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6:49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1

关键词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有效运用

一、引言

目前,电厂中的发电形式仍以火力发电为主,在我国电力供应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发电厂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产出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并且也具备节能环保的优势。但这种新技术在电厂中的运用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不成熟,实际运用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只有正确认识热能与动力工程,解决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合理运用新技术,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涵义及课题的研究意义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涵义

“热能与动力工程”包含多门科学技术: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研究热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工作面非常广。

在电厂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其实主要作用是将电厂生产中产生的多余热能转化为电能,供人利用。

(二)研究该课题的意义

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有效运用,小到对电厂本身大到对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热能和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运用涉及很多知识内容,操作流程也较为复杂。为了能够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有助于电厂的人才培养和电厂日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电厂中如果可以合理运用热能和动力工程,将能大幅度地提升电力的产出率。电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不仅可以给电厂带来更高的利润,更是可以使电厂在竞争激烈的电力行业站稳脚跟。第三,能源和资源紧缺是我国当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电厂作为耗能较大的企业,提高其生产效率变相地也相当于节约了能源,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紧缺的情况。

三、电厂在运用热能和动力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电厂在运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大体总结为两点:

(一)人员思想传统,专业素质跟不上

电厂相关的部分技术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墨守传统的能耗方式的状况。这样的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资源使用不到位,员工无法在工作中贯穿节能减排的思想。此外,在电厂有效运用热能与动力工程后,电厂首先关注的是使用先进设备,从而忽视了培训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热能与动力工程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得不到完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会严重影响后期新技术的运用效果,影响电厂的技术革新。

(二)具体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忽视重热现象。“重热现象”是指在发电过程中多级汽轮机上级损失中的小部分热能可以在以后各级中得到利用的一种现象。有些电厂考虑不全面,把这个现象单纯地当成是对能源的再利用,认为是在节约能源就忽视不顾,进而忽视了此现象会带来的危害。忽视重热现象会影响发电机器自身的运行状况,还会导致电厂电能储存困难,不利于气压稳定,影响发电质量。

2.设备方面缺乏创新。在电厂的日常运作中,涉及很多设备,每个部分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设备引起重视。例如,风机是进行热能与动力转换的关键。通过改变设备内部气压,后输送气体恢复气压从而形成机械运作动力。但是,现在我国电力供应紧张,风机经常都是在超负荷运作,损坏率较大。风机技术缺乏创新,不仅会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更会加大电厂的生产成本,加大电厂的经济损失。对风机的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在改造风机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相关技术。

3.湿汽损失大。在电厂工作的过程中,湿汽损失是很常见的问题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动能转化为电能时伴随蒸汽膨胀现象,会产生小水滴,导致湿汽损失;第二,当蒸汽的运动速度快于水滴,会使其受到影响,导致湿汽损失;第三,喷管与水珠相对,会影响其主流运动,从而产生能耗。

四、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加强培训,转变人员思想观念

电厂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定期组织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并对培训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可以考虑将考核结果纳入技术人员的个人综合测评中,从而加强他们提高自我素质的意识。技术人员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二)合理利用重热

合理利用重热现象,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确定重热系数非常重要。通常重热系数是在0.04~0.08的范围内,具体还需要有经验的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控。合理地利用重热效应,能够在发电厂热能转化中提高转化效率,也直接决定了整个电厂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合理利用重热现象,控制好重热系数,才能真正提高热能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对相关设备的创新应用

电厂的领导阶层一定要重视相关设备的创新问题,多使用新技术,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对电厂中的设备,如风机、锅炉等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在锅炉风机上加装变频调速器(装置),可使系统工作状态平缓稳定,通过变频节能减少损失。对锅炉的研究,应当建立在热能动力工程学的基础上,确保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科学利用不同燃料投放方式,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控制,进而达到生产目标。

(四)减少湿气损失

在整个的电厂发电过程中,湿汽损失作为热能和动力工程运用时最主要的能量损失,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控制。针对湿气损失的问题,可以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之后,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的方法和解决措施。例如,添加去湿装置、提升机组抗冲蚀能力和选择带吸水缝的喷灌等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湿汽损失的问题。

