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51

毕业实习建议篇1

一、高校会计专业校外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校外毕业实习

如前所述,校外毕业实习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则认为校外毕业实习不用考试就能拿到相应学分,容易蒙混过关。思想的轻视必然导致行为的散漫,这直接会影响实习效果。

2.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有些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学习仅是为了考得高分、取得文凭,而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毫无心理准备,遑论职业规划了。还有些学生对会计专业的选择并非出于本心,所以对今后是否从事会计工作举棋不定,这会影响学生校外毕业实习的热情。

3.校外毕业实习的接收单位缺乏积极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单位没有义务支持学校毕业实习,接收实习生无利可图;②会计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使单位对实习生的专业素质不放心,担心会影响正常工作;③以前接收的实习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单位不愿意再接收;④担心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会计专业校外毕业实习的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会计专业的校外毕业实习往往过于偏重财务会计业务实习,即仅强调了会计核算方法的实习,而忽视了会计预测、决策、检查、监督等方法的实操。这容易给实习生造成“会计就是记账报账工作”的错觉,不利于其以后会计职业生涯的开拓和发展。

5.校外毕业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当下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一般都重科研轻教学,这使得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和竞评职称方面,分配给教学的精力很有限,更不必提指导校外毕业实习了。由于教师缺乏积极性,他们很难与接收单位、实习生深入进行交流和沟通,认真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校外毕业实习的具体建议

1.对校外毕业实习生的建议

实习生应该真正认识到校外毕业实习的必要性,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目的地参与到接收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中去,这对于今后准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实习生尤其重要。即使有的实习生不愿选择会计职业,也应从体会会计工作与其他工作关联性的角度积极投入实习中,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2.对提高校外毕业实习接收单位积极性的建议

校外毕业实习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发企业接收毕业实习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把配合高校校外实习工作规定为事业单位的一项义务等。此外,高校自身也应加大对校外毕业实习的经济支持,比如,设立或提高对相关各方的实习补助,为实习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保险等。

3.对完善校外毕业实习内容的建议

并非所有单位的会计工作都十分全面,所以高校应该协调各方资源,加大校外会计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比如,与会计业务全面的生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集中地由指导教师带领实习生驻点,进行包括会计核算、检查、预测、决策、分析等多方面内容的实习。这样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毕业实习建议篇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后总结。根据笔者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分析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新老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11603

一、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系统、综合的训练活动,也是对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最后总结、升华和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科学设计思维和正确的研究、设计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质量的优劣反映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地适应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1]。笔者结合在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分析当前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新政策下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常见问题

1.对选题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学生选题盲目,随意。通常是向往届毕业生了解哪个老师的设计容易完成、时间最省、费用最省,而不是根据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和方向来决定。

2.实习敷衍了事

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实习是“走过场”,只需到现场拍照,撰写实习报告,拿学分。

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内容的选择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甚至实习工地所处的施工阶段都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以笔者所带的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为例,选择时间过早,工地上相关消防设施没建好、消防设备没进场,只

有建筑结构本身的大致框架;选择时间太晚,则需要学生了解或亲手安装设备,消防管线已经敷设好,并被暗埋。两种情况实习效果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和要求。

3.设计期间师生交流不够

早期的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图纸均为手绘,学校为每个专业配给专业制图教室,教师可以随时查看设计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当场解决。现在要求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为机打图纸,所有设计都在电脑上进行,由于高校扩招率大于校内硬件设施的增加率,学校很难实现为每个学生安排机房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存在困难。

4.设计进度难以控制

由于即将毕业,学生非学业方面的事务特别多,设计进度很难统一。如忙于抓住最后应聘机会找工作、工作单位要求延长实习时间、研究生复试、频繁出席毕业散伙饭局等。

5.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不统一

一般一个专业的毕业设计会根据不同设计方向进行分组,设计内容的不同导致最终的评分标准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将优秀指标硬性摊派,如学校要求优秀率不超过20%,一个自然班30人,分三个组做设计,平均每个组可以有2个学生评为优秀,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公平”的现象。此外,毕业设计的成绩到底是以最后上交的设计图纸或论文裁定,还是参考平时成绩,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出现的新问题

1.片面强调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当今,不管什么领域都提倡创新,高校要求科研创新、教学创新……,毕业设计也不例外。有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还没能掌握基本设计能力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盲目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绞尽脑汁、另辟蹊径地寻偏门,以达到创新要求。

2.毕业设计的查重有效性低

据悉,自2010年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文件,在审查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已有60多所高校引入防抄袭软件。对于土建类等工科毕业设计,主体是图纸,目前还没有软件查重,所以只能查表现毕业设计思想、内容、方法及计算设计相关参数的毕业论文。该种论文经过多年经验累积,已形成固定模式,如罗列一些规范条文,同一计算软件得出的表格大致相同,相似率很高。为避免检测相似率过高,导致推迟答辩甚至推迟毕业,学生通常会花钱在网上提前自查,因此到了毕业设计后期,学生不是忙于认真修改论文,而是忙在网

查重,或随意改写论文(如删掉规范条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来凑字数)、大量插入图片、表格。

