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33

金融安全建设篇1

-、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近些年来,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其后果远远超出金融业自身,而殃及整个经济生活,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这次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及近些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金融危机具有普遍警示意义。自1980年以来,世界上已先后有120个国家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些国家为解决金融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由1993年底的234亿美元一度减少到只有35亿美元;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倒闭,就业机会减少150万个,失业人数剧增,经济损失达700亿美元;国内资本外逃300多亿美元,金融机构关闭56家,使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打击。

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令世界震惊。早在1992年,阿尔巴尼亚一些“融资公司”非法集资,并以高达96%的超高息吸引着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投资者。阿尔巴尼亚全国70%的住户不惜投入毕生储蓄。危机发牛后,酿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而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则严重削弱了东南亚、东亚各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1997年ll月,四家全国性大金融机构在一个月内相继倒闭,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日本政府承认,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已陷入“零增长阶段”。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了东南亚各国失业率上升,引发了罢工、骚动浪潮。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政局动荡、社会不稳。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安全中军事因素的分量相对下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因之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而金融业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被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iHuntington)最近出版了《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在西方轰动一时。在讨论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战略时,地列举了所谓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是“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是“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是“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美国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重大战略步骤。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其战略意图更加明显。最近美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的银行兼并、合并浪潮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他们的目的就是组建金融业的航空母舰,抢占制高点,打一场金融战争,尽量扩大其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盘。而东南亚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举债借贷,则必须接受苛刻条件,付出昂贵的代价。这一惨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汲取。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正因为如此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各国金融洁对金融收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许多国家法律都明确规定:国家利益要求有一个安全与稳定的金融体系。

二、各国金融危机的法律防范与国际金融监管立法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法律制度的缺陷

很多人在研究:为什么以经济增长迅猛著称的东南亚,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

人们已经认识到,引发这场金融危机,国际投机集团扮演了一个狙击手的角色,但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其中包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健全的金融体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作更深入的分析,必须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尽管起因于外部的货币投机冲击,但是从根本上讲是一次自源性的危机,它是货币危机、银行体制危机、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的综合表现。

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德·斯旺对导致金融风险特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是”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是”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美国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重大战略步骤。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其战略意图更加明显。最近美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的银行兼并、合并浪潮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他们的目的就是组建金融业的航空母舰,抢占制高点,打一场金融战争,尽量扩大其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盘。而东南亚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举债借贷,则必须接受苛刻条件,付出昂贵的代价。这一惨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汲取。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正因为如此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各国金融洁对金融收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许多国家法律都明确规定:国家利益要求有一个安全与稳

定的金融体系。

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德·斯旺对导致金融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的成因的精辟分析,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他认为第一类主要成因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通胀率居高不下,在宏观经济周期的顶峰期,银行往往过度乐观而超量放贷,进而引发泡沫经济,这是导致近几年日本银行业衰弱的主要原因。

第二类主要成因是未成熟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从长远看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加剧了金融业竞争。然而金融管理者、经营者目前缺乏足够的技能去有效控制伴随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系列不良影响在90年代初的墨西哥、巴西相继发生。当局者已从金融危机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即金融自由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风险管理系统作保障和支持。

第三类主要成因是政府介入。国有商业银行经常被用来为政府支出提供低息贷款,一些私有银行也被迫对特定地区、特定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具有了半财政性质。这些活动从中长期都削弱了银行的实力。

第四类主要成因是不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最后一个主要成因是不健全的市场基础构架。他强调,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不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滞后的法规建设都阻碍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和市场规则的运行。

人们已经注意到无论在经济和金融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必须指出,亚洲金融危机还存在深层的法律原因,德·斯旺分析的五个成因不向程度地都和金融法制有关。从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看,金融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市场性风险,它纯粹由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也就是说,即使是成熟的市场、规范化的经营也不可能避免的正常风险,如利率和汇率风险等;另一类则属体制性或机制性风险,它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或尚未建立,规则不清,内外监督不力,不确定空间增大而导致的风险,如信用风险、犯罪风险、政策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这类风险恰恰都与金融法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于1998年4月发表的“亚太地区经济社会调查”年度报告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受冲击国家的金融部门的许多严重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方面,而且体现在监管这些机构的法规方面。报告特别强调防范金融危机重在健全机制。

在金融法制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缺陷?应当指出,这种缺陷除了由于金融法制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不完善,还和人们对金融法制认识的误区有关。

随着全球以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一体化、金融证券化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各国法律制度对金融立法同样经历了

从管制(Control)到监管(Regulation)和放松监管(Deregulation)的立法变化。问题在于,亚洲一些新兴国家接受了这种概念后,把法律上的“监管”和“放松监管”错误地理解为“取消金融监管”或对金融“不加监管”。实际上,放松监管要求的是利率自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