五、结语

在电力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热能与动力工程意义重大。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发电的实际应用中要结合热电厂的发展现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本文简要论述了如何能够在电厂中更有效地运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问题,并探究了具体的解决措施。而如何大力提高电厂的工作效率、降低电厂能耗,解决我国用电量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后续研究者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为北方联合电力公司达拉特发电厂运行一部)

参考文献

[1]于亚男,孙祚琦.简述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7).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2

关键词材料;热加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Gl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02-0207-01

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中,材料热加工是机械制造业重要的加工工序,是基于材料和制造有机融合运用基础上的综合技术。材料经热加工才能成为零件或毛坯,它不仅使材料获得一定的形状、尺寸,更重要的是赋予材料最终的成份、组织与性能。由于热加工兼有成形和改性两个功能,因而与冷加工及系统的材料制备相比,其过程质量控制具有更大的难度。正是具有上述功能,对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趋势及意义等做出研究则是非常必要的。

1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意义

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是对金属材料物态转化的一种科学化的加工,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在试验室动态仿真材料的热加工过程,预测实际工艺条件下材料的最后组织、性能和质量,进而实现热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建立在工艺模拟、优化基础上的热加工工艺设计技术,可以将“隐患”消灭在计算机拟实加工的反复比较中,从而确保关键大件一次制造成功;通过模拟仿真,人们才能认识过程的本质,预测并优化过程的结果,并快速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作出设计及工艺的改变;涉及到多种学科,以现代计算机、测试技术为手段,架起技术基础学科与金属材料热加工的桥梁,使基础学科的理论能够直接定量地指导材料热加工过程,体现了基础学科、高新技术与材料热加工学科三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有机结合。

2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的趋势

材料热加工工艺模拟研究是从机械铸造过程中开始的,并从铸造逐步扩展到锻层、焊接、热处理。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主要经历了如下的发展阶段:1)由物质的宏观层面逐步向微观层面发展,进入了微观尺度模拟阶段。2)由某种单项发展逐步向合成集成式发展,真实模拟复杂的实际热加工过程。3)逐渐向学科专门性发展,解决特种热加工工艺模拟及工艺优化和热加工件的缺陷消除问题。4)注重热加工工艺的精确化发展,重视提高数值模拟精度和速度的基础性和物理模拟及精确测试技术研究。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注重体现在以应用高新技术,设计、开发新型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装置运用上,尤其是注意正确、合理处理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含实验验证)之间的关系,以模拟对象为基础,重视基础数据的测试技术,提供有效的热加工工艺流程。

3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的模拟应用价值

3.1模拟软件商品化,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已形成一些准商品化软件,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异,应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开发、与国外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在已有商业软件中插入自主开发模块,实现软件升级等)加快模拟软件商品化工作,开发出有自主版权的商品化软件。

在模拟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1)注重对现有热工艺商业软件的研发创新,在System3D(铸造)、pam-Stamp、anSYS(板料塑性成形)、aBaQUS(焊接)等运用基础上,注意优化升级。2)注意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像美国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在开发新车型时,已将板材冲压过程的数值模拟作为一个重要技术环节。3)选择合适的商业软件为软件平台,一方面,对现有软件的某些技术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解决具体问题插入自编软件模块;另一方面,应用理论分析补偿法、实验补偿法等,找出并消除商用软件的误差,使模拟结果更精确。

3.2重视模拟技术综合运用,提高精度

在重视工艺数理模型及算法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加强物理模拟及测试技术,使其在揭示过程本质、检验、校核数值模拟结果,提高模拟精度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在工厂及研究单位(包括大学的研究小组)普及热加工工艺模拟技术,使之成为优化工艺设计、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了解工件及模具(或铸型、介质、填充材料等)材料的热物性参数、高温力性参数、几何参数、本构参数、接触、摩擦、界面间隙、气体析出、结晶潜热等各种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数据基础上,注重模拟工艺过程配置,并以专门的摩擦实验来测量,使之更为精确。

3.3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

作为近来新兴的工艺生产技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则是保证其顺利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除国家攀登计划资助基础性及前沿研究工作,国家及部门级各类计划都应把过程/工艺模拟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作为资助重点,支持不同层次的工作。

