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14

网络教研总结篇1

一、网络教研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本学期,学校为了拓宽教学研究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为做好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切实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管理,学校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列入教师量化日程。由校长***总领全局,常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负责组织实施。开学初,学校制订了《**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中心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奖励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基本要求》,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和以**为网络教研技术指导小组,有序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二)齐抓共管、营造氛围

1、根据网络教研工作计划,学校统一安排,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每周安排网络教研日。

3、认真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网上研讨之前,要认真学习相关的高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及其他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每位教师应上网积极发言,在网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所表达的观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三)取得的效果

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下,使得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网络教研跨越了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探讨。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以来,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均在自己的博客建立资料档案,并且将自己的优秀论文、案例、教研经验等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与广大同仁分享。其中***老师的博客被评为我校优秀博客。

2、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

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班级的管理困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更加喜欢网上交流,结交网友,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事业!

二、校本研修

(一)领导重视,狠抓校本研修。

我校领导以向学习型学校迈近、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校本研修的理念,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正常运转。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各个教研组并负责一门学科,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率先示范、业务精干的领导队伍,才使我校校本研修活动一呼百应,成效良好。

(二)扎实开展,落实校本研修。

1、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为了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扎实开展起来,学校认真制定校本研修计划,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让他们在校本研修活动当中承担教学研究,以努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2、长远规划,分段实施

开展校本研修,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师中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形成自主学习能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和浓浓的学习风气,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学校集中研修的内容主要有:

(1)由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教师成功发展和学生变化发展的差异都会给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这正是教师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收集问题、筛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生成问题的培训。给每个教师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和处理本校和本校教师的特殊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交流和巩固各级教师培训活动的成果,并妥善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网络教研总结篇2

自研修开始以来,每一个模块都用心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时完成作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督促每个学员及时完成研修进度,对每个学员的作业和随笔等认真点评,及时完成指导老师教给的任务。在研修中我还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研修中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逐渐去灵活的运用。现将这次网络研修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站的高,看得远

今年的网络研修培训,把我引入了全新的学习氛围。昔日的我,一度认为教育工作,只要能“跟紧管严”,班级里能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即为优秀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稍有过错的学生,进行严加管教;对表现优秀的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优生成绩稍微下降,则毫不客气的批评,差生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周而复始……随着网络研修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认识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反思,他的教学工作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难再继续提高了。因此,通过网络研修,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断搜集教育信息,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快更好的达到真正提高自己之目的。

二、勤反思,多思考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欲在教育工作这片热土上有点成绩,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教学能力。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二】

短暂而又忙碌的两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了,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上网学习,虽然有些辛苦,有些累,但是从学习中收获到的那些教育教学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和那点辛苦比起来,算是微乎其微的了!

此次培训的课程总共有10门,其中教育方面的有有四门,对我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我们的教育是伟大的,崇高的,受人尊重的,之所以这样说,我想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爱他们,无私地爱,不求任何的回报,我们的教育家们,用他们的教育智慧,高尚的师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有爱,有爱了,才会有包容,有宽容,有爱心,耐心,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爱戴我们,继而喜欢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专家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认真地看了,被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打动了!他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不是呵斥,没有咆哮,所有的只是宽容,耐心,爱心,以及教育的智慧!有了那么多爱的付出,才会有了回报:在他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么多感人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恋恋不舍和深深的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像马修老师学习!对待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爱心、耐心、宽容和关心,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爱的天空里定能茁壮成长!

在教学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小组合作学习法》,我以前也用过,不过仅仅局限于单词竞赛和表演,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这一学习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的英语课堂!这个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相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不错!

培训即将结束,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这样的学习!以后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会好好把握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三】

参加教师网络研修,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好的作业在网上提交,再上网评论。培训的时间过得很充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经验。现在就把个人研修感悟、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培训期间,我们利用上网学习,和同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加网上发帖讨论活动、完成本学科的作业、积极上传计划总结,尽管感觉比较繁忙,但还是圆满的完成了研修的各项规定要求。

在教师学科培训时间内,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的讨论,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地借鉴了他人的看法,彼此之间交流频繁,讨论热烈。自始至终,我的研修热情不减,及时认真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业,每次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教师来讲,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我们的远程研修平台应该一直开放,让我们随时都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远程研修改变了专家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教研为主,可以把帖发到网上,与同行交流。这是真正的学员自主学习,既有团队合作又有专家点评的培训活动。我感到这次培训活动不空洞,是一次既经济又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真的可以与课改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改信息和最优的教学方式。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四】

