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预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2:19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1

粮食消费总量将超过12000亿斤,增幅4%以上

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

国内棉价将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总体走弱

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逐步企稳并进入上行通道

牛羊肉受资源条件约束,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

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再次全线飘红,秋冬种形势较好,奠定了2013年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坚实基础。同时,来自农业外部的影响不断加深,市场运行环境更加复杂:从国际看,欧元区在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美国可能陷入“财政悬崖”,日本经济衰退迹象明显,这一方面将抑制农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将引发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加剧市场投机;从国内看,尽管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筑底企稳,但2013年经济增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大宗农产品需求。

2004~2012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年均约涨9个点,其中,2007~2008年受国际市场大幅上涨带动,涨幅在15个点左右,2008年下半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小幅下跌,2010年有所反弹,2011年涨幅扩大至20个点,2012年涨幅趋缓。综合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历史规律和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预计2013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正常上涨,但涨幅可能会小幅回落。预计2013年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约为205,比上年高7个点左右。运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预测模型(CapSim)模拟,2013年国内大米、小麦涨幅在5%左右,玉米涨幅3%~5%,棉糖分别下降3%和7%。

用粮需求或将增长

从生产看,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1791亿斤,比上年增长3.2%,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改善了粮食内部结构性矛盾。从库存看,2012年9月末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同比增长9.9%,其中政策性粮食库存增幅较大,国家调控市场能力明显增强。从需求看,今年如果经济回暖趋势较为明显,工业和饲料用粮都将增长。据农业部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13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超过12000亿斤,增长4%以上。从国际看,据Fa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谷物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下降2个点,为20.5%;2013年全球粮食价格将高位波动,粮食进口价格优势不明显。预计受托市价提高拉动,国内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2012年10月以来的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因玉米水分含量高、农民惜售,2013年可能出现集中售粮、价格难涨的局面。

棉糖价格下行压力凸现

尽管2012年植棉面积下降,但由于单产提高,棉花总产仍持平略增。加上500多万吨的国储棉,以及450多万吨的进口棉,2013年棉花供给相当充裕。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我国棉花需求将难以明显改观。预计2013年国内棉价将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总体走弱,新棉播种前公布的临储价格将左右市场走势。2010年以来,我国糖料生产恢复性增长。2012年食糖产量约1400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2012/2013榨季食糖产大于需150万吨左右,加之2012年食糖进口大增、库存高企,以及国际食糖供大于求、价格明显低于国内,2013年国内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价格将继续承压下行。

食用油价格将高位运行

近年来,我国油菜籽面积基本稳定,大豆面积持续下滑,食用油缺口继续扩大。据Fao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油料与食用油供给总体趋紧,国际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预计今年国产大豆、油菜籽价格将在临时收储政策支撑下小幅上涨,食用油将继续高位运行,受国内库存水平高、调控能力增强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将小于国际。

猪肉价格下行趋势或将改变

2012年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点,10月生猪、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仍持平略增,同比分别增长0.8%和4.2%。预计2013年春节期间猪肉市场供给充足,如今年春季不发生严重疫情,全年供给有保障。预计2013年初价格将在节日需求拉动下小幅上涨,之后将继续低位运行。从历史规律看,2011年10月以来总体处于下跌阶段,按43个月波动周期,到2013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逐步企稳并进入上行通道。牛羊受资源条件约束,养殖数量受到限制,加之繁育周期长,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同时,饲料及牧草以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肉牛羊养殖成本逐年攀升,消费需求大幅增长,预计2013年牛羊肉价格将继续上涨,随着产能逐渐提高和其他肉类的部分替代,涨势将有所缓和。

蔬菜市场供给充足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2

制定《关于农产品信息公布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成都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建立产销信息制度”和“完善市场监测体系”。成都市农委根据文件要求,联合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农产品信息公布的实施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农产品信息公布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利用政府部门和企业建设的各类产销信息化平台,公布农产品生产、加工、批发与零售、走势与预警等信息,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产销平衡、市场有序、价格平稳、信息通畅。

建立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会商机制。为保障成都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由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由市农委、市发改委、市交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气象局、市物流办、市农林科学院、市农发司、成都商物投集团等“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和业内专家参加的,全市主要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会商制度。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3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6-00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信息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没做到位,就目前而言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搭建覆盖全市范围的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创新的思路,就必须建设一种创新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大人力物力对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用信息化、科技化的工具指引农业生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农民对信息需求散杂

