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22

乡村旅游经营篇1

__是一个约有130万人口的县级市,农业人口约占总人数的90%,只有农民致富之时,才是全市小康之日。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市,面对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实际增效有限的现状,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有一点肤浅的认识。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旅游业正确、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__市的旅游资源大都位于贫困山村,所以,乡村旅游应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__市农村,特别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镇、乡,应优选投入少,回收率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乡村旅游业作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以一促三”“以三带一”

所谓“以一促三”,“以三带一”的产业模式,就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高新农业更快地发展。两大产业互动并进,相得益彰。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__市朱昌镇是全地区6个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精品乡镇之一,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建设“朱昌镇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现已引种荷花40亩;[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吸引台商独资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在园区建设石蒜Gap示范种植基地;八仙洞“农家乐”寨子的群众积极参与“七进户”基础设施建设;庙山营重建云台寺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7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结束,第三期工程———园田化建设开始启动。今年,朱昌镇将以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风貌,向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新的经济收入。

建好样板辐射全市

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旅游系列产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实施主导型战略,把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结合本市乡村旅游资源条件,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有潜力的、已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寨群落作为优先发展的示范点。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不断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功能,引导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新时代奔小康的乡村旅游从业者。

__市梨树镇上小河村距__城区东面15公里,全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200余户、1000余人,白族占总人口的80.4%。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省级文明卫生达标村寨。为了充分利用上小河的生态资源、白族文化资源,将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__市把该村列为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建设。

自去年“五一”黄金周以来,上小河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引导游客前去了解和体验,乡村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3家经营户在“五一”黄金周7天的旅游收入超过了半年的农业生产收入。“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0余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成为__城区市民度假和休闲的好去处。其成功经验已逐步在市内外推广。

各方联动鼎立帮扶

要实行政府统一行动,部门各司其职,镇乡具体负责,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不断推出“农家乐”、“农家游”、“休闲农庄”、“生态农庄”等为一体的有滋有味的“农”字号特色旅游系列产品,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和后劲。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政府各部门要支持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解决“农家乐”经营户存在的诸如缺少发展资金、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卫生条件差、服务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人均消费少等问题。

市旅游局、交通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和农办等政府工作部门把业务工作与支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从交通状况、安全管理、活动安排、接待设施、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综合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乡村旅游从顺应旅游市场的自发形成阶段,开始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保护为主科学开发

对底蕴深厚的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等旅游资源,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经发掘、整理、保护、提炼提升和充分利用,转化成民族文化旅游晶牌优势,以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形成民族文化艺术向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变。

大屯彝族乡三官寨是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20个民族村寨之一。全寨247户988人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寨。

由于是典型的边远、贫穷、落后的彝族村寨,这里的村民自然延续着传统的彝族文化和古朴的彝族风情,在历经几百年的彝汉文化交融后,其语言、服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都独具浓厚的“水西文化”特色。

__市在开发建设三官寨时,充分利用三官寨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奢香墓、奢香博物馆等名胜古迹毗连的地理条件,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三官寨保护与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其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音乐舞蹈、民居建筑以及民间工艺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力求把该寨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一个精品。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有亮点、热点、上档升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的关注,才能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我们注重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使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让游客走进自然的同时,与多彩的民族风情对话,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融。

乡村旅游经营篇2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政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颁布政策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从初期的农家乐,到休闲农业观光,再到后来的农村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野趣,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吃”作为旅游六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有统计表明,北京、四川、浙江等地农家乐餐饮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50%以上。一般农家乐餐饮特点是材料绿色新鲜、做法简单、环境自然开放、乡土气息浓郁,对于吃惯了精细菜的城里人有很大的诱惑。这类农家乐发展到现在已经几近成熟。而近些年的乡村旅游向着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陕西礼泉袁家村则是一个重要代表。

袁家村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礼泉县,距离著名的唐昭陵仅有四公里,旅游区位十分有利,十年前旅游业却毫无发展,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仅仅过了十年,袁家村就成为了陕西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被誉为“关中第一村”,并成功跻身于农业部公布的十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袁家村的成功与其准确定位是分不开的。袁家村的旅游定位是关中印象体验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集关中民俗文化体验、艺术创意、休闲养生、美食娱乐、特色客栈、农业观光于一体。街道分门别类,康庄老街,作坊街、小吃街、艺术长廊、酒吧街纵横交错,高低不一。每到周末,就会有大批附近县市乃至别省的游客前来一饱口福。其中,以小吃街最为吸引游客。

在此,以袁家村为例,分析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如何进行餐饮规划。乡村旅游餐饮规划包括餐厅建设和餐饮开发。

一、餐厅建设

(一)硬件配置

袁家村小吃街中多数商铺的硬件配置大概是一致的,都配有关中传统的灶台、超大型的案板、洗菜池、具有现代感的冰箱和消毒柜以及其他必备工具,再加上门前位于公共区域的木桌木凳。

农家餐厅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应结合农家餐饮的特点以及餐厅的规模大小,设立储存区、加工区、烹调区、就餐区。

