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17

药理学分析篇1

面对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药理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扎实掌握药理学相关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我教研室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依据药理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实现了药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化和提高,现报告如下。

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

药理学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杂多,传统教学方法是逐一向学生灌输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为此,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复习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文字和符号元素组成的网状关系图呈现知识的内部联系,使教材内容由点到面,分层次被逐一强调。思维导图既方便教师掌控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简化教学步骤,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药物为例,见附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也为后续临床思维能。

2引入新型教学辅助形式—微课

案例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但在基础课程阶段,病例分析占时过长导致授课时间紧张,重点知识有时解释不到位;另外,复习时缺少动态演示,导致学生不能回忆上课时教师的推导和讲解过程,复习效果较差。为此,教研室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和相关知识点,同时给出学习重点和达成目标,制作完成微课(特点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视频进行讲授阐述)后在课程网站上。在微课的引导下,无论是课前预习时的疑问,还是课后复习时的归纳概括,都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辩论式教学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充分发掘课程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潜能。首先,教师结合既往教学实践的经验确定辩题,如SaRS是否需要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手术前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确立辩题后,教师帮助学生组成辩论队,将队员分为正反两方,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队员们交流查阅到的文献,归纳出论点和论据,归纳出己方的论点和论据,并撰写综述式辩词;同时,猜测对方的主要论点。辩论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正反两方面对辩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对学术界的共识和分歧、辩论双方的表现、论据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辩论技巧等进行点评。辩论的准备工作涉及循征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因此,辩论前的准备及辩论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我教研室采用了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授课时,教师将病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病例中所涉及的疾病、病因和相关治疗药物,结合以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预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并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形成总结。负责汇报的小组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讲述25-30分钟,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后,全体同学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此阶段,任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鼓励积极发言。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评点,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自主讲述病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5建立新的以偱证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医学观察、评价方法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因此,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医学教学是当务之急。我教研室根据药理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向学生宣讲eBm的理念和原则,然后结合流行病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课程,通过介绍检索eBm资源的方法,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寻找可靠证据、科学评价事物、选择最佳应用方法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使教学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6走进临床—基于医嘱单的学习模式

药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遗传特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为有效展现临床用药情况,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典型案例和医嘱单。医嘱单中详细记录着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观察、护理等全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疾病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补充医嘱、出院医嘱等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疗程和更换、选择药物的了解。通过医嘱单,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用药的依据、剂量、时间、频率等。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以及时辰药理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实景再现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使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医嘱单教学时,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临床病案,因此,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7结语

我教研室在药理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微课、辩论式教学、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引入医嘱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状态,既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应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校教师应在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以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芳,刘颖,石磊.病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2-703.

[2]胡业佳,姜海明,刘巍.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9):153-154.

药理学分析篇2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8-02

引言:加强对医院的药事管理,为医疗事业整体用药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而有益的贡献,是将患者作为核心的现代药学管理的客观要求[1]。我院选择2013年3月到10月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75例,其中随机选取38例作为实验组进行药师干预临床用药指导,同时剩余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治疗,药师并不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对比两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到10月,进入我院进行诊治的患者7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分布在21~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6.1岁。选取38例作为实验组进行药师干预临床用药指导,同时剩余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治疗,药师并不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不开展药学干预。对于实验组的38例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基础上药师全面开展药学干预临床合理性用药的治疗,具体有以下的干预措施:对药方进行仔细核实,发现用药问题要及时的与主治医师进行交流协调;每周进行一次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的全面总结、评价活动,并要给出相应的建议,还应该大力宣传药品管理方法,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制定出进行处方审核的标准,把处方的质量列入临床各个科室的考核内容里面。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依照医院治疗的一般流程进行开药方,患者自行抓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相关人员要对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进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药费、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种类以及费用进行归类、登记。

1.3统计学方法

为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全面分析,研究过程中使用SpaSS13.0软件对统计出的线管数据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临床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药学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率为7.91%,而未开展药学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9.73%,两组比较p

表1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种类日益增多,多药合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而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理化特性等的不同,多药合用易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同时医学专业分工的细化使得临床医师难以熟练掌握所有药物的使用,由于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事故也逐渐增多,因而,大力推动合理用药,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适当、经济有效十分重要[2]。

传统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主要表现为医师对于处方登记的不规范或者是漏项填写、没有使用专门的处方、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规格数量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何止对处方的涂改不及时的登记自己的姓名以及用药不合理、用药情况与患者自身的病症不符合等情况,随着电子处方的推行以及处方评价制度的实施,主治医师的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但是,在临床治疗中间,研究发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以及药物对患者的病症并不符合的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为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适当已经经济有效,我院通过开展药师干预和处方点评的方式,以能够规范医师处方和药师调剂医疗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治疗,保障医疗安全[3]。临床药师开展药学干预的措施主要有:(1)开展用药咨询。及时解答患者用药疑难问题,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有效降低药品aDR与药源性病情发生率,帮助病人正确用药。日常工作中,药剂师为确保患者药物的合理应用,必须对患者用药禁忌予以及时性提醒,以正确指导患者用药。(2)提供药学信息服务。有效收集、存储和评价最新临床用药相关信息,对于患者由于应用新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临床医师与临床科室通报。(3)定期进行科内业务学习。对药师的处方审核能力进行有效地提高,并通过定期的考核,增强药师责任心与使命感,切实将业务学习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定期对处方审核结果进行公布。处方合格率高的部门及个人进行荣誉奖励与物质奖励。考核不过关的人员,进行处罚,严重的情况直接追究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对其予以警告,影响恶劣的情况予以开除[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率为7.91%,而未开展药学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中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9.73%,两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杨凤霞.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19):124-125.

[2]渠吉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医学信息,2013(23):79-80.

药理学分析篇3

【关键词】杜仲;有效成分;药理;毒理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ivecomponentsofeucommiaulmoidesandpharmacologyanalysis.methods:useofeucommiaulmoidesolivskinsandmadeofeucommiaulmoidespowder,totheeffectiveingredientsandpharmacologicalanalysis.Results:aftertestingthemainactiveingredientispG,SGandCGa;thetoxicologyevaluationisnon-toxiclevelproduct;eucommiaulmoidesolivpowderonthespermofmicewithouttheexpectedeffect.Conclusion:eucommiacontainstoimprovethecompositionofhumanbodyresistance,andnon-toxic,canbeusedforavarietyofdiseasepreventionandtreatment.

【keywords】eucommia;effectivecomponent;pharmacology;toxicological

杜仲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为了对其主要的药用作用做出分析,我们进行了此次的研究,现对具体的研究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材料杜仲皮和杜仲叶,研制成杜仲粉,小白鼠20只。

1.2方法

1.2.1仪器及试剂试剂为松脂醇二葡萄糖甙(pG)、丁香脂醇二葡萄糖(SG)、京尼平甙酸(CGa)、脱氧核糖,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

1.2.2有效成分分析方法(1)pG、SG、绿原酸的测定分别称取一定的样品,用水溶解后成混合液,流动相为28%的甲醇水溶液;柱温室温;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进样量为5ul,根据标样保留时间的长短对其进行定性,并按峰面积来对各成分的含量进行计算。(2)对自由基的测定采用D一脱氧核糖法。

1.2.3药理学方法(1)毒理学测定方法:选用小白鼠2o只,雌雄各10只,体重为18g到22g,后以15kg・h・w的剂量对其进行灌胃,观察一周其反应情况,记录中毒表现以及死亡的情况。(2)小白鼠的畸变试验:选择5只雄性小白鼠,经口灌胃5天之后再继续喂30天,之后对其处死,取两付睾进行涂片镜检,其余5只为对照。

1.2.4统计学方法对于统计得出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检验,做方差分析以及Y检验,p

2结果

杜仲粉中所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的测定显示,杜仲粉中含有大量的pG、SG及CGa,其中pG及SG这两种成分对光不稳定,CGa的热敏感性较强。

毒理学的结果表明,在用杜仲粉每天15kg・b・w的剂量对小白鼠灌胃之后连续观察7天,没有发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也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所以根据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的有关规定,杜仲粉是无毒级类物质。

小白鼠畸变的实验显示经试验之后杜仲粉对小白鼠的畸变的发生率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行试验的白鼠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明杜仲粉对小白鼠的没有畸变作用。

表1杜仲粉对小白鼠的影响

注:p

3结论

杜仲特产于我国西部、西南部以及长江中上游等地区,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用于治疗筋骨无力,肾虚腰痛,胎动不安,妊娠漏血,高血压症等症状[1-2]。

