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17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概念;模式;中外对比

[Doi]10.13939/ki.zgsc.2016.03.187

1中外互联网金融概念对比

互联网金融兴起于20世纪最后5年,Faegre和Benson提出互联网金融可被简单定义为通过网上进行的金融服务。[1]allen等将此概念具体化,指出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所有搭载在虚拟空间上的金融活动。[2]Fight则从用户行为角度对概念进行延展,认为互联网金融即所有通过电子手段进行金融行为。[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称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金融服务的每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范围和规模进行了说明。[4]随信息技术发展,Shahrokhi强调互联网金融远不止给金融服务添加了一个网页前端,而是根本性改革金融功能的价值主张。[5]

国内最早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由狄卫平和梁洪泽提出,即依托国际互联网实现,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金融活动,比较笼统。[6]随互联网金融近些年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其概念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学者们的意见可分为两大流派。

一方面,学者们围绕互联网金融是否具备创新本质展开讨论。其中,谢平和邹传伟的看法已被普遍接受,即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具有创新本质。[7]钟静和万建华同样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一种新兴金融。[8][9]然而,丁化美和周华不赞成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将传统资金中介作用的行为在互联网维度进行了延伸,并不具备创新本质。[10][11]

另一方面,业界和学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广义狭义概念进行了细分。马云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应叫作金融互联网。[12]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互联网的金融化,即互联网企业参与、渗透金融行业,又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化,即传统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发展业务如典型的网上银行业务。狭义的仅指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李博和董亮指出与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所进行的技术层面革新不同,非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数据驱动型金融服务,将互联网的功能从技术平台转变成开展金融互动的资源平台,已然发生本质性变革。[13]

2中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比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早,目前已形成比较规范的模式格局,学者们在划分时意见也比较一致。以Shahrokhi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划分为例:B2B层面包括通过电子手段实现的公司融资、投资、国际金融实务操作如外汇、衍生品的买卖和后端处理等服务;B2C层面包括网上交易、基本网上银行、电子账单支付、抵押贷款和保险等服务;C2C层面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电子资金转账等服务。[5]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模式众多。已有不少学者尝试对其进行划分,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经调查研究,本文发现软交所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分类法较为权威。互联网金融可以分成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即非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中介为收款人和付款人提供的网络支付等服务;p2p网贷,即借贷双方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匹配;大数据金融,即通过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众筹,即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示创意向网友募集资金;信息化金融机构,即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进行改造以实现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即采用“搜索+比价”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对金融产品进行销售的网站。[14]

3中外差异分析与总结

中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在政府鼓励和监管放松的宏观环境中,发展非常迅速,有异于国外互联网金融。首先,在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上,中外存在明显差异。国外以传承为主,学者们多在不改变前人核心定义的基础上,从其他角度拓展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因而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却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本质尚处于争论之中,虽然其作为新兴融资方式以被普遍认可;另一方面,采用广义还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范畴仍难以确定,且这一点直接关系到相关公司和业务种类的界定。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划分上,中外也存在显著区别。可以发现,国外学者的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提供者和受众的群体种类,即按B2B、B2C和C2C进行划分,而国内学者则主要根据内涵,将互联网金融分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结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六大模式。

中国互联网金融与国外互联网金融在概念和模式上的差别有可能只是现阶段发展不成熟的表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持续开展以及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中国互联网金融在未来有望实现高度规范化,进而与国际接轨兼容。

参考文献:

[1]Financialeconomist,worldBank,D.Klingebiel.electronicFinance:anewapproachtoFinancialSectorDevelopment[Z].Faegre&Benson∶thee-FinanceRevolution,2000:1-4.

[2]allen,mcandrews,philipStrahan.e-Finance:anintroduction[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2002(22):5-27

[3]Fight,a..e-Finance[m].wiley∶Capstonepublishing,2002.

[4]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e-CommerceandDevelopmentReport(part1)[R].newYork,Geneva,2002.

[5]Shahrokhi,m..e-Finance:Status,innovations,ResourcesandFutureChallenges[J].managerialFinance,2008(34):365-398.

[6]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27-33

[7]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8]钟静.试析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J].青年教师,2013(9).

[9]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0]丁化美.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山东经济,2009(4).

[11]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11).

[12]马云.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n].人民日报,2013-06-21.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Dea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1302

1引言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自2010年左右开始崛起以来,2015年一季度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预计2015年底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用户将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到71.91%。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与金融简单链接,而是指是指依托于互联网工具(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央行与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出台关于非银支付与民间借贷的相关监管政策。可见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已被提上议程。

2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以来新兴的概念话题,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类公司的研究尚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政策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金融风险问题等。

谢平、邹传伟(2013)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类公司的发展模式。黄海龙(2013)对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电商金融模式进行了细化总结。

唐正伟(2015)以新兴平台经济学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角度、互联网金融用户角度去实证研究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因素。王达(2014)通过对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比较,对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界定、新兴网络金融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监管中立与监管协调等众多理论及现实问题亟待学术界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

本文基于微观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类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样本选取

互联网金融概念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率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金融企业,如国金证券、海通证券、中国平安、民生银行等;二是金融类it企业以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赢时胜;三是第三方金融产品销售平台以及金融在线比价平台,如东方财富、三六五网;四是行业聚焦的融资类平台,此类企业有产业链背景与数据方面的积累,是基于产业链聚焦做融资业务的企业,如上海钢联、海宁皮城。

文章研究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上市公司针对的是除金融企业之外的互联网概念公司,即除第一类以外的公司。这是因为目前我国银行、证券等传统的金融企业仍是以传统的金融产品作为主营业务,互联网金融只占其业务量的很小一部分,对这些企业业务效率评价不足以说明互联网概念股的发展现状。基于以上观点,文章选取了沪深a股上市的5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研究,经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综合考虑当年实际情况,剔除了主营业务亏损的样本,最终样本确定为53家上市公司。