纵观信息农业发达的地区,农民可以很容易地从各种媒介获得所需信息,农业协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且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效益和效率较高。但在很大范围里,农民仅仅靠个体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对信息的需求方面都存在技术含量、内容和时间的参差不齐、上散而杂,甚至需要一些冷癖的知识,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无法满足。

1.2信息内容缺乏质量不高

农业信息系统与经济管理、生产技术、生物环境等系统相互渗透,且需涵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多个环节,因此构建系统有相当的复杂性。一般来说,生产技术类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积累都有现成的信息,信息内容缺乏主要表现市场行情类,此类内容由于覆盖面广,难以收集到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由此导致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差及只能对过去的形势进行分析,无法准确预测将来的市场行情,无法科学系统地对农民进行生产引导。

1.3农村信息服务人才、资金缺乏

对农村信息服务人员要求而言,不仅要求熟悉各种农业技术知识,掌握电脑操作、网络查询等相关软硬件知识,还要掌握具备经济管理基础,收集、处理、相关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还有就是经费投入问题,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普遍缺乏资金,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日常运作都难以为继,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老旧,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施落后,维修更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工作的发展。

1.4农村信息平台服务水平低,管理不到位。

农村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为农民提供高效及时、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要提高信息平台服务水平,就要做好相关政策、数据采集、整理导入工作,把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后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下强化服务和监管。

2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做好数据库、应用模块和用户友好界面的设计与开发,还要处理好信息资源、服务手段等涉及整个体系建设的多个问题。本平台采用的是比较高效的B/S网络结构,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模型,并分为界面层、接口层、业务应用层、专业数据库层和网络基础层等5个层次[1]。

3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3.1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以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为基础。通过采集市场上各类农产品的日产价格,在网站上即时对农户,使农户能立即掌握农产品价格行情的变化和趋势,有计划地采收和销售。

3.2信息推送服务系统

农资及农产品等信息经过系统自动筛选、分类处理后,可依照农户的个性化需要,进行智能化匹配,再以电子邮件等多种平台及时发送给农户,满足农户供需方面信息要求。

3.3农村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采集与分析预测这一系统模块功能主要为:国内外农产品信息的产量及市场行情统计查询统计分析、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农产品数据的手动自动采集功能。(a)信息自动数据收集功能。信息采集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整理采集有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两种方式:人工采集是平台各级服务站点管理员收集整理的信息和平台注册用户的信息,信息自下向上的逐级汇总;自动采集是通过网络自动采集外界信息,对多个分散的信息源按固定的周期进行跟踪和采集,采用与搜索引擎相似的爬虫技术。信息处理信息采集还包括后期加工处理。(b)信息分析、预测功能。为了实现上述查询、统计、预测、分析功能,本系统平台设计了三个模块: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信息预测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和本地区的各类农产品产量、主要销往地区的消费量、库存情况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并采用各种图表方式来展示。信息预测模块:该模块采用移动加权平均预测法对农产品的近期数据进行短期预测,采用季节变动预测法和因果回归分析预测法等预测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较为有指导性的预测结果。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实现了从农产品供给、需求、供需平衡三方面进行的趋势波动分析及结构分析。[3]。

该系统采用了基于windows2003Server的操作系统平台,选用了microsof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6.0(iiS)weB服务器软件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平台[3],并在VisualStudio2010环境下,采用C#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4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效果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满足农户需要、功能强大、服务齐全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可通过数据采集获得市场价格行情和销量等信息,对农产品价格涨跌幅度进行监管,也可进行全面的市场行情预测,并利用科学方法对农产品信息进行处理和对照,对近期和未来的市场行情变化进行预测。

5结束语

本课题对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管理指导,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知,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无论从农民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都具有广泛且积极的意义,这也寄托着政府目标的追求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追求,毫无疑问此项目的发展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张俊等.基于web2.0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

[2]杨坤,王志峰.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0,(11).

