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18

城市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数字城市GpSCoRS系统

一、引言

数字城市是由数字地球演变而来的,数字地球概念是美国最早提出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正是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指出了“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球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它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随后,我国也提出了数字中国概念,数字省区、数字城市词汇相继出现。数字城市系统是国家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城市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数字城市在摇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的支持下,依托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在网络上运行并广泛共享的多尺度、多类型、多内容、多时相的城市综合信息,通过专题系统及门户网站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它通过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决策和调控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化和民主化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的信息化、现代化。

二、加快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数字城市是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简称,是数字省区、数字国家的基础部分。国家对发展数字城市非常重视,国家测绘局于2006年启动了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并获得成功。2010年在各省区扩大了数字城市工程建设试点,有望在国家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面实施。

地理信息系统GiS,也称地学系统,是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它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信息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行业应用最为广泛,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也就是说,航拍数据、GpS接收数据和其他测量手段采集的数据,最后归口到地理信息系统中,经过计算、分析分类、管理输出4D产品,提供给客户使用。因此,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保证数字城市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三、原有基础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数字城市工程首先要进行基础测绘工作。建立城市四等以上控制网,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控制点的三维坐标。测绘城市基础地形图,最理想是1:500比例尺地形图,地形图是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精度要求必须高,现视性要强,有些城市为节省资金用以前测的老图经矢量化获得数据,建立基础信息平台,其精度肯定不理想,对于这么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打好基础,有必要重新测绘。测绘地形图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最好用先进的用数字航空摄影仪拍摄,选择与之相配套的全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工作站,这样能保证获取的数据和完成的成果图件现实性和可靠性。

四、建立GpSCoRS系统的意义

笔者认为,每个城市在开展数字城市工程建设开始必须考虑首先建立城市GpSCoRS系统即CoRS站。在作项目预算时把此费用打进去,这对以后测绘工作的方便程度不言而喻,长远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会更加明显。采取这种方法,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以后动态监测、数据更新更加方便。在此,有必要对GpSCoRS系统它的技术术语和使用广泛性简要叙述。

随着GpS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应用普及,它在城市规划、国土调查、地质勘查、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等测量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当前,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缩写为CoRS)已成为城市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地球的工程化和现实化,需要采集多种实时地理空间数据,因此,中国发展CoRS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几年来,国内不同行业已经陆续建立了一些专业性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网络,目前,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的需要,一大批城市、省区和行业正在筹划建立类似的连续运行网络系统,一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系统的建设高潮正在到来。

深圳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SZCoRS),目前已开始全面地测量应用。全国部分省、市也已初步建成或正在建立类似的省、市级CoRS系统。

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它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基础设施。城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获取各类空间的位置、时间信息及其相关的动态变化。通过建设若干永久性连续运行的GpS基准站,提供国际通用各式的基准站站点坐标和GpS测量数据,以满足各类不同行业用户对精度定位,快速和实时定位、导航的要求,及时地满足城市规划、国土测绘、地籍管理、城乡建设、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监控,矿山测量等多种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社会要求。

城市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白城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白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白城市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幅员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市、区),3个省级开发区、5个工业集中区,73个乡(镇),918个行政村,2923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达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22万人。

1.1种植业发展情况

白城市根据旱区特点,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花生、芝麻、绿豆等矮棵节水作物及西瓜、美葵、小麦等早熟作物,全面推进种植业发展,粮食总产量屡创新高。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全市牢牢抓住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这条主线,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相连接、加工能力与原料生产相配套、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1.3畜牧业发展情况

白城是传统的农牧业产区。经过多年努力,畜牧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白鹅、肉鸡、肉鸭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1.4林业发展情况

全市人民坚持以举市3年大造林竞赛活动为重点,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加快了吉林省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建成步伐,推进了生态产业基地建设进程。

2白城市农业资源情况2.1耕地面积多

白城市现有耕地152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这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是令人羡慕的,而且随着农民从土地上进一步解放,这个比例会更高。

2.2种植条件好

日照时间充足,可达2919小时;昼夜温差大,可达13℃~14℃,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适合种植时间长,最长可达159天;水质好,地表、地下水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值;土壤呈弱碱性,pH值在8.1~8.3之间,农产品品质优、口感好。

2.3草原面积大

白城市登记在册草原面积有17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328万亩,年产优质牧草35万吨,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4水产资源丰富

境内有嫩江、洮儿河等主要河流8条、水库10座,大小泡沼700多处,可养殖水面138万亩,占全省可养殖水面30.7%,居吉林省各市(州)之首。这些水面水质良好,无污染,天然饵料丰富,鱼类品种组成繁多。

3白城农业发展构想

农业是白城市发展的基础,更是白城的特色。今后,白城市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重点围绕10大农业特色产业,按照“强龙头、扩基地、促联结、育品牌”的思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3.1准确把握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白城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突出重点,坚持“四化”发展路径。一要坚持规模化生产。不论种植还是养殖,上不了规模就支撑不起产业。要以水稻、绿豆、葵花、燕麦、辣椒、奶牛、肉羊、草原红牛、肉禽、野生鱼10个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建设专业乡(镇)、专业村屯、高标准种养园区,培育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特色优势种养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扩大种养基地生产规模;二要坚持组织化管理。上规模要靠组织化,组织化提高了,标准化就能推行,科技、金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就更容易进入。要培养树立一批运作规范、运行良好、作用显著的典型示范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基层干部、经营大户和科技人员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运行机制,推动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拓展,由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系列化服务延伸,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三要坚持链条化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可带来成倍的经济效益。要坚持“外引内育”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深度开发具有白城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新、特、优”农产品,从而促进种植业、支撑养殖业、活跃流通业、联结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四要坚持品牌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产品大多是食品,讲究标准和质量,消费者非常看重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要鼓励和扶持生产基地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认证活动,培育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3.2进一步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

