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37

语言教学策略篇1

因此,加强幼儿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众多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刍议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导幼儿多说

从总体上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不能通过教师直接的传授而提高,而需要幼儿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因此,幼儿语言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引导幼儿多说。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鼓励幼儿在课间、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多说、多想、多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幼儿的特性,进而做好教学计划。

例如,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幼儿观看对其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幼儿在看到这些画面时,就会感兴趣,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其的喜爱。

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组织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图片上面是什么?是不是喜羊羊和灰太狼?”

通过教师的问题,在幼儿情绪被调动的背景下,幼儿就会随着教师的话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虽然幼儿的语言逻辑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能够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逐步提高。

二、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

此外,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多说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组织语言,以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往往存在语言逻辑不清、表达不流畅的问题。在日常的交流中,幼儿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没有相应的对策,这正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

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所表现出的语言逻辑不清、表达不流畅的问题正是其语言能力相对较差的直接体现,是能够被更正的。因此,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做的不是通过幼儿含糊不清的语句去揣测幼儿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规范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幼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喜爱的玩具摆放在前面。此时,幼儿会说出“……要……玩……玩具”之类的语言。

此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直接将玩具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规范其语言表达。例如,教师可以指着自己和幼儿,同时询问幼儿到底是谁要玩具,是老师还是谁。

通过教师的询问,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语言表达的不清楚。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我要玩具。”这样的话语。最后,教师才将玩具交给幼儿,同时告诉幼儿只有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别人才能听懂,才能获得玩具。

通过教师逐步地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逐步提高,并且能够产生相应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吐字之前进行思考,进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不可缺失的重要能力。教师和家长必须抓住幼儿这个关键时期,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在学习、娱乐中多说、多思考,通过不断的口语表达来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教师也必须逐步规范幼儿的语言表达,逐步更正幼儿的语言表达错误,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策略培训;自主学习

外语学习早已成为贯穿国内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国家对此投入是巨大的,但却收效甚微。造成这一局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与学习者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我们一直很重视探讨语言教师如何传授知识,但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如何内化语言也是我们语言教师所要关注的东西。因为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综合的过程,也是学习策略的操作过程。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变量,它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起着相关作用。

因而,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提高讲授水平,更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培训和指导。

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目的

Faech和Kasper(1985)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了解内容”,由内化的第二语言规则和熟记的语言结构组成;程序性知识是“了解怎样(掌握内容)”,由学习者为了习得和使用第二语言加工材料时所运用的策略和技巧组成。wenden(1987)指出,“学习者策略是学习者自主的关键,而语言训练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应该是促进学习者自主”。概括地说,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此外,具备“如何学习的能力”能促进语言学习技能和使用技能的提高。

二、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主要模式

oxford等人(1990)根据多年的外语教学经验设计出一套外语策略训练模式。该模式包括7个步骤:(1)让没有经过策略训练的学习者完成一项语言任务;(2)组织学习者讨论他们是如何完成语言任务的,对他们提出的有用策略给予表扬,让他们回忆自己选择的策略是怎样促进学习过程的;(3)向学习者建议并示范其他有用的策略,说明使用这此策略的理由,鼓励他们大胆地加以使用,从中获益,并要求他们指出自己日前尚未使用的策略,考虑如何在学习使用它们;(4)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时问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练习新策略;(5)给学习者示范策略是如何应用于其他学习任务的;(6)为学习者提供新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策略来完成这此任务:(7)帮助学习者了解如何评估自己使用策略的结果,如何评定自己在实现学习者自主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教师在采用这种模式时,可以有三种做法:一是先学习固定的课程教材,然后决定在适当的地方插入适当的策略;二是先选择学生想重点学习的策略,然后围绕这此策略设计一系列的语言学习活动;三是在任何适当的时候将策略插入某一堂教学课(Cohen)在该模式训练中,教师只明确地讲解若干重点策略,其它策略则以隐含的力式嵌入语言任务中,不论课本中是否有策略内容,教师总是把策略训练融入日常的语言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该模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效的学习力法,了解如何促进对目的语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如何在课后独立地学习并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三、实施培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纠正错误观念

