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3:09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5-01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比如《敬畏自然》一文中,自然界的事物千奇百怪,令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可以通过借助课外书本的知识普及,或将科普类的文学资源《大自然的语言》《太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文章引入到自然界中,引发学生对自然界所发生的事物的思考,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教师再将案例有机的融合到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再如吴承恩的《美猴王》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角色进行评析,这样则可以展现孙悟空打妖怪的情景,使学生通过感受孙悟空斩妖除魔、猪八戒胆小怕事、妖怪邪恶等的形象,领悟角色的正确形式。正如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观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更应该重视“案例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设计好教学目标,让“案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张立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11,09(11):22-23.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2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较少,很多学生真正接触英语语法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因此,初中,可以称得上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构筑时期。 初中英语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英语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的时期,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兴趣会发生突出变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此同时,他们的脑海中也积累着大量的疑问。他们渴望交流,渴望问题得到解决,渴望获取新知。

在这个特殊的解读时期,英语教学须考虑到学生自身发生的改变,他们的形象思维也逐步被抽象思维所填充,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一阶段,是他们接受新知,学习兴趣高涨的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教学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带动学生融入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对一些语法与词汇产生兴趣,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便能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因此,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教学,教学效果会很显著。

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融合

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且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将语法教学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相融合,在教学实际中遵从初中英语语法教育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原则,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两者融合的原则

1. 在交际教学中发现语法

语言是为沟通交际服务的,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就是遵循交际原则,让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学生需直面语言环境,在真实的场景下,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交际原则的指导下,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发现语法规则。

2.了解文化背景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有所了解,增强语言文化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差异显现出来,引导并教给学生在不同的场合用怎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哪些话题是可以讨论的,哪些话题是不可以讨论的。

3. 趣味性教学

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将课标内容划分层次,使教学富有层次性,由表及里,让学生可以充分吸收语法知识。语法教学需讲究多样性,采用多种形式,例如举例、练习、讲解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体会多样性的前提下体会英语语法学习的规律。

4. 反复记忆

英语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初中学生记忆力较强,在此前提下,教师如果遵从科学记忆的规律,进行反复性教学,便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主动性,能加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二)两者融合的案例分析

真正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分析,尤其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需寻求一些好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既明白语法知识,又懂得语言的实际用途,将语言应用于实际。

在进行语法“be going to”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比如让学生谈一下假期安排,教师可提供给学生部分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交流讨论,如,学生之间可互相提问whatis tom going to do ?学生通过各自之间的语言交流活动,互相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交际功底。

学生在进行语法练习时,不要只关注语法形式的准确性,而不关注句子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学生需要一个语法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语法是为现实交际服务的,仅知道语法,而忽视了句子本身具有的实际意义,是没有效果的,学生需要在学习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将所学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句子具有正确的现实意义。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3

关键字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39-01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文言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文言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

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就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浅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

1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象、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3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3.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3.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3.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3.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4

摘要: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传统教学中由于没有注重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建立,这就造成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新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将导学案的方法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就比较有利。加强初中英语导学案的编写体例的完善性,就能对导学案的实际应用作用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案;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5-01

导学案的应用对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对英语教材以及课标等深入研究下,进行导学案的科学化编写,就能真正有助于促进导学案作用充分发挥。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以及原则的遵循研究,就能对初中英语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原则及反思分析

1.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原则分析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相应科学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导学案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应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引导作用,在设计编写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循针对性的原则[1]。对导学案的编写要能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让学生对英语课程内容能提前预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只有将导学案的编写针对性实施,才真正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中的梯度性原则要严格遵循。在实际的学案内容设计中,就要进行设计成几种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拓展,在学案任务的设计程序要照顾到多方面学生,可让学习程度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对英语单词进行记忆,在导学案的编写设计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要加强重视,在这一方面就要能加强重视,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导学案编写的科学性。

