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10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很好把握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坚实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区域经济困境就难以扭转。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近年来,××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汽车产业优势和中心区位优势,坚持以建设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作为区域经济

“火车头”的拉动作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和谐城区,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__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同比增长36.8;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32.7。一、加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工业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坚持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等非汽配产业并举,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大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壮大总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1、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充分发挥地处××商用车基地的地缘优势,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车身、车桥、齿轮等重型车零部件及总成件,满足主机配套要求。20__年,全区汽配产业完成产值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0。同时,大力发展改装车、客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形成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的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具有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近10家,年产值达到近4亿元。2、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南部山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加强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创立绿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效益。目前,以××生物、××魔芋、××灵芝等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3、积极培育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汽车电子产品、商务软件系统及中小型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积极培育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支持电子企业和软件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立产品研发、生产及售后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止去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软件研发企业达到5家,仅××软件园20__年就实现产值1600万元。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位居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等有利条件,依托××火车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积极筹建“火车站经济圈”,大力发展仓储、配送、运输、流通等新型物流业态。重点发展与汽车产业基础相适应的“4S”店、××汽车运送、小商品配送及大中型仓储等新型物流业,逐步形成立足十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现代物流中心。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孵化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群和特色产业群,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初见雏形。1、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工业园扩大规模,整合周边土地,从最初规划的500亩发展成一个面积约1400亩的新型工业园区,今年底将完成投资3亿元,产值达到6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积极适应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堰老邮政大楼为基地,建成××软件园,大力发展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软件园已入驻××、××等软件研发企业7家,20__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筹划建设××工业园,以××开发区为载体,以××大道为纽带,以××、××、××三个片区为重点,筹划“××工业园”,努力构建全市新型汽车零部件基地,真正把工业园培育成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提升园区竞争力。按照“抓重点,培骨干”的发展思路和“过千万、过五千万、过亿元”三个层次,选择××、×××等一批对区域经济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通过在领导联系、政策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支持其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及重型车、水泥泵车等专用车和改装车生产,催生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拉动作用大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家,过5000万元企业3家,过1000万元企业26家,20__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2.0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4。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在符合城/:请记住我站域名/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置换整合、改河造地等办法,盘活现有土地存量,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约经营”的原则,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路通、水通、电通,增强对业主的吸引力。20__年,我们在“万向通达”项目引进过程中,按照对业主的承诺,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了××工业园“三通一平”工程,目前,占地500亩的万向工业园已动工兴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三、大力优化环境,增创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我们坚持把创新环境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中心工作来抓,出台了《关于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处暂行办法》等,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着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1、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全程制等制度措施,深入开展企业评政府、公众评机关活动,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广泛开展信用等级评比活动,深化“信用××”建设活动,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用体系,切实优化信用环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加快优化法制环境。今年上半年,我们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12家单位及所属基层站进行明察暗访,督促主管部门整改问题46个,严肃相处各种针对企业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对5名损坏投资环境的干部进行了处理。2、妥善安置失地群众。一是及时向群众兑现各类补偿。对于工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各类服务补偿,我们采取“专户储存,专户管理”的办法,及时向群众兑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对拆迁户进行集中安置。对于因园区建设而搬迁的群众我们采取“集中连片、格调一致、统一安置”的办法,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居民小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目前许家岗村小区和××小区已初步建成,有300户群众已喜迁新居。三是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失地群众,我们从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给予照顾,仅20__年纳入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就有983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11万元。3、充分调动基层发展积极性。一是对乡镇、街办实行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充分调动乡镇、街办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去年共向七个乡镇、街办兑现财政分成资金60万元。二是制定了《××区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办法》,对排名前五名的优秀企业每年奖励1万元;对评选的优秀企业家,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一次性奖励2万元。几年来,共向辖区工商企业兑现奖金300多万元。三是采取“以奖”的办法,对农村涌现出来的养殖、种植及农业项目建设大户进行重点帮扶。20__年,向各类农村种养殖大户及村组兑现“以奖”资金100多万元,充分调动了基层发展的积极性。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在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既注重企业的规模扩张,更注重企业的素质提高,坚持引导企业走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1、大力推进工业体制创新。坚持以民营化为取向,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和区域经济民营化进程。止20__年底,全区58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例达到了100。对个别因资不抵债而未能改制到位的困难企业,积极引导其依法破产和处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20__年,我们按照依法推进、阳光操作的原则,引导东达变速箱厂、市造纸厂等四家困难企业成功实现改制,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还催生了五家新的民营企业。2、加大工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坚持实施技术改造工程,贯彻实行科技创新奖励,鼓励企业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促进生产要素的升级换代。20__年,全区累计投资800多万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项,获得专利技术5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引导企业攻克一批符合市场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核心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止20__年底,全区共有25家企业通过iSo系列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有11家企业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出台了《××区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和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提升外商投资积极性。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园区招商、招商、网络招商和以商招商力度,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实行两个隔离、全程跟踪服务”的招商措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推动的招商引资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增强区域经济外向度。今年上半年,全区引进项目55个,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近10亿元,其中外资180万美元;出口企业达到近10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出口近100万美元。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2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07-02

