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人才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4:55

乡镇人才总结篇1

一、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一)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专门成立了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党委专题会议。同时,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服务活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组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流动人口管理办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整合力量,确保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我们通过政策引才、外出引才和就地引人等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农村人才引进渠道。一是不断完善已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我镇制定了在规定区域内修建规模乡村酒店、农家乐的业主给与奖励的政策。对引进的农业业主和回乡创业的在诸方面给予优惠奖励。同时,各村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积极借用外脑“引进智力”。二是积极响应国家人才政策。

二、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一)搭建服务平台。今年,我们积极创建为农业生产技术人才服务的“三个平台”。一是创建农业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不断完善人才联谊会,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入会。通过不同生产种类人才之间的交流,达到了融洽感情,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创建农村经济发展的研讨平台,通过农业局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村技术人才共同研讨、交流,同时镇党委组织一批优秀的村三职干部和农村中青年技术人才“走出去”到农业产业发展快、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乡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本镇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三是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沟通平台,通过定期召开农业人才“民主恳谈会”,邀请兄弟乡镇优秀人才就当前经济发展难点、疑点问题开展交流,促进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二)加强培训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在我镇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猕猴桃、蔬菜、水果种植和渔业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进一步开拓专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同时,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平台,引导、鼓励我镇农村人才参加县劳动就业局、农业局等单位主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为人才再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镇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

(三)完善人才信息库。镇党委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深入调查全镇农村实用人才情况,摸清我镇人才信息,按类别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查询和管理,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了全镇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

(一)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挥群众宣传优势,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板报、人才专栏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为我镇育才、聚才、用才提供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传单、黑板报等形式,在全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镇党委积极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路线,营造让人才放心、安全、舒心的环境,强化载体建设,建立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镇政府每年拨出专门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并在每年年底,对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进行奖励。

四、创新载体,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

乡镇人才总结篇2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机制。为实施人才回归战略,乡党委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乡人大主席专抓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加强对回归人才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并定期召开了人才回归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问题,推进有关优惠政策顺利落实。各行政村分别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构建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联络郑州、广东等省市老乡会,访谈初中历届校长和逐村调查等方式,摸排***籍在外专业人才123名、创业成功人士45名,建立了《***县***乡在外人才名录》。

二是营造浓厚氛围。我们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印发宣传页、借助***网等形式,广泛宣传全县人才回归全民创业的政策规定、工作举措、实践成果、典型做法、项目推介等。并对赵良、王春梅2名回归创业人才典型事迹通过制作移动宣传版面进行了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把他们的回归创业的相关材料上报县回创办,为培树典型奠定了良好基础。返乡创业女强人王春梅秉着“替天下子女尽孝,为社会分忧”的理念,创办的***寿星阁服务有限公司。已规划建设单体公寓楼八栋,康复中心、健身理疗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并与外地老年大学联办老年大学,为老年人的晚年健康保驾护航。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乡还组织创业有成的人士和创业愿望强烈的群众召开创业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同时,为加强乡情联络,吸引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智力支持的在外各类人才回归创业或反哺家乡,组建***乡在外人才QQ群,明确专人及时传达县、乡人才回归创业优惠政策和县乡即时新闻等;结合乡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锁定25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由乡政府利用春节寄贺卡、中秋节慰问、发邀请函等方式联络感情,激发其反哺家乡的热情。

三是畅通回归渠道。开辟回归创业“绿色通道”,回归创业人才需办理的有关手续由县行政审批中心统一受理,实行一条龙代办服务,对急需专业的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对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对回乡创业人员所要办理的落户、子女入学、征地、拆迁、办证、办照、融资等事宜,优先予以办理。解除他们在家乡的后顾之忧,铺就了在外人才回归的“绿色通道”

四是搞好协调服务。一是提供“保姆式”服务。深化“一改双优”活动,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回乡创业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进了***门,都是一家人”的亲商氛围。二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抽调10名骨干人员,专职负责人才回归全民创业相关信息的搜集反馈、综合协调工作,“一站式”办结回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协调审批、优惠政策落实和投诉受理等业务。三是提供“奖助金”服务。配合回归企业积极向上争取奖励扶助资金,把创业配套项目纳入国家、省、市政策性投资“笼子”。王春梅投资9000万元的“寿星阁”老年公寓项目,我乡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配套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300万元,并将协调指挥部驻扎到施工一线,协调解决各种困难、纠纷30余件。

二、取得成效

(一)打造了城乡区域经济新亮点

(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按照“人才聚则事业兴”的方针,以“人才回归,项目落地”为目标,加快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先后联络16名优秀的在外和本土人才建成寿星阁老年公寓、金达物流贸易有限公司、西十里构件厂、三鑫工程机械制造等中小企业14家,实现资金回流5.6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在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的带动下,我乡经济快速发展。

(三)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把在外打工人员中有创业愿望的吸引回来创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激活了土地、厂房、农副产品资源,而且又缓解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压力,可谓是一活百活、一通百通。同时也实现了他们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子女上学、老人照顾都可兼顾,家庭和谐和睦。营造了全民创业的氛围,吃喝玩乐少了,闲来生事少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经验体会

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主动征求意见,了解民意,着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服务格局,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满意度。要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办事手续,为在外人才提供亲情化、便捷式服务;澄清好辖区内在外人才底子、建好人才信息库、编印好通讯录,是开展工作的基础。积极做好宣传、联络与分包工作,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络,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回归人才解决各种实际难题,要创新载体平台,选树回归典型,激发在外人才回乡创业的热情,全力做好创业指导和服务,以诚待人,才能确保在外人才能够回得来、驻得下、能发展、受益好。

四、存在问题

一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的力度不够。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地理位置相对较小和物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影响,存在有外出读书深造人才在外就业,现有的人才往外走,使人才贫乏的现象加重。

二是比较系统规范、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回归创业优惠政策还有所欠缺,增加了回归创业人才的创业难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人才回归是方式,全民创业是目的。***乡将人才回归全民创业为契机,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个提升”,一手抓大个项目招商,一手抓人才回归全民创业,以大个项目壮大乡村财力,以中小项目创建带动社会就业,实现全乡财政收入与和谐指数双提升。同时,要引导技术骨干回乡发展。发展工业是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技术骨干缺乏影响了我乡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技术骨干培养。组织返乡技术工人员进行技能再培训。采取政府联系,企业出资,坚持每年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高校或外地企业进行深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整合市内职业技术资源,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积极培养企业技术骨干,超前做好人才储备。

六、工作建议

1、要制定比较系统规范、可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在政策上多宣传,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投资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投资的吸引力,及时为返乡的农民工提供生产技术,致富门道,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乡镇人才总结篇3

关键词:乡镇企业与wto现状调查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乡镇企业的特点及自身优势

有人说“乡镇企业就是镇办、村办、户办、连办,四个轮子一起转”,这句话既形象又简练地概括了乡镇企业的组成。乡镇企业就是由镇、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联合企业组成的,具有规模小、投资少、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随着乡镇企业转制的实施,其中个体民营企业所占的经济总量正在逐步上升,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乡镇企业近年来之所以发展迅猛,是因为在发展初期有自身的优势.

(一)乡镇企业在制度方面的优势

乡镇企业拥有比国有企业更加灵活的企业机制.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可以从其产权结构中得到解释.虽然乡镇企业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同国营企业一样存在产权模糊等缺陷,但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强的市场适应力.

1、企业经营自.经营自无疑是保证企业成为市场竟争主体的必要条件.就乡镇企业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游离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国家宏观计划的约束。此外,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政府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也使企业赢得了更大的经营自。

2、企业退出机制。企业退出机制包括人员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重组。对人员流动来说,乡镇企业在用工上实行的双向选择,使得其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大化。良好的退出机制使得企业充满活力。

3、主管部门的管理效率。从管理体系上看,社区政府管理乡镇企业的层次和幅度都比国有企业要小,再加上社区政府与乡镇在利益上的一致,因而它们比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更容易做到深入了解企业状况,控制企业行为,其决策更符合企业实际,表现出更高的管理效率。

(二)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

1、潜在市场的广泛性。乡镇企业诞生于农村,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从其拥有的市场潜力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要比国企优越得多。

2、市场发育的相对完善性。乡镇企业作为传统体制之外自发生成的经济单位,其市场运行机制较国有企业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育。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依靠自身的市场交易地位,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市场行为体系,使得乡镇企业与市场培训基本上保持在同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3区域市场的相对封闭性,加上各地政府的保护主义,使得全国各区域市场呈现相对封闭性。乡镇企业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由此得益。

(三)乡镇企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

1、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从资源合理配置角度看,其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我国的现实国情是资金缺乏,而劳动力丰富。通过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弥补了资金相对不足的缺陷

2、就劳动力成本的绝对水平而言,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廉得多。从而在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3、目前城市里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劳动力供大于求。大量的富裕人员涌向社会,而乡镇企业恰恰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减轻了城市人口压力。

二、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现状探析

(一)、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优势:

1、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乡镇企业发展空间。首先按”乡镇企业法“的规定,把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个体私营企业列入了重点调动度范围,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其次,为提高乡镇企业的外向度,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走引进开放之路。2001年,区镇共引进企业和项目约300项,资金近20亿元。据统计,目前发展乡镇三资企业199家总投资额1471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549万美元,全市乡镇镜外企业已有8家,出口企业391家,出口产品290多种。有25家企业获进出口权,自营出口达4060万美元。其中乡镇企业的龙头企业有山东晨鸿集团。

