企业不完全了解相关政策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无法使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4]

三、完善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发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目前参与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由于这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开发理念、贷款准入门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显现出一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建议放开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成员,发挥它们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为民贸民品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融资环境,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贸民品的繁荣。二是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按照现行规定,优惠利率贷款一律不准上浮,也就是说只有民品企业与贷款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基准利率时才符合优惠利率贴息政策,否则不予贴息。这种赢利锁定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发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限制。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建议修改相关政策规定,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给予企业贷款实实在在的比正常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补贴。这种政策修改不仅可以让民品企业在优惠期间切实得到政策支持的实惠,推动民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调动它们营销的积极性。三是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政策规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应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为了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确保资金安全,建议新增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权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民品企业生产资金的支付与回收均可由贷款行负责监控。

2.商业银行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品企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传承与延续着中华文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为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提供优质、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约束机制等方面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民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优惠利率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民品企业建立联系,优先考虑并保证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严格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协助做好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宣传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品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

3.多部门联动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委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建议民委牵头,金融机构、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民品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局、工商局、经委、人事劳动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民品企业可通过这个平台主动向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通报信息,让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经营动态;民委、人民银行可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各与会单位通过交流信息,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推荐项目与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二是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民委应突破“点对点”的政策宣传模式,积极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变化宣传方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范围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成为政策优惠的企业,从而促进民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让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责任考核制度。贯彻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是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把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民品企业发展的工作列入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使有关部门执行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具体行为透明化,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4.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工作。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每年年初对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的信贷资金及时投入跟进。二是利用季度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传,交流相关信息,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三是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指导及其他事务工作。四是创建平台,邀请商业银行和民品企业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做好民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参谋。五是加强调研,人民银行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商业银行、民品企业,了解各方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需求,掌握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2

关键词:金融支农;创业贷款;财政补贴;合作博弈;帕累托改进

abstract:Basedonthetheoryofparetoimprovement,thisarticleanalyzesamodeofstart-uploannamed“financeandtechnologybenefitingfarmers”sponsoredinJiaonancity.thisloanmodeisdesignedtointegratebankloan,technicalsupportandgovernmentsubsidiesoninterestsoastorealizetheunificationofgovernment,bankandtechnology,andthenformaneffectivepathofsimultaneouslyimprovingtheinterestsofthethreeparties(government,bankandfarmers)duringtheprocessof“cooperativegame”.

Keywords:financialsupportforfarmers,start-uploan,fiscalsubsidy,cooperativegame,pareto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5-0043-05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国家扶持“三农”政策频繁出台,但“三农”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收益性差、技术含量低和缺乏抵押的特点十分突出。收益性差意味着不能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技术含量低意味着信贷资产的高风险,缺乏抵押又意味着风险补偿能力不足。而这些特点正好与农村信用社资产运用的“三性”原则相悖。因此,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大部分“三农”项目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农村信用社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事实上的信贷断点,客观上需要及时创新支农融资工具、发挥桥梁性作用,从而达到缓解“三农”融资难的目的。山东省胶南市农村信用社“金智惠农”信贷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设计推出的支农产品,它通过政府基金担保和贴息、科技介入、抵押或联保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与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不仅确保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安全,也实现了“三农”经济效益提升的目的。

二、信贷支农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目前,理论界关于“三农”经济强势依赖信贷资金推动和扶持的观点基本形成共识,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认为,农民需要的资本远超过他们能够进行的储蓄,信贷对于小农业和小工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国内学者李建民(2000)、姜作培(2001)等人认为,高效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投融资结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关键。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就如何引导信贷资金注入“三农”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托达罗(m.p.todaro)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通过直接投入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哈索蒂(m.Ha-sody)则认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应该通过政府主导下的信贷投入方式来达到目的。张杰(2003)等人的研究虽然并未反对农业融资中的政府介入行为,但他认为,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政府常常被赋予扶持农业信贷的重要责任,但它们为农民所提供的成本越来越低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对于刺激农业发展的效果总是微乎其微,同农业研究和推广投资或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收益比较,用于农业信贷的资源极少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koester(2000)、Jensen(2001)、townsend(2001)、oeCD(2001)等人则对政府介入下的融资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信贷体系在促进农业投资方面是缺乏效率的,政府推动下的农业信贷会增大农村金融风险,政府的趋利行为、寻租行为会造成财政、金融资源低效配置和大量转移。显然,上述观点主要来源于政府干预下的融资行为分析,但政府介入不仅是政府干预,还是政府引导,大量事实证明,政府引导下的融资行为在目前支农中不仅必要,而且在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胶南“金智惠农”模式正是政府引导下通过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实现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典型例证。

三、“金智惠农”信贷产品的创新和运作

2005年,为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山东省胶南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专门用于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且贴息比高达90%,以期通过“农民创业、政府埋单”方式为农民提供创业动力,同时带动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村信贷投入的积极性。由于农业项目普遍存在低收益性、高风险性和技术含量低等特性,尽管有财政贴息,但这种风险补偿远不足以弥补农业贷款项目的风险预期损失,因此,当地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尽管这次尝试最终失败,但地方政府与农村信贷需求实体从失败中认识到,要想真正获得信用社的信贷支持,除政府提高担保、贴息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承贷农村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运作水平,从而增加信贷承贷项目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确保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安全。基于这一点,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主动协调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探索开发了“金智惠农”创业贷款支农模式,在上述失败的信贷模式基础上,重点将科协介入信贷支农过程中,通过科协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扶持,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运作水平,为农村信用社培育优质信贷市场,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大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农村信用社、农户的共赢。

(一)“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的运作模式

“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是专门用于农户创业的信贷产品,按照与一般农户贷款有兼容性、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的要求,遵循科技推荐、政府扶持、专款专用和利率优惠的原则,由农村信用社向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户发放政府贴息贷款。农户只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和还款能力,有符合政府扶持和科技支持条件的创业项目,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行为并满足农信社的其他规定条件,就可以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该项贷款。该项贷款可以采用创业基金担保、农户联保、有效资产抵(质)押、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对贷款利息,由地方财政按季按照规定比例补贴给农户。与此同时,该项贷款也对违约农户进行了严格约束,凡擅自改变贷款用途,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贴息资金,到期不归还贷款本息,拒绝或不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农村信用社收回贷款,地方政府取消贴息资格,且5年内不列为贴息对象,科技部门不再给予科技支持。“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运作程序为(见图1)。

首先,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创业扶持基金,用于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扶持农民发展一、二、三产业项目。制定《“金智惠农”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推动科学普及”的原则,对贴息扶持对象、贴息期限和标准、办理程序以及违约责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次,农户向科协提出“金智惠农”创业贷款申请,由科协对贷款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评估。符合科技支持条件、创业贷款项目发展前景好、有较高的盈利能力的,科协向农村信用社推荐。对直接向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的,由农村信用社转科协进行前期可行性评估。对提出贷款申请的农户,科协为其建立科技跟踪档案,及时了解创业项目的科技需求情况,并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

第三,农村信用社作为承办银行遵循“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审查放贷。对科协推荐的创业项目,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人员开展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综合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贷前调查的基础上,由贷款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和审批。对审批同意的项目发放贷款证,办理相应的借款手续,在贷款合同上加盖“金智惠农”印章,并执行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少上浮10-40%的优惠利率。

第四,借款农户收到贷款后向所在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创业贷款贴息申请,经审查并公示无异议后,借款农户按季持本人身份证、贴息申请表和还款本息凭证到各自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取贴息资金。

第五,农村信用社加强贷后管理,及时收回违约农户贷款,并将违约农户名单及时通报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取消对违约农户的优惠并进行联合制裁。

