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30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1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地区)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重要支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疆内发达县(市),更落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快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这样讲,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需要强调的是,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应该讲,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建设环保型矿山、环保型企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时要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要多上一些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20-04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时明确指出,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市是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8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示范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三项国家战略相继在武汉实施。

基于这三项国家战略,武汉市应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武汉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着眼于进行工业化改造、打造先进制造业。武钢、武船、中国南车集团、中铁科工集团、东方电气等大企业,陆续将生产车间搬到武汉江夏、阳逻等地泄界500强的法国阿海珐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富士康等纷纷斥巨资在武汉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对武汉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市需要设计其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的过程。a.K.Bagchi等(1986)学者对工业化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在消耗较少资源、带来较少环境污染条件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胡鞍钢,200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振兴制造业,是城市化、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李义平,2003)。

(一)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程度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型工业化较传统工业化而言呈现出不同特点与优越性,简新华、向琳(2004)提出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方应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足,发展信息化、高新技术、资金、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地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挤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面临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主要问题(王丰国,2008),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背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土地、技术设备、自然资源、信息、制度等)是否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产业结构状态对于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外学者霍夫曼、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对产业结构与经济拉长的研究表明: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同一定的产业结构乃至工业结构相对应的。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曹新(1998)认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朱慧明、韩玉启(2003)通过实证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金星(2010)认为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拟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1 武汉市人均GDp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09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7年间上涨了1.6倍,高于全国增幅1.4倍。且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人均GDp的2倍左右。如2003年武汉市的人均GDp是全国的1.86倍;2007年是全国的1.80倍;到2009年为全国的2.0倍。

2 武汉市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200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6317.94亿元,轻工业总产值1580.0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5.0%,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以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武汉市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居第2位,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看,8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武汉37.5%,列第7位。工业对各城市支撑作用突出。

3 武汉市产业结构

根据2009年经济普查资料,武汉市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6.4:50.4,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13.6:37.4:49.0。

由表2可知:横向比较,2003-2009年,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纵向比较,武汉市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由2003年的43.3%上升到2009年的4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

4 固定资产投向

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以2008、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向来看(见表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最

大,且呈增长状态。200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分布为1.4:29.7:68.9,其中工业投资占比28.7%。2009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0%,工业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87%。

(二)武汉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8.0%,比“九五”时期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5.9%上升到38.4%,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与相关城市比较,武汉市工业实力仍然不强。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在8个相关城市(表2中)中列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排第7位。

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据此,武汉市产业结构基本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武汉市工业化正处中后期阶段。但从目前武汉市经济发展及与国内相关城市比较看,发展不够仍是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中层次不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与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为不断加快武汉市经济发展,提升实力,武汉市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重视发展工业,既是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的需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企业主体,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投资,促进工业结构的集约化,不断增强工业优势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1 工业产值与经济增长

2009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增长6.0个百分点。从表5可以看出,武汉市工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37%左右,且有一定幅度增长,工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明显。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9年的3.2:46.4:50.4。而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见图1),武汉市的三产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稍微增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一变化并不妨碍武汉市经济正常快速地发展。

通过武汉市的例子证明,武汉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重工业、高科技产业,武汉市产业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在符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逐渐提升产业结构,促使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武汉市加紧制定“十二五”标准化战略发展规划,力求围绕增强建设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标准研制、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强市加油鼓劲。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高素质人力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条件。武汉市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集群:

1 远城区环城工业带

武汉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结合新城组群规划,沿三环线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环城工业带”包括四大组团:东北主要为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环保产业,东南主要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西南主要为汽车及机电产业,西北主要为航空工业、烟草、食品及家电产业。以此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实现“繁华在城区、实力在郊区”。

2 洪山光机电产业集群

以洪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依托“武汉一中国光谷”,聚集光机电科技的企业,集群激光及数控加工、软件及电子信息、光通讯、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及安全五大产业联盟。通过“输出管理、功能示范、建设开放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3 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黄金口经济开放区,聚集汽车零部件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任务是: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创新链,“供应一生产一销售”产业链,建设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 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国药谷”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制化学合成药、医药中间体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建成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物产业发展平台。

5 青山环保产业集群

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石化、471厂、461厂、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为龙头,依托国家武汉环保产业基地,聚集环保科技企业,建设青山环保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包括:形成环保科技战略联盟,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环保科技产业链“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的形成。

(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现代产业集群化,应采取综合措施。

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导向。武汉市选择区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机械制造业、钢材生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

2 改造传统产业。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传统国有企业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的引进,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来促进本地区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保障和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扩大城市工业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的劳动技能型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改变农村地区有土地优势无人才优势的状况。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武汉市应采取措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包括: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学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建设“武汉市共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

2 建设产学研联盟。武汉市应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武汉市产业战略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联盟建设的重点:建立互信共济的合作机制,推行项目矩阵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产学研联盟专项基金。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应大力推进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废物处置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建设。

1 循环型企业建设。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推进“四节约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清洁生产型企业,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2 循环型园区建设。对进入工业园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和“三废”排放及回收利用指标要求,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园。

3 发展循环型产业。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集群,创建绿色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支持:虚拟研发联盟运作模式与政府行为研究,项目号:2009GXS5D115。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3

1、大棋局,开启**新里程;大视野,奠定**新格局;大引擎,书写**新速度;大梦想,追逐**新未来。(汇报总结、讲话)

2、创新驱动,打造新引擎;改革促动,激发新活力;开放带动,拓展新空间。(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从高认识,周密部署抓推进。创新推动,服务群众树形象。建章立制,勤督严查促落实。紧扣中心,创先争优求实效(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4、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打牢管理基础。以行为文化为基石,提升管理效益。以和谐文化为目标,展示管理品质。(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上下”同步,以项目文化引领管理。(工作总结、汇报、讲话)

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下到一线落地生根。

“内外”兼修,以项目文化创新管理。

内化于心,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外化于形,精心打造企业品牌。

“点面”结合,以项目文化提升管理。

着眼于点,示范引导。立足于面,深化拓展。

6、从高认识,深刻领会新时期群团工作的重要性。紧贴实际,全面部署全县下一步党的群团工作。强化举措,确保全县党的群团工作取得实效。(工作总结、汇报)

7、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8、可喜可贺。可圈可点。可赞可颂。(总结成绩、总结型讲话、汇报)

9、稳健运行。稳步推进。稳扎稳打。(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0、探索了新途径。形成了新格局。摸索了新办法。建立了新机制。(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1、敢干闯出了新路。竞干展示了风采。苦干结出了硕果。实干赢得了民心。(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2、责任共担;目标共进;审批共议;信息共享。(工作汇报、总结、部署型讲话)

