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7:00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1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本制度;

2、为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便于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对公司财务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维护公司及员工相关的合法权益制度,结合公司相关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财务工作岗位职责

(一)财务经理职责

1、对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核算组织程序等提出方案。同时负责选拔、培训和考核财会人员。

2、贯彻国家财税政策、法规,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建立规范的财务模式,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同时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3、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监督各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其他相关工作。

(二)财务主管职责

1、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财务工作。

2、负责对本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选调聘用、晋升辞退等提出方案和意见。

3、负责对本部门财务人员的管理、教育、培训和考核。

4、负责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等。

5、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6、参与公司各项资本经营活动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决策和管理,做好对本部门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

7、组织指导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财务预决算,并监督贯彻执行;

协助财务经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析及考核。

10、负责监管财务历史资料、文件、凭证、报表的整理、收集和立卷归档工作,并按规定手续报请销毁。

11、参与价格及工资、奖金、福利政策的制定。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会计职责

1、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复帐、报账,做到手续齐备、数字准确、账目清楚、处理及时;

2、发票开具和审核,各项业务款项发生、回收的监督,业务报表的整理、审核、汇总,业务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保管及统计报表的填报;

3、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制度的监督,会计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4、完成部门主管或相关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出纳职责

1、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账册,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2、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

3、对每天发生的银行和现金收支业务作到日清月结,及时核对,保证帐实相符。

三、现金及支票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

1、所有现金收支由公司出纳负责;

2、建立和健全《现金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核对库存。作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

3、零星开支所需库存现金限额为5000元,超额部分存入银行。

4、出纳收取现金时,须立即开具一式三联的收据,由缴款人在右下角签名后,交缴款人、出纳、会计各留存一联。

5、任何现金支出必须按相关程序报批。因出差或其他原因必须预支现金的,须填写借款单,经董事长签字批准,方可支出现金。借款人要在出差回来或借款后五天内向出纳还款或报销(详见差旅费报销规定)。超过还款期限从当月工资扣还,原则上试用期内不允许借款,特殊情况经董事长批准方可借款。

6、凭发票、工资单、差旅费单及公司认可的有效报销或领款凭证,财务审核、总经理、董事长批准后由出纳支付现金。

7、收支单据办理完毕后出纳须在审核无误的收支凭单上签章,并在原始单据上加盖现金收、付讫章,防止重复报销。

(二)支票管理

1、支票的购买、填写和保存由出纳负责;

2、建立和健全《银行存款日记帐》簿,出纳应根据审批无误的收支凭单,逐笔顺序登记银行流水收支帐目,并每天结出余额;

2、现金支票只能由出纳员从银行提取现金时使用,公司与其他单位之间金额在结算起点以上的经济业务往来,一律使用转帐支票。各部门或个人因工作需要领用支票时,应填制规定的借款单,由总经理、董事长审核签字,由出纳人员签发。借款人应在支票领用之日起,十日内到财务处办理报销手续,其程序与现金支出报销程序一样。支票领用人应妥善保管已签发的支票,如有丢失应立即通知财务部门并对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3、出纳员不得签发不确定的日期的支票,不得签发任何种类的空白支票,当付款金额无法确定时,可签发限额转帐支票,并写明用途和收款单位。

4、财务人员不得在支票签发前预先加盖签发支票的印章,签发支票时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对签错的支票或退票必须加盖“作废”戳记并与存根一起保管。

5、应及时登记支票登记簿,与银行及时核对存款余额。

6、所开出支票必须封填收款单位名称,须由收取支票方在支票头上签收或盖章。

四、资金审批制度

1、所有款项的支付,须经董事长批准。如果董事长不在公司,应以电话的方式与其联系,确认是否批准款项的支付,事后请其在支出单上补签意见;

2、往来款项的冲转(指非正常经营业务),须董事长批准;

3、非正常经营业务调出资金须经过董事长批准;

4、公司管理人员的费用报销,须经董事长批准后财务方可报支;

5、用以支付各种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保存原件,复印件不得作为原始凭证。如遇特殊情况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6、涉及应酬等非正常费用,须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7、公司对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建立以“谁批准,谁负责”为原则的责任追究制度,审核人、批准人要对由本人审核、批准支付的货币资金负责任,以防范货币资金风险,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对于违反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而批准支付的单据,各相应审核人或审批人以失职论处。

8、报销人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对违规违纪金额不予报销,对已经报销的,除退回违规报销金额外,同时对报销人予以违规报销金额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一律开除并做进一步处理。

9、财务人员在收到报销单据后应审核报销单据是否填写、粘贴规范,是否经过有效批准,所附附件是否合法合规等,对符合要求的报销单据应及时制作报销凭证并交与出纳处付款,对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报销人并向报销人说明退回理由。

10、出纳收到报销单后应检查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会计签名是否齐全,对审批手续齐全的报销单据应及时给予报销,对于不符合审批手续的报销单出纳有权拒绝报销或付款。

五、发票管理制度

(一)各部门对发票实行专人管理,领取发票由专人负责,责任到人,财务部设发票管理台帐,由领用人签字;

(二)不准转借、转让发票,发票只准本单位的开票人按规定用途使用;

(三)发票启用前,应先清点,如有缺联、少份、缺号、错号等问题,应整本退回;

(四)填开发票时,应按顺序号,全份复写,并盖单位发票印章,各栏目内容应填写真实、完整,包括客户名称、项目、数量、单位、金额,未填写的大写金额单位应划上“”符号封顶,作废的发票应整份保存,并注明“作废”字样

(五)严禁超范围或携往外市使用发票,严禁伪造、涂改、撕毁、挖补、转借、代开、买卖、拆本和单联填写;

(六)开具发票后,如发生销货退回情况需开红字发票的,必须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或取得对方有效证明;

(七)使用发票的部门和个人应妥善保管发票,不得丢失;

如发票丢失,应于丢失当日用书面报告财务部,再由财务部上报处理

(八)如因发票管理不善而发生税务部门罚款,公司将直接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经济责任。

六、费用报销管理制度

(一)报销人必须取得相应的合法票据(相关规定见发票管理制度),且发票背面有经办人签名。

(二)填写报销单应注意:根据费用性质填写对应单据;

严格按单据要求项目认真填写,注明附件张数;

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

简述费用内容或事由。

(三)报销5000元以上需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备款或以转帐形式转入工资帐户由员工自行提取。

(四)差旅费报销

1、员工出差应填写《出差申请单》,并注明出差随同人员、事由、地点、天数、时间、所需资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凭出差申请单填写借款单报批后到财务部预借差旅费,原则上之前出差借款没报销的,这次出差不予借款

2、凡与原出差申请单上的时间、地点、人数等不符的差旅费不予报销,因特殊原因或情况变化需改变路线、增加天数、人数等需经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署意见方可报销;

3、出差期间发生的共同费用报销,报销单上需同行人员签名确认;

4、出差人员应在回公司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根据差旅费报销标准填写《差旅费报销单》后附出差申请单及原始报销凭证,按程序审批后交财务部,由会计审核借款金额,出纳开收据冲抵借款

5、出差报销标准见行政相关规定。

(五)电话费的报销

1.普通员工手机通讯补助见行政相关规定;

2.固定电话实行定额制,由人力行政部统一报销。

(六)交通费的报销标准

普通员工外出办事原则上应尽量乘坐公交车,特殊情况经部门经理以上(含)事先批准,可以乘坐出租车,报销凭证上需注明时间、路程起始点、外出工作内容。市场人员交通费补贴见行政相关规定。

(七)办公费及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报销

由行政部负责办公用品统一采购,填写购买办公用品借款单,后附“办公用品请购单”,执行公司借款流程,行政部采购专员在借款之后3个工作日内,必须采购完成并办理报销事宜,执行公司费用报销流程(月结另议)或是不借款先采购后报销付款给供应商。

(八)招待费报销

1、公司招待费用原则上由行政部统一安排,统一结算。

2、部门因公需招待时,应事先申请,经公司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招待。

3、进行招待申请时应填写“业务招待申请单”,应详细注明招待时间、地点、对方人员、己方陪同人员等信息。

4、其它非公招待客人一律由个人承担

(九)教育经费及培训费报销

1、教育经费及培训费用由人事行政部统一进行预算、统一管理、统一安排。

2、费用发生前使用部门应向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时间、所需经费,经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传一份至财务部门。

3、费用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计划在申请范围内使用费用。

(十)费用报销单填写及粘贴的规定

1、报销单据填写应力求整洁美观,不得随意涂改;

2、报销单封面与封面后的托纸必须大小一致,各票据不得突出于封面和托纸之外(票据过大时应按封面大小折叠好);

3、若报销票据面积大小相同或相似(如车票等),需有层次序列张贴;

4、报销单据金额、类型相同的(如车票等),应尽量张贴在一块,并按金额大小排列;

5、报销票据在粘贴时,确保审核人能够完全清楚地审阅到报销金额;

6、报销单据一律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填写;

7、报销单各项目应填写完整,大小写金额一致,并经部门领导有效批准;

8、有实物的报销单据须由验收人验收后在发票背面签名确认,需入库的实物单据应附入库单;

9、出租车票据需注明业务发生时间、起至地点、人物事件等资料,每张出租车票背面需有主管领导签字确认;

10、在空白报销单上将原始报销凭证按小票在下、大票在上的要求,从右至左呈阶梯状依次粘贴;

若票据较少,可直接在正式报销单的反面粘贴(原始凭证的正面与报销单的正面同向);

若票据较多,可在多张空白报销单上粘贴。

11、以下情况不予报销:违章罚款及其它因当事者过失造成的损失浪费,其它不符合国家开支标准的单据,无理由跨年度的单据。

七、应收应付管理制度

(一)现金收款管理

1.送货人员在为客户送完货验收完成后,应要求收货人员签回《送货单》。

.2原则上现金支付必须由财务人员亲自办理,若送货人员接受委托在收取客户现金货款后,必须在回到公司后第一时间上缴到财务部,并填写《现金缴款单》,与公司出纳进行交接,不得以任何形式私自坐支公款。