同时,集中技术优势,做大做强先进生产技术,像,焊接氢致裂纹精确评价技术及开裂判据;伴随有动态再结晶过程的金属热塑性本构关系;三维塑性成形晶粒度演化模拟及组织预测;板料成形模拟的半显示时间积分的有限元算法;金属材料准固相区热应力本构方程及模拟仿真等;集中优势力量,刻苦攻关,不断发挥优势,提高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从材料热加工工艺发展价值意义中研究其实际应用,一方面,能够帮助技术人员更能够知晓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前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依据热工艺生产技术,更好优化和改进生产技术,满足其未来发展需要。这样的研究运用更符合未来材料加工制造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去实践

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淼焱.材料表面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1,24.

[2]白钰枝,崔亚辉.特种铸造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J].热加工工艺,2011,17.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3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工科;教学效果

我校开设的物理化学是面向工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涉及化工、应化、环境、制药、材料、轻化等专业。它是物理和化学交叉学科,采用物理的方法来解决化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的学科,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界面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抽象和复杂,不同于以往所学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而且物理化学课程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都很强,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公式,而且每一个公式适用的具体条件又千变万化。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物理化学抽象难懂,公式复杂难记,觉得很难从实质上掌握,再加上工科基础课课时少。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轻松愉快的学习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质上掌握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这是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工科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改革。在有限的学时内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难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做好预习,提前复习和物理化学相关的数学知识

物理化学是物理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和以往的无机、有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里面很多重要的原理、公式和结论都是用数学公式总结的。在物理化学课讲授的过程中,公式和结论都是在数学公式的一步步推导过程中得出来的,这些过程就会依靠大量的数学知识。经验表明:整个物理化学所应用的主要的数学知识就是微积分方面的,在物理化学中所推到的公式都是用状态函数表示的,和以往学生学习高数的形式还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同学们会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化学中去。对于工科的学生在这一方面会掌握的更好一些,主要是因为工科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而且工科的学生男生居多,理性思维相对来说强一些。虽然同学以前学过这些相关数学知识,但是在准备上物理化学之前应该做好数学方面的预习,这样才能对物理化学相关的公式能掌握的更好。

例如:在学习热力学基本方程以及麦克斯韦关系式时,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熵的定义式推导出,再根据焓的定义式,再对焓的状态函数进行全微分,得出,把代入到,得出,之后相继的就能推导出其他两个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主要就是从热力学基本方程出发,利用状态函数的二阶偏导与求导顺序无关这一性质,就可得麦克斯韦关系式。上述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利用数学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对于物理化学公式推导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前,提前安排好学生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推导公式时有必要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重点强调应用。

二、建立学习物理化学整体框架,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物理化学整体的教学内容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以及胶体界面等内容。对于工科院校开设物理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难易适当,建立整体的学习框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物理化学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对于这样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不能只给学生简单的复述内容,应该从具体生动或者是和实际相联系的例子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理解概念和定律,首先要清楚这个概念和定律的来龙去脉,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引用这样的概念和定律?根据哪些事实例子总结得出来的?如何给出定义以及这个概念或者是定律给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形式?这个定律和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又是什么?利用这个概念或者是定律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概念或者是定律必须想到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熵(S)这个状态函数的时,首先要清楚熵的引入是从卡诺循环的热温商之和出发得出的,它的定义式,这个状态函数虽然是克劳修斯定义的一个状态函数,它具有状态函数广度量的性质。但是不同于第二章定义的状态函数焓,熵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是系统无序度的一个量度,它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自然的结果。熵没有绝对值,只有初始状态确定后才能计算出熵变,熵变的定义式可逆热与温度的比值,如果利用熵的定义式来计算熵变,整个系统一定是一个可逆过程,不是可逆过程不能利用熵的定义式来计算熵变。

胡英院士说过:“作为一本教材,希望学生学了以后,能知道一类知识在框架中的位置,以便今后深入考察和钻研:更希望通过典型章节的学习,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一定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为今后博而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帮助同学们理清整体的学习思路,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学习框架,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己学习,总结和应用。

三、合理设计物理化学公式的教学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4

高中生的情绪波动、行为方式都极易受当前社会热门话题的影响。将社会热门话题引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有利于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强化其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高中生对问题的认识及分析能力,提高政治教学时效性,充分发挥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的必要性

