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50

网络教研培训篇1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互联网络则淡化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与联系。学生在互联网络上,可以获得到大量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可以自主地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第一手的信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所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构全方位的学习情境。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办到的。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而由学生自主进行查找,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网络上非线性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线性方式,更适合学生按需所取,按需所学,为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与信息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网络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网络教研培训篇2

网络环境培训模式教师培训一、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不灵活,形式单一,未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

2.培训的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传统的教师培训通常都是集中授课式,强调时间、地点、内容的完全统一。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家庭和工作责任比较大,势必影响参与传统的培训班的效果,不利于终身教育开展。

4.社会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期望很高,提高了教师培训内容的复杂性。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方面的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方法,还被期望能够塑造高层次的思维进程,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并且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沟通技能。传统的培训方法很难处理以上提出的对教师的新期望。

5.传统的培训模式多是灌输式的,以讲授的教师为中心,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是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由此亦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很难满足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师培训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网络培训的优势

1.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利用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实时视频传播面广和联络及时、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能够促进广大教师加快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的更新,拓展教师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渠道,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网络培训借助系统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同等投资状态下,使参训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增强教师培训的高效性。

3.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缓解工学矛盾。网络开放式培训极大拓展了培训的时空界限,学员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计算机网络接受培训,而且可以不断重复所学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机动、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充分发挥学员继续教育的自主性,培养了学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教师培训的个别化学习、交互协同性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培训与工作很好地协调起来,减少教师工学矛盾。

4.网络培训广泛化。交流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情感等信息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为学员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通过各种交流工具,学员和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可以保持同步或者异步的交流,及时反馈和沟通信息。也帮助教师锻炼了交流协作、快乐学习、与人协作的能力。

6.网络培训的自主化。学习环境的改变,让学员有了轻松的学习氛围,网络确定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学员可以随意的对自己培训中不够理解和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梳理学习巩固;还可以对培训中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现在无法探究的问题进行继续性研究,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性。在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教师从传统的“要我学”解脱出来,开始进入自主的“我要学”阶段,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多元网络培训模式的对策分析

努力构建部级、省级、校级培训模式和教师自主参加培训模式。

1.努力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培训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利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平台资源,积极推进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007年6月,适应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师的实际,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高校教师专业教学培训。截止2012年底,共开展600余门以精品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培训,培训高校教师人17万人次。充分显示了新形势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培训的优势和规模。

2.抓好精品课程建设。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做好省级培训平台建设。按照教育部要求,各省成立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以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例,负责全省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省级专项培训项目任务的实施等工作。通过省级培训网站,建立省级学习平台,整合各种网络学习资源,促进省级培训工作的开展。在网站中增加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建立教师学术QQ群团体,增加教师互动交流环节。中心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全省范围内的大型活动,如全省微课大赛、教师课件设计大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宣讲等,可提升中心影响力,又可以积累资源。另外,也为高校、优秀教师提供展示自身风采的平台、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建设与发展,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4.努力加大校级学习中心建设,通过学校将网上优势资源共享,加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探索教师学习模式,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5.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造教师终身学习机制,将教师培训和评职相结合,激励教师自主学习。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不断丰富培训手段,促进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教师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6.完善经费保障,经费投入上,要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扩大与所属区域内企业的联合及国际机构等的联合,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合作,以产业促培训,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教师培训新道路。

四、结束语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培训教师的手段或者平台,虽然在当今社会仍不可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的教师培训,但是其优点仍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们提供了更便利的学习机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新形势下,应做到将网络培训和传统的面对面培训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师培训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王秉利.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6,(1):32.

[3]刘晓中.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问题研究.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4,(2).

[4]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8.