水稻产业,要稳定扩大生产面积,水田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建成吉林省水田生产第一大市、全国知名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绿豆产业,要加强良种选育工作;集中打造“大鹦哥绿”绿豆及加工产品品牌;辣椒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定单联结,全面推进辣椒种植订单化、标准化、优质化,专用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5万吨,重点培育“吉塔”知名品牌。

3.3切实强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三大支撑

城市发展现状篇3

1.1城市影院发展现状

近三年全市银幕以每年约65块的速度增长。截止2014年9月底,天津城市电影实现票房收入3.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观影人次达到10635646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8%,放映场次511012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4%。

截止到发稿之日,全市数字影院共计57家,达到银幕数373块,座位数65489个。2009年城市电影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2010年即升至1.88亿元,同比增长84%,超出全国64%的增长率约20个百分点。观众人次增长率40%、放映场次增长率73%指标增长幅度均超全国增长水平。2011年城市电影票房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25%,略低于全国增长率3个百分点。观影人次增长率32%、放映场次增长率98%则双双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012年票房收入达到2.62亿元,同期增长17%。2013年全市城市电影票房收入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12%,观影场次554965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0.61%,观影人次10234226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5.26%。

1.22013年全市影院盈利情况

根据天津中原商业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天津在营影院共47家,银幕297块,座位48000个。2013年票房收入3.4亿元,占全国票房收入的1.57%(2013年全国票房收入217亿元)。47家在营影院,票房收入从70万元到3440万元不等,900万元是天津影院的保本线,盈利的影院数量仅有12家,盈利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其中,2013年本市票房收入前三名分别是金逸大悦城店、万达河东店和CGV滨海永旺店。

早期,天津影城集中分布在人流密集、商业氛围成熟的核心商圈;但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外拓,人口外溢,催生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2010年,河东万达广场开业,是天津商业版图多中心发展和影城选址外溢的重要标志。如今,影城是营造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环境不可或缺的业态,具有为商业项目导入客流、增加消费者驻留时间、带动其他业态发展经营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型商业项目的标准配置。

2013年,全国票房达到217亿元,天津市票房仅占全国的1.57%,天津外来人口占比不足30%,商业市场主要依靠本地消费,城市整体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与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和消费力下,天津影城市场陷入快速膨胀、同质竞争的困境,各影城上座率8%―24%。此外,天津影城市场档次和品质参差不齐,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天津影业的发展。

1.3全市影院经营模式分析

(1).依托地产、稳步扩张

在全国电影院线运营方面,万达院线属于佼佼者,据其官网显示,如今其已开业五星级影城115家,1000块银幕,其中imaX屏幕67块,占有全国15%的票房份额。计划到2015年开业200家影城,拥有屏幕2000块。

万达院线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离不开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其主要是依托自有的地产运营影院建设,基本上贯行“万达广场开到哪,万达院线就开到哪”,这种模式运用到二三线城市,同样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就院线发展而言,万达模式将房地产与影院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进行规划和控制成本,并且所有影院都能实现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排片,这也是美国电影院线的发展模式。而其他大部分院线的经营模式都比较混乱,这为整个院线的经营管理增加了难度。相较于其他院线运营商而言,万达影院的运营负担则明显轻许多。影院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在于租金,而万达院线旗下影院,其地产是自有的,不存在租赁,因此这部分的费用大大减少。

(2).跟着商圈走、降低运营风险

对于影院来说,影院建设选择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人气越旺的地理位置,越能够保证影院能够吸引足够的观影人群,运营风险会相对较少。天津金逸大悦城店以及天津银河橙天嘉禾就属于此种模式。影院永远离不开商业地产,如果没有商业地产作为依托,经营起来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去单独找个地方,建个独立的影院。

(3).找准市场空白、做填充式建设

与许多院线在成立之初专门瞄准一线城市布局影院不同,大地院线从创立之初,便成为专攻二三线城市的典型代表。据大地院线总经理方斌介绍,2006年,大地院线在广州起家。当时发现广州所有的地级市基本没有电影院,于是大地院线作为当时第一家进入到地级城市的院线,开始了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布局。

可以明显看出,大地院线走出了一条专门填补市场空白的发展路线。瞄准市场空白做填充式发展,与此同时,大地院线还使用了短、平、快的打法,以速度和数量取胜,大地院线的扩张速度确实堪称一绝,以2010年为例,大地院线实现票房190%的增幅,全年共计新增影院59家、229块银幕,大地院线的扩张速度,一度达到平均每三天新增一家影院。

小城市影院建设所需的投资额比较少,因此他们能够短时间内开多家影院,又能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再者旗下影院数量多了,利润规模就大,这其中如果有一些投资失利的影院,就可以果断放弃并重新找点迅速又开;另外旗下覆盖的影院多了,影院各项运营资源比如广告投放、衍生品销售等就可以整合管理,运营方面可以达到更高效。

2天津城市电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发展现状篇4

一、北京城市规模

至2008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695万人,这标志着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人口规模位列世界前列的超大型城市。近几十年来。北京一直实施着严格的户籍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但并没有有效抑制住人口持续加速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户籍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72.6%;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7.4%;并且,外来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0.8%,接近于户籍人口年增长率的8倍。由此可见。北京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这些流动人口在起到弥补劳动力不足的作用之外,也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北京城市人口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北京市全市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1289.3平方公里,且近年来这一面积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但不可不注意的是。尽管建成区面积在逐年递增,但相较于人口的增长趋势来说,其增速依然是滞后的。外来人口的迅猛递增,使北京各项基础设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状态。特别是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北京的交通、住房等均承受着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发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北京城市化发展现状

