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21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教学应用

一、前言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已由过去的“三基教育”转变为“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现代体育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示范能力,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

三、结果分析

1.体育教学与语言艺术的相关联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生动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心理定势、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所以,教师应能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更为艺术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体育教师有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感觉、知觉、分析,综合的去理解体育动作的本质,明确动作的关键、难点和动作的内部联系,借助旧知,形成新知,以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2.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1)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启迪人的智慧,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上就能拨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是体育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要准确的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让学生感到你所讲述的和他们看到的示范动作相符合,以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篮球的投篮是用“投”,而不宜说成是“抛”;行进间上篮不能说成“三步上篮”。

(3)鲜明性。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观点、内容和要求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教学中,教师提倡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动作在先,什么动作在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都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从而很好地遵循和执行。

(4)精练性。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来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这就要求教学语言一定精确简短,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身体练习时间,这就需要经过概括、归纳、提炼、浓缩突出重点,讲明要领。如用“蹬转挺推拨”来把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要领归纳,既简练又充实,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的最后要领。

(5)逻辑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做到结构严谨,思想清楚,实事求是,经得推敲,这样动作示范才能做到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3.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语言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语言,更是一门具有强针对性的艺术性活动。如何艺术化地运用语言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之处。

(1)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语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性和特殊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揭示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疲惫拖沓而没有针对性的语言,肯定无法吸引他们,因此,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语言技巧,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往往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通过教师的提问,为学生开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转贴于

(3)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坦;但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树立学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用漫不经心或轻视的语言,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4)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体育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和体育专业术语有机结合而成的,教师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做基础,使用语言时注意表现力、注意力和感染力,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用感情丰富的语言,适度的音量,适中的语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并结合各种动作姿态,将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与自身的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完美结合,形成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四、结论

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能够熟练正确地示范各种体育动作,而且也具有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修养。因为体育课堂的教学,不是单纯的动作示范,而是教师进行动作示范的时候要配合适当的讲解语言,因此,体育教师要熟练运用好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熟练准确使用普通话,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进行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

2.掌握多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使用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

3.重视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语言的各种特性和作用,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使教学语言艺术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4.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语言规律,对各种语言艺术加以操练和感悟,善于发现和总结,积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5.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课的教材、教法,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给学生启发、讲解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2]梁红秀.浅述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2,22(9).

[3]周睿.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探骊[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12).

[4]石正伟.浅谈语言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4,(4).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2

一、语言艺术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把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之为学习动机。这种内部动力应该是学生“我要学”的学习需求所引发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率;如果教师的语言普通平淡,没有艺术性、情感性和行为化,学生课堂上就会任其自我、无的放矢,这种本能的学习动机会持续很短,并且会产生负面作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3

摘要初中体育教育关系着初中生的身体健康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因此应当对其教育教学中问题加强重视。本文将对体育课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语言运用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不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标准下的新型教学都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体育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其本身的职业特点,体育教学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动作语言和口哨语言等形式,并具有规范、趣味、灵活等多种元素,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们在使用教学语言时,一定要遵循语言规律,符合语言规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切实运用好语言这一艺术,一改体育教学存在的单调乏味的陈调,把体育课上得健康有趣,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来教育学生呢?

一、语言组识严谨规范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等等。这些必须借助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以便学生明白无误地执行,令行禁止,提高学习的效率。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体育教师的语言在课堂要表达准确、符合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既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只有准确的表达出所要传授的知识,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义或误解。因此,教师对动作要领动作结构的编排顺序,要有条理地、精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准确的动作结构形态的清晰的印象。

二、动作描述科学准确

准确的语言是体育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要准确的运用语言去讲述动作要领,去阐述动作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准确表达,才能够对老师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使用不同的教学词汇,而且所教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无论是讲述动作过程还是讲解动作要点,教师的语言都应准确精炼。这样的语言即省时又省力,还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因为讲解不充分,学生也不能很好理解内容并做出标准的动作。

三、适时启发增加兴趣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体育课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重复性极强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当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要求时,老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旦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老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需要转变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要学会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开创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自控性和反馈性,能意识到自己信息输出的状况并控制自己语言发出的程序。如果老师的语言死板,输出的生硬无趣的信息会使学生情绪低落,而不加控制的语言,如无关的讲解和笑话只能引起学生大笑并使他们兴奋过度。教师将自己的想法讲出后,通过引导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把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再输出,学生是以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而学生输出的信息则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师语言效果的好坏,不是光看到教师输出多少的语言信息,还要看学生是否能接受到教师所传导的语言信息并有所正确反馈,并最终通过正确的行动表现出来。

四、恰当鼓励增强自信

通常情况下,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坦,信心也有了;受到别人的否定和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和低落,信心也失去了,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体验。中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发育还都不够健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激励来促使其积极上进,还需要教师细致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在课堂内要善于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无疑会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你真棒”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树立学生的信心。相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后不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用漫不经心或轻视的语言对待他们,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的心理,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了。

五、学会幽默营造氛围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4

随着时代与教育背景的变化,以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语言,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增长的需要,新《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提出更多的要求。教学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得正确与否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艺术的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创造师生平等的良好课堂环境。

2.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体育教学语言刻板单一。体育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合作,在日常体育教学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体育教学语言过分强调标准化、统一性。有的教师只用简单的“口令”教学,有的只过度强调肢体语言的示范,等等。命令式的语言过多,导致学生只能一味的听从,不能有效理解;只能一味模仿,不能举一反三。另外,有部分教师课堂导入语刻板无趣、平淡如水,缺乏行动性。

