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23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市场经济;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全面进步,世界大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发展,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就是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企业是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地点,内部人员的体育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加强管理、促进生产的重要手段。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上层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体育文化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搞好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工作人员健康发展,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含义

想要明确了解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密切关系,并促进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现代企业体育文化。顾名思义,现代企业文化是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文化,其文化内涵更具个性也更加多元。它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其中既包括企业的体育文化理念,也包括企业管理、内部建设,是多元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通过一个企业的体育文化情况能够切实了解该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是企业自我展现的重要窗口。

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同市场经济的关系

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不同于以往的企业体育文化,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而成的。与此同时,它的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出现推动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党和国家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该体系下的企业体育文化较为单一,无法调动员工的体育热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体育文化建设也成为了衡量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市场经济的推进促进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丰富了市场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后,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多元文化被引入到了社会经济之中,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市场经济形式,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发展。综上所述,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又互相促进,是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关系,并了解了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切实提升企业体育文化的建设水平,就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

1.转变人们的观念,做好体育文化的弘扬工作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现代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就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了解其与自身发展与企业未来建设的紧密联系。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都了解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屹立不倒的基础。

2.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立企业体育文化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各企业要发挥体育文化的魅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文化的规章,细化具体的体育项目、时间等内容,将与体育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例如,某企业观察到员工在下午3点左右大多处于疲倦期,于是在每天的这一时间段,都会带领员工做简单的健身操,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人们的身体,也提升了办公室活力。

3.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做好体育设施建设

大多数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场地,各企业领导要明确体育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健身锻炼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意识,使企业更加顺应使市场经济的潮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随着我国大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完善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切实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体育文化水平,各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设施建设,并健全相关制度,结合员工特点开展多种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郭建平,李艳翎.社会转型期我国现代企业体育文化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26-28.

[2]许迎伟.浅谈现代企业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发展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81-82.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2

关键词:行政改革;道德建设;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88-02

行政道德,是指政府的工作人员行使公共的职务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必须要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行政道德是作为对政府行政人员进行职务活动中的规范和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行政道德建设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上,市场经济最初被称作“古典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称之“现代市场经济”。在古典市场经济时期,市场与政府的联系不多,政府部门的状况,不会马上反映在市场上,市场经济也不会对政府、部门结构、行政人的行政行为及其行政道德提出严格的要求。

而现代市场经济则不同,在它的运行当中,政府宏观调控日趋完善,其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了。政府直接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实行宏观的货币、产业政策以及国民的收入分配政策,并且需要制定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运作规范,以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着重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市场秩序使其顺利运行。由于现在政府、部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直接介入与参与,现代市场对政府及各部门、人员同时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受到政府的干预,政府中一系列因素,政府行政人的行政行为、行政道德、政府部门的决策等都将对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虽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和资本主义有区别,但是它也属于现代市场经济范畴,是其一种形式,并且也具有其共有的特征。首先,它肯定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明确了企业才是市场中的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换而言之,是现代市场经济将市场、政府和企业当成了自身发展所必需的三要素。第二,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权力过多介入,并导致了权力运用时出现腐败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秩序、社会正常健康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们的心理健康,且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总之,政府过多介入现代市场经济,是为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属于大锅饭形式,政府人员没有利益驱动,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去损害集体的利益,实际上是道德的、政治的体系。即使出现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也会因其有自觉抵制的内在倾向而得到迅速的遏制。而现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反,它是排斥着道德及政治的利益体系。在市场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一切市场主体的活动目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政府介入市场,并且行政人员作为市场主体的中介掌控着公共权力并且代表着公共利益,所以,他们不应该介入到市场中间去追求私利。但现在实际情况是,很多的行政人在市场中进行着追求私利的活动和行为,错位成了市场的主体。