 

(一)丰富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容

 

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很多高中生对政治课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会降低学习内容带给学生的重复感,将政治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入到对热门话题的思考、分析中,加大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拓展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中,可以结合我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丰富政治课程的内容。

 

(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敏捷的特点,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对于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也十分敏感。但由于高中生年龄不大,思维方式和行事作风仍不够成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教育意义极强的学科,在此基础上引入当前社会上的热门时事,针对高中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对高中生进行生理及心理上的引导,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节中,可以结合16年两会中的热门话题“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社会热门话题,有助于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热门话题中存在的疑惑,使学生能够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社会。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从思想政治角度分析,学生对社会热点表现出来的态度正反映了其当前的思想意识以及政治觉悟。因此,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社会热门话题能够有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说服力以及教育意义,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开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社会热门话题

 

尽管很多高中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较低,但对社会上的一些热门时事却有着很高的热情。因此,将社会热门话题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当前时事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点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热门话题。例如,在讲思想政治必修2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时,可以就以色列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展开教学,以社会热门话题带动政治课程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政治教师的导向作用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儒幕之情,因此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在正确掌握当前社会热门话题的基础上,将其与政治课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这些热点话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加深对政治课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准确分析实事热点的能力,例如如果将人教版思政1中的“征税和纳税”与当前的政治热点问题“将服务纳税人放在第一位”准确融合,就应了解该话题的提出时间、提出背景,之后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这些热门话题与政治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社会热点话题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站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交流平台,高中生可以就当前社会热门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自己对当前热门话题的看法、意见,促进其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融合。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不仅为高中生针对社会热门话题的讨论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也能帮助教师准确的掌握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使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社会热门话题建立相关的教育网站,对高中生政治课程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5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81-02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易使他们思想上产生疑问和困惑。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并提出和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保障,它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也决定了高校其它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殊群体需要特殊性的教育,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这对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大业顺利进行是迫切而必要的

2新时期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国际新形势不断冲击着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出现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弱化、民族文化观念淡化,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对本国的认同程度面临下降的危险。经济利益的作用使人们过多考虑自身利益,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金钱至上、惟利是图、享乐主义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西方以个人为主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主的价值观,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削弱了民族责任意识。信息化使部分大学生主导政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弱化,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态度。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社会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冲击。

在进入新世纪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及时了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动态,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2.2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政治责任感降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价值观念偏差专业思想不稳等等现象。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大学生,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信念不动摇。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

2.3大学生情绪化严重,盲目表达爱国主义热情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对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缺少理性的、逻辑的思考与判断。理国主义要求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于磨难的中国来说,未来之路绝非坦途,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一些人的偏见一直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每次爱国热情的表达需要更冷静地思考,更理性地分析,更从容地应对。近日,“”分子妄图分裂祖国,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违背良知,一些政客居心叵测妖魔化中国,一系列的恶劣行径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热情,在大学生中也引起强烈反响。这种爱国热情的朴素表达,是一种民意的真实表现,这是民众的爱国赤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也一定要顾及到一些当事国大部分民众的感情,某地发生的有人在愤怒之下把荷兰国旗当法国国旗烧掉的事;有人为了抵制别人去家乐福竟影响了一些外国人前来购物,凡此种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一多,除了会误伤到一些当事国民众的感情外,也必然会“误伤”到我们国家的对外形象,同时也和我们的爱国行动初衷相去甚远了。作为一个理智的大学生,我们绝不能让自己的爱国变得盲目,甚至于成为害国。爱国热情弥足珍贵,须百倍珍惜,但也必须纳入理性的轨道,必须转换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必须合法、理性地用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

3新时期强化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3.1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个特殊的群体可塑性很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要引导他们在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有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对政治问题成熟、理性地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他们思想中带政治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在新时期,我们在继续从纵向即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尤其应该加强从横向即把中国置于变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加以考察这一角度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产生厌恶情绪,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

