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09

普法宣传形式篇1

普法,这一伟大的创举,为我国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自1986年实施普法规划以来,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制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式与任务,积极探索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普法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意义: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法制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夯实牢固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是稳定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影响和谐稳定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彰显法治权威,使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秩序,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化解纠纷,依法维护权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

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在广大普治工作者的努力下,普法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工作实践中仍然有许多任务需要完成:

一、普法教育内容重普及性,轻针对性

目前法制宣传教育尽管覆盖面非常“广”,内容却显宽泛,缺乏针对性,表现在:重“面”轻“点”;重公民义务条文,轻公民权利条文;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宣讲法律条文,轻传播法治精神。因此公民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与切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掌握不够,法制观念不够牢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和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和理念仍待提高。所以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针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要一切以适于公民掌握、满足公民需要为标准。

二、普法教育形式应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公民对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法制宣传教育是宣传工作,也是教育工作,既要遵循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好宣传舆论导向,也要按照教育工作规律和特点,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既往那种“静态”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越来越难以赢得公众;而把法制宣传教育有机地融入国家和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动态”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则越来越受到公民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既往群众运动式、灌输式、指令计划式、居高临下式的法制宣传教育等,这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法制宣传教育模式,公民总是处在一个被动、压抑状态之中,很难体会到法制宣传教育的乐趣,很难理解法治的真谛,所以也就很难达到法制宣传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应该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即法制宣传教育应该是参与的、互动的、立体的、全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不应该是灌输,不是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应是受众面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和过程的一种体会和理解,是一种交流和感染;应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善于开发新奇的形式和做法。如法制类电视节目和广播、大规模法律咨询、定期举办的专题法制讲座和培训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案例或新闻。

三、普法教育考核重形式,轻实效

法制宣传教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意在培养人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对于法制宣传教育这项长期的、复杂的、投入高而见效慢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但是多年来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评价,大多(来源:文秘站)是以开了多少会、开展了多少次活动,办了多少培训班,发了多少材料作为判断依据,对于形式与效果是否达到有机统一,是否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最大效能,往往考虑不够,这也导致了部分单位只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形式,而忽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性。另外,由于普治工作考核措施不硬,缺乏强有力奖惩措施,考核结果与单位绩能绩效、领导干部晋级、晋职挂钩不紧密,无法引起单位领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也导致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四、要树立法治文化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

在我国这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树立法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由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构成的。这种传统的法律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本位和义务本位,缺乏法律至上的思想渊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定势必然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维,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维来作为。这种文化背景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要培养全体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和心态,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民情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培养的。

五、要树立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

普法宣传形式篇2

【关键词】普法宣传江淮普法行创新报道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如何创新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让法律的知识和法治的精神入耳、入脑、如心,做到事半功倍,从而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安徽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成功推出的“江淮普法行”大型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一、打造特色普法品牌,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的6月2日,“江淮普法行”正式启动。

以“万千百十”为主要内容的“江淮普法行”活动,突出宣传促进科学发展的法律法规,强化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和维稳工作,推进普治重心下沉,创建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充分体现了“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的主旨。

万名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全省共挑选出法律素质相对过硬、宣传能力相对较强、工作热情相对高涨的2.1万名普法志愿者,深入到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送法律服务5500多场、送法制文艺1800多场、送法律资料60多万份。

“千场讲座”讲法律树理念。黄山区新明乡是百年名茶“太平猴魁”之乡,随着“太平猴魁”声名大振,该乡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很多青壮年到城区买房定居,农忙时才回乡务农,而留守的多为老年人,赡养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江淮普法行”活动中,专门为茶乡群众作了以“普及赡养法律知识,调处赡养矛盾纠纷”为主题的法制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以农村实用法律知识为主,配以鲜活事例,达到了以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的效果。巢湖市则针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普法,举行了法制专题讲座,普法讲师团的成员引用真实案例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讲解,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守法。

在“江淮普法行”活动中,全省组织了百场大型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与民生联系密切的部门参与咨询服务,积极整合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的力量,精心准备法律咨询服务内容和法制宣传资料,精心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解决群众的涉法问题。

“江淮普法行”活动中,省级统一组织了十项重要普法活动,一项一项地来推动和落实“江淮普法行”活动的各项任务,在一个多月的集中时间段里,广泛宣传、形成声势、产生影响。

