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5:30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1

关键词:农业;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增长;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稳定,因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格外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也成为受保护程度最高,开放进程最慢的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产业的长期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农业的影响上,而国际贸易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必定通过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发挥作用。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为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农业生产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动力和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调整的空间和前提。

1、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农业结构调整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空间与重要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粮食进口依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豆进口占农产品进口的20%以上,客观上成为退耕还林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外在条件。同时,近年来中国大量地进口棉花,也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机遇。

2、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空间

农产品对外贸易作为国内供求缺口的弥补手段,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一方面,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扩大增加了对优势农产品的总需求,国内有限的生产要素会向优势产业转移,拉动优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扩大优势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进口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释放出更多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由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的合理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良性循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

3、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资源的流动

其次,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农业生产从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向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促进了中国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豆的进口,使豆农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豆种植中转移出来,从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的种植。大豆、棉花和糖料作物等a业的进口数量明显扩大,导致中国大豆、棉花和糖料等种植区域向几大主产区集中,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调整。同时,蔬菜、水果、花卉以及畜禽产品等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扩大,出口导向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增多。

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产品进出口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结构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农产品进出口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5、农产品国际贸易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与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对外贸易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且通过引致投资与创新,使得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也更为深远。一方面,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拓展和进口的国内资源替代,都会显著刺激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农产品对外贸易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市场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有效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1、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形成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促使各国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促进农产品出口部门率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各种渠道,这种贸易带动的技术进步由出口部门向非出口部门“外溢”,形成整个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而新品种、质优农产品的口,也会促使国内竞争企业的“学习”和“模仿”,这种学习和模仿过程本身就形成一种技术进步的过程。

2、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促使各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国内资源配置调整,并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于国际交换。因此,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产品国际交换,能使国内更多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用于国际交换,换回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更合理地利用。

3、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得农业生产单元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要素竞争和产品竞争,为了获取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各农业生产单元必须不断地适应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2

关键词:农业展会;农产品;贸易;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难问题,尤其是在局部地区的丰产年份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剧。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除了在农产品提质、加工和流通等方面下功夫外,通过展会搭建农产品贸易平台,对于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品牌宣传等将有非常大的作用。

农业展会源于农产品市场交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它是会展行业以农业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产出的高效益型、经济高关联性等特点,是增进信息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代化平台。因此,借鉴以往经验,规范农业展会的发展,提高展会水平和效果,发挥其对于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展会的现状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会展业仍未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大约4400个,涉农类展会180多个。展会内容范围广,几乎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其中,农产品加工类、综合和畜牧类展会的数量占到了农业展会总数的5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是展会举办最集中的城市。我国农业展会发展很快,正逐渐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风向标,在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展会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这就为农业展会发展明确了方向。

2、展览场馆增长迅速。目前,国内展览场馆的总面积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全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展会的需要。

3、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的高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有关协会和培训机构进行了从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再加上农业展会数量不断增多实战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大幅度提升。

(二)展会举办城市高度集中

就整个会展行业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沿海大中城市为集中举办地的区域格局,展会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成都、西安等城市。就农业展会布局看,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生产企业规模小、地域分布广等特点,导致了农业展会举办地分散,但是,趋势大体一致,大型农业展会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城市。

(三)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农业展会,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是农业展会发展历程中的亮点,这些展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例如,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已经确立了品牌形象,在国际农业会展业中具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展会中既有综合性展览,又有专业性展览;既有国际性展览,又有区域性展览;既有固定举办地的展会,又有巡回展会。可以说,我国农业展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涵盖广泛的完整体系。

二、农业展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

(一)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展会由于其举办的定期性、买家的集聚性、卖家的集中竞争性、产品展示的直观生动性、产消接触的零距离性、宣传的形象性和质量集中监管的便利性等众多特点使得展会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快捷通道。例如,2010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贸易成交金额达560亿元。参加国外展会是涉农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是增加我国涉农产品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途径。例如,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是着名的综合性农展,参展商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专业观众10多万人,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连续成功组织了“中国代表团”参展。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企业开拓欧盟市场,扩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二)搭建平台,提高政府部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针对性

农业展会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衔接产销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搞好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的对接,是一个紧迫而不能逾越的现实问题。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市场经济越完善,会展业对农业农村经济的作用就越明显。举办农业展会,广邀八方客商,汇聚四海宾朋,为众多的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统一举办各种农产品推介会、订货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度,又可大大节省单个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资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构建

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我国农业展会的举办地除了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外,基本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地区,这样既便于招展参展,又可以扩大举办地在相关项目上的知名度,使人们

把一个有名的展会同一个有名的产品和一个有名的产地联系起来。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品牌展会,该地区的蔬菜产业也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由于举办展会时,主办机构需要多个行业相互配合,农业展会作为会展行业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举办地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效益,能够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整合当地资源,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促进交流,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成功的农业展会是某个领域内先进发展水平的缩影,聚集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增进了参展企业和参会者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让企业了解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农业。可以说,农业展会是成本较低、效果较显着的推广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打造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农业展会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有效平台。通过农业展会的形式,可以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或加强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农业展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主导色彩太重,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由于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第二,结构性失衡,专业化程度低。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在一年内参加同主题农业展览次数多,这些展览虽然举办时间和地域不同,但其内容、效果、主要参与者等严重重叠。尽管存在着总体上的供给过量,但是专业化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展示交易效果突出的高效农业展览却供给不足。如果按照展示性和交易性两项指标对当前中国农业展览进行考察,则其大部分集中于展示性和交易性都较低的中部区域。这是中国农业展览行业普遍专业化程度低、项目重复化严重的一个直观体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农业展览供需结构性失衡正是中国农业会展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行业效率却一直地位徘徊的主要原因。

第三,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

第四,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建议

(一)明确公共部门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

在会展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当中,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不断深化认识、转变角色。作为影响供给的重要一方,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应过度参与、过度扩张。

制定统一规划,加强对农业展览行业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展览行业发展规划,根据农业展览的规律、特点以及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区域特性进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农业展览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公共产品属性较强、外部性效果明显的公益性展览的扶持力度。应该加大对公益性展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探索最优的支持方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和限制展览的低水平复制。

(二)加快农业会展专业化建设,打造品牌展会

针对目前农业展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现有展会进行归类排队,提出布局合理的整合意见,发展有产业依托的展会,重点扶持和保护品牌展会。加强培训,培育专业会展人才,为农业会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积极培育农业会展市场,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公共部门要逐步退出商业性展览。应该变主办为监管,将运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同时引导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推动农业展览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资本进入农业会展行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解决管理观念滞后、展会效益低、内外两张皮等不利于展会发展的问题,促进农业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高传杰.山东省农业会展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2、于孔燕.关于农业类展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3、宋晓雁,武邦涛.农业会展的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4).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3

关键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

一、引言

多年来,中日韩三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展开了多轮的研究,农业问题一直是自贸区建设面临的难题和主要障碍。农业在日韩两国都是典型的弱势产业,因而两国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持消极的态度,而就中国而言,在三国的经济关系中则希望以农业的优势弥补其他产业的弱势,在更大的市场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利用中日韩三国资源禀赋优势,借鉴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农业合作的经验,针对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存在问题,促进中日韩农产品贸易,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分别从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产品贸易关系、三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状况。但是,现阶段的研究对中日韩三国贸易情况的变化缺乏及时的跟踪研究,对如何进行产业内分工,建立以农产品价值链的垂直分工为核心的中日韩合作共赢机制更是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在对近年来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变化做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总量、产品结构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特别研究了中日韩三国贸易摩擦较为集中的农产品。

