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休假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45

社区休假制度篇1

关键词:带薪休假;扩大消费;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并从2008年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并推动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再一次提出:落实带薪休假政策,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已经迎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旅游形式已经不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唯一选择,自由行、自驾游、家庭游等新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了常态,国民旅游的休闲意识和旅行消费习惯有了新的提升,但目前假期少而散的现状制约着旅游消费的发展。若能合力推进、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广大群众既可以选择错峰出游降低旅游费用,也可以存在多种选择,深入体验旅游文化,与此同时,对于促进旅游和消费的稳步发展,也大有裨益。但从各地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

二、带薪休假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带薪休假制度在不同单位落实情况“旱涝不均”

从我国实施带薪休假制度以来,各地的落实情况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总体反映来看,该制度的实施还存在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自《条例》实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基本能享受带薪年休假,或能享受到未休年假工资补偿。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几近为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盲区,多数员工无法享受带薪休假待遇。部分行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现象突出,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带薪休假制度基本难以落实。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仅约50%,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落实情况更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3913人的调查结果显示,74.3%的人认为私企带薪休假实行情况最差,其次为个体工商户。

(二)部分职工“不敢休假”,带薪休假变为“纸上福利”

不同单位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时差别较大,有的单位工作繁忙,竞争压力大,部分员工尽管内心渴求带薪休假,在行动上却做出逆向选择。原因之一是员工更愿意以工作换取收入,而非以收入换取休假;另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员工除了有平时工作量大担心休假导致工作积压,更担心休假影响个人工作业绩连续积累及由此引致的晋升机会,只好“主动”放弃休假。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担心休假影响前途”,42.4%的职工会选择“不休或不休完带薪假”。

(三)节假日安排不合理,难以激发假日消费需求

现阶段我国假日、休假安排不尽合理,造成了假日旅游休闲“扎堆”现象。一方面“黄金周”、“小长假”到处人满为患,景区、高速公路和机场航班甚至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拥堵,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感受,降低了出游热情和假日消费需求,制约了旅游消费升级。同时,多数景区存在季节性、结构性和地域性旅游资源不均衡的矛盾,非假日时段游客稀少,造成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为落实带薪休假政策,部分单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假期出游消费休闲的积极性。

三、落实好带薪休假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带薪休假常态化

在现如今高速运转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承受着各种压力,适当的休息不仅对工作没有损害,反而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尽快出台带薪休假实施细则,要求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带头落实带薪休假,让休假成为常态,不休假成为特例。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带薪休假的制度,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行政机关也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私企都会起到了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可以探索将带薪休假执行情况与单位考核、评优工作挂钩,加强宣传与监察力度,督促各级各类企业按照法律规定要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不能仅靠“领导带头”,只有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建立常态机制,才能让带薪休假制度落地生根。

(二)探索带薪休假区域联动机制

建议各地采取个人按需休假时间段和集中休假时间段相结合的方式,上下半年各选一个月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建议休假时间段,并积极探索带薪休假区域联动机制。鼓励各省(区、市)之间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各省区错峰休假,同时鼓励员工带薪休假与“小长假”、“周六日”、“民族节日”等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质量、有特色,对周边省区有吸引力的短线休闲项目与长线精品旅游项目;采取减免景区门票、高速公路通行费、特定物品购物补贴等方式,鼓励旅游消费。既可以缓解景区、酒店和交通压力,又可以挖掘旅游消费新热点,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加强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在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各地也要抓好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各省区旅游品牌提炼和品牌传播运作能力,完善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结合旅游宣传活动,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社会人文内涵,开发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受广大群众欢迎和热议的旅游现象深入研究,深层次开发客源市场。将各个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打磨成靓丽的“珍珠”,利用“黄金周”、“小长假”、“周末游”等“金线”将各个小景点串联起来,采用互联网思维、自媒体社区、体验式消费的“妙手”,将其打造成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消费的“王牌”。

四、结语

休假权是每个劳动者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应当通过落实带薪休假让每一位员工充分感受到职业尊严,不折不扣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亦可提高工作效率。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带薪休假能促成公众均衡的横向流动,对于培养有序消费习惯,实现拉动内需常态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宁立标.论我国带薪休假权保障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2016(02).

[2]刘英团.落实带薪休假要有“硬”措施[J].紫光阁,2015(09).

[3]刘志攀,黑亚青.关于“十三五”期间宁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6(03).

社区休假制度篇2

一、新的休假制度实行,预示着我国公民休闲度假旅游时代已全面到来

一是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有钱,有支付能力。第二是有闲,即有旅游的时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大增加,旅游已成为大家满足了温饱之后的一种新需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化升级。据统计,目前中国主要客源产出地的三大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超过或接近$4000。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

二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度假体系。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它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从节假日的总天数看,全年增加了1天,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旅游队伍中来。

这两条依据充分说明了新的休假制度与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程度的提高基本相适应。这一制度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民的旅游需求,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从“大流量、低效益”向“高流量、高效益”的转变。它标志着一个令人鼓舞的、全面的大众休闲时代已经到来。

二、新的休假制度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者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经过十多年人满为患的黄金周假日旅游的洗礼,特别是近年来出境游的快速发展,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不再以“到此一游”为乐,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

二是出游时间和出游方式渐趋分散化。节假日的调整首先使旅游者在选择出游时间上更具自由度,不再集中于黄金周,增加了五个小长假的释放机会。带薪休假的实行,更能催动常年性的客流;旅游者出游方式上也必然发生改变,不再是传统的由旅行社统一组织的在规定时间、规定线路、规定活动范围内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而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

三是休闲旅游活动形式渐趋个性化、多样化。观光旅游在目前虽然还有较大的市场,但已不再是旅游者的唯一选择。赴异国考察、到城市购物、去乡村采摘、至草原跑马、进森林探幽、涉河流溯源、登高山览胜、下海洋捕鱼、入沙漠越野乃至在室内运动健身、野外徒步、坐在草地上发呆等都已成为广大旅游者的休闲方式。旅游者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根本。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随机性、自主性增强,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一窝蜂”式的跟团旅游减少,传统的产品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

二是对景区而言,虽说新休假制度的实行均衡了淡旺季的客源分布,减轻了重点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但它催生的多样化的旅游休闲消费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将成为新热点。

三是对宾馆酒店而言,新休假制度刺激了自由行和自驾游、家庭游大量增加,也将导致特色化、度假型、经济型宾馆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专业饭店的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饭店必将受到冲击。同时,宾馆酒店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强度也大大增强,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亟需调整。

四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从长远来说,涉及到对旅游发展思路的影响,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从近期来看,主要面临:一是旅游市场动态难以把握。以往每年三个黄金周呈现的旅游高峰,经过这十多年的磨合,如何应对已了然于胸、心中有底。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由于出行时间和方式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分散,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变数,旅游市场更难预测和把握。二是旅游安全监管的压力加大。一方面,“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十一”黄金周由于气候适宜出行,更有可能因游客高度集中形成大的旅游高峰,旅游安全及环境的压力会陡然增大;另一方面,休闲度假方式的多样化,使有吸引力的地方都成为了旅游向往地,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这种没有统一组织、无边无际如脱缰野马般的旅游方式,给我们的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加快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需要思考和把握的几个重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对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新机遇,同时也使我们旅游系统面临新的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当前需要重点思考和把握的有以下几点:

1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适应新的休假制度,用新的视野规划下一轮旅游产业,尤其是休闲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推出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和经营,积极引导和培育我国公民未来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确保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近我省旅游部门与省发改委、浙江大学等部门单位一起,正在着手制定《浙江省公民休闲行动纲要》,计划今年正式出台。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要以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保健康体、温泉养生、邮轮游艇、置业旅游、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都市休闲、小镇休闲、温泉休闲、海洋湖泊休闲、山地休闲、森林休闲、乡村休闲等系列旅游产品。今后几年,我省将重点建设宁波东钱湖、杭州千岛湖等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推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496亿元。

3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

为什么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充满“洋味”的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影响我国,如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等欧美节日在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目中已成为了时尚,而中国几千年来固有的文化却在逐渐淡化。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有效地激发大家的爱乡、爱国热情,积极推进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加强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

4适应新旅游方式的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

社区休假制度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号)和《国家旅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精神,加快我省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和《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批复》(国函〔*〕129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我省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载体。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参加旅游休闲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国民旅游休闲意识,加快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消费习惯。

二、参与主体

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主体是具有我省户籍的居民,以及办理了我省暂住证或居住证的暂住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鼓励根据个人意愿,将带薪年休假分段灵活安排,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

(二)在保证生产、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落实无会旬制度,创造必要条件鼓励和引导居民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国家重要法定节假日前后集中安排休假,形成较长假期的旅游黄金周。

(三)推动建设一批旅游休闲服务社区、旅游休闲小城镇、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城市中央休闲休憩区,推动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品牌价值高、内涵丰富的休闲产业功能集聚区,为居民提供更多旅游休闲场所,营造良好的旅游休闲环境。