纵向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历史为我们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合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是,政府、部门及人员公共权力的扩大和腐化却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这其实就是表明现代市场缺少自己去除这种影响的力量,依然需要从外部获得力量。虽说市场受到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但也不能表明市场就是整个社会的总体,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仅仅是属于经济活动范畴的一个部分,而且完全有可能从其外部去获得执行力,击退那些破坏其发展的因子。我国的市场经济如今的模式与当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及政治被强加于经济的运作模式不同,它对道德及政治的需求是主动的,反映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客观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想要健康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建立健全及完善来给其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但是这种保障不够充分。因为政府部门、行政人的行政行为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实际情况不能一目了然,法律及制度无法让这种行政行为既保持灵活性,又让其不被某些想利用它们来谋取私利的人利用并且损害公共的利益。所以,现代市场经济表现出了对行政道德的极度需求与渴望。如果现代市场自己已经建立,或正在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及原则,那么行政道德若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建立,就必须在其外部建立并且体现到政府的行政行为和输入到现代市场经济里去。

总而言之,为了不让现代市场经济受到损害,政府介入既然已经将行政行为带入了市场经济,那同时也必须把规范政府部门及政府人员行政行为的行政道德一起带入,行政道德建设成为了一种必要要求,且不容忽视。

二、行政道德建设是现代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当时的行政体制是根据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取代原来计划经济,改革原先的行政体制也势在必行。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一个与它能匹配的行政体制的确立,特别是作为涵盖行政行为的现代市场经济,它希望行政体制能适应其要求也是很自然、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的行政体制实现总体性转换提出实质的要求,那就是,从其体制、功能、结构、规范各个方面都要相应改善,且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个国家中,国家的行政体系的存在实际上是体现着两种社会职能:一个是自觉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另一个是维护既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但是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体系要将这两方面的职能协调和统一是有相当难度的。我国的改革,是经济改革为先,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跟进。所以,我国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内,能很好地保持行政体系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原来的计划经济,我国行政体系的改革跟进状态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因此,需要确立一个全新且适应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体系,总而言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行政改革实际上是法制化、民主化的过程,作为制度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法律法规都为政府及行政人的行政行为提供了依据,并且划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界限。依法行政是具有客观性的行政,法制行政留给公民的是公平、公正的空间。因此,行政体系改革重点是要放在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上。但是,法律和制度并不会像机器那样精密,它能为行政行为提供的只是空间和框架。虽然行政体制改革是在弱化人的作用的同时强化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但人始终都是行为主体。一切法律制度,对行政行为来说只能作为规范和指导,但无法保证所有的政府行政行为都是合理、正确和被社会公共允许的。

其实我国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使得腐败问题凸显。这一时期,原有的旧的制度规范被打破,而新的制度、规范还未建立起来,这是公共权力运作的客观环境。也就是说,大锅饭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而新生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还未运行走稳,与新生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都还在设计和草拟阶段,尽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在迅速崛起发展,但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体制,发挥调控作用,还需要一段磨合的过程与时间。对于行政体系体制来说,法律、制度都只是它的结构和形式,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管理才是其内容实质,形式和内容需要统一,就需要有一个“调和剂”般的因素,而这个因素恰恰就是行政道德。只有切实建设好行政道德,才能够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在法律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要是没有行政道德,行政主体即人就很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的结构和形式下,做出与法律、制度精神完全对立的行为。所以,健全完善的行政体系是不能没有完善的行政道德建设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行政体系应当成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健康成长的温室。所以要让问题变简单,主要是关注行政人的道德。因为人作为行政行为的主体,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只是影响其外在的因素,要是这些因素不能被行政主体,即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那他们所起的规范作用其实非常有限。道德作为制度、法律以及其他社会规范的内在化,它在现实中发生作用是不需要道德规范、道德反思和道德的中介作用的,是没有精神压力和任何恐惧的。一切合乎道德的行为都似乎是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责任、好恶、情绪的自由展现。人们牢记或听说过的道德规范只不过是伦理学为适应再教育的需要从道德行为中提炼出来的,如果行为借助于反思来对照这些规范,那么还不是道德的理想境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渴求有一大批孔繁森那样的达到道德理想境界的公务人员的,因此行政改革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当今社会行政改革中的行政道德建设跟制度建设、法律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健全以及完善,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还达不到无所不能的地步,那些以为制度、法律能够把社会生活的一切内容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的看法,只属于浪漫主义者的幻想。法律和制度必须在道德那里获得补充。行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道德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行政道德建设更要放在更重要、更显眼的位置,因为效率、公平、公正等受大众期待追求的因素只有在注入具有道德内涵和充分灵活性的政府、部门、行政人的行政行为那才是真正的现实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把行政道德作为行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公共权力、的腐败面前,除了借助法律和制度,没有其他办法。而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历来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代行政改革的今天,行政道德建设定会跃上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李世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官员道德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体系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为市场主体的运行创造基础条件,使市场运行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能为实现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条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把国民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功能完备、市场机制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各类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结构初步形成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市场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运行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必须一致。开放是指市场体系不仅要对内开放,还应面向国际市场对外开放,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的竞争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有效的市场竞争必须实现竞争的公平性、相对充分性以及有序性。市场秩序是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市场有序意味着市场结构的均衡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市场行为的有规则性。现代市场体系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四个特征的实质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整体,既不可也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必须在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即市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协调推进。