二、文献综述

国内很多学者采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市场相似性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分析方法,从多个方面研究了中日韩农产品贸易。

(一)中日韩三国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互补性

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三国,地理相近,饮食习惯相似,文化习俗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三国的农产品流通具有良好的消费市场基础。田维明(2007)指出,中日韩三国都存在着人均农业资源少,三国的农业生产均以高度集约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为主,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农业资源总量大,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生产能力远高于日本和韩国,这一条件为区域农产品贸易创造了条件。孔祥智,王全,高辉也认为,中国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生产、加工的成本低,日、韩则在研究与开发,营销和服务方面存在着优势。如果日韩来华投资农业,则会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

(二)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关系既有竞争又有互补

在对三国的贸易关系进行分析时,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

梁雪、崔振东(2009)根据GL指数,指出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总体上以互补性较强的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中韩间互补性没有中日间的互补性强,且中韩农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有增强的趋势。

李明权、韩春花、金兴起(2010)采用回归分析和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手段,分析发现中日间互补性最强而竞争关系最弱;中韩间互补性较强,但同时出口竞争性也最强;日韩间虽有一定的互补关系,但与中日、中韩贸易关系相比差距大,两国间进口竞争关系最强。其次中日韩间的互补性是单向的,中国对日韩的单补和韩对日的单补,单补越强对对方产业的冲击越大。如果中日韩Fta全面推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日本农业几乎所有部门都将受到重大冲击,韩国半数农业部门将萎缩。

但同时也有学者采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和市场相似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以竞争性为主导。

(三)短期内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格局将不变

尽管贸易争端不断,但是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资源禀赋存在互补,地理位置相近,消费习惯相似,且农产品价格差存在,因而三国间农产品贸易仍将继续发展,加之产品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而短期内,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将维持原状。

田维明(2007)指出,在一定时期内,中国仍将对日韩出口水产品、园艺产品及其加工品,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口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孟庆亮(2008)也认为中日韩三国间这样的贸易格局仍将继续维持,即中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但资本密集型品种不具备比较优势,且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没有控制东北亚农产品市场的能力。曾寅初(2009)指出由于中日韩三国间农产品贸易的基础是三国的农产品存在价格差,而在短期内,这种价格差的竞争优势基础并不会消失,因此贸易流向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四)长期中日韩农产品贸易规模将增大

尽管短期内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格局不变,贸易基础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促进中日韩合作是三国领导人的共同目标,且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协商基础和渠道, 因而长期来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势在必行。

田维明(2007)认为尽管日韩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但随着在多边或双边框架下扩大市场开放,农产品进口规模仍有期望扩大。曾寅初(2009)指出中国对日韩出口的增加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出口补贴,而是日韩的贸易企业将大量的中国廉价产品带了过去。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原理下,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合理选择,因此只要比价优势基础没有改变,那么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农产品贸易会迅速扩大。

尽管学者们对贸易关系和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研究中也指出了诸多促进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建立垂直分工基础的价值链,以农业投资促进农业贸易是一种可选的路径,但是并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没有提出较为全面的构想。此外,研究也没有关注近几年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情况。

三、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动态发展变化概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量也大幅提高,然而中日韩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使得农产品问题成为阻碍三国建立贸易自由区的重大因素。不少学者针对三国或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展开研究,但研究中多侧重几种主要的农产品,很少从HS分类的角度系统的分析阐述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本文则将从该角度展开研究。

为了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收集了2001年至2011年三国间农产品贸易数据,本文所涉及到的农产品主要指HS分类中的第1类至第24类以及29、33、35、38、41、43、50、51、52、53章部分商品,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

(一)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

2011年,中日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为1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6.5%。2001年至2011年间,中日农产品双边贸易额从59.85亿美元增长至113.42美元,年均增长率6%。

相较于中日农产品贸易额,中韩农产品贸易额相对较少,2011年,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总额为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8%。2001年至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从17.6亿美元增长至48.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从图3-2不难看出,中韩双边贸易额一直在稳步上升。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平均增长率比出口平均增长率要高。

尽管在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中韩双边贸易没有中日双边贸易规模大,日本相较韩国,从中国进口了更多的农产品,但同时,日本也从韩国进口了较多的农产品。2011年,日韩双边农产品贸易额达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比2001年增长49.4%。

(二)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双边贸易不平衡现象严重

从图1不难看出,从2001至2011年,中国来自日本的农产品进口额平均3.7亿美元,而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尽管日本推出肯定列表制度使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到了严重创伤,但这并不能改变中日农产品贸易中中方的巨大顺差,2006年推出肯定列表制度后,中国农产品出口一度受阻,影响了2007年至2009年的出口量,贸易顺差增长率略微下降,但2010年开始,贸易顺差为85亿美元,2011年更是突破100亿美元①。

与中日农产品贸易顺差情况一样,中韩农产品贸易中方顺差也非常严重。2001年至2011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平均额为2.8亿美元,而农产品出口平均额为28.6亿美元,进出口额差距极大。2011年,中韩农产品贸易顺差达35.4亿美元,比2001年扩大了近20亿美元②。

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额明显少于出口至日本的农产品额,且出口额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2001年日韩农产品贸易中日方逆差为11.99亿美元,而2011年日韩农产品贸易日方逆差则达到了17.2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日本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的3.2倍。但日韩农产品贸易日方逆差在2006年一度降低至8.55亿美元,至2009年才重新上升至10亿美元以上,可以说2006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本农产品贸易逆差情况③。

(三)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变化小

2001至2011年间,中日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中国从日本进口产品主要是水、海产品,杂项食品,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谷物、食物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点点心,饮料、酒及醋这几类产品。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更小,出口主要集中在水产品制品、水海产品和食用蔬菜。2011年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总额达52.7亿美元,占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总额的46.5%,蔬菜及其制品出口30.6亿美元,占总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7%④ 。

与此同时,2011年,日本仍然是我国豆粕、蜂蜜、花生仁果、鸡肉制品、烤鳗、墨鱼及鱿鱼、水煮笋、虾等重要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我国中药材出口的第二大市场,羽毛羽绒、蘑菇罐头、肠衣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虽然从贸易额的角度来看,中韩双边贸易额远远小于中日双边贸易额,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产品结构却与中日双边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相似。2001年至2011年间,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也不大。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产品上,水产品、糖及糖食、食用水果及坚果、饮料、酒及醋;对韩出口产品则主要集中于水产品、谷物、蔬菜,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等。

2011年我国从韩国进口水产品2.24美元,占中韩双边贸易总额4.7%;而我国出口至韩国的水产品13亿美元,占比27%;出口蔬菜5.88亿美元,占比12.2%。于此同时,韩国是我国大米出口第一大市场,水煮笋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日韩间主要的农产品贸易是水产品。日本从韩国进口的主要是水产品、烟草、饮料、酒及醋;出口至韩国的则是水产品、饮料、酒及醋以及水产品制品。且2001年至2011年间,农产品种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2011年,日韩间水产品的进出口占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的31.5%⑤。

