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6:35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1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②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兴趣等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确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或开展讨论来验证书本知识,得出不同结论。

二、研究性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成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2]。我们以2014级心理学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改实验。

1.精选教材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给学生所选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成为国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新版教材既保留了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介绍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兼具中国特色。

2.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将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概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行为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优越性,我们根据每个模块的理论特征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成套的教学方案,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在课下认真准备,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

当下大学生缺乏研究意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①鼓励学生有质疑教材知识的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错误进行理性批判。他们发现权威也会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这种方式激活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动机;②将学术研究引入课堂。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会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并阐述理由;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人格”一章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的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10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承担其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同学在研读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然后进行课堂分享与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思维方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存在问题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于注重教学方法和技术改革,则很易造成对课程本身特征的忽视,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学的学生专业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都是很缺乏的,因此在大学最初阶段进行研究性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多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2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对策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地方普通高校在总体办学实力上无法与同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的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地方重点高校相比。在当前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作为招录人员的条件或重要参考标准的今天,这无疑给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加大了难度。为了了解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笔者作了此次求职心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某地方普通高校的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3份,有效问卷567份。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7%。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该地方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心理特征:

(一)积极的心理特征

1.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比较乐观自信,在受到挫败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例如“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的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竞争虽然激烈,但有实力的人总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自信”;“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屡造失败”的调查中,只有21%的学生表示“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不敢再尝试自己找工作,害怕再受打击”,而28%的学生表示“自信心没有受到打击,继续努力”,更多的学生表示出了坚强,如51%的学生表示“自信心受到打击,但不会放弃找工作”。

2.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思考能力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清晰的思考能力。例如,“如果有单位愿意和你签订就业协议时”,69%的学生表现得谨慎、理性,表示“认真考虑后决定是否签约”,只有19%的学生表现得没主见,“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签”,12%的学生表示“有单位就签”;“如果你在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知道该如何处理,16%的学生表示“先待业一年然后再找工作”,59%的学生表示“先找份工作,有机会再换工作”,只有25%的学生表示没主见“不知道如何办,各方面的压力会很大”。

3.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平和问题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平和的心态。例如,“当你看到别的同学签到好单位时”,47%的学生表示“能够祝福别人、勉励自己”,44%的学生表示“心理有点失落,但还是会祝福同学”,只有9%的学生表现出了狭隘的心理“心理非常不平衡,嫉妒别人”。

(二)需要关注的心理特征

1.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在调查中只有33%的学生表示“心态很好”,而67%的学生表示有过心理障碍。例如,19%的学生表示有过“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找到的工作一定要比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好”;30%的学生表示有过“依赖心理,不主动找工作,希望父母、亲戚帮忙”;9%的学生表示有过“怯懦心理,不敢迎接挑战,不敢主动去找工作”;12%的学生表示有过“厌世心理,根本就不想工作”;9%的学生表示有过“造假心理,用假成绩、假学历、假证书等去求职”;17%的学生表示有过“从众心理,别的同学到哪里求职我就跟着到哪里求职”。

2.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悲观、焦虑的心理值得关注。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非常悲观”,1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的过程中出现过“焦虑不安,甚至失眠”的现象。

3.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对自己缺乏了解、信心不足、怯懦的心理值得关注。例如,40%的学生表示对于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目标模糊,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不够清楚”,17%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不知道将来该从事什么工作”,只有43%的学生表示“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从事什么工作”;对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54%的学生认为“不自信,心里没底”,10%的学生表示“对将来的工作充满恐惧”,而只有3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4.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法心理值得关注。例如,9%的学生表示有过“造假心理,用假成绩、假学历、假证书等去求职”。9%的数字虽然不算大,但是这种造假心理是非常危险的,造假的行为不但违法,还会毁了学生的名声,误了学生的前程。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能力不足是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

“艺高胆大”是很多重点高校大学生求职时表现自信的主要原因,而“技不如人”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信心不足、怯懦心理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参加综合性大型招聘会,当与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共同竞聘时,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信心不足和怯懦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地方普通高校在获取优质办学资源、生源质量、办学总体水平等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盲目攀比,盲目追求上档次、上规格,中职希望升到高职,专科学校希望升到本科学校,本科学校希望获得硕士授予权。导致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在规格和模式上的趋同,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毕业生缺乏就业的竞争优势。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就业指导课对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调查高校已经按照国家的要求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开设,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师资水平不高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由于教师更多地热衷于专业课和有学科支撑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既是公共课且没有具体学科支撑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受到教师的青睐,辅导员和学工人员成为了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师资力量。许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社会阅历浅,职场经验欠缺,依靠自学承担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除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与考核外,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其他类型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非常少。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所感受到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导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受到心理问题折磨的学生受到的伤害是极大的,同时对他人、社会产生的破坏性也将难以预测。在调查中,6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学校非常有必要给毕业生提供‘求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剩余40%的学生选择了“求职心理辅导可有可无”或者“没有必要”,这40%的学生是否不需要辅导呢?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得知,这一部分学生其实内心是渴望得到心理辅导的,只是对学校提供的心理辅导持怀疑态度。