如今,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小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但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益求精,更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活学活用,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的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的乏味,而是争先恐后地要上数学课。我也觉得非常的慰藉。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远程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信息更灵通了,变得更“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我的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4、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终身学习。

网络教研总结篇3

一、网络发展趋势

现有的电信网络,主要是在任意两个用户之问提供一对一的、双向的、实时的连接。现有的广播电视网,是一个单向的信息分配网络,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利用一些新的数字调制技术,发展网络数字电视。因特网的连接方式和它所能提供的业务,则是综合了上述两种极端的情况。今后网络发展有三网合一的趋势。

二、网络化对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的现实影响

在党员教育上,白石桥社区以执行党员管理“三会一课”制度为主,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同时每月15日定为党员集中学习日,组织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学习活动。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党员集中学习报到率偏低。社区退休党员多,对于退休的这部分党员,由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党员们主观上认为参与建设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对继续学习积极性不足,真正能严格做到参加党内生活和支持党内工作的,寥寥无几,多数只能根据身体状况,视情况参加活动,白石桥社区党总支组织的集中学习,离退休党员实际平均参与率不足70%。这部分党员因为年龄偏大,接触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很少,信息网络化趋势对他们影响不大。

对于在各类社会单位和外地工作的党员,又存在另一类问题,由于工作关系和党组织关系脱离,组织党内活动经常遭遇工作单位要求和党组织要求冲突的尴尬,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党员大多在单位担任要职,一旦冲突严重,大多数时候党员会选择工作单位的安排,而放弃党组织的安排,社区党总支出于对党员的体谅,大多数时候也只能谅解。以白石桥社区党总支的情况为例,此类党员参加每月学习日参与率不足50%。

社区每周开展远程教育,对党员和居民全部开放,目前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党员接受各类网络信息非常便利,因此社区远程教育工作站优势不明显,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类党员接触网络信息多,有些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三、网络化对党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网络的自由度特别高,更难于控制和监管;它的共享性特别强,谁也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它的交互性特别突出,“一言堂”在互联网条件下不会有市场。与前述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伴生,信息宝藏与信息垃圾共存于一“网”,给党员思想状况带来了冲击。

四、网络化对党员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党员思想控制面临挑战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使各种合法的不合法的、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快捷方便进人党员的眼界,一旦出现热点问题,与此相关的信息寻访及讨论数量都会直线上升,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种完全开放的、互动式的传播,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和制约机制发生了变化,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党员教育载体面临挑战

网络使得党员教育的渠道和阵地迅速扩大,如果我们不注意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所带来的负效应。

(三)党组织工作者素质面临挑战

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党组织工作者对互联网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决定了网上网络化条件下党员教育的成效。在传统的党员教育过程中,党组织工作人员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可。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优势部分丧失了。部分党务教育工作者由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提高素质是他们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网络化对党员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教育阵地和教育内容扩大化

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教育方式不在局限于传统教育的书本和课堂,受众更加广泛。

(二)教育便利化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网络教育不在受空间和距离的影响,党员同志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通过网络实现同时教育,有利于组织外地工作党员参加学习教育,通过网络教育,组织教育活动时间和费用上也更经济。

网络教研总结篇4

投资400多万元创办了以“一级教案、教研博客、网络课堂、视频教研、教研员主页、本地资源库”六大模块的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将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协同发展,将网络与课堂教学、教育教研、教学管理等内容相结合,想方设法、全面缩小城乡教育教学差距。2010年4月27日全省网络教研现场会之后,我们对网络教研进行了再认识、再实践,本着“硬件建设不断充实,制度管理要求从严,网络教研体现常态”的精神,做了积极的工作;投资841万元实施了城区和农村中心学校的“班班通”多媒体工程;投资66万元为新建介休七中30个教学班全部配备比较先进的液晶触摸一体机,可同时实现微机运行、电视播放、白板演示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多媒体教室533个、计算机教室78个,总共配套计算机2400台,全市高中、初中及城区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平台运行两年多以来,一级教案累计达到3028节,总计已超过5500多课时;有4184名教师注册使用教研博客,占到全市专业教师总数的92%,共发表博文达96390篇,评论

62069条,留言2486条,特别是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课件,已达到4884个;网络课堂300余节,视频教研2200多次,并于2011年开展了“介休市优秀学校网站暨教研博客、网络课堂、一级教案评选活动”,全面推进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

在推进网络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强化专业队伍

进一步明确学校电教中心主任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保障运行经费

我们争取将网络平台的运行维护费和“班班通”设备维护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完善评价制度