3.出纳应在收款后第一时间知会会计,便于应收帐务处理。

4.会计应定期统计整理欠款客户名单、欠款金额、欠款时间、预处理方式等。

(二)月结收款管理

1.对于月结付款客户或者欠款客户,由会计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台帐,列出明细,月结时间之前一周由会计向客户发出《请款单》传真,由会计向对方相应人员催欠。

2.收到货款的同时寄送货款发票或是收款人携带发票上门收款,如需要进行现款回收时公司派出收款人员收款,以下为公司委托员工向客户收取货款的规定:

①有关人员进行收款业务时,须先到财务处办理客户回签白单的领出登记以及有关委托手续。对于未收到款项的白单在回到公司后及时返还给财务,并作出还单登记;

对于已收到的款项,收款人要凭有出纳盖章确认的《现金缴款单》到财务处进行销单手续。

②有关人员收到的货款,必须在回到公司后第一时间上缴到财务部,不得私自坐支公款。

③如所收款项属打折收取的,必须经得董事长签名认可,否则财务部将按单据的实际金额向收款人收缴。

3.在公司发出《请款单》且对方无法明确货款清结时间时,会计将此项货款催欠工作移交给该项业务联系的业务员,进入欠款处理流程。

(三)采购付款管理

1.采购部必须根据多途径,少环节,货比三家,适时、适质、适量、适价保证原物料的供给,提供报价单至少有三家可选择比较。

2.采购部必须有完整的采购结算档案,并建立有效的采购分析档案。采购部应在每批原料收货后一周内及每月底与供应商核对帐务,防止出现差错。采购部和财务部应于每月末与供应商核对供货数量、应付货款和商务处理等资料,采购部应对供货市场,供应商情况,需购原物料质量、价格、数量、运输资料、进销数据、原物料库存、原物料耗用情况等作出定期分析,并及时提交原物料的市场行情、月原物料采购计划、外欠货款及资金需求计划给董事长(部门负责人)。

3.一批原物料验收完毕,采购部应及时整理各种单据,打印“付款申请单”一并送财会部做为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有:采购申请单、合同、验收单、发票;

4.必要的原物料预付货款应遵循以下几点:

(1)必须是信用良好的固定供应商,对贸易公司性质的供应商不得采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形式。

(2)必须事先派专人或信用良好的第三方,如派采购、品管人员一起去实地调查供应商的实物供应,质量保证情况和目前的经济状态等情况,并将调查报告提交董事长。

(3)必须有完整的正式合同,重要合同须经国家认可的公证机关予以公证。在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交货地点,交货期限,质量标准,和在需方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范围内履约。

(4)原物料预付货款支付以后,采购部和财会部必须同时明确专人负责该项原物料和货款的追踪记录,直至该合同履行完毕。

5.如发生付款后进货量不足等情况造成公司多付款或供应商欠款,财务部要责成具体经办人员尽快追回,必要时应采用法律手段追回。

6.经办人员根据采购凭证、入库单或相关协议(合同)与财务部确定付款方式,由经办人员填写《付款申请单》,按财务权限审核。要求供应商或请款方提供正规的发票,同会计审核请款手续。

7.所有手续合格后,出纳付款。

8.对于频繁业务往来或超过一定金额的应付款,公司原则上进行月结或分批付款,特殊情况由董事长批准后进行。

(四)其他付款管理

1.公司人员工资、奖金的发放,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每月的工资、奖金由人事主管部门填写发放表,经会计、总经理、董事长签字同意后,财务部审核发放。

2.需交纳的各项税,,按国家税法有关规定办理,经财务部会计审核,董事长批准后缴纳。

3.因工程需要所发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费用由财务负责人、、总经理、董事长按管理预算费用标准严格控制批准。

4.所有付款凭证必须由财务部负责人(或被授权人)签字、总经理、董事长审批后才进行办理。

5.经办部门持发票报销时,发票内容必须与付款申请表内容相同,且金额不得超出付款申请表金额。发票必须有效、填写齐全、规范,不符合财务报销规定时,必须更换发票,否则财务人员不予受理。

6.经办部门要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付款凭证,由经办部门负责人签字,未注明相应合同编号、订单编号以及不按合同规定办理预付款和结算款的,财务人员不予受理。

八、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财务部应有专人负责保存会计档案,定期将财务部归档的会计资料,整理装订后按顺序立卷登记。

2、会计档案一般不得带出室外,如有特殊情况,需带出室外复印时,必须经财务部经理批准,并限期归还。

3、由于会计人员的变动或会计机构的改变等,会计档案需要转交时,须办理交接手续,并由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签字或盖章。

4、会计档案保管期限: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会计凭证类:

(1)、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凭证15年

(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银行对账单5年

会计帐簿类:

(1)、日记帐15年

其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25年

(2)、明细帐、总帐、辅助帐15年

(3)、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固定资产卡片及清单保管5年

会计报表类:

(1)、主要财务指标报表(包括文字分析)3年

(2)、月、季度会计报表(包括文字分析)5年

(3)、年度会计报表(包括文字分析)永久

其他类:

(1)、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及销毁清册永久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2

关键词:内控体系建设;内控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10-03

凡事以理论为基,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实践创新,可以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促进目标顺利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实务经验,可以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各层级全体员工提供可参照借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流程设计、文档管理、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工具,减少企业自行探索研究花费大量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有利于顺利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切实建立起既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公司价值,又能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内控体系,实现为企业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和实现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涉及面广泛的复杂工程。它渗透了企业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公司治理和机构设置、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和财务管理、采购和销售管理、预算合同管理和财务报告等诸多领域,涵盖知识面非常广泛。所以,只有在构建内控体系时以先进内控理论为指引,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指引,并深刻领会内部控制的精髓,掌握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避免体系僵化、教条,实现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充分融合。

1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过去,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企业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执行、是否有效,都无须接受外部监管机构和独立审计机构的检查监督。现在,从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信息沟通及内部监控,到对外报送、披露报告均应遵从国家政策、法规、规范要求和公认的内部控制框架。目前,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框架是政府相关部委、机构,本着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惯例而搭建,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上述政策、法规、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凡事欲速则不达,何况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更需要周密计划、详细安排、扎实推进,需要在综合考虑自身资源水平后,选择恰当的建设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规范化的目标和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都是在对企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这些薄弱环节对公司影响的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内控体系建设可分别从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两个层面展开,最终实现公司层面风险全流程管理目标。整个构建工作围绕“目标——风险——控制”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建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六个步骤。

2.1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

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内容、风险特征、管理战略等,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搭建适合的流程体系框架,该框架以管理职能、业务板块为纵轴,以重要性水平为横轴,形成三级流程体系,以流程体系框架为基础,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为全面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打下基础。本步骤具体工作包括:搭建全面、立体的流程体系框架;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通过流程体系文件,揭示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

2.2建立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

按照《风险管理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全面清理和评审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规章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界定和实际业务活动管理关系,理顺各项规章制度的逻辑关系,清除重复的、存在矛盾冲突的和已部分或全部失效的规章制度,找出管理制度空白,全面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为制度流程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了健全的制度基础,将业务事项用流程固化下来,即“制度流程化”。主要是用一种简明、易于理解的图形语言描绘流程中的所有活动及其角色分工,直观地表达业务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及信息的流向,通过流程图直观地分析出流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并清晰地表述出流程化的方向及改进的关键点,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培训和指导每位员工按流程进行规范操作。流程图再配以详细的流程描述,对流程中每一步骤、每一控制及文档进行陈述,把流程的转入、流转、转出或结束说明清楚。该步骤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公司管理需求、业务范围和内容,梳理并审阅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章制度;梳理并搭建《公司制度体系框架》;识别制度体系中的结构型缺陷;实现制度流程一体化管理。

2.3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

围绕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职能部门,基于已搭建和梳理的流程体系,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进行管理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固化,从而加强规范性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具体工作包括:编制专业化的流程体系文件(专业部分);从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出发,根据对流程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和概率,识别流程层面的管理和业务风险(而不是依靠经验进行分解),建立流程层面风险数据库;进行流程层面风险评估,并建立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评估机制、标准和程序;评价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识别流程层面控制缺陷,针对已识别的剩余风险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提出改进建议,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2.4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

为有效确定公司层面各风险对公司整体目标所带来的影响,便于公司有针对性对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恰当配置公司资源,节约人、财、物等各项成本,在识别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公司层面风险评估过程中,公司要注意紧密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适当评估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公司层面风险应对提供依据。通过风险评估后,确定风险所处等级,选择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具体工作包括:开展问卷调查,结合行业特点收集企业战略、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历史资料、外部环境等相关材料,识别公司层面风险,建立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别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重大性两个方面进行公司层面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排序,评定重大、重要风险,绘制风险地图。

2.5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

结合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和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风险类型、风险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针对公司层面重大风险,结合现有管理资源和管理需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工作包括: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现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并且关注重大风险的全流程化管理方针,制定重大风险整体解决方案;根据管理资源配置和管理需求,设计并制定解决方案的实施办法和程序;编制《公司XX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6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

总结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意见,帮助进一步推进流程优化和管理提升。比如:针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明细、操作性不强,制度缺失或已失效;关键或重要控制点匹配的既有控制措施不力,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职能职责界定模糊,不相容职权分离等等情况,逐一提出改进建议,汇总编写《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建议报告》。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作为企业建立、执行、评价及维护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和依据。主要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主线,对各要素关注要点进行分析,阐述企业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措施)。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相关业务流程,分解和落实责任,控制企业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与效率,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发展战略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指公司在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基础上,参照《基本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18项指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实施与标准的比对工作,从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查找公司薄弱环节,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评价工作不仅要体现全面性,突出重点同样重要,如何把握内控评价的重点呢?首先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识别,识别主要基于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结合行业常见风险,并且考虑国务院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有关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及法律五个领域来进行识别,形成公司风险数据库。然后对风险数据库中列示风险从发生的可能性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识别出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公司层面重大风险采取分解落实方法,将其与流程层面风险进行对应,通过流程层面风险应对策略来降低公司层面风险。与公司重大风险防控相关的业务流程,在内控评价中应予以重点关注,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识别出公司面临的十大重大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如下图所示。

那么与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外部劳务使用管理、业务合作伙伴、价格波动、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声誉及分子公司管理控相关的业务流程与控制要点应该是内控评价予以关注的重点。

4内控体系建设中需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绝大多数人对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理解。主要表现有:对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实质和作用认识不清;集团各层级部分领导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参与程度不高;各相关业务单位和部门部分人员参与、配合程度不够等。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应付外部监管的需要,而并非真正能防范风险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认为内部控制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并非自己的本职工作;认为内部控制体系与公司既有管理体系是“两张皮”等等。因此,要将内部控制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深入每个工作岗位,得到广大员工认可、理解并有效执行,必须从强化集团全员内控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着手,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员工内控意识;需要从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落实各级权利责任方面入手,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使用内部控制真正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S].2010.