(四)中日农产品贸易规模大于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出口至日韩两国的农产品额占我国每年出口至全世界农产品额的比例非常高,但同时也注意到,其比例在逐年下降,2001年,日韩两国农产品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46%,而2011年该比例已下降至24.9%,美国市场所占比重上升,从1995年的4.9%,上升至2007年的12%⑥。

比较中国分别与日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我们可以发现,中日农产品贸易规模大于中韩农产品贸易,中国出口至日本的农产品额几乎是出口至韩国农产品额的三倍。

(五)中日韩三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居多且贸易结构稳定

虽然三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相差较大,但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最主要的农产品种类就是水产品及其制品。2011年中日韩三国间关于水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出口额为82.67亿美元,总农产品进出口额为189.5亿美元,水产品及其制品占比高达43.6%。除了水产品及其制品外,蔬菜、水果、谷物和饮料也是三国间主要的贸易产品。

除此之外,三国间农产品贸易结构也比较稳定,自中国加入wto的10多年间,三国间最主要的前五位农产品几乎没有变动,主要集中在水产品、水产品制品、蔬菜水果等产品上。

四、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国在双边贸易中贸易不平衡

从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中,不难发现,中日韩三国双边贸易中都存在着贸易不平衡现象。2011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顺差达106.4亿美元,占两国总贸易额的93.8%;中韩农产品贸易顺差达35.4亿美元,占当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的73.6%;日韩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7.2亿美元,占两国当年农产品贸易额的61.7%。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双边贸易差额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双边贸易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国是三国中贸易顺差最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最严重的国家。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日本对农产品进口设置如此高的门槛。

(二)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多

随着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三国间农产品贸易摩擦也逐年增加。中日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多集中于初级农产品,而贸易壁垒的形式,则更倾向于采用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说日本在运用tBt、SpS新措施上得心应手。如此高的技术壁垒门槛,不仅使得短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更是对我国以后农产品出口增加了隐患。

相比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中韩两国间农产品贸易相对温和。较为引人关注的贸易摩擦主要是2000年的大蒜之战和2005年的泡菜风波。尽管贸易摩擦相对较少,但是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也频频受阻。首先是韩国设置的关税壁垒,主要形式有调节关税、关税配额、特别紧急关税制度。其次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主要手段。

(三)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受政府政策影响大

由于日韩两国农业发展并不乐观,而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因而两国政府对本国农业保护支持力度大。这不仅体现在进口限制上,也体现在两国对农产品出口的巨额补贴上。同时还有农业扶持政策。中国相对来说是三国中农业保护支持力度最小的国家。有了这一层因素,即使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价格差存在,企业被利益驱使推动着三国间农产品贸易,当中国农产品威胁到日韩本国农产品的销售时,日韩政府或是农业协会就会寻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对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

此外,中日两国间的历史原因,也使得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受两国间政治友好关系影响极大。

(四)中国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质量低

尽管日韩在农产品进口方面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门槛高,但究其本身原因,主要是中国农产品质量低。计划经济下,我国一直追求农产品产量以满足消费,在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动植物卫生安全检疫方面存在不足。技术标准上的不足使得我国原本具有的成本优势,因农产品质量问题,技术标准不过关而被诸多国家拒之门外。

五、促进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它们在促进民族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日韩三国建立有效的农业合作机制,以区域内农产品贸易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同时形成有效的农产品垂直生产价值链,中国提供优质的初级农产品,韩国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日本再利用加工过的农产品进行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三国间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还能综合利用三国的比较优势,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亚洲农产品品牌。

当然,为了更好更顺利地与日韩农业加强农业合作,中国首先得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中日韩农业合作对话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由于日韩两国农产品竞争力较低,日韩两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而三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不能单纯依靠农业企业间的贸易往来,更需要政府间的对话和合作提供保障。今后中方应当更加积极利用农业部长会议这一机制,就中日韩共同关注的农业问题和亚太农业发展问题与中日韩加强交流。建立中日韩农业合作共同目标,实现中日韩共赢。

(二)积极主动落实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合作

2012年4月15日在韩国召开的首届农业部长会议上,三国就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交换意见。这是建立发展中日韩农业合作的良好契机,中国应当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的发展进程,积极主动推进农业政策分享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三)建立完善中日韩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近年来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主要原因就是中方农产品质量较低,日韩有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设置了严格的标准,尽管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各自保护了各自国家农业的发展,但三国间的贸易摩擦并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为在发展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国农业,建立完善中日韩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显得至关重要。中日韩可以就该平台交换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在亚太地区内达成农产品质量标准,共同提高三国农产品质量,打造亚太区农产品品牌。同时,就该平台交换农业技术信息,就共同面临的问题交流信息。

(四)积极引进日韩两国农业企业投资

我国拥有日韩两国不具备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但相对的,我国在生产技术、资金和经营模式上存在不足。应该说,中日韩三国间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不妨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日韩农业企业来华投资,引进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引进投资的同时,也可给予日韩政府相应的优惠,如进口日韩农产品生产设备、农业生产技术等,以变通的方式缓解双边贸易中的贸易不平衡。

(五)利用三国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中日韩农业合作垂直分工价值链

近期已有实验地区开放农业园区引进日韩企业投资,这对建立中日韩农业合作垂直分工价值链无疑是个契机。中日韩在农业领域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在生产、加工中具备成本优势;日韩则在研发、营销、加工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样中日韩三国就可以在垂直分工价值链上找到各自的位置。成本优势加质量优势既可以满足中日韩国内市场的农产品需求,又可以减少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同时还能发展亚太区农产品的竞争力,开发欧美市场。

(六)以中韩农业合作为突破以实现三国农业合作

由于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受政府政策影响大,因而最根本的是加强三国农业对话,建立三国农业部磋商机制,定期开展农业合作讨论。相比较下,中韩间没有中日那样激励的历史矛盾,为打开中日韩三国农业合作机制,可以首先从与韩国达成农业合作作为突破口,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出口质量。以韩国这一第三国缓冲中日政治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努力构建有效的三国对话机制,最终达成三国农业合作,促进中日韩农产品贸易。

注释: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4

根据UnComtRaDe数据,对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非常低;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总体贸易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形式;人均收入差距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不平衡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中国;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引言

在地理上,南亚地区通常指的是喜马拉雅山地以南,包括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区域,该区域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七个国家。南亚地区与我国山水相邻,它不仅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在访问南亚三国时指出:“中国同南亚的合作,犹如等待发掘的巨大宝藏,令人憧憬。”对于中国和南亚各国而言,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位置,随着近年来中国与南亚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方兴未艾,因此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与南亚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整体状况。陈旭(2009)[1]的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式是不同的,前者是较高水平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而后者是较低水平的水平产业内贸易。李佳佳(2009)[2]的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影响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差异以及对外开放度。吴学君(2011)[3]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贸易伙伴的贸易开放度是影响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与台湾地区[4]、澳大利亚[5]、东盟[6]、中亚五国[7]等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或者从分类产品的角度单纯研究诸如我国园艺产品[8]、林质木产品[9]的产业内贸易状况。由于中国与南亚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尚无关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考虑到南亚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与南亚之间广阔的合作前景,本文借鉴了上述既有研究的有益成果,运用相关的贸易统计指数分析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并使用1992—2013年的国家面板数据考察影响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分析

