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29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园林;树木;作用

作者简介:朱万忠(1969―),男,江苏高邮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园林与城市建设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4502

1引言

随着经济方面的飞速进步,“环境与发展”的主题逐渐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人类越发认识到单纯的实现政治经济计划,忽略生态协调发展,必然会导致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报复。目前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城市交通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汽车废气、噪声污染。因为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环境污染日益恶劣,在外在环境产生污染现象的同时,人们的心理(视觉、神经系统等不同层次)同样产生了一定的污染现象,因此如不对这些现象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以前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所以要营造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有效实现生态系统的作用,以保证人类能够有效的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实现统一。当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均特别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造,园林树木营造即为这一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オ

2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2.1调节区域气候

在城市中,建筑多为钢筋水泥构造,地表土壤多为工业化合物所覆盖,因此不能有效的进行自然循环,水分流动存在巨大差距,热岛效应突出。在城市公园及不同植被区,树木、防风林等绿色植被中的树木能够有效地调节区域气候,能够有效调整区域中的温度、湿度等,依照研究显示,有植被的区域比没有植被的区域空气湿度高7%~14%;处于成长旺期的杨树,夏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每小时将2kg的水挥发到空气中,全天能够挥发300kg,假如能够集中种植1000棵杨树,那么在这一区域就能够获得浇灌300t水的作用。同时城市园林树木能够有效调整温度,依照研究显示,载种了银杏树、刺槐、悬铃木等植被的街道同没有植被的街道相比温度能够降低3~5℃,另外,阳光被植被阻挡,约有1/4的阳光发生反射,很大一部分阳光被植被自身吸收,能够快速减低辐射热,对于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人口自身带来的热污染具有突出而明显的积极影响。

2.2改善空气质量

2.2.1放氧

植被能够有效对气体中包含的Co2及o2进行调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Co2,并且排放出一定的o2。一般每公顷植被24h要利用1000kgCo2,产生730kgo2,体重在65kg的成人,24h需要吸入0.75kgo2,产生0.9kgCo2。因此人均10m2的植被,完全能够满足一个成人对o2需求[1]。依照研究显示,温度保持在18~20℃的全光照环境中,单位新鲜落叶松针叶每小时能够消耗23.4kgCo2,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Co2含量。

2.2.2杀菌

城区中的细菌含量远远高于植被覆盖区域,其原因在于植被能够杀菌。松树林能够调节呼吸系统,就是因为松树分泌的松脂能够有效进行杀菌以及起到防腐作用。同时能够进行杀菌的树种包括侧柏、圆柏、杉松、雪松、大叶黄杨、钻天杨、胡桃、刺槐紫薇等[2]。

2.2.3解毒

城市空气中杂质较多,包括So2、Cl2等,植被能够有效对其进行吸收并分解,从而降低空气有毒物质含量。依照相关研究显示,树龄10年的黑松林,单位面积叶量是1.5kg,在夏季(6~8月)能够吸收硫量为5g,每1hm2的植被在生长期(4~9月)能够吸收硫量为100kg。研究显示,忍冬、榆、花曲柳、水蜡等能够有效吸收So2,梧桐、女贞能够吸收HF。

2.2.4吸尘

植被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在城市建筑环境中存在一定植被的室内尘埃量低于建筑表面不存在植被的建筑室内含尘量:城市中的绿色植被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尘埃量,提高空气质量。通常来讲,树冠大而多,能够进行分泌的树种能够有效减少尘埃,其中涵盖了,榆树、朴树、木槿等树种,绿化植被同样也能起到吸尘的作用。园林树木在调整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3减少噪声的作用

植被枝叶浓密能够有效减少噪声。在城市中,错落有致的绿化植被,如同一层层隔离带。根据调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噪声污染,通过12m宽的绿化植被传播到相邻的建筑物时,同相等长度的没有植被的区域相比,噪声得到了明显的减弱。公路上20m宽的不同植被交替载种(像雪松、杨树、梧桐相间分布)形成的隔离带效果更加突出,噪声经由隔离带之后,同没有植被的区域相比,得到了明显的减弱;宽阔的植被带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强度。

2.4阻火防风避灾的作用

2.4.1阻火抗燃功能

绿色植被自身含有较多水分,一些植被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如围绕城市住宅区以及生产区营造相应的隔离带,就能够成功地阻止火势蔓延,能够有效阻火的树种包括苏铁、银杏、棕榈女贞、山茶等。

2.4.2防风功能

沙尘暴能够破坏城市建筑、基础设施,造成土地贫瘠,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预防途径关键是培育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营造防护植被,降低风速,降低灾害发生率。面向沙尘暴发生频繁的区域来说,大面积营造防风林带迫在眉睫,要于城市、近郊以及城市中构建规模不一的防风林带,同时能够在主风方向大量种植植被,构建防风林带。在城市中提高植被覆盖率,来减少沙尘暴发生的几率。