十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一个多元、复合转型的过程,包括农村人口向市民的转型、产业向非农业的转型、空间载体的转型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其中产业支撑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分析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工业对城镇化的作用分析

工业的出现,使生产者能够摆脱土地的束缚,自由选择生产场所,工业需要原料、市场和发达的运输网络,倾向于布局在人口相对密集、原料充足、区位条件较优的城镇。企业为了降低基础设施的平均成本和交易成本,共享新技术和信息,又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倾向于集聚发展,这些原因使资本、工厂、人口等迅速聚集在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城镇并不断累积,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不仅如此,工业发展的阶段还决定了城镇化的速度,对比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初期,工业以缓慢的速度上升到占国民生产总值30%的水平,这一时期,城镇化的速度也比较平缓,在工业化的中期,工业的发展提速,迅速上升到占国民生产总值70%的水平,这一时期,世界城市化也保持了一个较快的速度,平均能够达到工业化初期的2倍,在工业化后期,工业的发展速度减慢或下降,这时,城市化的速度也慢下来,甚至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对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2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方法探讨

十提出要实现“四化互动”,要求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形成良性互补,实现这一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突破:

2.1结合工业企业的功能布局改善各级城市的投资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其原因在于工业企业的布局指向与城镇的区位选择往往不一致,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更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益,其影响因素有原料、劳动力、能源、市场等,而城镇的区位选择则侧重于城镇服务功能的发挥,以各层次服务半径最大化决定城镇的布局,所以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工业企业围绕快速路两边而不是城镇周边布局,短期内企业获得了较低的物流成本,但是企业规模扩大后,得不到足够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支撑,后续发展受限,这种布局也使工业化不能实现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克服这一弊病,就要引导工业企业的布局指向与城镇的区位选择一致,关键是结合工业企业的功能布局改善各级城市的投资环境。工业企业科学的功能布局是将研发、管理、销售、服务等总部功能布局在大城市,而将生产功能布局在周边中小城市或城镇,因此,大城市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的形象和服务支撑能力,尤其是要具备科技、贸易、信息、人才、金融等战略资源,吸引企业总部入驻。而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一些配套企业,则倾向于在离企业总部距离较近的卫星镇布局,因为这样既能获得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又能够与企业总部保持密切的联系,降低订单损失的机会成本,企业生产功能向外布局实际上反映的是物流成本对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成本的一种替代关系,因此,对中小城市和城镇来说,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是建设好基础设施:一是修建快速通道并保持道路的畅通,这样既可以提高物流成本对其他要素成本的替代率,使一些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城镇能吸引到企业,而且使这些企业到达总部的时间缩短,减少订单损失的机会成本,这样的布局能形成一种较为均衡的城镇化。二是要提高乡镇的配套环境,定位于生产功能的企业,对与生产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有着较高的需求,包括水、电、气、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便捷的物流、一定规模的金融和保险业以及职工的生活服务设施等,打造好这些设施才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企业在当地的聚集又会带动这些设施的进一步优化,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

2.2找准各级城市的产业定位,梯度推进城镇化

理想的城镇化,是兼顾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以及农村,梯度推进的城镇化。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要集

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战略资源,中小城市应作为大城市的“补充”,为大城市分担一定的功能,并辐射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是目前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实现。根据梯度推进的原则来找准各级城市的产业定位,是推进两化互动的前提,中心城市作为工业总部的首选区域,应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承载力,县城一般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人口,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进而带动县域城镇化,为此,应该减少企业在县城布局的物流成本和土地成本,比如给以一定的土地补偿金、减少道路收费等,并强化县城的服务支撑能力,发展一定规模的保险、金融、物流、会展等服务业,优化县城的招商环境,以引导工业企业在县城聚集,中小城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政府的定位,如果该镇规划了工业园区或工业点,就会获得优越的发展条件,包括土地指标、产业政策等,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处于辐射和带动地位,而大部分乡镇则得不到这种机遇,只发展农业或第三产业的话,由于没有工业的支撑,城镇化的前景依然模糊,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邻近的几个乡镇可采取组团发展的方式,由部分乡镇在符合环保要求的条件下,为附近县城的工业园做对聚集要求不高环节的配套生产,其余的乡镇则选择发展生产或生活服务业,形成多个“产城一体”的单元,共同推进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杨爱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6).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青岛市;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82(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2-0153-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青岛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项具体举措。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积极举措与成功做法,对其他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着重要启示作用。1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青岛市各个区、市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2007年全国首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市举行,青岛市做了典型发言。胶南市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民政部向全国作了转发。2009年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创建评估。莱西市突出“六治”建设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社区;崂山区提出完善“五自”(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体系,培育“五型”(民主型、规范型、稳定型、便民型和活力型)社区;城阳区和即墨市试行“宅基地换房”等政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各区、市结合自身情况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青岛市政府把这一工作上升到更高层面,勾勒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与具体路线图。

1.1出台《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宏伟蓝图

2012年4月青岛市《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提出,将以四方区、李沧区为重点推进七区统筹,以平度市、莱西市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县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乡镇(街道)合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农村产权、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户籍管理等改革,构建城乡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国家东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下沉、循序渐进、和谐集聚原则,在五市规划建设大约1000个3000~5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上半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年内开工建设100个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50%以上。此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市级财政给予每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给予每个完成规范建设的特色园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区、市予以等额配套。