安徽全省各地还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普法活动,并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江淮普法行”期间,安徽全省17个市全都启动了法治城市创建工作;96个县(市、区)高规格启动了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占县(市、区)总数的91%。在整个活动期间,共展出法制图片展板8000多块,悬挂、张贴法制宣传横幅或标语2万多条,营造了良好法制宣传氛围,受教育的群众达到数百万人次。

二、创新宣传报道方式方法,探索农村普法宣传的新途径

1、宣传教育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安徽在“五五”普法中,针对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的这些新特点,创造性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尤其是“江淮普法行”的成功举办使农村普法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很多地方的普法宣传工作人员目前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一般情况效果不近如人意。在这次“江淮普法行”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仅做到了“说”,还编排了“法制黑板报”,还利用广播、网络、影视等广播影像设备进行宣传。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了普法宣传的内容。

2、宣传报道方式有创新,集中和日常报道宣传教育相结合

集中宣传有力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充分关注,及时播报活动新闻;中国普法网、中新网、安徽人大网、中安在线、安徽普法网等其他媒体也高度重视,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及时报道“江淮普法行”有关信息。各市、县(市、区)主要媒体积极参加“江淮普法行”宣传工作,淮南市还利用手机短信方式积极宣传“江淮普法行”并向社会各界发送短信8200条,全省各地共同兴起普法依法治理的宣传热潮,齐声唱响“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各类各级新闻媒体共刊播普法新闻稿35000多篇(条)。

专栏报道有深度。安徽依法治省办认真拟定了2009年“江淮普法行”活动宣传工作选题方案,并将全省“五五”普法以来具有特色的经验总结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及时提供给各新闻单位。《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从6月初开始不仅在重要版面、重要新闻时间段《全省新闻联播》等及时报道了活动的重要新闻,还开辟“江淮普法行”专栏,强势推出,每天一期。池州、黄山、滁州、芜湖、阜阳、淮北、马鞍山等市新闻媒体也相继开设了“江淮普法行”专栏。安徽人大网、安徽普法网开辟了“江淮普法行”专栏,及时播报全省活动动态。《安徽法制报》突出专业媒体的特点,通过开辟专版、专栏扩大宣传。

重点宣传有高度。“江淮普法行”期间,组织了17家中央驻皖新闻单位和省直新闻单位的33名记者开展了为期23天的集中采访,先后分四次奔赴滁州、巢湖、合肥、蚌埠、宿州、宣城6市,深入到田间地头,奔走于工厂车间,采访报道了凤阳县小岗村30年法治变迁、和县农民普法“金钥匙”工程、合肥供水集团依法治企、合肥农民工普法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等方面情况以及萧县“普法老人”唐世朴的先进事迹和宣州区、绩溪县法治创建情况。马鞍山、池州等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也积极组织带领当地的省、市两级媒体记者,对全市各县区开展了集中采访报道,推出了一大批法制新闻宣传的精品力作。

这次“江淮普法行”活动,是安徽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普法活动,活动实践证明,“江淮普法行”活动,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创新普法工作的一个好载体、好平台,是宣传部门工作的创新,更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创新才能取得普法宣传教育的新突破、新进展

机制创新。2009年“江淮普法行”活动,安徽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三家联手,齐抓共管,建立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高效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将普法办“普法”的职能,新闻单位“宣传”的职能,人大机关“监督”的职能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使“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在工作层面得到很好落实,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普法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一个处室牵头“小马拉大车”、“单兵作战”等问题,形成了三家联手推动,社会上下各方普法的新局面,有效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载体创新。建立省级普法活动平台,统一普法工作的年度主题、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公布年度普法目录,采用法律“六进”、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及法制动漫、法制展览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效地开展宣传,不仅提升了普法载体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形成了全省普法载体的规范化、固定化和年度工作的具体化,促进了“五五”普法规划、决议的分年实施,营造了全省集中统一行动的良好氛围。

媒体创新。舆论宣传着重通过省级“一报两台”等主流媒体,采取集中采访、专栏报道、重点报道等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平台,及时全方位地宣传江淮普法行活动。充分发挥中安在线、省人大网、安徽普法网等现代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受众欢迎的优势,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广覆盖、高密度和低成本,有力营造了普法宣传的浓厚氛围,达到了集中普法的特殊效果。