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可操作原则遵循。英语教学中的学案作业有的是软任务,学案预习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就要注重可操作性原则遵循,这样就能对软工作的检测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原则遵循,对学习的目标要紧密性,在基础知识的检验以及基本技能训练要能加强[2]。老师在实际题目的编排方面就要注重从简单到困难的原则,对学生的选题自由度要能加以体现。

2.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反思分析

初中的英语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注重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加强重视,对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初中英语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在语言的知识上要加强重视,对英语的语音以及词汇、语法等相应基础知识的设计要科学化,对一些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要及时性纠正。英语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B只是依据着课标以及教材,还要对教学的对象能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将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得以保证。

英语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教材内容要全面性体现,在编写学案的知识点不能出现遗漏的问题。在对教材的合理化整合目标上要加强重视,以及对课时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加以适当删减,保障教材和学案的结合度强化。在这些层面得到了重视,对导学案的编写效率以及实用性才能有效呈现[3]。

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尊重尤其重要。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亲历亲为,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性、创造的尊重。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时时用积极的语言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正是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的有效体现。

二、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措施探究

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设计要注重策略的科学性实施,在编写内容方面,对导学案编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加强。可结合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结合,对导学案的打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和学生比较适合的学习规律以及难易程度的导学案内容进行了确定[4]。在编写的形式层面,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结合,对导学案的编写初步形式形成了,比较注重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学习技能以及方法过程等素养的提高,在导学案的编写应用下,对学生的英Z学习方法的总结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对于课程内容what’sthematter?Sectiona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身体的各部分词汇学习情况下,让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情况进行谈谈,让学生能了解更多的医学常识以及常见病的处理方式。这些内容对青少年的卫生知识丰富就比较有利,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课程中比较核心的语言就是“askandanswerabouthealth”。学会用“what’sthematter?”可让学生通过这些语言的应用来询问他人身体状况。通过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绷带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疾病的表达方式,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结对练习,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任务的训练巩固所学的基础语言材料:ihavea…Youshould/shouldn’t…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熟练化掌握。

初中英语导学案编写的评价教学方面也是比较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将评价的标准加以明确化,可通过分级制评价策略的应用,对导学案进行目标的分层设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编写导学案[5]。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将导学案当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重要依托以及进行调整,对导学案进行优化处理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目标,这样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就要注重分层实施。在小组评价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小组的教学设计科学化要加以体现,以及对师生互评的策略加以应用,通过这些评价教学的导学案编写,就能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导学案的编写要注重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从多方面加强导学案的编写科学性。初中英语课堂上科学的运用导学案,就能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对英语课堂的氛围也能良好营造,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蓝玉.高中英语中导学案的设计策略[J].广西教育.2016(34)

[2]史慧玲.浅谈高中英语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3]范歆h.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33)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5

一、英语学案设计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缺乏课型特点

在设计英语学案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抛弃学科特色或同一学科中不同课型的差异性,完全按照统一模式设计,这样缺乏课型特点,也不利于教师设计学案时发挥创造性,束缚了手脚。

(二)缺乏自主探究

英语学案设计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学案完全等同于练习题。学案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巩固习题,它对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显著的,但是把两者等同起来,这样会使学案失去其重要的“导学”功能。

(三)缺乏整体思路

英语学案设计中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只关注微观的学案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对于学案设计的探讨更多地局限于课时学案。设计学案时,既没有单元意识、年级意识,更没有把初中整个阶段作为整体来考虑的意识。

(四)缺乏文化渗透

虽然英语学案设计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从音标到单词,从词组到句型、语法,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面面俱到;但是却普遍缺乏文化及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学习一种语言,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还有学习语言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二、英语学案设计的四点改进措施

(一)英语学案设计强调“突出课型”

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种类的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它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承载着不同的微观功能,课型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学案设计的多样化。

总的来说,课型的学案设计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立足学科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不同的教学任务来设计。切不能忽视了学科中不同课型的差异性,搞形式主义或一刀切,应当充分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或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性强”