1.2下发《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路线图

2012年8月青岛市在黄岛区和胶南市召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会,下发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路线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两区共建”,即将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经济园区一起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个融合”,即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其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做到“八有”: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厅、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幼儿园、有党员远程教育室、有文体活动中心、有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坚持配套完善,市场运作;坚持依法办事,创新体制机制。

2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青岛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为重点,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农民主体、组织保障的要求,着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

2.1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

结合青岛市总体部署与要求,各区市立足当地实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以规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村庄规模、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3000~5000人、服务半径1.5~2.0公里的规模,将现有的5400多个行政村整合为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例如,胶南市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结合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和乡镇合并试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基础配套,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把全市980个村居规划成为183个新型农村社区。

2.2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青岛市各区市探索出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多种类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实现方式。

城中村改造型: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对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村庄,积极推进村集体股份制改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和资源,重点采用“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集中改造。

小城镇集聚型:以建制镇为依托,引导镇驻地周边村民和其他有条件的村民向镇驻地聚集,做大镇驻地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社区。

功能整合型:对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的村庄适度整合,建设以集中居住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型社区。

龙头企业带动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周边村庄联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中心村融合型:对暂不具备上述集聚条件的村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确定合理服务半径,将几个村庄融合为一个社区,提升中心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辐射带动周边村庄。

2.3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巩固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成果,完善水、路、电、气、暖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由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各类公共服务,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综合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超市等“八有”标准。

2.4渐进推进社区组织改革与建设

坚持社区建设组织先行,多村合并后仍保留原行政村建制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成立新型社区党委,同时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负责社区建设和自我服务。在基本实现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的社区中,适时依法撤销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所辖各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

2.5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经济融合

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适时启动原行政村股份制改革,坚持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和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原则,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的要求,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和管理。对社区建设中新形成的资产,按照股份化要求,量化到每个社区居民,进行股权登记,实行股份制管理,逐步实现社区经济融合。

2.6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园区建设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采取直接投资、土地入股等市场化手段,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社区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村企联合”、产业园区与集聚性农村社区共建,规划产业布局,培育新产业,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3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3.1多方协同,合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引领社区建设,实现部门、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组织各类公共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引导社会组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还要引导成立社区建设过渡性组织,搭建各方对话的平台。青岛市成立的社区建设民主协调委员会,就是在基层组织改革中的一种有益探索。

第二,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农民自愿,农民满意,让农民得实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核心是农地身份的“转换”:农村宅基地转换为耕地或建设用地、承包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与全部或部分的市民权益的交换[1]。这个交换必须充分征得农民同意,做到公平合理。

第三,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探索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金融优惠、社区服务优惠和冠名等多种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能人”支持或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各类科技、通讯、金融等服务机构与经营组织将服务网点延伸到新型农村社区,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一体化和社区商业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力推进。

3.2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庄合并、人口集中,而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2]。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镇驻地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标准方向。例如,即墨市王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就专门聘请曾设计“青岛五四广场”、“青岛音乐广场”、“奥帆中心海景剧场”等多个大项目的公司来承担。因此,要摒弃就社区规划作社区规划的简单做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实行社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县域村镇体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规划协调统一,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注重现念与民风民俗等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民居美观性、实用性与周边环境的衔接统一,以生态良好、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高品位规划吸引农民群众主动融入社区建设。

3.3因地制宜,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多类型推进。城市近郊、产业集聚区、集镇周边、特色产业村可能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型确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一刀切,而是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几种新型农村社区类型。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结合本地特点,科学合理地确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类型,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设适合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社区。

3.4服务到位,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安居”

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集中居住,不能只是农民住房由平房改为楼房,而是一个空间集聚、产业配套、设施齐全、服务便利、管理自主、环境友好、生活富裕的地域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各具特色的共同体。

保证农民“安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各类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到位,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公共服务需求是许多地方的基本做法[4]。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5]。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服务下沉,建设服务中心,努力全方位搞好对农民的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公益,把社区建成居住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集居住、生态、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3.5两区同建,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乐业”

“乐业”方能“安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积极为农民就业提供服务,在社区建设的同时推进经济园区建设,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两区同建,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发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现代农业,保障农民收入的实质性增加和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真正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56-57.

[2]济南市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研究课题组.济南市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1:119-124.

[3]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4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化对策

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概念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该城市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但由于不断地开采、挖掘、使用,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枯竭,城市发展处于衰退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加快转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寻找接替产业,加快城市赶超跨越和率先崛起。

如果城镇化滞后,工业布局分散,不仅加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且还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城市文明扩散的过程,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不能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或空间扩大,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生活质量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真正成为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有利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一般情况下,城镇化率越高,经济就越发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加快工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新型城镇化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束缚,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的集聚力。

第三,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要把构筑新的发展平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优化提升软硬环境,增强对省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