(二)“金智惠农”扶持贷款模式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自2007年3月“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在胶南推出以来,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胶南市农村信用社就受理“金智惠农”贷款申请近3000笔,申请金额近亿元;实际审批1900多笔,金额8700万元;实际发放1820笔,金额8300万元。2008年3月,胶南市政府决定将创业扶持基金规模由1000万元扩大到2000万元,将城镇失业人员创业纳入扶持对象,同时将贴息比下调至60%。2009年初,胶南市政府再一次将基金规模扩大至3000万元,其中2000万元用于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1000万元用于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贴息和就业培训,并将贴息标准进一步细化。到2009年底,胶南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15327笔,金额4.67亿元。“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不仅实现了“三农”增收的目的,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迎合了“三农”资金需求特点。当前,在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农村资金需求呈现由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等非农项目转移、由小额农贷向大额资金需求转向的新格局。“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模式则较好地迎合了三农资金需求特点,将资金投向技协重点推荐的种植、畜牧养殖、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项目,有效地推动了“三农”经济的发展。据测算,截至2009年末,在4.67亿元“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的支持下,胶南市农户实际增收约7000万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个百分点。更为关键的是,“金智惠农”模式的实施,促进了生产力再造,形成了农户持续增收的联动机制。

二是提升了信贷资产质量。农户申请的“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项目由科协先期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及科技含量评估,科协还负责对创业项目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降低了农民投资创业风险。科技力量的参与提高了贷款项目的科技含量,弥补了农村信用社在贷款考察及贷后管理等过程中的科学技术支持方面的盲点,降低了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农村信用社发放“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的热情,信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胶南市农村信用社累计为15327农户发放4.67亿元“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户均贷款3万元。全社贷款余额增加至28.4亿元,占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0.38%,市场份额较推行前的2007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降至12.18%,较2007年下降了11.79个百分点。随着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胶南市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9年累计实现利润3345万元,比推行前增长了40.37%。

三是提高了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在四大类生产要素中,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三农”经济发展的固有优势,而资金缺乏和技术(管理)落后则是“三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金智惠农”扶持贷款模式不仅成功实现“三农”融资条件与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从而将信贷资金引入“三农”,并通过技术扶持使农业产业项目生产效率提升。因此,“金智惠农”扶持贷款模式不仅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几大生产要素结合,而且通过巩固和发挥“三农”中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改善资金和技术劣势,实现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胶南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蔬菜花卉种植、海水养殖和特种动物养殖农户发放“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3.4亿元,建立了蔬菜种植、珍稀动物养殖及海水养殖、花卉种植等3个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支持11500余户农户实现自主创业,仅王台镇的“蔬菜精品园示范基地”就吸引800多户经营业户入驻,建高温棚2030个,拱棚5000多个,年产值达1.7亿元。

四、“金智惠农”贷款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

(一)信贷断点的有效连接:政府担保和科技介入

农村信用社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经营实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虽然信用社面对的是农村信贷市场,又承担着支农的重任,但为确保自身收益,与其它银行一样,支农信贷投放中仍然严格遵守“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经营原则,这就要求作为承贷主体的农户或农村经营实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优质的项目和足够的担保或抵押。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农村信用社不仅预期的收益不能实现,而且还面临信贷损失风险。胶南市政府在“金智惠农”支农模式推出以前,虽然通过出资1000万元设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为农民创业贷款实行高达90%的贴息,但这种信贷扶持模式只是减少了承贷主体的融资成本和为信用社提供少量的风险补偿,并没有为承贷主体创造满足信用社放贷的两个前提条件,即提供优质项目和足够担保。因此,该模式最终因农村信用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失败。

“金智惠农”支农模式的创新推出,不仅成功解决了三农融资中的担保问题,而且确保了农业承贷项目的优质高效。在“金智惠农”支农模式下,地方政府成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为承贷主体进行贴息和担保;政府协调下的科协介入,使农业项目科技含量和科学运作管理水平提高而降低了信贷风险,而且科协对农业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项目推荐为农村信用社贷前和贷后管理节约了成本。因此,在政府担保和科协介入下,“金智惠农”支农模式成功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与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有了优质的信贷项目和足够的担保,即使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贴息金额下降至60%甚至更低,三农有效资金需求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仍然明显提高。

(二)博弈策略的优化选择与风险收益的纳什均衡

在“金智惠农”贷款模式中,农户、农村信用社和政府作三方之所以能形成博弈格局,主要原因是为实现各自的利益需要,农户希望借助政府扶持和信用社资金支持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信用社希望通过在政府担保和贴息的情况下将信贷资金投入高效优质农业项目,从而实现自身利益;而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不仅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产生良好社会效益。“金智惠农”模式试点前,政府、农村信用社和农户虽然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开展了博弈,但由于政府和农户在博弈中采取的策略并不为农村信用社所接受,最终末能形成各方协调合作的格局,胶南市政府虽有支农意愿和财政补贴行动,但未能将农村信用社和农户引向合作,博弈三方所进行的只是强调个体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并未形成最优决策,取得高效率。

显然,大部分农户因其固有的弱势属性不具备与农村信用社开展合作博弈的基础,急需要政府部门介入为其补充或提供有力的合作条件,因此,三方之间的博弈格局重点转向政府和农村信用社之间进行。扶持“三农”经济发展是目前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扶持手段除政策倾斜外,信贷支持是最有效的手段。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收益性差、风险高和抵押不足的特点,使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急需借助政府引导来分散或降低信贷风险,从而确保实现自身收益。因此,地方政府和信用社之间客观上具有合作动力,这就为双方开展合作性博弈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际博弈中,政府采取了基金担保、科协介入培育优质安全的农业项目和实现贴息的策略。这些策略的采用,不仅激发了三农的融资热情,而且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与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而信用社为了从支持“三农”中实现自身收益,采取将信贷资金通过基金担保、抵押或联保等方式投向高效优质的农业项目的同时,实行利率优惠并简化贷款手续,迎合了“三农”经济的融资需要。因此,从上述分析,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在为实现各自收益的博弈中,均选择了符合对方需要的博弈策略,形成风险收益的纳什均衡,实现了“金智惠农”支农模式的良性循环。

五、“金智惠农”模式的推广障碍与风险

青岛市“金智惠农”支农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和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盈、社会效益提升的目的,但这种支农模式中,由于政府及其领导下的科协在融资过程中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政府的支农愿意和科协的合作态度会导致不同的支农效果,甚至可能会出现政府引导向直接干预转化、科协项目推荐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一是受地方政府支农意愿与能力影响。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政府支农的意愿和政府支农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地方政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动性是“金智惠农”支农模式推动的源动力,只有真正关心“三农”,才有可能从有限的财力中“挖”出一块用于支农;同时,一定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是推进“金智惠农”支农模式的必要条件,否则其很难出资设立创业基金进行贷款贴息。当然,健全的农村科技网络也是政府支农能力的一种。本案例中,胶南市政府长期以来都在为破解农村资金和技术瓶颈难题而不断探索,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支农愿意,而且该县近年财政收入均在27亿以上,综合实力和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的第31位和第17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上述条件为“金智惠农”模式的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一旦地方政府支农愿意下降或地方财力不够,“金智惠农”支农模式推广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二是存在行政引导向行政干预转化的可能。在“金智惠农”支农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和扶持,而不是行政命令,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决定对农户的授信。政府的支持降低了风险、减少了利息负担,减轻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的障碍,是资金投入的促进力量而不是强制力量。因此,青岛的“金智惠农”支农模式才真正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但这种良好效应可能会造成部分政府人员误认为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而将政府引导转向政府干预,从而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政府低息农业信贷效果不彰的不良后果。

