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11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1

关键词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一、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立法对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一般不作完整的规定,只择要规定其中必备的环节。亦即在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中,既有法定环节,也有非法定环节。非法定环节,即用人单位自行规定的环节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指定必备的环节。法定环节一般有民主参与、公示或告知、报送备案审查。

(一)民主参与。

职工参与和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色,而且是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劳动规章制度虽然是用人单位基于其经营管理自经法律授权而制定,但其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相关,只有在吸收和体现了劳动者的意志,或者得到劳动者的认可,才能确保其实施。因而,有必要将劳动者的民主参与作为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定民主程序。如《法国劳动法法典》规定,在制定和修改企业内部劳动规章时,必须征求企业委员会(没有企业委员会时,征求员工代表)和卫生、安全与劳动条件委员会的意见。又如《日本劳动基准法》规定,起草或修改工作规章时,雇主需征求多数劳动者组成的工会的意见,如无这样的工会,需征求代表多数劳动者代表的意见。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可见,民主程序包括两个环节:(1)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对制定、修改劳动规章制度或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的建议展开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但在劳动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的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可直接向用人单位提出修改方案和意见。(2)就上述方案和意见,用人单位应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劳动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的内容。

(二)公示或告知。

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作为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规章制度更应对其适用者公示,未经公示的劳动规章制度,劳动者无所适从,故对劳动者不产生约束力。所以,立法要求以合法有效的方式公布劳动规章制度。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劳动规章制度已向劳动者公示是其具备法律效力的要件之一。《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4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明确了用人单位公示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定义务,但是却没有对公布方式和时限作出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引发纠纷。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以全体职工和单位各个部门为约束对象,公示效果就必须使全体职工和用人单位各个部门都知悉该劳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所以,公示应该采取正规的、公开的、可以永久或较长时间持续的方法,一方面使劳动者知悉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并遵照执行,另一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以后履行举证责任。

(三)报送备案审查。

劳动规章制度涉及劳动法规政策的实施,同劳动者利益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劳动规章制度内容合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法要求将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规章制度的报送备案审查未作规定,原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备案程序及审查作了相关规定。但该规定仅是原劳动部的一个通知,法律效力低,且也未对备案的性质加以明确。

笔者认为,报送备案审查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以此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我国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报案审查程序的相关规定。当然,劳动规章制度是否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并不应影响其效力,要求用人单位对其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备案是劳动部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依法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的一种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二、对我国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思考

《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和相关部门规章的基础上,明确了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行为是一个民主讨论和集体协商的双方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律程序,并加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对规范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确立了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行为是一个民主讨论和平等协商的双方行为。但在我国实践中,“劳动者参与讨论”多流于形式,而且,对于那些尚未成立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的用人单位而言,如果劳动者人数较多而且劳动者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一律必须要通过全体职工讨论,恐怕会效率底下,甚至难以操作。同时,究竟什么是“平等协商确定“,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如何确定,最终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共同决定,还是由用人单位单方决定?《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实践中该规定的操作性也因此受到质疑,一旦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势必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或重大事项久拖不决,用人单位很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劳动规章制度,这样实际上就妨碍了用人单位经营自的实现。因此,对该问题立法应尽快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如果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是与工会和职工代表共同决定的,那么,一旦出现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违法,工会和职工代表是不是违法主体,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以及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认识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公司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该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但也仅仅是听取意见,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而《劳动合同法》规定是“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和《公司法》相冲突。如果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就需要修改《公司法》,否则就会出现两部法律“打架”的尴尬局面,更会出现有的用人单位合法规避《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程序的规定,也会使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在审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合法性问题时无所适从。因此,对此问题迫切需要有关机关对该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第四,关于制定程序违法的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必须同时具备内容合法和制定程序合法两个要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实践中,大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规章制度不符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程序。而且,《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前,企业根据《公司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基本上都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民主程序。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制定时不符合民主程序,存在一定瑕疵的劳动规章制度,其效力该如何认定?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粤高法发[2008]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2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程主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程主序的,原则上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式或者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指导意见》认可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程主序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效力,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程序有瑕疵的规章制度持宽容态度。应该说该规定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但是,如果将《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本有条件能够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民主程序故意未按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认定其效力,不仅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之规定,使《劳动合同法》的尊严受到影响,也会在实践中造成恶劣影响,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将难以贯彻。

注释:

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日]荒木尚志,李坤刚,牛志奎译.日本劳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苏高法审定[2009]47号)第十八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修改规章制度,经法定民主程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但未达成一致意见,若该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且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冯涛.劳动合同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4]袁绍义.劳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5]肖进成.劳动合同法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6]杨继春.企业规章制度的性质与劳动者违纪惩处.法学杂志.2003年第5期.