网络教研培训篇3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Lee与atsusi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Queiroz(2003)、ahmadG.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Benner,p.(1984)、FullerF.和Bowno(1975)、melanie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网络教研培训篇4

关键词:失地农民网络化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开发步伐的加快,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起来。但随着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大量失地农民产生。而土地是农民的保障,失地后的农民也就成了新型“失业者”,如何为失地农民寻找新的就业途径,就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大多采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耕种模式,使得农民群体整体呈现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渠道狭窄等特点。目前各地政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失地农民培训工作,但总体来说,农民培训效果还有待增强。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培训效果,必须认真研讨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

一、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技能不足。由于农村在教育、文化、技术、信息等方面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失地农民大多长年耕作,以地为生,乡土观念较重,怀旧心理较强,总觉得现有生活方式较好;加上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无新型就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失去土地之后,外出只能干脏险累的体力活,且工资不高、风险又大,影响了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这也造成部分失地农民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只是坐吃有限的土地赔偿金,一旦土地赔偿金用完,又无就业能力,这些人的生计将成问题。

2.就业信息不畅,就业服务不足。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外出打工,少招工信息;自主创业,无创业门路;想学技术,不知到哪去学,造成农民失地后的内心彷徨。加之就业服务不够,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保障等就业服务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失地农民的就业效果。

二、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各地政府已意识到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并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目的,逐步开展多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但从培训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农民两方面:首先,政府重视不够。主要是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形式不够灵活、项目缺少地方特色。其次农民重视不够。失地农民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理普遍存在,且针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许多需要专业技能修养,而农民本身知识基础不够、学习能力有限,容易对新技术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以上原因均使得农民不想学习、不愿学习。

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呈现以下特点:培训时间以固定时间段为主;培训形式以文字讲述为主;培训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培训方法以集体上课为主。各地都注意根据地方特色,采用实物教学、错时教学、基地教学、分散辅导等方式。但总体来说,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形式较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通过研究失地农民的自身特点,如何在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媒介来创新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方法,有效增强培训效果,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三、失地农民网络化教育培训的实施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网络技术也为教育培训领域带来重大变革。针对失地农民的网络化教育培训可大幅提高培训传播的范围和时效,使培训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影响,并且打破传统的授课界限,使失地农民得到不同区域的优秀教师的指导。在网络化教学中可以按失地农民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也可由失地农民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网络化的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在线方式。通过在线学习,失地农民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和培训教师进行实时教学交流。失地农民可以通过浏览进行在线学习,实时和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以文字、视频、语音等形式在网上和同学进行实时讨论和远程会议。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失地农民之间的信息是实时传递与反馈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和监督失地农民的学习过程,并亲自给出教学建议,还可根据失地农民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在线学习方式实时性强、交流方便,但需要师生同时在线,且会花费一定的上网费用。

2.离线方式。在离线学习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将学习资料和课件以Ftp传输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教学,失地农民按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打开课件自己进行学习,之后将作业、报告、总结、试卷等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师。在离线学习中,失地农民不用上网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离线学习方式在学习时间上比较灵活,且节省上网费用,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不及时。

3.混成方式。将在线与离线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方式指导失地农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在线给农民发送各种教学材料、布置离线作业及任务。失地农民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在离线时间进行补充学习及教学反馈。

网络化培训通过重组现有教育资源,采用远距离教学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方式,使教育成本远远低于普通的教育培训。学员只需缴纳教材费和很少的学费就能参加学习,这对于负担较重的失地农民来说尤为合适。由于失地农民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自律性不强,教育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服务方式,如教师在线指导、农民远程学习、电话语音答疑、网络互动视频、结课统一考核等多种形式并进。

四、结语

网络化的教育培训灵活直观、开放性好、互动性强,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失地农民的共享。同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自主化的学习活动符合失地农民的学习特征,可以有效增强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鲍海君,黎默耘,俞红燕.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网络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37-39.

网络教研培训篇5

校本研修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农村学校也不例外。但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且往往身兼数职,信息相对闭塞,校本培训“无优质资源、无专业引领”,所以农村教师很难真正自觉、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校本研修中来。而各种教师集中培训,受时间、场地、资金诸多限制,覆盖面不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国培、省培计划的不断推进,高端、自主、丰富的网络远程培训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推开了一扇门,迎来了一片天。就目前来看,“分段指导、全程监控”的网络远程培训方式,有力保证了教师网上学习的时间与质量,避免了教师培训中的走过场现象。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看专家视频课程时有触动、网上交流时很激动、回到教学教研实践中时却一动不动。