第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城市转型与发展。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抓项目、抓发展、抓转型,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没有城镇化的推进,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没有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没有一个地方形象的提升,就没有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转型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进一步明确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要做大做强中心主城区,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加快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同时,要注重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城市内涵及质量的提升,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走产业发展、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根据发展实际,编制好各类总体规划,加大县城和乡镇规划修编力度,争取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要做好以给排水、燃气、人防、电力、通信为主体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三是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核心,以乡镇为辐射线条,以中心村为辐射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抓好四个关键,即抓住城镇建设、城市管理、城镇经济和“三房一改”工作。首先,抓好城镇建设这个关键,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主城区,加快城区县区发展,构建好城镇发展空间架构。二是科学规划城镇,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强化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三是对城镇实施科学化管理,实现和谐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五是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开展“项目建设攻坚战”,市、县区、重点镇都要安排实施一批城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六是以县城和省级示范镇为重点,抓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其次,抓好城市管理这个关键,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城市。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品位。一是严格控制违法建设。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编制好各项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三是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城市。

再次,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城镇。要以规划手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促进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良性发展,繁荣城市经济。一是加快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多元化、特色化、集约化的产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繁荣服务业。规划培育城区中高档、大众化商业聚集区及大型城市综合体。三是着力培育做大旅游业。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旅游服务。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最后,抓好“三房一改”工作这个关键,继续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继续抓好“三房一改”工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第一,加强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城镇化强力推进。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要加大考核力度,制定激励机制,更好地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二,要着力破解城建资金筹措难题,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经营城市运作模式,统筹运作政府土地资产,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着力优化土地经营。二是着力扩大城市建设直接融资。大力采取Bt、Bot、tot和土地捆绑项目等办法直接融资,带动促进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三是着力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研究解决贷款还款来源和贷款担保问题。

第三,要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每个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负责制,都必须在现场树立项目公示牌,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形成激励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成为优质工程、高效工程、节约工程、廉洁工程和市民满意工程。

第四,要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要。项目建设离不开土地,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用地指标也是有限的。要重视并妥善解决好这个矛盾,要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建设用地报批、收储、整理力度,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公益项目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供地比例,确保项目建设需要,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以项目为龙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度和集聚力。注重用项目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以百亿城建项目为抓手,提升城市品位。以城乡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强化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加快产业集聚和构建产业经济服务保障体系,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对接省内外核心城市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地区主导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以项目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要以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经济转型为主线,建设好各产业基地及工业园区,加快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民生改善,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集聚力,使得更多的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一是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推动并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二是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改造力度,美化亮化城市,增加人们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建设,建立住房保障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和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五是按照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六是完善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扶持机制。七是落实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及养老保险政策。八是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总之,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做好城市规划,加快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城市经营;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破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5

关键词: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

本文为科技部前瞻性课题“科技推动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0GXS3K06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切入点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对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唐山市作为科技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在探索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传统资源型城市和工业重镇的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唐山市的城市发展特点

唐山地处环渤海区域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29.41万,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13.3亿元,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和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理念的指引下,唐山市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授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

1、工业基础雄厚,但城市发展仍然偏“重”。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共有160多个工业门类,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是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09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31.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10.42亿元,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252.07亿元。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机器人和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2009年唐山市三产增加值结构为9.5∶55.9∶34.6,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6%,超过服务业20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构成分析,重化工业高于轻工业。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两高一资”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对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产业工程化能力较强,但创新资源仍较为匮乏。目前,唐山市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能力。截至2009年底,共建立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其中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但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创新资源仍较为匮乏。仅拥有本科院校4所,人才的本地培养能力较弱;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较少,创新成果储备较少;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不仅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R&D经费中,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达到4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产业界的创新投入积极性有待提升;与周边区域比,吸引重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还未形成创新人才集聚发展的局面。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进展

2011年初,唐山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随后,围绕城市发展特点,在更好地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1、积极进行全局性部署。唐山召开了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大会,颁布实施了《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的方向及路径。提出要围绕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的目标,通过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建成环京津及环渤海区域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基地,成为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抓好三大任务、实现六大突破,即抓好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活力三大任务,努力实现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电动汽车研发、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和唐山湾生态城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唐山依托高速动车组和首都钢铁公司搬迁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主导产业优势地位,突出城市发展的产业特色。首先,积极构建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加速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逐步培育形成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即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型产业格局。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和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机制灵活、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中小企业;其次,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的优势地位。引导钢铁企业向南部沿海、北部资源聚集区有序转移、集聚发展,形成资源利用深度化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以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为目标,发展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曹妃甸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特色产品链,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发展模式;第三,推进“三个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形成与农业、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局面;借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契机,以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改造为重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培育良好企业文化,实现科技、文化与工业发展的融合。

3、有效利用区域创新资源。为弥补本地创新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把握环渤海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的战略机遇,唐山市围绕产业特色,加强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积极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已吸引中科院过程工程等5个研究所入驻。每年资助2,000万元,吸引各研究所专家开展适合唐山主导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启动唐山环渤海知识市场和唐山科技城建设,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经贸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始了河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唐山分园建设;其次,扶持企业加强对外合作,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为纽带、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支持建成唐山钢铁产业技术联盟、高速动车组产学研联盟、中药现代化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联盟。

4、为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提供政策保障。为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唐山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唐山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唐山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法规和文件,明显优化了创新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保障。

