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十篇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十篇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1:50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为标志,数字经济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网站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政府和企业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应用为标志,在商业贸易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以“互联网+”为标志,建立数字中国,数据体现价值,大量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通过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经济并相互融合发展的方针,常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表1),从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方面谋划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之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数字经济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众多,呈井喷之势。宁家骏提出传统企业经济在线化、数据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方向①。贾奇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影响因素,采用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②。沈运红等通过浙江省的面板数据认为,实证研究数字基础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科研等方面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③。赵涛等研究分析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因、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④。姚维瀚等从研发投入和大学生占比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显著,应该加大对中等规模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研发资助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⑤。张红伟采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显著强化财政分权,存在区域差异性⑥。专家学者数字经济研究集中在数字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与金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个体城市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常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即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是发展关键,数字化可以引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2021年9月,根据赛迪顾问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京排名全国第7位,苏州排名第9位,无锡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与南京、苏州、无锡差距明显。常州城市数字经济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阿里集团等的数据,在基础设施、商业、产业、政务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进行测算赋分,得出常州的数字经济指数,寻找常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与问题。从苏南四市来看,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国家通信枢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数字经济基础好,数字产业化优势明显,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有优势,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无锡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32亿,设计、制造、封测占全国11.22%。苏州在数字产业规模领先,南京在数字民生领域领衔,常州在数字经济指标中除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相差不明显,其余指数全面落后苏州、南京、无锡,特别是数字产业指数差距明显(图1)。当然,常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常州数字经济规模3549亿元,占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江苏北斗科技、新誉集团与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以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突出。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产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64家苏南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排名江苏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占比规模工业总产值47.6%(图2)。

三、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投入产出比、内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指标。数字经济能用较小的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体现发展的有效性和绿色性。数字经济能调整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有利于升级供给、需求、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能拉动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创新,提供持久发展增长的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必须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保障

完善提升4G、光纤、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建设,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优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奔牛机场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坛站、常州汽车总站等的数字化建设,落“532”战略中的交通中轴目标。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保障民生。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对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与其他省内地级市有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纺机、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巩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优势产业,打造国际化高质量智造名城。

(三)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

合理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带动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数字产业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打造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脱贫等业务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动物疾病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开展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产基地)+商超”等新型电子商务直供方式,缩短中间环节,线上溯源、线下销售融合运营。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效率数字治理典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转变,再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

四、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引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团队,对照市政府“新龙城英才计划”,对成功引进总部大型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新龙城英才计划”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类保障服务。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总部企业与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办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拓宽融资,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提供贷款贴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企业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为符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三)优化营商,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公平原则,保证各类竞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企业物权、股权及其他的数字财产权。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健全社会化信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

(四)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垄断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文化;数字科技;创新设计

1前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委员会”(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相较闽南与外省族群系处于弱势的地位,面对族群文化逐渐消失与社会多元文化之挑战,当局及非营利组织对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语的传承,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与努力,2010年通过的客家基本规定,让客家文化推动有法源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展现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产业,如何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和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并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以及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特殊,俞龙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在相关的产业计划中不见客家文化产业的影子,因为客家事务的主管机关属于客委会,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事宜归属客委会。虽然客委会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会发展的计划目标有阶段性的区分,计划的涵盖面虽然广泛,也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客委会政策是扶持与繁荣客家经济,通过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等政策方案,鼓励企业从事客家产业、改善现有客家产业体质,并结合客家文化内涵,运用创意加值、技术加值及服务加值等方式,协助业者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客庄产业发展。为此,本研究通过客委会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数字科技与产品创新设计等如何应用于客家文创产业的经营策略。

2文献探讨

2.1数字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表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殷切,已经是全岛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投资的产业,而产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加值成为产业。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今天,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以“设计在地化”营造产品特色,这一波“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首要课题。至于数字典藏的文化创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让它成为有意义的文物“信息”,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识”,这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形成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整个过程是创意学习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创意加值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数据”,赋予意义,经由“信息加值”,成为有用的“设计信息”;再经由分析归纳,通过“知识加值”,变成可用的“创意知识”;最后,则经由灵活运用的“创意加值”,形成有价的“智慧财产”。如果再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典藏形成数据库,甚至扩充为“设计知识库系统”;再经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作为“设计学习转换”的媒介。最后,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直接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

此外,就实际的执行面而言,根据图1的下方虚线所示,也就是连结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的一贯过程,再配合经营模式的典藏加值构想、市场分析、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营运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构下,整合技艺、创意与生意达成经济美学的成果,三个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关系。架构为基础,配合当局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典藏创意加值,将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达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设计加值”的艺术化,与以“创意加值”的商品化,将“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的目的。

2.2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创产业的应用

数字文创的定义,源于信息与传播所结合的新领域,其名称曾经多次演变,早期称为“信息与传播(C&C)”或“多媒体(multimedia)”。media一词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举之感,乃回归“数字媒体”一词,但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平面+视听+互动的媒体)。由于“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与内容制作两部分,为强调其内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语汇又变迁为“数字内容”。而近年为再次突显数字内容在产业、经济上的价值与地位,又发展为“数字文创”一词。所以,数字文创是一种“数字科技+新媒体+新创作+新服务+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种跨领域的新观念、新作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谭文杏(2013)指出,传统的框架让客家文化与生活中的人们产生距离感,许多与客家研究相关的丛书或文献都不离客家历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脱离不了客家美食与山歌、采茶戏,或青一色的农村生活与祭祀活动等;此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对客家人的扭曲与误解。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随着4G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充斥在每个时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现影像社会的视觉文化。客委会结合客家符号与象征,借由影像与声音(文字)传递客家新意象给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逐渐改变多数人对于客家的认知与想象,进而亲近客家。而依据客委会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绩效报告”,客委会文创产业推动成果具体事迹体现在:补助地方及民间社团办理“推动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划”,补助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创意改造客家传统市场及建设客家产业交流平台等工程、完成“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台3线”,并继续推动“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产业创新育成计划”“台3线”及“六堆”2区、创新办理“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办理“2013—2015台湾客家特色商品网络商城暨营销推广计划”、办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认证餐厅第2期辅导计划”、办理“2014—2015年度参加会展暨观光旅游展计划”、参加“2014台湾伴手礼名品展”及“2014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暨伴手礼展”等成果。

3数字科技的应用

3.1客家委员会应用数字科技

客家委员会自2008年来致力于推动许多施政工作,针对客家人自我文化认同及尊严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观、客家语言传承及推广环境的整备、客家文化艺术的传统保存及创新推进等。客委会在其官方网页成立休闲产业馆,提供客家文创商品售卖渠道并且增进能见度;此外,也设立了空间聚落馆,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园区及生活环境营造。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委员会在2015年首度举办了“客庄青年新创事业竞赛暨媒合辅导计划”,向69个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从事客家相关产业的20~45岁客庄青年,提供辅导与营销协助。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地方团体的支持下,客家文创商品近年来能见度提高,商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客委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办“客·响——客家典藏,文化发响”数字典藏成果会,正式公开近年来通过各种调查累积的客家数字典藏资源;更借由最新数字科技规划各种展示区,盼民众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字典藏计划的丰硕成果。

而客家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进行多项数字典藏计划,至今已完成约95000笔的数字化图文件及后设数据,包含在台湾摄影史上具有影响地位的邓南光等31位客籍摄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区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贵古文书、全岛11所客家文物馆舍馆藏民俗文物、与客家相关的故宫文献、总督府档案及时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迹历史建筑的客家传统建筑3D影像等,都将能通过“典藏管理系统”、“客家文物联营网”及“客家传统建筑数字影像网”查询并浏览相关数据。总之,“客委会”积极推动各项数字典藏计划,如“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台湾客家庄”,系以“客委会”为中心,汇聚产、官、学及民间组织力量,整合“客委会”与各界在过去、现在及近期内针对台湾客家文物、客庄文化资产、图书文献、影音数据方面所进行的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内容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濒危性的文化资产,有助于呈现台湾“多样性”的总目标。以此同步发展数字学习、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影音媒体等产业,并深具经济价值数字内容加值应用产业的重要基础,彰显台湾客家文化独特性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台湾与海外客家族群所依归和凝聚的“数位心灵原乡”。