2、大力推进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改革多形式推进。到2001年底,改制企业比上年净增198家,增长25.4%。到目前,全区乡村集体企业已有534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到了68.74%,其中股份制企业54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4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还下大力抓了企业管理工作,选择6家企业帮助导入CiS企业形象工程,2001年全区有10项现代化管理成果在省系统获奖。到目前,有12家企业获省级管理示范企业,有8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

3、不断调整结构,广僻发展途径,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首先,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加快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区选择了10个有一定规模和后劲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为龙头企业。加强扶持和指导,使其尽快发展,并对当地种养业起到辐射带头作用。第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先后召开了全区城乡一体化洽谈会和全区产学研项目15项。与各高校签定各种技术转让`合作协议意向95项,其中11项达成合作协议。第三,狠抓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目前,全区乡镇工业小区已发展到23个。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全市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了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目前,全区已有400多家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已达238项。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技改项目得到了竣工投产。目前,全区高技术及其生长点企业已发展到21家,如山东齐峰公司开发开发的顺酐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科技推动的同时,加快了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对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500名厂长`经理进行了法规`生成经济`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对乡镇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电算上岗培训等。

(二)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临淄区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朱台及南王等镇,因此,研究临淄区乡镇企业必须要看朱台镇。朱台镇乡镇企业起步较晚,建镇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仅404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朱台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执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镇工业形成了以小化工机械`金属压延制品`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电子大主导行业,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至2001年底,临淄区镇村企业达到2966个同比增长11`8%;从业人员总数17375人。乡镇企业产值情况见表

表:临淄区乡镇企业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实际上缴税金固定资产原值

2001年29`220`04`8233`91`870`76133`12

同比增长25`8%27`1%33`1%25`8%18`7%19`0%13`5%

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临淄区2001年乡镇企业产值各项指标同比增长平均在20%以上,发展讯速,同时,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在2001年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经济取得新成绩。2001年底,临淄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企业4家。完成出货值1800万元。建成三资企业5家利用外资215万元,并有2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2、技改上新步伐加快,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技改上新企业现有多项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乡镇企业中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达45%,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3、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宣传,全区乡镇企业加大了教育投入。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7人;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690人;引进聘用各类人才202人。拥有全国级及省市级乡镇企业家6人。其中,朱台镇西单村单台阶成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中国知名乡镇企业家,其工农商牧运输一体化经验被委员长赞誉为中国西单模式。

4、企业改制取得了可喜成绩,第二轮改制进展顺利。截止2001年底,镇直工业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通过改制,有4家企业实行租赁或兼并,共盘活镇直企业资产9000多万元。改制后,镇村集体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经济总量比重为51:49;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适应市场感经济需求,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区乡镇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67:31,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9:29.5。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工业形成了小型精细化工、机械、建材、医药、化工、粮食白酒及大棚蔬菜等主导行业。其中:化工产值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2%。机械行业产值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6.9%;建材行业产值2.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医药化工工业产值256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5%。

6、乡镇财政收入和职工收入得到提高。2001年乡镇财政收入183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上缴增值税920万元,占乡镇财政收入50.2%,上交地方税882万元,占乡镇财政的48.1%。职工工资总额达8730万元,人均收入5024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14.5%。

7、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人才,先后在全国各地引进机械、化工、电子、冶金等行业科技人才125人。与山大、山工大、山农大等院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形成引进项目和成果的“绿色通道”。其中优质蔬菜基地—临淄区北羊镇被评为“中国西红柿之乡”,樱桃西红柿已出口日本、美国及俄罗斯等国家。这是北羊镇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结晶,也是今后乡镇种植业发展的方向。

三、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速度趋缓。“九五”期间临淄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好势头,尤其在总书记视察江浙地区乡镇企业重要谈话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临淄区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九五”期间临淄区经济发展递增速度保持在43.5%以上,培植形成了一批在全国、省、市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和产品,临淄有机化工厂、淄博华齐油脂厂、临淄第二造纸厂、山东西单集团、淄博顺达集团等五家跃居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50强。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临淄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缓慢。

2、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小。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明显败下阵来。

3、技术落后,人才缺乏。本来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相当落后,再加上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就使得劳动生产率总是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成本得不到降低,使乡镇企业的产品销路受阻,产品积压造成资金沉淀,更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的紧缺。人才缺乏也是多数企业发展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乡镇企业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远离城区,多数规模不大,加上当今专业人才迷恋城市的心态,不愿到乡镇农村工作,使乡镇企业很难得到得才兼备的人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要创造条件,解决好人才问题。

4、环境污染问题。小造纸、小炼油等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

5、经营者的素质问题和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素质偏低。首先经验者的选择范围很小,多数是从本乡镇以至农村范围内产生,大多数是本地的能人。但是这些能人由于受农村教育水平为初中毕业,小学文化程度占相当大的部分。其次,经营者受政治、业务、文化素质的职业,多数沿袭传统的家长式的领导方式,难以广开言路,难以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裙带关系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病。

(2)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乡镇企业经营者缺乏新思想、跟风观念最普遍、最突出。经营者的创新观念淡薄。例如,见别人赚钱,就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产品供求大于需要,从而使企业陷入了困境。总之,目前乡镇企业经营者缺乏先进的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成本观念、科技观念、人才观念、法律观念、信息观念,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提高经营着的素质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

(3)“充电”意识淡薄,难留人才,导致技术革新力度不够,效益滑坡。

(4)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

(5)存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技术落后,二是,严重浪费资源,三是,污染环境。

四、推动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wto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营造新型企业的机制和优势。

2.制订切实可行的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3.加大投入,缓解乡镇企业资金短缺。

4.优先发展高科技型和出口创汇型的乡镇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出国办厂,兴建跨国公司。

5.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6.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

7.乡镇企业发展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8.大力治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吸取‘先污染后治理’及我国北方地区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导致北京及周边省市沙尘暴的教训,建立环保型企业,保持生态平衡。

乡镇人才总结篇4

关键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79-02

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从数量上讲占乡镇干部总数的70%左右,是乡镇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乡镇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畜牧、统计、文化等庞大的工作任务,是干部队伍中直接面对群众推动工作落实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管好、建设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既是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截止2016年底,全县14个乡镇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16人。其中,男性367人,占45%,女性449人,占55%;副高职称63人,占7.7%,中级职称473人,占58%,初级职称280人,占34.3%;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51人,占67.5%;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06人,占62%。通过多年努力,全县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纵向比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推动下,全县乡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共招录补充乡镇专业技术人员137名,全县乡镇专业技术人才总数2016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0.2%,有效缓解了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学历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新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从2010年的38%增长到2016年的67.5%,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了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生力军。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显著改善。随着每年招录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年龄结构显著改善,目前在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62%,初步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喜人局面。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职称结构明显优化。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改革相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打破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几十年来仅能评中级职称的“天花板”,有效缓解了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矛盾,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不断优化,极大调动了广大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截止2016年末,全县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63人,占7.7%,中级职称473人,占58%。

5.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在各级各相关部门支持下,文化、农业、统计等相关的各类短期培训正常有效开展,有效提高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普遍缺编。纵向看,近年来各乡镇通过招录补充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在不断扩大。横向看,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流失问题依然严重,陷入了边补充边流失的恶性循环之中,缺编成为乡镇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全县14个乡镇均存在缺编现象,最严重的乡镇缺编人员占事业编制总数的12%。

2.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评价机制不完善。党和国家着眼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出台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但客观讲,由于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评判考核机制并不完善,所以政策执行并没有取得a期效果,反而成为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另外,每年“评先推优”制度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是全镇干部职工民主推荐结果是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评先推优”的基础条件,只有民主推荐得到较高票数才可能进入下一环节,但乡镇各个事业单位的人数悬殊大,少的只有一两人,这样的机制导致在人数较少的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工作很优秀,也很难在民主推荐过程中得到较多票数考核为优秀。

3.职称岗位结构性矛盾突出。每一个单位的每一级职称和岗位数是根据单位编制数依据一定比例确定的,编制数多的单位职称和岗位数就多,而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比较少,再根据相关比例确定的职称和岗位数就少之又少,个别编制数较少的事业单位根据比例计算后一个中职数都没有,更不可能设有每一级中较高的岗位。这导致部分在乡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工作成绩优秀但由于没有中级职称编制而无法晋职称,或者晋了职称同样只能享受同级最低岗的待遇,这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不合理的。

4.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尽管近年来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破冰之旅已开启,乡镇事业单位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但客观的讲,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次技术人才仍然匮乏,与本专业前沿的技术水平相比较还有不小差距。

5.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受基层客观条件限制,广大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人、财、物方面获得的支持较为有限,对群众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实际效果较差,效应显现较慢。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部分精力与时间在疲于应付其他事物性工作,有的还承担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人数所占比例仅在60%左右。

三、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乡镇一级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存在诸多不忽视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少工作量大。在经过几轮的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职能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多个站所的职责调整为一个站所的职责,乡镇一个站所要对口上级多个部门,工作量加大了很多,但是人员编制却没有增加,致使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无形之中加大了许多,导致了人才外流和缺编现象日益严重。

2.人员编制岗位不匹配。乡镇党委政府统一管理各站所、中心(办公室)的所有人员,这样有利于集中全乡镇资源推动中心工作开展,但正是本着中心工作开展的原则统一安排人力资源,才造成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交叉,承担不是自己专业的其他工作,简单的讲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在编不在岗,人编岗不符。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往往因为长期不在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被一票否决。不在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职称晋升难是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硬伤”。另外是职称已经晋升了的专业技术人员被调整到不对口的岗位上工作,但在岗位聘任时往往被原单位高职低聘,或者就是同级职称的最低岗位,由此滋生了一个怪象,凡是被调整负责其他工作任务的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而这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岗位、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待遇却不如在对口单位工作的人员。