(2)体育教学语言缺乏创新。在现今的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学方式一般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而高中一个班又有四五十名学生。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语言模式,即教师一味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疲于听讲解、看示范,然后反复练习,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学,再加上升学的压力,于是把大部分学习时间用于别的学科的学习上,体育教学出现了恶性循环。在这种师生教学关系下,使学生个性体育习得被扼杀,没有时间去真正体会体育给人带来的乐趣。

(3)体育教学语言问题归因。导致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因素很多:一是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语言不够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肢体语言的示范和单一的口头语言讲解而忽略了体育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二是偏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育的结果,而忽略讲授知识的过程,甚至不注意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思维过程。三是偏重传授而忽视发展。在高中体育课堂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发展。四是偏重形式而忽略差异。学生的自身素质有高低,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的心理体验的把握上有失偏颇,当学生有不同见解和疑惑时,很多教师不能用有效的语言艺术去适时地指点迷津、有效引导。

3.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策略

(1)更新理念,吸收知识。如果体育教师自身没有强烈的想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的需要,没有想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的信心,那么一定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语言也就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对自己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并且不断超越自身的高度,才能形成自己良好的艺术性语言。体育课堂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不但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和底蕴,也是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一个考核。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可以经过大量地阅读书籍、大量地在课堂上演练得以锻炼出来,切忌刻意营造,急功近利。高中体育教师还应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语言文学的各类知识,掌握汉语的结构特征、修辞手法,等等。也应及时关注高中体育课教学的最新成果,掌握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观摩。只要多多练习,还有平时文化的积累,就会慢慢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精心备课,随机应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是传送文字的一个载体,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高中体育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要提前写好讲课的教案。课堂上,把“标准化”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幽默的口语,这样听起来比较自然随和。教师在课前应先对课堂进行设想,模拟课堂,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把课前所写的教案经过多次演练,认真思考,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方法,会使一些教学经验不是特别丰富的教师不会太紧张,进而减少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失误,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交流与情感对话。

(3)谙熟规律,学会反思。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加强语言艺术化,一定要熟悉教学规律。这是指一定要熟悉、掌握教学的语境。教学方案要与课本密切结合,对于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重点更要反复推敲,对于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比如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引人入胜,如何举例子来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如何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只有反复推敲这些问题,预想到课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补救措施,这样才能保障给受众者上一堂好课。切忌不清不楚、无逻辑地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教学者的语言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课本内容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宽厚仁慈,加强修养。高中体育教师要实现语言的艺术化,应该在掌握本学科语言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高中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教师应该宽厚仁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应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因为看不到学生的进步而发脾气,教师需要有宽厚的心态,能包容学生的一切,做到内心与语言相和谐,这样才能让语言有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但能够受到艺术化的熏陶,也能提高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发育。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5

(一)英语教育成就“爱美之心”

语言是人类符号系统的精华。语言本身即是美,其美的展现既在韵律也在意境。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聚合中,英语语言呈现出强烈的韵律美。英语语音的清浊、快慢、长短,配合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轻重缓急,构成了英语语音独有的参差有序和高低起伏的音韵之美。通过词汇、结构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英语也表现出富有色彩的意境美。语言具有形象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不仅可以记录和描绘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各种美的体验,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描绘人类的审美认知成果,还可以以文字的万千组合创造出新的美学情境,构造出多彩多姿的心灵世界。语言使用者就在文字中复现、重温、感受和咀嚼美不胜收的意境。英语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语言的美育价值,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学习体验语言的美,学习如何用美的眼睛、耳朵去感知世界,用美的心灵、情感去体验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成长和发展。”在品味英语语言的韵律与意境之精妙与美好时,学生得以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二)英语教育提升“思辨之力”

语言既是认知的内容,也是思维工具。英语语言表达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在历史演进、社会生活和自我成长中对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感知、体验和阐释,是其理解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成果之精髓所在。英语语言也代表着与汉语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系统、崭新的思辨方式和表达逻辑,由此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以差异化理解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创生新知识与新概念的思维工具。当中小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遭遇与已有认知体系全然不同的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时,其固有的认知系统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他们在试图理解和适应新的精神成果之际,在尝试调控和运用全新的认知体系和工具之时,其内在认知结构不断被打破、调试和重构,认知系统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将得以提升,学生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的方式更为全面和深刻,思维的缜密性和批判性得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得到促进。英语学习就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扩展了心理空间,还丰富了概念系统。

(三)英语教育成全“向善之情”

道德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群体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逐步生成与稳定下来的价值观和精神意义,表达了对理想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和谐共生、互为促进关系的崇尚。英语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以真实可靠的方式反映出这些价值观和精神意义。大量富有生命力、形象性、感性化的英语格言、俚语,都承载了人类在求真、向善、尚美过程中所追寻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展示了普世认同的人生态度、人际准则和人性追求,承载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中提供的大量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和谐相处的德育素材,传达了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促进学生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针对这些语言材料制订教学目标时,必然关注这些语言材料中反映的道德思想,将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英语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的过程。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尊重、爱护之心对待自己,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每一处进步与成就的认可,对每一次暂时失误与挫折的鼓励,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心、帮助,体会到尊重和关怀,真切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和相处方式。潜移默化地,他们就会树立起一种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会以着眼未来的视角看待今日的进步,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正视当前的不足。英语教育就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英语教育传播“文化之知”

英语语言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生产和文化生产的成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的独特的表意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得以表达、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工具,集中表现了其使用者对周围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识。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还引入了许多有英美国家历史、地理、人物、节日、风俗、宗教等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中,中小学生必然会体会到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相通之处和差异所在,在两种文化的理解、分析和对比中,学会欣赏他族文化的精妙,更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基础英语教育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必须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语言所承载的关于民族心理、生活、历史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欣赏,从而发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迷失