活动创新。在全省范围内统一组织“万、千、百、十”活动,规模大,规格高、规定实,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万、千、百”是规定动作,对各地各级有具体分解要求;“十”是由省里安排的十项活动,带有示范意义,也有利于各地各级效仿参照。这四个方面的活动,既围绕主题,又形式多样,既集中统一,又鼓励创新,提升了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群众性。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江淮普法行”是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一个创新载体和有效平台,集中在一段时间里开展这样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宣传媒体优势,加大对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总结推广普法先进经验和做法,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宏大的声势,强力推进了安徽省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也为“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探索了新的途径。全国普法办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组织开展的‘江淮普法行’活动是普法工作的一个好形式、好载体、好平台,这一新举措必将在全国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普法宣传形式篇3

内容宜短不宜长

人对某件事情或者事物有所记忆,是因为对该事物产生兴趣,神经兴奋,记忆力集中。而《统计法》相对枯燥,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感觉学起来无兴趣,学习的内容越长就乏味。在《统计法》的宣传方式上宜精简成易于记忆、易于理解的语句,或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结合当前统计重点工作,在数据质量、持证上岗、法律责任上做重点宣传。比如,北京市延庆县统计局调查队近两年来自主设计印制的《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手册》、漫画宣传展板等言简意赅的宣传品受到了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的好评和认可。

形式宜新不宜旧

统计普法要注重实效,从历次普法形式来看,传统的普法形式,如挂横幅、法规咨询等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宣传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化、创新化,如借助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进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举办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法规演讲比赛等活动,调动全社会统计人员参与学法用法热情为取得实效,还可以利用统计普法答卷的契机举办抽奖活动,以收到更好的普法效果。

对象宜上下并举

在重点对各级领导和法人代表进行普法宣传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基层干部,尤其是社会公众的法律普及。对各级领导的宣传重在统计法律知识的普及,采取开办培训班的形式,也可以将《统计法》课件列入处级干部网上在线学习的必修课。对基层调查单位的宣传,重点放在知法、依法统计上。对社会公众的宣传,重点放在提高其参与统计调查、配合统计工作、读懂统计数据上。

点面结合入民心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有效地开展统计普法活动。可以设立统计普法示范机关,示范企业,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要抓好填报单位和调查户这个普法点,充分利用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各种大型普查的宣传平台扩大宣传面,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以律师事务所、司法所、法律援助站为依托,对调查对象提供法律保障。在城市的文化广场、农村集市等大型公共场所运用民间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使“统计”一词渐入民心,逐渐被社会广泛认知和接受。

普法宣传形式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法宣传教育顺利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普法计划。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五五”普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普法活动开始之初,就成立“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县普法办的工作安排和计划,抓好全局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工作,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以水利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扎扎实实开展普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普法宣传工作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学习内容上结合工作实际,将水利法律法规、基本法律知识与政治理论学习穿插学习,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二、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律、法规,营造普法宣传氛围。

为增强普法宣传效果,树立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法制意识,我局把开展以水利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任务,把学习宣传水利法律法规列入年度普法计划,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云南省渔洞水库保护条例》等水法律法规。通过在“世界水日”、“普法宣传日”以及各类水法律法规新出台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宣传方法上,除了利用电视、广播媒体、宣传标语等常规方式进行宣传外,每年在宣传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法律知识问答、建立水利法制专栏、送法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水法律法规活动。20*年3月22日在*县文化广场开展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制作大幅宣传布标,设立咨询台,发放水法律法规摘抄宣传单600余份。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法制观念。10月份又在龙树河片区举行了为期5天的《云南省渔洞水库保护条例》专项宣传活动。通过采取张贴永久性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以及播放录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切实推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进程,转变水管理模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今年共举行宣传活动4次,发放宣传资料3700余份,旱地龙2800包,悬挂大幅标语19幅,书写永久性标语4幅。

通过宣传,树立了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了水利工作的依法行政水平,在全社会形成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行政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

