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6:39

新闻学好处篇1

关键词:新闻图像;处理;优化

新闻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有机的过程。从新闻的采集,调查、整理、录制到最终的播出,都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的支持。有了专业的人才,若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也是同样无法更好的完成新闻的制作的。那么也就无法创造和实现新闻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新闻制作特别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县级电视台,由于资金和设备的原因,设备技术的障碍和阻力仍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包括很多图像、信息和通讯技术,要想提出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办法和措施来改进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就需要实际性的对新闻图像处理现存的问题做出一定的分析。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专业性欠佳

县级电视台在进行新闻工作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所需技术不够先进,跟不上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技术如今已近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要求。因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将会直接影响新闻工作的画面的质量,这将会是新闻工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画面是新闻媒体与广大观众沟通与交流的窗口,是新闻工作体现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平台,是连接现代科技发展技术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的欠佳,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县级电视台。这个问题的改进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专业设备因素

专业设备因素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设备因素是核心因素,它制约着人才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发展。在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设备因素问题主要体现在设备的陈旧、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设备维护缓慢、设备电子化和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设备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等等这些要素都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专业设备因素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大的影响了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通讯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将会是县级电视台发展中很大的壁垒和阻碍。

3 专业人才因素

人才需求是行业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与中心,专业性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专业人才是事物发展的核心加速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发展,实质就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县级电视台,若要不断加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就要不断的,高效的引进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专业性人才。专业人才的欠缺并不是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唯一人才因素,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深造也是问题所在,很多县级电视台缺少对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和组织性的学习。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县级电视台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质量。

4 不断学习和加强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技术

下面就以实例来分析,众所周知,龟纹防伪技术在图像好制作和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龟纹防伪技术是将图像背景在专色通道上的处理和优化。在外面进行加网的时候,新闻图像处理专业工作者通过设置不同于角色的参数,是从视觉的角度合一和叫色中四色中的某一个色版形成龟纹,从而形成新的胶片。通过专业设置网目角度数值来调节新闻图像的差异和变化。可见,专业技术的应用在新闻图像的处理与优化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因此,县级电视台要是想打造更高品质的新闻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带来新闻视觉上的享受,发挥新闻媒介的优势与良好影响力和创造力,那么,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改进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此外,对于传统技术的改良也是一个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县级电视台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与具体实际工作多年经验的总结,创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技术办法。

5 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

设备技术在专业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和影响力。新闻工作中,设备的先进性将会直接影响电视新闻工作的质量,在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中则体现的更加明显。县级电视台对于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做的还不够好,因此大大的影响的新闻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原因是购买新闻工作专业设备的资金巨大,维护费用成本高,先进设备对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高,县级电视台自身资金不足以及电视台决策层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意识不够。如何让能够更好的实现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地方财政和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县级电视台领导层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不断引进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作为人才的储备和管理。

6 专业人才的培育

县级电视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通过有效的选拔机制,为县级电视台引进更多的先进和核心人才。这就要求县级电视台对于人才招聘做好工作,把好质量关,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机制,为专业人才的引进做好准备。

其实是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县级电视台只有在组织好、培养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才是有意义的,有计划性的工作。对于现有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派遣深造、分时期和批次的组织学习等形式来对现有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专业人才做好培育工作。为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和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发展提供人才发展的策略。为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的发展提供人才发展的动力。

7 最后是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与交流是县级电视台不断加强学习和创新的最佳形式。尤其是有专业性,有针对性的开展交流与合作,更是县级电视台发展中的必要环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组织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的专业研讨会,邀请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的专家来为全体人员进行讲解和宣传。和有先进工作经验的行业同事一起分享工作的良好经验和技术优势。一起分析和研究在新闻图像处理和优化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这样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处理和协调县级电视台新闻图像处理与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乔天富.数字新闻图像真实性的标准——浅谈新闻照片pS处理的“度”.青年记者,2011(4).

新闻学好处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27-01

张春梅(1977-),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研究方向: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在重组后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此阶段内,编辑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新闻编辑,应当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无论是对于新闻样式还是新闻内容,编辑都应当对其进行加工,采用特殊的编辑与排版手段,提升新闻的收听率,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一、广播电视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

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的技巧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拼凑,而是一种艺术行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只有注重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编辑的技巧性,才能够创作出好的新闻。[1]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考虑新闻受众听觉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与报纸稿件不同,其感染力更强,如此才能够弥补时间短的缺陷。因此,新闻编辑在拟定标题时,应当力求简练、直观,假如稿件的标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时,可增加副标题,以此突出文章的中心。此外,新闻编辑者还应当着重强调新鲜感,广播稿件的标题越新鲜,越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使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能够随之增加。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文字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标记的文字通常需要运用在两个方面,即画面文字与播报文字。通常情况下,画面文字的内容较多。例如,中央新闻开始时,新闻主播介绍主要内容时,就会出现文字提示,在进行新闻画面播报时,画面下方也会出现文字,播报文字主要是指主播或者记者在播播报新闻时出现的文字。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画面文字运用较多,因此在文字处理方面也应当讲究一定的技巧。[2]首先,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文字显示的处理技巧应当清晰明了,注重文字与背景颜色的反差,突出字眼的清晰度。假如针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文字论述时,如果使用的是单纯的文字,新闻的标题就应当简洁深刻、条理清晰。但总体来说,新闻标题还应当生动形象,以此吸引受众关注。另外,在广播新闻电视中,虽然新闻本身属于一种消息的传达,但新闻也属于一种舆论工具。因此,无论是画面文字还是播报文字,广播新闻的文字都应当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选择恰当的词语。主播在播报新闻时,应注重语调与播报的重音停放,把握好播报的节奏。