三、启示与建议

虽然唐山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未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探索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些做法对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突出城市特色优势,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统筹兼顾,发挥各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逐步培育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围绕各创新型城市的已有发展基础,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以下三个方面:围绕发展特色,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引导各创新型城市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差别化竞争;利用增量投入,引导、扶持支柱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加强对重点企业科研开发及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能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群。

2、搭建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创新型城市的区域支点作用。聚集创新资源是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唐山市创新资源较为缺乏,但并不是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创新资源最缺乏的城市。从我国城市发展情况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可称得上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处于创新资源缺乏状态,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唐山的实践表明,需要构建服务于本地支柱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吸引外地创新资源为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建设区域性平台方面,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向创新型城市倾斜,以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支持跨市乃至跨省的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创新型城市集聚,进而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使创新型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核心。

3、允许并分类支持先行先试,发挥创新型城市对体制机制创新的贡献。创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排头兵,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意义在于探寻建设的普遍模式。对唐山的调研表明,虽然当前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了政策环境,但由于国家层面约束较多,地方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性尝试十分有限。建议按照所处区域或资源禀赋特征,将创新型试点城市划分为科技创新领先型、产业创新领先型、社会创新领先型等类别,分类授予创新型城市在不同领域的先行先试权利。同时,对各城市提出的体制机制创新予以分类支持,支持各试点市在科技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审批和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系统地解决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问题,进而通过创新型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尝试,总结经验,形成运转有效的政策措施体系,逐步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推广。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0.4.15.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6

一、新型农村社区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基点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适应快速城镇化要求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加,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也开始具备。这迫切要求对城乡关系的政策做出战略性调整。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改变过去“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思路,形成城乡资源共享,实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农村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从大中城市转移到农村小城镇直至村庄,进一步促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构想的提出。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同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下一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建设中心村镇,实现“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过上城市生活。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居住问题,加快中心村镇建设,走“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心村镇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前沿,既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节点,又是融合城乡各类资源的重要载体。中心村镇的规划和建设是解决目前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在建设中相互带动促进,日益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

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点,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具体、延续、深化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最终目标,但它同样是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没能在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方面进行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改革,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时由于缺乏合适的组织依托,社会服务功能弱、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农村社区是一次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领域的深刻改革,标志着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发生了从单纯地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到注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将发生从最初的农业问题到农民问题再到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跨越。发展农村社区开启的农村社会建设运动,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漯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做法、成效和不足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7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7项工程。优化火电机组结构,推进循环流化床、纯低温余热发电、可再生能源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空冷机组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燃煤电厂建设脱硫工程。实现集中供热,在已建成热电联产区域拆除小锅炉。扶持和推进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利用。

(二)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健全能源预警机制,制定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加强有序用电管理,优先安排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生产用电,对高能耗企业实行限量限时供电。全市年综合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重点单位,全部利用省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三)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开发和推广新型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

(四)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2007年,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同时,在中心城市建成区、三县县城和绿色小区逐步推行节能65%的标准,推行节能节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五)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至2007年,推广绿色节能灯具40万只(套),改造50家以上大型公共建筑节电系统。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室内温度提高(降低)1—2摄氏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16摄氏度。

(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范围推广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全市城镇新增太阳能热水器4万平方米,农村新增3万平方米。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一)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工程。

(二)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标准,逐步更换现有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加快供水漏损管网改造,至2007年,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设施建设,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5%。

(三)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加快完成全市现有重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科学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技术。至2007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

(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精神,至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其中重点行业达到75%;单位GDp水耗从2002年的300立方米/万元降到250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现状的105立方米降到70立方米。

(五)加强地下水管理。全面加强对企业自备水源的管理,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实施省政府关于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规定,按市政府下达的限采指标封井压采,削减限采区的取水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区的地面沉降。

三、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一)树立集约高效用地观念。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节约土地、集约用地的观念,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集约用地、高效用地,遏制浪费、滥占土地。

(二)节约和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点。依据法定程序批准村庄、集镇规划。

(三)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规划分区功能和土地利用条件,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潜力。对现有建设用地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或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鼓励企业采取寻找合作伙伴、以土地或厂房招商、增加投资强度、依法转让或由政府有偿回购等办法,盘活土地存量。

(四)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到2007年,每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探索工业用地的市场配置机制,尝试推行工业用地年租制,选择部分开发区试行工业用地招标制。认真贯彻执行《**市区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暂行办法》。

(五)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到2007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严肃查处非法占地及无证采矿的粘土砖瓦企业,有计划强制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至2007年,累计关停和淘汰粘土砖瓦窑60%。

四、积极推动原材料节约

(一)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至2007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达100家。

(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对加工废弃的竹、木材料进行循环再利用,形成完整的竹、木资源加工产业体系。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的木制材料,提高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木材和秸杆直接燃烧量。

(三)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落实生产者的包装回收义务,做好玻璃、废旧金属、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工作。实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办法》,至2007年,全市水泥散装率达到70%以上。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一)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发展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的堆肥或制造建材,并实现产业化。至2007年,市区初步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采用资源化处理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且无危险工业废弃物排放。