[7]吴丽萍.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李坤刚.关于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立法的思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5期.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2

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并认可的由用人单位权力保证实施的组织生产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公司规章制度的内容】

公司规章制度的内容取决于各国的立法模式,有授权式立法模式和纲要式立法模式之分。授权式立法模式只对公司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和程序作出规定,对其内容不作具体规定或者仅列举其应包含的事项,将公司规章制度的确定权完全授予用人单位,只要不违法即可。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美等国;纲要式立法模式需要用人单位根据立法中对规章制度制定权限、程序和纲要式内容的规定来执行。

我们认为,我国最早采取纲要式立法模式,如1954年政法院制定的《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要求各部门依据纲要制定本部门内部劳动规则,并列举了内部劳动规则应包括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内部职责、工作时间、处分等内容,并指出各企业单位应根据本纲要和本部门内部劳动规则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其内部劳动规则。

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公司规章制度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唯一的要求出现在《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1997.11.25),其指出公司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法律赋予了公司自主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其相关内容,如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45条、第52条,2019年1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第18条,2019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4条,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提到了职工的民主参与和公示这两个步骤。1997年《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提出了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审查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开办用人单位应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并在正式开业后半年内将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劳动行政部门在组织巡视监察活动时,要检查新开办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情况,并督促其按时报送备案;对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不按规定期限报送备案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第二,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新开办公司规章制度备案审查的内容主要是:劳动规章制度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经审查,发现公司的劳动规章制度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

【公司规章制度的效力】

【公司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

第一,公司规章制度是公司的单方面行为,是单方面意思的表示。虽然制定过程中有职工的参与,但最终是由公司决定和公布的,职工并不是制订劳动规章制度的主体;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是合同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第二,内容不同。公司规章制度虽然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但侧重不同,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是保障全体劳动者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履行的规则,而劳动合同规定的是单个职工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虽然集体合同的内容也适用于全体劳动者,但其更侧重于规定公司内最低劳动标准。

第三,效力不同。一般认为,适用于公司的集体合同的效力优先于该公司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违反集体合同时,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命令变更其内容。也就是说,公司规章制度的效力低于集体合同的效力,集体合同应当成为制定公司规章制度的依据,但是在我国实践中,集体合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公司规章制度成为规范劳动用工的重要依据。关于公司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低问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劳动合同系个别合同,公司规章制度系针对全体劳动者,它是经过劳动者集体民主参与的产物,不可能要求规章制度以个别劳动合同为标准,但是当劳动合同的内容与规章制度的内容相冲突时,应该遵守劳动合同效力优先的原则。

【案例参考】

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依照领导的安排,制定了《员工奖惩制度》,并在其中明确写明了公司各岗位员工的工作纪律及违纪的处罚标准,并且在中、高层管理干部会议上正式宣布实施,对全体员工生效。随后不久,公司依据《员工奖惩制度》对两个在公司吵架的员工刘某和田某作出了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刘某与田某两人以他们不知道有上述制度为由申请劳动仲裁。

本案例的处理结果: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3

关键词:规章制度;合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管理,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伴随《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劳动法》基础上,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应完善劳动规章制度,确保其合法有效性。

一、企业规章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之后《劳动合同法》第4条将此条规定具体化并上升到法律渊源层面:“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并不意味着劳动法的失效,而是劳动合同条款的具体化和延伸,与《劳动法》及司法解释相比,更强调企业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二、企业规章制度合法有效的基本要件

(一)形式民主

现代企业是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决策的透明化。根据《公司法》第18条:“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此条规定了“听取意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民主程序的流程和形式做出具体规定。《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员工在企业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强化了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程序。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的讨论,并充分考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工会的,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确定;没有工会的,企业应当民主选举出职工代表,与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在采取上述方式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职工大会、工会或者员工参与的证据。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必须要经过民主程序,否则是无效的。企业应明确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和具体流程,使企业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上合法化、规范化。