3.2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3.2.1投入变量的选取

文章充分参考了学术界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要素,对互联网金融概念公司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了能够充分反映公司运营投入的三项指标:(1)公司规模(X1),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对公司业绩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中选取期末总资产来表示公司规模;(2)股本(X2),是股东投入企业的资产量,由于公司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所以从股东投入量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具有一定的意义;(3)营业成本(X3),是反映了公司经营业务的主要投入。

3.2.2产出变量的选取

产出变量的选取需要反映公司的经营结果,而净利润为衡量企业综合业绩的重要指标,选取净利润(Y1)为产出要素,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经营情况。

3.3实证结果分析

文章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样本公司进行效率评价。上述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与上市公司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的整理数据。根据2014年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得出的53家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结果如表1。

从综合效率评分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均值为0385,说明整体而言这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并不理想。久其软件、海宁皮城、昆仑万维、恒生电子、华夏幸福这五家公司的综合效率值为1,处于较高水平,然而海泰发展、上海钢联等8家公司的综合效率评分皆低于0.1,处于极水平,这说明个股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各方面技术条件并不健全,各类公司百花齐放但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也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类的企业正面临经营性与政策性的双重风险,如何规避制度风险、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促进自身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上市公司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纯技术效率方面来看,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481,说明从整体而言,这类公司对投入资源的利用率偏低。与综合效率的评价相类似的是,纯技术效率的评价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共12家公司的纯技术效率为1,占企业总数的23%,而纯技术效率低于0.2的尚有13家公司,也占企业总数的近23%。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前景以及人们对其的无限畅想,使得与互联网金融概念相关的公司股价一路飙升,然而这中间出现了一批企业,打着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占领战略制高点的旗号,企图用这一崭新的概念掩盖主营业务逐渐衰弱的趋势,这类公司由于没有业绩的支撑,股价上涨不会持久。对于这类公司而言,应该积极调整业务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能仅仅依靠空炒概念来获得关注。

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83,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互联网金融类公司基本都达到了规模以上,公司应根据其发展所处的阶段,调整资产配置与资本结构。例如安硕信息、泛海控股、大元股份三家公司的规模效率值都低于0.5,其中安硕信息和大元股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意味着企业应该适当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公司获得规模经济。而泛海控股处于规模递减阶段,公司应当调整资本结构,适当缩减规模。

4结论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类上市公司整体绩效差强人意,各公司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了提高这类公司整体绩效,企业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路径。根据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首先,互联网金融类的上市公司基本都达到规模以上,但所处的阶段并不相同。处于规模递减阶段的公司,如泛海控股、东方财富、大智慧等,应当适当缩减规模,优化资产配置,从而改变规模不经济的现状,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而处于规模递增阶段的公司,如生意宝、、赢时胜,应当适当扩大企业规模、摊薄成本,提高整体经营业绩。

其次,纯技术效率的整体评分偏低,企业应着重改善技术层面对投入要素的利用率。纯技术效率低于04的34家公司(海能达、上海钢联等),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197,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233,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859,影响企业绩效更为重要的因素集中于技术层面。这些公司当前要务并不是扩展或缩减规模,应该注重技术层面的累积,多研发多创新,提升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最后,个别公司的投入要素利用率很高,但是规模效率并不显著,这类公司应集中对公司规模进行调整。对于纯技术效率评价值为1而规模效率评价值未达1的7家企业(大元股份、赢时胜、安硕信息等),纯技术角度而言的投入资源利用率已达到既定规模下的最大值,企业适当调整规模会促使综合效率获得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39.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26.

[3]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4]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3

关键词:长尾理论;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成本;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2004年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en)首次提出长尾(theLongtail)这一概念之后,在互联网时代长尾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互联网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正朝大数据时代过渡、移动终端持续扩张的前提下,安德森(2012)同时指出了“长尾理论”与互联网经济的依赖关系,并相信“长尾理论”将指引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能创造出巨大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线上财富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军金融业,同时传统金融业也紧随时代脚步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征程,互联网金融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在金融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

然而,“长尾理论”究竟核心在哪里,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们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尝试实践?本文将结合“长尾理论”的内涵及其与互联网金融的关联尝试提出部分实践建议。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

根据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2012)中对“长尾理论”进行的定义,其可以简单概括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

“长尾”实际上是对统计学中幂律和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种口语化表达。在正态分布中,曲线的头部代表着重要的人或事(这往往是之前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曲线的尾部,则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与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数量的人或者事。在之前的黄金“二八理论”中(帕累托,1897),20%的重要部分会造成80%的重大影响,可以理解为20%的热门产品会创造80%的收入。而在“长尾”经济理论中,利润将被一分为三。2%的大热门产品、8%的次热门产品以及剩下90%的长尾产品会创造出相等的,也就是33%的利润。克里斯・安德森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统计,证明了大热门产品实际上与冷门产品拥有相同的利润创造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关注“长尾产品”与继续争夺热门产品是可以达到相同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

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处在蓬勃发展期,但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是众说纷纭。根据辛琪等人论述,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网络手段达到去中介化、去中心化金融业态;二是强调互联网金融的行为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也就是互联网企业领导的金融;三是从技术层面出发,认为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四是认为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融合并实现金融创新为互联网金融。进而,辛琪等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进行了定义: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互联网为信用平台开展金融活动的金融业态就是互联网金融。

目前业界对于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活动的这个概念存在分歧。有些人将其一分为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根据辛琪等人的论述,这两者是统一的。但马云认为“未来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也就是说他将其严格划分为了两个概念。但是这种划分排斥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在现实意义上作用有限。

三、“长尾理论”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启示

不难看出,长尾理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长尾理论的实际体现。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长尾理论”会带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怎样的启示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实现扩大数量,降低门槛,加强客户与产品的对接的“长尾”优势,平台的建设将会是重中之重。在“长尾理论”中,“个性化”是盈利的核心,从而产品的设置可以更大程度上放回客户自身,让客户自己来为自己定制产品,选择服务,甚至自己为自己提高用户体验。而这些的实现都要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平台基础之上。