被调查高校虽然设置有心理咨询室,有值班的心理辅导教师,从学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纪录看,前来咨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较少。原因在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呈现一种被动性,等待学生前来咨询和接受辅导,没有主动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干预,而且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特别辅导。

(四)缺乏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敢参与竞争,不知道如何找工作”“怯懦心理,不敢迎接挑战,不敢主动去找工作”“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非常紧张,不敢多说”等心理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学生缺少与用人单位交流的经历和经验。被调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大四以前,对求职、对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都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学生在大四之前直接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很少,学校很少组织非毕业班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活动。由于缺乏与用人单位交流的经历和经验,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接洽存在交流的障碍,出现紧张、怯懦等心理。

四、克服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的对策

(一)地方普通高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

当前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如果地方普通高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导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与重点高校的趋同,必将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中应坚持立足地方实际、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高校应科学定位,通过错位发展的策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培养一流的学生,办出特色,培养有特殊技能、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选派理论基础扎实、有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和职场经验的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立激励机制,对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在考核、评优、项目立项等给予一定的倾向,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研究中;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聘请校外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让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建立“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建立“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大学生求职心理危机的出现,对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过激行为出现。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的心理特征,建立大学生“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队伍和体系,制定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方案,将就业指导与心理援助、支持、矫正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通过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学生求职前给予学生心理咨询与调适,排除心理干扰,克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去求职;建立“求职心理危机”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危机,通过电话、来信、网络和面谈等形式给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四)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互动的平台

被调查高校与用人单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联谊会等,但只局限于校方与用人单位的活动,大学生极少参与其中。高校可抓住这些活动的契机加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活动,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这些活动期间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参与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诸如“就业形势分析”“用人单位喜欢怎样的毕业生”“求职材料如何设计更吸引用人单位”等主题的讲座。通过这样“双赢”的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借此机会宣传本单位,赢得毕业生的青睐,同时大学生又可以获得一些真实的就业信息和具体的就业指导。通过经常性地互动活动,增加大学生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锻炼大学生的胆量,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沉着与理性。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3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中学生是青春期重要的时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和发展3个方面。为了解包头市城区普通高中中学生的性心理、性知识、性态度状况,为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对某三所普通高中180名高中生进行了性心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三所普通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8份(94.3%),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93人,女生87人;年龄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41±1.28)岁。

1.2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统一时间发放,统一指导语,测试情境条件相同,以不记名方式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现场收回。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18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93人,女生87人。按年级分,高一71人,高二66人,高三43人。

2.2异往情况

可以看出中学生性心理只是一种对异性较深的眷恋和向往,一种奇异感。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本能的、朦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中提倡广泛正常的交往,创造出一个异性间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完善人格,促其健康成长。

2.3性知识了解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基本了解和了解的学生比例是63.3%,表明多数学生对性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但这一比例还有待提高。

2.4性知识来源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书籍报刊、同学朋友间传播和电视电脑等传媒方式"自学"居多,占到67.7%,但这些途径并不能保证内容健康,应引起重视。

2.5异性吸引力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气质者最多。男女生选择方面男生以气质、外貌为重。女生以性格、才智为重。

3讨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已经能明显地体察到:在开放社会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无论从何种渠道,都获得了最基本的性知识。

调查显示,63.3%的高中生基本了解性知识,性知识来源方面有67.7%高中生选择来源于书籍报刊、同学朋友间传播和电视电脑等传媒方式,只有20.6%选择来源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性知识的需求,学生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性知识,这将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教育、宣传责任,减少一些非正规渠道对学生性健康的影响。59.4%的高中生能够与异性广泛交往,表明多数学生能够与异性同学间进行正常交往,但比例仍有待提高。异性之间好感、互相吸引是性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应该鼓励异性同学间正当交往,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这样既磨炼意志又锻炼身体。把注意力投向多个异性,从而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和建立友谊,满足求异心理的需求,正确妥善处理好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交往将有助于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异性吸引力方面男生以气质、外貌为重,女生以性格、才智为重,表明学生性审美取向良好,同时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气质和才智水平。