经过本次的研究我们看出杜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松脂醇二葡萄糖甙、丁香脂醇二葡萄糖甙以及绿原酸(pG、SG及CGa),其低温、避光及中性或者是酸性的条件下较为稳定。为了能够保证其药理作用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控制其稳定性。检查显示CGa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但是pH值对pG及SG的影响较小。但是CGa热稳定性很差,它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尤其是当温度超过800C时,其含量会急剧的降低,相对来说其他两种成分较为稳定;光照的强度以及37℃避光的保温情况对pG、SG及CGa三者的稳定性的影响都很大。

pG、SG以及CGa等有效的成分在药理上具有降血压,抗晒老,抗肿瘤、抗炎症、增强免疫力等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杜仲具有上述作用,经过毒理学评价是无毒级产品,可以在临床上对症使用。

参考文献

药理学分析篇4

既然第巧章叫理气药,那么每味药是否都有理气的功效呢?然而纵观全章药物,功效标以“理气”的只有陈皮、香附、佛手、香椽、橘核、化橘红、天仙藤、九香虫8味药,其它药物功效或标以“行气”(木香、檀香、沉香、乌药、川棣子、青木香、荔枝核)、“破气”(青皮、积实),或标以“降气”〔刀豆、柿蒂)、疏肝(玫瑰花、绿粤梅、婆罗子)。其中的香附、佛手、香椽3味药既能理气又能疏肝,由此可见,编者也认为理气与疏肝是两个不同的功效,否则,似没必要如此多费笔墨。但问题是这个“理气”与“行气”究竟有何区别?如果这个理气与行气真的有所不同,那倒无话可说。若是没有区别的话,那如此处置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诚如上述,因为理气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概念,其外延宽泛,不是具体的功效,而行气才是具体的功效,所以这样将二者混为一谈,令人心生疑窦,徒增学习难度。其实混淆的不仅是“理气,,与“行气”,还有“宽中”、“和中”、“调中”与“宽胸,’、“和胃”、“健脾,,,及“疏肝解郁”与“疏肝理气”等。为了澄清的这些混淆问题,我们将七版教材与五版、六版教材理气药进行了一番梳理和对比,列表如下:(表略)在各版理气药一章,功效“理气”的药物却不尽一致,经统计共涉及14味药物(详见上表),其中,橘皮(陈皮)、化橘红、佛手、香椽、香附各版均作“理气”;荔枝核、檀香、婆罗子、八月札在五版教材作“理气”,但六版无婆罗子,六版、七版均无八月札;天仙藤在七版教材作“理气”,五版、六版无此药;另外,绿曹梅在五版、六版教材均作“理气”,橘核、九香虫在六版、七版均作“理气”,青皮仅在六版作“理气”,五版、七版均作“破气”。笔者建议,但凡功效标以“理气”者,一律改为“行气”,既名正言顺,又可正视听。

功效与主治的衔接问题

功效是对药物性能特点的高度概括,它与主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功效就会有什么样的主治。所以,一个药物的功效无论是对证、对症还是对病、对因,都应该表述准确、客观严谨,以免出现不应有的歧义或曲解,从而不利于学习、掌握、应用。以理气药的陈皮为例,“理氢健脾”是功效,主治“脾胃气滞证”,但具体应用阐述时却是这样说的:“本品辛行温通,有丘氢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这样用行气来解释理气,似乎有悖编者的初衷。假如二者是一回事的话,那何必多此一举,功效直接表述为“行气健脾,,岂不更好!再譬如香附,它的功效是“理氢调中”,主治“气滞腹痛”,但应用中谓:“味辛能行而长于止痛,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又用宽中、消食下气来解释理气,难道“理气健脾”与“理气调中”真的有很大区别吗?从临床实践来看,陈皮与香附的“理气”应该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行脾胃之气滞的(行气),脾胃气滞一除,则中焦调和(调中),脾胃健运(健脾),疾病向愈。因此,二药均有行气健脾之功,皆可用治脾胃气滞证。如此表述既直观、规范,又简单、准确,教师讲得得心应手,振振有词,学生学来心领神会,津津有味,岂不两全其美!

术语与表述的规范问题

药理学分析篇5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非临床专业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是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为了与时俱进,培养出更适合新时代的医药行业人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已在临床医学的药理学教学方面采取了课程整合的方式,将药理学纳入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的体系。但是,该类院校的大多数非临床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因此,如何增强药理学课程教授的形象表现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都是传统药理学教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阐述药理学多维度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举措。

1教学方法

1.1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推行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及最近推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classmodel,FCm)等[1-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药理学知识系统庞大,知识点多而复杂,涉及的学科多,对于非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还需要适应该学科的知识系统。一开设药理学就使用CBL、pBL或FCm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非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LBL模式进行一段时间的授课,即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适应药理学知识体系后,再结合CBL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临床用药意识;挑选适宜难度的章节,让学生进行pBL学习,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ppt展示解决结果,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评价和总结,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尝试穿插FCm教学法,丰富教学模式,有意识地让教师重新组织教材知识点、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独立思考。

1.2穿插多媒体资料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中,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书面理论具体化为可视图像,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药理学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药物不良反应时,讲述经典“反应停”事件并结合海豹儿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印象。

1.3巧用多种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

药理学知识系统庞大,药物种类繁多,药物作用机制冗杂。学生反映,在课时周期相对短、课程强度较高的情况下,需记忆的知识点多且易于混淆许多相似药物。课堂上巧妙结合多种记忆方法:比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可帮助学生记忆药理学中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如在讲解抗凝药肝素和华法林时,可以通过作用机制来对比介绍肝素可以体内外都抗凝,而华法林只能体内抗凝。

1.4定期系统性回顾、总结

在每上完一次课或一个章节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点回顾:如每次课前或每章节课程完成后,在ppt中贴出思维导图或框架图,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重要知识点。同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温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1.5设置药理学习小组

在进行CBL或pBL教学法时,往往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其进行协作讨论。设置药理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组队,将CBL或pBL教学模式中需提前准备的案例或者问题按组通知,由学生自行协商、分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平时分的主要评定;对于比较突出的个人,可适当加分。此外,还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一些团体作业:如课后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协商和交流能力。

1.6双语教学

药理学学科发展迅速,为使学生准确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理论,与国际接轨,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大学课堂尝试穿插双语教学十分必要。双语教学的开展门槛相对较高,需要师生双方有相当的医学英语水平。除此之外,教材和章节的甄选、课件的制作和课堂氛围的调动也相当重要。挑选合适的教材和相对简易的章节,对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在课前预习课上的英文药名和医学英语专有名词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防同学因听不懂或者不理解而对课堂失去信心和兴趣。

2教学内容

2.1重视学生临床用药思维的培养在传授药理学最基本药物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临床用药思维的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除了通过前面所述的CBL教学法增加临床实际病例的用药分析外,还可以给学生争取到医院科室见习的机会,真正深入临床用药前线。

2.2教学重点和内容与时俱进

由于临床药物更新速度快,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及时调整重点,适当增加对临床一线药物的介绍,有意识让学生将药理与临床应用相接轨,学以致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如新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及其作用靶点等,激发学生对推进药理学和药物研发的热情。

2.3适当增加对药物应用背景的介绍

在介绍药物时,有时需要对疾病的发病原因作一定的阐述,以便学生理解药物作用机制,有助于掌握药理知识。同时也可通过介绍药物作用机制,引发同学对药物研发的思索和启迪。

2.4增加探索型药理实验课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相当重要的学科,目前的医科院校基本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组合模式进行教学。本科教育开设的药理学实验课大部分都是验证型实验,依循“传授-验证-应用”模式,学生以实验基本操作为主,而缺乏自主思考、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以前期的经典药理学验证型实验的开设为基础,在实验课后期适当增加一两个探索型实验,可由教师或学生结合教学资源和条件进行选题,学生自行收集资料、组织小组讨论、设计和操作实验,教师引导和协调整个过程。通过自主组织、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组织思路、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其探索科学的精神,帮助其加深对药理学科的认识深度、扩宽其思维广度。

2.5其他

授课过程中,为集中同学课堂注意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可穿插药物研发史中的经典趣事。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但非教学大纲中重点章节,比如避孕药、调血脂药等,可以适当补充介绍,扩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学以致用打下理论基础。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推荐对药理学习有帮助的学习网站、书籍或者资料,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高效率的课后自学和温习,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之余,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相关科研讲座、学术汇报,开拓视野,加深对药理学科研的理解。

3教学资源

3.1完善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及题库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必须课后结合适量习题才能理解和消化。目前,我校本科药理学仅在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上设有药理学精品题库,其规定教材并未配套相应的习题集或练习册。因此,完善题库和推广网站意义重大。推进建设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资源平台,并深入地发掘出其功能和存在意义,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大有裨益。