(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推进再生资源微循环和回收利用,建立废旧电池、荧光灯管、废家电、废电脑、废旧轮胎以及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处置中心,开展相关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系统、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及城市中水回用管理中心。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工程,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沼气开发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至2007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推广秸杆还田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等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六、加快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完善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滚动调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重点发展生态型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第三产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着手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制,推进石油节约、水泥散装化、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制定计划。贯彻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落实水资源收费政策,按规定标准足额收取水资源费,加快自来水一户一表建设,推进城市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继续推进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计量电价,认真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对属于产业导向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用电实行加价。实行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五)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有关财税政策。市级财政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贯彻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政府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鼓励民间资金、社会力量从事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整合各类院校、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企业,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

七、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一)政府机构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车、办公用品节能。贯彻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8

一、以增长动力内源化为支撑,以更大力度确保投资增长和全年发展目标完成

1.全力扩大投资需求。一是统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投资形势分析,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提高投资计划执行力度,积极培育投资增长点,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二是着力扩大基建投资。根据项目实际进度合力调整年度投资,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机场、港口、航道工程、城市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抓紧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拓宽社会投资领域和范围。四是推进“十大项目”动工建设。研究提出十大产业发展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城市更新项目、十大社会民生项目等,力争尽快动工建设。

2.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规划培育和建设工作的若干措施》,做好重大项目“半月一协调,一月一督办”工作。制订《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加强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二是积极推进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三是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深圳机场、深圳港和重要干线公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协调机场航站区扩建项目报批。

3.着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保障。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控。出台全年经济增长责任分解方案和34项具体措施,将“稳增长”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行业、企业和项目。围绕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开展调研,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信息引导、预测预警。二是做好市场供应和物价调控。在抓好粮食、食用油等常规监测的基础上,有序开展资源类、基础性产品以及房地产等重要民生价格的监测预警工作。三是加大能源保障力度。起草《深圳能源保障与储备条例》,推进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以发展方式新型化为核心,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

1.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围绕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和推进工作。二是加快建成知识创新基地。积极支持深圳大学城、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大力推进超算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等新型高水平科研机构发展。三是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组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讯、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加强节能责任考核。筹备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组织实施《深圳市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深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开展节能考核和节能审查,编制“十二五”节能发展规划。二是推进资源能源和环境价格改革。理顺电价体系,研究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站用电价格、服务收费政策,推动国Ⅳ成品油价格政策出台。

3.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一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组织落实《深圳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协调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完成深圳“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二是积极推进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完成深圳“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制订我市近期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

三、以经济特区一体化为契机,以更大力度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

1.统筹推进特区一体化发展。一是抓好特区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的落实。统筹落实《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确保年底前完成“规范统一全市公共政策”、“编制特区一体化总体方案”等工作。二是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区整体开发。研究提出城市更新十大项目,加快推进光明、坪山、前海、大鹏半岛等区域的开发建设。三是推进二线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彩田路北延段、东部通道等关内外路网衔接通道建设,完善关外道路网功能。

2.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大力度统筹落实《规划纲要》。出台《深圳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务分解计划》,开展《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自查,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规划纲要》的年底检查。推进深莞惠紧密合作。推进前海规划建设和河套地区合作开发研究。

3.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做好对口援疆工作。编制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总体规划(-2020年),统筹对口支援工作。协助编制喀什市和塔什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双到”和“双转移”工作。

四、以产业结构高端化为引领,以更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业

1.大力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一是全面加快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组织实施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二是出台三大产业振兴发展配套政策,完成专家库组建,启动企业认定。三是完成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2)》编制并上报市政府审定。编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大力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一是抓紧落实《关于加快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报告》,推进四大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华星光电、中芯国际芯片等项目建设,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编制完成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协调推动坪山新区申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3.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总部化。一是努力打造领先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落实《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推动《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成为国家行业规范。出台《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落实《深圳市新能源私家车示范推广试点实施方案》,确保第25届世界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在我市顺利举行。二是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制订扶持上市公司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上市企业扎根深圳并发展壮大。落实年总部企业引进计划。三是加快筹建新能源(核电)产业基地,制订相关政策措施。

五、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更大力度推进民生工程和和谐城市建设

1.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一是研判特区一体化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趋势,研究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支撑中长期社会发展的社会事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二是拓宽入户渠道,清除各类人才入户障碍。落实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十大民生工程,尽快推出《深圳市个人申报技术技能迁户实施办法》,制订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的实施办法。

2.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复博伦等2所职业技术学校设备购置项目,推进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二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推进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加快宝安书城等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大运会维修改造和非竞赛场馆建设等工程,开展大运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

3.稳步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一是履行市医改办职能,稳步推进医改工作。二是完善民生价格收费管理。完成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制定民办中小学学杂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完善有线电视收费政策。

六、以战略规划导向化为抓手,以更大力度抓好宏观调控和“十二五”规划编制

1.统筹加强宏观综合调控。一是加强对发展态势的综合把握。密切关注内外发展环境、国家调控政策和城市竞争态势,及早研究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在抓好今年计划执行的基础上,谋划好明年工作。二是促进三大需求的协调联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调控政策的衔接平衡,促进重大建设项目落实。

2.统筹开展前瞻性战略研究。一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紧制定出台《关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行动计划》。二是围绕特区一体化,开展“大特区时代”的“六个一体化”战略研究。三是开展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组织编制重点专项规划,牵头协调专业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3.统筹编制“十二五”规划。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于2011年2月底前完成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完成前期课题研究报告,争取把事关深圳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

