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5:46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1

【关键词】金融学;特色;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34-02

目前我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金融学办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国金融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乃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时代背景

(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备快速、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迅速成了金融发展的热点,这种变化也对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局就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的出现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金融特色专业的教学也需要随着这些新的支付平台及手段的出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具有显著特点,能够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的专业[1]。金融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众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办出一定的特色。所谓金融学特色专业就是指在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等一系列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金融行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金融学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金融学特色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呈现竞争格局,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理工、农林类院校等都开设了金融学专业,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也在积极开办金融学专业。因此,在众多院校的竞争格局下,每个院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如何对既能满足金融市场和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各校自身发展的金融学专业特色进行定位,培养高质量的金融学实用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必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上述各院校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学校仍会存在个性化差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也不可能有一致的通用模式。

三、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素质仍需提高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有一些教师仅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欠缺,或者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的艺术水平不高。有的教师对新时期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前沿发展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等。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依旧落后

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历来多以课堂讲授,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需求[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未得到培养。所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需要革新。

(三)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脱节,毕业生入岗缺乏经验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急增,但是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体制一般只注重基础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所培养的金融学人才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待健全,课程考核制度比较死板

金融专业课程的开设是金融人才培养措施的重要方面,其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而现阶段不少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单一,教材更新较慢。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基本上是一尘不变的闭卷考试,题型的设置局限于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要点,不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导致学生所学很少能派上用场,造成与实践脱节。

四、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模式构想

构建金融学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金融业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金融学特色专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工与学、校与企、课与证”相結合的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与学:即学生前三学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最后一学年进入实习,边实习边学习。实习单位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和考证培训,并由实习单位考察学生的品行和能力,实习单位满意的学生可与公司签定就业合同。

2.校与企:金融专业积极推行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1)成立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金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的全过程。(2)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为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提供平台。

3.课与证:(1)课证融合。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证、保险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列入金融特色专业教学计划,举办考证培训班,提高学生通过率。(2)二证并举。即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并举。(3)以证代考。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课程实行以证代考,即拿到证书的学生可以免去学校相关学位课程的考试。

(二)构建“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金融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可以考虑以金融专业为依托,成立产、学、研合一的服务型金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产训合一,学以致用;公司的目标是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稳定的平台,及为金融专业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其经营范围有:金融投资理财策划、金融投资信息咨询、代开证券账户、金融培训等。金融专业教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分别在公司商务咨询项目部、营销策划项目部、培训项目部等部门任职并开展经营活动。金融专业的学生可分期分批在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让公司为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下转181页)

(上接34页)(三)构建金融特色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模式

可以考虑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合作,签订金融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协议,为金融单位定向培养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并在订单培养率达到一定比例后,逐步推广扩大[3]。

五、完善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

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派优秀的教师入企业学习,以更新他们的实践知识,邀请金融管理层为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进修班,为教学创新提供条件,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4]。

(二)丰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新的授课方式,例如对新时期的金融案例进行建模分析,观看视频资料。另外,教师要加大对金融专业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指导,也可对最新的金融资讯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国内外金融资讯,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把各高校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课题报告、教学资料、专业文献放于网络公共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金融学特色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模拟证券投资、银行贷款、期货交易,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比赛,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操作,使他们深刻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操作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要安排学生寒暑期在地方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岗位运转模式,以培养出与具体金融岗位接轨的金融特色专业型人才。

(四)制定新的金融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应该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修改金融学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减少内容的重复性,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要在基础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开实践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改变选取教材的模式,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讲课讲义自己编制教材,一边授课一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要针对不同在校学生的素质及水平,并结合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教材。同时要求学生学好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这些与金融学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教程的考核制度上,要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课堂表现、作业、论文的写作、实习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树凯,张静,冯晓丽.试论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的内涵和特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4):110

[2]张弩,邹睿蓉.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77

[3]周孟亮.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高等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2)98

