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8:03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1

关键词:绿洲城市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博乐市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交往空间,具有生态、美学和功能等价值。绿洲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如何将其特点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体现出来,本文以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分析绿洲城市的特征,探索绿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

2.绿洲城市的基本特征

“绿洲城市”是依托于绿洲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城市建成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绿洲城市普遍出现于干旱缺水的地区。绿洲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水资源的主导性,水资源是绿洲城市存在以及不断发展的前提保障。(2)生态环境的恶劣性,导致绿洲城市生态系统较为单一。(3)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绿洲城市具有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物质基础。

3.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绿地现状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部,全市地形为东西走向的四座大小山脉所形成山间谷地,形成高山、低山丘陵、谷地平原相间的复合地貌,全境呈四山、三谷二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市境内的水系(博尔塔拉河流域水系、呼苏图水系和赛里木湖水系)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水网交错,博乐市周围山地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广泛分布的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混生阔叶林、次生灌丛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可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和特殊绿地;其他绿地G5。博乐市中心城市绿地现状指标构成见表1。

表1―中心城区现状绿化指标

备注:2013年城市居住人口为16.56万余人,建成区面积为22.5平方公里。

3.2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博乐市人均公园绿地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但现状分布不平衡,并且城区中居住区级公园和小游园不足;

(2)生产绿地虽已达到国家标准,但苗木品种不够丰富;

(3)城市防护绿地建设不合理,工业区与城区之间缺少防护林带;

(4)附属绿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达标率较低。

4.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及思路

4.1规划目标

规划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建设需求,依据城市环境肌理与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山、水、林、城等自然资源,根据“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打造“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将博乐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4.2规划思路

(1)以目标为导向,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全面推进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力争2015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2)以数量为基础,提高城市生态绿量是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规划中,不论是在近期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还是远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绿地总量都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因此,绿地系统的重点之一是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和博河新区的建设,以塑造大的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环境能够同步改善,这才是绿洲城市应有的发展路径。

(3)以质量为突破,提升城市品质。以城市绿地建设为契机来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较为可行也比较有效的办法。以水系为骨架,以文化为内涵,切实加强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增加市民的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打造现代文明气息浓厚的生态园林城市。

5.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1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以博乐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形成北部自然生态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及南部自然生态区,通过滨河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形成“三区、五廊、六片”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图1)

“三区”: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

“五廊”:建设市域绿色生态廊道,以沿铁路、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带建设规划市域绿色生态廊道。

“六片”:在市域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大型分蓄洪区的分布特点,规划控制六片对城市生态影响和生态敏感性较大的绿化生态空间。

5.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对城市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出若干个特色景点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然后强化这些节点、轴线和区的景观特征,使得各自的形象概念具形化。其次,利用城市的道路广场系统和绿地水域系统把这些景观节点、轴线和区有序衔接起来,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系统。最后,在表现力度上要有大小差异,表现形式上要有差异,形成一种主次鲜明,对比有序的特色景观系统。

根据对博乐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充分利用现状发达的水系,结合城市的交通和景观特点,着力营造城市“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图2)

“景秀滨河”:以滨水为特征的博乐新滨水优雅空间格局。

“繁华中轴”:以北京路为载体的博乐新中心现代城市风貌格局。

“乐道环廊”:以乐道为串联的水绿相环的博乐新都市公共空间格局。

博乐的生态构架可以概括为“乐道环廊、长藤结瓜、水绿相环、一廊九园”,乐道是结合博乐特色、贯通市区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连接水系、湖泊、城市公园绿地、历史文物古迹、山体、城市森林、文化体育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设施共享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绿色乐活廊道。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相协调,还应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城市特色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本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分析和梳理博乐市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要素,挖掘与城市特色相关的内容,从城市场地特征中寻找规划布局特色,展示城市特色风貌个性。

参考文献:

1、《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5年)》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thepaperisintendedtoanalyze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heeco-city.thetechnicalmethodsoftheeco-cityplanaresummarizedandintegrated,acompletetechnicalrouteisformedtoguidetheplanofeco-cityconstruction.