储存区包括餐具消毒柜、保洁柜、冷藏冷冻设施、存有食材的瓶罐箱等。加工区包括洗菜池、切配台及切配工具。烹调区配备烹调设备和排油烟设备。条件允许的话,为保持乡土风情,以农家土灶为佳。就餐区除了要有具有乡土气息的桌凳之外,还要保证干净卫生。

(二)环境营造

袁家村餐馆的环境营造并未遵循传统的农家乐的环境营造方法,而是每一家小店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袁家村馄饨馆。由于馄饨从古代起就是街边一种受人欢迎的小吃,这家店便用以前街边馄饨摊常见的可移动木制灶台,更加体现了馄饨馆的特色。

因此,餐厅在规划时要注重自然的用餐氛围,从配餐区到用餐区都要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不能让游客有拘束感。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农家餐厅的环境营造应该更加具有主题性,以区别于其它农家乐,吸引游客。

(三)厨房管理

在与小吃街的部分店主聊天时,我了解到袁家村每家小吃店的厨房管理也有其独到之处。

为保证食材的新鲜、味道以及安全卫生,部分商铺的食材是由村委会统一调配的,比如辣椒和红薯粉。袁家村辣子是特产之一,村内有一家辣椒加工厂,除了提供给各个小吃店之外,还有一家门面专门出售各种辣椒制品,不仅可以获得零售收入,还将辣椒加工工艺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到袁家村食物的安全性。

除了统一调配的食材,各家商铺的特色食材由各家店主自行购买,比如其中的一家野菜包子店。这家野菜包子店所用的野菜是向附近村民收购,当天收购,当天使用,保证新鲜度。由于野菜的季节性,在不同的季节,包子馅也是不同的。

在厨房管理时,首先要做到器具统一化,使用有地方特色的厨具及餐具,要区别于城市饭店的精致,追求“粗”与“土”,使游客用餐时感到舒适与协调。

其次是要求食物储存完善,保持新鲜度,不可由过期变质腐坏的现象。

再是厨房设施和器具应当定期清洁,保证卫生。厨房常见器具使用后要进行清洗、消毒,并放置在专用位置。还有废弃物及厨余应及时处理,当天的垃圾当天处理。

二、餐饮开发

尽管餐厅的建设是游客对于一家农家餐厅的第一眼印象,但真正吸引游客的还是餐饮。

(一)乡村味道

袁家村在最初的定位便是“关中印象”,因此,在小吃街招商时也只接受关中小吃,每家店从原料到做法、到味道都由村委会把关,每家小吃店都不重叠,力求做到地道的关中味道。

游客们从附近城市赶来农村,为的就是地道的乡村味道。乡村旅游餐饮开发首先要在食物的“乡村味道”上下功夫,包括乡土原料、乡土滋味、乡土做法、乡土器具、乡土礼仪等餐饮要素。

(二)卫生安全

袁家村在卫生安全方面做的很不错,每家小店都有营业执照挂在墙上,店员也不厌其烦的向游客们解释食材的来源,食物制作的全过程也大方展示,游客们也就吃得更加放心。

乡村的饮食安全卫生既有弱点也有优点。弱点是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村民安全卫生意识较差;而优点是大部分乡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人为污染少。因此,在进行餐饮开发时,对经营餐饮的村民进行饮食安全卫生教育与宣传,改善卫生基础条件和设施,从而让游客吃得放心。

(三)适应市场

中国小吃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小吃的热爱有增无减,无论哪个城市都会有一条小吃街,且长盛不衰。袁家村的兴起与其主打关中小吃不无关系,关中小吃主要味道是辣和咸,符合大部分北方人的口味。因此,乡村餐饮开发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适应游客的口味或喜好。

首先要确定主要消费人群;再对这部分消费者的数量、消费习惯、特点进行调查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价格的制定也是十分重要。以袁家村为例,小吃街上大部分菜品都是五元或十元的价格,少部分有十五或二十元。这样的价格首先是扩大了可消费人群,其次是省下了店家找零钱的麻烦,最重要的是价位虽然不高,但菜品的份量也不多,使得每一位游客在多家商消费,提高了小吃街整体的收入。

(四)突出特色

袁家村兴起以及好多年了,这些年模仿者抄袭者不断,却无人能出其右,就是因为袁家村坚持了自己的特色。

乡村旅游经营篇3

一、引言

1970年代以来,地方理论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研究重点。学者们对地方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对其归属与依恋功能的探讨,而认同则更是明确的指明了是一个主观的概念[1],所以地方认同的概念更多的强调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物理环境对地方认同的影响。孔翔等认为地方认同的基础是人与所生活的社会之间的互惠关系。[2]尤其是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有时候自然景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认同感。[3]所以,在对一个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群体进行研究时,我们对地方认同维度的考察应该更为全面。本文从地方认同理论出发,探讨居民地方认同自然环境认同、基础设施认同、社交关系认同与情感认同四个维度,以此分析乡村家庭旅游业的发展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当地乡村家庭旅游发展的建议。