3.人才断层现象明显。目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另一部分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老专业技术人员。这两部分人各有各的优势与特点,但二者工作“脱节”问题影响着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普遍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针对“三支一扶”等特殊群体的招录实行特殊政策,部分新招录人员的专业与实际工作需求不是十分对口,导致少数新招录人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质工作。另一部分是在基层工作多年,有的甚至长期在村级岗位锻炼实践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客观讲其本身的初始学历有限,但通过多年“摸爬滚打”,这一部分人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工作经验也十分丰富。但长期在同样的岗位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事相同的工作,工作过程中懈怠,只求过得去不求过不得硬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他们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方面有所欠缺,加之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与老同志之间价值观、交流方式不同等因素造成了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断层,严重制约了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

4.经费不足严重阻滞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各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在与日俱增,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等因素,乡镇事业单位的经费仅能保障日常工作运转。形象的讲,目前乡镇事业单位都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现实情况制约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对村组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开展有效的培训,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各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5.编制岗位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增强。纵观全县14个乡镇,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非专业技术工作的情况。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编制岗位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增强,比如乡镇人事助理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岗位,但在编制设定时却没有这个岗位编制,在工作中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由其他人承担这一项工作,为此必将占用其他岗位的人力资源。再比如乡镇纪委的纪检专干、团委书记等等许多现实存在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人岗编不符、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等问题接踵而来,严重影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加强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在落实“党管人才”政策过程中,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这一点相对于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乡镇党委政府统筹管理全乡镇的人力资源,有效推进全乡镇中心工作,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推动中心工作为需要,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安排在非对口的岗位上工作,这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成长的漠视。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中心工作的同时,同样要关心、关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职称、待遇等问题,只有这一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可能真正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出其应有的活力与作用。

2.科学定岗力促专业技术人员“人岗编”相统一。各级组织人事及编制部门,在核定乡镇编制,设置岗位时不能简单以乡镇大小为依据核定编制和岗位总数。要充分考虑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况,例如前文所讲的乡镇纪检专干、团委书记等岗位是不论乡镇大小都存在的,也是有很多工作任务要完成的,这些岗位不核定相应的编制数,必然要占用其他岗位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岗编”不统一问题就由此产生。编制岗位的设置符合实际情况了,每一岗位都有编制、每一个人员都有岗位,人员交叉使用这一阻碍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成长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在科学设定编制数的同时,乡镇事业单位每一级职称的岗位数也不能简单的按照县级以上单位的比例确定,可以采取按照履行同级岗位年限来确定,稳妥化解l镇编制少无法享受同级较高岗位的矛盾,为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乡镇人才总结篇5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其发展进入了~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政组织和企业自身都身感压力和困惑,或多或少出现“不适证”,其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出现反复,信心不足、劲头不大,缺乏持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补充,忽视了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在领导摆布上,把乡镇企业人为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时而归农口,时而归工口,时而又归商贸口,出现“谁都管,谁又不愿管”的局面,尤其是对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户办、联户办”两个轮子的管理,始终不能很好的理顺。在精力安排上,一方面,一些地方对财政、计生、综治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工作力度大,县乡政府领导的精力难以保持均衡、持续、有效投入乡镇企业。另一方面,各级党政组织“国有企业老大”的思想根深蒂固。国有企业一有风吹草动,就表现出惊慌失措,“只管国有企业下岗,不管乡镇企业上岗”的现象相当普遍。

主官部门: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对乡镇企业实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级乡镇企业局依靠手上掌握的物资指标等,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得心应手,甚至可以左右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动。但随着一批批乡镇企业的相继转制变型,部分或全部产权变为民有民营,纯之又纯的乡办企业已不复存在,不断涌现出来的个体私营经济更多地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合理配置资源,不再找政府、找部门,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感到实施管理的对象没有了,过去的管理手段也失灵了。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无用论”也随之出现。

企业: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融资难度增大,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的经营者感到无所适从,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应该如何打开产品销路?应该如何解决资金的阳难?应该如何打破“三角债”的困扰?等等,都感到束手无措。

社会:不能全面理解乡镇企业所涵盖的范围和对象,片面认为乡镇企业便是乡镇办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不可能有如此高的产值和如此好的效益,对乡镇企业的数据始终持怀疑态度,认为有“水份”,是在搞浮夸。

出现上述情况,归根结底是对新时期乡镇企业内涵与外延不能很好把握。

乡镇企业的加快发展,赋予了其内涵与外延新的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乡镇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如鱼得水,长足发展,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结构都有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从其内涵分析,实现了三个转变。

首先,社会经济地位,实现了由“微不足道”向“举足轻重”的转变。发展初期的乡镇企业是铁业社、木业社、竹业社、缝纫社、理发社等的代名词,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组织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属于“补充”地位,不足挂齿,其总产值、工业产值也少得可怜,到1978年,全国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值只占全国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9%左右。从吉安市的情况看,1978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8283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725万元,占当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地方工业产值的10%左右,上交国家税金仅为300万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足5%。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吉安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13亿元,是1978年的136倍,上交国家税金3.64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由此可见,不断发展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点,为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

其次,产权和投资主体上,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般乡办企业便是乡政府投资兴办,村办企业就是村里投资兴办,经营上全部为“乡有乡营、镇有镇营、村有村营”,乡镇企业真正成了基层政权机构拥有直接经营的企业,其所有权、经营权“两权不分”。近几年,各地通过不断加大企业产权改革的力度,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产权的转让,企业所有制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上大量外资和民间资金的涌入,使乡镇企业产权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型的趋势。去年,全国乡镇企业中集体企业内部非集体资本已经占到了2/3,超过了集体资本。

再次,区域布局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相对集中”的转变。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强调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地”原则,企业大多办在当地,以致造成布局上的极度分散。近几年来,各地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逐步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发展转变,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到去年底,全国已建成或在建乡镇工业小区4万多个,集中到建制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已经达到25%以上,有的地方高达50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中聚集在工业小区和小城镇的约有30%。

从其外延分析,其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由“四轮驱动”向“多轮驱动”的转变。1978年以前,乡镇企业只是单一的社办工业,尽管80年代逐步发展了一些农、商、建、运、服等一、三产业。但这个时期的乡镇企业r是勉强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驱动”的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投资、相互融合,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大量出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各种形式的联营和中外合资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真正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多轨运行”的所有制格局。

乡镇企业要实现二次创业,必须走内涵与外延发展同时并举的路子

乡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管理经济,人才资源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具备了实现二次创业和两个根本转变的条件。如何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一,要提高认识。首先,要达成“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共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毫无疑问应该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倾注大量的精力。要对乡镇企业高看一层,厚爱一分。实践充分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那里的乡镇企业就发展快。其次,要达到“发展乡镇企业,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并举的路子”的共识。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乡镇企业总量还不大,其经济效益、运行质量、整体素质还不高,只有既抓内涵挖潜,又抓外延扩张才能促成质和量的全面提高。

第二,要拓宽思路。在成分上,进一步放开手脚,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以及股份合作、联营、外商投资企业一起l,不限速度看效益,哪种所有制形式效益好,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就发展那种形式,而且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能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更应该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在领域上,放得更宽、更活,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贸工农、种养加、产加销齐发展,不限产业看市场,不限规模看项目。只要是市场需要、能保证质量、效益可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熊上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能搞多大的规模就搞多大规模。在对象上,各级党政组织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全面理解乡镇企业的含义,凡是在乡镇范围办的企业,凡是由乡镇投资办的企业,凡是以乡镇名义办的企业,都纳入管理范围,并切实搞好服务。

乡镇人才总结篇6

本次抽样调查的40所乡镇卫生院是充分考虑贵州省的行政区域划分、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方面条件,分别从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20个县里抽取的,对全省的乡镇卫生院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40所乡镇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939人(男328人,女611人),男女之比为1∶1.86;总服务人口165.6万人,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服务人口4.14万人(中心卫生院平均4万人,一般卫生院平均4.26万人);有临床医生511人(中心卫生院执业(含助理)医师203人、无医师资格证者55人,一般卫生院执业(含助理)医师162人、无医师资格证者81人);有注册护士206人(中心卫生院112人,一般卫生院94人);有药师(士)23人(中心卫生院13人,一般卫生院10人);有技师(士)46人(中心卫生院23人,一般卫生院23人);编制床位973张,实际开放床位1034张;每千农业人口卫生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0.57人、0.47人和0.12人,其结果远低于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每千农业人口1.28人的平均水平,亦低于2009年西部1.05人的水平[4]。调查数据还反映,乡镇卫生院药师(士)、技师(士)数量极低,有许多卫生院都没有专门的配置,相关业务要么没有开展,要么由其他人员兼顾。性别构。40所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男女之比为1∶1.86;临床医师男性略多于女性,接近1∶1的比例。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工作人员及临床医师的性别构成情况基本相同。年龄构成。40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构成均以30~40岁年龄段为主,医师(士)、护士、药师(士)和技师(士)分别占到41.88%、52.17%、42.03%和34.78%,其次为<30岁年龄段,但医师(士)年龄段人数排第二位的为40~50岁年龄段,占到33.86%,此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有所区别,>50岁年龄段人数在各种卫生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均较小。

