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统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43

公司统计分析篇1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统计结果;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105-02

一、审计意见类型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501号》的规定,审计意见分为两大类: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又分为带强调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类。为研究需要,本文再将其细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段的无保留意见、不带强调段的保留意见、带强调段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六类。

二、1993~2006年度审计意见统计结果

(一)1997年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明显增加明显提高,到1999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

通过对1993~2006年度审计意见的纵向统计(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1993~1996年4年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次出现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渝太白a)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宝石a)各一份。此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到1999年达到最高峰17.23%,此后又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逐渐增强,同时也说明单位的会计责任也在逐渐加强。

(二)强调段的运用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在分析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我们发现:自1993年以来,强调段的运用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见图1)。这说明:一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比较注意利用强调段对重大事项进行披露,以此来提醒报表使用者谨慎利用该报表;另一方面也说明注册会计师可能在利用强调段既起到提请报表使用者注意,又不至于得罪委托人,可谓“两全其美”。

(三)历年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变动的幅度不大

从每年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见图2)来看,二者所占比例呈现出此增彼减的关系,但每种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在20%之内,变动的幅度不是较大。

(四)历年来标准审计报告为主导

从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的平均数来看,14年来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平均为90%,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平均为10%(见图3),整体来说,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占比例还是较小。

三、审计意见在不同年度表现特征的形成原因剖析

从上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形成上述各种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几项主要的原因加以阐述: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企业因管理层舞弊或者经营失败,导致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件不断增多。造成这种现象既有投资者方面的原因,也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方面的原因。但现实中很多投资者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向其索赔。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委托之前,一般都主动进行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此外,各国在立法方面也纷纷强化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又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增强其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意识。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审计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提高。近10年来,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入门门槛的提高,注册会计师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不断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就可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避免从轻而不恰如其分地签署审计意见。

(三)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的日益复杂化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主体日益多元化,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而法律法规对上述事项的处理尚未做出完善的规定;其次,会计为了体现其世界通用“商业语言”的功能,已与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许多地方的会计核算还处在进一步具体化和讨论之中。这两方面的原因就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找到参照物来判断各项会计事项是否公允,从而很难发表意见,只能利用说明段加以披露。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建议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执业质量,发表恰当的审计报告,增加境内外已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利用会计市场对外开放的机会,积极学习国际会计、审计的相关经验,修订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一方面更快的与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有章可循,减少其专业判断可能性。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期继续教育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包括法律、社会、经济等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注册会计师只有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具,才能满足执业的需要,保证执业质量。

(三)加强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监管

尽管一些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的是上市公司有购买会计政策之嫌,即上市公司选择能为其提供满意的审计报告的会计事务所。特别是在目前“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证监会的诸多措施很难真正实施,所以建议证监会加强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的监管,特别是对频繁更换事务所的公司,要查明其原因,予以监控,并对那些坚持原则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予以保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公司统计分析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环境信息披露 招股说明书 年度报告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从最初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管理层分析和讨论”的组成部分,转化为独立的环境年度报告,披露的行业也由环境敏感性行业扩展到其它类型,披露的内容由环境映像信息扩展到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或环境压力。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中,企业难辞其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环保部门统计,目前自然界遭受的污染物中80%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污染的治理情况,履行环境受托责任,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化、公开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等特征,备受公众、市场和政府的关注,其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透明和全面。人们也希望从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报告中了解其对公司环境问题的立场、态度和行动。基于此,我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研究样本。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中,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初步划分,造纸行业名列其中。造纸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但也是我国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行业之一,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位。因此,我们选取造纸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根据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造纸、印刷行业属于制造业的下次类,登陆中国上市公司咨讯网查询后,共获得截至2006年底在沪、深上市的造纸、印刷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32家,经过鉴别和分析,剔除造纸行业的下游行业印刷、包装及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家,共得到a股市场造纸行业上市公司23家,为本文的有效样本,其股票简称和上市时间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本文主要采取统计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样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招股说明书及2003-200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这些信息披露文件着手,揭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本研究中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咨讯》和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一)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

拓股说明书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除了生产特种纸的冠豪高新和凯恩股份外,其余21家上市企业都对环境问题给与了一定的关注,披露比例达90%,这与造纸行业的污染比较严重,国家对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有关。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企业环保信息披露的方式呈现越来越多样的趋势,由在风险因素与对策中披露扩展到募集资金的运用、业务与技术等部分。1997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的“环保风险”中披露,1998年以后扩展到“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2004年以后开始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在“业务与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的处理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达标情况等信息。2006年上市的太阳纸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更加全面,其在招股说明书的各个方面都披露了环境信息,并且在“业务发展目标”中独立披露了企业未来的环境保护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法规的日益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体上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初是有关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及对策,有关此项目的披露比例达到了100%,这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信息披露的内容逐步扩展到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资、三废排放量、污染物处理情况等,具体情况见(表2)。

除了环保风险外,有关环保投资的披露也是较多的,有11家公司进行了此项披露,其中有9家公司的披露较为详尽,分别是银鸽投资、美利纸业、福建南纸、民丰特纸、华泰股份、恒丰纸业、博汇纸业、景兴纸业、太阳纸业。披露的内容主要是环保费用支出、未来的环保投入金额,以及环保项目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减少量,对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公司进行环保投资对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等没有进行过披露。有关上市公司污染物情况的披露也逐渐增加,1998年上市的美利纸业披露了企业三废的处理情况;2000年上市的华泰股份披露了企业的“三废”排放量。2001年上市的恒丰纸业还对新项目投入使用后企业污染物的减少量进行了披露。2003年以后,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政策的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2006年上市的景兴纸业和太阳纸业都将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博汇纸业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中指出:造纸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将由破坏生态环境走向清洁生产并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将“发行人的环保情况”独立出来,详细披露了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情况、中介机构有关环保的核查意见等。太阳纸业的披露更加详细,其在“业务与技术”中披露了“与发行人经营有关的高危险、重污染情况”,包括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环保处罚情况、近三年环保费用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环境保护核查的情况等。并且其将企业未来的环保计划纳入了“业务发展计划”中进行了披露,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介机构对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情况的披露是从2004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颁布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年度报告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通过阅读分析23家样本公司连续三年共65份年度报告,发现除*St东泰、恒丰纸业、*St天宏在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中从未进行过环境信息披露外,其余20家企业都曾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87%,其中9家公司在连续三年年报、5家公司在连续两年年报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市公司主要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个别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强调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发生重大的与环境相关的事项时,企业会选择在重大事项中披露。除此之外,企业几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更没有一家企业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值得关注的是,St长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报中披露了由于控股公司环保治污未达标停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这也是造纸行业唯一由于环境问题而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例子。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见(表3)。

