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趋势的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15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1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所占的比例关系。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通过消费结构可以很好的反应出来。农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使全省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衡量消费结构的指标共有八个,它们分别是: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其他等。

一、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的变动

从增长速度上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1993年,这一阶段表现为缓慢增长的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456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到1993年增加到了696元,增长0.5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1﹪。

第二阶段是1994年—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快速增长的消费水平。从1994年的779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到1996年急剧增加到了1398元,增长0.795倍,年平均增长率创历史的为33.9﹪。

第三阶段是1997年—2002年,这一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大,不管是国内通货紧缩、出口下降,还是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都使得河北省农民消费呈现出增长速度回落较大的态势,个别年份负增长也首次出现。从1997年的1394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到2002年增加到1476元,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

第四阶段是2003年—2009年,这一阶段表现为逐渐恢复稳定增长的趋势。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了许多关系到农民消费的问题,比如推行家电下乡政策、发放各种补贴、免除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措施使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1600元增加到2009年的3349元,消费水平恢复迅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1﹪。

二、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农民消费支出结构按照其变化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食品占总消费的比例稳步下降

数据显示,随着农民收入年年增长,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随之而变的是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过去是高热量的谷类食物农民消费量较多,高脂肪、高营养的动物食品消费相对较少。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农民多消费肉蛋奶,少消费粮食。营养搭配大大改善。数据如下,从1995年的208.53公斤人均粮食消费量锐减到2009年的180.91公斤。相反,肉类和蛋类人均消费量从1995年到2009年大幅上涨,分别为5.9公斤上升的10.15公斤,3.69公斤上升到7.22公斤。

(2)衣着和家庭设备占总消费的比例虽然上下浮动,总的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衣着上的消费额年年提高,但这和总消费量过高的增长速度相比反而相对减少了,结果是衣着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呈现下降不可避免。

家庭设备的支出和衣着相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较多的是家电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也在不断降低,这也促使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文教娱乐占总消费的比例尽管上下浮动,但总的是上升趋势

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民对自己文教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在农村,文化娱乐非常稀少和单一。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农民对精神消费越来越多。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我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等政策,农民的教育负担大为减轻,农民随即加大了对娱乐方面的消费。

三、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大小提出的贫富标准,河北省农民在1993年—1997年处于温饱,随后的两年1998年和1999年短暂处在小康水平,然后的十年2000年—2009年,8年都是富裕阶段,只有2004年和2005年是小康水平。显然,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快速跨过小康进入富裕阶段。

(2)生存型改变为发展和享受型

传统意义上生存型消费主要包括吃、穿、住,那么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就应该是诸如交通通讯、家庭设备、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目。河北省农民1993年生存型消费的比例为79.6%,接近五分之

四、剩下的发展和享受型的为20.4%。可见,过去农民消费主要是为了吃、穿、住为了生存。但到2009年,生存型消费下降为66.0%,发展和享受型上升为34.0%。

(3)实物消费改变为劳务和精神消费

从另外的角度,衣着、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是劳务消费,文教娱乐是精神消费。河北省农民1993年这三种消费的比例分别为84.8%、7.9%和5.9%。但到2009年,这三个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别为71.1%、19.1%和7.9%。

参考文献: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2

――触动传媒董事总经理杜格礼

生活环境变化

带动需求的变化

“2001年01月01日,您生活在哪儿、您有什么样的朋友?您有车吗?到什么地方度假,大家还记得吗?十年之前,大部分富裕城市的家庭,都渴望拥有一辆车,现在他们渴望拥有两辆车。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中国极为明显。”触动传媒董事总经理杜格礼说。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新型的媒体形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有人预测,目前在中国有5亿人使用电脑,而且使用率达到90%。手机用户数量也在增长。而3G的推出,则加快这一变化的趋势。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信息来源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广告行业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如何满足消费者

新的消费需求?