以上年龄构成结果反映出:(1)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构成层次比较合理,符合医院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要求,也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2)本次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镇卫生院药师(士)、技师(士)类人才的匮乏,各乡镇卫生院都在积极想办法从医学高等院校中引进此类人才,使得药师(士)、技师(士)<30岁年龄段的人数偏多,此结果在调查人员与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访谈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学历构成及学历获得方式。40所乡镇卫生院各种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均以大专为主,分别占到了50.00%以上,其次为中专,本科学历比例较低,无研究生学历,同时,无学历者(高中及高中以下)在各种卫生技术人员中仍占有一定比例。职称构成。40所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1)从学历层次看,临床医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以初级为主,占48.73%,其次为士级及以下,占38.55%;注册护士绝大部分的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占88.41%,其次为中级技术职称,占5.8%;药师(士)、技师(士)的专业技术职称则主要以士级及以下为主,分别占65.22%和82.61%。造成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比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镇卫生院人才易流失,现有条件留不住人才,各级上级医院都在盯着他们,一旦某乡镇医院出现某方面技术过硬、认可度高的人才时,过不多久就会被县级医院甚至地区级医院挖走,同时,乡镇卫生院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都总想到中心城区去就业,或者往更好的单位考调考录,不愿意留在乡镇为基层卫生工作做贡献。其次,乡镇卫生院因人手少,各种卫生技术人员均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无过多机会参与各种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其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升自然很慢。第三,高层次人才下不来,现各级医院均感到人手缺乏,医学院校毕业的各专业毕业生,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因各地政策性规定,本科以下层次能进入乡镇卫生院外,其他专业毕业生,专科以上层次基本上被县级以上医院截留,能下到乡镇卫生院的微乎其微。另外,以许多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设备和工作条件,以及现有政策、待遇等,也很难留住或招来人才。(2)从学历获得方式看,各种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虽然都以普通学历为主,但各种在职学历,特别是通过成人教育和函授方式获得的学历,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贵州省40所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各卫生院人少事杂,一人兼顾几职。注册护士、药师(士)、影像师(士)和检验师(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很多卫生院均反映存在着有设备却无人操作或医生兼做护士工作的情况。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因本身学历层次偏低,且接受进修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理论水平提高等的机会很少,自身理论和业务水平提升缓慢,职称晋升自然缓慢,很多卫生人员一二十年仍在原地踏步。因此,造成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各乡镇卫生院均存在医务人员无证上岗、无证行医的现象。此种现象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实属各乡镇卫生院的无奈之举,其结果是让乡镇卫生院承担了极大的医疗风险,存在极大的医疗隐患,在各种医疗纠纷中极易处于下风。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与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的结果基本一致[4],属于比较合理的构成,此种构成结果也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行政部门在做出相应决策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切实解决编制问题,重点调整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从质和量两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资源,整体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使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结构不断合理化。制定和落实人才合理分布与合理流动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镇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到农村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对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实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及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实施以临床进修和在职培训为主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使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够不断得到更新,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或全科医师转化。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促进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工资分配坚持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和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此达到让乡镇卫生院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能够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最终达到促进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任光祥涂甸珍许向阳张峰龙友国宋海波

乡镇人才总结篇7

近年来,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贯彻落实,过重的农民负担大幅下降,农民收入也大幅增长。因此,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乡镇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销乡镇政府和部门;还有很多人认为乡镇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甚至认为乡镇干部没有几个是好的,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是乡镇干部闹的,等等。由于本人出生不好(曾经当过十七年乡干部),不说也得说几句。

一,三农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

不下基层,不接触社会底层,不知道底层人生活的艰难与不瞒;接触了社会底层,农民给你讲的几乎全是基层的干部如何多、如何坏,乡镇政府和部门如何只是要钱要命、如何没有必要存在。这些都是事实,但都不是事实的全部。在封建王朝,县官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县官是最基层的官;在今天,乡镇干部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乡镇干部是最基层的官。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现在,如果做定量分析(如的比例和程度、吃苦精神、付出的劳动和报酬等等),县官和基层的干部绝对不是最坏的官,并且有好多人是想做好官而不得不做了坏官。其实问题表现在基层,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第一,农业的gdp在总的gdp中不到15%,要养活70%的人口和60%的干部,还要承担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乡干部要在一个“骨瘦如材的人身上刮肉”而又不得不刮肉,这可是制度规定的;第二,农村政策出在上面、权力在上面、国家的资源都掌握在上面。上面要基层干部为民服务,下面就服务;上面要基层干部管制人民,下面就管制。乡镇政府是中央、省、市、县政府的影子,对上面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是制度规定的;第三,至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前些年中央的粮食政策总是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但现在看来错在粮食政策,执行的越好,国家亏的越多,农民坑的越苦;至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则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嫌。当然还第四、第五、第六,在此没有必要说了。

二,乡镇政府与乡镇干部将长期存在

很多搞农村问题研究的人呼吁撤销乡镇政府。对此,乡镇和县一级的官员说这是“胡说八道”,中央和省一级的官员很慎重,农民似乎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挡子事。我个人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合并或分设一些是必要的)。这是因为,10000-100000人的地方没有政府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不找农民收钱了,乡镇就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那我要问,城里不找市民收公粮,为什么要政府?时代在前进,人的需求也在增长,乡下的几万人也是人,要过人的生活,怎么就不要政府呢?以我的家乡为例,一般的乡镇都在50000人以上。下雨了,水要流入洪湖,为保证下游村民的安全,需要政府协调调度;干旱了,要从洪湖和长江调水,水要合理分配。一个50000万人口的地方,要建设和维护庞大的基础设施,要提供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包括正常的秩序和安全),要维护市场交易公正,至于计划生育就更是需要政府了。再以西部10000人左右的乡镇为例,乡镇政府是扶贫工作和基础实施建设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实践证明:贫困的地方技术服务难以市场化),是社会秩序、社会公正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者,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者,当然计划生育也只有政府来做了。我想象不出没有乡镇政府的乡村社会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假如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都是木偶,也许不要乡镇政府,即使生活在乡村社会的都是奴隶,我想也应该需要政府。中国的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想乡村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事需要干部去做,需要更多的像任长霞一样的公仆。所以,乡镇干部(怎么称呼可以讨论)不仅不会消失,而且需要一支庞大而稳定的队伍长期存在。

三,乡镇改革不是削弱乡镇而是加强乡镇

乡镇体制是不是没有问题呢?肯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要改革的。怎么改?我看到的文章大多是要求弱化乡镇权力的。我个人认为乡镇的权力要加强,不能削弱。首先,要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是怎么回事。改革就是要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就是改苏联模式;开放就是要对外开通和对内放权。上个世纪80年代把改成乡镇政府,不是削弱基层的权力,是扩大基层政府的权力;有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不是管制是开放。实践证明放权和开放搞对了。其次,要搞清楚90年代的乡镇体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经过90年代的发展,乡镇的自力不是扩大了,而是削弱了。乡镇政府变得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力;在乡镇代表条条利益的部门的权力扩大了,变得只有权力没有责任。实践证明,90年代的乡村实际上处于多部门控制为主的无政府状态,80%以上的找农民收费的项目不是乡镇政府所为,是部门所为。再次,中国的政治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最基层的政府的权力总是被上级政府剥夺,最基层的政府承担的事务总是越来越多而财力越来越少。中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在于激发基层的活力,当基层没有活力的时候,体制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最高的政府会采取渴泽而鱼的办法逐步向县、市、省剥夺权利。如果顺应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基础的坏死,最终导致的是整个体制的灭亡。我们很多改革的研究者总是摆脱不了“皇权”思想,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开“集权”的药方。这样的药方只能制造“回光返照”的效果。

四,乡镇改革的核心是转制——建立“民本位”政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机构改革搞了好几次了。1998年朱鎔基总理刚改过,现在很多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大多都是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领导干部职数、乡镇的合并、部门和政府内设机构的合并等方面做文章,还有的就是把一些农民需要但政府财政认为是包袱的服务部门推向市场。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好的作用不大,坏的作用不小。乡镇改革的核心既不是精简机构和人员,也不是转变职能,根本的是要转变体制。体制转变了,职能就转变了,精简人员和机构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转变体制就是要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由管民型政府向民管型政府转变。在“以农养政”的时代,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从于“摄取农业剩余”的大国策的,因而要实现体制转变是有困难的;现在农业税正在逐步取消,“以农养政”的时代即将结束,为实现“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提供了财政基础。今后的乡镇政府要实现民选、民管,乡镇的领导不要上级任免,应该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任免。乡镇的机构设置不要全国一个样子,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法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是乡镇干部的天职,对上级负责不能成为“金科玉律”。乡镇政府要逐步向自治政府转变,乡镇的领导不要搞终身制,选上即官,选下即民。

五,乡镇干部是宝贵人才,出路不在做官而在为民

封建社会的文化人总是拿县官开涮,现在当然是拿乡镇干部开涮了。说到干部素质低,往往就是特指乡镇干部。我以前在乡下工作时,接触过湖北省省级以下的很多领导,总的感觉是比乡干部的水平高不到那里去,我过去的很多同事都有当省级领导的水平;现在,我离开了乡镇干部的岗位,接触的人更多了,觉得还是乡镇干部全面,能说、能写、能做事、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能承受各种压力、能临危不惧等等,乡镇干部是万金油!凭良心说,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干部队伍之一,应该是乡镇干部队伍。如果这个国家面对危机的时候,能够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与人民同生共死、与国家共存亡的绝大多数干部一定是乡镇干部。乡镇干部是宝贵的人才!人才用在为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福气;人才用在扰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不幸。乡镇干部应该审时度势,自觉顺应乡村社会和乡镇体制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大势,多想如何为民,少想如何升官。乡镇干部要主动参与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建设,要积极领办、创办民间组织,为农民应对市场经济服务,为农民维护权益服务,为农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力服务。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乡镇的食品公司、供销社等国营单位的干部和职工,适应大势,很多人成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我想,只要是人才,只要是顺应大势的人才,前途一定光明;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人,只要你不顺应大势,时代就无情的抛弃你。乡镇干部现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发牢骚没有用的,我劝还在乡镇旧体制中挣扎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计划新的生活和未来。