[3]罗婷婷,赵瑞雪.基于多模型的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系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

[4]牟思.基于web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4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预期不确定性和谐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而影响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农产品丰产滞销状况则集中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流通不畅的现状。这不仅影响农业产业的和谐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扩大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市场这一政策的实施。

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农业区域之间的信息衔接主要是由市场完成,而市场的松散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生产、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流通市场只是为销售而销售,也就是说市场只起到了一个销售存量农产品的作用,而没有形成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有效影响,从而造成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脱节。

另外,农产品价格弹性低,产量的增减变化反应在价格上比较明显。再加上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跨度,使得农产品交易市场在供给与需求以及价格方面往往起伏较大。如果丰收之年,某种农产品屯积,导致“谷贱伤农”的恶果,紧接着的次年就会是生产减少引发农产品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买难”,再接着又是隔年生产过量的“卖难”问题出现,很容易出现“丰歉不同年、价格两重天”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和市场的运行不能保持协调稳定的发展,市场难以起到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中假定信息是不完全的或非对称的,并视其为内生变量。或者说,信息及决策是决定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内部因素。曾经有人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可以无代价获得完全信息,并且决策是100%理性的。而实际上,“信息是一种稀缺而有价值的商品,信息是有成本的”,“信息成本是获取当前和未来价格信息以及产品质量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由于流通市场信息的获得是高成本的,这就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把握市场信息的难度加大,市场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时间过长或失灵,于是就会出现对未来市场的非理性预期和非理性的生产决策,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与预期偏离,使得农产品供求关系“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永无止境地摇摆不定”。

总之,农产品价格是市场上供给力与需求力博弈的结果,或者说是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多方博弈的结果。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ederichHayek,1945)曾指出,市场对信息处理“以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而对于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他们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因而面对市场时生产与流通的盲目性在所难免。

农产品流通市场的非理性预期

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信息缺失(也存在生产者自身经验性的信息判断失真)使农产品市场信息对于其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换言之,农产品流通市场处于一种“非理性预期”之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约翰穆斯(1961)指出,理性预期意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可以看出,预期的形成是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信息为基础。比如农产品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需要对未来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再决定生产的产品类型和数量等。可以通过预期理论模型来对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信息处理进行分析:

qdt=a-bpt(1)

qst=c-bp*t(2)

q*t=pt-1(3)

qdt=qst(4)

这里qdt和qst分别表示t时期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pt和pt-1分别是t时期和t-1时期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t表示t-1时期农产品生产者对t时期农产品价格的预期,a、b、c、d均为常数。上述模型包含有三点假设: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滞后的,第t期的农产品供给量取决于对t期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预期;农产品市场需求量qdt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瞬时的,第t期的需求量qdt取决于当期市场价格pt;第t期的农产品价格预期等于前一期的市场价格pt-1。很明显,在这种预期理论的蛛网模型中,只是简单把前一期农产品市场价格作为本期价格而没有考虑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t期作出的供给决策是以t-1期的现价为依据的,因此,t期产品的供给量qst被假设为上一期的价格pt-1的函数。由于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上期价格预期本期价格而作出供给决策,因而忽略了t-1期与t期之间市场的动态变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农产品在不同年份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

很明显,上述预期理论模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属于“非理性预期”。而理性预期理论则指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与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为此,本文可以在原有蛛网模型的变形中引入一个包含理性预期假设的附加方程,并在供给函数中增加一个随机项,即:

qdt=a-bpt(需求)(5)

qst=c+bp*t+ut(供给)(6)

q*t=e(pt│it-1)(预期)(7)

qdt=qst(均衡)(8)

在这个模型中,ut是一个随机变量,表示由于不可测因素带来的农产品产量变化。e(pt│it-1)表示取决于t-1时期可获得信息的农产品价格的数值期望。随机变量ut的序列由一个随机过程生成,按其连续项是否相互独立,分为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况。在相关的情况下,过去的变量含有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农产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这一信息,并用于预期的形成过程。如不相关,则过去值不包含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每个随机变量都是不可测的。

由方程(5)-(7)可解得

(9)

这表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个人在考量上存在不同,但个人预测的平均数将是真实变量的期望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搜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且预期结果非常准确。不过,由于经济人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比如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气候变化等),使人们在理解、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使得经济人在进行经济预期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程度,至多算是“有限理性”罢了。

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学上的不确定性源于统计决策理论,是决策制定过程所处的环境背景。如果个体决策者不能完全知道其自身行动的后果,一个决策制定过程就会受不确定性因素的支配。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掌控,因而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时都存在着决策的不确定性。这正如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所表明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是普遍的现象,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的价格参数,任何交易活动都是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过程,只要决策的可能性不止一种,不确定性就会产生。而在斯蒂格勒看来,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市场价格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确定性表现为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因此不确定性问题可以转化为特定信息成本约束下的最优化问题。