为什么会出现断层现象呢?原因就在于,学校没有把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有效衔接起来。如果能依托网络优质课程和专家资源,为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提供专业支持,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领域,就能提高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增加其实效性。

二、怎样衔接

1.在网络培训的“准备阶段”

首先,学校制定校本研修相关制度,明确网络培训学习要求,了解老师能否在学校、在自己家、在朋友家用上电脑,没有电脑的应确保其每周有时间上网吧学习;再按学科报名,组成网络培训学习小组(有的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至两名专任教师,可以与片区其他学校的本学科教师组成共同研修体);然后,网络培训小组组长确定好时间、地点,网络培训学员每周在校集中研讨一次。

2.在网络培训的“学思阶段”

网络学习开班后,网络学习小组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作为学员,要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将自己或同伴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自己的教案、听课笔记、教研活动记录、反思札记等及时上传到个人空间,分享课程专家、网络辅导教师推荐的优秀作业、教学资源,并在专题论坛中参与讨论“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观课议课,如何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等热点问题,在网络班级学员中的你争我论中汲取营养,提炼思想。二是作为学校教师,在每周一次的校本研修交流日中,将网络培训中展开专题讨论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以及课程专家、辅导教师、其他学员在此问题上的意见或建议,邀请未参加网络培训的老师分享、交流,一起读书再修炼。当然,如果未参培老师有不同的想法或其他的难处,网络学习小组的教师则将其再次与专家、导师沟通。这样,在提升网络学员的同时“以点带面”、推动学科组全体老师前行。特别是,某些网络培训项目中安排了专家视频答疑环节,学校可组织本学科全体老师一起参与互动。这样,一来二往,既提高了网络培训的实效,实现了资源共享,又解决了校本研修主题随意、研究肤浅的难题。

3.在网络培训的“知行阶段”

一般来说,网络培训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安排了实践研修时间,实现知行合一。而校本研修也正是行动研究、行动学习。这个时间段内,学校可组织以下几种研修活动:①课例移植。网络培训中往往以学科课例为载体,学校组织本学科老师亲历课堂教学改进的全过程:观摩典型课例(集中或分散)―了解专家报告及课例分析―选择相同或相关课例―网络培训学员独立备课―查阅相关文献集体备课―上课观课―评议反思连环改进―归纳小结。如此移植,避免了农村校本课例研修的形式化、低效化。②课题研究。以网络培训学员为主建立研究共同体,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选择网络论坛中与本校实际紧密相关的典型问题为研究课题,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有困惑的时候向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求助,提高农村教师的研究能力。③校际联合。校际联合研修是新形势下校本研修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学校要求网络培训小组联系自己网络班级中的邻近学员,每期进行一次网下集中研讨,取长补短,以强带弱。这样,通过互教互学、成果展示,彼此赞赏,学员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加速成为学科合格或骨干教师。有条件的话还可联系课程专家、网络培训辅导老师参与,网上网下大联动,构成“大校本”研修环境。

4.总结评优阶段

学校根据校本研修评价制度,结合网络课程专家、辅导老师的评价,总结经验,明白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总结上传至网络平台,为网络培训的改进提供参考。另外,校长、学科教研组、网络培训小组、网络培训学员和未参加培训老师,一起召开座谈会、沙龙,交流各自的真实体验,消除培训倦怠心理,增加研究成就感。评优时,既要注重网络学员在网络学习平台的表现,又要关注学科组老师、网络学员在校本研修中体现的价值。如:学校以网络培训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设立“学习型团队”“共享快乐奖”;以本学科老师为单位,设立“研究型学科组”“精诚合作奖”;以学员、老师在学习和研修过程中生成的优秀资源,设立“单项成果奖”“学习型教师”等。

三、衔接要注意什么

(1)校本研修与网络培训的衔接,并不是简单相加。校本研修不可能包罗网络培训中的所有信息,网络培训也不可能解决校本研修中的一切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使网络培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校本研修实践研究深化网络培训。

(2)校本研修要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的网络论坛典型专题进行攻坚,做“力行”的培训,不一味谈论理念。

(3)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校本研修常态化,与网络培训衔接长期化,适时跟踪、记录、监测教师研修进程,逐步使零碎的研修活动变成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确保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研修中得到提高。