Keywords:eco-city,plan,technical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becauseofthecity'sspatiallocation,terrainconditions,weatherconditionsandthedifferentnaturalenvironment,makeupthedifferenturbanenvironmentalspaceform,providestheenvironmentspacecharacteristicsofeachcityisdifferentfromothercities.Urbanplann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taskistofullyunderstandthecityofmountain,water,forestandnaturallandscapeelementssuchasscenicspots,andexcavation,protection,utilization,developmentandtransformthenaturalenvironmentspacecharacteristics,findoutthepersonalityincommoncity,surroundingthepersonality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atthesametimealsoshouldpayattentiontoecologicalharmony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

Keywords:ecologicalc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生态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以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

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

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2]。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

2.1城市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2.2城市自然特色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地段、沿江又有七星山、观斗山、龙头山、水口山等自然山体隔江而立,宜宾城市就座落在其间,地势有高有低,层次丰富,城与城隔江相望,以桥相连,形成了宜宾特有的“城外山环水绕,城内山水相间”的山水格局。

2.3城市人文特色

宜宾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

3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以自然山体为主要的联系通道,突破山、水分离的结构体系,将山、水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条纵贯南北城市的通风廊道,缓解城市冬季由于静风导致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穿越东西的岷江、长江作为另一条历史文化长廊,突出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这两条生态绿廊是整个绿地结构的骨架,同时利用区域内的其他几条山体,结合城市布局结构,构成南北通达,东西相连的生态绿网。用“环圈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绿廊联系”的方法构成“一心多点块、一面多廊道”的绿地结构,打造宜宾“山水相依、田林镶嵌、城缀其间”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4.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按照总规对宜宾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要求,以及宜宾市的绿地景观风貌特征,确定出宜宾市绿地景观风貌的结构为:“三轴、三带、四区、多点”。即:三条城市景观轴线(国际酒文化景观轴、都市产城互动景观轴、特色文化景观轴)、三类城市景观带(滨水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山体生态景观带)、四个景观风貌区(三江口核心景观风貌区、志诚临港产业风貌区、天柏高新产业风貌区、南溪科教文化风貌区)、多个绿化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城市绿化节点),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开放型绿地系统格局。

4.2城市绿地景观分类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分类主要有:城市景观轴线、门户景观、滨水绿化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以及其他城市景观节点。

每一类绿地景观都上演着自己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以及文化角色,城市轴线景观呼应区域文化和轴线主题,形成一条连续、统一、丰富的城市绿廊;门户景观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整体简洁大气;滨水绿化景观以防洪安全为基础,巧妙利用水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城市带状生态聚落;道路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线型空间,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性质,以统一中存在一定特色差异的设计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量;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注重与其区域文化相呼应,营造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凸显地域风貌特色,营造独特宜人,文化氛围强,有记忆感的城市景观环境;其他城市景观节点则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多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合理均匀分布绿化节点。

不同类型的绿地景观根据其类型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特色在景观的打造风格,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方式,小品的搭配设计,水景的营造等方面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共同营建出特色、系统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

5关于“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的思考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首先以城市的绿地系统为基础,再加入城市自然人文的特色增加城市风貌的独特性。现目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都是基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以它跟城市景观风貌一样,是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方面叠合和良性循环,只有三者实现相互支持、互益循环、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风貌。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在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做的不够,形成了缺乏城市特色的危机。在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现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挖掘研究城市社会文化,继续延续和抒写城市故事;综合城市经济,以绿地景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只有对三者进行综合考虑,让城市具有稳定的生态、丰富的社会文化和良性发展的经济,且三者之间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城市特色品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5

>>浅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浅议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关系浅析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环境研究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与实践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科学与教育的前沿阐述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c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421-428.

[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规划,1998,22(4):14-17.

[9]从艳国,魏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10]孙.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以杭州城市生态带保护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6):19-23.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2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2.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2.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3.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3.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生态建筑规划

3.8.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是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3.8.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8.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3.8.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9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10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3.11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4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和谐社会生态建设

概论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协调与生态和谐,来推动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城市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从城市物质空间的全面部署转变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支撑性内容的安排。城市规划要由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走向促进社会协调和谐为主要依归的道路。本文将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作―个新的探讨。

1.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二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1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晶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汐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2.现代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3.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8