解决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策略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能使人们的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非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流通市场并不和谐,这皆根源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缺失。据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的“农业信息需求”调查显示,农户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比例最高,选择比例达到54%,远远高于其他信息需求。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终端消费,经历的环节甚多,不同的消费主体对农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价格、时间、包装、运输等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必须构筑完善的市场信息渠道,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主体间根据需要及时做出市场预测和决策。显而易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判断和市场决策,对于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尤为重要。农产品市场是农业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渠道,信息化是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种相互关联的密切关系,才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农业支持体系。

农产品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种途径和采取多项措施解决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缺失的问题,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诸环节的和谐发展。

首先,提升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职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信息。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于农业经济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工程建设,创建农产品生产者了解市场信息的基础平台,比如由农业部建设的“中国农产品信息网”和商务部的“新农村商网”等。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致力于利用信息、撮合两个其他主体的交易或者自己购买以供再次销售。其在通过专业化低成本提供交易信息撮合买卖服务的同时,还具备质量验证的功能。

再次,积极构建农产品虚拟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积极引导和培训农业生产者使用电子商务交易。据国际通行的算法,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可节约直接成本15%、间接成本75%。通过因特网这一全球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在虚拟空间中撮合农产品买卖双方通过因特网达成交易并确定交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市场的弊端,实现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跨越。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搞活农产品流通是促进农产品销售、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有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减弱、内销趋缓,一些地区的主产农产品出现了积压滞销现象,销售价格迅速走低,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黄国石.预期与不确定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5

吉林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发展到452个,年成交额700多亿元,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共302个,占市场总数的67%。其中,批发市场137个,占市场总数的30%,年交易额达504亿元,占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72%。在批发市场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232亿元,占批发市场成交额的46%,占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33%。批发市场尤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促销中发挥着显著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

深化市场开发

2011年,吉林省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积极开展农业展洽活动,全年在长春、四川、河南、海南、上海、广州、香港和韩国等地共筹办和参加了长春农博会、中国农交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洽会、海南冬交会、上海有机食品博览会、广州绿博会、香港吉林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和吉林长白山人参产品推介会等8个展洽活动,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2.6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项目近212个,引进和利用资金达200多亿元。通过举办和参加展洽活动,一大批跨区域、国际间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在吉林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地拉动了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市场占有率,吉林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切入点,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创建工作。一年来,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确认3766个品牌,其中2011年新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56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10个;通过“名牌农产品”认定培育1257个品牌,其中吉林梅河大米等25种农产品曾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有880个产品被吉林省政府认定为吉林名牌农产品,有352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长春农博会名牌产品;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大米和人参两大品牌,其中吉林“鼎吉”大米加盟企业14户,吉林“长白山人参”加盟企业19户,产品86种;通过国内外的农交会、农博会、招商会等洽谈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上述各类品牌。通过培育和创建品牌,吉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企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品牌效应利润。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特产品质优量大。2011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4.2亿斤,比2010年增加65.7亿斤。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省农委根据市场需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在吉林农网和吉林农业报上开设专栏,适时报道吉林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产销情况。2011年通过网上推介企业近千家、2000多种产品,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35亿元。

专门举办农产品产销衔接会和推介对接会。2011年,吉林省先后在长春举办了农超对接会及玉米产业高层论坛,在韩国和香港、海南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吉林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和吉林长白山人参推介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8月,长春农超对接会组织70多家大型农产品超市、批发市场等采购商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供应商参加活动,签订农超对接项目23项,订单金额5380多万元。

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对接试点。2010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展了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2011年扩大到20个县、500个终端网店,网上交易品种由化肥、农药等生资产品扩展到农产品。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已开始启动。通过这一探索,逐步实现农民足不出户卖出产品、购进所需生产资料。