硅谷投资教父约翰・杜尔(2011)提出“SoLomo”概念:“SoLomo”实际上是三个词的组合“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mobile(移动化)”。目前,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已经实现了较出色的用户体验,较完备的功能设置,较突出的实用价值,是一个非常先进且潜力极大的用户平台。移动终端app的设置实现了移动化的金融运用,定位功能及周围网点功能也在向本地化靠拢。但是,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入Social的元素将会极大的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甚至会创造出巨大的其他财富空间。目前的运用当中,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交流部分是以客服为主,以通知式的活动宣传为主。例如,在平台中设置游戏币或者积分,实现整个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营销奖励的规范化,然后通过这种类型的积分或者游戏币给用户更多的空间去发挥使用,同时通过平台内社交规则来激励用户,从而使用户产生对平台的粘性。并且在用户粘性产生的同时也就实现了推广和营销。

另外,本地化也是该平台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现实没有意义的社交可能并不会引起大部分用户的注意,从而会使平台变成“白送”的一种网络游戏。本地化的加入不仅会让用户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价值”,更多的,对银行来说也会是衍生产品的扩张。例如,平台中可以签约大量的本地商户,商户打折或者其他类型的商户活动都会以游戏或者论坛帖子的形式出现在平台上,这样pos收单、信用卡业务也会随之得到扩张。更进一步,平台建设甚至可以通过收购或者邀请加盟的方式扩大功能窗口,从而实现一站式的金融加生活服务。例如,和携程或者去哪儿合作,可以开拓更加全面的旅行金融服务。当然这样的一个平台的建立并不能单纯依赖金融产品方面的考虑,更多的可能是需要技术上、人才上乃至机制上的支持。

其次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将会是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首要课题。长尾效益的实现是要将大量的“长尾”进行划分、整合从而实现产品的在长尾市场上的蔓延,在小市场收获大利润。从而,这样的整合过程中的成本将会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徐子沛(2013)的《大数据》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扁平化社会、互联网时代,正在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传递给社会的各个方面。据《大数据》所述,大数据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新一轮的竞争必然是围绕大数据进行。进而,步步为营的大数据基础建设可能会为企业在下一轮竞争中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大数据的基础必然是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技术机制。但是,对于技术系统的改革在短期内效果应该并不是很明显,并且在技术上的变革转型及被接受相对较快。然而要在管理机制以及文化方面做好对大数据准备将会是相对长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先行企业则会赚取这个相对的时间差中所带来的利益。一个方面,就目的而言,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互联网金融部门,专门负责互联网数据以及互联网产品相关事宜,并且采用平行的管理模式,自主人事权,更多地考虑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数据运用。另一个方面,整个企业文化中需要更多的加入大数据要素,以“是否有数据佐证”为重要决策依据,并且为一线员工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对数据的尊敬语重视。然而,在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信息安全以及对客户隐私的保护也应该得到制度化的控制。同时,大数据要求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所以相关人才的吸纳以及培养也应该尽早列上日程。但只要建立起了相关部门以及文化基础,相信相关人才力量的支持也会水到渠成。目前,有部分商业银行对于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工作已经是走在行业前沿,然而对于大数据的价值运用还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其中一个部分就是本文的下一个观点:基于数据基础上的“定制化”特色产品。

最后打造更多“个性差异化”产品。“长尾理论”有效的前提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新方法将渠道成本趋近于零。这个前提一个方面决定了产品数字化是“长尾理论”是否有效的关键:同时也说明了“长尾”产品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个性差异化”。目前对于定制化产品不少商业银行已经都有相关的定制产品,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贵宾卡、广发银行生意人卡、平安银行的贷贷平安卡、光大银行乐惠金卡等特色卡种实现了不同人群的定制服务。然而随着互联网精神的深化,单纯的卡种绑定服务的定制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这样,客户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项服务所需要的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喜好选择其中的某几项服务,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新型产品。例如,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白金卡卡的各大优惠单列出来,每一项都设立固定的达标要求及管理费标准,客户可以自己在网页上打勾,并且有些部分客户不想要的可以按照金卡甚至普卡的标准进行配套,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符合客户想法的新卡种。同时再赋予每一项服务以分值,按分值来划分卡种档次,从而形成卡种的大数据。这种大数据就为进一步细分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同一档次的卡种中又可因为偏好或者生活及经济环境不同再次进行划分,这样就为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4

支付宝的余额宝一声炮响,把在银行门口徘徊多年、羞涩难进的海量丝用户,推进了理财的大门口。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评论声络绎不绝,中间还夹杂着证监会的官方声音。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都是余额宝的一次成功营销,也给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

那么问一个问题,余额宝算互联网金融吗?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人错愕,错愕之后想必大部分人将怯怯地说:应该算吧,少部分人则会坚决地说:算!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行业内外都没有明确的说辞。有人认为金融互联网的本质是脱媒,有人认为是去中心化,有人认为是大数据――他们都在不同维度去描述这一概念。但即使这样,余额宝既没有脱媒(它甚至在银行账号与基金账号之间多加了一层媒介――支付宝);也没有去中心化;对大数据有依赖,但并不关键。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认为它属于互联网金融呢?