3.其他问题

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原因之一。

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学习不认真、课程设计敷衍了事、教师未对课程设计给出反馈意见等也是主因。特别是课程设计,上交至教师批改后直接评分存档,没有后续指出错误、更正错误的机会,所以同样的错误继续发生在毕业设计中,甚至带到工作中去。

三、意见和建议

建议一:对学生强调从长远角度看问题,选题要有针对性。特别是根据今后从事的工作、研究的方向来考虑毕业设计题目;同时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引导,介绍当前的设计水平、市场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建议二:由于毕业实习通常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不重视。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对后续的毕业设计意义深远。首先实习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随后在实习单位现场要求

学生手持施工图纸,一一对照,熟悉整套设计过程,并提醒学生毕业设计中容易出现或忽略的问题;实际动手操作时,建议学生与现场施工、监理方多沟通,

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答案。这样精心准备、过程充实的毕业实习会使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建议三:解决师生间交流不够的问题,笔者建议指导教师每周至少集中学生二次,一是了解进度,二是回答学生设计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qq、微信,建立毕业设计群,共享上传资料、解疑答惑。

建议四:设计进度的控制确实很难做到统一,但大致的范围应把握,这需要学校的严格制度、教师的切实执行和学生的自觉配合。如指导教师进度安排要细致到一周完成多少任务;进度每延迟至一定程度,毕业设计成绩将降低一个等级;正式答辩前二周进行预答辩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建议五:最后成绩应由平时成绩(15%)+预答辩(15%)+最终上交图纸和论文(50%)+正式答辩(20%)四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每周见面会出席次数和进度拖后次数,或者还可给发现问题、积极提问的学生加机动分;预答辩和正式答辩时均由几个设计组共同进行,互相不记名评分,既可正确认识自身的水平,又最大程度地避免强行评优的现象出现。

建议六:毕业设计的创新,首先要明确毕业设计是对本科阶段学习的总结和检验,然后才是知识的升华,而升华达到的高度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强求,评估标准不能太高。在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如果再提出自己的、可行的设计想法,这就是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

建议七:查重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但必须对象明确。单纯文字性的毕业论文查重是防止抄袭的最有力手段,但以图纸为主要设计内容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论文则查重意义不大,这种设计抄袭主要发生在图纸上,只能靠指导教师发现,而其毕业论文是为设计图纸服务的,文字内容差异关系不大,关键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数据的不同。考虑到规范等条文不能随意更改,毕业设计论文的查重率可适当放宽。

建议八: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重视度问题,笔者建议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多见面、多沟通,加强指导,每门课程设计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将设计中常见的错误或问题反馈给学生,关键内容要重点讲解。

四、结语

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获取知识、分析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随着社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及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变化多样,如何结合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正确面对、解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要所有指导教师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共同推动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参考文献:

[1]马铁东,浮洁.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60-362.

[2]毛小庆.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177-180.

[3]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112-115.

[4]毛力,袁

毕业实习建议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生学习状况

毕业生在即将踏上实习或工作岗位之际,面临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论学习积极性降低,常常表现为出勤率低,而毕业班的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学长,他们的学习行为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低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对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应给予高度关注。由此,笔者展开此次调查,希望能了解毕业生到课率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措施,为改进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09级毕业班,共四个班,学生192人,其中男生82人,女生110人,考研人数6人。

(2)研究方法。以平时检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进行。其中平时检查主要是教师通过点名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到课率。问卷调查是根据两个专业毕业生学习特点自设问卷,发出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访谈主要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大纲,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旨在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渴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对教师上课的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平时检查情况分析

教师上课检查结果表明能准时到教室上课的学生只占41.6%,其他学生绝大部分在宿舍睡觉或无所事事;部分由于参加招聘会而外出;小部分参加考研的学生到图书馆复习考研内容。而能到教室上课的学生也并不是全部认真听课,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并不理想,表现形式多为玩手机、说话和打瞌睡。

(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1)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为了解毕业生的学习状态,设置题项“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结果显示,只有1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非常好;选择“比较好”、“一般化”、“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比分别是20.8%、24.0%、30.2%和14.1%,说明毕业生学习状态总体不佳。关于学习态度的题项,选择“非常积极”的只有9.9%,而选择“比较消极”和“非常消极”的占比高达53.1%。在问及“你到教室来上课的原因?”,选择“任课教师点名”的高达47.9%。结果表明,毕业生学习态度欠佳。访谈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认为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认为学习了也很难应用于工作上,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消极。

(2)到课率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3%的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良好;58.9%的学生出勤一般,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9.8%的学生由于参加招聘会、上网等原因经常缺勤不上课。经访谈得知,毕业生在这特殊阶段,面临各方面压力,非常容易引起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异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迷惘和困惑的境况,从而对理论上课产生消极、抵触或无所谓的心理。

(3)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评价。为了解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设置题项“你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结果显示,52.1%的毕业生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差”和“非常差”,显然,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当问及“你认为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吗?”,选择“比较不丰富实用”和“非常不丰富实用”的高达46.9%,说明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用性不太满意。分析原因是工商管理系两专业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需要情景体验式教学,而一线教师很少有企业工作经历,毕业生也大多没实习实践经历;因此,任课老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