首先是选择。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物质的丰富,十年前在中国上市的手机大概有八十种不同类型,现在超过一万种。“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配置做不同的实验,我们尝试使用四个按钮的时候有60%的人使用了这个设备。”杜格里说,“如果有十二个人就会有94%的人尝试使用这个设备。这意味着更多的消费选择会有更多的消费使用。”

第二点是控制。当触动传媒开始试用时,有三个按钮,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无声。那时有89%的客户定期使用,如果加上一个可以把这个设备关掉的按钮的话,使用数量就会增加。“在六个月之前,我们非常紧张,很不愿意加上关闭的按钮,而现在只有5.1%的出租车乘客把设备关掉,还会有91%的乘客打开,只有1.7%的乘客一直关掉。定期使用设备的乘客,从89%增长到96%。”杜格里解释道。

第三点是参与感。互联网对于人的意识、记忆、反馈,比传统媒体要好很多,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能够选择、能够控制,并且与媒体互动。

“比如我们给美宝莲做的案例,他们有一系列新的不同色彩的化妆品,为了和消费者互动起来,我们做了一个Flash,让消费者自己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在动手的同时,将品牌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经济衰退的环境里,很多广告的支出最多只能增长几个百分点,互动性的传媒以及高参与感的传媒,以及像互联网、手机增长了30%,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杜格里表示。

第四,与消费者相关的广告素材。“对于一个商品来说,受众群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受众目标设定为高收入人群,那么在选择宣传渠道和制作广告时,就需要考虑这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信息来源等等因素。有相关数据表示,广告内容或投放环境和受众目标相关的,能更多给消费者留下印象。”杜格里说。

“触动传媒的目标客户群是上海每个月超过4000元的家庭,出租车的目标客户群由原来20%、30%增长到84%,如果你的目标就是这样一个客户群,可以非常好地吸引住这些人的注意力。”

第五,提供新东西。“我曾经在14个不同的国家工作过,我们总是要推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功能、新的娱乐、新的服务、新的应用。客户愿意能够迅速看到这些应用,他们希望很快地提交给他们――他们现在就想获得促销,现在就想拿到相关的信息,现在就想得到相关的娱乐。”杜格里说,“我给大家一个信息,在我们的这个媒体上是怎么做的。客户希望看到广告之后,立刻就能做出反映,我们所提供的一个服务,他可以把自己的邮件地址输入进去,这样可以立即进行购买。如果电话购买可以得到10%的折扣,所以我们触动传媒就是这样做的。”

运用新东西创造价值

在2009年上海的汽车展上,主办方采用了在屏幕上进行投票选择当年最好车型,参与投票的人都有机会获得一辆车的互动活动,一个月时间内,有44万人投票。“我们在活动中做了大规模的调研,所收集的数据与福特公司的研究数字进行比较,结果近乎相同。而这些数据对于客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杜格里解释道。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国家统计给出2003-2012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数据,来具体分析一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食品消费食品消费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水平,人们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才会出现其他消费,这是其他消费的基础。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十年内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情况可以得出:从2003-201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并且从2007-2008年间,上升的速度是最高的。

2.衣着消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开始其他的消费品,比如我日常生活中衣着的消费,通过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2003-2012年,城镇居民在衣着消费水平的趋势也是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3.家庭用品消费家庭用品消费支出从2003-2012年也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目前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现处于更新的阶段,因而家庭用品的消费支出增加不大。随着更新换代的加快以及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用品支出将趋于相对稳定,不会明显下降。

4.医疗保健消费从数据中可知,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一是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意保持健康的身体,二是物价上涨和各种收费提高使居民支出增加,并且居民的对健康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地加强。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

1.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一切消费的最终形成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购买力来实现。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最终形成及变化,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从历史资料看,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的改变。第二,从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看,不同收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消费结构。

2.物品价格变动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投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价格的变动,势必要影响到消费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后,国家开始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食品价格提高幅度较大,从而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1993年,国家大幅度调整粮、油价格;自1988年物价猛涨,许多居民担心货币贬值,大笔资金投到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上。

3.国家政策变化分配政策的变化,使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从而打破了过去消费结构的趋同性,形成了具有一定层次梯度的消费结构。同时,由于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出,房租的提高,加大了住房支出的比重。以后,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的推进,消费储蓄的比例也会增加,这些都会改变消费结构。

4.消费者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和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奇、求美、求精的消费观念普遍被人们接受;攀比心理、追求名牌心理等也对居民购买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追求方便、舒适的生活。