三是融资手段单一。总体来看,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往往更加看重合适的抵、质押和担保手段。抵押担保虽不是对“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的特殊要求,但它对“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的正常投放的影响却不可忽视。目前,“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还主要采取抵押或联保的担保方式,形式较为单一。从其运行情况看,农户普遍存在联强不联弱的心理,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或不同产业的农户很难组建为联保小组,即使农户组建了联保小组,一旦一户出现了还款困难,其他联保户由于害怕承担连带责任,不但不愿意代偿,连自己的贷款也不愿意先还,进而出现了互相观望都不还款的恶性局面。因此,创新合适的抵押品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农户创业项目,需要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大棚使用权、土地承包使用权、农用车辆等抵、质押的探索。

六、结论

青岛“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模式之所以顺利推出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介入下的基金担保和科技支撑的信贷模式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和农村信用社放贷条件有效对接,使信贷断点愈合,最终达到了确保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安全和“三农”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目的。

由于农户和农村信用社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具备合作博弈条件,“金智惠农”创业扶持贷款模式为博弈各方创造了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政府采取了基金担保、科协介入培育优质安全的农业项目和实现贴息的策略,不仅激发了“三农”的融资热情,而且实现了“三农”融资条件与信用社放贷条件的有效对接;而信用社为了从支持“三农”中实现自身收益,采取将信贷资金通过基金担保、抵押或联保等方式投向高效优质的农业项目的同时,实行利率优惠并简化贷款手续,迎合了“三农”经济的融资需要。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在为实现各自收益的博弈中,均选择了符合对方需要的博弈策略,形成风险收益的纳什均衡,实现了“金智惠农”支农模式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贺蕊莉,邹国平.新福利经济学理论综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1).

[2]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益――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钱彦敏.农业投入中资本形成的困境[J].经济科学,1991,(1).

[5]姜作培.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机制[J].经济纵横,2001,(7).

[6]威廉・a・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7]梁建洪.河北定州新农村建设实验的改良路径分析――基于帕累托改进的视角[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8]杨哲英,关宇.比较制度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小额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4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69-02

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其支配和产生的创业活动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带动其他人员就业,降低社会失业率。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1]。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需要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各种条件。大学生在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资金是他们创业最为薄弱的环节。有调查显示:87%的大学生被调查者认为资金不足是他们创业存在的最主要的障碍[2],创业资金的筹集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为此,本文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大学生创业资金信贷支持的路径,以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困难,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渠道

在国家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着手创业。创业者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筹措到必要的资金。目前,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资金支持渠道主要有三个:家人及朋友、风险投资、银行贷款。

1.家人及朋友。向家人和朋友借钱的传统由来已久,通过家人以及亲朋好友获得资金来源是个捷径。但是这种资金来源筹集的资金数额有限,而且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临很高的风险,可能赌上他们无法失去的生存资金。

2.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包括风险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家等。追逐暴利是风险投资的原始动力,对投资内容的知识和科技含量的把握则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风险投资的趋利性和短期性加重了被投资企业的负担。风险投资资金被投入前途看好的企业中,以换取产权,有时甚至是企业的控制权。风险投资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创业者沦为打工者,失去了自主创业的初衷,制约了大学生创业者对风险投资资金的使用。

3.银行贷款。尽管银行是企业的忠实伙伴,是资金的“蓄水池”,可以随时准备向符合其条件的企业提供各种期限和数额的贷款。但是我国各商业银行没有开设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银行业务,大学生创业者又无财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优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的拦路虎。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资金支持总量少、含金量不高。当前,政府、社会及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所能够提供的创业资金总量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无法满足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需要。而且,部分创业资金支持优惠的含金量不高,大学生创业各项税费优惠看似非常诱人,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实际得到的优惠并不多。

2.创业资金支持壁垒高,设限条件多。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不管是政府的还是社会及高校的资金支持,一般都设有较高的条件限制。如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而许多大学生的实际条件达不到反担保的要求,从而借贷无门。

3.创业资金支持时机滞后,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但一般只是确定原则和方向,虽然对全国各个地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由于各个地区情况不同,针对性和操作性相对较差。另外,各类创业支持资金大多在项目审批通过后获取,资金获取时机的相对滞后阻碍了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3]。

三、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的对策

(一)建立以商业担保公司为主体、国家担保基金为再担保人的贷款担保制度

1.以商业担保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担保主体。建立以商业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主体的担保制度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担保问题。商业担保制度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商业担保公司由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根据相关规定条件进行遴选指定,按行政区域分级分层管理、层层落实,即各地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负责遴选指定本地的商业担保公司。二是以大学生创业所在地作为指定的贷款和担保区域,以方便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处理资质审核、贷款发放、担保确认、风险控制等各种关联业务。三是对大学生创业贷款实行优惠担保费率,一般要求不高于贷款额度的1%,优惠部分由当地政府财政进行补贴。四是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公司,合理引导利用民间资本为大学生创业进行服务。

2.国家担保基金为商业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再担保制度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应借鉴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成立国家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再担保。即当大学生出现不能按贷款要求偿还贷款时,先由商业担保公司按约定的条件偿还银行贷款,再由国家担保基金向担保公司进行偿还。国家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坏账的最终买单人,解决了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后顾之忧,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的发展。

国家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制度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基金由中央政府财政、地方财政和民间公益基金等机构共同出资组建,以中央财政为主导,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二是实行有条件的再担保制度。国家再担保生效比商业担保适当延期,如延期一至二年,以促使商业担保公司加强对贷款人行为的监督和指导。对不按国家既定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程序办理的商业担保,国家担保基金不履行再担保的义务,以防范恶意的担保行为[4]。

(二)确立以五大行为主导,其他商业银行为辅的创业贷款制度体系

优化大学生创业贷款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中农工建交等五大商业银行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主要机构。一方面促使中央至地方形成统一的贷款政策和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改变过去大学生贷款政出多门、政令不通的弊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五大行拥有较多国家层面的支持,可以向大学生发放更优惠的贷款。优化大学生创业贷款制度还需要由五大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制订统一的大学生创业贷款实施细则,规范商业银行已开办的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鼓励他们进一步扩大业务的规模,促进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的发展。

(三)建立国家统一的创业贷款管理机构――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

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涉及到政府、银行、高校、学生等多个主体,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保证贷款制度的顺利推进,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管理机构――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进行统一协调。

国家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国家创业贷款政策措施,主要职责包括:开展调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协调有关金融机构解决创业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指导、检查地方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机构的工作;开展创业贷款政策和大学生诚信教育宣传等等。

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的具体执行机构,省(区)、市级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指导省(区)、市范围内的高校下属责任部门收集、整理、汇总大学生的创业贷款申请需求信息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信息;负责根据政策遴选指定本地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公司,上报国家中心进行备案;配合经办银行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情况、创业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初审;整合高校、企业等地方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项目指导中心,负责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审核、指导和推荐工作;协助经办银行和担保公司催还贷款;负责向上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经办银行、担保公司和高校及时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等。

(四)建立完善学生征信、创业教育与实践等配套制度

大学生创业贷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大学生、高校、政府机构(大学生创业贷款管理中心等)、商业银行、商业担保公司等,各主体的行为与其他主体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联关系。银行关注贷款风险和大学生的还贷能力,而大学生的还贷能力与大学生诚信品质及创业能力直接相关,诚信品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则与高校的创业指导教育和社会的创业实践活动等有直接关系,同时政府对创业环境的整体设计会影响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机率,而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则影响到银行风险、担保机构的收益等。系统理论认为,只有从相关主体的利益出发,有效促进各相关主体的正行为,同时避免负行为才能够共同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除了前面提出的政策主张外,还必须要建立与之配备的学生征信制度、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创业教育与实践制度、创业导师制度、创业项目评估等制度[5]。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整体,上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不同作用,相互间还存在着沟通、配合问题。完善大学生创业信贷资金支持体系,必须把零散分布的支持和服务联系起来,突破系统之间的壁垒。不断整合资源、疏通要素,积极构建针对性强、结构健全、特色鲜明、高效运作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雁华,金兴玉.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22-23.

[2]邝坦励,郭永强,周娜.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困难原因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14,(6):123-125.

