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30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1

一、总体目标

2009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2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年下降4%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6%以上,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占10%以上。到20*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值达150亿元。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1.对新达年产电解锰3万吨、电解锌10万吨以上(含10万吨)的企业,新上年产四氧化三锰1万吨以上(含1万吨)、年产水泥100万吨以上(含100万吨)的企业,按其实际缴纳税收留县部分的10%予以奖励。

2.实行贷款贴息。对新建电解锰年产3万吨、电解锌10万吨以上的一次性贴息100万元。

(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1.加大资金引导。县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工业科技引导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争资上项。

2.大力引进人才。对企业引进的部级项目带头人,其子女、配偶就业由县人民政府优先安排;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资助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多种形式开展各种进修、创业辅导和技术工人培训;对新增的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的法人代表,由县委、县政府给予奖励并特聘为县政府经济顾问。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锰锌产品精深加工和下游产品的开发,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节能新产品开发,力争5年内在工业园区培育3-4户省级以上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企业。对年节能在1000吨标准煤以下的,按40元/吨标准煤奖励,年节能1000吨以上的,按50元/吨标准煤奖励;对高新技术产品占全部生产产品50%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4.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与我县企业签约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合作,加快电解锰节能降耗、电解锌渣综合回收利用和电解技术新突破,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

5.实施创品夺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部级高新技术产品称号的企业,县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20万元。

6.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企业引进一项技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年新增税收200万元以上的,县政府按其实际缴纳所得税留县部分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确保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1.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鼓励投资新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工业园区。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县人民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给予50万元奖励;投资额在3000万元(含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给予20万元奖励,在项目顺利建成后兑现。

2.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成立花垣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加大对企业支持、保护力度。对规模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同时按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对企业的保护。如因投资环境问题造成企业非正常外流,将追究引发企业外流的乡镇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4.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除法律法规、上级规定的检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不得擅自进入企业进行检查,收取费用。如检查须持有县政府专发的检查收费登记卡,否则企业有权拒绝。县纪委等相关部门将对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严肃查处。

5.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以20*年贷款额为基数,县人民政府对金融机构每新增工业贷款5000万元奖励5万元。

6.发挥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中心以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为基本原则,围绕服务企业和促进发展两方面,在政策咨询、项目对接、交流合作、项目审批、融资服务、生产性协调、法律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

(四)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

1.积极支持企业向上进行融资。县人民政府每年专门组织两次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沟通平台。

2.积极支持工业招商。对成功引进资金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按引进资金的1%由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一次性给予奖励,在项目顺利实施完工后兑现。

3.所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新建项目,享受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五)引导企业上市融资

1.企业上市奖励扶持。对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在本县的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的,由县政府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融资资金全部投入到县境内的奖励1000万元。

2.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核准或立项审批,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涉及到上市的各项手续,县直各部门均应特事特办。电力部门优先保证上市公司的生产用电。

3.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技改项目符合规定的,可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有关项目,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贴息债券、贷款和科技扶持资金的资助政策。对其引进的人才,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六)督促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2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新时期技术改造的内涵,对技术改造的路径、对象、范围、性质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和界定。一是明确指出技术改造的路径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二是技术改造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生产载体,还包括产品检验测试条件、生产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等支撑能力的提高。三是强调技术改造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更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对于技术改造的新要求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技术改造是关键时期解决关键问题的关键手段,技术改造工作应实现“五个发展一个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发展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发展到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由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发展到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发展到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因此,技术改造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聚焦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更加注重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

加强技术改造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改造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十一五”以来,我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8.8%,2012年达到9075.8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2年的65.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由83%提高到2012年的91.3%,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分别由18.1%、9.5%提高到37%、35.6%。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工艺技术加快升级,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工业实体经济基础日益坚实。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攻坚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产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落实好《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单列一节,专门对企业技术改造做出了明确部署。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二五”规划都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贯彻意见》全面落实了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对技术改造提出的各项要求,明确了目标,细化任务,强化了措施,为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基础。

第二,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工业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必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要素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推动工业发展从外延粗放、数量扩张型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为企业技术改造营造了良好环境。技术改造贯穿于工业化进程的始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新时期、新形势对技术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尚存在认识有待深化、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转型升级。