(二)内容合法

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否则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38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第4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法》第80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规章制度只有在内容合法的前提下,才具有约束力。如果规章制度内容违法,侵犯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那么依据上述法条,造成的后果是:劳动者不仅可以不遵守,而且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损害赔偿金。

许多企业无视现行的法律法规导致制定的规章制度违法,若企业据此管理员工而发生争议,企业的行为将得不到法律支持。因此,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合法。

(三)履行公示或告知程序

企业规章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全体劳动者,它生效的要件还包括为企业的全体劳动者所知悉。通常可以采取在企业公告栏或内部办公系统、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在对新员工培训时将规章制度作为培训内容的形式进行公示,但要注意一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企业对劳动者是否已知悉承担举证责任,为避免发生劳资纠纷时的举证困难,要注意保留已公示的证据,如在员工阅读规章制度后,可以要求其签字确认“已经阅读”并且承诺“遵守”、以会议告知的方式应保存好会议签到表、以员工手册方式告知的要保留签收表等。

三、依法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确保有效性

制定合理、合法、专业、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避免劳动争议,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依法及时梳理、更新、完善现有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企业在新的法律环境下运营的必然选择。

(一)更新现行规章制度,增强合法合规性

面对《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企业应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规范性、系统性的修订和更新,改变现行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合法规范用工、避免因规章制度违法而引来劳动纠纷、构建和谐企业的突出任务。例如,之前在《劳动法》中没有针对违约金的使用做出规定,《劳动合同法》中第22、23、25对违约金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除了违反培训服务期和竞业限制外,不得约定违约金事项。

实行了20多年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在2008年1月15日被依法废止,该条例的废止,使得对员工的开除、除名、辞退、罚款的规定失去了法律依据,企业对员工最大的处罚权就是解除劳动合同,无权再对员工进行行政上的处罚。企业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应作相应调整。若规章制度中还有上述规定,则属于规章制度违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规章制度违法的,员工可以随时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和损害赔偿金。

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规定可以扣押员工证件、要求提供担保、员工辞职可以扣押其档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条、50条、84条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不合法的,违法的规章制度规定不仅不能约束员工行为,恶化劳资关系,而且一旦发生争议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企业应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条款进行相应修订和删除。

(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中,只是照搬法律的规定,而没有联系企业的具体实际,导致规章制度难以切实执行,还可能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例如,《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许多企业在规章制度中直接抄法条原文,因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除劳动合同,却不能说明“录用条件”的标准是什么,不符合什么样的录用条件,因员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而解除劳动合同,却不能提供出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严重违反的制度依据,严重的标准又如何?企业据此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常因证据不足而导致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7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因此,为解决此类问题,企业一定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录用条件、岗位职责、绩效考核标准等,并做出清晰规定,明确什么样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才算是严重,如可以规定工作不负责任、擅离职守,造成公司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连续旷工三日或年累积十日等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再者,企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也须合法,《劳动合同法》第43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据此,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通知工会,而且主体是工会,也不是工会主席或是职工代表。否则也须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7条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要联系企业实际依法完善企业规章制度,而不是简单的照抄法条,将法条具体化、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三)用语规范、实事求是、提升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执行,因此要求制度语言具有规范性,用语应当前后具有一致性,避免使用生辟词,反对使用歧义词。如规章制度规定有“品行不端、行为不检、屡诫不改”,“无端造谣生事,破坏正常的工作与生产秩序,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什么样的行为该定义为“品行不端”?而实践当中,用人单位也难以证实劳动者的行为构成“破坏正常的工作与生产秩序”。据此企业是无法与劳动者解除的劳动合同的,若违法解除,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章立制的目的是为了适用,制度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执行性,作为劳动管理的行为准则,一经制定、生效,对用人单位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一定要实事求是、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

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构建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企业规章制度合法有效要件,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原则,建立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员工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履行的劳动义务,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延园,武俊.依法建立和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8(06):80-82.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4

[关键词]规章制度;企业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2.053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2-0102-02

