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59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1

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内涵的理解,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分为三个部分:市场竞争力、资源/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1.市场竞争力。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因此市场竞争力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尤其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国际化,更应重视对市场竞争力的考察。企业市场竞争力包括了市场经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订单履行状况三个要素。

1.1市场经营能力。传统企业的大规模生产销售已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向市场需求预测、定制化生产演变,因此电商环境下的市场经营能力可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商品生产/采购及时准确度来衡量。

1.2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着力于快速推动顾客购买进程,为达到此目的,衡量市场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传统企业发展所看重的市场占有率,还包括电商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网站渗透率,以及任何环境下都需要的顾客忠诚度。

1.3订单履行状况。订单履行是电子商务环境运作下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主要通过订单处理优势度、商品准时交货率、售后服务有效处理率等指标来衡量。

2.资源/技术能力。如果说市场竞争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的资源/技术能力就是企业的潜在竞争力,是企业的内在支撑。企业资源/技术能力包括了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技术能力三个要素。

2.1有形资源。企业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时面临众多电商企业的竞争,其中不乏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的物力、财力资源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寿命。同时,电商环境下的竞争焦点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可以影响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时,需要对人力资源指标进行考核。

2.2无形资源。企业的无形资源包括了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专利、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需要重视企业或商品在目标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无形资源的衡量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

2.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关键性技术或技能,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尤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技术能力通常可以用信息处理能力、流程创新能力等来衡量。

3.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的。为保证这些要素的有序高效运行,企业的管理能力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有决策能力、执行控制能力两个要素。

3.1决策能力。企业应具有出色的决策能力,才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电商环境的快速变化。商品决策能力、价格决策能力、营销策略决策能力是将企业的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

3.2执行控制能力。企业的执行控制,可以组织协调诸多影响因素,减少内耗而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执行控制能力的衡量主要从执行监控体系完善程度、执行流程的运行效率与效益、营销团队协调配合能力三方面进行。

二、未来研究方向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引发了电子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不管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在融入电子商务这个大潮,利用电子商务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1、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

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大企业已经建议了全球的供应链系统,由于互联网的开放互联的性质,以及电子商务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特性,使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供应链环节的缩短

传统的销售,要经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几个环节,企业传统销售通过数层中间商或者商来完成,而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比如戴尔公司就是通过网络直销来直接面对消费者,最近在手机行业异军突起的小米手机,也是网络直销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电子商务公司扩展网上的业务,而且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和供应链上的流转成本,最终也使消费者受益。

3、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实务商品除了最后的物流其他环节,如交易、支付结算、售后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这就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也为顾客节约了购买成本,并实现了整个交易过程的网络化和无纸化,大大方便了交易的进行。

4、信息的透明化促使竞争程度加剧

在互联网上,关于商品的信息变的更加透明,可以说,你的客户离你的竞争对手,只有点击一下鼠标那么远,商业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商业竞争规则被颠覆,企业发现,在传统商业领域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不再有效果,小企业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赢利点。

二、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的变更

1、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如何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不断地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彻底的重组再造,从而使时间、成本、质量、服务、速度和环境这些反映供应链和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得以改善和提高。

首先,要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下,利用网络信息媒体,改造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方式,就是内部的管理,从而和外部环节直接,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协同。

区别于传统的的那种大生产方式,现在的企业都在致力于减少库存,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内部出现了柔性生产。在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中,信息的起源是在消费者,流动的方式是从消费者向上游流动,即留下销售商和生产商的方向,最后再到供应商。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即消费者需求推动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物资采购、生产、加工、包装、配送,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

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1)组织结构扁平化。因为信息沟通更加便利,企业管理层的控制范围更大,电子商务使传统组织结构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企业可以成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企业内部的沟通更加高效。

(2)组织结构柔性化。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变革力量驱动下,企业组织结构不应当是笨重、稳定的传统结构,而应是高度弹性、高度流动性、高度分权的柔性组织。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决定企业成败的不再是规模,而是核心竞争力,它改变了过去企业经营的游戏规则,网络上的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大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学习型组织

电子商务环境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企业具有持续地、更快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努力实现组织中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能不断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方式,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2、利用电子商务控制企业成本

电子商务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

(1)在营销成本方面。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主要是网络营销和推广,并建设企业网站,网络营销的优点是可以实现精准营销,降低营销成本。