三、结语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4

【论文关键词】发展趋势;营销管理;营销战略

一、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

消费者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促进营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和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技,以及消费者因科技而拥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现在他们的行为正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注重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还追求其附加价值。同时.个性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其号召力还会进一步上升“人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去寻求、表达、确认并且肯定一种存在的感觉”

(二)信息索取趋于多、捷、便。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正逐步减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和不便。

(三)关注和重视社会利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生环境,防止污染.节省及再利用资源。

(四)消费者的奢华路线。消费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追求便利的要求日益突出,超市和大卖场日益成为购物首选。根据aC尼尔森的购物者趋势调查,80%的中国消费者每周光顾超市或者大卖场。而同等比例的消费者在这些场所的日用品支出超过了其他渠道。

(六)高度竞争的市场,忠诚度不高的顾客。现代代业态的发展为中国购物者带来了便利、实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更多的营业时间。

二、营销管理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

(一)知识化趋势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知识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这并非是排斥资本的重要性,但资本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将趋于下降。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就必须设法变成能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良好风气,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到创造未来,把握未来。

(二)数字化趋势新经济形势下,数字信息将取代模拟信号,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创造,并以光速压缩传送,这为营销形式的变革创造了空前的物质前提。而顺应营销形式的数字化走向。营销管理也必然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才会更为科学有效。

(三)个性化趋势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个性化的营销最终是以产品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的。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强化了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四)网络化趋势网络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一方面网络经济将迫使许多企业进行必要的改建和调整,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规划、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网络。

(五)非价格竞争趋势在传统的经营条件下,由于产品、服务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异.这往往容易使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而新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性,因此企业竞争。将采用为顾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形式展开。

(六)合作化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仅存在竞争,还必然导致合作。共享知识、共用信息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为共享知识提供了可能,

三、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

为满足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转变的需要。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有:

(一)在营销理念上,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者者经从满足基本需要向增加消费体验方向转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把你的产品和服务从满足需要提升到满足欲望和增加客户体验.必须建立全公司营销导向,并且在市场细分战略上,使用欲望细分,是一种依据顾客价值观念来划分市场的方法什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是理解顾客购买原因的关键。

(二)营销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心理、精神及情感需求上。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单纯的硬性广告轰炸就能提升品牌附加价值并大获其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不少品牌已通过广告完成了品牌初级资产的今天,要把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创造体验作为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重点。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发自肺腑地认同它。

在产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单纯的利益需求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而能满足消费者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及消费心理,提出征服消费者内心的“品味”概念。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确属时代的必然要求。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明确指出,品牌有三重天:从基本的清洁功能型到中层的时尚型,最高境界是品牌精神行销。

(三)在促销战略上,创意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今天,消费市场已进入成熟期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也早已超脱“质”的阶段,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品味”水准,品味不是商品,而是概念,所以2l世纪商品推广重点应为不是卖商品本身,而是卖概念为主的推广策略,即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顾客们就会蜂拥而至,争取购买,拥有、使用这种商品。

(四)在营销策略上,讲究品牌整合营销营销的终极目的在于建立品牌,实现不营而销。品牌整合营销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是强势品牌之间的联合,比如可口可乐与传奇的整合、娃哈哈与QQ的捆绑销售等,互联网的快速聚集人气必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整合来实现增值。其二是传播推广策略的整合。公众、户外、网络和电视等多哥广播频道的联合推进。空中传播形象,地面攻打消费防火墙,在生活圈的媒体群中全方位的让消费者感受,终端临门一脚让消费者掏腰包。其三是品牌的延伸和拓展。长虹出了手机,吉利除了轿车还有几所学校。联想除了电脑还有地产等。企业家们永远不会安心于一时一地的做生意。国际是工厂,全球是卖场。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5