基础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然而,在人们试图探寻其理想目标和可操作的实践方向时,英语教育人文意蕴常常遭到忽视。

(一)固守“工具论”教育理念,制约英语教育人文性的抒发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始终禁锢在以功利目的和效用为最高追求的“工具论”思想之中。英语语言仅仅被视为交流的媒介,英语教育的目的被简单地看作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交流和学习的工具,教科书的编制仅仅重视知识和事实的呈现,教育实践则停留在语言技能精巧性的训练上。2011年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虽然也提出了英语教育要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但仍将综合运用英语“做事”定位为核心课程目标,其他人文价值追求仅仅被置于边缘的、附属的、是为了支持语言运用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边缘地位;与此对应的是课程标准中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具体的和确定的评价指标,以及对人文性目标的空泛笼统的提法。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看似得到了提倡,但仍被视为“工具论”英语教育的婢女,人文性的教育追求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凸显,其提升教育的全人发展内涵反而受到了曲解,其重要地位反而遭到弱化。英语教育的工具性追求仍然是终极目标,本应该处于中心地位的真正的人的发展、求知求善求美的意义探寻、个性发扬和生命成长则始终处于局外,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真善美意义遭到遮蔽,语言教育过程所蕴含的人文教育价值受到禁锢,学生本应获得的成长遭到扼杀。

(二)偏重文化价值,遮蔽多元人文内涵

有学者和教师认识到英语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交流的工具,更应是对学生作为具有个性化、生命化、生活化的有意义个体的培养,必须注重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人文意蕴追求。然而,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仅仅重视英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忽视英语教育的美育、德育和智育价值的现实情况。当提到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时,人们所想到的仅仅是语言的文化意蕴,语言所承载的历史、风俗、思想、观念等知识性、事实性东西,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阐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英美文化知识。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学价值,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感受到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对语言形式背后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对语言材料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动态生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的情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后果是,英语教育人文价值追求变成了英语教育文化价值追求,英语教育的深层次内涵未能充分挖掘,英语教育之“成就人”和“成全人”的全面价值未能实现。

(三)人文理想与教育实践的断裂

即使一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英语教育要注重多元人文价值,但在教育实践中并未能践行人文理想。基础英语教育除了在一些展示性、表演性的公开课中表现出一定的人文价值追求,一旦身处真实的课堂,教育者立即将人文情怀抛到脑后,转而实践一种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机械操练为主要活动方式、以题山试海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活动。学生本应获得的个体生命的成长、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灵成长和心智的发展,被有意地忽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基础英语教育评价体制的缺陷。对学生的评价,以量化结果为主要手段,很少采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质性评价方式;以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较少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唯学生分数论,追求一次性的结果,不重视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怀、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虽然个别教师胸怀满腔人文情怀,然而并无勇气也无能力挑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只能依从和顺应,英语教育的人文理想与教学实践产生鸿沟。教育的多元价值遭到解构,英语课程多元目标遭到覆灭,学生的成长遭到损害。

三、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回归

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呼唤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人文内涵的回归。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育者都需要转变观念、改革实践,追求英语课程中人文价值的彰显。

(一)理念转向:从工具理性到兼顾人文精神

英语教育的工具理性造成了英语目标的迷失,为追寻基础英语教育本真价值的实现,必须转变理念,语言观从工具论转向人文论,英语教育观从实用效能取向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旨归。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人性的昂扬,是情意、美德、审美体验、思辨能力的发展,是以未来生活和人性释放为导向的全人发展。如果教育者不能摆脱工具论的教育观念,就不能发现教育本真的价值,就不能从一个音节、一个语调、一个词语和一个句子中把握英语教育的真善美,不能从有限的课堂教学材料中把握教育的生命性和课堂的无限生机。如果英语教育的实践者不能从单一的工具目的的观念中超脱出来,他就无法在实践中去创生有利于学生心灵成长、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就无法体验到英语教育给学生的心灵、认知带来的丰富体验和成长。这一切的后果,则是英语教育的价值失衡,最终将会导致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缺失。基础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作准备。这一准备,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的外在工具之准备,更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心灵、人性、爱与美的感受、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情意的发展之准备。“英语教育应当兼具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只有站在英语教育的人文精神高度,我们对如何利用和掌握其工具性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同时,英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又不能独立于工具理性而存在,因为英语教育中人文性内容的传递和表达只有与知识文化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才能实现英语教育过程的完整统一。”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思想,以多元价值观照下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英语教育的尺度,既注重其工具价值也追寻人文内涵。唯有如此,英语教育才能为学生带来人生中最珍贵、最真实的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

(二)内涵开放:从文化能力追求到多元能力发展

教育的人文内涵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从英语教育的学科特性来看,文化能力发展体现了英语教育人文内涵的追求,但以人的发展为向度的人文教育还要关注美、德、智的全面发展。基础英语教育既要追求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还要追求人性、人情、人格之发展。人的根本价值和幸福追求在于个人生活中对美的发现与体味,对善的思考与行动,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事件的深层次思考。只有将这几者相结合,将审美、求善、善思、文化理解统一起来,才可能充分发挥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传统以文化理解为主要追求的内涵,忽略了英语语言和英语教育本身所带来的内在统一联系,只能片面地达成英语教育的目标,造成英语教育内涵价值的缺失,同时也不可能培养真正的人,促进学生作为有自主性、生命力的个体的成长。其看似人文性的追求,说到底也是以工具论英语教育目的为辅助的。基础英语课程必须摆脱文化教育独大的人文偏失,转向充分挖掘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实践重构:从单一技能为中心到学生整体成长为中心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课堂;语言艺术

abstract:physicaleducationareanintegratedart,involvingawiderangeofaspects.itinvolvesmusic,theaestheticappreciationoftheunitedstates,mechanics,science,ethics,science,socialscience,logic,physiology,medicine,nutritionandotherlinguisticknowledge.physicaleducationattheprimaryschoolinthisparticularlyextensive.andthattheuseoflinguisticknowledgeintheclassroom,itisnotonlyplayedtheroleofthefoundation,alsoplayaroleasabridge.wehavesportsintheclassroom,inordertobetterfulfillitsmissionofteaching,inlinewiththelaw,thecreativeuseoflanguage,knownasthesportslanguageartsclass.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sportsschools;languagearts

