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十篇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十篇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4:08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1

国际劳工组织这样定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在实际操作中用通常的作业耐性即普通的操作速度、无疲劳的持续工作和对噪音、速度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忍耐度评定个人成绩,增强残疾人自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潜在能力,帮助残疾人接受残疾事实,确定合理的职业方向。

通常地,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对残疾求职人员的知识水平、自身能力与技能、兴趣倾向、人格特征和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实施测量和判断评鉴的人事管理活动,以评估其实际能力和发展途径,分析其职业适合方向,为其提供职业选择的手段与方法。

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是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它能帮助残疾人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与兴趣,发现自我潜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残疾人职业能力专项测评,也可为企业找到适合该岗位的残疾员工。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但国家在残疾人就业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仍有不少单位明确表示愿意招收残疾员工。然而,由于多数残疾人求职者对自身能力及潜质缺乏了解,对自己适合何种岗位一无所知,对自身职业发展也没有计划,或者职业理想缺乏可行性,只能盲目就业或勉强就业,这不仅造成当前残疾人就业难,而且就业后也不稳定。

因此,要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关键之一在于通过对残疾人进行完整的职业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提供此类服务也就成了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机构的基本任务。

北京市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现状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能力的评估工作开展较晚,2008年之前有关残疾人的职业能力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2008年,北京市就业服务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刘艳虹教授合作,开始了专门针对北京市聋人和肢体残疾人的系统职业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2009年,中国残联将“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开发”提到了研发项目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取样。2009年底北京市《残疾人职业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和取样工作基本完成,随后在北京18个区县展开实际测评。

截至2011年,北京市就业服务中心完成测评人数300人左右。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评估科对166名在训学员进行了职业能力评估,并指导各区县尝试了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残疾人学员进行了职业指导规划。

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存在的问题

运用《残疾人职业适应性量表》对残疾人职业能力进行评估,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在了解残疾人的通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日常工作中宣传较少,工作推广不够充分。以北京市为例,仅市残联就业中心与体训职培中心可以开展较专业的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一年可评估的人数总共在500人左右,区县评估人数较少。还有部分残疾学员甚至是残疾人工作者对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不是十分了解,不够重视。

从事职业能力测评的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也参差不齐。北京18个区县从事测评的人员80%是就业所人员兼任,无法专职从事能力评估工作,使测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引导不够,评估前与残疾人就测评的内容意义等沟通不充分,存在盲目测评、影响测评准确度的情况。北京市18个区县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放在就业指导部门,职业能力评估的时间相对较长,以找工作为目的的残疾人没有太多时间或者不够重视职业能力评估的作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职业能力评估,导致测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状况。

评估后的支持工作在实践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重评估轻指导轻后续服务的情况。部分区县的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通过评估得到理论结论的层面,后期基本上没有跟踪服务和调查,也就谈不上了解未就业残疾人的就业意愿,对其进行就业心理辅导。这样一来,能力评估不仅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会反过来影响残疾人对职业能力评估的信心和兴趣。

如何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

首先要做好对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的宣传推广工作。

人才测评,特别是关于学生的测评在就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和宣传,但在残联系统中,职业能力评估和服务尚未得到残疾人群众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应尽快在残联系统的就业服务机构中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宣传和推广该项工作,使广大的残疾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能够从中受益。

其次,应加强残疾人职业测评及职业指导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残疾人职业指导队伍职业化。

职业评估及指导本身是一门边缘叉学科,职业指导人员不仅需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还要掌握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组织行为学等与职业指导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目前,在残联就业服务系统中,对职业评估及指导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基层残联中,受过系统职业指导培训的较少,无法为学员提供系统性的职业指导服务,缺乏必要的建档管理和跟踪指导。这些势必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必须要重视残疾人职业测评及指导工作,建设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水准的、有职业化水平的残疾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

第三,应重视测评前的引导工作。在测评前,评估工作人员应与残疾人朋友充分沟通,强调职业测评的意义和目的,打消其思想顾虑,说明测评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对残疾人的测评及职业规划指导,不仅要注意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注意心理层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只有取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测评结果。

第四,应重视评估后的支持工作。得出理论上的结论不是目的,在测评后,评估人员应更加注意对残疾人背景信息的收集。特别是还应就被测者的兴趣、爱好、个人及家庭情况、志向追求、就业打算、个性喜好、相关经历等问题进行个别访谈。通过访谈,收集更多个人信息,进一步了解个人的特点、长处,预见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扬长避短或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只有做好了这些后续性的服务工作,才能达到测评的根本目的,真正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另外,评估工具应更加完善,逐步向专业基础能力、专项职业岗位能力测评方向进一步开发。

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职业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且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能力测评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测评:职业岗位能力的测评;专业基础能力的测评;通用职业能力的测评。因此,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可以在《残疾人职业适应性量表》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合适的岗位,开发专业基础能力和专项职业岗位能力测评工具。

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

与职业技能培训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指对有一定的就业条件而未就业、需转换职业和已就业需要提高技术水平的残疾人所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它包括就业前培训、岗前训练、转岗训练和在职训练等,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盲目培训、培训后难以就业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些培训学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完全没有打算,这种对未来职业的模糊认知、感性理解甚至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无规划状态,是导致学员项目报名的盲目性、专业学习的懈怠性以及就业阶段的迷茫和随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能力评估与职业指导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有必要在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环节融入职业兴趣、职业人格测评。对报名的学员首先应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特征评估,帮助学员及时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个性,以此为基础,科学地选择专业项目,避免盲目培训。

在学员入学一定阶段后,通过专业能力评估,及时了解学员经过一定时间的技能培训,其能力提高的程度以及对培训计划的适应情况。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员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对于不适应培训项目的学员要及时沟通,了解原因,及时改进或改变原有培养计划,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2

1、到2015年全市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高危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筛查率≥80%;

3、高危儿、残疾倾向儿、残疾儿管理率100%;

4、各种资料数据上报及时、准确率100%。

二、实施措施

(一)明确职责

1、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市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残疾倾向儿早期干预和残疾儿康复的实施工作。

(1)成立业务技术指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网络成员例会,对网络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并利用例会收集有关工作数据和资料。

(2)对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高危儿分别在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追访和干预。

(3)对各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和追访出的残疾倾向儿与残疾儿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4)定期向市卫生局汇报全市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残疾倾向儿干预和残疾儿康复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协助卫生局做好质控工作。

2、市直接产医疗机构:负责做好本单位出生的高危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建立出生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筛查、登记、报告制度,要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和高危儿评价纳入产科工作常规并由专人负责,对筛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及时进行登记、填卡,定期上报。