[4]谢振勇.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253

作者簡介: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2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5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有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变革目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科生态建设,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现有的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金融、证券、保险、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业务技能,能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或资金有关的宏观管理或实际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金融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系统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相关金融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在金融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金融理论与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2)熟悉国家有关银行、证券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金融业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3)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从事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的能力;(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

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维护和基本的硬件维护能力;(5)掌握经济学的基本

方法,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6)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专业外语学习,掌握阅读专业文献的词汇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课程、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导论、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和科研基本方法。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审计、银行会计、经济法学、银行信息系统、网络应用基础、文献检索、金融史、金融法和投资项目评估。专业方向课包括金融公关与营销、金融期货、金融专题、金融统计、银行制度比较、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信托与租赁、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精算。另外,还有实践环节的军训、劳动、教学实习、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未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处在金融体系最基层的农村信用联社在岗的基层人员,很多是农信社职工的子女或原有员工的亲属。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个人业务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偏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造成了混乱。特别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金融部门更是缺乏高素质的负责人,一些业务素质不高、思想境界较低的人员长期占据领导岗位,使得金融工作开展相当被动,甚至因违规行为给信用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

与农村金融机构人才严重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等整个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农学概论等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农业经济运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设置并无异于财经院校和理工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进入工商行业金融机构[3],而直接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占很少的比例。即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不懂得农业、农村、农民固有特性,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特点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照样要从头学起,显示不出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本身应具有的优势。作为用人单位有什么理由舍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选择农林院校毕业生?

(二)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目前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更适合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更加注重金融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系统性不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须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一个系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高素质人才而言,三位一体,也是判断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重要标准[4]。而农林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是金融专业培养机制仍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用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及科创项目很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短期内很难进入角色,也致使用人单位更多愿意招收具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薄弱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等各种因素,农林院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轻视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致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太乐观。二是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常常出于保密需要,许多科室和部门不能让学生接触,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限制[5]。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或薄弱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三、改革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应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林院校的设立初衷是振兴我国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农村金融人才有其重要的办学宗旨。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懂得农村金融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农林院校无论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农村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能够适应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为农村金融培养更多的,熟悉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农业本身的特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农村金融人才。

(二)构建系统性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农林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将农村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方面系统构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从学科生态的观点看,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一流大学能够培养一流的学生。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一流金融人才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学科建设。在学科生态建设的环境下,农林高等院校应该加强金融学科生态建设,使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有机融合,为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林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转变农林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金融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另外,还要提高农林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强.中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扬州大学查理・斯窦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3]汤凌霄,黄谨,张友农.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3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1] [2] [3]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4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

素质教育环节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四、优化新疆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

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元化、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调整新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中存在的通识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宏观课多,微观课少;定性课多,定量课少的结构状况,增加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微观课程和定量课程的设置。

(二)增加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

结合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势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增加学生自由选择金融专业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结合国家中亚发展战略及新疆与中亚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所提出的对中亚金融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中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中亚经济、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中国及新疆与中亚经济活动的规律、特点及风险等。

(三)增加微观及数理金融课程

根据新疆金融机构的需要,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外汇交易与管理和跨国银行管理等微观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加大数理金融、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及语言素质教育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5

【关键词】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

一、国内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革,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专才教育”的状态;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的重宏观、轻微观、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非常大的调整,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提高到了59%;二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三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

(一)国内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在本科生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微观课程的比重;第二,更加关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在金融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重视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第四,强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配合,提供了宽口径、多种类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加强金融专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有:第一,加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二,加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水平;第四,提高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五,广泛阅读经典学术文献、重要学术文献,以提高研究生文献综述的能力;第六,加大重要专题前沿研究。

二、国外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遍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的理念。美国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才的极其务实的教育理念;法国注重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人”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的简约化、结构化、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一)国外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上对于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专业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第二,强调教学工具与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中高级统计学等);第三,兼顾微观金融(金融市场、公司理财、跨国公司理财、投资分析等);第四,注重经济、金融史(欧洲经济史、货币金融机构理论与历史等)。

商学院模式也称管理学院模式,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有两点:第一,侧重微观金融课程设置(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第二,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的课程设置(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等)。