3.2进行教学视频录制

对于药理学中一些重点难点,可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并将教学视频上传到前述的精品课程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行学习、温习。健全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支持。

4教学互动

4.1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在平时的课堂上,当学生精神状态不够好、注意力比较分散时,可以适当增加互动。如可以通过前述的小组竞争答题或个人答题,适当进行奖励或加分,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4.2运用常用通讯工具进行课后交流、答疑

现代网络和通讯事业相当发达,作为勇于追随潮流的新一代,学生擅长使用各种互联网通讯交流工具,如微信、QQ和微博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通讯交流工具,通过建立交流群,并在课上留下电子邮箱,鼓励学生有问题随时请教、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教学评估

传统的教学评估以学生的课业成绩为主,单以考试分数评定学生对一个学科的掌握,显得单一、片面和“结果论”。现代药理学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具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与现代教育模式相匹配,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十分必要。一方面,将学生课业评估总体部分多元化,使课业成绩、课堂表现(包括小组展示、个人课堂表现等)、实验、实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各占相应比例;另一方面,规范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通过建设和完善药理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真正的复合型医药界人才。

综上,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医疗体制对医药人才在药理学方面日益增高的要求,进行药理学教学改革是顺应时展的需求。此外,如何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对现代中国大学生教育来说是迫切需要践行的大命题。在此,我们从药理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总结各方改进方案,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拓新思路。只有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反思、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履行药理学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开设的初衷,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等.C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08-109.

[2]陶小军,杨静娴,徐志立,等.药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13-15.

[3]周维英,周红,陈晓红,等.基于翻转教学模式的药理学教学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212-2214.

[4]吴昊姝,娄小娥,何俏军,等.以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药理学小班化教学方法探讨[J].药学教育,2016,(1):45-48.

[5]苏丹,成建华,陈浩宏.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内容选择、课堂组织与效果评价[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155-157.

[6]吴洪海,朱狄峰,楼剑书,等.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2.

药理学分析篇6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师;药学;干预机制;体制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5)08(b)-0057-06

[abstract]tocreateclinicalirrationaldruginterventionmechanismstoeffectivelycontrolclinicalirrationaldruguseinfurther,ensurethesafeuseofdrugs.thisstudyhasanalyzedtheproblemsofspecificperformance,exploredtherootoftheproblem,accordingtothestatusofChina'scurrentactualirrationaldruguse,startingfromtherelatedconcepts.afterthequestionandthereasonforclarifying,theauthorstrytocreatethescientificandeffectiveclinicalirrationaldruginterventionmechanism,ithasfar-reachingsignificancetoimprovephysiciansrationaldruguselevelandensurethesafetyofhospitaldruguse.

[Keywords]Clinicalirrationaldruguse;pharmacists;pharmacy;interventionmechanism;System

不合理用药主要是指临床药物的滥用、使用过量、选择药物错误、误用等情况。它是相对“合理用药”说的。目前,我国的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占整个用药者的比例较高,且每年住院患者因直接或间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或引发的不良反应逐年升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1]。药学干预(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主要指药师依据《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所进行的用药干预活动,包括指导医师用药,及时纠正不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别在临床的查房、会诊过程及平时的治疗过程中进行,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干预机制主要指从体制、政策、监督、医院、环境、药师等方面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控制综合发挥作用的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其中药师在临床的会诊、查房以及平时医师用药的过程中利用药学原理进行指导、监督(即药学干预)是重要方面。就其形式来说,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监督、指导的方式进行,特点是监督-服务;其功能方面,主要是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具有制约的特点。随着医院在医疗服务中不断改善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用药监管体系,使得药剂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药学知识。可见,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非常必要,它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率,又使治疗的质量、效果得到了保证。本研究拟通过回顾国内相关文献,了解分析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究其影响因素,汲取国际成功经验,尝试创建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机制,以利于我国合理用药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医院在医疗服务中不断改善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用药监管体系,使得药剂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药学知识,干预医师的临床用药,推进整个用药过程的规范性,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1]。但临床不合理用药仍占据较大比例。据有关报道显示,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占整个用药者的13%~30%[2]。另据统计,住院患者每年有5000多万例,直接或间接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超过5%,其中约4%死亡[3]。还有报道显示,我国各大医院存在非常严重的用药不合理情况[4-5]。因此,正视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刻不容缓,如何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已经成为全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间随机抽取某医院的2200份出院病历,有476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占21.6%;总的不合理用药例次为856次。足见不合理用药现状的严重性、复杂性。

2.1选药

有的医师对患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检查,有的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选择药物不能按照患者的病情及药物的适应证进行,与药物的禁忌证相悖,后果不良。一般表现是适应证未得到治疗、无适应证用药、安慰性用药、忽视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现象。如:把影响软骨发育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给不满的18岁患者使用[6];无感染依据却应用左氧氟沙星达10d,引起高血压病眼底出血[7]。

2.2用法

2.2.1次数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药物剂型变化很快,各种药物出现控释剂、缓释剂,其型剂比普通剂量大,服用1~2次为每天量,而临床仍执行服用3次每天量,药剂量过大无疑。

2.2.2时间医务人员药嘱不到位,患者不清楚具体的服药时间。例如:要在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强的药物,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血糖药物则要在餐前半小时内进服;每日晨8∶00或者隔日晨8∶00给药法等,而临床实践中对以上要求重视不够。

2.2.3剂量有两种情况,即不足或过大。前者起不到治疗作用或产生耐药性,后者可引起毒副作用。临床用药要求对个体差异必须重视,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药物代谢、排泄减慢,一般老年人用药剂量为2/3~3/4成人量。由于肝肾发育不全,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是儿童用药剂量的特点;对特殊人群用药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考虑不足。

2.2.4途径调查发现,对于轻、中度疾病,能应用口服药物,但由于部分医师过于相信静脉用药疗效,却实施了静脉给药。这样,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

2.2.5溶媒个别医师在选择溶媒时对药物的理化特性了解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溶解度、溶液稳定性等。例如:培氟沙星要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缓慢静滴,溶媒不能用氯化钠注射液、其他含氯离子的液体,否则,易产生沉淀;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在pH6~7的溶液中较为稳定,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不能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配伍,因为酸性或碱性溶液均可加速其水解。

2.2.6疗程临床疗效与用药疗程过长或过短有很大关系。例如:因细菌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菌剂产生耐药性,用药疗程以7~10d为宜,一般不超过14d;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注意在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对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要注意疗程过短,治疗作用不明显,易产生耐药菌。调查发现,临床用药存在违反上述原则的问题[7]。

2.3抗菌药物

有报道显示,使用抗生素的20%~50%都是可疑的,为临床上滥用最严重的一类药物[8]。抗生素的滥用滋生了大量的耐药菌,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是当前抗菌药物治疗的难点,是药物失效的根源。据统计,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151例,其中62例为不合理的给药次数、疗程;36例为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7例儿童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9例联合应用不合理;17例抗生素服药时间间隔不当或剂量大小偏差[8]。

2.4联合用药

2.4.1相互矛盾甲氧氯普胺与西咪替丁两者合用应间隔1h以上,因为甲氧氯普胺可降低西咪替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因为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左氧氟沙星和铁剂同时服用可降低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而临床实践中没有足够注意这些问题。

2.4.2毒性增强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合用地高辛,否则,会增强地高辛的毒性,进而引起中毒。如果必须合用,一定要严密监护患者并进行血钾测定,如果出现低血钾,要赶快纠正,同时采取得力措施[9]。

2.4.3影响代谢吸收合用后,患者的吸收、代谢会受到部分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影响,出现血浓度升高、降低的现象。例如:因促胃动力药可缩短环孢素a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很快进行肝肠循环,加速环孢素a的胃排空速度,造成血药浓度升高的现象。将促胃动力药与环孢素a合用的现象临床实践中存在实例。

2.4.4作用重叠患者常常到医院的两个以上科室门诊就诊,会有多名医师给患者开具处方,药物合用的现象普遍,药物作用重叠。另外,复方制剂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要且忌与单方药物、与有相同活性成分的复方制剂合用。临床医务人员用药时要特别注意。

2.5无适应证用药

对无明确指征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上常有,例如复合维生素、营养药、强壮药、止痛剂、退热剂、激素等的滥用。外科围术期,医生常常预防性地给患者用药,但患者当时不存在使用抗生素指征,即为无适应证用药[10]。