[2]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赵立新,程绪兰,胡为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杨清香.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管窥[J].财会月刊,2010,(8):76-77.

[6]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内控体系建设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10,(4):64-67.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防范

2012年w集团公司作为内控试点企业开始,关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组织领导、培训宣传、实施过程、实施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内控体系建设

为加强对w集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集团公司召开了《w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的动员大会,总经理在会上做了动员报告,并做了具体布置。成立w集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集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组长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担任;成员由集团公司副总担任,下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办公室(简称内控办),负责制度起草、培训、宣贯等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集团公司审计部办公室主任由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担任,成员由集团公司各部门部长担任,包括:经营、财务、销售、技改规划、物流、采购、技术中心、信息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以便于制度的交叉起草、疏理,有利于将企业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类型更好地涵盖其中。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布置和要求,也制定了各自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子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修订与完善各公司内控制度。同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二、加强中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内控体系”的认识

集团公司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中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形式为:1.内部自行组织培训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组织管理人员内部进行培训,形式为集团公司统一进行培训,各子公司自行组织培训、各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三种形式。2.送专干人员到外部进行培训参加了市财政局、国家国资委、证监局等部门组织的专门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培训采用现场分组互动、竞赛、打分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实行分级培训,既有公司高管的理念、思路培训,也有中层干部、专兼干的实务培训。3.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为系统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专业知识,公司举行中高层领导干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培训班。

三、疏理、完善和起草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内部控制风险目录》和《重点业务权限手册》,优化制度体系建设

我们将制度建设定位为制度优化,融入到内控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这次制度建设立足于强化风险控制、分清管理职责、整合业务归口、规范管理授权,形成了以流程为纽带,自上而下统筹、自下而上支撑的制度架构。制度分为集团层面、控股子公司层面、其他各子公司层面。集团层面:统筹管理,分清职责,明确原则,适用于全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层面:细化管理,落实职责,规范流程。其他各子公司层面:满足各单位自我管理需要。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质量,由集团公司内控办系统收集、梳理目前正在执行的各种管理制度,确定待修订、起草的制度目录,确定每项制度起草的牵头单位和会审会签单位。每项制度都由各部部长亲自起草、修改、完善,所有制度都反复讨论、修改多次,最终再由各系统领导审核把关签署下发,真正构筑起了“科学、简洁、实用、高效”的制度体系。经过两年的努力,w集团公司完成了流程梳理、流程穿行、制度修订、手册编制等工作,2014年集团14个部门共起草内部控制制度131个,经过一年时间的执行、测试,2015年又重新修改、完善(包括补充、增减、合并),目前已汇编成册内部控制制度90个,包括法人治理结构、营销信用管理、采购物流管理、财务经营管理、对外投资及技术改造、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行政管理、职业健康管理10大项,主要加强了对汇率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库存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重大合同法律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资金结算风险等七大风险的监督。控股子公司共起草内部控制制度94个9大项,编制各项业务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图》、《业务流程控制表》,明确各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点及如何控制;编制《内部控制矩阵表》,明确各业务流程及子流程的流程目标、控制点,控制点发生频率及类型,控制点负责部门,流程清楚、目标清楚、责任清楚。

四、与信息化相结合,强化信息化的控制功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强调,“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应当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w集团通过Sap/eRp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优化。优化关键业务流程清单84项,并进行了系统固化,避免了执行偏离。通过建立客户资信信息数据库,实现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对客户的交易价值、风险程度的预测和评价来指导订立合同、控制发货和强化对重要客户的优选,从而做到对销售环节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设定了客户信用等级管理及信用额度控制,降低了w集团销售环节的资金风险;利用系统的自动利用库存,杜绝了手工排产过程中利库不当造成的库存积压风险,通过对生产计划的编制、控制、统计形成了闭环生产管理系统;通过采购订单、生产订单以及销售发货的审批控制,加强了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财务预算的控制功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架构,初步实现对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实时监控;编制了60余项系列的eRp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并加以检查、考核,保证了系统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4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建筑企业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背景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公司”)成立于1966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811部队,是中国唯一从事大型石油化工建设的专业部队,曾获得国务院总理嘉奖令,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的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机关设置职能部门15个(3个部门为合署办公),事业部2个,子公司5个、分公司15个、海外办事处2个,海外分公司1个,项目公司2个。企业管理层级共2级,法人层级2级。除母公司外,公司下设三级子企业5家、分公司15家、海外办事处2家,境外分公司1家,项目公司2家。境外单位数量6家,其中境外子企业数量1家,境外分公司1家、境外办事处2家,境外项目部2个。随着公司转型发展不断深入,原有粗放的预算办法已然不适用,需要推行更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分散预算模式,加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精细化及业绩考核的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迫在眉睫,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得到使用和推广。

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公司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主任由公司董事长担任,委员由公司领导班子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审定预算管理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文件;审批公司年度预算编制大纲和方案;确定年度生产经营总体目标;审批公司年度总预算及所属各单位(部门)年度预算;审批预算调整报告;听取预算执行及管理工作的汇报;审议公司预算考核奖惩意见等。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务部,为预算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由公司分管财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公司各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年度预算;组织开展公司各项预算基础管理工作;负责向预算委员会提出预算审批、调整的重点和建议;组织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分解、调整及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的指导、跟踪、协调、监督和检查;负责与集团预算管理机构联系、协调等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公司各部门、分子公司、项目部负责所属单位的预算编制及调整,配合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分析工作。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为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落地生效,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组织管理体系、预算职责与分工、预算编制流程、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与监督进行了规范与优化。强调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过程跟踪与控制;强调以经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成本预算管理为基础,以现金流、目标利润预算管理为核心,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宗旨,不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预算编制以经营预算为中心,结合投资预算、资金预算、人力资源预算进行平衡,最终形成财务预算的流程。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公司本部预算与下属单位预算的上下结合、公司总体目标和各单位目标的综合平衡,以及对各项总体目标的分解下达。

(三)规范全面预算编制流程,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年度业务预算实行多部门联动、分级编制。根据集团下达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贯穿业务预算各相关指标,根据集团公司下发的预算指标体系编报;考虑二级单位生产经营能力,将公司新签合同额、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分解至二级单位,签订业绩考核责任书;结合公司经济活动分析,在执行过程中按季度总结公司、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查找预算与实际差距原因,及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1.各层级预算指标分解及执行根据集团下达的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各部门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分解到相关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市场开发部将新签合同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工程部根据在手结转合同,预测下年度合同完工进度,结合往年经验合理预计新签合同额当年可完成的工作量,按结转合同及新签合同完成工作量来确定预算年度收入指标,并将收入指标在各分子公司进行分解,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分子公司在手合同根据项目成本预算设定利润目标值,根据各自的生产经营状况编制本单位年度预算;其他各职能部门根据公司年度发展目标,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制定详细的业务预算。经理办公室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投资意向,对新设立投资项目和新购固定资产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结合年度计划投资额度编制股权和项目投资预算;技术部对年度研发费用投入、人力资源部对职工薪酬编制年度预算;财务部根据公司预计年度生产任务情况、年度投资计划及各项费用支出情况,结合公司资金存量,合理研判年度资金收支,编制公司年度融资计划,并制定相应保障措施加以实施。(见表1)财务部门根据各部门编制的业务预算,对财务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做出预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预算报表。财务部将整套业务预算报公司预算委员会审议讨论,审议通过后报集团公司审批。2.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为确保年度预算指标的完成,公司每季度在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对公司、分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在半年度对企业业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汇报,并根据业务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实际,对需要调整的业务预算进行补充调整申请。3.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及考核年度结束后,根据年初与公司签订的业绩考核责任书,对各单位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公司根据考核得分和考核结果对所属二级单位实施奖惩,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公司财务部结合年度实际完成情况提交年度预算执行报告,确保预算监控得到有效落实。

(四)严控项目预算管理,确保项目利润达到预期公司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制定下发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规定》,建立了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形成全项目覆盖、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根据项目分级管理原则,建立项目成本两级管控体系。一级管控:施工类项目合同额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epC/pC类项目合同额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项目。二级管控:施工类项目合同额3000万元以下;epC/pC类项目合同额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