据综合统计结果显示,截至到2004年末,北京市城市化总体水平已达到了83.6%,远远高于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这说明了北京城市化进程开始向高度化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逐步趋缓。目前,北京市已形成四级城市结构,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扩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各级结构中,人口与土地的分布情况表现出十分不平衡的状态。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及城市功能扩展区聚集了北京市大部分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62%。而其建设面积所占比例仅为26%,与人口比重形成明显对比。有限的土地面积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而人口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过于密集又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使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相较之下,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态势,但由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核心区存在着巨大差距等原因,始终无法实现成功分流城市人口,分担城市功能的目标。综合北京人口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口涌入首都,而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城市发展局面势必会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化的进程,制约首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不利于首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缓解上述状况,北京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的发展。目前,郊区建设的11座新城在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良好,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中心城扩散人口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新城的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依旧处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功能负担过重、各类城市问题凸显的状态中。

三、北京城市化发展对策

1.明确城市功能区域分工,缓解城市功能高度叠加现状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原因的积淀,加上现行的经济、政治体制,决定了北京必须同时承载多项城市功能,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化城市功能的首都城市。北京目前面临的人口分布严重不均、某些区域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城市功能在特定地区的高度叠加。从目前的四级结构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及城市功能扩展区几乎承担了北京所有的城市功能。这一现象一方面有其历史传承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各区域现有发展程度不均衡造成的。周边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素质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区,各项条件均不利于区域产业发展,无力承担发挥城市功能的重任。而伴随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北京各项城市功能呈现出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高度叠加情况愈发严重,这势必会加重人口高度密集的现状,进而引发交通、住房等多种城市问题,严重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要缓解上述问题,解决城市功能负担过重是最佳渠道。也就是说,对全市各区域发展实施有效合理的规划,将城市功能承担任务作为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域进行细分,找出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并将其作为建设重点,完善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保证产业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最终通过产业发展使周边区域承担起有效分担城市功能的重任。

2.进一步加快郊区新城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郊区新城无法有效吸引城区人口,良好承担人口分流任务,其主要原因要归咎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生活水平与中心城区存在巨大差距。要真正做到消除城乡二元化,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首先是郊区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指高校分校、大学城在郊区的建设,更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教育体系的完善。也就是说,全面地提升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设施建设水平,着重关注与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建设,建立完整综合的教育体系,并以此来带动周边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是交通设施建设的完善。目前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周边的大部分区域,进一步完善的重点应在于地面交通网的建设,包括增加轨道交通未覆盖的地区的交通线路。以及加多紧张线路车次,减少等候时长等。第三点是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根本,也是吸引人口的重要保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各区域应抓住其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进步.达到提升区域经济水平的目的。最后一点是在郊区新城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价格优势以及宜居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人口选择到城市居住。

3.提升国际影响力,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发展

城市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性研究

引言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交通也随之飞速发展起来。然而高速发展的城市交通在为居民带来通达和便利之际,渐渐开始显现矛盾与问题。城市机动化、现代化和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些矛盾问题日益尖锐突出,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分析现状,研究对策。

1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30多年,南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愈加频繁,交通需求量逐年增加,交通建设资金连年增长,到2012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达到300亿元,占全年GDp的4.3%,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南京的城市交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

1.1城市道路建设情况

1985年至2008年间,南京城区道路面积由800万平方米增长到8806万平方米,增长了近10倍。而到2012年底,全市城区道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1060公里,其中包括高速公路550公里,轨道交通85公里,2012年新增道路面积就达到了522万平方米。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供了道路资源,但同时也会吸引来更多的交通需求。

1.2机动车增长及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在机动化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从1985年的5万辆迅猛增长到2008年的94.2万辆,增长了近20倍。而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117.8万辆,其中私家车为96万辆,近年来私家车发展尤其迅猛,一直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在公共交通方面也同步发展,2012年全市出租车达到10643辆,公共交通车辆达到9386标台。

1.3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

由于南京城市空间的拓展,居民出行距离、时间、频率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根据对1986-2009年间居民出行的调查,2009年南京主城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77次/日,日出行总量已近970万人次。居民出行目的仍是以上班、上学为主,但购物、娱乐等弹性出行比例逐年上升,1986年~2009年从15%增长到了25%。在居民出行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比例稳步减少,而各种机动车出行比例增长很快,尤其是出租车和私家车出行,1986年仅占0.1%,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10.9%,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结构比例表(单位:%)

年份步行自行车公交地铁出租摩托单位车私家车其它

1986年33.1044.1019.2000.100.302.50-0.70

2001年26.5041.0024.4001.002.703.10-1.30

2003年24.7444.124.100.472.862.520.771.21

2005年24.141.122.601.323.93.473.020.47

2007年26.3240.1419.302.162.091.443.664.310.58

2009年25.4337.6119.112.756.892.581.134.010.49

2南京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供需矛盾突出,出行效率低

虽然南京的城市道路在过去30多年间迅猛发展,但始终追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道路越建越多,越修越宽,越来越堵”的怪圈正是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具体表现。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使得更多人选择机动车出行方式。据统计,2012年南京主城区路段机动车高峰小时总交通量同比增长了3.9%,主干道平均行车延误达68秒/公里,仅为道路通行能力标准e级水平。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城区主干道基本处于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2.2路网结构不合理,主城与新区间通道不足

南京城区主干路系统在近年的建设中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和快速路等支路路网系统并未完善。这就造成交通量过于集中在主干道,缺乏分流道路或是平行干道,部分主城区路段长时间处于拥塞状态的状况。

目前南京中心城区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其发展格局已经受到了限制。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周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河西、江宁、江浦、仙林等多个新区,但由于主城与新区间通道建设较为滞后,且数量不足,既影响了主城与新区之间的沟通,也制约了新区的发展。

2.3静态交通发展滞后

静态交通是由乘客上下车、装卸货物的短暂停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中的停车,以及车辆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车所组成的总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对于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南京目前现存的低层建筑几乎都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而高层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率也不到40%,公共停车场更是严重缺乏。按照国际经验,城市汽车停车位应该是汽车保有量的1.2~1.3倍,而南京城区的停车位供需比约为1:3,缺口达到了70%。

2008年以来,南京交管部门在支路街巷增设了路内停车泊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但南京老城区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很低,短期内无法改善,“停车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市民出行,静态交通滞后也已经成为制约南京交通发展的瓶颈。