(四)创建一批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和示范基地。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等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闲精品线路,构建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五)积极探索推行“国民旅游休闲卡”,持卡人员凭卡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便利服务和价格优惠。

(六)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除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城市休闲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实行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社会开放。

(七)推动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和基地对在校学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低保救助对象、五保户及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给予特别优惠。

(八)各级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和黄金周等法定假日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

(九)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相关费用可按有关规定列支。

(十)鼓励开发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专线,增设行政区域内的旅游专线,推进实施公交低票价制度。

(十一)深化与港澳地区的旅游合作,做好“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不断优化交通、安全和通关环境,推动三地旅游服务便利化对接。

(十二)鼓励和支持珠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大试验探索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全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三)各地要引导和鼓励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单位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十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加大对旅游休闲项目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信贷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扩大对旅游休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十五)充分发挥旅游扶贫资金等财政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开发和完善一批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十六)鼓励资源互补性强的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广东人游广东。粤游粤精彩”等省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广东旅游市场发展。

(*)建立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旅游企业为主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急需的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十八)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城乡建设规划。

四、工作要求

(一)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调研,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操作办法,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督导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

(二)各单位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应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干部职工的年度休假信息和休假安排;在弹性安排休假时间的同时,要统筹安排生产或工作任务,做到工作和休假两不误,确保公众办事窗口正常运作。

(三)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扶持旅游企业开发适合居民旅游休闲的产品和线路。

(四)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推广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深入开展。

(五)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大力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变相公款旅游等违规行为,严禁变相向学生乱摊派,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健康有序开展。

(六)各地、各有关单位在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制订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指引,加强应急准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休闲环境。

五、组织领导

社区休假制度篇4

休闲与度假(takeaholida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休即休憩,闲即闲暇时间。度假是一种相对于消极休闲方式——日常生理休息的一种积极休闲方式。积极的休闲方式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意在探讨由积极休闲方式所引发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趋势。

一、休闲度假的特点

与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闲度假具有自己的特点:

1.修身养性

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因此,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日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日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2.目的地重复

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一个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为度假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会拥有一批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这一群体越庞大,度假地服务的针对性就越强,针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重复地到达同一目的地这一特点意味着度假目的地在经营方面须培育和保护游客的忠诚度,努力争取每一个“头回客”,使其变为“回头客”,促进游客对该度假区的品牌忠诚度,成为该度假区的终生客人。

3.消费能级高

从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便应运而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味提升,休闲度假旅游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渐兴起,这种情形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消费能级的增高,且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会产生重复消费,是很值得开发的市场。

4.一地停留时间长

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重要区别,在于度假旅游对目的地的指向比较集中。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价值心态不同,休闲度假者则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目前国内虽然仍以观光旅游为市场主体,但观光向休闲度假过渡的现象已经出现,休闲游的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例如以前游客到海南岛,主要是观赏椰风、海韵景观,现在逐步转变为投身于椰风、海韵的情境中,并获得放松身心的享受。

5.要求交通便捷

与观光游更加关注经济成本相对比,休闲度假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因为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因此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一般追求“点对点”的直接交通方式。如西班牙之所以成为欧洲首选的度假地,除了阳光、沙滩营销出色以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6.自助、半自助方式和以亲友为单位出游方式居多

和观光旅游的组团出行不同,休闲度假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仅通过旅行社安排机票、酒店)。在出游单位上,家庭朋友出游的比例明显增高。散客与家庭式的旅游在国际上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目前在中国也逐步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这就对现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层次丰富

度假游客群体的产生是在观光客群体中逐渐成熟转变的,度假游客旅游消费的进一步成熟会产生更高的文化需求,这是因为游客的体验已经不仅是到森林度假区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去温泉度假区洗温泉浴,而是更加追求度假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因此,如果度假地经营能够在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要求,度假地的度假文化就会逐步成熟,就会成为巩固度假客对目的地忠诚度的驱动力。二、我国休闲业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7,9-11]。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之都”,甚至提出“休闲也是生产力”的论断。目前我国休闲产业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发展休闲旅游还存在着很多制约。例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也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富裕与非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来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消费,同样是促进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途径。当然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三、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异质化分析

可以看到,我国的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不够成熟;但也可以发现,休闲度假产业与一般的旅游产业的差异已经逐步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起始点不同

观光旅客的目的在于观光、观赏,感官上的刺激、冲击和震撼是诉求的核心,是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作为旅游的基本保障。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但是,休闲度假业不再仅仅围绕六要素展开,而是在此基础上围绕游客的高层次需求和产业的深度发展展开的,因此休闲度假产业更加重视产品策划、信息交换、资本运作、品牌营销、文化认同、环境优化等环节。

2.展开模式不同

观光旅游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展开的,旅游服务的保障系统主要还是围绕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展开的。这种模式是一种低效模式,且在这一模式下,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通过饭店业、运输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在目前我国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情况下,这一模式由于带来了时间上呈现的非常不均衡的游客流,可能会对当地经济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休闲产业则是围绕较高层次的深度旅游展开的,在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因而会对对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产业能级提升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3.发展路径不同

休闲度假旅游淡化了对资源的依托,强化了对环境的依托,因而更加强调按照可持续旅游的开发形式发展,更加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观光型旅游业已经非常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视精心保护生态环境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休闲旅游则更强调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小化。只有这样,休闲度假才能更好满足人们从回归自然中领悟“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的认同需求,和“放逐心情,牧养心灵”的精神需求。

4.产品开发着力点不同

休闲业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不同人群的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包括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求知、娱乐、猎奇、探险、寻根、考察、商务、实现自我等诸多方面,为了给每位游客以心理满足,休闲产品必定要丰富多彩。而观光产品开发则注重产品程式化上的一致性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中的成本控制,而产品规格统一上的追求便意味着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削弱。

5.旅游服务更精细

精细化服务是休闲服务的重要特点,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6.社会环境安全为上

旅游业本身是一个脆弱的行业,休闲旅游某种程度上比观光旅游更脆弱,例如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会非常关注安全和健康因素。所以,一个休闲度假胜地必须是个安全、和谐的地方。

四、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力

isoahola(1980)认为,“逃离”压力和现实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休闲业发展的历程证实了这一论断。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觉醒于高端,普及于大众

休闲度假首先发端于有闲、有钱阶层,并逐步形成社会认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大众化休闲度假阶段。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现实,在其它地区也正在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时尚。这种消费的大众化趋势,为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休闲产业既着眼今天的服务群体,又要为培育未来大众休闲市场做好基础工作。

2.单一产品模式转化为多元产品形式

因为休闲度假需求的产生本身就是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休闲市场尚未成熟,特别是休闲文化还刚兴起之时,人们的休闲放松往往会集中于某些时髦的产品。如前几年上海涌现出许多水准参差不齐的保龄球馆、溜冰场等,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些产品几经大浪淘沙式的筛选,已成为市场细分度和针对性十分明确的产品。随着休闲文化的完善,从众的休闲方式一定会被多元化休闲方式所取代,休闲产品的差异性将成为休闲产业的主要特色。

3.由高端市场向多层次化市场转化

休闲活动虽然起于高端,但休闲文化的认同,一定会使休闲成为大众现象。如果因此而仅满足追求低端市场的大众化需求,也必然给休闲业带来失败。因此,休闲业要围绕高端、中端、低端同时展开。对于相当一部分度假区来说,定位低端市场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投资较大的度假区,就需要调整模式,主要定位针对中、高端市场。这样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层次,且在这个市场细分层次的驱使下,休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工。

4.多元文化的追求

休闲文化是认同与差异的共存。休闲场所,如果与个人文化追求完全一致,则很难达到吸引广大游客的目的;但如果完全不同,则难免在心理认同上产生排斥。因此,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个性化和从众性的问题,在休闲度假这个层面显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对应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也需要突出当地文化特征,让客人在认同和差异之间得到休闲体验。

5.产业特征边界日益模糊

观光旅游的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尽管围绕这六要素形成的产业形态是不是旅游业的全部内涵这一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但这一观点已基本成为旅游行业的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休闲的本质是什么?最直观地讲,休闲就是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然而以能否“提供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去界定产业,就会使休闲产业的业态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休闲产业的范畴也就变得很宽泛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休闲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并非可以认为休闲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坐享其成的过程。与任何其他产业一样,休闲产业也需要培育、建设:

第一,要为休闲度假正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到休闲度假就会联想到“好吃懒做”,这与勤奋勤勉的传统文化似有分歧。所以要转换观念,依靠正确的舆论来为休闲度假正名,要培育一种健康的休闲度假观和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度假是以人为本的直观体现,和劳动一样,同样是人们自然拥有的权力。

第二,要落实相关的配套制度。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不是制度创新的问题,而是需要全面落实的问题。如果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能够实现,就意味着会生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相应的法规建设,通过法规建设形成合理的机制,来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转秩序。

第三,要加强产品开发与经营。目前休闲产品开发的普遍化趋势已经产生[12],但是精品化方向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休闲创意,被模仿的难度一般都不会很大,市场进入的门槛也不会很高,因此休闲产品的雷同化现象非常普遍。但真正要形成有特色的休闲产品,就必须突出主题、突出内涵、突出特色、突出细节,形成差异经营、错位竞争,在市场细分和经营定位上做好功夫。

第四,应从文化认同角度开拓休闲度假市场。休闲具有显著的精神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召唤不同的游客群体。通过文化进行市场细分和培育,合理调配大众市场和高端市场的结构,才能使休闲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并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mannel.R.C.,S.e.isoahola.psychologicalnatureofLeisureandtourismexb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314-331.