3.2新北市客家事务局应用数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以都会客家为经营主轴,以文化创新为中心价值,园区内展览及活动皆以创新为目标推动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办理了多项木雕、纸雕及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其文物数字典藏体验,民众能通过网页在线互动,认识客家历史文物,从厨具、生活用品、纺织品到乐器等,每个子项目中皆有图片及文字说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积极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如办理客家特色活动、推广客家产业、建设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制作新北市29区客家文化巡礼数字影音纪录片等,在推广客家文化与推广客家产业上不遗余力,设立新北市客家网络电台,举办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语魔法学院等活动。面对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渐福佬化、隐形化的问题,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有助于民众了解新北市拓垦开发史、迁移族群的人口组成、认识客家艺术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询客家美食、文创商品与客家景点,分布在新北市各区的客家社团也可通过此平台寻求相关资源与交流学习。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系统保存、推广客家文化相关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创纪录等数据,并以平易近人的陈述方式呈现各馆内容,内容包括客家渊源馆、民俗信仰馆、语文馆、达人馆、文创产业馆、观光美食馆、社团馆、数字馆等丰富资源。

文创产业馆的“客家特色产业”包括服饰、工艺、美食与生活用品等,按产业性质可区分为“时尚风华”、“巧夺天工”、“食饮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罗客家相关文创商品或产业信息,记录了各商家的历史脉络与产业特性,亦清楚推荐其从创意产出的商品,延续了客家的文化与精神。总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设“客家数字馆”平台,将客家文化园区内所收集的资源,通过网络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将软硬件数据整合成数字典藏的数据库,使客家文化推广不受时空的限制。客家数字馆收藏的客家相关出版品包含音乐戏剧、历史文物、图书、展览专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历史,展览专刊等皆以电子书方式提供民众在线阅读,在音乐戏剧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谣、童谣、说唱艺术及相关音乐创作,互动方式则以提供影音档供大众欣赏。其余相关典藏品及文物则以照片方式,呈现在客家数字馆平台。

4结论

客家委员会与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机关为提升客家产业经济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场竞争力,结合民间各种客家特色商品厂商,积极发展有效的产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观念。此外,应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将可鼓励与促进客家特色商品的创新概念与创新研究,不仅能创造客家产业多元商机,深化创业育成服务,厚植客庄产业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见度,开创客家文化产业新价值。虽然目前客家文创产业应用数字科技,仍然只是林荣泰、林柏贤(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学经济促成美学设计新兴产业整合架构之关系”的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过程。未来如何通过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将客家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客家文创产业,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台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及年报汇编[R].台北,2005.

[3]余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m].台北市:智胜文化,2009:49-73.

[4]林荣泰.文化创意,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7):26-32.

[5]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2008,4(1):49-69.

[6]林荣泰,林柏贤.融合文化与美学促成文化创意设计新兴产业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荣泰,范成浩,洪天回.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产品设计初探——台湾庙宇文化应用于手机设计之个案[J].艺术学报,2005(76):157-175.

[8]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03年度绩效报告[eB/oL].

[9]陈定铭,陈桦洁,游靖宇.“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学报,2012(54):41-82.

[10]陈定铭,邓佳青,黄伃君.从族群经济观点析探客家文创产业之创新特色与经营策略.2015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台湾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15.

[11]覃文杏.客家新意象的想象与形塑:以“客委会”形象广告为例[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2013.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规划

abstract:cityplanningisaccordingtothecity'seconomicandsocialobjectives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wholeprocesscontrolofcityconstruction,thisprocessinadditiontothemanagementsystemofcityplanninganddesignandmanagementpersonnel'squality,butalsodependsonthecityhistory,statusinformationtograsp,informationprocessing,analysisandutilization.intoday'serahasgraduallyenteredtheinformationage,theextensiv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hasbroughtaprofoundrevolutionofinformation,itwillhaveaprofoundimpacton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noexceptionforcityplanning.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c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融,密不可分。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时相上是多相的、结构上是多层次的,性质上又有“空间定位”与“属性”之分,既有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又有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还有关系型统计数据,并且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必然大大提高。2、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对于规划与管理信息的使用对象,不仅要考虑市政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和公众查询的需要,还要考虑管理、评价分析和规划预测的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对规划设计与管理信息处理在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时间上现势性、空间上精确性城市规划在本质上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认识,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是一个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用城市的加速发展。此外,由于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模式的倡导,规划的定制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些变化对规划与管理信息提出了“逐日更新”的要求,以确保信息良好的现势性。在空间上,要求提高规划布局图空间定位的精确性。由于现代规划与规划管理结合的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正逐渐摆脱“墙上挂挂”的窘境,而且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层深入、互相衔接,最终必须落实到地上,故各种规划图只有达到一定的定位精度才有可能实现规划目标。

4、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而在规划实施后又有了新的现状数据,因而,规划信息管理任务日见繁重。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并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并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简单、明了地进行使用,也将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2、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3、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4、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在信息时代,电子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规划方面的游戏软件将出现,可以对规划设计与审批及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模拟,使城市规划学习及城市规划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玩电子游戏的过程来完成。

四、结语

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城市日益融入全球的概念框架之中,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型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城市信息化将为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和全球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城市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这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总之,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城市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给城市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因此,在21世纪,城市的发展任务和模式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是城市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城市信息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因此,城市信息科学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城市规划,2000,(1)

[2]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4

20世纪末,正是电脑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改变了知识的管理和传承,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储存,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面对此冲击,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不断转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文献资料(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典藏的数字化,可以有效提升知识的累积、传承与运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世界各国和地区也正在积极推动典藏数字化工作,例如联合国的“世界记忆计划”、美国的“美国记忆计划”等。而当时台湾已是全球资讯制造与服务的重镇,网络基础建设逐渐成熟,岛内已有近700万上网人口,全部中小学均已联网,再加上“电子化政府”、电子商务、宽带固网、网络教学及网络医疗等项目推动方兴未艾,在华文市场及汉学研究上皆占有一席地位,台当局希望凭借台湾在全球资讯产业、中文资讯处理成果与能力,及中华文化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地位,能够更上一层楼,加大对数字与网络科技的投入,借机登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此宣示发展知识经济和绿色硅岛的愿景,加速文化资讯产业升级,确保学术发展优势,因此决定推动数字典藏计划。

台湾“国科会”在1998年曾组织实施“数字博物馆专案计划”、“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和“国际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但规模都不大,效果也有限。1999年7月,台湾“行政院”召开第九次“电子、资讯、电信策略会议”,讨论建立所谓“绿色硅岛”、“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及“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等议题,最后决定根据台湾整体发展的需要,承袭“国科会”往年实施的这些计划,并将其合并为所谓“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以此作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重要内容。

2001年1月,“国科会”将前述三项计划进行重新规划,整编为所谓“国家型科技计划”,并于同年3月“国科会第152次委员会议”上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构想书,正式展开筹备工作,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一期计划执行时间为5年(2002~2006年)。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将台湾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进而以台湾数字典藏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当时台湾唯一一个着重人文与科技内涵的“国家型科技计划”。

综观当时世界各发达国家对数字典藏的利用,主要着重于下列领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以及新文化的肇兴;各级教育和各种教育的提升与革新,促使学习资源开放和学习机会均等,丰富教育的素材,协助推动终身学习和远距教学,以建立公平社会;改善学术研究工具,发展未来各个学门的学术研究环境;产业提升与经济贸易配合知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生态和环境的关怀与生活素质的提升;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民众素养的提升;资讯基础建设的配合。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参考了以上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将台湾岛内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数字典藏档案,希望以此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其中,在产业与经济方面,除建立公共资讯制度的雏型,促进有价资讯市场的健全发展外,还积极鼓励产业增值,利用各项数字典藏,促进各项相关生产与管理技术(如知识管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本地常用语文及语言相关技术等)的研发,进而推动在商业、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民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利用。在人文与社会方面,创造台湾文化新优势,开启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新局面,以资讯科技辅佐文化的进程;精致文化普及化,以此陶冶社会的体质,提升人力的素质;发展多元的社会文化与社区文化,以利新文化的肇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并得以普及社会大众使用资讯服务掌握资讯与知识的能力,提升生活的品质。