网络教研培训篇6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网络教研培训篇7

一、多种培训渠道有机整合构建起农村教研多彩立交桥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是拓宽教学研究途径,推进校本教研,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网络教研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只有把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合为一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收获最大的效益。

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互整合。关于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整合运用,2012年小学教研室以语文学科为实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做法如图所示:

教研员形成学科培训初稿

上传名师群论坛

(广泛交流、随机反馈)

(网络交流达成共识)

教研员根据名师建议反复调整形成完稿

上传教研博客网站

基层学校教学领导下载学习同时网上质疑教研员解惑

基层学校个性补改后进行二级传导(体现校本化)

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共同提高

应用于教学实践

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升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这种常规与网络教研的整合进行,充分体现了协作性理念。通过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形成培训共同体,从而为基层学校提供最优质的培训资源,极大地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

远程培训与校本教研相互整合。自2010年国培以来,远程培训这一新型的培训方式走进教育、走进农村中小学校园,由陌生到了解,由了解到熟悉,三年来农安教师培训部门一直把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实施教师培训的基础性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步摸索出远程培训的“两个”思路和“四个”结合。

“两个”思路:

思路一:捆绑式。即:结合骨干教师“531”工程,以强带弱,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手把手指导、网络沟通与交流,提高弱势教师网络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思路二:层层包保责任制。即:县级管理员包保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包保本班学员,基层学校业务领导包保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包保普通学员。通过在QQ群、班级论坛等网络场所沟通交流,适时督促、指导被包保教师,实现共同学习与提高的目的。

“四个”结合:

1.远程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以新课程标准解读为蓝本,以教法、学法为核心,确定若干研讨主题,参加远程学习的教师针对研讨题目独立解答后上传到个人教研博客,或QQ群论坛,参训学员在研讨中思想互相碰撞,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丰富教育教学技能与手段,促进集体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以校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学开放活动、新课标解读论坛或沙龙活动、优秀培训心得评选活动、我为远培提建议等。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内化。

2.远程培训与个人研修相结合

远程培训不是学习的终止。2012年我们出台了《农安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管理办法》,办法中一是要求每名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年度不少于4篇、教研博客日志年度不少于10篇、学习笔记年度不低于8000字。二是强调参加远程学习的教师要把学到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书育人的方法,使名师提格、新教师入格,逐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3.远程培训与资源互换相结合

远程学习过程中,参培教师可以和专家、教学骨干、同行等进行适时交谈,可以在异地参与讨论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沟通,群策群力,凝聚多人智慧,分享教育教学宝贵经验,能够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这种行为对学科教研的良性发展,对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4.远程培训与考试考核相结合

为了深入推动第二周期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创建活动持续、健康、深入的开展,激发全体任课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专业成长,采取“培考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培训学习进行检测。旨在以学论考,以考促学。

2012年度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了乡(校)级教师专业水平测试和县级“学科竞赛”、“等比抽样”式集中测试。乡(校)级教师专业水平测试结果实施“三挂钩”。即与教师津贴挂钩,与评先选优挂钩,与教师继续教育验证挂钩。县级“学科竞赛”和“等比抽样”式集中测试采取“横纵向排列、捆绑式评价”的方式,实施考试结果“四挂钩”。即:与片区挂钩、与学校挂钩、与主管师培工作的业务领导挂钩、与教师个人挂钩。

网络教研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教研是常规教研的一种补充与提升,同时也为常规教研提供优质资源和含金量极高的技术服务体系。近年来,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机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农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俗话说趁热打铁,为了巩固教师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2011年至2012年度,我们分别组织了中小学教师读书演讲比赛、中小学教学“十佳”教师评选、中小学“明星”教师、“专家型”教师评选、骨干教师微型培训课程评选、中小学优质课评选等,同时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教学现场会或教学开放大型活动。教、研、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宽了培训途径,还为丰富网络教研资源、拓宽网络教研思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势必成为农安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保障。