13、长士气。添豪气。凝人气。(工作总结、总结型讲话、汇报)

14、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渠道更加通畅。不良现象得到遏制。争先氛围空前浓厚。(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15、中心意识更加牢固。工作视野更加开阔。创新氛围更加浓郁。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16、工作力度大。工作思路清。工作措施新。工作方法活。工作效果实。(工作总结讲话、汇报)

17、贫困人口面广。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总结存在问题)

18、起点高。策划精。宣传早。分工细。保障强。(亮点总结、汇报)

19、文化研讨气氛热烈。祭祀大典气势磅礴。贝侬联欢气场强劲。壮瑶百家宴气质鲜明。文体活动气象万千。(亮点总结、汇报)

20、新闻报道突出“实”字。精神文明突出“新”字。舆论导向突出“广”字。理论研究突出“深”字。(工作亮点总结)

21、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提高的必经阶段。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结型讲话)

22、综合实力更为强劲。增长方式更加科学。城市形态更具魅力。科教文化更有进步。人民生活更显殷实。党的建设更富活力。(总结工作、汇报讲话)

23、回顾过去,既有成绩,也有问题;立足当前,既有压力,也有机遇;展望未来,既有动力,也有信心。(工作总结)

24、乐于多作贡献;善于分工合作;敢于坚持原则;富于创新精神。(部署型讲话)

25、要求高,认识要更高;压力大,决心要更大;困难多,方法要更多。(部署型讲话)

26、对上,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对下,符合群众愿望。对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点评型讲话)

27、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旅游是朝阳产业。从河南的情况来看,旅游是战略产业。从我市的情况来看,旅游是优势产业。(点评型讲话)

28、加强领导抓合力。强化宣传抓氛围。建立制度抓落实。统筹协调抓督查。(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29、在精准施策上着力。在精准扶持上聚力。在精准服务上出力。在精准管理上用力。在精准考核上发力。(部署型讲话)

30、加快一个调整。搭建一批平台。建设一批基地。组建一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一批品牌。兴建一批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农民。(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31、强力打造边境贸易经济产业。强力打造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打造一轴两带城镇带。强力推进**—凭祥同城化发展。强力推进和谐**建设。(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2、抢抓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抢抓《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重大机遇。抢抓花山申遗的重大机遇。抢抓爱店口岸升格的重大机遇。抢抓驮英水库项目获得国家批复的重大机遇。抢抓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3、用责任汇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部署型讲话、汇报)

34、塑造干净干事的形象;塑造亲民爱民的形象;塑造公道正派的形象。(作风建设部署讲话、汇报)

35、产业升级拉动一批。城镇化转移一批。农业现代化托起一批。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一批。政府宏观调控帮扶一批。(扶贫工作总结、部署型讲话)

36、真抓;亲抓;巧抓;敢抓。(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7、尽职尽责保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再接再厉强管理。(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38、紧握自主创新之匙。勇添产业升级之翼。力阔中小企业之路。精造创意文化之林。敢亮体制改革之剑。(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39、强化监督。细化要求。量化考核。优化服务。(部署型讲话、总结汇报)

40、锁定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谋求新跨越,一门心思抓发展。推出新举措,一鼓作气谱新篇。(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41、加快向工业大市迈进。加快向农业强市迈进。加快向区域中心城市迈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42、全力抓特色。全速抓突破。全民抓经济。(部署型讲话)

43、思想再解放,标准再提高。定位再准确,力度再加大。方法再创新,成效再突出。活力再激发,作风再过硬。(部署型讲话)

44、抓力度,领导重视到位。抓指标,目标考核到位。抓合力,综合协调到位。抓制度,责任追查到位。抓素质,队伍建设到位。(总结、汇报、讲话)

45、建功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真抓实干是践行宗旨的最好体现。争创一流是做好工作的最高标杆。(作风建设部署讲话)

46、树实“依法治县”的理念。做实“依法治县”的规划。干实“依法治县”的项目。充实“依法治县”的要素。(工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47、用好的办法推动。用好的机制盘活。用好的标准建设。(部署型讲话)

48、领导务必高度重视。部门务必尽职尽责。奖惩务必坚决有力。(部署型讲话)

49、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之事当“家事”。把信访工作当“家业”。(信访工作部署讲话、总结)

50、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工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1、全方位组织。全覆盖宣传。全身心服务。(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2、围绕目标抓落实。明确责任抓落实。强化督查抓落实。创新机制抓落实。凝心聚力抓落实。(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3、在勤学善思中谋科学发展之策。在抢抓机遇中行富民强市之举。在拼搏奋进中务干事创业之实。在践行宗旨中收造福人民之效。在团结协作中造群策群力之势。在廉洁自律中树勤政廉政之风。(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4、强化产业支撑竞风流。强化投资拉动竞风流。强化环境保障竞风流。强化竞争导向竞风流。(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55、加快口岸通关运行。推动边贸提档升级。拓宽口岸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口岸工作计划、部署型讲话)

56、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申遗与保护相切合。传承与发展相契合。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7、拉大县城框架,增强带动力。推进园区建设,增强集聚力。狠抓重点乡镇,增强辐射力。强化乡村建设,增强吸引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8、瞄准难点实施精准帮扶。瞄准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瞄准焦点狠抓基础设施。瞄准弱点强化技术培训。瞄准热点整合各类资源。(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59、抓规划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蓝图更加清晰。抓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抓“双高”建设,蔗糖产业第一车间更加巩固。抓基地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初步成形。抓龙头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初显雏形。抓特色品牌,农民增收后劲进一步增强。抓农村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扎实有效。抓硬件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抓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抓政策扶持,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60、抓好舆论宣传,造大声势。抓好典型宣传,求大推动。抓好群众宣传,促大参与。(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61、加强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保障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从取向上体现文明;繁荣特色文化,从品位上塑造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从内涵上展示文明。(精神文明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62、狠抓“一个冲刺”,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狠抓“两个强攻”,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狠抓“三个提速”,县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狠抓“四个推进”,发展动力活力不断迸发。(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6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边境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突出民生改善,边境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管边控边,边境地区保持和谐稳定。(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64、培育五大基地,夯实农业基础;创新养殖模式,激活发展潜力;建设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开发特色旅游,拓宽增收渠道;落实惠民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总结、汇报)

65、紧贴实际,狠抓战备建设,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有效。瞄准目标,坚持按纲施训,部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关注难点,强化服务意识,为基层办实事成效显著。注重效能,健全管理体制,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总结、汇报)