新时期山东省技术改造工作四原则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3

记者:《意见》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贯彻落实好《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刘天金:一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当直面这个新形势。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农就业收益均衡、城镇化特别是农业人口市民化步伐等因素,专家测算我国至少需要培训一亿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是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其鲜明特征是高素质,这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件大事。

二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极其不适应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和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分散进一步加剧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其原因是主体不强难以发挥资源聚合作用,农民教育培训“无利可图”也难以催生社会资源,表现为“月亮不圆、星星不亮”。

三是全国农广校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农广校经过33年的改革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宝贵的存量资源。农广校办学融现代手段于传统方法,集自上而下“顶天立地”之优势,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基于农广校作为专门机构的职责所在、五级办学体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的地位所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记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怎样一个体系,如何构建这个体系?

刘天金:《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一是加强主体,要靠建设;二是激活多元,要靠机制,双管齐下体系可成。所以,《意见》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

记者:《意见》强调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有哪些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刘天金:《意见》强调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

一是解决定性入位。《意见》明确了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本质定性,要求保持和稳定农广校系统办学特色,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

二是加强职能建设。《意见》明确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依托农广校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保障和服务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职能机构的性质,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意见》要求落实农广校专职办学人员编制、选齐配强校级班子、完善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改善专职教师待遇,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办学队伍。同时,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4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指出,贯彻实施《指导意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有三方面战略意图。

首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手段。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构建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有利于打造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及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正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战略支点。

其次,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互联网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产品快速迭代、模式深刻变革、用户深度参与,制造业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涌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缩短技术商业化周期,加快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正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最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全球互联网正处于从消费领域向生产环节拓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提出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战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制造为关键环节、制造业为主战场、制造企业为主力军,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理念、架构标准、核心技术、生态系统的竞争制高点。发挥我国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产业规模领先、人才资本聚集以及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庞大的双优势,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倍增效应、聚合效应,将会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一二三三七”

贯彻落实《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可概括为“一二三三七”。

“一”指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二”是指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双创”新生态。

“三三”是指培育三个模式,即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其次是增强三个能力,即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七”是指落实七项政策,即在体制机制、国企改革、财政支持、税收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

鼓励制造业互联网化转型

谢少锋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广营改增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制造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独立开展或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开展新业务”,重点考虑的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等政策,一般纳税人有形动产服务按17%,交通运输业按11%,部分现代服务业、增值电信服务等按6%的增值税税率缴纳。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类企业业务多适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6%的增值税税率,阿里巴巴、腾讯等电子商务平台适用增值电信业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6%的增值税税率。制造业开展服务新业务可适用17%、11%、6%的增值税税率。

例如,徐工集团将信息化业务剥离成立徐工信息,开展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其中,技术咨询、软件服务、业务流程管理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剥离之前这些业务都含在产品中要缴纳17%的增值税;沈阳机床、神州数码等共同投资打造智能云科,开展融资租赁、在线维护和工艺支撑业务,其中融资租赁适用17%的税率,在线维护、工艺支撑等适用6%的税率;宝钢通过建立采购和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东方钢铁,拓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适用软件服务6%的税率。当前制约制造业开展基于互联网新业务的主要挑战是相关政策落实操作难度大,业务门类较多,部分企业对政策不了解,需要税务部门出台细则,加大宣传并加以落实。

推进下阶段三项重点工作

谢少锋指出,围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下阶段有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强化跟踪督查。

二是推动《指导意见》落实。围绕国企改革、财税、金融等重大政策,我们将会同财政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完善有关细则,推动政策落地。我部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2016专项、智能制造2016专项、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把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力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同时我部将以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为重点,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

三是做好宣贯工作。包括举办省部级专题培训班、组织召开全国性宣贯会议、编写出版系列解读材料,以及在中央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进行专题宣传活动等。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5

《意见》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要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意见》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二是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三是培育三个模式。即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四是增强三个能力。即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五是落实七项政策。即在体制机制、国企改革、财税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

《意见》强调,要提升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三个能力。首先,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技术支撑方面,提出要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建设。其次,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方面,提出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力争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的优秀解决方案。第三,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安全保障方面,提出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安全保障试点示范,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建设安全保障中心,致力于破解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面临的安全保障不强的问题。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6