在英、美等国家的本科教育中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学生主修公共课,主要包括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大学二年级以后,在选择主修专业后才开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有宏观与微观金融教学内容的区分,但是两种模式并没有确定的宏观、微观课程的比例,除一些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外,各个大学更主要的是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

(二)国外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淡化,其注重的是对博士层次学生的教育,强调硕士生的“过程学位”,注重博士生的“内容学位”。国际上对于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教育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本科层次的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基本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理论,而研究生层次的货币银行学则更加注重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货币银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多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第二,更加强调数理工具的应用。本科层次主要介绍统计方法及数理理论的基础知识,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均安排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课程;第三,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国外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别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题研讨,邀请知名专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鼓励研究生准备论文,陈述观点,以便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体现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二,课程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

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国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对于能够反映学科内在要求的重要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对于众多的专业课程,各大学的个性特色极为鲜明。对于必修课的规定较少,而更加注重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三、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金融专科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最基本、具体化金融工作的人才,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管理人员,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国内四年制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多实行“宽口径”人才教育,学校的目标就是在本科阶段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才,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对金融学学习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具体来讲,国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厚基础”、“宽口径”,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内容及体系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观性、操作性和案例教学,其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数学和经济学,332课时)和选修课(宏观、微观、计量、动态、信息等经济学,240课时);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计量经济、统计、金融等软件,实践:332课时)和选修课(金融工具箱、信息库、专业网页设计等,实践:160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208课时:52实践)、专业必修课(计量经济、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博弈、金融工具定价等,360课时:180实践)和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管理经济、公司金融、微观银行等,336课时:134实践),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

国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个部分。公共通识课(两课、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英语、体育等,共1125课时:实践68);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共479课时:实践6);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共332课时:实践8))和专业选修课(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共390课时:实践6);综合素质选修课(金融企业营销、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共119课时);实践环节(军训、社会实践、学年及毕业实习,实践12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以上分析表明,国外与国内金融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第一,国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第二,国外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国内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第三,国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国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三)教学目的差异

国外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操作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践技能,特别强调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微观金融的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定量分析的能力,

国内通过公共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等思想,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及实务操作;通过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金融基本原理;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2012年3月22日.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主编.《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站,2013年.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48-02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学习已突破书本和课堂的有形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拓展延伸。这就要求教学资料存储于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高职教育更是如此,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提供大量素材供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学习,由于金融专业的特点,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尤为必要。

一、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金融专业涉及面。金融专业涵盖面广泛,一切资金融通及其衍生行为都可纳入其中,涉及业务范围广,所包含的业务也几乎涉及到了金融的各项业务,甚至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涉及的行业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广义金融行业,每个细分行业在具有共性的同时都有其特性。因此金融专业学科方向包含众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涉及必要的人文素质提升课程。涉及如此之广的经济社会因素,不是哪门学科建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内含广泛的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和分析资料。

由于金融专业涉及面较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银行业务特别感兴趣,有些专注于证券业务或保险业务,有些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有热情。因此可通过教学资源库提供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教学资源库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更好地组织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由于金融专业具有实践教学条件要求高,实践教学资料有些具有私密性,实践操作具有风险性,实践场地能容纳学生较少等特点,往往导致实践教学比例不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常常脱离金融专业实践操作,而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就地方院校的现实条件而言很难办到。行业特点导致即使是院校教师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和行业发展前沿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成了理论的堆砌,无法从实践角度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和拓展。

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同时开展仿真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可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可通过与金融行业网站的链接及金融行业业务的专题网页和模拟竞赛网站的链接向学生充分展示和演示金融行业的业务过程和最新的业内信息,使教学和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作为经济的核心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在过去几年间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新的金融细分行业不断产生,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发展,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不断渗透等都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尽管如此,作为金融核心的风险、收益、时间价值等构成因素依然是核心要素,教材和课堂教学不可能穷尽学习和分析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更新的速度也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更新的成本也非常高昂。教学资源库的运用能加快更新速度、缩减更新成本,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把握新的行业发展业务和趋势。