乡镇人才总结篇8

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的度量分析

科技进步系数度量模型

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很多,其中以“增长速度方程法”使用得最为普遍,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的《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中就将该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测算方法加以推广。该方法把技术进步速度作为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相对增长率、劳动相对增长率以后的余值计算出来,再进而除以经济增长率,即得到科技进步贡献率。它清楚地表明: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的提高带来的。由于该方法计算简单,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际测算中被大量使用。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该文中,我们将采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中性技术模型来度量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系数。

其中:a(t)为t年的技术进步系数;Y为企业总产值;L为企业就业人数;K为资金投入。

科技进步系数的测度与分析

结合上述测算模型,Y我们以浙江省乡镇企业年度总产值数据为准,L以其职工人数的数据为准,K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与流动奖金数据之和为基础。这样,我们以历年的有关数据对我省乡镇企业现有科技进步系数做出估计。1984年至2000年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测算结果:0.956271,1.057543,1.137912,1.263862,1.463128,1.550687,1.510191,1.664818,1.941202,2.614432,3.751428,5.429547,4.708039,4.977003,5.176704,5.497449,6.005074,5.024926。

从2000年的数据来看,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比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其实通过测算,我们发现浙江省乡镇企业在1997年的科技进步系数4.977003,就已经达到了200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该年度浙江省乡镇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局面。自1993年之后,科技进步系数得到持续快速的提高,这与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很大的关系。1991-1999年是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劲风频吹,扶摇直上的9年。上世纪8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经济的比重只有20%左右。到1998~1999年,省委省政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发出了省委省政府(1998)2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若干意见的通知》,召开了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此,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步入了提高发展阶段,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大提高、大发展的态势。1999年私营工业产值达6686.59亿元,占全部乡镇工业比重62.19%。在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温州、金华、台州、丽水等地,所占比重更大,达到了80%左右。优良的环境、有利的政策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和高科技项目,为其科技进步系数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的灰色预测

由于科技进步的概念与内容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及明显的动态性,而且由于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局限,有些信息资料不够明确或是难以获得,具有一定的灰色性,适合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分析。为此,对于科技进步系数的预测也是在对已有数据进行灰色处理后应用Gm(1,1)模型对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做出预测估算。

(1)设x(0)为原始数据序列。

(2)作一次累加生成,x(1)=(0.956271,2.013814,3.151726,4.415588,5.878717,7.429404,8.939595,10.60441,12.54562,15.16005,18.91147,24.34102,29.04906,34.02606,39.20277,44.70022,50.70529);

(3)作均值生成,Z(1)=(1.485042,2.58277,3.783657,5.147153,6.65406,8.1845,9.772004,11.57501,13.85283,17.03576,21.62625,26.69504,31.53756,36.61442,41.95149,47.70275);

(4)运用最小二乘法对x(0)及Z(1)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代入回归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参数a及u的值。求得:a=-0.119598,u=0.970009。

(5)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6)生成序列x(1)=(x(1)(k+1),x(1)(k+2),x(1)(k+3),…,k=0,1,2…)=(0.95627,2.108123,3.406314,4.869522,6.518601,8.377124,10.47175,12.83257,15.49324,18.49192,21.87168,25.68066,29.97364,34.81207,40.26505,46.41093,53.33755);

(7)经F检验,F=113.382>F0.05(1,15)=4.54,且F>F0.01(1,15)=8.68。这表明该一元回归模型之回归效果显著。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t检验与F检验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替代。所以,t检验略去。

(8)预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五年内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进行预测。以2004-2008年为例,令k=20,21,22,23,24,代入预测模型。各年度的科技进步系数预测值为:a(t)=x(1)(i)-x(1)(i-1),具体数据分别为:11.17598,12.59576,14.19597,15.99945,18.03215。

促进浙江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系数提高的建议与举措

前文,我们为乡镇企业画了一个“饼”,而它的实现将更多地依赖于乡镇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努力程度。综观我省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经验,我们认为还应从以下几块着手。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人才战略储备库

科技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根本,更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之说。现在虽然政策上也鼓励科技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人们的就业观念也确实发生了不少有利于乡镇企业的转变,但这种差别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乡镇企业要想建设理想的人才梯队,还须下很大的功夫“筑銮引凤”。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乡镇企业的经营者积极配合有关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主动探索引进科技人才的办法和经验。自1984年起至今每年都有3000多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乡镇企业工作,据调查,全省省级重点乡镇企业中层以上管理队伍中,大中专毕业生已占到70%以上。绍兴县改革后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占企业股份的34%以上。然而,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引入一批以博士、硕士为核心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人才,这对于乡镇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走在前沿的雅戈尔集团、正泰集团、万向集团及横店集团等一些骨干企业除了引进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外,还引进了数百名的国外科技人才,对企业技术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拘一格选人才。摒弃如今招聘市场上“非本科生不要”,“非研究生不要”等不良观念,使得很多有真才实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拿到学历的有识之士有个用武之地。只要是对企业有用的人才,不论其资历、年龄、学历如何都应大胆的选用。我们不可能个个都是“伯乐”,所以,我们不“相马”,而是“赛马”。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即时落实激励措施。有不少的乡镇企业如今成了人才过渡的跳板,乡镇企业辛苦引进人才,工作了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企业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了,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却跳槽了,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特别是企业的中层骨干流失,对企业损失重大。激励措施要做到适得其所,首先就得了解激励对象的真实想法和真正所需,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留住人才。一些乡镇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做法,如正泰集团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人本集团通过“利转股”的形式;邦威则通过“分房”的形式,只要工作年限达到规定底线,产权即归个人所有。这些正如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用制”一样,对于企业人才既有激励效果又有约束作用。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11月下旬,武汉大学商学院谭力文教授在与我系教师座谈会上谈到企业经营者懂得使用人才的多,懂得培养人才的少,而评价其是否是一个好的经营者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目前,全省形成了以省乡镇企业科教培训中心为龙头,各地乡镇企业培训基地为骨干,企业自行组织岗位培训为主体的技术人才培养网络。上规模的乡镇企业集团参加民办教育活动,培养自身“永久”牌科技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上仍须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乡镇企业在对待科技人才方面,要积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起”。

进一步加大R&D投入,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鼓励企业、外商、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科技基金会,在企业增设技术开发机构。今后新设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主要挂靠在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兼并科研机构,引导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壮大企业技术开发力量,促使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积极推行科研成果和技术入股,鼓励和推动科研机构(包括事业所属和企业所属的)和大学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以技术入股等各种灵活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机构与大学积极参与企业在R&D方面的共同发展,增强企业科技持续创新的竞争实力。树立科研要面向生产,生产要依靠科研的新思想,要用市场的手段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筹集到相当于总投资的20%以内的资金,就能够有助于推动科研与生产共同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或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来有效地筹集资金,投资于企业R&D方面。有效地吸纳社会资金来投资于企业R&D是目前国内外企业较通行的做法。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全相符合。国家、企业、大学和民间的科研机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推动企业科技持续创新的发展。在具有技术一致性和互补性的企业群设立R&D联合体,避免R&D活动的重复,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有效科技投入。支持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科技人员,对捐资额度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外商或个人,经有关部门批准,基金会可以用企业、外商或个人冠名。

乡镇人才总结篇9

关键词:租赁制;泰兴市;乡镇卫生院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5-02

0引言

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做到每个县1-3所乡镇卫生院,并明确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虽然国家已给予充分重视,然而,乡镇卫生院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经济情况较差、人才匮乏等等。因此,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于2003年机动的设置了乡镇卫生院“租赁制”体系,以缓解存在的种种问题。

1租赁制产生的背景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全市总人口1197181人,辖泰兴、黄桥等15个镇和根思乡1个乡。全市目前有33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中共有67个本科生,大专以上占36%;320个护士,其中在城护士110个。2003年改制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经济情况较差,仍存在生存困难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情况较差,一些卫生院甚至入不敷出。据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多年来卫生院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甚至在进行租赁制改革后的近年,不少乡镇卫生院仍然亏损:截至2009年,亏损已上升至1022.01万元。2007-2009年三年收支差额平均亏损面达78%。而这一情况,在改制前更加严重:2001年时,37家卫生院负债总额6448.6万元,有22家卫生院负债额在100万元以上,最高的负债高达1381.1万元。[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1.1就诊患者太少根据学者张朝阳的一项调查显示,“就全国来看,除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外,乡镇卫生院的就诊率都有所下降。据统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1985年的11亿人次降低到2003年的6.91亿人次;床位使用率由1985年的46%降低到2003年的36.2%。”

同样,据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造成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太少。

泰兴市连续九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9年,根据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从25项指标上看,泰兴市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由此可见泰兴市的经济情况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高。同时,泰兴市全市已拥有等级公路1967.3公里(含村道),高速公路73.4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85%,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11标台。200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0275辆,私人汽车拥有量20964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居民经济情况的良好、泰兴市交通的发达,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可能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患者数量的减少。

1.1.2上级补助太少,扼制乡镇卫生院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9080个,占全国总卫生机构数的14%。然而,2008年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仅为1397502万元和85952万元,分别占乡镇卫生院总收入的17%和1%。由此可见,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过少。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同样存在这个问题,2007-2009年间,虽然政府财政每年递增100万元,但是到2009年政府财政补助仅为903.97万元,占乡镇卫生院总收入的4.27%。

1.2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较差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1.6%、大专学历占17.9%、无专业学历人员占到21.8%。无独有偶,泰兴市全市目前有33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中共有67个本科生,大专以上占36%,中专以上70%多;320个护士,在城的护士110个,其他的共210个。可以看出,直至现在,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人员队伍素质较差。而在2001年时,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情况更差: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4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有428人,而无职称和无规定学历的人员达1106人和1703人。[1]