3、乡镇卫生院、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本辖区内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建立出生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筛查、登记、报告制度,要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和高危儿评价纳入产科工作常规,把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童筛查纳入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并由专人负责,对筛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及时进行登记、填卡,定期上报。减少和预防我市出生缺陷儿和残疾儿童发生。

(三)、开展培训

1、培训对象:市直各接产医疗机构妇产科医师或助产师、各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产科医生、儿保医生。

2、培训内容:

(1)残疾倾向儿童的界定

(2)5项简易筛查法

(3)残疾儿童的界定

(4)出生缺陷的界定

(5)信息资料收集与上报

三、督导评价

1、督导评价内容

(1)相关技术掌握情况

(2)相关资料的完整性

(3)高危儿、出生缺陷儿、残疾倾向儿和残疾儿漏报率

(4)高危新生儿的回访率

(5)残疾倾向儿干预和残疾儿康复效果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3

一、总体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最终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总结测评工作。通过整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觉把学习培训成果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整改落实阶段的方法步骤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2009年6月15日至6月22日,共8天)

具体要求: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本单位操作性强的整改落实方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相关领导、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公布,做出公开承诺。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2009年6月23日至7月19日,共27天)

1、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1)自主创新问题

残疾人事业自身的创新不足。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残疾人工作,探索新途径,丰富新载体方面有待加强。

(2)工作作风问题

一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职工、深入残疾人中调查研究不够。

(3)人才队伍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增多,对我们队伍的综合素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的队伍在如何履行好职责、发挥好职能、提供好服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4)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残疾人技术培训需求大,很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不能充分就业。弱势群体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

2、办好一批好事实事。

集中力量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一批如教育就业、医疗保险、残疾人康复器具配置等涉及民生方面的好事实事。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对现有机关工作制度进行系统清理。在保持现有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对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和机制体制要进行改革,该废除的废除,该调整和完善的要进行调整完善,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推行“五制”,力求整改实效

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整合民力、维护民利重点,扎实推行“五制”即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销号整改制,确保整改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具体要求:

1、结合整改落实方案,对征求的意见、建议和查摆出来的问题认真分类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和明确、具体、量化、规范的要求,将梳理出的问题提交班子会议研究,确定责任领导、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科学确定整改承诺事项。

2、对需整改的问题逐一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排出进度,明确时限,限期完成。建立公开承诺台账,实行承诺登记、完善销号制度,确保承诺事项逐项得到落实。

3、落实好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销号整改制,认真兑现整改承诺,让群众从承诺的兑现中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效。

四、做好整改落实阶段小结工作(7月20日至8月2日)

对照学习实践活动第三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自查督查工作。一看整改落实方案内容是否全面,达到高标准的要求;二看是否集中解决了一批问题,人民群众反映较好;三看是否创新体制,构建了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看是否推行“五制”,落实效果良好。

五、做好总结测评及后期有关工作(2009年8月3日至8月15日)

1、搞好活动的全面总结。

全面系统地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基本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委确定的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对照本部门本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成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4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善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就能够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体育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体育以特有的魅力吸引残疾人的参与,广大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展示才华,加深理解,增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对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要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场地设施器材缺乏,残疾人可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有限,严重挫伤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时候,都将残疾人设为免测人群,无法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体质健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是传播正确残疾人体育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殊体育教育经费缺乏,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保证,教学手段无法实施。教育未能学校体育承担起为残疾学生传播正确体育理念,增强残疾学生体质,推动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对残疾人实行“阳光体育”,其实就是残疾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肢体患病的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就大大减少,这将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连的人体其他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相应下降,这不仅仅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下降,又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情绪低落,更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通过锻炼,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顺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人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发展残疾人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残疾人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案为:

 

第一,对残疾人开展“阳光体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在残疾人中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的“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残疾人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残疾人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正常人从事的项目,开发适合残疾人可以从事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第三,对残疾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体育教师将发挥“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残疾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例如:可以要求残疾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盲人乒乓球、轮椅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每天再加上早操及课间操,正好符合“阳光体育”的活动宗旨。

 

第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思路,活跃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阳光体育运动。在时间上、内容上、场地上给予保证,将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将学习日体育活动延伸到节假日,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为一体,全方位地为残疾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运动,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符合特殊教育体质健康监测标准要求,让全体残疾学生走向阳光,心理健康。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大学生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功能缺陷或障碍的接受专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主要包括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仅为58.1%,比普通大学生就业率低32.8%。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业质量和更高的就业满意度。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强。现有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多限于普通大学生,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从残疾大学生角度出发,采用自编的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研究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

开展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综合国内外就业能力研究,形成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初始调查问卷(42个项目)。经过预测试后,对量表进行优化处理,形成正式的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分为四个因子,分别是因子一“职业认同”,包括6个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因子二“适应性”,包括5个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对自身与职业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特征的认知;因子三“人际交往”,包括5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内外关系的能力;因子四“人力资本”,包括4个项目,涉及学业类资本、实习类资本和非学业类资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为0.91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均在0.80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利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的各拟合指数:χ2/df=2.686,RmSea=0.051,RmR=0.06,GFi=0.92,nFi=0.917,CFi=0.952,iFi=0.952,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以及残疾大学生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研究从“就业难的原因及其重要性排序”、“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通过高等教育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选取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2017届大学生,共发放测量量表和问卷各330份。实际回收各296份,回收率89.7%;其中《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有效卷288份,《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有效卷282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3%和95.3%。所有被试按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匿名。采用SpSS21.0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有效卷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对《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有效卷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

1.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2可知,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均值为3.039,在最高分为5的标准下,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的得分范围为2.987~3.103,其中适应性得分最高(3.103),职业认同得分最低(2.987)。

(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关于就业难的原因。

从表4可知,被调查的残疾大学生除了赞同就业制度不完善、就业机会不公平相对较多外,还认为自身就业能力欠缺、缺乏工作经验等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中认为就业能力欠缺的占72.3%,缺乏工作经验的占74.4%。而认为就业期望值太高的占34.7%,不再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从表5可知,将个人就业能力不足归为自身原因的残疾大学生占总体的34.2%,认为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占33.7%,社会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影响分别为22.8%和9.3%。

4.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图1是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比较。残疾大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在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职业认同方面作用较大(用柱1表示),分别为52.3%和49.5%。以柱2表示学生自评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即学生自评欠缺的就业能力,分别有62.3%、50.3%和27.6%的学生选择人力资本、职业认同和人际交往,表明高等教育已经在这些方面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又以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为重。以柱3表示学生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有64.2%、50.9%的学生选择了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

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在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影响不足及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学生一方面认为高等教育对提升个人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影响很大,也是自己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另一方面认为高等教育在培养这两种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5.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表6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从表6可知,学生自评对其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学校教育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和实训、专业设置,选择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47.1%、46.2%和38.9%。另外,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分别为28.6%和26.5%,说明较大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而选择教学管理制度和学业评价的学生相对较低,分别为16.5%和9.3%,说明影响不大。