(2)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日常管理活动,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随时了解各个部门、各分公司的日常管理情况、经营状况,包括业务伙伴的情况;在管理机制上,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管理灵活性,提高了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3)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

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协同供应链上下游的采购和供应活动,降低企业库存、加强物流的运作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3、电子商务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拓展了新的空间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延展性,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一个新的供其延伸的核心业务,以此来扩大经营规模。

四、总结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全球企业间的竞争也成为了信息的竞争,它导致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商务也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建立企业完备的电子商务应用体系是树立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又一次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国清,孟金红.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资讯.2008(10)

[2]高鑫.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3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电子商务给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基本假设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对象,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这里的核算对象通常应具备有型的实体形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交易通过互联网完成,主体变得多样、模糊、不确定。由于会计主体的空间属性极难确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会计主体信息也无法充分理解。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可以一直经营下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有的虚拟企业具有临时性、生命周期短,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随时有被兼并的可能,这些对持续经营假设都是挑战。会计分期将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相等会计期间,便于会计核算与总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短暂性使期间划分失去了意义,同时企业信息通过互联网可被实时了解,这对分期假设也不无影响。货币计量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经营结果等唯一的计量单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因企业的核心是无形资产,所以货币反映出的企业价值就未必真实。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管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人员培训、市场调查、营销渠道、市场销售、新品研发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企业管理活动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抑制了企业的反映与决策速度。电子商务支持集中管理与在线管理模式,消除了物理距离,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这样会计核算结果才能被真实、准确的反映。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数据信息依靠网络传输,由于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不适用传统的确认手段,容易造成财务数据被篡改、截取,增加了财务机密被泄露的风险,也严重的威胁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资产价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处理,资产处置时历史价值不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过网络获得最新资产价值,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必将滞后,会计也就无法参与企业决策。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的对策

(一)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应加速进行

立法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电子商务行为进行规范。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也必须有法律来给予保护。电子商务会计需要一个科学、健全的外部法律环境。

(二)加强电子商务会计网络建设

加强电子商务财会软件的开发,使其运算更准确、系统更安全,能够抵御病毒及黑客的破坏。在管理方式上实行在线管理、远程处理、集中管理、业务协同等管理方式。

(三)培养电子商务会计人才

大力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会计人才,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会计知识、网络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等多项技能。

(四)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通讯网络,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有专门的验证中心验证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设立电子密钥及防火墙等保护系统,规避有可能发生的事故。

(五)发展电子商务会计市场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4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核心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了转变“官本位、权本位、我本位”的思想观念,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初心,提出了“贴心代办”理念,树立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我们都是老百姓的勤务员的思想,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代表政府形象,强力推进“贴心代办,一次办好”改革,真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二)体制的问题。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性工程,从上级来看,由发改部门牵头考核,同时涉及市政府职能办、市政府审改办、行政审批服务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目前,推行的各项改革单兵突进,存在碎片化问题。辽宁省的做法是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出台了《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依法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我们学习借鉴辽宁省的做法,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牵头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二、意见建议

(一)建议持之以恒的抓好“一次办好”改革。“一次办好”改革,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去年一年改革,效果初显。建议省委、省政府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一次办好”改革,不断进行“版本升级”,真正创出品牌,推动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助推实际问题解决。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5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基准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建议学分是4分。其课程标准设计需要进行系统性规划。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主要以工商企业营销员岗位所需的营销能力为依据,确定本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再根据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2.课程目标设计情况

一是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对指定产品所面临的营销环境、竞争状况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和产品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确定合适的市场定位、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策略并为产品制定价格提供信息、分析产品的渠道模式并对指定产品设计合适的渠道模式、设计有效的面向中间商、消费者的促销方案的初步能力。

二是知识目标。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环境构成及分析法;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决策过程;理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依据、原则和方法,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理解产品整体概念和新产品的内涵与推广,掌握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理解影响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掌握定价的策略与技巧;理解分销渠道的功能和类型,掌握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和分销策略;理解促销的内涵及促销组合策略。

三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较强的自信心、挫折承受力、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