2.4.3避灾功能

在经常发生决堤的区域以及地震密集的区域,城市绿地为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其功能不能忽视,城市中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安全的应急场所,可以快速安置群众。城市绿地平时可供群众休闲娱乐,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减少损失。

2.5休闲功能

城市绿地、城市、城市郊区能够供城市群众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进行娱乐、休闲,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城市绿地、植被错落有致,像北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能够看见新鲜植被,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尤其能够帮助城市群众放松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生活,获得身心放松。

生态园林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能够体现每个城市的风格定位,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城市园林的社会属性使之对城市居民起着文化熏陶的作用,为人们绘画写生、文学创作、影视制作、科研科普等提供素材和场地,使其产生城市公众自豪感,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由此可见,城市生态林是城市生态、社会、文化等的主要载体与综合体现,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建设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3结语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有效利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法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离不开园林树木,生态园林促进城市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宜居”品位。园林树木富于城市更多的内涵,它以城市为载体,以树木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园林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充实、完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高端追求,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李书心.辽宁植物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2

Studies,USa

CharlesH.nilon,Schoolofnatural

Resources,Universityof

missouri-Columbia,USa

KarenS.Hollweg,thenational

academies’nationalResearchCouncil,

washington,USa(eds.)

Understanding

Urbanecosystems

anewFrontierfor

Scienceandeducation

2003,523pp.

SoftcovereUR39.95

iSBn0-387-95237-3

艾伦R.波克维斯,查尔斯H.尼龙,卡瑞S.好来威格编

本书是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新书。城市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城市的生态系统应该建立在社会、生物和物理成分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本书从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等几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阐述。

全书除引言外,共4章。引言阐述了理解生态系统是理解城市的一个关键。第1章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为什么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在地区开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很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也很重要。第2章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前沿,详细阐述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给出了一个模拟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提出了用具有相似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模型方法来理解城市,这是一个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前景,介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框架和概念的历史渊源,并从已有文献、先例、重要概念和前景方面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列举中国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模型。第3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因此,不仅需要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生态学的前景;书中介绍了“从为城市的孩子”和“为孩子的城市”两方面来了解和关心城市生态系统,并用以色列的模型提出“生态考虑”,这一模型是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工具,可以阐述系统思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从一个环境教育者的角度和经历来分析芝加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方法,提出把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环境教育的一门课程,生态系统管理教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认为用环境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更好的全面理解南非德班的城市生态系统。第4章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展望,城市生态系统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需要,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教育对可持续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并对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未来10年城市生态系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本书写作清晰流畅,注重经验事实的讨论,具有管理学特色。本书对研究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本好书,对于学习一般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的研究生也是值得推荐的教科书。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学;生态系统;功能

1中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以及进程

当代中国城市园林绿地的6种基本类型: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专用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近些年,在整个发展趋势中,渐渐地从传统园林——城市园林化——大地生态景观,而城市园林化正是现阶段的本国进程。

2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其任务

按照科学生态,合理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前期的工作筹备固然不能缺失,但更重要的是中期过程的维护与保养。应当严格把关园林绿地工作人员,需懂一些基础园林绿地知识、热爱园林事业、保护园林绿地工作认真与细致,善于察觉相关问题,及时能够自行处理,或反馈给上级领导与相关部门。当前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地工作人员,需结合本国园林绿地实际情况,重点工作任务放在:①大力发展城市公园、广场;②维护城市道路交通周边绿地;③注重风景休闲场所的绿地美化;④一些公用场所以及居民社区内部和周边的园林绿地等等。

3围绕城市生态效应——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原始自然系统能够抵抗来自外部的干扰,并不具有自我调节与恢复自身的功能。它受制于外部干扰和自身生长制约,更多地需要人类对它的调控、管理与维护。然而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光合作用、吸收噪音和三废,它们之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此消彼长性,相互制约发展,人类依靠城市生态阈值的衡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是否自然而正常发挥其自身能力。

3.1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归根结底也是生态植物绿化的一种表现,它的存在是为了减少日益增长的城市三废,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灰尘微小颗粒等存在。正是依仗于现有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更好地让这些园林植物对于城市内部进行循环和吸收,从而达到净化城市生态整个环境指标。

3.2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于城市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整个自然圈内,无法避免各类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其中人类对于自然灾害只能是采取措施预防,比如,城市沙尘爆、火灾、大雨排水等问题,根据地理与建筑环境,采用合理地种植与设计,可以对此类问题起到预防和抵御作用,为人类创造一道自然的保护区。