七、以行政服务效能化为目标,以更大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围绕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等内容,以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和争当“科学发展带头人”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二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两个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要求。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学习教育。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坚持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于7—9月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各项活动。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9

【关键词】零陵区新型工业化对策探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实施“富民强国”战略的“先行官”。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和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都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这对零陵这样一个刚刚迈入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地区来说,无疑将是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工业化是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的理念,全区上下以无功即过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密切联系零陵的实际,集中精力谋工业、抓工业,那么,推进零陵工业化,全面促进零陵经济大发展,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当然,推进零陵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推进零陵工业化,促进零陵经济全面发展,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工业强区意识,坚持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不动摇

这是推进零陵工业化,促进零陵经济全面发展先决条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意识的解放,就不可能有正确决策的形成。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艰苦努力,零陵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放眼四周,我们并没有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甚至这种贫穷落后的趋势还有扩大的趋势。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工业经济始终弱小,始终不能做大做强,以致整个社会经济缺乏强大的动力,从而长期沦落为时代高速慢车道上的颠簸的“小四轮”。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工作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工业强区意识,确定工业强区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实现零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零陵打造成时代高速快车道上追风的“奔驰”。具体来说,一是打破农业大区理念的束缚,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全力以赴主攻工业,上下齐心大干工业。二是摆脱本土工业思维,大力倡导引进、创新、提升思维,做大做强零陵工业。三是认真研究工业经济发展政策、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政府引导机制。四是把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推进新型工业的考核机制。五是创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既要抓好交通、能源、通讯、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硬”环境,又要突出抓好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的转变,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软”环境。

二、珍惜良机,积极主动,做好做足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零陵区毗邻两广,属于“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在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迎接挑战,产业转移是势在必行,这为加速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天赐良机。然而,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不是只有零陵一地可以承接,还有许多地方也在等着,只有看哪一个更快抓住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抢抓机遇,主动承担产业转移,大胆参与产业分工。

三、注重发展壮大现有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零陵现有的工业企业,特别是现有的规模以上工业,是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本钱。如果只注重引进和培育新的工业企业,而忽视或不善于扶持现有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的话,我们就会像摘包谷的猴子一样,摘一棒,丢一棒,零陵工业经济就永远不会发展壮大,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也将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学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新的工业企业的引进落户,一手抓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组织专门力量抓现有工业企业,每个规模企业都要确定精干人员实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力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品牌产品,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对外宣传和推介零陵企业和企业产品,塑零陵企业形象,叫响“零陵制造”品牌。四是积极为企业推介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五是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使企业成为信息经济的受益者。六是鼓励和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

四、加快工业园区载体建设,把萍洲工业园打造成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的龙头

无论是新的工业企业的引进落户,还是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必须有载体,要有平台,没有载体,没有平台,推进零陵新型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快萍洲工业园区的建设刻不容缓,要把萍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城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集中解决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工程,争取萍洲工业园区扩园5平方公里以上,珠山工业园扩展到3平方公里,确保园区设施有新的变化,园区功能有新的提高。二是利用园区资源共享成本较低的优势,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园区项目有新突破,园区产业有新特色,园区发展有新支撑。三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项目引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供应、项目融资设施建设服务,促进园区经济实现新一轮发展;重点优化园区软环境,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好全程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首问责任制和封闭式管理制,为园区企业提供最优质服务,促进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四是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开发经营,改变政府投资、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积极尝试引资建园、以企兴园、连锁办园的方式,走市场化动作、企业化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认真总结和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和合作,吸引他们来零陵投资兴园。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二、工作目标

年,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和煤电、制冷和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造纸、建材等)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以上。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2个,总投资1524亿元。全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566亿元,增长20%。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六大优势支柱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龙头带动、品牌带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做强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和煤电、制冷和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造纸、建材等)六大优势支柱产业。

1.新型电池与电动车(含专用车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好电池产业的战略谋划,唤醒中华电池名牌的引领作用,支持环宇、科隆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拓展电池—新型汽车—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加快申请“中国电池之都”称号。进一步加强与富士康、中航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北汽福田、福汽集团的对接合作,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能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抓好环宇集团5亿安时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锂动公司6亿安时车辆用动力锂离子电池、新航集团高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的实施,确保新能公司50万辆电动汽车(一期)、环宇集团2万辆电动轿车及2000辆电动大巴动力电池、中科公司1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研发能力建设,完成电池研究院筹建工作。做好电动车示范运营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充换电网络。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制药、成品药方面寻找突破口。紧盯生物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等前沿技术,组建高水平的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新型疫苗制剂,大力提升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完善生物技术药物、化学成品药、现代中药3条主导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力争引进1项投资超3亿元的大项目入驻园区。推进华星药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做好双鹭生物医药产业园、拓新生化200吨系列阿糖核苷和年产1000吨核苷(酸)类系列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项目的实施,提升医用卫材发展水平,打造中国卫生材料产业基地。