3.2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增强其长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应营造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转移到建设和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拓宽途径,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大学生亲自参与和切身体会爱国主义合理有效的表达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榜样教育,必须历史地、辩证地把握榜样人物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不是一种抽象的超时代、超阶级的社会意识,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旗、国歌教育,强化大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的信念;进一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并有所感悟与收益。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员化铺开、全过程推进、全方位深化。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动员起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可能渠道,自始至终地、深入细致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保证其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强化各种内容的教育,多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贯穿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之中,使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直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中进行比较与鉴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尽可能地避免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恶情绪。要将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心理。

新时期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善于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文化优势及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与传统优势,利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时代特征入手,颂扬爱国之举,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引导大学生把宝贵的爱国热情纳入理性轨道

爱国主义不是对祖国强烈而盲目和冲动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稳定性、成熟性和持久性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蕴涵着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行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而着力提倡理国主义,把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热情建立在国家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对本国的历史的审视,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创造的基础上,努力为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奋斗。教育大学生在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国际大背景下,应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只要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们一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王艳春.关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

[3]张润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6).

[4]李亚林.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刍议[J].皖西学院学报,1999,(01).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6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7

关键词: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石化特色

作者简介:马利敏(1978-),女,辽宁西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讲师;姬忠礼(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及“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教师专项培养基金”(项目编号:KYJJ201204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06-02

一、系统节能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强调节能、注重环保的今天,使从事与能源开发、利用与转化紧密相关工作的学生掌握系统节能原理的精髓并能够学以致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系统节能原理是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32学时。其基础理论部分,以工程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工程热力学重点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分析法,引入分析法。在本课程中,上述内容仍是重点,需重复介绍。基础理论是晦涩与枯燥的,如只是重复介绍,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如何组织教学工作,使本课程与工程热力学做好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课程还缺乏适合的教材,需要编写课程讲义。目前,缺乏能够同时将经典及新兴能量分析法进行全面介绍的教材,而在能量分析法的应用部分,也需要结合我校行业特点、毕业生就业去向,针对石油石化领域工程应用背景设置教学案例。我校于2010年批准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教改计划已经初步完成。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和分析、新的能量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介绍组成。其中,根据教学目的与任务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要与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知识点的学习有机结合,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两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熟练进行能量系统分析与评价、以及高效学习和应用新的分析、评价与优化方法。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主要讲授闭口系统与稳流开口系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的表达式及应用。在本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能量-离开系统的能量=系统总储存能的变化”的正确灵活应用,重点介绍如何分析、列出非稳态充、放气热力过程的能量方程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利用第一定律进行能量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热力过程分析来帮助同学们对第一定律的局限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法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具体包括:卡诺循环+卡诺定理、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闭口系及开口系统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在本课程中,考虑到判断一个热力循环是否可行、可逆的数学判据容易理解而且是热力过程的特例,故重点讲述闭口系及开口系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在该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于状态参数熵的辨析:辨析熵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强调判断一个热力过程能否进行、可逆的参量不是过程熵变而是过程熵产,引出后面由熵方程及孤立系统熵增原理计算过程熵产的知识点;重点讲授熵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即:“进入系统的熵-离开系统的熵+过程熵产=系统熵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熵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熵方程,并求取过程熵产;重点解析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实质及解题特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孤立系统熵增原理与熵方程的一致性:孤立系统熵增即熵方程中的熵产;作功能力损失方面除了介绍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热力过程熵产及作功能力损失,还着重结合对节流、自由膨胀、混合、换热、可逆定温放热压缩等具体热力过程分析让学生体会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之间的联系及第二定律的独有贡献。

3.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法

由于学时有限并且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分析法在工程热力学中属于选讲内容,即便讲授,也多是简要介绍。本课程中,分析法是授课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授:第一,概念及计算公式,包括机械、热量(冷量)、内能、焓和化学。第二,重点讲授方程的一般表达式“进入系统的-离开系统的-过程损=系统变化”,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同学能够利用方程列出闭口及开口系方程,并求取过程损。同时,在分析典型例题时,引导学生同时用熵分析法来计算过程的作功能力损失,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分析法中所得到的损失即熵分析法中计算的作功能力损失、体会两种分析法的一致性及分析法的优势。第三,效率、损系数的概念及公式,以及在典型热力设备、过程及热力循环中的计算。第四,针对本学科领域典型的火力发电装置、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和低温制冷装置、LnG液化装置、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等,设置工程背景很强的案例,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循环装置及各组成设备的效率、损失及损系数等,让同学们认识到分析法在进行系统能量分析时的重要性及提高利用该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

