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德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46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在逐步形成,这些家庭的孩子该如何开展德育,是教育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国家教育纲要指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教育的总要求,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学校配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精神上、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特殊性,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特殊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是每个特殊家庭家长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学校德育

1.德育的一致性

2.德育的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要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开展更要考虑到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群体。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情况,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或知晓,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育的合作性

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德育,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要密切协作。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则应负起责任,起好纽带作用。科任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家长要围绕学校的计划,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个性开展德育工作和进行家庭教育。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

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可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具有特殊性,如自卑感、孤独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等更显突出,对这些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是特殊家庭教育所重点思考的问题。

1.正面引导,积极疏导

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有特殊性,他们可能曾经受到一些不该他们承受的压力的冲击,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与一般家庭比,存在着特殊性。作为家

长,应该正面引导,积极疏导,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帮助他们驱散心理上的阴影。

2.冷静面对,从容接纳

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可能会出现男女双方的子女对对方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完全接受,或者说单亲家庭中子女出现不正常情况。在新家庭中,孩子们往往会把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的家庭作对比,稍有不同之处,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们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他(她)失去完整的家庭,他(她)的心理也就失去了平衡。所以,家长更应该关心他们,孩子的承受力远比不上成人。

3.家庭学校互动,配合教育好孩子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2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家庭教育影响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品行、习惯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思想品德具有多样化特点,是人们在相关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品德行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等,具有稳定性。针对小学生而言,其正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外部力量给予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息息相关,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中坚力量,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首先,基础性作用。小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单一,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在此情况下,家庭环境俨然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若家庭环境处于和谐、温馨的状态下,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个性,同时促使小学生理解、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反之,若家庭环境处于复杂、动荡状态下,易导致小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延伸性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接受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媒介。然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涉及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方法,缺乏实践性。因此,需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迫使思想品德得以延伸。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模仿与分析家庭行为的基础上,致使相关理论得到印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最后,补充性作用。小学思想品德均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老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家庭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采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家庭式思想品德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更利于学生接受,进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二、探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家长忽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现象。诸多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学校的责任,家庭在于提供生活物质条件,并非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因此,学校应以组织家长会的方式,引导家长正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问题,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做到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致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此同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物质基础放置同等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保障。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密切相关。因此,家长应以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方面,以家庭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子女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诸多时候,家长已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必须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做到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楷模。在此背景下,家长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彰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目前,诸多家庭存在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作用难以发挥,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例如,部分家长教育方式属于简单粗暴式,部分家长采用体罚的方式,此类教育方法均属于极端教育方式,易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阻碍学生发展。由此可见,优化家庭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因此,必须引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保证家庭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以平等沟通为基础,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与子女构建可信任、可理解的朋友式关系。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促使子女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其次,避免采用极端教育方式,例如,打骂、恐吓等。此类极端教育方式,一方面,易导致子女与家长间的关系不断疏远;另一方面,达不到家庭教育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最后,以子女性格特征为依据,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学生呈现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家长应以自家子女特点为依据,采用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在学生成长环节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在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家庭作用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家长在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手段,显示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优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子墨.试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4,(21):124.

[2]金爱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J].才智,2012,(19):85.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3

小学校的德育要在贯彻教学大纲的目标下,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全员育人的做法,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气氛浓厚,领导得力,教师得法,效果突出。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必须强化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就是教师队伍,也就是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值周教师队伍、护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这三支队伍的作用。从班主任队伍的作用发挥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负有直接的责任,是学生品德养成和班集体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育人必须先律己,班主任的职业道德规范首先要过硬,要做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每一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班主任的德育方法要过硬,方法不同效果就会不同,方法得当和不当的原因在于班主任能否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能否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生理规律去循循善诱于学生们,把他们的苗头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责任心和德育方法需要学校的积极培训,需要学校的鼓励和激励。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建设的有益活动来增强班主任的德育责任心,互相交流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能够在班主任间多谢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的交流,使之能够取长补短。开展班主任沙龙、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德育论坛、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都是值得采用的形式。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队伍建设也很重要,这是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两支生力军,是班主任开展好小学德育的左膀右臂。学校要注意选用最富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对于他们的工作也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够被量化和可操作化,管理起来有标准、有抓手,理直气硬,不糊弄,不走形式,相互之间可监督、可提示。要让小学生们感到自己的品德行为教育体现在校园的每个部分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无论是本班同学还是他班同学,都有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关心着自己,帮助着自己,教育着自己,影响着自己,整个校园充盈着关心爱护培育他们将抗成长的正能量。