论文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宏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对企业开创营销新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系统化”营销战略、“逆向”营销策略、“扁平化”营销组织、“柔性”营销管理和“混合”营销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营销创新的驱动因素,即消费者偏好转换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进而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宏观市场环境,一场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正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在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层次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经济时代,企业营销通常以各种类型的广告、人海战术等有形营销手段为基本手段,以经营业绩和股东利益的高低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标准,而以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则日益重视将有形营销与品牌、客户关系等无形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论是在营销组织结构还是在营销管理模式上,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或者显著修正,因此必须关注新经济时代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坚持营销创新,才能够开创企业营销工作的新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理性分析宏观环境变化中,市场营销在理念、战略、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上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挖掘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还处于发展阶段、正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我国民族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6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消费者所面临的消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只有及时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基本脉络。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愿望和要求,或者说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最终实现自己进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研究是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经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intem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消费环境变迁对消费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急剧增长,现代消费者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本国市场和本国商品,还有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

4.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这些变化,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与发展。都必然引起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样。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将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可以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势:

1.消费需求结构趋向高级化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这一趋势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我国为例,以商品房、私人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被启动,消费品将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4%一7.8%之间。与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相适应,我国的消费基金在总量上也将持续地较快增长。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已开始具有了较强的购买潜力。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通信、电脑、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增加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2.消费心理引导消费需求日趋成熟化

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银行储蓄利率的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成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短缺经济时期相比日趋稳定、成熟,呈现出求实、求新、求稳、求廉的趋势。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智型购买增多,情绪型购买减少;计划型购买增多,随机型购买减少;常规型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受单一因素驱动减少,受复合因素驱动增加;受削价优惠刺激购买减少,受实际使用刺激购买增加,过去那种盲目、轻率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3.高情感需求与感性消费趋向广泛化

感性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出于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而是希望买到一种能与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商品,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感性要求。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快节奏、高竞争、高紧张度取代了平缓、稳定、闲散的工作方式;食物处理机、洗碗机、个人电脑、移动通信工具、现代化办公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家庭和工作场所,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机器作为交流对象;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地球村”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与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人的情感需求也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作为与高技术相抗衡的高情感需求,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

西方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时代”,第二是“质的消费时代”,第三是“感性消费时代”。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该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价值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共鸣的感性商品。这种购买决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以“喜欢就买”作为行动导向。如美国有关机构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女性选购服装时重点考虑穿着的感觉,追求所谓“最新流行款式”者不到43%。在日本市场上,感性商品正成为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感性消费趋向,实质是高科技社会中人类高情感需要的体现,是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在我国,消费者需要的感性化趋向也逐渐增强,以情感需求为核心的鲜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4.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趋向统一化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由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上述不同方面、层次的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生活方式的整体系统。从生活方式的系统构成中可以看出,消费生活方式不仅是生活方式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其他生活方式分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人们在充分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高层次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高消费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社会性的,其快乐源于多个方面,仅靠物质享受难以使人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并不直接相关。决定生活快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其次是有满意的工作,即能自由自在地发挥才干和建立融洽的友谊关系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把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生活方式,注重提高生活方式的整体质量。

5.提倡“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与环保一体化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过度破坏的严重困扰。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下,现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留下的不仅是成堆的垃圾和对环境的破坏,还将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因此,许多消费者提出“做一个绿色消费者”的口号,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所消费商品尽可能做到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绿色消费需求趋势是指消费者要求自身的消费活动要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消费,实现持续消费。

在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精神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即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行为要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消费渐趋理性化,“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产生了。“绿色消费”曾经在食品生产领域风靡一时,而今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消费领域的一个流行的提法。如很多从移动GSm转而使用CDma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看重CDma低辐射的绿色消费功能。绿色消费是文明、科学的消费。各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开始将消费与全球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纳入环境保护的规范之中。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提高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把“绿色消费”作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需要购买无公害、无污染、不含添加剂、使用易处理包装的绿色商品,并自动发起和支持抵制吸烟、禁止放射性污染等保护消费运动。由此,保护环境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基本共识和全球性的消费发展趋势。

6.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在感性消费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给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层出不穷,如“新新人类”即是当代最具个性的新型消费群体。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想方设法丰富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尽情展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消费活动中遵循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成为他们选择消费品的首要标准,他们的消费方式在注重现代化的基础上又极具个性化。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7

一、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结构的一般理论

消费结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正是由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构成才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因素中,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加大了对能源、交通运输和农业等“瓶颈”产业的投资,我国的“瓶颈”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使我国GDp潜在增长率的供给下限抬高;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对需求扩张的自发抑制作用,使我国GDp潜在增长率的上限下移。据测算,今后10年内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年均约为7%~8%,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仍位于前列。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GDp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扩大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对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是由经济学家路迟提出的。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一时期,收入和价格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收入则按比例在各类商品或服务之间分配。

eLeS模型:υi=piχi+βi(y-∑pκχκ)