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划定中国与南亚之间主要贸易农产品。依据SitCRev.3分类标准,本文所指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第0、1、2、4类中的全部商品,其中第2类中扣除了第27章和28章商品,共计22章农产品。研究的时间段为1992—2013年,相关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均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1.G-L指数G-L指数是目前测算产业内贸易最常用的统计指标,该指数的计算公式是:GLi=1-Xi-miXi+mi其中Xi表示中国对伙伴国第i种农产品的出口额,mi表示中国对伙伴国第i种农产品的进口额。GLi的取值区间为[0,1],GLi越大,表明该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GLi大于0.5时即可认为该农产品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本文还计算了所有农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GLu和GLw,其中GLu是所有22章农产品GLi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而GLu是以Xi+miX+m为权重对各章农产品的GLi进行加权。表1是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的GLi指数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GLi数值的变化特征,这22章农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GLi值一直小于0.5的农产品,即该类农产品基本是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包括第01、02、03、06、09、11、22章。第二类是GLi值在大多数年份大于0.5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主要有第24、29和43章。第三类是除上述各章农产品之外的剩余各章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的GLi值在年际间波动较大,在部分年份大于0.5,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这其中第05、07、08和12章农产品近几年GLi值不断增加,到2013年数值均在0.8以上,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在增强。从总体上来看,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全部农产品的GLu和GLw数值均小于0.5,表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从总体变化态势来看,尽管GLu和GLw的变化在年际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是近几年数值均有所增加,这表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逐步提高。分国别来看,中国与南亚各国之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各有不同,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中国与马尔代夫和尼泊尔的GLi值基本小于0.05,表明中国与这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非常低。其中与马尔代夫的GLi值在多数年份更是为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与巴基斯坦的GLi值2005年及之前小于0.2,近年来GLi值保持在0.4左右,表示中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在加强。中国与孟加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GLi值分别从1992年的0.09、0.08和0.00增加到2013年的0.23、0.31和0.17,表明中国与这三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程度还不高。注:由于中国与不丹的农产品贸易主要表现为在个别年份中国出口少数农产品到不丹,研究价值不大,因此在分国别研究时没有显示不丹的数值,表4和表6同此。2.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被用来计算两个年份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变化情况,该指数的计算公式是:Bii=1-ΔXi-ΔmiΔXi+Δmi其中ΔXi代表两个年份第i种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的变化量,Δmi代表两个年份之间第i种农产品进口贸易额的变化量。Bii的取值区间为[0,1],如果Bii越大则表示产业内贸易是影响该种农产品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还计算了加权的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全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情况,其计算公式为:Bi=∑ni=1BiiΔXi+Δmi∑ni=1(ΔXi+Δmi)表3是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分时期来看,第04、05、06、07、08、11、22、26和41章的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一直小于0.5,表明这几章农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主要归因于产业间贸易。除此之外,多数农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不仅有产业间贸易的拉动,也有产业内贸易的拉动。从1992—2013年整个时期来看,第05、07、08、23、24、29和43章的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大于0.5,表明在1992—2013年整个时期这几种农产品贸易量的变化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加权的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i)来看,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的Bi值表现出“m”型的波动特征,各年的Bi指数值均小于0.5,最小值为1992—1994和1998—2000年的0.02,最大值为2007—2009年的0.21。1992—2013年整个时期Bi值为0.39,这表明中国与南亚农产品总体贸易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表3中国与南亚农产品Brulhart边际产业内分国别来看,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加权Bi值均小于0.5,表明中国与南亚各国之间农产品总体的贸易量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除中国与尼泊尔、马尔代夫的Bi值多数在0.1以下外,中国与其他四国的Bi值总体上呈增长态势,表明产业内贸易的拉动作用在加强(见表4)。3.thom&mcDowell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形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主要指同一质量水平不同特征的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是指具有不同质量的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即加权的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则等于总产业内贸易指数减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mii=1-∑ni=1ΔXi-∑ni=1Δmi∑ni=1ΔXi+∑ni=1Δmi表5是中国与南亚农产品thom&mcDowell产业内贸易指数值。从表5中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数值均大于边际水平产业内贸易的数值,这表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引起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1998—2000年以及2001—2003年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数值分别为0.94和0.80,均大于0.5,表明这两个时期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较高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余时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分国别来看,1992—2013年中国与印度的边际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值为0.28,大于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值0.05,表明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以较低水平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与其余五国的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值均大于边际水平产业内贸易值,除马尔代夫外,其余四国的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值均在0.5以上,表明中国与这四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是较高程度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国与马尔代夫的边际垂直产业内贸易值尽管大于边际水平产业内贸易值,但也仅为0.01,中国与其产业内贸易是较低水平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三、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分析影响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本文利用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六国(除不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以前多数学者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时,通常选取的解释变量有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贸易不平衡、市场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但是由于多数年份中国对南亚部分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数据缺失,且市场规模变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终选取中国与南亚各国农产品贸易加权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GLw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贸易不平衡、市场开放度三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模型表达式如下:LnGLi,t=α0+α1LnaGDpi,t+α2LnKi,t+α3LnBi,t+εi,t其中,aGDpi,t代表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用第t年中国和南亚第i国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来衡量。Ki,t代表贸易开放度,用第t年南亚第i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在该国GDp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了该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Bi,t代表贸易不平衡,许多研究中通过引入该变量来控制国家之间存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可能产生的低估效应,计算方法是Bi,t=Xi,t-mi,tXi,t+mi,t,其中,Xi,t和mi,t分别表示第t年中国对第i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i=1,2,……6;t=1992,1993,……2013。上述数据分别来源于worldBank数据库、wto数据库和UnComtRaDe数据库。从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检验统计量H的相伴概率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应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估计结果见表7:从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出,人均收入水平差异aGDp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正向影响。根据Linder(1961)的相互需求理论,人均收入差异反映了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于消费者对不同质量水平的垂直差异产品的需求往往受自身可支配收入的限制,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则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就更有可能发生。南亚七国大都是农业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以2013年为例,中国的人均GDp为6807.43美元,南亚七国中除马尔代夫与中国差距较小外,其余六国人均GDp均不到中国的一半。表6也显示了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开放度K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是正向的,当一国开放程度越高,其参与的国际贸易活动也就越多,产业内贸易水平因而会较高。但是估计结果的p值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南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这限制了其对外开展广泛经济合作的能力。农产品贸易不平衡B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由估计结果可知,不平衡程度每上升1%,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下降0.35%,这表明贸易不平衡对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起到了明显的低估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本文分析了1992—2013年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根据G-L指数可知,从产品角度来看,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尽管不同类别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存在差异,但整体水平较低,近些年部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提高;从国别角度来看,中国与南亚七国农产品贸易基本都是产业间贸易,其中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四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高,而与马尔代夫、尼泊尔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较弱。

(2)根据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从产品角度来看,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在部分时期产业内贸易拉动了部分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从国别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作用在加强,中国与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还很低。

(3)根据thom&mcDowell指数可知,分阶段来看,中国与南亚整体产业内贸易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1998—2000年和2001—2003年两个时期垂直型程度较高,而其余时期垂直型程度较低;分国别来看,1992—2013年中国与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四国是较高程度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马尔代夫是较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印度是较低程度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4)根据回归估计结果可知,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贸易不平衡对中国与南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2.对策建议

(1)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南亚自由贸易区等多边合作框架以及南亚博览会等平台加快发展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深化两国在农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

(2)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产品规格和品种上的差异化与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升包装质量和包装档次,提高出口附加值,挖掘产业内贸易的成长潜力。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安全检查,减少非关税壁垒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李佳佳.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3]吴学君,龚梦.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7):1185-1189.