[3]杨玉英,周瑛,赵晋.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创业贷款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完善[J].天津法学,2011,(1):68-72.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4

(一)国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范围变得更广,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也变得更容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有限的。金融的发展给大多数人获得好处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不能共享金融的服务和便利。库兹涅茨(1955)提出,在早期发展中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呈现继续扩大蔓延的趋势。这一假设获得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情况的证实和支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不适用,因为一些再分配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对工作和储蓄产生负面影响。托尔斯滕•贝克、阿斯利和罗斯(2007)认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消除负面影响,应该选择一个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以逐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人民的经济实力和参与的可能性。《服务所有的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阐述了现在世界上最新的普惠金融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小额信贷的发展,介绍了基本要求和服务目标。他们提倡的概念和普惠金融高度一致,让所有的人,尤其是贫穷软弱的人群享有相同的金融支持,让穷人受益于所有金融服务,小额信贷的基本任务是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和使低收入人群脱贫。

(二)国内研究

2006年中国学者焦谨璞在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第一次提出“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概念。焦谨璞认为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的扩展,体现的是公平的金融。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是包括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溶入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将金融服务广泛普及到那些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的贫困和中低收入客户群体。杜晓山(2008)还认为商业银行既要可持续发展又要服务弱势群体,应发展普惠制金融体系。周孟亮、张国政(2009)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普惠性金融形成的渊源,他们认为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始强调普惠金融服务理念。张海峰(2010)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动机,比较了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业务方面的优劣势,认为商业银行在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上须找准自身定位,选择合适途径,并注意控制风险。马建霞(2011)认为在普惠金融制度构建中,政策性金融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面临变革,不应成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角色,并提出将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权在宪法中加以明确规定,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在民间金融方面加强立法。概括来说,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它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意义

(一)普惠金融可以增强农村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和营销目标客户都只考虑高价值客户,而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农村贫困的家庭和个人等中低端客户群体,部分金融机构对他们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这个群体无法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现在,全世界超过10亿人没有真正享受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便利,小额信贷仍然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因此,只有为穷人服务的金融服务进入中国整体金融服务体系,小额信贷才可能会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更加有效对农村进行金融扶贫,发展普惠金融势在必行。

(二)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到2014年末,中国仍有1570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目前,金融机构通过开设简易便民点、布设自助服务终端、开设标准化网点等多种形式,使金融服务覆盖行政村52万个。全国已组建的新型惠农金融机构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小微企业和“三农”。全国核准设立村镇银行覆盖已达1045个县(市),县域覆盖率达54.57%。普惠金融发展将加快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帮助国家扩展惠农服务和政策触角

国家的扶贫政策如何实施一直是一个难题。例如,新农业保险基金的收集、转移、管理、传输,以及为确保安全、便捷地落实农民养老相关优惠政策,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让农民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到城市去领取养老金,真正的优惠政策将会付诸实践。

(四)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3年中国畜牧渔业产值为9.7万亿元,同比增长8%。2013年中央专项扶贫投入达到了394亿元,中央专项公益金总收入406亿元,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随着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设,农村经济金融等交易活动越来越普遍,农业特殊产品等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对支付与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金融服务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对普惠金融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4年末,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基本上都设有了银行服务网点,部分农村地区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部分乡镇未设有金融服务网点的也基本上设有银行自助设备等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服务覆盖率的提高,大大促进金融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截至2014年末,我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同比增长13%,其中农户贷款余额达5.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9%。涉农贷款7年累计增长285.9%,7年间年均增速达21.7%。同时,农业保险发展迅速,2007至2014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72万亿元,累计向1.68亿户农户支付赔款958.62亿元。2014年全年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已突破15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1.6%,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种植风险,农业保险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农户和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一)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县域发展中,而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明确的市场定位,将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延伸扩大,在重点保障粮棉油收购储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风险情况和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支持农业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通过注资1300亿人民币等值美元,帮助其剥离8157亿元账面不良资产,大大提升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央行通过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大大提升了农业银行的支农力度,成效明显。三是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将扩大金融支持农村地区覆盖面,截至2014年末,全国各地已组建村镇银行1152家,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增长34.01%,其中农户贷款达到211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2405亿元,两项贷款占比高达92.9%,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成为了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功能,农村信用社朝着正规化发展,其改革也不断深入,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效果良好。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等方式对农信社进行政策支持,金额接近2690亿元,同时,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策,相应支持1227亿元,为信用社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财税优惠环境,有效地激发各方参与信用社改革的积极性,其中,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达4458亿元。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不断完善,资产质量不断提升,财务状况越来越好,在县域银行间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其中,资本充足率达到11.8%,不良贷款率降至4.5%以内,经营风险逐渐缩小,信用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有效填补了部分偏远乡镇金融服务空白,据统计,农村信用社负责全国98.4%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和67.7%的乡镇金融机构空白覆盖任务,有效的提升了农村经济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了支持农业的主要力量。

(三)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自2009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央推出了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全覆盖工作,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不断减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数量,累计填补了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1249个。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的深入,从乡镇逐步扩大到行政村,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24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的全覆盖,共有52万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便利,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也越来越完善。

(四)有效的农业信贷和服务创新

按照“不少于去年的贷款增长、不低于平均贷款增长”的“两个不低于”目标,从2009年以来,农业贷款已连续四年完成该目标,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加大支农力度,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在2012年末,各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贷款余额比2007年底增加1.8万亿元,有效地支持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通过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一批成本低、可再生的、容易促进的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需求满意度。

四、当前农村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创新不足

1.信贷产品形式单一。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大都是大中型企业和优质客户,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开发上积极性不高,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涉农信贷产品单一;二是对于服务农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在经营理念和创新方面相对落后,信贷产品以传统的信贷服务为主,产品形式单一。虽然,目前开发了部分创新金融产品,如联保贷款、林权抵押、信用贷款、仓单抵押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和其他形式的信贷产品,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银行信贷产品运用于农村经济金融的需求增加,如农村个人消费贷款用途审批苛刻严格及信贷产品开发不足等,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三是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怀、多样性、差异性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客户类型的不同进行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成本负担。

2.农业保险产品缺乏。一是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太小,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十分狭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农作物日益丰富,产品多样化,但是保险产品更新慢,很多新型农作物不能作为理赔对象;二是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单一,县城保险机构较为缺乏,主要以传统的寿险和财险保险机构为主,新型保险机构相对较少;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素导致保险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农业保险业务管理困难,进而限制了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服务网点少、自助设备缺乏、设备陈旧老化、部分自助设备年久失修、管理混乱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等地区的银行服务设备建设滞后,助农取款设备、poSt机、自助设备等建设滞后,影响游客在农村的消费热情,部分自助设备存在加钞不及时等情况,给群众服务带来了不便,银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偏高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户、农村企业等信用状况缺乏了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同时,农户跟农村中小企业抵押物相对缺乏,很大一部分农户贷款为信用贷款,中小企业抵押物大都为价值不高的厂房设备,容易受自然灾害、价格变动和政策条件的影响,贷款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也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较多。从贷款对象来看,一是农户种养贷款展期较多,违约率较高;二是农村个体户、微型企业资金周转慢,展期较多,从贷款类型来看,信用贷款相对于抵押贷款违约率较高,从期限来看,短期贷款展期率较高。

(四)农民对信贷产品可获得性较低

各金融机构在审核贷款申请人材料时,难以了解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同时,农户缺乏必要的抵押物,难以达到各金融机构的放款门槛标准,加上农户在种养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存在自然风险,各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户贷款时相对谨慎,造成了农户对银行信贷产品可获得性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申请贷款时,审批时间长,贷款可获得性概率相对较小;二是获得的贷款额度相对较低,农户信用贷款基本上在5万以内,对于一些家庭农场来说,获得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资金的需求;三是获得的贷款期限较短,一年内的短期贷款相对较多,部分农作物种养周期长,造成了农户资金周转困难;四是获得的贷款利率上浮优惠少,由于农户贷款不良贷款率较高,又缺乏必要抵押物,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给予的利率优惠较少。