(4)毕业生心理状况分析。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是特别好,截止至大四寒假,70%以上的学生还没签订就业协议,所以就业对毕业生的影响程度较大。当问及“你当前自我感觉如何?”,选择“良好”的仅占10.4%,而89.6%的毕业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迷惘等心理,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容易导致上课学习状况欠佳。结果表明高校应下大气力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高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建议措施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结合工商管理系两专业的特点,拟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措施来解决毕业生学习状态差的问题。

(1)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积极性差,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结合企业实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2)教师和学校都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建立常规点名制度,学校要建立常规抽查到课制度,两个层面同时推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这是提升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制度前提。

(3)学院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符合毕业生急迫需要的课程,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此外,调研还发现,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是因为上课时间与频繁的招聘会或考研复习时间相冲突,由此,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好能把专业必修课避免安排在大四,尽量把影响毕业生上课学习状态的客观因素都消除。

(4)学院或学校层面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心理状态复杂,需要学院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笔者建议学院或学校可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使得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对提高毕业生的上课学习状况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毕业实习建议篇4

[关键词]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教学改革就业

我院开办高等医学专业有二十多年历史,多年来一直与原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办学,并多次开展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相关研究,为提高办学水平积累了大量资料和诸多成功经验。

2005年我院重新组建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开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高等护理等医学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了决定职业院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7月经过前期准备、正式调查、资料汇总三个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医学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方法我院2004~2008届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四个专业42个班级的毕业生共计2041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23个班级共计1108名学生为样本,其中736人通过、电话访问、毕业生座谈等形式收集资料,372人通过QQ群访收集资料。

2.调查内容毕业生问卷调查表分别以和QQ群访两种形式发出,内容涉及工作状况、在校学习状况、就业相关状况等三大项共46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电话访问内容涉及就业单位情况、月薪、更换工作次数、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建议、能力训练建议、就业指导建议等问题。座谈内容涉及就业相关情况、对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及建议、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评价和建议。

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调查表902人,其中形式5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应答率21.9%,QQ群访形式372人,有效应答102人,应答率27.4%;电话访问174人,有效应答85人,应答率48.9%,座谈32人;合计调查人数1108人,有效应答335人,合计应答率30.2%。其中,不同形式调查中内容相同的部分归并。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335人,分别来自116人、QQ群访102人、电话访问85人、毕业生访谈32人。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构成看,就业单位以二级及三级医院(包括厂矿医院)为主。进一步分析其专业构成发现,在这两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98%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这与当前社会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要求基本吻合,显示出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口腔、临床专业就业去向以个体诊所、社区乡镇卫生院为主,药学专业以营销、药店、药厂为主(图1)。

(二)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

从毕业生工作状况自评结果看出(图2),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能体现热忱为患者服务,具有爱心,工作态度端正、勤奋认真、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心态良好。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工作胜任情况及人际沟通方面,评价一般。调查中还得知,94.8%的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对口,68.9%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单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三)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图3、图4、图5)

对在校学习状况的评价涉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等方面问题。其中,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范围,不满意、很不满意属于不满意范围[1]。调查结果显示:

1.毕业生对在校学习阶段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满意度高,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图3)。

2.大多数学生认为,我院有一定的社会声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有序,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方面令人满意,满意度达到96%以上。

3.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学条件设施、毕业实习安排上毕业生的不满意度在4.6%~8.7%之间,但是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不满意度高达18%(图4),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4.在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主动学习能力(图5),与麦可思研究报告基本一致[2]。

5.在课程设置方面,药学专业建议增加高等数学、办公软件、市场营销课程,临床、口腔、高护专业建议增加有关人际沟通、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

(四)就业相关情况调查

资料有效应答共218人,分别来自问卷调查的116人、QQ群访102人。调查涉及就业意向、就业渠道、单位用人时考虑因素、职业规划、对学院人才培养建议、就业指导的建议等方面问题,调查结果反映:

1.62.1%的毕业生就业第一意向是市县的公立医院,20.4%的毕业生表示暂时或从不考虑到基层就业。

2.51.7%的毕业生认为获得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学校的就业信息公告、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认为通过报纸、广播、网站获得的就业信息可信度低。

3.36.2%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29.3%的毕业生有模糊的规划,34.5%的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

4.就业中最欠缺的素质调查中,34.5%的毕业生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7.2%的毕业生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15.5%的毕业生是沟通协调能力。

5.64.6%的毕业生就业选择时注重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而注重薪资、福利待遇的占16.3%。

6.在毕业生认为单位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调查中:39.7%的毕业生认为是执业资格,29.3%的毕业生认为是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20.7%的毕业生认为是学习成绩。

7.55.2%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应加强学生在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方面的训练,27.6%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能力训练。

8.在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建议中,希望学院多渠道收集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并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切实做好桥梁作用。