2.4交通规划前瞻性不足,交通管理和调控手段薄弱

过去许多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较为盲目和短视,仅考虑了技术层面,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致大量新建几年的道路、高架立交等又因规划重建或改造,而且长期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又需占用了大量道路资源,越发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此外,由交通与公安部门共同执行交通管理的体制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交通行政管理体系,且管理和调控的手段薄弱让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更为低下。比如在高峰时期大量的人流车流、机非混行所带来的混乱,仍无法离开大批交协警的现场指挥。

2.5交通污染日趋严重

汽车数量的剧增,交通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工,导致交通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门统计,南京市区汽车尾气污染以每年10%的幅度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交通噪音、建设工程的扬尘也持续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交通是人、车、道路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和可持续性发展,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城市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交通规划(包括静态交通规划)的前瞻性;城市交通建设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之间的平衡等等。对于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协调好历史文物保护和旧城区道路改造的关系,是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建立安全、便捷、公平和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

3.2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和控制交通需求

重视路网建设可以实现道路资源的公平分配,全面发展主干道网以及辅助的支线和市区道路网,提高路网密度,形成完备的、多功能的科学道路布局。还要改变只重视汽车交通发展的错误观点,优化配置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资源,着重于创造公平合理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大交通供给必然能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这又导致交通供给会无法满足新的交通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来改善汽车生产、规范消费意愿,采取限制大排量的高级车,鼓励购买经济型轿车,奖励节能环保汽车的开发生产等控制手段,使得私家车出行尽量向公共交通方面转换。

3.3城市交通的建设和管理两方面都要重视

在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交通管理,提高运输效率,使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比如优化十字路口信号灯设置,可以提高道路网交通容量;适当设定单向通行,有利于调节交通移动速度;另外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和营运水平。

3.4确保公共交通体系优先发展

近几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和公交企业的补助,合理配置公交车站和附属设施,加速城市交通枢纽和换乘站点的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公共交通变得更为高效、方便、准时、舒适,也使得南京市民逐渐接受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这不仅确立了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也明确将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作为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战略长期坚持。

4总结

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脉搏,完善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遵循大中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以南京自身的城市特点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才能加快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才能创造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古都南京。

参考文献:

[1]陈铭,梁婷.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山西建筑,2008(9).

[2]杨涛.城市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3(1).

[3]仇保兴.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展望.城市交通,2007(9).

[4]甄秀坤.关于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思考.江苏交通,2003(2).

城市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城市给水;现状;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内,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给水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关系到工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做好城市给水规划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二、城市给水的发展现状

1.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的缺水分四种基本类型: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浪费型缺水及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流的平均径流量是15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河流年径流量的5%左右,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均水资料拥有量极少,仅相当于全球人均占有量的1/4,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排在全球100多名,被列入了世界最缺水的国家名单。

2.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0%。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000×10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3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

3.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项,欧盟制定的为66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3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5ntU,发达国家是1ntU。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10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5年就要修订一次。

4.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不足的状态。

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一般设计要求指的是在设计规划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应该考虑进去的各方面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规划设计时确保这些原则严格遵守,保障城市给水工程的设计、建设质量。

1.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一定要服从于城市的综合规划设计,所以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为依据和前提,科学合理地做好各项给水设计,以便达到城市综合建设的要求。

2.确保城市给水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排水规划,工业用水规划,环保要求等协调发展,相互支持,一定不能将其当做一项孤立的工程去完成,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符合国家开源与节流相并举的方针政策,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求严格遵循《水法》的相关条款,严格做好有关的规划设计工作。

4.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按照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建设等原则进行。按照国家的现有政策及结合现实条件分批次实施,把近期的工程作主攻点,但也要为将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5.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单单要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且要考虑河道航运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的关系合理协调好。在水源出现紧缺时,务必要确保优先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6.改造建设水源工厂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在合理科学利用及充分挖掘潜力之后才去考虑将来的发展。

7.进行水厂的规模规划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确保近期城市水供应的同时,也要保障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在满足效果最佳的前提下规划设计水厂的规模。泵房的建筑或者取水的头部工程可以一次性做完,如此能够使分期投资的造价降低,整体造价也就相对减少了,更加经济合理。

8.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将地形因素、水源的状况、城市建筑状况、工厂用水量等实际情况,根据水量和水质等各方面的情况,与当地的地形,水源,城市建筑,工业用水等条件结合起来,在服从城市的整体布局的前提下,以经济为出发点,优选给水体系。

9.针对旧的水厂的从新规划设计,将提高有关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经济收益增加为出发点,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保障城市给水事业的持续发展。

10.水源是水质的根本保证。务必确保水源具有优良的感官性状,必须对人体无害,绝对不能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同时,水源中不能含有对居民身体不利的化学物质,不能对身体具有急、慢性的损害作用,还有水源不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而且大中型城市的水量供应率应在97%以上,一般城市也要确保水量的充足。简单来说,水源的选择一定要遵循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标准,建立有效的水源保护区,切实保障水源的绝对安全。

四、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首先,对用水量和水质因素的考虑是给水工程设计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淋浴房、游泳池以及健身用水量将大规模的增加,而由于城市的建设,对绿化带的种植也增加,相应的带来了较多的绿化用水。针对上述情况,在给排水设计中应该采用较宽大、使用寿命长并且安全健康的管道材料和高科技的水处理技术,以免出现水管道系统的回流污染等现象。

其次,城市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供水系统,应该着重重视供水系统的信息网络化管理与遥测遥控元件的微型化和高灵敏度以及可靠性,实现未来的供水系统自动管理,根据现实用户的具体用水量来进行科学的调控和供给,从而实现无水箱、无纯净水管道以及没有二次消毒的全封闭式的供水系统。

最后,对于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而言,增压设备的市政工程是其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给水设计中一定要使用具有超导超磁通量的新型材料,电机的使用要遵循给水泵逐渐向小型化管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增加变调速泵机组。要根据当前主要用水扑灭火灾的方式,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到消防用水。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当前城市给水系统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生产及生活要求,做好城市给水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城市给水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将高科技和城市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浅析城市给水的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12.

