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09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01.006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探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这与国民经济需要的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主要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秉着向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产业,同时还需要获得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以便弥补和补充农业自身带来的脆弱性,增强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物产业,受到气候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很低,所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十分必要,在转型过程中,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农业保护和科技支撑及政策扶持,这样现代化农业经济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截至2013年,我国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1.7亿公顷,粮食总产量也超过了6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无论是从贸易层面还是生产层面都在迅速发展。

2.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粗放式管理经营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导致农业经济很难全面利用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与此同时,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式相对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管理经营模式逐步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经营模式(例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强农场”的农场式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好集约化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生产技术高、农产品产业链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迈向商业化,所生产出的农作物的种类不断丰富,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园艺特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泵站的水泵和电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产品,比较老化,滴灌管道的老化率也达到50%以上,这严重影响了灌溉能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配备一些必要的农业生产机械,如大型收割机、喷雾剂及脱粒机等,都是靠人力去种植和收获,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3.2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农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方面大批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留守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完成了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但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制度,弥补传统农业经济制度的不足,切实保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推广,通过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系列改革活动的运行,但是,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投入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经济资金扶持体系,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3.4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利用科技来振兴农业的难度增加。一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甚至有些贫困地区工资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农业新成果,加上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并不强,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三是基层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很少,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4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具体来说,要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灌溉机具、耕地机具、播种机具入手,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并为农业科研创新活动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4.2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品种,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在实际生产中要选择一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农产品,如水稻、瓜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进行种植和推广;应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农产品,让更多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新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4.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了发挥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就需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采用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引进技术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走上国际化市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4发展绿色农业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节能技术的发展,提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国通过立法的措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周期长、任务重的过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

[J].经济发展,2012,(8):12-15.

[2]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J].农业经济,2011,(7):30-33.

[3]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54-58.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2

香榧属于红豆科植被,属第三纪孑遗植物,简称榧或榧子,古称皮子、赤果、玉山果等。它集果用、油用、药用、材用、观赏等几大功能于一身,综合利用价值极高。

该项目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明介绍,由于香榧是雌雄异株植物,生性娇贵,种植和培育成本极高,所以资源严重短缺。就目前而言,整个浙江省一年榧果的产量仅为1200吨,因其主产区在浙江,所以,这个量也可以看做是全国的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的需求和超低的产出使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榧果的价格也一路攀升。笔者在杭州萧山机场一商业场所看到,500克包装的榧果零售价要卖到300多元。

有资料显示,早在唐代,浙江香榧就已闻名遐迩。唐朝宰相李德裕诗言“木之奇者,嵇山之海棠榧桧”。即使在今天,浙江嵊州一带还流传着“养一个儿子不如种两颗香榧”、“家有香榧,老来不愁”的说辞。周燕明说,嵊州有人家祖上流传下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香榧树,每年仅生果一棵树的收入就高达2―3万元,有3―4颗大树的人家仅此一项年收入就高达十余万元。所以,香榧树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园的香榧种植地基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境内,距兰溪市区36公里,距金华市40公里,杭金衢高速及47省道近在咫尺。这个位置既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又具有恰到好处的物流优势。区内风景秀丽,光照雨水充足,是植物生长的天堂。

周燕明介绍,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余万元,直接受益三个村庄的村民,项目建成后,大大地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不仅能显著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局面,对于完善产业链条和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意义重大。

周燕明说,整个园区的规划集种植养殖于一体,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相辅相成。4000余亩的香榧种植正常年份可年产香榧120万公斤,产值达7000余万元;68亩的畜禽养殖基地可年产家猪、野猪、肉牛等300头,家禽、珍禽1.5万羽,可实现年产值96万元;110亩的香榧苗育苗基地可年产种苗15万株,可实现产值300万元。除此之外,340亩的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园、265亩的森林蔬菜示范园、81亩的设施栽培蔬菜园以及百果园、香妃湖等景观示范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系列项目,在实现顺利投产后合计实现年产值将逾越6600万元,而由此带动的旅游收入也数目庞大。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公路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284-01