前言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队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一堂体育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得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就关键在于教师得导,这个导就是指——体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也就是我常说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教你在课堂中导什么,怎样导,怎样去鉴赏美和创造美。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诚如刘勰所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现代教育语言表达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社会效应是隐性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下面我将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来探讨小学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作用、方法、技巧。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体育各方面的知识和运动技巧。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做到准确、明了、生动、得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审美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就是体育课堂的艺术所在。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美感和幽默感,教师语言应避免出现“八话”:“拖泥带水的废话、华而不实的虚话,模凌两可的混话,枯燥无味的胡话,趣味低级的粗话,陈词滥调的套话。”而要做到“九富”:“富有针对性、富有教育性、富有情感性、富有启发性、富有逻辑性、富有节奏性、富有精练性、富有时代性、富有幽默性。”(引自《教师语言艺术》),要把它运用淋漓尽致,还要重视它的“科学性、简明性、形象性、交际性、工具性、贯穿性和艺术性。”

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方法与技巧,要用得得体,恰倒好处,教师就得要从儿童品质和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灵活综合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这样可使语言表达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避免信息的“误递”和“曲递”。教师还必须加深理解、丰富联想和增强体验,语言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意图清楚、生动形象。体育课堂艺术是充满情感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思想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情不通,理不达,不行。所以我认为成功的思想教育也是体育课堂语言情感表达的艺术。

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把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之为学习动机,这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在小学的众多课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需要能浅层地体现出“我要学”的动机。在课堂中,教师一定得把学生这种本能、浅层的学习动机加以煽动、引导、组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这样才能使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如教师不在语言上进行艺术化的思想教育和煽动,任其自我放矢,这种本能的学习动机很快会消失,并且产生负面影响。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4、宽泛模糊法:

美国查德教授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语大部分是模糊集

的名称,如“多少、少数、大多数、比较好、相当好等树词和程度词”。这并不与“语言表达要明确精当”的要求相矛盾,科学地运用模糊语言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技巧,是一种交谈策略,有利于教师在眼前认识尚不清楚或一时间无法找到答案时机智地巧将问题度过难关。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4、态势语变化技巧

也是我们常说的态势语。这一语言在体育课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饿语言要做到自然和谐,入情入理,传神入化,优美高雅,动听而富有启发性,仅依靠丰富的词汇和发声技巧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生动、准确、明了、自然、恰当地表达情意还需讲究态势技巧。

在体育教学中,态势可分为情感态势和教学态势。课堂饿情感态势是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姿势的隐含的思想感情,是极其丰富饿微妙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神色变化都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对人的心理产生某种感示,比声音先一步在听者心理形成心理视觉形象,从而对有声语言起到铺垫强调或替代作用。教学态势,也就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中所将的示范教学。是体育课区别其它课目的标志之一。在别的课目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黑板、电化媒体等把内容形象化传授,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儿童的基本上是处在一种表象思维上,我们教育者只有把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难学的内容形象化才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体育课中的教学态势在教学任务上占很重要的地位。你的一招一式,一招手一投足,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教学态势必须要求很严格。如在途中跑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口若悬河的语言外,同时教师本身要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学生在走和跑中一些常见的不标准动作,示范出标准动作,模仿出不标准动作,加以比较,让学生记忆深刻。

因此,教师要赋予态势以艺术魅力,有个总要求:

1)感情态势表现必须与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必须直白而含蓄,自然恰切,精当和谐。

2)教学态势表现前与教材和教学任务紧密相连,必须与语言想吻合,同步进行。

5、辞格技巧

语言辞格是一种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具体的课堂环境特点选择最贴切、最完美的形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为学生的所愿意听、乐意听,除了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则外,还需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辞格技巧。如在篮球教学中,某老师正在要求学生进行运球练习时,一学生对天上的一群鸟作射击动作,教师见状,心里有点气冲,假若停下来批评学生,则影响教学秩序,于是,教师改变方法,说:“这节课我们学习篮球,有个别同学却想打天上的鸟。”教师顺便指者天上的鸟,接着目视这个同学,这个同学面一红,教师接着问:“天上的鸟是动的,我们容易打得者吗?”学生回答:“不能”,“假如你们能把这静止的球运的像天上的鸟一样灵活,有谁还能抢到你的球呢”?教师灵活运用,就地取材,通过巧妙地“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系统地批评了学生的同时寓意中要求学生只有认真、刻苦的练习才能学的真功夫,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6、幽默技巧,

幽默(hunour)是外来词,意指言语行为有趣、滑稽可笑,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经愉悦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快攻感的一种行为特性,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运用幽默,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幽默,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运用幽默技巧,利用课境(课堂环境)恰如其分的,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出神入化的点明主题,引起学生愉快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造成和谐的教育气氛。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十分推崇幽默,他认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通过自己的课堂经验,确实合理,恰如其分的应用幽默,可以把教学内容、任务和教育的意图直接导向学生,实现心理沟通,沟通师生感情。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某同学不认真,且轻言已经会了。教师说:“其实,也没什么学得了,不过,既然你已经会了,那么,你来当老师,教我和同学学习。”教师本想讲一翻严肃的话,但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当作耳边风,用这种愉快的反语说出来,造成一种“可以随意”的假象,但学生听后可以理解老师的真意。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教学语言;技巧;小学体育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涉及面极广。它牵涉到音乐、美学的鉴赏美、力学、伦理学、思维科学、交际学、逻辑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学与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小学体育课中这种广泛性尤为明显。而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在课堂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我们在体育课堂中,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符合规律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称之为体育课堂语言艺术。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语言模糊不清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表述不清,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动作要领,掌握动作技术。如有些体育教师把“收腹”说成“收肚子”,“俯卧”说成“趴下”,“推铅球”说成“扔铅球”。