[4]李非,吴凤娇.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1):69-74.

[5]孙致陆,李先德.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3-91.

[6]黄蝶君,庄丽娟.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8):26-32.

[7]方媛.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8]吴学君,易法海.我国园艺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25-30.

[9]刘艺卓,左常升,徐宏源.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9):38-44.

[10]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1]胡彬国.中国对南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5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时间悠久,农产品种类繁多,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世贸组织的规则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开发了国内市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近5.9亿吨,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4。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632.9亿美元,同比增4.2%。然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了应对我国廉价农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纷纷采取各种贸易手段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更多的非贸易壁垒手段开始被应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绿色保护主义盛行,这些国家有条件设置较高的绿色壁垒,从而将我们国家农产品排斥在市场之外。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遭受绿色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农产品出口速度减缓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统计表明,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农产品数量占到农产品总体贸易额的80%以上。市场的繁荣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我国农业种植技术落后,污染大、农药残留严重,这些都是绿色贸易所不排斥的。随着发达国家发起绿色贸易保护运动,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将环保与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复杂的绿色贸易壁垒,通过这个制度,我国农产品被严格的限制。同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一直存在,没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速度开始减缓,一些拉美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甚至已经开始超越我国。

(2)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

绿色贸易壁垒针对的不仅仅是农产品本身,针对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从农产品种植开始,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甚至最终农产品消费后的废物处理,每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从而最终形成一个环保、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保护体系。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主要靠价格来赢得市场份额,在环保方面投入少,满足不了绿地壁垒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放弃了对该国市场的出口,部分企业正视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开始加大资金投入,在生产技术以及环保方面加大力度,在农产品种植、价格、运输以及销售环节都要进行绿色管理,进行相关质量标准的检验,检验的目的是对多项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指标进行严格检查,如农药残留量等。总之,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这些措施来力求产品满足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要求,这就导致了农产品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优势开始减弱,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贸易难题。

(3)我国农业招商引资受到影响

在绿色贸易壁垒下,发达国家不仅对进入其国内的农产品进行严格限制。同样对国内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也实行严格的绿色限制,这就导致很多污染性行业在国内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造纸厂、农药加工厂、皮革厂等污染性行业越来越生存艰难,很多搬出国内,开始在全世界寻找适合投资的场所。我国贸易保护刚刚起来,很多环保政策还不规范,于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污染性行业开始移军到中国,在90年代,我国外商投资的企业当中,每十家就有四家是重污染企业。这次我们也要警惕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的污染化,不能盲目引入外资,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污染的难题。

(4)贸易摩擦增加

在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和世界很多国家质检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也一度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在我国,国内销售的农产品大多缺乏严格的检测,不需要繁琐的认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出口农产品大多是质量比较高的。因此,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行限制,这就会使很多认为这是西方国家故意对中国进行刁难,于是会引起对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实施国的贸易报复。例如在2005年,中国和韩国之间就泡菜产生过严重的贸易争端,一直以来,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泡菜消费国和出口国,其泡菜进出口一直是顺差。但是在2004年,韩国泡菜进出口开始出现逆差,其白菜进口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大量白菜的出口导致韩国白菜价格下跌,其他农产品也出现较大价格波动。为此,在2005年韩国指出我国泡菜中铅含量超标,后来又声称中国泡菜中含有多达9种寄生虫,因此对中国泡菜实行严格检测标准,限制中国泡菜的进口。面对韩国的绿色贸易限制,中国针对相对,在几天后中国也宣布韩国的泡菜中也含有寄生虫卵,开始停止进口韩国的泡菜,双方的贸易战愈演愈烈。这次贸易摩擦对双方都带来了经济损失,甚至欧美各国的超市中也禁止销售来自中国和韩国的泡菜,两败俱伤。

2.积极影响

(1)推动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农产品保护的目的,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但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低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防止病虫害,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以及一些饲料添加剂,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剧毒农药对农产品带来很大的损害。而且由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部分农产品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农民不得不增加农药的使用量或者换其他农药,造成了农村土壤、空气以及水污染,这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直视的问题。而绿色壁垒的实施从外界强迫我国农产品生产必须以环保技术以基础,通过改善农产品质量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也是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的要求。

(2)加快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性经营,这种模式曾经一度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开拓了农村大量闲置土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大批农民工开始进城务工,农村大量的土地被搁荒,很多农村呈现空心化特点,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进行简单的农业劳作,种地的目的仅仅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口粮供应,主要生活来源主要靠打工收入,他们没有动力去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去发展绿色农业。而按照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农村生产要实行规模化、集中化、产业化,才能从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到最后回收环节都符合环保的要求,这就迫使农产品生产向集中化过渡,农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组织开始发展起来,从而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的分散状态,向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3)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改进

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但是出口的农产品中大多是初级产品,深加工的农产品不足20%,可见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深加工与初加工不同,深加工是在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再加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了检验和消毒等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也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绿色贸易壁垒拥有高科技的支持,作为一种外部的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具有非常强的刚性约束,在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下,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不断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诸如生物技术、自动化机械、精密仪器以及包装技术的发展。

三、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1.建立标准化种养殖基地

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选择没有受过污染,或受污染程度轻的土地建立标准化种养殖基地,通过建立基地档案,实行全过程的统一,防止不符合标准的农药,兽药,化肥和水源,添加剂的使用,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莱阳龙大集团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龙大食品公司建有自己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农畜产品所使用的原料100%自给供应,很好的做到了源头管理,基地有自己的技术人员,从种子供应到成熟采购整个过程给予指导检查,并通过数字化记录,进行追踪监控,彻底解决散户经营中农药,化肥滥用的弊端。

2.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提高农产品质量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企业通过与政府的交流,将整个出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督促政府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可以建议检验检疫部门提高对种养殖基地生产过程监管的重视,将农产品质量监控关口前移,而不是只关注产成品的检测。政府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力度,严厉打击出售国家禁止的农药,兽药等行为,从根本上突破农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

3.完善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国应加快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工作,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引导企业结构的调整。在制定过程中,要做到企业和政府的相结合,出口企业应当逐渐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这样制定的标准才符合实际情况。另外,我国要积极加入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和国际标准体系战略调整中来,通过沟通、交流和了解,找寻我国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寻求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标准体系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的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总之,绿色贸易壁垒是横亘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道路上的一个制度障碍,从短期看,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该政策对于我国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行作用。因此,作为政府和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邵沙平.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就业作用较大,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加入wto前,我国农产品贸易还处在徘徊阶段。1995~1999年,贸易总额由之前的269亿美元下降到219亿美元,之后虽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入世后,贸易总额出现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30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增长155%,年均递增18.7%。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经济给予了严重打击。这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现严重逆差,高达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2009年,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直不乐观。进入到2010年,情况才所缓解,农产品贸易额首破千亿美元,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最高,本年度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取得了1219.6亿美元的成绩,但是贸易逆差比例还是在持续增长。到了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呈“前高后低”的走势,贸易逆差增速回落,可是,由于2010年基数较高,持续保持进出口高增速难度较大,贸易总额增速明显回落。