(i=1,2,3,……,n)式中,y为消费者人均收入;βi为消费者的收入在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之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0

我们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中居于首位的是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比重一直持续接近30%,这说明食品作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消费支出的大头。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改善营养结构,提高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设备用品的边际预算份额也较大,是排在食品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从纵向来看,份额值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但不能简单的认为设备用品的消费逐渐被冷落。这里有价格因素的影响。假定价格不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相应支出增长,高档家具,现代家庭设备,豪华房屋装饰已成为现阶段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

娱乐文教消费的边际预算份额均持续在1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八类消费中排列第三,说明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智力投资等正在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消费支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质量的提高。

衣着作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其边际份额也较大,但总体有下降趋势,说明人们的衣着消费观念好似在平和中追求时尚,在保暖御寒的基本需求满足后逐步提高品味,而非盲目的追求。

交通通讯消费的边际预算份额也呈总体上升趋势,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信息观念进一步强化,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越来越为人们生活所必须。

医疗保健消费的预算份额较小,但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支出弹性也较大,表明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医疗保健条件在逐步改善,人们的健康消费意识大大增强。

居住消费的边际预算份额波动较大,1997年以前增长不明显,这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实际需求难以大量形成,且由于住房改革滞后,长期的福利分房制度使居民的住房支出较少。然而,从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实行货币分房已对居民的住房需求产生较大刺激,预计未来几年居住的边际预算份额和绝对支出额都将有大幅度的增加,将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会发生一些变化,吃,穿等基本生活支出的增长越来越慢于收入增长;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等其他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受青睐,这是一般的经济规律。

三、未来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逐步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前进是一条客观规律。随着居民生活向小康水平的发展,城镇居民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1)由雷同的、单一的消费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结构转变。由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消费将呈现更多的差异性,消费结构将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这种趋势不仅减缓了雷同型消费结构形成的“排浪式”消费给市场和生产带来的压力,而且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更加复杂的要求,这种趋势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良性循环。(2)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结构转变。随着小康目标的逐步趋近,居民吃好穿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存资料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将在居民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不久的将来,居民将进一步加快对享受型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并将形成新的消费热点。(3)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对质量的追求是未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一大特点。食品讲求营养、保健、科学。家用电器追求感官、感觉等多种功能,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8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近几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通过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状况,研究21世纪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农民居民生活现状,进而采取相应的农业对策,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的三农问题。

一、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图1:近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状况(单位:元)

注:柱形颜色从下往上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用、医保、交通、文教、居住、其他。

表2:河北农村年度消费结构(单位%)

注:资料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消费支出整体不断增加。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4.30元,2002年增长到1476.42元,而2006年则增长到2495.33元,比2002年增长1018.91元。相对各项消费支出也成全面增长态势。仅2006年食品消费比前年增长3.1%,而居住则增长了33.3%其他几项整体也是增长局面。从中可以看出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恩格尔系数相对下降。一般,恩格尔系数界限为:0.6以上绝对贫困,0.5~0.6温饱,0.4~0.49小康,0.3~0.39富裕。按此标准2001年~2005年河北省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2001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2%,到2002年下降到38.92%,虽然2003年、2004年、2005年恩格尔系数有回升趋势,但2006年河北省农民生活水平己达到富裕,恩格尔系为36.69%。

3.消费结构日趋优化,出现新的消费趋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生存性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农村居民食品、衣着、家用支出比重相对下降,而其他几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则不断上升,尤其是居住和交通增加幅度较快。消费结构开始从以生存资料为主向生存、发展、享受资料并重发展,居民消费层次分化日益明显,由最初基本生活消费阶段向方便生活消费阶段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结构开始从以生存资料为主向生存、发展、享受资料并重发展,居民消费层次分化日益明显。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1.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增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进城就业的机会,减少农民负担,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途径来实现。从而为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持久的动力。