[2]isoahola,S.e.thesocialpsychologyofLeisureandRecreation[J].DubugueLa:wm.C.Brown,1980:22-38.

[3]JamesaFitzsimmons,monaJ.Fitzsimmons.newServiceDevelopment[m].Sagepublications,inc.,2000.

社区休假制度篇5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规划

目前,休闲度假旅游正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旅游度假区作为休闲度假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载体,汇集了社会各界的资本,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度假区对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规划技术层面来说,对旅游度假区,一般按功能分区,分为入口区、度假中心区、康体健身区、户外活动区、文娱活动区、休闲度假区、维修区,每个区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入口区和维修区可以统属于综合服务区,休闲度假区是度假核心地区,康体健身区、度假中心区、户外活动区和文娱活动区属于吸引物集聚区。在实践中,休闲度假区、度假中心区一般紧紧相邻,甚至完全合并成一个组团。

结合市场上地产公司在各地的发展意向,作为城镇化的运营商,在帮助各地实现城镇化的基础上,建成集农村城镇化、现代(旅游)农业、休闲度假为格局的综合体。现在,我尝试归纳这种产品规划的特性。

首先,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应遵循如下几个特点:

1、资源评价(着眼环境)。旅游度假区不仅要具有视觉感官性,还要有舒适的体验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应该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此外,应增加对度假区整体气候特征(包括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环境品质(包括空气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等级)、生活方式等分析,提升总体环境整体评价。

2、市场评价(针对人群)。旅游度假区更注重不同方式的度假体验,因此应该按照人群划分而非距离来研究市场。如运动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客源市场,康体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客源市场等,浪漫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情侣市场。站在“人群”的角度划分市场,更具有针对性。

3、空间布局(开放性、区域性)。旅游度假区更多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布局,范围不仅包含主要景区,还要注重度假景区和周边社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结合,把周边的社区等纳入到景区中来,依托社区整治当地环境、建筑风貌,选取适当地点,引导当地百姓开发特色住宿和特色餐饮项目,作为度假区服务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度假区的接待能力,形成一个大型开放式环境。

4、交通规划(强调人的尺度而非车的尺度)。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以社区(城市或乡村)为依托、以深度体验为主线、以散客和自由行为方式、以产业融合为开发形态的一种融合性生活式旅游,注重的是一种休闲体验。站在“度假”的角度,要的是消除快节奏,提倡慢活、心静的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慢行系统可以是自行车、船舶以及步行等。增加道路绿化率,提升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5、产品设计(游客体验)。旅游度假区规划在于“线”和“面”的设计更甚于仅看重“点”的设计。根据不同景区的特色,设计旅游线路,把点与点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产品组合和线路组合。根据不同的休闲度假类型,打造不同的旅游线路,如康体休闲游线、生态农林游线、环岛(水域)游线等等。在点与点的旅游线路中,尚须注意选取景色较好的路线,使游客可以观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6、规划重点(设施与服务)。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除了景区打造外,还要注重完善度假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功能设施,优化度假区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例如可以建设蕴涵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主题餐厅等,这样就把旅游要素变成了旅游吸引物。

鉴于此前已对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进行了讨论,下文仅对休闲度假区中新型酒店――“移动酒店”这一新兴产品进行区域规划的表述。并以某项目为例,重点陈述“移动酒店客房”区域规划,并着重从几个方面,去考虑能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模块化布局规划。

首先陈述一下规划考量的因素,主要从资源利用和成本控制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设计出来的三种不同的规划片段进行说明。

一、建设占地及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从酒店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使用需求、发展进度和使用效率等方面考量,移动酒店客房适宜划区域进行分期建设,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分期建设时应从如下几点进行考量:一是分步实施,考虑每期或每批次建设规模及相关的配套需求;二是协调发展,每期建设都是整体建设的组成部分,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考虑各期或个批次建设的风格统一和协调;三是完善基础,基础设施包括室外交通、绿化景观、给水排水、供电供暖主管的分布等;四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考虑因素有很多,仅从规划设计方面来讲,酒店建设除了分批建设、预留用地以外,还要考虑度假酒店区域的相关配套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的完善。

首先应根据地块的地形地貌,结合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地块的价值排序,根据每期的使用需求来确定选用相匹配的区域。考虑到每一批酒店客房的建设都采用一个或几个小组团,令每一批次建设的酒店客房都有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服务。这样,一方面节约前期建设的占地面积,为后续建设预留足够的平面空间与景观带。使得每一批建设都可以拥有不同的景观,既节约了土地和景观资源,又能使服务系统覆盖的范围尽量集中,提高服务运营效率,节省服务系统的运营成本。

其次在组团内按体验效果的不同确定客房的排布。客房排布原则:临近服务中心的主界面通常人流量较大干扰亦较大,宜排布便于与服务中心达到共享的公共配套设施及一般价值、小户型、休闲体验为主的客房【休闲房】。园区中心部位通过项目自身的景观塑造,通常兼备环境及交通便利双重优势,宜排布中等价值、中等户型、提供较高体验及服务为主的客房【度假房】。临近自然景观的主界面,通常处于环境幽静的组团深处,宜最大化地利用其自身的景观优势,排布高价值、大户型、提供深度体验为主的客房【景观房】。每一批客房均能提供不同层次体验的酒店客房。这样不同层次的客房在组团内的比例与项目整体的比例可根据项目特殊性进行详细定制,甚至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调整。

二、建设、维护成本与管理服务成本的控制

结合原有地形地貌,以组团的方式进行酒店客房的集约型建设。依据现有地形地貌,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土方的开挖、回填和搬运工作。以组团的方式进行建筑的施工,施工过程对整个地块的影响比较小,减少了对整体项目环境的破坏和竣工再复原工作的费用。

设备的运营及维护成本的控制。“移动酒店客房”的建设成本的控制,除了建筑主体成本以外,包括给水、排水、供电、供暖等配套设施的安装成本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时,对设施数量的控制上。组团方式进行开发,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能源输送距离,既能减少建设成本,也因维护管道长度的减少而控制维护成本。此外,管道输送距离的控制,也是节能的重要手段。

配套设施的成本控制。度假区内酒店客房的配套包括道路、景观、服务中心、等。以组团式分期建设,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相关配套的建设数量,相应的道路,景观以及服务中心内的就餐面积等,都能按建设规模进行匹配设置。以此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综上,我们设计两个规划片段:

半岛式片段

河畔式片段:

社区休假制度篇6

[关键词] 度假;旅游;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12-08

度假是旅游的一种方式,是对旅游行为的深化。目前,度假在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但已有的讨论中存在休闲、度假、旅游3种概念混用的现象,常会出现“休闲度假”、“旅游度假”等词汇,让人对度假产生较深的误解,影响了对度假的系统研究。因此,理性辨析度假的概念,分析度假者的行为特征,探索度假产业发展的模式,构建度假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不仅是度假研究的起点,更是度假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度假概念的辨析

(一)休闲与旅游

1 休闲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国内休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成果都很丰富。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外学者的视角迥异。西方学者从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与消费社会学角度探讨休闲的定义,中国学者则偏向于从实际效用的角度界定休闲的概念,突出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认为休闲是对闲暇时间的支配。本文则从休闲与工作关系的层面界定休闲,将休闲定义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

2 旅游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概念的研究众多,本文不再赘述。在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上,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大多将旅游视为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较高层次的休闲,认为休闲与旅游有着共同的基础,旅游作为活动范畴是从休闲中分离出来的,二者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中。

本文认为,旅游是在休闲时间离开常住生活地到旅游目的地停留一定时间,又回到常住地的体验过程和旅行经历,是人寻找心灵家园和放松身心的游憩活动。尽管休闲与旅游在概念辨析上较清晰,休闲与度假、旅游与度假的关系则混淆不清,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未从真正意义上界定度假。

(二)度假

1 休闲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以理玻(Leiper)、斯传普(strapp)、皮尔斯(pearce)为代表,他们将度假视为一种休闲的方式,从休闲的角度定义度假。理玻将度假视为满足休息、放松、娱乐目的的生活方式;斯传普认为“度假是人们在假日期间外出,放松身体与精神,是一种以消闲、健身、娱乐、社交为目的的旅游形式与康体休闲方式”。