二、我国的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统一市场仍未真正形成,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已成为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主要障碍。

如一些地方政府设置壁垒,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一些部门则利用行政手段,人为分割市场,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限制了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保护了落后,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效率;限制了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2、各类市场间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与市场体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虽然我国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与商品市场相比发育较慢,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3、完善的市场规则尚未建立,致使市场运作秩序表现不良。

我国目前针对市场秩序混乱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在具体执法中有些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和支持。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无法为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量刑提供依据,从而影响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作。我国市场运行秩序较为混乱,如在商品价格方面,有的行业缺乏自律,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相互攻击;有的商品流通过程中间环节太多,层层乱收费、乱加价,使许多商品价格偏离了自身价值:一些企业为牟取暴利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作虚假广告:期货市场上欺诈、人为造市等问题不乏其例,证券市场上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等等。这些已严重地威胁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一是仍存在行业垄断问题。表现在强买强卖和拒绝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例如电力、电信、铁路等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以其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为借口,拒绝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二是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国内很多市场的对内开放度仍很低,对一些商品和服务仍然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和审批制度,限制非国有成分经营;在银行信贷、股票上市、直接融资等方面,对大、中、小企业、对国有和民营企业仍有不同的待遇和限制。保险市场、金融市场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要求。

5、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各类市场在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二是与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得很多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实施的可操作性。使法律法规的作用大打折扣。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严重地存在。四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原有法律法规和部分条款不再适用的问题凸显出来。

三、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

1、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是要采取各种经济、行政、技术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充分自由地流动。清理并取消各地和各行业中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通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形成全国统一的贸易体制和商品流通政策。二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打击各种地方保护和不公平竞争措施的力度:同时,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以鼓励公平竞争,规范竞争行为。三是政府采购实行公开化和程序化。应当尽快制定有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四是根据中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发展趋势,制定全国统一的、先进合理的商品技术标准,促进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发育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从那些不适合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能领域中退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政府和市场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防止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搞地方保护,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2、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一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二要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三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使公司债券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四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比例,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机构投资者。五要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促进市场的基础设施不断更新。

3、完善市场的法制和规则,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新秩序。

加快市场体系方面的法制建设和规则形成是完善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我国目前针对市场秩序混乱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在具体执法中有些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和支持,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无法为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量刑提供依据。在这方面。既要有一些大法,也要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应有实施细则和法规。规范政府管理和行政执法行为也是完善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一。因此,治理市场秩序应先从清理和整顿政府行政管理环节人手,对违规者及行政管理中的腐败行为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4、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行政审批。二是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在长时期内坚持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重点,将其作为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并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三是要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5