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案则是学生通往自主学习的桥梁,学生可以根据老师设计的学案,自己查阅教材学习,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英语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培养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在主观心理因素上下工夫。其次,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也应该扎实打好音标关、单词关、语法关,为学生授之以渔。学案导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有益实践,这种充分发挥能动性、自觉性的主动学习,具有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

具体而言,如何使英语学案起到导学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必须具备“易学、趣味、渐进、实用”四个特征。首先,内容的难易程度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过难或过易的任务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次,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生动有趣,如英语小故事、幽默的文章或是英文歌曲等。再次,所选材料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适合学习者自学,初一年级打好音标关,初二年级建立起语法体系对于学生自学英语是两大有力保障。最后,实用性应该体现在选材上,如选择与考试类型一致的练习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试能力,同时选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语言素材增强实用性。

(三)英语学案设计贯穿“整体思路”

众所周之,教案的设计分为宏观教案和微观教案。前者是针对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是初中阶段的设计,如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等;而后者的关注点是单元或者是课时,可以是一两周课程的设计或者是45分钟课堂的设计。从设计者看,前者多是由教授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师共同设计;后者是由独立的教师个体设计。

学案的设计也应该有宏观和微观意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宏观学案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考虑自身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并拟定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微观学案则应当基于宏观学案来设计,宏观学案也应该在课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得以修正。在初中阶段英语学案的内容选择上,应树立起整体意识。

(四)英语学案设计体现“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语学习也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6

一、分科教学实验概况

这次改革试验设想早在51年就提出了,到1953年,中共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数学的报告》中提出:“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决定中小学语文、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样,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分科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55年秋季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1956年秋季全面实施,到1958年停止实施。

这次改革中编写的大纲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人教社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陆续出版了《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并编写了各科教学参考书。

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汉语课和文学课都自成体系,分别成为性质不同的独立学科。于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为了落实加强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1957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草拟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对初中、高中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及内容都作了明确说明。这份方案,尽管只是个草案稿,但比较具体,也切合实际。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规定太细,缺乏灵活性。事实上,这个文件并没有正式制定出来,没有实施,也没有编订相应的教材,分科教学试验就停止了。

二、分科教学的成绩与问题

通过将近三年的改革试验,分科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少问题。从成绩方面说,首先,师生对分科教学的形式是欢迎的,对汉语、文学课本是喜爱的;其次,由于教材内容具有相当的难度,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广大教师边教边学,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劲头很高。从问题方面说,(一)文学教材分量过重,大纲对学生掌握的作品及文学史知识要求也偏高,脱离了中学教学的实际。(二)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训练的要求注意不够。(三)文学课和学生写作训练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四)汉语课本内容缺乏重点,主要次要等量齐观;叙述比较呆板、枯燥,缺乏品味;有些例句不够典范;练习缺乏多样化,还不能很好地指导语言实践。(五)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中教材从古到今编排,学生学习很吃力,教师教也感到困难。

三、分科教学形式值得借鉴

综观50年代语文分科教学,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是,这种分科教学的形式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

关于语文及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人们长期以来存在认识分歧,且论争不休。从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探索到90年代中期的大讨论,直到21世纪初期,基本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语文教育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二元对立争论中生成的,是语文本体论认识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汉语、文学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进行教学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推理,然而,我认为,采用分科教学更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质。这里的分科仍然是单指初中阶段进行分科教学,小学、高中阶段则不进行分科教学。因为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汉语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汉语言的基本知识,通过大量练习能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言语活动,同时在学习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汉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汉语教学应当以小学六年的语言积累作为基础。而高中阶段是在小学、初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在文学教学中同时注重语言训练和作文训练,这样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扎实训练,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才能得到鲜明地体现,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

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是“语言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统一,它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自巨额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方法。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化鉴赏能力。”要有效地达到这样的目的,初中阶段进行汉语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地教给学生汉语知识,在系统学习汉语知识的过程中领略汉语言的文化特点,如汉字文化,成语的文化内涵等。而通过初、高中的文学教学,既能通过阅读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言本身的理解,也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在注重人文性培养的同时,注重工具性特点。只是两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既掌握汉语言这种工具,又在文学的熏陶中涵养了人文素质。