二、九峰村居民的地方感

银厂沟,位于距成都89公里的彭州市龙门山镇。由于地处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这里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4℃,因而成为距成都最近的避暑休闲胜地。每年6-8月,以川渝两地为主的避暑度假游客便会涌入这一地区。至2007年,银厂沟景区游客接待量已达5-6万人。依托于银厂沟景区,当地乡村旅游也快速发展,不少农户都以农家乐接待作为生计的一项重要来源。其中,靠近景区的九峰村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领头羊。

笔者于2015年7月12日-15日对彭州市九峰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主要了解当地居民的人口结构特征、日常生计方式,以及当前九峰村乡村家庭旅游业发展现状等内容。我们将地方认同分为以下几个维度:自然环境认同、基础设施认同、社交关系认同、情感认同。前两者是与物理环境有关的景观的认同,关系到当地居民是否能够从中受益的问题。后两者则是精神层面的认同,更多的是指将自身纳入当地并成为其中一员的问题。由于本地居民开办农家乐时间较长,因而根据农家乐经营情况,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一)经营状况良好,目前仍在经营

由于5・12地震及8・27泥石流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造成了破坏,游客对自身人身安全的考虑及当地政府为了游客的安全,限制危险地带农家乐的发展,造成了九峰村旅游业不均衡发展的局面。位于相对安全地区的农家乐经营比危险地带农家乐经营好,而且对基础设施、社交关系、情感的认同都比较高,是因为其大多占据着有利的旅游区位,且服务设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自然环境认同方面,这类受访者更多是关注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周边环境。但在谈及收入时,他们对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的认同度就会降低。

“以前路好嘛,大家都敢进来。现在到处是泥石流,还有些(损毁的)地方都没修,游客都不敢进来了。”(B1,女,九峰村居民)

(二)经营状况较差,目前仍在经营

这一类受访者的地方认同感最低,但对情感认同最高,这主要是因其长期居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关。由于此类经营者所处区位不佳,因而对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有较大需求。

“以前搞农家乐,那些全部是大路。5・12地震了,路那些都有点窄了”。(B2,男,九峰村居民)

在社交关系认同方面,多数受访者表现的是中性和消极的态度,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明经营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社交关系的认同,而景观则是影响经营状况的基础。

(三)因灾害经营受损,目前放弃经营

这一类受访者因为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对景观认同及社交关系认同呈现一种很平和的态度。对情感认同的感知要高一些。总体上,这一类人受访者的地方认同是偏低的。

“(邻里关系)还行,关系嘛反正就跟原来差不多,没得啥子变化。”(B3,女,九峰村村民)。

(四)从未经营

这一类受访者的地方认同感和第一类受访者大致相似。这一类型的受访者更多的是对居住的房屋有一些不满。由于从以前宽阔的空间搬到现在空间狭小的统规统建的小区房,加之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剥夺,导致这些居民对本地的评价不高。其中,文化水平越高的被访者对基础设施越敏感,认同感越低。

“地震之前的时候旅游发展的好,道路什么的都是比较好的,现在就不怎么好了,政府都不怎么重视了的”。(B4,男,九峰村村民)

这一类受访者对社交关系认同的感知度是这四类人中最高的,对邻里关系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这小区住的都是一个大队的,基本上都认得到,交流是要(比地震前)多一些”。(B5,女,九峰村村民)

三、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

经过5・12汶川大地震的冲击,银厂沟景区遭到了毁灭式的打击。震后,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但一些较偏僻的地区并没有恢复到从前的水平。从5.12震后九峰村旅游恢复情况来看,地方认同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未从事家庭旅游业者、经营状况较好者、放弃经营者、经营不良者(见表1)。

表1九峰村居民地方认同评估表

经营状况环境认同基础设施认同社交关系认同情感认同

良好中中高高

不良低低低高

放弃中中中高

从未经营中高高高

经营状况良好的受访者对周围的景观认同度高,但在涉及营业收入时就会对削弱对当地景观的认同。而经营状况不良的受访者也因为景观被破坏影响其接待与收入,对景观的认同更低。也因为收入差异较大,导致当地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经营不良者的社交关系认同要比经营良好者的认同度低。对于放弃经营者而言,由于当地景观和其自身收益的关联中断,因此对景观的敏感度并不高,但对情感的认同度仍然较高。对于从未经营者,他们更加关注基础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精神上的感受,所以他们对基础设施与社交关系的认同度高。但是他们不能像农家乐经营者一样从自然景观中获取收入,因此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感也持居中态度。四种类型的受访者的情感认同度都很高,也就说明时间的积淀促进了情感认同的增强。由于他们在村落里长期居住,对村落的过去和现在的了解都很多,因此也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四、建议

我们认为,当前九峰村家庭旅游经营受到政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由此引发了经营状况不同的农户对地方认同程度的差异。若要消除这种差异,强化居民的地方认同,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完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宣传,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及吸引力。据了解,银厂沟当地的居民正在通过集资的办法来修复银厂沟景区,当地政府可以借此向外界进行宣传以提升游客的安全感并向上级部门请求资金的援助。