[关键词]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依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就表层而言,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完全是从策略层面确立的。然而,就深层而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理应是统一的,而这就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与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化――就其实质而言――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而是一场深刻、广泛的文化变迁或文化革命,它包括经济、政治、心理观念等各个方面。现代化过程发端于资本主义,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阶段而逐步展开,伴随经济全球化到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就是与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厘清这一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始终“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如此,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

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石,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解析,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邓小平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当代人类社会两大事实――和平与发展――为根据,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总结历史、正视现实,以“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准确把握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主要矛盾,从而确立了利用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可以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演变完全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一致的。这意味着,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由对立而走向了结合。

对于资本主义发轫时期的商品经济,尽管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其“伟大历史方面”、“伟大的文明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过程着眼,他还是深刻批判了商品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一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思想家都把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进而把它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仅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实践参照系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就是要废除货币经济”。它对外要求须正视两种制度的对立,对内则要消灭资本主义因素。就此而言,这是商品经济被等同与资本主义的逻辑渊源与现实依据。鉴于此,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对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和平与发展”时代到来了。邓小平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国际大势,重新对市场经济做出判断,从而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抉择。

一定意义上,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理论成果是思想;而20世纪下半叶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产物,其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正是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所以,“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就此而言,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体现。

第二,就宏观而言,人类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主体就是人类自身,客体则包括天然自然界、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自身自然界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主体与客体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处理、协调和完善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关系的过程。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力方面;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方面。前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侧重的是效率;后者是立足于前者之上的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等关系能力方面大大前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看中的就是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机制。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当然,马克思所描述的还是尚未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就如此巨大,而在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以后,昨日的商品经济已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其效率机制决非同日而语了。

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而且还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方面的能力的体系”。

这意味着,市场机制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或物质财富方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自然力”的“充分发展”;二是生产关系方面,或社会关系方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的发生。前者表明,伴随着人类自身劳动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其中,不可无视的是科学技术应用与影响,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日新月异的状态。而当今,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正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典型体现;后者说明,市场经济以其内在动力机制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着人们与自然(包括天然自然界、社会自然界和自身自然界)的关系,从而人类社会在“人――自然”关系方面和“人――人”关系方面形成了紧密而又深入的关系网络,其中发生着的各种物质和信息交流就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外在体现。这标志着,市场机制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人们的关系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如果说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是类似马铃薯一样松散的关系,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极大加强,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每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的端倪。这正是社会关系现代化的表征。

总之,市场机制影响和改变着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关系,确切而言,它使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在协调社会内部关系以及在认识自身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这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发展和协调的过程。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客体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市场经济机制的亮点恰恰体现在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方面,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史。即“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或“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而“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就此而言,人就是他的劳动能力或生产能力。马克思以“人的生产能力”为尺度,对人类发展历程作了概括,得出了与人类三种不同的生产能力相一致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从经济机制角度看,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三大阶段。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相对应,市场机制隶属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人的独立性”阶段,产品经济隶属于第三大社会形态――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人们“自由个性”实现的前提是“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而这又建立在第二社会形态阶段,社会主体形成的“全面的能力体系”基础上。

如果说“自由个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而又全面发展,那么,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逐步趋近这一目标的过程;如果说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尚存在某些片面发展,那么,市场经济的高度完善的结果就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是高度统一的。抵达这一目标之日就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之时,“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从异化向“类本质”回归的过程,是从对“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转化的过程,是从以物为中心的财富观向以“自由发展”为目的的财富观演变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6

   中国经济法走过了十多年的创建历程,现在正走向自我认识的阶段。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经济法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历史契机和现实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现代法治经济,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经济法主治的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认识中国经济法的宗旨是中国经济法学的重大课题。