[2]崔玉川,傅涛.我国城市给水发展现状与特点[J].中国给水排水,2011,02:53-55.

城市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体育事业;小城镇体育;现状

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在农村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具备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包括县城、县城以下较发达的集镇或乡级行政机关、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及在大城市周围郊县建立的卫星城,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从我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只有0.076平方米的数据来看,我市的小城镇体育事业发展较全省平均水平来说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健身需要。区域间、人群间和城乡间存在体育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存在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小城镇居民可利用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已经具备的体育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或已经损坏。大部分小城镇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形式粗放,制度建设不完善,体育社团组织不够健全。参与体育运动群众较少,竞赛活动较单一,传统与特色项目推广不够,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不足,大部分小城镇业余体校和场馆经费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小城镇体育事业在当地的发展。

体育基础设施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普通居民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体育设施对居民体育锻炼的满足程度在调查中得到了验证。在对参加锻炼的固定场所调查中显示:有固定的体育健身地点的64%,无固定锻炼场所者34%;在对锻炼场地选择调查中分别显示:体育场馆56%,公园24%,附近的校园22%,公路、街道14%;在对现有体育场地满意度的调查中,超过80%的受调查者认为体育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要,对现状的硬件设施不满意的占了2%,很不满意的占了4%,种种数据迹象表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影响了场馆建设的物质投入和后期维护,体育锻炼环境日趋改善。为此,无论从当前设施的组成还是总量上来分析,当前小城镇的基础体育设施等硬件是影响体育发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小城镇体育组织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组织举办传统的项目比赛的镇有30%,偶尔举办64%,从不举办4%。个人行为和自发组织占了全部活动的86%。有40%的镇有指导员,有30%的人接受过社会指导员的指导,有26%的人肯定社会指导员的指导工作。目前,小城镇体育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存在缺乏经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缺乏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与经济薄弱、管理松懈、缺乏指导直接相关。因此,在发展小城镇体育时,政府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培训和指导,尽快更新各类组织管理者的体育观念和意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群众体育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

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直接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体育必须与经济协调发

展。当前,我国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对体育的行为依然是主要形式。小城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远约束力的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人财物统筹兼顾、资源相互支持协作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就要逐步改变投入倚轻倚重,发展水平严重不一,享受政策和福利相差悬殊的局面,建立全国和各地群众体育协调的发展机制。要明确和理顺政府与社会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进行责、权、利的重新调整。

通过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享受生活。以学校为基地,借助各种媒介覆盖式的影响,建立健全小城镇体育健身网络,提升居民认知能力。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享受和实现体育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亲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全方位提升小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孔靖,高菲菲.对小城镇体育发展策略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01):9-11.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04):3-6.

[3]陈双,张兆才.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现状分析[J].铜陵学院体育报,2008(04):12.

城市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城市农场;发展现状;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近几年食品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毒茶叶、毒奶粉、有毒蔬菜、地沟油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每天的新闻中,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就像走钢丝,危险系数极高。人们开始向往自己自足的生活,自己种无公害的蔬菜水果。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农用耕种土地大大缩减,导致人们无法实现这样的愿望。基于这样的背景,城市农场应运而生。

1当前我国城市农场发展模式

所谓城市农场即是在保留自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添加一些时尚创新的元素于其中,集生产、加工、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它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水果享受绿色的人生,而且在不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保留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使农民升级为新型的职业,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综合笔者调查研究,将当前我国城市农场大致归为三种模式:

1.1个人出资租用土地,新建立的单一的种植型城市农场

这类农场比较常见,大部分建在城市近郊,土地大多为城镇化过程中征用土地后,留下的少量土地。出资者主要通过租用当地征地剩余土地开设农场进行经营,因缺乏资金、制度保障及先进的经营理念,主要以短期内营利为目的缺乏长远规划,致使农场内配套设施不齐全,没有相关后备保障,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其中相对成功的典型代表为“北京小毛驴农场”。

1.2在原有农业生态园区基础上推出新项目建立的城市农场

这类农场以新颖的方式为吸引点带动园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加之有政府力量在做后盾支撑,能享受到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直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形成较大影响力。其中相对成功的典型代表为“山东潍坊巾帼农业示范园区”。

1.3企业承包郊区土地,以福利的形式分发给员工而建立的城市农场

这类农场属企业为提高组织绩效,增强员工归属感,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而建立。单纯用于组织内员工休闲,增强相互联系,加强组织凝聚力,实现组织成长型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多见于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其中相对成功的典型代表为“山东奥体公园城市农场”。

2我国城市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我们对所调研的城市农场收集到资料,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农场发展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城市农场产业领域内缺乏统一的产业规范及相关规定,具体表现为各地标准不一、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深入发展。同时我国现行国家土地政策中规定,土地性质不能改变,这极大地限制了农场的转型发展。

2.2农场提供服务相对单一

相当一部分城市农场经营模式单一,仅开发简单的租种土地形式比较单调,对于试图通过在城市农场放松工作压力的消费者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保障农场持续发展。同时租地费用相对较高加之种子等农资费用亦不便宜,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少租土地,这样导致的结果即是成员自己租地的产量无法满足家庭消费量。

2.3农场管理相对滞后

很多农场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甚至没有,这使得成员不得不盲目种植,导致收获产量非常低。同时农场内缺乏足够的配套设施,没有休息室和便于消费者现采现做的食堂等相关服务设施。

2.4农场资源配置不合理

城市农场基本上都位于郊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不是很方便,导致城市消费群体来往消耗时间长,而不能吸引更多顾客参与。另外受季节因素限制,农场无法四季种植,使得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消费人群单一