四、讨论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在最高分为5的标准下,平均分为3.039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残疾大学生生理缺陷影响其就业能力。如视障学生不能从事视觉设计工作,听障学生不能顺畅沟通,而肢体残疾的学生工作活动范围受限。二是长期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导致残疾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和对职业认知的迷茫。在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本、职业认同、适应性、人际交往等四个因子的测量中,职业认同得分最低,平均分只有2.987分。三是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分别有62.3%、50.3%的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在对学生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表明高等教育这些方面的工作尚需切实加强。

(二)高等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残疾人高等教育要符合特殊教育的需要,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原因有二:首先,我国残疾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迟缓,残疾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中等特殊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根据残疾人具有的生理补偿特点进行专业设置,例如普通高校“针灸推拿”专业中涉及的“中医针灸”课程,会给视障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视障生触觉方面的生理补偿特点,开设“中医按摩”,专业课程以实践技能学习和操作为主,强化感性认识。

2.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认同。

Fugate等人指出:“在所拥有的资本因素、知识、技能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对职业自我有清晰了解的个体拥有更高的就业可能性。”表明对职业特性认识越明确的学生,在就业中的定位更准确、准备更充分,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更大。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使用各种测评工具,在分析自身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搜集和分析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展望未来社会的职业变化和需求,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把握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3.创新培养模式,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1)重视基础课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搭建宽厚基础知识与扎实专业训练相统一的平台。良好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大的技术迁移可能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个人能力和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设置改革,应对市场需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艺术设计、绘画、中医按摩等专业领域,而服装、动画设计、园林等专业也涉及以上专业的理论或技术,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设置多个较宽泛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专业。例如可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整合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新的宽泛的技术应用性专业――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专业。

(3)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以职业描述为职业技能专业课程设计的起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情景,增大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环境、培养岗位技能。鼓励教师进企业进修,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实践课程建设,实施“双证书”制度,增强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

五、结语

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由职业认同、适应性、人际交往和人力资本等四因子构成;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校教育因素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和实训环节;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人力资本能力比较欠缺。

结合调查结果,高校在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精确地觉知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和素质,提高职业认同水平;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职场的机会,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3]徐超.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9).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康复训练;身心康复;肢体障碍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肢体障碍的的大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开始备受关注,伴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和高等化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还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生理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开始进入大学的校园里进行学习,在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能在大学的课堂里好好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可以实现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的指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这种观念提出来以后,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要使用这种模式,就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很高的要求,并且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开设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项目,而且要在一个学校增添一项新的专业项目,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体育课的课程床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学现实意义

1.1 在实现“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整合时,我们必须要有“医学康复、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还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里评价等,因为只有这样建立的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我么才能从各个方面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才能正确的把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1.2 在实施这个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各种项目和各种课题的研究,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取得相关基础测试体质的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例如,辽宁的一所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研究了这样一个课题———《肢体障碍大学生体制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正是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就使得了这所学校的这项课程开设的特别好,也很是受学生们的欢迎。1.3 根据“医学健康、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所提供的健康档案,学校依据这些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残疾分类,对其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的残疾程度,给每个学生制定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进行盲目的训练,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样肯定是会让学生们追捧的。1.4 正是因为我们拥有着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改进对于肢体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方案,从而制定一个更适合于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育测试的评价标准,因此,有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同时还能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实践价值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残疾人运动从一开始来说就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残疾人要锻炼,必须超越自身的缺陷,同时还需要运动者有着较强的意志,掌握很好的技能,通过技能的较量,向自己生命的潜能发起最大的挑战,从各个方面展示人的创造与价值,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自己的康复,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等等。而且在这样的特殊学校进行这样特殊的教育,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为涉及到教育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有效的利用我们所用的专业团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而且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时时刻刻观察好肢体残疾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 由于肢体障碍的青少年在运动方面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的运动功能是受损了,造成他们的运动功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对一系列的事物没有很高的接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肢体障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某些时候,肢体障碍人群往往有着内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那么,我们为了解决和改善这一不好的状况,我们可以成立了以“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室”为主的专业导师团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导师团队的存在,才能在这个特殊教育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在教育教学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战线,让所有的专业交叉融汇,同时还能够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3.2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名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测,比如:肢体障碍学生的情绪、心理情况的承受能力等等。而且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定时的作出初心理健康检测,进而对残疾的心理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在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等等。3.3 同时,有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室以后,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康复治疗师。毕竟我们的课程是“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的。当我们有了康复训练教师以后,我们就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体检,从而得知学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而对每个学生制定“一对一”的康复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快速的康复,并时时刻刻的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3.4 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具体教学方法

4.1 数据采集法:在大学里,每年的春季学期都有一个大学生体能素质检测,这个测试不仅仅只是对体能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学生们主动锻炼身体的动力。在这样的检测里,一般都有立定跳远、50米、100米、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等。虽然在这些测试里,有些不太适合这样的残疾人群,但是进行一些适合的体能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4.2 问卷调查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问卷,让这类人群来回答,通过他们的答卷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心里健康状况,进而可以掌握这类人群的情绪动向,以此来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康复计划。4.3 观察法:在这类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他们不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及时的进行改正,在观察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时,我们还要及时发现适合残疾学生的锻炼方案,并找到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案。4.4 个体研究法:针对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4.5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7

作为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残疾人运动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参和程度的进一步拓展,还将依靠以体育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进步为智力支持体系而提供的知识服务。有学者呼吁应运用运动心理学已有的知识来促进残疾人运动,发展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理论,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心理知识服务。有探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lifestyleinhiding),获得乐趣等。在对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目前状况调查中,有90.6%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和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从事的职业,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功能。本探究就国际运动心理学中以残疾人运动员和特奥运动员为对象的探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残障运动员心理的探究提供导向。

残疾人体育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可以概括为摘要:个体在生理、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的体育活动。残疾人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非凡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通过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来实现平等、参和和共享的社会目标。目前,在国内和国际的残疾人体育比赛中,所包括的残疾类型为失明、脑瘫、截肢及其他肢体残疾以及失聪。智障人士虽然也属于残疾人,但在体育比赛中,有专门为智障人士举办的非凡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规定,特奥运动员的年龄在8岁以上,智商(iQ)在70以下的,不分男女老幼。因此,本探究也以此为基准,在探究内容上分为残疾人运动员(athleteswithdisabilities)和特奥(ntellectualdisabilities)运动员两部分。