二、家庭教育是阵地,家庭必须负责人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德育

小学生的家长是他们成长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德育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谁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和行为都健康的孩子,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孩子,谁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总会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忽视的,或者是不讲究方法的。必须给家长提个醒,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不能忽视,不能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的培养,须知,没有了健康的道德人格,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再突出也难于融入社会,难能被社会所重用,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家庭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父母,父母必须当好孩子的品德教师,首先从身教上要过硬,每个家长的品行都是成长中的孩子们效仿的一面镜子,孩子们或者会有意思地效仿父母,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不自觉地受到影响,那么,每个家长必须要“正孩子先正自己”。其次从言教上要过硬。言教不单纯是会说,能够说得好,讲得好,更体现为教导有方,家长对孩子的德育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诉诸武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方法如何为好,还是需要家长学点少儿心理学、教育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要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管用。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向而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4

一、小学生德育环境调查结果分析

1.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1)学习成绩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方面,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关心不够。调查结果显示,43.8%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32.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人品,19.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生活得是否愉快,4.4%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其人品的关注,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2)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不够密切。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并不密切,只有26%的孩子和家长无话不谈,57%的孩子有时说一说心里话,10.2%的孩子很少和父母说心里话,有6.8%的孩子从来不和父母说心里话。

2.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1)班主任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思想品德。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占37%),其次为思想品德(占36.9%)、身体健康(占13.2%)、心理健康(占12.9%)。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的长期存在势必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2)多数教师能做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调查结果显示,77.6%的学科教师上课时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能做到教书育人,有20.2%的学科教师上课时会偶尔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有2.2%的学科教师上课从来不讲做人的道理。说明多数小学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注重学科德育的渗透。

(3)教师师德表率作用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有23.8%的教师有时或者经常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63.3%的教师从来没有过,12.9%的说不清。这表明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师德表率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二成多的教师身上仍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9%的学生经常遭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35.6%的学生有时遭受过,62.5%的学生从来没有遭受过。这说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仍然与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存在差距,教师的观念和具体做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间还有矛盾之处。

(4)师生交流还不够密切。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时,教师经常和有时找其谈心的比例为82.5%,从来没有的比例为17.5%。虽然多数教师能主动找学生谈心,但是仍有近二成的班主任从来没有主动找学生谈过心,说明师生交流的情况还不够密切。

3.同学之间的关系

(1)生活趣事、课业学习是同学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同学间聊天的最主要话题依次为生活趣事(占33.4%)、课业学习(占27.2%)、游戏(占12.6%)、课外读物(占9.5%)、社会热点(占5.6%)、动漫(占5.3%)、明星(占3.4%)和体育赛事(占2.9%)。除了生活趣事以外,课业学习成了小学生最主要的聊天话题。

(2)对评选三好生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小学生有36.3%的人赞同取消现行的评选三好生制度,67.3%的学生不赞同。之所以有近四成的学生对现行的评选三好生制度有看法,可能与制度本身或者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关。进一步调查表明,有87.2%的小学生认为“学校评选三好生公平”,9.1%的小学生认为不公平,有3.8%的学生不关心此事。对于评选三好生的目的,有23.6%的小学生认为“被评为三好生可以得到很多额外的好处”,还有17.6%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有58.9%的学生明确否定此种说法,选择“不是这样”。上述数据说明在评选三好生的问题上,部分小学生头脑里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反映出当前三好生评选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不公平、目的不纯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同学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3)好朋友的数量和择友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交往情况总体比较乐观,多数的小学生交往广泛,有多个知心朋友。但个别学生没有朋友也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小学生认为自己“好朋友的数量很少”的比例为32.8%,认为不是这样的占67.2%。选择朋友、同伴交往既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和真实反映。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小学生选择朋友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交友最看重的是“人品好”,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8.8%,后面依次是:“谈得来”占10.7%,“学习好”占7.2%,“其他”占2.7%,“家庭条件好”占0.7%。这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择友重德,注重对方的内在品性和情趣。