另外,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老师讲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同学们希望从理论上对性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并有专门的咨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青少年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和必须加强的。青春期是进行性教育的良机,我们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及身心发育特点,有的放矢地将性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内容之一,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去。大力倡导异性同学间广泛正常的交往,探索有效方法,加强学校、家庭性教育力度,避免"校园案"的再度发生。在教育引导中要结合实际,出以爱心,持之以恒,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4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包头市第六中学优・美心理咨询中心针对青春期学生特点,加强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4.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的经历是有限的,错过关键期的教育和引导将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团体心理活动,青春开讲,心理广播,心理校报,心理委员培训,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积极倡导参与式学习,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

4.2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

我们通过"0对1"咨询、个别咨询、小组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专业的咨询服务。做到咨询辅导及时记录,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有效解决学生困惑、烦恼。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缺失原因

纵观各类有关研究生幸福感的研究,大多从幸福感指数调查,或者以某地方为例,研究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诸如:职业,社会支持,金钱态度,心理,人格特征等等。如南昌教育学院苗元江、郑霞、罗佳学者指出,随着研究生年龄的增加,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正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和利他行为等方面与大学生相比较低。学者们研究的大部分为研究生幸福感提高的原因,但很少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入手研究部分研究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所以本文从相反的方面入手,探讨当代普通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解决问题,使各个地区的各个高校平衡发展。

一、当代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的幸福感现状――以中北大学为例

本文对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从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的认可度、职业规划、年龄和爱情观、对待父母的态度、现阶段的金钱与消费观念、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等维度方面分析了部分研究生幸福感缺失原因。文科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只求有研究生文凭;职业发展上和本科研究生目标几乎相同,稳定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理财观念较弱,年龄成为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障碍,尤其女性普通高校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对自身的专业认可度较高,但职业规划模糊,大多数理科研究生对待就业持一种等待态度,和企业之间并不构成双向选择,而变成了企业对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单项选择,甚至很多企业存在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差异,使理科性研究生就业压力极大;对于年龄和爱情观上出现恐惧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自身资本却寥寥无几,我认为这也是人口老龄化、晚婚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

通过上述的调查与分析,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幸福感是极低的。

二、当代普通高校部分研究生的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内部因素――从普通高校研究生自身情况入手。

(一)年龄成为研究生追求理想的障碍。大多数研究生是从本科直接过渡到研究生,没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承受来自于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压力是极大的。很多学生会放弃自己曾经闯荡的志气,选择安稳工作与生活。所以幸福感极低。

(二)同伴效应对独立思想与自尊心的挫伤。每个研究生都是独立个体,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但有很多生活实例,“周围的朋友本科毕业后,都有车有房有良好的工作,有说走就走旅行资本。但是我们还是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里,甚至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里花着父母的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毫无生存与生活的经验......”这是来自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自述。这些同伴群体的影响深深打击到了现阶段研究生的自信心。那么,他们的幸福感也是极低的。

(三)“混”文凭是一直存在的现象。很多普通高校的研究生选择读研并不是为了取得很高的学术成果,而真实想法是拿到硕士文凭就好,为以后能有高一些的工资,或者是职称等等,所以研究生的幸福感对于这类学生而言无足轻重。

外部因素――从国家和各地区制定的政策入手。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以中北大学为例,理科性研究生的实验室所需的设备,财政支持严重不足,只关注某些专业。很多学生的实验只能依靠电脑模拟,实际可操作设备年代久远,甚至不能使用。实验室环境简陋,这实际在潜移默化地打击着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使得很多研究生在和其他地区做交流生时感叹“看看人家的实验室!”这应该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思考和重视。

(二)地区差异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普通高校研究生职业规划。其一,某些南方企业有很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只是招聘本地毕业的高校研究生,这使得很多想往南方发达城市发展的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一现象不仅只局限在企业中,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择优录取本地户籍学生。其二,很多企事业单位还是更愿意选择211、985的毕业生,海归,这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言是无形的压力,更何况是在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幸福感缺失不言而喻。所以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的幸福感是极低的。

根据上述对当代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研究生自身的抗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承担角色显得更为重要,从财政的支持、政策的导向上来说,这对于提升当代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的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5

【关键词】双粘性;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状况

1.研究意义

货币政策是经济运作的中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最优货币政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分析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是菲利普斯曲线的重点,而当前我国就业和通货膨胀的难题亟待解决,因此,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来提出最优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货币当局为判断宏观经济状况、维持价格稳定以及“合理的”产出增长,须面对如何测量核心通胀以及潜在产出问题。因此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是货币政策规则的两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这就使研究菲利普斯曲线与研究最优货币政策之间有了理论联系。