   一

   我们认为,认识经济法的宗旨,必须首先抓住经济法的核心。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1〕,而且“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2〕。考察人类经济活动史,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不论在什么历史阶段中,不论在什么社会环境里,不论在什么经济形式下,政府作为重要的政治权力自有之以来就一直处于整个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地位。

   在当今中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同样处于这种核心地位。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是先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高度极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这一改革过程其实是对旧体制下的那种政府主治的反思、纠偏和调整,最后走向市场主治的市场经济体制。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过程的每一次进步和完善几乎都取决于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成功。政府是社会制度的提供者和维护者,政府的性质直接决定着社会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游离于政府改革的任何社会改革都不可能是真正的改革。如果政府不改革,就不可能打破旧体制,如果政府改革没有彻底完成,就不可能建立新体制。在现代社会制度下,任何经济问题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最终都归结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如何结合的问题,而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如何结合的问题又几乎都可归结为政府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问题首先是政府问题,政府是市场的核心所在,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政府改革的先行完成。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是关键。企业是市场经济最主要、最基本的主体,没有现代企业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由于我国具体的国情所决定,我国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它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在当下已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我们之所以没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非现代的政府是根本原因之一。这同时也说明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在于改革、理顺和完善政企关系,没有现代政府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建立关键在于政府改革的完成。

   第三,市场宏观调控的健全政府是主导。市场经济不是无政府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宏观调控只能由作为整个社会总代表的政府来进行,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导。但政府并非当然就能进行和完成这种宏观调控,市场宏观调控对政府提出了更高和更严的要求。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宏观调控,可想而知,不健全的政府机关是不大可能进行和完成市场宏观调控的。我国目前的宏观领域之所以处于“宏观难调”的不良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这也说明,没有健全的政府就没有健全的市场宏观调控,市场宏观调控的健全政府健全是关键。

   第四,国有财产的保护政府是主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财产制度,公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但全民并不能人人亲自参与对生产资料的经营管理,而只能由民主选举的代表参加经营管理,因此公有制必然是一种制或代表制财产制度,这个人或代表不可能是任何个人或集体而只能是作为整个社会总代表的政府。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不少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如政府官员、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对国有财产大量侵吞挥霍浪费。公有财产是中国最大的财产,国有产权是中国最大的产权,它关切国计民生,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如何杜绝上述现象,使国有资产保殖增殖,政府具有艰巨的责任。政府享有什么样的财产权,怎样行使财产权,怎样保护财产权,怎样使财产增值,是理顺产权关系,构建中国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五,在国际贸易中政府是代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的社会,商品、资本、技术不断国际化,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这样,政府就不仅是国内经济的总指挥,也是国际贸易的总代表。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如何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保护外资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扶持民族经济,提高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平衡国内外贸易,规范对外经济活动,管理对外经济关系,政府都处于重要地位。

   二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7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区域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美国的著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要以产业为其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这个观念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市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营销。而区域产业市场的营销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区域产业竞争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最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曼莹。论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张春霞。以产业为核心的区域营销模式[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8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关系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也开始了新的革命,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很多,消极经济和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但是具体要怎样进行操作,选择哪种管理手段和方式,为何要进行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更加完善了我国经济控制论的内容。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的管理,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西方经济学中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和处理,保证市场中的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之外,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二、消极经济管理

1.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经济形式,也就存下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样情况下,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管理手段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三、积极经济管理

1.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因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

2.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3.积极经济管理手段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1.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在成因和目的上对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时,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无法实现,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基础之上,对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调整。反之积极经济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偏好倾向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不能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实现。

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的角度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被包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当中,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当这种最优的经济目标被实现后,原有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可能这种最优化目标也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并以此来实现最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在实现市场经济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经济的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进步,并促使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带动商品价格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活动时,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在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之上,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在对市场经济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不能扰乱现有的市场运行秩序,以及市场之间的自由发展。反之,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其中包括经济计划,经济决策,经济指挥和经济组织协调等相关内容,但是他们的内部构成元素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有划分和界定的必要。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很多个小的子模块构成的,但是也存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对于某一个经济管理来说,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指挥和协调,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来说,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是决策和控制,在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类型。虽然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却很难将两者进行清楚地区分,和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相比,他可能既属于积极经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归纳到消极经济管理当中。也就是说,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结合使用,将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济的管理职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引导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39-40.