1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探究

1.1心理技能练习的探究

为数不多的探究资料表明,心理技能练习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同样适用并有帮助。page等在2001年采用“寻求运动心理学咨询态度量表”fattitudetowardSeekingSportpsychologyConsultationQuestionnaireatSSpCQ)对53名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一些运动员接受使用运动心理学咨询来提高运动成绩,并熟悉到需要运动心理学的咨询来帮助减轻压力。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探究和服务体系,非凡是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心理技能的练习还很欠缺;而国外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练习已经逐步成熟,并开始形成体系。Hanraha总结了7点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技能练习的心得,即唤醒控制(包括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目标设置(对没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运动员将目标录制在磁带中比书面方式更有效果)、注重力集中练习(强调应着重针对项目特征而不是残疾类型进行注重力的练习)、身体觉知、表象练习(同样适用于盲人运动员)、自信心(对健全人运动员的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如目标设置、表象、思维阻断(thought-stopping)等同样适用于残疾人运动员)、赛前预备(残疾人运动员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赛场环境)。

另外,martin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把有助于提高比赛成绩的心理技能练习(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pSt)分为三类,即①基础技能,包括提升自我觉知、自尊和自我决定;②心理技能和方法,包括应对独特挑战(如轮椅运动员对不平坦的路面)、目标设置、表象、自我谈话(达到适度唤醒和清楚的自我表象)及设置比赛计划;③其他,包括伤痛和疾病、有效率的练习和比赛后的情况。可见运动心理学家在目标设置、表象、身体觉知和赛前预备等方面的重要性达到了共识。

在心理技能练习的方法上,残疾人和健全人运动员虽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运动心理学家应该对残疾人运动员所具有的独特信息进行关注,如心理、社会因素,同残疾和残疾体育相联系的生理因素以及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往探究已经开始注重到要结合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心理技能练习,并考虑到练习方法,应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从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运动中体验到的快乐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向,但目前探究数量尚少。

1.2心境状态的探究

情绪探究在残疾人运动员心理探究中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是一种探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和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Henschen,Roswal和Horvatt。让人选和未入选美国国家轮椅篮球队的所有队员填写了pomS量表,结果表明入选队员的紧张和愤怒显著低于未入选的队员;探究人员还对入选的男子轮椅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男运动员在赛中和赛后表现出稳定的情绪状态,并且在赛后未出现疲惫感增加。Richard。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进行的探究表明,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和那些优秀的身体健全的运动员的剖面图极为相似。paulsen等对正常大学生和轮椅篮球运动员的pomS比较探究发现,残疾人运动员在5个维度上好于正常大学生。可见无论残疾和否,优秀运动员在情绪特征上都拥有共同的表现。

然而,类似的探究也有不一致的结果,如mastro,Canabal和French的探究发现视力残疾的男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优秀运动员有相似的心境状态剖面;但视力残疾的女运动员和健全的女运动员相比除精力感外,其他5个维度如紧张、抑郁、愤怒、疲惫和慌乱则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和女性运动员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有关。此外性别、运动等级等因素都是影响探究结果的原因,为此要非凡注重探究中的调节变量。

pomS在运动心理学探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如表面效度偏高的新问题摘要:在一个团体中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团体中也同样可信和有效。因此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量表施测的同时,应先进行猜测来检验pomS在该非凡群体中的信效度。

1.3焦虑的探究

焦虑是竞技运动中最普遍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既可以产生积极的功能也可以产生消极功能,不适当的焦虑水平必定会影响运动员的练习和比赛。房蕊对87名中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调查显示,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特质焦虑总体水平和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作者认为摘要: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育运动。大量探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效果。此外,从对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是赛前临时招募,集中培训2-6个月左右参赛的。就残疾人体育运动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残疾人体育运动队属于业余体育运动队。或许正是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业余体育运动有效降低了此次探究被试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后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即按照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特质焦虑应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假如不能及时从练习和比赛应激中恢复厌烦情绪或躯体上的精疲力竭,那么这些负面刺激因素不断重复、积累,就会导致焦虑的升高,从而出现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的现象;另一方面,马腾斯(martens)认为,竞赛焦虑的产生是源于个体对较高环境要求和他们较低的应对能力间不一致的认知。因此随着练习比赛时间的增多,残疾人运动员对客观环境及自身的熟悉趋于客观合理,对自己应对外界要求的能力认知评价逐渐降低,乃至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又重新产生“无用感”,致使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漆昌柱等用“特质焦虑测验”(tai)和“竞赛状态焦虑测验”(CSai-2)对73名残疾运动员施测后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具有性别差异,但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和残疾类别和性别的交互功能;残疾人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和残疾类别和性别的交互功能。但作者没有说明这些结果的具体原因。另外,mastro,Frenche,Henschen和Horvatt的报告指出,对视力健全的运动员进行笔试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同样适用于对视力残疾运动员采用口语测试,结果表明优秀男子视力残疾运动员和优秀男子视力健全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相近似。但一项类似的探究却得到了不同结果,即视力残疾男高尔夫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大学生运动员相比有较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需要指出的是,该探究中只有6名盲人运动员被测试,因此其结果的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运动等级也可能是影响该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房蕊等的探究表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体育锻炼会降低特质焦虑的水平,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相关。但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非凡的焦虑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看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尽管有探究认为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导致最终形成焦虑症,即对威胁性刺激的注重和解释会使运动员产生状态焦虑,这种过程的不断重复,会导致特质焦虑的形成,而特质焦虑作为行为反应的固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焦虑。但仅以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相关显著,而认为自行车练习改变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假设,可能过于大胆。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变化趋向还应该在扩大样本范围和引入其他变量如最好成绩、运动等级和认知方式等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判定。此外,对视力残疾优秀男子运动员和视力健全优秀男子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的探究,还存在相悖的结论。因此应继续深入探究,控制运动等级等调节变量,以期得到更有检验力的探究结果。

1.4心理健康的探究

普遍而言,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残疾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康复,更需要心理的康复。傅振磊对119名坐式排球运动员的探究表明,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有一项探究选择6名优秀残运会选手和57名该项目喜好者,经1年羽毛球培训和练习后,对前后2次测试的各项指标比较发现,抑郁症状由88%降至55.9%,且差异显著;其他如体重、肺活量、握力等都有显著改善。金帆等人对辽宁省部分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练习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和应对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时练习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和形体上的缺陷。这一探究对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残疾人而言,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开发个人潜能来融入社会、促进健康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来加强自尊。而自尊是残疾人运动员生活质量的保障。很多探究表明参和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自尊。房蕊对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高;性别特征、残疾类别特征及其交互功能对自尊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因为运动员在练习和比赛中不断完善和锤炼自己,在体育中获得的收获“补偿”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因而整体自尊同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异。另外,和残疾人运动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指的是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足或不满足感”,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摘要: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足感。李红认为,身体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但运动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体自尊的水平;另外身体自尊同自信心有极为显著的相关。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运动员作为一个非凡的群体,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练习和比赛中,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处于情绪紧张和心理冲突中。此外,运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激烈性和应激性等特征,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有探究指出,运动员是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同时,残疾人有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且由于残疾的类别、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残疾人运动员的这种非凡性使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