从(表4)可知,除了环保投资的披露比例最高外,有关排污费的披露也是较多的,共有10家企业进行了此项披露,披露比例达56%,其中5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连续披露了企业支付的排污费,而有关环保补贴和借款的披露相对较少,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非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企业的董事会报告或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披露,而有关环保拨款、环保投资、环保补贴、排污费等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通过对65份年报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性的内容仍占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投资、环保拨款等内容,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的某一科目中出现。如排污费的信息一般都是在预提费用账户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附注中出现。而环保拨款的信息一般出现在专项应付款或资本公积的报表附注中。而非货币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环境政策的影响。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税收减免和环保投资等。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到的有关募集资金使用、下一年度的生产计划等。四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来看,与企业会计处理相关的环境事项主要涉及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拨款、环保补贴,涉及的账户主要有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补贴收入、预提费用、管理费用等。但由于没有统一会计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企业在发生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事项时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并不规范。如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缴纳的排污费进行预提或待摊,计人“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实际缴纳时计人“管理费用”账户,但实际上只有St佳纸、St长控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预提的排污费,也只有St佳纸在2003年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其它企业均未披露预提的和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排污费金额。共有6家企业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披露了支付的排污费,其他企业均未披露。另外,晨鸣纸业将收到的环保专项基金计人了“专项应付款”,并在报表附注的收到的与筹资情况有关的现金中进行了披露,而华泰股份和山鹰纸业只在专项应付款中披露了收到的环保拨款,并没有披露收到的环保资金的现金流入。另外,还未发现一家企业设立有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科目进行披露。

(三)结论

首先,上市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相关性。无论从招股说明书,还是年度报告披露的内容都可以看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2003年以后上市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披露。我国目前仅有的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要求的法规,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一招股说明书》、《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等都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做出的规定,如对于定期报告很少有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对于临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规定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明显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第三,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压力导向型,而非市场导向型。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印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动机来源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引发的自主、自觉行动,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不高。第四,披露方式不规范,披露的信息主要为历史性信息,信息的可比性、实用性较低。环境信息披露具有随意,缺乏固定、规范的格式,信息的可比性较差;披露的方法主要采用文字叙述,披露形式单一;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的反映,如排污费、环保认证等,降低了环境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最后,披露目的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非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只是对公司如何支持环境项目、在环境方面从事了哪些社会义务等的一般说明。披露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和强化公司在股东、顾客、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环境主义者们眼中的良好形象,而不是真正履行社会报告责任或公共会计责任。

四、政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

由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保法规的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出台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强制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披露环境信息,逐步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特别是由于年度报告对决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分量,促使企业重视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二)建立规范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

近几年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瓶颈”在于法规及准则的缺失。建议政府部门逐步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制度、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具体准则,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促使上市公司将有关环境的会计事项与现有的会计制度相对独立地加以列示,以外部要求的形式促使公司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在全面推行环境会计准则之前,政府部门可选取一些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如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进。

公司统计分析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稳健性公司治理辩证关系

一、会计稳健性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会计稳健性,即针对公司经济管理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采用稳妥态度面对,公司会计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处理时,不能采用激进的方式,应从根本上对经营的各种风险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行考虑,进而对潜在的收益予以不确定性的计量。在最新的财务准则中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应尽可能地谨慎、稳健,尤其在交易确认,以及相关的事件处理时更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前做好效益产生的风险预估,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对负债和费用等进行低估,这就是对稳健性的要求。由此可见,稳健性思想对于公司而言就是一种相对保守的管理态度,这种思想要求对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保持稳健性作风。此种相对保守的会计管理思路对于公司管理而言就是促进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具有风险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其对公司管理的影响就在于帮助公司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公司经营管理思路

公司存在的根本意义即是盈利,而公司治理就是将股东、管理层、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等与公司相关的各项利益予以保障,在公司治理中会获得权利配置,从而实现公司存在的价值。公司治理在实际的管理中存在现实两方面的问题,即股东和管理层间的目标差异问题,以及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间的目标冲突问题。归根究底,后者的冲突是公司管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治理的核心机制有以下两点:

(一)股权方的公司治理途径

存在股权契约的公司治理方法是一种管理机制,股东作为契约所有权的拥有者,可通过公司的股权和资本对企业最终所有权干涉和决定,这时的最终所有权即为剩余所有权或剩余控制权。同时,股东拥有的获得与投入资本相适应的利益的权利,这个收益权实际上亦可称之为剩余索取权,即各个股东根据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差异获得的企业剩余收益。另外,应注意的是,股东要行驶公司的剩余控制权,持股是前提。就上市公司而言,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有两种方式来实现,一则是对公司治理的方式来实现控制权,一则是外部途径,即对公司股票的走向和价格进行控制,因此股东可以参与公司治理。

(二)债权方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在经营中,需要投入资本,而筹资的过程无外乎依靠银行或者金融市场,因此发行股票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但是企业的资本投入也不能脱离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在此情况下股东、管理人、债权人都将在公司管理中有权利参与责权分配。债务契约有以下几个特点,债务人需要对债权人负责,担保其债务合约得以履行,即在形成契约的同时提供一笔担保资金。若债务人违约,那么债权人则有权取消债务人担保资产的赎回权。若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则债权人有对破产公司财产的索取权,且优先索取。在企业的经营中,公司治理必须针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契约综合分析,比如债权人有获取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但同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却也无法受到债权人的支配和控制,也即是说债权人具有索取权,而不能对公司治理进行影响和干预,公司治理要重视债务利益划分,并保持其具有偿还能力。

三、会计稳健性渗透公司治理系统化研究

(一)会计稳健性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一种缓解冲突的重要机制,治理的效果将影响公司决策的方向和措施选择,而稳健性的会计策略则会影响公司治理的决策,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系统化,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的决策角度入手。公司治理中企业的两权分离所产生的的是管理机制的改变,主要是控制管理层的管理行为,其中管理层有扩大自身利益的趋势,因为股东和债权都会影响公司治理,所以稳健性的会计思想可以帮助公司治理来降低决策性风险,即控制公司治理中出现的某一方的利益无限扩大,从而控制公司治理决策中的风险激增,保持决策公平性。