1.项目成本预算的编制工程项目中标后,市场开发部以招投标文件、投标竞价策略为根据、项目经营方针目标为出发点,会同项目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编制项目中标成本。项目部作为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中心,负责编制施工图预算及项目成本预算。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及时与合同组价清单进行比对并上传至综合信息化系统备案,为项目成本预算的编制提供支撑数据。项目成本预算根据单位工程项目或标的进行编制,遵循项目实施性计划中的量和价,实施量价齐控,对不同成本类别、不同单位工程项目类型或分部内容采取不同的编制方法,结合项目总体计划安排,进行分析编制后上报公司成本管理办公室审核。一级管控项目填报项目责任成本预算表(见表2),由公司工程管理部牵头,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市场开发部编制的项目中标成本,及项目成本预算,组织公司项目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价格体系进行审核,制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签订《工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责任书》。二级管控项目由分公司参照执行。公司经营、工程管理、技术、人力资源、设备材料、安全生产、费控、经理办公室、财务等成本管理部门均应根据各自职责对项目部编制的成本预算进行审核。项目部根据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重新调整项目成本预算,作为项目成本责任书的附件,是成本考核的重要根据。项目成本预算编制在项目估算的基础上进行。在相关资料、设计图、施工图、工作量、进度计划等基础资料不够完整详细的情况下应该根据现有资料、同类项目历史资料、招标资料、报价资料等,结合经验数据进行估算,待基础资料完备时再进行修正。项目成本预算原则上在项目合同签订30天内编制完成,合同额1亿元及以上的工程项目60天内编制完成。项目部成本管理实施小组根据公司审核确认的项目成本预算,结合项目实施计划,按季度滚动对成本预算进行分解,细化目标成本。

2.项目成本预算调整经批准下达的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应该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但当预算编制根据如工程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项目产生重大变更等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时,应该对预算进行调整。工程项目预算的调整方式包括定期调整和特殊情况调整。定期调整是对于工期长、内容多、成本大的项目原则上每半年对剩余收入、成本进行预测,加上已发生的收入、成本与原整体预算进行对比,对差异较大的预算单元进行调整。特殊情况调整是当工程项目遇到较大的工程设计变更,导致将要发生的收入、成本发生较大变化,对变化较大部分进行调整。所有项目成本预算调整,由项目部提起申请流程,并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公司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审批通过后,予以核定并调整。

3.考核责任书的签订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责任书》版本的起草,负责公司一级管控项目责任书的组织签订工作,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交公司审计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备案;对所属分、子公司管理的二级管控项目,由分、子公司负责人组织签订工作,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提交公司工程管理部、审计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备案。合同额在1亿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开工后1个月内,及合同额1亿元及以上的工程项目2个月内,公司级项目由总经理、一级管控项目由分管成本管理的副总经理、二级管控项目由二级单位负责人与项目部负责人签订项目全周期《工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责任书》,作为项目期末完工绩效考核的根据。

4.责任成本考核与奖惩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完成情况将作为二级单位及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并作为项目经理及相关管理人员职务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项目期末完工,且完成对外工程项目结算及内部分包结算,形成项目实际收入及成本支出,根据一级管控及二级管控项目划分,分别由公司工程管理部或二级单位经营费控科,联合成本管理办公室,对项目实际成本进行核定,与项目责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项目责任成本节超情况及实际利润率,提交审计部门进行项目期末绩效考核。对于项目目标责任成本控制较好的,结合公司《工程项目绩效考核与激励办法》等相关规定,根据节约成本大小对项目成本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兑现,对项目过程管理不当造成亏损的项目进行问责。

三、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基础工作薄弱。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是对各类报表进行编制和预测经营成果,将部门指标与预算管理目标分离开来,管理层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同时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从集团层面到所属企业,全面预算工作还未建立起一套细致完善的工作流程,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无法积累大量有用的预算基础数据,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过于关注收入、利润等相关财务指标的结果,对预算执行过程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和调查。(2)预算执行过程监控不够。公司虽然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但分析基本以财务数据为主,由财务部门牵头对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并没有与业务部门做到有效融合,没有切实做到对业务预算执行情况深入跟进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保障。(3)预算信息化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编制根据。公司的预算管理虽然有综合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项目预算管理以信息化管控手段为抓手,设定系统指标逻辑关系,不达标的预算无法提交审批,但仍然局限于项目层面,公司层面的全面预算并没有全部打通,还存在部分预算手工编制的情况。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5

关键词:现金流;预算;财务管理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一)理念和策略

国网公司围绕“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财务管控经验,结合公司自身发展特点,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所属电网企业推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的规划、预测、流量和存量管控。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兼顾,市场化与行政化手段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盘活存量,拓宽增量,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资金分散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

(二)范围和目标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范围:实行旬、月度、季度、年度为管理时间单位的现金流管理,实行现金流量预算、过程控制、预算执行分析、评价及考核体系的全过程管理。

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目标是:使用“预算管控-资金支付-在线监控-分析考评”的管理模式,控制公司资金流从“用了算”变为“算了用”。

(三)指标体系及具体目标值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包括:售电收入、购电费支出、税金及代收款项、工资及离退休支出、其他费用性及其他损益支出、股权投资支出、还本付息现金支出、工程项目支出、检修运维支出、委托运行维护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其他支出、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设立预算偏差率和预算发生费用平衡率两类考核指标体系。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主要做法是:坚持三大核心原则,构建五大保障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主要做法分述如下:

(一)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原则

1.强化资金成本与经营风险的管控

通过提高现金流入和流出金额及时间预测的精确度,力争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持有量,减少融资数量,降低资金成本。

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按照“公司资金统一分配、资金流入、流出进度有效监控、现金短缺风险及时预警”的要求进行管控,做到资源配置事前进行优化,执行质量事中得到确保,管理绩效事后进行

评估。

2.实现业务计划与现金预算的协作

公司预算由业务计划和现金预算两部分组成,业务计划和现金预算充分融合,业务计划是基础,现金预算是形式,两者有效衔接,高度协同。

3.未报预算不准支出

公司的各项支出,实际发生时,由成本责任部门负责人或预算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严格把关,对上月未实施预算的项目,一律不予支付,真正做到了“先预算,后实施”,切实提高公司月度现金流预算编制的刚性和准确性。

(二)实现现金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管理

制定经营规划、设定年度目标、形成年度预算、实施现金预算监控调整,各个管理过程的工作内容如下:

1.制定经营规划

财务资产部结合电价政策、成本水平、负债能力、资金流量、利润预期等因素,对业务规划进行分析,经公司综合平衡,形成包括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单位成本、购售电量、电网建设、技术改造等指标在内的上虞电网中长期总体战略实施规划。

2.设定年度目标

公司围绕中长期总体发展实施规划设定目标,公司的重点如图1所示:

3.形成年度预算

基于年度预算目标,财务资产部结合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电价政策等环境,以“标准作业”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由发展建设部组织各职能部门提出电力购销、电网建设、技术改造、运营维护等业务需求,制定业务计划,财务资产部按“预算准入”机制开展初次业务优选工作,形成本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包括电力购销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供电成本预算等)。经逐级汇总审核及再次的业务优选等工作,最终形成公司年度预算。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实行预算准入机制建立起“大成本”预算编制模型来加强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具体通过编制细化至月度的期间预算、编制可追溯至业务的现金流预算、加强现金流量在资金数额、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和时间点管理来细化管理。

编制细化至月度的期间预算。具体操作如下:(1)公司发展建设部与客户服务中心汇同在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售电收入(含基金附加收入)、供电量分类结构(网电分峰谷电量、小火电及小水电分厂电量)预测;(2)发展建设部、运维检修部、客户服务中心等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专项项目资金支出预算;(3)各费用归口管理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归口费用资金支付预算;(4)物流服务中心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物资采购资金支付预算;(5)财务资产部每月26日汇总后平衡资金收支,报公司经理会议审定,批准后上报省公司。

编制可追溯至业务的现金流预算。设计现金流量预算模型,将业务活动和现金收支关联,细化现金流量预算表,确保现金流量可追溯至前端业务活动,掌握现金流量的成因,加强资金管控。

加强现金流量在资金数额、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和时间点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是资金运动状态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三要素是大小(资金数额)、方向(资金流入或流出)和作用点(资金流入或流出的时间点),有效管理可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现金流量图表找出现金流量规律,电费资金每日流入量、现金刚性支出及到期合同支付时间及额度,使现金流量管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控性。

4.实施现金预算监控调整

监控调整包括“执行监控”和“滚动调整”两个步骤。执行监控完成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实时反映和分析;滚动调整基于执行反馈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当期预算执行情况与年度预算目标的偏离,实施对公司预算的季度滚动预测、年中调整更新。

(1)建立标准化现金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建立一整套区分管理层级和区分业务类别的标准化现金预算管理报告体系,具体如图3所示:

(2)建立分期滚动调整的现金动态预算管理机制

以“规划―预算―预测―规划”为主线,建立规划年度更新、预算半年调整、预测季度滚动的机制(如图4所示),提升现金规划、现金预算、现金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构建现金流预算五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金流预算责任网络

公司现金流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编制执行机构三级,构成公司预算责任网络。

2.设计现金流预算标准流程

通过对购电业务、售电业务、供电成本、资本性支出预算流程进行规范,完成流程再造,形成覆盖公司本部和基层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贯通的管理过程。如图5所示:

3.执行现金流预算制度并制订实施细则

按照规范预算管理过程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上虞公司在遵循国网公司、省公司关于现金流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现金流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了现金流预算管理工作流程。

4.实施评价考核

(1)构建公平、合理的预算考评机制

公司制定了现金流预算管理考核办法,确立两类考核指标――现金流量预算准确率和预算发生费用平衡率。建立“每周、每月、每年一考核”的考评机制,并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对未能完成指标的单位(部室)当即开出“罚单”,限期整改。具体如下图6所示:

(2)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

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和管理过程实行双重考评。考评指标包括:全部现金流量预算偏差率、现金流入总额预算偏差率、现金流出总额预算偏差率、经营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投资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筹资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经营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投资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筹资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

5.搭建预算信息平台

根据公司信息化现状,以省公司管控系统预算平台为支撑,通过公司编制全面现金流预算模型和图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同时通过Sap系统预算控制和实时入账监控,实现现金流收支的预算控制。

三、评估与改进

(一)对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通过对现金流量管理体系及管理流程的建立、现金流量的预算与实际差异的比较分析,从而建立切合实际科学的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定期反馈给上级单位制订相关对县公司资金管理制度和规程,指导后续的资金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现金流量精益化管理

一方面从省公司管理层面,落实“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强化省市县资金一体化管理,制定资金实施办法、建设集团账户体系、完善资金安全备付管理方法、归集资金和调配管理及管理资金支付、开展银企合作,细化资金管理考核力度;另一方面从市县公司执行层面,加强资金内控建设、提高现金流量预算准确性及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批准的月度现金流量预算,保证月度资金流出的准确合规,同时进一步深化资金管理,修订完善现金流量管理实施细则,努力研究和探索资金管理及现金预算应用管理,以进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以“现金流”为基点的创新模式再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04).