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并逐步加大考核力度。在目前网络教研初见成效的情况下,我们将分提升、完善、总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开展任务驱动。

1.提升阶段

以介休教育网为纽带,整合网络教研的“六大模块”,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继续完善介休教研博客平台,各学校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成立网络教研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相关栏目的管理、运

行、统计等工作,每学期组织教师利用博客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评价等活动不少于五次。在介休教研博客平台首页开辟“博客专家”栏目,促进教师参与远程网络论坛和专家在线研讨,引导全市教师同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专家学习交流。同时以学校或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优秀博文”“博客之星”评选活动,带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研形成习惯。(2)继续充实一级教案,在现有3000多节教案的基础上每学科每学期增加一定的数量,并进行“优秀教案”评选供全市教师学习参考。(3)继续录制网络课堂,并以学科为单位在城乡间开展同步网络课堂的录制,实现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同年级、同课题、同进度的课堂录制,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更多地开放网络平台,让网络资源应用于学生学习。(4)继续开展城乡学校间或同一学区的视频教研活动,推选、观摩优秀的学科视频教研活动。(5)继续以教研员个人博客主页为学科引导内

容,推动学科教研工作的网络化,学科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教研计划,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常规化的运作机制。每月对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教研简报,及时通报。按照有平台就有评价、有考核的原则,把网络教研纳入教学常规的管理体系,促进网络教研的有序、高效运行。

2.完善阶段

(1)学科博客群,要及时本学科教研信息,上传优秀博文,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在线交流、促进城乡教师间均衡发展、共同提高,教研员要定期在学科博客群里学科教研简报。(2)一级教案,力争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加规范,同时加入高中学科的一级教案,用优秀的教案引导、规范教师备课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网络课堂,促进城乡间同年级、同学科、同步课堂的录制形成常规,共享优秀课程资源,更好地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4)视频教研,用具体、客观的各项评价制度、指标推动视频教研水平的提高,做到有效视频教研活动的开展。

3.总结阶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将网络平台的应用变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十二五”期间,将根据《介休市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和相关激励考核制度每年评选一次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教师的网络教研文稿归类结集出版,总结介休的网络教研经验,用管理的精细化,保障网络平台应用的常态化、规范化,为老师便捷的“教”,学生自主的“学”以及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在各级教育部门及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介休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介休教育网络平台最终实现由硬件投入型向资源开发

网络教研总结篇5

关键词:网络课程评价模型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以超媒体形式表现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它是基于web传输的为达到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学习内容、为实施课程而设计的交互性学习活动、为评价课程效果而进行的测评等,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复合体[1]。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当前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制约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国内外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十分关注,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评价标准。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有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最新公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四个维度构建了评价网络课程的基本框架。而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网络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一、网络课程典型评价模型

1.总分法及加权平均法

总分法是对评价对象按每一个影响因素给出一个评定分数,然后用所有分数的总和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总分法将每个因素都看成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许多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的场合,不仅应该考虑因素的性质和多少,而且应该考虑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法对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在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再用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显然比总分法能给出更加合理的评价结果。因此,很多网络课程评价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总分法和加权平均法简单易行,但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到网络课程评价中许多非量化的因素,很多评语集的语义都含有一定的模糊性,评价者在给某一指标打分时,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简单地将这些量化值合并,就必然会损失一些信息,导致不准确的评价结果。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为非量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对于网络课程系统来说,其评价指标大多面临“模糊”或“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正是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处理方法;评价指标具有多层次、相关性,所以通常将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各评价指标权重及模糊评判矩阵各元素值的分析,可对被评价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评估模型实用性强、可靠性高。

很多模糊评价模型中常见最大隶属原则,因此会损失部分有用的信息;在网络学习的评价过程中,如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服务器的要求很高;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矩阵式,它不能按网络课程与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分级。

3.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法

云模型可以统一描述语言值中大量存在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云模型利用语言值描述的定性概念与其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化模型。教育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基于云模型综合评判方法目前被一些学者引入,利用云发生器可以实现评价指标评语的定性定量转换,还可使用云模型的方法处理评价数据。

该评价系统对于评价人数较少时,使用逆向云算法会存在不可信的结论,比如专家评价网络课程时人数肯定不会很多。另外,在相似云的算法中可能会由于权重选择不当而导致相似比较值出现偏差,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高。[2]

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网络课程综合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属性的、多层次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的评价过程,注重于对内容、资源和寓于内容之中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显然决定了评价的内容,是网络课程评价的基础。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可以使具有小样本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5.物元评价模型方法