公路状况是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特别在偏僻的山区,是农村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公路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分工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公路运输架起了连接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促进了资源和产品开发利用;公路经济是交通与经济的结合,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加快公路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在当前承包制下的农业生产中,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原因:一是信息沟通难,由于小农户的局限性,使得地区之间、市场之间难以进行沟通,导致买、卖脱节;二是生产成本高,农民一家一户进行生产,投入大、产出少,再加上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生产成本有时高于产品收益;三是价格提高难,由于单个农户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与市场的总供给量相比太微不足道,使得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而不能去影响价格的变动。这些使得农民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均处于不利地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这种重要的组织经营形式的同时,加强公路交通运输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需要加强交通建设。因为交通是城市内外交往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具备优良的交通条件,一切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无从发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是沿海沿江地区还是内陆地区,要最大限度地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就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公路经济对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路经济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形成。由于交通的便利,使流通渠道迅速得到拓宽,改变了过去那种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体和各种联合体一起上的新格局。城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都扩大了,城乡商品市场进一步活跃起来。不但各类乡镇企业进入了城市,而且城市各企业也到了农村,由过去城乡各自发展走向了城乡整体共同发展,出现了跨区域的城乡联合企业,冲破了以往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割管理的封闭体制,技术、资金、设备、信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流配置。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逐步形成为区域市场,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市场。(二)推动农副产品物流运输发展。农业作为第一物质生产部门,必须实施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我国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数量众多且分散,缺乏进入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因而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和过度竞争并存的状态,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为此,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地位,交易成本高,难以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并分享其利润。从实践看,由政府来包办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建立和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产业,从而有效地填补农业组织上的空缺,成为农业领域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通过物流公司,一头连市场,一头通农户,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这样,农户只是专一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只负责农业生产的产中经营,而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的服务交由农村物流业完成,由此既能增产增收,又能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也可少走许多弯路。然而,构成物流的要素之一是物流载体,它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行设备,在电子物流下还包括通信设施。所以,交通运输部门以及电信部门是物流的载体。加大运输支线建设,可以使物流质量得到保证。(三)促使农村生产力重新布局。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要素具有巨大的聚集扩散和转换功能,它使各种生产要素不断碰撞、结合、分解、重组、流动,对诸经济要素的输入与输出、流向和流量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第一,公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的集中,导致新工业的形成。现代化工业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任何一个企业不仅同其他经济部门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必要的社会共同资源、市场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尤其是依赖发达的交通运输。发达的交通运输不但能使企业在空间上尽可能地集中,规模不断扩大,发挥出聚集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能促使交通便利的地区迅速兴起新的工业基地。第二,公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交通优势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工业和商业、信息、服务等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引起农村整个社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三,公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的单一所有制形式逐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打破了城乡地域界限,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农村突破了单一的种植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农工商、农工贸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它尤其使乡镇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道路和方向,而且成为一支推动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语: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应有计划地增加农用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加快运输支线的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尽量降低总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与效率,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也正是我国加入wt0后对农业实施的“绿箱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

作者简介:王向军,男,本科,就职于安徽安庆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

参考文献: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尽快富裕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白沙埠镇农村经济开始步入快车道,农业产业化也逐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经营形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分析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紧紧围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粮油、蔬菜、养牛、养猪、养禽、养羊等商品基地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加总量,提高效益。第二阶段是围绕建立商品基地和主导产业,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尤其是在一批经营大户的带动下,农户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单一种养业开始向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积极从事流通贩运、粮油、蔬菜、商业、建筑、运输等业,全镇农村经济开始步入总量增长与结构不断优化的路子。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镇委、政府采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全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及科技含量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框架。从总体情况来看,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围绕主导产业,白沙埠镇初步建成了以水稻、温棚蔬菜、林果、牛、猪、羊、禽、等几个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基地。使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粮油加工、蔬菜脱水、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蔬菜批发、粮油交易、等集贸市场,重点培植和发展了粮食系统、供销系统以及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公司、个体流通大户,初步形成了以临沂城为中心,以集镇农贸市场为依托,贯通城内外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网络。

白沙埠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之连续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全镇农业生产综合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后劲显著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几年,白沙埠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围绕主导产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扩大市场流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布局合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产加销相互衔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现在70%的耕地,80%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根据全镇农业资源潜力,现有基础和开发前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举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打破过去产加销相脱节的格局,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相结合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企业联合经营方式,采取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形式发展贸工农、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格局向市场导向、科技领先、提高效益方面转变。利益格局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变。体制格局向城乡一体、多层次经营、新型合作经济转变。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基地、农户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联系,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农村生产力。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5