当前消费人群大多为老年人及少部分中年人。很多潜在客户不能参与其中,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年人有意愿参加但因工作时间限制却并不能实现,而广大学生群体有时间却因缺乏足够的金钱支撑而不能加入。

3完善我国农场发展对策

3.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城市农场的发展不仅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更是我国居民对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诉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休闲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与大自然的亲近,享受自然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宁静。而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对城市农场的监管,仍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相关政策依据,同时农场使用土地规划规划不符合国家土地使用相关规定,使得城市农场发展受阻,让农场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敢盲目扩大规模。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城市农场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配套出台相关的稳定支持性政策,适当调整一些土地政策,使城市农场这一新型产业模式发展步入正轨。

3.2加强服务设施改进,引进专职专业技术员

由于农场多处于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的郊区,往来不便致使城市居民来往耗时太多,因而,农场经营者可效仿一些大型超市如“家乐福”,在潜在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配备班车,每周固定一次进行集中接送。同时,相关的送菜上门、田间休息室、便于顾客现摘现做的餐饮小厨房等配套服务也应该配备齐全。这样在增加农场服务收入的同时亦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要。此外,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农场植物种植技术,仅仅依靠当地农民的经验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种植需求,农场引进专职专业技术人员来帮助消费者及时解决在打理农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提供多样化的农场产品与服务

无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产业,如若仅依靠单一的产业模式经营,就会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在市场竞争中败北。同理城市农场发展路径亦同,仅依靠刚起步是的租种土地模式经营绝对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追求,因而农场应该充分借助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集当地特色种植、餐饮、旅游于一体的以休闲观光为目的的产业模式,形成产业种菜、吃饭、玩乐一条龙链条的的经营方式。农场主应该以城市农场为起点,逐步发展成综合型的观光生态园和农业园的形式,或者与当地生态观光园相结合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链。

3.4采用诱因机制增强消费者的参与度,避免浪费

调研中发现很多消费者对自己租种的土地懒于管理,加之缺乏正确的种植技术,导致产量低、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屡屡发生。因此,无论从宏观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角度而言,还是从农场自身发展角度来讲,农场都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必要的措施改善当前这种状况。如农场可以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对于出产的蔬菜质量高者给予适当奖励,甚至农场方面可以帮助销售消费者自己出产的蔬菜,让其在感受丰收的喜悦之时同时享受卖菜的乐趣。此外还可以制定一些规则鼓励消费者之间进行换菜,不仅实现各取所需,同时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这样就会避免土地荒废,同时增加成员的种植乐趣,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3.5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形成高品位的特色农场

当前我国所经营的城市农场绝大部分为露天形式,这样就不得不受限制于季节因素,导致其冬天利用率很低。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发展温室型农场,在大棚温室里种菜,让农场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可以运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此外,围绕设施农业还可以发展许多相关项目如温室花卉养殖、养鱼等,从而使农场实现深化发展,培养特色项目,形成特色品牌。

3.6积极借鉴网络资源,促进农场发展

当前城市农场的发展理念来源于腾讯公司开发的“QQ农场”这一游戏模式,因为这款游戏的老少皆宜所有有了迅猛发展。因而在城市农场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利用其现有运行模式。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消费者,借此消费者不必亲临地头即可获悉自己土地的生长情况,这非常适合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轻松地将这批潜在消费者变为实际消费者。再如,类比于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金币的规则,引入城市农场运营过程中,便可吸引大批因缺乏足够资金而不能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消费群体。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变当前城市农场消费者群体单一的状况,同时亦能实现城市农场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会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特色是城市农场发展的源动力,缺乏特色就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足够的吸引力,倘使这样城市农场就势必会失去竞争力乃至生命力。因而城市农场的发展应提高水平档次,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形成有特色的休闲方式。通过在城市农场中领略美丽的田园风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慢的生活节奏,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和绿色健康无污染的蔬菜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城市农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促进改善城市农场现存问题,实现其健康有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浪.浅谈现实版“开心农场”的运作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9-11-2.

城市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轨道交通;现状;发展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特别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特别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www.133229.Com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管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2.1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是线路的大部分建筑物在地下,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手段的城市高速铁道的总称,其特别适合于城市内市区及老城区建设。其特点是在市内地下通行,不占用地表及地上空间,运营干扰小,输送能力大,每小时运量达30000~60000人,但造价比较昂贵。1863年,世界上最初的地铁在伦敦开通,全长6km。1969年10月,我国在北京建成了第一条地铁,即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目前,北京地下铁道的运营里程全长41.6km,有30个运营车站,日平均客运量达125万人,同时,北京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

2.2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是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轨道交通系统。它以客运为主,它是在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客运系统,输送能力为每小时10000~30000人,属于中运量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具有高速、高加速性能,噪音小,低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省功、节能,可以无人驾驶,同时建设费用比较便宜,运营费用也较小。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现代有轨电车的国家之一。在法国的南特市,城市人口约45万,1984年建成一条自东向西穿过市区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线路全长10.6km,平均运行速度可达24km/h,目前年客运量已接近2千万人次。在我国上海,也采用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即轻轨明珠线,1998年投入运营。目前,在世界上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320个国家当中,拥有有轨电车(包括现代有轨电车和旧式有轨电车)的达84%。

2.3单轨交通

单轨交通是指以橡胶轮胎为主的车辆在一根轨道上运行的交通方式。按支撑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跨座式和悬吊式两种。单轨交通具有以下特点:运行安全,运行速度快,容易在陡坡上、小半径曲线上行驶,公害小,支撑少,建设费用低,建设工期短的特点。但单轨交通通过城市景观区、市中心、住宅区的时候,乘客总有点担心;和其他交通设施不能换乘;和其他高架交通设施交叉时,要建成更高的高架结构;道岔装置结构复杂,运转时间也较长;车辆出现故障等紧急情况,需要避难时间。