介绍能级分析法、经济学、夹点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法、能值理论等新发展起来的能量系统分析与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多知识。这部分内容与留给学生的学习报告紧密相关,将在下文介绍。

目前还没有适合于本专业本科教学的系统节能方面的教材,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参考自沈维道等[1]主编《工程热力学》、朱明善等[2]编著《工程热力学》、傅秦生[3]编著《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和冯霄[4]编著《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何雅玲[5]主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典型题解》等教材及专著,结合教学团队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工程案例编写成讲义供教师及学生使用。

三、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学生们对于国际上最新的、与未来工作紧密相关及实用性强的知识以及确实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教学环节更感兴趣。

1.采用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视频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结合传统板书讲解复杂推导更容易被学生掌握的优点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增大授课信息量、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又能使学生通过与老师一起板书推导对所学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2.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通过针对每一个重要概念及知识点设计的系列典型例题、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收集并提炼出与石化工程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布置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以读书笔记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涉及众多抽象概念和公式,追溯热量、温度、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重要基本概念的由来、发展历程,可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本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组成2~3人的学习小组,除常规课下作业外,课上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上作业为教师针对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的多为填空、选择和问答形式的练习题,课前打印好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在讲课过程中,留出适合时间让学生及时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课上作业非常利于学生把握住和消化吸收重难点知识,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学习报告的形式。在闭卷考试中,只有一种类型题,即计算题。本课程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正确应用第一、第二定律尤其是分析法分析实际装置的用能情况,所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型计算题是较为合适的。

学习报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2~3人组成)围绕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实际装置进行国内外能量分析与优化方面的调研,提交1份不少于4000字、有5篇以上参考文献的学习报告,并根据报告内容制作ppt,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进行报告,汇报10分钟,讨论5分钟。报告题目凭学生兴趣自选。学习报告这种考核形式不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加深认知,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们自选的题目有:超临界及超超临界蒸汽动力装置;燃气轮机装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冷热电三联供装置;地源热泵装置;低温磁制冷装置;煤制油装置;燃料电池;低温地热发电装置;天然气压气站燃气轮机余热利用;天然气净化装置;油田联合站;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等等。

近4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们非常接受和欢迎这种考核形式,并且每一年都会有让教师感到惊喜的学习报告,这也说明要想学生切实提高学习能力、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确实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创造机会及科学引导。

五、教学效果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团队通过对历年学生评教、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以及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及成为本校研究生后所选与系统节能原理相关方向课题的表现等进行了调研,证明该课程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对工程热力学及系统节能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灵活适宜的授课方式、作业形式以及考试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总之,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傅秦生.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9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等特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价值影响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可是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阅历、经历以及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1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1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1.2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1.3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1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

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2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2.3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4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2]吴灿新.道德代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3]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

工程热力学意义篇10

论文关键词:工程学科;多媒体课件;审美;认知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学表现特点,即逻辑性、功能性、针对性、数字化等,其美学表现形态主要有情趣之美、壮阔之美、韵律之美、诗意之美、哲理之美等,分析了美的多媒体画面对审美、认知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展现特定的专业美学,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教学实效。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教师只重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密度、教学节奏方面的优势,却忽视课件在美感表达方面的价值,大量课件画面缺乏美感。粗糙的画面不能传达专业美感,又破坏了学生基于文字的想象力,在应用中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甚至分散注意力,削弱了教学效果。在工程学科教学中,整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黑板板书的优势,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美感的培养。

一、工程学科多媒体课件的美学表现特点

由于制作工具、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的限制,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感表达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具有以下表现特点。

(一)逻辑性

教学内容、制作风格、授课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感必然是多元化的,就工程学科而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精确的逻辑推理潜在美。工程学科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课件的组织结构、页面的链接编排应该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二)功能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职责是传递教学信息,并为此提供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内心愉悦感情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学习的心理动力。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展示与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针对性