调查结果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调查的毕业生采用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回顾学习及就业相关情况,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更加客观而深入,为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和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分析调查的结果,我们有以下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以此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综合能力。正如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一样,通过我院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从自身的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也突出显示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然,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因此也有侧重点,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1.实行“双证书”教育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一直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陕南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要继续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第一,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专业技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有执业资格证书和个人的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五年间我院执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护理专业在85%~90%,就业成功率高;而临床、口腔、药学专业由于行业准入制的原因,毕业一年后才可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贴近执业资格考试,加强“双证书”教育。第二,来自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在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另外,作为基本工作能力,理解他人、服务他人、积极学习能力也不可或缺[3]。诚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但职业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而是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互融合的集合体,这三方面的集合是以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娴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为特征表现的。所以,高职人才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协调发展,这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工学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4]。对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建议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与麦可思研究报告一致[5]。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工作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的适应期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但由于各种原因,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聘请医疗机构富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带教,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整合,一方面增加了见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改进实践技能考核对加强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完全由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应该革新。这就是,基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鉴于基础课“必需”和“够用”的特点,可以采取试卷笔试的方法;基于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技能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在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另一方面设置细化的考核标准,采取现场“练兵”、现场“作业”的方法进行评价,避免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其中有些专业技能课的评价还可以从实习的报告中形成基本结论。

(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自身定位及应对社会的能力不够。反映在:首先,62.1%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意向是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显示出就业观念的不成熟。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早已将某些专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定位于本科生,在这样的竞争中,高职生如果不转变择业观,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毕业生应有自身准确的定位,基层医院应该是合适的选择。其次,在就业岗位中,63.8%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根本没有职业规划。而高职医学生要想发挥自身“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特殊优势,就应该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明确目标,才能在岗位上不断攀高[6]。所以,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树立从入学时讲就业,到毕业时就好业的理念[7]。一年级新生,应着重让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将来适应的职业,确定奋斗目标;二年级学生应分析自我特点,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适,培养和发展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能力,确认就业目标;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择业的指导。通过三年系统性指导使毕业生择业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基础,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本次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对检验我院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此次调查对于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探索毕业生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寻求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5]麦克思研究院编著.王伯庆主审.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6]吕家将.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毕业实习建议篇5

要做好毕业实习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包括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及系、督导老师职责明确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由学生处、教务处、二级院系相关领导组成的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委员会,分别制定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由教务处提出实习目标的指标,学生处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由二级院系负责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沟通工作,对实习基地的技术水平和老师进行考察,了解情况,改善关系,交流学术,沟通思想,合理分工,组成统一协调、职责明确、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保证在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保证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要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近几年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药学系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药学专业实习手册》、《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中,对毕业实习时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规定。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中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在《药学专业实习手册》中对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和要求、请假制度等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3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所在的实习基地密切相关。我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刚开始的几年内,实习基地以省内外的药检所为主,实习内容主要为药品检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省内的地市级药检所,在实习期间,检验任务少,学生实际参与动手的机会少,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主的实习基地,并与20余家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国内知名的药品研发公司,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门类齐全;同时拥有一批学历较高,科研经验丰富,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教师,具有较好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4抓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学生实习的兼职带教老师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有实习老师带教,而且要求每位老师的带教学生不能超过5人,以保证带教效果;带教老师至少要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善于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掌握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了解、熟悉有关资料,并作好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和答疑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兼职老师聘任制度,兼职老师根据其相应职称,由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并发给聘书,聘期为3年,学院现在共聘任兼职教师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根据兼职老师带教情况,按照25%的比例每年评选先进带教老师,对先进带教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提高实习质量和积累带教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

5.1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在各实习基地的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基地科研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均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实习成本较高,不同的实习单位提供的生活条件不同,因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家庭经济状况、实习基地生活条件等因素,开展细致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合理分配。在学生分配完成后,要在系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一次学生实习的动员会议,对学生实习进行引导和教育,说明实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重点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以减少失误,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5.2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一段时间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院、系领导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专业教师要了解这个实习基地的实习安排、内容、进度以及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征求实习基地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汇报会,要求各实习小组写出总结,和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改进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

5.3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无障碍沟通渠道。为及时掌握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活、实习情况,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管理,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即学校辅导员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实习小组组长与辅导老师的信息沟通机制。由各实习基地小组长每周定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包括学生课题进展、实习考勤执行、请假情况等。由于每年3~4月份正是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的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考研调剂、参加复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时间的保证;同时,由于有的学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也会提前参加一些工作面试,甚至要求提前进入试用阶段。面对这些不同的问题,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及时联系,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原则上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实习课题的顺利完成,不允许提前参加工作。外出参加研究生复试和调剂一定要提前和带教老师及学校辅导员写出书面请假条或者电话请假,请假期间要随时与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信息畅通。

毕业实习建议篇6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04年3月22日—2004年5月9日,共七周。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非本专业的

毕业实习建议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42-01

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就业质量的情况一直得到民众和政府的普遍关注。我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情况,针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政策,以及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我省高职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

1调查目的

为了掌握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时发现当前我省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找准其影响制约因素,进一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用人需求、政府相应政策、高职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就业意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建议和措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协调关系、完善改进就业体系的目的。