在推进水法制宣传工作中,我局还特别强调普法与执法实践相结合,努力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做到普法、执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执法巡查工作与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使防范涉及到有水事纠纷案件发生的执法工作到位,而且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做在前。提出“预防为主,发现一件、查处一件,防查并重”的口号,在处理涉及水事纠纷案件时,主动做到先对当事人和周围群众进行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再依法进行查处,取得了查处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四、掀起学法热潮,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法治管理水平。

1、掀起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热潮。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很好的掌握了这部法律的基本知识。并开展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考试,全局干部职工均考出了85分以上的好成绩。为使水利部门在防洪抢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技术指导的作用,水利局组织了防洪办、河道管理站进行防洪抢险应急人工桥搭建演练。针对我县嘟噜大河、龙泉河、小寨河、龙树河部分堤段洪水量大、容易决堤的特点,局党组要求防洪办及河道管理站在紧急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用钢管搭建起临时桥对险情进行处置。为此,分管副局长王定基带领防洪办与河道管理站采取了边指挥、边搭桥、边协同、边保障的办法,并在桥上演练运送沙袋河防洪桩,试运作临时桥的承受能力河稳定能力,在险情发生时充分发挥临时桥的作用,以缩短应急抢险执行任务的反应时间。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防洪抢险组织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了各级干部的防汛责任意识,为今后应对突发险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2、强化执法责任。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得到落实。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执法责任制的各项措施,做到执法权限法定、执法内容明确、执法程序公开,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3、落实政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实行规范性文件公开、设立公示栏。公示办事权限、内容、程序、时限、结果及收费依据标准,简化办事手续。

经过一年来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县水利局坚持法治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快推进依法治理进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局机关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开展水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局机关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广大局机关内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在各项水利工作中较好地实现了从行政手段管理向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二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局机关内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收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初步实现了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水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质、依法办事的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了较大进步。

五、“五五“普法工作的体会

1、普法工作要重在经常。普法工作是水利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一项经常的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2、普法工作要重在开拓。要积极探索务实开拓的普法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点面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常用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上下结合,努力营造氛围。要使普法工作下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要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赏心悦目、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增强普法宣传效果,营造普法工作氛围。

六、“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普法宣传形式篇5

 

行署民族宗教局:

根据行署民族宗教局大民宗字(2006)21号《关于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要求,我区“四五”普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四五”普法规划总体要求和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工作,不断加大措施,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族工作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得到增强,依法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自学、法制讲座、法律培训、集体学法等形式,增长了法律知识,掌握了宪法、其他基本法律以及民族方面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法律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法宣传教育顺利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普法规划。根据区委、区政府和行署民族宗教局关于“四五”普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加区“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普法活动开始之初,就成立“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区法制办的工作安排和计划,抓好全体民族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组织全体民族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全体民族干部的法律意识,扎扎实实开展普法工作。还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普法工作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学习内容上结合工作实际,将行业法律法规、基本法律知识与政治理论学习穿插学习,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区2000年至2006年普法教育五年规划。明确了“四五”普法目标为“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即由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素质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

     二、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营造普法宣传氛围。为增强普法宣传效果,增强全社会的少数民族法制意识,我局把开展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任务,把学习宣传少数民族法律法规列入年度普法计划,重点宣传《宪法》、《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黑龙江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有关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四五”普法以来,通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纪念日以及各类少数民族法律法规新出台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方式,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力求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宣传方法上,除了利用电视、广播媒体、宣传标语等常规方式进行宣传外,每年在宣传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建立法制专栏、举办法律讲座、送法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少数民族法律法规活动。2005年7月18日在新世纪广场与行署民族宗教局联合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活动,制作宣传展版,设立咨询台,发放少数民族法律宣传单千余份。大力宣传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制观念,增强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民族工作的依法行政水平,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风气。

三、行政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

   在推进少数民族法制宣传工作中,加区还特别强调普法与执法实践相结合,努力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做到普法、执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执法巡查工作与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使防范涉及到有关少数民族群众案件发生的执法工作到位,而且将普法宣传教育的“关口”前移。提出“由事后查处为主,向事前防范为主、防查并重”的口号,在处理涉及到少数民族群众案件中,主动做到先对当事人和周围群众进行少数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再依法进行查处,取得了查处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四、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法治管理水平。