马云本人对互联网金融有过多次阐述,例如2013年3月份宣布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成立的时候,他说:“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最近他又说:“而要服务80%,以前没有被服务好的,我们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去服务他们。”因此在马云的互联网金融定义里,互联网思想、互联网技术是关键。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想?马云没有仔细说,我们也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不是没答案,而是答案太多,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里更会有一千个互联网思想。作为结果,互联网金融概念上出现混乱是必然现象。

那么我们抛开抽象的“互联网思想”,着眼于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互联网技术支撑的金融行不行?马云又说,不行,因为还存在“金融互联网”,那是“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表面上看马云似乎在表达这样的意思:金融行业拥抱互联网不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行业拥抱金融才算,如果说的更露骨一点则是:互联网公司搞的金融才是互联网金融。

事实上国内监管方对互联网金融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例如6月21日的余额宝备案门事件中,“证监会发言人也承认,余额宝是‘市场创新的积极探索’。证监会支持市场创新发展,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环境”。有分析认为,证监会的这一表态或许因为互联网金融尚未触动到传统金融行业的根本,也或许意识到中国金融业能够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预期有关。

丝逆袭的金融新时代

在余额宝的数据里,有一个真正的亮点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人均投资1900元。别鄙视它,这倒是希望所在。对这些海量的小额投资者,银行只能干瞪眼,因为以银行高昂的营销运营成本,大炮打蚊子,得不偿失。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平均获贷金额约6万元,可是,据说它单笔信贷的经营成本只有2块3毛,连银行给客户泡茶的钱都不到。互联网上,得丝者得天下。如果余额宝在一贯被金融机构忽视的丝客户里,用C2B的要诀服务好他们,那将是一场真正的地震。

“说到余额宝,因为我们是做微观业务出身的,我感觉所有业务的出发点都是来自客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比喻过去金融的发展,大的资管,实际上因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投资需求和过去金融产品比较匮乏或者不能满足这样一个需求的、落后的金融产品总量之间的矛盾,产生过去十年金融发展不太好的过程,也包括我们的产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做的。”诺亚财富副总经理殷哲曾在2013中国大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

未来就不是这样看,现在有非金融的业务的冲击,比如互联网,互联网本身没有白和黑的概念,它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也在运用,关键是它现在所面临的,我们传统的金融都想做高端,包括我们自己也想做高端,实际上互联网带来的是丝阶层,这种冲击颠覆了我们传统的金融思维,这个可能更有普适性的作用。

但是现在余额宝的数量非常大,它代表的是另外一个阶层,而这种阶层对现有传统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阶层是一种非常大的冲击,但是它的业务机会是巨大的,是过去没有关注到的。所以,这种跨界的意义在于看到一种新的市场,可能过去是颠覆传统想法的新的市场存在,这对社会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

着眼增量走向融合

阿里金融目前所做的事情,均着眼于增量。阿里的小微贷款面向银行不愿触碰的人群,体量有限;阿里的余额宝针对自家支付宝里沉淀的资金,与银行毫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阿里依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合理控制相关风险。因此银行利益没有损失,监管机构也乐观其成。但是阿里金融能否冲出自己的平台,能否把自己的模式推而广之、发扬光大,业界普遍存疑。余额宝可视为回应这种质疑的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以第三方支付形式建立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可能性。余额宝销售货币基金顺利的话,当然可以期待更多金融产品通过阿里的平台进行销售。结合阿里在其它方面的尝试,那时阿里将不仅是电子商务平台,还是电子金融平台。

但反来过,即使这一平台获得成功,却丝毫不意味着阿里颠覆了金融,抢走了银行的饭碗。阿里做的实际上是需求对接的事情,它销售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更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马云所谓的“改变银行”,更有可能是从入口处拉动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策略,扩大金融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渠道的效率。也就是说即使马云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也迟早要与“金融互联网”融合。

金融行业的创新动力

具体到金融行业,一切依托互联网技术或借鉴互联网模式所开展的消除痛点、优化成本和效率的行为,似乎都可以归入金融业创新的范畴。不仅仅包括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等等,甚至可能还包括金融的互联网监管。所以如果余额宝算互联网金融的话,在线基金销售也应该算;p2p网贷算的话,宜信也应该算。它们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5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农村金融改革14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但是,农村金融依旧困难重重,主要表?F在普通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偏低、资源配置扭曲、覆盖成本较高、风险控制不力以及征信普遍缺乏等。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其特有的降低金融信息搜索撮合成本、大平台、个性化等优势迅速发展,也给予了农村金融市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与农户的演化动态博弈

基本假设

假设一:博弈的参与人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农户,双方是有限理性①。博弈均衡是在局中人的不断试错、调整中形成的

假设二: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资质方面的信息掌握是不完全的,农户出于有利于自身贷款便利的考虑会或多或少隐藏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假设三: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实施监管

假设四:博弈过程中金融机构先行动,也就是说金融机构选择是否发放贷款,如果金融机构选择不发放,则农户与金融机构收益为零。

设农户贷款的金额为L,贷款利率为i,贷款时间为t年,农户有能力偿还贷款的概率为v(0≤v≤1),金融机构给予农户贷款的几率为μ(0≤μ≤1),所以农户在t年后需要偿还本息设为m,金融机构若选择给予贷款那么他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e:

e=μ[ν?m+(1-v)]+(1-μ)?0=μm(2ν-1)

设农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借贷平台且平台合法经营时,平台取得的收益为e1,农户收益为e2,农户选择使用的概率为m;当农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借贷平台且平台违法经营时,平台取得的收益为e3,农户收益为e4,违法经营的概率为n,显然e3〉e1〉0,e2〉0〉e4。

根据支付矩阵和局中人采取不同策略的概率,可以写出违法经营时互联网借贷平台行动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F(n)与农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借贷平台行动策略的动态方程G(m):

对F(n)求一阶导得F=(n)'=m(1-2n)(e3-e1),动态方程中,认为满足F(n)=0且F(n)'

由博弈均衡解可知,由于互联网借贷平台违法经营的收益在实际生活中要远高于合法经营,因此平台采取违法经营策略的概率(动机)无限趋近于1。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金融平台通过演化博弈最终认为违法经营是最佳决策。

同理,对G(m)求一阶导得G(m)'=(1-2m)[ne4+(1-n)e2],求解G(m)的纳什均衡为

由于m表示农户选择使用互联网借贷平台获取贷款的概率,所以(1)当时,全部农户通过博弈决策选择使用;(2)当时,全部农户通过博弈决策选择不使用;(3)当时,农户的博弈决策不确定。

综上所述,农户是否选择使用互联网借贷平台取决于该平台违法经营的概率以及农户使用该平台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农户投资或融资活动所获的收益越大,互联网金融平台违法经营的概率越大。