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屡遭反倾销诉讼

作为国家之根本的农业,历来是各国争相保护的对象。在应对农产品贸易问题上,各个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反倾销措施来增高农产品的贸易“壁垒”,进而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行业。

近年来,持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已成为主要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之一。连续9年,我国都是世界的头号反倾销目标国,截止至目前,我国遭遇到的反倾销案高达500多件,致使我国农产品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这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构成了巨大障碍。

(二)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在关税逐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被拆除的背景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最有力武器。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从粮食到水果、蔬菜,范围不断增大,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而对我国发起绿色壁垒的国家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他们依靠先进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不断设置新的技术标准。2008年以来,我国频出“毒水饺”、“三鹿奶粉”、“问题鸡蛋”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使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蒙上阴影,几个主要的贸易进口国都加大了检验检测力度,增加检验指标,提高检验费用。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频建壁垒,在卫生检疫、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标准、环境标准方面严格限制,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进来容易出去难”的局面,出口数量极度萎缩。

(三)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多属于初级产品贸易,在占据农产品出口的总额中,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达8:2的比例显露出我国在结构上的极度不合理。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加工的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我国也有很大的差距,不仅造成成本负担,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限制,需要我国在以后能有所改善.

(四)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在所有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中,汇率是最直接的因素,对农产品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出口方面看,人民币升值会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这样一来,就可能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一直处于弱势农业的我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从进口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迅速流入我国,进口出现剧烈波动。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其中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类农产品属于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人民币升值将会对其出口量、出口增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韩一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及趋势分析.世界农业,2008(6).

[2]李春.国际经济环境剧变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中国信息报社,2009.

[3]庞玉良.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监测报告.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08).

[4]黄颂闻.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分析.现代商业,2009(20).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7

关键词:农产品;偏好贸易论;中亚五国;对策建议

一、引言

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发展边境贸易的比较优势,也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经贸合作的枢纽。由于新疆毗邻中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所以新疆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贸易额近年来在持续攀升。国内外学者都对农产品贸易的理论与实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呈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表现为以国别为单位的农产品贸易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引力模型对农产品贸易合作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间的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新疆农产品发展现状

自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国家就对新疆的贸易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如1949年中苏两国签订的贸易协定,进出口贸易由国家进行垄断经营;1950年以后,新疆对苏联陆续开放了4个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吉木乃口岸、巴克图口岸),进出口主要的贸易产品为农产品和皮毛。1986年,中苏两国恢复协议同时也恢复了原有的贸易模式;长期交通的不变对于中国甚至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阻碍是不可估量的,经过双方的努力,1990年中苏两国在阿拉山口实现了兰新铁路和苏联土西铁路接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对外开放,贯通了第二座亚欧大陆桥。1991年原苏联解体,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至此,新疆对外贸易不断发展。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市场需求的急剧下降使新疆的农产品出口也遭遇严冬,出口额仅为193.61百万美元,同比减少42%,占新疆出口总额的28.96%,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21%。经历了15年的长跑,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成功加入wto,自此以后我国出口产品可以低关税进入国外市场。新的形式下,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疆农产品出口也取得大幅增长,2001年其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193.61百万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21%。2002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375.4百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19%。2003年和2004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呈现轻微的下降后,2005年又增长到399.88百万美元。2006年,新疆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重点建设粮油、棉花、特色林果和畜牧四大基地,农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400百万美元。此后两年新疆对外农产品贸易额突飞猛进,至2008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816百万美元。2008年底爆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集体陷入低迷,债务危机频发,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再加上新疆内部的社会稳定问题,使得新疆农产品的出口也遭遇下滑之势,2009年,新疆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为790百万美元,自此之后,新疆出口贸易再度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902百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16%,占新疆出口总额的3.84%,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25%。

2.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历史和地缘原因,中亚国家延续了苏联时期原有的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等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而农业则是作为中亚五国的支柱性产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特点如下: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二是土地资源丰富,三是水资源较为短缺,四是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六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以上六点决定了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而在第四点“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方面,新疆地域广袤、人烟稀少与中亚五国有一定的区别,其他几个特点几乎全部与新疆的农业生产特点相同。

2001年后,五个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均呈增长态势。自2001年至2012年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对外贸易额由989.7百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350百万美元,增长5.4倍。2012年出口额2950百万美元,较2011年增长62.8%。进口额2400百万美元,差距首次由逆差变为顺差550百万美元;自2001年至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额由107百万美元上升到796.1百万美元,增长7.4倍。2012年出口额207.8百万美元,进口额588.3百万美元,贸易逆差380.5百万美元,自2001年起年均增幅309%;自2001年至2012年塔吉克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增幅5.7倍,贸易逆差293.5百万美元。虽然土库曼斯坦自2001年至2012年农产品贸易额增长7倍,但是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2012年逆差额也恰是2001年的7倍。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在中亚五国中位列最后,贸易额仅为550.5百万美元,乌兹别克斯坦贸易额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在中亚五国中贸易不平衡性最小。

3.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农业合作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新疆盛产林果、畜牧产品及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因此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出口主要在畜牧产品和果树园艺等方面,而中亚五国出口到新疆的农产品主要有棉花、茶叶、羊毛等。从贸易规模上看,2006年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739.9百万美元,其中进口额155.06千万美元而出口为584.9千万美元。然而到2014年,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却达到1713.64千万美元是2006年贸易总额的2.3倍。其中出口额为1547.8千万美元,是2006年时的2.6倍,进口额165.8千万美元为2001年时的1.2倍。由于受到新疆2009年特殊事件的影响,2010年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急剧下降仅为751.24千万美元。除此之外,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来看,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要大于进口贸易额,在表3-2中可以发现双边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2009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双边贸易中,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占52.7%,其中出口占55.8%,进口占49.1%,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交流信息相对较少

目前,新疆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使得新疆政府和当地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对中亚国家的贸易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从彼此的信息收集获取来说,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没有对关于农产品贸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对有关农产品贸易情况的信息获取严重不足,每个企业收集的信息都不一样并且比较多且杂,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很少,这使得企业不能很好的进行贸易。

2.中亚国家贸易秩序缺乏规范

由于中亚国家有部分国家的政策不稳定,导致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标准经常变化,对外的政策随意性强,使得与中亚国家的贸易规模随市场需求的波动较大,也就增加了新疆企业拓展中亚国家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通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或手段,为农产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

3.新疆与中亚国家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但是各大口岸、物流园区、货运站点等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不高,绝大部分的涉足物流的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老套,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专业的电子物流管理系统更是不能够完整的应用到实际中,现代的物流信息体系没有形成。

四、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1.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的沟通交流,及时签订农业合作协定

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通关便利化的多层面沟通交流,制定相关合作协定。基于中亚国家外向型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以及国际合作等框架问题,我国应依托国际公认的《京都公约》、《tiR公约》等制度安排,与中亚国家构建规范化的通关便利化工作框架和机制,以互相促动的方式,优化双边及多变的贸易便利化模式。要重点关注和解决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海关单证相互认可问题和检疫检验标准一体化问题,逐步实现双边和多边信息化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争取共同推进便利化贸易的深入发展,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2.维持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