 1、强化执法责任。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得到落实。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执法责任制的各项措施,做到执法权限法定、执法内容明确、执法程序公开,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2、落实政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实行规范性文件公开、设立公示栏、印发公开手册等政务公开措施。公示办事权限、内容、程序、时限、结果及收费依据标准,简化办事手续。

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加区民族宗教局坚持法治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快推进依法治理进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干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广大民族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在各项民族管理工作中较好地实现了从行政手段管理向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二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民族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收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初步实现了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民族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质、依法办事的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了较大进步。

五、“四五“普法工作的体会

   1、普法工作要重在经常。普法工作是宗教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一项经常的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定期研究,常抓不懈,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2、普法工作要重在开拓。要积极探索务实开拓的普法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点面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常用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上下结合,努力营造氛围。要使普法工作下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要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赏心悦目、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增强普法宣传效果,营造普法工作氛围。

六、“四五”普法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1、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依法办事、用法守法的法律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全民性的普法活动还要在形式和手段上注重实效,不断创新。

2、合理安排普法内容。普法工作是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因此,今后要继续坚持长期普法的指导思想。在普法内容方面,要围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探讨些难点、热点问题,加大教育的深度;对全社会而言不仅要宣传公共法律法规,更要宣传少数民族专业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还要增强普法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感染力,注重不同层面的宣传,力求通俗易懂。

 

 

普法宣传形式篇6

一、突出“法治央行”主题教育,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法治理念

一是开展“法治央行推进月”活动,进一步宣传“法治央行”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调动全行员工参与“法治央行”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组织系统学习《南京分行“法治央行”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和《南京分行“法治央行”考核验收标准》。

二是在中心支行系统内部开展“法治央行建设大家谈”活动,征询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对“法治央行”创建以来的意见与建议,通过讨论与献言献策,提高各单位、各部门对“法治央行”考核验收的参与度与支持度。

三是围绕“法治央行”主题,编印其他单位部门的经验与做法,供各部门参考学习,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与人员参加上级行的法律业务竞赛活动,以赛促学,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学法用法,营造建设“法治央行”的浓烈氛围

二、突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将依法行政相关理论、制度等内容,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框架中,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

二是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学习。积极探索适合行政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新形式,学习以自学为主,结合培训、讲座、案例分析、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视频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坚持开展以案说法,剖析典型执法案例,研究带有普遍性的执法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指导、规范具体执法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普法联络员的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出台普法联络员工作制度,明确法律小组的定位,最大限度发挥法律小组在普法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召开普法联络员工作会议及法律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受训人员的辐射、带动作用,由普法联络员负责所在部门的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员工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突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程度

一是深化“送法下乡”活动。把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开展送金融知识法下乡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沿路流动宣传等形式,讲解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向社会宣传金融法律知识支付结算、农民工银行卡、国债、以及人民币辩假识假常识等金融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老百姓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享受更多的金融产品,正确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金融合法权益。

二是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根据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要求,深入辖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的需求,针对企业在办理业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解决方法,及时告知企业,积极引导其自觉守法。利用执法文书、政策建议书等形式,通过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金融法制观念,帮助其建立自律机制,促进守法经营。

三是深化群众法制宣传活动。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进社区、进街道活动,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接受群众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运用板报、专栏、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金融消费行为,帮助群众提高金融权益保护意识。

四、突出宣传形式的创新,提高金融法制宣传的实效性

一是定期召开金融机构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将金融法制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向金融机构着力宣传人民银行的依法行政工作,营造更为有利的金融法制环境。

二是切实组织好“12.4”等法制宣传日活动,早计划、早安排,突出主题,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金融法制影响,彰显法治央行形象。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在行政服务大厅和金融机构网点设立金融法制宣传点,注意运用法制宣传资料、板报、宣传栏、挂图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三是高度重视运用媒体进行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互联网等形式,加大金融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质量和水平。继续参加电台举办的“行风热线”节目,与百姓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扩大交流的范围,扩大宣传影响。

普法宣传形式篇7

一、总体思路

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推进全街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目标任务

(一)、围绕绿色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切实加大以及其它党内法规宣传力度,在全街党员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党内法规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街道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内容,大力宣传宪法至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提高宪法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脱贫攻坚等与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颁布日、纪念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力宣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全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开展服务“1+9”重点工作攻坚任务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在全街范围内组织开展服务“1+9”重点工作攻坚任务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维护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整合资源,在边镇开展边境普法行活动。