国内的度假研究者中,以王崧、魏小安、徐菊凤等学者为代表,从休闲的视角界定度假。王崧等将度假视为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徐菊凤将“休闲度假”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在常住地以外的地方进行较少流动性、达到精神和身体放松目的的休闲旅游方式”。魏小安认为,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体方式,休闲和度假不能并列,休闲是一个总的概念,度假是一个属的概念。

2 旅游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莫里森等(morrison,etal.)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义为一种旅游方式。斯沃布鲁克认为度假是一种享乐旅游,是一种获得身心愉悦与社会交往的旅游方式;莫里森将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视为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度假旅游之先驱。

中国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吴必虎、周建明、王大悟等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位为“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吴必虎认为度假旅游是利用假期在一地相对较少流动性进行休闲和娱乐的旅游方式;周建明将度假描述为以消磨闲暇、健身为重要目的旅游活动;王大悟认为,度假旅游就是一种假期进行的旅游活动。

度假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活动,但度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学者们或以旅游界定之,或以休闲界定之,但仍然语焉不详。

3 度假究竟如何界定?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没有严格区分“休闲”、“旅游”与“度假”。“度假”往往和“旅游”、“休闲”一同出现,构成“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度假”等术语,最终将度假界定为一种休闲或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度假与休闲、旅游的区别、联系人手,界定什么是度假。

(1)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高的经济能力。经济学界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形态主要是以观光为主;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转化;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升级;达到5000美元时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因此,度假往往需要更高的经济水平来支撑。第二,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多的时间。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活动相比,度假在一地花费的时间更多。度假不仅需要更长的闲暇时间,也强调度假生活中的“闲心”,这是度假动机中所追求的“闲情逸致”。第三,度假比休闲、旅游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更加追求深度的体验与健康养生。获得身心的愉悦是度假的动机,与旅游、休闲相似,而比旅游、休闲要求更高、更直接。抛去求知、磨炼、修学等诸多繁杂要求(虽然这些收获在度假中可以是附带获得的),在闲适中体验着美好,放松身心,获得愉悦的深度体验,追求养生健康,是度假者的根本需求。第四,度假比休闲、旅游更加专业化。度假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和装备作支撑,如滑雪、高尔夫、潜水等。

其次,休闲、旅游、度假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是与工作相对的概念,不仅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对,休闲活动也包括工作以外的一切活动。而旅游是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度假是旅游的一种高级行为方式。第二,根据休闲的空间与休闲的功能,构建出休闲的梯次图,将休闲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的休闲与高层次的休闲(如图l所示)。基本层次的休闲包括4种休闲方式,分别是家中的休闲、社区的休闲与城市的休闲及城郊的休闲。家中休闲环境的营造是家庭内部的工作,因此家庭的工作实际上在广义上也是一种休闲;而社区与城市休闲环境的营造则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基本层次的休闲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花费不高,前提是有时间,因此,打造良好的社区与城市休闲及城郊的休闲环境,是实现民众休闲权利的重要条件。高层次的休闲包括两种休闲方式,即旅游与度假。因此,旅游与度假都是休闲活动的方式,只是旅游与度假的开展比基本层次休闲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2)度假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通过区分休闲、旅游、度假的概念,本文将度假界定为:人们在闲暇之余,较长时间停留在度假目的地,以家庭为主要组织方式的、以中高端消费为消费特征的、以多样化的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度假由主体、内容、客体三大要素构成:

第一,度假的主体就是度假者,即:具有度假意愿和度假能力,从事度假活动的人。度假者通常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群体。其中,中产阶层不仅是度假的主体,更是度假的主力。第二,度假的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户外运动等体验性的活动,所有能够满足度假者放松身心和多种体验的活动都是度假的内容。度假的内容有着相当鲜明的特征,不仅是对旅游的深度体验,更是一种专业化的生活方式。第三,度假的客体是度假者度假行为指向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包括度假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度假设施、度假服务、度假装备等。

二、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及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一)度假者的行为特征

度假者具有7大行为特征:

1 度假的主体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是度假产业成熟的标志。从全球视域来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其社会结构呈“橄榄型”结构。位于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收入中等的中产阶层,受过中等或者以上的教育,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3日了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定义的中产阶层,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

因此,度假主体中产阶层的培育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阶层发育相联系的。“橄榄型”结构的西方国家,正是随着其中产阶层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成为西方社会度假的主力,率先进入了度假时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1999年为1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2003年已接近20%,按这个势头发展,到2020年可达38%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会产生更多的中产阶层,这一点毫无疑问。

2 在消费水平上,度假消费有着中高端的消费特征,表现在度假者对度假地的设施水平和食、住、娱乐等接待服务要求较高,在目的地长时间停留,拉升了度假的整体消费水平。

3 在行为方式上,度假有着“点对点、以度假目的地为大本营的轮轴式”的度假行为模式。度假者行为目标明确,直接从居住地出发到达度假目的地开展度假活动,呈现出“点对点”的直线特征,在居住地与度假目的地之间甚少停留。到达度假目的地后,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往往呈现出以住宿地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状空间位移的特点。

4 度假市场以家庭为主,不存在所谓的“商务度假”市场。度假的主要组织方式为家庭、朋友式散客,家庭是度假最主要的目标市场。“商务”不是度假的目标市场,真正的度假应当是完全抛却工作的,而“商务”是以商业洽谈、商业往来为目的的社会交往,不脱离工作,“商务度假”是工作的一部分,与度假的动机、目的根本相悖。

据统计,1994年有2800万美国人合家旅行,1995年到访香港的东南亚及南亚游客有41%以家庭为单位。而根据美国旅游业协会(tia)的统计显示,从2000年开始家庭旅游不断升温,2003年由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旅游团占全美旅游总数的38%。最新的《美国运通消费与储蓄追踪》(ameFicanexpressspending&Savingtracker)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式出游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占51%。家庭集体外出旅游与度假正成为一种主流。而欧洲的许多度假地提供的住宿旅游产品,以家庭度假游客为目标客户的家庭公寓、别墅等住宿产品占了大部分,也能充分反映度假市场动态。

5 在活动内容方面,度假的康乐活动往往多为丰富的自助活动项目。康乐活动与纯粹的娱乐消遣有别;名副其实的康乐活动是增进健康快乐的。因此,度假生活往往与健身、养生、户外运动密不可分。

6 在服务水平上,度假地服务和度假活动有着较高的专业化特征。从狭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度假本是一种在异地短暂的专业化的生活方式。度假者离开常住地,为了获得新的生活体验,会选择异于其日常生活的度假地,且与日常生活要求相比有较高的专业化活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度假地服务的专业化表现在度假产品的专业化与度假服务的专业化两方面。而度假生活的深度体验往往也与专业化的装备相联系。

7 在交通运输方面,度假者要求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是度假的有力支撑。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当同时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以及交通运输机制和运营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度假者对度假产品的要求。度假的本质实际上是度假者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方式生活,所以会在度假地度过较长一段时间,在度假地寻找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度假者对度假产品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对环境、气候条件要求高。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水质量好,森林覆盖率大,是度假者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要素在度假地直接转化成了度假产品。这是资源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特例。

2 游乐、娱乐、康乐产品类型多样。宜老、宜少的各类产品丰富多彩,户外运动项目众多,适宜不同家庭、不同年龄阶段度假者的多样化选择。并且动与静的产品搭配适宜,文化类型多元,能满足不同度假者的口味。

3 专业化的度假生活和深度的体验。度假地要为度假者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如提供高尔夫的技术培训和装备等,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培养专业化的度假者,将度假者对度假的体验引向深入,也才会有更多的回头客。

4 度假地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场景和氛围也是难得的度假产品,未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场景氛围的竞争①。场景氛围的营造与度假地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要通过色彩、灯光、机械、独特的空间和环境等来营造场景和氛围,迪斯尼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5 舒适、精致、人性化和时尚感。舒适的环境(包括餐饮和购物等)、精致的设施、人性化的服务、时尚化的感受,是度假产品富有生命力和持续吸引力的关键。

三、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笔者认为,度假区就是一个满足度假者需求,能为度假者提供系统服务,让度假者可以放松身心、追求愉悦体验,独具特色,具有度假环境、度假产品和度假产业的地方。

度假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度假区空间布局的核心,度假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本文总结出度假区的4大基本空间布局模型。

1 度假医空间布局形态之一:单核式空间布局模型

单核式空间布局指度假产业集中于一个地方,度假者也主要是直奔此地度假。度假区的单核包含一个中心吸引物或一个吸引物聚集体。

单核式空间布局需要完备的度假产业(包括度假支撑系统和服务设施),可以在区域内为度假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与其他类型空间布局的度假区相比,单核式度假区往往更倾向于围绕着已建有城市、城镇与景区的产业区域开发,因为开辟出一个新区(产业区)意味着要比依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承担更大的风险。许多温泉度假地就属于此类型。

2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二:大本营式空间布局

大本营式空间布局的度假区,指度假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一个大本营,即大本营实现产业集聚,是游客主要集散地和游客主要的度假生活地,产业关联度高。此外,周边分布着若干次级产业集中点,规模较小,可能是度假小镇或度假社区,是度假者光顾的去处。每个次级中心点周边又有多个观光点、休闲点或专项旅游点,游客做短暂停留。这样就构成度假产业集群。