五、金融扶贫困境的原因

(一)金融服务主体单一,金融覆盖面小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入驻农村地区,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但是,从整体金融体系服务农村经济来看,金融服务主体较为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乡镇设有网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受人力、物力、资金和市场的限制,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主要开设在县城,对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力度有限,服务覆盖面有限,部分偏远乡镇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销了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服务网点,国有四大行中的建行、工行和中行大部分县域服务网点被撤销、农行虽然县域网点未被撤销,但是乡镇网点大部分被撤销,虽然目前四大行开始又逐步入驻县域经济,但是,仅仅是在县城开设网点,金融扶贫力度相对较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行为主的在乡镇开设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受自身资本约束,对农村经济支持力度有限;三是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主的新型金融机构,开设时间短,经营制度不完善,资产规模较小,业务开展服务面相对较窄,服务范围有限。

(二)金融机构支农制度建设滞后

在支农制度中,存在着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信贷准入限制过于严格,而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低,贷款期限控制过紧,支农贷款利率偏高的问题。目前,农户小额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之内,而农村养殖业和经济果树业开发项目的见效期一般需要2至3年,个别项目甚至需要5年时间,短期的信贷投入难以发挥资金扶持作用。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大多数农民可以用作抵押的只有房产,但是农村居民房产不仅价值低而且难以变现,担保抵押物缺失已成为农民贷款难的突出问题。

(三)农村金融扶贫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在农村地区很难吸引金融机构。而政府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应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导致农业金融机构没有动力提高贷款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财力紧张,一些对弱势群体的信贷优惠政策得不到地方配套财政政策的支持,从而使金融机构没有放贷的积极性。

(四)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制约了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相关贷款时,由于缺乏对农村个体或者农村企业的信用情况的了解,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加大,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小、期限较短,放款门槛相对也会提高,加大了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融资难度,同时,由于对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情况不了解,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进一步制约了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

(五)金融扶贫宣传不到位、农民金融知识缺乏

一是农村经济、金融政策宣传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在相关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然而受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部分地区存在喊口号的多,真正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政策的少;二是对金融机构支农奖励政策宣传不到位,如央行的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财政的涉农增量补贴、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没有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贷款投向没能偏向三农方面;三是对农户跟农村个体户相关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如:小额担保贷款涉及的部门有妇联、街道办事处、人事局、财政、经办行、人民银行等部门,虽然涉及的部门众多,但是,由于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地区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少,小额担保贷款基金额度低,农户获得的贴息金额少。

六、解决金融扶贫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专业人才,丰富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1.丰富银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在防范借贷风险、保证资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符合地方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的金融产品。如,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调研,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优势产业,加大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研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根据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和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如,加大农业保险开发、创新担保、、租赁、保管等业务,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创新银行卡功能等,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适合的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内容。同时,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仓单抵押贷款等,满足农户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户贷款获得率。

2.创新银行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敢于创新,创新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设备、林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品,创新股本、仓单或存单、应收帐款和其他权利质押贷款,多方联保等方式来解决扶贫问题。

3.丰富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强化农业保险业务的监管。农业保险的开发和推进,能有效的降低农户种养风险跟农村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有效提升农户和中小企业风险偿付能力,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因此要大力开展推进农村农业保险。一是要敢于创新农业保险品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特殊农作物产业发展迅速,各保险公司应根据地方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开发适合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保险,丰富保险品种,创新保险业务。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协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保险机构加强协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政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降低地方农村经济的整体风险,如可以出台相关优惠财税政策,对于开发新的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业务开展较好的保险公司给予相关的财税补贴等,调动各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三是要尽快建立“以农业再保险为主体,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应急机制,确保风险的最小化。四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力度,防止发生欺骗农村金融消费者等欺骗行为,坚决打击非法农业保险行为,降低道德风险,相关部门要认真处理涉及农业保险投诉咨询,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4.加强农村地区基础网点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注重打造一支懂金融理论、基本技能,熟悉金融业务、农村经济,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有很强的应变能力的农村财务团队。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思想教育和农村金融人才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农村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激励规章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奖惩分明,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升银行服务水平

1.加强农村地区银行服务网点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服务网点的建设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一是金融监管部门要逐步放宽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开设的门槛,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入驻乡镇。二是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网点建设,完善网点服务。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引导,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提供土地费用减免、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乡镇银行网点建设,填补部分乡镇金融网点空白区。

2.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促进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根据农村经济弱质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实行农民和企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如开展特殊农业保险、提供良好的金融理财产品、积极开发特色中间业务,不断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推进个人金融、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针对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定特色服务产品,切实促进服务的多元化。

3.加强农村地区自助设备和支付服务电子化水平的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电子支付服务的水平,引导农村居民更多的使用非现金方式进行日常结算业务。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建立覆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继续探索加强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如,在部分旅游景点乡镇、特色产业实验区、农业园开发区等地区,帮助设立银行自助设备,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实现银企双赢。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推广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产品,推动各类农业补贴等资金安全、快速的到达相关账户,提高农村建设资金的便捷性。

(三)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1.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风险防控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升风险处置能力,探索省级联社改革的总目标,建立制衡制度,坚持淡化行政管理,加强服务功能,强化市场化管理,不断完善财务制度,提升自身实力,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货币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地方三农力度。

2.继续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做实“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和“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引导其重点支持农村企业和县域发展。

3.培养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主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如放宽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担保贷款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鼓励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范围内,扩大服务面,开发特殊金融产品,提高支农力度,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4.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要联合相关部门,在县城和乡(镇)组织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强调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二是要认真做好农村中小企业数据征集工作,及时对中小企业数据进行更新。三是要加强对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指标及数据格式,及时完成有关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

(四)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金融扶贫政策,落实完善激励政策

1.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出台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一是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贫困地区,缓解贫困地区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在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的,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在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的可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免税照顾,从事营利性项目开发的,可给予较非贫困地区更为优惠的减免税政策。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三农”、扶贫信贷担保或奖补基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和金融服务;给积极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布放金融服务网点(含助农取款点)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地方政府积极引进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准备工作,通过国家扶贫开发项目,带动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国家、省和地方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融资搭建平台。利用省级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上的投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不断完善地方相关融资平台,逐步将承担的经营性项目建设的市县融资平台转型为市场化企业,同时,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金融监管部门认真落实相关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优势,加强支农惠农扶持力度,一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人民银行通过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领域。同时,为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政策,并要求各个部门加强支农再贷款使用效果的监测评估,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的功能。二是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票据,探索区域资产证券化融资、减贫和发展筹资渠道。

(五)加强金融宣传向农村普及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5

中小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大多数通过专业化与特色化创新的渠道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资本实力不及大型商业银行,覆盖区域也较小,但是通过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区域运作,使得其已拥有丰富的小额信贷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额贷款创新技术与体系,使得其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创新的主力之一。以北京银行为例,积极运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成为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首要特色。北京银行开展的普惠金融业务具体包括: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牌开展线上到线下的资金融通业务创新;加强助学、助业贷款的审批与发放;积极开展“京医通”项目;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金融支农方面,重点打造“四链”业务创新。