三、运用模糊化技巧处理新闻稿件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广播电视媒介的关键,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对特殊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如此才能够使新闻的内容更加圆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处理技巧,是为了更好地从侧面反映新闻的信息,避免正面揭示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图像稿件的模糊化处理。随着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性,图片新闻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载体。图像通常具有直观、真实的特点,但较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新闻编辑应当对图片稿件进行模糊处理。例如,使用马赛克以及进行侧面拍摄等,以免侵犯他人隐私。

第二,急发稿件的模糊化处理。新闻的主要特性就是时效性,因此广播电视企业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3]对于急发稿件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仅需要重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还应当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新闻需要进行模糊处理。例如,对于自然灾害类的新闻传播,只需要说明时间与地点即可。

第三,道德类稿件的模糊化处理。社会道德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也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重点话题。新闻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应当把握道德新闻的主体,关于道德利益类新闻应当谨慎对待。例如,在犯罪新闻的报道

,为了有效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可引用“化名”等。

第四,机密稿件的模糊化处理。广播电视新闻常常会出现本国或者他国的机密,如商业机密以及军事机密等。对于这些稿件的处理,新闻编辑可使用“据调查以及据统计”等类似的模糊语言,以免新闻播出后机密信息被窃取。

四、结语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不仅仅应当具备充分的传媒行业的严谨性,还应当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策划的水平。新闻报道创新的前提就是创新的思维,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编辑技巧,吸引受众关注,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吕鹏.中国广播电视编辑理念发展的四个时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1(05):43-44.

[2]田颖.论教育电视新闻的编辑思维与编辑技巧的主体整合[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06):

54-57.

新闻学好处篇3

【关键词】开放办学;新闻制度;新闻发言人

0引言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新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期。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权威性”。在此背景下,高校逐步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新闻信息工作。高职院校的新闻制度还处在空白或起点的状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招生困难、专业认可度低、公众认可度低、各院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校园突发事件的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等等,高职院校越来越需要走出“象牙塔”,走上社会,开放办学。在开放办学的理念下,新闻制度亟待构建。

1开放办学理念呼唤新闻制度构建

高校新闻制度是随着我国政府新闻制度的建立、推行并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同步发展的。是指以高校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新闻发言人、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办学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有效沟通的一种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新闻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1.1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宣传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学校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的必然选择

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先生把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称之为“国缘”,良好的国缘主要依赖于国家主流媒体的外宣和新闻工作。高校尤其是面临激烈竞争的高职院校也应有“校缘”。良好校缘的建立正是依赖于新闻工作。高职院校在院校转型、专业发展、招生规划、就业信息、学生管理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上要逐渐改变面对媒体的“失语”状况,主动走到前台,积极应对媒体争取话语权,引导事态发展。通过新闻的正面宣传,与媒体、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校缘”[2]。因此,新闻工作在扭转舆论、树立形象方面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公众认可。

1.2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推进校务公开,打造“阳光高校”,促进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阳光高校”,意味着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高校必须在“阳光”下办学,使公众充分享有对高校办学信息的获取权、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参与权和对高校行使教育公权力的监督权。新闻,校务公开,可以增强各项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加大对权力的集体监督,这也是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信息,校务公开,使教职工有知情权、监督权、发言权,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1.3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增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频繁被媒体曝光,诸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贵州某大学暴露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事件”等等,这些重大突发事件,不管是负面信息还是正面信息,都会带来舆论冲击波,传播扩散很快,容易引起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下的新媒体时代,学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再也不能用“捂”和“堵”的方法。而是应以新闻制度为平台,通过“学校-媒体-公众”互动,主动“说话”,正面引导舆论,这是遏制谣言和小道消息散播,处理危机的有效举措。

2构建高职院校新闻制度之建议

2.1新闻主体制度化

新闻制度也即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并非自然人,而是一种制度。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学校主管宣传工作的副院长或宣传部部长担任,高校新闻发言人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知晓高校业务,对学校情况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懂得新闻媒体运作规律,知晓什么事情、什么话题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但要有策划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魅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

组织机构一般由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工会、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共同组成新闻体系。常设机构可以放在党委宣传部。

2.2新闻内容真实性

高职院校新闻的内容主要是高校信息。高校信息包括:高校的重要决策、规章制度;招生、就业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重大教育信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术科研、人事政策等重要信息;学校的重要活动;校内突发性事件的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等。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制度存在并发展的基础。学校在新闻会召开之前,就应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核实,包括信息的搜集、相关背景材料以及事件的具体过程等,保障真实、可靠、有信誉的信息。新闻内容由高校决定,需要经过学校内部的审查程序,不得侵犯高校名誉权、高校成员隐私权等,但信息内容对内对外应当一致。

2.3新闻方式多样化

新闻方式可以根据校内校外有所不同。为保证信息的公开、有效和透明,还要注意信息途径的系统化和规范化[3]。

新闻会。由新闻发言人定期或不定期对外新闻学校相关政策,改革举措,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进展等等。

记者见面会。召见新闻媒体发表谈话或接受记者采访新闻,此类新闻带有解释性,是以定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形式。

新闻通稿。针对学校的重要政策、会议、活动和事件等方面的工作撰写稿件,供新闻会和新闻单位使用。

2.4新闻反馈及时性

新闻若缺失反馈环节,那么新闻发言人就并未起到传播舆情、与外界沟通互动作用,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单向传递。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回应媒体,这就需要建立新闻预警即舆情监控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收集、留意媒体有关高校的报道,进行分析,决定是否予以回应。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之后应立刻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把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所获得的新信息及时向学校反馈。

3高职院校新闻制度展望

高职院校新闻制度的构建,是其办学理念的一次重大“转身”,新闻制度就像是给大学这个“围城”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通过“窗口”,这所“象牙塔”进行着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交流和沟通,高职院校才能走出去办学,才能建立良(下转第319页)(上接第204页)好的“校缘”。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下的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建立新闻制度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远火.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深化校务公开[J].教育与科学,2005(3):13-15.