物元分析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利用物元理论可以建立一套识别“既是又非”和可变性事物的方法。该模型为网络课程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仅能够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使评价结果更准确、更全面,而且能体现出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更好地优化网络课程。该方法是对网络课程评价研究的有益探索,但有待在实践中继续完善。[3]

6.神经网络方法

Bp人工神经网是一种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为精确地模拟专家进网络课程的内容质量评价,并能较好地反映专家结论。这样可以避免专家重复劳动,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可以借助神经网络方法进一步对网络课程其他指标进行评价,也可以将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后作为输入神经元,最终得到多个输出评价结果。如何设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质量高的样本库,以及如何针对学生进行辅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二、关于网络课程评价方法的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1.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线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不同进行的索取型教学。通过学生自学和网络教学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在课外完成某些特定内容的教学,保证了在少学时内,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2.重视对学习方案效果的评价

目前对网络化学习方案效果的评价研究较少,通过对网络化学习效果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待网络化学习的效果,充分考虑到网络化学习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因此,对网络化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是较为符合当前网络化学习评价领域发展现状的研究方向。

3.评价应充分重视学生主体

从网络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看,学生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体,可以说对主体的学习质量及效果的评价是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学生是网络课程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且是最具资格的课程质量评价者。在这种理念支持下,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已成为网络课程质量的重要评价尺度。

参考文献:

[1]CeLtS-22.1,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S].

网络教研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价值观;网络道德;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徐恩芹(1974—),女,山东汶上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e-mail:。

网络应用的普及,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成为网络社会备受关注的课题。在理论上,人们从社会伦理学、心理学或哲学的角度分析网络道德的内涵、特性以及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研究者调查各类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介绍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推广为了规范网络行为而建立的网络道德标准和规章制度等。但是,大多数研究特别是实践研究往往忽略了两个基本的前提,即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1]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2]在这两个前提下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从基本的价值观培养和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由于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具体体现,因此,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关注网络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从科学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那么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为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作深入的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价值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基,所以,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影响网络道德的养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

前期研究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显示,个人的性别、上网时间等变量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所以在研究中个人变量可以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更好地研究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网络道德养成的影响效应。因此,形成了如下研究假设。

H1:个人变量会显著影响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H2:个人变量会显著影响主体的网络道德养成。

H3: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

H4: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

二、研究过程说明

整个研究以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可以分为理论分析、编制问卷、发放问卷和数据分析等几个阶段。

(一)理论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文献研究,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结构。

1.信息技术价值观

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和结构都借鉴了前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信息技术价值观是主体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最基本看法,是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信息技术实际效用的认识,是在一定形式之间的信息技术价值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其次,关于信息技术价值观结构,前期研究从元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了建构,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任何领域都会涉及网络道德问题。因此,本研究对信息技术价值观体系只从元结构纬度进行划分,即信息技术价值观包括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等三个层面。[3]

2.网络道德

关于网络道德,主要是借鉴网络伦理学的研究成果。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们通过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调节网络主体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关于网络道德结构主要是基于对网络伦理学中列出的一些网络道德问题的概括和总结,比如刘云章指出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网络文化一元与多元、网络技术与情感、网络犯罪与立法、网络社会与人格建设等八个方面;[4]刘可风等人则认为网络社会的伦理学问题主要分布于网络人的道德人格、网络犯罪、网络信息公共安全、信息过剩与信息污染、网络知识产权和信息垄断、网络隐私和其他一些方面;[5]在广泛的文献研究和访谈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网络犯罪更多地属于法律范畴,人格建设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而计算机伦理学中所谈到的网络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网络道德的框架包括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

(二)问卷编制

依据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网络道德养成的理论框架,本阶段主要是编制问卷。整个问卷包括个人变量、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和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等三大部分。

首先,个人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家庭住址的城乡分布、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网络游戏经历、独生子女情况和是否用手机上网等。

其次,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共设计了21个题项,其中价值判断7项、价值态度7项、价值行为7项。量表采用Likert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最后,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习惯,[6]网络道德养成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访谈、文献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最常提及的是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因此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的设计主要是列出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让学生根据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选择,共23个题项,其中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行为6项、网络知识产权5项、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7项和网络技术与情感5项。量表采用Likert5分量表,得分越低,表明主体的不良的网络行为越少,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越多,其网络行为习惯越好。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共48个研究因素,根据统计学对样本数量的要求,样本数量至少是研究因素个数的5~10倍。[7]因此,本阶段选择了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8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4所省属高校,3所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8份,有效问卷510份。所以,本研究样本选择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数据分析