台湾数字典藏计划的特点

2002年,台当局拨发预算经费3.8亿元新台币,并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内设立总计划办公室。其执行的计划分为核心计划、机构计划及公开征求委外计划等3种。

总计划办公室执行的核心计划共包括“内容发展”、“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培训推广”、“维运管理”等5个分项计划,分别开展各项研究发展、应用服务及培训推广工作,并沟通协调各参与机构间及各类计划间的整合性工作。各分项计划各司其职,以期达成该计划的目标,如内容发展分项负责调查、建立及发展该计划数字典藏内容;技术研发分项积极研发各项数字典藏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分项负责厚植数字典藏整合及增值的研发能力与人力资源,并推动数字交易平台与市场运作;训练推广分项负责数字典藏成果推广及人员培训;维运管理分项则负责协助“计划办公室”推动年度成果展览、开发相关软体系统、出版发行及资料搜集等工作。

机构计划由“国史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文献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及“中研院”等9个单位共同参与执行,初步目标是建立一个“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供民众查询使用。

2002年度公开征求计划共有5个委外技术研发计划、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及52个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其中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将构建17个主题网站,提供民众数字学习环境。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分别为:

“中研院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台湾原住民数字典藏计划、语言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外交经济重要档案数字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历史地图与遥测影像资讯典藏计划、珍藏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台湾动物相之典藏计划、台湾本土植物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典藏技术发展与技术支持计划。

“文化艺术数字典藏计划”完成台湾美术馆约1700件前辈美术家美术作品的照相、数字化及诠释资料的研析、著录及建档。

“日据时期与光复初期档案数字化计划”。

“台湾大学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台湾大学岛内文献文物典藏数字化计划、植物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昆虫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地质科学典藏数字化计划、人类学系典藏文物数字化计划、动物博物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及数字典藏资讯技术研发计划。

“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完成馆藏50种昆虫学门鳞翅目标本影像数字化的台湾特有及重要鸟类、兽类32种,两栖类13种、特有节蜱30种标本建档;完成深度介绍代表性馆藏维管束植物标本50种、影像资料500笔,并修订数据库架构,校订馆藏标本各项资料;完成布农族标本文物数字化96件、赛夏族标本文物13件、卑南族标本文物96件;大马U文化代表性遗物200笔;进行鱼形总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等脊椎动物的影像数字化。

“典藏国家档案与总统文物数字化计划”开发完成“国史馆”档案文物数字典藏系统;开发完成编目著录系统与简易型目录资料检索查询系统;进行“国史馆”数字典藏计划专属网站的研发与建立。

“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系统之研制”进行“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文物精选”数字化;台湾故宫书画数字典藏子计划,检讨各类藏品属性,改进现行数据库的著录栏位;故宫清代档案数字典藏子计划,将分析完成的标准著录格式转档;故宫文物图档建立及管理子计划,完成仪器设备更新及文物图档管理系统开发;台湾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应用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网络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缮本古籍数字典藏子计划。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典藏数字化、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国家图书馆”期刊报纸典藏数字化计划、建立“国家图书馆”数字典藏资讯系统软硬件设备。

“国家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包括汇整典藏陶瓷类各类型资料的目录、索引与摘要;完成历史文物分析;整理博物馆网络数据库索引词目;规划历史文物词目架构、建立历史文物索引典;完成各类型文物资料的影像资料数字照片,及具深度内容与提供相关学术索引的专业网站。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同时期的一些国外数字典藏计划相较,其特色为涵盖多样性主题的学科内容,如生物、史地等学科,藏品项目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多种的型式,数字化藏品有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的媒体形式,其内容知识专业精深。

为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发展,自2002年度起开始进行“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系统建立计划”。建立《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的目的是汇整该计划项下各机构计划数字化后所建立数据库的成果,提供一引介平台,以增加原典藏部门的效能与其典藏品的曝光率,提高网络世界中知识资讯的质量。在联合目录中查询到的每个项目都提供网络连结,可以连到原来的数字典藏子计划或典藏部门的数字典藏品的后设数据(也称诠释资料)页面。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联合目录,连结到原数据库更加丰富、深入的资讯,并进一步使用原典藏部门的检索系统;使用者也可以继续使用联合目录的系统搜寻、浏览,以接触种类更广泛的典藏数据库。联合目录数字化媒体材料汇入数量越多,则可提供使用者的资讯则越丰富与多元。

该计划的产出除了建立后设数据、历史地图、语言时空典藏档案,为数字产出共同参照及互相融合的基础外,还包括原住民、近代史料、动物、植物、矿物、考古、金石拓片、铜玉陶瓷等器物珍藏、古旧照片、书法、绘画、善本古籍、档案及期刊报纸等数字典藏。

所有产出资料都汇集至“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并分为典藏级、电子商务级、公共资讯级3个等级的数字化产品。典藏级档案为精密的数字化产品,目前暂不开放;电子商务级可提供业者进行各种商业产业增值;公共资讯级的典藏将免费开放民众使用。

为达到典藏重要文物、保存传统文化的目标,该计划第一阶段优先发展的项目是充实数字典藏的内容。而发展数字典藏内容,必须先了解岛内的主要典藏,以排定数字化的优先次序,并根据数字化规范相关知识,制定各种技术规格和技术标准,进而与世界上其他的数字典藏计划接轨与相容。

该计划注重人文与科技领域的沟通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对于计划相关的各种文件、档案及资料等皆予以保存,以供后期计划或相关研究参考;此外,也期望通过该计划培育相关人才,延续数字典藏工作。

除了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该计划更期望能普及精致文化典藏内容的应用。藉由该计划提供大量的数字资讯,做为发展各行各业的应用基础,如教育、研究、商务、产业、民生(食、衣、住、行)及休闲娱乐等,同时建立公共资讯展示系统,开放精致文化典藏内容予民众共享,进而提升民众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并建立新文化。此外,藉由该计划的推动,形成公开的内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与增值产业的发展,刺激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为数字台湾打造基础。

一期成果丰富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6年,该计划一期各项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在内容发展成果方面,根据统计,参与该计划的“中研院”、“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咨议会”等机构陆续将其典藏品进行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档案与后设数据结合成数字化产出,包括动画、影片、语音、录音、照片、影像、文字等资料,2005~2006年数字化产出总计达256.77tB。数字典藏联合目录汇入的数字化媒体材料达250万笔。

这些数字化媒体材料包括生物与自然、生活与文化、文献与档案、地图与建筑、艺术与图像、语言、影音与新闻等六大主题,依典藏品类型与特性可细分为16个领域,包括动物、植物、地质、人类学、档案、器物、书画、地图与遥测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闻、语言、汉籍全文、影音、建筑等,并建立联合目录,根据主题分类,建立网站汇入数字典藏品,数量共约26万笔,依11个分类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同时记录各项数字化工作流程出版成手册及影片,以供推广与培养数字典藏专业人才及有兴趣的大众使用。2005年进行了15份数字化工作流程简介,全部置于网页,并于2005年完成13部数字化工作流程影片的拍摄,置于网页供使用者免费观赏。

在技术研发成果方面,完成佛像石刻造像拓本系统等46个主题计划的典藏系统支持与服务系统,包括分析后设数据、引进国际标准、开发数据库等工作,开发出多媒体处理技术、典藏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环场环物互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与隐私权管理机制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后设数据分析技术。语言处理技术计有汉字构型数据库系统、断词系统、中英语言跨语言资讯检索技术,开发老旧印刷档案光学字元辨识技术并已技术转让。还完成Livetrans跨语网页搜寻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mtaLip、aCmtoiS、JaSiSt等主要期刊以及重要国际会议,如SiGiR、aCL及JCDL等。仅在2007年便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内容涉及对数字典藏学术应用与文化传布议题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如何可在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具体导入各类数字典藏专案计划等。另外,还申请5项专利,包括技术研发分项计划的“无线网络的视讯安全传输技术:可容忍几何处理的数字影像赫序方法与系统”等。