[2]钱敏.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26-127.

新闻学好处篇4

【关键词】数据新闻学;发现新闻;呈现新闻;大数据;可视化

数据新闻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用数据报道新闻的方式。目前,数据新闻报道实践先行,数据新闻教学和研究还相对滞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先后开展数据新闻教学工作。数据新闻网等少数社会团体组织与高校联合举办数据新闻工作坊等教学活动,以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数据新闻教育高峰研讨会等活动,为普及数据新闻的报道理念、制作技巧和生产流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现有的数据新闻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倾向于数据采集、软件应用和可视化设计等技术问题,关于数据新闻本身的学理研究尚不深入,数据新闻学建构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发现新闻:数据新闻报道的内在核心

有研究者系统梳理了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考察“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不难发现,这些获奖报道大多运用了对大量的复杂数据的挖掘处理,用可视化、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呈现给阅听人,启迪民智、创新形式、准确科学,受到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当然,数据新闻报道并不适用于所有新闻,只适用于其中涉及庞大数据量和复杂数据关系的事件新闻或主题新闻的报道。让我们回到新闻的定义,无论是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还是徐宝璜的“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传统新闻学对新闻的定义,强调的都是“新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新闻事实的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事件的发生”涉及庞大数据量的情况较少,除非像一些大型复杂性灾难事件等深度报道才会运用数据进行全面详尽的“复盘式报道”,一般性的事件新闻,并不需要使用数据新闻报道。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环保等复杂性主题新闻越来越多,围绕某一复杂性新闻主题的深度报道也越来越受阅听人的关注。帮助阅听人认识和理解复杂性新事件和复杂性新闻主题,成为数据新闻最为擅长的领域。

由于数据新闻的设计和制作超越了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流程,其团队分工合作及表现手法多样,从而决定了其新闻报道选题的方向和范围。从全球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来看,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搜集抓取和分析挖掘,探讨具有新闻价值的“数据关系”,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新发现”,从而解释复杂性新闻事件或帮助阅听人认识复杂性新闻主题和新闻事件的“本质”,已经成为数据新闻报道的主流。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事实的发现”,已经成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内核。

欧洲新闻学中心等编撰的《数据新闻手册》及其相关研究中,数据新闻被认为是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变革,即先行搜集和挖掘处理数据以“发现”新闻,然后再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呈现”新闻。[2]表面来看,这一新闻生产流程似乎很完整,包括了数据新闻“发现”和“呈现”的全过程,但实际上,这种强调“用数据报道新闻”的流程概述,缺失了颇为重要的一环,即“发现新闻”,也就是数据新闻报道的“新闻敏感”和“选题价值”。如果我们认同“数据新闻是指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复杂性数据关系的揭示与简化”这样一种前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思想,那么数据挖掘和处理只是工具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帮助我们科学有效地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复杂性数据关系”这一“新闻事实的发现”,而“新闻敏感”和“选题价值”才是数据新闻的发轫。

如果我们确认数据新闻报道是通过对庞杂数据的搜集分析,找到大数据时代出人意料的“相关关系”,进而通过可视化或互动性等简化形式予以“新闻呈现”的话,那么“新闻事实的发现”其实就是数据新闻报道中寻找“发现新闻”的重要一环。“新闻事实的发现”与一般“新闻事实的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庞杂数据,后者调查研究的对象是事件本身。数据新闻中“新闻事实的发现”更接近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准确、论证严密。数据搜集分析挖掘,只是达到社会科学研究目的,得到具有新闻价值和新意的“数据关系”的工具和途径。

发现新闻是数据新闻报道的内核,单纯的数据分析处理本身并不能揭示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真相”和“意义”。因此如果建构“数据新闻学”这样一门现代新闻学的分支学科,数据新闻的“发现”应该成为教学和科研的第一个重点,揭示“数据新闻的本体特征”,比如数据新闻出现的背景、数据新闻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数据新闻的发现和呈现技巧等。只有这样,“数据新闻学”才能真正具有新闻学的主体性,不至于在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中随波逐流。

二、呈现新闻:数据新闻报道的创意设计

具有新闻价值的“数据关系”找到后,数据新闻的“发现之旅”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数据新闻的“呈现”。有了好的新闻报道内容,为其寻找一个好的创意设计表达方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是数据新闻工作团队共同的目标。如果说新闻编辑记者和程序员在“数据新闻选题”环节起到先导性作用,数据分析师在“数据关系发现”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师在“数据新闻呈现”环节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简洁、直观、形象、友好的界面是数据新闻报道通达阅听人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数据新闻报道呈现给阅听人的“窗口”和“脸面”。

其一,数据新闻呈现的“形象化”。从全球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来看,数据新闻报道采用纯粹文字报道的情况几乎没有,“形象化”是数据新闻呈现的一个鲜明特征。由于数据新闻本身是在庞大数据分析处理基础上的复杂事件的深度报道,所以深入浅出地让阅听人乐于接受是其首先要做到的,因此“形象化”创意设计在数据新闻呈现中必不可少。数据新闻报道究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但是我们不能把数据新闻呈现等同于令普通阅听人“望而生畏”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中的图表。新闻是面向大众的报道体裁,不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热衷的研究报告。数据新闻报道只有受到阅听人的欢迎和喜爱,其影响力才能真正持久。