(二)教学语言单调晦涩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语言单调、死板,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教学时,体育教师直接把动作要领教授给学生“两脚蹬地、腾空,两臂撑垫,伸变屈,低头团身,滚动”,这样的语言很单调,学生不易记住,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生硬吓人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生硬,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比如教师让学生做动作,就随便指着一位学生说“你来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发挥不出原本该有的水平,影响示范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使他们更加拘束。

(四)教学语言杂乱无章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杂乱无章,含糊其辞,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反受其乱。如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

二、小学体育教学语言运用技巧的策略

体育课堂的语言是一个表达多种技巧以及综合运用的过程。语言表达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情感和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从这种范畴意义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一)编口诀――言简意赅地把握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更是考验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一个重要的内容。无论是描述技能动作过程,传授经验,还是评价动作质量和课堂表现,使用的语言一定要恰如其分,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辞。体育教师语言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从了解动作表象到掌握动作技能的递进。

(二)顺口溜――形象生动地把握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用讲故事,情境创设法,把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运动参与兴趣和学习运动技能的热情。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以形象思维见长,情感丰富,容易受激发,但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久。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富有情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鼓励语――真情实感地把握教学语言的感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亲切热情,富有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感情的话语比单纯理性的话语,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教师语言引导下和刺激下就可能激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活灵活现的话语,带有浓郁趣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

(四)比喻语――循循善诱地把握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范性相当重要,能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正确的思维能力,能培养他们的文明作风,对一些语言杂质,应当彻底清除。语言不准确造成动作形象性不够,甚至严重变形,对教育造成不良影响。

综合上述,准确、有趣、有发展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单调乏味的状态。把体育课上得健康、活泼、有趣,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应有的娱乐功能,更好地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兴趣交际能力

幼儿英语教育是一门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探讨幼儿英语教育规律的学科,具体包括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和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及教育评价等一整套英语教育规律的体系。幼儿英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幼儿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总体而言,幼儿英语教育既有英语学科本身的性质,又必须遵循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英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开展的正式的、专门性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幼儿园一般在每天或两三天一次,安排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授幼儿有关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幼儿调动注意力进行有意识的学习。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英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双语教育。幼儿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的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教育,母语和英语都成了教学媒介语和交流的工具。即除汉语外,教师还用英语组织幼儿的一半或大部分的活动,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等,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把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

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中,准确确立和及时达到科学的幼儿英语教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行动的指南,是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语言学家H・HStern对语言教育目标分类为:熟练、知识、情感和迁移的目标。从宏观角度而言,具有启蒙性质的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涉及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领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来开展活动来更好的有利于幼儿英语的学习。

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基本情绪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使人去行动。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就是兴趣。儿童的反应是由这种内在动机驱使的。可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保证和动力。幼儿注意的集中性、注意保持的时间长短和情绪的积极性都是由兴趣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感过滤(压力)会影响学习行为,压力越小,学习效果越好。教育学家指出,对儿童的教育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含义丰富和有趣味性的。只有激发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幼儿英语教育的效果,才能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是幼儿学而知乐,破除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和神秘感。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善于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和生动有趣的方法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幼儿满怀浓厚的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接触语言符号,接受英语教育。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先,为幼儿营造轻松、有趣、生动和真实的学习环境,否则幼儿会过早产生焦虑、厌学等情绪障碍,以致影响今后甚至是一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幼儿学习英语的前提,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兴趣外,更要注重训练幼儿的模仿能力,从而打好语音预感的基础。语言学家S・i・哈娅科娃认为,在现有各种形式的符号中,语言是最高度发展的,也是最细微、最复杂的。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共同基础,是语言的外在形式、物质外壳。幼儿英语教育中的语音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幼儿阶段英语教育涉及一些认知目标、涉及一些语言知识学习的话,主要是在词汇、句型等方面的学习中掌握语音的感性知识,即语感。心里语言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语音学习的关键期,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那么教师就要在日常的英语教育实践中,让幼儿在听说的活动中,在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大量语音熏陶,从而逐步学会控制发音器官,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舌位的高低前后,掌握正确的语音,为后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幼儿在反复听、反复模仿语音的基础上,易养成自动化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语音预感。教师在注重语音训练的同时,还应训练幼儿良好的语感,即直觉的感知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初始阶段幼儿的学习不是理性的,而是直觉的,幼儿更多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等器官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熟悉所学语言的语音、语义等,更多的依赖语境直接感知语言信息。因此,幼儿期较易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努力创设语境,使幼儿在视觉、听觉上始终受到大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获得对语言的感受。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培养了幼儿对英语的兴趣以及打好了语音语感的基础,那么接下来幼儿就可以简单的进行英语交际。