首先,英语学习策略不是灵丹妙药。它能帮助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但不能替代英语学习本身。外语学习本身需要花时间、下苦功。即便掌握了学习策略,它也改变不了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本质,苦功加策略才能保证成功。其次,学习成功者使用的策略不是永远都成功的。策略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变。如果我们认不清策略的本质,把所谓的“好策略”不加区别,向所有的学习者“推销”,其成效自然不理想。第三,策略培训的种类和频率不是多多益善。学习策略的种类多少,使用频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任务的难度有关系。此外,有些策略是双刃剑,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以“我要学”为前提

策略训练必须以“我要学外语”为前提,其次才是学习策略。学生原本就不喜欢学外语,怎么会愿息花费时间学习策略呢?因此设计策略训练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然后才是激发他们学习策略的强烈欲望。缺乏这两方面的动机,再完美的策略训练课程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成效。

3)从“管理策略训练入手”

策略训练要从“管理策略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为目标。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的策略多种多样,严格说来没有穷尽。即便研究者一有可能把所有的策略都罗列出来,我们也不可能把时间都花在学习策略上。从管理策略入手,把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将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

教师可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教材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策略入手,围绕具体策略设计课堂活动;另外也可以把策略适当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以帮助学生运用策略。

四结束语

外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证明,策略培训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素质,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精神的。但是,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来自西方学者对二语学习者的研究,因而,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切忌盲目照搬,必需针对中国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环境、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水平等因素,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只有因地制宜,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l]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88.

[2]oxfordRL.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m].Heinlepublishers,1990.

[3]谭晓英魏立明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J]外语界,2002(6)

[4]宋静芳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渗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5]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语言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文化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和文化是一同产生和发展的,每一门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所以,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而且应该清楚地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生活、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1]。

(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重视通用语言英语的地位,熟练地掌握英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避免交往中的文化冲突,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深化和发展的前提。当前,在语言学习中,许多学生没有注意场合的变化,生搬硬套地使用所学的词汇,或者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容易在交际时产生误会。因此,理解英语文化,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是实施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加入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习俗,掌握英美语言表达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2]。

二、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合理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虽然许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害怕英语文化会给汉语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往往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所以,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客观地认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必要的素材,以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另外,在开展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语文化的冲击,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选取合理的文化教育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选取合理的文化教育教材,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选取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英语文化教育教材,以确保文化知识的先进性。同时,在使用教材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固有的缺陷,恰当地指导学生的语法,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3]。

(三)采用科学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英语语言教学需要天然的语言环境,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运用环境,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美原版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音像、幻灯片等,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英美文化知识,避免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差异。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校园“英语角”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锻炼机会,拓宽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确保教学的有效[4]。

三、总结

总而言之,英语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掌握英语语言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文化教育的地位,适当地传授交际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知识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5(04):68-70.

[2]邢曼B.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3):75-76.

语言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英语作为我国国家的第二语言,一直在我国教育阶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加入wto,无论是在英语学习方面,还是在我们平日的日常语言交流方面,英语的地位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且变得日益重要。

1、学校英语教学语言的现状

英语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学语言的质量被列为衡量英语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即用英语教英语已逐渐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共识。目前主要出现的情况有基本使用汉语教学、仅使用课堂英语、全部用英语三种情况。

2、高校英语教学的语言运用策略

高校英语课程对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提出了基础阶段的具体要求。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英语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总依据。教材是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时的主要依据。高校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强调大量的语言实践。教师如不能认识到这个转变,就不能适应高校的教学。英语教学语言必须紧扣教材,适当使用。

2.1英语教学语言要适应课堂教学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

高校教材要求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在复习时是记忆激活者,在呈现新内容时是示范者,在操练时是组织者/指挥者,在学生自己练习时是管理者,在巩固环节时是帮助者,在五个不同环节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英语教学语言要适应课堂教学环节的需要、适应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既要顾及实际情况,又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应避免使用过难的单词和过于复杂的话语结构。在课堂上同学们听不懂、听不进讲解是教学的一大失误。教学语言应在学生的语言水平能接受的前提下,逐渐增加难度,内容,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

2.2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打通英语应用的关键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和应用是进行英语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就要在学生上下功夫,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之外,学生要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巩固对英语的兴趣,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英语语言的培养,例如听英语广播等,培养英语的语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英语的应用,通过学习和应用的相互促进作用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在此,我们也呼吁所有的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英语的自主学习和应用,不断推动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和英语应用目标的实现。