[2]刘棠枝,宁平.创维:基于现金流导向的反向营销策略[J].商学院,2009(04).

[3]尤晟.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流运行状态诊断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7).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上市公司若想成功或者走得长远,都少不了提前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制定政策应对危机。财务状况能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财务安全是关系到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小,说明其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策略与发展战略可行,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市公司进入市场后,面临的财务风险不计其数,只有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合理把控,才能平稳健康地运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亦是如此。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不合理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便可以得知作为发展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很多上市公司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行业来说,尤其是以商品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他们更多看中的是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运营管理本身就很缺乏。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细节问题,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首先,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一个隐形的问题,它平时在上市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并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领导常常忽略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把控。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发展将会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其次,财务风险控制属于现代上市公司管理观念的体现,无论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甚至是公司财务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没有探索出合适的防控方法。就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财务风险的关键。通过wind数据库查询,能够知道多数上市公司的偿债比率虽然较为稳定,但总体上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该上市公司的负债较多,又缺乏有效规划。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存在负债情况,上市公司负债过多,不仅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与财务安全,还会影响上市公司声誉,造成无形中的利益流失。上市公司在债款的偿还期限方面没有统一规划,有的债务偿还时间过长,造成信誉上的缺失。由于上市公司对于生产资金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再加上长期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较高,偿还债款不能及时到位,也不及时进行账目明确和更新,造成数据上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不科学,盈利渠道过窄

上市公司规模庞大,内部机构纷繁复杂,所以整体的运作管理也存在较大难度。所谓上市公司,有别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方式不同,他可以更好地拓展业务,繁荣经济。上市公司虽然有如此的便利条件,但是其筹资、融资的风险更大,因此,上市公司更应该谨慎制定方案,合理布局。目前,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管理部门还比较少,他们的投资方式在整体上也呈现出高风险的特点。某些公司并没有做到科学投资,尤其是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它的规划不够明确,筹资数额也较大,上市公司本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借助政策东风,使业务成为主要的盈利方式,但是目前上市公司盈利更多的是依靠房地产业,而且还拓展了很多其他业务,资金的闲置资本过多,整个上市公司表面上看投资较为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多面,但实际上决策不尽合理,甚至盲目投资,导致资金浪费,盈利渠道也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三)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现金流量周转率较慢

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获利,财务是否安全与现金流量速度关系甚密,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现金回流速度过慢,资金流动不畅通的话,将给上市公司发展埋下巨大隐患。目前,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流速度就不尽如人意,这跟其本身的财务管理政策有关。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等硬性客观因素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起到重要限制作用。现金流量关系到资金是否充足,上市公司在现金流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缺少良好的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首先,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对策与办法,对于资金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上市公司的自由灵活性,上市公司在财务行为控制方面并没有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缺乏相应的监管与控制。公司账面资金往来不够明确,如此一来,将会误导上市公司的发展走向。此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账目混乱,缺乏有效的制度程序,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核查,不能保证每一笔资金都来往明确,合理使用,拖慢了上市公司变现能力,导致上市公司流动资金非常不充裕,无法更好的配置资源。

(四)赊销比重占据较大,应收账款控制不合理

营运资本管理属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能力来看,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流动资产管理情况都存在诸多漏洞。上市公司借助股东的资金,本就承担了更多的财务风险,如果营运资本规划不合理,导致资金回流速度过慢,将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隐患。上市公司在业务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赊销比重占比较大,赊销货物这本是一件极其正常的现象,但是却要控制比重。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赊销比重过大,将会降低其存货变现能力,一旦上市公司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去完成其他项目,将会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同时加剧资产负债情况,给上市公司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控制不够合理,由于上市公司业务范围的宽广,依赖“人情”的赊销存货情况较为常见,应收账款管理人员又碍于情面,不能及时收账,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回流缓慢,甚至出现“烂账”,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及长短期负债率

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是上市公司保障财务安全、促进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上市公司尤其应该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以便科学决策,降低上市公司内部损耗,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效率。首先上市公司需要树立规则意识,然后制定严格的把控规章,用具体细则规范员工,完全透明、公开、公正,并且按照规章制度来具体实施,严格按照程序来执行,谨防相互推诿的现象。无论是上市公司内部还是上市公司间的合作,都要清楚明确的制定财务报表,明确记录,科学管控,做好资金安排。其次,上市公司还要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合理安排、处理好上市公司负债情况,做好控制,合理规划好上市公司长短期负债率,并及时追还赊销债款,增加上市公司收入,及时还清债务,增强信誉。

(二)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盈利渠道多元化

上市公司要增强财务管理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让很多上市公司和决策者大伤脑筋的事情。除了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并实时创新以外,上市公司还应该注意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程序明确,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构建起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框架,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严格按照财务流程审核合作者与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合理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加强监督与防控,构建起财务信息系统,从而为上市公司发展制定财务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当上市公司完成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评估主营业务比重,多元化投资的同时,明确上市公司的支柱性业务,增加盈利可能,丰富盈利渠道。上市公司应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借助国家资金为自身谋求发展,构建合理的决策模型,谨慎投资,多元化处理财务问题。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多元化投资,正确评估投资风险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考虑财务风险,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将风险分散,增加盈利渠道,让上市公司财务更加安全。

(三)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快现金回流速度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上市公司应对财务危机最为基本的条件。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内部运作纷繁复杂,成熟的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其有条不紊地运行。目前,国内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局限在上市公司中,几乎都缺少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所以,上市公司首先应该树立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然后才能去改革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现代上市公司管理的观念中,防患于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相比较其他行业,该行业的公司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较少,因此,需要上市公司自行摸索与创新。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优化整合上市公司财务环境,做到权责分明,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前制定好财务政策。科学规划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保障资金规范运转,增加上市公司资金回流速度,保障流动资金充分,账款及时更新,实时记录。谨慎考虑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及时变现,加快现金的流动速度,提升盈利,评估出最适合本公司的财务政策。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让公司账目一目了然,公开透明。如此一来,倘若出现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也能够及时发现,并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帮助上市公司正常运转。

(四)加强营运资本监管和人员管理,合理控制应收账款

一个上市公司发展的长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能力,而且与自身工作人员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很大关系。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团队是上市公司必不可少的,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并且加强营运资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说到底是财务人员在进行管控,只有他们的专业水平到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才能有保证。上市公司应该高度重视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这样他们的财务工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沈海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探讨[J].中外上市公司家,2020(14):48-49.

[2]陈薇,谭润琳,王子莹,李伟静,侯婉婷,苏雅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营销界,2020(13):112-113.

[3]谢丽梅.金融危机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分析[J].纳税,2019,13(36):128.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7

本文以商贸型私营小企业G公司为案例,从货币资金控制、销售及应收账款控制、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等方面阐述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并针对G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私营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收账款

一、引言

私营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仅数目众多,还承担着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经济制度等多项历史重任,且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让私营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企业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而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则是关键之一。

二、G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G公司是一家私营商贸型小企业,公司领导注重对公司业务流程整理和制度化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流程化设计,导致可操作性性或传递方式不流畅,很多制度流于形式。

(一)货币资金控制现状

货币资金因其流动性和变现性的特点被视为风险性最高的资产,G公司目前的货币资金控制现状如下:

(1)货币资金授权批准。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G公司的出纳人员为货币资金的经办人,而公司会计属于无权办理该业务的人员,由于历史问题或授权不明的原因,会计人员也可以接触管理现金。

(2)是不相容职责分离。

内部会计控制的理想状态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由一个人经手完成,而货币资金的管理中,G公司的会计人员既负责资金支出的审批,又可以经手资金的支出工作,这种不相容职责集于一人,使G公司的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

(3)印鉴管理。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公司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个人印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G公司的银行预留印鉴为公司法人印鉴和财务专用章。目前该公司这两枚印鉴由同一人保管,且公章也由这一人保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G公司的货币资金控制环节问题出现在限制环节,不相容职务分离环节和印鉴管理环节。

(二)销售及应收账款控制现状

根据G公司的财务明细报表显示,该公司的坏账较少,不到公司年销售收入的0.6%,却存在一些未解决的疑问应收款,如G公司账面显示w公司欠款为3万元,但对账时w公司的回复是确实有收到这笔货,是公司财务却没有确认为应收账款,原因是未收到G公司的发票:G公司能够将相关的票据资料找出来,却不能找到w公司确认收到该货款发票的签收单据,经反复追查发现是发票未及时的到达客户手里,这种情况在G公司并非偶然情况,而是多次出现,若及时核对财务账目,尚可进行补救措施;若未能及时对账,结果就是客户只支付货款部分,而因为未收到发票拒绝支付税金部分,给G公司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现状