2调查方案

本次调查以个人基本信息、在校状况和就业状况三个方向来展开,涉及就读的学校名称、主修专业、家庭成员的收入和学历、曾经实习的场所、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意向、对口情况、对已落实的工作单位的满意程度等35项调研内容,其中33项调研内容为选择的形式,还有“您对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何意见和建议?”“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两个开放调查题目。

3问卷调查的数据

本次调查面向全省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已就业毕业生、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员和部分企业进行分别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27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1369份,有效率为91.2%。本次调查涵盖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生化与药品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等18个专业大类。

4调查数据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和分析,与部分高职院校就业部门、企业人员和辅导员的访谈,以及对就业政策、高职教育的研究,课题组对促进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总结了如下建议和措施。

4.1高职毕业生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身有客观准确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工作起薪的期望值过高,35.1%的毕业生期望的起薪为5500元以上,17.5%的毕业生期望的起薪为4500元以上。而高职毕业生工作起薪的实际情况呈现两级分化,当前,30.6%的毕业生工作起薪为1001~2000元,26.6%的毕业生工作起薪为2001~3000元,23%的毕业生工作起薪为6000元以上。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毕业生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毕业生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期望值不相符。这说明高职毕业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这就需要其对自身能力要有客观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校就业教育和实习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心态。

4.2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不足,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据调查,有54.3%的毕业生没有真正实习过,仅实习过1~3个月的学生占据了28.8%,这说明毕业生严重缺乏实习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拓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拥有的各自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强化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程度的抓住实训实习的机会,为就业和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3学校就业培训指导力度和就业服务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调查,65.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科学的职业规划、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以及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最为重要。从中可以看出,我省高职院校应当大力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的指导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加强同用人单位的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研区域经济状况,论证优化专业结构,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指导。同时,加强就业信息的管理和就业信息网络的构建,“要在原有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扩大网站的信息量,建立集就业指导、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并联合高校建立就业网络联盟,方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需求信息,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技巧和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4政府部门应充分调研,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5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其中21.9%的毕业生希望得到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18.5%的毕业生有意愿享受小额贷款及税收减免优惠政策,17.2%的毕业生意愿接受创业能力及实务培训等。在这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还需不断深入调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专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及时出台相关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同时要大力宣传新政策、新措施,让毕业生真正了解就业政策,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扶持,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5结语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高校、企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都需要适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需求,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推动和促进就业的合力,完善就业体系,为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公正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毕业实习建议篇8

[关键词]邕江大学;就业;分析;建议

[作者简介]黄力克,南宁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广西南宁53020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129—03

邕江大学作为西南地区一所民办高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2011年学校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更加优化,办学规模已经突破1万人。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邕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有成绩也有问题。在就业工作指导和推动就业的过程中,邕江大学的一些工作方法与特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其为个别案例,就其目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同类高校科学制定就业工作相关制度及指导今后就业工作,从而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探索并获得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邕江大学2012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邕江大学2012届毕业生人数2001人,截至2012年7月,就业人数1790人,初次就业率为89.46%。从就业区域上来看,广西是邕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在广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15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4.30%;珠三角地区180人,占10.06%;其他地区101人,占5.64%。从行业分布看,到非公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为160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9.61%;到国有企业工作26人,占1.45%;事业单位25人,占1.40%;党政机关工作27人,占1.51%;自主创业32人,占1.79%;专升本76人,占4.25%。从就业层面看,到基层就业1628人,占就业总数的90.95%。

对比广西教育厅的数据,邕江大学就业率高于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7.91%(截止2012年7月31日)1.55个百分点,毕业生广西区内就业高于广西水平(69.8%)14.5个百分点、非公企业就业(65.7%)高23.91个百分点、基层就业也较高。基本趋势和特点与广西同类高校类似性较高。

二、邕江大学就业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学院就业工作组,建立就业工作网络,全力促进就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招生就业办代表学校行使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职责。各学院成立院级就业工作组,院长任组长,学工副院长任副组长,组员为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办公室主任等。学院就业工作在招生就业办统一安排下主要由学工副院长和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各学院结合实际进行就业指导,充分利用教职工和校友资源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通过学校就业网、飞信、毕业生QQ群、电话等及时传递就业岗位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

(二)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各学院学工副院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授课、开班会、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通过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和心理变化,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例如管理学院将应聘面试技巧融入就业指导课中,信息工程学院将创业教育纳入对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交通学院请校友讲述现实就业情况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工学院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创建教学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预就业”和就业机会。学校多方联系用人单位,建立多个教学实习和就业基地,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实习带动就业,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协议。

(四)组织校园“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毕业生。组织近200家用人单位参加的大型校园“双选会”、多场1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小型“双选会”及专场招聘会,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比例约3:1,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五)开展就业统计和就业跟踪核查工作。各学院基本上能按招生就业办的要求进行就业统计和核查,大多数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对所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至少跟踪核查一次,通过电话回访就业单位及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并进行复查登记。