3.能力训练情境设计

一是学生能理解市场营销的内涵,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可以采用营销观念应用案例分析。二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营销环境及其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可以采用营销环境案例分析。三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可以采用撰写某超市顾客购买行为调查报告。四是能分析某产品运用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能对消费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为产品进行定位设计,可以采用撰写本市某商场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报告。五是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搜集信息,能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调整产品策略搜集信息,可以采用某商品开发策略报告。六是能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可以采用产品定价案例分析。七是能初步分析某企业的渠道模式,可以采用某企业营销渠道案例分析。八是能为背景企业设计有效的寻找顾客方案,能模拟产品销售,可以采用寻找顾客方案。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1次课:认识市场营销。第2次课:营销核心概念。第3次课:市场营销观念。第4次课: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第5次课:市场营销基础综合实训。第6次课:宏观营销环境。第7次课:微观营销环境。第8次课:营销环境综合实训。第9次课: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第10次课: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第11次课: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综合实训。第12次课:市场细分。第13次课:目标市场选择。第14次课:市场定位。第15次课:目标市场营销综合实训。第16次课: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第17次课:产品生命周期。第18次课:品牌、包装、新产品开发。第19次课:产品策略综合实训。第20次课:定价方法。第21次课:定价策略。第22次课:价格调整。第23次课:定价策略综合实训。第24次课:分销渠道管理。第25次课:选择中间商。第26次课:渠道设计与管理。第27次课:渠道策略综合实训。第28次课:人员推销。第29次课:人员推销实训。第30次课:广告宣传。第31、32次课:公共关系。第33、34次课:营业推广。

三、考核评价

考核原则。本课程的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的全程考核体系。采用期末考核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比例依次为60%、10%、30%。

期末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卷面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单选题25~30分、多选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15分、案例分析题35~40分。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从学生互动的知识点和仪表来评定,满分为100分。实训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为30分,分别从树立市场营销理念、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制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人员推销八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尽可能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择教材。如果选择教材,鉴于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可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高职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

一是讲义编写要求。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应配有实践内容或配套实训教材。

二是推荐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思考一下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是否继续使用该教材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鲇销[m].华夏出版社,2003.7.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6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05-02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实践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产、二产专业借助于厂房机器形成了培养技能人才的环境并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三产类专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如何建立实训环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真实业务流程并从事关键管理、服务工作,从而获得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难度较大。

大连商业学校主校区位于周水前商圈,对面便是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广场――东特购物广场,沃尔玛超市、苏宁电器、肯德基及各类运动时尚品牌旗舰店一应俱全。商圈包含锦绣、泡崖等十几个大型新兴社区,覆盖30余万人口,30余条公交线路交汇于此,独特的区位及交通优势使周水前华北路沿线成为商家经营的黄金地段。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项目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及推进“品行、技能同步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沿学校周边华北路上打造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大连商业学校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简称“商校街”。该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开设多种服务业业态,实行实践式教学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在校内企业环境中,学生顶岗体验商业企业门店工作流程,面向全校学生培养通用商业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商业职业的热情,了解商业职业的基本特征和岗位业务流程,培养学生用知识做事的思维方法。

该项目的教学团队依托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与相关企业合作,经过调查、研究、合作开发实战式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做、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实战式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围绕精品课程的基本要素,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文件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大致应有以下内容,并达到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

1、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环境建设

这里的教学环境建设特指课程实施必备的实训条件建设,包括专业实训室及经营型开放实训室等。一流实训条件应兼顾通用性、先进性和典型性。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训环境,配备足够的设备供学生操作,确保学生充分动手,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专业实训室可建设成现代化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技能教室、实操教室等。

经营型开放实训室要优先为课程实施服务。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实现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相一致。

依托大连市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现有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实训室,在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创业有限公司统领下建设实训超市、实训品牌餐饮企业、实训宾馆、美容美发实操中心、装饰装潢设计工作室、实训财务公司、实训幼教基地、休闲健身会馆、实训旅行社、实训婚庆公司等10个经营型实训室,覆盖12个专业。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是融入行业要素、企业要素和岗位要素,面向社会,建立的多种商业业态经营场所。

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创业有限公司下设的各个对外经营实训门店,可同时容纳50名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分为10―12组,进行实战式实训。

2、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文件建设

教学文件是指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授课计划等。实战式精品课程的教学文件建设除了可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和相关文件精神进行建设以外,必须结合经营实训项目的生产实际,与企业经营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社会评价对接,勇于创新,符合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