二、网络教研的应用与拓展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建设步伐

有利于研究型组织的建设。网络教研中,通过相互交流与研讨,不但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增进了了解,成为学习上的好朋友、好伙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创设积极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形成默认的研究型团队组织,这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参与人员广泛,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缩短了距离,拓宽了空间,网上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压力,能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这种可以敞开心胸的研学活动能让教师畅所欲言,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型学校建设步伐。网络教研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校本教研的延伸拓宽,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它不是简单的网上研讨与交流,它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和使用价值,挖掘网络教研的优势功能,并应用于常规教研和校本教研,不但能够起到补充的功效,而且对远教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县开展学科网络教研以来,教师们的网络教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养成了撰写教育教学日志、上网浏览博客、回复留言的习惯,这不仅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应该说网络教研影响了一批优秀教师,带动了一批好学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共同提高,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型学校的建设步伐。

三、深入推进网络教研的必备条件

树立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同步推进观念

网络教研与现在仍是主流的常规教研应该同步跟进。网络教研不是网站与校验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对教研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新的教研理念、方式以及学会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才能形成群体网络教研气氛。

网络硬件的及时更新与改造是网络教研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农村学校网络设施比较陈旧,网站建设、建立共享资源库、信息化技术、教育技术支持等相对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网络教研能力参差不齐,这对网络教研的深入开展极为不利。作为培训主管部门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及时接触学会对教学有效的最新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师使用、维护计算机、媒体应用的水平,提高网络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这些基本条件具备了,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网络教研平台,才能在网络教研中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促进网络教研的持续发展。

网络教研的推进需要推动力。其一是行政管理力,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网络教研的管理文件,但作为农村教育来说,由于多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与不足,网络教研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探索,相信经过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势必会全面铺开和广泛使用,会成为农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网络教研需要的是发挥网络跨越时空的优势,更广阔地开展教学研究。网络教研没有切合实际的主题,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学习、研究,没有脚踏实地的学行动和教研行动,是不会有多少实效性的。网络教研并不是信息化支持教学的唯一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优势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只有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功能,才能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建设步伐。

网络教研培训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网络在线培训信效度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且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本着“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培训资源,搭建校内培训新体系,使师资培训工作方便化、网络化、信息化,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我校借助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的网校资源,积极拓展教师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建立校级教师在线学习中心,为全校教师搭建起同步、共享国内优质教学培训资源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结合院系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需求实际,选择参加在线课程培训,并已初见成效。解决了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法脱产进修学习的问题。通过在线培训足不出校,既不影响教学工作又能得到提高,对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为评价我校教师网络在线培训的信效度,本次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对网络在线培训平台资源及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价。统计中,笔者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对满意度调查从期望(重要性)情况和感知(满意性)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参训教师对网络在线培训的满意度评价分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依次设定为从5分到1分。问卷相关数据录入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笔者选取参加网络在线培训的教师131人,这些教师广泛分布于学校各二级学院。调查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问卷131份,并对131份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

其中,一线教学人员97人(占比74.1%),教学兼管理人员23人(占比17.5%);本科及以下学历34人(占比26%),硕、博研究生92人(占比74%);助教职称49人(占比37.4%),讲师职称55人(占比42%),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4人(占比18.6%),其他系列职称3人(占比2%);35岁及以下72人(占比55%),36岁-45岁43人(占比32.8%),46岁-50岁11人(占比8.4%),50岁以上5人(占比3.8%)。

从以上数据可知,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一线教师和教学兼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初级或中级职称且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多为升本以来学校引进的应届研究生。他们以学生的身份从一所高校毕业的同时,以教师的身份从教于另一所大学,角色转换快,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我校2006年升本,作为地方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升本时间短,教师培训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中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饱和,不宜开展大规模的外出进修培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在现代社会,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建设的需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鉴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培训平台的培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优点,对实现我校教师在不脱岗、不调课的状态下实现教学、科研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

笔者根据满意度驱动因素,从可行性、实效性、资源丰富性、平台保障性、成果应用性等5个维度的8个题目进行调查,得到测评指标体系,经过SpSS信效度分析,参训教师的可靠性统计量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3(见表1)。这表明调查问卷各维度题项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反映出参训教师对网络在线培训的满意度。