由于政府补助的不到位,且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乡镇卫生院就医患者数量小,卫生院的效益不好,人员福利自然也随之缩水——这是目前乡镇卫生院难以招徕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即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情况不好,造成人员的流失,因此造成了医疗水平的低下,由此造成了病人不愿意去乡镇卫生院就诊,进一步的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不良。如图1所示。

2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租赁制的具体举措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自2003年开始,实行租赁制,进行两权分离的改革。具体,即将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制形式公有,经营权有偿出让,保持卫生院的性质、功能、名称不变,人员身份不变,政府拨款的渠道不变,通过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卫生院之间的关系,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卫生院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两权分离改革以后,政府仍然是卫生院所有权的主体,政府只是把经营权和相关的责任义务落实给经营者。经营者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其权利一般有:管理经营权、财产支配使用权等;应承担的义务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设备完好与充分运行,承担开展卫生服务的义务等;其责任是保证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卫生工作任务,自负盈亏,保证公有资产不流失,保证职工的民利和利益等。

不难看出,租赁制实质上是对乡镇卫生院产权的一次明确界定。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产权的界定使得人们可以自己承担行为的全部后果,因而可以减弱或消除人们行为的外部性,从而达到长期收益最大化。经济学家诺斯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诺斯所说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主要就是指与产权制度相联系的经济制度。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推动的。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行为,使得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不一致。因此社会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使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率接近私人收益率,使产权所有者能够充分享受其经济活动的收益,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从事相应的活动。这就是产权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结合泰兴市卫生局的相关资料,分析了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租赁制的运行情况及实施背景,并就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租赁制;泰兴市;乡镇卫生院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5-02

0引言

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做到每个县1-3所乡镇卫生院,并明确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虽然国家已给予充分重视,然而,乡镇卫生院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经济情况较差、人才匮乏等等。因此,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于2003年机动的设置了乡镇卫生院“租赁制”体系,以缓解存在的种种问题。

1租赁制产生的背景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全市总人口1197181人,辖泰兴、黄桥等15个镇和根思乡1个乡。全市目前有33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中共有67个本科生,大专以上占36%;320个护士,其中在城护士110个。2003年改制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经济情况较差,仍存在生存困难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情况较差,一些卫生院甚至入不敷出。据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多年来卫生院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甚至在进行租赁制改革后的近年,不少乡镇卫生院仍然亏损:截至2009年,亏损已上升至1022.01万元。2007-2009年三年收支差额平均亏损面达78%。而这一情况,在改制前更加严重:2001年时,37家卫生院负债总额6448.6万元,有22家卫生院负债额在100万元以上,最高的负债高达1381.1万元。[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1.1就诊患者太少根据学者张朝阳的一项调查显示,“就全国来看,除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外,乡镇卫生院的就诊率都有所下降。据统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1985年的11亿人次降低到2003年的6.91亿人次;床位使用率由1985年的46%降低到2003年的36.2%。”

同样,据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造成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太少。

泰兴市连续九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9年,根据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从25项指标上看,泰兴市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由此可见泰兴市的经济情况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高。同时,泰兴市全市已拥有等级公路1967.3公里(含村道),高速公路73.4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85%,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11标台。200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0275辆,私人汽车拥有量20964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居民经济情况的良好、泰兴市交通的发达,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可能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患者数量的减少。

1.1.2上级补助太少,扼制乡镇卫生院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9080个,占全国总卫生机构数的14%。然而,2008年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仅为1397502万元和85952万元,分别占乡镇卫生院总收入的17%和1%。由此可见,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过少。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同样存在这个问题,2007-2009年间,虽然政府财政每年递增100万元,但是到2009年政府财政补助仅为903.97万元,占乡镇卫生院总收入的4.27%。

1.2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较差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1.6%、大专学历占17.9%、无专业学历人员占到21.8%。无独有偶,泰兴市全市目前有33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中共有67个本科生,大专以上占36%,中专以上70%多;320个护士,在城的护士110个,其他的共210个。可以看出,直至现在,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人员队伍素质较差。而在2001年时,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情况更差: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4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有428人,而无职称和无规定学历的人员达1106人和1703人。[1]

由于政府补助的不到位,且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乡镇卫生院就医患者数量小,卫生院的效益不好,人员福利自然也随之缩水——这是目前乡镇卫生院难以招徕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中。即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情况不好,造成人员的流失,因此造成了医疗水平的低下,由此造成了病人不愿意去乡镇卫生院就诊,进一步的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不良。如图1所示。

2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租赁制的具体举措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自2003年开始,实行租赁制,进行两权分离的改革。具体,即将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制形式公有,经营权有偿出让,保持卫生院的性质、功能、名称不变,人员身份不变,政府拨款的渠道不变,通过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卫生院之间的关系,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卫生院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两权分离改革以后,政府仍然是卫生院所有权的主体,政府只是把经营权和相关的责任义务落实给经营者。经营者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其权利一般有:管理经营权、财产支配使用权等;应承担的义务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设备完好与充分运行,承担开展卫生服务的义务等;其责任是保证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卫生工作任务,自负盈亏,保证公有资产不流失,保证职工的民利和利益等。

不难看出,租赁制实质上是对乡镇卫生院产权的一次明确界定。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产权的界定使得人们可以自己承担行为的全部后果,因而可以减弱或消除人们行为的外部性,从而达到长期收益最大化。经济学家诺斯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诺斯所说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主要就是指与产权制度相联系的经济制度。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推动的。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行为,使得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不一致。因此社会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使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率接近私人收益率,使产权所有者能够充分享受其经济活动的收益,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从事相应的活动。这就是产权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存入我的阅览室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产权模式是国(公)有国(公)营,政府既是乡镇卫生院财产的所有者又是它的直接经营者。这种经营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不能让卫生院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使之缺乏生机活力。同时,这种产权制度决定了卫生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年财政拨款占卫生院年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拨款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情况,更间接的促使卫生院更加依赖药品收入来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加重了“看病贵”的情况。

正因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种种问题,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开始积极组织乡镇卫生院改革。2002年前后,全国涌现了多种乡镇卫生院改革模式,泰兴市卫生局通过实地考察,分别对浙江宁波的股份制模式、安徽肥西的公有公营模式、江苏邗江的民有民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学习。经过各种权衡,最终决定实施租赁制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历了7年,在改制的过程中,租赁制给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许多影响。

3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制的成效分析

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针对当时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种种弊病,并结合医改的指导方针,开始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当时泰兴市改革的初衷:既要保持乡镇医院的公益性,又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所以采取了“租赁制”这样一种可进可退的折中方式。租赁制改变了过去管办不分的情况,将经营权赋予受托者。而受托者通常具有专业的医院管理知识,因而提高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租赁制的优点

3.1.1院长责任感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实行租赁制后,医院产权更加明晰。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缴纳租赁费外,收入与盈余都由医院自身负责。这种产权的激励作用,使得院长的市场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减弱了以往院长与上级单位之间的僵化行政关系,赋予了院长更大的自和灵活性。同时医院员工为了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许多卫生院还通过采取多种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进人性化服务,使改革后的卫生院在群众中逐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据2004年底泰州市卫生局问卷调查统计,群众对改革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达92%。

3.1.2医院经济情况好转,卫生资源迅速增加采取租赁制以来,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为:改革后,33家卫生院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2005年1季度总诊疗人次23.78万,总住院人次0.65万,分别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0%和25%,业务收入比2004年同期上升18%。此外,卫生资源迅速增加。改革后共吸引民资2194.8万元。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33家改革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47.4万元。同时,各卫生院积极按还款计划偿还债务1600万元。截至2004年底,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增幅已达9.29%。

3.1.3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改革前,33家卫生院中有2/3以上未缴全“三金”,职工工资打折发放,有的甚至长期拖欠工资,奖金更是无从谈起,职工士气低下、人心涣散。改革后,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营合同中得到明确,经营者普遍为职工缴纳了“三金”。随着卫生院经济效益的好转,职工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仅至2004年前,全市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就比改革前增长15%左右,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乡镇卫生院采取租赁制以来,医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有以下2点:

3.2租赁制存在的不足

3.2.1医院过度看重经济效益,造成短视行为租赁制需要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改变经营者,每个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经营期限,因此为了争取经营权,经营者不免会为了追逐利润而产生短视行为——只注重短期目标,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

3.2.2不利于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目前医院不愿意培养人才,也不愿意举办或参加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等,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卫生院“承包制”的角色,医院和医生之间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则增加了医院的机会成本,因而卫生院目前都不太愿意过多关注人才培养。

4补充与完善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租赁制改革,是在医改的方针下,对医院产权改制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医院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更促进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租赁者对教育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忽视。那么,如何既能促进乡镇医院的有效运转,又能克服上述种种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只有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医疗人员的薪金待遇,才会吸引人才,人才的聚集代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了则自然会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患者人数增加,再加上乡镇医院合理的管理,则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此一来,由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不仅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的良好发展,更促进了当地人民的卫生健康发展。

4.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次新农合具有对参合农民给予经费上的补助、突出以大病为主的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等优点,直接的缓解了农民由于贫困而拒绝去医院就诊的情况。因此,可以说间接的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同时,新农合还可以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来调节病人的流向。就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市二级医院和市外医院住院,其可报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分别为70%、50%、35%,这就有效的缓解了“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更加合理的配置了卫生资源,也间接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4.3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是促进卫生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镇卫生院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加强服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严格药品进货渠道,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定并严格遵守管理规章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医疗安全。

4.4规范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考核只是对医院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真正的考核。考核只相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与政府的拨款相挂钩。想要保证医院的效率,则政府应规范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问题,绩效考核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将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同时,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医德医风考评和居民的满意率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5结语

综上,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进人才、规范对卫生院的考核内容,同时通过新农合等途径,增加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切实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诸如“租赁制”的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本地卫生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毅.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焦建华.积极实施综合改革,多路突破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J].江苏卫生保健,2005,(4):4-5.