3、实战式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传统的理论及实操课程教材主要优先选用国家、省市组织编写的优质规划教材,对于实战式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必须结合经营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需要编写相关教学内容,将规划教材校本化、将理论内容现实化,完全体现经营项目操作规程。鼓励按新课程理念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程、教学软件和学习包等。

课程教材建设还包括相关配套电子资料,如教学指导书(学习指南)、实训指导书和案例分析等。

4、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同传统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教学团队建设一样,实战式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要造就适应实战经营环境的专业名师,培养专业领军人物。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里所说的“双师”指的是教师既是专业的专家,又是实际经营中的“师傅”,具备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完整理念,熟练掌握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技巧,通晓专业的工作过程,能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实战式精品课程要求这样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需要从经营型企业中选聘多位既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管理经验又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的“师傅型”教师,另一方面将相关专业教师长期放到企业培养形成“教练型”教师。

“教练型”教师通过项目的授课实现了由教师向教练的转变,提高了实践指导能力,教师认识到这种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5、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将学习内容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课堂设在企业,教师变为经理,学生变为职工,结合职业培训、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边经营边学习,在经营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养。

实战式精品课程的实施更要突出“做中学、做中教”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形成“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商业业态、不同门店、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做学一体的具体实现方法,总结提炼适合不同课程实施需要的教法与学法。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紧密联系企业经营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反映经营生产流程,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要编制教案(全套电子教案)。选择典型项目进行重点教学设计,开发示范性教学案例,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重点教学设计应不少于全部教案的三分之一。

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课录像不少于三次课,以充分反映实际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过程的优化,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水平和风范。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是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根据项目教学进行实施,有效利用真实商业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商业职业技能提高。

6、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模式建设

积极改变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按照工作过程和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构建。要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创新理念。

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追求最好教学效果,贴近一线岗位实际需要,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依据学校的商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课程开发思想,开发了《商业经营实战实训》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涵盖10余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学习7天,共56学时。设计日常经营、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咖啡茶艺服务、摄影摄像服务、商品促销、网络营销等过程完整的教学情境。设置了店长、营业员、营销员、收银员、服务员5个岗位。

店长岗位体验组织晨会、店面巡查、组织盘点、管理团队等工作,培养基本的门店管理能力。营业员岗位了解商品知识、体验商品陈列、接待顾客、商品推介、商品盘点等工作,培养基本的店面销售业务能力。收银员岗位体验收款结算、填写报表、上缴钱款等工作,培养银钱处理能力。营销岗位体验商品促销、营销策划实施等工作,培养基本的市场营销能力。服务员岗位体验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咖啡茶艺服务员的工作流程。各岗位均接受企业文化、服务礼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素养教育。

7、实战式精品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指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课程质量的督导和监控,如学分制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领导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等。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改变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内部评价方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服务对象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邀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门店顾客参与评价。成果展示:考证合格率、优秀率;技能大赛获奖情况;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岗位成材典型案例等。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企业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商业通用职业能力。按照工作和学习的要求,考核学生的绩效,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各占50%,过程考核包括业务、服务、管理、纪律,结果考核包括销售指标、设计方案、实训总结。

按照管理和教学的要求,考核企业职工与教师的绩效,包括教学任务和经营指标。作为教学环节,建立了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情境设计、到学生实训报告等全部操作文件;作为经营环节,建立了商品采购、会计核算、员工上岗规范等规范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主要有:教学质量、教学规范、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部门评价等个方面,其中学生评价占主体。经营绩效考核主要有:在教学期间的门店销售额和成本控制等指标。教师和学生是双重身份,接受双重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创新性地引入了教学指标考核和经营指标考核,建立了教学和经营统一的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实战式精品课程创新点

1、创新的”教、学、做、用”一体化实战实训环境

建设了标准化的零售商业企业环境及具有智能化功能的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时有教学设备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了现代化商业与开放式课堂有机结合。

2、创新的“商业流程”教学内容

以实际商业企业典型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为基础,开发了基本涵盖商业门店的全部业务流程和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教学内容,是与企业实际工作相一致的全新课程。

3、创新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方法

以企业环境及经营工作为背景,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结合职业培训、任务驱动、案例管理教学等方法,在实现了“工作”与“学习”同进行,形成独特的”教、学、做、用”一体教学方法。