G公司的采购及付款工作主要由公司采购部门负责,财务部门根据采购部门获得总经理批准的单据进行货款支付。G公司为商贸性质企业,一般是接到客户订单后再向供应商购货,目前G公司并非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对产品的质量检测停留在外观检测,仅有较少的产品送样至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查,因此很多货物到了客户处,进入生产线后才发现质量问题,而此时采购货款已经付款给供应商,追讨货款或者索赔就较为困难。对于长期供应商,这一问题能较好的协商,而对于非固定非长期供应商,G公司就很被动,只能自己承担对客户的索赔工作而无法向供应商追讨赔款。

三、G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完善对策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货币资金的控制点。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量大,比较容易发生损失,国家对企业货币资金有严格监督。货币资金的控制包括:货币资金的预算环节控制、货币资金收款环节控制、货币资金付款环节控制、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货币资金账务处理环节的控制和货币资金检查分析环节的控制。对于G公司而言,其货币资金控制需要加强的主要是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和货币资金的付款环节控制。企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货币资金安全完整,保持企业货币资金的最佳持有量,一般企业通过盘点、核对、监控等手段实现这一控制目标。货币资金付款环节的控制目标是确保付款过程中资金的安全准确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付款条件,企业应通过单据受理控制、支付申请控制、支付复核控制及办理支付控制实现这一控制目标。

(2)货币资金控制的重点控制流程。

G公司很少使用现金进行收款,货币资金的收入管理基本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支出事宜可以由一人全部办理,因此,需要对此流程进行规范。在图1中,对G公司财务部会计和出纳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关键点如下:会计人员的职责范畴为对申请货币资金支出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并对公司的货币资金进行账实核对,其方法分别为定期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同时由其编制现金盘点表盒银行余额调节表;出纳人员的职责范畴为根据经过总经理审核批准的单据进行货币支出活动,同时对货币支出活动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并负责对现金的保管工作。

(3)货币资金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图1的基础上,本文对G公司的货币资金控制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设计和印鉴管理制度设计。一是G公司货币资金管理管理制度。具体如下:G公司的货币资金由本公司财务部管理;公司的现金资产由公司出纳人员保管,其他人员不得接触现金资产;公司的银行存款、应收票据、短期证券等货币性质资产由出纳人员在取得授权后负责具体的收支事项,其他人员不得办理;公司货币资金的支付活动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方可进行:业务部门首先提出申请,包括付款申请和报销申请;财务部会计人员对用款的合理性及票据的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核,通过后交总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并通过后可以进行货币资金的支付活动;公司会计人员必须每月对公司的现金资产进行盘点,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对其他货币性资产进行检查,并编制现金盘点表,银行存款的余额调节表盒其他货币资产的清查表,编制完成后报送总经理存档。二是G公司的财务印鉴管理制度。具体如下:本公司的财务印鉴包括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及法人章,公司在银行的预留印鉴为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公司财务专用章由公司出纳职位管理,发票专用章由对发票进行复核的人员管理,法人专用章由法人指定人保管,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不得由同一人保管;获得总经理授权的文件,方可同时使用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及法人章单独使用时需由管理人员登记备案;如需将财务印鉴带出,需有携带人申请,获得部门主管批准后方可执行。任何人不得将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同时带出。印鉴保管人离开工作岗位超过1天时间的,需对所保管印鉴办理交接手续,但财务专用章保管人和法人章保管人不得相互办理代管理事项。

(二)销售及收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1)销售及收款的控制点。

销售业务的运行环节比较复杂,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对于商贸型公司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外部则涉及到供应商、运输商,因为涉及部门多,所以控制难度较大,也易产生舞弊现象。销售及收款控制的目标包括保护企业有关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销货折扣措施恰当,销售退回处理合理和正确合理地处理相关的会计信息。销售及收款环节的控制点包括:销售计划控制、销售订单和销售合同控制、客户信用控制、交货控制、贷款结算及收款控制、销售调整控制、销售退货控制等。本文重点关注的流程是G公司在销售及收款环节中,票据传递对收入确认的影响(见图2):G公司在销售订单确认后,由仓库管理人员向物流部门提交货物,物流部门获取将发运产品后向财务部申请取得相应的发展,物流部门向客户发出货物及发票;收入的最终确认,以客户对收货单据和发票签收单据的回签确认认为前提,这样可以避免今后收款活动中的纠纷。

(2)销售及收款环节的控制制度。

收入的确定是企业收款,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针对现有流程,制定相关制度如下:G公司收入确认管理制度。公司的销售及收款管理由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共同管理,销售部门对销售货款的回收负最终责任,仓储部门,物流部门共同参与销售流程;销售部门根据订单审批制度,向仓储部门提交经审批的有效销售订单;仓储部门根据有效销售订单备货,并对规定时间内向物流部门提交订单所需产品,货物交送时相关经手人需进行交接签收手续;物流部门在收取将发送产品后,在系统中完成交货手续,提示财务部门开具相应的确认收入的增值税发票或者形式发票;财务部门在物流部门提示后进行开票活动,国内贸易开具增值税发票,对外贸易出具形式发票,并将发票传送至物流部门,发票传递时需同时提交发票签收单。物流部门对所收取发票进行签收;物流部门将装备好的货物及发票安排运输,保证及时送抵客户处,并及时获取客户的签收确认函;对于客户确认并签收的产品,财务部门根据签收单据最终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对于客户提出质疑的产品,进入协商或退货处理流程。

(三)采购及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1)采购及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点。

采购环节是企业运营当中的关键环节,根据经验统计,采购环节的成本每降低1%,企业利润会增加5%甚至更高。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控制目标是:保证采购与付款业务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准确,保证采购物资安全完整,保证采购与付款业务合规合法,保证采购活动经济合理。其关键控制点包括:一是申购环节。申购和审批环节岗位分设,职责分离;申购和审批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二是采购环节。包括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控制,合同的谈判及签订,订单的生效四个环节的控制。三是验收环节。验收环节必须独立于申购,采购环节,必须确定验收标准,并有严格的验收流程,编制验收凭证。四是付款环节。包括应付账款的审核和记录,采购部门的付款申请,财务部门的审批,负债人审批,会计记录以及与供应商的对账活动,出纳的付款安排。五是违约环节。主要是针对供应商逾期交货,延期交货,货物短缺,质量不合格以及运输商故障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六是账务处理环节。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的记录。对于应付款项的确认,必须有采购凭证、验收凭证、实物凭证等各项凭证的传递及记录。最后汇入会计部门进行核算与付款。

(2)采购及付款环节的重点控制流程。

如图3所示,G公司在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最大漏洞在于验收及违约环节的处理,由于没有专业的验收人员,也未设置验收流程,所以对货物的质量把握不确定,经常出现产品送至客户后才检验处质量问题,而且由于客户直接和销售部门沟通,销售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的沟通完成后,采购部门因为缺少流程控制,不能将信息及时传递到财务部,使公司出现按期支付不合格产品的贷款,造成公司损失。本文对G公司在采购及付款环节的控制重点关注出现违约情况的货款支付。该公司的采购及付款环节,有三个重要控制点:产品的验收,公司应该着重加强产品的验收工作和验收流程控制,以尽可能减少货物销售后产生的质量纠纷;会计信息的记录:即应付账款的确认,必须由入库单,验收单和发票三项单据同时具备方可入账;对于销售后产生的质量问题。必须由客户提供投诉证明,由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协商,再将相关资料及时送交财务部,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以保证付款的经济性。

(3)采购及付款控制制度。

本文着重与产品验收环节,质量纠纷环节的制度制定:一是产品验收制度。公司需设立专人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验收,验收人员独立于采购部,物流部,仓储部和物流部;公司应针对占公司销售比重较大的产品建立质量合格标准,验收人员以此依据对产品进行检测,对于非常规产品,超过一定金额或比重的,采用送专业检测机构的方式检测;验收单据包含的内容应包括:产品规格,数量,到货时间等指标,与采购合同进行对比,并给出明确的验收建议;验收合格的产品方可交仓储部门办理入库手续;验收人员确认质量合格的验收单据,是财务部记录应付账款的必备原始单据。二是售后质量纠纷管理制度。对于验收中不能检验而需要在客户使用后方能发现的质量问题,使用售后质量纠纷管理制度;产品交客户,经客户使用后发现质量问题的,需要客户填写质量投诉书,投诉书内容包含: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次号以及具体的质量瑕疵;客户投诉书由物流部门管理,物流部门在收到客户投诉书后应将相关的产品信息及时传递至采购部,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并获取供应商协商书,协商书的内容应包含:采购订单号、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批次号,对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方案;扣款金额等具体信息,并需要双方签章认可;采购部门将获取的供应商协商书,分别报送物流和财务部,财务部据此进行会计信息记录。

参考文献:

[1]李连化:《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财会月刊》2010年第9期。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8

关键词:股权结构;投资行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集中型股权结构公司被大量发现,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问题取代了股东和经理之间的第一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公司财务领域时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学者从股权结构入手,研究大股东在不同股权结构下的行为表现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股权结构包含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方面因素,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公司控制主体及各行为主体间利害关系发生变化,这将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最终会波及投资与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因此,有必要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维度同时对大股东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以便找出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原因。

二、第一大股东在不同股权结构下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大股东股权结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度依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不同可将上市公司分为股权分散、股权制衡、股权集中三种股权集中状态。通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30%为股权分散,小于50%为股权制衡,大于50%为股权集中。按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上市公司则可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两大类公司。其中,国有公司包括国家控股公司和国有法人控股公司;非国有公司包括民营控股、外资控股、集体控股、社会团体控股和职工持股会控股几类公司。本文按上述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的划分标准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再按股权分散、股权制衡、股权集中的顺序,依次分析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效应、隧道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并比较我国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在三种股权集中状态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差异。