(三)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这就决定的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必须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但是学生如果不自觉地学习语言,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不会自动提高,而只会停留在很初级的水平。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甚至比较精密的程度,光靠自然习得是很难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语言能力的原因。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阶段以识字、写字和词汇教学为主,是通过阅读文章来认识汉字和积累词汇,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分科教学。识字、写字、学词、阅读、说话、写话等应当同步进行。而到了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汉语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硬背名词术语,而是通过比较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汉语言的特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在写作中也能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材编写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7

导学案初中英语

一、“学案导学”的产生

多年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用大部分的时间将语言知识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听、记、背、练。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教导下,学生不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效果往往不好。由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推出了“导学案”模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角色观念,关键是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做到位。导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二、初中英语导学案的作用

(一)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导学启思作用

新课导学案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自主预习,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从单元主要单词及短语入手,独立查阅资料,完成在导学案的“自主预习”环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组内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过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才能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通过对短语的认识,我们引导学生过渡到“合作学习”这一块。学生根据口语导航所提供的情景,完成对话,达到“会说”的目的。“精讲点拨”环节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语言知识。“当堂检测”部分是通过选择填空、句子翻译和基础对话问答等练习形式,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

(二)导学案在课外的巩固辅助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加大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的量,特别要注意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学习者首先需要有一定语言量的输入,经过自己的内化然后生成自己的语言,最后达到一定量的输出。因此,复习阶段的导学案主要由“阅读拓展”和“写作练习”两部分构成,让学生课后复习完成。“阅读拓展”选择与课文相关话题的阅读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下一步的写作训练提供了量的输出,可谓一举两得。“写作练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根据图示和提示词写出恰当的句子入手,让学生把课堂知识落实到文字上。第二阶段为短文写作,学生在经过完成了阅读训练和写句子的积累之后,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

三、初中英语导学案的使用

(一)英语导学案的运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有使用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导学案的内容来自于教材,只有仔细认真地研究教材,才能设计出科学的导学案。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注意取舍,这就要求教师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该拓展的拓展,不该拓展的不要额外地去增加学生的负担。设计导学案一定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让教材服务于我们,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其次,教师要有把握学生和驾驭学生的能力。使用导学案的主体是学生,要想科学地使用导学案,教师必须有把握学生和驾驭学生的能力。学生按成绩分成不同层次,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导学案,让好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后进生消化得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目标明确、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兴趣自然高涨,学生必然会勤有所得、劳有所获。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切忌一刀切,好、中、差一个样,这样必然会扼杀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在因人而异地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不是说说就可以的。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教师带着极大的耐性和热情,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是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和品德。

(二)学生应知的使用英语导学案的方法

用好导学案可以使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了凭借,从而大大提高学英语的效率。以下从四个关键环节,谈谈使用英语导学案的方法。

1.针对背诵(reciting)环节,用足功夫。

数理化是靠做题做出来的,语文是写出来的,而英语是背出来的。过来人都知道,背诵的的确确是学好英语的捷径之一。按照导学案指定的内容,背单词,背精彩句子和段落。一定要背出来。利用早自习和其他零散时间咬紧牙关强背下来。天天坚持,多多重复,渐渐地你会觉得背诵是容易做到的。况且,背诵越多受益越大,多多背诵,终身受益。

2.针对个人自学(self-study)环节,潜心努力。

一定要查词典查资料。对于所列单词、词组不可放弃不做,亦不可照抄他人。对于图表、问题也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出答案。对于其他各种具体要求都要一一利用工具,潜心思索予以解决。英语导学案中惟有此环节能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全部正确答案。潜下心来挑战极限吧。