66、立争先进位之志、鼓攻坚克难之劲。行富民强市之举、务项目推进之实。谋改革创新之策、走全面开放之路。怀亲民爱民之心、尽为民惠民之责。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狠抓落实之效。汇四面八方之智、聚团结和谐之力。(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67、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坚持争先进位不松劲。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怠。坚持攻坚克难不退缩。坚持以民为本不偏离。坚持团结干事不争论。(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68、以政策扶持为切入点。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壮大工业为支撑点。以文化旅游为兴奋点。以区域和谐为落脚点。(工作汇报、部署型讲话)

69、跨越式发展符合历史规律,关键要形成共识。跨越式发展顺应当前形势,关键要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具备现实条件,关键要发挥优势。跨越式发展旨在富民强市,关键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绘就宏伟蓝图,关键要真抓实干。跨越式发展贵在振奋精神,关键要增强信心。跨越式发展构筑共同事业,关键要群策群力。(部署型讲话)

70、批评自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批评他人拐弯抹角,浮光掠影。批评领导巧言粉饰,阿谀奉承。(点评型讲话)

71、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艰巨。可用财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干部待遇偏低。(总结存在问题)

72、经济下行压力大。投资增速不够快。社会消费市场弱。重大项目推进慢。(总结存在问题)

73、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艰巨。可用财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总结存在问题)

74、建设资金缺口大。用地指标尚未落实。交通路网建设落后。(总结存在问题)

75、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76、突出主官职责,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地方实际,强化产业扶贫。突出薄弱环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素质提升,强化技术培训。突出找准穷根,强化精准扶贫。(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77、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骆越根祖·岩画花山”发展定位,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口岸经济大会战,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步伐。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责干部队伍。(本县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78、加快发展骆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骆越根祖,岩画花山”文化品牌。强攻口岸经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推进落实《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精准扶贫。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加强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79、着眼提速增效,大造工业跨越之势。着眼培优扶强,大造农业跨越之势。着眼扩容提质,大造城镇跨越之势。着眼碧水蓝天,大造生态建设之势。着眼民计民生,大造社会建设之势。(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80、讲和谐,统筹发展。讲团结,凝聚力量。讲纪律,强化保障。(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81、扶企业、稳产业,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提规模、增效益,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战申遗、强边贸,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上项目、扩投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抓城建、拓空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改革、促开放,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清底数、精举措,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本县工作总结、汇报)

82、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提升社会“绿色福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生态“绿色优势”。(环保或生态工作总结、汇报)

83、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结构,重点开发;加工增值,深度开发;强化服务,促进开发。(总结、部署讲话)

84、联系实际,开拓面上报道的广度;精心策划,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服务中心,加大战役报道的力度;贴近群众,把握热点报道的尺度。(特点总结)

85、内容上,要有高瞻性;形式上,要有创造性;组织上,要有群众性。(部署讲话)

86、引路子,倡导向上的目标;出点子,设计合理的途径;压担子,提供良好的机遇。(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87、扩容与提质相结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城市魅力显著增强;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城市发展不断提速。(城建工作总结、汇报)

88、坚持四轮驱动,提高创建水平。选准四大载体,增添创建活力。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创建实效。(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89、大力抓;突出抓;立即抓;经常抓。(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0、塑造花山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营造花山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花山文化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1、用花山文化元素凸显城市特征;用花山文化设施树立城市标识。用花山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精神。(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2、发挥花山文化旅游的聚集效应;发挥花山文化服务的陶冶功能;发挥花山文化品牌的辐射作用。(文化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3、以文化创意来融合;以重大项目来引领;以市场主体来支撑。(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4、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提升发展理念;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彰显**特色。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实现惠及全民(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95、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规格推进。高效率落实。(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96、以大声势营造大氛围;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以大品牌推动大发展;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97、坚持“原生态”,原色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原遗址”,原样保护遗址文物;坚持“原文化”,原态保护花山文化;坚持“原居民”,原味保护风俗民情。(花山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98、高处着眼抓认识。实处着力抓重点。小处着手抓关键。(工作汇报、总结、部署讲话)

99、顶层看,“两型”是科学之路;历史看,“两型”是探索之路;现实看,“两型”是必由之路;长远看,“两型”是希望之路。(点评型讲话)

100、追求崇高,立志才能立业;珍惜岗位,吃苦才能吃香;脚踏实地,有为才能有位;心系群众,服务才能服众;认清自我,自省才能自励。(总结、点评型讲话)

1019、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敢于担当的勇气;强化学习意识,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强化奉献意识,彰显敢于担当的胸怀;强化敬畏意识,夯实敢于担当的底气。(部署型讲话)

102、转方式,变瓶颈为抓手。挖潜力,变低效为高效。优布局,变分散为集聚。强监管,变粗放为精细。(工作总结、汇报)

103、抓责任,强化目标任务落实。抓意识,着力提升防治能力。抓预警,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抓治理,加大源头防治力度。(防灾减灾部署讲话)

104、领导抓,抓领导,确保组织保障到位。抓协调,协调抓,确保工作合力到位。深入抓,抓深入,确保办理质量到位。(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05、促进了民生改造。促进了上下联动。促进了依法履职。(总结、汇报)

106、硬件升级,在环境改善中优服务。择优配置,在素质提升中强队伍。建章立制,在日常管理中促规范。转变作风,在廉洁高效中树形象。(总结、汇报)

107、党政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上下联动推进,责任落实到位。不断完善机制,保障落实到位。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创新到位。社会携手同创,氛围营造到位。(工作总结、汇报)

108、规定动作出新。新增工作出彩。强压任务出效。(工作总结、汇报)

109、面对面交办。面对面答复。面对面反馈

110、着力服务全局。着力谋划布局。着力干好开局。(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1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市场运营增强引力。(工作总结、汇报)

112、争创标兵,在服务细节中体现作为。提速增效,在融入发展中体现作为。贴心服务,在关注民生中体现作为。规范程序,在严格管理中体现作为。(总结汇报、部署型讲话)

113、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在龙头企业培育上见成效。在市场建设管理上求突破。在文化研究应用上有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谋良策。在品牌形象打造上出实招。(部署型讲话)

114、注重规划引领,注重资源融合,注重做强终端(总结、部署讲话)

115、坚持政策利民,坚持创新为民,坚持活动惠民。(总结、部署讲话)

116、强调工作实效。强调群众评判。强调导向引领。(总结、部署讲话)