一、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1.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我国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决定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一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创新,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科技兴农,先兴科技。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讲:“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经济抓经济的思维模式,真正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支持走引进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科技兴农的战略思路。

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过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另外,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通过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造就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任务。要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继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既要突出抓好中青年科研骨干培养,又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鼓励和引导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深入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实践选题立项,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要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6

多年来,潢川县委、县政府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全省较早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华英模式”,并且积极放大这一模式,大力发展华英鸭、花木、生猪、水产品、茶及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一、壮龙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潢川县委、县政府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华英鸭、生猪、花木、糯米粉、水产和茶产业六大产业集群。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性投资担保支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农业财政专项等项目资金,支持集群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培育了华英集团、黄国粮业、盛世园林、宝树水产、康缘食品、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以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英集团为支撑,投资1亿多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98个,樱桃谷鸭饲养量突破了1亿只,聚集22家相关企业,形成了集种鸭孵化、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熟食制品、羽绒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曾评价:“华英集团是河南省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彻底、最规范的一个龙头企业!”生猪产业集群方面,投资32亿元的康缘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正在按照上市企业的标准积极建设中,投资5000万元的中州牧业、投资3000万元的黄国牧业商品猪场、投资1500万元的金鑫养猪场已全部建成投产。花木产业集群方面,依托盛世园林等6家国家一级园林企业辐射带动花农2万多户。花木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并打造万亩花木精品博览园。建成高标准精品示范园4500亩,拉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糯米粉产业集群方面,培育了以黄国粮业为龙头,裕丰、明业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为支撑,联合近300家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形成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糯米粉产业集群。同时立足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以省级龙头企业忠兴粮油等为支撑,建有30万亩弱筋优质小麦基地,订单式生产“饼干专用粉”及营养挂面,拉长主食产业链;以省级龙头企业宝树水产等为支撑,建特色水产基地,现已建成万亩生态甲鱼、万亩中华绒螯蟹、千亩罗氏沼虾等养殖基地,引进投资2亿元的中川水产项目,带动10万亩小龙虾基地建设,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3510万公斤,甲鱼180万公斤。茶产业集群方面,以覆盖鄂、豫、皖三省的近万名茶农的跨区域专业合作企业——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按照“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创出了信阳毛尖的五个“第一”:第一个将散装信阳毛尖打入京、津、沪等城市的20多家老字号茶商;第一个在北京设立信阳毛尖专营直销处;第一个把信阳毛尖打入欧美市场,进驻巴黎、纽约市场的“中国茶”专卖店;第一个加工茉莉信阳毛尖茶,在北京独家经营;第一个成立涵盖鄂、豫、皖三省16个县(市)的信阳市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4.3万亩,开采面积5.8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1916吨,产值约4亿元。

在发展上述六大产业集群的同时,我县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积极挖掘和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的羽饰制品、果蔬业,从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项目倾斜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二、建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标准化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而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潢川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的道路。我县抓住华英鸭、潢川水稻、名优花卉繁育、潢川甲鱼、潢川生猪等部级、省级示范项目,安排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指导,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全力予以扶持,力求突破,示范引导,推进标准化建设整体前进。

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行农产品追溯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华英集团积极实施Gap认证,梳理规范养殖源头,推行“五统一”、“全进全出”和封闭式管理,积极开展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将质量保证体系始终贯穿于饲料、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实现安全、生态、健康生产。华英鸭产品先后通过欧盟、加拿大出口注册认证,进入世界高端消费市场。黄国粮业与周边县区3万多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建成16万亩优质糯稻生产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我县先后参与制定了《汤圆用水磨白糯米粉》国家行业标准;《潢川金桂》、《广玉兰繁育及苗木质量等级标准》、《白糯米粉》省级地方标准;《樱桃谷鸭饲养、屠宰、加工系列标准》、《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市级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了潢川樱桃谷鸭、罗氏沼虾、生猪、茶叶、金桂、水稻、小麦等七大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成为世界最大的樱桃谷鸭养殖加工基地、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闻名的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猪供港基地、羽毛和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目前,全县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从产前的品种选用,产中的生产管理、投入品的使用、采收,到产后的加工、包装、标识、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制定了标准,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安全优质的农业标准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树品牌抢占产业制高点