李斌、刘凤良(2007)借助对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推导,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中国数据比较吻合。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了垄断竞争、粘性价格以及理性预期等思想,而并没有引入粘性信息。因此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政策制定的理论指导比传统的或者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更为合理。

粘性信息理论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不完全信息理论之一。从曼昆和瑞斯(2002)首先提出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以来,国外学者对此理论不断进行了发展研究,经检验发现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数据比较吻合,优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tomiyuki(2008)提出了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是既具有粘性价格又具有粘性信息的双粘性经济模型,认为双粘性模型比单纯的粘性价格和纯粘性信息模型更好地解释价格水平、产出等指标的粘滞现象。此理论目前还未用于研究中国经济。

本论文将通过构建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研究中国产出缺口与目标通货膨胀率,并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通过简单工具规则(泰勒规则)和目标规则,利用之前研究的产出,目标通货膨胀率情况,分析中国最优货币政策。

2.研究方案及其实施

2.1研究方案

2.1.1推导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模型并检测模型的适用性

模型中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作为不可观测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运用双变量非观测成分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中国的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通过卡尔曼滤波平滑推断程序,将季度通胀和产出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平稳周期成分。

2.1.2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

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估计,观察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胀率、产出缺口有关以及前一期通货膨胀是否有关。检验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

2.1.3在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的背景下,进行最优货币政策研究

通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特点,分析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讨论最优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制定。本文也拟对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改进,通过附加利率,来研究最优货币政策制定。提出货币政策建议。

2.1.4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推导;检验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适用性;对模型中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进行估计;推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反映了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目标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附加利率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

2.2研究方法

2.2.1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理论分析通过相关的经济理论构建经济模型,为经济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借助经济数据的处理对经济现象做出解释;规范分析则研究应该如何做出经济决策。本文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双粘菲利普斯曲线,使实证研究具有理论根基。然后采用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估算出建议。

2.2.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经济现象的性质、特点等做出经验性的判断,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具体化,使分析更加科学、准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本质和特征。

2.3可行性分析

中国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运用双变量非观测成分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中国的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通过卡尔曼滤波平滑推断程序,将季度通胀和产出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平稳周期成分。由此得到双粘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下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估计,观察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胀率、产出缺口有关以及前一期通货膨胀是否有关。检验推导出来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下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内在的货币政策含义,并提出相关的政策。

粘性价格模型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粘性价格考虑到菲利普斯曲线中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粘性信息模型在国外近10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有理论和观点的可借鉴性。粘性信息模型以信息在经济主体间的缓慢传播为基础假设,分析价格的动态调整,与传统的粘性价格模型相比,粘性信息模型对货币政策的描述更为准确,可以准确地说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作用的延迟。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将粘性信息引入到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可以得到更符合现实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因此使用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在理论上逻辑是严密的,合理的。

可以通过国内各项数据网站,中国国家统计年鉴获得年度季度数据,完成广义估计法(Gmm),Kalman滤波。

3.研究成果

3.1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

由于粘性信息模型是近十年来学术界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关于粘性信息模型和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关注大部分都是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综述(王军2009)(彭兴韵2011),实证文章比较少,如:孟令玺(200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了中国的粘性菲利普斯曲线,对中国粘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了推导。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运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问题,如:高虹(2007东北财经大学)评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姜梅华(2008吉林大学)研究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机制的研究,但是他说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但只是简单的评述了一下经济政策机制,并没有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研究;沈燕波(2010浙江工商大学)专门研究了一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货币政策含义,并基于了1993年-2008年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陆军、刘威和李伊珍(2011)研究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的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刘翏(20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了粘性信息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郭航(2012)对粘性信息宏观经济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但是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下货币政策的研究国内并没有,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国内也暂无研究,用此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也还没有进行。

经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了解粘性信息及粘性价格的产生背景以及发展,充分理解了粘性信息与粘性价格的区别及相关的地方以及理论模型的推导;了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方法,构建了双粘性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常规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做了基础。讨论了两种极端情况,模型对中国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对最优货币政策各种规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欲在各种规则中寻找到最适合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分析环境的最优货币规则。由于该部分的分析需要结合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来进行,通过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建立菲利普斯曲线与最优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因此目前仍处于一个思路的状态,不知道实证检验的结果究竟应该选择那种货币政策规则。

3.2下一步实施内容

(1)检验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估计出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运用Gmm观测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是否适用。

(2)将利率代入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分析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泰勒规则在双粘性背景下的运行能力。