从调研所披露的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情况看,5年来全省劳动争议案件“形态日益复杂多元,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的特征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同一案件中往往集合多项主张,既有解除劳动合同、追索劳动报酬的请求,又有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赔偿、经济补偿、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其他诉求”,“除了传统的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工伤保险赔偿纠纷等传统纠纷类型外,因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竞业限制、职业培训、健康检查、职业危害防护等问题引起的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该报告指出,“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新法实施5年来的情况看,中小企业不规范用工的行为仍然较为普遍,劳动争议案件的“重灾区”也集中在中小企业”,并对此总结为“中小企业的‘新法过渡期不适症’尚未消解”。调研报告在预测劳动争议未来走势中认为,2013年甚至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劳动争议仍将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纠纷主体将更加复杂;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将较快增长;劳务派遣、服务外包领域的劳动争议案件可能在短期内爆发……

笔者认为,严竣的劳资纠纷形势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持,用人单位在用工观念转变、内部规范管理方面也应积极作为、有所担当。用人单位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规范自身用工行为,依法建立健全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才是有效降低劳资纠纷涉诉风险的良策。

1转变观念,正视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劳动合同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强调国家干预,其立法宗旨就是“保护弱者”,即通过大量的强制性规范来约束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以达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用人单位的“手脚”,增加了单位的用工成本和经营风险,无疑成为悬于用人单位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此,用人单位不能用漠视、逃避的态度消极对待,而要改变传统的用工观念,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依法用工、规范管理才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1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的依法治企水平

《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另外在《劳动合同法》中还有部分条款(比如第39条、第41条等)也都涉及到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问题。由此,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是法律对用人单位的要求,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也当是“依法治企”的重要内容之一。

1.2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立法”行为,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关于本单位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企业内部的劳动规则,属于企业内部的“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劳动用工自是其经营自的主要内容之一。每个企业都有权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各自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行为属于企业内部“立法”行为,其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融为一体,在日常管理中规范着劳动合同双方的行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在对劳资双方的部分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制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行使劳动用工自留下了一定的自治空间。因此,用人单位把握好、运用好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也能更好地体现其管理诉求和组织文化发展方向。

1.3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可以增强用人单位的举证能力,有利于降低和化解劳资纠纷诉讼风险

劳动用工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所产生的法律风险。而企业胜诉靠什么?靠证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证据,是判断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是否合法的法律依据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解释:“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其次,企业在劳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事实证据也需要按照内部规章制度所要求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收集、固定和保存,否则将难以对这些证据材料进行关联性、合法性判断。由此,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既是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审判中重要的一类法律依据,也是劳动法律关系事实证据产生的制度依据,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将有力提高用人单位的举证能力,能从根本上降低甚至化解劳资纠纷诉讼风险。

2规范运作,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应按法定的内容和程序依法推进

考察一个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一要看其内容上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即不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相抵触,二要看其制定和公布的过程是否合乎法定的程序,即制度的制定和出台经过了法定的民主程序并且进行了公示。因此,用人单位在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时,不仅要做到内容合法,还要做到程序合法,只有依法办事、规范运作方能确保各项劳动规章制度的合法有效。

2.1在内容上,应抓住重点,细化条款,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职工奖惩、劳动定额管理等众多方面。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要与时俱进,力争把职工入职管理、试用期管理、专业培训职工服务期管理、竞业限制人员管理、劳动者去职管理等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易发纠纷方面的规定纳入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建设的重点范围,以不断提升单位的规范化用工水平。

比如,用人单位应重视专业培训职工服务期管理制度和竞业限制人员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只有在两种情形下(①在培训服务协议中,②在竞业限制条款中),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条款。对此,用人单位应当充分利用法律给予的权限,通过内部规章制度来明确规定本单位员工专业培训费用逐年递减标准、服务期管理等方案,要明确界定竞业限制岗位及其相关人员的范围、竞业限制期间的经济补偿标准等,从而在制度上维护好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保护好本单位的商业秘密。

用人单位还应对《劳动合同法》中需要通过内部规章制度予以细化的条款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内部规章制度中予以明确。如,《劳动合同法》39条。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6种情形。其中在“(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这4项中都有需要用人单位通过内部规章制度予以明确细化的方面,否则在实际工作中将根本无法操作。比如在第(一)项中,要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需要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录用条件作出明确的界定;在第(二)项中,要判断劳动者是否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必须由用人单位作出规定,明确列举劳动者的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反本单位规章制度;在第(三)项中,则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进行列举和界定;在第(四)项中,同样要求用人单位“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