靠“领先”创品牌。华英集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承担实施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5项,成功开发出“樱桃谷鸭低温烟熏胸肉加工”等技术40多项,形成了华英集团的核心技术。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HaCC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多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鸭产品质量一直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先后荣获中国“三绿工程”肉类十大畅销品牌、中国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2011年成功实现欧盟注册,2012年初又获得加拿大注册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日、韩、俄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华英品牌全面打响,华英产品走进国人厨房,摆上了世界餐桌。

靠“科研”创品牌。黄国粮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糯米粉综合利用增值技术”攻关,获得五项国家专利,制定了《汤圆用水磨白糯米粉》国家生产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发展的最高端,成为“三全”、“思念”、“科迪”等国内知名速冻粮食生产企业的糯米粉原料主供应商,并在全国发起成立了“糯米粉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糯米粉行业的领军企业。“黄国”牌糯米粉、大米先后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还双双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7%。“中国汤圆黄国粉”成为业界共识。

靠“市场”创品牌。依托万亩花木精品博览园,打造“花木航母”,放大花木产业优势,并以品牌拓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了从花产业到花文化、花旅游的不断提升。通过历史积淀与多年发展,叫响了“潢川花木”、“潢川盆景”、“潢川花工”三大品牌,先后获得了24个部级、’世界级奖项。桂花走进了中南海,棕榈出口到“花卉王国”荷兰,“潢川金桂”2010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靠“生态”刨品牌。发挥潢川全国生态示范县的生态优势,以“名特优+基地+生态”模式为基础,推行甲鱼生态养殖、无公害河蟹养殖、稻田养殖,以生态创品牌、以绿色拓市场、以品牌赢声誉,创响了“光州黄鳖”、“黄湖鱼”、“双柳河蟹”、“邬桥鱼”等无公害生态品牌。“潢川甲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四、出国门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

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如今,潢川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潢川县委、县政府指导企业完善海关、商检、外汇等进出口手续,制定出台配套鼓励措施,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激发企业自营出口积极性。同时设立全省第二家县级进出口检验检疫办事处,构建了大通关、大服务的格局;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会、厦洽会等重大活动,多方拓展出口渠道。在巩固东南亚、美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业开辟进入国际市场新渠道,拓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空间,贸易伙伴发展到56个国家和地区;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兑现2012年度出口奖励资金173万元,申报争取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出口信用保险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78万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积极组织企业人员参加各类外经贸业务培训班14期,培训业务人员420人次。主动帮助企业引进市场营销、外语、国际贸易等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出口工作的第一线,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截至目前,华英集团获得了欧盟、美国、加拿大和韩国市场注册认证;福康羽毛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年产600吨原毛生产基地;宝树水产通过了欧盟卫生注册;永江羽毛跻身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00强之列;截至2012年,全县共拥有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29家。潢川产食品、羽毛、纺织、水产、生猪、制药等6大类1000多种产品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直接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完成信阳市分目标的101.2%,同比增长33.8%。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7

一、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高基数上实现增粮增效新突破

2012年,全省各地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加强指导服务,粮食圆满实现连续九年增产,总产达674.5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在粮食总产九连增、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的高起点上,全面考量和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针对农业面积增加潜力有限、资源环境支撑紧绷、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最大程度发挥江苏科教和经济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继续强化“米袋子”产能建设,再夺粮食丰产丰收。坚持以大县、大方、大户“三大”为重点,深入开展“三改一创建”等活动,努力开创粮食增产增效、稳定发展的新路子。抓大县,把产粮大县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机装备配套,大力推进“亩产吨粮县”建设,广泛调动重农抓粮积极性,夯实粮食主产县生产基础。抓大方,坚持以优质稻米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高产增效示范基地建设,力促实现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万亩示范片和粮食生产关键环节专业化服务“两个全覆盖”,充分发挥示范方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抓大户,着重加快培育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一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种植规模100—300亩的种粮大户,推行粮食标准化生产,千方百计提高种粮农民规模经济效益。