其二,数据新闻呈现的“简洁化”。社会科学研究要求其结果的呈现尽量简洁明了,数据新闻呈现则更应该简化“数据关系”。当一个复杂性新闻事件或主题被作为报道对象时,可以挖掘和表现的“数据关系”不一而足,应该在报道思想和阅听人信息需求方面抓取“主要矛盾”和“焦点问题”,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可以“提炼主题”,使得数据新闻报道的思想主题更为突出,也为数据新闻的“简洁化”呈现奠定了基础。相应地,在视觉表达设计的过程中,“数据关系”越是简洁,数据新闻呈现的主题就越突出,创意设计的努力方向也越清晰明确。

其三,数据新闻呈现的“互动化”。阅听人良好的互动体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和接触兴趣,“互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特征。按照马克波斯特有关“第二媒介时代”的观点,媒介的发展是从单向的、大众传播的第一媒介时代,迈向去中心化的、双向的、互动传播的第二媒介时代。当然,数据新闻呈现的“互动化”也应该视报道内容和传播的媒介平台而定。

其四,数据新闻呈现的“游戏化”。在视听新媒体节目中,“电子游戏”因其“沉浸感”和“卷入度”受到青睐。数据新闻报道的呈现设计中,也有“游戏化”的代表性作品出现。如有关房产新政贷款的“模拟计算器”等数据可视化作品等。在这样的“游戏化”设计中,数据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互动化”和“游戏化”,使阅听人可以完全沉浸其中,作为一种模拟的角色扮演,按照报道主题的创意程序设计参与其中。数据新闻呈现的“游戏化”,其实是结合报道对象的具体特点,对“互动化”设计精神的一种较为极致的贯彻,将游戏体验与内容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一种捷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新闻呈现不一定都适宜“游戏化”设计,而且相当一部分或大部分不适宜“游戏化”设计,其中的具体原因除上述“互动化”设计的局限性之外,还有报道内容和主题是否适宜“游戏”内在本质的规定性,比如应避免对灾难性事件做戏谑的“游戏化”设计等。

其五,数据新闻呈现的“跨屏化”。媒介融合时代,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的“跨屏化”策略已经成为内容供应商的共识。数据新闻报道的呈现目前在电脑网站较多,在手机平台上的展示较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这种“带着体温的媒介”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在这种状况下,数据新闻呈现和创意设计应充分考虑和重视手机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尽力实现数据新闻呈现的“跨屏化”。

三、“发现”与“呈现”:数据新闻学建构的两个关键词

数据新闻教学与传统新闻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新闻教育是文科教育,教学重点是人文精神和新闻素养,开设的课程以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法规为主,突出培养新闻学子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判断、采写编评的业务能力等。数据新闻教育是跨学科教育,横跨新闻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觉传达设计等学科,开设的课程以新闻史论、数理统计、数据挖掘、软件应用开发、视觉传达设计为主。数据新闻教学与传统新闻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跨学科”的特殊性,而且数据新闻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数据新闻采制需要的所有技能,这与传统新闻教育培养“全能型记者”的目标期望迥异。数据新闻教学中,培养对象已经不是一个一个单独的学生,而是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或兴趣特长的学生分工合作组成的团队。换言之,传统新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个体”,而数据新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团队”。由于跨学科性,以及教学培养对象不同,数据新闻教学与传统新闻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新闻教育是数据新闻教学的基础保障,数据新闻教学是传统新闻教育的跨学科进阶和特色化发展,这就决定了对数据新闻师资队伍和学生来源的要求也变得较为苛刻。

数据新闻师资队伍应该有其特别之处。数据新闻教学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要求其师资队伍的来源更加广泛和多元。新闻学和传播学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资,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课程的相关教师可以来源于数学与数理统计学院,等等。由于数据新闻实践教学的需要,数据新闻业界的编辑记者、程序员、数据挖掘师、可视化平面设计师等,也应该被引入数据新闻师资队伍。

数据新闻专业的学生来源也各不相同。按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数据新闻本科专业方向设置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通过跨专业的生源选拔进行专业方向的双向选择,学生来源可以是具备数据新闻报道各工种基础的不同院系学生,采取自愿报名,按照数据新闻教学“学生团队”的构成要求,公布该专业学生来源的学科院系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当然,如果不能调动全校资源,实现跨院系的学生选拔,则适宜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以数据新闻特色方向为主,征集选拔有数据新闻专业相关学科背景或兴趣的同学,组成数据新闻教育的“小分队”,实行特色化新闻教育的探索和实验。

目前,有关数据新闻发展与数据新闻教学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梳理,其研究成果值得借鉴。笔者认为,数据新闻教学目前偏重于“数据处理”和“视觉设计”技巧,这两个部分确实是传统新闻教育的“软肋”和“短板”,也是数据新闻生产流程必不可少的技术和环节。但从数据新闻学建构和数据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技术”和“艺术”的数据新闻教育并不完整,同时也有远离新闻价值判断和新闻学理的趋向。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数据新闻专业课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是值得称道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即数据新闻理论和教学的发展,应该从其产生发展的本源上进行学理性的探究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建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数据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受到阅听人的欢迎,主要原因在于其基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和科学准确报道的思想基石,如果单纯强调数据挖掘技术和创意设计技巧,数据新闻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理论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因此,“发现新闻”的思想培育,在数据新闻教学科研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相关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和视觉传达的创意设计的“呈现新闻”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发现”和“呈现”对于数据新闻学建构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也正因为如此,数据新闻学的建构更应该紧紧抓住“发现数据新闻”和“呈现数据新闻”这两个数据新闻生产报道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中的机制和原理,以此丰富发展完善传统新闻学,增强数据新闻学的理论色彩,为数据新闻报道提供鉴赏和判断的标准以及相对应的理论支持。在数据新闻的教学方面,除现有的“技术”和“艺术”的教学实践和理念外,也应该增设数据新闻的“发现”和“原理”等课程建设,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BXw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祝建华.从大数据到数据新闻[J].新媒体与社会,2014(4).