2.参训教师满意度调查均值分析

调查问卷中最高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在线培训成果与收获、课程主讲教师授课水平、培训资源丰富度、对网络在线培训整体满意度、对自我促进作用、网络在线培训视频流畅度、网络在线培训互动性(见表2)。其中,网络在线培训成果与收获均值最高,为4.74,且数据标准差低于1,说明调查问卷选择离散度低,有高度的一致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主讲教师水平很高,配套资源丰富,能有效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培训预期效果。

3.参训教师总体满意度分析

本次w络在线培训问卷调查综合均值为4.52,高于4,属于满意。这充分表明参训教师认可网络在线培训这一模式,对网络在线培训的组织、内容安排及服务上总体是满意的。各分项数据离散度低,有较高的一致性,无显著差异,也说明本调查问卷质量较高,参训教师对于题项具有较高的选择一致性。

建议

我校依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学院分别建成校级教师及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培训课程基本覆盖了我校所有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校级中心课程资源与教育部网培中心及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学院课程资源同步更新,实现国内优质培训资源同步共享。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某一课程,从课程设计、重点内容讲解示范、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课程教学的掌控,也引起了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相长的深入思考。同时,网络在线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1.拓宽专业领域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课程的覆盖面

目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课程数为656门,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所有的学科专业门类,但类似音乐、美术、体育、农学、食品类的专业课程偏少,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时,只能选修专业基础课程,不能通过培训得到及时有效的提升。1999年至今,全国近400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多数为综合型院校[2],升本时间短,师资薄弱,且学科专业分布各有侧重点,这就要求网络在线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尽可能高的覆盖度,以提高各高校网络在线培训的有效性。

2.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进一步研发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训课程

在新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发展[3],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产教结合、协同创新,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而目前在线课程仍以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为主,授课对象偏重于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高校青年教师,围绕校地融合选题的培训课程屈指可数,为迎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建议加大相关技能型演示培训课程研发力度。

3.强化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

教师有组织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接受培训、参与研究和实践教学。其中,培训是主动解决实践教学矛盾与冲突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键,是打破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原始平衡,引其建立更高层次发展水平的能动因素。教师网络在线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体及组织的工作绩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以适应新形式。教育部网络在线培训平台属于部级教育培训平台,在理论课培训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训方面仍需集思广益、大胆创新,进一步服务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4.充分发挥网络在线培训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互联网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网络培训平台是师生间、学员间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平台的互动交流作用,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网络在线培训平台在加强课程资源研发的同时,也要增强沟通交流作用,强化培训效果,如培训结课后,将优秀文章和作业等通过特定栏目进行展示、评价、推荐发表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沟通交流效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宋永刚:《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5/16)期,第43-45页。

[2]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高教探索》2013年第5期,第15-21页。

网络教研培训篇9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约翰·丹尼尔爵士在介绍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时指出:“技术革命并不是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力,如果使用恰当,每一代新的技术都能在确保最低成本和最高质量的条件下扩大规模,隐含在技术中的规模经济会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释放规模经济潜力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约翰·丹尼尔爵士也非常强调远程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的劳动分工。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中,学习支持服务不仅要求是专业的,更要求其是精细、全面和科学的。所以,不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来讲,加强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一、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1.有助于提高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质量。目前,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曾经参加过多次部级、省级的网络远程培训项目,尽管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从这些网络远程培训中受益,但是大部分人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这一培训形式的遗憾,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通过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笔者发现在这些问题当中大部分都是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支持服务机构的分工不明确、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熟练应用网络远程培训资源平台、教师在学习中缺少与施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施训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提问回复不及时等。从学习支持服务的广义定义来看,这些都属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范围。在培训中,正是由于这些相关问题的广泛存在,使得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完善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是提高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质量的关键。

2.有助于提高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性。在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是为帮助远程学习者学习,所提供的各种人员的、信息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在本研究前期,笔者曾参与过多次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通过与参加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的云南中小学教师交流,他们普遍反映在学习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对年龄在40岁以上的受训教师来说,在网络远程学习中,不能快速地进入培训平台、不能准确地找到培训模块、不知道如何与施训教师交流以及不能顺利地提交作业等问题时常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他们在参与网络远程培训时,遇到问题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而本文所探讨的学习支持服务将针对这些问题做专门的探讨,通过协调和完善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各环节,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能帮助教师准确定位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在网络远程培训中学习的有效性。