1.5有关探究方法

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同样面临测量工具的等值性新问题。移植和借鉴已有的国外量表,需考虑两个新问题摘要:一是测量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二是被试样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测量工具和被试样本的等值性或许是应用相同的量表却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本探究认为应该更多地进行本土化量具的研发,根据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量表。但由于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条件自身的限制,加之其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采用怎样的测量方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述是一个难题。

另外,Sherrill建议加强对残疾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theory-basedresearch),以便能更好地利专心理学提高其运动成绩。1999年Sherrill再次强调,基于理论探究的缺乏将影响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中应用探究的质量和进展。一些探究者据此应用访谈等的探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究成果。比如Campbell等对10名优秀的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并归纳出了10种竞赛和赛外的应激源。探究发现轮椅篮球运动员同其他正常运动员(如中长跑等运动员)有相同的应激源,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应激源(如比赛场馆、宾馆和洗手间等处的助残设施不完善等);eddy等采用访谈法对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意象的探究,发现对视力残疾运动员同样可以采专心理意象的练习,且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将这种心理学干预手段扩展到其它感觉模式;Gloria对轮椅田径运动员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探究,通过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或检验自己,由此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这提醒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走近并走进残疾人运动员,从基础性的探究入手,根据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的需要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新问题。

2特奥(inteliectuaidisability/mentairetardation)运动员

非凡奥运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智障人士参和到了体育活动之中。有探究认为特奥运动员和正常运动员除了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外,其他方面的相似性远多于差异性。心理学家所面临的挑战,是找到适合智障人士的非凡探究方法,以增强其运动表现,改善其心理状况。由于特奥运动起步较晚,加之智障人士的自身局限和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性,目前运动心理学对特奥运动员的探究数量很少。同时,受探究方法的限制,多数探究在方法上仍集中于自然描述和实验室情景下的心理技能练习,在内容上多集中于运用表象练习来减少不正确的动作,改善运动表现及焦虑的探究。

在心理技能练习方面,Gorely等通过评价性个案探究(evaluativecasestudy)方法对备战澳大利亚国家篮球联赛的两支特奥男女队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技能练习。探究对象为男女运动员各7名,年龄从15.8到27.1岁,语言程度为7到13.7岁。练习在2名女教练和3名心理学家的督导下循序渐进地实施,该计划有6个部分,共持续了3个多月,主要目的是教会运动员3种技巧,即暗示语、呼吸调整和积极思维。对运动员的观察和访谈表明,其心理技能练习是正确和非常有用的。该探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值得借鉴,非凡是针对特奥运动员的理解能力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易于应用的技巧和方法的步骤。当然,该探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运动员心理技能学习的评估是由随队心理学家和教练员主观评定的,而没有一个客观基线来比较和判定运动员是否通过心理技能的学习真正提高了运动表现。

在运动表象和焦虑方面,Surburg删的应用反应时一运动时任务(reactiontime-movementtimetask)的实验,porrena和Surbug的视一动反应时任务(coincidencetimingtask)实验均发现表象和练习相结合比单纯的练习能更好地改善残障人士的运动表现。另外,有探究对比赛奥篮球运动员同健全运动员的焦虑比较发现,前者水平要高于后者。还有探究对特奥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测量,发现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状态焦虑有所升高,但和焦虑未升高的运动员相比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orretta等认为探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领域探究过少,因而还无法准确断定特奥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3未来的探究方向

(1)残疾人运动员在情绪状态、焦虑等方面和健全人运动员都很相似,因此通过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之间各种心理指标的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为今后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借鉴和移植的依据。

(2)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分析时,性别、残疾类型和练习年限等调节变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对探究结果的不一致的解释。同时,加强对这些调节变量的探究,有助于找到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今后的探究和服务具有重要启示。

(3)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探究,从访谈等质性探究人手,并结合量化探究,形成具有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特征的运动心理学框架。

(4)开展更多的本土化探究,非凡是编制适合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另外,由于残疾人运动群体的自身的特征,如整体文化程度一般、非专业化和生理上的局限等,因此采用怎样的探究方法也是未来要努力解决的新问题。

(5)由于残疾人运动员探究的年龄跨度大,且不同的残疾类型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应该把各种学科,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纳入到科学选材的计划中,为今后的练习和比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8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残疾人体育综述

前言

作为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残疾人运动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拓展,还将依赖以体育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进步为智力支持体系而提供的知识服务。有学者呼吁应运用运动心理学已有的知识来促进残疾人运动,发展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理论,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心理知识服务。有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lifestyleinhiding),获得乐趣等。在对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现状调查中,有90.6%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从事的职业,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本研究就国际运动心理学中以残疾人运动员和特奥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残障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提供导向。

残疾人体育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可以概括为:个体在生理、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的体育活动。残疾人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通过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来实现平等、参与与共享的社会目标。目前,在国内和国际的残疾人体育比赛中,所包括的残疾类型为失明、脑瘫、截肢及其他肢体残疾以及失聪。智障人士虽然也属于残疾人,但在体育比赛中,有专门为智障人士举办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规定,特奥运动员的年龄在8岁以上,智商(iQ)在70以下的,不分男女老幼。因此,本研究也以此为基准,在研究内容上分为残疾人运动员(athleteswithdisabilities)和特奥(ntellectualdisabilities)运动员两部分。

1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研究

1.1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

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心理技能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同样适用并有帮助。page等在2001年采用“寻求运动心理学咨询态度量表”fattitudetowardSeekingSportpsychologyConsultationQuestionnaireatSSpCQ)对53名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一些运动员接受使用运动心理学咨询来提高运动成绩,并认识到需要运动心理学的咨询来帮助减轻压力。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研究和服务体系,特别是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心理技能的训练还很欠缺;而国外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已经逐步成熟,并开始形成体系。Hanraha总结了7点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心得,即唤醒控制(包括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目标设置(对没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运动员将目标录制在磁带中比书面方式更有效果)、注意力集中训练(强调应着重针对项目特点而不是残疾类型进行注意力的训练)、身体觉知、表象训练(同样适用于盲人运动员)、自信心(对健全人运动员的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如目标设置、表象、思维阻断(thought-stopping)等同样适用于残疾人运动员)、赛前准备(残疾人运动员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赛场环境)。

另外,martin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把有助于提高比赛成绩的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pSt)分为三类,即①基础技能,包括提升自我觉知、自尊和自我决定;②心理技能和方法,包括应对独特挑战(如轮椅运动员对不平坦的路面)、目标设置、表象、自我谈话(达到适度唤醒和清晰的自我表象)及设置比赛计划;③其他,包括伤痛和疾病、有效率的训练和比赛后的情况。可见运动心理学家在目标设置、表象、身体觉知和赛前准备等方面的重要性达到了共识。