该计划一期重要技术研发成果包括: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整合过去发展的影音技术,包括影片分镜侦测技术、关键画面撷取演算法、浮水印、读取SRt档字幕格式、影片字幕加入、档案格式转换等功能,成为电子编辑工具。开发影音博客系统工具与技术,包括影音线上编辑、整合flash影像串流服务器、整合地理资讯呈现、声音播放、系统管理、Gadget应用程序等,并营运影音博客系统。

web2.0核心技术研究包括借重群体智慧来做预测或决策、汇整群众意见的品质、安全性议题及防制恶意行为。

视讯内容了解技术应用局部不变性特征比对不同类型的视讯内容,发现在比对两两相邻的影片时,对应点的数量会随着视讯分段时的影片过场特效而有明显的减少,能将目前摄影机晃动或是视讯中物体快速移动误判为影片过场特效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且发展新的视讯内容自动分镜演算法及测试在不同影片中自动分镜演算法的效果;同时结合局部不变性特征与基于模拟疫苗概念的复制影像侦测方法,首先搜集常见的复制影像攻击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预先攻击原始影像,产生新的复制影像,再从新影像中撷取局部不变性特征,产生模拟影像。采用approximatek-dtree的方式快速地比对出遭复制的影像,经由实验图库进行复制影像侦测实验,所提出的演算法能有效抵抗常见复制影像攻击,并能更有效率地比对出复制影像。

音讯处理及检索技术开发SoVideo影音新闻检索系统及Somusic歌曲检索系统。

地理资讯系统共研发7件系统或技术,包括“跨越时空・鸟瞰地图与数字地球的结合”展示系统及单机版应用程序;地图影像及应用软件工具,包括地图影像分割及套件以及地图影像分割应用套件;多人互动触控桌与数字地球整合技术;运用谷歌地图mapplet技术,开发“台湾新旧地图比对-台湾堡图”网络服务;多点触控桌(屏幕)整合应用;车用录影机结合电子地图动态展示街景;建立在影音资料平台上的数字版权管理保护机制。

数字典藏成果推广与应用

为使社会大众能领略多样、深入的典藏内容,带动民众运用典藏内容,该计划从使用者为社会大众的观点及效益出发,将典藏内容经视觉设计包装及互动功能引用,完成FLaSH版公共展示系统“数字101【经典意象・珍藏台湾】”,于2005年该计划成果展出期间正式对大众开放,内容包括数字艺廊、藏品目录、专题特展、典藏说明、教学中心、商务授权等。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强调“动手动脚玩数字,随时随地做典藏”,参观人潮达1.4万人,有多家知名媒体陆续采访报导,如tVBS、“中国时报”及联合报等。

为建立提供更完整、清楚的成果展现与交流平台,使民众亲近了解数字典藏,在持续改善充实网站内容后,该“计划办公室”又建立“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总门户网站,制作及开发HtmL版公共展示系统,提供数字艺廊、精选目录及专题特展等项目,让大众免费体验精致数字典藏。至2006年12月底为止,网页浏览人次已达208,906人次。

为推动数字典藏在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与软件产业,以及教育、学术研究、民生、休闲娱乐方面的应用,该“计划办公室”每年都通过“国科会”向社会公开征选研发项目,征选的范围包括数字典藏内容开发、数字典藏技术研发、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及数字典藏创意学习(2004年度增设)等4类。例如2005年数字典藏内容开发公开征选项目有31件,数字典藏技术研发公开征选项目有15件,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项目18件,数字典藏创意学习公开征选项目23件,共计87项目。

此外,2006年度共举办58场次推广活动与培育课程,参观人数共计18,522人次。例如举办iCDat2006国际会议,邀请国际metadata领域及多媒体影音专家演讲。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陈跃教授发表演讲,主要议题则包括影音典藏技术与后设数据技术,及技术分项的成果展示。参加人数约180人,受邀讲者13人,成果展示有8项。于数字典藏的后设数据方面,研制后设数据需求设计DiY教材,提供15场后设数据培训课程。

为培育数字典藏人员专业能力、加强典藏部门对建立数字典藏的概念与能力,促进参与部门的经验交流,2005年规划14门数字典藏专业培训课程已于2005年10月15日授课完毕,课程讲义全部置于网站供使用者免费下载。为培育台湾文件符码化的种子教师,该“计划办公室”还主办多场文件符码化协会教育培训课程,由国际文件符码化协会主席法兰德斯(JuliaFlanders)及文件符码化协会北美地区编辑包曼(SydBauman)授课,内容分4个主题,包括文件符码化及标志介绍、文件符码化教学介绍、文件符码化格式与验证及未来文件符码化教学议题。

为探讨数字内容应用的议题,该“计划办公室”还先后举办各类研讨会,如数字典藏增值推动与营销策略座谈会、数字典藏增值应用技术研讨会、数字出版研讨会、品牌创造与品牌策略座谈会、国际授权人才培训研讨会等。2006年以“台湾创新”为主题,带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团队参加纽约国际授权展,以培植岛内典藏部门与增值商品厂商的海外授权能力。参展厂商包括12个典藏部门、8个企业品牌,授权项目计有实体商品40件,图像授权514件,影像授权12件,其他授权69件及品牌授权等,吸引500家以上国际授权买家参观,现场交易延伸产值达3.9亿元新台币。2007年再次参加纽约授权展,共有5个授权品牌、5个创新品牌,约吸引1800参观人次,共达成约4400万元新台币预估授权金以及5.5亿元预估产值。

该“计划办公室”还积极开展数字典藏增值应用示范性案例辅导,包括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计划辅导、内容数字典藏增值应用辅导、数字典藏产出的移动内容开发应用辅导、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厂商媒合辅导及数字典藏厂商辅导咨询等。

如为推动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数字内容供创意文化产业进行增值运用,曾尝试通过以下各种方式:Y世代设计商品,邀台湾6所大学所组成的学生设计团队设计,共同开发系列“故宫文化设计精品”;新锐设计精品,邀请岛内多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为故宫的商品打造新的面貌;与意大利国际知名品牌alessi合作,以故宫典藏文物发想设计吉祥物新象征图案等相关商品;摩登t恤设计大赛,委托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举办“oldisnew时尚故宫-摩登t恤设计大赛”;邀请国际知名的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研发设计产品。

近年来岛内数字典藏的产业规模已俨然成形,为整合这些厂商的研发能量,使其不断投入与成长,形成产业聚落,共同建立数字典藏产业的市场利基,该计划办公室于2005年规划成立“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其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营销推广平台,提供厂商虚拟进驻,给予各项辅导措施,协助厂商发展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与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数字典藏增值商品开发,建立数字典藏商品示范,并媒合辅导厂商与典藏部门的合作。到2006年底,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共有100家机构进驻(32家典藏部门与68家厂商),并有多家公司进行合作意向书的签署确认;商品上架数已达930件,并促成典藏部门获得授权收益15.8万元新台币,厂商创造约197.5万元的产值。

由于数字典藏的内容已累积一定数量,增值与应用也走向多元发展,交易与授权的议题愈显重要,该计划办公室还邀请产官学研界专家担任产业推动暨知识产权咨询委员,针对数字典藏发展现况及未来趋势给予建议及指导,共同探讨典藏应用在相关产业的可行性、可能的商业模式,辅导厂商规划商业产品,实际取得数字内容授权,协助解决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知识产权问题。如2005年4月举办“迈进国际市场:数字内容授权说明会”;5月举办“数字买卖与数字分享:2005数字典藏授权暨成果展”,参与厂商约100家。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5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S24[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移动电话、有线和卫星电视等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彻底改变了世界,对政府、企业、教育和媒体都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是信息技术将加速贫困差距,跨国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弱国经济,他们将有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财富和更强的能力;二是发展中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快速普及信息技术,人民表现出热情和活力,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去。信息技术给穷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起跑线。

然而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改变农村和穷人状况的重要性。数字鸿沟意味着知识鸿沟、技术鸿沟和机会鸿沟。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物质财富,而且在城乡之间,农民之间建立了新型关系,对穷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目前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和措施中,世界各国都加大缩小数字鸿沟的力度。欧盟已在2010年前实现100%家庭宽带覆盖;美国新政府通过大量投资远程医学和远程教育,解决农村和少数族群的落后状况;韩国和日本走在亚洲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前列,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