2.3在使用英语教学语言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英语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而照本宣科,那仅仅是“教死书”,最多是展示了自己的英语基本功而已,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什么益处。学生在听了教师一次次“天书”后,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表述,教师就应该考虑选择学生较为容易和理解表达方式;如果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教师的一般教学语言,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难一些的教学语言。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2.4教师应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面向不同学生的英语教学语言应该是不同的。“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主体,英语课堂教学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教师在备好一个课时后,在各班教学时简单“拷贝”。这种“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态度与方式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在完成一节课教学后,应该回忆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表现,想一想学生掌握了那些内容,是否理解了教师的要求,有那些未预料的事发生了。下节课的讲义就该仔细推敲、修改。这种长期坚持的教学反思不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理念。不同的、生动的、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英语教学语言必将引领学生进人英语学习的新天地。

2.5在教学上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尽量达到应用型教学人才的目标

在平常的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要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式诸如采用多媒体等等。另外,对于一些非专业英语教育应该采用更为通俗和容易理解的英语表达技巧和英语语法,不要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

3、结束语

英语作为我们学习学科的重要一项。在我们学习的任何阶段都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比例。本文只是较粗略地探讨了一些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现状和所需采取的策略。因此,希望本文在对研究高校英语教学语言运用方面的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少彪.英语教学语言运用策略初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84-85.

[2]刘慧青.高职英语教学语言运用的基本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05):127-129.

语言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磨蚀;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英语之后由于很少使用或是完全不用英语,而使得英语能力退化,出现了严重的语言磨蚀现象。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和必然结果,对英语的教与学有着重要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时应结合语言磨蚀的相关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调整现有的教学策略,进而帮助学生最大程度降低语言磨蚀对其英语能力的负面影响,保留其英语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延续性和终身性。

一、语言磨蚀的概念

语言磨蚀(Languageattrition)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其他外语之后,由于某种原因减少甚至停止使用这种语言而带来的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和知识的减退、削弱,甚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磨蚀产生的因素

语言磨蚀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以来,一直沿着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受蚀语言成分分析和语言磨蚀的机制等三条主线展开。国内有关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以倪传斌、延俊荣对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等七大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体会,我们对影响高职英语教学的语言磨蚀的因素略作粗浅的分析。

1.磨蚀前英语水平

磨蚀前英语水平是影响英语磨蚀的关键性因素。语言磨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生磨蚀前的英语水平与磨蚀量和速度成反比。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英语输入相对匮乏,只在英语课上才能接触到英语,课后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接触英语的机会又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期间输入量不足,难达到“关键阈值”水平,学到的英语就很容易受到磨蚀。

2.英语习得方式

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侧重点和强度对学生的英语磨蚀有一定的影响。多年来,高职英语教学一直实行教师讲、学生听、大班上课、传统的单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词汇基础、技巧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在读写中,句法结构作为语言的核心,一旦被领会,将是最稳定的语言能力,较少被磨蚀。语言磨蚀主要发生在词汇方面,因为它是语言最简方案中语言变体的唯一来源。

3.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影响语言磨蚀的重要能动性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动机和正面的语言态度均可有效地防止语言磨蚀。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以学习英语只为了应付考试、对专业的学习帮助不大、以后不会用到等为理由对英语持消极的学习态度,有些则是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却因为基础差、学不会而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这些负面的态度都导致了语言磨蚀现象的产生。

4.语言使用环境的缺少

英语使用的频率对学生英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虽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学生来说,只在大一、大二英语课上学习英语,此外没有使用的语言环境,经过两年甚至三年的荒废,学生的英语能力退步很快,到毕业或真正应用时已所剩无几,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

三、语言磨蚀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的启示

1.对教学模式的启示

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以此作为选择教学模式的依据,并侧重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训。在强化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应尤其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比形态、句法规则系统或音位更易于受到磨蚀,因此在教学中对使用频度低、标记性大的词汇应重点讲授,而且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词汇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在教学时,还可创造更多的语言提取提示,如就某一话题展开相关链接;记忆词汇时采用串式记忆法;采用多媒介教学,从听、说、读、写各角度增强学生记忆,以减少语言磨蚀。