二、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第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在线上服务方面,邮政储蓄银行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交易渠道,并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易信银行,打造多样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参与“新农保”“、新农合”等代缴服务、依托手机贴膜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具有储蓄、结算、理财等功能的绿卡通•福农卡以及其他惠农代收代付业务;针对小微企业,运用覆盖客户筛选、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的“it-paDS”信贷技术,积极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额贷款。例如互惠贷、增信贷与流水贷;建设“信贷+结算”特色支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打包业务组合服务。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还针对特殊群体,如农民工、老年人、学生群体开展一系列业务创新,满足多类群体的特殊性金融服务需求。第二,丰富的客户数据基础。邮政储蓄银行客户大多数集中在金融服务供给较少的弱势群体。而对于这部分群体金融信息的相对优势,使得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深度挖掘更具可行性。截至2013年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客户达到1200万户,农户800多万户,智能手机用户今年有望超过4.4亿。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客户筛选,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将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县域地区物理网点与非物理网点覆盖率高。截至2013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点3.9万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县级区域,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地区覆盖了超过59%的县;62%的网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拥有atm超过4.7万多台。物理网点在县域地区的大范围覆盖,为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第四,普惠金融业务人才储备丰富。自2009年开始,邮政储蓄银行着力储备“三农”普惠金融业务人才,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从事金融支农工作;组建小企业金融部,在二级分行设立37家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通过3.5万人的专业信贷队伍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组建三农金融部,全力支持“三农”业务创新与发展,积极开展惠农服务、特色农业贷款以及移动支付服务。

(二)劣势分析

第一,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尽管依据《新巴塞尔自本协议》基本建成了一套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规范运作、“点面结合、纵横结合、上下结合”的立体化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构建以业务条线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三农”金融业务中的自然风险与经营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小微企业贷款中的经营风险与成本高导致的市场风险等。第二,网点服务转型面临突破点。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主要采取交易核算主导型模式,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满足客户存取款、查询等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方面。除此之外,邮政储蓄网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滞后,导致网点功能定位及经营模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尽快实施零售网点转型,灵活提供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多渠道服务的营销性网点成为邮政储蓄网点转型的突破口。第三,数据分析模式急需转变。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化,涉及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都会在业务拓展、客户开发、风险控制、绩效考核、资本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商业智能将成为引领邮政储蓄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

(三)机遇分析

第一,国家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邮政金融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三农”普惠金融最初指示。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第二,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与信息中介、理财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支付功能、融资功能等带来一定挑战,但是机遇永远大于挑战。互联网金融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注入了新理念和思维,再加上商业银行特有的客户资源、数据与资金优势,开发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拓宽线上到线下的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的主流。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依托移动通讯运营商网络,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手机终端为客户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第三,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我国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势必激活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例如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提升,刺激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居民消费意识与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创新发展。“农民”“、小微企业”“、社区居民”这些社会经济的基础群体,成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极力开拓的新型市场。

(四)威胁分析

第一,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激烈,导致收益不断下降。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生态“宝宝”类金融产品的兴起,充分证实了普惠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当前,开办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实体金融企业,还包括人人贷、宜信普惠、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虽然业务重心各有不同,然而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第二,新常态下,普惠贷款业务风险较大。普惠金融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客户、小微企业、“三农”。相对于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而言,这部分群体的特有属性使得风险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征信数据很难取得,或者相对较少,商业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导致业务信用风险较大;新常态经济下产业转型的危机不断释放,使得这部分群体总体系统性风险上升。第三,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初期的创新投入高,带来短期的高成本。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必须构建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涵盖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创新、展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环节的创新模式。然而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前期创新成本的投入,导致短期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惜贷”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普遍存在。普惠金融业务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更深层次的创新,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这都需要长期的成本投入和积累。

(五)Swot矩阵分析及启示

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析,笔者构建了其普惠金融业务的Swot矩阵模型: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实现“大零售银行”商业化战略的必经之路。通过Swot矩阵分析可以看出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必须坚持(见表1)。第一,明确普惠金融的发展定位。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应以小微企业、社区居民、“三农”为服务对象,积极拓展小额贷款增信创新、移动金融创新以及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组合型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以创新思维模式作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引擎。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应构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积极拓展线上到线下的服务与营销模式、积极探索“银保”合作模式与“政银保”合作模式、组建普惠信贷工厂,以实现普惠信贷从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环节的“流水线”作业、构建普惠客户的大数据分析模式。第三,以风险管控作为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根本保障。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可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突破传统担保模式,构建基于“数据质押”的增信与风险管控模式,通过贷款客户交易数据与行为数据的增信,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控。

三、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重点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模式与流程优化为重点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创新

对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邮政储蓄银行重点集中在以小额贷款为重点的创新。一是开发以产业链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例如以地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二是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非传统担保模式不但能够实现为小微企业贷款增信的作用,还有助于银行掌握除传统担保品外的其他有效信息以进行风险管理,例如“数据质押”贷款、poS贷款等。三是积极拓展“银保”、“政银保”类小微企业贷款。通过第三方担保方式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贷款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部分非系统风险。

(二)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

县域农村地区属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从网点与atm布局、业务人员配备、客户认可度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县域地区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较差,金融生态也远疏于城市地区,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重点开展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一是以银行卡为重点,拓展政策性普惠金融。政策性普惠金融是培育农民金融意识的主渠道,通过银行卡的渗透,可以帮助邮政储蓄银行掌握农民的基本金融信息。二是以银行卡为基础,开展以移动支付业务,通过海量交易的特征分析,掌握农民的支付特征。三是以银行卡依托,开展集存款、贷款、理财等于一体的移动金融服务,储备农民综合性金融数据,进而开展深度普惠金融业务。

(三)以o2o创新为基础推动社区金融服务创新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6

一、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

(一)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就业,鼓励全民创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主要目标任务是:*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8500人以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进一步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每年要有适当的增长,列入全年财政预算。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四)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加快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和落实进一步鼓励、支持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紧围绕旅游商品、山区资源、高新技术开发大办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回乡创业。

(六)鼓励和推动组织起来就业。加强就业再就业基地建设,拟在新城区开发区筹建就业再就业园区,打造工商城再就业一条街,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平台。

(七)鼓励全民创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创业环境。

(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基地与输入地的市场机制、管理制度对接,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完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机制,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三、认真做好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

(九)切实加强对《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发放和管理。

1.《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对象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在国务院国发[20*]36号文件下发前(即20*年11月9日前)已通过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截止日期为20*年12月31日。

2.《就业服务卡》发放对象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含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下同)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简称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创业、进城求职务工且进行了就业登记的农村劳动者(简称进城农村劳动者),可分别在户口所在地或登记求职及就业地向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省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卡》和《*省农村劳动者就业服务卡》(简称《就业服务卡》),享受有关免费就业服务补贴政策。《就业服务卡》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发放。

3.实行《再就业优惠证》年检制度,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在提供政策扶持后,审批相关优惠政策的主管部门,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再享受政策优惠。

(十)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1.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被征地农民以及城镇其他各类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只要有明确的经营项目,符合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都应为其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经办金融机构为其办理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展期1次。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可直接向经办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利用上述贷款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均作为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按规定由中央财政据实给予金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被征地农民以及城镇其他各类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贷款期限内由财政给予75%的贴息(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承担25%,市、区县财政分级承担25%,展期不贴息)。

2.对各类组织起来就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根据吸纳的再就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新增加的岗位中,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有关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3.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要切实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限,降低贷款成本。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和持有《退役军人证》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要优先发放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直接向经办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金融机构要及时给予发放贷款。

(十一)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灵活就业的,个人自愿申报就业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二)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就业援助对象为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列人员(简称就业困难对象):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中的“4*0”人员;城镇下岗失业“零就业家庭”人员;市级以上(含市级)劳模、企业干部、单亲(丧偶)家庭、夫妻双下岗失业家庭人员和现役军人家属、公安民警家属中就业特殊困难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因患病、残疾等原因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

凡安置上述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均作为公益性岗位,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提供托底就业服务。

.四、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十三)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开展“千人创业培训”活动,鼓励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及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的人员给予规定的培训补贴。