3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三:带状空间布局模型

受地形特征、资源分布状况、城镇布局或道路交通等因素限制,度假区空间布局可能形成带状分布形态,如图4所示。带状空间可以是一个街区,也可以是以带状空间为主的带状区域,本质上,带状空间布局是依托度假产业带形成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在带状空间布局中,所有度假产业均呈现带状分布,各产业要素通过带状空间的安排或组织,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联与有节奏的变化,在整个带状空间中构成连续而变化的系统。在这一带状区域中,产业连续分布在多个节点和组团上,产业分工较明确,度假区进行了较合理的功能分区,以避免重复建设,尽量做到产品的差异化,如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海岸。

4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四:点轴式空间布局模型

点轴式空间布局中的点就是中心城镇或度假区,而轴则是它们之间的联结通道。在度假区点轴空间布局中,城镇与度假区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交通沿线一些次一级的城镇和度假区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交通沿线的轴带发展,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域空间内的度假区、城镇发展。度假产业通过点轴式空间布局,实现了产业在点上的空间聚集,使点成为度假区产业增长中心。当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聚集在点上的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心将逐步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四、度假产业集群

度假产业是为度假者提供度假活动中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度假产业是最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

(一)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

迈克・波特(michaelporter)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有3个基本的要素,即产业链、产业关联和企业集团。

1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产业集群的结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链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产业关联“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处在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向、后向、横向的产业联系”。产业关联实质是一定区域内企业间以各种投入品与产品为纽带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越强,则区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越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更加突出。

3 根据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定义,企业集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以资本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度假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具有内外(产业)高关联性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包括两个方面: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与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1)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度假产业实际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产业。度假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需求的多重性决定了度假产品的组合性,而度假产品的组合性又决定了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第一,从度假产品生产的角度而言,度假产业不仅仅是生产度假要素,更多的是配置度假要素,通过对各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配置出度假产业的基本要素,而生产“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产业成为度假的内部产业,它们之间紧密结合,不仅内部关联度高,而且相互依附性强。第二,从度假产品消费的角度而言,度假者正是因为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某种需要,产生了度假需求和度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度假者作为消费者和许多行业发生了经济交换。因此,度假产业就成为生产或提供度假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集合。

(2)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第一,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管没有确切的国内数据证明度假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产业关联度与影响力的关系,但度假的中高端消费水平特征与成熟度假产业中度假消费的普遍存在共同决定了度假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强大影响力。第二,度假产业对其他各类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横跨了国民经济的多类产业,度假作为最终产品供度假者消费,而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中间产品的采购与消费恰恰体现了度假对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2 度假产业的集团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进行集团化产业发展,既是度假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是度假产业的基本特征。

(1)“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要求度假产业集群内有一个或多个强劲的凝聚中心“龙头”,依托“龙头”,根据功能组合的需要,其他的度假产品对此进行补充和丰富,从而形成完整的度假产业体系。

(2)龙头企业的龙头地位表现在产品龙头与形象龙头上,度假地内的核心产品常常是由龙头企业提供,整个度假地的产品体系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在度假地区域形象上,龙头企业往往掩盖了其他企业形象,甚至超越了整个度假地的范围,成为一个地区的代名词。

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功能的差异化发展,在度假地内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还能让区内的基础设施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核心产业下的产业多样性,既可以为度假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也满足了不同度假者多样化的度假需求。因此,“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无疑既增强了企业各自的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市场竞争力。

五、度假的主流趋势及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走出度假是富豪生活的误区

一提到“度假”,许多人会想到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奢华的享受与高昂的价格,在世界很多地方,例如迪拜,度假似乎成为富豪的专利。而一些度假者对度假的奢华要求日益增长,有些甚至失去理性,让“度假”成为攀比炫富的符号,体现了一种炫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所引领的度假消费价值观,模糊了真正的度假主体,成为度假产业良性发展的最大阻碍。当然,高端度假、奢华度假产品的建设也是必要的,然而它只是面向小众人群。我们不能以奢华作为度假时尚的风向标,否则像迪拜一样,整个社会就会失衡。

(二)度假的主力应当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是度假消费的主要群体,在度假消费中,社会阶层与消费空间、消费层次基本成正比,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与社会阶层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处于“上”与“下”之间,占有与其阶层相适应的、用于度假消费的生活资料,有度假经济基础,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与福利保障,即使面对风险性社会,也有度假的时间与心情,因此成为度假,尤其是大众度假的主体。

度假也是中产阶层建构身份认同的途径之一。中产阶层通过度假构建身份认同,是中国社会结构走进良性发展的标志之一。中产阶层的度假是都市文化中的一种区隔行为,通过特定的度假消费,体现与其他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达到自我认同、定位身份、体现个体差异的目的。

中国度假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度假主力――中产阶层不够强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1年问卷调查总汇,中国社会由十大阶层构成,其中“现代社会应有的社会阶层,中国都有了……然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就结构形态而言,这还只是一个中底层过大、中上层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的阶层结构形态。

中国的度假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我们希望把2015年定为中国的度假元年,因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推算,届时估计有30%左右的中产阶层群体。虽然30%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度假人群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大。

(三)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中产阶层度假时代应当以家庭为主要度假单位,这对度假酒店设计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度假酒店的设计应当破除以“标间”设计为主的定势思维,向度假公寓的设计方向发展。度假公寓的客房单元设计应当照顾到家庭度假的特点及需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功能需求。度假公寓的发展将是度假地发展的主力住宿产品之一,它迎合了度假者换一个地方生活的度假理念和行为方式。

第二,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换一种环境生活。因此,度假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应当坚持“情景合一、心景互动”的原则。例如度假酒店中大空间、大露台的设计,就是通过空间尺度的放大拉近了度假者与度假环境的关系,让酒店中的人与酒店外在的场景实现互动,让度假者真正体验到“换一种环境的生活滋味”。度假酒店设计特别讲究空间、环境的融合,人与景的互动。

第三,度假地的发展会带来度假地产的发展,但是度假地产是果不是因,只有度假产业发展起来了,度假地产才能良性发展。而度假地产的发展又以度假公寓为主要形态,度假公寓大量需求的存在又是以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度假地产就会成为泡沫。

第四,度假产业链在聚集区内纵向与横向方面不断延伸的过程也就是度假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为度假地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度假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和优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过程。度假产业最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其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市场吸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五,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本质上是度假区的功能划分和产业空间布局,是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合理分配,对度假目的地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单核式、大本营式、带状式(或带状组团式)、点轴式4种主要空间布局形态,尤其是大本营式空间布局形态,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且更方便度假者长期停留和参加多种户外活动。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受制于度假资源分布、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区休假制度篇7

关键词:新假日;文化旅游;旅游业影响

1引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一次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假日列入我国法定假日范围。至此,我国休假制度形成“1+2+5”模式,即1个带薪假期,“十一”、春节两个七天黄金周,以及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为期三天的长周末假期。

首次将传统假日列入法定假日,取消已实行了十个年头的“五一”黄金周,从法律高度规范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利等都使这次假日调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到2009年,新假日实施已有一个多年头,正确看待假日制度调整及其影响,是旅游业因势而变、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假日制度不断完善的题中之义。

2解读新假日制度

2.1我国传统假日的不足

(1)“黄金周”集中休假,黄金十年,喜忧参半。“黄金周”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黄金十年,以“五一黄金周”为例,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起,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旅游人数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旅游人数连续多年超过一亿,为旅游收入的增加、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促进旅游业繁荣做出巨大贡献。www.133229.com但过于集中的休假的弊端也随之逐渐显现:旅游服务品质下降,旅游景区承载负荷,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环境破环等,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文化关注欠缺。我国节日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是我国较之西方节日文化的欠缺和不足。对我们民族传统节日和洋节关注的冷热差别让我们不得不遗憾。

(3)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对于“五一”、“十一”十分看重,将其作为节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过着与安排农耕、农种有着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以及民族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存在着分割,民间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有着约定俗成庆祝方式,老百姓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保护的主力,而长久以来,国家法律未给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地位,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我国假日的完善产生不利影响。

2.2新假日文化意义

(1)新假日实施有利于增进民族传统节日认同感,促进传统节日传承和保护。

我国传统节日一度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中秋、春节这些曾在中华民族历史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的大行其道,而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更为明显。与我们的做法不同,韩国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当其将端午节这一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想当然的节日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时着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传统节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节日内涵也悄悄发生着曲解和异化。传统节日孕育着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热爱之情,但如今传统节日多数面临着商业狂潮的侵袭,商家大打节日牌,推出各种早已背离传统节日的节日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各种商品,天价月饼,天价年夜饭层出不穷。传统节日的过度市场化让节日内涵日益被淡化,对其文化传承造成了非常有害的影响。