[2]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新闻学好处篇5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挑战

一、数字化新闻摄影时代的到来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形成雏形,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运用。近年来,数字化时代也开始与新闻摄影行业实现了有机结合,高科技数字化的引入,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新闻摄影工作效率,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数字技术正冲击着传统摄影发展模式,专业的摄影记者被专业摄影机器取代、照片编辑器开始普及,利用编辑软件,可以直接虚拟出虚假的照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现,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对新闻摄影行业的数字化应用褒贬不一,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

21世纪上半页以来,新闻摄影技术迅猛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更为新闻摄影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21世纪可以说是新闻摄影传播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面临这一发展机遇,我们同时也要关注数字化技术对新闻摄影所带来的挑战。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纪实,即通过照片记录的方式保留现场,并通过文字说明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视觉性决定了它与单纯文字新闻有一定区别。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图片后期处理功能强大,这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1)过渡依赖图片处理器,忽视新闻的纪实性

传统的新闻摄影中,我们从未追究过图片是否真实记录现场情况的问题。但是随着数字技术出现,各种图片编辑器问世,不仅可以对图片清晰程度、色彩与饱和度进行调整,还能进行不同图片的合成。毫无疑问,这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是这样夸大表达效果,与摄影纪实的宗旨完全相背离。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照片和原来照片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也就失去了纪实的价值。部分新闻从业者将各种特效附加在图片上来迷惑公众,由于公众对现场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就被媒体报道所误导。从长远来看,这将极大阻碍新闻摄影业的发展。数字化图片处理器的诞生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新闻从业者毫无控制的依赖于“处理机器”来处理图片,反而会影响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在适度、适量的原则上借助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业在新闻传播上的作用。

(2)专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发展,专业摄影器械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很多摄影爱好者会业余时间拍摄大量的影片,这也对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拍摄出来图片不符合新闻特性,不能表现新闻主题。而这样非专业图片不断在公众之间流传,直接影响对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判断。随着业余爱好者不断增加,对新闻图片版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人会直接对新闻图片加工之后据为己有,甚至恶意散播,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要明晰图片版权,在专业和业余之间做出明确划分界限,以法律形式保护新闻摄影成果的权威。

(3)新闻摄影质量不容乐观

随着新闻摄影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投机行为。一些新闻栏目为了吸引关注,对报道的内容和图片不加筛选就直接刊登。更有甚者出现不实报道、虚拟报道等不良行为。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就要从两方面着手:新闻摄影人和新闻摄影取材点。新闻讲究的是真实性,这就极大考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个人道德水准,相关单位要对新闻摄影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做恪守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在新闻取材上要具备时间、地点、场合几个要素,做到事件真实,报道深入,找出新颖、有新闻性的现场。在后期图片处理中对自己的作品不加过多的修饰,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准确,避免闪烁其词、飘忽不定。作为新闻从业者,要肩负起“无冕之王”的重要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三、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新闻摄影业想要或者获得长足发展,就要不断的培养出视线独特、职业素养高的新闻工作者;同时新闻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意识,认真对待新闻摄影工作,避免不实报道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世纪的新闻摄影:“创新”与“坚守”之辩证法[J].中国摄影家.2010(03).

新闻学好处篇6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公安机关新闻媒体

当前,正值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和价值多元化所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重大、特大刑事案件,尤其是以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为代表的暴力型犯罪进入高发期,导致社会治安形式日益严峻。与此同时,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以及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在处理案件过程当中的信息透明度要求也日益增高。因此,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媒体的传播催化和舆论催化下,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管理力量的公安机关在面临危机、处置案件的过程当中,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机关理论研究方向的前沿课题。

如今新闻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大众和传播舆论的主要平台,而社会舆论恰恰容易受到新闻传媒报道内容和态度性倾向的影响。社会舆论不仅含有传播信息的成分,更有表达公众态度的成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舆论都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是影响人们心理、约束指导人们言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重大案件和危机的处置过程中,社会舆论由于受到自身主观判断能力方面差异的影响,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有效的信息汇总,极易导致民众在关注案件侦破的过程当中做出对公安机关不利的结论,致使公安机关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这既影响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公安干警的不信任,又恶化了公安机关同媒体的关系,使得新闻媒体报道公安机关处置案件时难以做到对报道尺度的合理把握。但我们在责问部分无良媒体的同时,更应该去思考如何从公安机关自身去提升其处理与新闻媒体关系的能力。

目前,部分公安机关已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使得公安机关在案件侦破和危机处置过程中,面对社会舆论对知情权的要求时,可以作出反应。但是,仅仅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不一定可以保证公安机关做到案情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流言传播的有效避免。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内部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案件的侦破当中习惯于关起门来办案件,很大一部分基层公安干警缺乏系统的公共关系学方面的培训。在同新闻媒体建立沟通渠道和培养沟通技巧方面,由于部分基层公安干警在公共关系学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方面的欠缺,造成了公安机关在处理社会重大突发性案件和处置危机过程当中,缺乏与媒体的有效互动,具体表现有:

1、在重大社会热点案件的处置上,公安机关不能在关键时间向媒体披露相关信息;2、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有关案情信息的传播往往不透明、不通畅,公众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所关心的案件进展情况。3、媒体由于不能够在第一时间采访到相关案件的主要负责人员和搜集到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极易产生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感,导致新闻媒体在对案件情况进行报道时不与公安机关积极配合。4、部分干警缺乏公共关系的运作知识,在案情发生之后所的言论缺乏逻辑上的缜密性和信息度的可信性,使得媒体所做出的判断和结论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难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导致公安机关在危机处置和公共关系处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以上几种原因使得新闻媒体在和公安机关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当中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案件的侦破。因此,公安机关仅仅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不够的,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同时,公安机关还需要在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和培训上下功夫,使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个别新闻媒体往往不能客观、真实的还原案件事实。同时,在信息报道的审查工作上,极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社会轰动的效应,不顾因为擅自性质的案件讯息而可能给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片面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信息,导致公安机关在危机处置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影响了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的开展,甚至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利于案件的保密。同时,由于部分公安机关没有做到对新闻媒体的合理管控,使得媒体在进行案件报道时没有充分考虑其所报道的内容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不利连锁反应及其对案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首先,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公安部门新闻发言人体制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运作不仅仅依赖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而且有赖于各级公安机关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完善。各级公安机关要定期组织有关公安干警到高等院校系统学习相关新闻发言人以及公共关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公安干警,尤其是在案发现场第一线处理案情的公安干警要认真学习如何与新闻媒体构建良好关系,注意协调和新闻媒体的信息交流。

其次,建立媒体监督的法律约束机制,从法律上保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实施

从世界范围内看,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警察系统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且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在法律层面保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实施。我国香港地区也有设立和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良好经验,其警察个体也具有较高的公关素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刑事案件的表现形式日益专业化、复杂化。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当中,往往拥有运用新闻媒体搜集相关案情信息的能力,以求得对公安机关的反侦察反侦破。另一方面,新闻资讯传播的极速化和同步化,使得新闻媒体对案件事态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法律层面设置这样一部针对新闻媒体如何报道重、特大危机案件的法规,以从法规层面规范和协调好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关系,避免因为公安机关部分干警缺乏信息沟通能力和极少数新闻媒体的歪曲报道,产生对案件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破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做到对案发现场的合理有效管控,维护案发现场的周边秩序

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警方所做到的工作仅仅是在案发现场拉起警戒线。新闻媒体在到达案发现场之后,由于没有相关的公安人员对新闻记者进行接待和引导,导致极少数记者为了拿到第一手新闻素材,不惜违反记者的职业道德无序采访在案发现场的当事人员,不仅使案发现场秩序受到了影响,而且给警方的侦破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后果。基于上述教训,公安干警在对案发现场进行证据保护的同时,要合理引导媒体记者进入事先划定的采访区域进行采访报道,该采访区域应当和案发现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公安机关在案情发生后应当及时的召开新闻会,选拔具有优秀公关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根据案件的进展情况向新闻媒体透露有关案情讯息。对于新闻媒体对所搜集到的新闻资料的播出时间要事前与公安机关进行有效地协调和沟通。

在同新闻媒体进行有效配合的同时,公安机关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充分揣摩犯罪嫌疑人对于案情信息需求的心理,主动防范犯罪嫌疑人可能接收到其所需要的相关案情信息。公安机关要防止因为新闻材料播放时间的不合时宜,导致犯罪嫌疑人以及相关人员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作出不利于案件进展的行为。

随着带有拍摄功能的手机、VCR等现代电子终端的出现,普通大众已经能够在案发现场和案发第一时间利用手中的工具对案情进行“直播”。如何防范因为普通民众的这类行为给案件侦破带来不利的影响就成为了公安机关面临的有一大难题。对此,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警力在案情发生之后立刻对周边环境进行排查,防止群众因为好奇心而对案发现场进行拍摄并对此类信息进行传播。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排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安干警的态度,避免因为公安干警的态度问题引发群众的不理解和不合作。

最后,公安机关要注意公众对于案情信息和案件进展的反馈,充分满足公众舆论的知情权

公安机关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保障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和公安机关推行“案情公开”的必要举措。而公众对案情的关心又进一步推动了新闻媒体对案件进展的关注度。作为案件侦破主体的公安机关必须在充分保障案件侦破进度的同时,合理兼顾同新闻媒体良好关系的建立以及对大众对于案件讯息的满足。通过以往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往往是由于公安机关不能在第一时间充分满足公众对于案件信息的需求而引起的。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吸取这一教训,合理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案情关注的需要。对于案情信息和案件进展的反馈,公安机关必须做到充分并且及时的满足公众舆论的知情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是公安机关工作程序国际化、信息公开化的重大进步,但是公安机关在实际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一个信息快速、多变和透明化的时代,如何进一步与新闻媒体构建好良好的工作关系,改变新闻传播格局,从而更好地推动警务公开化,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新闻学好处篇7

关键词:现代新闻传播;记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6-01

1.首先应具备过硬的思想觉悟

媒体记者形象直接决定着新闻媒体形象,近一时期,确实有一些电视新闻记者搞有偿新闻,通过新闻报道为个人换取"好处",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公信力、宣传效果。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制约因素很多,如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发展思路等等,但毫无疑问,内在精神力量是根本,因此,提升媒体记者的内在思想品质至关重要。记者过硬的思想素质提升应从三方面着手: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新闻工作是站在社会前端的工作,有很多光环,但更有很多考验,从事新闻工作甚至要冒很风险,这些都要求从业前做好思想的准备。追求崇高的永恒的价值观。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但并不意味着他的高贵,而更多包涵的是"为民请命"的内涵。博学厚重的知识视野。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一个满杯的水,才可能去给别人水喝。学习与实践的积淀必不可少。

2.新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采访与写作能力

2.1强烈而准确的新闻敏感性是好记者的"眼"。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为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的能力。一个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强烈准确的新闻敏感,就不能在某个有价值的事物初露端倪时,抓取重要线索,见微知著,并对该事物从整体和发展态势上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2.2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记者的"脑"和"手"。理论学习固然是形成好文笔的基础,但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更主要来自实践锻炼。好多记者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积累与提升,并在实践中重新审视写作理论,才发现理论的高屋建翎之处。