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点建设内容

现代高等院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充分体现这三项职能,不能仅仅服务于专业教学,还应引领行业、服务社会,这样才能扩大资源库的辐射和影响范围,使资源库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应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课程资。现代高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在课程建设基础之上,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对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资源库普适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建设要求,实现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效用最大化,资源库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地域经济环境和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历史沿革和开设情况的差异,以及金融行业现实发展的需要,以银行方向为主,兼顾证券、保险方向岗位群的需要。

2.资源中。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行业从业人员和有金融知识学习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在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需要结合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职员业务素质提升、大众金融知识服务等功能的实际需要。

3.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资。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生,且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时间有限,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导致教学内容和行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深入,行业和高职院校难以形成互补型共同体,尤其是金融行业这种知识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尤其突出。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尤其是从业资格证的获取对于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办学的社会评价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职业考证辅导平台为金融从业人员补充金融专业知识、训练金融职业技能、获取最新行业信息、提供专家咨询指导,且可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业务素质,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资源在开发建设阶段,由校企共同参与建设,投入使用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金融知识普及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提供理财服务,既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素材,还有理财专家在线理财咨询,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学习和家庭理财的需求。两个平台的搭建使高职院校拓宽了金融专业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三、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难点

1.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也是难点所在,主要在于金融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金融问题不能单就金融专业的视角解读,必须放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甚至于社会环境来观察。许多金融案例的成败得失都是事后分析,初看很有道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反而会影响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利于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萨缪尔森说过“我们只有历史一个样本”,在分析案例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而空谈理论,然而了解具体的历史环境对分析者和学习者来说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更甚于对专业的要求。

查阅以前编制的案例,发现有些金融行业成功案例今天却走向了覆灭。简单来说在经济周期上行期间扩张战略总是取得骄人业绩,令人神往,然而一旦经济周期下行却成了失败的伏笔。不确定性是金融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成功和失败是硬币的两面,关键在于外部坏境和内部因素的契合,要少用优劣来评价金融行为,多用特点来说明。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比因果关系的分析更加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因果关系不重要,实是因为影响因素如此复杂,互动博弈成为相关参与人的基本策略,最终的结果形成于各方合力。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切地分析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即使可行也耗费成本,并且随着环境变化,影响方式也随时调整,关联关系的分析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关键。

2.客观评价风险收。在教学实践和资源库的建设中,由于金融专业的性质原因,接触最多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行业的收益来源有多种,但都是承担了风险的回报,而在很多时候,有些教学资源都只强调其中之一,不利于学生形成风险收益的思维。

有些学生对安全性特别偏好,在学习过程中对股票、期货等内容排斥。而有些学生对收益特别偏好,在学习时对银行存款、国债不感兴趣。这就要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收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进行说明,同时也可在实际运用时因材施教,还要强调风险不仅仅取决于金融产品,还和投资数量比例有很大的相关性。

3.资源的时效性和开放性。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特别强调时效性,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不断更新,要求资源库和行业前沿接轨,才能做行业的引领,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证券行业来说,融资融券业务、转融通业务、股指期货业务不断推出,资源库及时更新才能对行业从业人员更有吸引力,同时更好地服务行业和投资者。如果还是停留在做多的单边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和行业发展接轨。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更关注金融产品的更新,因为在面对新产品时他们更需来自金融院校的介绍。资源库的时效性要求其建设者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学习金融理论的新知识,与时俱进。