(3)利用估计出来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结合价格水平,分析目标价格或目标通货膨胀率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4.研究心得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6

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考复读的人数逐年递增,高三复读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受教育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这一群体中的文科女复读生相比其他学生群体而言有着显著的特殊性:文科复读生中,女生在数学学习上呈现弱势[1]。因此对文科女复读生的关注不仅涉及到两性教育的公平问题,而且关系到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把握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对于其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等都将大有裨益。

目前,关于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的研究”、“数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研究”、“数学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数学教学实验研究”等几个主要的方面[2]。然而,我国在男女生学业性别差异研究上,仍存在研究内容不成体系等不成熟的表现,且对于复读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及教育策略的研究较为罕见[3]。这种研究现状,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并最终影响复读生教育问题的解决。为了探讨解决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在了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思路,考察了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等学习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学校的性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班级的性质(重点班、普通班)和地理分布(县城、乡镇),从江西省上饶市Y县分层随机选取了2所县城高中(S1、S2)和2所乡镇高中(S3、S4),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2个补习班(一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共选取了8个样本班级(C1、C2、C3、C4、C5、C6、C7、C8),共515个学生样本。最终参与调查的女生样本共352个,剔除无效样本4个,获得348个有效样本,其中C1班68人,C2班63人,C3班47人,C4班44人,C5班31人,C6班30人,C7班33人,C8班32人,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工具与方法

自编《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文科女生复读时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此工具是在参考国内外“学习态度量表”、“成就动机量表”、“情绪量表”、“数学学习心理”、“复读生心理”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4]~[8],初步确定问卷内容。而后随机在S2校抽取60个样本进行试测,通过项目分析删除F值大于等于0.05的项目3个,再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合格的项目6个,然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共35个项目,选项分别为“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一般”、“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并依次计分为5、4、3、2、1,分别从“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动机”、“学习数学的情绪”、“学习数学的行为”四个维度进行测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2~0.863之间。

问卷调查数据主要是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搜集来的所有女生样本的数据进行编码,并做好数据修复工作,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其次,在样本数据库中,针对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工作包括数学学习心理各因子在不同背景变量下的均值等基本指标统计,通过t检验分别考察不同背景变量对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各因子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文科女复读生的背景变量对其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

(1)所在学校的性质变量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

以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性质为影响变量,对数学学习心理量表中各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普通学校的样本女生在四个因子上的均值都低于重点学校,在标准差上只有“学习兴趣”上重点学校高于普通学校。这表明普通学校的样本女生数学学习心理各方面的状况都不如重点学校,但在对“学习兴趣”这一因子的数学学习心理的选择上比重点学校的女生更集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样本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上都有显著性差异(p

(2)所在班级的性质变量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

以调查对象所在的班级性质为影响变量,对数学学习心理量表中各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重点班级的样本女生在四个因子均值上都高于普通班级,由此说明重点班样本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比普通班级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重点班级与普通班级的样本女生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班级性质在“学习兴趣”这一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而其他三项因子(p学习动机=0.000,p学习情绪=0.000,p学习行为=0.002)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3)地理分布的性质变量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县城的样本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均值高于乡镇的,同时,除“学习情绪”标准差外,在其他三项的标准差上,县城的样本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离散程度均高于乡镇的。这说明县城的样本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相对分散,意见比较不集中。此外,在对样本女生们数学学习心理在地理分布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后,发现县城与乡镇的样本女生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对于县城的女复读生而言,她们所面对的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更高,这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上更加努力,也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产生“不想学习数学,但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等无奈的情绪。

2.影响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以样本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总分为因变量。数学学习心理的4个维度为自变量,检验4个维度对其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影响及其预测作用。统计结果发现:样本女生们数学学习心理状况与其学习心理的相关系数R=0.82,表明数学学习心理状况与学习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的平方R2=0.67,表明学习心理4个维度可以解释数学学习心理状况67%的变异性。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129.17(p=0.000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的回归系数(Beta=0.71)>学习兴趣的回归系数(Beta=0.56)>学习情绪的回归系数(Beta=0.33)>学习行为的回归系数(Beta=0.25),且四者的β值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值都小于0.05)。这一结果说明,影响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学习动机,其他依次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1.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基本状况