[4]宋平,张文远,李红樱.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2-84.

[5]王小丽.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34-35.

[6]李亦亮.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必须大力推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8):516-517.

[7]徐爱军,陆荣强等.张家港乡镇医院的改制模式研究[J].中国药房,2010,(13):1153-1155.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产权模式是国(公)有国(公)营,政府既是乡镇卫生院财产的所有者又是它的直接经营者。这种经营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不能让卫生院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使之缺乏生机活力。同时,这种产权制度决定了卫生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年财政拨款占卫生院年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拨款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情况,更间接的促使卫生院更加依赖药品收入来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加重了“看病贵”的情况。

正因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种种问题,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开始积极组织乡镇卫生院改革。2002年前后,全国涌现了多种乡镇卫生院改革模式,泰兴市卫生局通过实地考察,分别对浙江宁波的股份制模式、安徽肥西的公有公营模式、江苏邗江的民有民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学习。经过各种权衡,最终决定实施租赁制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历了7年,在改制的过程中,租赁制给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许多影响。

3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制的成效分析

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针对当时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种种弊病,并结合医改的指导方针,开始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当时泰兴市改革的初衷:既要保持乡镇医院的公益性,又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所以采取了“租赁制”这样一种可进可退的折中方式。租赁制改变了过去管办不分的情况,将经营权赋予受托者。而受托者通常具有专业的医院管理知识,因而提高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租赁制的优点

3.1.1院长责任感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实行租赁制后,医院产权更加明晰。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缴纳租赁费外,收入与盈余都由医院自身负责。这种产权的激励作用,使得院长的市场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减弱了以往院长与上级单位之间的僵化行政关系,赋予了院长更大的自和灵活性。同时医院员工为了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许多卫生院还通过采取多种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进人性化服务,使改革后的卫生院在群众中逐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据2004年底泰州市卫生局问卷调查统计,群众对改革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达92%。

3.1.2医院经济情况好转,卫生资源迅速增加采取租赁制以来,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为:改革后,33家卫生院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2005年1季度总诊疗人次23.78万,总住院人次0.65万,分别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0%和25%,业务收入比2004年同期上升18%。此外,卫生资源迅速增加。改革后共吸引民资2194.8万元。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33家改革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47.4万元。同时,各卫生院积极按还款计划偿还债务1600万元。截至2004年底,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增幅已达9.29%。

3.1.3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改革前,33家卫生院中有2/3以上未缴全“三金”,职工工资打折发放,有的甚至长期拖欠工资,奖金更是无从谈起,职工士气低下、人心涣散。改革后,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营合同中得到明确,经营者普遍为职工缴纳了“三金”。随着卫生院经济效益的好转,职工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仅至2004年前,全市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就比改革前增长15%左右,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乡镇卫生院采取租赁制以来,医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有以下2点:

3.2租赁制存在的不足

3.2.1医院过度看重经济效益,造成短视行为租赁制需要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改变经营者,每个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经营期限,因此为了争取经营权,经营者不免会为了追逐利润而产生短视行为——只注重短期目标,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

3.2.2不利于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目前医院不愿意培养人才,也不愿意举办或参加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等,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卫生院“承包制”的角色,医院和医生之间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则增加了医院的机会成本,因而卫生院目前都不太愿意过多关注人才培养。

4补充与完善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租赁制改革,是在医改的方针下,对医院产权改制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医院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更促进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租赁者对教育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忽视。那么,如何既能促进乡镇医院的有效运转,又能克服上述种种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只有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医疗人员的薪金待遇,才会吸引人才,人才的聚集代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了则自然会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患者人数增加,再加上乡镇医院合理的管理,则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此一来,由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不仅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的良好发展,更促进了当地人民的卫生健康发展。

4.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次新农合具有对参合农民给予经费上的补助、突出以大病为主的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等优点,直接的缓解了农民由于贫困而拒绝去医院就诊的情况。因此,可以说间接的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同时,新农合还可以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来调节病人的流向。就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市二级医院和市外医院住院,其可报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分别为70%、50%、35%,这就有效的缓解了“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更加合理的配置了卫生资源,也间接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4.3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是促进卫生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镇卫生院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加强服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严格药品进货渠道,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定并严格遵守管理规章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医疗安全。

4.4规范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考核只是对医院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真正的考核。考核只相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与政府的拨款相挂钩。想要保证医院的效率,则政府应规范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问题,绩效考核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将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同时,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医德医风考评和居民的满意率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5结语

综上,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进人才、规范对卫生院的考核内容,同时通过新农合等途径,增加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切实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诸如“租赁制”的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本地卫生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毅.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焦建华.积极实施综合改革,多路突破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J].江苏卫生保健,2005,(4):4-5.

[4]宋平,张文远,李红樱.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2-84.

[5]王小丽.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34-35.

[6]李亦亮.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必须大力推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8):516-517.

[7]徐爱军,陆荣强等.张家港乡镇医院的改制模式研究[J].中国药房,2010,(13):1153-1155.

存入我的阅览室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产权模式是国(公)有国(公)营,政府既是乡镇卫生院财产的所有者又是它的直接经营者。这种经营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不能让卫生院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使之缺乏生机活力。同时,这种产权制度决定了卫生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年财政拨款占卫生院年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拨款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情况,更间接的促使卫生院更加依赖药品收入来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加重了“看病贵”的情况。

正因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种种问题,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开始积极组织乡镇卫生院改革。2002年前后,全国涌现了多种乡镇卫生院改革模式,泰兴市卫生局通过实地考察,分别对浙江宁波的股份制模式、安徽肥西的公有公营模式、江苏邗江的民有民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学习。经过各种权衡,最终决定实施租赁制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历了7年,在改制的过程中,租赁制给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许多影响。

3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制的成效分析

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针对当时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种种弊病,并结合医改的指导方针,开始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当时泰兴市改革的初衷:既要保持乡镇医院的公益性,又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所以采取了“租赁制”这样一种可进可退的折中方式。租赁制改变了过去管办不分的情况,将经营权赋予受托者。而受托者通常具有专业的医院管理知识,因而提高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租赁制的优点

3.1.1院长责任感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实行租赁制后,医院产权更加明晰。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缴纳租赁费外,收入与盈余都由医院自身负责。这种产权的激励作用,使得院长的市场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减弱了以往院长与上级单位之间的僵化行政关系,赋予了院长更大的自和灵活性。同时医院员工为了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许多卫生院还通过采取多种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进人性化服务,使改革后的卫生院在群众中逐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据2004年底泰州市卫生局问卷调查统计,群众对改革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达92%。

3.1.2医院经济情况好转,卫生资源迅速增加采取租赁制以来,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为:改革后,33家卫生院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2005年1季度总诊疗人次23.78万,总住院人次0.65万,分别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0%和25%,业务收入比2004年同期上升18%。此外,卫生资源迅速增加。改革后共吸引民资2194.8万元。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33家改革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47.4万元。同时,各卫生院积极按还款计划偿还债务1600万元。截至2004年底,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增幅已达9.29%。

3.1.3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改革前,33家卫生院中有2/3以上未缴全“三金”,职工工资打折发放,有的甚至长期拖欠工资,奖金更是无从谈起,职工士气低下、人心涣散。改革后,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营合同中得到明确,经营者普遍为职工缴纳了“三金”。随着卫生院经济效益的好转,职工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仅至2004年前,全市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就比改革前增长15%左右,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乡镇卫生院采取租赁制以来,医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有以下2点:

3.2租赁制存在的不足

3.2.1医院过度看重经济效益,造成短视行为租赁制需要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改变经营者,每个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经营期限,因此为了争取经营权,经营者不免会为了追逐利润而产生短视行为——只注重短期目标,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

3.2.2不利于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目前医院不愿意培养人才,也不愿意举办或参加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等,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卫生院“承包制”的角色,医院和医生之间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则增加了医院的机会成本,因而卫生院目前都不太愿意过多关注人才培养。

4补充与完善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租赁制改革,是在医改的方针下,对医院产权改制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医院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更促进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租赁者对教育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忽视。那么,如何既能促进乡镇医院的有效运转,又能克服上述种种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只有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医疗人员的薪金待遇,才会吸引人才,人才的聚集代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了则自然会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患者人数增加,再加上乡镇医院合理的管理,则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此一来,由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不仅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的良好发展,更促进了当地人民的卫生健康发展。

4.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次新农合具有对参合农民给予经费上的补助、突出以大病为主的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等优点,直接的缓解了农民由于贫困而拒绝去医院就诊的情况。因此,可以说间接的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同时,新农合还可以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来调节病人的流向。就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市二级医院和市外医院住院,其可报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分别为70%、50%、35%,这就有效的缓解了“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更加合理的配置了卫生资源,也间接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4.3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是促进卫生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镇卫生院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加强服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严格药品进货渠道,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定并严格遵守管理规章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医疗安全。

4.4规范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考核只是对医院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真正的考核。考核只相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与政府的拨款相挂钩。想要保证医院的效率,则政府应规范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问题,绩效考核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将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同时,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医德医风考评和居民的满意率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5结语

综上,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进人才、规范对卫生院的考核内容,同时通过新农合等途径,增加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切实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诸如“租赁制”的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本地卫生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毅.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焦建华.积极实施综合改革,多路突破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J].江苏卫生保健,2005,(4):4-5.