2.3坚强的意志是记者的"心"。记者工作紧张、复杂、艰苦而且充满风险,深入险地采访可能有生命危险,揭露腐败丑恶可能招致打击报复,调查复杂事件需要呕心沥血,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作支撑。

3.要能够沉着冷静,处乱不惊

3.1面对纷繁,理清头绪。新闻报道涉世间万物,有时头绪纷繁、情况复杂,并且是记者所不熟悉的。要正确地认识这些事物,必须有个过程,可是,新闻的特性又要求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使得新闻报道既真实、准确,又迅速、及时。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审慎、缜密、冷静的做好思维和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3.2处乱不惊,随机应变。记者每天都同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打交道,他们所面对的人和事甚至工作的环境、条件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缺少处变能力就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记者的处变能力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层次上:第一,采访中记者能够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以不同方式灵活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做到"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第二,在条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时,能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第三,在突发事件或极度困难条件下,能做出迅速反应,创造性完成任务;第四: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4.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4.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记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局面混乱,威胁到国家安全。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新闻记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做一些违法或者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事情。

4.2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新闻信息的真伪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和国家的决策管理等。比如,由于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对某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扩大报道,导致广大公民人心惶惶,对所以食品都抱有质疑态度和心理,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每一名新闻记者都要增强思想觉悟,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不伪造新闻信息,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4.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记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新闻记者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负起社会责任,对广大人民服务。比如,新闻记者的采访要贴近群众,及时的反应和报道民生民意,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5.新闻记者的身心素质

在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体和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应对各种繁琐复杂的事情,良好的身心素质也是工作的一种基本需要。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5.1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新闻记者才能顺利地开展日常工作。与一般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同,新闻记者要经常性地进行各种采访工作,奔波劳累,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从而为新闻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

5.3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定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闻媒体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为了获取新闻信息的需要,新闻记者要采访形形的人物,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有时就会遇到被采访人拒绝甚至侮辱等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这些打击和挫折,新闻记者是不可能顺利完成采访工作的。

6.结束语

总之,娴熟的业务素质、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是新闻记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和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这些必备的基本素养,以便能够从容应对和处理日常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珩.再论新闻记者的素质和修养[J].新闻爱好者,2008,04:21-22.

新闻学好处篇8

一、新形势下新闻采写的现状

(一)新闻采写教育现状。目前,新闻采写主要包含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教育家研究表明,国家把普通本科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重点来培养,把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采写人员作为难点来培养,把重点院校新闻采写人员作为潜力股来培养。另外从数量上看,普通本科的人数最多,所以更应加大力度来充分挖掘这个群体的潜能,着力将其培养成为专才、精英。

(二)新闻采写教材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教材也应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以此来填补新领域出现的空白。从数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新闻采写教材数量仅为5本,而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教材编写进入高峰期,而且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我国新闻采写的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无完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材也一样,总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瑕疵,因而会引入外国的教材加以对比、借鉴。从内容上看,新闻采写教材多数是为了专门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内容比较细化、方向比较单一,培养的是“专才”,比如把教材细化到报刊记者方向、广电记者方向等。

(三)新闻采写教学现状。随着就业难这个问题的出现,新闻采写领域的专业人士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在几十万编辑记者奔向新闻岗位的时候,工作在挑人,如果知识面不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接触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报纸新闻采写不懂,那么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现象,如缺少摄影课程操练、缺少采访经验等。这些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和企业对接时,难以转换角色,以致开始时无法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所以学校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参加实战、演练活动。

二、新形势下新闻采写方向

(一)培养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新闻采写对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媒介接触的主要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所以要求从业者具备极强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各行各业的新闻多如牛毛,而且杂乱无章,读者根本没有时间去甄别好坏,所以会在几秒钟之内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这就要求新闻采写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无论声音、图片,亦或是标题、视频。因而在采写新闻时要眼光独到、特色鲜明,用深厚的专业素养征服读者与观众。当然,除了形象性思维,还应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画面应该用特写的形式表现,某处经典的台词应该用直接引语或同期声表现,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只能用文字去表达。只有善于综合各种感官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才能使新闻采写工作顺利的进行,同时使报道更立体、真实,也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二)培养跨媒介的传播技能。新媒介领域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四大符号系统,各个系统对从业者要求不一,但主要分为文字处理技能,摄影技能,图像处理和音频、视频编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以采写课程为核心,有所侧重的加以训练。首先训练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能力,接着消化采写原理技巧,之后训练深度报道、电视纪录片等体裁的编写技能,最后训练某一方面的专业新闻的采写能力。基本功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方向,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学生在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获得充分发展。

(三)培养搜索信息与新闻写作能力。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速度倍增,海量信息瞬时就会出现在眼前,电脑、电话、电视等设备随时随地能满足人们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消息,百度一下,立刻知晓,这给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在信息庞杂的时代,必须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具备甄别信息优劣的能力,以免浪费宝贵时间,耽误正事。新的形势下对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一专多能是培训的重点参照,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工作中顺风顺水,也才能来者不拒、完全胜任工作。

新闻学好处篇9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数据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图像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络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络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络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信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的新闻消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消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络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新闻学好处篇10

关键词: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舆论环境自由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经常会置身于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影响中,如何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决策中抢得先机、从容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在应对不利社会舆论时夺回话语权、重塑形象;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监控舆情、引导舆论,这些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能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发挥力挽狂澜的重要作用。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大众舆论环境特点制定前瞻性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以预防、应对突发事件显得尤为紧迫。