2.勤练习英语,避免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磨蚀

汉语教学环境下存在着多种加速语言磨蚀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汉语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大量符合实际水平的英语语言输入,创造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加大学习强度,以便让他们从中感知语言规律,从而“熟能生巧”,提高语言水平,降低和避免语言磨蚀的程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因素

积极的学习动机对语言磨蚀有抑制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练习,从而避免语言磨蚀的发生。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原因之一,开展形式各异的英语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英语文化,唤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正视英语学习,克服紧张焦虑,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状态,最终转变成学习的动力,能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其习得的英语更耐磨蚀。

4.优化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而现代的教育要求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与目的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除了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等。

参考文献:

[1]何婧媛.汉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耗损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

[3]倪传斌,严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6(1).

[4]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

语言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原则;具体方法

一、《指南》中关于幼儿语言教学的相关解读

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抓住幼儿的特点和对语言的敏感性特征进行语言训练,将会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指南》就对幼儿语言教学提出了两个主要目标:即口头语言目标和书面语言目标。前者要求幼儿必须养成认真聆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必须具备能够听懂日常用语的能力,必须养成说文明语言的习惯。后者要求幼儿必须具备书面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要让幼儿对故事保持很高的热情,让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图画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欲望。

1.《指南》关于幼儿必须具备的口头语言目标的要求

《指南》指出,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指南》同时指出,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它是在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能够不断倾听和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要给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去说,让幼儿能够和同伴或者成人之间进行交流,并得到相应的回应。要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语言运用机会和不同的运用情境,让幼儿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语言。

2.《指南》关于幼儿必须具备的书面语言的要求

《指南》对儿童的早期阅读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3-6岁是幼儿养成早期阅读习惯,培养他们书面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为此,《指南》提出了两个具体的目标:(1)要求教师要让幼儿养成每天进行阅读的习惯,要给幼儿提供读书时间,让他们每天都能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并要善于引导幼儿编述故事,让幼儿更深刻的理解书面语言的含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阅读动机。(2)要让幼儿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图画、儿歌或者故事的理解能力。要让幼儿能够根据图画信息描述图画内容,连贯地讲述童话故事,要让幼儿具备一定的故事理解能力,能够跟随故事情节的波动产生相应的情绪,并能根据故事内容猜想故事的下一步发展,能够续编故事。有的幼儿在故事阅读中会觉得故事结局不好,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改编,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对语言的敏感度。可以每周举行“讲故事大赛”,给每个幼儿展示的舞台,让幼儿将自己看过的、听到的故事讲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可以自编故事,并配上插图或者在家长的辅助下配上音乐,也可以自编舞蹈。

二、《指南》指导下幼儿语言教学的原则

1.幼儿语言教学的适宜性原则

所谓适宜性指的是要尊重幼儿的语言特点,采用适合幼儿学习的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幼儿的语言运用多是通过和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指南》,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有效区域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语言教学。所采用的语言教学方法应该是符合3-6岁儿童特点的,不能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幼儿语言教学的差异性原则

不同的幼儿其语言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在语言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你喜欢哪个季节》的谈话活动中,对语言能力较低的幼儿,教师要让他们懂得交谈,懂得在教师提问时进行回应,懂得与教师进行互动;对语言能力中等的幼儿,则让他们自主表达喜欢的季节,当他们回答卡壳时,教师适时给予一定引导;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说出喜欢季节的同时,对所描述季节所独有的景物等进行描述。

3.幼儿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原则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对一切有趣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指南》也充分指出了这一点,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要给幼儿创造游戏化和生活化等情境,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部分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语言交流障碍,他们不喜欢与同伴交流,而是喜欢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墙壁、文具、玩具等讲话,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所以,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教具和手段,丰富语言教学的形式,让幼儿对语言产生热情,继而让他们对幼儿学习充满兴趣。