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听说领先,启动开口”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初步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领先,启动开口的实质就是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以听说口语练习为教育目标来培养幼儿开口说英语,使之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幼儿期正处于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幼儿在读写之前,通过口语掌握了音位体系和一些基本词汇,那么今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将会迅速而有效得多。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视觉体现,书面语言的表达在口头语言里有其相应的语言对象。幼儿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善于获得具体的语言信息,再加上自身的监控能力弱心理障碍少,只要有一定的环境,幼儿都能乐于开口,这样便于幼儿边学便用、学以致用,使所学的语言材料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和语言活动能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使用语言是一种交际能力,语言功能的主要标志是交际功能。从实践中掌握外语,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言,才是基础外语教育的目的。儿童语言教育应重视通过培养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促进他们交流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创设使用英语交往的环境,让幼儿自然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培养幼儿交际的能力。

幼儿英语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幼儿教师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同时也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理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英语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打好英语语音的基础,启动幼儿开口说英语,培养幼儿初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非著.aSurveypfmodern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28-02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及原因分析

1.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教师语言暴力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诉诸口头或书面上,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它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损害的一种语言行为。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全面分析及寻求解决对策,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师语言暴力发生原因。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由于端正了办学思想,采取了系列政策和制度,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进行了教育、约束和制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语言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手段拙劣。部分教师仍然固守“师道尊严”,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个性,正在成长中的人,没有看到学生的差异性,教育教学不能够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成绩差或顽皮的学生不能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仍然认为只有通过责骂才能达到教育目的。②老师的人文精神淡薄,认为和学生的关系似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样,总是以长辈自居。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格,因此师生地位不平等,不能很好地展开师生对话与交流。遇到不听话的学生便加以训斥却也心安理得。③当今我国教育制度还不太完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所教班级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心理压力增大,难免产生急躁情绪,容易因学生的某些小事而生气,严重时还可能口不择言,不小心就伤害了学生。④有的学生确实顽劣,正常的说教已不起作用,甚至家长也已放弃对其教育。老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使用语言伤害就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当然这种方式多数情况下会适得其反,但老师苦于不知道还有其它办法就会继续使用。⑤师范教育的漏洞也是语言暴力盛行的一大原因。传统师范教育容易忽视对心理学的学习,使得后来为人师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呵护学生心理。遇到问题时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只是一味地生气,甚至呵斥学生。⑥现今学校教育已基本上杜绝了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和教学都体现在了语言的运用上,一部分人想当然地认为:不打学生,有时说重了,那也是为学生好!究其心态可以归为“没什么大不了”。

二、消除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及建议

1.从教师心理出发,提高教师语言艺术。①了解教师真实心理,建立疏导机制。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中引进的激烈竞争,诸如评职称、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每位老师心理压力增大,整日生活在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中,从而造成心理状态失调,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多关心教师,建立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机构,广泛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②运用语言的激励性特点,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教师要优化教育的科学方法与艺术,首先应规范自身的语言,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发出某些信号,进而焕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表扬和适当批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宽广的胸襟,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看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最好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像“你真棒”,“我认为你行的”,“这次做得不错,下次再做给我看,好吗?”类似这样鼓励性的话语可以使学困生奋起直追,让优秀生再接再厉。③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提升个人素质,对孩子要学会宽容。老师的身心发展和平时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和对学习的态度,老师应当是学生文化的引导者,心灵交流中的朋友,当教师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时,学生定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2.营造良好氛围,关爱、关注每位学生。①完善学校管理,排除干扰因素。在学校管理中,密切关注和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切实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幸福度,让教师快乐从教。②改革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唯分数”论,要把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要用发展的观念去看待学生,要树立多样的评价观,能够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立的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要把评价作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③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护和尊重儿童是世界各国对待儿童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引路人,循循善诱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教师应该始终恪守。学校要像禁止体罚一样,禁止教师使用语言暴力,要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吸收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监督中来,并将语言暴力纳入到教师的考核体系中。④教师要讲究批评艺术。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批评应该建立在关心、尊重的基础上,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学会变批评为鼓励、激励和唤醒。

减少和消除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关键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我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随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语言暴力也将随之消失,和谐的校园将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孩子们将生活在快乐幸福的教育环境中。

参考文献:

[1]王红.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8).

[2]肖良.校园语言暴力问题浅析[J].读与写,2006,(3).

[3]李苗,林国耀.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0

一、20世纪前期,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语言分科教学的确立(略)

二、20世纪后期,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语文学科中心本位的形成

(一)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的兴起——“双基”目标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语言与言语问题的激烈论争,并逐步转向言语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言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众多新兴学科。

随着言语研究的转向,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不属于语言教学,而是言语教学。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社论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集中体现了这种观念。当时,语文教育界出现了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潮。从一定意义上说,“双基”教学观念的盛行,即意味着语文能力核心地位的逐渐形成,这标志着语文教学的重心开始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开始对言语教育进行理论阐发。李维鼎说:“在文章中④我指出了‘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定位于‘言语’,在语文教育界似乎还是第一次。从‘言语’出发,我归纳不出‘性质’,却概括了语文学科的三条功能,即‘广泛的社会应用功能、深刻的个体移情功能和突出的全面性基础功能’……语文学科设置目的就在于发挥这些功能。”⑤1995年,李维鼎进一步提出语文本性即“言意互转”的观点⑥。20世纪90年代,洪镇涛从区分“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两种教学取向出发,认为“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即以“研究语言”的教学取向取代“学习语言”的取向,他提出要加强语感教学⑦,建立一个新的语文教学体系。⑧21世纪初,李海林出版了《言语教学论》,从学理上建构了言语教学论体系,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最有深度的研究着作。总之,无论是“言意互转”,还是语感教学,都围绕着言语教学来展开。

(二)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的确立——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

改革开放以后,言语教学获得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言语知识体系、言语技能训练体系及语文思维训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逐渐达到高潮。