《意见》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要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催生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新动能。

《意见》提出,要坚持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坚持盘活存量与创造增量并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坚持输入地与输出地发展联动,通过促进产业转移、推动输出地产业升级、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渠道带动返乡创业。

《意见》强调,要健全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创业线上线下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强化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培训工作,完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公共服务,改善返乡创业市场中介服务,引导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对接。

《意见》提出了支持返乡创业的5方面政策措施:一是降低返乡创业门槛。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具备享受支农惠农、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规定条件的纳入扶持范围;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可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四是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运用创业投资类基金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信贷支持和服务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五是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

为了保障返乡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组织实施办法。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配套措施,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关键在地方。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结合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办法,加大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抓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见附件)的落实,明确时间进度,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工作实效。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7

一、2010年以来武进区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1、工业调强提质

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鼓励产业集聚,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政府除了出台了《关于建立武进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的意见》为纲领的政策扶持体系,同时还出台《关于印发武进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关于印发武进区传统产业提升计划(2010―2012年)(农业、工业)的通知》等文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扶持。

(1)建立两大企业培育体系。将企业分为四个层级:大企业(集团)、高成长型企业、自然生存类企业、关停淘汰类企业。对前两类企业武进区均出台《关于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使用的实施意见》、《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培育政策,自2010年以来,财政累计支出5.6亿元。对关停淘汰类企业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第二轮化工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补偿政策。区财政从2011年起累计投入6197万元,关停了180多家化工污染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2)鼓励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政府根据区内现有产业基础,一是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材产业等五大产业。二是为加强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通过出台《关于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意见》和《关于加快镇重点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各镇工业集中区围绕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建设符合产业特色需求的标准厂房,满足产业链延伸企业入驻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品牌效应,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013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38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21亿元,分别增长15.7%和26.7%。

2、服务业调大提速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10年,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关于推进全区企业物流发展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13年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文件,财政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扶持。

(1)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参照《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对符合《目录》的行业,在准入条件、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加强对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完成后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全面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在《关于印发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明确在2013―2015年期间,全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数字文化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九大行业。2013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98.97亿元,增长22.7%。

3、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高效益、高增速为主要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武进区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武进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关于印发武进区新一轮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支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政策意见若干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区财政2010年安排7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2011年新增3亿元创新型科技园区专项资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及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等多方面扶持。

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累计达到28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1.8过%;四个部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到2013年末,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25.85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55.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25.8亿元,政府经济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2013年全区一、二、三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2.3∶57.7∶40,与先进地区相比,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在经济总量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武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程度不平衡。2013年,全区省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40亿元,远远低于江阴2493亿元和昆山3175亿元。

(2)高新产业贡献份额不高,创新体系支撑力不足。2013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也低于江阴的2210亿元和昆山的3825亿元,年内武进授权专利7442件;而昆山达15439件。行业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创投、风投企业数量偏少,创新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等还不完善。

(3)产业集群不够完善,发展环境相对落后。我区的产业发源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工业,虽然经过大力度的空间资源整合,完成了“村镇”的工业布局。近年来“五大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离“集群”的真正标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区企业群体之间更多的是空间上的集聚,企业生产多数为“小而全”,企业之间缺乏上下游环节的配套协作,产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

(4)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13年武进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而江阴为2.9%,南京高达3.4%。“一站两中心”建设进度也慢于周边先进地区,企业原始创新的意识还很薄弱,多数企业不善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旗舰型龙头企业。

2、财政扶持政策上存在的问题

(1)投入结构尚需调整

一方面,区财政对于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财政支持政策主要是依据区委、区政府对产业调控做出的财政扶持措施,必须根据武进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财政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支持对于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某些大型设施、重点实验室、基地、院所的经常性运行经费紧张甚至匮乏,科研执行机构的预研、小型设备等经费渠道上考虑因素不全。仅对于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进行项目奖励,导致成果转化效率低。

(2)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资金分配过于零散。专项交叉零星分散,对产业的支持合力不足。现在财政每年支持工业发展各类资金项目多,而对产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支持度不够。而对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信息不通,无法申报财政奖励。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思考和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武进财政按照“调整存量、发展增量”的思路积极研究探索促进我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