3.有助于完善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减少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教育不平衡。另外,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节省教师培训成本。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教师网络远程方面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我国由于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大规模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基本上是始于2010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简称“国培计划”)。因此,有关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学习支持服务的类型,还是学习支持服务的有效使用,都缺少深入的研究。

二、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学习支持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学习支持服务机构是学习支持服务各项工作安排的枢纽,它负责各项信息的汇总与,还负责对各级各类服务人员进行协调、分配和管理。因此,在学习支持服务机构内部,保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参与网络远程培训教师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受训教师对学习支持服务机构的设置并不明确,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向哪级管理者或哪个管理部门反映。这说明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机构的职责尚不明确,而且对其监督机制还有待完善。

2.受训教师使用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较少。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中,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质是学习支持服务提供者为帮助受训教师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而实施的各种服务。从教与学的角度说,受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支持服务提供者不但要为受训教师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还要帮助受训教师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因为网络远程培训是时空相对分离的教学方式,那么指导受训教师学习也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中,学习支持服务的方式主要有:培训向导、主讲教师授课视频、辅导教师集中辅导、QQ群、主讲教师在线答疑等方式。然而在实际培训中,受训教师尤其是西部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由于自身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弱,在网络远程培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是点击播放主讲教师授课视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和QQ群,其他学习支持服务方式使用都较少。其中,QQ群主要发挥的是通讯联络的作用,而没有充分发挥施训教师与受训教师、受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支持服务作用。 3.施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交流互动少。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开展的前期,不少受训教师对使用和搜寻网络资源还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所以,施训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受训教师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而施训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效果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受训教师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客观上讲,在实际培训中,为保证培训质量,施训教师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科专家,而且一门课程配备的教师人数是有限的,但参与网络远程培训的受训教师数量却是庞大的。加之网络远程培训没有时空限制,受训教师学习和提问的时间存在不一致性,而且提问的内容也多种多样,这就必然导致施训教师不能及时、全面地解答受训教师的各种问题。

三、提高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学习支持服务监督。从当前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管理模式来看,一般都是由省教育厅直接负责管理,由相关高校具体承办。所以在落实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时,一定要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

首先,省教育厅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应包括:第一,制定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政策,确保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实施、检查和评估。第二,制定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第三,做好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使用的宣传工作,使受训教师切实感受到有效运用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质量的前提。

其次,具体承办高校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应包括:第一,配备专门的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管理和技术维护人员,并保障基础设施和网络的畅通。第二,与上级部门协调,合理安排学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支持服务集中辅导时间,保证受训教师能与施训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第三,鼓励并指导教师积极使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远程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受训教师在使用学习支持服务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受训教师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支持服务使用的积极性。在网络远程培训中,受训教师要逐渐转变完全依靠施训教师的讲授来学习,要学会和习惯使用多种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它们支持学习、帮助学习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受训教师要不断培养网络远程培训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受训教师要不断强化和提升网络远程学习能力。再次,受训教师要多向施训教师或同伴咨询各种学习支持服务的使用技巧和范围,实现学习支持服务为我所设、被我所用的现实意义。

3.施训教师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有效性。施训教师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其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这种集“指导、交流、探讨”于一体的多重身份,要求施训教师必须要具有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主动意识,努力做到培训前引导、培训中指导、培训后辅导。

首先,施训教师要把管理学中的服务理念渗透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中,坚持以受训教师的需要为中心,不断提升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意识。在开展学习支持服务之前,要根据培训内容,预测教师在培训中会出现的一些困难。

其次,在培训中,施训教师要根据受训教师的反应,对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对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的形式在平台上滚动展示。其次,由于在网络远程培训中,受训教师与施训教师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于时空相对分离的状态,交流机会的严重缺失,使施训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因此,对受训教师进行学习跟踪显得非常重要。跟踪的方式可以包括布置、批改作业,定期开展集中辅导,召开视频交流会等方式,了解受训教师在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