保持资源库活力还要求其是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的平台才能提供时效性极强的信息,也只有开放性平台才能给使用者提供异质化的服务和定制服务。参与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资源库添砖加瓦,丰富资源库的内容,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完善资源库的建设。但是如何在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之间做出平衡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参考文献: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7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除了部分重点院校、财经院校,各省属院校、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金融学专业。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还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当前我国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以新设金融学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为例,分析在金融学人才供给总量相对充足而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的社会背景下,该如何凸显培养特色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从国外情况看,目前存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当金融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等是重要的必修课;而当金融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时,则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与企业管理密切联系的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金融中介学、金融工程、国际金融市场等成为重要课程,表明国外金融学科在各高校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培养层次与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虽然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定位问题也展开过多次谈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省属高校对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希冀以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现实的。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从就业情况来看,省属高校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不甚理想,与就读热门专业的高分学子的高期望有一定差距。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学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仅比2009届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高1个百分点。造成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是学生在校所修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于是,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边众多的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的金融人才太难得,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对此,未能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承担主要责任。

二、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发展缺少特色

大部分省属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特色更无从谈起。目前金融学本科层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统一,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保险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课程,主干课程基础上本应由各省属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现实来看还做的不够,未能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此外,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基础薄弱;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且部分专业课程因其为选修课而未能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省属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培育人才,教师是关键。近年来,省属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均有待完善。比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性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但现实中对金融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只是偏重于专业领域,对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不足,也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教育培养。因此,师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师资的高素质。优秀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

(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省属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较短,基本没有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相对来说处于被动位置。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尤其实在实验室建成后相关模拟软件等更新过慢,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这一块,尚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

三、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对策建议――以长江大学为例

以长江大学为例,我校金融学本科教育于2010年获批,在开办金融学本科教育之前曾有7届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经历。一方面,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工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新设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上将更加任重而道远。作为湖北省省属院校之一,长江大学和全国各省属院校一样,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上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作为新设本科专业,不论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教师的结构优化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以下主要针对新设金融学本科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提出相应建议:

(一)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国际上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通常分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商学院模式以微观金融为主,特别关注金融市场,关注实践或微观金融问题,测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该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竞争能力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商学院模式更适合我校实际,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整个课程体系可相应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如公司财务、个人理财、投资学、沟通技巧、风险投资、金融产品营销等。通过微观金融课程的充实,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操作能力、具体金融业务的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鼓励现有青年教师跨校进修、出国研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与金融发展同步前进;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关注金融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金融产业实践活动,最好能到金融机构从事开展研究合作工作,在具体的金融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二是依据现有条件邀请金融企业高职务精英或政府金融部门相关负责人来校讲座,帮助师生与国际、国内金融形式保持联系,就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咨询。

(三)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习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及业务水平。要培养被社会广泛接受并认可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与本地各金融机构或相关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可探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与企业相互吸收彼此专长,形成一种互利双赢的机制。当然,金融机构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出于对工作秩序及金融安全的考虑,可能暂时未能给广大学生提供真正接触业务的机会,除了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外,我校还可积极创造实践学习机会,比如利用假期或周末等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办第二课堂,并以此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采取实事新闻讨论、读书活动、看电影、社会调查、学习社交礼仪与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8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1-03

DatabaseSystem’sexperimentalteachinginFinancialServicesoutsourcingprofessional//wangYanling,LinXiao

abstractFortheHighpersonneltrainingissuesinthecurrentfinancialserviceoutsourcing,thisthesisstudiestheknowledgepointsofthedatabasesystemrequiredtheoutsourcingforfinancialservicesprofessionalsandproposesafour-dimensionalteachingsystemofdatabasesystem.First,thestatusoffinancialservicesoutsourcinganddatabasesystemwasanalyzed;second,thedatabasesystemexperimentalreformofoutsourcingforfinancialservicesprofessionalswasproposed.

Keywordsoutsourcingoffinancialservicesprofessional;databasesystem;experimentalteaching

author’saddressLuoyangnormalCollege,Luoyang,Henan,China471022

“如今,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为主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机构前台经营分离,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和实现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业内专家通过对信息科技在金融业深入应用趋势的分析,得出上述论断[1-2]。正如专家所言,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中国试水多年的金融服务外包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行业变革发展最集中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外包业必将大有所为。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急需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数据库系统课程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在金融外包服务专业中所开设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为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突出其为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急需根据金融行业中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来对数据库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更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本文先讨论金融外包服务的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后讨论数据库系统课程目前的实验体系,最后针对金融外包专业对数据库知识的要求重新进行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金融服务外包