大力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以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契机,着重抓好蔬菜、畜禽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让农民和市民得到更多实惠。抓基地保供应,在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县,积极培育现代养殖企业,稳步提升大中型规模养殖产量,推进畜牧业和园艺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流通效率,确保均衡供给。抓标准保安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设施和生产技术,打造一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转型保增效,全面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食用菌等园艺生产,创新畜牧合作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找准主攻方向,突破技术瓶颈,力争在种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加快推动种业企业与育种单位、种业企业之间“两个重组”,重点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推动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科研单位和所办企业“两个分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品种的能力;加快推动弱小种业企业、不适宜老品种“两个退出”,全面加强县级品种管理,进一步提高良种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农技推广“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10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培育一万名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加快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全力办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江苏为农服务网、《农家致富》手机报等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狠抓监管措施落实,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落实全程质量管控和动物防疫举措,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加大对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违规使用兽药、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创建一批高质量的“三品”基地,建好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稳步扩大“三品”总量,打造一批江苏名牌农产品,做响江苏农产品品牌。

二、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在新征程上构筑农民增收致富新优势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未来五年年均实际增长需在10%以上。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在优化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两手抓”,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手抓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直供直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让农民能增收、市民能接受、政府不发愁,重点推广三种农产品直供直销形态,降低流通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给农民。一是以直销店为重点的门店专卖模式,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向市民“零距离”提供农副产品;二是以订单销售为重点的直接配送模式,鼓励规模种养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与高校、酒店、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三是以网上销售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销售渠道,力求打造一批上规模、有特色、影响大的农产品“网上商城”。

一手抓农民就业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以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针对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农广校、农职院校等各类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大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按需培训、适岗提升,切实增强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本领,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破解这一课题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底线、把握关键,既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又要千方百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决不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积极推进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规模流转补贴政策,依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强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地位。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规模适度、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原则,对农民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区,鼓励发展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不具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重视培育多元化、全程化的服务组织,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一般农户收入“双提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三资”管理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建立完善以物业经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建设一批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项目,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主力方阵。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探索不同生产领域认定标准,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并采取补贴倾斜、强化培训等措施,切实巩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发展粮食等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中的主力军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年活动,加快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双带型”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延长产业链条,有效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

四、坚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在新定位上再创新农村建设新佳绩

我们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上求实效。

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村庄建设活动,稳步扩大林木覆盖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稳定重点公益林种植面积,切实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监控,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太湖、宝应湖、洪泽湖、骆马湖、里下河沼泽、沿海、沿江等区域内自然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建立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遏制全省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有效保护自然湿地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推进“生态”标签认定,选树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典型。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农业污染源调查,组织实施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美化净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力度,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效率。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8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共临淄区委临淄区人民政府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临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8.24亿元,较上年增长4.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3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1元,增长7.5%。农业科技贡献率也由上年的62%提高到65%。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建设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新机遇。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建设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制定和宣传。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最佳优惠条件,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已有千余人次参观考察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商讨之中,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设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招标建设中,为进区项目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目前,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品、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品、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准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另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二、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发展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全区农业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主导产品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引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立足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大力实施“瓜菜西移”战略,并不断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收到了以点带面、推动蔬菜持续发展的效果。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保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突出抓了畜牧小区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得到较快发展,存栏量突破4000头,比去年增加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0%以上。在科技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在朝着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wto的加入,名牌已是产品流通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当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一是突出抓了“良种工程”,在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特别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品品质,逐步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注重把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部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利用信息网络,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先后加入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并建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及时了解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销售办事处,随时了解外地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量、价格和商检标准,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好服务。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通过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42%.四、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年来,我区始终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作为整个农业投入的重中之重,并把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上来。同时,制定了具体的投入政策。每搞一亩大棚滴灌,区财政无偿奖励200元;对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给予投资总额一年的贷款贴息或相应数额的奖励;对从事畜牧良种繁育,年提供优质奶牛胚胎1500枚以上,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万头以上的,给予投资总额三年的贷款贴息或相应数额的奖励;对济青高速路两侧各500米内发展高效经济林带,每亩无偿奖励300元。2001年区农发资金用于农业的科技方面投入达48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万元左右,其中仅淄博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年内向社会培育优质蔬菜秧苗1300万株,区政府无偿扶持180万元。由于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开发性生产。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0处,其中蔬菜27处,畜牧50处,林果33处。同时,全区从事农业开发性经营的农业企业已达56处,固定资产均在100万元以上,经营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业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总之,我区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使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兄弟区县还有很大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主线,在农业企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上做文章,在农业项目带动、龙头企业拉动上下功夫,实施“科技、市场、名牌”三大战略,大力发展创汇、创税农业,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尽快使其成为示范区和辐射源,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使我区农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增长4%,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2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0元,增长7.5%。工作中,一是抓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高效创汇、创税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临淄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种植业推广适销对路的特色品种,不断提高质量、档次。畜牧业上,重点发展奶牛和肉食牛,把畜牧业当作一个大产业来抓,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个产业成为我区继蔬菜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二是抓科技。突出抓好“良种工程”,在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并积极试验示范和引进推广大棚菜微滴灌、高效养殖、配方施肥和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三是抓龙头项目。重点在蔬菜、畜牧、林果、食用菌等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上作文章,下大力气建设蔬菜水果脱水和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拉动我区农业的升级和换代,促使农业向高效型、创汇创税型和国际化迈进。四是抓市场。在巩固原来直销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优势互补的直销市场,建立起具有临淄特色的市场网络,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及时销,效益好。同时采取“挂、靠、联”等方式依托区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国外蔬菜及畜产品销售市场,努力提高我区创汇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五是抓名牌。重点在蔬菜无公害生产上下功夫,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指导农民付诸实施。并引进和推广生物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尽快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增设必要的检测设备,逐步实行产品“准出证”,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9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水政监察大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026300)