在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上,残疾人和健全人运动员虽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但运动心理学家应该对残疾人运动员所具有的独特信息进行关注,如心理、社会因素,同残疾和残疾体育相联系的生理因素以及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往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要结合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心理技能训练,并考虑到训练方法,应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从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运动中体验到的快乐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目前研究数量尚少。

1.2心境状态的研究

情绪研究在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研究中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是一种研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与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Henschen,Roswal和Horvatt。让人选和未入选美国国家轮椅篮球队的所有队员填写了pomS量表,结果表明入选队员的紧张和愤怒显著低于未入选的队员;研究人员还对入选的男子轮椅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男运动员在赛中和赛后表现出稳定的情绪状态,并且在赛后未出现疲劳感增加。Richard。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进行的研究表明,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和那些优秀的身体健全的运动员的剖面图极为相似。paulsen等对正常大学生和轮椅篮球运动员的pomS比较研究发现,残疾人运动员在5个维度上好于正常大学生。可见无论残疾与否,优秀运动员在情绪特征上都拥有共同的表现。

然而,类似的研究也有不一致的结果,如mastro,Canabal和French的研究发现视力残疾的男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优秀运动员有相似的心境状态剖面;但视力残疾的女运动员与健全的女运动员相比除精力感外,其他5个维度如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和慌乱则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与女性运动员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有关。此外性别、运动等级等因素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原因,为此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调节变量。

pomS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如表面效度偏高的问题:在一个团体中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团体中也同样可信和有效。因此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量表施测的同时,应先进行预测来检验pomS在该特殊群体中的信效度。

1.3焦虑的研究

焦虑是竞技运动中最普遍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不适当的焦虑水平必定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房蕊对87名中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调查显示,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特质焦虑总体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作者认为: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体育运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效果。此外,从对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是赛前临时招募,集中培训2-6个月左右参赛的。就残疾人体育运动现状而言,我国绝大多数残疾人体育运动队属于业余体育运动队。或许正是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业余体育运动有效降低了此次研究被试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后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即按照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特质焦虑应受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如果不能及时从训练和比赛应激中恢复厌烦情绪或躯体上的精疲力竭,那么这些负面刺激因素不断重复、积累,就会导致焦虑的升高,从而出现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的现象;另一方面,马腾斯(martens)认为,竞赛焦虑的产生是源于个体对较高环境要求和他们较低的应对能力间不一致的认知。因此随着训练比赛时间的增多,残疾人运动员对客观环境及自身的认识趋于客观合理,对自己应对外界要求的能力认知评价逐渐降低,乃至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又重新产生“无用感”,致使参训时间越长,特质焦虑越高。漆昌柱等用“特质焦虑测验”(tai)和“竞赛状态焦虑测验”(CSai-2)对73名残疾运动员施测后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具有性别差异,但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残疾人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但作者没有说明这些结果的具体原因。另外,mastro,Frenche,Henschen和Horvatt的报告指出,对视力健全的运动员进行笔试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同样适用于对视力残疾运动员采用口语测试,结果表明优秀男子视力残疾运动员和优秀男子视力健全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相近似。但一项类似的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结果,即视力残疾男高尔夫运动员同视力健全的大学生运动员相比有较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中只有6名盲人运动员被测试,因此其结果的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运动等级也可能是影响该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房蕊等的研究表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体育锻炼会降低特质焦虑的水平,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存在显著相关。但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看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尽管有研究认为消极条件反射的不断重复导致最终形成焦虑症,即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和解释会使运动员产生状态焦虑,这种过程的不断重复,会导致特质焦虑的形成,而特质焦虑作为行为反应的固定模式,又会反过来影响运动员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焦虑。但仅以参训时间和特质焦虑相关显著,而认为自行车训练改变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假设,可能过于大胆。因此对残疾人运动员特质焦虑的变化趋势还应该在扩大样本范围和引入其他变量如最好成绩、运动等级和认知方式等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判断。此外,对视力残疾优秀男子运动员和视力健全优秀男子运动员的状态一特质焦虑水平的研究,还存在相悖的结论。因此应继续深入研究,控制运动等级等调节变量,以期得到更有检验力的研究结果。

1.4心理健康的研究

普遍而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残疾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康复,更需要心理的康复。傅振磊对119名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契机,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有一项研究选择6名优秀残运会选手和57名该项目爱好者,经1年羽毛球培训和练习后,对前后2次测试的各项指标比较发现,抑郁症状由88%降至55.9%,且差异显著;其他如体重、肺活量、握力等都有显著改善。金帆等人对辽宁省部分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和应对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弥补了残疾人运动员某些机能和形体上的缺陷。这一研究对增强残疾人的生活信心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残疾人而言,体育运动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开发个人潜能来融入社会、促进健康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来加强自尊。而自尊是残疾人运动员生活质量的保障。很多研究表明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的自尊。房蕊对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高;性别特征、残疾类别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对自尊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因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完善和锤炼自己,在体育中获得的收获“补偿”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因而整体自尊同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异。另外,与残疾人运动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自尊。身体自尊指的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李红认为,身体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残疾人的身体自尊水平,但运动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身体自尊的水平;另外身体自尊同自信心有极为显著的相关。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处于情绪紧张和心理冲突中。此外,运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激烈性和应激性等特点,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研究指出,运动员是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同时,残疾人有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且由于残疾的类别、时间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残疾人运动员的这种特殊性使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

1.5关于研究方法

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同样面临测量工具的等值性问题。移植和借鉴已有的国外量表,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测量工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二是被试样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等值性。测量工具和被试样本的等值性或许是应用相同的量表却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本研究认为应该更多地进行本土化量具的研发,根据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心理量表。但由于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条件自身的限制,加之其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采用怎样的测量方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述是一个难题。

另外,Sherrill建议加强对残疾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theory-basedresearch),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心理学提高其运动成绩。1999年Sherrill再次强调,基于理论研究的缺乏将影响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中应用研究的质量和进展。一些研究者据此应用访谈等的研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Campbell等对10名优秀的轮椅篮球运动员进行了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并归纳出了10种竞赛和赛外的应激源。研究发现轮椅篮球运动员同其他正常运动员(如中长跑等运动员)有相同的应激源,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应激源(如比赛场馆、宾馆和洗手间等处的助残设施不完善等);eddy等采用访谈法对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意象的研究,发现对视力残疾运动员同样可以采用心理意象的训练,且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将这种心理学干预手段扩展到其它感觉模式;Gloria对轮椅田径运动员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研究,通过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残疾人运动员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参加比赛来学习或检验自己,由此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从而能唤起社会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这提醒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走近并走进残疾人运动员,从基础性的研究入手,根据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的需要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2 特奥(inteliectuaidisability/mentairetardation)运动员