2.6中药

中药表现比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

2.6.1不合理联合使用中西药中西药联用,二者相互作用复杂,易发药害现象。临床实践中存在很多有例可循的病案[11]。

2.6.2超疗程或长期服药凡是药物都存在偏性,服用久了就有造成伤害的可能。例如:长期服用黄药子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长期服用黄花夹竹桃会发生洋地黄蓄积中毒;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2.6.3超剂量服药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否则,毒副作用易发。例如:大量服用人参易引起中毒;过量口服肉桂易引起血尿;内服黄芪过量易致剧烈肢痛;煎服威灵仙过量易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等[12]。

2.6.4药证不符临床将脑血康胶囊用于脑出血的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脑血康胶囊常用于治疗脑脉癖阻所致中风病,它的药物组成为水蛙[13]。

3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原因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根源,概括来说有“社会”、“药物”、“患者”、“医务工作者”四个方面。

3.1社会方面

3.1.1国家药物政策现阶段,未能全面合理地协调医药各方的利益,是国家药物政策存在较多不合理性的突出表现,难以确保合理用药。与为了指导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保证合理的药品价格的国家药物政策不符。

3.1.2监督管理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体制还不健全,虽然早已开始实施分类管理药品,但受制于客观条件,许多重要的药品管理制度没有被严格遵守和执行,药师岗位形同虚设。药品广告管理不规范,医疗卫生系统以药养医行为普遍存在,违规售药的现象屡见不鲜[14]。我国对于处方类药物的管理不规范,限于客观因素,造成大量的处方药物都可以随意获得。可见,发生自我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15]。

3.1.3虚假广告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各种“新药”不断涌现,可是在我国真正具有疗效优越、作用创新的新药却屈指可数。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所谓的新药,实际上是通过增加适应证、改变剂型、改变用药途径的办法使旧药品变成“新药”,或通过抢仿国外到期的非专利保护药品。它们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虚假广告成为诱导患者主要形式,使患者盲目滥用药品、对号入座。

3.1.4传媒业缺乏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单纯经济利益,个别传媒组织违法刊载虚假药品宣传广告,不顾国家法律及行业道德、大众的健康安全,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3.2药物

药物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每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差异,因此对症下药是良策,若一味求新求贵,只会让病情加重。另外,在联合使用药物时,由于不同种药物之间会发生药性冲突,因此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要保证让每例患者都能够对症下药,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时就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性质。

3.3患者

作为药物的直接使用者,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表现[16]:

3.3.1缺乏医药知识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加上患者的医药知识不足,在农村一些地区,用药不合理的现象经常发生。

3.3.2文化素质低由于患者文化素质低,因为短时间服药没有效果,有的不遵医嘱不能正确用药,有的擅自停药、换药。

3.3.3就诊不知情医师因对患者在多家医院就诊不知情,所以对其用药史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下重复用药的情况可能发生。

3.3.4用药达不到全疗程有的贫困患者常常因药费昂贵,用药做不到全疗程。他们或用家人、朋友剩余的甚至或过期的药品;或从其他途径或网上购买药品,根本保证不了质量;相反,有的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一味追求进口、高价药,偏见地认为用药越贵效果越好。

3.4医务工作者

现今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够保证医院用药的合理性,具体从“药师”、“医师”“护士”的角度来看:

3.4.1药师不合理用药由药师引起的主要表现在:①药嘱不清,药物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在发药时没有向患者交代清楚;②药学专业知识缺乏,对新药知识培训少,没有及时掌握。

3.4.2医师(1)责任心不够:①急功近利,临床急于求成,随意增加用药时间、疗程,加大剂量,总是误认为新特药物效果好,抗生素滥用、联用,引发了药源性疾病、细菌耐药性,耽误患者治疗。②开错处方,包括写错药品、剂量、规格、用法。(2)用药习惯:我国的临床医师,很多人把经典资料上所刊载的经验、行内专家所教授的理论作为其用药习惯[17]。而事实证明,很多用药经验,非经过临床检验,不能改进、完善,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3)专业知识不足:①对药物的成分、含量、药理、配伍禁忌不清楚,要增强药物的疗效,会出现药物抑制、重复用药现象发生;②面对疾病复杂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临床开药时,把治疗单一症状作为重点,而没有兼顾到患者的其他疾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使之恶化;③各类新药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断诞生,使医师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有的医师对新药的了解、临床经验不足,导致用药错误的现象发生[18]。(4)利益驱使:①开药迎合患者要求,在看病时有的患者往往指定药名,有的医生不考虑其对症与否,为其开药;有的患者只要治疗效果,不在乎药品价格,医生据此不考虑药品的合理性,只开进口药、贵药,造成不合理用药。②在给患者开药时,有的医生只从个人经济利益或单位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患者的病情,让趋利的一边倒处方泛滥[19],这种开药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极大地增加了用药不合理的概率。(5)压力大,医师忙,没有时间更新药学知识、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给患者诊疗的时间太短,不适当的药物治疗可能发生。

3.4.3护士①药品专业知识不足:患者日常用药和日常护理都是护士的基本责任,一些护士对药学知识学习不够,有的不熟悉患者药物的保存、使用时的配置;有的不清楚药品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患者的用药安全成问题。另外,有的护士弄不清一些药品的概念,有的看不懂外文药品的批注,同样不利于临床的合理用药。②不重视医嘱:护理患者时注意力不集中,使医生的用药方案执行不正确。例如,有的不能正确掌握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途径错误或药品禁忌记不牢。这些无疑会影响患者的合理用药。③缺乏责任心:护理患者时,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够,粗心大意,给错药的现象不断发生,不能督促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服药,使药效降低。

4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机制

药师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药学干预,可为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可以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概率降低,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医疗的质量提高[20]。

4.1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实现形成相应机制的目的。

4.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社会层面都需要不断深化医药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药物推广、管理特殊药品、分类管理药品制度,加快医药分业管理进程,整顿药物流通秩序,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对处方药品严禁宣传和推广,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及行业自律,形成良好的合理用药的社会氛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使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为全社会所认识。

4.1.2实现“医药分离”应加快医药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还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真相,在医疗机构系统,实施“医药分离”体制,改变医院以药品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现状,使这只导致不合理用药产生的无形之手永远消失。

4.1.3相应的执业药师法在加强行政监管,促进医药行业守法自律经营的同时,政府应早日我国的执业药师法,保障执业药师在药品经营、使用中的执业地位,真正地贯彻、执行“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监督、调配,提供用药信息和咨询,指导合理用药,检测治疗药物、评价药品疗效”的职责。

4.2国家政策

对于国家来说,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制订上要进一步对合理用药予以关注,对常见病临床路径也要同等关注,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落实要积极推行。不少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政策差异,目标、利益的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医药卫生界就单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对责任、目标、要求的认识差异,克服部门、政策、措施间对立现象的发生,要立足于从总体上确定医药卫生的目标来制订国家药物政策,还要与整个医药行业的具体实际契合,便于协调统一,卫生保健人人共享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21]。

4.3行业监督

加强行业监督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基本任务,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地深化是实现行业监督目标的基本途径。

4.3.1加强合理的用药制度要建立合理的用药制度及行业职业规范,必须对临床医师、药师、其他医护人员用药方法、原则进行强制规范,力争把大处方、药物滥用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4.3.2药品监督管理的协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一方面积极配合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他们的管理约束,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执法要严,促进行业机构形成良好的自律作风。

4.3.3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要加强对药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规范,加强对医药代表、经销商的管理,对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严厉打击,把“三公”原则真正落实到药品招标过程中,严防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4.4行政监管

对各级各类医院临床诊疗、用药行为的规范、监管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责、任务,必须尽职尽责,完成任务。

4.4.1价值观导向医疗机构应强化现代药物治疗学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净化医务人员的灵魂,要明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错误的,从患者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原则。

4.4.2建立临床用药系统医疗机构要建立一套可行的临床用药系统,加强管理临床用药、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在临床治疗中要高度重视药师药学干预作用的发挥。

4.4.3建立检查、监督、评价标准“评价医疗机构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由wHo推荐,可以在日常的临床监督、评价中将其改造调整、应用。建立医生信誉档案,对医生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在资格认证、职务(称)晋升中发挥效力。

4.4.4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医药部门要重视并积极实施临床用药监护,要及时分类、登记、交流不合理的日常处方;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主要是全面系统地监测量大的、新进药品及抗菌药品;医院要做到组织、人员、措施、重大事故处置预案“四落实”,真正在医院落实合理用药[22]。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同样离不开药师作用的发挥,从了解到收集、报告,都离不开药师。