3.现代煤化工和煤电产业:结合我市目前的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整体布局,抓紧谋划一批产业链项目,全力打造我市“大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煤炭、煤层气开发,进一步加强与煤化集团在煤资源、煤化工、煤物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进产品深加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力争中科院煤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落户。谋划发展氨纶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甲醇、乙二醇、烯烃等产品,坚持“甲醇—烯烃—烯烃下游产品”发展路线,重点抓好中科化工整体搬迁及180万吨甲醇深加工一体化、心连心化肥年产80万吨尿素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中联煤层气开发、煤炭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煤制烯烃聚合物产业链,力争华源护神1000万平方米聚氟树脂膜防寒透湿复合材料、银金达1.2万吨pet-G热收缩膜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发展新型超临界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重点抓好渠东热电2×330mw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的建设,积极谋划豫新发电新建2×600mw火电机组等项目。4.制冷和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寻找走出制冷产业发展低谷的措施办法,大力引进制冷终端企业,快速壮大终端产业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和制冷材料产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推进新飞、中航两大制冷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制冷两器、精密铜管、新型制冷材料等产品的优势,壮大家用冰箱(柜)、汽车空调产品规模,积极开发医用冰柜、小型制冷器械,推动冷藏车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冷藏车生产基地。重点做好新航集团120万台汽车空调压缩机、宇冰150万台生物疫苗冷藏箱及100万台医用冷柜等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发生产卫星通信产品、战术数据链产品、微波着陆系统、民用航空通信电台、超宽带自组网通信电台、数字化单兵电台等产品以及太阳能电池,逐步扩大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争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进方面有所突破。重点抓好中兵通信科技产业园、燕垣光伏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等在建项目的实施。

5.特色装备制造产业:支持起重、振动等优势产品做大做强,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做强专用设备等亮点产品,形成以起重、振动、铸造、节能环保装备为主体的特色装备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起重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做好起重年产12台套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贮存系统、长兴精工10万吨装备钢结构、平原航空机电设备、锦隆重工1500套矿用救生舱等项目的实施。

6.传统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食品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监管,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积极承接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转移,重点抓好百威英博100万吨啤酒等项目的实施。推动造纸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继续削减草浆造纸规模,减轻环境压力。争取新亚集团40万吨食品卡纸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天邦纸业150吨脱墨废纸浆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景弘印染年产9000万米印染布、白鹭化纤1万吨新型溶剂纺纤维素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安全、环保、节能新型建材,抓好北新建材6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

(二)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大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谋划和建设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工业项目。突出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重大示范项目。深化重大项目市县区领导联系、项目推进、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调整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市级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对新建、续建、技改的重点工业项目,建立项目建设领导分包和责任推进机制,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年总评”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建设、尽快投产。年计划实施5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2个,总投资1524亿元。重点抓好中航工业航空高科技园二期、深圳深新隆手机触摸屏项目、胜华集团高新电缆工业园(一期)、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汽车电源动力系统总成及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化基地项目等53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争取中航新飞专用汽车产业园项目、中国电波科技城、中兵通信科技工业园军民用装备制造项目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百威英博集团100万吨啤酒生产线项目(一期20万吨)、卫华重型装备产业园项目、豫飞重工集团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项目、新马车辆有限公司年产15000辆场地车生产项目、海宝电器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台冷柜、保鲜柜项目和中科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项目、华电渠东热电一期2×330mw机组工程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承接战略新兴产业和食品、纺织、制冷、电子、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承接现代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承接产业链链式转移与产业集群式转移。创新招商模式,以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招商作为主攻方向,实行跟踪招商,重点突破。整合招商活动,发挥大型招商活动的综合、集群效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洽谈和专题对口洽谈等活动,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招商,着力引进龙头项目、配套项目。

(三)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提高工业集聚发展水平和转型升级承载力

以“整合――创新――提升”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节约集约发展,科学规划指导,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突出产业链条延伸,进一步提高配套率和成套化水平。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抓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采用重组、改造等方式,组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大力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抓好核心部件的配套,选择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和攻关。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配套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

(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推动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池研究院、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华兰生物研发和中试中心等建设与发展,筹建煤化工技术研究院,争取中科院煤化工试验示范基地、生物科研基地落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支持骨干重点企业建设部级技术中心,成为全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会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五)实施培育大企业工程,大力培育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以80户重点企业为主体,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超50亿元,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六)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提高工业的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着力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一是推进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信息化带动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二是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企业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七)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程,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八)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大力提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不断创优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营造推动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中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制度固定下来,继续坚持领导分包联系企业制度。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打造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经济运行协调与监测。加强投入、产出以及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和平衡,重点关注煤电油运、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求情况,监测分析要素制约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影响。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趋向,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掌握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走势,加强引导和服务。

四、推进机制

(一)建立工作台账

建立工业跨越工程推进工作台账,将年度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对工业、产业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业项目投资额度、建设规模、项目进度等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按照时限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坚持定期组织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对重点工业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集中观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项目进度。

(二)加强督导检查

每月市工业跨越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各项工作实施推进情况,由市领导对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工作要求,研究推进工作意见。市工业跨越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将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整理,与市企业服务年活动相结合,分门别类地送交有关职能部门,由有关职能部门限时办理或提出处理意见。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及时对各项政策、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情况,协调工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