摘 要:中国在经济转型期,其中农业经济也在转型期间谋求发展。本文将从发展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要求、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途径两方面来论述。

http://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4-01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皇宝桩(1974-),男,内蒙古赤峰人,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粮食产量在全世界处于顶尖位置,我国地大物博,农作物销售到了全球,尽管如此,农业发展对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关注。要想使我国整体经济得到平衡稳定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作为调控我们农业经济的学科,其发展必须要顺应时展。

一、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导向

要想找到使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经济的走向,才能顺应时代与国家的风向。

1.需求导向型为新特点

我国农业曾经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农业活动都必然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农业产量严重短缺。随着我国经济逐渐繁荣,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农业经济已经不再落后,农业经济的作物已经可以卖到世界各地,它标志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从计划型向需求型转化,逐渐融入了市场经济。

2.“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线

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将解放农村劳动力,确保粮食的稳定出产,同时还可以让农民的收入稳定下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的首要特点就是农业的现代化。

3.城乡一体化

城乡的差距,对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农村经济不发达,迫使农村的一些年经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发展,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飞速减少,但是乡村的发展迫切需要年轻的血液。因此,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

4.农业生产科技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能够使农业的生产向着科学化发展,用科学理性的逻辑考量,对农业生产进行研究、规划。[1]国家开设了农业大学,专门培养这些能到农田之中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人才,可以用他们学到的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发展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要求

在适应新阶段发展需要的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产生一些变化。只有途径选择正确,农业经济管理才能够正确进行,使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1.研究范围更广

农业经济的覆盖面本身就广,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覆盖面也应该更加宽广。在新形式要求下,农业经济管理涵盖了食品科学,对食品生产的安全等方面更加关注;另外对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过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导致了对农业的损害,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提上了日程;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农业经济管理也将走上国际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对这方面更应该注意。

2.对应用研究更重视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立足于农业,不能脱离农业,要想进入更深层意义的研究,必然对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对农业也是如此。

3.教育方面的重视

我国幅员辽阔,“世界30%的土地养育着世界70%的人口”,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可想而知。[2]但即便农业经济如此重要,我国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却比较缺乏。没有足够的人才,农业转型方面的速度就会下降。因此,我国也对这方面作出了要求,不仅要培养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培养能够很快投入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途径

1.发展我国固有的学科特色

我国的经济具有独特性,经历了由“私有制”到“集体制”的转变,以及“集体经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自己的套路的,沿着中国特色的道路,发展迅速。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也应该是我国独有的。在新阶段选择我们自己特色的学科之路,可以有效地防止走弯路。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

新阶段要求以人为本谋求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人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发展中,也要注重人的因素。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特色与特长,进行不同地培养,确保能够在合适的地方应用合适的人才。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这方面的科学项目,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人才与科学,才能使我们的经济管理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迎接了很多机遇、很多挑战。与农业经济并驾齐驱的,应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我相信,只有本着本真踏实的想法,支持国家的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才能够发展出科学的农副业经济管理方式,才能让中国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1]孙海平.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

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