4.5各级各类医院(药)部门

4.5.1组建合理用药委员会医院要立足本院实际情况,制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合理用药制度,组建专门的合理用药委会,负责用药指导原则、处方管理、病历分析、检查、监督、反馈、整改等工作,对规范、监督临床用药行为做好制度保障。

4.5.2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每科室设立临床药师岗位,指导临床药物合理应用,对于常见不合理处方原因进行定期分析、指导,共同参与临床处方的制订、药物选择。药师的指导要深入到临床用药过程,随时给予药学干预,提升用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保障患者的治愈率[23]。

4.5.3培训交流为实现合理用药的目标,及时纠正医师的用药观念,各级各类医院(药)部门要经常组织专家进行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新知识,尤其是新药方面的讲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4]。在医院内部进行学术讨论会,以“合理用药”为专题,及时为医师们的用药经验交流提供平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用药原则,定期学习提高药学知识,对本科室新进药物品种进行集中学习、考核,对于药物知识、临床应用考核不合格的临床医师进行停岗学习[25],务必使处方开据人员了解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注意等药学知识,营造医院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搞好培训的同时,各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很重要,必须积极开展。要给相关人员、国内同行、国外专家创造交流机会,使行业内新的用药知识、经验为大家所共享,整个行业的临床用药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合理用药的发展。

4.5.4加强医院医生医德教育通过读书、先进代表表彰等方式加强医院医生的医德教育,严惩收取药品回扣、开据大处方[26]等恶劣行为。

4.5.5加强合理用药宣传教育一方面,就合理用药而言,要大力宣传药品管理方法,搞清楚基本药物的概念同合理用药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①要严格按时服药,遵守医师、药师的处方,严禁改变药物或剂量,防止不良后果发生;②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一些合理用药、健康管理等宣传活动,使用药知识增量、基础医药知识水平提高;③患者在服药时,应积极配合护士,坚决执行医嘱,避免用错药。

4.5.6积极开展药学监护①强化药学信息服务:医院药学部门要经常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信息,如药品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知识、药品的相互作用、疗效、研究、评价等,根据疗效、安全、费用的原则,建立和维护医院处方集,要以患者为本。编写药物使用须知、临床药学通讯也不失为药学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②用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其中,处方药的使用交待、患者用药的其他咨询是前者的咨询内容。后者的咨询内容包括:药品的用法、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咨询方式以电话为主,执行主体是护士;药品的作用机制、名称、正确用法、观察及早期发现不良反应,咨询方式是深入临床科室直面患者,执行主体是药师。

4.5.7制订处方审核标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点评结果进行全院公示把处方的质量列入临床各个科室的考核内容,建立处方审核奖惩制度,将临床医生处方合理性情况和绩效奖金挂钩,处罚不规范处方所属医生,可分为警告、限期整改、处方权暂停、处方权取消、使用降级、证书吊销等级别。

4.6药师

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是药师的重要职责,对保证医院用药安全、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意义重大。药师既要做好处方审核、调配工作,又要强化药学服务的理念,深入临床药学一线,指导医师对患者合理用药。(1)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是对药师的基本要求。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成分构成、药理、剂量、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基本常识药师必须掌握,要做到不乱开或开错药,能对症下药。(2)对患者病情,药师要注意观察,防止发生差错事故;对医师在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药师要及时检查,指导其合理用药,促进其用药水平的提高[27]。(3)药学干预内容:①药的用法、用量是否适当,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②没有适应证用药,是否适合联合用药;③给药是否重复,药品选择是否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④是否清楚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联合用药是否科学、合理;⑤医嘱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如用药时间、方法、禁忌、服药后的正常反应等。(4)药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学习业务,提高对处方质量的审核能力,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用药差错率降到最低。(5)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药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一方面要对患者普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清楚合理用药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告诉患者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28]。(6)医疗机构要履行职责,加强药师的临床实践。医疗机构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制订相关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把药师的临床实践落到实处,使药师参与临床用药、药物信息咨询、药物监测等活动。实现两个“三位一体”(药师、医师、患者;药师、医师、护士)结构,为监护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4.7社会相关各界的支持

有效的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同样离不开社会相关各界的支持:①遵守国家法律、行业操守是大众传媒的责任和义务。不但对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要坚决拒载,而且对有关合理用药的科普文章要大力宣传,促进公众合理用药的意识不断提高。②涉药机构要积极宣传合理用药,以社区、街道、工厂、农村、学校为阵地,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促进群众走出“凡药必能治病或有益于健康”、“用药总比不用好”的误区,树立患者自我合理用药的意识。

5小结及展望

合理用药,既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又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既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又有很强的政策性,可谓为系统工程。所以,要促进合理用药,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技术,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机制的构建不是简单、绝对的,而是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行业监督、行政监督、各级医院医药部门、药师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必须互相联动,取长补短,聚为合力,实现超越,对做好合理用药工作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谭森,易多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259-260.

[2]刘学理.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1):1059-1060.

[3]崔立杰.抗生素应用的危害与合理使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68.

[4]俞慧群,马光晔,王佳杰,等.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干预情况分析[J].中国药师,2011,15(5):704-706.

[5]尚秀芝.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医院对策研究[J].中国药事,2011,25(12):1250-1252.

[6]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6100.

[7]徐丽婷.药师在医疗查房中开展合理用药点评的方法与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2009,29(2):144-145.

[8]Kardasp,DevineS,Golembeskya,etal.asystematicreviewandmete-analysisofmisuseofantibiotictherapiesinthecommunity[J].intJantimicrobagems,2005,26(2):106-113.

[9]隋忠国,荆凡波,苏治国,等.地高辛的合理用药指导[J].中国医刊,201l,46(3):81-82.

[10]朱正太,姜家宝,王新贤,等.我市二级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7):655-656.

[11]任相成.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6例[J].中级医刊,1995,30(7):45-46.

[12]马以泉.中药毒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草药,2005,36(7):1109-1110.

[13]朱溢勇,郭景仙,王育琴.195例中成药退药引发的辨证用药思考[J].中国药师,2009,12(2):252-254.

[14]董慧清.我院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学导报,2010,2(35):241-242.

[15]李亚权.教育、制度、监管和惩治措施并举,加强合理用药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44-145.

[16]QuickJD,LaingRD,Ross-DegnanD.interventionresearchtopro-moteclinicallyeffectiveandeconomicallyefficientuseofpharma-ceuticals: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RationalUseofDrugs[J].JClinepidemiol,2011,44(Suppl2):57S-65S.

[17]王健,王家华.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几个综合因素及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150-155.

[18]王青,兰奋,肖爱丽.不合理用药问题及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1):175.

[19]唐镜波.促进合理用药新机遇――wHo《aDR监测指南――2002》评介[J].中国药师,2004,7(5):323.

[20]王瑞敏.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99-100.

[21]邵明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药品的可获得性――关于中国药物政策的有关问题[J].中国药事,2005,19(8):451-454.

[22]保成玲.实施药学服务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2):72-73.

[23]成莹.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4,27(4):330-331.

[24]伍晓华,李彬彬.合理性用药,择机何时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5):265.

[25]卢华涛,李妮,都君宁.从门诊处方浅析我院不合理用药现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59-170.

[26]岑宁.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1):98.

[27]徐叔云,魏伟.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

药理学分析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理;教学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护理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力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药理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提高了观察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它还可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动手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文章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药理课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明确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把握两点,一要体现护理特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专业人才,使学生获得从事临床护理及社区保健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二要把握培养临床实用能力型的护理人才,在防病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方案要通过护士具体执行,但护士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过程。药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必须熟知药物的性能、熟练掌握给药途径和操作技能,协助医生搞好临床合理用药,观察分析病人治疗后的疗效与反应,要善于发现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解决不良征兆,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达到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药理课是联结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它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相关

1.2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与实验相关的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所用器材,实验方法及步骤,预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以便学生做实验时有条不紊,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教师作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使实验过程顺利有序进行,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针对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应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的工作实际,侧重于技能训练和用药监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观察能力,为学生顺利过度到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护士的工作是直接执行医嘱处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要主动配合医生正确执行医嘱,必须熟练掌握药物方面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实验内容可选择一些如药物外观检查、查看药物的保质期和批号,掌握对变质药物的判别技能,剂量的准确换算,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剂量和途径的练习等,选取一些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给药后药物效应与不良反应首先是护士进行观察,因此培养学生药物反应的观察能力及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实验内容应选择观察指标明确,便于灵活处理容易操作的实验。如有机磷中毒及解救、镁盐急性中毒及钙盐的对抗作用等,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更快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老师讲实验内容及方法并示教,学生照实验步骤去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探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方法上做了以下几点。