[2]任永红.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98.

[3]司晋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22-24.

[4]康欣.诌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158.

[5]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03,119.

[6]马继华,王春燕.消极经济管理同积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3,15:32.

[7]丁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8.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9

现代租赁是以融资租赁为主,金融与贸易相结合,由出租方、承租方、供货方、委托人及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进行的一种服务性商业信用活动。现代租赁的服务性表现在,通过租赁满足承租方对租赁物的不同需要。其商业性又表现为出租方出于获取利益目的,购买不为己用的物件,出租给他人来获取利润。它的信用性指租赁交易过程是“融物”与“融资”的结合体,出租方提供租赁设备相当于向承租方提供借款,属于信用范畴,只不过表现为物的融通而非货币资金的融通。

现代租赁首先于50年代在美国兴起,由于其具有融物与融资相结合,筹资方式灵活多便,能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既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投资风险,又不影响承租人负债能力等优点,迅速广泛的被社会采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功能更完善,经济关系更复杂、广泛。现代租赁的信用、贸易尤其是金融功能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普遍通过租赁设备来解决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问题。随着用户对多方面服务要求的增加,租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租赁业的功能也已扩展到很多领域,如财政金融、经营管理、销售网络、咨询策划等。现代租赁在积极发挥综合性服务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每一项租赁往往都涉及到投资方、供货方、出租方、承租方及其委托人等多方面关系,规模庞大,利益关系明显。这也是现代租赁信用不同于分期付款和举债信用(只涉及到一般性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研究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首先要纠正关于租赁产生原因的一个传统观点:“现代租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考察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它确实是在美、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出现和取得迅速发展的,而且他们至今仍是现代租赁最发达的国家。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最小的资本榨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这一内在利益机制仅仅是现代租赁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的动因,而非决定性条件。

市场经济是现代租赁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现代租赁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就要求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由此,产生了现代租赁意识。以租赁设备的方式,淘汰传统的一次性巨资购买设备的投资模式,先由设备的使用中获利而后支付租金的新型经营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采纳。这种经济观念的革新为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的市场交易和频繁的资金流动,造就了发达的现代金融业和现代信用制度。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财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为现代租赁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基础和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则为融资租赁的产生提供了金融机构和会计制度上的支持。

(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租赁业加强管理和主动扶持、利用成为现代租赁发展的保证。美、英、日等国政府非常重视租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贷款、税收优惠,租赁立法,行业规范,产业支持来促进现代租赁的发展。

现代租赁的产生和长足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土壤,而现代租赁的发展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租赁适应了市场经济对资本的需求,加速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尤其融资租赁方式的产生成为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的重要延伸。它把租赁变为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使金融机构和租赁业发展广泛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租赁观念,实现融物与融资一步到位,减少了筹资环节,开拓了筹资渠道,为物质要素与劳动要素的组合提供了简洁的途径和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的推动了与科技高速发展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租赁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有力的补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而租赁市场具有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本、设备等经济资源的功能。现代租赁业通过租赁设备把闲置的或新开发的生产设备尽快投入到生产过程,以必要的生产要素带动停滞的生产,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实现了技术设备要素在各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加强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物力、财力的占用,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三)现代租赁业发展完善了现代市场体系。租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租赁业的长足发展,租赁市场上的租赁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租赁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租赁设备发展到提供综合性的一条龙服务,租赁对象无所不包,服务领域囊括各行各业。租赁市场日益完善,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资金信用的介入和租赁灵活的融资方式丰富了投资市场,尤其是民间投资市场。现代租赁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流通,它作为一项国际化的产业,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资源的流动,成为发展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代租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清它们的关系,用它来指导我们处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三、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租赁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多方面的,现代租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基础,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全新的筹资方式,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大大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流通机制等从投资、金融到外贸、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目标,有利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有利于新产品的及时采用和推广