(二)放宽政策,灵活应对,促进市场的均衡发展。目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有的农家乐客源不断,有些农家乐却很少人住,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而政府又不同意改造。今后政府应该以一种切合实际的办法去应对。

乡村旅游经营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1]。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2].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的特点

作者简介:刘麦,(1985—),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经济研究。

2.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些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1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2.2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3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3.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3.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3.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4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4.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4.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4.2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3 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4.4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经营篇5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自200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随着我国“三农”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通过农村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也基本是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得到重视。笔者综合国内文献及亲身体验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乡村地区,城镇居民作为消费主体,以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游览对象,以观光、休闲、度假、康养、购物、科考、体验等形式作为目的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传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发展路子,已不能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消费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已逐步形成规模,颇受游客青睐。数据显示,一方面,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当年游客总量的1/3;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达20亿人次,占当年游客总量的1/2,说明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受众性提升凸显,较好地聚集了人气。另一方面,2014年及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0%左右,直接反映出乡村旅游营销和消费不足,间接反映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及经济附加值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

由于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大消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同时在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农民增收、扶贫攻坚、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得到了检验。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进乡村旅游营销的策略,以满足第三次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需求变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内容。

二、当前乡村旅游营销的现状及不足

(一)营销渠道较少

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本身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动营销意识不足,缺乏旅游营销的相关经验和措施,市场营销在农村地区处于传统简单的交易模式,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模式显得尤为突出,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消费旅游升级带来的游客多元化需求,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目前,低层次的“农家乐”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大部分乡村的环境特征相似,加上经营农家乐的运营成本较低,经营者往往偏向于提供简单的旅游产品,如:农家菜、蔬果采摘等,这些旅游产品缺乏必要的创新及品牌营销意识,不同乡村之间的特色被湮没,未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的眼球,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不仅加剧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而且阻碍了智慧营销在乡村的推广。

(三)统筹规划管理不足

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三农”最了解、联系最密切的是农业部门,而在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及旅游服务的指导方面是旅游部门的职责,乡村旅游的管理主体并不明确。多头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对乡村旅游管理的主导作用,这种缺乏统一部署、科学规划的管理体制,会导致旅游营销的无序,引发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营能力不达标等资源浪费的情况。

融资渠道有限

乡村旅游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内源资金有限,营销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专项基金,难以满足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转变、旅游产品结构转型等现实问题。融资渠道单一、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松散、缺乏专业针对乡村旅游营销的融资机构等弱点,影响了销路。

三、促进乡村旅游营销的策略

(一)拓宽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方式

1.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乡村旅游营销

2016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6026亿元,同比增长34%,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达298亿元,同比增长48%。互联网营销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与消费者的交互更加便捷、营销载体多样等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利于乡村旅游实现精准营销。可通过社交平台(微博、微信、QQ等)、移动端app(去哪儿、携程、途牛等)、自建乡村旅游景区网站、利用第三方网站、自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ota平台推广、驴友撰写旅游攻略博文等形式,促进乡村旅游营销发展。

2.借助影视作品、电视广告等平台推广乡村旅游

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旅游景点往往会成为大众追捧的旅游目的地,这种隐形的宣传形式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于乡村旅游营销渠道的拓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营销成功的典型案例有: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地普者黑、电影《英雄》的拍摄地蜀南竹海等。此外,主流媒体的广告效应不容忽视,例如从2008年起,江西婺源不断加大央视的广告投放,树立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品牌,2016年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连续十年位列江西省第一。

3.通过旅交会等会展形式宣传乡村旅游

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促进产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广阔平台,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营销的渠道建设。大型的旅交会云集了旅游中介、旅游企业、线上线下平台等参展商,参与者专业分工、目标明确、主体突出、特色鲜明,是旅游产业营销和研讨互动的重要平台,借助宣传片、宣传手册等载体,花费相对较低的成本就能拓展更多的营销渠道。

(二)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l愁作为乡村旅游生命力的核心,旅游产品的“乡愁化”特色最能检验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要想走出“农家乐”的基本层次,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推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例如,福建龙岩开发具有客家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将永定土楼、冠豸山、梅花山和培田古镇等系列旅游产品连串,打造龙岩全域旅游区,契合了乡村旅游营销的初衷,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旅游+”意味着更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乡村旅游的管理部门涉及旅游、农业、国土、环保、财税等部门,或多或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政策导向及监管的职责,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着力推进“1+3+n”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旅游行政部门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处理好政府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释放乡村旅游市场对农业供给的消费需求,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各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评估,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接待量做总体规模控制评估,避免因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引发的游客满意度降低等负面舆情对乡村旅游营销不利的因素出现。

(四)创新融资模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契合了乡村旅游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型发展道路。旅游景区的开发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商业性表现在景区的盈利,即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降低运营成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公益性表现在乡村旅游是依托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其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决定了公益性,需要政府进行主导,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景区服务水平等,以保证乡村旅游景区运作的效率。