(一)股权分散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大都是由行政任命的政府官员,尽管利己主义会驱使其进行“帝国建造”或在职消费,但他们更多关注本身的职业安全,正是由于政治上的机会主义会促使管理者在投资决策时往往采取保守态度,不会过多滥用内部现金流。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管理者对上市公司控制权有所提高,有动力激励其追逐私有收益,开始对内部现金流的利用逐渐加强,而国有股东所有者缺位,造成第一大股东(政府)没有动力去制约管理者投资行为,因此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效应不会很明显。

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一方面出于自身对私有收益的追求,会更多地青睐于公司的内部现金流;另一方面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成本较高会形成搭便车现象,导致管理者私有收益的获取成本较小,过度投资行为受到的约束力很弱。综合两方面考虑,非国有公司投资-现金流的敏感系数会很高,但随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大股东将关心自身投入资产的回报,这会激励其去积极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从而减少搭便车行为,最终对管理者的投资活动起到较好的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可得出:股权分散时,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高于国有上市公司的敏感度,并且非国有公司的监督效应比国有公司显著,即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非国有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的下降程度大于国有公司。

(二)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国有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控股股东为政府,而政府大多肩负社会目标。股权制衡时,随着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加大,政府对公司的控制权快速提升,考虑自身的社会目标,政府有动机与管理者合谋,并借助政府在政治上的天然优势对上市公司实施干预,过度利用内部现金流来侵害小股东利益,这正是隧道效应使然。此时,管理者也随着政府控制权的增加,出现了与股权分散时不同的行为:一方面管理者通过与政府合谋完成社会目标,达到自身的政治升迁目的;另一方面管理者作为政府的人,政府持股比例的上升也加大了管理者手中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诱惑将使其比在股权分散时更加过度地使用公司内部现金流,最终侵蚀国有资产及小股东利益。由此可知,股权制衡时,国有上市公司同时存在两类成本。另外,其他股东这时不仅在持股比例上不足,而且还在政治上处于劣势,显然其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很差。所以,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政府及其公司管理者在两类成本驱动下,对内部现金流敏感度很显著。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进一步加大,政府及管理者对公司的控制权又会明显提升,而政府社会目标的存在和管理者追逐私有收益的动机将继续使两类成本加重,表现为对内部现金流的利用程度随之加强。

非国有上市公司中,股东更多关心的是投入的资产是否增值,以期获得最多的投资收益,或是通过收购其他公司的股份达到扩大公司规模的目的。因此,股东有动力去监督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甚至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较强,也即第一大股东的隧道效应不明显,投资-现金流的敏感系数将会低于国有公司的敏感系数。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时,对公司控制权的加大将减弱其他股东的制约能力,又因为两权分离越发明显,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使第一大股东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度有所加大。

由以上分析可得:股权制衡时,非国有公司中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强于国有公司,即国有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大于非国有公司,并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两类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加大。

(三)股权集中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随着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加大,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也随之增强。而此时,由行政任命的管理者又出现了与股权制衡时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方面管理者受到政府强有力的监督,自然会收敛追逐私有收益的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比重加大使其经营的好坏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管理者会主动放弃满足私有收益的侵占国有资产行为,转而更多地考虑自身的政绩考核指标,如GDp的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加等,即管理者在股权集中时私有收益的获取途径逐渐由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转向对政治利益的谋求。而这时政府的社会目标动机正好与管理者的个人政绩动机相统一,两者很容易达成合谋,使隧道效应表现很突出,尤其在政府间接控股公司中,小股东利益此时受到的侵害更为严重。由此看出,股权集中时,国有公司主要由第二类问题引起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并且很显著。当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此时,政府及管理者掌握的资源几乎全为国有资产,利益趋同效应将会使其减少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在此需要讨论一个问题,通常利益趋同是指大股东与小股东在经济利益上的趋同,而国有公司所有者缺位严重,政府持有的股份没有具体的经济意义上的利益主体,所以,利益趋同中大股东对国有公司来说非常泛化,即由于政府拥有的全部资产产权归属于全体人民,使国有公司股东没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如此一来,上文提到大、小股东利益趋同时就会令人费解。对此,本出这样的解释:政府及管理者由于存在完成政绩考核指标的动机,使其与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在政治利益上高度结合起来。这样,国有资产的经营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及管理者的政治利益获得。当政府对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比例加大时,国有资产所占比重随之提高,政府及管理者侵害小股东利益获得政治上的私有收益的成本也在增强,两权分离程度减弱。也就是说,政府及管理者侵占小股东利益使公司蒙受较大的资产转移损失,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将不利于其政治目标的实现,故政府及管理者会从公司全局出发考虑投资决策,只有认真经营国有资产,才能保证其政治利益的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政府及管理者随着持有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利益趋同效应会促使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下降。

非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使其两权分离程度较股权制衡时有所提高,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挖隧道行为越发明显。但随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某一临界点,其两权分离程度减轻,第一大股东投资变得更理性、更有效率,利益趋同效应使其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度得到减缓。由此可知,股权集中时,隧道效应使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对内部现金流敏感度加大,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某一临界值,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受利益趋同效应的影响会减小。

三、结论

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之所以存在或发生变化正是由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的改变引起公司控制主体及各行为主体间利害关系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即第一大股东性质不同,并且不同性质的第一大股东在不同股权集中状态下行为动机及其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本文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维度对第一大股东行为动机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结论。最后,为了更直观地观察第一大股东在三种股权集中状态下的监督效应、隧道效应及利益趋同效应对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的影响以及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在三种股权集中状态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差异,本文采用图的形式将其描述出来。

首先看国有上市公司。如图1所示,股权分散时,管理者的“职业安全”动机使内部现金流系数较低,随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开始加大,但由于受到很弱的监督制约力,现金流系数不会下降;股权制衡时,管理者追逐私有收益的动机再加上与政府合谋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隧道效应,即两类成本的同时存在致使内部现金流系数很高,另外,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不强,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在此期间会逐渐提高;股权集中时,利益趋同效应会使政府及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有所收敛,即现金流敏感系数达到某一数值后降低。(图1)

再看非国有上市公司。如图2所示,在股权分散时,起初由于管理者获取私人收益的动机及其他股东搭便车行为导致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很高,大股东持股比例提升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监督管理者的投资行为,现金流系数逐渐下降;股权制衡时,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约束能力强于国有公司,因此大股东的挖隧道行为不是很显著,内部现金流系数不如国有公司高;股权集中时,同样受大股东利益趋同效应影响,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会下降。(图2)

从图1、图2还可以发现,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受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效应、隧道效应及利益趋同效应影响,致使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现非线性关系。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军.第一股东持股和公司价值: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07.l.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9

关键词:信托公司;内部控制;CoSo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3

一、引言

我国信托公司从1979年至今经历了五次整顿、一次重新登记,从无到有,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12年末已经突破7万亿元大关,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近7年来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62%,随之而来的是各界对信托公司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的关注。

应该说,自从信托业“一法三规”实施以来,特别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将信托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我国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已经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随着近年来信托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信托公司业务的不断创新,内部控制对于信托公司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我国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公司依法合规经营、资产安全和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促进公司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

2.现状

我国信托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基本都设立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并分别建立“三会一层”的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前中后台各部门分别设置,形成互相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分工体系;基本实现了信托业务与固有业务分离;不相容岗位相互隔离;初步建立了分级授权的审批、运营管理体制。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公司发展不均衡,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程度不同,内部控制能力差距较大。部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公司片面强调业务开拓,忽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有些公司绩效考核向业务部门过分倾斜,导致相关职能部门人才流失,缺乏人员的稳定性。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近期相继爆出部分信托产品兑付问题。仔细分析出现问题的信托产品,无非是产品设计、尽职调查、内部审批、存续期管理环节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没有按照相关业务规范,没有遵守相关制度,或者缺乏相应的风险对冲手段,导致交易对手有机可乘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导致风险显现。

3.问题

(1)董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待加强

普通董事多为股东单位推荐且大多在股东单位任职,鲜有通过市场化招聘的专职董事。普通董事由于本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缺乏足够精力来履行董事会成员该承担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独立董事占比低、在公司工作时间短、决策参与程度低。从各信托公司披露的独立董事简历来看,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有些还是境外人士),各独立董事本职工作繁忙,有些身兼多家公司独立董事,缺乏足够的精力了解、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真实情况,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承担应尽的义务。

(2)专业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专业委员会是董事会的议事机构,是弥补董事会会议决策缺陷的重要手段。从欧美国家的成功实践看,专业委员会发挥的作用很大,每年召开多次会议,还以专业委员会名义开展专题调研。国内信托公司的专业委员会则存在明显规模不够、力量不足和会议频率不够的问题。通过阅读各信托公司年报发现,一般专业会议都是在董事会前一天、半天或同时召开,很显然是应付程序的需要,有些公司甚至就没有召开,更没有针对某一专题展开研究论证。

(3)缺乏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切实关注与评估

欧美国家的董事会都把研究和确定发展战略作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重要任务,欧美和国内上市公司最佳实践为:每年年初董事会首先要对上年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目前所处环境、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和业务总体规划,并进一步提出保障措施。

从各信托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各自都有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但是董事会忙于日常经营管理,对发展战略的评估判断、持续监督和修改完善讨论不够,有些公司董事长甚至不在公司上班,更无法直接了解、掌握公司的运营情况及结果更无法领导完成制定切合公司实际的发展战略。

(4)薪酬与绩效挂钩不紧密

有些公司对业务团队设定较高的提成比例,导致业务团队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风险控制。与此相反的是,部分职位(部分董事、高管、监事及部分岗位的员工)薪酬与绩效挂钩不紧密,激励作用不强。由于部分董事、监事(甚至有些公司董事长)不在信托公司领取报酬,而独立非执行董事大都聘请各相关专业人士(有些甚至聘请外籍人士)担任,领取固定津贴,与公司得经营情况不相关。