在中亚五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方面为了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加快建设市场法律制度。主要是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法律填补市场交易规则的空白;二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发挥社会道德舆论、信誉机制的作用。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三是促进市场主体成熟。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极易导致不规范的、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引起市场秩序的严重混乱。四是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是市场经济中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因而规范市场秩序也一定要规范政府行为,积极促进其有效调控,减少其对经济运行的不必要甚至是违法的干预如地方封锁、部门分割等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性垄断,市场秩序的整顿是对政府职能的大清洗,使政府真正能够发挥促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能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过程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3.大力推进新疆与中亚国家交通及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应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机遇,利用其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基本框架性要求和重要实施途径,加强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公路通道建设,形成连接周边各国,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南北疆铁路和跨境公路为依托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国际运输体系。由于中亚地区荒漠多,人口集中于城市,航空运输业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亚这种城市地理和消费市场空间特点,新疆农产品出口应着重考虑建设更加经济、便捷的航空运输渠道建设,以构建面向中亚各国的多元化、高效率流通体系。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广斌,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J].现代企业,2007(09):35-38.

[2]李豫新,李婷.面向中亚国家的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分析[J].新疆财经,2014(2):65-71.

[3]何剑.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4]刘新建.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2):55-58.

[5]李莉.新疆农产品外销物流平台配套技术方案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9):65-67.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8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自主型贸易

农产品国际贸易模式是一个国家依据本国资源、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方式。发达国家多实行战略型贸易,而发展中国家比较适合实行自主型贸易。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式,也应选择自主型贸易。

自主型贸易模式确立的依据

我国选择自主型贸易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目标模式,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是可以完满实现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时,国内市场的潜在需求可以相当程度上转变为现实需求,市场容量可迅猛扩大;在包括农产品贸易在内的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可独立自主地进行进出口贸易,能够使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国际分工、协作程度不断加强和深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间也不属于前列,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却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目前经济总量已稳定地进入世界前五位,无论在世界市场还是区域性市场上,无论是工业品贸易还是农产品贸易,我们都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进出口贸易的。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量来看:农产品国际贸易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贸易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改善,贸易顺差扩大;大宗农产品进出口量增加;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加大,对整体对外贸易的拉动提高,对GDp的贡献稳步上升,说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进出口贸易。

我国对外开放重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为我国实行自主型贸易提供了政策保证。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大体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实行“进口替代”;一是实行“出口导向”。搞得好的,还可完成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我国凭借大国优势,则是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调节对外经济运行的方针和准则,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就农产品国际贸易而言,既注重利用国外市场,又重视利用国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实行自主型贸易提供了政策保证。

我国自主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内容

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格局来看,我国自主型农产品国际贸易应具有以下基本内容: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入wto后,我国市场与世界各国市场融为一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是指把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多方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发挥本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水平。

“国际导向”是我国自主型农产品国际贸易应遵循首要原则,是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前提,要求我们研究国际市场趋势,尤其要关注国际需求变化;注重国际分工合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研究和把握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尤其要关注wto关于农产品进出口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使本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和行为符合国际规定,更重要的是属于本国的权利要用好用足。研究和把握农产品生产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特点和趋势,尤其要弄清本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而确定本国农产品进出口的重点合作领域和重要合作产品,以及本国政府对于农产品进出口的扶持和保护的重要政策方向。研究和把握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状况及特点,尤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发展情况,并以此积极调整本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方向、重点、具体对策,从而扩大本国农产品的出口。研究和把握本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国际收支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结合本国农产品主要贸易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制定针对主要贸易国家的国别贸易政策,在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积极而又适当地扩大进口,一方面避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发展;另一方面弥补本国的不足,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实现世界资源共享。世界资源共享是wto的宗旨之一,其实质是发挥各国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以提高比较经济效益。依据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原则,我国既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又必须妥善利用国际资源,除农业资源外,还包括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

“资源共享”是中国自主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内容,更是国际基础。它要求我们分析世界农业资源状况,明确国际组织关于农业发展的规定,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名牌,保护和提高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做到:研究和把握世界和本国农业资源发展的状况,重点把握本国农业资源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明确本国利用世界农业资源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以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本国农业发展的目的。研究和把握国际组织关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各种规定,尤其要研究和把握wto关于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的各种政策保护措施以及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优惠措施,结合本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出口的实际情况,用好用足国际组织及各国关于农业的政策资源。研究和把握国际间的农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运动发展规律,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同时,大力推动跨国投资和技术交流以及劳务合作,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和相互支持协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研究和把握农产品国际品牌的生成规律,在尊重和保护国际农产品贸易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实施品牌战略,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本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民族品牌和区域名牌。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9

关键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

当前,自由贸易区对于中日韩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农产品贸易因为其特殊地位和各个国家的保护政策,一直处在谈判的核心位置。

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意义

中日韩三国为了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自由贸易区域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最终在2012年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够实现一个15亿人口、年GDp收入超过15亿美元的大型经济区。中日韩贸易区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会占据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0%,是与北美、欧盟相并肩的三大经济圈之一。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合作的历史性一幕,对于三国的发展和后期合作具备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方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巩固和加强中国与日韩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减少各国之间的矛盾,缓和中日韩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说,建立自由贸易区能降低关税,三个国家的经济市场融合为一个大型国际经济市场,有利于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推动了地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一)农产品出口量暴增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计划成立开始,2004~2009年的早期计划一直到2010年中国自由贸易市场的开放,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量一直呈现波浪式的增长趋势,早期收获计划实行之后,农产品的贸易出口量更是明显增多。从2010年开始,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实行零关税政策,关税降低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到了2010年我国自由国际贸易市场农产品的出口量就到达了14.6亿美元。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国家给予农产品出口非常大的政策支持,而自由贸易区的开放也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还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平衡

我国在大量的农产品出口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占据的份额也是有区别的。农产品可以按照不同的加工程度和要素密集度等分为不同的种类:第一种是大型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种子和天然纤维等;第二种是加工之后的,如面粉、饲料、动物油脂、动物纤维等;第三种是园艺产品、水果、蔬菜和鲜花;第四种是直接用于消费的鲜奶、洗干净的蔬菜还有加工好的肉类等。可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直接消费产品和大型农产品比其他两样的出口比例要大得多,主要是由于这两项占据的优势较大,非常受欢迎,而相比之前我国的水果等产品,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中处于劣势,所以呈现出出口比例不平衡的现象。

(三)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的农产品出口差异

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较大,各个地区受到不同的气候、土壤、光照等天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产品的种类也有明显的差别。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生产大米、小麦,而南方地区主要生产茶叶等农产品,所以才会出现不同地区农产品贸易不同的现象。农产品具有保质时间短的特点,所以不适合长途运输,而在我国南方的云南、广西等地区交通比较便利,所以农产品贸易出口比较频繁,既能保证新鲜度,又能降低运输成本。

三、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优化策略

(一)加大政府之间的合作力度

在自由贸易市场中,我国的农产品具备技术优势,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高,所以要积极跟日韩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把我国的农业技术跟其他国家的优越自然条件相结合,实现产业合作共赢。如果能把我国的早教水稻先进技术传播到适合稻米生长的国家,就能够大大的提升稻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带来更大的利润。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