4、创新的“绩效考核”的评价方法

从教学质量控制和企业经营业绩两个方面建立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教学运行融入企业要素,企业经营融入教学内容。从业务技能、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组织纪律、销售指标等方面对学生全面绩效考核。同时,建立了教学运行与企业经营于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实战式精品课程主要目标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实践课程的创新实践,教育目标如下:

1、开发相关教学项目。

2、校企合作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3、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的门店店长和领班,计划两年内培养200个店长,300个领班。

4、招聘和培养一支涵盖12个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每个专业至少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

5、推动“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后续建设。

四、实战式精品课程应用情况

1、教学实施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全校学生的商业通用职业能力课程,列入全校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教学两周,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在两周的教学中,学生完全按照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创业有限公司员工的身份,着职业装,按时上下班,顶岗完成规定的经营任务和绩效指标。每天坚持晨会制度、日清日结盘点制度。同时,将一天的经营业务和体会认真记入实训报告。通过全员性的教学实施,目的使我校各专业的学生了解商业企业文化、职业岗位和业务流程,初步学会商业营销和业务核算的方法,培养了职业素养,获得了感性的商业服务体验。

2、教学评价

“经营型实训教学项目”实践课程,按照真实商业流程,采取真实销售和票据业务,处理不可预期的具体销售活动和服务对象,对学生来讲是完全不同于课堂讲授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完整过程,是将服务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职业素养、职业习惯的全身体验过程。通过参与和职业化的考核获得了具体的能力训练,体验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能领悟学习、合作、职业精神的重要,职业认知有了切身体验,通用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对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是一段非常难得的职业学习和工作经验积累过程。

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成为学校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是学校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项目岗位体验、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当中最创新、最有特色的环节。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7

其中,波特教授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厂商如何在产业内定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高于平均利润的思想。其理论和思想体现在其经典之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竞争三部曲”当中。这三部著作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再如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要素的集合体,但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是特有性。竞争对手不具备、学不去、偷不走、买不走,为特定的企业所拥有且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根本性的竞争力支撑。比如微软的软件开发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及技术等,都是他们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系统性。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在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动态整合中生存发展着,没有绝对孤立的核心竞争力。强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在动态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系统整合中孕育而成。

三是内涵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正因为其特有的内涵和本质才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大小。

但是,相关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还缺少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就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有操作性的途径。

因此,必须结合国情和行业实践,进行不同角度的丰富和细化。正如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要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关键是控制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在这样背景下,针对中国制药行业发展脉络,我们对核心力营销做出如下释义:

营销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寻找并建立核心竞争力,应以此为目标建立营销战略;

核心竞争力的获得是长期行为,所有短期的营销行为应符合营销战略规划;

品牌和渠道是企业的战略资产,品牌和渠道资产的提升是企业的长期战略营销行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除了拥有某些领先的竞争要素,还必须在其他要素上不断强化,不断进步,才能形成系统性的竞争优势,进而固化为核心竞争力。

核心力营销就是以企业获得长远核心竞争为目标的战略性营销理论,它依据五星模型和核心力公式等工具来指导组织的营销行为。

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种知识和技能。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同的,没有标准的模式。在制药行业,资本/规模、管理/流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的基础;品牌/传播、渠道/推广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研发/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五星模型下,核心竞争力的获得,需要依据五个方面的要素要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计算核心力的营销公式

为简化理解,我们提出如下的核心力公式:

核心力=研发力+资本力+营销力+管理力

源动力—研发力:从市场需求出发,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特色研发体制和机制,确保新产品研制成功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推拉力—营销力:营销力主要包括渠道力和品牌力两个核心要素。制药企业要从产品策划、品牌传播、学术推广,到企业形象、公关传播、事件营销的强大品牌传播系统,同时拥有从渠道整合、终端推广到医院终端学术服务能力的强大渠道系统。获得从渠道执行到品牌传播的完整营销竞争优势。

外延力—资本力:企业要快速发展、获得规模优势,就需要有非常强的资金融通运作能力,为企业的快速扩展提供基础。药企应建立起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公司金融、财务系统,形成稳健、高效的融资系统,从而支持企业研发、并购和重组等,确保规模优势的获得。