对于全部有效问卷,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题项的决断值(CR)均达显著,具有一定的鉴别度。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价值观量表和网络道德养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分别为0.943和0.892。这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价值观保留三个因素、网络道德养成量表保留五个因素都比较合适,说明这两个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另外,从问卷的设计、发放到问卷的统计分析,访谈一直没有中断,其中包括课题组成员对校外专家和学生的集体访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下面将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探索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

(一)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1.个人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38.9%,女生占61.1%,且37.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62.9%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82.4%的学生经常利用手机上网,13.3%的学生曾经在网上扮演具有暴力特征的角色。学生家庭的城乡分布基本均衡,44.9%来自城市,55.1%来自农村。从开始接触网络的时间看,35%始于小学,40%始于初中,19.5始于高中,1.9%始于小学之前,3.5%的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网络。从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看,48.9%的学生在1~3小时之间,25%的学生在1小时以下,18.2%的学生在3~5小时之间,7.9%的学生在5小时以上。对于是否玩网络游戏,有53%的学生偶尔玩,11%的学生经常玩,36%的学生从来不玩。可见,本次调查对象不仅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城乡分布、上网条件和网络使用的基本经验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调查对象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平均分为83.2103,每题平均分为3.9624分,超过了5分制的平均值,且向最大值5靠近,这说明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较为科学。在不同层面上,价值态度得分最高,每题平均得分为4.2575分;其次是价值判断,每题平均分为3.9652分;价值行为得分最低,仅为3.6845分。所以,尽管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上较为乐观,但是他们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上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出现前后矛盾,没有达到价值观元结构的完全一致,这样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8]

3.网络道德养成的描述性统计

网络道德量表共设计了23个题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总的平均分为38.9069,每题平均分为1.6916,分数较低,接近最小值1,这说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较为理想,但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知识产权的每题平均得分最高,这说明学生在网络知识产权中的不良道德行为相对较多。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网络知识产权中学生较为频繁的不良道德行为是从网上抄袭作业和使用盗版软件,数据显示,62.8%的学生曾经从网上抄袭作业,57.1%的学生曾经使用盗版软件。

(二)个人变量在信息技术价值观中的差异性分析

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性别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没有影响,家庭住址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有显著影响。[9]表3中的数据结果显示,其他个人变量均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

首先,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早晚、个人电脑拥有情况、独生子女、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经历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都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5、-0.170、-0.120、-0.123和-0.184,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6、0、0.008、0.007和0;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16,解释变异量为0.010。这表明,这些个人变量对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上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在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上,个人电脑拥有情况与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都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7和-0.190,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5和0;独生子女与价值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166,解释变异量是0;手机上网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和-0.115,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38和0.010;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4和0.12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37和0.007;网络游戏经历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均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3和0.200,解释变异量均为0。

综上所述,假设1(H1)个人变量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在总体上成立,在不同层面上也成立。

(三)个人变量在网络道德养成中的差异性分析

表4的数据显示,性别、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和网络游戏经历等三项个人变量对网络道德行为产生影响,其他变量对网络道德行为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首先,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42,解释变异量为0.001;网络游戏经历与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6,解释变异量为0.009。

其次,性别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29,解释变异量为0.004;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16、0.200、0.104和0.15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9、0.000、0.019和0.001。

最后,网络游戏经历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均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05、-0.113和-0.094,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17、0.011和0.033。

可见,只有部分个人变量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影响。所以,假设2(H2)部分成立。

(四)相关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需要分别分析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和各个方面的影响。

1.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的影响

表5的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与网络道德养成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33,解释变异量为0.003。而且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网络道德养成整体上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与网络道德养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6、-0.089和-0.10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10、0.047和0.025。

可见,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及其不同层面都与网络道德养成呈现出负相关。这说明主体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与价值行为等不同层面上的得分越高,他们不良网络行为的得分就会越低,也就是说,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主体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整体上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2.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各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表5中的数据,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上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67、-0.122和-0.145,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07和0.001。而且,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与网络道德养成的不同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价值判断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行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43、-0.104和-0.117,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1、0.020和0.009;价值态度与网络言论公开与安全中的道德养成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为-0.107,解释变异量为0.017;价值行为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124、-0.102和-0.14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0.006、0.023和0.002。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及其在不同层面上与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但是与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行为均未表现出相关性。这说明主体信息技术价值观总体或者在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与价值行为等不同层面上的得分越高,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他们在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道德养成的得分就会越低,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上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养成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假设3(H3)部分成立。