(十四)实施技能岗位对接工程。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毕(结)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企业就业。鼓励大中专见习生到本县企业见习。鼓励本县企业对招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凡上述人员到本县企业就业并实际工作1年以上的,或安置、吸纳上述人员就业1年以上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十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动员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筹集职业培训经费,用足用好再就业培训补贴经费、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农村扶贫开发培训经费、阳光工程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制度,引导有资质的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十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所必需的人员及工作经费。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广大求职者、用人单位、管理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切实落实工作人员、经费。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十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建设。落实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切实加大监察执法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十八)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在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经县政府批准,可将部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人员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出。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从事个体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凭其工商营业执照和其他有效证明文件,可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用于帮助其创业发展;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可以一次性领取其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经济发展

1 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李景跃等在《商业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且各民族地区根据其不同的经济特征相应的实行了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等。

对少数民族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如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规定,对国家确定的421个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在利率上实行优惠政策。民族贸易贷款年利率为5.76%。贷款行向企业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对年利率5.76%与8.64%的2.88%利差按季返还企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贷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1993年的《城市开民智工作条例》规定,信贷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给予优惠。开发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专项贴息贷款也适当的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地区开发当地资源的项目,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要适当放宽。

2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2.1 促进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要把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拓展信贷效益信贷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经济发展大户承包经营、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订单农牧业、公司加农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农牧业经营方式,把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并推行了大额农贷、订单农业贷款等“三农”信贷模式,组织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民族优惠贷款约21亿元。金融优惠政策的实行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获得较高的效率,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宏观调节作用,以及对农业经营者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2.2 促进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企业是民族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发展民族企业的生存能力,有助于加强地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为加强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国家设立专项贷款。并对民族贸易所需流动自己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共有11个口岸,享受着国家最多最全的优惠政策,包括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部级珲春口岸特殊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延边州外贸企业达到483户,2003年延边对俄边贸进出口额只有2861万美元,到2005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对俄贸易超过1亿美元。

2.3 促进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资金支持。金融业要在新增信贷总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需求,指定性适应的信贷政策促进其发展。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旅游路线的开发和国家、省级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支持特色、有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2001年,国务院批准延边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部分优惠政策,使延边成为东北惟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延边全州,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所在地政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 3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

(1)信贷资金潜在风险大,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区扶贫任务艰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专项贷款,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使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不良贷款占比达64.4%;其中民族贸易企业不良贷款占比高达100%;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不良贷款占比28.8%。这些不良贷款无不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负担,而且已给全地区银行造成极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2)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部分民族地区属于“市场失灵”区域,由于比较成本收益的巨大差异,资源尤其是生产资本不可能自觉自愿流向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总体上是“资本流出不流入,金融资金外流趋势明显”。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机构,上收信贷权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多存少贷,资金通过上存上级形式大量流出,民族地区存差资金扩大。

4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1)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营造和谐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倾斜。降低民族地区存款考核计划及上存比例,适当控制资金的流出数量和速度,适当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简化核销手续,化解不良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一,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对落后地区适当倾斜。第二,金融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型主导产业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建设,重点扶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质量产品、高效益回报的项目,向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第三,建立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基础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发行由财政贴息的基础产业债券,允许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为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筹资创造好的金融环境,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利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又能较好地兼顾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利益关系。

(2)调整和完善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

一是放宽贷款规模限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由国有商业银行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增加授权授信额度。有重点的加大信贷投放。二是实行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扩大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提高增量存贷款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三是放宽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的条件和期限,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资金头寸不足时可发放在贷款支持。四是改进有关贷款发放和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办法,使民族地区商业银行考核指标有别于内地。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8

普惠金融扶贫巴中市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秦巴山区作为我国十四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而巴中市又作为其贫困腹地,当前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金融服务缺乏。因此研究该地区普惠金融去实现扶贫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巴中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增加普惠金融需求基础设施的供给。一是丰富多渠道组织机构类型。截至2015年12月,发展小额贷款公司9家、村镇银行2家,贷款余额合计14.62亿元;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186家、自助建设服务社2家和省乡村发展促进分会2家,贷款余额0.48亿元;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5个、微贷中心32个。二是组建服务弱势群体的担保机构。成立创业再就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公司各1家,担保责任余额0.56亿元。三是大力普及农村金融教育及宣传。截至2015年12月,各级志愿者开展金融培训8370次,同时累计培训69.54万人次。

增加新型普惠金融需求信贷品种的供给。最近几年来,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精准服务金融需求者,陆续推出了农房、林权、特色农产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水资源经营权质押担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以及最近的巴山新居贷,异地搬迁贷等10多款针对弱势群体的信贷品种。截至2015年12月,金融机构对农房、林权、特色农产品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6300、1030、3080万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余额9800万元;水资源经营权质押担保贷款余额6000万元;累计发放创业人员担保贷款16356笔,总计10.74亿元。

加快普惠性金融生态圈的落地。落实党中央对农村存款性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70%(含)用于当地贷款等优惠政策,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2015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达15.43亿元。建立财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同时地方政府在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税收优惠上,对信用社、村镇银行提供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利息收入,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保险公司为种植、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按90%计入收入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二、巴中市普惠金融扶贫的瓶颈

普惠金融本身强调根据实体经济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特征,构建“对称性金融”体系,消除信息不对称,促使不同金融需求者得到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不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农村服务渗透率和覆盖面不足,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即使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引导、改善,但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依然很严重。

正规金融机构支持环境与弱势群体资金需求不匹配。巴中是农业大市,普惠金融需求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城乡中低收入者、农业经济组织,他们亟需获得发展资金。但从信贷供给上看,资本逐利本性驱使正规金融营业网点设置、信贷政策对弱势群体排斥性增强。巴中市服务农村市场金融机构数量少,且有信贷业务营业网点数不断减少;银行机构基本取消信用贷款,信贷门槛在逐渐提高;银行机构对弱势群体信贷支持力度减弱,如信用社处于农村信贷市场主导地位,但其2014年末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较2010年下降16.28%。这些事实说明,当前正规金融机构支持环境与普惠金融需求之间是不匹配的。

金融深度与农户、小微企业贷款获取率不相协调。金融发展一般来说包括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两个维度。2009-2015年巴中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00.4亿元增加到290.56亿元,年均增长23.56%,金融深度在逐年提高,而农户、小微企业贷款获取率并未随金融深度正相关变化,而是处于下降或停滞趋势。另一方面,从有信贷记录企业来看,2015年年末累计有4633户企业办有贷款卡,其中895户有信贷记录,占比20.41%,亦能说明信贷服务渗透率较低。

三、巴中市普惠金融扶贫的对策

搭建政银联合支持平台,积极为扶贫,提供发展动力。首先地方政府加大对普惠性扶弱机构或有关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并完善奖励激励制度、产权交易平台、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同时加强监管、指导;其次是金融监管部门应放开面向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允许各类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化的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最后是银行机构积极建立资金“供血”机制,创设资金托管贷款、第三方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开展业务合作。

金融资源配置适当向农村倾斜,提高金融服务网点的覆盖面。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及农村非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要明确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与分工,主动根据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层次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推出“捆绑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产业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为低收入人群、农户、小微企业等构建多样化金融服务。

加大对普惠金融需求主体金融教育、信用培育和权益保护工作。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教育,构建金融知识宣传长效机制,结合普惠金融需求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开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培育工作,将非银行小额贷款组织纳入数据集、培育、信用评级范围,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推动信用信息与银行融资对接,不断彰显”诚信是金”的财富效应。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9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是中央连续6年锁定“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期,国家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呼之欲出的农村金融税收普惠政策,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建立林业发展金融服务长效扶持机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政府部门各项配套政策的及时到位,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不断探索、实践与思考。

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利因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时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用25.48亿亩林地让广大山区林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国家五部委合力支持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呼之欲出的农村金融税收普惠政策,营造了有利于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仅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林农发展的决心,而且也增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林业、林农发展的信心。为实现生态得到保护、产业得到发展、林企林农得到实惠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政府、林农、林企的互利共赢。有利于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环保产业,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造福人类的生态效益。