此外,与第39条相类似的,在《劳动合同法》中还有第41条等条款,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通过内部的规章制度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条款不仅关系到劳动合同的解除、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问题,还关系到用人单位经济补偿金的支付问题。如果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滞后或者界定不清,一旦构成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合同,用人单位则要按《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面临加倍赔偿经济补偿金的责任风险。

2.2在程序上,应规范操作,形成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用人单位在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不能偏废任一法定环节。

(1)要遵守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形成职工(代表)大会集体讨论议决机制。即“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要遵守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的异议程序,形成劳资双方沟通交流协商机制。即“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劳动用工;规章制度;劳动合同

大学生创业一般为初创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很少关注法律问题,然而,创业离不开法律,虽然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和鼓励,但市场经济所确立的法律规则不会因大学生的特殊身份而“让路”。善于运用法律的创业者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蔑视法律的创业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导致创业活动失败。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劳动用工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问题

(一)制定劳动规章的原因。劳动规章制度,是用工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自身特点制定的,明确劳动条件、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关系当事人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大学生初创企业在建立劳动用工关系时,就应该制定明确的、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我国《劳动法》第4条和《劳动合同法》第4条都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所以,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是用工企业应尽的一项义务。大学生初创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其所雇佣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用工关系纠纷问题,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

(二)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相对成熟的用工企业在劳动规章制度上也会存在各种问题: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合法、不合理;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进行公告、公示,不具有法律效力等等。对大学生初创企业而言,制定一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会有一部分创业者放弃规章制度的制定或者仅仅是对员工作出纪律性的简单规定,这样的做法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并且,这种做法对企业自身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出现劳动用工关系的纠纷,初创企业将会遭受很大冲击。

(三)完善初创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初创企业要有自己内部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本企业内部事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根据原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定,大学生初创企业应该在企业管理经营中制定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规章制度,积极报送备案,接受监督。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章制度内容合法、合理,不能仅仅规定劳动者的义务,更不能随意设置处罚权,对劳动者进行恣意处罚。二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经过民主程序,增强劳动者的企业认同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协调好劳资关系。三是规章制度要采取有效的公开、公示方法。为了避免企业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因举证不能导致规章制度无效尴尬境地,大学生初创企业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向劳动者进行公开公示,并保留相关证据。

二、大学生初创企业劳动合同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应采用书面的形式”作出了规定,充分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不依法律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用工企业作出了相应的惩罚性规定。一方面,对大学生初创企业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可能仅和劳动者口头约定,而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口头合同往往会使企业因举证不能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合同可能会存在劳资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条款无效等问题。对于大学生初创企业来说,由于没有充足的用工经验,如果不能充分考虑相关法律问题,其初次制定的劳动合同很难达到“无瑕疵”的状态。

(二)制定“无瑕疵”的劳动合同。法律是把双刃剑,善于运用法律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不会使用者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大学生初创企业应当依法制定“无瑕疵”的合同,然后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与企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企业的名称、住所、主要负责人等;员工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合同的期限;工作的内容、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此外,还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总之,劳动合同不仅要面面俱到,事事俱细,还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与规章制度相适应。作为创业大学生,由于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具有这方面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大学生初创企业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当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争取达到劳动合同“无瑕疵”的状态,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初创企业特殊用工对象的保护问题

(一)大学生初创企业特殊的用工对象没有特殊保护。创业者作为学生,受其社会活动范围、人脉关系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企业中的工作者多为学生。因此,企业中的用工风险防范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问题困难重重:大多数学生兼职人员无法直接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只能参照其他法律。然而,其他法律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导致兼职人员无法得到确定的权益保护;另外,初创企业不能为兼职大学生缴纳社会保险,需要要承担劳动伤害大额赔偿的风险,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大学生初创企业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二)给予特殊用工对象相应的法律保护。对于特殊用工对象得不到明确法律保护这一问题,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一方面,要求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使大学生兼职人员能够得到与普通劳动者相当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兼职大学生工作者的保险问题,避免初创企业因承担大额赔偿的风险而濒临破产的情况发生。大学生在设立创业企业时,国家应该对创业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培训,增强法律风险的防范意。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宪法》、《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还应涉及《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竞争力。对大学生初创企业用人问题的法律研究和建议,不仅可以促进初创企业的发展进步,还能够保障在初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王珊柳第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学

参考文献:

[1]王赛芝.刍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00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6