一项关于新假日实施情况的200份调查问卷中,有40.5%的游客认同现行假日制度的优势之一是有利于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新假日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给与了这些长久以来是通过民族情感来维系的节日以法律地位,同时,伴随假日法定化应运而生的一系列节日、民俗体验性活动,加上旅行社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将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新假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节日背后伦理文化发扬光大,促进社会稳定。

五千多年的中华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与我国伦理文化相得益彰。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人,通过祭祀来感恩自然和祖先,传达孝道;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传统活动来纪念爱国勇者屈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中秋节,国人对于家庭温情、和谐圆满的追求的集中体现,“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提供了一个亲情维系的纽带;春节,尤其是除夕,不仅是团圆之日,同时以守岁辞旧迎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美好的盼望和祝福。对于一个自古以来便将伦理看作道德准则的民族来说,如何将其积极意义发扬光大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新假日正是思考的开始。

2.3新假日经济效应

(1)促进短线游、国内游市场的繁荣,促进内需扩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假变小假后,旅游者约半数以上会选择去居住地远郊或其他本市相邻地区旅游,而选择远距离出游、国外游的游客比例明显低于短线游。由于短线游有时间短、花费相对低的特点,因此在大假变小假,假期更加分散的状况下,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它更加有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第一选择。

(2)促进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随着旅游者的逐渐成熟和我国旅游业发展不断深入,单纯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在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各种体验游、节庆游、民俗游等极有可能成长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相对于传统“黄金周”人挤人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更多新的旅游需求将会被创造。

(3)缓解出游压力,平衡淡旺季旅游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新假日分散假期的增多,加上国家对于带薪休假的法律上的规定,使得我国休假正从集中休假向分散休假过渡,居民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出游时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淡旺季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的供需矛盾和接待压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促进环境保护,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假日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黄金周”的集中消费模式带来多数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景区最佳承载量,给景区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环。清明、端午、中秋等多个分散小假期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有利于通过分散景区客流量来促进景区环境的保护,促进假日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3对策研究

(1)作为旅行社企业,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开拓短线游的系列产品,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新假日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个三天的假日,加上带薪休假的执行,居民的休假呈现出分散、短期的特点,因此,旅行社企业应针对旅游市场这一变化,对于短途游路线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第一,将原有长距离观光游进行浓缩,选择精华景区进行旅游线路设计,让旅游者在短途旅行中获得较高品质的旅游享受。第二,针对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设计有节日特色的全新旅游产品,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论述。第三,打好亲情、休闲牌,与“黄金周”不同,新增假日由于其形成、沿革历史,其更具有亲情、团聚的内涵,因此旅行社应打好亲情牌,设计家庭游、亲子游路线来满足旅游者需求。

(2)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对健康自然生活模式的追求,乡村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缓解工作压力,亲近自然,与家人获得更多的交流相处机会,都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放松身心的很好选择。随着假日调整,小假增多,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旅行社抓住假日调整契机,创造旅游需求的良好机会。

(3)深度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新假日调整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对于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视。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追求深度体验游、文化游,因此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市场,如何开发独特、有生命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赢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旅游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比如利用清明节推出“踏青游”、“扫墓游”,既符合健康、亲近自然的理念,同时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追思怀远;端午节推出“龙舟体验游”,“重走屈原路”等旅游项目,在娱乐体验过程中感受一代爱国文人的赤子情怀。只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创造高品质文化游、民俗体验游,旅游企业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打好这场文化旅游战。

(4)加大带薪休假的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监督工作。带薪休假作为一种科学的休假制度已在许多国家达成共识,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休假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因此,不论是“黄金周”还是如今的分散小假,带薪休假都是我们调整休假制度的最终归宿。在一项调查中,仅有30%的旅游者享受过带薪休假且达到法定标准,而多数劳动者未享受或者有过但未达到法定标准。因此,带薪休假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带薪休假具体执行办法,由政府定期对企业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法律标准执行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如旅游接待企业等特殊行业的员工,由于公共休假日无法正常休假,应通过带薪休假的方式给与其一定的补偿。

参考文献

[1]谭凌宇.休假制度改革引发假日旅游的出路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6465.

[2]杨利美.美国假日制度对中国假日制度改革的启示[j].思想战线,2006,32(2):4954.

社区休假制度篇8

何为“2.5天休假”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2.5天休假”。近一年来,已有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福建、浙江、广东和湖北等11个省份正式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新的休假模式。

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消费能力增强,弹性休假也将会越来越有市场。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鼓励推行“2.5天休假”,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假日体系,让民众更多享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一方面,当前经济发展已到了一定程度,不少企事业单位也具备了实行新休假模式的条件。

“这种模式在时间上恰到好处,将催热自驾游、家庭游等短途旅游。”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统一休假容易导致出游高峰叠加,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2.5天休假”则可促进民众错峰出游,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游效率。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徐虹认为,推行“2.5天休假”模式,有助于刺激旅游消费。由于平时假期短暂,游客都选择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旅游,这会导致旅游地无法均衡服务游客,而推行“2.5天休假”模式可以调解旅游市场中的供求结构矛盾。

不过,针对新的休假模式,也有不少忧虑的声音:一些地区和部门关于周末“2.5天休假”的先行先试符合发展趋势,但如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落实好弹性作息制度,使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偏差,值得重视。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彭德成表示,弹性作息要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将周五下午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使周五下午腾出来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而不是缩短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周五下午直接放假。他说,优化休假安排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激发居民旅游消费热情,同时刺激经济增长,抵御经济下行压力。

有专家表示,一方面要鼓励固定的“2.5天休假”,另一方面也要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北京交通大学旅游专家王衍用认为,目前制约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不是旅游动机,也不是消费能力,而是带薪休假是否能贯彻落实。

为此,专家建议推行周末“2.5天休假”,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劳动监察部门对重点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有规不依现象不要姑息;其次,工会方面加强对职工带薪休假权益的积极争取和切实保障;最后,还要建立健全职工权益追溯机制,在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集体协商机制维权等。

施行“2.5天休假”须量力而行

虽然全国至少已有11个省份出台了鼓励每周休假2.5天的意见,但是在这些省份中,目前仅有5个城市出台了实施细则,绝大多数地区尚未落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8月份下发的《意见》,对于推行“2.5天休假”制度,其实有明确的前置限定。一是强调“鼓励”弹性作息,而非“落实”;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为“2.5天休假”“创造条件”。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不同于其他必须落实的法定假期和带薪休假制度,倡导性和鼓励性的“2.5天休假”模式,在落地的时候出现“滞后”或地方差异,有其必然性。

当然,并不排除在倡导和鼓励上,一些地方存在懈怠心理或积极性不高。但基于现实,“2.5天休假”制度遇冷,至少在现阶段未必不是一种各方可以接受的状态。在该规定出台之际,就有人指出,能率先实行“2.5天休假”制度的“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很可能等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让企业额外承担半天的假期成本,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如果只有公职人员“有条件”享受2.5天假,其所受到的舆论压力可以想见。要知道,在日常性的法定假期与带薪休假的落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原本就比一般企业规范得多。因此,当前只有少数地方“尝鲜”“2.5天休假”制度,其实很可能既符合一些单位自身的实际条件,同时也兼顾了舆论的“情绪”。毕竟,“2.5天休假”制度会否拉大全民休假权利上的差距,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大条件”之一。

此外,也要考虑到“2.5天休假”模式所面临的内部分歧与意愿的问题。比如,即便一些公共部门可以每周休2.5天假,但上班时间并没有减少。那么是否应该考虑,部分人并不愿意通过平时加班来换取那半天假?而对于一些企业员工而言,在多拿半天薪水和多休半天之间,恐怕也要再斟酌。这些看似是细节,实则非常现实的原因,同样是“2.5天休假”制度遭遇“条件不允许”的部分表现。

讨论“2.5天休假”模式,其政策落脚点不能被忽视,即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政府希望探索“2.5天休假”模式来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当然没问题,但这毕竟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提升旅游经济恐怕和其他企业利益与产业发展并非完全一致。那么,不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所有行业都推行“2.5天休假”模式,首先就是社会经济理性的一种表现。“2.5天休假”模式倘若普遍推行,变成统一安排,不仅有违“弹性作息”的政策初衷,也同样可能会降低休假质量,这点不可不察。

再说,作为一种提倡性政策,“2.5天休假”模式本身就带有“试探”性意味。而现在只有少数地方落实,这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真实的政策回应,理应得到尊重,而不能由此得出必须强制执行的结论。更何况,多出来的半天假,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论证。下一步政策到底该如何动,不如先看看先行先试地区的效果,再做打算。

社区休假制度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国民休闲意识,着力壮大休闲产业规模,着力丰富完善休闲产品,切实保障国民休闲权利,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年,我市国民休闲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休闲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休闲产业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休闲设施和休闲载体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国民休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适应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使全市人民都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

(三)基本原则。推进我市国民休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权利。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需求作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营造推进国民休闲的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休闲意识,完善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国民的休闲权利。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国民休闲的社会公益性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休闲需求。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向休闲领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休闲需求。