开放。在这个基础上强调的是有效监管。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监管立法非常健全,而且有一整套十分严密的监管体系和制度。然而,东南亚国家为吸引外资,自80年代起,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却疏于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以泰国为例,1992年4月泰国实现了经常项目自由兑换;1994年又很快实现了对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但是,泰国却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及法律制度,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从而使整个国家经济缺少必要的“防火墙”。

(二)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

综观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并不纯粹是一个金融问题,它往往是一国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对金融问题的整治,同样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从发展趋势看,各国政府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后,美国联邦政府立即颁布了《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英国金融动荡后,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和金融安全,于1997年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通过立法授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决定权。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

亚洲金融危机后,有关国家纷纷加强金融立法以保障金融安全。1997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向国会提交了《金融监督厅设置法》、《银行法》、《禁止垄断法》、《存款保险法》、《稳定金融机构紧急措施法》等有关金融法案。日本首先通过立法决定设立金融监督厅,由大藏省的金融审查部门和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合并而成,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要求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使自有资本达到总资产的8%;从事国内业务的银行使自有

资本达到4%,达不到上述标准的银行将被勒令停业或受到行政上的严厉处罚。

各国金融实践证明:要保障金融安全,不深化金融改革,不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安全的体制,再好的调控手段都不管用;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也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三)世界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监管立法

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世界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加大,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发展迅速,金融同业竞争加剧,传统的由银行所在国依本国法实施的监管远远解决不了日益突出的跨国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问题,金融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各国在加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立法的同时,又加强了国际金融监管立法。

必须指出,倡导金融自由化并不是也不能要求有关国家彻底取消政府对金融监管的责任。国际金融业风险监管的对象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市场,因此事实上,国际上各种监管机构一方面不断颁布新的协定和文件,金融监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跟市场;另一方面,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并形成新的市场,从而不断提出新的监管课题。可以说,金融监管的特点就是用法律的变化来管理变化的市场。

在国际金融监管立法方面,最弓!人注目的是巴塞尔委员会和巴塞尔协议体系。在国际清算银行主持下,1975年2月成立“巴塞尔银行规章条例及监管办法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BasleCommittee)。巴塞尔委员会自建立以来,对国际金融监管了一系列准则,这些准则被称为“巴塞尔协议体系”。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确定了国际银行监管的一系列重大原则,明确规定:任何国外银行机构都不能逃避政府监管,而监管必须有效和适当,并划分了母国与东道国银行监管当局的责任,从而奠定了国际监管的法律基础。

由于各国银行法的差异在客观上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为防止银行信用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又着手统一了国际银行监管标准,并于1987年11月通过了《统一国际银行

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建议》,规定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资本与其资产的比率不低于8%。

1997年初,巴塞尔委员会公布《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共12条。十二原则详尽规定了银行应当建立的综合性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义公布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这是因为,现有的银行风险监管办法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金融风险。如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了8%的法定要求。到1995年1月底,人们还以为巴林银行是安全的,但到了1995年3月,巴林银行却因破产而被接管。因此,由于人为的失误或欺诈以及缺少有效监管措施,同样会带来风险。《核心原则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变化和银行监管的新趋势,归纳了25条原则,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单纯依靠达到资本充足率规定防范金融风险的局限性,将风险管理领域几乎扩展到银行业的各个方面,并制定了全面的指导性原则,以建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风险控制机制。

(1)强调对银行业有效监管的原则,是为了对市场缺陷发挥积极的补充性作用,而不是人为地替代或扭曲市场的作用;监管措施不能影响和抑制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入进行;金融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银行的监管方式也应相应作出调整;有效的银行监管并不是万能的。首先,监管本身不能也不应绝对保证不出现银行倒闭;其次,在缺乏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下,银行监管者的任务实际上是难以完成的。

(2)强调监管的全程化,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从制定银行开业标准和审批开业申请(包括注册资本、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等)开始,到审慎监管确保银行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方针、业务程序,以及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等,将监管贯穿于银行运行的全过程。

(3)强调建立银行业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并将其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前提,这一系统不仅具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而且还须具备完善的银行业监管的法律体系,监管机构依法监管,被监管者的正当权利受法律保护,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受到法律约束。

(4)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5)对银行业的监管必须是持续监管,监管方式可采用现场与非现场稽核并重,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对银行管理层与对整个机构运作的监管并重和内部与外部监管并重等。

(6)对跨国银行机构的各种银行业务实施全球统一监管。要对银行业重要风险领域及其监管的关键组成部分制定标准,促进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和交换信息,防范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必须指出,从近年来各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和相关的国际立法,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和趋势:第一,对跨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问题,强调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双重认可。市场准人始终是国际金融业监管的首要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关于本国市场准入条件限制已经并不局限于本国法律对该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而把母国对其是否有完善的监管也作为外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各国在审批外资金融机构时非常关注该金融机构是否受到有综合监管能力的母国当局的监管,否则将严格控制或禁止该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