3.3平衡城市小气候

人类一方面为了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导致城市生态乃至全球气候逐渐升温,而这些是为了整个人类的进程,是不停止和不可逆转的;而另外一方面只能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来实现对于城市的小气候进行维护,确保正常季节自然变化,来减缓乃至恢复整个全球大气候。

3.4合理架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有些仅仅只有美化环境而已,有部分会相互之间造成自然生长制约,所以需更专业与系统地进行实地检测,数据分析,确保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处于一个和谐的循环,有利用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4围绕城市文化景色——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

①休息好场所和环境。园林绿地,提供市民一个学习知识、交流文化、休闲娱乐、静心休息的好场所和环境。在整个城市中,构建了一道道如此的市民风景线,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性,更深入地研究与发展此进程。②美化环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也是整个系统成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不言而喻,园林绿地自古以来,最先被挖掘的便是其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作为现今社会,人类对于审美要求及其价值的不断追求,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者们也同样把景色的审美考虑在内,让此系统与城市其它景观建筑组合多样性,增强其整个具有深层韵味的美感。

5结语

本文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与功能,分别围绕城市生态效应和文化景色两方面来论述,简单地归纳了其中的一些作用与功能。总之,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现代城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整个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地将随之城市发展变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与美观化,发挥其应有的自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庆.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规划[J].现代园艺,2012(3)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策略;生态城市;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ofsociety,people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environmentalandecologicalproblems;ecologicalbenefitofGreenspacesystemhasgraduallybecomethefocus.thispaperdescribestheecologicalstrategyof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

Keywords:Urbangreenspacesystemecologicalstrategyecologicalcit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行到中期阶段,这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在未来20年内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又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等方面正推动我国城市转型,以巩固转型过程中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1]。因此,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进入了城乡一体的以生态建设为主,满足生态宜居、资源保护、景观整合、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发展阶段。过去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做法已经逐渐被摈弃,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城市规划对环境生态等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城市绿地系统(Greenspace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成构成的系统。其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功能。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计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城市绿量,以“绿”为骨架,构筑城市形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均衡开发等均是生态城市的共同特点[2]。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美化城市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这对于建设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

2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2.1促进有机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这些物质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基本的物质循环。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维系着大气中碳氧的循环与平衡,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则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促进着其他微量元素的物质循环。

23.2改善小气候环境

绿地以植物群落为主,利用植物叶面的蒸腾水分作用,能使周围空气湿度增高,从而有效的缓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内部空气与外部市域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绿色植物具有杀菌作用,有些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物质或制造杀菌素,能杀死单细胞微生物及病原菌。绿地还有良好的吸音减噪功能,叶面越大,树冠越密,吸音能力越显著。这些生态作用对于小气候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城市环境中能处于生态宜居的状态。

2.3、防止公害灾害

绿地能有效地防止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可以降低风速,减少城市降尘,对于城市防风抗灾尤为重要。城市绿地作为防灾避险场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现行城市建设中已经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作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必要环节,并逐渐体现和发挥其重要作用。

2.4、保护生物环境

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开始,通过其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成为供给其他生物的生产者,而城市中的鸟类、昆虫通过摄取植物的果实、花蜜等途径赖以生存,成为二级消费者或二级生产者,最终形成庞大的自然界食物链网。植物群落为这些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物环境,因此,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存环境,对保护生物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绿地布局缺乏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

在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得不到重视,而是过度追求其他用地指标,使得城市绿地比例被严重压缩,绿地率较低,整体绿量偏少,难以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规划实施中常优先确保其他建设用地,绿化用地被挤压得支离破碎,分布不均,导致城市自然生态斑块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能力低下。同时,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片面的强调城市绿地布局,进行“点—线—面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度研究,绿地系统布局与当地生态特点不符,“千城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3.2绿地系统规划滞后导致生态作用减弱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是远远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而城市规划工作普遍存在偏重社会经济和建筑工程等规划,在各种建设用地基本定局后再“见缝插绿”式进行绿地建设,造成规划绿地不足、规划绿线控制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城市地区的“宜绿”空间不仅为数不足,而且还在大量被侵占;有关维护生态平衡的呼声,常常被经济建设优先的热浪给淹没了,使得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观念缺失

研究发现,在城市绿地景观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包含多个景观元素的绿地,不愿意亲近相对空间组织过于简单的广场[3]。一些城市绿地建设片面地追求景观设计效果,过分地进行人工雕琢或堆砌,采用“大草坪”、“大广场”、“大树移植”等不恰当的建设行为,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或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对植物生态性的了解,忽视对当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和原生动、植物的保护。一些侵害性极强的外来物种挤压其他植物栖息之地,导致本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在绿化养护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污染等,这些不恰当的绿化建设行为都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对策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5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6