一、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应当法定化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用人单位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管理办法等,让用人单位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遵循内容合法、程序正当、公示告知的原则,在制定时更要遵循法定程序,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涉及解除劳动关系的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即规章制度制定要经过“职工讨论―提方案和意见―协商确定―公示告知”的法定程序。不经过法定程序的规章制度没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强制执行,否则,所造成的后果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公示告知劳动者规章制度的证据应当固定化

当前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后采用的传统公示告知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在单位公告栏张贴、由劳动者传阅,甚至通过网站及发送电子邮件告知等方式,但在证据收集和提交上存在明显瑕疵。劳动者往往以不知道内容为由主张规章制度未公示,因为事过境迁,用人单位往往也无法提供已经公示的证据而导致败诉。张贴、传阅行为均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电子邮件发送记录在证据的形式和证据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上均存在证明力不足的缺陷,且要以本单位其他劳动者的证人证言或公证机关的公文书证等间接证据补充证明规章制度行为。同时出具公证书证更需要额外负担一定公证费用,诉讼成本较大,不宜作为证据收集方式推广使用。

对于规章制度证据建议采用来源于公示和告知当时的书面材料,并以证据形式固定下来。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劳动合同书附件。用人单位制定劳动合同书时将劳动规章制度作为合同书的附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字或盖章认可,并确认与劳动合同书具有同等效力。二是职工手册发放法。用人单位将规章制度编制成册,在新招用劳动者时发送其签收。三是组织考试法。由用人单位将本单位规章制度编制成考卷形式,组织职工参加考试并评分。上述证据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和原始证据,属于直接来源于规章制度发送事实的原始环境,也是从第一来源获得的原生证据,且没有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应作为有效证据采纳。

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和重大损害的标准应当具体化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授权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可以行使单方劳动合同解除权。但上述法律未明确劳动者“严重违反”和“重大损害”的标准,而是将制定量化标准的权利授予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为避免举证风险,应当以规章制度形式将解除劳动合同标准具体化、书面化和证据化。用人单位可以将违反制度的次数、方式、手段、危害结果等以规章制度的书面形式固定并告知劳动者,如明确“严重违反”是指1个月内迟到3次、早退2次;“重大损害”指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达3000元以上等。由此可以使规章制度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7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1.处理问题员工名称的变化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我国一直在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条款执行,其规定对违纪员工可以除名、开除、辞退等处理方法;而“《劳动合同法》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明确规定以解除劳动合同和终止劳动合同两种形式处理违纪员工,而避免了一些冷酷的词句,这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但这也直接导致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立即修改,否则,在执行过程中会存在违法现象。

2.规章制度制定的合法性

《劳动合同法》第一章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这一规定要求每个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取得工会或者职工的同意,否则,用人单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将被视为无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更具合法及合理性,才能真正的得到贯彻实施。

3.规章制度制定的自主性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一些违纪情况,例如:连续旷工15天或全年累计旷工30天等规定,用人单位才可以做相应处理或解除劳动合同,这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这两条规定明确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则,而没有具体规定,这就给用人单位足够的空间和自,《劳动合同法》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同时,也兼顾了用人单位的权利。用人单位在考虑了人工成本及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去制定适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但也给用人单位提出了挑战,就是要求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更完善,管理更细化。

4.制定规章制度实例

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和多年实践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员工的行为予以规范:

(1)泄露公司商业秘密或敏感的工作信息;(2)因个人过失或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工作错误;(3)妨碍现场工作秩序或违反安全、职业卫生等工作守则;(4)不听上级指挥,违抗指令;(5)未经上级许可擅自操作或移动机器、设备、仪器等;(6)不服从工作调动,影响生产或工作秩序的:(7)不服从工作安排,影响生产或工作秩序的;(8)无理纠缠、威胁单位领导,寻衅闹事或酗酒后上班,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情节严重的,予以解除劳动合同;(9)迟到、早退;(10)弄虚作假;(11)对在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人员;(12)严禁酒后上班;(13)对非本人工作时间进公司办事,在工作场所无理取闹、影响他人工作、毁坏公司财物;(14)对在工作场所故意制造事端、影响他人工作、蓄意煽动员工怠工、毁坏公司财物;(15)对工作时间口出秽语、辱骂他人或酒后滋事、打架斗殴或侵害他人人身安全的;(16)故意损坏公司厂房、设备、产品及公物者;(17)旷工;(18)对干扰劳动纪律检查人员和门岗执勤警士正常工作,拒绝和妨碍检查、谩骂、嘲讽、无理取闹的人员;(19)遗失公司重要文件或财物;(20)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局域网上散布有损公司企业形象的言论;(21)私自找人顶岗的;(22)对盗窃或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物的;(23)盗窃或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物;(24)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25)违反《条例》第十条或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不听劝阻,情节严重的,予以解除劳动合同;(26)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员工按下列情况处理;(27)被强制戒毒的。