加强市场监测预警

为合理引导农民调结构、抓生产、促销售、保增收,吉林省紧紧围绕主导农副产品玉米、水稻、大豆和蔬菜开展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提高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前瞻性。一是开展蔬菜价格监测。2011年年初,针对蔬菜价格上涨过快状况,及时启动了蔬菜价格周监测,秋菜上市期间,又启动了地产秋菜价格周监测,形成10多篇监测分析报告。二是开展新粮上市价格周监测及走势分析。自新粮上市以来,对新粮玉米、水稻、大豆价格开展周监测,形成报告13期,向农业部报送水稻价格监测报告10期,撰写《玉米、水稻、大豆新粮价格走势分析报告》、《关于吉林省玉米新粮购销形势分析及有关建议的报告》等监测分析报告10余篇,其中《玉米、水稻、大豆市场趋势分析》被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信息工作简讯》采纳刊出。三是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效益分析。通过2011年9月和12月两次对全省15个基点县的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准确详实的《2011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的报告》。四是开展经常性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监测。通过吉林省“百村千户”调查系统,对全省各地上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每月编辑出版两期《市场信息简讯》,全年共24期,对全省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进行全年经常性监测。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报告和向社会有关信息,对领导宏观决策、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和消费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以促进农产品营销、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进一步强基础、拓市场、促衔接、抓预警,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流通效率,促进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扶持物流园区建设

按照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合吉林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努力,在中部长春市启动建设一个集大宗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配套、资源流与信息流互动、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东部通化市启动建设一个集特产品和药业为主体的吉林特产品物流园区,在西部白城市启动建设一个集杂粮杂豆和畜产品物流园区,逐步形成完善的“中粮东特西杂”的吉林省市场流通区域格局。

实施农产品市场提升工程

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部定点市场,广泛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升级改造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全省9个市州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

抓好会展经济,拓展农产品市场

2012年,吉林省将筹办和参加5个重点农产品展洽活动,包括第十一届长春农博会、第十届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筹办好第十一届长春农博会和抓好第十届中国农交会的参展工作。通过会展活动,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吉林省优质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

推进产销衔接

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企业和大型超市、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销各方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批对接”活动,努力建立长期的稳定产销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应用网点,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和交易量,让越来越多的产销各方尽早享受现代信息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6

在去年的进口农产品中,官方统计的三大主粮数据是,小麦进口125.8万吨,同比增长2.2%;玉米进口175.4万吨,同比增长11.5%;稻谷和大米进口了59.8万吨,同比增长54.0%。虽然从总体数据来看,去年的三大主粮进口并不大,但对其趋势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监测分析,值得认真思考。

农业部:重要农产品品种已纳入预警范围

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副巡视员陈丽水4月15日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方法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已确保所有重要农产品品种都纳入预警范围,以及监测信息的及时与准确。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上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监测范围从最初5个品种发展到2009年的18个品种,构建了多元化分析研判体系和分析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全息信息标准及采集规范,研发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在会上说,针对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等特征,未来我国农业监测预警需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包括智能化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和农产品监测预警模型分析技术。

第二届中国安徽(合肥)畜牧业展览会签约近10亿元

本刊讯(记者)4月10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中国安徽(合肥)畜牧业展览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包括中牧集团、泰国正大、温氏集团、现代牧业等国内外近600家企业参展,展览规模超过1.5万平方米。会上6个畜牧投资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近10亿元。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7

关键词 广西;农民收入;灰色预测

作者简介 黄小青,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D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9)11-0049-04

客观系统无论多么复杂,它总是有联系的、有序的、有整体性的。所以作为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总蕴含着某种规律。灰色动态模型是以灰色模块概念为基础,以微分拟合为核心的建模方法。其建模思想是直接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微分方程,从而建立抽象系统发展变化的动态模型。

一、灰色预测的基本计算方法

一切随机量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段上变化的灰色量和灰过程。灰色预测对于灰色量的处理不是寻求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分布,而是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变成比较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即以数找数的规律,再建立动态模型。

1,生成新数据。将原始数据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获得新的数据列。一般来说,对非负的数据列累加可以弱化随机性,增加规律性,这样就比较容易用某种函数去逼近拟合。

2,建立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灰色系统拟合建立的是微分方程的时间连续函数模型,简称Gm(n,h)。n表示微分方程的阶数,h表示变量的个数。

3,根据残差分析。建立模型的修补项。主要有残差序列的Gm(1,1)修正项,残差序列的周期修正项,残差序列的多项式拟合修正项。

二、Gm(1,1)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简单模型Gm(1,1)是表示一阶的、一个变量的微分预测模型,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的是其离散形式的模型。

四、预测结果及分析

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模型值和真实值的相对误差控制绝大部分控制在10%以内,模型约预测是比较准确的。

根据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轨迹(详见表2和图2),可将其划分为缓慢增长期、动荡较快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

1,缓慢增长期(1995年及以前)。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的相关市场体系、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尚未形成。农户生产经营的市场信息缺乏,生产技术基本上沿袭传统方法。农户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消费,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产品基本上以农业原粮、原料等销售出去,很少进行工业加工增值后再销售。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存储业相互隔离,农业主导产业不明确,缺乏龙头企业,未形成区域化规模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