117、提升系统讲话的传导力。提升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提升正面舆论的主导力。提升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提升舆论阵地的管控力。提升基层工作的推动力。(宣传工作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18、全力做好凝聚共识,增添助力发展正能量的加法题。全力做好排除干扰,影响影响稳定负因素的减法题。全力做好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支点的乘法题。全力做好转变作风,祛除队伍自身亚健康的除法题。(工作部署讲话)

119、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分级建设。坚持分步实施。(工作部署讲话)

120、扩大容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1、滚动开发项目。强势招引项目。落实推进项目。(总结汇报、部署讲话)

122、再理一理、突出重点。再促一促、抓好对接。再抓一抓、加强策划。再推一推、加快进度。(部署讲话)

123、定目标,把握攻坚方向。定团队,凝聚攻坚力量。定责任,确保攻坚实效(部署讲话)

124、比形象,着力挑起担子。比干劲,着力迈好步子。比服务,着力畅通路子(部署讲话)

125、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践行上先一着。(部署讲话)

126、一个窗口全程代办。一个会议预审督办。一个大厅中介联办。(总结、汇报)

127、党政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文化联欢(总结、汇报)

128、请进来提意见。走出去听意见。回头看找意见。坐下来诊意见。(信访工作总结、汇报)

129、不拘形式谈。聚集问题谈。抛开面子谈。(信访工作总结、汇报)

130、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抓宣传策划,一主题深度点击。抓资源整合,一张网联动覆盖。抓信息管控,一口径集中引导。抓基础条件,一条龙服务媒体。(工作总结、汇报)

131、坚持统筹兼顾,城乡面貌大幅改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瓶颈逐步打破。坚持招大引强,产业效益与日俱增。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工作总结、汇报)

132、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新作为,加快项目建设。把握新要求,狠抓产业培育。运用新思维,促进民生改善。形成新氛围,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总结、汇报)

133、围绕一个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抓好两大园区,打开项目建设新局面。加快“三大建设”,积蓄发展后颈新能量。突出四项工作,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工作总结、汇报)

134、抓责任,强化目标任务落实。抓意识,着力提升防治能力。抓预警,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抓治理,加大源头防治力度。(工作总结、汇报)

135、求实求效,实现思想引领和民众思维合拍共鸣。突破突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相生相长,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借势借力,实现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实干实效,实现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共同提升。(工作总结、汇报)

136、基础先做,推进乡村民宿游进得来。民宿先试,推动乡村民宿游住得下。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民宿游留得住。(乡村旅游工作总结、汇报)

137、实行三定,以实举措保障项目建设。开展三比,以好作风服务项目建设。注重三看,以高标杆引导项目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138、用定位找准坐标点;用规划强化着力点;用创新营造闪光点。(工作总结、汇报)

139、注重产业提升,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注重环境优化,塑造**城乡面貌新形象。注重全面创新,激发**跨越发展新活力。注重统筹协调,实施和谐社会建设新举措。(工作目标)

140、借力兴业,加速**产业崛起。借梯登高,加快**城镇建设。借机谋划,加强和谐新村构建。(工作汇报)

141、做强做大港区规模。做优做畅交通网络。做精做深市政建设。做特做活村庄建设。(工作汇报)

142、活跃文化、提升素质“乐”民。强化保障、健全机制“助”民。优化环境、完善设施“惠”民。夯实基层、社会稳定“安”民。(工作汇报)

143、以跨越发展为主题,打造**农业产业核心区。以区域联动为依托,建设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以创新体制为动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统筹发展为要求,繁荣社会各项事业。以关注民生为根本,全力构建和谐洞头。(工作汇报)

144、转变调解职能,变要我调解为我要调解。转变调解方式,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转变调解内容,变调解单一化为多元化。转变调解机制,变属地调解为跨区域调解。转变追究形式,变个人责任为包保责任追究。(工作汇报)

145、在落实稳定经济运行的举措上求突破。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在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求突破。(工作计划)

146、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创新,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变。着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着力推进开放创新,加快向内外互动格局转变。(工作汇报)

147、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

148、集中精力抓。围绕项目抓。强化服务抓。形成合力抓。(工作汇报)

149、转变思路为先;激活实力为上;夯实基础为本;合力帮扶为要。(工作汇报)

150、着力抓投入。着力抓出口。着力抓消费。着力抓保障。着力抓调整。(工作汇报)

151、拉框架。强功能。提档次。优环境。(工作汇报)

152、在落实稳定经济运行举措上求突破。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在拓展发展空间、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上求突破。在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求突破。(工作汇报)

153、要突出支撑发展。要突出资源整合。要突出成果应用。要突出机制创新。(工作汇报)

154、加强领导抓好改革。统筹协调抓好改革。落实责任抓好改革。(工作汇报)

155、在准入条件上,坚持放宽领域和降低门槛并举。在创业来源上,坚持挖掘潜力和借助外力并举。在创业主体上,坚持抓规模和质量并举。(工作汇报)

156、加快工业强市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富民推动力。加快构建服务业格局,提升发展新活力。加快招商引资速度,提升项目拉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工作汇报)

157、共识共为,增强凝聚力。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高效行政,强化操作力。勤政廉政,提升亲和力。(工作汇报)

158、把转变方式作为稳定增长的第一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克难攻坚的第一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导向。(工作汇报)

159、组建三支队伍。强化队伍力量。突出资源共享。(党员教育汇报)

160、贴“紧”中心。贴“紧”群众。贴“紧”生活。(党员教育汇报)

16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网络。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技术要求。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料整理,及时立卷归档。

162、建立组织机构,形成行政推动组织保障机制。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专题部署。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普查人员业务素质。紧扣时间节点,保证序时进度。创新普查举措,强化质量控制

163、在经营环境上,力求新格调。在经营模式上,力求新品味。在经营成效上,力求新亮点

164、出手不凡,在把握机遇中竞显风流

(一)出实招推进了跨越。(二)出高招放大了特色。(三)出新招破解了难题。(四)出硬招引燃了斗志。

先手谋划,在认清机遇中放大优势

(一)要牢牢抓住改革试验的机遇。(二)要牢牢抓住弯道超越的机遇。(三)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四)要紧紧抓住竞相发展的机遇。

快手出招,在抢抓机遇中拼搏进取

(一)改革试验要快人一步。(二)招商引资要高人一等。(三)特色发展要胜人一筹。(四)城镇建管要超人一品。

165、转方式,变瓶颈为抓手。深挖潜,变低效为高效。优布局,变分散为集聚。强监管,变粗放为精细。

166、突出抓好申遗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申遗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申遗宣传和文化保护。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167、走群众路线,克服群众动员难。全天候作业,克服土地平整难。“推旧填新”,克服技术操作难。“客土回覆”,克服土地回肥难。“五金合一”,克服资金保障难。