三、《指南》指导下幼儿语言教学的具体方法

1.引导幼儿“会听”,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幼儿感受和接触世界极为关键的一步,更是幼儿语言教学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指南》中也指出了幼儿倾听的目标,即要能够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讲话、能够听得懂普通话和日常用语、喜欢听故事。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要让学生具备几项具体的倾听技能。①培养学生的集中倾听技能。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很多幼儿都不能保持全神贯注的听讲,要么抓耳挠腮、要么不停地做一些诸如接头接耳和玩手指之类的小动作。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专注倾听技能,要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能够投入到听讲中,并能紧跟教师的节奏。②培养幼儿的辨别性倾听技能。幼儿不但要能够专注听,还要会听,能够从听到的内容辨别说话人的性别、说话人的年龄等基本特征、辨别各种声音都是从哪些器管发出的。③培养幼儿的理解性倾听能力。要让幼儿能够从讲述的内容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能够自动联系讲述内容,并能根据倾听内容完成相应指令等。

(2)教师要营造有助于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环境。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往往取决于语言的内容,如果教师想通过生硬的讲述方式来达到让幼儿倾听的目的,往往很难达到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倾听环境。比如,可以采用传话游戏,来吸引幼儿注意力,教师说一句“今天天气晴转多云”,然后让幼儿采用“默传”方式一个一个传递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会集中,会努力倾听上一个传话者的内容。还可以采用快速抢答的方式让幼儿集中倾听,教师要多提一些幼儿感兴趣、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提高他们倾听的积极性。

2.给幼儿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说的动机和欲望

《指南》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去多说、多运用语言,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那么必然会限制幼儿的语言表达。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只有让幼儿多说,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对胆大、爱说的幼儿要给其表现机会,让其多说,对胆小、内向的幼儿,要善于用爱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对这部分幼儿,教师要和声细语,要经常询问这些幼儿的意愿,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耐心引导他们去表达,不能大声呵斥,强制他们表达;要让他们感受到交流环境的自由性,激发他们心底的表达欲望。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幼儿在表达中出错,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艺术,不能打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他们树立“说错不可怕”的观念。要多对幼儿说:“你真棒”“你真勇敢”。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去表达,他们的表现欲才会被激发。

3.多种方式引导,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说是语言能力的关键,如果幼儿不愿意说,不会说,那么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之后,要进一步强化幼儿说的能力。《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能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巧用游戏,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很多时候幼儿不愿意表达,并不是他们有语言表达障碍,而是因为他们对要表达或者描述的事物不感兴趣。在幼儿语言教学时,教师通常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一些读物等,但由于这些读本内容的枯燥性,幼儿往往没有阅读兴趣,因此,不愿意多说。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善于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产生说的冲动和欲望。比如,在3~4岁儿童语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语言教学融入模仿游戏和听说游戏中。比如,可以设置“我学唐老鸭说话”游戏,给学生播放一小段唐老鸭说话影像,并让幼儿去模仿,也可以设置“我说你学”游戏,教师说一句,让幼儿模仿教师语气,重复教师所说的话,不同的幼儿会找到自己的模仿方向,而且幼儿天生的爱模仿心理会促使他们去学习。这种语言学习既简单又具趣味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对4~6岁的幼儿,则可以设置一些表演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深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比如,可以设置“老虎请客”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游戏中不同的动物,并了解在这个游戏场景中不同动物的对白,然后让幼儿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扮演,并说对白。在这种游戏表演中,幼儿会主动感受不同语气和语调的作用,会尝试利用语气来表达扮演对象高兴或悲伤的心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非常有益。

(2)合理提问,诱导幼儿应答。《指南》明确指出教师要和幼儿之间进行互动,而提问是互动和培养幼儿表达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比如,提问的句式不能过长,要让幼儿听得懂,才能进行互动回答;提问的内容不能太开放,让幼儿摸不着头脑,无从答起;提问不能太随意,要循序渐进,体现提问的层次性,给幼儿过渡思考的时间。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问要考虑到幼儿的认知能力,要保证问题难易适中,适合幼儿应答。