(二)稳健性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水平提高

稳健性主要是降低盈余被过高的估计,因此会计稳健性渗透可以提高会计指标的薪酬契约和债务监督的效率,更好地帮助公司治理来保护资本持有者的利益,以满足公司治理的目标,即平衡各方的利益。从股东的角度看,会计稳健性可以避免企业高管借助推高盈余预估而获得不合理的利益,并获得高薪酬的可能性。可见稳健性会计思想可以帮助公司治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控制机制,实现对利益分配的系统化,也就提高了治理水平。

(三)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受到公司治理和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所以很多研究都从其关系上入手,但是公司治理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却呈现差异性,总结其研究的角度有两种:一种契约和的角度,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治理中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公司治理的结构如果松散则问题严重,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也就强,即如果公司治理的效果弱,则会计稳健性作用就强,因此会计稳健性可以从某方面替代弱化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效果;一种是监督作用,公司治理越强就会导致对高层的约束力提升,公司的管理人员受到财务监督的促进,会尽快而全面的揭露风险,也可以提供可验证的盈余信息,会计稳健性也就越高,二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四、结束语

公司治理的系统化关注的是如果配置资本利益,因此在强化管理效果的同时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强化,而稳健性的财务管理准则可以帮助其从决策、利益划分、信息披露等环节上保持一种稳妥的态度,因此公司会计系统选择稳健性,则可保证公司治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斌,徐先知.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稳健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0(3)

公司统计分析篇4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允价值摊销期权费用

2006年1月1日,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规范化激励工具的引入,大大促进了国内上市公司规范化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截至2008年7月18日,沪深两市有100家上市公司按照《管理办法》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其中30家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无异议备案。

从国际实践来看,股权激励伴生的激励成本及其会计处理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中尤以“期权成本费用化与否”成为焦点之争。而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激励成本费用化”的基本原则。本文参考上述30家公司2007及2008年年报数据,发现了上市公司在激励成本与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代表性问题。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统计分析

(一)总体概况

1.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

虽然30家上市公司均已获得证监会的无异议,按照证监会《管理办法》的规定,可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实施。但是根据年报披露资料显示,在过去两年内只有2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他7家由于各种原因未作实施(年报未作详细披露为何种原因)。

2.年报披露情况

上述23家已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中,有20家明确披露了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未来利润可能影响的金额,其余3家公司年报中没有提及股权激励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或仅提示对未来会产生影响但未定量说明影响的额度。

(二)激励工具公允价值计量

在19家披露激励工具公允价值的公司中,有17家采用的激励工具是股票期权,采取的期权定价模型分两类:Black-Scholes模型和二叉树模型,分别为9家和8家。

在计算期权的理论价值时有较多的参数需要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其解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需要遵从第4条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对于授予的股份期权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其市场价格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应当参照具有相同交易条款的期权的市场价格;以上两者均无法获取的,应采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选用的期权定价模型至少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期权的行权价格;期权的有效期;标的股份的现行价格;股价预计波动率;股份的预计股利;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从我们的统计样本来看,各上市公司对无风险利率和波动率的选取主观性较强,差别较大。比如,披露无风险利率选取的11家公司中选择3.33%作为无风险利率的有3家,选择4.14%的有2家,另外还有6家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从2.25%到4.67%不等。

在波动率这一指标的选择上则更加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两家选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波动率。主要是在选取历史股价数据的时间区间不同,长的有从2001年开始算起的,短的有以授予日前90天的数据为基础,其他的则在这之间,或者没有明确披露。

(三)激励成本摊销方式的选取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对于可行权条件为规定业绩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根据最可能的业绩结果预计等待期的长度。

在公布摊销各年度摊销额度的几家公司中,虽然没有公布摊销方式,但通过计算还是能够得出各自摊销的方式,大部分公司采取了分年度对应等待期摊销的方式,即在下一年度行权的期权费用在此之前的一年时间内摊销,而不是每一期分期行权的期权费用都在第一年摊销。

如某公司激励计划规定一年等待期后可行权50%,再过一年可以行权另外50%,假设总的期权费用是200万元,则该方式在第一年摊销的期权费用为100万元,第二年摊销的期权费用也是100万元。小部分公司采用了累计摊销的方式,也就是说将第一年时间视为每一期可行权期权的等待期。还是上面的例子,则该方法在第一年摊销的期权费用就是100+(100×1/2)=150万元,第二年摊销的费用为50万元。

再以华侨城为例,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公司将以发行新股的方式,向激励对象授予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7元/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按照公司股份支付授予日(公司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东大会通过日)计量,权益工具当日收盘价为11.68元,授予价为7元,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4.68元。由于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权益工具存在1年的等待期、1年禁售和4年限售期,因此激励计划期间共需确认23400万元的股份支付费用,按照各年度可以解禁的权益工具分摊该部分股份支付费用。每年承担的股份支付费用如下:2006年确认2778.75万元,2007年确认5557.5万元,2008年确认5557.5万元,2009年确认4582.5万元,2010年确认2876.25万元,2011年确认1560万元,2012年确认487.50万元。上述股份支付费用对公司需确认年份的净利润存在影响,但对公司净资产无影响。

(四)激励成本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期权费用对每期的净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都需要根据最佳估计对股权激励产生的当期费用予以确认,这直接造成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减。

根据相关统计,在19家披露激励成本的公司中,2007年应摊销费用占2007年净利润的比值从5.79%到100%以上不等,巨额摊销期权费用直接也导致了伊利股份和海南药业出现负利润;而整个计划应摊销的费用与2007年净利润的比值则在10%到180%之间,平均值则为56%。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已获得证监会无异议的30家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来看,在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信息披露详细程度差别较大

对股权激励计划对业绩带来的影响,各公司披露信息的详尽程度差别巨大,有的仅给出年度应摊销费用额度,有的则事无巨细从波动率到摊销方式一一列明。

(二)激励工具成本计量的参数选取主观性大

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期权激励价值时由于参数较多,且参数的选择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各个公司在选取指标时随意性过大,如选择无风险利率,11家公司有8种取值。计算波动率这一指标时更是千差万别,没有任何两家选取相同的历史数据时间区间。

(三)激励计划的费用对业绩影响较大

由于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激励成本费用摊销集中在等待期,激励计划对等待期的业绩影响较大。根据测算,公司在等待期每年需要摊销的激励成本金额可达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由此对等待期内净利润的影响巨大,一方面容易误导投资者,不能真实全面了解公司业绩增减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层操纵利润创造了可乘之机。

三、结论与建议

从前述统计分析来看,参数的选择会很大程度影响股权支付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选择有利于激励工具公允价值偏低的参数,由此造成了激励工具价值的不“公允”。而对于摊销方式的不同处理,也会影响到对当期利润的冲减程度,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根据其战略规划,选择不同的摊销模式,形成利润操纵的空间。因而,监管部门有必要对股权支付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与会计处理信息披露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与指导。

而作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来说要加强自律性,在实施激励计划的时候就要对激励成本的计量、对未来的业绩影响等做出科学合理的预计,通过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07年).