(二)、围绕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

5、全面构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格局。按照省、市、区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推动相关制度举措全面落实,完成街道“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体系构建,形成上下联动,集聚工作合力。集中抓好每月一次的法治宣传日主题活动。适时组织召开全区行政执法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的推进会。

6、大力开展以案释法工作。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建立“以案释法”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案释法的主体责任,积极创新以案释法的宣讲方式,认真组织开展典型案例编辑和、以案释法宣讲等活动,全面实行办案过程法律告知制度,进一步推动以案释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围绕社会发展进步,深入推进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

7、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各项制度。制定《街道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和考核考评。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确定和完善双休日干部学校、网上学习园、普法讲师团讲课等形式,不断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努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和平。

8、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评体系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优化学校法治教育成效,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作为依法治教工作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或阶段性考核的内容。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法治演讲、法律服务、警示教育等形式,在生动的法治实践中增强法治教育实效。

9、积极开展“菜单式”、“案例式”普法。强化各部门各行业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明确各自的重点对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发挥普法超市、普法书籍、普法台历的作用,利用“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加大所涉及、所执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按照按需普法的原则,积极推动菜单式、案例式普法,切实满足不同普法对象人群最迫切的法律需要,不断创新拓展宣传教育基层群众普法形式,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四)围绕思想文化引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设的进程。

10、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法治与德治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法治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法治精神融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推进建立和完善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11、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完善公共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广泛覆盖的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广场等,每个社区和大型小区要设立至少1个法治宣传专栏、橱窗。与深化“法律六进”活动结合起来,完善“法律六进”牵头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长效机制。要积极培育“法律六进”示范点,年内争取培育每进都有示范点品牌,并充分发挥示范点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法治文化建设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总结和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作用。加大力度推进法治文化基地(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小区、长廊等)建设。法治文化一条街、小区、长廊等的覆盖率每年提升5%。

12、全面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导作用,加大普法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加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法治专栏建设力度。加强新媒体普法平台建设,在媒体建立普法专栏,做到“报纸有字、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推动“互联网+法治宣传”技术应用,充分调动下属社区利用新媒体普法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百姓讲坛、普法志愿者、社区“法律明白人”的专业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宣传。

13、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各社区要运用法治文艺汇演、书法、绘画以及法治作品等形式,广泛开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群众愿意参与其中的法治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围。

(五)围绕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法治的提高

14、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法律明白人”普法服务小分队和基层社区普法志愿者队伍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40%。

普法宣传形式篇8

(一)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编写“四五”普法规划。年初以来,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我单位实际,组织人员深入民政所属事业单位及各福利企业和街道、社区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调研,集思广益,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四五”普法规划。整个规划全面贯彻“两转变、两提高”的工作要求,坚持深化地方、行业、基层三大治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为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二)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加强普法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所属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二是健全机构。成立民政系统“四五”普法工作宣传活动小组,在全系统建立健全了法制宣传网络。三是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会同区政法委等部门抓好各乡镇、街道分管普法工作领导和民政部门领导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普法骨干成员业务知识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受训320多人次。

(三)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四五”普法启动声势。通过精心筹备,8月22日,日在我局召开“三五”普法表彰暨“四五”普法动员会议。为营造启动声势,分别开展了“四五”普法启动周和“四五”普法宣传月系列活动。会同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及土地、工商、物价等30多个部门开展大型咨询活动,开展了专业法巡回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认真组织,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一)创新普法形式,开辟普法新阵地。一是推出“普法快车”,积极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针对我区实际,推出以各乡、街道为主,区普法办组织协调,法制宣传车为载体的“普法快车”普法宣传新形式。5月份以来,根据当地群众的需要,先后组织到1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开展送法下基层服务,共接受群众咨询3000多人次,发放资料25000多份。贴近群众生活的宣传方式,受到广泛的欢迎。二是积极开辟普法新阵地,为法制宣传开辟新途径。在互联网上创办“普法园地”、“普法论坛”等栏目,根据各时期的热点问题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将收集来的意见建议汇总,探索新形式下的普法新路子。