关键词:生态学原则生态设计规划原则

1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运行着。以下就生态理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作一介绍。

3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

3.1整体性原则

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结构,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其功能与结构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2共生

共生是指一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通过共生原理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增强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尊重自然、与大

自然共生共荣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它要求:城市与生物共生,新旧城市的共生。

3.3循环再生与节能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因此,如何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与再生过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有限的物质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获得效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

题。

①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②降低能耗。资料显示,全球能源消耗中有45%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需求,一幢典型建筑物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营运费用的25%。如能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将己造建筑改造成节能建筑,将大大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此外,应充分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中太阳能的利用研究己日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发利用,在日本,住宅设计中己较多地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不但与建筑立面较好的结合,还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完美地解决了房屋的采暖及供冷。

4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4.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忧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忧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都应是公平的。虽然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4.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多样、复杂,其抗干扰的能力则越强,因而也越容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4.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4.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增加兴建城市生态森林广场来取代大型硬底广场及草坪广场,通过立方体绿化来增加绿量,提高对空气污染的自净能力。适当兴建污水处理厂对水污染的人工净化能力。(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思想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量”和“生态质”严重失衡。

2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4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5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5.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5.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5.4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8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3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3.2.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3.3.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3.3.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3.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3.3.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篇10

【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现代生态规划;规划理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是对人类主要聚居方式的研究。建国后,我国按照集中计划体制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放后40年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传统城市规划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整体发挥。生态规划从单方面的自然生态到全方位的泛生态皆有涉足,它是以研究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环境研究学科和方法。现代生态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以指令性计划作为规划的依据

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依据,实质上是国家计划在城市建设层面上的延续。传统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将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关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起到的是一种“二传手”的作用。

2、作为发展蓝图而不是管理手段的物质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实践”,其规划管理亦类似于工程行政管理而不是社会公共管理,因此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就是为城市发展描绘一个宏伟的前景蓝图。但这种蓝图常常被当作体现政绩的一种“产品”或“陈列物”,而其管理工具的职能却往往被过多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所抵消。与这种蓝图式规划目标相联系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就是以图表、模型等方式描述若干年后理想城市状态的方式,而对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和手段,传统城市规划是少有涉及的。

3、忽视规划方案的成本内涵

在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的决策成本和环境代价基本上未予考虑,地方决策者更重视的是近期政绩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长期的经济性。

4、“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鉴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故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这种情况在传统城市规划上也有充分体现。传统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传统城市规划的新含义——现代生态规划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传统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1、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性整体思维”

传统城市规划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操作过程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线性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各个城市均扮演着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角色。因此,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必须增强开放意识,研究城市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城市网络的观念,认清本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运用网络性整体思维,发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传统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往往只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环境代价常常忽略不计,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传统城市规划却对此已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规划应运而生。现代生态规划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现代生态规划对人类、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认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现代生态文明观把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是对自然界生命价值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位置的科学评价。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需赋予传统城市规划的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使人类真正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持内在平衡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指导思想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观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律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4、规划手段由“硬”变“软”

传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一种有形的“硬”规划。而现代生态规划着重于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其系统演进规律,它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行为诱导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软”规划。传统城市规划应借鉴现代生态规划动态的、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由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

5、规划依据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传统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因此,传统城市规划依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是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生态因子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生态位及生态发展战略,寻求以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高效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强调生态适宜的原则,即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这种因时因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值得传统城市规划借鉴。

6、规划任务由“安排”到“引导”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对从城市土地、空间、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等各种城市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任务体现在“决策—实施”过程之中。而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侧重于利用政策、市场、文化教育等手段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建设安排者”与“建设者”的分离,传统城市规划的安排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直接的“项目安排”模式为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宣传教育等多种调控、引导手段,使城市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7、用地布局由“均质”到“异质”

传统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它以实用性为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划分为工业、居住、交通、游憩等功能。这种绝对的功能分区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只重视城市功能区划分,而忽视了社会区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将城市功能简单化,而违反了生态规划中的多样性原理,使城市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各种社会、环境矛盾加剧。现代生态规划强调多样性以保持稳定性,强调区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区域异质性。传统城市规划应从生态规划多样性原则中吸收营养,在用地功能布局中,强调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为基础,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综合平衡社区。城市外部空间发展应从区域的角度寻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在生态目标的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这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而是以物质空间建设改造为主体,以生态理念与手法贯穿其中的规划方法。我国城市规划体制虽然主要针对城市,但城乡协调的建设思路也已纳入城市规划理论之中。从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形成面向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