关键词:生态城调研生态城特点对建设生态城的建议生态城建设思路

abstract:inordertograspthedynamicsof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theeco-cityalloverthecountry,thescientificmodeofurbanecologicalplanning,eco-cityacrossthecountrylaunchedalarge-scalesurveyresearchcoversBeijingmentougoueco-City,tianjinecoCity,Langfangeco-Citywanzhuang18nationalecologicaldemonstrationtowns.theresearchcoversvariouseco-citytransportationsystems,buildingsystems,energysystems,constructionofpublicfacilitiesandotheraspects.Byanalyzingtheresearchresultstothe18eco-cityinChina,summedupthecharacteristicsofChina'seco-cityconstruction,andtheconstructionoftheeco-cityrecommendations,giventhewholeideaoflow-carboneco-citydevelopmentshouldtake.Keywords:eco-cityresearchthecharacteristicsofeco-cityproposedeco-cityconstructionideastobuildanecologicalcity

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态城概念的提出,国内已有近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包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在内的十几个省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市、区)的奋斗目标。生态城市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掌握我国各地生态城的建设发展动态,科学的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模式,我们对全国各地生态城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调研范围包括北京门头沟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河南郑州新田生态城、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沈阳高坎生态城、北京长兴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山南湖生态城、山东黄河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等全国18座生态示范城镇。调研内容涵盖各生态城的交通系统、建筑系统、能源系统、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并走访了很多生态城居民,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本次调研结果为我国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到90年代已经形成一套以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因此其生态城市建设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策略。各地区生态城市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条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1],我国的生态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技术创新型生态城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城属于技术创新型生态城。这种类型的生态城聚集了最有创意的人才,并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平台及创意转变为生产力的孵化器。通过这些创新,可以解决很多城市带来的问题。这类生态城通常在发达国家发展,如由英国人设计、阿拉伯国家准备花费220亿美元建造的零排放生态城区。这个生态城区使用了所有我们能想像到的科技,220亿美金的造价,只有5万人居住,其昂贵程度惊人。这类生态城由于代价昂贵,推广性一般。由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稍晚,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限制,其建设方法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生态城很少,目前只有位于江西省的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型特点[2]。

适用宜居型生态城

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以toD为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以可以复制、可以持续、可以改进为目标主体。这种模式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推广借鉴价值。我国60%以上的生态城都属于适用宜居型,包括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北京门头沟生态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河南郑州新田生态城、北京长兴生态城、唐山南湖生态城、山东黄河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等。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9

关键词:生态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landscapeecologyoncityandlandscapeplanning,design,construction,withparticularemphasisonthecontinuityandintegrityofthemaintenanceandrestorationoflandscapeecologicalprocessandpattern,anditplaystheinteractionproblemsbetweenhumanandlandscape.ecologicalcityisanadvancedstageofcitydevelopment,itisbasedon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ofcivilization,theidealcitycomfortable.

Keywords:ecologicalgarden,relationship,city,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人们的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度机械化迅猛发展的社会,具有危机感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在这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被高度重视起来了。防止“城市沙漠化”最有效途径是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用园林绿化建设创造稳定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绿色生态环境对于建设人类生存空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植物以及园林要素的功能,使人们在有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工作和休憩。生态与园林二者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本文在对所搜集的2000—2012年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关于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之间关系的文献基础之上对我国景观生态学与现在园林建设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能对园林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1生态园林的特点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园林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的建设和发展[1]。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舒适的理想城市。生态园林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再改造,尤其当生态学渗入到各个学科和人类各个领域的今天,为避免大自然的报复,必须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传统“点”“线”“面”布置形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所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园(斑块)和生态走廊(廊道)体现出城市绿地布局的均衡及相互制约关系和主次关系,创造一种动态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从城市生态角度看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一个相当于自然调节器的子系统,对整个系统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因为组成子系统的主要物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材料,这是其具有的自然属性,其活动又能满足人的文化艺术享受,故又具文化属性[2]。城市生态园林具有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2盲目开展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园林缺乏系统规划

园林绿化在规划中整体性被肢解,园林并没有将自然与人工互不相连的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对孤立存在而又数量有限的城区的绿化基本无法形成对整个城市起改善环境质量效益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没有实现城郊一体的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远远抛在城市建构原则之外,使自然生态系统被其他物质系统挤压的支离破碎,导致城市绿地的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抗活动干扰、降解城市废弃物的能力低下,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能低下。城市生态系统中,原有的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被人工所创造的元素所干扰并替代。街道和街区构成当代的城市中典型的人工景观,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主体(基质),公园、绿地、水体等其他景观要素穿插其中。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过度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城市景观生态的原因,园林的生态效益遭到严重的破坏。