3.1有目的的选取实验内容,作好课后小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组合。例如:“有机磷中毒与解救”实验,可采取实验前讨论、实验后归纳总结的方式。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拟定几个思考题。制订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时抓住那些容易消失和不易发现的现象。养成认真、仔细有始有终观察的良好习惯。实验结束后,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及结果,由学生归纳、比较、总结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不足的原因,接受经验教训。通过比较,会发现每个组的结果相差很远,有的抢救成功,有的因抢救不及时或静脉注射不熟练,未及时给药,错过抢救最佳时机,导致动物死亡。分析比较后学生感触颇多,深刻体会到护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的解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从而受益终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填写实验报告,通过书面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实验目标。教师记录每次实验的优点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便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3.2将医院和药房作为第二课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上新药不断更新,教材收载的药物时常落后与临床和市场,而医院或药店的许多新药特药教材中却未提及,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每个理论系统药物讲完后,利用周末时间安排他们到医院或药店,调查某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布置学生调查新药的剂型、用量、用法,掌握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以弥补教材内容不足,也使所学的知识更贴近临床。

3.3充分发挥电教作用:我院电教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对于一些难以开展的实验,如吗啡的成瘾性录像实验,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等可通过录像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药物知识,加深了对该药物的理解及应用。

4结论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实现了双主体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钻研业务技术,以适应教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鑫玲.药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医学实验,2009,(03).

[2]魏伟.药理实验方法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05).

药理学分析篇8

[abstract]tocreateclinicalirrationaldruginterventionmechanismstoeffectivelycontrolclinicalirrationaldruguseinfurther,ensurethesafeuseofdrugs.thisstudyhasanalyzedtheproblemsofspecificperformance,exploredtherootoftheproblem,accordingtothestatusofChina'scurrentactualirrationaldruguse,startingfromtherelatedconcepts.afterthequestionandthereasonforclarifying,theauthorstrytocreatethescientificandeffectiveclinicalirrationaldruginterventionmechanism,ithasfar-reachingsignificancetoimprovephysiciansrationaldruguselevelandensurethesafetyofhospitaldruguse.

[Keywords]Clinicalirrationaldruguse;pharmacists;pharmacy;interventionmechanism;System

不合理用药主要是指临床药物的滥用、使用过量、选择药物错误、误用等情况。它是相对“合理用药”说的。目前,我国的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占整个用药者的比例较高,且每年住院患者因直接或间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或引发的不良反应逐年升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1]。药学干预(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主要指药师依据《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所进行的用药干预活动,包括指导医师用药,及时纠正不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别在临床的查房、会诊过程及平时的治疗过程中进行,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干预机制主要指从体制、政策、监督、医院、环境、药师等方面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控制综合发挥作用的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其中药师在临床的会诊、查房以及平时医师用药的过程中利用药学原理进行指导、监督(即药学干预)是重要方面。就其形式来说,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监督、指导的方式进行,特点是监督-服务;其功能方面,主要是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具有制约的特点。随着医院在医疗服务中不断改善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用药监管体系,使得药剂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药学知识。可见,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非常必要,它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率,又使治疗的质量、效果得到了保证。本研究拟通过回顾国内相关文献,了解分析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究其影响因素,汲取国际成功经验,尝试创建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机制,以利于我国合理用药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医院在医疗服务中不断改善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用药监管体系,使得药剂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药学知识,干预医师的临床用药,推进整个用药过程的规范性,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1]。但临床不合理用药仍占据较大比例。据有关报道显示,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占整个用药者的13%~30%[2]。另据统计,住院患者每年有5000多万例,直接或间接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超过5%,其中约4%死亡[3]。还有报道显示,我国各大医院存在非常严重的用药不合理情况[4-5]。因此,正视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刻不容缓,如何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已经成为全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间随机抽取某医院的2200份出院病历,有476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占21.6%;总的不合理用药例次为856次。足见不合理用药现状的严重性、复杂性。

2.1选药

有的医师对患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检查,有的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选择药物不能按照患者的病情及药物的适应证进行,与药物的禁忌证相悖,后果不良。一般表现是适应证未得到治疗、无适应证用药、安慰性用药、忽视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现象。如:把影响软骨发育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给不满的18岁患者使用[6];无感染依据却应用左氧氟沙星达10d,引起高血压病眼底出血[7]。

2.2用法

2.2.1次数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药物剂型变化很快,各种药物出现控释剂、缓释剂,其型剂比普通剂量大,服用1~2次为每天量,而临床仍执行服用3次每天量,药剂量过大无疑。

2.2.2时间医务人员药嘱不到位,患者不清楚具体的服药时间。例如:要在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对胃肠道刺激性强的药物,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血糖药物则要在餐前半小时内进服;每日晨8∶00或者隔日晨8∶00给药法等,而临床实践中对以上要求重视不够。

2.2.3剂量有两种情况,即不足或过大。前者起不到治疗作用或产生耐药性,后者可引起毒副作用。临床用药要求对个体差异必须重视,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药物代谢、排泄减慢,一般老年人用药剂量为2/3~3/4成人量。由于肝肾发育不全,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是儿童用药剂量的特点;对特殊人群用药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考虑不足。

2.2.4途径调查发现,对于轻、中度疾病,能应用口服药物,但由于部分医师过于相信静脉用药疗效,却实施了静脉给药。这样,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

2.2.5溶媒个别医师在选择溶媒时对药物的理化特性了解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溶解度、溶液稳定性等。例如:培氟沙星要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缓慢静滴,溶媒不能用氯化钠注射液、其他含氯离子的液体,否则,易产生沉淀;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在pH6~7的溶液中较为稳定,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不能与葡萄糖注射液(pH3.2~5.5)配伍,因为酸性或碱性溶液均可加速其水解。

2.2.6疗程临床疗效与用药疗程过长或过短有很大关系。例如:因细菌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菌剂产生耐药性,用药疗程以7~10d为宜,一般不超过14d;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注意在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对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要注意疗程过短,治疗作用不明显,易产生耐药菌。调查发现,临床用药存在违反上述原则的问题[7]。

2.3抗菌药物

有报道显示,使用抗生素的20%~50%都是可疑的,为临床上滥用最严重的一类药物[8]。抗生素的滥用滋生了大量的耐药菌,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是当前抗菌药物治疗的难点,是药物失效的根源。据统计,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151例,其中62例为不合理的给药次数、疗程;36例为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7例儿童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9例联合应用不合理;17例抗生素服药时间间隔不当或剂量大小偏差[8]。

2.4联合用药

2.4.1相互矛盾甲氧氯普胺与西咪替丁两者合用应间隔1h以上,因为甲氧氯普胺可降低西咪替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因为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左氧氟沙星和铁剂同时服用可降低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而临床实践中没有足够注意这些问题。

2.4.2毒性增强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合用地高辛,否则,会增强地高辛的毒性,进而引起中毒。如果必须合用,一定要严密监护患者并进行血钾测定,如果出现低血钾,要赶快纠正,同时采取得力措施[9]。

2.4.3影响代谢吸收合用后,患者的吸收、代谢会受到部分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影响,出现血浓度升高、降低的现象。例如:因促胃动力药可缩短环孢素a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很快进行肝肠循环,加速环孢素a的胃排空速度,造成血药浓度升高的现象。将促胃动力药与环孢素a合用的现象临床实践中存在实例。

2.4.4作用重叠患者常常到医院的两个以上科室门诊就诊,会有多名医师给患者开具处方,药物合用的现象普遍,药物作用重叠。另外,复方制剂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要且忌与单方药物、与有相同活性成分的复方制剂合用。临床医务人员用药时要特别注意。

2.5无适应证用药

对无明确指征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上常有,例如复合维生素、营养药、强壮药、止痛剂、退热剂、激素等的滥用。外科围术期,医生常常预防性地给患者用药,但患者当时不存在使用抗生素指征,即为无适应证用药[10]。

2.6中药

中药表现比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

2.6.1不合理联合使用中西药中西药联用,二者相互作用复杂,易发药害现象。临床实践中存在很多有例可循的病案[11]。

2.6.2超疗程或长期服药凡是药物都存在偏性,服用久了就有造成伤害的可能。例如:长期服用黄药子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长期服用黄花夹竹桃会发生洋地黄蓄积中毒;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2.6.3超剂量服药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否则,毒副作用易发。例如:大量服用人参易引起中毒;过量口服肉桂易引起血尿;内服黄芪过量易致剧烈肢痛;煎服威灵仙过量易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等[12]。