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量表反映出了部分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真实情况,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其数学学习心理状况方面的基本结论。其一,整体上不同背景变量在各因子上有差异,且较为显著。具体来讲,基于学校性质变量,普通学校的文科女复读生四个因子的均值都低于重点学校,除“学习兴趣”这一因子外,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文科女复读生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基于班级性质变量,重点班的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各方面的状况都比普通班级好,且除了“学习兴趣”这一因子外,在其他各因子上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基于地理分布变量,县城的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均值都高于乡镇的,而且不同地理分布的文科女复读生在数学学习心理的各因子上都具有显著差异。其二,不同背景变量对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从不同影响变量的角度分析,文科女复读生的学校性质、班级性质、地理分布对其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力度均有不同,按照影响力度排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

2.改善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也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总的说来,重点学校好于普通学校的,重点班好于普通班的,县城好于乡镇的,且有显著性差异,这些正是素质教育改革下一步需要加以改变和完善之处。此外,在调查中,学习动机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力度最大,这对于教师选择适切的教育教学策略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注重文科女复读生的个体变量对其数学学习心理状况的影响

通过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不同学校性质、班级性质、地理分布对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各因子的评价值具有显著影响。所以在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善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不同群体女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发掘不同群体数学学习心理上差异的背后深层原因,掌握学校性质等个体变量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规律。不但要改善整体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更要提升不同群体乃至不同个体的数学学习心理状况,从而提高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从上述分析结论可以得出,文科女复读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对其数学学习心理的影响力度最大,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文科女复读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从学习动机来源看,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对来说提供外部动机策略较为简单、直接,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敏锐地洞察女生们的优势、长处,真诚地关注她们在学习中值得肯定的努力和成就,通过提供口头表扬、活动特权等外部奖励方式,让学生首先产生外部性学习动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女生们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等个性差异,采用分组学习、互助学习、项目合作等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真正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

参考文献

[1]梅映雪.在中学数学中消除女生性别弱势.教学与管理,2009(8).

[2]徐速.国内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综述.心理科学,2003(5).

[3]陈新.复读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5).

[4]ZubairahmadShah&nasirmahmood.DevelopingaScaletomeasureattitudetowardsScienceLearningamongSchoolStudents.BulletinofeducationandResearch,2011(1).

[5]彭春妹,罗润生,王孟成.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6]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03(4).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7

一、透视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人们一致认为,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民族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而民族学研究者将民族心理学视为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研究者也将其归属于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同的学科所属使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颇为不同。

民族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曾将重心放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上,他们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这一时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这两个概念的分辩与讨论,也成为热门话题。近年来由于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民族研究者已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对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无异议,但对民族心理的具体解释却各不相同。比如,李静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诠释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群体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历程,与民族有关的心理问题及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体其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各个民族心理规律的揭示,对其心理模式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的研究,进而研究各民族相同或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而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

相较民族学界的解释,张世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释更具有心理学意味。他认为:“民族心理学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不同文化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各民族的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和民族的社会心理等基本内容a_。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4(58)。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是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认知、思维、气质、性格等;民族心理状态包括民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民族自我意识则包括民族认同、自豪感、自信心等。

上述对研究对象界定的差异,在实际研究中表现为:“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12™。然而,民族学研究者的宏观性研究与心理学研究者的微观性研究并不存在一种的相互补充关系,它们独自为阵,并不能实现民族心理学的完善建构及发展。

2、研究对象的剖析一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可以看到以往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其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层面。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等,是个体心理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仅只在各种心理现象前加上“民族”二字,只能表明研究样本具有“民族”这一属性(这一属性在我国还特指“少数民族”。说明民族心理学是对某一或某几个、甚至是所有人们现在能确定的民族的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的研究,即对民族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如前所述,一些研究者就明显把民族心理学划为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意志等等。

其二,社会心理层面。将社会心理层面的心理现象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并不多。张世富在其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心理也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2005年他指出,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我国的学者大多持这一看法,即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特别要研究那些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民族心理现象,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心理学所特有的价值。

  民族内部存在着众多的群体,如根据年龄、性别、血亲、职业、宗教、阶级或阶层、文化等特点构成的群体除了具有本民族的共同心理,还具有该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内部各个群体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王昕亮对1997年到2002年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计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人格特质占19.8%,儿童智力占9.9%,学习心理8.0%心理健康30.2%,双语教育18.5%,社会心理8.0%,其它内容(包括心理测量、审美心理、宗教心理、文化心理等等)占5.6%丨7丨<1>10)而在统计的所有研究中学生是被试群体的绝对主体,学生占被试总数的97.2%,其他人群仅占2.8%7丨(13)。所有内容中,仅占8%的社会心理研究,及其97.2%学生被试的数据已明确的说明:当前我国民族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研究样本单一、内容庞杂,并没有形成该学科的独特的主体研究对象。

上述分析可见,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界定并不清晰,未能明确的给研究者们指明主要方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其主要内容和重点究竟是通过对民族群体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民族个体的一般心理现象的研究呢?还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层面上,对各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还是如前文所述,只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挂有“民族”二字,或研究样本是“少数民族”即可?