2.2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对狭隘,漠视乡土品种

城市园林绿化结构的不合理、盲目引进外来植物、过于注重形式美而全然不顾城市本身的所具备的文化特色、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使得城市园林绿地与城市整体风貌差异过大,不相协调;部分地区存在“领导指挥专家”、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等问题,赋予城市绿地所承载的功能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造成城市绿地数量有一定的增长,无法体现其应有的美化景观、提升生态效益的效果。过分的人工雕琢与堆砌倾向、盲目引进国外设计理念、手法而不与本地情况结合的情况十分突出,造成城市中原本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洗涤作用受到干扰,形成了“千城一景”的局面,“千城一面”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损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果[3]。

2.3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生态严重失衡

城市建设发展中,道路交通以及建筑物发展迅猛,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空气质量随着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和燃料大量消耗的工业区大量出现而下降,有害气体、粉尘污染、细菌滋生、噪声加剧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

3理性园林开发对生态可持续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3.1生态功能

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及园林规划、设计、建设时,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以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且它起到协调人类与景观的相互作用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几乎全都是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园林植被的滞尘作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绿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和提高绿地的滞尘效益。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能够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生物种类成分越多,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和种群间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护平衡的能力越强。

3.2社会功能

园林植物缤纷的色彩可以开拓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树木花草千姿百态,把城市打扮得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植物的芳香带给人嗅觉上的享受和满足;植物季相的变化,丰富了城市的色彩;植物群落的繁茂,引来了各种鸟兽,增添了城市的生机活力。

城市生态园林能够满足城市居民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为了放松自己,调整到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绿地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及闲暇时间主要的游憩活动空间。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种资源,不可再生的山水资源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城市园林成为了一种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品位和居民的素质。城市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4]。富含人文、地域特点的城市绿化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满足游人好奇心和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而且丰富多彩的游憩活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沟通,从而推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

3.3经济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对于我们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如吸引外资、繁荣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房地产的价格和城市品位。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自动化解城市各类污染,降低居民发病率,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园林绿化是城市最可靠的土地“银行”,在制约城市无序扩张和储备城市未来发展用地的同时,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推动着周边地价及房价的增值;园林绿化是城市最大的旅游资源,通过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产业的配套,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4生态的理念对园林建设发展的作用

园林应起到的作用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人文发展之间平衡并塑造环境。人是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及核心,古代园林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生态理念表现在园林中应体现:

(1)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现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包括线状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点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等。

(3)以生物多样性理论指导城市绿地中面上绿化的布局、数量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种间关系,为其提供结构优化方法。“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5]。

(4)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用生态无林规划理论与方法对城市进行规划,并与现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从总体到局部进行比较,以验证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浩等.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0,24(5):87.

[2]闫淑君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福建林业科技[J],2003,30(1):64-66.

[3]沈亚婷,王大纬.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28(8):65.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的生命子系统、城市公园系统的社会子系统

abstract:Urbanparksystemisthecrucialcomponentforimprovethecityenvironmentaswellastheurbanecosystem.BasisonthedevelopmentofSheffield’surbanparksystemandfunctions,themethodologyforachievingtheexcellenturbanparksystemhasbeensumupinthisassay.

Keywords:urbanparksystem、greenlayer、sociallayer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城市公园系统的形成是解决现今城市无序扩张、城市过度开发、城市环境问题的最佳手段之一。谢菲尔德拥有超过90座的城市公园,高密度的城市公园于这座城市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园系统,这不仅仅提升了城市总体环境质量,同时也起到了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2谢菲德尔城市历史

谢菲尔德(Sheffield)位于北英格兰南约夏克郡,是英国第五大城市,市域总面积为368平方公里。它曾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心,是世界上著名的钢铁之城——SteelCity,镀银、不锈钢、坩埚等工业技术均诞生于此。工业的辉煌始终无法与优美的城市环境共存,废水、烟尘、乌黑的厂房成了这座城市的伤疤。

规划师、决策者、居民都开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因此住宅计划、公路建设计划、绿色网络建设、公园建设计划在这座大势铺开。

3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发展与结构特色

谢菲尔德全市共有超过93座的城市公园。据统计数据显示,超过10万棵树木种植于城市的公园及公共绿地中,人居拥有树木面积占据欧洲前列,因此它也获得了“英国最绿城市”的美称。