凝聚力—管理力:在研发、营销、资本等各个方面的效率提升,都需要企业不断吸纳优秀人才、设定适合企业的流程、确保信息高效传播,换而言之,管理力是其他核心力成分的基础。管理力量的获得和提升,一靠制度和流程这样的硬件,二靠企业文化这样的软件,三靠有一个拥有战略高度和人格魅力的企业家和领导层。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8

从需求的角度看,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企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电商企业,包括以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洋码头、亚马逊等平台式企业和国通达、国东商城、进口中国、风信子等自营企业;

二是制造类企业,通过B2B和B2C等方式,将生产制造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三是支付企业,电商B2B主要以线下结算、而B2C则以线上支付为主,可选择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有信用卡、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及线下结算等方式。

四是第三方服务类企业,即为电商企业提供品牌运营、it、营销、物流整合、金融、人才派遣等服务的企业。

五是物流企业,从事电商中邮政(约占出口业务的七成)、国际快递、海外仓等业务的企业。

2、对电商人才岗位需求情况

从需求企业结构上看,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专业需求: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外语(除了英语之外,包含部分小语种)、电子商务等专业,还有部分的工商管理、营销、计算机技术专业需求。

(2)岗位需求:随着跨境电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例如网站平台搭建专员、网站运营与推广专员、网上销售专员、微商销售专员、客服专员等,以及传统的项目管理、营销策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

(3)技能需求:跨境电商企业对从业人员在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编辑能力、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管理、跨境支付、跨国商务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具备外语外贸知识、经济常识、技术能力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备受青睐。

3、跨境电商企业对于商务英语核心能力的要求

要提升商务英语教学满足现实需求的水平,更具有针对性,就必须了解跨境电商企业在工作中哪些环节需要哪些英语技能,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

(1)电商企业中商务英语的应用

电商企业开展业务的第一步是需要用户注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户选择中文或英文界面,并按照提示操作步骤,进行注册认证。

第二步是商品宣传,在此阶段是通过英语来描述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功能、型号、尺寸、规格等一系列基本信息,准确地表述并出来,对商务英语的要求主要是翻译能力。

在商品的推广阶段,主要是要通过大量阅读获取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通过阅读,了解市场热度,捕捉市场热点;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和心理上的差异等等,因此,企业更加看中商务英语的阅读能力。

由此可知,跨电商企业对学习商务英语的学生核心能力方面,不仅仅要求有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全面的外贸等商务知识、较深的商品知识和对客户所在国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了解。

三、电商人才核心能力构建中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电商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当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商务英语教学的前瞻性不够。由于没有提前规划,没有将教学活动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的商务活动尤其是跨境电商活动紧密结合,教学思路、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因此,商务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

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大专院校在校教育和课程设置更多是注重课本理论知识教育,学到的东西不接地气,而企业则更看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也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这不但需要在学校教学理念、思想、方针进行调整,而且还要在教学方法进行改变。

第三,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尤其是是一门与现实商务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应用学科,在商务英语中,英语是工具,商务才是核心。如果教师只懂英语语言、只明白字面上的含义而对其内核不了解的话,学生会更加茫然。而在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商务英语教师是纯粹英语教育专业的,或对于商务不甚了然,或者即使在高校学习过,也只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本到课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无法真正透彻、全面地讲授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相关核心能力。

第四,国内高校应用英语,特别是商务英语等专业方面的教材在内容策划、更新、出版、采用等方面供给不足,可供选择的合适教材不多;另一方面,现在采用的教学课本内容多年一成不变,没有根据应用行业的变化而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和知识,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商业模式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只是站在方便教学的角度,一直沿用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课本,没有与时俱进;

最后,学校对专业课的设置以及考核办法有待改善。四、构建电商核心能力的商务英语教学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电商企业对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以及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建议如下:

1、加强教学规划和策划

深刻理解商务英语是特殊用途英语(eSp)的实质,掌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和时代步伐,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尽早做好教学的预测和规划,在课程设置、师资、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使得教学方案与跨境电商核心能力构建紧密对接,满足跨境电商企业需求。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教学管理紧跟社会需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做出教学调整,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教学供需的良性互动。根据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核心能力需求,及时强化除了现有商务英语中听说读写、外贸等商务基础和语言学教学之外,增设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国际营销、采购、运输物流、进出口、沟通技巧、心理学、跨文化管理、国际商法以及网站运营、网络工具使用等课程,与电商企业实际需求接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靠学校的制度设计、安排和投入等方式,加大内部培养力度,包括鼓励教师到跨境电商企业进行挂职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在从事跨境电商工作中的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需求情况;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专题性的集中培训;组织跨校的教学经验交流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行业性会议等;另一方面,不拘一格,加大选聘有从业经验的企业高管或资深专家加入到教学一线,扩充教师队伍。

4、及时更新教材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9

关键词:林业会计;缺陷;完善;措施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森林采伐过量,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单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者(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并对外报告,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营商环境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多元化平台通信运营商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在这波巨大的浪潮下,通信行业企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机会――各行业的“互联网+”的探索或多或少都与通信行业企业相关,同时,通信行业企业也受到传统领域市场饱和、ott侵蚀业务根基等一系列困境,必须尝试做出改变。本文尝试以多元化运营策略的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

二、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环境变迁分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通信行业先后经历固定通信时代、移动通信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非常显著,对于行业通信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竞争格局影响都非常深远。

首先,应当把通信行业的发展放到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思考。现阶段,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经济转型,将融入到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跨入新经济时代。产业大变革将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将带来社会消费、生产供给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影响各行各业。从需求端来看,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升级化等特征,消费方式进一步多元化、网络化发展。从供给端来看,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转变,营销方式从传统的线下、粗放模式向线上线下结合、精准化、定制化方向转变。

其次,从行业发展来看,融合趋势下,产业边界不断扩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跨界竞争的新的威胁。产业融合已渐成趋势,传统电信产业边界不断扩大,催生无限延展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领域,为运营商开展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历史机遇。此外,新技术催生新领域,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从全球来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市场都将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已有大量企业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的跨界扩张受到阻击。总体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政企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领域,it企业/互联网等企业已领先布局,形成相对领先的服务能力,对运营商的跨界扩张构成阻力。

再次,从竞争角度来看,ott加速对运营商传统领域的异质替代,跨界侵蚀运营商生存根基。ott业务对短信的替代效应仍在扩大,对语音的替代影响也开始显现,这将进一步加剧语音业务价值萎缩,蕴藏着极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传统领域趋于饱和,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持续增长压力加大。且绝大多数省份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超过100%,顶部压力加大带来行业用户、收入双趋缓;固移替代作用逐步消退,几无空间,运营商传统优势领域被竞争对手挑战,面临极大增长压力。

最后,行业改革政策密集出台,开放化、升级化、融合化进程加速,同时新、老领域的规范化管理渐成新的政策焦点,改革政策倒逼运营商向互联网等新领域扩展,并不断提升自身运作的规范性。

综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运营商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并启动多元化运营的尝试。

三、通信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及困境研究

从通信行业主要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进步和主管部门的指令性重组是行业格局及业务领域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从时间阶段来看,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基本保持一致。在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业的合并重组、主营业务的定义基本由国家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形式确定,如2000年左右的电信拆分、之后的电信、网通南北分治以及08年3G启动后六合三的格局变化等。但也同样应当关注到,政府对电信行业格局的影响方式目前也正越来越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如以申请和市场准入的方式引入虚拟运营商等。通信运营商应关注这一方向性的变化,在遵从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逐步适应并尝试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业务转型方面的问题。

从核心能力视角来看,运营商的核心的业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庞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满足规模客户的基础性通信需求方面。从运营商在互联网方面尝试的过往历史来看,移动、电信曾设置的各种互联网基地目前基本上已经在互联网的业务竞争中出局,实践证明,传统运营商的层层控制、职能清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缺乏足够人才贡献激励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互联网方式的多种经营,要想实现业务的突破,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此外,从产业链竞合的视角来看,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各玩家的状态和关系将更为复杂,传统的以上下游业务价值传递和增值为主的产业链条已逐步转化为综合性的纵横交错的产业生态圈,竞争与合作并存是产业各玩家之间关系的常态。因此,运营商如果需要探索互联网新市场,必须首先摒弃之前不管做什么都想主导一切的思路和做法,以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与产业中各玩家共同拓展,分享利润,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综上,可以看到运营商在拓展新的业务方面主要遭遇三方面困境:一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及行政要求会影响运营商的业务拓展;二是对新的互联网业务的核心能力储备不足,且配套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并不适应;三是以往的惯性造成与产业生态圈中其他玩家的合作的困难,不利于新业务的成长和发展。