1欧盟实施电子融合计划,实现100%家庭宽带接入

欧盟从2010年实施的电子融合(e-inclusion)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

1.1电子接入(eaccessibility)。主要措施是修订标准,鼓励科技和工业界设计、开发及生产适合老人和残疾人使用的数字电视和产品。

1.2老年快乐计划(ageingwellactionplan)。2020年欧洲平均寿命预期为80岁,届时会有25%的人超过65岁,他们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听力和记忆问题,信息技术要为此提供解决方案。

1.3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Competences)。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4社会和文化电子融合计划(Socialculturaleinclusion)。支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融入,主要对象是移民、失业人员、边缘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1.5减少地理障碍(Geographicaleinclusion)。欧盟承诺支持所有边缘和非发达地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数字宽带技术将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融合。

1.6电子政府(inclusivee-gouvernment)。各级政府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和提供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要。

1.7电子融入科学研究(Researchforeinclusion)。欧盟在第七研究框架计划中投入4亿欧元,专门解决引起数字鸿沟的科学难题。

1.8开发和创新(Developmentandinnovation)。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政策支撑计划(iCtpolicySupportprogramme),主要是通过创新提升公众、政府和企业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能力。

1.9资金安排:(1)iCt政策支撑计划,共投入7亿欧元,其中目标之一是iCt友好行政、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合;(2)第七研发框架计划;(3)iCt融合与农村发展基金,是解决农村数字鸿沟的主要经费来源(4)农村发展政策农业基金(eaFRD),其中一项任务是推广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1.10优惠政策。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农村地区购买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费用。

2美国政府推出缩小数字鸿沟新举措

美国总统奥巴马被外界誉为互联网总统、移动电话总统。他不仅在竞选期间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且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把减少数字鸿沟作为重要措施之一,投入90多亿美元用于信息和通信计划,其中46亿用于国家电子政务,25亿用于远程教育和宽带计划,16亿用于国家医疗信息系统,3亿用于地方医疗信息技术和补贴,5000万用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安全,8500万用于印第安人医疗信息远距离服务系统等。美国于2009年停止使用模拟广播技术,并对购买数字技术设备用户给予补贴。美国新政府的目标是希望通过上述措施大大提升国家和边缘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公民医疗和教育条件,缩小城市和农村以及少数族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3亚洲国家减少数字鸿沟的成功经验

根据有关资料,韩国是亚洲数字鸿沟最小的国家,主要得力于政府强力推进工业、科技和民众的积极配合,而日本政府则主要制定政策和规章,民间自主发展,政府力度不够。另外,韩国互联网用户主要以通信为主,日本人的习惯则是获得信息和娱乐。韩国的经验可归纳为四点:

3.1政府通过三阶段向所有家庭提供统一的高速互联网服务,优化企业电子商务环境,在政府和公共机构实现G2B和G4C系统。为鼓励电子商务,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提供优惠,如减少50%股票交易税等。

3.2政府与私营企业联合行动,加大研发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电子交易核心技术,并尽可能早的在公共机构引入电子交易系统,如80%以上的公共采购是以电子公共程序完成。

3.3政府坚定支持信息技术风险投资企业。韩国不仅建立了高质量的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而且营造了相应的风险投资热情,特别是有效的资本供应机制。政府成功地在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天使或资本家之间扮演了协调人角色。

3.4采取措施减少数字鸿沟。政府在乡村和边远地区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如在乡村邮局、农户和渔村建立信息终端设施。同时,韩国信息部会同10个有关部门实施了“千万公民互联网教育计划(interneteducqtionfor10millionCitizens”,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行动(actonSolvingtheDivide)”。

4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先生践行的信息技术扶贫经验

2006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孟加拉尤努斯诺贝尔奖,以表彰他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2007年和2008年,尤努斯先生相继著书,继续推动他的农村“小贷款”、“信息技术扶贫”和建立“社会企业”三大事业。尤努斯先生的信息技术脱贫成功经验主要为:

4.1使农民认识到缩小农村数字鸿沟是摆脱贫穷的捷径

在推进农村信息技术脱贫的过程中,尤努斯先生提出提高农民对信息技术改变农村和穷人状况重要性的认识。他归纳了几个方面:

4.1.1带来教育和知识。边远山区由于条件艰苦而缺少教师、咨询人员和专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机会,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养牛户可直接与大城市的专家联系,解决如疫情和提高产量等问题。

4.1.2农民有了独立开展活动的可能,释放出创造性,提高生产力。村民通过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客户遍布世界,打破了地方经济的束缚。

4.1.3通过电子商务扩大市场,直接参与国家经济和全球化。穷人往往受中间商之害,被他们控制市场和利润。信息技术使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联系,享受国际合作提供的就业机会。

4.1.4信息和通信技术改变了人际关系,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单向关系被多面关系替代。

4.1.5贫困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没必要依循旧的发展模式,可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节约时间、资金和资源。

4.2开发适合贫困地区需要的信息技术和内容

要想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穷人的致富工具,必须开发适合贫困地区需要的信息技术和内容。穷人和富人在进入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无视这个数字鸿沟,他们在知识、技能、机会、收入和能力方面的距离会逐渐拉大。政府和工业部门开发相适应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如芯片、设备、新的互联网、新界面、医疗服务、技术培训,文盲需求的对话式信息工具等。企业不能满足于向穷人提供一些简单和枯燥的产品。设计者应想到一个贫困中的妇女和孩子需要什么?他们每天的困难是什么?我这个设备和终端或服务能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应使信息技术成为穷人的朋友,新观念、向导、企业咨询师、健康医生、教师、销售点等。信息技术使他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广阔,像数字明灯照亮他们逐渐走出自己的小窝。

4.3信息技术与小贷款形成合力。

尤努斯作为一个银行家,成功地将小贷款与信息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他的贷款用户也是他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客户。尤努斯在农村建立了村庄电话交换和信息服务中心、格莱曼通讯公司、格莱曼网络服务公司,培训农村信息技术人员,增加就业,减少农村和城市间的往来。

5国外在减少数字鸿沟方面的特点

5.1缩小数字鸿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如美国的政策重点是通过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缓解城乡和少数族群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差异;欧盟的资助重点是减少地区鸿沟和面向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士等;发展中国家主要考虑摆脱贫困的问题,但同时也从客观上减少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5.2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数字鸿沟是政府行为,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科研、工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相互协调,调动农民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积极性,实现贫困地区的跳跃式发展,节约时间、资金和资源。

5.3尤努斯先生成功地将小贷款、信息技术用户和信息技术公司三者结合起来做法有值得参考之处。尤努斯在农村建立的村庄电话交换和信息服务中心、格莱曼通讯公司、格莱曼网络服务公司起到很好的科技支撑作用。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6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数字城市”的提出,源自前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发展战略,它可能包括了很多系统,但是要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也难以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即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的各项机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尽管人们对数字城市的概念、内涵、作用和目标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对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则是基本相同的,通常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城市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也极为重要。“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架构为地理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实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施政、环保、节能、交通拥堵、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等方面待优化问题逐步增多,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来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互通互联,更进一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系统,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和支持。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

三、数字城市的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方面,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且实现了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拥有34个信息管理子系统,采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公安、急救、市政设施、城市规划、地方政府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电信、军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拿大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公用事业规划、设施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农业、渔业)、应急系统、工程设计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还把数万幅地图数字化,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法国巴黎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城市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的合作。据调查,巴黎市政官员的40%时间用于研究部门间的各种信息,以协调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2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99年9月建设部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综合型大型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10月建设部把城市数字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建设计划之中,并研究推出数字城市工程的示范城市。2002年7月,科技部正式将城市数字化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点项目组织实施。香港特区政府自1998年实施“数码21世纪新纪元、信息科技策略”至今,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的推行使香港被誉为“亚洲电子政府的示范城市”。此外,香港也已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基建,有关的法例和规则,公开密钥基建和核证机关等等。广州市自1987年开始建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及管理、模型库及管理、制图方法库、数学库、编码系统和汉字库等六个子系统,服务于城市管线、土地利用、小区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等一系列应用领域。目前,广州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其电子医疗、数字图书、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系统也已建成。北京也以奥运会为契机,投入300亿元直接用于信息化建设,为此,专门建立了北京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北京基础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另外,还进一步实现政务电子化,北京市电子政委专网已覆盖全市城乡,有线政务网基本实现了从市到区县、乡镇和村的网络连接,1700多家市级单位和1600多家区县级单位接入了政府专网。全市统一的小区服务中心网站已经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公共交通部门创建了智能化管理网络。这些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数字北京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城市的方法研究