三、邕江大学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未能形成合力。影响工作进展和效果。学校设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机构,招生就业办为校级就业工作机构,2012年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毕业生比例为1:400,在教育部规定1:500的要求范围内。以院长为组长、学工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组为院级就业工作机构,但学院没有固定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具体就业工作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统计、就业跟踪调查等主要依靠毕业班辅导具体落实。辅导员以学生管理事务为其首要工作任务,已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需要加班才能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时间不够则对就业统计和跟踪核查等方面工作进行突击处理。学院学工副院长也因学生管理等工作繁忙而未能把就业工作放到首要位置来加以检查落实,因此各学院不同程度出现了不能按招生就业办要求开展就业工作的情况。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带班一般从大一连续带到大三,每年的毕业班要更换辅导员,致使就业工作新手上路经验不足,虽招生就业办已多次进行就业工作培训和指导,但有的辅导员仍对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不够清楚,出现工作偏差。招生就业办工作人员对学院就业工作多次督办但效果欠佳,只能亲自联系毕业生落实相关问题,因毕业生人数多很难逐一问题进行处理。

(二)就业工作设施尚未优化,不利于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目前辅导员办公室的1台座机电话不足以满足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使用,就业统计和跟踪核查工作往往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用私人手机联系学生;辅导员办公室没有传真机,辅导员接收毕业生发来的就业证明传真等材料有困难,影响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进展;校内未建有就业信息专栏或户外电子显示屏,不能多方位进行就业岗位信息的,不利于营造学校良好就业氛围;学校就业网未能及时更新完善影响就业宣传,就业管理系统性能不够稳定导致就业进展数据显示错误。

(三)就业指导实效需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停留在理论上则缺乏指导的实效。目前邕江大学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就业指导课教师,在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待提高。

(四)就业统计和核查工作难度较大。从招生就业办对学院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进行检查的情况来看,个别辅导员缺少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的耐心和责任心,因而经常出现“返工”;学生怕麻烦或者不满意就业现状不愿意提供就业证明材料;部分用人单位因学生尚未毕业而延长实习期不愿与学生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或学生毕业后在单位仍处于试用期尚未能与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因而单位不配合提供就业证明材料;就业跟踪管理困难。

(五)部分毕业生“等靠要”思想倾向严重,职业定向不准确,从众心理及依赖与自卑心理较严重,不愿意迎接就业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不关心自身就业问题,只等待学校和家庭推荐就业,只求高收入岗位,在同学的影响下想扎堆就业,自认为能力水平低而就业信心不足不愿意参加招聘面试,频繁跳槽等等。

四、进一步改善邕江大学就业状况的建议

(一)改变就业指导单一依赖辅导员和学工干部套路,打造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学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统计、就业跟踪核查等工作量较大且烦琐,二级学院就业工作时常处于被动局面,影响了邕江大学就业工作进展。建议邕江大学参考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的高校的作法,积极打造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中高级职业指导师,特别注意引进和培养有其他职业背景的教师,改变就业指导单一、过多依赖辅导员和学工干部的路径。条件许可时还可给予各学院配备就业干事。学院就业干事在学院的直接领导下,接受招生就业办的业务指导和安排,负责本院的就业信息、组织学生面试、就业统计及报送、就业跟踪核查、就业资料的整理等具体工作。同时,学校多安排学院分管领导、就业干事、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各个层次的职业指导师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二)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相关制度。根据制度狠抓落实。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招生就业办和学院的就业工作职责,制定就业工作例会制度、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及上报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制度等,招生就业办统筹邕江大学的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学院就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学院要加强重视就业工作,真正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三)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邕江大学基本实现“四到位”,但从氍江大学就业工作现状来看,要深入做好就业指导与宣传、市场开拓、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特色活动、就业跟踪统计、工作交流和调研、培训学习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实现办公现代化,完善学校就业网及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建议给予各学院辅导员办公室增配有传真功能的电话座机,在学生宿舍区或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醒目位置设立就业信息专栏、户外电子显示屏,让学生有更多途径了解就业岗位信息,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就业网、就业管理系统是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网络工具,建议及时更新完善就业网和就业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对就业网和就业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就业指导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内容单一向丰富化转变。培养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上就业指导课,用好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环节,提高就业指导实效。除了上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继续进行之外,还要尝试新模式: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行就业专题讲座;在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就业指导内容;通过集体班会和个体谈话相结合,老师指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和有效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

(六)加强联系用人单位,进一步拓展“预就业”和就业市场。建议学校进一步扩大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分阶段派送学生前去实习,条件成熟还可以通过实习“预就业”;多组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职表现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邕江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主动联系企业,补充用人单位信息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毕业实习建议篇9

虽然目前明显整体运力供大于求,有的公司出于人才储备的需要大量招聘实习生,却迟迟不能安排学生上船实习,使学生毕业实习根本无法保证。更有甚者,有的公司扣留学生证件,逼迫学生缴纳实习费,严重损害学生切身利益。即使能够按期安排学生上船实习的企业,也存在顶职做值班水手、驾助、实习生等不同方式,甚至长期顶职从事此类工作,背离了培养高级船员的教育目标,打击了学生的工作信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前途。虽然这类问题仅仅是劳动纠纷层面的问题,但是学校如何在这方面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却是保证航海毕业实习的前提,处理不好也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航海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限于上述几种,也并非是目前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对航运业影响的不断深入,侵害实习生权益的现象正呈现多发态势,并且已经影响到航海毕业实习的质量。