(4)小学生遭受各种欺负、敲诈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认为同学间的欺负、敲诈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在问及“学校同学间的欺负、敲诈现象是否普遍”时,选择“很少”和“没有”的共占被调查小学生的90%左右,选择很普遍的占3.5%、比较普遍的占7.6%。

二、改善小学生德育环境的建议

1.当前迫切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指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父母的教育观念并不科学,存在很多问题,重智轻德的观念普遍存在。鉴于此,全社会必须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

(1)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相关部门要积极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与讲座,教育科研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编辑各种家庭教育参考资料,电台、电视台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等,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家庭教育,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着重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建设是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家长通过家长学校获取家庭教育方面的新观念、科学教子方法,避免教育误区,少走弯路。家长学校也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有效载体。当前,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不科学、教育方法不得当的状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家长学校无“学生”,这说明家长学校的办学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家长学校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一些家长学校办学流于形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应该加大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力度。首先,巩固、完善现有的家长学校,对其实施一定的指导,确保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其次,努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创建领域。如在社区建立家长学校,充分发挥辖区内的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充分体现社区教育在时间、地域上的灵活性特点。还可以借助电视、报刊等媒体开辟“家长学校”栏目,也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家长学校”网,以此为阵地为家长获取信息、交流教子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3)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尽快完善立法。政府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合作的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家庭教育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建议尽快制订家庭教育法,促进家庭教育法制化。

2.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比较强,但是方式方法尚存在不当之处,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存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不够密切,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加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转化后进生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评价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前提。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战略主题,强调“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都应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

(2)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学习,努力使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需要友谊,需要集体的温暖;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尊重;他们需要积极的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首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要有平等和包容意识,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避免体罚,因材施教。师生矛盾冲突常常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教育才会发挥真正的效力。最后,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寻找切实有效的德育途径。在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道德思想渗透外,还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求在讨论、体验和模拟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感悟道德情感,进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3)加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让广大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书育人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健全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不仅积极提高业务知识、教育水平,而且增强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另外,对德育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德育成绩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的比重。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5

关键词:小城市;儿童;德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61-01

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生活的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最重要的内涵,它决定孩子未来的尊严、价值和成就,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如何实施儿童道德教育,如何正确的引导儿童健康成长?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这座城市的教育者,我们深感责任之重。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在小城市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绝大部分家长对于家庭德育的概念、重要性及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

1.1家庭教育十分薄弱,家长对孩子德育的认识偏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35%以上家庭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在校考试成绩,得个高分是理所当然,考个不及格或是名次不理想,回家后或打或骂或冷嘲热讽,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原因的是少数。

据调查,在我们小城市,27%的家长只负责打工或从商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对孩子不闻不问,不过问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不清楚孩子的成长烦恼和需求,老人的教育或过时或溺爱,导致许多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任性、古怪,对生活无追求、无梦想,容易早恋、过早进网吧等。则23%的家长认为养孩子尤其是孩子就应培养大气、霸气、豪气,不拘小节、不受规则的束缚,出现了许多熊孩子。

1.2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讲讲文明话,走出校门讲粗俗话;对学校里老师的要求往往表现为师前能做到,师后做不到;在校内、班内能做到,在家里做不到等。

还有一些家长"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只知道"黄荆棍下出好人"的古训,对孩子非打即骂,效仿"狼爸""虎妈"。

另有一些家长,知道一些育儿知识和道理,却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成天打麻将、耍手机、吃烟喝酒、夜不归宿、对长辈不敬等,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3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22%的教师以讲授知识提高学生成绩为工作目标,极少甚至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有一小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说话粗鲁、行为乖张,不能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

1.4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主要有网络、电视中黄色和暴力倾向的腐蚀、不良漫画的侵蚀、家庭、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形成,尤其是不良网络游戏的长期侵蚀,造成孩子思想不纯洁、无理想、不上进、早熟甚至暴力、犯罪等。