将ppp引入到乡村旅游融资模式中,保证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同时降低了风险,对于政府、社会资本、经营主体等各方都是有益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政府和社会资本成立特殊项目载体(SpV),如:乡村旅游投资公司,确立双方的参股比例和参股资本形式。二者签订合作协议,村民将自有土地、房屋等标的参股或出租给乡村旅游投资公司,旅游投资公司定期分红给当地政府和村民。政府利用财政拨款和乡村旅游投资公司的分红,主持对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护,而旅游投资公司主要整合营业收入和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当地村民可通过自主经营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中去,真正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如图1)。

四、结语

乡村旅游经营篇6

现代乡村旅游是当今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它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就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等。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

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四、结语

乡村旅游经营篇7

1.1经营分散且重复性大

就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景区来说,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旅游景区还没有形成旅游群,没有一个独立的旅游部门去统领,大多数都是单独农户与旅客之间的“交易”。究其根本原因来说,农村产权的复杂性导致农村旅游景区的分散。例如:在农村旅游景区涌现各种各样的农家风味菜馆、农家土生农副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农村旅游资源对当地来说就较为普遍,不少农户都在重复的利用这些资源,导致该景区失去吸引游客的特色,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分散的农户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展开恶性的竞争,并且不利于市场营销模式的整合。

1.2以情感为纽带吸引游客

对于任何地方或是物品来说,只有赋予了它足够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这也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旅游景区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游客寻求乡村旅游除了获得视觉美感外,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进化和情感的依托。一些老革命根据地就是利用情感为纽带来发展本地的旅游业,用情感共享的方式,将农村旅游景区与旅游者紧密有效的联系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2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2.1乡村旅游经营观念滞后

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短,乡村的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营销理念。就乡村的旅游管理者来说理念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经验;就经营者(农户)来说,实际经验较为充足,但是缺乏与之相应的理论做后备研究。二者没有充分的结合起来,因此,使得营销理念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者在缺乏实际情况的考虑下,把一些运用在城市旅游的营销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方面,不仅得不到好的收益,而且还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过于单一化

就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比来说,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陋。乡村旅游多数选择在农户家里,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卫生条件不能达到顾客的要求,农户由于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使得必要的基础设施过于简陋,满足不了顾客最基本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旅游客流量的减少。

2.3营销模式过于单一

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在营销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对于农村旅游的主体农户来说,他们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下,对营销策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只是一味的跟风而走,急于模仿而缺少创新。在农副产品的促销方面还不予重视,缺乏市场经营和开拓理念。对于当前的乡村旅游来说,大部分的还只是简单的局限于“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上,而在于对农副产品的研发、包装、销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营销体系。

2.4促销方式过于简单

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怎样能够使促销模式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乡村旅游景区中,成为乡村旅游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乡村旅游景区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旅游景区中所采用的促销方式多为传统广告、人员推广等,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促销、公关促销还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3构建农村旅游景区新型市场营销模式

就我国农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来说,当前的农村旅游市场营销不能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增长,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市场调研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且市场过于单一等等,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优势作用。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已经从资源导向性逐步过渡到市场导向性,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的地区过于分散、经营模式局限于个体小农。而且缺乏高学历的专门人才,再者是资金的缺乏。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旅游管理者根本没有条件去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乡村旅游景区宣传促销手段还是以传统的发传单、发名片、宣传册为主,并且这些宣传还大都集中在其乡村景区依附的大景区中,这样就不自觉的局限了游客的范围,并且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些都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受重视已经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如何改变乡村旅游景区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求管理部门构建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与当今旅游业的大方向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3.1从观念创新入手,力求找到合适的营销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巨人”,只有存在思想后才可能付诸行动。因此,在构建乡村旅游景区的新营销策略时,必须更新观念,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营销观念,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蓬勃的发展。对农村旅游现状来说,最大的不足就是乡村旅游的营销观念过于陈旧,乡村旅游景区必须在原有的营销模式上进行策略的更新并改变原来的营销模式,从过去单一的营销模式逐步过渡到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而且在经济时代不断飞速的发展中,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因此,对于农村旅游景区观念创新来说,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并且也需要相应党的号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顺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观念,进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农村旅游能够吸引顾客除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外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农村旅游资源的空气质量较高、环境优美。这就要求农村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充分的发挥自然所给予的优势,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绿色发展。将可持续绿色的发展理念带到乡村旅游中,从而使得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能够协同发展。

3.2多管齐下,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已经提到过,就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市场来说,乡村旅游的娱乐项目大部分的还只是简单的局限于“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上。这种过于单一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逐渐缺少了游玩的兴趣,他们普遍会认为干农活纯属花钱受罪,得不到旅游陶冶情操的目的。如何有效的改观这一简单的营销模式,需要旅游管理者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改革。

(1)网络营销理念。旅游业是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高,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一个新的分支,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营销理念来发展自己。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营销方向,网络界群雄并起、英才辈出,各种网络营销概念、理念、方法应运而生。信息传递历来是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体比现有的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具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媒体的集大成。网络市场营销的有其显著的优点:它突破了时空限制。网络可以向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全天侯的商品信息。简单来说,网路营销的技术化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看似没有实际的引导作用。实际上,乡村旅游景区如果有效的运用网络营销的手段,收获颇丰。网络营销较之传统的发传单和宣传单来说有很多优势,网络营销能够快速的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的信息,并且把乡村旅游做成一个旅游圈,展示给游客一个游玩的最佳路线。网络中旅游景区的宣传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能够使得游客对所要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不至于浪费时间。