168、加强互访,深化务实合作。立足优势,深化贸易合作。抓住机遇,深化口岸合作。挖掘潜力,深化农林合作。密切协调,深化安全合作。(书记会见越南友好城市领导)

169、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攻坚克难、挑灯夜战。严谨细致、不留死角。加强督查、推动落实。

170、抓项目、抓服务,千方百计稳增长。抓招商、抓机劁,千方百计引项目。抓征迁、抓融资,千方百计搞建设。抓管理、抓整治,千方百计提品位。抓投入、抓实事,千方百计惠民生。抓排查、抓化解,千方百计保稳定。抓问责、抓惩处,千方百计优环境。抓责任、抓落实,千方百计见实效。(招商引资动员大会讲话)

171、形势逼人。时间催人。任务赶人。责任压人。

172、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把握服务企业这个“着力点”。强化环境优化这个“关键点”。注重民生改善这个“落脚点”。

173、重点产业招商要强力推进求突破。专题活动招商要精心组织见实效。重点招商线索要主动对接早洽谈。

17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彭清华关于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讲话)

175、感情观念要零距离。联系交流要零距离。工作服务要零距离。

176、注重规划引领、注重资源融合、注重做强终端;坚持政策利民,坚持创新为民,坚持活动惠民。

177、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编制一本内容精准的扶贫工作手册。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搭建一个比学赶超的精准扶贫擂台。打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的组织。增加一个细化量化的扶贫专项考评。出台一套导向鲜明的扶贫奖惩措施。(精准扶贫动员会讲话)

178、提升系统讲话的传导力。提升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提升正面舆论的主导力。提升文化发展的竞争力。提升舆论阵地的管控力。提升基层工作的推动力。

179、走群众路线,克服群众动员难。全天候作业,克服土地平整难。探索“推旧填新”,克服技术操作难。采取“五个一点”,克服资金保障难。推行“三大模式”,克服坡地增收难。(双高基地建设现场会汇报)

180、强化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强化组织保障,配强精准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力。强化资金投入,确保扶贫工作正常运转。

181、探索推进养老保险“一体化”。探索推进医疗保险“同城化”。探索推进技能培训“订单化”。探索推进劳动关系“规范化”。

182、再理一理、突出重点。再促一促、抓好对接。再抓一抓、加强策划。再推一推、加快进度。

183、坚持统筹兼顾,城乡面貌大幅改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瓶颈逐步打破。坚持招大引强,产业效益与日俱增。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184、求实求效,实现思想引领和民众思维合拍共鸣。突破突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相生相长,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借势借力,实现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实干实效,实现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共同提升。

185、基础先做,推进乡村民宿游进得来。民宿先试,推动乡村民宿游住得下。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民宿游留得住。

186、实行三定,以实举措保障项目建设。开展三比,以好作风服务项目建设。注重三看,以高标杆引导项目建设。

187、工农商一起出力。内外需一起用力。县市区一起发力。

188、服务大众、服务大局,努力推进理论工作创新。把好导向、提高水平,努力推进新闻工作创新。落细落实、寓教于乐,努力推进社会宣传工作创新。面向市场、壮大主任,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189、抓组织领导,一盘棋统筹推进。抓宣传策划,一主题深度点击。抓资源整合,一张网联动覆盖。抓信息管控,一口径集中引导。抓基础条件,一条龙服务媒体

190、强化普法宣传,让人民知晓法律平等。强化人民调解,让人民快速维护法律平等。强化法律援助,让困难群众获得法律平等。强化教育矫正,让特殊群体找到法律平等。强化队伍建设,以可靠队伍捍卫法律平等

191、适应新常态,坚持项目立局不动摇。把握新要求,咬定环境整治不放松。争取新作为,狠抓能力提升不松劲。严守新标准,坚持转变作风不懈怠

192、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目标管理为保障。

193、坚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坚持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坚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

194、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新作为,加快项目建设。把握新要求,狠抓产业培育。运用新思维,促进民生改善。形成新氛围,推进依法治区

195、围绕一个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新跨越。抓好两大园区,打开项目建设新局面。加快“三大建设”,积蓄发展后颈新能量。突出四项工作,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196、特色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商贸模式向电子商务延伸。一般文化向特色文化拓展。

197、摸底论证到位。保障措施到位。宣传培训到位。操作规范到位。干部责任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情况汇报)

198、突出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突出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申遗宣传和文化保护。突出抓好申遗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申遗区环境综合整治。(花山申遗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工业化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政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政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政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政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政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政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政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图形见下图(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政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办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部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政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产业融合

1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当前运行的特征和要求

1.1以信息产业和先进技术为带动的工业化。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学习先进工业化国家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成功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减少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所需的时间、成本,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强调资源配置的高效率。金融资源在不同部门流动和分配比例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工业结构变化的方向。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将面临长期短缺的局面,因此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与效益,对确保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3新型工业化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基础的工业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2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分析:高邮的实践

2.1信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与扬州市及周边县(市)相比,该市在产业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信息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发挥带动工业化的作用;二是产业提升基础相对薄弱,经济规模偏小;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二产总值提升不快。

2.2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素投入增长乏力。一是引进利用外资少。2005年-2010年,该市实际到账外资25929万美元,年均43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仅占扬州市同期利用外资年均数的6.7%。二是出口企业总数少,与国际接轨速度较慢。出口企业对该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乏力,不利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培育。三是产业类型以农副产品为主,高精尖企业少,信息化带动能力欠缺。2005年-2010年,该市传统产业“鸭业、鹅业、米业、林业、水产养殖”等绿色五业的农副产品总值分别占该市GDp比率29.9%、26.7%、25.8%、23.5%、21.18%和18.9%,虽然比率逐年下降,但仍为主要的产业类型。四是重化工业发展慢。机械、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缓慢,且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至2010年,6年间该市重化工业总值占该市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数的13.2%,与扬州市相比低18.4个百分点。