1.1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特点

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书面和电子形式,而且通常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其数量巨大,覆盖范围宽,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

1)除了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一般知识外,还需要网络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处理(采集、备份、恢复等)、视频处理、系统开发和维护、it项目管理等。

2)与金融和保险相关的知识,包括货币银行、保险、基金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2金融业务外包发展趋势

从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但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领域,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金融灾难恢复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金融外包业务。

2数据库系统课程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9

(一)金融业“脱媒”趋势对传统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占据着货币信用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结构。伴随着全球金融业的“脱媒”趋势,我国金融“脱媒”这几年发展较快,银行作为金融活动核心的地位已大大动摇,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证券市场融资行为比例迅速上升,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并不断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未来我国会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将更多的开展表外业务,传统银行色彩逐渐淡化。这不仅给银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对金融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资产评估、风险管理、公司融资有较好的掌握。未来如何加强对银行学、信托学、基金学、投资银行学等内容的介绍,从金融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相关知识,是金融教学面临的大的难题。

(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对金融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金融业不再局限于单纯为社会提供货币和信用,而是为社会提供全方面的金融产品,业务涵盖了货币、信用、票据、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多个领域,金融业务逐渐多样化,金融机构逐渐多元化。金融实践的丰富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更加扩大,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更为复杂。在实践中,众多的金融关系和业务活动都存在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有许多交叉和重叠。此外,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对“微观金融”的全面介绍势在必行:如涉及公司投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优化的公司金融;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财务分配到各种金融资产上以最大化自己收益的投资学;研究跨期资源配置效率的金融经济学等。目前,关于宏观金融类课程安排已基本规范,但微观金融课程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系统等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全球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而中国的金融创新还刚刚开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手段、交易策略层出不穷,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创新工具交易与定价、资产组合和营销活动等已突破了传统以信贷、融资、货币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活动范畴。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的发展、债券的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金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怎样加强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数理化、模型化的金融工具;怎样提高人员业务操作能力,能利用创新金融工具降低个体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等,都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四)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对金融学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金融活动也日趋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国外的金融机构与经营业务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业务也在不断的融入到世界市场中。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不断走出去,汇率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金融业的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要求教育也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不能仅停留在与国际接轨的层面,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适应未来全球金融业竞争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围绕着这样的培养目标,传统的金融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我国金融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与学科前沿和实践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无法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一)学科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专业定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国外金融学科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特别关注金融理论和宏观问题的“经济学院模式”,另一种是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的“商学院模式”。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但总体说来,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从专业定位来说,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有差异的,但目前各类型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定位都趋于雷同,专业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后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学校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金融人才”,没有体现出层次区别。事实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需要从事金融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各类型学校需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计偏向宏观,内容重叠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为主,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宏观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但微观金融理论的不足使得学生对一些金融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具体。此外,在课程设计上也主要是与银行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且很多的传统专业课程的内容尽管有更新,但与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重叠较多,一些课程如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期货理论与期权等内容交叉和重复过多,部分前沿领域如金融工程、行为金融等内容介绍过少。因此,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金融学教学内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一直比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严重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信息量通常很有限。目前国外金融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等在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即使一些学校采用了,也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的独立创造性,很多案例讨论课遭遇冷场,最后不了了之;二是扩招背景下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以及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设置背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金融学是一门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对教师素质要求尤其高: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或金融部门从业经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不足。这主要原于:一方面,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较为机械,很难吸引到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到学校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机制重科研而不重教学,教师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很难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设想

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要能适应实践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需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我国金融现代化的需要。