1、继续加大对各类产业的扶持力度

(1)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要围绕以轨道交通、碳材料、智能数控等十大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财政部门要发挥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扶持发展以补链、建链、强链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一要尽快出台我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同时要以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按照“重点项目――旗舰企业――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最终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规模。二要加快推进我区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的步伐。为此区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金的市场定位和投资方向,并按市场化、企业化方式运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我区产业分布在全区各个乡镇(开发区),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需求。为此,区财政要围绕“集约化、特色化、高新化”的道路,根据我区的产业集聚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工业由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二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引导企业注重科技研发、品牌创立和标准制定,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三是提高项目准门槛,坚持“扶大控小”的原则,变“引资”为“选资”,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目前我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大趋势,武进财政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政策要向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倾斜:一是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向新兴服务业倾斜,着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形成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部门则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点,推动文化产业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4)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在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区财政在认真落实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时,要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2、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1)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补充。一方面逐步改变工业上“重投入、轻产出”的现状。“支持企业是手段,培植财源是目的”,是否可以考虑从技术改造与创新、管理提升、融资、人才培育进行综合性补助;另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起的困境。政府要及时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培训,引导出口企业采取外汇套期保值交易和帮助出口企业争取外币贷款,降低汇率风险。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8

四川省科协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积极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建设、企事业科协科技信息资源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培训等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讲、比”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今年四川省“讲、比”活动立项14 72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70 283条,实现经济效益24.37亿元。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切实加强同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有效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活动开展,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营造环境,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搭建平台。2)加强对活动的有效指导。采取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工作总结等方式,明确活动的意义、目的、特点,把握活动的内在规律,促进活动健康发展。3)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四部委要求,强化对活动的领导,各级要成立“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目前四川省已有17个市州成立了“讲、比”活动领导小组,保证了相关活动的开展。4)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加强宣传,广泛发动,推动“讲、比”活动覆盖更多的企业。目前四川省已有500多家企业在开展此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突出活动主题,不断深化活动内涵。6)完善活动的相关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政策支撑,经济支持,为活动开展创造条件。

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四川省科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规范,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0〕39号)、《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川组通〔2011〕66号)。精心组织首批省级站的申报评选工作,引导建站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将于今年底评选出首批10个省级站并授牌。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的发明专利、技术成果、新产品研发量明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有效

途径。

技术创新方法推广解决技术难题

先后在“东汽”和“成飞”开展了“创新方法培训”试点工作,提高了企业科技人员在科研工作中运用技术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四川省科协咨询中心正在实施《四川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项目》和《创新方法企业试点项目》,将培育一批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示范企业和地方师资,持续推进全省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

科技信息资源应用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9

民间投资推动政策

3月3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年度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要求认真“总结保护产权好的做法和经验,纠正破坏产权的行为,出台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意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等依法得到保护”。

为应对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问题,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7月1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和做法》,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关于开展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工作的通知》;10月21日,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政策

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一是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二是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三是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四是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五是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六是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七是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八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九是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十是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司法方面:9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民事商事案件保障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通知》,对涉民间投资民事商事案件审理和执行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全面规范。

企业降成本政策

8月1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8月22日,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

税制改革方面:3月24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公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5月10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12月6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税收支持政策的通知》。

激发经济新动力政策

创业方面: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7月5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推荐工作的通知》;9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2月14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

科技创新方面:3月2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5月19日,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9月22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印发《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10月31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印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11月11日,工信部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

战略新兴产业方面: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12月8日,工信部、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9月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

产业开放方面: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的具体办法。

绿色经济发展政策

1月8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绿色债券发行指引》;1月2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修订后的《清洁生产审核办法》;7月18日,工信部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9月29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11月4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11月24日,财政部、工信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发改委令第44号);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p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1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工业转型升级政策

制造业方面: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2月24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印发《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7月11日,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商务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8月30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9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8月19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布《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10月22日,工信部印发《关于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的通知》。

物流方面: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7月29日,家发改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金融方面:1月15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2月17日,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9月29日,财政部印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外贸易方面: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5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努力实现外贸回稳向好。