(2)影视营销理念。对于当前的商业电影来说,最大的特点便是商业广告的植入,几秒甚至一秒的广告也足以让广告商一掷千金,可见其炙手可热的程度。对农村旅游业现状来说,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在电影中做广告,但是,电影中场景的选择,足以让乡村旅游资源从“边缘化”走向旅游业的“中央大舞台”。近年来,影视业成为现代媒体的主导产业,同时,影视的拍摄场地成为游客们竞相旅游的圣地同时也开始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被人们注意。单从乡村旅游方面来看,乡村旅游业借助影视得到快速发展。从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刘老根》和《乡村爱情》这两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龙泉山庄和象牙塔温泉度假村就是完美的运用了影视营销的理念,其旅游资源成功的推广值得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重视。

(3)绿色营销理念。所谓绿色营销观念,就是指景区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景区的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充分估计资源环保问题,从产品设计及、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的一种营销观念。乡村旅游景区在绿色营销理念上本身就具有别的旅游景区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乡村旅游应该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提倡绿色旅游、绿色环保、绿色文化。绿色营销是当今市场营销中最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它即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又利于可持续发展。

3.3从乡村旅游圈入手,优化旅游景区营销通道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资源过于单一,远距离的游客不可能因为一个农家小院或是一顿农家小炒千里迢迢的来旅游,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就需要我们着力构建乡村旅游圈,力求用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农家特色圈来吸引游客。具体来说,用最具有优势的乡村旅游特点为重点,以点带面,争取形成一个旅游圈,这样不仅利于宣传,而且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发展,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其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人员重点建立营销通道,力求便捷快速的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三农问题”是党中央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提出的一项政策,乡村旅游应该紧扣这一大政方针,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乡村旅游对各级政府方针进行宣传的同时,也要让领导重视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并且应与游客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互动交流中可以有效的获取游客所需要的服务,能够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力求提供完美的个性化服务。

4总结

乡村旅游经营篇8

[关键词]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指由具有农村背景的个人或企业,以当地农民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田园风光、乡村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吸引周边游客到近郊农村或景区周边的农村,开展的观光、游览、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教育等各种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业态,在贵州省遵义市,目前已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遵义市各级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各类文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并相继建成红花岗区勤乐村、桐梓县娄山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对遵义市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民拓宽增收的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致富是关键。茶叶、竹业、果业是该市的特色产业,各地以这些产业为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了产品销售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以凤岗县为例,凤岗县永安镇田坝村在1.5万亩茶园中,穿插建设新式农舍376户,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部对游客开放,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观光游、体验游一体化模式,仅2009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目前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

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其乘数效应极大。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000余户,从业人员近7000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现金收入3.2亿元。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都市游客,这一特点使得它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的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从事经营的过程中锻炼才干,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当地农民从事旅游商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业、种植养殖、建筑业等相关产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5.发展乡村旅游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彻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遵义市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满足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拨出资金对辖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建设。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遵义市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的问题

(1)“乡”味不浓,特色不足

所谓“乡”味不浓,是指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特点还不够突出。“乡土性”主要表现在异于城市的农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上,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目前遵义市已经有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该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但总体来看,该市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乡”味不浓,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2)内容单一,参与性不强

遵义市乡村旅游内容单一,游客参与性较差。娱乐方式主要有麻将、、打台球、唱歌,缺乏能持续吸引游客的项目。大多数游客到达目的后,就直奔麻将桌。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除少数几个如凤岗田坝村的茶乡旅游、遵义忠庄勤乐村的葡萄采摘、遵义汇川区田沟的杨梅采摘带有一定的参与性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都不强。

(3)层次不高

乡村旅游要提高层次,也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乡”味上做足做浓,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目前,国外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多模式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成为受广大游客,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喜爱。遵义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大多地区还局限于"农家乐"这种较低的层次,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很难满足一些具有高品位文化层次的旅游群体的需要。

(4)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目前,在遵义市的乡村旅游中,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例如,道路、停车场狭窄,可进入性差;厕所、卫生间等设施简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叫人难以接受。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其生活质量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自然风光较为满意,而对周边环境、接待设施和条件则普遍感到不满意。

2.在乡村旅游的服务方面的问题

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精明能干、农事经验丰富的农民,但他们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考虑,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经营中与游客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或问题,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很多经营者招募的工作人员多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对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这不但直接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而且妨碍了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长期来看更不利于竞争力的形成。

3.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营销上,多数经营者普遍存在营销意识薄弱,宣传手段单一的现象。遵义市所辖各县市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现有各景点中不乏精致优美、富有特色的景点。尽管如此,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却缺乏包装,也没有开展系统性的宣传、推介或促销,还有很多景点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4.在乡村旅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景区周边卫生状况不好,"脏、乱、差"现象普遍;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三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四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三、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措施