2.加大教育力度,更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居民消费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居民在选择消费时,不要把价格作为消费的惟一决定因素,而要统筹考虑价格、质量、服务、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并应以绿色、健康、环保消费为时尚消费的主题,也要更加重视旅游、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

3.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2003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5.9亿元,而农村仅完成705.2亿元,仅增长7.6%,增速比全省低15.3个百分点。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限制了消费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保障。

4.倡导新的消费方式。信用消费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我国的特殊状况,信贷消费基本被人遗忘,目前,应提倡新的消费方式发展个人信贷消费。同时不断促使农村消费向多样化消费转变,通过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上的教育,引导、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使农民能够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引导农民改善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余维祥:中国农户积累消费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河北省2004、2005、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

[3]河北省商务厅:河北省居民消费现状和发展预期分析.省略,2005年12月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9

〔关键词〕内需空间结构;消费结构;投资布局;内需导向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0008-06

一、引言

1979年以来,虽然中国整体最终消费额绝对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其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64.4%下降到2010年的47.4%;与之相反,中国投资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79年的361%上升至2010年48.6%,并在2010年投资率首次超越消费率。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投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一定的合理性,〔1〕但由于中国实施外部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中部分生产投资直接面向国际需求,一旦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则凸显内需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生产过剩。

本文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四大区域划分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需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内在动力机制,为中国由外需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战略的顺利转变提供现实依据。

二、中国整体内需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

从四大板块来看,各个区域的内需结构变动趋势与全国整体相似,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见表1、图1)。

相比较其他区域,东部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之间的差距最小,其余依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这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区域之间的工业化进程不同。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外部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工业化进程远远快于其他三大区域,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投资率与消费率趋于稳定状态,但是由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通过产业转移适当降低投资率同时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或将是东部地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部地区近年来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投资率大幅上升,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处于相对比较合理的范围。东北地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扶持下,通过信息化和先进技术化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再工业化进程使得东北地区投资率大幅上升,但需要适时调整消费率与投资率之间过大的差距,否则内需结构可能对未来发展带来隐患。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为落后最先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从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投资率大幅度上升,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国家将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领域,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因此投资率远高于消费率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需要注意投资率增长过快带来的过度投资现象。

三、消费需求的空间特征及其结构变化

(一)从大幅度集中到小规模分散:消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

1979-2006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不断集中的趋势,2006年地理集中度〔2〕为0.409,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在“十一五”的后四年,消费需求呈现空间扩散趋势,地理集中度下降至2010年的0.397,与2006年的最高点相比降幅为3.1%(见图2)。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反,居民消费绝对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则呈不断下降趋势,可见,中国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国退民进、城强村弱”现象。本文对这种现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察,其基本结论如下:

1.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无论从全国还是区域层面、从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角度,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与2000年相比,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下降20.3%,其中东部降幅为21.5%、东北为17.9%,中部和西部降幅最大分别为32.4%和38.6%;全国农村个人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同期下降了31.2个百分点,东部降幅为32%,东北为20.8%,中部和西部降幅分别为40.7%和39.8%。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趋势来看,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的结果。〔4〕

2.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居民消费率下降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Keynes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正是这一规律的作用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从全国还是区域层面、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角度,中国的平均消费倾向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也符合Keynes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呈现区域和城乡差异,导致东部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其他区域消费倾向较高,城市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进而提高整体居民消费率。〔5〕

3.城市化进程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化一方面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率,并提升国内整体消费率,另一方面会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进而降低农村居民消费率,最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结束,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市居民消费率将会处于一个稳态区间。

因此,城市化对中国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都是积极的,目前城乡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表6可以看出,中国城乡收入比从2000年的2.79扩大到2010年的3.23,其中东部从2.29提高到2.64,东北从2.32提高到2.40,中部和西部分别从2.55和3.51提高到2.91和3.58。同时我们也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由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率为56.7%、东北为56.9%,而中部和西部仅为42.3%和38.3%,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因此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消费率对中国整体消费需求提升将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4.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不合理是导致中国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从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实际收入构成来看(表7),工薪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构成,但比重呈连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71%下降到2010年的65%。2000-2010年,城市居民工薪收入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1.9%,低于同期全国GDp名义增长速度。转移收入构成城市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比重相对稳定,经营性收入最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但比重依然较小。而财产性收入比重变化不大,且规模相对较小。