第二,金融监管的重心扩大到证券市场,并对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联合监管。这是因为,在过去十年中金融主体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国际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因而主要的金融中心也是银行中心,十年来,证券融资业务发展很快,商业银行的部分传统业务让位于企业融资、股票发行和机构资金管理等投资银行业务,因此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主要风险已不仅仅是与贷款有关的信用风险,而且包括与证券交易业务有关的交易风险。

长期以来,国际银行业监管和国际证券业监管是各自为政,监管方式和标准也不尽一致。银行监管传统上依赖于直接管理和“秘密监管”,证券监管则倾向于更大程度地依赖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然而,近年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银行业、证券交易、资产管理和保险越来越多地合并在一个集团或公司中。例如,当巴林银行倒闭时,其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它的证券和其他非银行业务有关。最近,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组建成花旗集团,这种集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的做法,同美国沿用多年的不许商业银行经营非银行业务的法律相抵触,对美国银行法提出了挑战。为此,人们普遍认为在法律上应以相同的监管标准管理银行和证券业。1993年1月,由巴塞尔委员会发起,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证券、保险和银行业三方小组,这是第一次由三个部门的监管者联合处理有关金融结合企业的风险。

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于1998年4月发表的年度报告,建议各国政府要针对整个金融市场建立起一套综合的完整的监管体系。建议的依据是,现在很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进行大量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交易。在现存的监管体系中,监管机构是分割的,无法有效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及其风险。

第三,全球金融一体化带动金融监管全球化。实践证明,同期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反映了国际金融的一体化。泰国发生的金融危机首先触发了地区性金融危机进牵动全球市场,不仅证实了金融一体化的存在,而且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交叉融合已经到了十分紧密的地步。随着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加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全球性统一监管成为大势所趋。在全球性统一监管的进程中,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我国目前已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8个国际性的金融组织或会议,直接参与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讨论。中国金融业逐渐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并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这对维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有积极意义。

三、重视国内金融隐患,依法治理金融,保障金融安全

(一)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们非常关注中国受到什么影响。相比较亚洲其他国家风险因素,中国经济未受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究其原因: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十分重视。1993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及时采取了整顿金融秩序的一系列措施;严肃查处了一大批金融违法违规案件,同时解决了在一些地区和金融机构发生的金融风险隐患。实践证明,这些决策和措施是非常及时、正确的,为防范金融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成功的宏观经济调控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适度高增长,综合国力增强,提高了风险预防和承受能力。

第三,我国政府成功地促进了产品出口,外贸连年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二位,国际支付力较强。

第四,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实现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国际游资对我国的冲击受到限制。

第五,我国的外资外债结构较为合理。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36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2200亿美元。合理的外资、外债结构使大规模国际游资套利投机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第六,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奠定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国金融事业已经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法律为保障的金融宏观调控日益走向成熟。

(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依法治理金融

总的来看,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健康地发展。但必须指出,在我国金融业中也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客观地分析这些金融风险隐患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与健康发展的突出任务。

我国金融风险隐患的主要表现如下:

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从银行角度看,庞大的银行不良债权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部分,也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最大难题。

导致这类风险的原因,除了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外,主要是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1992年、1993年上半年产生的“泡沫经济”、近几年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中的负面影响和一些地方投资决策严重失误也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有人负责决策,却无人承担风险;有人负责花钱,却无人负责还钱,致使银行债权难以落实,潜伏着很大的风险。

2.一些地方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乱搞集资活动的问题比较严重

社会乱办金融,严重冲击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一些地方和部门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越权审批和擅自乱设金融机构。直接从事或变相从事金融活动的各类基金会、互助会、储金会、股金服务部、结算中心、投资公司等,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这类组织实际上已办成了金融机构。从法律角度而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市场淮人上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轰动全国的“沈太福非法集资案”以及“邓斌案”就是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地方政府违反《预算法》关于“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规定,擅自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变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无力偿还,给财政和银行造成很大被动。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违规问题较多。从法律上而言,首先表现为不正当竞争。金融业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普遍,如提高或变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放松现金和帐户的管理以拉拢客户;一些单位为逃避监管,采取造假数字、假帐、假报表、私设帐外帐掩盖真实经营状况,严重威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3.证券、期货市场和股份制改革运行不够规范

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现行为。一些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一些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在股票市场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近年来,股市和期货暴涨暴落,投机和金融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无一不同证券经营等中介机构的不规范行为密切相关。