最后,施训教师在为受训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后,要保留服务记录。这一做法,既有利于施训教师根据受训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受训教师使用学习支持服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网络教研培训篇10

关键词:网络研修;自主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校际协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0

“金钥匙”导师团导师送培进校项目将采用“名优教师走下去――名师送培,网络空间联起来――网络研修”的培训方式,遴选1000名“金钥匙”导师,深入一线农村学校,按照“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教师培训思路,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培训活动。培养在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重点选拔出的10000名农村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师德高尚、能力较强、关爱学生、持续发展、安心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科领头人,引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送培进校项目实施中,网络研修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拓展和延伸了现场培训,灵活多样的网络研修活动切实解决了乡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和自发展力,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如何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研修课程开发策略

(一)前期调研分析

项目受训教师为各校遴选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师都有着一定的本学科执教经历,但他们在学习目的、知识水平、学习特征、教学经验等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满足每个教师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学习,研修前必须做好前期调研,通过向受训教师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培训需求,并认真分析教师需要。同时,导师团队还要通过网上搜索等方式,检索目前是否己经有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如果教师需求的课程已有现成的网络资源,可以借鉴使用,避免重复开发。

(二)科学规划课程

网络研修课程要以教师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最终目的是满足受训教师的个别化学习需要。因而,在前期教师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导师团成员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制定出课程开发方案,方案要以纲要的形式规划设计出学科内容、体系和范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遵循基础与启发拓展相结合,要以受训教师的需求作为内容选择的依据,体现受训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遵循渐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既要兼顾系统知识的掌握,还要兼顾个性化选择的需要,这样的课程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和兼顾个人。

(三)团队协作开发

基于教师个性化研修的网络课程开发要以团队协作的项目管理方式运行。因此,在制定好课程开发方案的基础上,导师团队应该对课程开发中每个导师的分工与职责给予明确,并制定详细的课程开发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表,实行责任制,以此来杜绝课程开发中有名无实、计划不周的现象。另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导师团应定时召集导师团成员进行讨论和协商,共同处理一些问题。同时,还要积极邀请受训教师和外县、外市同学科导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络研修课程。

二、网络研修平台选择策略

(一)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

送培进校项目网络研修,主要依托甘肃教师研修网,每位“金钥匙”导师在甘肃省“百千万”计划研修子网中建立导师工作室和个人空间,开展基于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教师自主研修、校际协同研究、校本网络教研等多种研修活动,实现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同时,还可以依托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金钥匙”导师与参训教师建立网络研修互动空间,通过网络指导空间和个人研修空间及时互动交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基于社交软件的研修

利用QQ、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软件进行网络研修是基于网站平台研修的有效补充。导师团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及时网络研修任务,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在群内进行微主题研讨,实现实时交流,一对多的交流,使教师们的对话互动面不断增大,真正实现多向互动。利用QQ空间,让教师上传各种资料,建立起教师资料交流共享的平台;利用个人博客或微博,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讨论中的意见付诸文字,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积累教学经验,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三、网络研修活动设计策略

(一)教师工作坊研修

首席导师创建“研修工作室”,完善工作室简介、添加学习计划、设计添加工作室自定义栏目。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为指导的学员提供案例、课件等相关资源,根据制定的网络研修计划,研修动态和公告等,组织教师进行网络研修。同时,根据学员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适时组织他们开展专题讨论、作品展示等在线活动。设置评价标准,及时监测和评价受训教师在导师工作室的专题研修、网络课程效果,并计算出学员的成绩,向受训教师本人及所在学校反馈情况,提高网络研修的实效性。

(二)教师自主研修

受训教师可以在甘肃教师研修网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设置“个人空间”,用于记录个人的研修轨迹、研修心得,也可以挂载个人的课堂观摩笔记和研修活动图片等,学员可以浏览导师的个人空间,获取教学支持资源。受训教师自主选择本学科自己欠缺或感兴趣的知识,制定自主研修计划,进行自主研修,或在导师的指导下,设定研修范围,开展研修,并及时利用网络平台或社交软件将研修成果、个人收获与困惑与导师、同伴进行交流与分享,导师要做好教师自主研修的帮扶与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