1.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1)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认真调查与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因素,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

(2)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要在资源景观的外貌下,深挖它的文化内涵,使资源与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手艺等相结合,提高乡村旅游的产品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设计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要,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应根据自身的旅游优势发展特色产品。

(3)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

2.强化乡村旅游服务

主要从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意识层次上入手。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乡土文化才能吸引游客,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总之,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有较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从业人员。

3.加大乡村旅游营销

(1)明确乡村旅游营销主体,打造良好乡村旅游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半公共品的性质,因此乡村旅游很多营销活动应当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承担或资助乡村旅游经营者来开展。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是一种强有效的营销工具,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根据各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因素推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应避免经营者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注重乡村社区合作在品牌建设当中的重要意义。

(2)合理选择多种营销方式

第一,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第二,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

(3)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进行整体包装,统一营销

目前,遵义市各区县,除桐梓等少数县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外,大多数区县都还没有成立协会组织。乡村旅游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其职责主要开展旅游资源调研、进行市场引导、制定行业标准、进行人员培训、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外进行统一的营销推广。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行业自律,避免过度竞争。

4.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1)研究、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

由于目前遵义各级政府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及面临的各种问题研究不够,政府在信贷、税收、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均未到位,导致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的研究与制订,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应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经济功能,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手段,出台振兴当地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方案,并及早实施,以使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尽早到位。

(2)规范管理

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推行评估活动,对条件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事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加以系统分析,然后逐一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遵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乡村旅游经营篇9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旅游;旅游产品;4ps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75-0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筋水泥建筑的城市已逐渐趋同化,城市的文化特色逐渐退色,人们开始追逐大自然的纯生态之美,地方特色之感染,以至于城市旅游需求有所下降,而乡村旅游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乡村旅游是伴随旅游者“返璞归真”的绿色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迅速成长并被广泛认定,标志着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开辟了农业经济多元化经营的新途径,我们要抓住此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背景,笔者将市场营销理论与旅游学科相结合,即借助于旅游市场营销方式来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

2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的客观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旅游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如何充分挖掘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使得乡村旅游业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面对目前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趋势,使得乡村旅游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市场营销的问题。

2.1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主要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的价格也较为低廉、质量不高。各大乡村市场基本都是用极为类似甚至相同的服务、产品和促销策略对待不同的消费者,而不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因此导致了一些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满足感,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市场一直以来较为有限的原因。

2.2旅游消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村旅游的活动场所一般是在农村,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城镇来讲相对较低,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单一,完全依靠政府和村民个人,投入力度也非常有限,缺乏相应的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客房、餐厅等住宿设施也非常匮乏,消费环境较差,因此,在旅游所需的消费环境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时,乡村旅游仍面临着较大的难突破瓶颈。

2.3营销意识薄弱,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体系,其经济主体是个体农民,他们缺乏营销理论知识,营销意识薄弱,而当地政府的重心则仍在城镇,依然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当地城镇区域旅游的策略,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在旅游产品的促销方面,乡村旅游业普遍采取的是轻促销或无促销,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村,吃农家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于公共媒体的作用缺乏意识等,由于对乡村旅游产品完全缺乏研发、包装和营销意识,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位不明,无法吸引众多旅客。

2.4收费标准缺失

在乡村旅游市场中,由于卖方是乡村村民,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定价知识,也缺乏相应的行政单位或者协会规范乡村旅游体系,为了扩大营业额,一味压力收费,激起价格战,竞争异常激烈。同时也导致一些地方乱收费,诈骗游客的不法分子日渐趋多,引起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信心缺失,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瓶颈,本文尝试以市场营销的4ps策略去探寻一条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

3.1产品策略

乡村旅游要依托一定的产品形式,通过营销创造价值。针对目前乡村的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和再开发,继而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对休闲度假、农业修学、考察、土特产品购物等乡村旅游类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与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拓展旅游产品组合。第二,针对产品档次低的定位,我们可以向上扩展产品线,从而修正乡村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低端产品印象,同时完善乡村旅游自身的市场线,推出高档乡村旅游产品。通过这些方式丰富旅游产品的品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2价格策略

价格的合理程度决定着旅游者的购买意愿,自然也就决定着乡村旅游市场能否打开的关键因素。因此,乡村旅游营销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其承受能力,对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根据旅游者的购买方式、数量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制定旅游景点收费标准,从而规范乡村旅游业的差异化价格体系。与此同时,也应增加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大利润空间。

乡村旅游经营篇1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旅游消费能力持续增强,乡村旅游已成为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远离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经济主战场,当前主要依靠农民自发推动,投入力度不够,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不到位,乡村度假养生、运动娱乐等精品业态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打造系列精品,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富民、促投资、扩消费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我国乡村旅游融资障碍

一是中小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物。乡村旅游开发区相对偏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价值不高,且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内难以流转,价值难以评估,导致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旅游经营的融资抵押物种类较少,在申请贷款时很难找到价值足够大又能长期保值的抵押物。因此,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一般不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贷款。