2.6.4药证不符临床将脑血康胶囊用于脑出血的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脑血康胶囊常用于治疗脑脉癖阻所致中风病,它的药物组成为水蛙[13]。

3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原因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根源,概括来说有“社会”、“药物”、“患者”、“医务工作者”四个方面。

3.1社会方面

3.1.1国家药物政策现阶段,未能全面合理地协调医药各方的利益,是国家药物政策存在较多不合理性的突出表现,难以确保合理用药。与为了指导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保证合理的药品价格的国家药物政策不符。

3.1.2监督管理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体制还不健全,虽然早已开始实施分类管理药品,但受制于客观条件,许多重要的药品管理制度没有被严格遵守和执行,药师岗位形同虚设。药品广告管理不规范,医疗卫生系统以药养医行为普遍存在,违规售药的现象屡见不鲜[14]。我国对于处方类药物的管理不规范,限于客观因素,造成大量的处方药物都可以随意获得。可见,发生自我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15]。

3.1.3虚假广告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各种“新药”不断涌现,可是在我国真正具有疗效优越、作用创新的新药却屈指可数。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所谓的新药,实际上是通过增加适应证、改变剂型、改变用药途径的办法使旧药品变成“新药”,或通过抢仿国外到期的非专利保护药品。它们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虚假广告成为诱导患者主要形式,使患者盲目滥用药品、对号入座。

3.1.4传媒业缺乏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单纯经济利益,个别传媒组织违法刊载虚假药品宣传广告,不顾国家法律及行业道德、大众的健康安全,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3.2药物

药物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每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差异,因此对症下药是良策,若一味求新求贵,只会让病情加重。另外,在联合使用药物时,由于不同种药物之间会发生药性冲突,因此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要保证让每例患者都能够对症下药,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时就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性质。

3.3患者

作为药物的直接使用者,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表现[16]:

3.3.1缺乏医药知识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加上患者的医药知识不足,在农村一些地区,用药不合理的现象经常发生。

3.3.2文化素质低由于患者文化素质低,因为短时间服药没有效果,有的不遵医嘱不能正确用药,有的擅自停药、换药。

3.3.3就诊不知情医师因对患者在多家医院就诊不知情,所以对其用药史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下重复用药的情况可能发生。

3.3.4用药达不到全疗程有的贫困患者常常因药费昂贵,用药做不到全疗程。他们或用家人、朋友剩余的甚至或过期的药品;或从其他途径或网上购买药品,根本保证不了质量;相反,有的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一味追求进口、高价药,偏见地认为用药越贵效果越好。

3.4医务工作者

现今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够保证医院用药的合理性,具体从“药师”、“医师”“护士”的角度来看:

3.4.1药师不合理用药由药师引起的主要表现在:①药嘱不清,药物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在发药时没有向患者交代清楚;②药学专业知识缺乏,对新药知识培训少,没有及时掌握。

3.4.2医师(1)责任心不够:①急功近利,临床急于求成,随意增加用药时间、疗程,加大剂量,总是误认为新特药物效果好,抗生素滥用、联用,引发了药源性疾病、细菌耐药性,耽误患者治疗。②开错处方,包括写错药品、剂量、规格、用法。(2)用药习惯:我国的临床医师,很多人把经典资料上所刊载的经验、行内专家所教授的理论作为其用药习惯[17]。而事实证明,很多用药经验,非经过临床检验,不能改进、完善,照本宣科是不科学的。(3)专业知识不足:①对药物的成分、含量、药理、配伍禁忌不清楚,要增强药物的疗效,会出现药物抑制、重复用药现象发生;②面对疾病复杂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临床开药时,把治疗单一症状作为重点,而没有兼顾到患者的其他疾病,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使之恶化;③各类新药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断诞生,使医师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有的医师对新药的了解、临床经验不足,导致用药错误的现象发生[18]。(4)利益驱使:①开药迎合患者要求,在看病时有的患者往往指定药名,有的医生不考虑其对症与否,为其开药;有的患者只要治疗效果,不在乎药品价格,医生据此不考虑药品的合理性,只开进口药、贵药,造成不合理用药。②在给患者开药时,有的医生只从个人经济利益或单位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患者的病情,让趋利的一边倒处方泛滥[19],这种开药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极大地增加了用药不合理的概率。(5)压力大,医师忙,没有时间更新药学知识、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给患者诊疗的时间太短,不适当的药物治疗可能发生。

3.4.3护士①药品专业知识不足:患者日常用药和日常护理都是护士的基本责任,一些护士对药学知识学习不够,有的不熟悉患者药物的保存、使用时的配置;有的不清楚药品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患者的用药安全成问题。另外,有的护士弄不清一些药品的概念,有的看不懂外文药品的批注,同样不利于临床的合理用药。②不重视医嘱:护理患者时注意力不集中,使医生的用药方案执行不正确。例如,有的不能正确掌握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途径错误或药品禁忌记不牢。这些无疑会影响患者的合理用药。③缺乏责任心:护理患者时,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够,粗心大意,给错药的现象不断发生,不能督促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服药,使药效降低。

4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机制

药师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药学干预,可为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可以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概率降低,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医疗的质量提高[20]。

4.1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实现形成相应机制的目的。

4.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社会层面都需要不断深化医药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药物推广、管理特殊药品、分类管理药品制度,加快医药分业管理进程,整顿药物流通秩序,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对处方药品严禁宣传和推广,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及行业自律,形成良好的合理用药的社会氛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使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为全社会所认识。

4.1.2实现“医药分离”应加快医药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还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真相,在医疗机构系统,实施“医药分离”体制,改变医院以药品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现状,使这只导致不合理用药产生的无形之手永远消失。

4.1.3相应的执业药师法在加强行政监管,促进医药行业守法自律经营的同时,政府应早日我国的执业药师法,保障执业药师在药品经营、使用中的执业地位,真正地贯彻、执行“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监督、调配,提供用药信息和咨询,指导合理用药,检测治疗药物、评价药品疗效”的职责。

4.2国家政策

对于国家来说,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制订上要进一步对合理用药予以关注,对常见病临床路径也要同等关注,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落实要积极推行。不少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政策差异,目标、利益的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医药卫生界就单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对责任、目标、要求的认识差异,克服部门、政策、措施间对立现象的发生,要立足于从总体上确定医药卫生的目标来制订国家药物政策,还要与整个医药行业的具体实际契合,便于协调统一,卫生保健人人共享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21]。

4.3行业监督

加强行业监督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基本任务,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地深化是实现行业监督目标的基本途径。

4.3.1加强合理的用药制度要建立合理的用药制度及行业职业规范,必须对临床医师、药师、其他医护人员用药方法、原则进行强制规范,力争把大处方、药物滥用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4.3.2药品监督管理的协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一方面积极配合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他们的管理约束,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执法要严,促进行业机构形成良好的自律作风。

4.3.3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要加强对药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规范,加强对医药代表、经销商的管理,对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严厉打击,把“三公”原则真正落实到药品招标过程中,严防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4.4行政监管

对各级各类医院临床诊疗、用药行为的规范、监管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责、任务,必须尽职尽责,完成任务。

4.4.1价值观导向医疗机构应强化现代药物治疗学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净化医务人员的灵魂,要明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错误的,从患者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坚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原则。

4.4.2建立临床用药系统医疗机构要建立一套可行的临床用药系统,加强管理临床用药、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在临床治疗中要高度重视药师药学干预作用的发挥。

4.4.3建立检查、监督、评价标准“评价医疗机构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由wHo推荐,可以在日常的临床监督、评价中将其改造调整、应用。建立医生信誉档案,对医生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在资格认证、职务(称)晋升中发挥效力。

4.4.4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医药部门要重视并积极实施临床用药监护,要及时分类、登记、交流不合理的日常处方;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主要是全面系统地监测量大的、新进药品及抗菌药品;医院要做到组织、人员、措施、重大事故处置预案“四落实”,真正在医院落实合理用药[22]。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同样离不开药师作用的发挥,从了解到收集、报告,都离不开药师。

4.5各级各类医院(药)部门

4.5.1组建合理用药委员会医院要立足本院实际情况,制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合理用药制度,组建专门的合理用药委会,负责用药指导原则、处方管理、病历分析、检查、监督、反馈、整改等工作,对规范、监督临床用药行为做好制度保障。

4.5.2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每科室设立临床药师岗位,指导临床药物合理应用,对于常见不合理处方原因进行定期分析、指导,共同参与临床处方的制订、药物选择。药师的指导要深入到临床用药过程,随时给予药学干预,提升用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保障患者的治愈率[23]。