4.安排语言活动,培养幼儿语用能力

(1)安排“介绍会”,让幼儿说想说的话。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兴奋,侃侃而谈。教师要善于抓幼儿的这些兴奋点,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比如,可以让幼儿进行“家庭成员介绍会”,让幼儿说一说他们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工作、年龄等,幼儿对这些成员是极为熟悉的,他们能很轻松地完成介绍任务;可以让幼儿进行“最喜欢的动物介绍会”,让幼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习性,介绍它们的颜色等;可以让幼儿进行“最喜欢的衣服介绍会”,让他们说一说最喜欢穿的衣服,介绍衣服的颜色、特点等。通过这种介绍,实际上就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2)安排唱儿歌、讲故事活动,让幼儿有目标地说。幼儿时期会接触到大量的儿歌,但是有的幼儿往往会记错歌词,或者在演唱过程中无法准确地发言,这与语言运用能力不高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可以安排适量的唱儿歌比赛活动,让幼儿演唱自己喜欢的儿歌,并对他们演唱中的发音、咬字等进行评价,更正他们咬字、发音等存在的错误,让幼儿正确发音。《指南》指出:听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不但要多给幼儿讲故事,还要让他们多讲故事,让他们复述故事内容、故事主人公、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语用能力,让他们用普通话讲故事,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3)安排实践操作活动,发展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实际的操作情境中去,让幼儿置身于相应的场景,并让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沟通。比如,组织幼儿到超市买东西,给他们交代要买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购物。让他们自己去询问想购买的东西在什么地方,需要多少钱购买。通过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增加他们的语言素材,挖掘他们的语言潜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注重早期阅读,强化幼儿语言积累

幼儿的语言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为了提高幼儿的积累量,教师要多安排阅读活动。《指南》明确指出:要多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指南》还建议给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图画书。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选择合适的图书,要选择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富有一定哲理、能够实现益智启智的图书。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大卫不可以》等图书。让幼儿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作为幼儿必备的一项技能,是幼儿教育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为了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必须要鼓励幼儿多听、多做,必须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必须要紧紧围绕《指南》的相关要求,贯彻《指南》中的相关精神,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2012(02).

[2]周丹.关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1).

[3]蒋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语言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品味;思考;积累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味。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有时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篇课文的立意、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加深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可引入《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章法,并思考为何有不同写法。《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石潭记》在精巧的语言艺术中呈现自然之美,融入作者身世遭遇、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正”中有“奇”,严谨而富有变化,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为学生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解释为“下垂”还是“连缀”查字典后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义,而《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的他们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课后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注重积累,学会归纳

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建立“古文知识仓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时,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学生回忆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意义是否一样。《醉翁亭记》里“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是“散开”之意。“《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是‘打开’的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对这个“开”字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好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5-6.

[2]施泽亮.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研究,2007,6.

语言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C语言;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50-02

一、引言

目前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策略方面所做的探索与改革不少,而在教学策略的整体结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内涵研究方面略显不足。目前,在C语言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使用和研究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特性不匹配。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对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考虑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但是在高校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特点、基本操作程序及使用条件了解不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单一性,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脱节。

2.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特性的不匹配。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无法用某一个完全替代另一个。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简单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应所带来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C语言课程的主要特点

C语言课程做为程序设计语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思维上都有其自身特点,分析与把握这些特点是教学策略优化设计的基础。

1.程序结构类型和概念多。C语言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其描述和作用特点分为多种类型,而且涉及到的概念众多,包含大量的定义、语法、概念、语句,每一章都是以某种程序结构和相应语法规则为主线来进行描述。

2.操作应用性强,思维转换要求高。要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个目标,就不能仅局限于单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是要注重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中引导学生从自然思维考虑问题转换为从计算机思维考虑问题,也就是要按照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式去考虑问题的求解,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构建出相应程序等的能力。

三、C语言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策略设计宗旨。教学策略优化设计的宗旨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四个教学活动的构成要件,进行科学的选择与组合而构建起“立体式教学策略”。其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如何相匹配是教学策略能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如何相匹配是能否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2.立体式教学策略设计基础。立体式教学策略设计首先要完成以下两项基础工作。

(1)教学内容属性分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属性有清晰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和了解教学内容的分类,对于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与生成知识和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的分类属性:C语言的教学内容可以归纳为为概念型、原理型、描述型、推导型、类比型、操作型等类型。比如,概念型是指反应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符号;操作型是指关于如何做事、如何完成一项工作的知识,通常为一系列动作、行为程序,或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等。例如,概念型:反应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符号,如函数定义、函数的分类。操作型:是关于如何做事、如何完成一项工作的知识,通常为一系列动作、行为程序,或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如函数调用。推导型:是由某些已知因素依据定理、公理等逐步推到获得结论的知识,如函数嵌套调用。策略型:为有效的实施战略或更好地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取的特殊措施。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特征分析。结合教学内容的属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就会显示不同的效果。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作用与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特征进行了分型和归类。①教学方法分类。教学方法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主导类、主体类和双主兼容类,进一步细分又有概念获得式、探究式、抛锚式、范例式、自学-辅导式、自主学习式等等。②教学手段分类。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传统的口述+黑板的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使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每个知识点,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