此外,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除上市的信托公司外,个人不能充当信托公司股东”,即便是上市信托公司,也没有实行股权激励。这导致了各信托公司无法真正实行长期激励,影响了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

(5)全面风险管理不到位

董事会与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职责边界划分的不够清晰,风险容忍度指标不明确。目前我国信托公司大都没有明确的风险容忍度,监管部门又要求信托计划刚性兑付,这违背风险客观存在的事实,出现风险最终仍然需要公司(最终是股东)承担。

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流于形式。目前各信托公司大多在董事会层面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但风险管理委员会流于形式,很少向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各公司风险管理只注重风险的控制,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更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经营。

风险管理的操作手段比较单一。目前我国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停留在对风险控制的初级阶段,只追求抵押担保等简单的增信措施,缺乏对冲等相关的风险管理手段,更没有经营风险的理念和措施。

三、CoSo内部控制模型及经验借鉴

1.CoSo内部控制模型

CoSo是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内部控制框架标准。CoSo是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l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的缩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L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85年联合创建了自愿性私人组织—thetreadwayCommission(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1987年,基于该委员会的建议,其赞助机构成立了CoSo,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1987年,调查显示众多金融机构破产的原因,一半以上是内控失效。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合模板》(称CoSoⅠ,于1994年增补);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称CoSoⅡ);2012年.CoSo了CoSoⅡ的更新版(初稿)。

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如图1所示)。

图1:CoSo内部控制模型

2.CoSo内部控制模型的五个要素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所有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形成企业的整体气氛,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提供纪律约束和架构。

良好的控制环境包括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的监督,例如定期听取公司关于风险状况及控制措施的汇报;明确的组织架构及权责分配;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正式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建设;有正式的针对不良行为的举报、调查及惩处的制度和流程。

(2)风险评估

企业及时、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与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良好的风险评估是指企业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为确保内部控制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如审批、授权、确认、核对、考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等。

良好的控制活动包括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吸收那个人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评控制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从内部和外部及时获取、确定并交流相关的信息,并形成从职责方面的指示到管理层有关管理行动的发现总结等各方面各类内部控制成功的措施的信息流。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指建立信息与沟通程序,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程序;对收集的各种内部、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将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在适当的层级和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的信息应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分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5)监督

监督是指不断独立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表现,并进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等进行监督内部控制活动。

良好的监督是指企业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3.CoSo内部控制模型的三个目标

CoSo内部控制要达到营运、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目标。

(1)营运目标。营运目标主要关于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确保信托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体现。

(2)财务报告。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及时性。即确保信托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3)合规。及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

四、形成我国特色的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1.全面梳理业务流程

信托公司可将业务流程的全部事项分为三个大类,如表1所示。

表1:信托公司业务流程分类

梳理业务流程,从全公司的角度,每个流程都应当是“从头到尾”的,也就是从业务的发生以及必要的前期决策开始,直至处理、结算、信托收益清算分配等最终环节结束。通过梳理流程,实现完整、直观地了解每一个流程,分析与重要风险对应的流程和节点;迅速、直观地找出每个交易的初始、授权、记录、处理和报告过程,并理解其各自的控制目标;找出容易出现错误或舞弊的环节。经过流程梳理,结合信托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特点,形成涵盖整个信托公司的业务目录,成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的依据。

2.风险评估,掌握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风险评估用来确定重点风险领域,明确工作范围。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信托公司整体和各个业务条线和主要控制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因素包括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

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因素主要有“董高监”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研发、技术投入、it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因素。

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等经济因素;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等法律因素;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等社会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对各条线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初步确立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

3.采取管理矩阵,有效降低风险

风险控制矩阵系统把一个流程所对应的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的控制措施展现出来,实际就是建立健全制度,把制度镶嵌到流程中去,并判断现有业务流程中的内控措施是否全面地涵盖了所有风险,并能够有效地发现和防范风险。

4.明确岗位授权,确保职权匹配

对全公司各个岗位都要明确职责权限,不留任何死角,确保无一人有超越职责得“特权”,也无一人无职无权。有职有权就有风险,因此,所有人都要在内控框架下尽职尽责,失职问责并受到相应处罚。

授权类型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责任。信托公司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并严格控制特别授权。

5.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做到相互约束和制衡

不相容的职责分离,是内控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在不同员工间进行职责分工可以降低出现错误或不当操作、舞弊的风险。一般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为申请、授权、审批、核准、执行和记录几个步骤。如果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对独立部门或人员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保证不相容职务、岗位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

6.完善过程管理和监督回顾

信托公司通过上述工作最终形成内控管理和评价手册,对照手册定期开展自我评价,年终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林斌,舒伟,李万福.CoSo框架的新发展及其评述——基于iC-iF征求意见稿的讨论[J].会计研究,2012,11:64-73,95.

[2]白华,郑晓晓,杨春雪.CoSo监控指引:一个整体框架[J].财会月刊,2012(02):85-86.

[3]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46-54.

[4]刘关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有效内部控制体系[J].经济师,2009(08):195-196.

[5]丁宁,杨光浩.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国际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08):93-95.

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篇10

关键词:现金流;内部控制;有效性

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对组织机构结构、日常工作规范、管理审批流程等环节进行控制约束与调节,以期望对企业整体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高速的工作效率、规范的管理模式的企业优化管理目标。对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内部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研究,体现出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内部控制措施与企业经营状体的关系。对此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FrancescaCassano点明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提出现金流管理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收益,增加企业效益。王思提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很难准确地预测。当前企业中,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关注度仍在初期阶段。

二、案例描述

1.H公司概述

a公司为一家广播电视网络公司,H公司是a公司众多分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市分公司。在2016年,企业开始建立更加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总公司的总体内控制度下,根据H公司及分管分公司的情况,建立更加具体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各部门又根据部门的情况及岗位设置编写更加具体的部门岗位职责。通过细致、缜密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H公司初步形成了较全面、健全的内部控制模式。

2.H公司现金流内部控制现状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H公司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主要通过现金的内部控制与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实现,此项工作主要为财务部及销售部共同执行,以财务部为主要工作承担者。H公司在财务部内部控制管理细则中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使用执行着严格的审批制度,财务部门对现金、银行相关业务均制定了严格的流程,在每个环节均需留存相关资料作为审批、记账依据。县级公司的资金使用与划拨均需通过H公司审批。

(2)存货、工程物资的内部控制

对存货、工程物资的内部控制可以分为采购控制环节、付款控制环节、仓库控制环节,仓库管理的内控又可以分为入库控制环节、出库控制环节。对存货、工程物资的内部控制环节应从存货采购环节开始,由物资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初次采购至付款的流程如图1。

在采购至付款各环节中,H公司制定了严密的控制程序,对每项流程均需部门领导、分管副总等审批,审批材料及合同等原件由负责部门保管,复印件交由此项业务相关部门存档,确保采购环节所有文件、资料、申请单据的完整、准确。

(3)往来款项的内部控制

H公司对往来款项的控制涵盖在公司的每一个部门的内部控制细则中:应收、预收款项为公司收入,该部分款项的确认以合同、收费系统为依据;应付、预付款项的控制行为融合在物资管理、工程、财务部门对采购、在建工程的具体控制活动中;其他应收、其他应付的内部控制主要涉及到企业备用金、费用报销的控制,根据预算对备用金、报销款项进行额度控制,费用的审批需要逐层审批。

(4)投资、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内部控制

H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为固定资产的建设,H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为网络信号传输设备的建设。此类固定资产的确认均是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中,对投资活动中现金流的内部控制就是对在建工程转固环节的内部控制。H公司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取得现金流入、向股东发放股利确定现金流出,该部分现金流的控制由总公司统一执行。

三、案例分析

1.采购付款、入库出库的内部控制分析

对采购与付款环节进行检查,经过与物资管理部门的访谈、相关资料的检查发现,H公司在对供应商资格审查环节,H公司选取的供应商大多为当地较知名企业,H公司物资采购人员认为无需对此类企业进行供应商资格的审查,故H公司无供应商资料存档,无供应商台账的建立,这不符合采购付款环节内控制度的要求,内控的一些环节未得到有效的实施。

通过对H公司期末应付款项账龄组合比重的对比可以看出,企业实行内控后,对采购应付款项付款的控制环节对应付款项的影响是正向的,期末新增的应付款项在减少,对账龄较长的应付款项也在逐步进行收回,但对长期挂账的应付款项仍为有具体的控制措施。应付款项账龄组合对比如下图:

在仓库管理环节,通过对入库、出库单据的检查,部分省公司调拨入觳牧先肟獯嬖诳缙凇9こ涛镒实某隹庥捎诠こ探ㄉ璧牟蝗范ㄐ裕部分材料出库不准确,会产生已仓库出库但账面未出库、工程串户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示出内控执行效果的缺陷。

2.在建工程转固内部控制分析

H公司本年账面有437个在建工程,其中只有8个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中,上述工程均在严格的内部控制规章内执行转固程序。通过对系统中开通信号工程的检查,存在大量已满足转固条件但未转固工程,原因是该批在建工程存在无法提供初验报告、材料出库后滞、人工费未支付等问题。本年进行转固的工程总金额为998120.42,已开通信号未转固账面金额为225916445.45。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部分已开通信号的在建工程由于相关内部控制管理环节的缺陷,导致无法在已满足转固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转固,会产生明显的时滞性,影响固定资产增加带来的现金流的流出。

四、案例的建议与结论

通过对H公司的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分析,发现H公司在内部控制建立过程中对在建工程转固流程的关注度低,应当制定更加明确地工程进度确认标准,为已开通信号工程成本的确认执行明确地控制流程,确保收入、成本的配比。对采购流程中,更应注意对供应商的审查与供应商对账环节,彻底贯彻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严格执行供应商审查、管理环节。并且,对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应该进行精简,以达到内部控制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