国际上数字城市发展走过的道路,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难于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些项目即使完成了开发、测试和安装,用户方面仍然难以投入使用。可以说,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在组织管理、投资决策、需求分析、系统定位、策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隐患,项目的实施、应用和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数字城市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有效规划,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部分重复建设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③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之间不协调④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实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缺乏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适合中国社会与经济背景的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原理、方法与内容,认为:①数字城市战略规划应立足于组织现状和目标,在评估组织的结构、目标、管理、业务和信息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改善组织管理;②通过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界定数字城市的目标与范围,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长远发展与实施建议;③数字城市战略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的组织与计划、用户调查、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可行性研究和审批;④组织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项目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

五、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数字城市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由于数字城市项目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整个数字城市项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者有良好的阶段性,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目前,我国开发的信息系统,单项应用的多,综合应用的少。有的系统适应性差,难于扩充。有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上马时轰轰烈烈,上马后困难重重、奇虎难下,不仅造成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为今后的系统建设留下隐患。所以,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然而,国内不少数字城市项目对战略规划环节不够重视,原因包括:⑴因项目实施周期要求太短,战略规划环节被简化了;⑵受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性因素限制,项目负责人无法获得战略规划所需的资源;⑶项目负责人重视技术开发,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足;⑷项目负责人理解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规划所需的知识;⑸国内缺少擅长战略规划的咨询顾问,咨询行业尚未起步。数字城市战略规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战略规划人员针对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活动才能完成,总的说来,战略规划需要经过六个规划阶段;⑴前期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略规划做计划,成立数字城市项目的战略规划组,以保障数字城市的战略规划能够顺利进行。⑵用户调查与资料汇总:通过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组织的资料。⑶战略评估:汇总用户调查资料,总结组织内部各种业务的详细流程、各个科室的责任与职能、使用各种文档(图件、档案、表格、计划与地图)、涉及的各种数据、用户对于系统应用的期望,将部门、功能、数据、需求进行组合,形成几个比较规范的表格;并进一步抽象、分析,形成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⑷机会分析:通过研讨的方式,审查各个组织的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应用优先级、部门优先级评估。分析业务、功能、流程、数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和项目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改善组织管理现状。⑸可行性研究:对于机会分析中提出的方案和建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需要对项目的财务、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评价,⑹撰写战略规划报告:对于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撰写系统战略规划报告,获得最终批准,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南。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对于任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一个城市的数字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而必须进行战略规划。事实上,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数字城市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展具有理性的数字城市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点。

六、结论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7

文化遗产数字化,即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应用各种it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文化遗产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研究、传播和展示),从而体现其历史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面对的时代背景

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议,并特别强调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对文化产业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及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种种新观念、新主张和新举措都表明党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传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文化数字化产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各级政府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战略手段。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贸易成为重要的砝码之一,发达国家甚至用它形成“软力量”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加入wto后,国外文化入侵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也受其影响。如何积极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所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而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影响下,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极其重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即典型的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之争。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环保意义、生态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将带动科技、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考古、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信息,并且能够与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互联互通。

通过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经由数字化手段创作之后面向全世界传播展示,从而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不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更将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未来格局。

当今社会,数字文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接触到数字文化。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数字作品,对构建人类精神家园、重建信仰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文化形态建设途径,对多元、丰富、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创作,在与当代、后代的传播和互动中缔造新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长远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内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世界各国都有明确的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总体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大多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美国在数字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有全面的应用,在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同时,也开发利用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遗产,作为展现最新技术的内容载体。美国推出“americanmemory”计划,旨在让全美各个机构共享国会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它将主要历史档案资料,不经过编辑,转换为数字化格式,提供给研究者、学者和一般读者。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

在欧洲,欧盟提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该计划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基础,将各自国家图书馆中的自有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欧洲的智慧、历史及文化遗产。法国数字式资料的存储量已经超过3tB,虚拟卢浮宫实现了对博物馆展厅的虚拟漫游。伦敦博物馆则采用全景图的方式展示其所有的展厅。

日本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对不同数字典藏资料的网络检索,支持交互式的网络浏览、编辑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加拿大也开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字化计划,如“魁北克CHin专案计划”与文化团体及相关组织合作,利用网络化环境提供民众文化资产的服务,并开展馆藏管理与互联网络的训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并将这一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

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文化信息共建共享。

2000年,敦煌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共同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展现敦煌壁画,运用这种技术可以从任意视点、任意视角观察莫高窟的三维立体图像。

“数字故宫”则是先用计算机构建出故宫的三维模型,再用数字相机采集故宫实物景观,按图索骥将它们“粘贴”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合成。在数码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只需要操纵小小的遥控器,自己选定速度和角度,即可清晰地看到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木结构建筑群和故宫中的雕梁画栋、稀世珍品。

三、黑龙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黑龙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独特丰厚,历史上先后形成了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赫哲、鄂伦春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站人文化、闯关东文化等为代表的流寓文化。同时,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自上世纪初,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犹太人以及20多个国家的侨民相继涌入,形成了俄侨文化、犹太文化和朝日文化等外来文化,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因此,黑龙江在文艺精品创作中应特别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注意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出各类文艺作品的地方品牌,彰显黑龙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

黑龙江省在抓精品创作的同时,还从做强文化产业入手,利用现代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多方共建机制,融社会资本共同打造“龙江制作”,初步形成了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数据显示,2008年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经营收入达4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2008年以来,在“文化兴省”战略的牵动下,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利用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政策措施为保障,黑龙江省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发展源泉充分涌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生机勃发、两翼齐飞,全省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兴起,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黑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正在显现。

国内外对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技术再现和解读,为我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示范。黑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对象实施方案具体操作流程为数字选题、数字调研、数字加工、数字解读、数字处理、数字制作和数字作品七个环节。

首先,对于我省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结合对数字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情况分析,从中筛选出既符合文化需要,又具有技术可行性的题材。在数字选题确定题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成对目标题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继而将数字调研过程中采集到的资料做进一步加工、整理,解读为文字形式的剧本、分镜头脚本和图像形式的艺术形象。严格遵照艺术形象进行建模等制作,并进行后期配套制作,进行非编合成。最终将样品交由专家审查,对不适当的细节进行进一步修改,直到达到专家要求,数字化作品完成。

黑龙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高对数字化生产力作用的认识,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数字高新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创新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工作思路。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难度大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关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解决政出多门和多头执法的问题,提高效率,拓宽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数字产品的道路,降低数字文化遗产管理和服务的运营成本,发挥数字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政府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我省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法律、法规方面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导向。重视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黑龙江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及个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整合文化、旅游、教育、信息行业资源,在各大高校现有的遗产数字化科研基础上,组建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协助政府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保护实施计划,完善数字化抢救、保护的认定程序、评估标准和建设采用的标准。实施以数字集成软硬件系统平台为核心的遗产数字化基础工程,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根据研究和合理规划,逐步建立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基地,打造数字遗产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给予政策、贷款等项资金扶持。文化遗产数字化离不开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和完善交流合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地进行技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社团的设备、资金、经验和人才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趋势将从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复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大遗址”、“文化线路”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反应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结合而成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8

本刊近日专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皮定均,听他讲述了“朝阳模式”探寻摸索的过程。

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

《新经济导刊》:朝阳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数字城管”方面的工作的?至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皮定均:朝阳区从2005年7月起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我们的工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总体来说,2005年11月建立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2006年3月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2007年10月开始实行“数字化为民服务”,2009年10月推进文明城区建设,2010年7月开始推进“数字化服务管理”。

《新经济导刊》: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朝阳模式”这样一条建设路径?