(五)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仅仅判断了各变量之间是否相关以及相关性程度与方向,回归分析可以更好地判断哪些自变量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解释变量以及它们对自变量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面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信息技术价值观与网络道德养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相关分析表明,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与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避免回归分析中的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只挑选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三个层面作为三个独立变量导入回归分析,[10]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这三个变量对网络道德养成的影响。

a.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

b.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价值判断

c.预测变量:(常数),价值行为、价值判断、价值态度

d.因变量:网络道德养成

首先,自相关检验显示Dw值为1.811,说明样本之间没有自相关。共线性分析显示,容忍度都在0.67~0.89之间,方差膨胀因子较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几个指标说明适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其次,从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和价值行为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三个预测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240。而且价值行为最先进入,其次是价值判断和价值态度,随着进入模型的预测变量的增加,回归平方和也随着增加,说明随着逐步回归中模型的改进,已解释变差越来越大。每个模型的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1,说明每个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都是显著的。因此,假设4(H4)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是成立的。

最后,根据表7中的回归系数,可以得到如下标准化回归方程。

模型1:网络道德养成=23.125+0.137×价值行为

模型2:网络道德养成=52.440+0.196×价值行为-0.184×价值判断

模型3:网络道德养成=57.355+0.231×价值行为-0.139×价值判断-0.114×价值态度

四、研究结论与思考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本研究最初提出的研究假设基本成立,各研究假设的具体检验情况如表8所示。

首先,学生的家庭城乡分布、接触网络的时间早晚、个人电脑拥有情况、独生子女、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经历等个人变量均会影响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假设1(H1)完全成立。

其次,学生的性别、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和网络游戏经历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变量的其他方面对网络道德养成没有影响。研究假设2(H2)部分成立。

再次,总体上讲,信息技术价值观会对网络道德养成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即主体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越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就会越少,其网络行为越符合道德规范。具体到网络道德的不同方面,信息技术价值观整体及不同层面会对网络信息公开与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和网络技术与情感中的道德养成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道德养成均不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假设3(H3)部分成立。

这或许与当下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归属有关,根据目前的研究,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更多地属于法律的范畴,也有人认为道德的极限就是法律,网络知识产权属于极端的道德问题。根据伦理学已有的研究,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价值观教育必然会影响道德教育,由此可见,网络知识产权归属法律范畴似乎更为合适。

最后,信息技术价值观对网络道德养成具有预测力,其中价值行为的预测力最大,其次是价值判断和价值态度。所以,研究假设4(H4)完全成立。

在相关性量表中网络道德养成量表主要是各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而价值行为则主要是各种积极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价值行为对网络道德养成的预测力最大。

总之,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价值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根基,从科学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理宣.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45~46.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7.

[3][8][9]张景生,徐恩芹,李娟.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5]刘可风等.应用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林格.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教研总结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网络教学

abstract:theweb-basedcurriculumconstructionofschooladministrationreferstotherepresentationoftheinstructionalcontentsofschooladministr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activities,whichincludestheconstructionofweb-basedteachingresourcesforschooladministr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ofweb-basedteachingprocess.thecontentsofweb-based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volvethetextofeachchaptersandrelatedmediaresources,whichisadynamicwebsite.wecanalsoorganizesomelearningactivitiesthroughthewebsitebesidedisplayingthecontentsofthe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general,theweb-based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cludesteachingcontents,relatedresources,testingexercises,questionsandanswers,negotiationanddiscussion,students'worksandteachingassessment.

Keywords:schooladministration;web-basedcurriculum;webresources;web-basedteaching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是通过网络表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称,[1]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部分。

一、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管理学以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如何根据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选择适当的办学策略,优化组合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资源整合。整个课程设计既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又有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试题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得该网络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可以供没有基础的学习者自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图1所示,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课程信息和课程学习使课程目的、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课程资源库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国内外同行的著作等中西交融的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并提供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府文件、研究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案例库、学习论坛、试题库和课程管理分别具有提供实际例子、学习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在对上述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一)更新和调整教学基本文件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建设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中,力求推陈出新,在课程内容方面着眼于高要求,结合学科的研究动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重新对以往教材进行整合,并加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立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创作,并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更新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图1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整体结构

在更新和调整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现实性是指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实际服务;创新性是指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并有创造性的见解。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数字化处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我们把新开发的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