(二)积极协调,抓好各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一是村、社区两委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农村换届试点工作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工作,在全区10个村全面铺开村委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各法律工作者、律师分赴各村举行法制讲座12次,1600余人次接受教育。二是福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协调区工商、计经委等部门,制定福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四五”普法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协调区委组织部、人事局、教委等部门,为领导干部、公务员、民政法制培训作准备。

(三)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一是开展“12.4”法制宣传活动。抓住第一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了以宪法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配合政法各部门、法制局开展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咨询大型咨询活动,使整个法制宣传日活动有声有色。二是开展纪念综合治理“两决定”颁布10周年宣传月活动、“148”妇女维权周活动。三是深入持久开展新《婚姻法》宣传活动。联合区妇联、计生委等单位先后与各乡村一起共同开展新《婚姻法》宣传,邀请专家到文开设专题讲座。以座谈会、讲座、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使《婚姻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宣传。同时还配合做好《统计法》、《兵役法》等宣传工作。

(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结合各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试点村村民自治活动、村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行各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殡葬改革等系列宣传活动。

(一)配合“严打”整治斗争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会同政法各部门及各乡镇、密切配合、全力协助,按照分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报纸、讲座、图片巡回展览,深入地宣传了“严打”整治斗争的有关法律法规。配合缉枪治爆专项工作和追逃工作,

普法宣传形式篇9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与法制理念树立情况不容乐观之间的矛盾

在法律知识与法律理念普及的问题上,法律知识的获得并不难,难的是法律理念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养成。我们曾经认为普法就对法律条文的传授,所以在历次的普法活动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国这种“至上而下”的法律宣传方式是基于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缺乏和法律意识荒芜的现实,这种大规模的普法“造势”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法律感觉相对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观念,让他们初步地领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法律条文再背得滚瓜烂熟,而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也还是于事无补。

2、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与法律宣传内容、途径、手段过于单一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各种矛盾也将趋于多发和复杂,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也将越加强烈。尽管我们的法律宣传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有些法律宣传并不贴近人民群众,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义务放在首位,较为忽视权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传的形式仍然过于单一,依旧以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为主,而忽视了公众对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样化。

3、全民法制观念、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针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还有差距之间的矛盾。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对应,针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普法仍然有较大差距,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律素质依然不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不够,执法违法、执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对社会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一般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固然这不尽是普法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确实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社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社会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的意识不强。

二、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使法制宣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

1、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崇尚法治这一中心,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宪法和其他法律的权威

这里面的“渔”和“鱼”分别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不能替代法律意识,普及法律应该涉及更深的层次,既要解决普及法律知识的问题,更应当解决法律素质、法治精神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是让人民群众自觉自动地学法守法的根本保证。为完成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过程,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这个核心。首先要倡导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动应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根治权力腐败问题。同时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政府行为受法制约。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强调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社会主体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自觉的社会行动和行为,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质疑。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坚持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长期任务,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提高依照宪法和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用法治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2、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往在普法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颁布什么法律法规就一味地宣传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围相当浓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就向百姓“强行灌输”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绝不是我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过传递各种法制信息,使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达到“动态”的法治普及。要承认和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个体特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因为普法对象层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适用于公众的普遍的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等特点,在现代法律理念引导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率先垂范。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并且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对普通的百姓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法律义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感召力,使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变被动地接受法律教育为主动地学习法律,使学法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在需求。从历次普法的实际效果看,宣教内容在过度强化实用性的同时缺乏其应有的针对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普法内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养的畸形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变异。普法教育要以适应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要作为检验标准。

3、树立创新思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形式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实现手段,是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实目标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动中,我们传统的“摆、讲、赛、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样化,普法不应该是单向灌输,而应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普法,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普法宣传形式篇10

今年以来,***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在推进“法治**”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普法思路,创新宣传载体,突出“四个结合”,提升普法宣传工作成效。

一是阵地普法与上门普法相结合。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法治文化与文明、道德、廉政文化相互融合,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余处、法治文化一条街**余条、法治格言橱窗**余个,让群众休闲漫步之余处处学法。联合律师事务所开通法律便民服务直通车,通过赶大集、进社区、进村居等形式进行流动性普法**余场次,对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切实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以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为契机,寓普法宣传于法律服务中,通过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地宣传,达到了“提供一起服务、宣传一部法律、教育一批群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