3.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统筹休闲产业与休闲事业,统筹城乡休闲资源,引导规范各行各业有序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和行业休闲资源整合融合,形成国民休闲发展整体合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经济收入、休闲偏好等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知名休闲载体和品牌,逐步形成一区一品或一区多品的休闲发展格局。

5.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休闲发展全过程,正确把握休闲与劳动的关系,牢固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按照“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要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加快大众型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文化休闲广场、城市公园、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垂钓中心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休闲设施,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等。加强乡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休闲小镇、休闲农庄,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适应散客成为客源主体的需要,加快建设游客集散中心,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利服务。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休闲业态,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

(二)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实现双轮驱动,促进国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休闲产业,调整优化休闲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阳光海岸、水运之都”内涵。扩大休闲产业对外开放,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制度和经验,引进优质资源,提高休闲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鼓励休闲要素和休闲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壮大休闲市场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实现休闲资源持久利用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休闲业态。开发专项休闲产品,建设一批滨海休闲、森林休闲、工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科普休闲、文化休闲、影视休闲、网络休闲、动漫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养生休闲、修学休闲等基地,为休闲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三)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阳光海岸带、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刘家湾赶海园、五莲山、浮来山风景区、岚山多岛海等为依托,打造休闲精品区。坚持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多元投入、有序发展的原则,优化整合旅游区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强化度假休闲功能,营造度假休闲产品和休闲新业态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类型多样的文化娱乐设施和高质量的户外运动设施,大力发展演艺业,满足四季、昼夜、室内外及不同人群的多方面休闲需求,提升综合性旅游区的休闲品味。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加强旅游区和大项目周边道路交通、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救援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温馨、舒适、健康、安全、便捷的休闲环境。对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的旅游区和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开发乡村休闲资源。积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休闲需求,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休闲资源。在市区周边,规划建设环城休憩带,促进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规划建设,全面开发农村休闲资源。依托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规划建设一批可供户外活动的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沿线休憩站、停车场等建设,搞好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以“绿道”联结各沿线乡村旅游点,带动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人家”等,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扶持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组织发展,不断壮大乡村休闲经营主体,提升乡村休闲层次。鼓励旅行社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不断开拓乡村休闲旅游市场。#p#分页标题#e#

(五)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鼓励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休闲产品。发挥滨海地区休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国家海洋公园规划与建设,发展邮轮休闲旅游,力争成为国际邮轮停靠港。推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按市场化模式健康运行,围绕“太公钓鱼”历史典故,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垂钓品牌。抓住青岛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开通和京沪高速铁路开通的有利时机,整合相关资源,推出适合散客休闲旅游的精品线路,提升放大“阳光海岸,水运之都”休闲旅游的影响力。以市区为中心,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和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福寿文化、莒文化、龙山文化特色,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游戏动漫、体育旅游和滨海度假集群,建设休闲产业圈。

(六)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休闲活动。按照“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要求,突出抓好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休闲活动,继续办好《日出先照》文艺表演、中国水上运动会、中国()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莒县福寿文化节等群众性节会活动。大力开发晚间休闲活动,鼓励餐饮、演艺、娱乐、商场等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演艺、康体、购物等夜间休闲产品。重点打造“多彩贺年会”活动品牌,紧紧抓住元旦、春节、元宵节“三大节点”,推出丰富多彩的贺年游、贺年宴、贺年礼、贺年乐、贺年福等休闲产品,使贺年会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举办“国民休闲汇”活动,每年8月至10月,集中举办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蓝色休闲、修学休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鼓励和引导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和优秀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休闲氛围。

三、政策措施

(一)培育国民休闲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休闲权利,积极推进休闲产业发展。加大公益性宣传力度,在公交站点、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立国民休闲公益广告。创新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宣传推介方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激发全民参与休闲的兴趣和热情。把国民休闲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各级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休闲产业发展。

(二)加大休闲投入力度。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发展公共休闲产品和大型休闲设施。制定实施国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国民休闲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休闲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划拨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

(三)实施休闲促进政策。推动公共休闲产品全面开放,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公共化、社会化。原则上,凡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和产品,如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要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确有困难的,要在实行价格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免费开放;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游览参观点,要尽可能降低门票价格。大力推广市民旅游“一卡通”,以优惠便捷的方式鼓励旅游活动的开展;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的,要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重点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将国民休闲逐步纳入社会养老福利范畴,鼓励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休闲消费券。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相关费用可优先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

(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严格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确保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实现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形成集中休闲时间。

社区休假制度篇10

关键词:休假制度调整;旅行社;影响;措施

abstract:theimpactsofthenewleavepolicyontourismweregreat.theadjustmentofleavesystemlessenedthepressureoftravelingpeak;madethelonglineprojectgetheavylosses,whereasmadetheshortlineprojectturntobehot;furtheredthefolkcustomlinetobecomepopular.tourist′stravelingfashionaffectedtravelagency′srevenue.therefore,travelagencyshouldadjusttheirownmanagementplan,innovateproducts,andsearchmarkettoensure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

Keywords:theadjustmentofeavesystem;travelagency;impacts;countermeasures

自1999年国庆节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景点的超负荷接待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损害旅游资源,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景区内游客过多导致旅游质量下降,挫伤了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缓解原来黄金周的旅游压力,弘扬传统文化,国家对职工的休假制度作出了全面改革。同时,新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开始公布,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允许职工带薪休假[1]。则一年假期中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但将增加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小黄金周”。作为黄金周经济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业将因为休假制度的调整受到影响,而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反映出这一影响。休假制度的调整方案是否合理,可以从旅行社的数据上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因此,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后,研究其对旅行社的影响是十分必要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制度调整对旅行社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讨论旅行社经营技术[2]及其发展的环境[3]等较多,而关于制度或政策对旅行社的影响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关于制度对旅游的影响研究。研究比较集中于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干预[4-5]以及外在制度变迁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领域[6-8]。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这些领域也有涉及,其中更关注的是休假制度对旅游的影响,包括1999年10月实行第一个“黄金周”休假制度后暴露出一定的问题[9-10]、黄金周制度实施前后旅游需求变化分析[11]、对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决策影响[12]等。研究方法上,张朝枝、保继刚运用月际变动指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分析比较武陵源遗产地客流变化规律[13],郭晓东从地理空间性分析了休假调整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对旅游开发、管理的影响。

涉及到旅行社方面,由于中国旅行社行业经历了从政府附属机构到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再从政府支持下的寡头垄断到目前市场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以及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变迁过程带着历史和旧体制的深深烙印[14]。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关注到制度因素在旅行社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宋振春认为旅行社民营化更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完善企业治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效率[15];杜江通过系统比较中外旅行社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中国旅行社制度环境建设提出可行对策[16];张凌云分析了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原因,并探讨了旅行社产权改革、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制度[17-19]。部分学者分析了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旅行社等的影响,特别是加入wto对旅行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市场体系和格局转型等应对策略[20-21]。

二、休假制度调整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

本文是针对休假制度对于旅行社的影响,所以,首先确定选择访谈对象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具体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状况,能够最及时感受到休假制度对旅行社的影响,从而确定访谈调查的总体范围是旅行社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他们最能够体会国家休假制度调整以后,自己所负责的旅行社受到了何种影响。然后从旅行社经营者和决策者这个总体范围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由于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为此应用了弹性较大、能够灵活地转换话题的非结构式访谈。

整个访谈过程没有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也没有规定标准的访谈程序,而是按照休假制度对于旅行社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提问。在问卷调查中,为提高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和回答质量,问卷设计问题时从实证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出发,尽量减少设计的问题对被调查者的引导;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调查的目的进行,并尽量减少开放性问题的数量。共发放问卷150份,发放地点选择旅游者较多庐山的牯岭街、井冈山天街和南昌市八一广场。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采用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37份,有效率91.33%,符合要求。问卷回收之后,对已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保证数据能够较客观的反映旅游者在休假制度改变以后旅游行为的改变。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得出休假制度调整以后对于旅行社产生了如下影响:

(一)减少旅行社高峰期的压力

由于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假期化整为零,几乎每一个月都有一个“小黄金周”,这样就把集中出游变成了分散出游,有利于减少旅行社在旅游高峰期的压力,避免出现黄金周旅游高峰期订房难、订车难、没有导游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南昌市部分旅行社负责人的访谈,发现2008年清明节假期和“五一小黄金周”基本上也没有出现往年所出现的导游严重不足、车辆和住宿的计划调度难的现象。

(二)长线产品受创

一般来说,国内长线游需要5-7天的时间,西部的一些线路如新疆、内蒙古则更长;出境线路中如日韩需要5-6天,欧洲等出境长线则超过10天。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前,人们都是利用几个黄金周走这些长线路的;休假制度调整以后,“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清明、端午、中秋等都假期较短,时间不够,所以五天以上的较长旅游线路难以成行,长线路的旅游产品受到严重创伤。