小型地铁和新交通系统,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展起来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建设造价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建。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我国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目前,北京地下铁道总长41.6km,天津有地铁7.4km,香港有地铁43.2km,上海地铁总长48.81km,拥有轻轨22.0km。正在建设地铁的城市有:南京、深圳;正在规划或准备上马建设地铁的城市有:武汉、成都、西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等城市。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旧城区改造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旧城区一般既有各种建筑物、结构物密集,市政道路多,干扰大,改建难度十分大。由于地铁建设基本上是在地下进行,在城市的改建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选择了地下铁道。但地铁建设造价昂贵,而且建设资金基本上是有地方财政承担,所以我国目前的地铁建设大部分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都拥有地铁。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在地铁建设中,不但采取多渠道融资,而且在技术上采取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轨道方式,也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在上海市,对旧城区建筑物密集地段,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过,而在市郊或市郊连接部,以高架铁道或建成城市轻轨的形式。目前,上海建成了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线路总长48.81km,建成轻轨22km,轻轨的建设造价约为地铁的1/5。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是国内地铁国产化水平最高,平均造价最低的工程项目。该地铁沿主城区中轴线建设,线路全长16.9km,其中地下线长10.4km,地面高架线长6.50km。地铁沿线共设车站13座,有8座是地下车站,5座为地面车站,初期客流量为每日47.3万人次,预计约占南京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7%。

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市内地形起伏大,破陡路险,建筑空间紧张,自然纵坡较大,按照轨道交通的特点,该市优先选择了高架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为轻轨交通系统。该线路东起重庆市的商业中心较场口,西至大渡口区钢铁基地新山村,分一、二期建设,全线长17.54km,建成后高峰小时客运能力达3万人次左右,初期年客运量1.5亿人次,远期年客运量3亿人次。规划中的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包括4条地铁线路和3条轻轨线路,全长206.5km。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西南起芳村区的西朗,东至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

4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经过对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选择上,就其形式而言,日益多样化,设备的来源也日益国产化。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案的比选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趋势、经济形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人员流向和流量,在客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于本城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所选择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本城市的发展服务。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状的分析,在今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合理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的关系

地下铁道虽然有运量大、干扰小、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但它也只是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一定要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相协调。如在超大城市,建立环型加十字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在省会城市建立环型、十字型、一字型的城市轨道系统骨架,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运量、高速的特点,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间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做到及时疏散的目的。而在城市轨道线路的中间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市政道路优势,完成近距离客流运输的需要。

4.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立应按不同地带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同一座城市,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口密度不一样,工、农业布局不一样,建筑规模不一样,按目前的行政区划,一座城市有市区与郊区之分,同时,由于不同形式的轨道系统,造价也不一样,为了减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财政上的负担,在市内建筑物密集地带,如街坊、商业区、工业区、商务区等地带,以地下铁道的方式通行,虽然地铁建设费用较高,但对既有建筑物、市政道路的影响较小,拆迁量小,不单独占用土地,所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优势很明显;同时,在运营阶段,与其他交通设施互不干扰;无噪音,无污染,这在城市公害被广泛重视的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在市郊或市郊结合部,一般建筑物较少,人口密度低,土地大部分是农田,建设空间大,在这种地段,以轻轨或高架线路通行,在经济上比较合理。同时,市郊区域,也是每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地带,轻轨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4.3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是城市轨道系统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保证

我国地铁建设的费用,大部分靠地方财政提供支持,而地铁费用组成中,设备费用占很大的比例。在我国,除北京地铁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外,其他城市的地铁建设,大部分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如上海地铁一号线主要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广州地铁一号线主要设备从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引进的;重庆轻轨线主要设备从日本引进的;由于设备大量依赖于进口,造成了建设、维修、运营成本昂贵。所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上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更大范围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引进技术的学习、消化、研究、创新,我国在轨道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上有了突破,如行车速度为200km/h的子弹头机车已研制成功等,在上海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及深圳地铁等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准备达到60%~80%,使地铁每公里的造价由原来的8亿元人民币降低到4亿5千万人民币,轻轨每公里的造价仅为2亿5千万元左右,地铁车辆费用从进口的190万美元降到40万美元,随着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地铁建设造价,同时,在我国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为期不远,这样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我国更广范围的发展。

城市发展现状篇10

论文摘要:消防通信规划是城市消防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消防部队信息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消防通信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重点问题,为消防通信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1、前言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的应急救援力量,广泛参与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中,并承担了部分非紧急的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通信是消防部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根本保障,是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警察和消防员未建立统一的通信手段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凸现出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部署消防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在规划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执勤备战和灾害救助中全面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

2、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

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消防部门共同完成。由于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地消防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升级,消防通信建设所依据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与目前的应用现状相差较大,内容滞后且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通信指挥系统虽已达到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等应用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的需求。并且由于消防通信规划的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涉及的领域广泛繁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使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工作难以有效和深入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城市消防通信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消防通信规划内容仅片面集中于火灾事故方面,缺乏城市应急救援总体发展的综合考虑,造成消防通信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脱节。

3、消防通信建设现状

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建设按照公安部消防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具体要求展开,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当地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消防部队自身的信息化装备建设来完成,目前各级消防部队均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消防信息通信体系。以下将从基础通信网、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消防规划中涉及的重点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3.1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是消防通信和城市应急通信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消防部队的信息应用能力,所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是消防通信规划的重点。目前消防部队依托公安信息网、公众电信网、无线超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防通信网络体系,以下归纳为计算机通信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网等几部分介绍。

3.1.1计算机通信网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均已接入了以公安信息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信网,这一网络是消防部队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承担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综合信息管理等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并可实现ip语音电话和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为保证调度指挥等重要信息的可靠传递,部分节点间还建立了指挥调度专线和备份网路。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按照当地公安信息网和消防部队自身信息通信的建设情况以及各级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需求,合理规划消防计算机通信网,确保网络的全面接入和可靠畅通。