2.解决问题的对策

而今,面对小城市家庭德育的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儿童德育的实效性呢?在仔细分析,认真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2.1利用"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加强家庭德育的培训指导。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而家庭德育质量的提高,家长的认识提高则是关键。目前,不少发达地区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这块招牌,小城市也可积极利用"家长学校"这一载体,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德育知识与技能地指导和培训,逐步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加深对家庭德育的认识,从而提高家庭德育质量。

具体地说,通过家长会、家访、建立加校联系卡、家庭教育档案等多种渠道,引导家长学会科学育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等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教育信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组织家长交流家庭德育的经验或家庭德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交流讨论,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从而加深对家庭德育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家庭德育技能。

2.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实效。学校德育工作多一些实效,少一些形式。

2.2.1开展活动,润物无声,增强教育的艺术性。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开展德育活动的总思路是:服务中心,点面结合。这些活动要做到童趣化、艺术化、多元化、生活化。学生参与激情浓,既让孩子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协助能力、查阅知识的能力等,在活动中起到德育教育的"润物无声"的效果。

2.2.2建立激励机制,多树立德育榜样。不仅仅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还应都评出"德育之星",对平常拾金不昧、热爱帮助他人、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等学校要给予表彰,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既起到学生有身边的模范,有活生生的行为标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一花引来百花开"的作用,又使付出努力的孩子得到期望值,不断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2.2.3实践锻炼:实践锻炼,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训练德育行为,锻炼德育意志。做到从知开始,到行结束。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知行结合,言行一致并最终形成稳固的德育行为习惯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开展护城河调查活动。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6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7

桃源今在寻常处万紫千红春满园——****完小德育工作一览文章作者:李牮宏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1月9日10:51教莘莘学子,创千秋伟业。为培养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暑,针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而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机制、新对策。树立“润物无声,以德育人”的思想。一、以校为主、德馨飘香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为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bsp;我校生源多为金磊、木材厂职工子女,及木根桥、红卫村村民子弟,除此之外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些学生的父母皆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爷爷奶奶管不住,亲戚管不好,外来打工的父母又不放心,为使他们搞好学习,健康成长,***校长依势而为,创办了“代管家长制”,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健康;做孩子感情沟通的交流员,日常行为的指导员,生活起居的管理员,课外学习的指导员,本校家住**的***、***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率先垂范,做起了他们的“代管家长”,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让他们拥有了家庭的关爱。德育作为转变人的思想,形*的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艰苦复杂的工作,好的德育是不经意的点悟,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从外到内的持久的精神熏染。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下”将德育渗透于无痕之中。二、以家庭为辅,共创学习型家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要“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级开展科学研究”。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这样的家庭:一是溺爱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纵容褊袒,滋长孩子的自私,骄傲、狂妄行为;二是暴力型家庭,家长奉行“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对孩子动不动就训斥打骂,使孩子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放任型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酗酒、打麻将、进歌舞厅,只顾自己娱乐,无暇去管教孩子,使孩子变得懒散,任性;四是破裂型家庭父母经常斗嘴吵架,或分居、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处于这些家庭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启蒙和道德素质培养,不注意自身和道德修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开展了共创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为为组长的德育的领导小组,以各班班主任为成员负责开展创建工作。第一,宣传发动召开家长会,发放资料,学校领导强调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目的和做法;第二班主任指导,各班玫主任经过多次家访,对本班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多,可因人而异,采用家长和孩子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多种教育形式,可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可组织孩子参加心理行为训练,亦可安排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与孩子掌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知识,方法与沟通技能;第三家庭创建。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制订出本家庭的创建计划。家长与孩子可根据学习型家庭的指标:好学,进取、各睦、友爱、快乐、文明、敬业、勤俭、民主等相互提出承诺,相互勉励,监督、约束,共同进步;第四、咨询献策,学校发动全体教师下乡逐一进行家访,做好笔记,热情接待家长校访,通过咨询热线,家长、孩子的咨询,为其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第五,评估总结,学校在每个学期期末对家长与孩子的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和参与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出“优秀家庭”,实践证明,创建学习型家庭是适应社会发展、优化家庭教育,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三、以社会为平台,开发整合社区资源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舞台表演精彩的节目。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纵向的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三个系统与模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为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委托***的家长,**的家长,**的家长分别