2.3金融深化程度低,金融产业发展缓慢。金融深化程度(m2/GDp,由于数据难以统计,本文以金融资产总额代替)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高邮市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较低,2010年这一指标值为0.71,低于全市20个百分点。金融产业发展缓慢的特点:①传统业务占比过高。缺乏新型的金融产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尽管该市银行业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0年末已达5.51%),但占比仍然较低(见表一),表明金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有限。②金融中介主导而非金融市场主导。其主要体现为区域融资结构的失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严重失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基本没有,银行业贷款又主要集中于市属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满足率总体偏低。③金融服务水平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信息、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3现阶段金融支持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3.1支持信息产业发展,带动工业化向纵深推进。金融部门应对信息产品的制造企业以及通信业、软件的发展给予积极扶持。金融业在支持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为金融部门培植了服务客体,可以说金融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2支持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银行机构支持技术创新,自身必须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开展业务创新,特别是重点推广出口信贷、衍生产品、科技信贷等业务。

3.3支持引进利用外资,推进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地方在引进利用外资过程中,要借助于金融部门人才较多、信息量大的优势,积极做好相互沟通。一是严格把好项目关。二是引进利用外资要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引进外资要尽可能引进实缴资本。

3.4支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优化。一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自身做好资金价格的调节;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要尽量推出新兴金融市场;三是引导民间借贷由非理性、非制度化向理性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四是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需要上级行大胆放权。

参考文献:

[1]张竹云.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6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围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去年广东就开始组织国家和省有关专家,就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链及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初步思路和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多年从事加工贸易管理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全面推动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虽然比较初浅,但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的真知灼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工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的人文和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扩大吸收外资,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工贸易已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是广东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如何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增创加工贸易发展新优势。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地位和作用

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已经超过7万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也大大增强,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对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工贸易是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4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达1456.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的76%,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44.4%。加工贸易成为拉动广东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据测算,加工贸易出口每年拉动GDp增长约3个百分点,而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近八成,其快速增长对GDp拉动作用明显。2004年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涉外税收(不含关税)1007.95亿元,增长20.8%。2004年加工贸易结售汇顺差515.8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在加工贸易企业就业的人员达1500万人,按年人均收入8000元人民币测算,年收入超过1280亿元人民币。

加工贸易加速了广东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广东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二十多年来,从发展加工贸易入手探索工业发展的道路。由最初的“三来一补”起步,通过大力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设备,全省轻工、纺织、电子、机械、家电、食品和建材等行业得到整体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通过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三来一补”的范畴,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外商投资的产业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投资更加集中于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产业。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it产品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外商投资企业已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设立了404家企业。目前,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已发展到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加工贸易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已分别达到74.3%和42.1%,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外贸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2004年广东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总额达733亿美元,约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三成,企业通过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使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层次越来越多,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加工链条越来越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不仅在产业内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成品之间相互紧密配套,形成了相互配套的加工贸易企业群,而且在产业之间也开始形成比较完善的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配套群体,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已发展成为省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优势。2004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推动了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目前,全省现有民营企业超过234.9万户,其中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有288户,有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73万户,其中许多企业是从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大大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如深圳布吉的电子信息产业,东莞的虎门服装、厚街家具、篁村制鞋、长安五金、清溪电脑,中山的沙溪休闲服、古镇灯饰,顺德的家电,广州的新塘牛仔服等专业乡镇。这些城镇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发展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缩影。

促进了广东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的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惠州的tCL、德赛,深圳的华为、中兴、康佳,顺德的美的、格兰仕、科龙电器,珠海的格力等,这些企业大多是从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做起,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如今已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商务部2005至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广东省被列入的企业有29家,在全国占15.3%,上述企业均榜上有名。这批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到国外投资设厂和设立研发机构,初具跨国企业雏形。

加工贸易扩大了就业、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

广东依靠发展加工贸易,扩大了就业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加工贸易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高达1500万人,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加工贸易的间接服务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由于加工贸易企业面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要求其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必须具备国际水准,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同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来粤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广东省自开展加工贸易以来,加工贸易迅速地培养了大批的熟练产业工人和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产业大军基础。

引导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

虽然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来看,广东加工贸易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层次不高;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地域分布和发展不平衡,产业的集聚效率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不多,企业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四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加工贸易是广东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广东需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姿态,牢牢把握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促进加工贸易从以降低成本为主向以提高收益为主的转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向本地与外资企业并举转变,以加工贸易的优化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将加工贸易融于全省整体工业体系,占据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有利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进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加工贸易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四统一,规模增长与经济效益、资源环境相适应,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相协调。积极发展高科技加工贸易,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装配业。优化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在加工贸易领域的管理效能。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外向带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协助和促进全省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加快推动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产业升级,服务支撑;中间提升,两头延伸;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市场主导,政府协调。以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初级加工装配业逐步向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化的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特别推动与九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广东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占据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收益更高的发展位置上,进一步巩固广东在全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

借鉴日本、韩国、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适度改变广东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加大产业重型化比重,加工贸易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应选取占领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对此,全省加工贸易产业优化升级可进入四个重要领域和八个具体行业,同时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四个产业链的延伸领域包括:一是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二是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三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四是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行业包括半导体产业、软件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研发设计业、保税物流业。

引导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措施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广东。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东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实行粤港澳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的投资营商环境、联合招商,聘请招商顾问公司等方式,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和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特别推动九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吸收外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广东加工贸易布局

积极发挥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市场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简单装配业和传统加工工业实施产业迁移,优化全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切实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东西两翼和山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度,利用后发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幅度,加速广东加工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

在珠三角地区对新设或增资的投资项目,要逐步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对现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的引导和提升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耗能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在东西两翼和山区,吸收劳动密集型项目转移时,要不断提高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含量的标准。在扩大外来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质量水平,使加工贸易在高起点上发展。

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鼓励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设立专为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的孵化园区,加强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与设计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使之不断完善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广东的名、优、特、新产品推上世界产业竞争的舞台,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延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注重培养前后关联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技术,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加工贸易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开展的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中心试点机遇,发挥其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产料件享受入区退税政策,解决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遇到的国产料件退税问题。

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广东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促进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逐步实现由“海外接单、大陆生产、香港出口”的传统营运方式向“大陆接单、大陆生产和大陆直接出口”模式的转变,使“候鸟经济”转变为“榕树经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发展总部经济,加快生产业发展步伐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服务领域延伸,逐步形成带有生产指挥功能的地区总部。为了鼓励广东省发展总部经济,在资金管理方面,允许加工贸易企业的地区总部,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鼓励商业银行根据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要求,积极为地区总部提供所需要的结算、汇兑等金融服务。地区总部、被控股企业与商业银行可签订三方协议,通过在该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基本结算账户进行操作。在优惠政策方面,通过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地区总部设立的跨国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可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出口货物可以享受退税政策;对在总部工作的中国和外籍员工出入境、居留提供便利的措施;同时,广东要加快开放服务贸易业,形成完整的生产业,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服务环境,加快生产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出口报关、商品检疫、物流、金融、法律、会计、信息、人力资源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力度,积极推动广东物流产业的发展