(三)收集、归类、整合相关的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归类和整合,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配备相关的习题、教学参考资料、政策法规、相关网址和研究论文等等。首先,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收集和整合与学校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既有声音又有图画,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声音、动画、图片,如一些专家的视频讲座,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优势。另外,把学校管理学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了整合,在音频、视频、学习资源的拍摄、收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转贴于其次,我们进行了各种功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如下功能和资源库。

文献资料库:各种报刊、期刊、专著等有关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学校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资料、热点研究资料;

案例库:国内外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并分析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习题库:涵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习题资料;

试题库:包括从基本理论到管理实务等要求学生掌握的各方面知识,用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评价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测;

学生作品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作业、论文和实践总结等。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资源的整合严格遵照华南师范大学“求实”工程和《教育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认定标准》的要求,从文稿的创作,到资源的收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力求规范,完美。网络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安排人性化,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

利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优势,根据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注重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二是注重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是指,一方面,利用网络课程优势,全面呈现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高度综合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揭示学校管理的本质、矛盾,研究影响学校管理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探索优质、高效管理学校的思路与方法,课程教学要着眼于研究世界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把学校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管理训练;另一方面,在系统呈现的基础上,课程教学还要根据社会和学校改革的形势与现状,对学校管理进行分解式的重点讲解,把改革中突出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便说通论透。通过这种分解式研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新的、现实性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管理的特点遴选和充实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指针对学校管理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运用的教学模式。它由一系列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选择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组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方法包括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现场观察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案例分析是学校管理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领悟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专题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个专题发表见解,互相启发,共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把学校管理学中的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活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学校管理环境中。在丰富和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理论研究和实际领导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性思维得到了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探究学校管理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管理实践活动,并开始学习撰写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论文。

图2是“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课例的教学结构流程图。在这个课例中,笔者运用了重点讲授、网络自学、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等方法。

新的教学方案结合了网络教学便捷、灵活、资源共享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精选案例等等资源,更加系统、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力图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这时,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学生成为主体,他们的教学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通过开展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探索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途径。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讲演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知识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的途径。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法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

网络教研总结篇8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网络教研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

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探讨更多的是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国外学者们一直比较看重网络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首先,曼纽尔・卡斯特(美)在信息三部曲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就强调了网络环境对政治宣传的重要性;其次,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的《数学式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认为:“校园网络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涵盖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信息当中,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强调校园网络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作用以及校园网络的隐性教育作用。

国内对于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有从网络舆论环境、微博微信网络环境、网络载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等角度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从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度性、模式转变、管理、机遇挑战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应对困难、进行改革创新、化解挑战等,各方面的学术论文都十分充实。同时,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专著的传阅速度也比较快,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前者对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后者是对全国七十多所高校和三十多家单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者们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对全面,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恰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研究,尤其偏重于宏观角度,他们的研究更关注整个社会上的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另一部分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则是以格尔顿・格莱姆为代表的学者研究网络文化,“着重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批判性较强”。国内的学者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大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概括。从纵向的角度来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微观环境与外部宏观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与精神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与消极网络环境等;从m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来进行分类,又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舆论环境等。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则以网络舆论研究和网络文化研究比较集中。如李百玲学者对网络言语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网络言语失范的具体表现、原因及措施等做了论述。总体而言,现阶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与详细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数量更是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一些国内学者对国外学校的考察及研究,来粗略窥视国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上的相关措施。万先英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并已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将自己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内各项活动中的观念已经确立”,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学者为我们打开了窥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的窗户。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也有一些研究。罗成富学者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部分学者提出要“构建良性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机制”,“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应属陈万柏主张的“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而言,在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主导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及机制;四是充分调动高校主体性,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五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增强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向课外延伸和转移,教育内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使得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强化。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挑战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也都有所涉及,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加剧;二是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困境,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匮乏,“传播层面的监管困境”,网络空间把关人缺位;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的行政监管体制尚待完善;四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二、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得出很多宝贵的结论与经验,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见解。但通过仔细梳理与分析,学者们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如对高校大学生力量的忽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受益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措施过于空洞,所提出的建议趋于通用性,缺乏针对性的措施等。笔者以此作为出发点,希望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创新性思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以此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相关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数

学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J].广岛数学教育学报,2005(1).