为**、***、***社区学校联系负现人,并分别委派***老师为**社区、***社区、***社区学校负责人,并设立了**邮箱、***邮箱、***邮箱,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校与社区亲力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社区的活动,如“我爱社区添光彩”“给贫困学生送温暧”、“我是社区小主人等等。并组织学生家长一起编写“**企业文化”、“****厂——我的家”、“***的发展”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感,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经过努力实践,基本建立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辅,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活力。德育幽幽无限意,芙蓉国里尽朝晖。文章出处:自己创作【大中小】【打印】【关闭】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8

一、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

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而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却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是由学校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活动。通过讨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研究德育活动的开展,对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家长的评选等,一方面及时反馈了各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另一方面把学校的要求传达到社区和家长,使学校的计划安排得以落实。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需要大家参与,文明氛围要靠大家共同营造。根据小学生各年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知、情、意、行心理过程的转化规律,以及学校德育中心工作常规性的特点,形成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学校成立“爱心家庭”即成立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爱心艺术队、爱心互助小队、爱心热线、废品典当行。以爱心教育为主线通过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友爱互助、勤劳节俭的美德,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学校大队和中队开展“七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责任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敬重心献给老师、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为)和五小公民活动(在家做“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在家庭做“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小主人”)。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每月一个中心内容,坚持不懈,不断深化。

三、建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

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成员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通过家长委员会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四、健全和谐协调的学校德育长效机制。

(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由于师生和谐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前提,所以必须走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误区,进而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和谐的德育机制。

(二)是理论讲授与行为实践的和谐统一:由于知行统一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所以必须拆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藩篱,进而构建理论讲授和行为实践相统一的德育机制。

(三)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由于环境协调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保证,所以必须筑起连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桥梁,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五、家校联谊会。

为了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为了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组织了“同学习、同欢乐、促成长”家校联谊会,家校联谊会上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文艺节目,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创建和谐家庭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家校联系,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家校联系卡。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9

   一、领导重视、迅速落实

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是全国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局把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二、主题引路,广泛宣传。

教育局和各学校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这一主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局和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条幅等集中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各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之机,对“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双合格”活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局还在〈〈教育简讯》开辟了家庭教育专栏,刊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专论。通过教育局和各学校多层面、多形式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教育局的督促和指导下,各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继续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做一天‘小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亲情,体验父母的艰辛,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进一步营造了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今年10月,教育局与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一起,邀请了老干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新理念,推广家庭教育新典型、新经验,受到家长们广泛欢迎,参加听讲家长和学生达3000多人。

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获取先进家教理念,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阵地。全县各学校均建立并完善了家长学校,并依托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解答家长关于未成年人养育、教育、维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素质,鼓励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通过家长学校教育,为家长理智地教育孩子,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小学生家庭德育篇10

一、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影响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犹如一个大染缸。虽然小学生被学校的围墙所包围着,围墙里的净土和空气滋润着他们快乐成长,但有些校园的周边环境混乱,无时不在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致使有些学生走进了游戏室、网吧、歌厅、迪吧等,染上了不良习气。一些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甚至因为无钱上网而去偷、抢,走上了犯罪之路。

2.家庭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给自己的母亲洗完脚后,发现自己的儿子也为其准备了洗脚水。那一双稚嫩的小手和纯真的笑脸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让我们感受到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孩子成长初期,家长是孩子最愿意模仿的人,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烙在孩子童真无邪的心灵上。孩子们就如同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执笔的人,画什么就是什么,父母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然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普遍存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些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意识。此外,对子女放任不管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项主因。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和冷暖。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任性、孤辟、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时间一长便与父母在情感上疏远了,在沟通上也出现了障碍。这些孩子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刺激下,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行为,甚至误入歧途。

3.学校教育

在许多人心中,学校是一片净土,小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里,成了植根于这片净土上的花草和树苗。学校宽松的生活空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目前,部分学校的教育工作存在着误区和盲区,学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一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未能及时进行帮教引导,导致学生身上的问题沉积。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

1.加强师德建设。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首先应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2.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应科学分析目前德育工作的现状,摸索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校还要善于利用社会上一些思想道德先锋人物的典型事迹和反面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小学生毕竟还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因此,教师必须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和社会也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我们的德育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的正确观念,很容易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弱化、抵消,甚至使学生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加强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与此同时,还要加大与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小学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