二、航海毕业实习权益保障问题分析

由于船员有其特殊的职业特性,航海毕业实习是一个必要的教学过程。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尤其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航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存在诸多问题。

1.法律制度缺失

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虽然已经在船工作,其学生身份并没有改变。但是顶岗实习的地点是在船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经船员注册取得船员服务簿的人员”已经符合法律意义上的“船员”条件,航运企业应该根据该条例第四章规定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但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企业及学生个人之间责任划分并没有适用的法律规定。也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就会导致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为顶岗实习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2.操作程序不规范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航海毕业实习中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按照学校规定,学生应该与航运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有的企业为了逃避责任,不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权益保护留下隐患;有的学生为了尽快上船实习,一味迁就企业的违规操作,不签订协议,或者编造假实习记录;也有的学生不去实习,随便找个单位盖章应付。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是发生权益纠纷的源头。

3.实习过程监管不到位

目前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监管仅限于电话联系、网络联系,不能做到现场跟踪落实,对个别学生不如实汇报实习情况的现象,学校监管形同虚设。航运企业对航海毕业实习不重视、不配合,学校也很难准确落实学生实习情况。总之,受到现实条件制约,学校在实习监管过程中措施不力,也是导致学生权益保障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习学生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之间的责任不明确造成的。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实习过程中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实习操作流程是防范学生实习权益保障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三、改进航海专业学生实习中权益保障的措施

结合航海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更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进一步强调学生权益保障问题。依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借助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学院航海类专业自2008年开始着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推进航海毕业实习改革,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明确管理责任

在学院“校港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下,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组建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利用校企对接平台,健全各项实习制度,细化实习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权益。学生实习前需要家长提交《顶岗实习申请表》确认学生的实习动态,明确学校与家长各自管理责任;学生实习开始前必须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管理责任;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定期了解学生实习动态,每月汇总《顶岗实习学生动态管理表》;学生实习中还要求指导教师到企业走访,核实学生实习动态,填写《实习企业走访记录表》。针对《劳动法》未对在校大学生实习工作中的“劳动者”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学院先后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工伤处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对实习企业进行筛查,选择信誉好的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相关事宜,并细化到执行层面。同时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统一制定校企双方有关学生权益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顶岗实习教育活动,规定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岗位、最低报酬标准、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等各项权利。

2.校企共同管理,规范实习工作流程

为了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水平,推进带薪半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负责做好学生保险工作,企业做好船舶安全及在船保险工作。学生顶岗实习内容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进行,可以是上船实习,也可以是岗前培训或者模拟器实操训练,但是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考核学生的表现,实习成绩由企业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同时,在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并以系为单位设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跟踪管理学生实习情况,并定期评估学生的实习状况。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要求企业必须与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自身义务,并为每名学生购买商业意外伤害保险,确定保险实施方案,制定工伤处理流程,通过购买保险将实习风险转移到社会,并严格执行保险制度。

3.开展劳动保护培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针对顶岗实习,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部门、分级别、分形式地形成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护体系,在双选会前,邀请航运企业专家为学生进行船舶劳动保护培训,传授有关法律知识,利用宣传窗口,印发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手册,增强其自我防范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学校还借航运企业相关网站,搭建船员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提前了解船员生活。这些培训以及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保护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和技巧。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学生实习权益保障体系的构建,使航海类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制度明确、组织严密、指导及时,妥善化解了学生实习的责任风险,保障了实习学生的权益。

四、结语

毕业实习建议篇10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见习期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也频繁出现,《劳动法》作为一项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法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是否能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它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效力在实践中遇到重重困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经于2007年6月29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合同法》既坚持了1995年《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劳动关系双方有权依法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同时又对《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作出了较大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无疑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那么现今实践中存在哪些应用的法律问题?结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于明年大学生就业,将有什么良好的导向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实习中的法律问题

(一)在校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在校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形成了劳动关系呢?《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从该条文可以看出,需要同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才能成为受我国《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而《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聘用(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聘用(劳动)合同。”可见,我国劳动法要求建立劳动关系需要双方签订聘用(劳动)合同,而在校生在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双方通常都不可能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对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而对于用人单位实习生与单位的正式员工有着本质的区别,实习生不可能在实习单位受到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用人单位只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是自身考察人才的一个过程,它们往往还要向实习大学生或者实习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这样的情形与建立劳动关系,签订聘用(劳动)合同的真实意思相去甚远。[1]

新《劳动合同法》对明年大学生就业将会是一个积极的影响。由于对职场缺乏了解和对劳动政策法规的生疏,导致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在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时十分被动,最后不能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些年来各地出现大学生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到位。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劳动合同法》最突出的特点。但是对于在校的实习大学生而言,在单位实习毕竟不是真正作为单位的职工,所以在适用《劳动法》时有些牵强。