皮定均:“社会化”是“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精髓所在。

“东城模式”是在政府内部增加了一个监督机构,但是,朝阳区的特点在于,城乡面积是东城区的20倍,政府力量仅有其十分之一。东城区和西城区都是首都的核心区,政府力量足够了,不用发挥社会的作用。而朝阳区则必须在吸取东城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社会的作用。

因此,在东城区“网格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将监督机制延伸到了社会,积极推进“大社会、小政府;大管理,小执法”,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强调“执法要归位,管理要到位”。

当然,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阳模式”仅仅是一个发展较为全面、仍需不断进步的现代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具体到其他城市,则需要在“朝阳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新经济导刊》:在探寻摸索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阶段性的争议?又是怎么解决的?

皮定均:朝阳区运用新模式推进主体结构的科学化,提出了“三个目标”。其中,“长期目标”是建立在科学计划基础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成果,逐步完善在现代数据管理体系基础上政府科学决策的支持机构,努力推进宏观经济社会管理的数量化、精细化,积极促进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加大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必要资源的配置,逐步建立在科学计划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模式。

对于这个“长期目标”,也曾出现过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似乎有些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我说,表面看好像是,但本质是不同的。过去的计划经济是拍脑门的计划,而我们是依托数字化的城市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计划。所谓科学计划,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协调发展。

《新经济导刊》:在您看来,朝阳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皮定均:“朝阳模式”是积极推进“大社会、小政府;大管理,小执法”,也就是说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同时执法要归位,管理要到位。我们提出,管理要大于80%――这就是“朝阳模式”最核心的地方。即和传统体制的区别就在于主体的变化。其实,社会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结构也是一样,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在现有机制框架内逐步变更

《新经济导刊》:在“朝阳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上级领导给予了怎样的重要支持?

皮定均: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今天会走到这一步。因为,尽管我们对这个发展方向心里是有数的,但是没想到会走这么快。我曾跟同事们开玩笑说,这五年把我十年的工作都做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都是朝阳区的书记、区长拿着鞭子“抽”着我们走。

我认为,朝阳“全模式”真正的主导者是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如果没有两位主要领导的战略眼光,这个模式根本建立不起来。可以说,从开始的设计者,到后来的主导者,应该说都是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说这个话我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领导才这么说。

《新经济导刊》: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皮定均:我们最开始是11个街道办事处,也就是三环路以内的街道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纳入不到半年,陈刚书记对我说,你们要把农村也要纳入进来。当时,他还是朝阳区的区长。之后我在汇报中建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把一期的建设做扎实,取得明显成绩了再推进;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扩展,将农村纳入数字城管系统。而我自己是倾向于进行一期建设的,这样自然形成可能效果会好些。陈刚书记没有立刻给我答复,隔了两三个星期又召开区长办公会,正式宣布从那时开始将农村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

朝阳区区长程连元曾经担任雪花集团的总经理、市工业局的局长。他对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这套管理非常熟悉,所以对这一块尤其关注。他一直强调“必须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但当时很多部门领导并不理解,因此动作也不快,落实不力。有一次程连元区长还专门把我们一批部门负责人找去开会讨论。我想,这是领导催着我们走,有阻力我们也必须得冲破阻力。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也进行了重要指导。比如,分管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市委常委梁伟,就大胆鼓励我们将“符合朝阳特点的现代城市公共治理模式的探索”总结为“朝阳模式”,便于与其他城市积极分享经验。

《新经济导刊》:对于“朝阳模式”的推广,您有何体会?

皮定均:对于“朝阳模式”,建设部曾经让我们去南宁、成都、重庆、天津、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讲解。介绍完整个模式之后,他们都说好,但同时表示,这个模式只能是书记、市长了解了才能做进一步的推进。因为“朝阳模式”整个系统的架构太过复杂,整体了解起来非常费劲,所以他们有点“望洋兴叹”的感觉。

现在,“朝阳模式”在全国的影响已经有了,但要真正推广,难度也不是没有。“朝阳模式”要在当地城市得到推广,必然要这个城市或城区的党政主要领导从战略思维上认识了了解了才行,而且需要整个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从这一点上说,我真的很感谢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等上级领导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

《新经济导刊》:“朝阳模式”能够给其他城市提供怎样的借鉴?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9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衡阳;信息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inthenewcentury,thetidcofinformationconstruc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popular.thedegreeofinformationcon-structioninonehasbecomethemostimportantmarkoftheievelofsociety,economyandculturedevelopment.asapotentialcityindeveopment,itisveryindispensableandnecessarytoconstructdigitalHengyang.Basedonthefundamentaltheoryofdigitalcity,manyimportantproblemssuchasthegeneralframe,thekeytechnique,thesafeguardsystemwerediscussedinthispaper.atlast,itputforwardsomeimportantprojectsduring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digitalcity;digitalHengyang;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GiS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097-03

1引言

1.1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而一个国家、地区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全世界政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制订计划,力图抢占信息的制高点。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的浪潮,“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计划相应提出。

数字城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即指城市信息化,又可以叫做信息城市(informationcity)、信息港(informationport)或称智能城市(intelligencecity)。具体是指通过建设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多媒体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城市全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的信息化。狭义上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综合运用遥感(RS)、遥测(tm)、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理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1-2]。

1.2基本概念

1.2.1衡阳市和数字衡阳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近几年来,衡阳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城市规划已刻不容缓。建设数字衡阳是衡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提高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数字衡阳就是利用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基于3S(RS、GpS、GiS)等关键技术,实现城市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与环境、政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在整合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制,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1.2.2指导方针与原则

数字衡阳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关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可扩充性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到数字衡阳的大部分使用对象为公众的现实,要遵循“以人为本”、“宜人为本”的原则。

1.2.3研究内容

城市的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只有3点,即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衡阳的研究内容也应依托于这3点,实现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如:城市基础地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政务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管理、地籍与房地产管理、能源管理;企业与社区、工业与商业、金融业、科技与教育、医疗保险、旅游、人们生活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1.2.4数字衡阳的目标

2001年11月8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指出,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数字衡阳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教、人们生活等各方面向公众提供管理与服务。同时要以数字衡阳的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时并举和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湖南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数字衡阳总体框架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模宏大,建设要搞好规划和设计。结合数字城市的理论,提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该总体框架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基础层、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3个部分为主体工程,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为保障体系,构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结构,并搭建了面向公众服务的衡阳市综合信息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

基础层包括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三部分。这是数字衡阳工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重要支撑。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政策、组织等。其中,数据最为基础,它包含了大多数组织所使用的地理数据专题,即大地测量控制、正射影像、高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和地籍信息[2]。数据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即关于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数据;软数据即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教、历史、人口等方面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新一代高速通信网络,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internet)的互联,建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决策管理层即为城市和居民提供管理和决策的系统。本层是城市资源的管理者,并对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以网络技术和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一个分布式协同计算与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具体实现是负责城市管理和决策的各个部门。

应用服务层是建设数字衡阳的最终目的。据统计城市基础数据的用途有80%是面向公众的,而面向管理和特殊应用的加在一起只有20%[3]。可见应用服务层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衡阳工程的优劣。初期应该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教育、数字社区、智能交通、数字旅游等与广大市民关系密切的几个重要工程。

综合信息平台涵盖了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所有内容,同时为二者的正常运行提供数据来源与技术支持。这是一个面向更广大公众的网络系统(如对本市、对湖南省乃至全国提供服务)。目前情况下,首先要建成数字衡阳的综合信息平台。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则属于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3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

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建设数字衡阳的关键,是建设数字衡阳的灵魂所在。结合当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衡阳市的具体应用实际,提出了建设数字衡阳重点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3.1空间数据获取技术

空间数据的获取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前提,没有数据来源,数字衡阳只能是一句空话。空间数据获取技术主要有遥感、遥测、GpS等技术。其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尤为重要,它能够提供多时相、非均质、多尺度的空间地理数据。