以上所提出的员工违纪行为,各用人单位均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罚原则,在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的同时,降低用人单位的用工风险,强化用人单位的管理,使用人单位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规章制度的执行

1.规章制度的告知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8

2004年8月9日,江某应聘到某粮油工业公司担任仓库管理员,平时工作表现良好。2006年5月16日,用人单位了《员工奖惩管理办法》,对员工代打卡行为做记大过处分,罚款500~1000元,并可视具体情况给予降级及降薪处理。2009年2月10日,用人单位又签发了《员工奖惩制度(试行)》,将员工代打卡行为作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之一进行处理。2009年2月22日早晨,江某请同事代打卡,公司知情后于2009年2月24日发出与江某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江某不服,于2009年3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提起了仲裁申请。

[指点]……………………………………………

上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达到解除劳动关系后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的目的而滥用规章制度制定权,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用人单位属于合法解除劳动关系还是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其核心是要弄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本案的最终处理结果。一旦认定规章制度违法,那就是违法解除,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7条,用人单位就会承担相当于经济补偿金标准两倍的赔偿金。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而且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2项,用人单位也拥有依照规章制度解雇严重违纪劳动者的权利。但这项权利的行使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滥用,否则做出的解雇行为属于违法解除。依据《劳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用人单位具备合法的资质。②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与过程是合法的,即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③规章制度的内容合法,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是违法、无效的。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其效力认定应与劳动合同的效力认定一样,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在本案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只能证明申请人知晓规章制度的内容,但不能证明其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遵循了关于程序的规定。在本案中,江某平时工作表现良好,仅因请同事代打卡一次就被解雇,很显然没有体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法律精神,之前的那份《员工奖惩管理办法》的高额罚款也存在超过法律规定的罚款限额的风险,所以它的条款内容是有待商榷的。更何况,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在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江某的行为是否属于“严重违纪”也存在争议。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9

论文关键词:劳动规章制度违法问题法律规制 

一、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律法规与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虽然为劳动法已经颁布施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劳动法》执法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不签合同、短期合同过多、试用期签用、劳务派遣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暴露了《劳动法》的执行力不足,特别是合同环节缺少刚性约束。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直接促成了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诞生。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国务院法制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起草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框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三大支柱,《实施条例》为细则的的劳动法律体系。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197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地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内容要件与程序要件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可以看出,第四条在内部规章制度方面向用人单位提出了以下要求:

第一,内部规章的内容必须合法根据《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第4条的说明:“依法”应当作广义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第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应当公平合理并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内部规章的制定程序必须合法。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企业内部劳动规章草案应通过民主程序制定。

第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适用对象是本单位的全体职工和本单位行政的各个组成部分。经公示的规章制度,全体职工和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当遵守执行。所以必须明确告知广大职工,必须为单位的所有成员所知晓。公示可以采取张贴、印发等手段。

三、《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执行力的相关分析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用经济学来研究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问题,是基于以下认识:

以前大多数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都是以民商法学为背景的,在微观研究、方法论、分析工具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显欠缺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是企业面临的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事实上这种外部约束使的经济学领域的科斯定理中的科斯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是大于零的。经济主体在面临这样强有力的约束时,在进行分析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法律这个因素。通过探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成本决策时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个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

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劳动合同而建立关系,合同原则反映在他们建立合同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一个博弈互动的过程。博弈就是一个求均衡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就是这个博弈的一个结果。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劳动者与企业的博弈进行探究,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大、中型企业规模大、员工多、管理规范,内部规章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规范,须做的只是进一步的完善,并非全方位的改革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规章系统,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相对小企业而言,新建一个符合法律规定且规范科学的内部规章系统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其次,大、中型企业由于企业管理系统完善,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更多,能更加充分地运用了规章制度的管理功能,提高企业效益;而新的内部规章制度系统对小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一纸空文,无法投入管理,不能带来收益,反而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再次,大、中型企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还可以起到规避法律责任的作用,是企业化解和防范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法律意识较为落后,管理者对职工的管理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传统管理。靠加大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时间来提高企业收益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制力与执行力的建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法律规范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状况还需要相当较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够达到现有法律规定的标准。