[2]胡继之,段亚林.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设计与监管,深证综研字第0029号,2001年2月8日.

[3]邢俊英.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理论和现实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4]曾晓松.经理股票期权的设计、估价、会计反映与改进.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第4期.

[5]梁瑞芳.股权激励遭遇“冰河期”.当代经理人,2008(1).

公司统计分析篇5

[关键词]统计理论;电力统计实践;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C8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83-01

电力统计工作和所有统计工作一样,其在数据的收集、整理环节工作量巨大,而且整个统计流程异常繁杂。关于如何做好电力统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电力系统和电力统计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理论与统计工作

(一)统计学的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以数据的搜索、收集、分析、整理、描述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综合性科学学科[1]。其工作过程中会用到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知识,其范围几乎可以涵盖整个社会和自然学科的所有领域。其工作目的是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后达到对所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状况的全面认识。但是本文中的统计理论并不是统计学的学科理论,而是一个集学科研究以及具体实践工作的方法论和操作方法为一身的复杂整体。

(二)统计理论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

统计理论在所有具体统计实践工作中都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整个统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一切,对于统计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以电力系统的电力统计工作来说,统计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其作用贯穿整个电力统计工作的始末。

统计理论不仅可以帮助电力统计工作者对整个电力系统以及电力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科学地认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将相关电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由此结论来指导和监督整个电力统计工作。

二、电力统计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电力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部门也大多实行市场化运营,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些一直以来由国家电力系统统一管控的部门很难适应,尤其是在电力统计模块表现的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统计理论为电力企业自身服务的力度不足,统计主体无力承担复杂的电力统计工作,以及在电力统计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新兴统计技术,因此导致电力统计工作困难重重的实际现状。

(二)电力统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电力系统在电力统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问题,一类是主观性问题。客观性问题主要是指统计过程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统计制度的支持。电力部门对统计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电力统计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够,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统计理论的应用,甚至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电力统计制度。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电力统计工作的发展以及新型统计技术的应用[2],而且由于他们对已有的电力数据重视不够,所以不能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和改善。

主观性问题主要是指电力统计工作中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不够,而且数据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欠佳。由于从事电力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认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导致其在电力统计过程中对数据信息的重视不够,而且所收集数据的质量也不高。即使后期能够将统计得来的数据用来服务整个电力统计工作,也会由于其准确度不够高,得出的结论不准确、不科学,最终导致电力统计工作的设计和整体规划环节出现错误。

三、统计理论在电力统计工作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统计制度

为了规范电力统计工作的具体环节和流程,加大统计理论在电力统计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力度,电力部门完全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有助于自身工作完善提高的科学统计制度。一个科学完善并且适合电力部门自身发展的统计制度,不仅可以完善整个电力统计管理体系、完成电力统计工作中所要求的各项指标,而且还可以从技术和制度上为电力统计工作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

在进行电力统计制度的建立工作时,一定要结合电力统计工作的现状,结合广大民众的实际需要,综合考量电力统计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统计的真正意义,用统计得来的真实数据为整个电力系统在各项工作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和技术支持[3]。电力统计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繁琐的电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上,对于整个电力统计工作来说,能够以一个科学完善的电力统计制度来约束和管理整个电力统计工作过程异常重要。

(二)对整体电力统计工作的全面指导

统计理论对于电力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电力统计环节,而且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统计和决策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统计学知识可以快速准确地搜集、整理、分析所有的电力统计数据,最后将统计结果提供给电力部门,使电力部门可以最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到整个电力系统目前的运营情况和生产现状,并以此做出相关的决策。此外,统计理论可以帮助电力部门管理和监督整个电力统计工作实践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为后期经营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对电力统计工作的工作设计环节的指导

统计工作中的设计环节在整个统计过程中占据着先导性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样,电力统计工作中的工作设计环节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做好对电力统计工作的工作设计,可以为统计后期的工作提供许多方便。例如,统计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判定一目了然,因为这一系列工作都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工作程序进行的。由此可以得知,统计理论在电力统计工作设计环节的重要性,其在指导整个电力统计流程的设计和合理安排上具有指导性意义。

(四)对电力统计工作的调查环节的指导

调查是所有统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整个统计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调查工作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统计过程的实际效果。在电力统计工作中,调查作为获得原始电力数据的重要手段,其工作质量以及所调查对象的配合度、调查数据的可信度都是整个电力统计工作中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电力统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统计理论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手段来获得准确有效的电力数据。例如,在统计学知识的指导下,可以适当放宽电力统计人员的自由权限,让电力统计人员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合适的调查手段等。

(五)对电力统计工作的数据整理环节的指导

统计工作中的数据整理环节向来是以复杂繁琐著称,对数据整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统计工作者要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电力统计人员要掌握统计学中数据整理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最科学、专业的数据整理方式服务于整个电力统计工作[4]。

(六)对电力统计工作的决策环节的指导

决策环节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收尾工作,前面进行的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统计决策服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一环节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其作用也被相关负责人淡化。这种现状要求电力统计人员不仅要重视整个统计的决策环节,而且还要在决策的过程中关注具体细节,最后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做出科学的决策。

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统计理论在电力统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统计人员更应该在以后的电力统计工作中重视统计理论的应用,进一步改善统计工作的现状,更好地促进电力统计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爱琳.统计理论对电力统计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探究[J].大科技,2015,(4):291-292.

[2]吴俊芳.统计理论对电力统计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探究[J].广东科技,2014,(22):30-31.