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构成来看,经营净收入是其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但其比重呈连年下降趋势,而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可见,农民也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享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收入渠道拓宽,但从工资增长速度来看,2000-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3%,略高于城市居民,仍低于同期全国GDp名义增长速度。转移性收入在“十一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依然很低,2010年才达到8%。和城市居民一样,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比较小,且变化不大。

对比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我们不难发现,转移性支出实际上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年转移性收入为5091.9元,而农村居民只有452.92元,相差10倍之多。

由此可见,工资收入增长较慢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差异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中国消费结构扭曲。

四、投资需求的空间变化

(一)投资需求的空间转移从集聚到扩散

根据图2和图4,从1979-2010年,中国的投资需求呈现由集聚到扩散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投资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为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加大对内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资力度,使投资需求在空间上开始呈现向内地扩散的趋势。同时受到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环境逐渐恶化,以及内部自身生态环境的制约,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要求,一部分产业资本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了投资需求空间扩散的速度。

(二)区域投资协同发展局面开始形成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他三大区域投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表8)。“十一五”期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年均增长31.6%,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6.1个百分点;西部为28.2%,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最高,达到32.9%,比同期全国投资增速高7.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年均增长20.1%,比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5.4个百分点。

可见,目前中国的区域投资结构已经形成相对协调的发展局面,这也是投资需求空间分布相对均衡的主要原因,对内需结构的优化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论

(一)由于各区域工业化进程不同,因此,中央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制订应根据各区域发展的阶段实施区域差异性政策导向。其中,东部地区内需结构的调整应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结合,通过产业转移适当降低投资率,同时通过城市化等提高自身的居民消费率以实现经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对传统工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中,西部地区在进行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都表现出投资率高于消费率的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协调性,防止过度投资。

(二)消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且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利于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国进民退”的消费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城强村弱”、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居民收入构成不合理等都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则是居民消费增加的强劲推动力。

(三)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投资需求的空间分布相对合理,形成了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协同的发展局面,对投资空间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全球性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势在必行。内需扩大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消费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及通过实施差异性的区域政策调整内需结构。

〔参考文献〕

〔1〕张晓峒,等.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内需结构分析〔J〕.理论探讨,2011,(1):79-83.

〔2〕amiti,m.andm.wen,SpatialDistributionofmanufacturinginChina,inmodellingtheChineseeconomy,ed.byp.LloydandX.Zhang,2001,pp.135―48,London:edwardelgar.

〔3〕年猛,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

消费趋势的变化篇10

abstract:LeisureSportsCultureConsumptioninChinapresentmanycharacteristicsinthedevelopmentprocessasfollowing: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leisuresportscultureisbecomingmoreandmoreperfect,theconsumerdemandforleisuresportscultureisdiversification,theconsumptionmodeandconsumptionsystemtendstomarket,theconsumergroupstendtoknowledge.

关键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特征

Keywords:leisuresportscultureconsump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307-03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消费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规模与总量迅速扩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呈现出许多特征,值得探讨。

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完善

1.1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日益开展,我国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准日趋高级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初级型”转变为现阶段的“小康型”发展模式。部分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在体育消费上的经济投入体现出了“贵族化”趋势。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与带动下,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迅速扩大,且传统的实物性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视野投向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之上。综合性体育消费逐渐取代了单一的体育消费形式,消费个体在对于个性的拓展以及主观情感体验的提升上也更为注重。体育消费需求的日趋高级化从根本上带动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1.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领域的拓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据统计,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通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在居民家庭消费中,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发展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生活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居民体育消费的额度也大幅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又一重头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一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还有部分的体育赛事欣赏性消费以及廉价或免费的参与性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基本的体育消费在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上都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首先,居民由最初的基本体育消费模式逐渐转向高级化消费,如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等。其次,对于各类体育用品,如体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另外,在体育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上也加大了消费比重,此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

1.3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1.4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2.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2.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2.3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4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

2.5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3.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3.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3.3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4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4.1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2政策宣传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政策的宣传上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对此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当一定的政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纵观现阶段我国整体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势,尤其是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宣传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一玉,黄小波.新时期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