[2]郭倩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

网络教研总结篇10

摘要:采用实验对照的方法,通过前后测问卷调查,探讨以电子档案袋为评价工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电子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以学习策略为抓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总体网络学习策略水平,且在各项策略维度上有显著性的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应用英语;发展性教学评价;电子档案袋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网络环境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X2013263)

作者简介:谢文琴,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77-04

一、文献回顾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国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2010年,研究内容主要为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王燕萍探讨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2],谢春晖提出改革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3],杨善江探讨了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4],吕军录也呼吁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5],等等。

关于高职类学生的教学评价的研究出现得稍较晚,从2007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加,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实施方向,例如:檀祝平、孙杏林探讨了多媒体网络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策略[6],唐桂芬、李桂兰提出构建与实施高职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7],祁姝一就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8],吕艺也呼吁要构建多元化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9]

针对高职英语专业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章出现得更晚,数量亦更少,主要探索英语专业形成性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等等,如黄绮探讨了高职外贸函电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0]同时,研究者在具体的教学评价实践中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思,如李丽芳对英语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11],王英伟、程可也反思了形成性评价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解决途径。[12]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评价,它兼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的特征,特别关注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它以某些学生的某些学业目标为评价依据,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判断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自从其问世,发展性教学评价就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代表了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和运用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在高职英语教学方面也有少量研究,如曾衍文探索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13]

综合国内的研究来看,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能与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价相匹配,但针对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和要求进行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较少,而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而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则更少。有鉴于此,笔者采用实验对照的方法,通过前后测问卷调查,探讨以电子档案袋为评价工具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实验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呈现什么样的特点?(2)以电子档案袋为评价工具的发展性评价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带来了什么变化?实验后,学生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六个维度分别有怎样的变化?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实验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2013级应用英语专业两个平行班的学生,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则为:通过学校教务处查看,两个班级的四六级通过率比较接近;学生人数为1班40人,2班39人。其中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电子学习档案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对照班为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实验为期1个学期,从2014年3月到2014年7月。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调查”问卷,问卷借鉴oxford(1990)的学习策略列表,充分考虑网络环境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习者特征,综合设制而成。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和网络接触情况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形式,调查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调查的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六部分,共42个题项。

(四)研究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实验组采用以电子学习档案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在开学初的第一堂课,笔者向实验组介绍了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并用一个示例详细阐明了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评价要求。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之后,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对两个班级进行了统一的前测。

在4个多月的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提出了每月一评的具体要求,每个学生首先基于网络学习平台搜集的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进行自评。同时,要求学生之间搭对进行互评。在每月进行评价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内容进行检查,对实验班的每个学生网络学习情况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评价。学期结束前再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对实验和对照班级进行统一的后测。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前测和后测的问卷数据先进行编码,输入到电脑中,然后用社科统计软件包spss19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前测和后测结果

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1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网络学习策略方面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在各个策略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从总体策略和6个策略维度的均数来看,除了在补偿策略上两个班级的均数勉强达到了3.0以上,其他都在3以下,这说明高职学生在网络学习策略方面意识非常淡薄,基本没有主动运用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来提升自己的网络学习效果。这回答了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在网络学习策略总体策略水平和所有的6个维度上,实验组的均值都比对照组更高,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都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实施以电子档案袋为评价工具的发展性评价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带来了显著的提升,不但提高了网络学习策略总体水平,而且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6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变化。这就回答了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然而,结合表2中的均数可以发现,实验班的总体策略均数也只有3.0488,这说明即使经过了一学期的以电子档案袋为评价工具的发展性评价实验,实验班的策略水平并没有提升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解释:(1)高职学生原来的策略意识普遍淡薄,这可以从前测数据看出;(2)一学期的实验时间太短,要彻底改变高职学生的网络学习策略仍然不够,需要继续进行;(3)从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高职学生整体上自我认同感较低,学习的主动性差,配合实验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有些学生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存在。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来看,情况也是如此。可见,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策略意识和水平,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成效,仍然任重道远。

四、结论

本文回顾了以往网络环境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个基于笔者开展的网络环境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改革实验。一学期的实验结果证明,以电子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以学习策略为抓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总体网络学习策略水平,在各项策略维度上也有显著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然而,本实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班级只有一个,范围不够广,实验时间太短,所取得的成效较为有限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36):26-28.

[2]王燕萍.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J].外语界,2006(S1):96-99.

[3]谢春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296-297.

[4]杨善江.关于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21-24.

[5]吕军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125-126.

[6]檀祝平,孙杏林.多媒体网络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5-226.

[7]唐桂芬,李桂兰.高职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信息,2011(22):443-445.

[8]祁姝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90-92.

[9]吕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75.

[10]黄绮.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外贸函电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4):101-103.

[11]李丽芳.英语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估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163-164.

[12]王英伟,程可.试述形成性评价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前沿,2013(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