去产能政策

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11月14日,工信部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就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做出部署。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篇10

关键词: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

本文为科技部前瞻性课题“科技推动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0GXS3K06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切入点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对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唐山市作为科技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在探索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传统资源型城市和工业重镇的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唐山市的城市发展特点

唐山地处环渤海区域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29.41万,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13.3亿元,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和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理念的指引下,唐山市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授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

1、工业基础雄厚,但城市发展仍然偏“重”。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共有160多个工业门类,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是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09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31.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10.42亿元,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252.07亿元。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机器人和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2009年唐山市三产增加值结构为9.5∶55.9∶34.6,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6%,超过服务业20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构成分析,重化工业高于轻工业。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两高一资”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对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产业工程化能力较强,但创新资源仍较为匮乏。目前,唐山市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能力。截至2009年底,共建立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其中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但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创新资源仍较为匮乏。仅拥有本科院校4所,人才的本地培养能力较弱;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较少,创新成果储备较少;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不仅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R&D经费中,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达到4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产业界的创新投入积极性有待提升;与周边区域比,吸引重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还未形成创新人才集聚发展的局面。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进展

2011年初,唐山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随后,围绕城市发展特点,在更好地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1、积极进行全局性部署。唐山召开了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大会,颁布实施了《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的方向及路径。提出要围绕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的目标,通过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建成环京津及环渤海区域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基地,成为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抓好三大任务、实现六大突破,即抓好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活力三大任务,努力实现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电动汽车研发、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和唐山湾生态城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唐山依托高速动车组和首都钢铁公司搬迁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主导产业优势地位,突出城市发展的产业特色。首先,积极构建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加速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逐步培育形成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即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型产业格局。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和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机制灵活、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中小企业;其次,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的优势地位。引导钢铁企业向南部沿海、北部资源聚集区有序转移、集聚发展,形成资源利用深度化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以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为目标,发展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曹妃甸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特色产品链,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发展模式;第三,推进“三个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形成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局面;借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契机,以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改造为重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培育良好企业文化,实现科技、文化与工业发展的融合。

3、有效利用区域创新资源。为弥补本地创新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把握环渤海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的战略机遇,唐山市围绕产业特色,加强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积极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已吸引中科院过程工程等5个研究所入驻。每年资助2,000万元,吸引各研究所专家开展适合唐山主导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启动唐山环渤海知识市场和唐山科技城建设,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经贸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始了河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唐山分园建设;其次,扶持企业加强对外合作,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为纽带、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支持建成唐山钢铁产业技术联盟、高速动车组产学研联盟、中药现代化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联盟。

4、为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提供政策保障。为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唐山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唐山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唐山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法规和文件,明显优化了创新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保障。

三、启示与建议

虽然唐山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未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探索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些做法对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突出城市特色优势,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统筹兼顾,发挥各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逐步培育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围绕各创新型城市的已有发展基础,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围绕发展特色,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引导各创新型城市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差别化竞争;利用增量投入,引导、扶持支柱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加强对重点企业科研开发及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能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群。

2、搭建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创新型城市的区域支点作用。聚集创新资源是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唐山市创新资源较为缺乏,但并不是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创新资源最缺乏的城市。从我国城市发展情况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可称得上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处于创新资源缺乏状态,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唐山的实践表明,需要构建服务于本地支柱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吸引外地创新资源为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建设区域性平台方面,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向创新型城市倾斜,以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支持跨市乃至跨省的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创新型城市集聚,进而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使创新型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核心。

3、允许并分类支持先行先试,发挥创新型城市对体制机制创新的贡献。创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排头兵,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意义在于探寻建设的普遍模式。对唐山的调研表明,虽然当前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了政策环境,但由于国家层面约束较多,地方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性尝试十分有限。建议按照所处区域或资源禀赋特征,将创新型试点城市划分为科技创新领先型、产业创新领先型、社会创新领先型等类别,分类授予创新型城市在不同领域的先行先试权利。同时,对各城市提出的体制机制创新予以分类支持,支持各试点市在科技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审批和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系统地解决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问题,进而通过创新型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尝试,总结经验,形成运转有效的政策措施体系,逐步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推广。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