3.立体式教学策略设计步骤。分两步对教学策略的教学要件进行组合,设计C语言课程的立体式教学策略。①建立教学要件标识表。建立教学方法特征标识表。建立教学手段特征标识表。建立教学内容特征标识表。②建立组合匹配关系。针对教学要件确定如下组合原则:对于概念型等的易于发挥教师主动施教作用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实施传递―接受式、概念获得式等教学方法。对于操作型等的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探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对于研究型的教学内容,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基础上,采用探究式或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探究式、自学―辅导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能力,更多采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手段,如图形、动画、链接等。③设计C语言课程立体式教学策略。C语言课程立体式教学策略的设计结构举例如下:a内容属性为事实型,知识点如什么是函数、指针变量的含义,教学方法可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手段使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内容属性为概念型,知识点如输入输出函数、选择结构定义、循环结构定义、函数的定义、初始化及指针的运算、一维、二维数组的基本概念等,教学方法可采用概念获得式、抛锚式式范例式等,教学手段使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B内容属性为操作型,知识点如输入输出函数、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函数的调用及参数的传递方式、函数语法规则,指针的运算、指针与变量的关系、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教学方法采用抛锚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网络资源。④制定教学策略课堂实施方案。在C语言立体式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的每个章节教学内容,即可制定出立体式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与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四、结束语

立体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与使用,通过解决以下三个具体教学问题,提高了C语言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1.强化了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立体式教学策略兼具稳定操作性和动态层次性,既科学规范了课堂教学活动,也提供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弹性空间,克服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强化了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2.保证了教学方法使用的针对性。依据教学内容的属性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组织形式变“线性式教学设计”为“拓扑式教学设计”,克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单一性,保证了教学方法使用的针对性。

3.提升了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属性特点,参考教学方法的运行程式,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接触面、参与性等因素,通过教学要件的恰当组合,克服了多媒体课件的“简单演示化”、“照搬书本化”等缺点,提升了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敏,郑盛娜.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策略设计[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吴文胜,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9).

[3]斯彩英.浅谈多媒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4,(09).

语言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无声语言;策略

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有辅助表达、取代、补充说明、加强和渲染、双向信息交流作用。然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有声语言轻视无声语言的现象。语文教学中无声语言运用存在使用混乱、过于频繁、不够高雅的问题。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无声语言,应自然、得体、恰到好处;注意无声语言的组合运用;与有声语言、交流情境、表达思想协调一致。

语言是人们运用语音,按着一定规则表达思想的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之间用来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然而,历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都只重视有声语言的研究,对无声语言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力从无声语言的角度,反映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分类和运用。

1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辅助表达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声语言通过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辅助有声语言将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赞扬时,不但口出赞词,而且面带微笑,表示由衷的高兴和敬佩,使学生感觉你的赞誉是真诚的。

1.2取代语言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可以取代有声语言表达有声语言所不能表达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些轻微的肢体变化将自己内在的真实思想和情绪表露出来。如对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教师通常用扬眉、逼视、撇嘴等无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和制止行为。教师也用无声语言直接取代有声语言来表达意境,如将食指放在唇前示意“不要喧哗”;用左手食指顶住右手手掌并举过胸前,示意暂停等。

1.3补充说明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无声语言可以对有声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如运用手掌、手指和手臂的动作来辅助表达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形状等,使有声语言表达的信息更加完整、形象和具体。

1.4加强和渲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的巧妙运用对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具有加强和渲染作用。如教师通过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来强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肯定时伴随的点头和否定时伴随的摇头;举起拳头表示坚定的决心、挥动手臂表现自信等,这些无声语言的运用使得有声语言的信息表达更明确,并使其情绪、观点、意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5双向信息交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运用动作、表情、神态等无声语言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一方面教师通过声音和语速的变化、身体态势和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的运用,把教学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教学信息反应的灵敏程度、接受信息时的表情神态变化将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态变化传递新的信息……在如此循环往复的双向信息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