二是市场主体散弱,还款能力不强。乡村旅游的主?w是中小企业和农户,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其一,农户本身资金有限,发展乡村旅游一般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还款能力不能保障。其二,一些乡镇旅游企业不少是从经营“农家乐”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效益不稳定。这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制约了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发展。

三是贷款信用与担保的障碍。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散弱,在申请贷款时大多没有能力找到有效担保,这往往不符合银行的《贷款通则》,不能获得贷款支持。而且,农村地区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都比较小,为寻求合格的担保企业,乡村旅游主体还要付出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

四是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多以大项目为主,主要面向大型企业,贷款额度较高,为规避风险信贷业务流程烦琐。但由于乡村旅游项目较小,难以满足银行对项目、信贷额度的要求。此外,乡村旅游主体的融资成本一般包括利息支出和筹资费用,由于其融资额度小,银行单笔业务成本高,且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无法享受优惠利率。

五是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由于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组织散弱,信息获取能力较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金融产品及业务流程缺乏了解,客观造成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的障碍。同时,金融机构对乡村旅游相关政策关注度不够,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经营管理、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3促进乡村旅游投融资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31丰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信贷抵押物类型

一是加快农村土地资产确权,成为旅游开发最重要的贷款抵押物。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选取部分县(市、区)开展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抵押贷款,大力推广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抵押保证贷款,推动“土地变资本”。

二是进一步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丰富乡村旅游融资抵押物类型。目前,全国多地正试点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村贷款抵押品(见下表)。进一步创新推行农机具、牲畜、存货等农村,以及农户自有贵金属、理财产品、债权、各类票据等多形式的抵(质)押贷款。

三是推进各类乡村景区点、旅游经营户预期收益折算抵押。乡村旅游各类景区点、旅游经营户具有一定的预期收益,在经过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后,可将预期收益作为银行贷款抵押。

四是以政府平台拥有财产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贷款的抵押物。地方政府平台拥有国有土地、办公用房等多类资产,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有国有景区资源、宾馆饭店、康疗设施等,可采取政府平台资产抵押贷款方式,将贷款发放给旅游扶贫开发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户)。

32提高乡村旅游主体的合作化经营和还款能力

一是探索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壮大信贷主体。根据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开发地区的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发展实际、扶贫类型,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形成规模化、较稳定的信贷主体。坚持农民主体,以尊重农民意愿为核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至少占乡村旅游合作社成员总数的80%,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全力为成员提供管理、经营、营销等服务。

具体发展方式有:①在具有规模化经营企业(大户)的地区,要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经营企业、专业大户牵头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②在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和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不发达的地区,引导农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③在已有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地区,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向法人社转型,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④鼓励乡村旅游合作社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开发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体育运动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产品和特色商品。⑤鼓励乡村旅游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组织开展跨类型、跨区域合作与兼并重组,做大主体规模。

二是提高乡村旅游主体的合作化经营和还款能力。灵活利用多种合作方式,提高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能力和意愿,增强还款能力。如协调旅游企业帮扶,帮助农户进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组织农户生产并负责回购产品,通过企业渠道进行销售。

三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金融知识培训。除旅游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外,重点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金融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还款周期。

33采取多种方式为乡村旅游融资提供担保

一是政府担保。“三农”发展涉及面广,农林、水利、建设、环保等各政府部门都有专项资金扶持,尤其是近年来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大。在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全面整合涉农和扶贫资金,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或乡村旅游信贷基金,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和经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放大政府资金的效用。

二是集体经济担保。在乡村旅游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或其他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乡、村集体组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由集体经济为从事乡村旅游的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

三是联合担保。乡村社会家族、亲友联系紧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可采取大户带小户、农户联保等多?n方式联合担保,共同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

四是专业企业担保。地方政府引导,成立乡村旅游保险或担保公司,借款人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签订贷款保证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如违约由保险公司赔付银行贷款本息,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

34针对性开发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信贷业务

一是降低贷款门槛。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和开发项目的小、散特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开发针对中小企业和旅游经营户的额度较小的信贷产品。

二是简化贷款程序。中小企业和旅游经营户一般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专门人才,因此应简化信贷程序和业务流程,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便利。

三是增加对贫困村(户)的免息或低息贷款。乡村旅游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形式,金融支持乡村旅游扶贫作用大、效果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要有专项信贷政策和举措,特别是针对贫困户应增加低息、免息贷款。

四是适当延长还款周期。针对乡村旅游投资周期长、还款能力较弱的情况,政策性金融机构推出还款周期较长的信贷产品业务。

35缩小乡村旅游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障碍

利用多种方式,缩小金融机构和乡村旅游融资项目、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利用乡村旅游经营户信用评级信息针对性贷款。农业银行根据农户农业生产进行的贷款和还款情况,对部分农户已经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将农户信用划分为优秀级、良好级、一般级、观察级、违约级。其他金融机构可与农业银行等建立联系,共享农户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信息库。根据农户不同信用级别,对其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抵押、担保、贷款额度和还款要求等进行差异化区分,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