多媒体画面美必须要为学生所认可方能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必然具备针对性。多媒体画面美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专业素养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引导深人的理性思索,过分花哨的画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四)数字化

多媒体画面美是建立在画面数字化基础之上的,专业软件不仅从设计和制作方式上规范了多媒体画面的性质,还从设计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数值模拟这种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设计手法可以展现工程领域的很多动态变化过程,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先行的感性认识。网络技术使得设计资料库极大丰富,为多媒体画面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

二、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学表现形态

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学表现形态是通过特定的工程画面来展现的,进而丰富学生的专业联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一)情趣之美

多媒体引入富有情趣的形象和情景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首先,一些抽象概念、规律在用专业术语解释的同时,通过情趣化的形象或情景导人或旁证,这是教学理念的进步。比如,年轻父母用单车接送孩子时,夏季,宝宝坐前座,冬季,宝宝坐后座,这一温馨的情景是对流换热的恰到好处的诊释。其次,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都具有交互性特点,加入轻松滑稽的设计,更能够使枯燥的问题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籍此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壮阔之美

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美的形态主要是为传达特定教学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情节表现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但在量感表现、造型表现上则很便利。很多工程画面能够给人以心灵激荡的感觉,如摩天大楼、天堑大桥、高路人云、高坝截流、“鹰”击长空、“舟”飞九天等等。随着模拟、仿真技术的日益发展,可以近景或远景,局部或全局,不同方位或角度动态展示工程案例,同时通过播放节奏的控制和背景音乐的选择,多媒体演示有可能比实物情景更具备感染力。

(三)韵律之美

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之美必须服务于教学并带有一定的辅助和暗示功能。对工程学科多媒体画面的审美感受,要偏重于对合规律性的某种形式的欣赏和领悟。现代工程往往是众多科学技术集成的结果,科学技术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而科学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又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可能,许多现代工程犹如优美的画卷、美妙的音乐给人赏心悦目的。比如,战机表演“空中芭蕾”时挥洒出优雅的七彩弧线,流体力学的卡门涡街仿真实验动态演示,数值传热学模拟演示的周期性非稳态传热的温度场变化等等,不仅能形象演示抽象物理概念,而且也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韵律之美。

(四)诗意之美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古往今来,赞美科学成就、描绘建设蓝图的经典诗词不胜枚举。例如,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仅展示了一种豪迈气概,也形象地诊释了水流中央湍急、边缘平缓的流体力学规律。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历史性贡献也是中外学术界极为称道的,对于工程教育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仁刘。课堂讲解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晦涩的专业知识上,适当讨论科技与人文、美学之间的联系,可以弥补目前工程学科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

(五)哲理之美

钱学森为我们树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典范。钱学森在论述某一社会科学问题时,往往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或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将其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由此提出新见解,做到了“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和“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工程学科的很多现象、规律体现了或朴素或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e}如,关于“势”的讨论,借助三峡大坝、高温炉膛、高压电场等多媒体画面的演示,学生对工程领域的“势”有了形象的体会,进一步延伸,学生体会到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权力、财富等等都可能成为某种“势”,同时也体会到“势”对人生、社会的“双刃剑”意义。

三、教与学中与多媒体画面有关的审美与认知

多媒体画面既是认知对象也是审美对象,其形象的意义就是传达教学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心理动力,以及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培养。

(一)审美与认知期待

多媒体画面与学生构成学习活动主、客体的结构。学生的头脑并非空白而静止地等待,而是进行着复杂的认知与审美期待,影响因素有知识基础、审美体念、个性因素等等。耳目一新的画面使学生审美情感得到满足,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一种较为愉悦的、正面的情绪;进人学习状态后,美的画面会对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形成潜在的支持。而对着平庸的画面,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进人学习状态的过程较被动;缺乏美感的画面还会造成心理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能持续等情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播放自然、生产、生活中富有美感的情景或画面,对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有积极意义。

(二)画面的注意与感知

多媒体教学内容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感知方面比传统板书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给予的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样性、全方位感官审美刺激,可能营造一种心理氛围,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画面上,教学内容通过深层的审美过程作用于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认知作用。