二、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维护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秩序稳定的作用。

1.要建立监管互联网借贷平台的金融监管部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加强网贷平台系统安全建设,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

2.要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存放和支付管理系统,明确网贷平台不得介入资金托管和交易流程,建立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控制的支付结算系统。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应建立合作追求双赢,发挥互联网企业拥有的信息优势和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优势、征信优势。

(三)加强基层金融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村农户正确认识互联网,提升农户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继而提升互联网金融下乡的程度。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马克思信用理论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所谓互联网金融,它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融资、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对传统金融业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对银行、证券等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需要市场驱动,也需要政策助力来促进发展。然而,伴随高速增长的是行业的信用风险也在呈上升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这“惊险的一跳”蕴含着巨大风险,其原因在于,如果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导致信用破产,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那么企业就会解雇大量员工,使得工人失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所以,在经济风险的防范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常被当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虽然不能把西方国家的理论经验直接照搬到我国,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信用理论,对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系统地研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性影响,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去分析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则更少。因此,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着手,对于丰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的运营显现出巨大的信用风险。如何规范行业的整体发展,降低发展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现状

关于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和伦理学2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种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国内其他学者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柴艳萍(2013)[1]从诚信与信用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信用实现的条件。胡为雄(2010)[2]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政治经济文献的挖掘,认为信用和虚拟资本是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隐喻。马超(2008)[3]强调信用道德水平与信用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陈秀梅(2014)[4]指出要从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2个方面入手,多方面建立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谢平、邹传伟(2013)[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大数据技术和传统金融的变革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既然大数据技术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也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利用其去管理信用风险。刘芸、朱瑞博(2014)[6]认为互联网金融应与信用体系等传统金融领域相衔接,使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全面、完善。

3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和功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对立加速。在资本主义社会,各要素之间对立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相互分离,最后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周而复始,具有周期性。在统一的过程中,有些是以特定的信用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就是其一。网络金融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融资借款人在合同到期日不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的行为。这种违约风险是客观的信用风险。此外,由于网络金融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以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网络金融存在人为的违约信用风险。还有,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强,因为交易的时空分离为其作“掩护”,使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很难辨别真伪;传播速度快,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信用风险可以很快进行大范围传播;范围广、监管难,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且发展速度极快,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难以实行监管防范。网络金融信用风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狭义信用风险和广义信用风险。狭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角度出发的信用风险。广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和贷款人2个角度分析的信用风险。按其性质可分为故意违约信用风险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故意违约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因道德缺失、信息不对称、主观故意等,在客观上能够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不履行合同,给交易对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履行能力但却不愿意去履行合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使得借款人由于非主观故意而无法履约。网络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尚且不完善,经常会有恶意逃债的现象发生。如果融资平台不能够有效验证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很容易诱发信用风险。除了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剧了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配套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最初的迅速而无管制的发展之后,其法律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很难对借款人形成有效约束,可能导致贷款达到约定日期,仍不履行还款的义务,信用风险爆发。

4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4.1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的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战略层面,应该加强信用文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层面,应该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并且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征信的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对于传统金融的法律法规、网上证券交易、支付安全等条例,已经不能满足瞬息变化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该及时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

4.2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

立足从业人员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注重安全设施的投入,包括设备、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加强内控设施的落实,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部,建立健全内控责任制,不违规。增强自律能力,在业务许可范围内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加强风险防控策略研究,提高自律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逐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将内部管理变得科学化、规范化。

4.3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风险教育交叉专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以新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金融手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的金融支付手段得以涌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融资手段,由于具有快速性有效性和公开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传统的融资方式所没有的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小微企业获得有效贷款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较短,传统的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问题不愿意为微企业投放贷款。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给了小微企业融资以新的机会。相对于以往的金融行业贷款渠道来说,它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互联网金融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概念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其主体行为是与传统的金融行为类似的放贷行为,其实现方式为互联网为媒介、传统的金融机构为主体。而贷款的发放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来说,比较宽泛。也正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传统金融业的有效补充,不但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所不能覆盖所有行业的缺点,同时,还为一些新兴企业,例如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空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以及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主要诞生于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产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但弥补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缺陷,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有益的经验支持。按照互联网金融的理念,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划。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融资手段,将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良好完善的资金支持,并且其资金规模将会逐渐超越传统的金融行业。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对互联网金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取得良好的应用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点分析1.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大数据手段的运用。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如果想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并将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只有掌握了这一技术,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结合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特点。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对大数据手段的有效运用,提出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概念,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金融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和挖掘,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将服务对象列为广大普通百姓,形成了与传统金融的有效区分,传统金融行业将服务确定为20%的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则将传统金融行业所不覆盖的80%的普通用户作为了主要的服务对象,极大地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的有效性。3.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更加高效针对性更强。由于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处理,其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业务处理的速度也比较快,最重要的是银行的互联网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比传统的人工处理要显得效率高,并且准确率较高,极大地解决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便捷化问题,使银行变成了简单的数据处理中心,提高了信贷的发放速度。4.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成本将会越来越低。由于互联网金融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主要的服务手段,使得信贷的审批和发放均采用了线上审批和线上发放的方式,既节约了审核时间又缓解了审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审批速度非常快。同时,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多项贷款的审批,以及多个信贷任务的审批,提高了信贷的审批速度。实现了信贷审批以及金融服务的快速化有效化和低成本化。

二、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并且信誉等级比较低,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除了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以外,主要的融资方式为社会融资。以及融资风险比较大的社会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现有的融资方式不但工资效果不理想,还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2.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但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而且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小微企业获得的融资资金多数都为社会非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为了得到这些资金,小微企业不得不按照资金提供方的要求付出较多的融资成本。从目前小微企业获得的社会资本来看,其中较大比例的为利息相对较高的高利贷。这些资金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小微企业控制不好,将会因为融资而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严重时会导致小微企业倒闭。3.小微企业在信贷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与小微企业的自身经营管理状况有着直接关系以外,还与现有的金融体系以及融资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从目前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以及新的制度来看,现有的金融制度均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关注度不够,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小微企业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受到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歧视。