一、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

“机制”一词,英语为“mechanism”,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它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体制和制度的互相呼应的整合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应急机制就是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预判、应对、引导新闻信息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的工作系统。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作为一个无形的工作原则、流程和规范实际上维系的是有形的高效管理系统,一旦高校突发事件产生,这个系统迅速反应从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构成这个系统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新闻宣传部门

在建设和完善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中,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占据主体地位,高校新闻宣传部门人员处于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运转的核心,由他们搜集、整合、协调、各方面信息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目前,各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新闻宣传部门,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问题上校党委领导下的新闻宣传部担当重大责任。另外,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是重要的软实力,良好的应急机制和政策文件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宣传者来实施运转,因此,提高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工作人员新闻应对能力,模拟训练、实战演习也是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的新闻信息预案

新闻应急预案是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文本体现,也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决策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关系到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应对和公关活动的开展,如何迅速、及时、高效的发挥新闻应急预案是平稳、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新闻应急预案的中心内容包括新闻公关机构的常规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后的恢复以及预案的更新维护等。新闻应急预案的实施维护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这需定期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和突发事件具体情况等来评审和及时更新,保持预案的活性。

(三)硬件建设和经费保障。

随着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化,高校需配备相应的新闻设备和信息场所,如新闻会场、电脑、摄像机、传真机、专线电话等,从而与新闻媒体有效对接。同时,高校也应该为处理突发事件时新闻信息时产生的诸如媒体关系维持以及常规信息员维护等费用买单。

二、新闻信息应急机制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高校,处理突发事件问题时,处理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保障性的作用。而信息应急机制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首先,新闻信息应急机制能够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针对问题,化解矛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突发性事件以其突发性和不可知性,常常会对高校的日常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有的甚至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例如2010年爆发的河北大学“李刚事件”对这所大学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体现一所高校管理能力和教育成果的窗口,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是否能齐心协力、上下同心,信息是否迅速、高效反应,是否军心稳定、大局为重。都是考验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再者,高校突发事件中新闻信息决策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则能使危机化解,矛盾隐匿于无形。反之则放大事态,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新闻高度透明的今天,面对各种突况,如果高校事先建立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发生问题时迅速启动,搜集信息,整合资源,就能及时化解危机。但是目前,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决策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信息搜集渠道不畅通

尽管很多高校都建设有多层级,多机构的信息传递渠道,但是在诸多高校突发事件中不难看出,很多问题的扩大化都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离或者误传,尽管由于有组织架构合理性、信息人员队伍素质和信息自身价值的诸多原因,还是有很多关键性信息没有传输到决策者手中或者在传输过程中由于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和责任而发生隐报、少报的事件。

(二)错过最佳信息时机

高校要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中握得先机,掌握发言权,就一定要认清事态的轻重,及时客观信息、以免由于时间延误或者被人利用导致丧失话语权。很多高校在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时,缺少决断和担当,当掌握有利信息和先机时优柔寡断甚至相互推诿,最后当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远离真相、当矛头直指高效管理失当时,高校才出来予以澄清,但是已经失去发言的最佳时机和大众的支持,为时已晚。在李刚事件中,只是事件发生地的河北大学在事件发生开始时的缄口不言最终导致了学校声誉的损害。

(三)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

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而逐渐被高校重视的,高校也都深知优秀的新闻发言人的重要性,但是仍旧难以引入,很多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新闻媒体时,仍旧是难以适应,一团糟,没有一个了解全局并且掌握媒体公关技巧的新闻发言人来引导媒体,只会一味地遮掩事实、隐瞒真相,最终会导致媒体反目,公众激怒。

(四)新媒体应对技术缺乏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传媒方式,传统高校在应对方面显然应接不暇,从bbs到qq,从博客到微薄,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放大器。在信息网络平台高度宽敞的高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发言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高校如何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舆论道德自律意识,如何过滤普通网络信息、收集重要敏感信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

三、如何建设高校新闻信息应急机制

(一)把握信息源头,畅通信息渠道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michaelRegester)曾提出在危机处理时的“3t”原则,即:“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公布)”,“tellitfast(尽快公布)”,“tellitall(公布全部情况)”。从这个原则不难看出处理危机时主动性的重要。主动消息,主动寻求与媒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媒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避免危机带来更大的损害。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事件无外乎关注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关当事人和责任方的处理、事件的善后处置和受害方安抚。这四个层面,媒体不论从哪一点来挖掘都是可以深入报道的,但是越是处于前面的层面高校掌握的信息越多、主动权越大,媒体想象的空间也越大。此时更需要高校将信息公开透明,同媒体建立信任,以免误传误报,导致后面的处置程序高校处于被动。

(二)主动实施新闻信息策略

高校应该建立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不仅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言论向导,也是塑造高校形象、展示高校水平的窗口。因此,高校有必要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团队,新闻信息的搜集、发言、资料的支持、与媒体的沟通等等都有一个规范的团队来完成和。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实施新闻,将新闻信息主动权我在自己手中,不给谣传讹传制造机会。

(三)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

在尊重学生基本人格不破坏学生网络言论权利自由的前提下,高校规范校园网、bbs论坛等的实名制管理,对不良ip地址进行监控、跟踪和查封。对网络bbs实施审查,删除不良信息。对自媒体进行引导,不让歪曲事实的言论得以传播,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微薄、人人网、QQ空间等实施一定的监控,充分发挥校园舆情信息员的作用,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培养“舆论领袖”,及时权威消息,及时将危及到学生个体或群体安全,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不利影响的网络信息及时向学校上报。因势利导,转化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机制〔eB/oL〕.baike.省略/view/79349.htm.,2011.

[2]张凯、张一飞.浅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陈伟.我们所期待的新闻发言人[J].新闻与写作,2005,(5).

[5]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