(二)实习期间的责任归属。既然实习期间学生不属于单位的职工,严格意义来讲跟实习单位根本不存在法律关系,那么在实习期间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时将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首先是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亡现象的责任归属问题。2004年9月,北京某大学学生杨光(化名)被学校安排安排到一家制药公司实习,没想到这家公司派给他的实习任务却是去屋顶清洗烟囱。在工作前,公司没有对杨光进行任何安全教育,也没有作出任何有危险的提示。杨光在四楼楼顶作业时,踩到了没有任何警示标志的采光板上,从11米高的屋顶摔下。经医院抢救,杨光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是由于伤情过重在医院一住就是4个月,还留下了六级伤残,至今未能就业。为此,杨光将学校和制药公司告上法院,要求赔偿。一中院经审理认为,杨光作为该校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外实习活动,虽然学校与制药公司约定由公司一方提供实习场所,组织教学,并对此进行管理,但学生实习场所本身就是学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设施。学校在实习期间疏于管理,未能按约做到“适时安排巡教老师进行巡察”,不能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教学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致学生在工作中受伤。该校未尽安全管理之责,应与制药公司共同承担侵权责任。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认定学校应承担责任,并判令学校和制药公司向该生支付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共计人民币27.9万元。[2]

该则案例清楚的表明,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不是劳动关系,所以在劳动过程中出现工伤很难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不过各地针对工伤认定的问题上制定了不同的规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出,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工伤认定;河南省郑州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过程中则规定,出现工伤事故时,可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此可见,各地对于在校生工伤认定规定不同,而且现在还有大部分学校没有与实习单位约定伤害责任承担比例的意识,这就给毕业生尤其是在单位实习的学生权益保护造成现实操作的困难。

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或是和单位形成实际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予以保护,所以在此问题解决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作以进一步的探索,希望有关的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其他细则和法规来进行特殊的保护。

二、关于就业协议的问题

虽然就业协议不同于聘用(劳动)合同,但学生毕业时,必须在签订就业协议之后才能拿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劳动)合同。

实践中常常存在毕业生履行就业协议后的“违约金”纠纷。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聘用(劳动)合同通常约定一定时期的试用期。按照《劳动法》和各地的聘用(劳动)合同规定,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解除聘用(劳动)合同,不需交违约金。但按照就业协议的约定,毕业生如果改变就业意向,在该期间内不继续履行就业协议中的相关约定,必须依据就业协议支付违约金。笔者认为,这里的违约金从法律意义来分析,似乎更象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即单位一方为签订日后的劳动合同遭受了信赖利益的损失,因此要求实习毕业生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其实,问题恰恰在于就业协议与聘用(劳动)合同的性质区别与时间衔接上。

就业协议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而聘用(劳动)合同则是由劳动法来调整的。就业协议主要体现毕业生的去向,是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者间的法律关系。就业协议及其法律关系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就应视为履行完毕。但目前的就业协议却以见习期、违约金等内容将效力一直延伸到了劳动关系中。然而,当大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与之签订的是聘用(劳动)合同,相关的权利与义务应当由《劳动法》调整。

三、《劳动合同法》对于毕业生就业中的保护问题

由于对职场缺乏了解和对劳动政策法规的生疏,导致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在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时十分被动,最后不能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些年来各地出现大学生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到位。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劳动合同法》最突出的特点。

(一)劳动合同法的补充和完善。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尽管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和劳务派遣,限制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这里面既有执法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的原因。如对用人单位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过轻、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缺乏法律规范等。《劳动合同法》针对这些问题,补充和修改了有关规定。如加重了用人单位不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加大对试用期劳动者的保护力度等,以弥补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

(二)劳动合同法在保障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不足。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在于教育产品适销不对路,《劳动合同法》相较于《劳动法》是颠覆性的修改。《劳动合同法》实际上保护的是已经工作的人员,而对于即将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关注不够,有关培训期、试用期以及违约金的规定,表面上看符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心理,但实际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很多单位可能会压缩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人数,随着对现已就业者保护力度的加强,会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

许多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未将实习期大学生纳入劳动合同法保护范围是其一大缺陷,关于违约金的规定也不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实习期内大学生是否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等系列问题亦有待于司法解释予以认定。

(三)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过于严峻,因此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零工资就业是很多大学生在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但是严格来说,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200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就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的情况举行新闻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作出表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严格来说,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信春鹰解释,劳动合同法草案对于劳动关系的定义,有一个要素就是有报酬。她说,零工资就业是很多大学生在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但是,就法律本身来说,“还是希望所有的劳动者包括求职的大学生,能够知道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主张权利的同时,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不要在法律之外寻求一种就业安排,因为这样的就业安排,是得不到法律保护的。”[4]

因此,大学生真正就业之前到就业单位实习和“零工资”就业的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就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特殊身份上,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相关的劳动监察部门通过相应的执法途径进行加大保护力度。

四、执法和司法探索

总之,在高校学生就业和实习中仍然遇到许多目前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的“灰色地带”,既然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新世纪的焦点问题,避免一些不法单位利用大学生的特殊身份进行恶意利用,为减少就业违约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加大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法律保护,应当尽早建立健全有关高校学生就业的法律制度。就业协议的性质如何,如何执行违约责任,如何界定实习中各方的义务,按照怎样程序处理争议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思考。

[1]黎建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问题》发表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2月

[2]中国法院网,200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