公司统计分析篇6

1.统计深度不够,数据不精细。新疆天业集团的能耗情况对整个园区的子单位的能源购进、消耗、库存等方面统计较好,但是对于省内部分子公司的实时动态数据监控以及省外的能源统计工作并不能正确的反应,公司全局的能耗统计不完善,各单位能耗不能无法准确的计算,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能源管理的认识不足,对能源统计及管理的基础较低;部分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能力不足,对公司的能源统计制度和相关软件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对一些数据不能很好的把握,随意性报表的情况时常发生,对能源统计体系理解不深;没有计量基础,统计出来的数据可靠性低,各单位配备统计设备不全、失真,也为能源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部分单位提供的数据时效性较低,导致集团公司汇总的数据往往不全面。

2.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队伍不稳定。在新疆天业集团的能源统计管理队伍中,部分子公司没有设置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统计工作岗位的兼职工作人员较多,专职人员较少,变动频繁,造成了数据对接不准确等情况。部分能源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子公司的能源统计工作聘用兼职管理人员,这样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精力在其本职工作上,对统计管理工作投入精力不足,也存在部分员工进行数据造假等现象的存在。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大大地限制了能源统计工作的深入和发展,也在集团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开展上成为了绊脚石。

3.统计数据缺乏后续分析。集团下的一些子公司的能源统计工作仅仅停留在了表明的能源消耗的统计上,并没有将能源统计工作反馈到生产和管理中,部分子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指标并没有贡献其特殊价值。受到部分子公司的数据不齐全、不完整的影响,很多数据也难以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准确的分析基础,对后续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指导能力不足;非全面性的统计数据在生产指标和销售指标等分析上,为各职能部门的决策过程提供的服务不准确。受到人才的限制,即便数据指标充足、完整,部分子公司的分析也停留在增长、降低等简单的趋势划分,并没有对数据进行成因分析、节点查找等分析,对能源消耗的整体把握进程中的预测和控制性不好。

二、提高能源统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能源统计管理指标体系。企业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企业能源购入存贮量、企业能源加工转换率、企业能源输送分配程度、企业最终能源转化率、非生产性能源消耗、能源节约指标统计量、回收的可再利用能源等。企业要结合公司自身的统计能力和特点,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指标,确定可行的能耗数据分析方案并加以统计分析,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增加统计指标和开展深入分析,建立较为完备的精细化统计平台,充分的展示企业产品结构下的各产品的能源消耗指标、企业内部所考核的能源转化等等,及时、准确地反应企业内部的能源消耗程度和趋势,为企业在能源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真实数据提供基础。

2.加强企业能源统计基础管理工作。

2.1建立原始能源统计档案。企业应改善能源原始记录档案制度,建立原始能源档案记录,对不同工作能源岗位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各能源消耗指标进行有序、完备的记录,经整理与汇总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类编制成原始能源统计档案。

2.2完善计量管理体制。完善计量管理体制需要先进的仪表设备,要依据各生产工艺部门开展各自的数据指标观测和记录,对记录数据的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和校正。

2.3创新能源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软件将各子公司的数据指标同总公司的数据指标进行联合分析,构建集团大数据能源分析平台,以较好的时效性、准确性为各子公司提供生产、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建议,提高总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能源数据管理监控。

3.提升统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虽然节能减排是促进集团和子公司发展的重要方法,但是没有优秀的人才,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不高也会大大的限制集团及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要减少专业能源统计工作者的流失,确保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老带新、手把手教等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后备统计人才资源和力量,任用责任心强、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企业要在把握统计型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对于新老员工在专业化知识领域的能力提升,开展定期的培训班,学习信息化、自动化、能耗分析软件的学习与各种交流活动,选派优秀统计分析管理人员到各子公司进行管理交流,以及到到业务部门展开数据调研,提升数据分析人员对公司业务的把握和整体的分析能力。

4.加强能源统计管理方面的绩效考核。全体能源统计管理工作人员应以《节约能源法》为依据,在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下,完成每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对数据负责、对工作负责,为确保每一项数据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做到百分之百的核对;对数据分析不停留表明,根据分析手册开展能源消耗的深入分析,寻找数据与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公司的发展出力。对能源统计管理工作小组实施全程的绩效考核,重点奖励能够寻找出重要指标数据节点的工作管理人员。

公司统计分析篇7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 物流上市公司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行业会计制度,首次规定了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四项,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我国颁布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又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八项,即上市公司除继续老四项计提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会计完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企业的不同资产因其性质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例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不能足额收回的风险,计提坏账准备后有助于对企业资产真实风险程度的评价;存货的特性决定了其安全性风险较高,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并计提跌价准备是防范存货发生价值损失风险的需要;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具有持有风险和变现风险,根据实际风险状况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评价投资风险程度的结果;价值损耗是固定资产风险的表现,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虚化的账面价值可能会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实力,从而产生虚增账面资产的风险。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是会计对其风险估计的结果。一般来说,除了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大部分都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实体价值降低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资产实体价值不能足额变现的风险,这正是会计上规定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必须提取减值准备的原因。

目前,有关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分析和统计描述上,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我国物流上市公司为例,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现状,对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做出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物流业归属于“交通运输、仓储业”,通过查阅“东方证券”网站上“交通运输、仓储业”每一个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筛选出以物流业务为主营业务的3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报告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相关资料从巨潮资讯网站(省略)、锐思数据(省略)获取。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使用了SpSS8.0统计分析软件。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1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资产减值准备总体计提情况来看,34家公司都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均值为3.5751%,最小值为0.03%,最大值为51.55%,而标准差则达到了8.86%。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较低,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而不同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差别较大,一方面说明不同公司资产的质量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公司的风险偏好不同。

通过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普遍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34家上市公司中,除3家公司未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外,其余31家公司都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12.257%,最小值为0.11%,最大值为89.3%,而标准差则达到了18.376%。除1家公司未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其余33家上市公司都对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22.5702%,最小值为0.5%,最大值为88.82%,而标准差达到了25.5058%。

由表1可见,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3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期末存货,但只有14家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均值为6.0696%,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7%和19%。11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短期投资项目,但只有6家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均值为25.0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长期投资项目,但只有13家公司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均值为32.5510%,最小值为0.10%,最大值为100%,标准差达到40.034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固定资产项目,但只有17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值为1.7844%。

由表1可见,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2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在建工程项目,但只有3家公司计提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28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无形资产项目,但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委托贷款项目,因此都未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2.相关性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由表2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资产总额正相关,并且在0.0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越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表2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2)资产减值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的关系