[4]宋平,张文远,李红樱.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2-84.

[5]王小丽.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34-35.

[6]李亦亮.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必须大力推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8):516-517.

[7]徐爱军,陆荣强等.张家港乡镇医院的改制模式研究[J].中国药房,2010,(13):1153-1155.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产权模式是国(公)有国(公)营,政府既是乡镇卫生院财产的所有者又是它的直接经营者。这种经营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不能让卫生院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使之缺乏生机活力。同时,这种产权制度决定了卫生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年财政拨款占卫生院年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拨款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情况,更间接的促使卫生院更加依赖药品收入来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加重了“看病贵”的情况。

正因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种种问题,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开始积极组织乡镇卫生院改革。2002年前后,全国涌现了多种乡镇卫生院改革模式,泰兴市卫生局通过实地考察,分别对浙江宁波的股份制模式、安徽肥西的公有公营模式、江苏邗江的民有民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学习。经过各种权衡,最终决定实施租赁制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历了7年,在改制的过程中,租赁制给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许多影响。

3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制的成效分析

2003年,泰兴市卫生局针对当时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种种弊病,并结合医改的指导方针,开始对乡镇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当时泰兴市改革的初衷:既要保持乡镇医院的公益性,又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所以采取了“租赁制”这样一种可进可退的折中方式。租赁制改变了过去管办不分的情况,将经营权赋予受托者。而受托者通常具有专业的医院管理知识,因而提高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租赁制的优点

3.1.1院长责任感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实行租赁制后,医院产权更加明晰。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缴纳租赁费外,收入与盈余都由医院自身负责。这种产权的激励作用,使得院长的市场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减弱了以往院长与上级单位之间的僵化行政关系,赋予了院长更大的自和灵活性。同时医院员工为了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许多卫生院还通过采取多种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进人性化服务,使改革后的卫生院在群众中逐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据2004年底泰州市卫生局问卷调查统计,群众对改革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达92%。

3.1.2医院经济情况好转,卫生资源迅速增加采取租赁制以来,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为:改革后,33家卫生院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2005年1季度总诊疗人次23.78万,总住院人次0.65万,分别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0%和25%,业务收入比2004年同期上升18%。此外,卫生资源迅速增加。改革后共吸引民资2194.8万元。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33家改革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47.4万元。同时,各卫生院积极按还款计划偿还债务1600万元。截至2004年底,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增幅已达9.29%。

3.1.3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改革前,33家卫生院中有2/3以上未缴全“三金”,职工工资打折发放,有的甚至长期拖欠工资,奖金更是无从谈起,职工士气低下、人心涣散。改革后,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经营合同中得到明确,经营者普遍为职工缴纳了“三金”。随着卫生院经济效益的好转,职工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仅至2004年前,全市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就比改革前增长15%左右,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乡镇卫生院采取租赁制以来,医院运行情况得到明显好转。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有以下2点:

3.2租赁制存在的不足

3.2.1医院过度看重经济效益,造成短视行为租赁制需要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改变经营者,每个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经营期限,因此为了争取经营权,经营者不免会为了追逐利润而产生短视行为——只注重短期目标,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

3.2.2不利于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目前医院不愿意培养人才,也不愿意举办或参加继续教育、学术活动等,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卫生院“承包制”的角色,医院和医生之间不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则增加了医院的机会成本,因而卫生院目前都不太愿意过多关注人才培养。

4补充与完善

泰兴市乡镇卫生院的租赁制改革,是在医改的方针下,对医院产权改制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医院所有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更促进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得医院的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租赁者对教育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忽视。那么,如何既能促进乡镇医院的有效运转,又能克服上述种种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只有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医疗人员的薪金待遇,才会吸引人才,人才的聚集代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了则自然会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患者人数增加,再加上乡镇医院合理的管理,则必然会带来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此一来,由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不仅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的良好发展,更促进了当地人民的卫生健康发展。

4.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次新农合具有对参合农民给予经费上的补助、突出以大病为主的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等优点,直接的缓解了农民由于贫困而拒绝去医院就诊的情况。因此,可以说间接的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同时,新农合还可以通过调整报销比例来调节病人的流向。就泰兴市卫生局的介绍,目前泰兴市乡镇卫生院、市二级医院和市外医院住院,其可报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分别为70%、50%、35%,这就有效的缓解了“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更加合理的配置了卫生资源,也间接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就诊人数。

4.3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是促进卫生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乡镇卫生院必须加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加强服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严格药品进货渠道,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定并严格遵守管理规章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医疗安全。

4.4规范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考核只是对医院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真正的考核。考核只相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与政府的拨款相挂钩。想要保证医院的效率,则政府应规范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问题,绩效考核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将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同时,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医德医风考评和居民的满意率为核心,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5结语

综上,政府应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进人才、规范对卫生院的考核内容,同时通过新农合等途径,增加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切实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诸如“租赁制”的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本地卫生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毅.泰兴市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焦建华.积极实施综合改革,多路突破乡镇卫生院发展困局[J].江苏卫生保健,2005,(4):4-5.

[4]宋平,张文远,李红樱.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2-84.

[5]王小丽.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0,(3):34-35.

[6]李亦亮.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必须大力推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8):516-517.

乡镇人才总结篇10

一、乡镇企业必须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乡镇企业要及时跟踪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必须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要认真分析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提供的机遇,培植自己的强项。因为乡镇企业走向国际经济大循环已经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迫到临头的现实。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已有230多家,乡镇企业面对的现实是,在国内市场要与国有企业,国际强者竞争,在国际市场更要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所以乡镇企业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如自己要进入或退出哪一市场,如何设定市场占有目标。主攻的市场区域是国内还是国际,是收缩战线壮大主业,还是战略扩张,多角经营;如何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如何确定新产品开发方案,是靠投资建设实现扩展,还是走兼并联合与协作之路,如何选择适宜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体制,如何设定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融资方式是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为一个决策者和经营者,如此等等众多的问题,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过程中,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不能到时再说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同情弱者,如果到时候再说,以不变应万变,必然坐失商机,什么都晚了。

二、乡镇企业必须确立人才、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

在短缺经济下,买方求卖主,市场营销没有作用;在供不应求情况下,产品可以几十年一贯制,技术开发和人才没有地位,在市场约束增强,企业竞争加剧之后。过去的一切全然变了。一些拥有巨型生产能力的企业竟出现亏损,一些曾填补过我国“空白”的企业也陷入困境。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幼稚企业”却如一匹匹黑马,频频争标夺魁。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条件下证明企业实力的是生产能力,而转向供需平衡之后,决定企业兴衰的则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大幅缩短,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实力的竞争;用户越来越充分的选择性,使得企业营销能力,经营策略,服务水平已直接影响经营业绩,而决定这两者水平的是人才。

才的作用不可低估。今后若干年,人才的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乡镇企业先天人才不足,但是一些有远见的经营者却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上不惜花血本,下大功夫吸引到自己的企业,国内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深深地证明了这一点。广东省超亿元的乡镇企业已达437个,以1995年博士后落户佛山乡镇企业为标志。广东乡镇企业在技术最高领域开始了更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连技术带人才一起“抢”,使更多的人才汇集到乡镇企业旗下,成为广东省乡镇企业从人海战术到人才战略转型的标志。以科龙集团为例,1983年,靠9万元试制费起家,到1997年已成为世界冰箱十强之一,总部搬到了香港,还到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家电研究机构。还有1997年之后的美的集团,平均每五天就有一项专利申请这种让人佩服的发展举措,无不显示了各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我市乡镇企业中的有些企业也是人才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南高营集团拥有一个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智囊团,专门为南高营的企业出谋划策,使企业及时抓住机遇,避免了走弯路和负出不必要的学费。东郊链轮总厂有一百多名大学本科生在厂里的各个关键岗位上。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市场。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乡镇企业必须把发展的基点落实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必须对自己可控制的资源(人、财、物)重新作出安排,着力壮大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实力。

三、乡镇企业必须搞好结构调整,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敲响两个市场的大门

在全球化经济中,乡镇企业靠什么来跻身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只能靠自己的产品。一般的产品是不行的,必须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所谓的“拳头”产品,包括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别人没有我有的产品等。拳头产品的诞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乡镇企业根据两个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本着“名、优、新、特”的原则,确定自己主攻产品的方向,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

一个企业实力的强弱,最终反映在产品上,大多数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出自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开发拳头产品的主要载体,也是构成优势产业的基本单元,最终发挥着结构调整的导向和带头作用。从现实经济生活中看,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只有精心培育优势产业,才能诞生“拳头”产品。这首先要搞好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当前颇受关注并正在严格实施的一项政策,这中间许多调整的政策涉及乡镇企业,特别是关闭“五小”或“十五小”企业,直接针对乡村中的中小企业,成为造成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增长下滑,投资出现负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总体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中央决定进行结构调整,无论在近期还是将来对整个经济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也给乡镇企业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乡镇企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既得利益,更不能吃子孙饭,短子孙路。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计划和项目布局必须法律化,产业结构要不断的高级化,要树立规划先行的意识,只有规划合理,规划科学,才能确保开发建设建立在“高智能,高水准,高品位”的平台上。就我市乡镇企业而言。我们对乡镇企业的未来规划发展应有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总体思路。就是说,全市乡镇企业应该按规划发展,不能盲目,随意性地发展,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乡镇企业今后投资上项目也好,扩大企业规模也好,都不能是自发的,纯经验式的,而应是体现创新精神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理智行动。而现实是,有的决策者还在盲目的上一些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他们的出发点是,赚钱就干,赚一天是一天。地方保护主义也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这也成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