(三)短线民俗旅游线路升温

与长线路旅游产品不同的是短线游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后变得非常火爆。2008年“五一”假期,南昌市出游情况与往年不一样:出省或出国的游客相对减少,而江西省内游比往年更热闹,尤其是到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和婺源等景区的旅游团队增多。而南昌市赣江市民公园、南昌海洋公园、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安义古村和梅岭等市内或城市周边景区游客大增。不少市民全家出动,一起到户外休闲赏景,感受节日气氛。同样,南昌各大旅行社在清明节假期和“五一”小黄金周期间的经营状况呈现短线游火爆的态势:江西亚细亚旅行社在这两个假期期间推出的2-3天的线路—三清山、婺源、龙虎山、武夷山、黄山、庐山、井冈山、泰宁等收客数量都比较多;另外一些踏春、植树、赏花为主的南昌周边游线路同样受到了客户的认可。江西九洲旅行社的总经理也反映清明3天假期发的10多个团当中,80%是省内短线游团。由此可见,休假制度的调整给短线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给以短线游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旅行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收客量上升,利润下降

休假制度的调整对旅行社的利润影响较大,因为大部分旅行社中短线游的利润在每人50-80元左右,而长线游的利润则在120元以上,市民青睐中短线游使旅行社的利润降低了不少。南昌市“五一”三天出游总人数与2007年五一前三天相比略有上升,其中江西省内游人数占据最大比例,营业总额却不成正比,出现下滑,总营业额仅为2007年的六成左右。江西康辉旅行社清明节假期三天发送游客860多人,超过了往年“五一”黄金周发送的短线游人数。江西海外旅行社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后收客的数字也非常喜人,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旺丁不旺财。休假制度调整以前,作为旅行社利润的最大组成部分,国内游和出境游一向都是五一黄金周的揽客主力,然而,五一假期缩短了,计划长线游的游客被迫转报短线游,肥了以省内游为代表的中短线,直接导致旅行社营业总额直线下滑,造成整体损失。另外休假制度调整以前的“五一黄金周”,前三天均是出游高峰,调整后高峰仅剩5月1日一天,而且70%的客源均来源自薄利的省内游和港澳游。因此,虽然五一和清明出游的游客数量与休假制度调整以前的出游游客数量相比,并没有减少很多,但旅行社的利润下降两成以上。

(五)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导致旅行社经营困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以及旅游预订网络系统的日益完善,自驾车出游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依赖,在行程上具有更多的便捷性和自主性;另外休假制度调整以后,假期变短,更加增加了自驾车出游的可能性。目前,自驾车出游已成为众多私车拥有者出游的主要方式。近两年南昌自驾车游客正在快速增长,他们大多选择近郊游或休闲游。长假时间的缩短,使部分原来会选择参加长线旅行团的人,更倾向于周边自驾线路。五一期间,庐山来山旅游的游客中散客和自驾车游客较往年明显增多,占全部游客的27%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趋势。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减少了旅行社的一部分客源,增加了旅行社经营的难度。

三、旅行社对策

(一)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线路

休假制度调整以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均被列为法定假期,这些传统节日加上双休日即可形成的三天假期。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些节日有些人会选择在家里与家人团聚而不是外出旅游,旅行社可以推出一些适应传统习惯的民俗线路,改变人们的过节方式,吸引人们外出旅游。也有很多人按照传统习俗过节的打算,清明节假期,人们一般会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选择踏青、郊游和扫墓,中秋节人们会选择与家人团圆。这样一来那些体现了中国传统过节方式的旅游线路立刻倍受欢迎。南昌的旅行社在清明节小黄金周期间可以推出到梅岭、安义古村、婺源乡村等地的家庭短线踏青游来迎合中国农历三月三外出踏青、吃野菜等传统习惯;推出到井冈山等红色旅游地缅怀烈士、为英雄扫墓等线路;可以在端午节期间推出郊外包粽子野炊,组织旅游者到前湖进行划龙舟比赛等参与性旅游线路。休假制度调整以后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那些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过节方式的民俗旅游线路会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二)旅行社产品创新

旅行社产品包括旅游线路、旅游活动、食宿和单项服务等。在休假制度调整以后,旅行社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以适应由休假制度调整所带来的市场变化。首先,可以推出食宿代订服务。休假制度调整以后,假期缩短,不少家庭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旅行社应该洞察到这是一个商机。因为虽然现今的网络预订系统非常发达,但是对选择自驾车出游的旅游者来说,不仅网络订房的价格会比旅行社高很多,而且由于对旅游目的地了解程度不够,往往在酒店的区位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旅行社推出代订房业务不仅可以使游客得到方便和实惠,旅行社本身也可以获得不少利润。比如南昌的旅行社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合作关系,推出代订庐山、井冈山、婺源等地的宾馆,从中弥补由于选择自驾游流失的客户带来的盈利。其次,旅行社可以推出半自助游线路,即让游客自己制订出游计划,由旅行社配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这样按照客户的需求制定的旅游计划更具有吸引力,可以提高旅行社的收客数量,应对休假制度调整后的市场。另外,可以对旅游线路进行创新设计,在这些传统节日的假期里还可以推出一些公益性的旅游线路,像旅游植树等以吸引年轻父母带小孩参加。总之,休假制度调整以后,旅行社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产品的创新,以应对休假制度调整带来的变化。

(三)充分挖掘市场

休假制度调整以后,五一黄金周被取消,长线游由于时间紧张受到严重创伤,但是带薪休假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器。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带薪休假,充分挖掘市场,为自己赢得利润。带薪休假和法定假期的自由组合可以形成多种组合假期,从而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尤其可以促进度假游和出国游的兴起。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带薪假期还可以给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客源。因为带薪假同时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度假,将改变度假是有钱人的享受、度假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开启工薪阶层度假时代。所以旅行社应该充分发挥带薪假期的作用,推出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吸引潜在的旅游者选择在带薪休假期间外出旅游,这样可以为旅行社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

(四)深化旅游产品,发掘利润空间

休假制度调整后假期以三天假期居多,三天的时间,游一处近郊景点绰绰有余,去一个长线景点时间不够,因此,旅行社可以推出一地深游的线路,从而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时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利润。比如:现在普通的旅游线路中,庐山一般游常规的一线和二线,多为两日游,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是一晚两日。从旅行社的角度只要订一晚的住宿,如果增加三叠泉、石门涧、植物园、五老峰等景点,即推出庐山的深游线路之后,旅游者就可以在庐山停留两晚三日,旅行社也就要多订一晚住宿加上两个正餐一个早餐。旅行社的订房利润按照每人15元,正餐利润按照每餐5元算,推出庐山一地深游之后,旅行社仅仅从订房和订餐方面就可以增加每游客20元的利润,再加上车、门票优惠等方面的利润,旅行社就会有更多的盈利。由此可见,假期调整以后,旅行社推出一地深游线路既可以使旅游者充分利用假期,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利润。

四、结语

本次研究通过访谈及资料分析,得出休假制度的调整对于旅行社的业务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休假制度调整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由于国家新的休假制度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官方的相关数据很少公布,而通过访谈旅行社的负责人得来的数据,由于涉及的商业机密或是由于旅行社疏于详细统计,相关数据获取有一定难度。同时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二手资料也不充足,所以本研究的结论是休假制度调整对旅行社的直接短暂影响还是旅行社发展的长期趋势,仍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n].中国旅游报,2007-11-09.

[2]thomasw.Dunfee,Brucem.Black.ethicalissuesConfrontingtravelagent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6(15):207-217

[3]DicksonK.w.Chiu,ect.towardsubiquitoustouristservicecoordinationandprocessintegration:acollaborativetravelagentsystemarchitecturewithsemanticwebservices[J].informationSystemFront,2009(11):241-256

[4]HallCm,JenkinsJm.tourismandpublicpolicy[m].London:Routlede,1995.

[5]DouglasGpearce.tourismdevelopmentinparis:publicinterven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457-476.

[6]ReinerJaakson.tourismintransitioninpost-Sovieteston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3):617-634.

[7]Habibalipour,HasanKilic.aninstitutionalappraisaloftouristdevelopmentandplanning:thecaseoftheturkishRepublicofnorthCyprus(tRnC)[J].tourismmanagement,2005,(1):79-94.

[8]trevorHBSofield,FungmeiSarahLi.tourismmanagementdevelopmentandculturalpoliciesinChin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62-392.

[9]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11):12-18

[10]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10(5):51-54

[11]刘泽华,张捷.黄金周制度对旅游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8):84-87

[12]张红艳,高强.略论休假制度调整对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9(5):101-103

[13]张朝枝,保继刚.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7,11(6):1295-1303

[14]郭晓东,肖星,房亮.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08(5):38-41

[15]余凤龙,陆林.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8(9):90-96.

[16]宋振春,马永刚.对旅行社产权改革和规模化经营的思考—与张辉、魏翔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2005(2):29-32.

[17]杜江,戴斌.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0(1):22-28.

[18]张凌云.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成因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1(3):26-28.

[19]张凌云.旅行社产权改革、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制度[J].旅游学刊,2005(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