依据2000年《谢菲尔德城市绿地分类策略》分析,谢菲尔德的城市公园结构发展如下表(以部分重要的城市公园为例,摘编自《谢菲尔德城市绿地分类策略》):

从以上五个发展阶段来看,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发展与结构形成具有以下四点特色:

第一点:由城市中心区域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城市逐步发展,

形成多条连接中心城区及边郊绿地的生态廊道。

第二点:城市公园建设选址一般都为城市河谷地带、丘陵地带或沿城市重要交通性干道发展。

第三点:城市公园形态以带状公园居多,规模大小比例、分布较为均匀。

第四点:经测量数据显示,公园间平均距离约为1.5km,于城市范围内形成了高密度的城市公园群。

从结构特性分析,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是以城市中心区域为核心,沿城市河流、山脉走向、城市主干道放射发展的综合系统。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应该包括生命子系统及社会子系统两个层面:

生命子系统:公园、开放绿地、连接公园与公园或绿地之间的道路、河流、丘陵、栖息于公园中的各类动植物及城市公园、林地、河流等。

社会子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策略、公众参与机制等。

5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的功能特色分层分析

综合来看,城市公园系统功能是生命子系统层面及社会子系统层面所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各个系统层面主导着不同的功能。为更好了解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笔者从生命系统层面及社会系统层的组成及功能的分析来解读其城市公园系统所具有的特色。

(1)生命子系统

首先为生命系统层面,生命系统层面功能主要体现为公园、绿地、河流水系等因子本身所具有的几种功能:

生态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美学价值及地域认知性、科学教育价值、

社会经济及居民健康的提升、促进当地社会运转、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沟通。

(2)社会子系统

社会系统层面是生命系统层面的支撑机构,它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公众参与这三个方面甚至更多。社会系统层面的产生,大大保证了城市公园系统的质量,确保生命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一个方面:规划设计。在谢菲尔德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不仅为景观,而是城市规划者、公园设计者、政府决策者、植物专家、生态专家、经济学家等等社会各方学者多方联合共同研究综合结果,是由各类理论数据所支撑形成的数据。据学术研究报道一块石头、一堆枯枝上的苔藓可成为公园设计者所需要关注的事物,绿篱的高度与犯罪机率关系亦成为公园设计的关键,。

第二个方面:运营管理。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运营管理是由城市委员的公园与乡村管理处负责,同时由树木委员会等其他部门共同监管,每一个监管机构或部门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及合作作用。

第三个方面:公众参与。在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的公众参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设计方面来看,社会各界、各年龄的代表是允许参与到城市公园设计的评选投票中的。英国规划法律规定,若不能通过公众评审,方案是不具备法律效率同时不可以被选用。除了规划设计之外,谢菲尔德有各类团体组织与城市公园管理机构共同负责管理城市公园的生态物种安全及城市公园的使用安全等各个方面。

从城市公园系统的两个层面来看,生命系统层面是城市公园系统的本质,而社会系统层面则是保证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永续发展支撑力量,从事物的联系性来说这两个层面是存在循环、互动关系的。

6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谢菲尔德城市公园系统的研究分析,可总结出以下三点学习经验:

第一,重视城市公园系统中生命系统保护、建设、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园建设中,对于场地原生态植被、河道水系、林地、原生物种的保护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注重公园设计前期生态保护分析、生态数据的收集是保证城市公园系统发挥生态保护功能的关键。

第二,推动城市公园系统的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城市公园系统建设是需要多层面、多学科论证的共同论证支撑的。运营管理结构单一是阻碍我国城市公园系统健全完善的因素之一,因此构建多层次、多学科的设计论证及管理系统,是管理完善城市公园系统的关键。

第三,西方的民主制度为公众参与公园设计评审提供了可能,相对于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制度,从某些方面削弱了公民意愿的表达,部分城市公园未能切实的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因此将社会团体引入公园的维护、管理、宣传,是保证城市公园系统发挥自身范畴之外功能的重要动因。

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是多学科、多层面的过程,因此以谢菲尔德学习对象,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城市公园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HaRniK,peter(2003).theexcellentcityparksystem:whatmakesitgreatandhow

togetthere.washington,D.C,thetrustforpublic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