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是深化林权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农村合作金融企业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服务县域经济的地方金融企业,支持和服务“三农”是其应尽的职责。积极做好林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既是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强农惠农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金融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拓宽信贷支农服务领域。林业重点县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林业发展规划,以及林农生产发展需要,合理扩大林业信贷发放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效拓宽资金投人渠道和支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贷款的投放面。盯胎县是江苏省的林业大县,林地面积达90多万亩,全县拥有10万元产值以上的林业大户达1000多户。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末,盯胎农合行共为林农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200万元,目前有创业资金需求的林农仍有260多户,总需求资金在8000万元以上,该行实施林权抵押贷款打破了林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瓶颈”。

有利于推进金融服务品种创新。“依山脱贫,靠林致富”,是山区林民的迫切愿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创新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引人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文/单鹏所有权这一森林资源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不仅盘活了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有效拓展了业务发展空间。创新开办的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循环贷款、林权联合抵押贷款等业务品种,使林农原来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资金”,破解了林农贷款无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实现了林权抵押融资“零”的突破,为林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搭建起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为农户增收注人了新活力。活树变现钱,资源变资本,林权证让林农可以像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让林农找到了通往“绿色银行”的金钥匙。

有利于实施灵活的信贷管理政策。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林农的经济效益、林权证的期限、资金用途及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最长可为10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林业的生产特点,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周期、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林业信贷风险控制,合理延长贷款期限,调整信贷资产期限结构,使其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克服了周期短、利息高、门槛高的不足。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实现贷款的灵活定价,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小额林农贷款业务,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根据林业生产特点适时创新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按照林权抵押贷款的不同用途确定贷款期限,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于林权抵押贷款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深化改革试点之中,推广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间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到位较慢。林农、林企在耕山营林中能否获得可观收人,关键要看各项配套改革是否能够快速到位。地方政府林权改革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评估、林业产权交易、林业信息、林权抵押贷款等林业综合服务部门等是否到位,人行的再贴现、再贷款,财政补贴、税收减息、保险补偿等是否紧紧跟上。但从当前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由于政策传导的客观迟滞性,以及有关部门利益的博弈,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林农、林企,还将有些时日。发放林业贷款金融机构较少。广大林区的林企、林农在扩大再生产中,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市场空间广阔,需要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机构的共同支持,但目前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多数金融机构在林区缺少营业网点,无法有效参与、直接发放林权贷款。由于缺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和相应的金融产品,目前还无法充分满足广大林农、林企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林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少、服务范围广,对林业贷款的信贷投人明显不足。

林农林企林权证持证率较低。目前,因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已经办理林权证的林农、林企所占数量较少。如江苏省盐城市林地面积有146万亩,省认定的集体可参加林改的集体林地、并可申请办理林权证的有97万亩,可实际办理林权证的仅2050亩,仅占可办理林权证总面积的0.21%。由于持林权证的林农所占比例较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信贷资产的安全,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数量也就相应较少。此外,受林权流转变现难、贷款管理清收难、风险控制难等因素制约,对林农提出的贷款需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能采取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给予解决,限于小额信贷周期短、金额小等原因,无法满足林农额高量大的资金需求。林权抵押贷款使用周期较短。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前期投人大,而收益则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一般林木生产周期在10年以上,即使像意杨等速成林木,成材周期也在7一9年左右,但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期限以l年期为主,一般不得超过3年。按现行的贷款期限,林农、林企扩大林木种植面积所借的林权抵押贷款,还没见到效益,就到了还款期限,贷款周期与林业生产周期存在严重不匹配现象。#p#分页标题#e#

林木价值权威评估机构较少。根据国家财政部、林业局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规定,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由具备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而被评估的只是林木的经济价值,林地的使用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却不在评估之列。根据有关规定,办理林权抵押登记须到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但现有的林木价值评估机构较少,目前江苏省一般的省辖市仅有一家,这给农民办理贷款抵押登记带来严重不便,一些农民也因此放弃了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想法。政策的长效性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意义国家支持“三农”发展所实施的系列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了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农信社与政府、林农、林企协作的平台,有效拓宽了林业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担保方式的创新,促进政府、农信社、林农、林企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多赢”的目标,可以说,政策的长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

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篇10

一、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现阶段发展看,笔者认为,无论从普惠金融的供给、产品丰富度,还从是外在政策环境看,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影响普惠金融的推广应用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着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步伐。

首先从普惠金融的供给方看,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机构类型、数量和层次偏少,市场细分不够充分,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当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域以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明显偏少。调研发现,除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设有分支机构外,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仅在部分乡镇设有分支机构,本应服务乡镇为主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大部分设在县城,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期货等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基本上空白。同时各金融机构缺乏差异化、特色化的市场定位,市场细分不清晰,业务和服务对象同质化现象突出。可以看出,金融多样化程度明显不够,县域及其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占有率还相当低,金融服务资源难以覆盖和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其次从普惠金融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来看,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够丰富,产品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调研中发现,受益于人民银行总行从2008年开展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各地和各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创新型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需求。但产品丰富度还不够,难以满足普惠金融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从产品服务领域来看,为种养业和农副产品收购加工提供的信贷服务多,针对新型经济组织、自建房、子女教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信贷产品少。从贷款方式来看,抵押担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少。从贷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多,中长期贷款少。同时在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缺乏中间业务新品种和新领域的拓展,缺少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农业保险品种。调研中还发现,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僵化不够灵活,缺乏随机应变,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实行贷款产品审批机制,县域机构缺少自主授权,逐层上报,审批时间长,有的需要一两年,更有的上报十年还未有消息,极大地延误市场机遇和抑制了创新积极性。

三是从普惠金融的供需整体情况来看,普惠金融发展与多样化需求存在明显不匹配,且供给的高成本高风险亟待有效化解,普惠金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农村经济不断呈现出种养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科技化、运作组织化、生活城镇化,农村金融需求的规模、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更加旺盛且日益多元化、差异化。而相对于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融资需求,当前主要集中在存、贷、汇“老三样”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存在明显的错配和不匹配。同时普惠金融存在政策性便利与商业性运作的矛盾。以普惠性贷款业务为例,因普通农户、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小,大多集中于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数额,而发放这样一笔贷款,其贷款调查环节相比大额贷款并不简单甚至更繁琐,而且还要求服务“小、短、多、快”,同时还缺少必要的抵押担保物,主要以联保、保证等作为担保方式,且区域分布较广,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低,由此带来银行业务运行成本与风险成本都较高。此外,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公司、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等重要的信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风险缓释和分担机制仍然较为缺乏。因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受惠群体的金融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基层金融服务提供者业务素质不强,工作理念和手段不新等等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的普及推广应用。

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经济和金融发展成果红利能够更有效、全方位惠及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向给予改善和完善。

一是构建层次分明、定位精细、功能互补、竞争充分的差异化、特色化金融组织体系。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定位上,政策性金融重在支大普惠,进一步扩大支农领域,围绕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并以委托贷款加强与商业性金融的合作,实现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支农的兼容共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重在创新普惠,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专业、资金和产业链融资方面的优势,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重在支持科技农业、都市农业、园艺农业和休闲农业,并为发展现代农业金融和为“三农”提供理财、投资等高端跨界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重在支小普惠,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和贴近本土的地缘优势,重点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不断为农户提供更多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重在竞争普惠,充分发挥贴近基层、链条短、信息对称的优势,主动重心下沉和向下延伸,形成机构差异、产品差异、市场差异、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农业保险、担保、租赁公司重在保障普惠,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在银行信贷和客户授信中引入保险机制,有效为支农普惠提供保障。同时注重发挥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金融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相关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私募债的发行,探索将粮食、生猪等纳入农产品期货交易,实现风险规避,提升农业产业化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