2,动荡较快增长期(大约为1996―2020年)。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介于1500―10000元之间,增长较快,但是波动性也较大。农民收入主体是兼业经营,自给性生产仍占一定比重,农业生产、外出打工、个体经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目前广西农民所处的动荡增长期的中期来看,广西农民的纯收入中,纯粹务农收入仍占50%左右的比重。农业的相关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但覆盖面尚小且不够稳定;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正在发展,但是有动荡、起伏。农业与加工业、储运业、商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正向一体化经济发展。农业产业链正在延伸,农业产业群正在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正在选择和培植。但尚缺乏稳定性。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提高,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渠道较为畅通,市场风险增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8

1.土地要有规模,农民要有合作。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略有下降。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否则不仅难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民的增收空间有限,而且也给控制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市场风险带来瓶颈约束。

在这个问题上,集体林权改革的成功实践是很好的参照,对于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极具启发意义,应以此为契机把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向深入,逐步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同时,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通过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等,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壮大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广“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规范和发展“订单农业”,以期增加农民的获利机会,降低市场风险。

2.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要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建立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贮、运、销配套服务体系,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经营模式。这也意味着,今后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国际经验证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度的垄断,这是提高质量标准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第二,逐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9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预警机制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和预测Cpi的走势对宏观经济决策意义重大,但Cpi数据的公布具有滞后性,因此如何有效增强Cpi预期功能倍受国内学者关注。其中,王劲松(2008)认为股票价格虽无法列入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股票价格必将融入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之中。石森昌(2010)通过将股票价格变化纳入影响Cpi因素分析后认为,股票价格对Cpi的变化存在正相关。胡春田(2010)研究得出我国股票价格对Cpi没有预期作用,中央银行对股市的态度只能是关注而非盯住,股票价格变动不应纳入央行反应函数。刘德伟(2011)指出随着期货市场各参与主体的不懈努力以及期货市场品种体系逐步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日益明显,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

上述学术争论表明,如果建立一个合理的价格预警机制,可以有效消除Cpi的滞后性,使其对未来经济走势发挥一个明显的导向功能。针对这一问题,国内有学者通过Cpi构造一个混合预期因子(包括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的变化等),或从股票价格指数出发来研究对Cpi的预期,但是还很少有学者对期货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然而Cpi价格篮子中食品类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到Cpi总量的31.29%,其他各类商品也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价格上具有很大的联动反应。因此能够有效地了解某一类商品的价格发现功能对Cpi的预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拟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入手,通过确定影响Cpi指标的先行因素来探寻影响其波动规律,找出Cpi前瞻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Cpi预警机制,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Cpi先行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检验

金融指标有很多种,但作为Cpi的预期因子应必须具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居民消费的价格水平;所选因子应具有一定宏观代表性;与Cpi有一定程度相关;所选因子能够直观地反应当前经济状况。众所周知,农产品价格变化能够影响未来Cpi的走势,而且Cpi对其波动反应灵敏。本人认为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化预期保持相对稳定,还具有时序性和可得性等特点,对Cpi有价格发现功能。所以,本文主要从影响Cpi所占比重最大的食品类入手,把农产品价格作为Cpi的预期因子,来检验二者的关系。设计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QD)、农产品现货价格指数(XD)。为了消除经济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引起的不利影响,并且考虑在分析中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变量之间关系,本文首先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化进行平滑处理,分别记为lnCpi、lnQD和lnXD。然后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表明,三组检验结果D-w值都在无自相关区域,且在10%的置信度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利用aiC-SC原则和循环检验方法确定滞后期数。从检验结果来看,三者都存在滞后性,滞后期数选取为5期。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检验Cpi与XD和QD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可以确定Cpi的变动究竟是由期货价格或是现货价格变动所导致,还是Cpi引导期货价格或现货价格的变化。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前,我们已经知道他们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可以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lnQD和lnXD不是lnCpi原因的概率都显著低于lnCpi不是lnQD和lnXD原因的概率,因此我们可以将lnQD和lnXD看作引起lnCpi的原因,也就是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受动方,其变化受到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传导影响。表中还表明,lnQD不是lnCpi原因的假设,在滞后1―6期的概率均小于10%,假设被否定,说明lnQD对lnCpi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滞后5―6期的假设概率接近于0,可见lnQD对lnCpi的传导期大体上在5―6期,也就是说lnQD能够在提前大约半年的时间预期出lnCpi的走势,并可以依此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宏观经济走势,起到稳定Cpi剧烈波动的作用。