二、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民族心理学的概念

我国学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的不清晰,和民族心理学概念的翻译及对概念的定义不明有关。中国的心理学是舶来品,民族心理学也不例外。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是我国学界认为最重要的民族心理学著作。然而,冯特著作的英译名称是“theelementofFolkpsychology”,涉及的内容有原始人、图腾制度、英雄与神的时代、人性的发展。冯特将这些内容的分析看作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张世富曾指出:“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应称作《民俗心理学》,冯特原来称其为Folkpsychology就是民俗心理学,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这一书名虽译的不够准确,但沿用至今不见有什么异议,该书的内容虽以民俗为主,但研究的是民族的、部族的民俗,所以仍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畴,故称之为《民族心理学》也不是没根据的”。由于冯特所做的民俗分析是对民族的、部族的民俗分析,所以被我国研究者接受为民族心理学。这显然是需要纠正的观念,国外对民俗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是有明显差异的。最早使用民俗心理学(Folkpsychology)的心理学家wilhelmwundt在1916年认为民俗心理学的目的是在民族学所提供的事实基础上,针对原始人的思想、信仰及行动从事心理学的解释,而近期的学者认为民俗心理学指一种采取当地民众习用之本土性名词、概念及思想的心理学。从上述我国学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来看,显然不是指民俗心理学,因而,他们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界定也非民俗心理。既然如此,以冯特的民俗心理研究的体系、理论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显然是有偏差的。与民族心理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是文化心理学(Cul¬turalpsychology),但文化心理学所研究的是文化传统与社会实务如何调节、表现及转变人心。中国民族心理学并未在实质上与民俗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分开,而是混在一起。如果民族心理学要发展,势必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分开来,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

2、族群社会心理一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族群心理与民族心理

族群范畴的心理比民族范畴的心理更准确地反映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庄孔韶在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中认为:族群(ethnicgroup)是人们在交往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在概念上,族群与民族是有一定区别的。与族群不同,民族(nation或nationality)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它一般指那些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域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则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具有共同地域和社会经济联系的族群都会要求政治上的疆界化。而一个散居的、缺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族群,也可能去寻找一块地域,创建共同的经济生活,使自己得到政治疆界化,成为一个民族。“族群”可以概称、囊括“民族’,也可以用它来区分民族内部的不同支系,但很难用民族来囊括族群。比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被称为“ethnicChinese”,但不能统称为“Chinesenation”,否则会引起纷争。在我国,对族群与民族的概念并不加以区别,但通过民族识别的56种民族中,汉族就明显没有自治区域的概念,而且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有待识别民族成分的、明显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人群体,如西藏的僵人、云南的苦聪人等等。仅以“民族”范畴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会使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已被识别的少数民族上,而忽视许多未被标识民族身份的族群或未获得政治疆界化的族群。以族群心理作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合理,认识这一问题,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是重要的。

(2)族群社会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个体心理也具有社会性。虽然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沿着个体心理水平与群体心理水平两条路线展开,但应当明确的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不是族群的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而是研究在具体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下的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社会心理层面的族群心理。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8

确定高等教育学与其相关学科亲疏关系的实质是“学科间性分析”,而引文分析法是“学科间性分析”的基本方法。该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论著等各种文献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的引文分析是对高等教育学权威期刊论文的引文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统计,根据引用频度(比例)确定相关学科与高等教育学的亲疏程度。本文的学科分类是以现有的学科门类为基础,结合高等教育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分为4类13个学科。即教育科学类3个: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类3个: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科学类5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类1个,理工农医等所有自然科学归为1个学科;其他学科1个,未纳入上述学科类别的其他文献。本文的主要数据源为华中科大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该刊是国内第一批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刊物,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权威刊物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其论文能代表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状态与水平。为了解相关学科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情况,我们还选择了6个相关学科的权威刊物,对其2010-2012年的论文引文进行了统计。6个学科及其刊物分别是:经济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文学———《文学评论》,历史学———《历史研究》,哲学———《哲学研究》。前三个属于社会学科,后三个属于人文学科。此外,为探讨高等教育学对整个教育科学的贡献,我们还对《教育研究》2010-2012年论文的引文进行了统计。

二、主要数据及初步分析

(一)《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文量

从1980年至2012年,《高等教育研究》共刊载论文4517篇(不包括短讯、动态、通知等),引文35302条,篇平均引文量7.82。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是引文数量还是篇均引文量,30年来总体都呈显著增长趋势,这表明高等教育学吸收已有知识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二)《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文的学科分布