三、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一般认为有有下列几种方式1.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直接对接。基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融资方式,只需要小微企业向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相关的融资需求报告,并由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核。审核通过之后,由互联网金融平台针对小微企业的现状和资金需求,有针对性的发放贷款,既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的针对性。2.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创了新的大数据融资模式。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了大数据手段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申请以及贷款信息的批量审核,通过批量审核可以实现同时对多家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审批和发放,既提高了贷款的审核和发放速度,又提高了贷款的审批效率,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贷款朝着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3.大众筹资融资模式。小微企业利用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及互联网互联网平台,选择其他的服务机构,或者具有能力,金融平台进行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使小微企业能够获得多家金融平台的贷款,这种融资模式称为众筹模式。4.以电子金融机构门户为代表的融资方式。。所谓门户融资主要是小微企业通过网络手段快速的获得融资的一种方式,其网络手段可以概括为,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其他的网络服务手段。5.独立于银行之外的第三方支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成为了一种安全的支付方式,对现有的支付方式和担保方式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逐渐应用和规范,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实行的支付方式。6.以传统银行为基础的新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许多传统的金融行业都开始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的拓展。许多传统的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的网络服务模式,开发出了新的行之有效的网络融资手段,既弥补了原有的融资方式的缺点,又实现了新的融资方式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力的抢占了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份额。

四、互联网金融要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风险问题不可忽视。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信贷审批以及信贷发放上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环境相对复杂,互联网用户以及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小微企业提供了虚假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或者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倒闭等情况,将会严重的危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2.互联网金融不能形成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分依赖。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现有金融模式的一种转变和创新,虽然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构建了新的互联网融资平台。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金融行为,而不是互联网行为,只有认清这一点,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中充分肯定并突出金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走得更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小微企业的有力帮助,既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但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手段,其规范性和风险性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只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引导,才能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质量,使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2]李超,骆建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5.

[3]熊忻,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4.

[4]余薇,秦英.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金融论苑,2014.

[5]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张淑丹.互联网金融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5.

[7]王兵磊.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陈思思.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2014.

[9]和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发展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

[10]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11]周黎莎.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

[12]谢宏武.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影响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

[13]徐细雄,林丁健.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8

广义的电子商务,不光是电商,例如阿里巴巴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龙头老大,但他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电子商务的范围,现在已经渗透前面整个产业链上,现在电子商务是广义的电子商务。

互联网金融去年在我国很热。产业互联网化,也包括现在金融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是代表,是典型。对于互联网金融,首先互联网产业化在金融业是一个很标志性的支点,首先要肯定它的创新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事物,确确实实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怎么监管上现在还是一个难题。现在人民银行有两条底线,一是不能非法吸收公共存款,还有一个就是不能够非法集资。但是现在网上有很多观点,把互联网金融包括余额宝等看成是银行的吸血鬼之类的,这个看法不是很准确的。

问题在哪里呢?怎么样能够找到一个鼓励基于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创新,同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出新的行业竞争的规则和行业监管的一些办法?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但是确是非常现实且需要做的课题,这也是符合互联网本身的课题,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要去找到发展和规范之间的平衡点。如今在国内、国际上关于互联网大大小小的研讨会、论坛等都很多,大家都在找互联网创新和互联网规范之间的平衡点。

互联网发展趋势

根据国外相关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概有52亿网民,2.5亿网站。我国也做了相关分析,到2020年我国网民普及达到70%,现在大概是45%、46%。70%是什么概念?就是现在目前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互联网普及比较高的就是美国,大概有85%。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从2008年的智能手机,也就是苹果等,以及智能手机基础上的商业模式――主要是app和应用商店发展之后,2020年移动用户将达到15亿,主要集中在用手机上网――现在大概70%、80%的人都是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从整体上看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量,到2020年可以达到50万亿,去年所有的交易量大概是10万亿,其中零售额交易量大概1.8万亿,这都是很庞大的数据。

互联网现在面临着两个转折点。其中一个转折点是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已经转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可以把它概括为泛在化,包括空间泛在化、主体泛在化和时间泛在化,时间泛在化就是社交网和即时网络。其技术的支撑,即我们常说的移云物大,这四个在真正普及承受的是移动互联网。也也就是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都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

大数据的定义跟现在一般讲的数据概念,包括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完全不同,大数据不排除数据里有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它是一个全体,需要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就是识别在这全体里有用的规律,这是技术的难点,也是技术的精华,因此用一般数据的概念来理解大数据,是错误的。目前这个技术仍在发展中,它推动了互联网进入新的阶段――泛在化。

移动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的空间泛在化,物联网则是促进互联网的主体泛在化,还有时间泛在化。由于移动互联网支撑下面整个社交网络,时间泛在化在互联网的特点表现为:任何人和任何物体,甚至任何过程,都能在互联网产生的信息,都能够在时间非常短情况下及时地被所需要的人获取,这就是时间泛在化。现在大数据也要处理这个问题,大数据有一个维度,除了大以外,有机构化、非机构化、多样化以外,还有时间的问题,要实时录入,此外还要能处理数据,并且是量大的数据,这个技术现在是大数据的核心问题。

在互联网发展到泛在化的基础上,今年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美国国际消费性电子展览会CeS会议上,主要内容已经不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而是怎样在汽车上运用互联网以及怎样应用互联网来改变汽车工业。

在此次展览会上再次提到了一个概念――万物互联,即internetofeverything,在这里面everything不光是thing(事情)和people(人),还包括process(流程)和data(数据),这四者就形成了信息物理空间/系(CpS,Cyber-physicalSystems),就是把物理时间和虚拟的信息化时间联合在一起,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都是信息物理空间的开端。