2语文教学中无声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据观察,从当前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多处于自然形态,问题较多,直接影响到知识信息的传递效果。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弊病:

2.1使用混乱

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无声语言。比如,有的教师讲课时,爱习惯地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这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讲课时还习惯地将两眼望着天花板,或者一边讲课一边眺望窗外,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等;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在批改作业时,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与学生谈话,眼睛根本不与学生对视,造成了对学生的一种轻视态度,使得学生对与老师所讲的难以接受和信任。这些无声语言不仅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相反对知识信息的传达起着阻碍作用。

2.2过于频繁

无声语言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只是有声语言的补充,是为了讲课的需要而设计的。如果使用得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就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的反馈,也有些喧宾夺主了。

2.3不够高雅

即无声语言的设计和使用粗俗,缺乏高雅沉稳之感,难登大雅之堂。学生经常会把老师当作自己模仿的对象,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运用无声语言的时候,也要经过精心的考虑,合理地设计,自觉地提高自己无声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无声语言的潜能,使其在课堂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3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无声语言的策略

3.1自然、得体、恰到好处

无声语言的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增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无声语言的运用要自然得体、恰到好处,切不可故意做作。

3.2注意无声语言的组合运用。

无声语言的组合运用会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与学生沟通时,总是轻轻地把座椅向他们移近些(界域语),身体略向前倾斜(体态语),带着机智友善的微笑(表情语),谈话时目光总是亲切地注视对方(眼神语)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诚恳、亲切与友善。

3.3与有声语言、交流情境、表达思想协调一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或两眼望着天花板,或一边讲课一边眺望窗外等诸如此类的无声语言混乱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缺乏信任。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频繁使用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也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或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

无声的语言,饱含着师生间的默契。作为教师要尽量避免粗俗教育。无声语言的使用粗俗,缺乏优美之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尊崇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提高自我无声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无声语言的潜能,运用无声语言表现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力量。经过精心考虑、合理设计,充分发挥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时候往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让无声的语言增进师生间的默契,让教育的功能隐蔽在师生友好的和谐关系中。

语言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作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言文学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努力执行教学规划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从现行的初中教学内容来看,汉语言文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类学科,不仅代表着传统华夏文明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民族理念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不同时代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积累和精神文明掌握情况,它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初中生的德育、智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价值不只是打造可以衡量的经济关系,还有营造用数字无法衡量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工具和实用理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应该用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到,社会以及生活对汉语言文学的特定需求。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尊重、积累与互动

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在尊重学生性格、思维方式的同时,达到协助与促进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协助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给予对应的学习方法与知

识。促进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上面,通过有想象、有情感的引导,让教学更具有深度。

语言作为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进入对应的活动。从人类交际来看,语文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并且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让自身语言得到不断发展。因此,积累、丰富语言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保障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从积累开始,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汇等。在对语言形式进行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背诵一些典型的段落、短语,更要熟记顶针、排比、转折、总分以及递进结构。在语言范例积累中,需要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文以及名著戏曲等。在语言形象积累中,主要针对典故、意象以及典型人物。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拥有良好的思想凭借,更加正确地阐述材料。

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与互动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在语言文字熏陶中,汉语言更加注重意象、神韵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指导中,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语言,不能用纯理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在情感熏陶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摸索,并且不断渗透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心领神会的教学目标。

2.注重选择、拓展与整合

自新课改以来,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不管是虚拟的、现实的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不断营造出更加宽广的港湾,让学生在生活这片海洋中自由流淌,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教学应该主动打破时空局限,在空间与时间上,将未来、现在、历史融入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未来融入现在,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动态,为发展打开更加宽阔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信息无限和选择有限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加全方位的知识。但是对于具体某次来说,没有是特定限制,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放到教学工作中去,所有还是必须处理好教学典型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快速明白主题,又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3.注重护航、牵引和调控

在现代初中汉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寻、创造,让语文价值放在对人的关怀以及创造中。通过推动师生对话过程,对相关话题进行正确的调控和生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教案,从而让教学进入机械化、僵化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调控,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出发,让教学工作更具有特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将其贯彻到各个教学细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学习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