3.针对小组合作(group-study)环节,表达自我。

个人要充分动脑筋,并勇于展示自己。小组合作是指个人在课前独自努力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在交流中提高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前拿到导学案时就要先试做一下。然后在课堂上经过小组内人人呈现各自的结果,从而使每个成员都得到提高。若要从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获益,最终还是要靠各位同学课前充分的准备。

总之,要高度认识英语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相信通过“英语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8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便是千余年来文学积淀下来的珍贵果实,其中蕴含着不可抹去的艺术性美感。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效率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因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历史现状名师案例

一、文言文教学历史回顾

(一)古代文言文教学

众所周知,文言是古代通用的书面语,科举考试也是以文言考查,因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文言占了主导地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私塾教学的情形:“他(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嗯,千杯未醉嗬~~……”。[1]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古代私塾的文言文教学以诵读和背诵为主。

(二)新文化运动与文言文

19世纪末,晚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创办新的学制,开设新式学堂。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教育的变革,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对当时的学校教育造成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四月,又规定截止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语体文。[2]新文化运动确立了白话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当然这个时候的文言文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串讲和背诵的方法。

(三)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初,中学的文言文已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没有对初中学生提出学习文言文的要求。进入20世纪60年代,语文教学开始改革。文革结束以后至上世纪末,文言文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做法如诵读、背诵、串讲、翻译等。

(四)新课标后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成为新世纪初叶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3](2012年最新修订版此处无变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熏陶、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等,所选文章更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哲理性,更加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4]

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段重要里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和道德情感发展完善的基础阶段,理应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实际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有: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的单一;学习兴趣不浓等等。一些中学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只将教学目的定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而忽视了文言文所反映的深层内涵;串讲法也使得教师很辛苦,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且客观上,文言文年代已经久远,学生对这些现代社会不复存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总感到有距离,进而不愿意深入学习文言文。[5]

三、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名师案例赏析

(1)沈蘅仲老师在教文言文时,教课文为主的同时,经常补充一些辅助资料和有关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把书读活。如他在教苏询的《六国论》时,由于学生对战国和北宋的历史知道得比较少,就摘选了有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补充了两篇其他作者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阅读。在教文言文时,沈老师还引导学生从读过渡到写,通过写使学生加深对读的理解。如读了三篇《六国论》以后,引导学生来写多种文章,如阐述课文内容、对几篇不同观点的《六国论》做比较的等等。沈衡仲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读写课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学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书本知识。[6]

(2)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好方法。例如范晋设计了独特的“三步教学法”模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第一步中作业本的设计要求:本子纵向分成四个部分,最左边抄写课文;第二部分是课文翻译;第三部分写下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字、词、句的解释,内容、思想的理解等方面的疑惑(以上三个部分必须课前完成);最右边的第四部分是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和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修正(课上或课后完成)。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且作业设计新颖实效有趣。[7]

四、对策及结语

通过对这些名师优秀案例的学习,以及自身一些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第二、在教法和学法上创新是重点,重视诵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归纳比较积累知识等;第三、把拓展课外相关阅读作为补充等等。

总而言之,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吸取前人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予以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的“教法”与“学法”,最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赢,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0-51.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9

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主要表现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负担与理论转化为操作。所以针对相关可能遇到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让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变得更为优秀,从而使教学课堂变得更有特色。关于相关策略的探讨,本文就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问题的探究。

一、课前准备,调动兴趣

就初中语文教学目前的情况而言,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针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是针对学生而言,提前准备和调动兴趣。这两点在新课程的标准中是缺一不可的,形成了有关学习成果的热点,教师与学生在双重配合的情况下,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自主。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相关的准备工作,针对课堂上即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搜集,从而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而获得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资料。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面获得多渠道的知识。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保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早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最新的资料。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学习到民风习俗,在对大自然的感悟过程中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到的知识应该是全方面的,从而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语文教学方面真正达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体会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和知识,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习资料的准备要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生动性。例如,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地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例如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地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最好也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从而使资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日常科学道理,这也会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兴趣。总的而言,学生学习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该学科学习,这就从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语文课堂的创新,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中获得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就愿意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从而学习到更多相关的知识,在这一门课程上也获得一定的成绩。