首先要从立法的角度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立法机关应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实施现状不断地完善健全法律条例。各地立法机关应结合本地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实际现状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从立法途径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是提高第四条法律规制力,将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根本途径。其次,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纳入行政单位的监督范围之内。要求用人单位在相关管理部门定期登记、更新规章制度。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定期对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察和监督。再次,引入社会监督,以起到监督企业事半功倍的效果。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篇10

王某2007年10月入职某公司,2007年12月底,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至2010年底。某公司制定了《关于为员工办理劳动保险的相关规定》,其中第三条规定:员工被单位确定录用后,应及时向公司提供办理社会保险的个人证件等,无故不及时提供者,应自行承担各项损失,长时间不提供的,公司将作开除处理。王某在职期间学习了上述规章制度。

2008年4月9日,公司向王某送达《通知》,要求王某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等,并配合单位办理相关缴纳社会保险手续。但王某收到该通知后,并未将其办理社会保险所需的个人证件提交。

2008年12月31日,公司再次向王某送达《通知书》,内容为:因你不配合公司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经多次催办,至今无故不提供办理社会保险所需个人证件,严重违反我公司规章制度,即日起与你解除劳动合同。当日,王某签收了该通知书,此后,王某未到公司上班。

王某离开公司后,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认定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某公司未能履行法定义务的责任不能由劳动者个人承担,裁决支持了王某的请求。

某公司不服仲裁裁决,依法向法院,请求维持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不同意支付王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审理结果:]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公司规章制度明确,王某知道该规章制度,理应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但王某未按时提供个人证件,且在某公司向其下发催交通知书后,仍未提交个人证件,在此情形下,某公司向其下发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无不妥。一审判决某公司不支付王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王某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公司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员工若长期拒不配合公司办理社会保险,单位有权开除,考虑到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员工本人及单位的重要意义,公司该制度是合理的。王某知悉该制度,但拒不按照公司的要求配合办理社会保险,公司有权按照规章制度将其辞退,故王某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缺乏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意见:]

本案判决的法律依据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适用该法律规定,涉及的一个最重要问题是:某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

(一)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分为程序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

程序方面,《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内容方面,由于规章制度内容广泛,包括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1997年11月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因此,对于规章制度内容,法律、行政法规作的是限制性规定,即: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某公司的规章制度内容为:员工被单位确定录用后,应及时向公司提供办理社会保险的个人证件等,无故不及时提供者,应自行承担各项损失,长时间不提供的,公司将作开除处理。如此内容,是否合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单方行为还是劳资双方共同的义务

对于此,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用人单位的单方义务,理由是:①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受益人(除工伤保险外)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无义务可言;②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因此,劳动者即使存在不愿意缴纳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单方行为。

但在实际中缴纳社会保险,特别是员工刚入职,用人单位需要为其办理开户手续或者转移接续手续的时候,需要员工提供各种证件。如提供照片、提供户口本以证明户口类型。

因此,《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这条规定看,缴纳社会保险是劳资双方共同的义务。某公司的规章制度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2.劳动者拒绝参加社会保险缴纳,能否构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

社会保险待遇的享受者虽然是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拒绝缴纳,意味着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从表面上,劳动者拒绝参加社会保险,是对自己权益的放弃,对用人单位没有损害,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

但我们认为,劳动者无权拒绝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从大方面来说,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是为了保障每个人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不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参加社会保险。从小的方面讲,如果劳动者不缴纳社会保险,不管什么原因,一旦劳动者生病或者发生工伤,用人单位都必须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故此,二审法院认为“考虑到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员工本人及单位的重要意义,公司该制度是合理的。”

本案的判决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以下因劳动者个人原因不能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

1.劳动者因与前单位有矛盾或者自动离职没有办理交接手续等原因,造成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关系仍在原单位,新入职的单位没有办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2.劳动者系原单位内退、待岗人员,到新单位工作不希望原单位知道;

3.劳动者系享受失业金、国家社会保险补贴人员;

4.劳动者年龄不足18周岁,按照社会保险机构的规定,不能开立社会保险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