由表3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负相关,并且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越多,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越少,说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利润分配由显著影响。

表3资产减值准备与未分配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四、结论

1.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偏低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但计提比例普遍偏低,公司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2.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偏窄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3.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不科学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采用了以账龄分析为基础的比例计提法,但对于其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则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各公司间的差别较大。

4.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资产总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

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未分配利润越少。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资产也是风险,首席财务官,2006(8):15

公司统计分析篇8

拿数据说话的企业最初没有数据

赵爱学说雪迪龙是“拿数据说话的企业”一点也不为过。在官网上雪迪龙如下定位自己:“‘环境与工业分析检测专家’,专业从事分析仪器仪表、环境检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运营维护服务”。简言之,雪迪龙用研发的产品为工业生产过程、环境质量等做好检测,是不折不扣的拿数据说话的“环保”企业。

面对2012年3月上市至今其市值已达70亿元的佳绩,赵爱学笑言,“拿数据说话的企业最初没有数据,客户欠了多少钱都弄不准”。“2001年公司成立时,规模很小,不知道要建统计台账,财务意识也很淡漠。”2003年,昌平区统计局一次检查台账的例行公事,让雪迪龙知道了政府统计的存在。“2005年,雪迪龙的规模已经发展到符合‘规上’的标准了,昌平区统计局队正式通知我们开始报送统计报表。”因发现统计与财务的体系并不一致,雪迪龙开始在财务部门陆续设立专职的统计岗位,建立统计制度。至此,赵爱学坦言,他们仍然把做统计工作定位于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仅此而已。

“2010年的‘大教训’是一次深刻的警醒。从此公司上下对统计的作用刮目相看,统计也开始真正融入公司管理之中。”赵爱学提及的教训发生在2010年,雪迪龙打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本以为公司的基础数据已经做得很扎实了,但当相关部门向公司要详细资料时,我们都傻眼了,发现统计工作‘做了’与‘做好’完全是两回事。只好临时组织一批人,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通宵达旦,把公司成立以来十年的数据全部细致地重新整理一遍。”身为统计工作管理者的赵爱学自嘲自己犹如井底之蛙,根本没想到统计在关键时刻还有如此大任。从这一刻起,公司高层也深刻地意识到:统计原来不是企业的负担,只有把统计思维、统计工作与公司管理相结合,给统计更多的空间,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命力。“经过此次洗礼,统计地位节节攀升、统计制度一应俱全,统计数据在公司彻底做到了随时需要随时抓取”,赵爱学如此描述统计的变化。

统计是占领市场先机的指路明灯

“相较财务报表,公司高层领导更爱看直观易解的统计报表;在雪迪龙的信息系统里,统计工作人员的权限是最高的,统计员能看到公司几乎所有的报表,但财务等人员却看不到统计报表。”赵爱学用两个例子来说明统计在雪迪龙中的地位。统计工作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如指路明灯般在企业决策中熠熠生辉。

“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雪迪龙能从一穷二白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工业过程分析与环境检测的排头兵,这与我们敏锐的市场反应是分不开的,而统计具备的前瞻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赵爱学介绍,在雪迪龙,大多数市场分析人员的真实身份是统计人员。无论是从公司内部,还是从国内外市场搜集来的数据,基于此做的分析都是雪迪龙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据。“2005年,雪迪龙与西门子公司进行生产合作,我们提出需增加电力行业分析仪器订单,最初西门子并不同意,但我们执意增加,理由很简单,数据显示中国有大量的电厂存在,相关分析仪器必然有广阔市场”,后来的事实证明雪迪龙的预判完全正确。2007年前后,当很多同行业竞争者对人烟稀少的新疆、内蒙古等地市场不屑一顾时,多年的分区域业绩报告告诉雪迪龙,这些地区眼下虽对检测产品市场需求较小,但增长力不可小觑,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雪迪龙迅速调整订单,占领这些市场,等到2010年竞争者意识到此地排污严重,意欲开拓之时,机会当然是被早有准备的雪迪龙抓住。2008年随着首钢搬迁,雪迪龙逐渐失去了这位大客户。“准确地说,影响了一年,但长期来看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只会锻炼我们化危机为机遇的能力”,赵爱学说道。据悉,在首钢搬迁之时,雪迪龙早已研发出比当时更具市场需求与潜力的换代产品。

2001年从化肥领域过程分析起家,2005年攻克水泥行业,2006年跨进钢铁行业,2008年涉入煤化工行业,2009年之后进入新兴的多晶硅和生物质应用等领域;从最初做产品、配套设备,到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再到生产、运维。雪迪龙一路走来,从弱到强,不懈地打造着自我突破的升级版。“在雪迪龙看来,市场永远都充满了机遇,关键是要具备敏锐的嗅觉,从数据分析中探查市场的动向,抢占先机”,赵爱学道出经营的真谛。

统计渗透于公司管理的每个细胞

在雪迪龙,统计不仅在宏观决策领域显示威力,在微观管理中也举足轻重。

“我们充分利用政府统计部门布置的能源统计报表,评选出谁是公司的节油达人。通过此举,油用多、用少不再是糊涂账,节油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操作手册》的诞生也彰显出统计的效用。“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现有员工700多名,每年新加入的员工达100多人,可业务培训很难做到经常化,基于统计思维设计出的《操作手册》就是员工身边的业务导师。”赵爱学介绍,雪迪龙各个部门的统计员,除了要统计“业绩”,还要统计“错误”:及时记录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经过层层汇总,产生全公司“出错数据库”。之后,相关部门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哪些方面易错,针对错误对症下药。《操作手册》也由此产生,虽然里面“错误连篇”,但非常实用,是新人必备的避错法宝。

当数据总能预知察觉不出的先机时,谁还敢轻视统计工作?当“亲手统计的数据直接帮助公司进行宏观决策”时,谁的内心深处不会升腾出成就感?从被动完成到引以为荣,统计工作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也在变化着。“现在很多人主动请缨干统计工作。”据了解,目前雪迪龙除了在财务部门设立统计专岗以外,每个部门都有一位兼职统计员,他们都是“统计爱好者”。在满足常规的来自于政府、企业的统计需求的同时,为了方便部门的管理工作,大多数统计员还为各自的部门设立了各类性质的数据库,为部门发展留下见证。