二、学生主体,提高能力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教为主体的,因此,学生很少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是在旧有的教学环境中的弊端,目前为了创新性学习,我们要改正这一方面的主体,在这一方面进行改正,要真正让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普及相应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通常而言,学生在思索上考虑的问题会具有各种答案,能力上学生一般也比教师强。因而,教师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引,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获得该有的学习知识,这也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应该做的。另外,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高性,不仅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去指导学生,也需要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自身去提高相应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学习中,如果能够处于主体地位就会提高一定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考虑的东西也变多了,积极性也增强了,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不断地提升,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在对于学生提高能力方面需要下一定的功夫,从而使得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能力方面获得不断的更大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扩充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的这种方案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提高相应的能力。

三、优化模式,提高成效

就目前的课堂学习来看,与传统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在模式的优化方面,教师能够做到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过去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圈,因而从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教为主的这种模式,很多学生并不愿意投入到教师教的这个环节中来,在课堂的学习中,效率也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以后也并不理想,教师对于这种情况,变得很苦恼,在相关探究问题以后也发现了模式优化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顾自己教,应该让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相关的教学课堂上有一定自身的改正与巩固。这也需要教师在对待个体差异的学生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好学生的成绩也要让成绩差的学生得到一定的提升,双方面提高学生成绩,这也是模式上的一种优化方案。

在提高成效的方面,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小组讨论,从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讨论过程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一过程,也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针对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沟通与分析解决。目前而言,教师在对学生的了解,也要进行一定的增强,针对个别差异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过程。在这种基础上,需要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兴趣引导到教师身上。学生一旦将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就愿意去听从老师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案篇10

1前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日益广泛。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及文字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生动的学习材料,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2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对学生语言欣赏能力产生削弱

多媒体网络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代替传统教学,课堂上不停转换课件,使学生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语文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是欣赏精彩视频。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通常无法割舍精彩视频。课本中文章没有熟读,就急切采用视频对学生亲历体验进行替代,这将使语文课成为电视剧欣赏课,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明显削弱。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对语文材料的理解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任何其他的方法无法实现此目的,因此应加强学生对文字认同与亲近感的培养,而不能只以幻灯片去满足学生的感官愉悦。

2.2对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产生妨碍

教师一般都是预先对课堂教学路径做好计划,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目的,所以,教学应结合课堂进行动态呈现,相应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才能实现生态课堂形式的教学,任何固定模式的教学设计,都会对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进行抹煞。基于对多媒体技术的机械运用,在教学中遵循预设程序,严格推进实施,当学生答案与课件预设答案产生不一致时,教师就会设问引导,让学生答案与课件设置的答案保持一致。多媒体的死板对学生创造力具有不利影响,学生在被动接受时,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版的“满堂灌”,针对多媒体的丰富内容,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诚然,教师始终主导教学,但并不盲目,而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就是必须基于教学目标与学情相结合进行开展。学情不止是教师在课前已知的,也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事先未知所呈现的内容。教学不重视学情,将全部教学内容装入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就成为电脑操作员,将明显削弱其主导作用。

2.3学生无法接受流于形式的教学

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采用多媒体只是对课堂气氛进行活跃,从而提高教学容量。为对教学气氛进行调节,加大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基于此才能深入掌握学习内容。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时,没有深入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在课件中掺有很多问题与练习,这样使学生顾此失彼,影响教学效果。

3初中语文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3.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应正确处理好

要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是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应处理好其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教学所需,对教材认真研读,对教法详细设计,重要部分应采用多媒体,使多媒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化多媒体教学环节。在学生介绍、视觉语言、课文介绍语言三者的对比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适宜发挥其作用,明显增强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3.2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应明确

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求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适宜的教学情境,协助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关联。对于知识而言,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其积极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使其主体性得到体现,才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