特殊奥运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智障人士参与到了体育活动之中。有研究认为特奥运动员和正常运动员除了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外,其他方面的相似性远多于差异性。心理学家所面临的挑战,是找到适合智障人士的特殊研究方法,以增强其运动表现,改善其心理状况。由于特奥运动起步较晚,加之智障人士的自身局限和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性,目前运动心理学对特奥运动员的研究数量很少。同时,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多数研究在方法上仍集中于自然描述和实验室情景下的心理技能训练,在内容上多集中于运用表象训练来减少不正确的动作,改善运动表现及焦虑的研究。

在心理技能训练方面,Gorely等通过评价性个案研究(evaluativecasestudy)方法对备战澳大利亚国家篮球联赛的两支特奥男女队的运动员进行了心理技能训练。研究对象为男女运动员各7名,年龄从15.8到27.1岁,语言程度为7到13.7岁。训练在2名女教练和3名心理学家的督导下循序渐进地实施,该计划有6个部分,共持续了3个多月,主要目的是教会运动员3种技巧,即暗示语、呼吸调整和积极思维。对运动员的观察和访谈表明,其心理技能训练是正确和非常有用的。该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值得借鉴,特别是针对特奥运动员的理解能力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易于应用的技巧和方法的步骤。当然,该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对运动员心理技能学习的评估是由随队心理学家和教练员主观评定的,而没有一个客观基线来比较和判断运动员是否通过心理技能的学习真正提高了运动表现。

在运动表象和焦虑方面,Surburg删的应用反应时一运动时任务(reactiontime-movementtimetask)的实验,porrena和Surbug的视一动反应时任务(coincidencetimingtask)实验均发现表象和训练相结合比单纯的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残障人士的运动表现。另外,有研究对比赛中特奥篮球运动员同健全运动员的焦虑比较发现,前者水平要高于后者。还有研究对特奥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测量,发现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状态焦虑有所升高,但与焦虑未升高的运动员相比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orretta等认为研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领域研究过少,因而还无法准确断定特奥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1)残疾人运动员在情绪状态、焦虑等方面与健全人运动员都很相似,因此通过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之间各种心理指标的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为今后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借鉴和移植的依据。

(2)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分析时,性别、残疾类型和训练年限等调节变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对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的解释。同时,加强对这些调节变量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对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具有重要启示。

(3)应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从访谈等质性研究人手,并结合量化研究,形成具有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特点的运动心理学框架。

(4)开展更多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编制适合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另外,由于残疾人运动群体的自身的特点,如整体文化程度一般、非专业化和生理上的局限等,因此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也是未来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5)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研究的年龄跨度大,且不同的残疾类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把各种学科,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纳入到科学选材的计划中,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9

勤走访多联系带回最基层的声音

走访联系代表是本届区人大常委会一以贯之的做法。今年以来,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7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分成5组,采取个别走访、组团联系、集中约见等形式,深入街镇、村居、企业,了解代表履职及工作生活情况,及时通报常委会监督工作情况,广泛征询代表对常委会监督工作、审议调研内容的意见,使联系代表更紧密、审议调研更深入。走访联系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延伸听取了部分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的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梳理代表反映、群众关心的老城区改造、市政管理、老龄工作、医疗卫生服务、残疾人权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问题,在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时原汁原味地加以反映,使常委会履职行权具有扎实的民意基础。

广视察深调研汇聚中肯的良策与建议

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区人大代表年中集中视察活动,29处视察点覆盖了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商贸等产业项目,以及代表关注的城建、文化、养老、卫生、环保、司法等民生内容。全体代表以20至30人为限分为十组,分期分批深入调研视察。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中国博览会综合体项目和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等成为代表关心的视察热点。随后,全体区人大代表分组约见区政府领导,在听取区政府关于本区综合经济及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建设和市容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农业及社会保障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的基础上,代表们结合视察情况并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区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双向交流,并对积极推动创新发展,探索开展产业项目评审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强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研究,完善合力招商政策;重视工业企业亏损问题,加强综合分析和分类指导,落实办法措施,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加快老城区综合改造,尽早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推进老城区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等提出了建议。

改方式求创新推进人大监督工作得实效

残疾人测评工作开展情况篇10

关键词病残;解毒人员;分层管理模式

戒毒法律制度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社会尤其是戒毒部门对于戒毒者和由于病残而更弱者采取的态度方面。研究构建确保生命健康,凸显特色戒治以及困难帮扶结合,帮助病残戒毒人员矫治权利实现的当作价值取向的管理系统,能够凸显以人为本这种禁毒法律规定的立法目的,表达戒毒矫治中的人文价值。

一、病残戒毒者特点

本文讲述的病残戒毒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概念上所讲的,而是包含医学学术含义定向性以及管理学辨识种类限制性的特殊称呼。专门指那些强制隔离戒毒部门收治的,患有重大疾病,但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暂时不存在生命危险,由于治疗和康复以及残疾这些因素,有些生活部分无法自理,或者是因为别的因素必须进行照顾的人员。可以将其直观的理解成戒毒病人当中的严重病患,也是情况比较特别的病患。戒毒者病残情况呈现类型分布广泛,群体整体庞大,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疑难杂症较多,时常存在危及到生命和安全的恶性事件。戒毒者疾病大部分和吸毒并发症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和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极高,戒毒者参加由事故伤残以及打架,疾病发作自残以及尝试避免强制戒毒而服用异物等为主,当中还由高血压和心脏病以及精神病和艾滋病这些传染类的疾病为主。

二、病残戒毒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满足禁毒形势发展提出的要求

最近几年,合成滥用形势呈现迅猛的发展势态,戒毒者在吸食合成引发的精神障碍和疾病这些问题,一直是所政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系统强制隔离戒毒部门均特别重视病残戒毒者管理控制以及戒治的工作。但是戒毒部门因为医治力量不足,治疗能力不强,导致无法满足禁毒形势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无法保证病残戒毒者权益

因为当前的管理方式是针对普通的,大部分戒毒者管理工作设计的,没有充分思考病残戒毒者群体的特点,对于病残戒毒者和普通戒毒者采取一样的管理和治疗以及考核和帮扶管理方式,管理方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差别对待,病残戒毒者没有获得特殊对待。采取系统的治疗方式,也就是不存在强化治疗,对于病残救治保证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而没有办法保证病残戒毒者基本权益。