但是,美好丰富的形象也促进了联想,容易使学生思维偏离学习内容。因此,要求多媒体画面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配合贴切,避免无意义的情景播放,避免无关的话题延伸,教学讨论做到“形散神不散”,使学生的注意与感知始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例如,播放南亚建筑画面引人建筑自然通风等相关内容时,也要避免南亚旖旎风情对学生注意和认知的分散和干扰。再例如,用动画形式表现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机理时,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避免学生在“童真”式的联想上偏离主题。

(三)真、善、美情感的互动

多媒体画面作为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板书和讲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多媒体画面引发的审美情感(情绪、心境)默默地影响着整个学习过程。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紧张时,则思路阻塞,理解迟缓,创造性缺乏。在多媒体画面设计方面,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选择能给学生带来愉悦心理感受的构成元素,如自然美景、卡通形象、吉祥符号等;第二,构图开阔畅通,不要形成“堵”的心理感觉;第三,在色彩尤其是主色彩选择方面,选择带来稳定、愉快情绪的色彩和色彩搭配,即注重颜色的感情传达。例如,讲述天空辐射内容时,播放深秋枫叶结霜的鲜艳画面,并引出讨论话题“为什么枫叶上面结霜,而下面不结霜”。诗意的画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同样,前述的单车接送孩子的情景,不同季节孩子座位、坐姿调整的画面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眷眷之心,触动着学生发奋学习、报恩父母的拳拳之心。

(四)画面促进认知理解

多媒体画面形象、具体地承载教学内容,直观性是多媒体画面促进理解的根本属性。数值传热学中非稳态传热物体内部温度场动态变化,计算流体力学中某一空间速度场、压力场的动态变化,制冷/热泵系统热力循环的仿真演示,传热传质优化措施对热质交换系统效率的影响的仿真模拟,等等,传统的板书教学是难以表达的。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模拟、仿真技术日益成为工程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抽象概念、规律的形象化、可视化直观表达的有效手段。

除了直观性,多媒体画面非线性表达也是促进理解的一个方面。传统上知识的传达通过语言和文字,其表达方式都是线性的,是在时间的轴线上展开的,理解的过程必然包含对刚刚讲述话语的记忆,这就增加了大脑的负担,难以理解的内容必须多看、多听几遍,同时结合积极的思维才能够被理解。多媒体画面的表达方式是非线性的,它在时间的轴线上又结合了空间轴线的表示方式,相关知识一次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同时增添了交互控制功能和在空间上展开的内容,难点内容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

(五)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培养

想象并非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作用,在严谨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根据现有理论和实验数据,提出假设,并努力向仅仅是想象的目标进发,甚至会产生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瓦特由蒸汽推动壶盖想象一种用蒸汽做动力的机器,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象到苹果与地球之间存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想象包括连带想象和创造想象。连带想象即是联想,在多媒体画面的诱导下,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加强当前知识点与以往知识的关联、比较、融合,强化以往知识的巩固,深化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把握本质意蕴。例如,热质交换系统中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等“三传”规律类比联想。创造想象即在当前画面和以往的经验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未曾经验过的形象,如由阳光明媚的图片联想到种种太阳能利用的画面,也联想到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情景,激发学生钻研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热情。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则要求多媒体画面对内容表达准确适当,传意传神,能够支持想象从有限到无限,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能够将学生思维引人到某些目标情境中去,同时,要把握好“发散”的度,避免学生思维信马由疆,离题万里。

(六)画面对记忆的多渠道促进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知识并在记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重现3个环节。

多媒体画面感性材料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能够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抽象的信息传达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画面能通过夸张、强调等手段突出画面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因素,使其更容易被区分把握和记忆。为了应和大脑保持和遗忘的生理规律,多媒体画面要设计多种刺激来阐述知识点,比如,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动画表现,多种媒体刺激为识记提供多条感知通道,对知识点的保持更加有利。多媒体画面承载了某些能够用形象说明的教学内容,并与词语、概念、逻辑、意义等不能用形象说明的教学内容相联系,有助于表象的生成,能够促进学生再认和回忆教学信息。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以视频、音频压缩和解压缩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学表现受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限制,因此,工程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美学表达既不同于人文学科美学表达,更不同于传统纯艺术作品的美学表达,表现出逻辑性、功能性、目的性、数字化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