1.动态言语知识体系的建构

张志公晚年意识到静态语言知识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一门沟通语言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语言应用之间的过渡性桥梁学科的构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首都师范大学讲授“汉语辞章学”,这是语文学科探索动态言语知识体系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庄文中建构了中学言语教学体系,即初中、高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初中、高中语言基本能力教学体系,“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⑨2000年,雷良启、余应源先生从言语交往教育的角度,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提出一套以言语知识为纲、为纵的线索,以语言知识为目、为横的楔入的言语知识体系的设想,列出了包括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等六个部分的言语知识体系。⑩这是“第一次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完整地列出了一个适合语文教学需要的知识清单,有着重要的意义”(11)。

2.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言语技能训练的高潮期,不少语文教学改革家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言语技能训练体系,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训练体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刘胐胐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等。(12)有人将阅读能力分解为如下训练项目,即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储存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语感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13)后来发展到从言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角度来建构教学序列。1992年和199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即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理性。

(三)言语中心本位教学的意义与隐忧

英国的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将语言教学的基本取向划分为“教人们一种语言”和“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或者说“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和培养“语言学家”,“能用语言讲话的人”和“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这样两种取向。(14)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强调语文教学从“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转向“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由此将高校语言学专业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严格区分。这对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及目的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对于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教育价值,语文教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正如陈钟梁所说:“这种科学化思想并没有被全体语文教师所接受。在我们一些富有经验和修养的高层次教师中,大多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伴随着他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和爱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不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因素恰好是教学目标很难概括进去的。他们从自己长期以来学语文和教语文的切身经历中证实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寻找某个模式,而是去研究如何摆脱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那个部分”(15)。

总之,以言语为本位的学科教学,无论是语感中心说还是语文技能训练主体论,都是以追求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根本旨趣,以探索一条最有效的教学程序为努力方向,落脚点在言语实践的对外功能。这种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培育,容易忽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的培育,容易牺牲学生的自由精神和创造潜力。从根本上说,以言语功能教学为重心的语文教学,属于语文学科中心取向。由于过于强化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言语技能训练容易滑入技术化甚至机械化的泥淖。片面追求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必然导致语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从而致使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被严重弱化,甚至缺席。陈钟梁曾预计:“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指导改革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的艺术化与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化。”(16)

三、21世纪初,从语文学科中心本位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指向人生命的自由发展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落脚点在“言语人”的培养,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指向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初步理解

潘新和、李海林曾分别对“言语生命”、“言语智慧”做过细致、深刻的理论阐述(17),此处仅就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谈谈笔者的理解。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言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什么呢?言语活动的前提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人的感性生命。活泼的语言都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正是人的感性生命给予语言以力量和智慧。“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生命在于它有‘所云’(Saying)……这‘所云’必是作者的独到的、极有个性的,只有他才有的领悟。当语言中有这种独到的‘所云’时,语言就有了生命”;“‘所云’并非说理,而是一种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获得。它是一种充满感性的智慧”。(18)同时,海德格尔又强调“语言是人类一切存在的栖身之所(theHouseofBeing),人类无法走出语言,语言是人类的存在唯一能找到自己的地方”,“F.詹姆森引用尼采的话强调人无法摆脱语言,称语言为‘语言的监牢’(theprisonHouseofLanguage)”(19)。

由上可知,人的感性生命与语言的关系是互动、统一的,德里达在《书写与歧异》一书中说:“诗人在体验着自由的时候,发现他自己既受语言的约束又能用一种语言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他自己就是这种语言的主人。”(20)一方面,人生命的独特性及其天然的精神创造力是言语创造的先天条件,给予语言以独特的精神面貌。人生命的自由本性和主观能动力,是言语实践的基本动力源泉,没有健旺的生命力,就不可能有强烈的言语欲求,也难有鲜活的言语表现。此外,人的生命先天具有的一些范畴如时间和空间,也是建构言语世界基本秩序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语言既可用理性和智慧激活感性生命,也可束缚和囚禁生命活力。而“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1)。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总是体现为在社会动态情境中,人的感悟生命创造与言语陈规、言语生命的自由追求与言语活动的社会束缚之间的一种突围状态和辩证关系。失去生命独特内涵的言语,“如聚群匠共画一壁,非复艺术,不过一绝无生命之粉本而已”(22)。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通过适切的言语实践形式,将人潜在的生命特性诱导并培育出来,在顺应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将人的生命能量合理释放,从而达到“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之间全面互动、和谐发展的自由状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逐渐敞亮、全身心渗透其间的过程;是主体间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既冲突又相融的过程。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更关注语文教育内在的人文特质,更贴近语言与人的本质联系;在维护社会基本言语秩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陶冶、培育人的言语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去开创更真、更善、更美的言语世界之可能。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超越了学科中心,是真正属于人的自由教育,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早期探索

1.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萌发的背景——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随着过度的言语技能训练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压抑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进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陈钟梁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许多内容具有感悟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在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背景和语言的文化底蕴等因素;(23)。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和薛毅等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三篇文章,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大的讨论。钱理群认为:“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24)杨东平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25)通过那次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与教育自身固有的人文属性,体会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内在关联和意蕴。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趋向动态平衡,这促进了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萌发。

2.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萌发的标志——“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

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语文素养”一词,并将“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开始淡化训练,淡化语法知识(26),突出整体感悟、熏陶感染、多元解读,注重为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发展服务。