而表2中lnXD不是lnCpi原因的假设在滞后1―6期的概率显著地小于10%,并且从滞后第一期开始就都小于1%,接近于0,假设被否定,说明lnXD对lnCpi具有直接的影响,lnXD也可以作为lnCpi的传导因子,但是lnXD和lnCpi的走势基本同步,不存在明显的先导效应,所以lnXD不能作为lnCpi的预测因子。因此我们可以把农产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先行5期和6期看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

二、模型的设定和对Cpi的预期

为了进一步探究Cpi与QD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选定lnQD的滞后5期和6期作为解释变量,lnCpi为被解释变量构造如下模型,模型计量结果见表3。

从表3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来看,各系数都能通过t检验,证明系数估计值显著,模型通过F检验,表明整个模型是显著的,R2在50%左右,模型拟合度还行。因为考虑的是Cpi先行5期的预测,在此没有对Cpi与QD进行协整分析,找出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选用的是QD滞后5期和6期数据,下面我们可以利用模型估计之外的最新5期中QD的数据来验证2011年1月至4月Cpi值,了解Cpi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吻合度,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数据来看,吻合度达到99.56%,因此我们可以用模型对未来Cpi进行预测。目前还有2010年11月、12月和2011年1月至5月的期货价格指数可以来预测2011年5月至10月的Cpi走势。预测结果见表5。

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未来6个月Cpi的增幅还将维持在5%的高水平,最低也在104.69,最高将达到105.29,按照惯例超过5%的通货膨胀水平属于严重通货膨胀,因此政府部门对控制物价迅猛上升和稳定物价的相关政策还不能松懈,防通胀至少要实施到今年年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农产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都能直接影响我国Cpi的走势,农产品期货价格能够提前大约半年时间预期出Cpi的基本走势,但是农产品现价几乎与Cpi走势同步,无法形成价格预期。因此我们应把农产品期货价格作为Cpi的先行指标,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控政策,避免Cpi的剧烈波动。

(2)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是脱离现货市场存在的一个单纯金融市场,它与现货市场联系十分紧密,这也进一步表明它能有效抵抗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动所造成的风险。符合Cpi预期因子稳定性和现实性的原理。

(3)由农产品期货价格预期的未来5个月我国Cpi的增幅还将持续在5%附近,最高将达到105.29,将继续创历史新高。因此相关部门对物价稳定的政策监控还不能松懈,需要加强力度来维持物价的稳定。自去年十月份以来,半年内央行已经连续五次加息,说明政府在抗击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力度和决心,但还不能松懈。

2.相关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还刚发展不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鉴于其在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上的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好,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期货价格指数体系。同时还需加强证监会与农业部的合作,共同对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监管,完善信息纰漏机制,做到及时、公开公正的信息公布。

(2)利用农产品价格与Cpi的双向关系,实现双向调节功能。农产品期货价格可以作为Cpi的预警机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走势来开发和分析新的期货品种上市交易,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者的比重,从市场上、交易量上和价格上去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

(3)继续稳定农产品价格,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导向功能,减低农业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收益。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农村发展、农业高效和农民增收的相互关系,让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农产品期货市场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让集约生产,订单交易成为有效抵抗菜农和粮农因为价格的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有效避免“谷贱伤农”和“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J].经济评论,2008.1.

[2]石森昌、林丹妮.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下的Cpi预测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6.

[3]高蓓、胡春田.中国的股票价格对GDp与Cpi预测能力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4..

农产品市场预测篇10

近年来,《农村新报》明确提出要“做农民走向市场的‘情报员’,做农产品价格的‘预报员’,做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的‘监督员’”。要求记者做某一个行业的专家,能看清“未来”,靠准确、科学的预测性报道为读者提供及时、实用的新闻资讯。

对农业农村经济领域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作出预测性报道,不仅是现代传媒实现监视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加强和改善农业农村经济报道的必要之举,是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预测性报道如何在及时、实用的同时,强化其真实性、公信力,是值得采编中认真思考的。