4.5.3培训交流为实现合理用药的目标,及时纠正医师的用药观念,各级各类医院(药)部门要经常组织专家进行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新知识,尤其是新药方面的讲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4]。在医院内部进行学术讨论会,以“合理用药”为专题,及时为医师们的用药经验交流提供平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用药原则,定期学习提高药学知识,对本科室新进药物品种进行集中学习、考核,对于药物知识、临床应用考核不合格的临床医师进行停岗学习[25],务必使处方开据人员了解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注意等药学知识,营造医院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搞好培训的同时,各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很重要,必须积极开展。要给相关人员、国内同行、国外专家创造交流机会,使行业内新的用药知识、经验为大家所共享,整个行业的临床用药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合理用药的发展。

4.5.4加强医院医生医德教育通过读书、先进代表表彰等方式加强医院医生的医德教育,严惩收取药品回扣、开据大处方[26]等恶劣行为。

4.5.5加强合理用药宣传教育一方面,就合理用药而言,要大力宣传药品管理方法,搞清楚基本药物的概念同合理用药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①要严格按时服药,遵守医师、药师的处方,严禁改变药物或剂量,防止不良后果发生;②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一些合理用药、健康管理等宣传活动,使用药知识增量、基础医药知识水平提高;③患者在服药时,应积极配合护士,坚决执行医嘱,避免用错药。

4.5.6积极开展药学监护①强化药学信息服务:医院药学部门要经常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信息,如药品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知识、药品的相互作用、疗效、研究、评价等,根据疗效、安全、费用的原则,建立和维护医院处方集,要以患者为本。编写药物使用须知、临床药学通讯也不失为药学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②用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其中,处方药的使用交待、患者用药的其他咨询是前者的咨询内容。后者的咨询内容包括:药品的用法、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咨询方式以电话为主,执行主体是护士;药品的作用机制、名称、正确用法、观察及早期发现不良反应,咨询方式是深入临床科室直面患者,执行主体是药师。

4.5.7制订处方审核标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点评结果进行全院公示把处方的质量列入临床各个科室的考核内容,建立处方审核奖惩制度,将临床医生处方合理性情况和绩效奖金挂钩,处罚不规范处方所属医生,可分为警告、限期整改、处方权暂停、处方权取消、使用降级、证书吊销等级别。

4.6药师

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是药师的重要职责,对保证医院用药安全、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意义重大。药师既要做好处方审核、调配工作,又要强化药学服务的理念,深入临床药学一线,指导医师对患者合理用药。(1)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是对药师的基本要求。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成分构成、药理、剂量、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基本常识药师必须掌握,要做到不乱开或开错药,能对症下药。(2)对患者病情,药师要注意观察,防止发生差错事故;对医师在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药师要及时检查,指导其合理用药,促进其用药水平的提高[27]。(3)药学干预内容:①药的用法、用量是否适当,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②没有适应证用药,是否适合联合用药;③给药是否重复,药品选择是否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④是否清楚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联合用药是否科学、合理;⑤医嘱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如用药时间、方法、禁忌、服药后的正常反应等。(4)药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学习业务,提高对处方质量的审核能力,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用药差错率降到最低。(5)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药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一方面要对患者普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清楚合理用药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告诉患者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28]。(6)医疗机构要履行职责,加强药师的临床实践。医疗机构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制订相关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把药师的临床实践落到实处,使药师参与临床用药、药物信息咨询、药物监测等活动。实现两个“三位一体”(药师、医师、患者;药师、医师、护士)结构,为监护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4.7社会相关各界的支持

有效的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同样离不开社会相关各界的支持:①遵守国家法律、行业操守是大众传媒的责任和义务。不但对违法违规的医药广告要坚决拒载,而且对有关合理用药的科普文章要大力宣传,促进公众合理用药的意识不断提高。②涉药机构要积极宣传合理用药,以社区、街道、工厂、农村、学校为阵地,开展宣传咨询活动,促进群众走出“凡药必能治病或有益于健康”、“用药总比不用好”的误区,树立患者自我合理用药的意识。

药理学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R8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04-02

阿胶补血膏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由党参、阿胶、白术、枸杞子、黄芪、熟地黄组成。有补中益气、滋阴补血之功效。主治久病体弱血虚,头晕目眩,虚劳咳嗽,心悸健忘,产后虚损,妇女崩漏。

1化学成分

1.1皂苷类大豆皂苷Ⅰ,黄芪苷Ⅰ、Ⅱ、Ⅵ。

1.2糖类黄芪多糖Ⅰ、Ⅱ、Ⅲ,菊糖,果糖,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

1.3黄酮类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

1.4氨基酸类天冬酰胺,刀豆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色氨酸。

1.5无机成分铁、锰、锌、铷。

1.6甾醇类α-菠菜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α-菠菜甾酮,豆甾酮。

1.7生物碱及含氨类成分胆碱,烟碱,甜菜碱,阿托品。

1.8挥发性成分己酸,庚酸,正酸,蒎烯,苍术醇,苍术酮,白术内酯Ⅰ、Ⅱ、Ⅲ。

1.9三萜类蒲公英萜醇,苍术内酯Ⅱ、Ⅲ,党参内酯。

1.10无机元素铁、锌、铜、锰。

1.11维生素类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

1.12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单密力特苷,地黄苷。

1.13有机酸类苯乙酸,肉桂酸,棕榈酸。

2药理作用

2.1抗疲劳

阿胶补血膏9g/kg给小鼠灌胃,每天一次,连续7天,可明显延长小鼠的持续游泳时间,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2.2耐缺氧

阿胶补血膏9g/kg给小鼠灌胃,每天一次,连续5天,可明显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2.3耐寒冷

阿胶补血膏9g/kg给小鼠灌胃,每天一次,连续5天,可明显提高小鼠的耐寒冷能力,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2.4抗辐射

阿胶补血膏9g/kg给小鼠灌胃,每天一次,连续30天,对照组给同体积生理盐水,阿胶补血膏组存活率是60%,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是0%,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

2.5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2.5.1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体重18g-22g小鼠,分别灌胃阿胶补血膏每日6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8天。第9天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胸腺称重。脾重(mg/10g体重,X±SD)生理盐水组为(43.1±2.76),给药组为(46.9±9.7),两组无明显差异;胸腺重(mg/10g体重,X±SD)生理盐水组为(33.7±2.13),给药组为(16.2±4.41),给药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2.5.2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体重18g-22g小鼠,分别灌胃阿胶补血膏每日6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7天。结果表明: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X±S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4.37±3.20)和(0.6±0.04);给药组分(86.00±10.72)和(1.53±0.14),表明阿胶补血膏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2.6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家兔分别灌胃阿胶补血膏每日3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5天。结果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得的凝血时间生理盐水组分别为(4.5±0.35)分钟和(5.5±0.35)分钟;给药组分别为(3.0±0.35)分钟和(3.5±0.35)分钟,表明该膏有显著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2.7抗贫血

2.7.160Coγ射线加苯肼造成贫血:小鼠分别灌胃阿胶补血膏每日9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9天。结果表明:阿胶补血膏对60Coγ射线照射后贫血小鼠的Hb、血细胞比容均有显著增加。

2.7.2失血性贫血:家兔分别灌胃阿胶补血膏每日3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9天。结果表明:阿胶补血膏对失血造成贫血的家兔,有提高Hb、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1]。

2.8毒性试验最大耐受量试验:阿胶补血膏每日给小鼠灌胃900g/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349倍,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2]。

参考文献

药理学分析篇10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ssumptionaboutpracticingConstructivismtoanalysisofpreparationintCm

XUtunhaiZHanGLanzhenXUpeng

【abstract】Constructivismisaneducationaltheorytobuildtheentireknowledgesystem.itsemphasisisthereciprocity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thispaper,weproposetheassumptionaboutpracticingconstructivismtoanalysisofpreparationintCm,andtrytofindawayimprovingeducationaleffectintCmmajor.

【Keywords】educationtheory;Constructivism;analysisofpreparationintCm

【中图分类号】R3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27-02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通过激励、引导、启发、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识有如下特点: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

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

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

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3.2.2理念日趋进步。

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

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8]。

4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

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成果,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已在众多院校展开,取得了一致的好评。中药制剂分析具备中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的突出特点,所以研究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中药类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还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张兰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医教育,2000,19(5);32-33

[2]魏凤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经验与体会[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73-74

[3]陈丹,包国荣,《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J].药学教育,1999,15(1);33-34

[4]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18

[6]刘晓,杜倩,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n].科技咨询导报no.22.2007

[7]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5

[8]张彤,陶建生,徐莲英.《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完善[J].中成药,2007,29(3);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