产业互联网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就能够利用互联网进入泛在化的阶段作为支撑,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转型,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产业信息互联网化,简单地讲就是产业互联网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就在研究互联网对产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仅是定性的还有定量的影响。互联网对各个产业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产生影响的度,即深度和广度可能不太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在电子商务里面已经看到互联网对零售业、批发业都有很大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窥探互联网对各产业的潜在影响:在服务领域,包括现在互联网的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还有影响比较大的互联网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政府公共服务也有很多影响,此外矿业、建筑物、房地产和制造业也将受到影响。前年,在美国的一个论坛专门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就印证了互联网将在工业领域和制造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最近的嘀嘀打车和快嘀打车,抛开规范的问题,在创新上对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国内汽车制造厂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即互联网对汽车制造业产生的影响,很可能将来有一天像嘀嘀打车这种软件会在互联网成为做服务的公司,再加上出租汽车公司或者租赁公司,这种线上的和线下的能够合理地布局、合作起来,将来每个人可能都不需要私家车,在短时间内就能很快找到需要的车,但是车的物理布局一定要密度非常高,现在嘀嘀打车还不能做到在街上随叫随来。打车的费用比私家车费用低,至少是持平,而且在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准时出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谁都不会买私家车。这也将对整个交通和汽车体系产生极大的变化,这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及高度普及的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而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性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中来,变成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从而具有高度的涉众性。互联网金融的新特点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在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

谢平、邹传伟(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文献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直到目前,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实体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服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直接开展的金融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之外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行业所开展的业务,包括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

除了广义互联网金融和狭义互联网金融这种分类外,还有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之分。一般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称为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则被称为金融互联网。由此可见,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金融互联网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仅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从理论上看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所受到的监管和约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实体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服务本质上是线下服务的一种延伸,目前受到“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较为完备的监管;而互联网金融却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具体的监管规则,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本文采用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仅探讨互联网企业开展的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所涉及的消费者保护问题,金融互联网涉及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表现形式

(一)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即一方掌握数量较多和质量较高的信息,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方则恰好相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使得普通消费者得以轻易参与其中,金融交易门槛降低,但由于金融交易的专业性与互联网技术的先进性融为一体,导致金融产品复杂性提高,这使得消费者准确理解和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难度在加大,实际上处于更为劣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性,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容易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谋求不正当利益,侵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信息披露义务是指在向金融消费者推介的过程中要求占据信息优势的金融机构向信息弱势的金融消费者提供信息并履行说明义务,使信息弱势一方理解信息内容,能够依据对方的说明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定。信息披露义务的目的在于促使消费者理解商品的信息和风险,保证交易双方的信息平等。在信息披露完整准确的前提下,金融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对不同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影响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信息披露不充分和风险提示不清晰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导致消费者做出错误判断,造成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损失。

(三)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会大量出现格式条款,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会将一些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订入合同,以使自己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的责任和义务,处于弱势地位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对这种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时往往别无选择,只能屈从和接受,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例如,互联网信托理财平台“信托100”的协议中有“采用行业标准惯例以保护您的个人资料,但本网站不能确保您的私人通讯及个人资料不会通过本协议未列明的途径泄露出去”的规定,这个格式条款实际上减少了互联网理财平台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四)信息泄露侵害消费者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即因消费者参与互联网金融消费活动而提供的一切隐私信息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知悉、利用和公开的权利。这些隐私信息包括从事金融消费所需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联系电话、银行卡账户等信息,同时还包括专业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咨询和分析后得出的风险偏好、投资偏好、理财意愿等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金融消费者的财务金融状况。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泄露渠道多、泄露范围广、泄露速度快、泄露规模大的新特点,存储大量个人信息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一旦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将会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损害。

(五)资金损失侵害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

(五)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强化信息披露义务

对互联网金融这一全新金融业态来说,行业自律至关重要。自律程度的强弱与效果、行业发展的有序或无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管的态度和强度。一是组织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公约和行业准入标准,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确定明确的方向。二是积极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发展和自律规范方面的作用,公平合理的自律措施可以作为政府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力补充,解决政府无法直接监管到位的问题。三是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经营中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的义务,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用普通消费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风险提示要清晰,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岷峰,史丽霞.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若干争论的评析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4,(11):8-11。

[2]王静,邢成.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及银行变革[J].征信,2014,(9):1-5。

[3]尹优平.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J].中国金融,2014,(12):75-76。

[4]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7。

[5]周昌发,李京霖.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探讨[J].保山学院学报,2014,(4):78-83。

theResearchoninternetFinancialConsumerRightsandinterestsprotection

ZHaoFeng

(JiayuguanmunicipalSub-branchpBC,JiayuguanGansu735100)

互联网金融概论篇10

但事实如此吗?“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概念和本质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从“互联网金融”说起

从“金融互联网”到“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从金融视角和互联网视角来看待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问题,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如谢平(现任中司副总经理)的研究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没有直接称为“互联网金融”。笔者认为互联网并不能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核心属性的变化。所谓“互联网金融”,仍然是金融的一个形态,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现在体现出来的问题并非是信息技术如何来支撑,而是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引起的法律问题,一是没有法规,二是法规间的冲突,三是法规修订的严重滞后。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全球并没有统一定义。市场人士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将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不过,随着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融合,这一狭义概念的边界正变得模糊。广义来看,互联网金融已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经济行为。

但有人认为:带有金融思维的互联网其实不叫互联网金融,带有互联网思维模式的金融,才能叫互联网金融。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开放、平等、分享、系统性和风险精神”。

从金融的定义来看,其核心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也要求金融必须存在“市场平等”和“机构协作”,市场规则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核心条件。

关于“风险精神”。金融经营的就是风险。风险和盈利在金融机构的运营中是相辅相生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性特点。而在系统性方面,互联网是草根文化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文化范式,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追求的也是“从草根到富贵”,在民众享受“普惠金融”的同时,期望能在工程中介入金融服务使其生存、壮大。这些都是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有很大共同之处。