3.2基于网络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

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包括:openGiS、webGiS标准,基于webGiS、ComGiS的、互操作与互运算技术,空间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里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证建成后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共享,否则整个数字城市便会变成“信息孤岛”。

3.3metadata技术

metadata即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信息的信息”,它在地理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达方式、空间参考系、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核心技术内容之一[4]。元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不同部门的重复性建设问题,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4建设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4.1标准体系建设

在数字衡阳的建设中,标准化建设是一重要内容。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建立数字衡阳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市自身特点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标准体系[5]。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跨多个部门及多个领域的巨大工程。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部门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习惯不同,并且由于涉及了众多的领域,所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庞大。标准化工作要结合衡阳的实际,按城市对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所需的标准类目和内容。结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统筹规划,需定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同时标准的研制要紧密结合衡阳市的特点,重视研制地方标准,尽可能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争取其成为更高一级的标准,标准的研制对衡阳市的当前和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4.2组织体系

数字衡阳的建设由于涉及到城市的各个群体与部门,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部门利益等,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不协调。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市长工程”,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部门,依靠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开发,并吸纳广大市民参与监督才能完成。数字衡阳的建设应采用工程化的思想,建议设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合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实施重大决策;在联合机构下建立项目执行委员会和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执行,并接受专家委员会的监督,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设计和评估审查[6]。

数字衡阳的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由于数字城市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兴起的新技术,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要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使用上的方便可靠性,应该委托相关高校和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参与开发与建设,特别是湖南大学和武汉测绘学院的参与,以促进这一具大工程的优质高效完成。

4.3人才培养与知识普及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具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大量有相关技术和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开发和给护。信息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数字衡阳顺利实施的关键和基础。没有一流的开发和研究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工程质量。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数字衡阳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且其用途大部分是面向公众的。所以,这就要向普通市民群众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此,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比如,开发社区培训班、成人夜校、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等,而且应该建一个“数字衡阳展示馆”以方便市民更充分地利用它学习及获取新知识。

5建设数字衡阳测绘行业需做的几项工作

5.1在我省拟建C级GpS或现有的一、二等三角点和Ⅰ、Ⅱ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内约15310km2的D,e级GpS平面控制网和三、四等水准网。

5.2完成全市范围内1:1万全要素地理信息,衡阳市城区、各县区及各建制镇、厂矿单位规划区1:2000全要素地理信息,市县镇各建城区1:500全要素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建库工作。及协助“数字衡阳”建设的1:10000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道路交通、水系、境界、地名等矢量数据的采集建库工作。

5.3对市县级各建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全面普查工作,并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5.4开展市县级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方面测量调查工作,建立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向社会各类信息。

5.5建立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平台,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信息提供一个共同载体,是各行各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框架要素矢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

6数字衡阳的作用和意义

6.1数字衡阳的几个重点工程

数字衡阳的建设将会给衡阳市带来巨大的变化,使衡阳市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建设以下工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数字企业)工程、城市规划与管理工程、智能交通管理工程(城市一卡通工程)、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工程、网上招商引资工程、城市综合信息系统等。

6.2作用和意义

建设数字衡阳将会对衡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6.2.1可极大地提升衡阳市的形象。近年来衡阳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衡阳市的经济地位在湖南省内,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不是太高。数字衡阳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衡阳市的信息化水平,树立衡阳在湖南乃至全国的良好形象。

6.2.2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数字衡阳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2.3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之,数字衡阳的建设可以大大改善衡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提高衡阳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湖南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林晖,张宏.虚拟城市建设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家耀等.关于建设数字郑东的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88-91

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产业;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50-02

一、视觉艺术概述及文化产业的前景

视觉艺术(Visual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传统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产品、织物等设计。视觉造型采用手工或以手工为主、机器设备为辅的工艺手段。

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与20世纪中期电视媒体的出现,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领域,视觉艺术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和四维(时间、空间)。20世纪下半叶,数字软硬件不断发展更新,网络技术与设备应用得到普及,数码艺术与设计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视觉艺术的语汇,新的视觉艺术形态层出不穷:数字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数字游戏、数字影视、虚拟现实、数字出版物、网页程序界面、数字形象系统、数字广告、数字效果图、数码画、彩信……视觉艺术由传统形态上的实体化、静态化、单向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动态化、交互化方向转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文化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尽管各国依据不同的视角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文化产业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其作用得到国际间的普遍重视和认可。近年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文化由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扩大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一国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旨在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全面振兴。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战略性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列为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从政策上界定了发展重心。视觉艺术的触角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等环节,视觉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要素。“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战略先导型国家支柱产业后,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培养文化产业上市企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视觉艺术产业的定义及其发展

视觉艺术产业是以视知觉为主要满足对象,在唯美主义的意识支配下,使作品呈现表层上的、完全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以致产生商业行为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业。视觉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业等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视觉艺术产业是融合了视觉艺术、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工业生产和商品营销等的新型文化产业;也是信息化社会新型产业化道路的典型代表。视觉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其市场运作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生产、销售等环节必须有可操作性。

视觉艺术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特殊的商品,具有三重属性: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以艺术手段创作出的视觉形式,无论视觉艺术产品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交互的,都具有视觉美学价值,能够带给人们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它必须遵循商品经济规则,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再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承担着“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重要任务。视觉艺术产品的设计生产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指导。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视觉艺术产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个人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与4G网络覆盖,中国手机用户与网民人数跃居世界首位;3D电视频道开通与3D电视机、3D摄像机等硬件设备投入市场,使人们选择更多地在家中欣赏影视节目;数字办公、电子商务、虚拟社交、沉浸式娱乐、碎片化阅读等体现了数字化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式,视觉艺术产品的存在越来越具有广泛性,消费成本越来越低廉、消费方式越来越便捷,视觉艺术产业消费主体呈全民性、大众化趋势,设计范畴涉及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比特。视觉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无处不在。

与发展速度和广度不相吻合的是视觉艺术产业化整体停留在摸索阶段,配套管理滞后,视觉艺术产业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普遍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等问题;视觉艺术产业缺乏管理运营经验,项目往往缺乏前瞻性的策划与有效的营销,以及贯穿始终的良好管理与资本运作。造成一些项目因资金断链而夭折或销路不畅,造成“有行业无产业”的情况;视觉艺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浪费。视觉艺术产业在数字技术与手绘能力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脚本、情节设计与视觉形象等内容上缺乏原创,一些中小企业沦为为国外公司做“代工”,靠密集劳动赚取低廉的报酬。视觉艺术产业各行业专业人员匮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缺少管理、策划、创意、营销的高端专业人才。而每年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供与求发展不平衡。

三、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之解决路径

视觉艺术的发展不仅仅事关经济生活,还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予以重视。在现代社会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视觉艺术产业。健康良性的视觉艺术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力,其文化力甚至超过经济效益,对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影响力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视域下,思考当前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主要解决路径包括:

第一、建立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完善产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提升视觉艺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引进竞争机制,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产业基地、产业园,在修造建筑与设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贷款、产权交易、创业孵化等提供大力支持与有效指导,为优秀视觉艺术产品提供畅通的销售、传播渠道。统筹政府资金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帮助视觉艺术产业发展走出困境。

第二、培养行业人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变依靠经验、盲目摸索的现象,提升视觉艺术产业化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培养文化素养、专业业务和市场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引入艺术经纪人机制,以经纪人为中间机构构建文化市场和视觉艺术创作、生产的桥梁,整合设计、创意、生产、销售、推广等各个要素,实现视觉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并提升视觉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其它附加价值。

第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发展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产业和品牌,鼓励视觉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髓和优越性。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取缔网络和手机等传播渠道上的文化垃圾,创建绿色清新的行业环境。

第四、以文化为本,创造高品质视觉艺术产品和品牌。中国有着历史悠久而丰富绚烂的文化与艺术,为视觉艺术产品内容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视觉艺术产业的策划、设计人员应立足本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优势,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为基础突破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具有时代精神与新鲜面貌的视觉艺术产品。

第五、产学研结合,将艺术设计类高校学生的暑期实践、毕业实习与视觉艺术企业的项目相结合,教师与企业策划师、设计师、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培养建设视觉艺术产业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国视觉艺术产业的腾飞。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