从表2看,高等教育学自引率达到45.61%,普通教育学排名第二,为23.56%。作为教育学的两个“同门兄弟”,普通教育学在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担当高等教育学第一相关学科,理所当然。社会学和哲学的比例相对较大,分别达到7.36%和6.74%。社会学是一门对人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总体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与多门人文社会学科有交叉性。从宏观社会学角度来讲,高等教育系统属于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分支,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已经趋于成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往往能为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帮助。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的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高等教育学也不例外。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比例在2%到3%之间,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历史学对高等教育学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高教理论一般说来是从高教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两者关系可表述为“论从史出”[5]。文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和法学低于2%,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相对疏远。文学不被重视与高等教育学长期以来对“科学化”的执着追求密切相关,自然科学比例低的原因是两类学科鸿沟巨大,法学比例垫底是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和研究长期滞后的必然反映。最令人遗憾的是心理学比例竟排在倒数第三,我们认为,这绝非合理现象。众所周知,普通教育学从创建开始,就把研究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上,自觉地利用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得心理学一直成为与普通教育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而高等教育学从一开始就把研究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更宏观的层面,关注更多的是体制、结构、制度等宏观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忽视,造成高等教育学不怎么研究“教育”的情形。于是,心理学备受冷落就不足为奇了。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疏离,直接导致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难以深入。

(三)《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文的学科结构变化

一般而言,一个新学科在创建初期,由于学科知识和理论尚在形成中,学科自引率是比较低的,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成熟,自引率往往会呈现上升趋势。从表3看,30年来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印证这种现象。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关系的变化耐人寻味。高等教育学创立初期主要借鉴了普通教育学框架、理论及概念,因此20世纪80年代普通教育学对高等教育学影响巨大,《高等教育研究》引文中有近1/3(32.75%)来自普通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摆脱普通教育学的影响,高等教育学引文中普通教育学的比例随之逐步下降。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之外其他相关学科(简称“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有令人费解之处。从我们的经验判断,30年来,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学的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21世纪后,多学科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了不少高等教育学者的青睐,但我们的统计显示,其他学科引文的比例相比90年代并没有明显增长。

(四)部分相关学科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情况

2010-2012年,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6学科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数量为102条,仅占6学科全部参考文献数(70700条)的0.1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一时间,高等教育学论文引用6学科文献2229条,达到高等教育学参考文献数(10323条)的21.6%。“衡量一门学科地位的标尺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了其他学科。”[6]0.14%的数据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的薄弱现状,更是它在学科之林中卑微地位的真实写照。有学者最近提出:“高等教育学在引进知识的同时也对外输出知识”,如“通过实践哲学命题进而反哺哲学”,“向社会学提供了特殊社会关系的内容养分”[7]。可惜,我们的研究还不能证明这一观点。

(五)教育学论文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情况

由于难以选择最能代表目前普通教育学研究状况和水平的刊物,所以本文没有统计普通教育学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情况。我们对综合性权威教育刊物《教育研究》2010-2012年的825篇论文8445个引文进行了统计,发现教育学论文引用高等教育学文献的比例为17.25%。这表明,年轻的高等教育学已经成为教育学(教育科学)重要的知识来源。

三、主要结论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9

>>浅议长沙普通话的“韵味”普通话声母与英语辅音发音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上海普通话与普通话元音系统的声学特征对比研究普通话的价值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对普通话课程教材现状的反思浅析司法警官普通话的心理现状浅析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对策普通话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湖南司法警官普通话的培训研究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的研究普通话推广的调查与研究普通话推广背景下的方言保护研究普通话的前世今生普通话训练的基本途径南朝人的“普通话”普通话教学的几点尝试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探索普通话的测试问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邱兴.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从概念到行动[J].教育导刊,

2006,(12):14-16.

[3]樊中元.广西农民工语言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

(9):138-141.

[4]杨晋毅.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4,(1):46-53.

[5]夏历,谢俊英.农民工的语言状况[J].长江学术,2007,

(3):11-18.

[6]新华网.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亟待提高,不应因此受到歧

视[DB/oL].2016-04-25.

[10]谢晓明.关注农民工的语言生活状况[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

科学版),2006,(4):59-62.

[11]张玮,徐大明.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J].语言文字应用,

普通心理学研究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差异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按学科设专业,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可能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1)高职(专科)升本科。教育部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高职(本科)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以形成鲜明特色。(3)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或称“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1]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差异性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