在“分享”的特点上,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区别。由于金融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其分享性必然明确的界限,是在金融生态内的有限“分享”。而“互联网金融”正是想借助互联网的“低成本信息传导”特性,打破现有的金融生态,改变已有的利益格局,满足“入局”,而获取巨额收益的目的。但不管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形态,都具备了“系统性”,系统地自组织性将发挥明显作用,不管是是否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固有生态,都会形成一种新的体系,形成新的界限,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共享和分享”,除非对资金的融通不再存在需求。

正如几次的“工业革命”,金融业也没有从“内燃机金融”发展到“机械金融”和“科技金融”。

现代金融业的正式发端,是意大利发展出吸纳存款的信贷机构之后的事了。再后来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业态也慢慢地发展出来,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更是促进了金融业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的金融机构,它们形成了现代金融版图的主架构。这些主流金融机构大致上都围绕着信用、杠杆、配置这三大核心职能做着资金或资产交易。众所周知,金融的信用是要靠日积月累,同时也具有信用的杠杆效应。如果只在意增长速度而不注重信用,发展得越快倒得也越快。而同样,互联网的网络几何级数的扩展能力和辐射能力,也是一种杠杆效应,所以两者结合在一起威力是巨大的,但反过来风险也是巨大的。

因此,当前值得我们更加审慎和深入的思考研究,不能还没有搞清其本质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冒然推论。

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其核心特征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用于军事领域,到大规模民用只花了30年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internet用户达到24亿,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国家。信息化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开放与互动。因此,互联网具备了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创新性这几个特点。

同时,互联网使经济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推动了各种新的经济产业的出现.从而促进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但互联网对于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影响在于,通过对社会供求关系的作用而实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要分析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首先要清楚金融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既金融对象,指货币(资金);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中介,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在金融活动中以上各要素之间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那么,分别就以上几个要素来看互联网对其影响。

关于货币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也又一次推动了货币形态的发展。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开发出了种种的电子支付手段和工具,称之为“电子货币”。电子商务渗入各行各业尤其是金融电子的稳健发展,大大强化了人们的电子货币意识,带动了电子货币的普及程度,电子货币取代现金支付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电子货币完全取代纸币的崭新的货币时代即将来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交易将会实现。

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货币形式,使有形的货币变成了无形的电子数据。虽然货币形式的变化没有改变原有货币的基本功能,但电子货币是一种非标准货币,它的发行带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电子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但它却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也不是有效的储藏手段。其对价值的度量,仍依赖于货币当局法定的尺度,电子货币的国际性依赖于其发行者经营活动的跨国性等等,都使“互联网金融”中的货币概念有别于传统理论,电子货币发行方式和“互联网金融”组织经营行为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网络经济社会中货币供给渠道、货币乘数和供给机制的变化,也使货币的分类、计量面临新的问题(尹龙,《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理论初探》)。给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和货币管制带来了新的冲击。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电子货币全球通用,可自由跨越国界的电子货币可能会使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日趋空洞化。

金融的服务方式

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应用带来了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从线下到线上乃至线下和线上相结合。例如就银行的业务而言,自助设备、无人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和网络银行纷纷出现,这些都使得传统银行金融业务的内容和范围产生了质的变化。传统或半传统银行惟一出路就是紧跟形势,迅速采用现代科技改造创新银行业务,否则就要输给成本较低的对手,甚至遭到淘汰。

互联网环境下,满足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如电商、虚拟产品保险等;跨越时空限制的便捷高效的个人金融、在线信贷等金融体验。未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将会有证券、保险电商化等更多元化的金融渠道选择和借助互联网技术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如阿里小贷。

金融中介机构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金融生态体系内部分工的稳定性。一方面,凭借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支付中介的优势开展非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个方面,“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个体的信息主导地位也有了明显的增强。支付结算是金融的核心职能,可为客户提供资金交易与支付的便利,这使得金融中介机构与一般工商企业的界限变得模糊,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的相互渗透成为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是信息传播与分工方式变化的自然结果。

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资金融通,直接也好,间接也好,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同时,谢平提出了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回归到核心点,回避不了企业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的事实。对于未来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公开、分享等等的互联网思维让资金可以在各个主体之间流转,降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中介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模式,其核心都是冲击着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图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这也是一种所谓的“金融脱媒”。但事实上,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不是摒弃中介,而是互联网自身转变成为金融中介,实质就是赶走了一个金融中介,迎来的是互联网平台这个中介。

金融交易场所

互联网将促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金融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基础;互联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世界金融市场运作的中枢神经系统,低成本的网络交易将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非场地交易,使投资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上网同步进行金融交易,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全球金融市场被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证券业为例,网络化正在打破长达200余年的传统证券交易所格局,未来的证券交易所将通过信息通讯网络、金融网站、网上经纪商等机构结成联盟,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及交易网站,以支援不同市场参与者的投资业务。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正在形成一个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互联网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蝴蝶效应”。“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业务多元化和金融创新使经营风险比传统金融更大,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传统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现场监管等手段难以对“互联网金融”实施有效监管。

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所涉及到的机构、监管体系、规章制度和相适应的征信体系都不适合或不健全。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经济乃至金融的影响深远,作为一次的“工业革命”或“产业浪潮”的核心要素,其发展趋势将不可阻挡。未来金融业务的商业模式、产业格局和利益机制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其结构并不健壮。如其依赖的“电子货币”不具有价值尺度和有效的储藏手段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摒弃“金融中介”,只是换了一种身份,重新进行利益分配而已;“游戏规则”还没有形成体系,缺少必要的监管体系、规章制度和征信系统;最重要的是账户管理模式和账户结构,这也是商业银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最核心的优势,若在当前的监管体系下,要想改变账户管理模式,几乎没有可能,账户管理不是技术问题,是利益和权力分配问题。所以,这个“系统”还不具备“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能力,其演进和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更应该关注互联网的核心影响力:一是通过社交网络,可以生成和传播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可以获取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大幅提高信息搜集效率;三是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在这个影响过程中,或许大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入到金融服务的领域,取代了金融机构;或者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重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账户优势、传统的客户优势、资源优势等,继续占领主流地位;再或者两者集合而成新基因的“互联网金融”,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