“以快取胜”已成为加工贸易降低综合营商成本的关键之一,在企业加工贸易的生产领域,物流业是重要环节。要从全省发展战略高度着手研究广东省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加大珠三角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尽快建立以国际港口、国际机场、现代化客货口岸和场站为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骨架的陆海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现有保税区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赋予保税物流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国际货代和运输等经营权,赋予企业从事集拼业务资格;按照物流规律,赋予保税仓储企业完整的物流运作功能,允许保税仓储企业跨区域设立连锁公司。

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

一方面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群、产业群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不断延伸产业及加工链条,形成珠三角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园区内实施土地优惠政策,按专业招商引资,通过园区建设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加工贸易产业链上各项业务。

加强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监管水平

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要切实加强加工贸易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各部门职责,提高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综合服务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加工贸易管理部门间的联网步伐,将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外经贸审批管理系统、海关联网监管系统实施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效能。在实现企业与外经贸部门、海关联网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外汇、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统一联网,形成信息化的“大通关”的机制。

建立加工贸易支持服务体系,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

逐步建立起包括管理服务化、支持性政策和生产链三大领域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诚实、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继续做好有关加工贸易政策的跟踪调研,积极提出政策建议,为加工贸易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7

XX年镇工作思想是:以和“”思想为,和全国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XX年镇总体工作思路是:发展为要务核心,招商引资,“一区两廊”建设(即是东湖、涛景旅游度假区,325国道边十里工业长廊,那田路、合田路沿线一带十里效益农业长廊),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把**建设**东部的工业重镇。以水库移民新村建设为龙头,积聚城镇人口,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稳健农业产业化。财政收入、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城乡建设的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XX年和任务:预计XX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6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7.6亿元,增长16%,农业总产值2亿元,增长10%;税收收入3200万元,增长15%;镇财政预算收入750万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上述任务,上下要团结,拼搏,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情况,性的工作,XX年镇主要八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提速发展。

着重扶持企业发展。实施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培育发展主业、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工业结构,依托地缘优势,以325国道为轴心的生态工业长廊开发建设工作,引进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和税收效益型企业,企业集群发展。

实施项目战略。以落户**的龙头企业作拉动,引进新项目,实施项目互联互动,年内计划引进新上马项目4个,超亿元企业1间。承接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签约项目。威年华红酒厂和全能电器的建设工作,年内建成投产。着重涛景度假村和东湖旅游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的企业落户,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跃上新。预计XX年工业总产值达7.6亿元。

二、创新招商,招商引资新。

优化招商环境,镇内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争创招商新优势。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作用,办事和服务质量,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招商引资力量,搞活以商招商,拓展园区招商,招商引资性和实效性,由粗放型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区位优势招商,交通便捷、紧靠珠三角地区位优势,吸引投资者到投资。招商引资,把握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新,向上,筛选编报符合政策的项目,引进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税源型的大项目落户。六是旅游、农业、城建领域招商,、多领域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8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施了服务于“三农”和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受三部门委托,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谈两点意见。

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年12月,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20*年7月,首批选择了103家企业开展试点。20*年12月,扩大试点范围,又选择184家企业开展试点。在目前开展试点的287家企业中,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科技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试点企业中既包括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环保企业。287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上缴税额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3%。20*年12月,科技部还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两年多来,各企业认真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试点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试点企业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大胆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吸纳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三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企业分类指导,分别对中央企业、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的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首批试点企业的评价。围绕创新政策和知识产权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面向试点企业的专题培训。中组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被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增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年的9300件增加到20*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软件企业的软件著作权授权量由638个增加到4371个,增加了近7倍;二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平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从20*年的545亿元增加到20*年的829亿元,增长了52.1%,约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24.6%;三是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从20*年的17.46万人增加到20*年的22.01万人,增长了26.4%;四是研发机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所有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一半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五是新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年的7402亿元增加到20*年的11772亿元,增长了59%;六是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20*年的27926亿元增加到20*年的4*13亿元,增长了45.7%,工业增加值相应地从7212亿元增加到9203亿元,增长了27.6%;七是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多数企业承担有国家重大项目或地方重点项目,企业处于行业或区域发展的前列,建有5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今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试点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员工捐款捐物,不少企业组织专门队伍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同时,各试点企业在抗击南方雨雪灾害、落实节能减排和支持奥运等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表现出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20*年以来,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选择了近2000家企业进行试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纳入规划,重点推进。二是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资委、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试点工作。三是政策措施实,支持力度大。不少地方从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地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试点开展以来,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推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回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历程,总结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体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和认识,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战略的思维、全球化的眼光、市场化的意识来实现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要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形成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坚持大力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重视和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有效支持、共同推进的局面。五是坚持政府引导,集聚创新要素。重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

二、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两年多来,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今天,在第一批开展试点的企业中有91家企业进入了创新型企业行列。这是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实践永无止境。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初,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奇瑞等创新型企业时指出,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总体要求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一大批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努力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在工作任务上,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按照示范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的评价监测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政策导向及动态调整。

在保障措施上,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具体将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国有骨干企业创新友好型出资人政策。

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加强职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能力。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完善有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注重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努力形成更多的自主品牌。

五是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在具有明确或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与重点科技项目。

六是促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促进运用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促进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七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八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和服务。

九是建立企业创新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企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的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十是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进行考核。完善奖励办法,在科技进步奖中对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平台给予奖励。

在工作要求上,已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的企业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实现持续创新。要巩固试点成果,把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或参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持续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试点企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试点工作力度。要按照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和落实试点方案,要重视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实施企业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9

新区总工会将继续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重点工作带动一般工作、以工作典型带动面上工作、以面上活动带动基层活跃,在“两个普遍”、职工素质工程、机关作风建设等工作上,及时总结经验,继续深入探索,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工会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水平。

一、深入推进普遍维权工作

一是强化集体协商工作。组织召开新区党政工领导参加的集体协商推进大会,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的签订;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工作指导,帮助破解难题;加强对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大力探索,总结推广基层在这方面的经验成果,扩大协商覆盖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协商能力培训,提高操作能力;加强对基层经验的总结提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继续加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力度。专门研究制定针对外民私企业的职代会操作指南,加强职代会建制推进指导;做好一年一度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整改,推进落实。三是牢牢树立底线意识,确保劳资关系稳定。配合劳动部门开展欠薪、欠保、不签订劳动合同、过度加班加点等突出问题的检查,督促有问题的企业整改,消除不稳定因素;结合《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及时开展劳动关系总体情况排摸调研,为领导提供一手信息和决策参考。