一项新技术、新设备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从应用、推广到大量投产形成生产力要经受层层考验,往往因为不为人们接受,试用成本较高,销路不畅等原因在试用过程中夭折,又往往无法实现资金回收,不能大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陷入转化的恶性循环。

通过租赁,承租人可以租进适用性、经济寿命等性能把握不大的新产品,以免遭受可能的损失;出租人则可使其产品价值逐步实现,投资回收速度加快,进而扩大生产,降低成本,降低售价,产品得以推广。同样,在新技术研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租赁实验设备、场所,尽量降低科研成本与风险,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三)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

当前,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大难题是资金短缺和技术改造问题。资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的“血液”缺乏资金,严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难以将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下去。然而,传统的向银行借款方式会造成企业过度负债,而且国家严格限制信贷规模,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惜贷现象严重。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条可以增资减债的新出路。

运用租赁,企业以较少的资本,取得关键设备使用权,可以边生产,边获利,边支付租金,使资金运动有效循环。这不仅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获得了设备,完成了技术改造,不失为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四)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资金严重缺乏,需要引进物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租赁业的国际产业性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租赁不属于借款,通过国际融资租赁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国际融资额,而且不会影响我国外债规模;通过租赁设备及相关服务,可以打破发达国家对先进设备出口的严格限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租赁企业向国外提供租赁项目服务,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现代租赁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多样化租赁方式

租赁方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租赁还主要是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形式过于单一,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不同情况。发展多样化的租赁方式,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服务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提高租赁主体综合能力

我国租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业务少,资金筹措渠道狭小;由于信用丧失,租金拖欠问题导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性差,背负较高经营风险;租赁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要提高租赁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租赁企业注入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鼓励业绩良好的租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扩大筹资渠道。要加强租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就要加强租赁行业理论建设,培养专业租赁人才,吸收既懂经济、法律、管理、金融又懂租赁实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租赁企业管理运作。在企业自身增强竞争力,抵抗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租赁信用保障制度,比如租赁保险,担保等,从外部加强租赁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护租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立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租赁行业是多头上级管理,下级租赁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法规建设上,还没有专门的租赁法规,租赁机构同时受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权威性,统一的行业规范。国家应尽快组建租赁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租赁法规加强统一管理,规范租赁业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篇10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一体化

一、虚实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现代经济学需要高度重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和积极展开现代市场经济的虚实一体化研究。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论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还是说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因而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实体经济领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只是治理试题经济领域的价格,那是比较片面的,而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前言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在21世纪,关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不论是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还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都必须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因为在现实中这两大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市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买方、卖方,以及中介方),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按照这一理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实体经济变量未来价值的理性预期,也就是说一种股票的价值应当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购买某种股票的人越多,就会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种股票。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正反馈作用,它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股票的价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股票市场的研究就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在现代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虚拟经济的运行中,股票市场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运行不仅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股票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财富的变化及预期的变化对推动消费支出的影响;其次,股票价格影响投资。股票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成本;影响信贷渠道;影响固定投资等渠道间接作用于投资。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股市的上升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股市泡沫破灭时,人们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因心理恐慌而争相抛售各种金融资产,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质上寻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运行规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利率下降就相当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购买力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以及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汇率传导机制。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作为开放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币升值为例,本币升值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进而导致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再者,本币升值引起进口物价下降,若国内物价水平不变,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股票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则会引导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体,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四,金融衍生品,实物金融产品等投资收益率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类似于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

五、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致全球,表明虚拟经济和试题经济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还需要认真探索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的问题。

现代经济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知识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个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长期规划研究;第二个层次是财政政策运作;第三个层次是货币政策运作;第四个层次是加强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化已成为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溢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使全球经济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