四、通信行业企业转型之路及多元化运营策略思考

从目前区域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移动受到行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作为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区域价值高地,上海一直是各类互联网公司和虚拟运营商竞争关注之地,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传统通信领域,一方面,上海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超过140%,“天花板”效应非常显著,传统通信领域增长已逼近极限。另一方面,上海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电信和上海联通的实力都非常强劲,主要的虚拟运营商都集中在上海率先开展业务,造成传统通信用户的争夺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发展大环境下,上海公司推动业务转型,启动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现阶段,上海移动在业务转型和多元化扩张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一,上海移动是区域领先的电信运营商,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和领先的规模优势;其二,上海移动的现金流充裕,且在4G业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传统通信业务短期内发展良好,能够为多元化经营提供充裕且稳定的现金流;其三,上海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组织、流程、信息化等多方面的管理已经日渐完善,相对大多数初创型企业而言,管理水平整体上相对先进;其四,上海移动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公司品牌和平台也日渐受到行业内各大领先企业的认同和认可,并与大多数专业的领先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往来,拥有丰富的合作伙伴资源,对于公司业务转型和多元化经营能够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支撑。

在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路径上,可对标互联网企业和标杆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经验,为上海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提供借鉴。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从应用层向平台层下沉的发展了路径。首先瞄准垂直应用及应用下沉平台的巨大价值空间,不断以创新应用切入以寻求用户价值。随着行业的发展,通信运营商收入结构逐步从传统的以语音短彩为主的“老三层”变为以流量为核心,向应用和平台延伸扩展的“新三层”,国际标杆运营商(如nttDocomo、at&t、Verizon等)也逐步重视依托现有的管道资源,持续向垂直应用领域的业务拓展和布局。随着标杆运营商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通过不同路径向数字服务演进,各运营商起点不尽相同,但从长周期来看,以连接服务为核心的“行业基础平台、数据基础平台”是主要发展方向。并且,从目前电信、联通的整体业务布局来看,其意图也在开放平台。

因此,借鉴标杆运营商经验,上海公司多元化经营路径也应尝试基于传统通信业务的优势能力,向垂直应用领域进行拓展和布局,自下而上扩张价值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运营的协同和放大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通信行业企业各级公司多元化运营实施建议

如前所述,中移动、中电信在多元化运营方面曾以设置专业化基地为主要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但实际的运营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仍以传统运营商的管理模式开拓互联网业务,且未创造良好的组织和机制环境是基地模式收效甚微的核心因素。

现阶段,上海公司尝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条件整体较好,时间窗口仍然相对充足,在尝试多元化经营落地实施时,应汲取中移动和中电信集团的发展经验,重点考虑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与新型业务开拓所需的机制环境方面的差异,为新型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和机制环境。

具体而言,在组织架构方面,应以独立的专业化战略单元的管理模式推进新业务的开拓与尝试,这种模式能够为新业务拓展战略单元提供比较宽松的发展组织环境,且较少地受到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影响,有利于互联网新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机制环境方面,应以独立财务核算的方式对新业务战略单元进行管理,同时赋予较强自由度的用人权,并将业绩发展与核心员工的整体收入回报做较紧密的挂钩,加强正向激励,以提升新业务战略单元的创新和开拓积极性。

综上,为新业务战略单元提供较为宽松和独立的组织、机制环境,使之愿意积极尝试和创新,是上海公司多元化运营落地实施的必要举措,当然,结合公司的资源优势给予一定的先期业务支持,并在战略上为新的业务单元指明方向能够更好地推动多元化战略的落地实施。

六、小结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环境变迁进行系统化分析,结合通信企业的发展历程,认为通信企业普遍面临着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且受到跨界竞争替代的压力,走多元化经营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并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总体性的多元化运营策略思路及相对具体的多元化运营实施建议,以期能够为上海公司成功跨越新的增长曲线,实现多元化运营转型并获得新的高速成长动力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Hankintven,Jeremyoliver,edgardoSepulveda,管云翔.电信规制手册[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7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