二、重点推进普遍建会工作

一是重点抓好世界500强企业建会突破。对一些有一定影响又迟迟未建会的世界500强企业、台资企业,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集中力量抓好推进。二是探索区域性行业工会、楼宇工会、商业街工会、产业园区工会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工会组织体,最大限度地把那些体量小、职工人数少、经营状况变化大的中小型和微型民营企业覆盖到工会组织中来、不断完善“条块结合、交叉覆盖”的组建格局。三是完成集装箱运输企业工会组建。在综保区、三高地区和合庆、川沙等地,以“点、面、线”的组织模式和“组织管理属地、行业服务在条”的管理架构,建立新区集装箱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并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四是要推进劳务派遣企业建会,在全区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与劳动监管部门协作,首先突破规模型企业建会,探索劳务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条块结合的建会模式,并深入研究解决非正规劳务派遣用工的建会问题。五是要继续探索开发区工会组织体制,推广综保区试点经验,结合其他开发区自身特点,推进开发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三、全面推进职工素质工程

一是全面开展促进区域发展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建立由区总工

会、市总经济工作部、市金融工会、区建交委等十多家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以“岗位建功、职工创新、技能登高、节能减排、劳动保护、团队创先”等六大行动为主要内容,分别在金融、航运、重大工程、城市管理、商业服务5个行业和全区开展职工科技创新六大立功竞赛活动;组织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浦东赛区誓师大会,广泛发动各行各业职工为浦东“十二五”发展建功立业;制定五大分赛区和一个主题竞赛的五年规划,持续推动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浦东赛区这一平台发挥作用;培育选树立功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运用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二是开展各项职工技能登高活动。联合新区相关部门,组织物业、绿化工等职工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加快职工技能队伍的建设;开展“名师带高徒”推广活动,认真总结金桥开发区试点经验,以现场会形式重点在非公企业中予以推进,促使更多企业进行自我人才的培养;建立五个“首席技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培训、论坛等活动,加强人才的积聚效应。三是继续推进职工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专家对本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终评,并推进优秀项目参与市级评选;开展第五批科技创新基地推荐评比工作和基地工作研讨会,进一步发挥基地示范作用。四是进一步推进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建设。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启动职工教育、职工书屋、职工文化和学习型企业等四类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完成年度初级工商管理课程(eba)的培训目标;深入开展新区“十佳职工职业道德楷模”和“十佳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评比选树工作,以典型先进精神引领广大职工。

四、持续推进机关和干部建设

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篇10

一、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重大意义

这条路子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以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以时任省委书记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以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为班长的省委提出,要走“在不牺牲不削弱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多次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并最终因此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是河南干部群众多年持续探索实践的重大成果,又是省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发展思路的持续和提升。探索走好这条路子,对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这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我省面临的发展难题集中在“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方面。钱从哪里来?从财力看,2011年,我省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总收入2718元,仅为全国的35%。从收人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3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373元,分别居全国第20位和第16位。人往哪里去?我省每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缺口达100万个左右,去年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已达到2465万人,但仍然至少有700多万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并且已转移人员中有大量并未真正扎根城市、变为市民。粮食怎么保?我省粮食产量虽然已连续八年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实现5年后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2020年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民生怎么办?我省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后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这四道难题,可以归结为发展水平偏低,但从根源上讲,都与我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紧密关联。实践充分证明,“三化”协调发展是符合河南实际的正确发展路子,只有走这条路子,才能逐步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破解四道难题。

第二,这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我省在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相当突出,进人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低,城镇承载能力、辐射能力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依然存在;从三大需求来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长期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发展方式粗放的直接表现,又与“三化”水平低、发展不协调紧密相关。针对这些情况,只有探索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才能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是“中国的缩影”,又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理今年3月来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的就是要实现“三化”协调、城乡协调,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最有意义、最有示范效应。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不仅是实现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现代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可以说,走好这条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希望所在,也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优势所在。

二、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

科学界定这条路子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准确理解这条路子,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一个引领,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这是我省的一大创新,是核心任务的核心。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与我省基本省情相适应,与现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与我们面临的发展与转变两大任务相适应。从发展趋势看,一般来说,在现代化早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后,城镇化就成为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我省城镇化率已超过40%,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必须把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我省实际看,“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我省“三农”问题比全国任何地区都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其他省份更加凸显,强农保粮的任务十分繁重。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我省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1.2亩,在不突破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面临着空间制约。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整个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如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把目前农村占用土地的人均248平方米减少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为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拓展了空间。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有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

百分点,直接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扩大内需动力不足、三产发展滞后等问题。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未来五年,我省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10个百分点,照此推算,将会有近1000万人进城,对GDp的总贡献率将达到15个百分点,拉动建设投资将高达1万亿元。这都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尽快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从我省的实践看,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有利于保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总之,确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既有必然性、紧迫性,又有针对性、可行性。

二是“两不”前提,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农业和粮食看,近十多年来全球粮食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主产省不增反降,粮食调出省不多反少了。解决好一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从生态和环境看,我省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5;我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石油已消耗2/3,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天然气已消耗一半以上,煤炭资源已从净出转为净入,按照目前开采速度铝钒土只够利用15年左右,为保小麦生产主要依靠的地下水已属超采状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获取快速发展的路子,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

三是“三新”协调,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化”水平总体不高、协调性总体不强,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只有把加快“三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作为关键所在,坚持在发展中促协调、在协调中促发展,把加快“三化”进程与提高“三化”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才能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三、探索走好这条路子的主要任务

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第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主要是做到“三个突出、两个解决”,就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突出促进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粮食怎么保、农民怎么办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体现有两点:一方面“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上。马克思曾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就是“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点明了城镇化的本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农村农民涵盖起来,把城镇化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农村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不断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另一方面“新”在城镇体系的丰富上。就是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这是我省新型城镇化与以往城镇化道路最大的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我省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新乡县古固寨镇先后投入7670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进行撤并建成“祥和社区”,并对入住社区建房的农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让人驻社区的群众享受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市居民待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也为当地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土地4200多亩,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产业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把产业集聚、工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让农民增收致富、得到更多实惠,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素质;有利于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二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继续集中建设用地、环境总量、扶持资金等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载体作用。

第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这是我省在立足实际、把握规律、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把促进粮食优质高产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把握好绿色生态安全这个基本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日益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三是要抓好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这个关键,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四是要建好支撑体系这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建设和农民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