公司统计分析篇9

企业核心信息系统的建设是1个从初级到高级的长期过程,澜沧江公司也不例外。由于业务内容的不断拓宽和深化,加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为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水平,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信息系统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决策、实施和管理。确定根据“务实、高效、节俭”和“统一标准、全面规划、急用先上、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2004年初,公司启动了水电基建工程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005年6月底,系统中的合同管理、造价管理和工程量管理等三个业务子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先后完成,2005年10月完成了概算与投资计划、与财务系统(珠海远方)接口的开发工作。经过对各业务子系统进行测试和综合评审后,制定了“先试点、逐步完善、成熟一个模块推广一个模块”的思路和原则,开始进行系统的实用化试点应用工作。2005年11月初,公司启动了部分功能模块在漫湾二期的试点推广工作。在推广过程中,克服了人员少、数据量大等各种困难,按期完成了上线试运行所需的数据整理、录入和校核等工作,12月中旬部分功能模块(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工程量台帐管理、与财务系统接口)实现了上线试运行,2006年7月通过了公司组织的系统功能验收。通过试点应用和完善,初步建立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对应关系,实现了从合同基本信息管理、报量结算、审核、支付、报表打印输出等管理需求,提高了电站基建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在漫湾二期成功试点推广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启动系统在糯扎渡筹备处推广应用工作,在推广的过程中,根据公司管理提升的要求和现场实际需要,多次专题组织对系统功能和应用的总结和研讨会,不断优化和完善系统功能。通过几年来的实用化应用和完善工作的开展,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进和扩充,应用已日趋成熟,目前系统已在澜沧江公司主要的下属基建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成为澜沧江公司水电基建工程管理的核心业务系统。根据公司分级管理的要求,在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还同步开发了公司昆明总部侧的水电工程基建管理综合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下属基建单位系统数据的实时同步和汇总功能。通过进一步挖掘数据功能,为公司管理和决策层提供了统计和分析需要的各类指标。

澜沧江公司水电基建工程管理系统是对基建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从项目前期,到基建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投资控制、财务分析,直到达标投产验收,最后平滑过渡到生产运行期管理,是1个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的信息平台。系统支持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包括合同管理、造价管理、工程量台帐管理、概算与投资计划管理、统供物资统计核销、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等功能。

在系统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确定了数据采集层、管理业务层和决策层的三层功能体系架构,树立以合同为主线,以概算为纽带,实现对水电基建工程的全方位管理的思想,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

澜沧江公司水电基建工程管理系统基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和知识、结合中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经验和特点,以业主对基建项目管理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共享的信息平台上,以统一的项目结构为基准,实现对水电基建工程的全面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梯级流域多项目管理,同时管理多个项目,支持项目管理知识库。通过系统的长时间应用,不断积累项目信息,形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库。通过对项目管理知识库的充分挖掘、分析,为项目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借鉴和参考,从而降低项目风险,加强对项目的控制能力,提高项目的质量,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2)规范基建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基建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从项目前期,到基建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投资控制、财务分析,直到达标投产验收,最后平滑过渡到生产运行期管理,是1个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集成信息平台。系统支持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包括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概算与投资计划管理、工程量台帐管理、统供物资核销、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等主要核心业务。3)建设集成可扩展的工程项目管理平台。通过对基建工程主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对基建项目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在相关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具备扩展为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从最核心的业务功能开始建设和应用,逐步扩展,进而形成整个公司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解决方案,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稳步有序地开展。

工程合同管理包括进度合同管理和非进度合同管理。主要功能有:合同树状结构的建立、合同信息录入、合同单价分析、合同耗量分析、合同投资计划、合同执行与跟踪、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合同历史、合同访问权限、工程量指标汇总分析、合同统计分析等功能。将合同管理延伸到了施工方和监理,实现了对项目进程的实时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有效的实现了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实时化和透明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水平。功能流程图和实际界面如图2。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概预算平台建立、标段文件管理、工程单价管理、综合单价管理、报价管理、统计汇总分析功能。工程量管理包括工程量概要信息管理、签证台帐、设计变更台帐、现场签认量台帐、对照台帐和基建项目报表体系等功能。概算和投资计划管理包括概算体系结构的建立、查询合同与概算对应关系、建立投资计划、投资分析、预算分析和数据汇总分析功能。基于集成的平台,通过建立合同与概算的对应管理,实现了概算计划的实时分析和图表展示。统供物资统计核销管理包括统供材料统计、专供材料差价统计、统供骨料统计、统供混凝土(砂浆)统计、施工用电结算统计、统材耗量核销统计等功能。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规范和标准管理、质量检查体系管理、质量检验管理、质量问题申报管理、质量事故记录、质量奖惩管理等模块。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目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工作计划、安全事故管理、安全整改管理、安全奖惩管理、安全工作总结。文档管理子系统能够有效地组织每个文档的生成、存档、控制文档的分发、版本控制、监控文档的流转及管理文档的存取和访问权限;应用系统内的相关业务功能模块可访问相同的信息,文档的位置可以置于网络的任意节点上,并应用共同的系统规则;文档管理包括文档的生成与维护、文档的归类检索和统计等功能。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基于用户和角色的个性化门户配置;个人门户的界面、展示指标的用户自定义设置;绩效考核指标配置;流域各基建点的投资情况数据收集、汇总和展示;根据预定义的临界值设置投资情况预警;各种方式的图形化展示:仪表盘、直方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功能。如图3。

系统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见图4。其中:第一期实施内容为:三维模型与iFS合同管理、计划管理和进度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为新增内容,黄颜色组件为备选组件;第二期实施内容为: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灰颜色都分为生产运行阶段可扩展的备选模块。公司总部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构成系统核心运行环境,各基建单位配置电站侧服务器,整个系统以分布方式进行部署。通过广域网络,定期将基建单位侧的数据同步到昆明本部侧的系统中,从而实现公司总部对各在建工程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iFS Foundation1开发平台开发出基于国际先进的B/S数据架构和个人门户(portlets)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概念,实现数据汇总。

2007年,在云南电力行业协会组织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申报评比中,澜沧江公司公司水电基建工程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获得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电力行业协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比,获二等奖。

公司统计分析篇10

【关键词】针织服装成本

一、六安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传统成本管理状况

公司在实施eRp系统前已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根据公司本身的生产特点和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同时公司在实行eRp系统前已基本建立了从订单、采购、库存到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人事管理等环节的标准作业流程,公司有较为成熟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完整的定额标准和较完善的定额管理制度。