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未成熟的概念,其内在的确定性还在探讨研究过程之中。就笔者看来,语文素养是以感性的生命活动为依托,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以汉语言符号为线索,在与自然现象和精神世界相涉的主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一般智力、精神修养、审美情趣以及个性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以言语理解与言语表现为形式,在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交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将自我的感性生命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通过汉语言符号牵连起来,已经超越了学科中心本位的局限,开始转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正如王森然所言:“因为人类一切智识经验的供给,全靠语言文字的传达,因此如个人情绪与情操的培育,意志的建设与锻炼,信仰的基础,总之人格训练与修养不能不有赖于此。”(27)人作为符号动物(28),语言符号的掌握是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法国的埃米尔·本维尼斯特也曾说:“语言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我们在世界上见到的唯有说话的人,对另一个人说话的人,并且,正是语言教导我们如何定义人本身”,“所有这些语言的特点,其非物质性、象征功能、发音机制以及它具有内容这一事实,都足以让我们怀疑这种将语言纳入工具范畴、将人类与语言特性分离的做法”,“人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在其作为存在的现实中,奠定了‘自我’的概念”。(29)

可见,真正的语文素养教育,是学生主体的内涵和境界获得完善与提升的基本方式;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给学生带来智慧的启迪、诗意的慰藉和人性的陶冶。语文教育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培育与提升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应然追求,是语言工具观与语言存在观的融合统一。

(三)对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创新了语文课程理念,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如,教学实践层面忽视继承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配合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忽视了彰显语文学科的实践个性,显现出弱化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想倾向;语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语言、言语”,片面追求人文内涵,片面追求文化熏陶,游离于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互作用之外,偏向主观心灵世界。以下笔者就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谈几点思考。

1.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的必要关联

从学校语文教育的视角来看,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是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的,离开语言文字、言语实践来谈言语生命智慧,就违背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上文可知,现代语文教育是从文言文教学(泛语文教育)发展到白话文教学(语言分科教育),再从言语教育(学科中心)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从而逐渐建构起“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一体的能动网络结构。这个能动的网络结构,需要整合文言文教学、白话文教学以及言语教育的各种有益资源,从而给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历史文化语境,以汉语言文字及其应用为抓手,以感性生命为依托,来帮助学生感悟汉语文化世界;通过主体间心灵的感触与交流,实现能力锻炼与精神提升的统一、言语能力与精神境界的共生。由此可见,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与语言教育、言语教育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丝毫也离不开汉语语言、文字及言语活动本身,只是在新的教育目标之下赋予人的感性生命、语言文字与言语活动以新的价值关系。如今,人的感性生命成为语言、文字与文化世界相融的平台及动力源泉,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相互促进、相互交融,锤炼人的生命智慧。言语生命智慧教育必须尊重人的自由本性,开掘人的言语想象力与言语创造力,在解放人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

2.言语生命智慧教育必然需要坚守语文教育的主体特性和独立品格

在语言教育、言语教育发展阶段,语文学科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表现为过于强调适应社会变化等外在因素,外在驱动力异常强大,而内在驱动力显得极为微弱,总体上属于社会本位教育。这就造成一个弊端,即前一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在外力的驱动和逼迫下又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从而遗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如,语文学科尽管已经经过语言教育、言语教育的发展阶段,但适合汉语特征的语言知识、言语知识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在明了自身特性,自觉承担教育使命的前提下,坚守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科内部建设,优化学科的结构与功能,逐渐形成自身的优良教育品格。

3.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必然需要学生本位的教育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是“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一体的能动网络结构,其中,学生的生命是这个网络结构的基本动力源泉。这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为学生的言语个性和言语创造性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因为没有教育自由就不会有自由的生命成长,也不会有言语智慧的生成。然而,百年来整个语文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依附于外在社会规约)掌控的,学生是集体被教育者。学生本位的教育,首先需要从教师的“教”本位转向学生的“学”本位。21世纪初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本位的确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生本位的教育还需要在新的价值高度来重新建构语文教育的运转秩序,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言语生命智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必然需要以高品质文化为根底

语文教育属于横断面学科,和其他众多学科和社会生活相关联,不可画地为牢,关起门来搞建设,必然需要有广度。没有广度的语文,不足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教育关涉人性的养成,需要有深度。没有深度的语文,不足以启迪心智、陶冶人性。语文教育属于民族共同语教育,需要有高度。没有高度的语文,不足以引领、凝聚人心。语文教育还需要有美感。没有美感的语文,不足以吸引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广度、深度、高度和美感等文化质素融汇统一,才能奠定语文教育的高品质文化,引导学生借助言语实践的形式,在高品位的语言文化海洋里自由畅游,陶冶心灵,涵养人性;敲打语言,熔铸能力,在体验感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由吸纳走向表现,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言语生命智慧。

注释:

①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9.

②陈钟梁在《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语文学习》,1996,(9))中曾提出语文教育已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初,从“文学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他期待第三次转变,即转向“语言—人的发展”。黄行福在《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江西教育科研》,1997,(5))中提出教化本体、智能本体、人文本体三阶段论。

③笔者认为,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也开始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可那个时候受语言研究所限制,还处于静态语言学阶段,不可能提供动态言语知识,所以那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还只能停留在语言教学阶段。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界开始由静态语言研究向动态言语研究转向,这为语文的言语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④李维鼎.越出雷池,轻装前进——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J].语文学习,1984,(5).

⑤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⑥李维鼎于2000年7月出版了《语文言意论》,对言意互转进行了深入探讨。

⑦王尚文于1995年出版了《语感论》,2000年7月出版了《语感论》(修订本),对语感教学进行了深度研究。

⑧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中学语文,1993,(5).

⑨庄文中.建构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

⑩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1)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8.

(1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

(1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J].语文学习,1993,(1).

(14)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2.

(15)(16)陈钟梁.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J].语文学习,1987,(8).

(17)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8)(19)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2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21)转引自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2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

(23)顾黄初,郭兆云.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J].语文学习,1989,(9).

(24)(25)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0、39.

(26)笔者认为,必要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是需要的,关键是语言知识的积极掌握,要有利于改善感性生命的直觉经验,有助于灵活运用。此处属于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