对农民负责 将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引入新闻

2008年6月6日,《油菜籽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专家认为农民现在该出手》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有读者认为,此稿引用专家的话语,表达农报的观点,向收购、加工企业和农民传达的市场信号,这样会使油菜籽收购价格走低;有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则大加赞赏,认为这则消息刊发及时、管用、实在,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2008年底,食用油、油菜籽不断下降。市场运行态势证明,当初报道所做的判断是正确的、科学的。采纳农报建议的农民将油菜籽迅速出手,有的没有亏,有的减少亏损;一时间,许多农民打电话到农报表示感谢。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农民刘晓兵为感谢农报,还按报上的记者手机号,为写稿记者充了100元的话费。他说,听了农报建议,减亏1万多元。

我们认为,科学的预测性报道和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是传媒服务成长型读者的需要。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过于平面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也有学者将预测性经济报道大致分为:一是结论式的预测,二是提醒式的预测,三是预言式的预测。强调的是在预测基础上进行警示、提醒。预警性经济报道就是对经济领域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或不利事实的报道,旨在通过警示、提醒。从而帮助人们规避或应对风险。

湖北是油菜大省,产量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受2006年至2007年油菜籽价格低开高走刺激,农民吃了一边卖一边涨的亏。2008年油菜籽再次丰收。因年初食用油价格猛涨,农民对油菜籽价格期望值很高。2008年5月底,我省油菜籽平均开秤价格只有5元~5.1元/公斤,离农民心理预期5.6元/公斤低不少。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惜售局面;而受年初食用油价格上涨,国内大量进口豆油、棕桐油、花生油,2008年6月,食用油价格呈现出“高位震荡”态势。对市场“先知先觉”的收购企业敏感地嗅出,食用油价格将下降,出现了惜收;而农民则惜售,出现双方互不让步的局面,油菜籽收购市场“相互观望,波澜不惊”。

随着传媒的发达,成长型读者已不再仅仅满足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在关心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将来会如何发展?等等。这就需要将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实验研究等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引入到新闻实践中,重点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发生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今后可能呈现出某一种发展态势、对读者有什么启发等这些实际问题上来。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观察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以专业的视角报道农村经济新闻,向读者提供周详的调查和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

《油菜》一稿不仅仅报道了“油菜籽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这个事实,还通过新闻链接,分析了农民惜售的原因和油菜籽将要下跌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发出了明确的信号:5.2元/公斤的价格,农民朋友可以出手了。此外,在这一组报道中,还介绍了企业用“保值待结”办法来引导农民销售油菜籽的新举措,使资讯结构比较合理、完整,观点鲜明。

把准确的信息告诉农民,是因为农民朋友往往只看到很小的局部市场,而对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很难把握。在农产品市场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为农民读者提出明确的参考意见,这是农报责任所在。

善于“说话”,上下求证,理性甄别,避免风险

预测性经济报道是建立在已经发

生的事实之上,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做一个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这就需要记者深入调查,上下求证,理性甄别。

针对油菜籽收购市场“相互观望”的现状,省农业厅专门派专家赴全省油菜主产区调查,并拿出了调查报告。应该说,就油菜办的调查报告,完全可以成稿,但记者没有这样操作,而是跑油菜主产区详细调查,赴油菜加工龙头企业探究竟,进农发行问专家,紧紧围绕油菜籽价格为何低开?油菜籽价格和下游产品食用油价格走势如何等实地调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有价值的信息。

强调深入调查,上下求证,理性甄别,是因为每个农户、每家企业、每个专业对一种市场表象的分析、判断往往有很大差别。《油菜》稿中,官方从农民增收角度看,价格应该稳定在5元/公斤左右,农户希望油菜籽价格越高越好,企业当然希望越低越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愿望。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采信了中粮集团等一些国内大财团对市场的判断:“食用油价格将走低。”这是因为,这些大企业处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最前沿,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往往更贴近市场;通过把龙头企业的信息与省内油菜权威专家掌握的信息结合起来分析,最后对油菜籽、食用油市场走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这样做既对农民朋友负责,也是对媒体自己负责。

预测性经济报道在“求证”谁的问题上要非常慎重,一定要采访某领域或行业的权威人士,对近期发生的经济现象、事件进行精要点评、分析,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进行预测。比如生猪期货上市对生猪产业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经济大背景的变化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等,都在考虑之列。不同的专家常常从不同视角透视,因而看法不尽相同。因此,记者在权威人士的选择、甄别上应慎重,须知并非所有专家、学者的预测都具有新闻价值或者都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