(三)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隐患

在当前管理方式语境下,病残戒毒者管理方式采取的是特殊病例统一管理,普通病例分散管理,高危病例紧急救治等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系统无法聚集良好的医疗资源开展病残救治的工作,每个所政部门自主分散进行病残救治,受到本地医疗质量的直接影响,治疗成效和事故处理评价结论很难让其家属信任,极有可能出现大量的矛盾。救治工作紧急,办理流程复杂,关系警力过多,安保控制难度较大,十分容易导致各种类型的安全事故产生。病残解读者管理工作一般是民警负责,管理方式和普通戒毒人员几乎相同,并没有凸显专业规定。不具备专门的紧急救护制度和技能,无法正确的使用专业的设备和药物进行及时的救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难解决突发病和急病以及严重病,还有送治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隐患。

(四)无法满足戒毒矫治涵义扩展需要

由于受到病残这一因素的影响,很多病残戒毒者,因为病残导致人格扭曲和心理病态,报复社会。病残戒毒者矫治工作和普通戒毒者相比,其更加繁琐和困难,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其进行管理控制以及戒毒矫治也更加急迫,戒毒矫治模式对于戒毒部门戒毒能力构建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戒毒矫治工作非横向促进和深入扩展,当前管理模式明显无法满足其需要。

三、病残戒毒者分层管理策略

(一)构建分层规定实施分层管理

制定病残解读者管理治疗工作的有关制度,确保制度的落实,改进管理治疗工作制度。针对戒毒者病残实际情况,依照病残情况编制病残戒毒者分层管理的准则,对其进行分层管理。详细的步骤是:1.把那些病残发病危险较高和手术期以及生活部分无法自理的戒毒者当作a级管理对象,主要是市局设置的专业的戒毒检测治疗部门进行收治和管理。2.把那些病残相对稳定和观察期,生活几乎可以自理的戒毒者当作B级管理对象,主要是各个戒毒所医疗部门设置的住院康复中心集中进行收治和管理。3.把那些病残康复阶段,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戒毒者,主要是戒毒所构建的专业队伍收治,若条件允许还可以采取分散收治管理的方式。市局和每个戒毒所设置对应的病残戒毒者认证评价部门,主要对于病残戒毒者病残严重程度进行判定,管理层之间流动的审核工作,保证实时管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流转。

(二)买入医疗服务强化治疗保证

具体分析司法行政解读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扩展工作事业,放眼到引进社会资源,解决医疗工作问题。市局应该设置专业的戒毒检测治疗机构,同时针对戒毒检测治疗工作提出的要求,确保戒毒检测治疗工作的水平。经过政府买入服务的方法和拥有三家资质的医疗部门构建医疗服务合作,利用合作部门义务力量组织检测治疗工作的进行。每个强制隔离戒毒部门必须要主动的和本地医院以及精神病院进行合作,尽量获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许可和支持。经过买入医疗服务弥补医疗力量的不足。以医院和精神病院长时间安排医务工作者进入戒毒所进行诊疗,给戒毒所提供医疗力量以及医疗业务,还有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并且,还应该尽可能的获取合作医院,开发戒毒者治疗绿色路径,保证突发病和急病的戒毒者可以及时获得救治。

(三)改进合作制度确保出入畅通

市公安局和司法局以及禁毒委员办公室这三个部门联合下发,有关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合作沟通制度的通知,商议构建决策讨论事宜和通报会商等一系列的机制,辅助合作机制并且构建联络员机制。确定把戒毒所收戒衔接工作作为合作处理制度实施深入的落实。针对那些含有满足重大疾病确认条件范围内的疾病,但是生活可以自理,不存在生命威胁的强制隔离戒毒者,经过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以及公安机关个案讨论的方式进行收治工作,由个案商定这种形式进入到戒毒所当中。一定要稳固病情,标准收治,正确划分责任,确保出入的顺畅。尤其是要确定遇到戒毒者病情恶化,威胁到生命的时候,要求公安部门必须要辅助落实之后的照顾管理责任,戒毒工作者因为疾病导致死亡的过程,要求其必须要对于家属进行安慰,避免产生闹事事件。

(四)解决经费困难贯彻戒毒治疗保证

戒毒所必须要主动的给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情况,尽量给党委政府对于戒毒工作给予高度的支持。由我国禁毒办这些部门共同下发的有关强化戒毒康复者就业帮助以及就只服务工作建议当作总揽,主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证机构以及卫生计生相关部门协作,确保戒毒者加入工作者基础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或者是新型农村合作的医疗工作,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病残戒毒人员的治疗经费。主动和民政部门合作,共同落实针对疑难戒毒者社会救治工作,把那些满足要求的戒毒者和家庭依照规定添加到城乡最低生活保证以及农村五保供养范畴当中,针对特殊情况导致的基础生活产生暂时困惑的戒毒者的家庭采取临时救助手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戒毒所还应该尽可能的监理疑难戒毒者帮助基金,吸取社会资金,获得财政方面的支持,对于疑难病残戒毒者实施帮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五)构建特色设备组织戒治

1.构建特色设备,戒毒监测治疗机构,每个戒毒场所医疗机构设置的治疗康复点和收治病残戒毒者队伍的生活和管理以及紧急设备设计过程序中必须要最大限度思考病残戒毒者疾病治疗和健康活动和平时生活要求,凸显人文关怀,体谅病残精神。居住地点应该建设不存在障碍的通道,病残者专门使用的卫生设备。监控设施和紧急救治和身体健康,安全防火这些设备的完整。室内和室外的色彩和采光以及景观和绿化这些分布应该尽可能的保证舒适和协调,不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温柔的环境。2.管理过程中添加体恤,要求相关工作认识,一定积极的配合,做好本职好工作,确保戒毒治疗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康复引导相关负责人给病残人员实施物理和文体的治疗,加快其身体康复的速度,设置相应的护工进而满足每个层次条件的护理工作需求。3.康复侧重,针对致残性疾病,例如,冠心病等实施康复诊治,掌控发展,让其不至于导致残疾或者重大的功能。针对慢性病病人或者是别的长时间卧床的病人,要防止并发症和继发症,损害或者产生功能性的障碍。针对身体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病人实施康复诊治和锻炼,提升康复的速度。针对恢复阶段的病人,在规定时间里,进行体检,并且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防止继发症是新的疾病产生,进而使残疾程度更加严重。对于病残戒毒者实施康复练习。通过本文对戒毒人员分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解析,使我们了解到病残戒毒人员必须要采取分层管理的模式,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使用改进合作制度确保出入畅通,解决经费困难贯彻戒毒治疗保证,构建特色设备组织戒治这些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分层管理。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病残戒毒人员分层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玉海.病残戒毒人员分层管理模式探索与思考.中国司法.2015(2).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办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5(8).

[3]赵文.整合资源戒毒所收治病残吸毒人员.四川法制报.2014-12-26a04.

[4]广东:创新机制破解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难题.人民公安报.2015-05-21.

[5]柳少杰.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法律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