(一)成本计划方面

在实践中,该公司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例如项目测算法。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成本控制方面

该公司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本计算方面

公司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情况,运用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运用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缺点,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骤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机结合。

(四)成本分析方面

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采用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成本分析方法。一是从开展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与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成本分析的内容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成本分析对企业决策的支撑作用。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

公司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

二、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成本核算分析控制和会计流程方面:

(一)成本核算

制造费用的分类不合理。该服装公司在使用eRp系统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并将各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但并未对制造费用进行再一次区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这样的分类并不利于考察产品成本动因,难以正确计算产品的赢利,也无法揭示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了。因此,该公司使用传统成本管理时,在成本控制和利润预测方面比较薄弱。

产品品名混乱。该公司在使用eRp系统前,由于没有实现一体化,导致各部门使用各自的品名对材料、半成品进行核算,品名混乱,这样,在月末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将不同部门的品名转化一致,不仅浪费了大量协调沟通的时间,还较易出错。

“人为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计算过程中人为或主观因素掺杂过多,影响核算的准确性。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人为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人为地调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确定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不是按照规定或固定标准确定的,而是按照对当期损益的影响来调整的。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成品成本。主要是为了使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成品成本。混淆不同产品成本。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的成本,以调节跨年度的利润。以上这些情况都造成了产品成本结构的混乱,成本分析控制难以执行。

工作量过大。该公司拥有六大生产主车间,且由于传统的成本核算中各部门缺乏联系,成本核算计算过程繁杂,尤其是到月底涉及费用分摊、成本还原等会计事项时成本会计的工作量很大。

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该公司虽然制定了成本标准和费用定额,但在具体执行时,成本计算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作业层次、落实到产品的调度、材料员、统计员及成本核算人员。

(二)会计流程

该公司目前采用会计电算化,但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真正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框架的束缚,仅是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高度模仿。

目前该公司运行的会计电算化是如下过程:会计人员手工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和编制记账凭证——将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登记账簿——生成会计报表,其本质上就是手工业务下的业务流程,只是将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许多不必要(如编制试算平衡表)和无效的中间工作(如期末账项调整)的生成全部程序化,交由计算机程序完成。这种会计业务流程对于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有如下的缺陷: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从该公司的成本管理流程可以看出,由于它的会计业务流程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它的成本管理所反应的资金信息往往滞后于物资信息,成本信息与业务信息不对称。例如,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至少要滞后一个月,时效性很差,而这种成本信息滞后使管理层不能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无法对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控制,这样就影响到信息的质量,降低了相关程度。该公司传统成本会计流程难以为管理决策服务。该公司的传统成本流程采集的只是一些业务数据的简单历史记录,忽略大量管理信息,而大量管理信息的缺失自然很难为管理很好的服务。

三、eRp系统实施后,六安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的变化

所谓eRp是英文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公司实施eRp系统管理后,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分类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分析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容概括如下:

eRp系统下的成本计算和成本核算。该公司的eRp系统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滚加法。滚加法是按照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底层向高层逐层累积。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计划生产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采用滚加法进行成本计算时,滚加的结构和依据就是产品的物料清单。在物料清单中,处于各个不同层次的物料项目的成本都包含两部分,即:本层发生的成本和底层累计成本。

公司在eRp系统下,成本核算打破了传统的按经济用途对费用进行分类的方法,而结合成本习性将成本费用玢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成本制度,将每个成本要素进一步划分为数量标准与价格标准,不仅简化了成本计算的过程和复杂程度,同时由于标准成本是一种“定额成本、相关成本”,在成本制度上排除了成本要素归集的随意性,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建立了较好的基础。

eRp系统下的成本控制。由于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因此公司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可以帮助财务主管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该公司在eRp系统下的成本控制基本工作程序如下:制定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的具体的标准。该公司是用定额法确定这些标准。分析评价。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费用三项,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应根据技术部门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物资部门的标准价格算得,直接人工成本标准应根据劳动人事部门指定的劳动工时总额(财务上称为标准工时时间)乘上标准工资率求得,制造费用分摊标准可按设备的生产能力分摊。标准成本控制阀是一种较理想的始终控制成本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控制对象事先确定标准成本,并设立标准成本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成本作比较,计算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将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内。

eRp系统下的成本分析。公司在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了eRp系统下的产品成本分析模式。这种分析模式主要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的基础上,结合标准成本,制订各项计划成本,并用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通过成本差异分析对成本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拟定改进措施。该公司的成本差异分析主要内容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等于材料的实际用量与实际价格的乘积减去标准用量与标准价格的乘积所得的差。造成这种差异既有价差的原因,也有量差的原因。如采购价格和运输费用的变化,材料代用或变更等等皆为价差原因。因材料报废或损耗,材料利用率变化等等均为量差原因。直接人工差异分析。直接人工差异等关于公认的实际出勤工时与实际工资率的乘积减去标准工时与标准工资率乘积所得的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有工作中心和工人等级或工资的变动,设备故障、停电、缺料或任务不足工作效率、加工工艺或投料批量的变化等等。间接费用差异分析。间接费用差异等于实际工时与实际间接费用率的乘积减去标准工时与标准间接费用率的乘积所得的差。

上述各种差异在eRp系统中均各自独立设置账户,有系统自动入账。成本差异按照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各类库存材料,用实际成本计价,并结转到销售成本。

四、eRp系统下成本管理变革对加强和改革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eRp同一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输渠道,使得信息的传输在瞬间完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及时的经济信息。不仅节约了工作成本,同时,按照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的滚加法计算成本,也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工作效率。

(二)节约了资金,控制了费用,降低了成本

eRp具有完善的预算系统,相关部门每月需上报资金使用计划,eRp将实施管理控制,超出预算部分将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利用eRp预算系统,加强了资金利用控制,使企业资金利用进一步得到优化。eRp中的mRp,能让生产物料的需求预测变得更准确,有助于降低库存,减少盲目采购造成的浪费,从而节约了资金,控制了费用。

(三)强化了成本管理与控制

eRp通过对各部门资金占用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的监控,控制了企业各项费用的额度。根据Bom制定产品结构中各项物料的标准成本,由零部件工艺路线制定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通过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监控各成本要素的变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作为目标以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达到成本的事前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对比,及时揭示和分析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月末,计算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损失的再次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努力方向,事先成本的事后控制。通过这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