出口产品中包括很多精深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为了避免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在农产品出口中可以调整产品接口,鼓励和支持产品深加工,有效地体现出我国的技术优势,增加出口农产品的价值。同时,我国政府需要加强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围绕农产品不断创新技术,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三)扩大产品出口量,提升出口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在自由贸易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国内企业的农产品出口,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在日韩建立农业生产基地

除了对外政策之外,对于国内出口企业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我国企业可以在日韩国家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中级加工,这样不仅能够扩大生产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五)加强产品深加工,强化品牌建设

目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农产品企业需要把眼光放长远,加强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自身的价值,才能提升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为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农产品企业还必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提升利润空间,这就要求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过关、价格公道,这样才能在自由贸易市场得到认可。一旦在市场上确立了企业品牌,那么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是非常巨大的。

四、结语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对我国农产品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要认清楚当前的困难和阻碍,努力根据自身优势建立战略性堡垒,积极促进与日韩两国的合作关系,促进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研究目前还处于观望阶段,但随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善农产品出口策略,拓展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进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经济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肇庆市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仇焕广,杨军,黄季j.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7(09):56-61+75+171-172.

[2]黄正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42-45.

[3]白勇.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J].时代经贸,2015(19):52-55.

农产品贸易的作用篇10

关键词:中国;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30

1引言

中国与东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199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仅有143亿美元,除了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以及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截止2015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720亿美元。同时,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作为双边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农产品贸易,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界对于两个地区农产品贸易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因素也早就展开了探讨。王瑞,王丽萍(2012)运用1992年到2009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具有影响力的一些因素,分析的结论为:国家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加入世贸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正面作用,而贸易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人均收入差异、突发的经济危机等因素会阻碍双边农产品贸易。帅传敏(2009)将引力模型与固定效应假设相结合,重点考察了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加入wto给中美双方都带来了机遇,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从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中美两国在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说明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两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美两国的潜在发展领域和地域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耿晔强(2015)将基本的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并且从整体层次以及细分领域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可能影响中国与新兴市场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的结果为:从整体层次上来说,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对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距离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阻碍作用,各种名目的经济组织所体现的作用也具有差异,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口数量这一因素难以确定其λ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方向,而框架内的其他因素与整体层次上的分析结果相同。

2理论模型

运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研究的引力模型显示: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之间双边贸易总额的变化方向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与它们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的变化方向相反,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中将对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作对数化处理。对数化处理引力模型具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可以将万有引力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易于分析研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处理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避免异方差以及数据残差。一般对数化的贸易引力方程具有如下的表示方式:

lnFij=ωlnmi+ξlnmj+γlnDij+θlnXij+εij(1)

(1)式中Fij代表国i与国j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双边贸易额,mi和mj则代表了国家i与国家j在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了两国间的地理空间距离,为了便于统一计算,可以规定为双方首都之间的距离,Xij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扰动因素的集合,例如人口因素、收入因素、政策因素、区域经济组织安排因素等,ω、ξ、γ和θ是模型中的系数,有待进行估计预测,εij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3模型设定

在仔细分析了前人在理论以及实证方面对贸易引力模型所做的努力之后,本文尝试着在最一般化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变量。在设定模型有关变量之时需要充分考虑本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农产品之间的贸易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对相关农产品的消费,因此可以考虑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变量引入模型之中。

3.1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以(1)式为基础,对其进行扩展,建立相关模型,其方程为:

lnXtij=a+β1ln(YtiYtj)+β2ln(ptiptj)+β3lnDij+μij(2)

其中,Xtij为i国与j国在t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YtiYtj表示i国与j国在t年GDp的乘积,ptiptj为i国与j国在t年人口数量的乘积,Dij为i国与j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对于解释变量YtiYtj,出口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潜在的商品出口能力,GDp值越大,出口的潜在能力也就越大,因此贸易流量也会偏大;进口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对于进口的潜在强烈需求,进口需求越强劲,贸易流量也就越大,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ptiptj,由于农产品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商品,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农产品更加迫切的消费需求,因而增加双边贸易,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Dij,两国或地区的空间直线距离越远,也就是说在交通运输上花的成本越大,商品所面临的毁损风险也越大,这是阻碍商品自由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是本文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笔者采用了面板数据作为数据选取的主要形式,时间维度为2010年至2015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是本文中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的搜集之处,联合国nationalaccountsmainaggregatesDatabase则是文中GDp和人口数量数据的主要出处。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空间数据来自于网站:timeand。

关于农产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还是未有定论,但是考虑到我国已经全面深入的加入了国际贸易之中,与国际社会接轨,本文采用wto对于农产品的统计口径。wto对于农产品可以分为基本农产品与统计农产品两类。其中,基本农产品也可称之为“谈判农产品”,包含有两个类别:(1)食品,(2)未加工的原料;其中,第一个类别食品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食品和活动物,油籽和油质果实,动植物油、脂、蜡,饮料和烟草,而第二个类别未加工的原料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纺织纤维及废料,天然动植物原料,未加工的兽皮、皮革、皮毛等。在wto年度统计资料中所包含的农产品称之为统计农产品,其范围比基本农产品要大,除了基本农产品所囊括的类别外,还要再另外加上水产品及其加工品,部分林产品如天然橡胶、软木和木材、纸浆和废纸等。笔者根据以上统计口径,采用SitCRev3分类数据,选取了00-09,11,12,21,22,26,29,41-43章的商品作为本文研究的农产品范围。

4实证结果

本文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8.0。回归结果见图1。

根据拟合结果,得出了扩展的引力方程:

lnXtij=-44.87+1.22ln(YtiYtj)+0.26ln(ptiptj)-143lnDij

从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农产品贸易的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人口规模总量、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和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

(1)其中解释变量经济规模总量的模型回归系数的值为1.218726,系数符号为正,且超过一,与前文的预期吻合,说明国内经济越发展会带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加速增长。而且回归系数的值达到了1.219,说明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经济规模的增长会带动双边农产品贸易量的大幅上涨。

(2)解释变量人口规模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前文所做的预期相一致。不同的学者τ谌丝诠婺U庖灰蛩卦谝还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争论,有赞同促进作用的也有赞同阻碍作用的。一般认为,人口规模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源得以丰富,会使得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合作,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降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意味着潜在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会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必要。由于人口增长对国际贸易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模型中体现出的只是两种效应相叠加之后的净效应,回归系数只有0.26,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本文讨论的农产品消费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要大于其产生的国际贸易弱化效应,所以本文预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产品贸易流量会相应的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也与这一假设相符。

(3)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负面效果,这与前文预期相一致。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确实具有负面作用,因为目的地越远意味着运输距离越长,所花费的运输成本也就越高,同时距离会阻碍双方的信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这些都会对彼此的贸易往来产生阻碍作用。而且相当比例的农产品没办法长时间维持其新鲜度,因此对于运输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运输距离也就更加看重。本文中距离的回归系数达到1.43,说明距离对双方贸易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距离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相互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apeCCaFta)等等。

5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规模总量、国家人口规模、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总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这两个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国家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次之。因此,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都应该积极发挥本国优势,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运输条件,而更多更好的制度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切实降低农产品贸易壁垒,致力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4):3948.

[2]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3]耿晔强.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研究――以新兴市场为例[J].统计研究,2015,(0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