3.1.2有线通信网

有线通信网包括报警电话接入和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指挥调度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等通信网络,是城市各级消防队站获知灾害事故发生和传递调度指挥命令的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其中报警电话接入专线是用于接受公用电话网的报警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火警信号及相关信息的通信线路。报警信息查询专线是用于获取报警电话的位置、装机人身份等信息的数据专线。指挥调度专线是用于连接火警受理终端、各消防站以及各相关联动单位的通信专线。办公市话网和公安专线网是消防部队内部各级部门之间和与公安机关之间通信的办公电话网。有线通信网是传统的消防通信基础网络,目前各城市基本完成了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建设,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以未来网络容量和性能的改进及发展等内容为主,确保消防有线通信网的完备可靠,保证消防部队对灾害事故快速响应和出动调集命令的有效传达。

3.1.3无线通信网

无线通信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展开和进行过程中用于灾害现场信息传递的主要通信方式。目前各级消防部队普遍配备了用于现场通信的350mHz超短波无线常规通信设备,并利用转信台扩展网络覆盖的范围。大部分城市还依托当地公安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建立了消防集群通信网,北京、上海等地还建设了具备网络容量大、通话质量高、应用功能多等特点的数字集群通信网。消防部队以超短波无线通信为基础构成了由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网、现场指挥网和灭火救援战斗网组成的三级无线通信网络,并且利用GpRS、CDma、3G等公众移动通信技术以及超短波、微波数传设备等多种手段建立无线数据通信网,用于传输灭火救援现场的图像和数据信息。此外公众移动电话网也是消防部队重要的辅助通信手段。合理规划城市消防无线通信网,构建可靠的无线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战斗力有效发挥的根本保证。

3.1.4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

在地震、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救援或野外应急救援中,依赖中继站的常规无线通信网往往会受到传输距离和范围、电力供给、极端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满足消防部队信息通信的需要,此时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等应急通信方式成为救援现场最有效的信息通信手段。目前公安部消防局已对消防卫星通信体系做出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并推进消防卫星通信网的建设,一些城市的消防部队先后配备了“动中通”卫星通信设备、便携卫星站、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装备,在玉树地震和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救助和部分大型跨区灭火应急救援中显现出极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消防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是应急通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有效抵御极端灾害的基础保障设施。

3.2消防通信指挥中心

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消防部队信息通信和作战指挥的中枢,具有受理报警、灭火救援指挥调度、信息情报支持等功能,负责火灾及其它灾害事故的接处警受理和消防救援力量的调度指挥。按照公安部“三台合一”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均已设置了包括治安、交通、消防在内的接处警指挥中心,建立了统一的集中受理和多部门联动的接处警平台,一些城市还进一步将医疗救护、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相关的领域纳入其中,并形成城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部分通信指挥中心还具备使用手机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确定报警人的位置、使用短信平台受理报警、即时监控救援力量的行动状态、通过图像监控系统获取灾害发生区域的现场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功能。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确定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的建设发展方案。

移动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设置在专门的通信指挥车中并集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相关功能的移动指挥平台,通常包括调度指挥台、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多种无线通信系统、火场图像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广播、供电及照明等其他辅助设备,是众多救援力量参与的复杂灾害事故处置现场中通信指挥的关键因素。按照城市规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情况,配置不同功能组件和不同移动及通信能力的消防通信指挥车是消防通信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3.3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

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是包括了灭火救援指挥、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消防公众服务等多种应用功能的信息系统集成,是消防通信中应用软件的主要部分。按照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各级消防部队将逐步推广和应用包括消防基础数据平台、消防公共服务平台及各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部分的一体化业务平台。目前各地统一按照公安部消防局部署方案的要求,逐步开展了消防监督管理、部队管理和公众服务等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消防基础信息平台、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等面向灭火救援指挥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因受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局限,各地的应用程度差异较大。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将建立和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火灾风险信息、危险源信息、水、电、生产、医疗救护信息等内容的城市应急救援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按照城市应急救援的具体需求开展消防指挥调度系统、消防指挥决策系统、重大危险源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等系统的应用纳入到消防通信规划中重点建设。

4、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众多高性能的通信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消防通信领域中,不断推进消防通信的发展。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成为消防通信体系中高质量传输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信息通信硬件设备的发展,使信息通信装备的通信性能和移动性能不断提升,设备成本将更加低廉,未来随着多媒体单兵信息装备的深入应用,使灾害救援现场各级指战员具备强大的信息通信能力,数字集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数据通信等通信设备也将广泛装备到各级消防部队中,逐步成为普遍配备的常规通信手段。随着城市灾害联网监控系统的建设,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可以智能感知火灾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并及时获取相关灾情信息,极大的提高消防部队对灾害事故响应能力。此外物联网、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adHoc网络等应用于消防领域,可以即时、全面、深入的获得灭火和应急救援现场的灾情状况和救援实力状况,实现天空地一体的消防通信体系和数字化指挥调度体系。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结合未来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和部署城市消防通信建设。

5、问题和建议

消防通信的发展应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域的具体情况协调统一。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较高,消防通信规划编制中应准确预见未来城市消防通信的需求,在首先确立适合消防通信发展总体框架基础上灵活的选择兼容性好、生命力强并具备开放和统一标准的技术和设备,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并尽量降低系统升级换代和改造的成本。发展中还应重视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切忌盲目追求新技术和热点技术。可靠度和抗灾能力是消防通信系统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应急状况下缺乏电源供给、设备损坏、大量用户占用等特殊情况的系统运行,合理划分系统中紧急与非紧急应用的分工、采取冗余和备份设计、增设应急状态的专用模式等手段提高系统可靠程度和对灾害的抗击能力。此外消防通信系统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公安网、公众话务网、政务网等多个独立通信网络中各种系统间数据的融通,设计中应尽量将系统各具体应用建立在统一的平台和网络中,并采用一些安全稳妥的连接手段,共享和交换各网络间的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GB50313.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S].

张昊.论重特大灾害消防应急通信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2):132-136

莫晓漪.现代城市消防规划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8):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