(一)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调整培养目标

在我国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类型学校应根据金融领域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的学校定位,明确学科专业定位。重点大学以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为目标,地方院校则应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在专业建设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要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学本科教育是传授和学习金融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从事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工作的金融人才的全过程。对于本科生,在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研究生,应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应强化科研能力,要求深入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把握前沿动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在课程设计上,为适应金融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兼顾宏观金融和微观基础上,特别需要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增加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金融组织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需对微观金融类课程进行整合,可将其整合为投资、银行、保险三类,明确各门课程的定位与目标,通过修编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途径,明确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强化微观类课程的整合。此外,还应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有关“国际化”方面的课程,内容涵盖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在具体课程上,需区别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集中性的专业必修课,应涵盖必要的知识点,保证每一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各校根据客观实践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科研以及教学上的特长,开设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充分体现出灵活、丰富的特点,既可紧密联系实际,也可紧扣前沿理论,还可体现国际化色彩,为学生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提供空间。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紧跟学科前沿和实践动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可以将热点问题以“实际问题分析”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写论文的形式予以督促检查。在课堂教学上,应采用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根据金融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证教学时间。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可通过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金融学专业特点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人才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5-01

“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发展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金融行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经济大国也必然是一个金融大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而培养金融人才的渠道和途径也是各种各样的,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定位,本文就高职高专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创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之于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意义

具体来说,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和操作的过程,它是对具体问题的一种抽象的解决过程。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培养目标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是既包含过程又包含结果的一种教学活动。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个特殊的存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技术、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其培养目标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主张的一种具体化体现,而这种教育思想则影响着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而人才培养模式也涵盖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与内容,有什么样的教育主张,就会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样也会培养出相应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定向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发展方向。

2.创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专业金融人才的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奋斗的需要,更是高职高专院校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格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的金融市场的连接日益紧密,间接的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发展格局呼唤更多的不同层次的金融专业型人才。而从学校角度,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应用型人才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有技术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随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结合实际,研究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对金融行业而言,金融市场层次不同,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要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社会实践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接地气,才能会被更多的社会部门所接受。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探索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金融实践应用教学意识不强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一些一线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教育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沿袭了一般财经类高校的金融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照搬现象,没有很好的突出金融专业的高职高专类的特色。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教学,是以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其教研内容相比其他金融院校来说也乏善可陈,遑论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了。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教学人员的应用方面教学意识,将教学目标与市场的需求相挂钩,提高金融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突出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特色。同时,由于金融改革的实践性比较强,信息容量比较大,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而学校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又过分依赖金融教材,金融教材的滞后性导致金融教学的时效性较差,导致学校金融理论教育的泛泛性,金融实践实施的滞后性以及实践教学的不足,从而导致高职高专金融人才培养的三不像,不像重点院校的研究型人才,不像一般本科院校的综合性人才,也不像中职类的技术型人才。

2.金融教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对其他高等院校的金融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正是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现在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的设置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微观的特征,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这种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的课程设置,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金融人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同样不利于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师资力量保障

师资力量是进行学科建设的关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相应的专业金融教师资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其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的特点。只有建设一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的突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优势。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引进的金融教师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就是金融科班出身的学生,其教学思维同样是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这些教师在理论方面一般有着较好的素养,但由于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一线的金融服务经验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高专院校金融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薄弱。金融行业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金融技能涉及很多实务操作内容,如果任课教师不懂期货的实际操作、不了解外汇操作的交易过程、缺乏股票实务操作基本技能,很难想想他们会如何教会学生怎么做,也就无法谈论学生的金融技能的提高了。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应用型金融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三、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与时俱进,建立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金融教学理念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职能,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无论发展哪个方面的学科,都要注意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人们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价标准不是以其学术水平以及师资力量作为标准的,而是以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标准的。只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较深的专业造诣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2.突出特色,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金融教学体系的建设,不能照搬普通财经类大学的金融教学模式,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教学体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金融教学途径。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更应该突出高职特色,对实践应用教学有所侧重。首先,要搞好金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应该进行大胆的学科探索,要搞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3.加强专业型金融师资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

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的必然趋势。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教学操作能力。在金融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金融知识在不停的更新换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而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以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特色。建立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技能技师的培养和证书获取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业务岗位顶岗的锻炼,使教师真正掌握金融一线岗位的知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素养,也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金融应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