至1997年底,全国的上市公司已达745家,但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和部门把上市当作企业解困的办法,把上市当成扶贫的手段,却不注重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批评的:“目前一些企业,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又吃股民”。一些素质很差的企业,也想办法包装一下,搭配上市。这种风险隐患是值得注意的。

4.不合要求、不规范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多,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近两年我国已先后发生的中银信托破收购、万国证券被合并、光大国投被债务重组和中农信被关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反映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严重问题。

多年来,我国金融信托业运作不规范。截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信托投资公司244家。由于自有资金光天不足,资金来源少,信托机构往往采取种种手段与银行争存款,争资金,甚至用高息揽存,高息拆借等违现方式满足资金要求。同时,信托投资公司还将高成本的资金大量投向房地产、证券等行业,市场风险极大。

我国城乡信用社问样存在发展过快,超范围经营,资产质量偏低,风险度较高的情况。到1997年6月底,全国有农村信用社49532家,县联社2408家,其中少数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城市信用社股权被个人控制。

5.外债风险隐患日益显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对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和提高综合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外债结构合理,债务率和偿债率保持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和国家宏观控制的范围内。但是,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也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从1980年到1997年外债余额增长了28倍,1994年成为继巴西、墨西哥之后发展中国家第三大债务国。第二,我国外债管理多头对外,我国官方的借款窗口有: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和中国银行等。同时,还另设立了一个对外筹资窗口,负责在境外发行国际债券。第三,国内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借债的主要窗口单位,是国家外债风险和企业外债风险的中介和桥梁。

至1997年底,国内金融机构外债为425.3亿美元,占我国外债总额的32.4%。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一旦企业外债不能及时、足额地偿还,企业的外债风险就会转嫁为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第四,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问题有可能成为金融风险隐患。除此之外,在外资企业中还有一种“隐性外债”,如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私下协议,由中方向外方股东惜款,并规定借款的利率、期限和偿还方式。这种隐性外债不仅规避国家外债登记和外债规模管理,而且还使中方企业承担较大的利息风险和汇率风险。第五,部分外债项目效益不佳,一旦到期会发生偿债困难的问题,第六,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对外非法融资或变相借款,实际自己使用,这些做法扩大了我国的外债规模,带来了潜在的债务风险。如何严格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合理结构,规范和加强对外债总量和结构的统一监管,严禁地方和企业非法境外融资和变相借债,切实防范外债风险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6.金融犯罪特别是金融诈骗犯罪日益突出

金融犯罪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犯罪,与一般的经济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首先,金融犯罪的数额巨大,在我国发生的金融犯罪案件所涉及犯罪数额往往是几千万,甚至是几亿、几十亿;其次,金融犯罪多数是白领犯罪特别是内部人员犯罪;再次,金融犯罪多数是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近几年来,金融犯罪增加,金融诈骗、金融抢劫等犯罪活动猖撅,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9月,金融系统发生的各类经济案件累计为9334件,发生的金融诈骗案件3783件。金融犯罪已成为国内外众多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

必须指出,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是长期以来逐步积累的,原因比较复杂,相关因素很多。既有过去旧的经济体制弊端问题,有内部管理问题,有经济行为不规范问题,还有金融立法滞后、执法不严问题,等等。这也正是我国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致力解决的金融法制如何与金融市场、金融改革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党中央、国务院

于1997年明确提出了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的目标。为努力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奋斗目标,当前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法治,并要求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实践证明,法治是解决机制、体制薄弱环节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是党的一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在金融领域、金融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全国上下特别是在各级领导中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要求一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一切金融活动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即在金融领域里同样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洁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

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是我国金融体制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金融法治化的过程。国内外实践证明,这三大体系的互相制约、互相促动和整体磨合,主要是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只有有了健全而坚实并得到有效实施的社会主义金融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从而为金融业的良牲循环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前提。它要求必须依法治理金融,依法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秩序,大力整章建制,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依法严惩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努力消除金融运行中的种种弊端和风险隐患,从而为金融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思考与建议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金融一体化、自由化和金融服务业逐步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和趋势,特别是1997年,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影响到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正逐渐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和金融服务业上互相依赖互相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已经先于其他领域提前到来。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敢于、善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既要看到国际资本流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也要看到由此而形成的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还较弱,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也比较脆弱,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尚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利用自由化,凭借自己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发展中国家施

加压力,要求它们承担与其本身经济条件和法制基础不相适应的自由化进程和速度,是不公正的。必须指出,即使从法律上而言,都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自由化。《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根据国内政策目标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实现金融服务业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在开放过程中,保持本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

总之,金融对外开放要同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深化程度、客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能力等水平相适应。任何超越或严重滞后都不利于本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由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工作,而需要全方位的改革。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轻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其次,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避免信贷资金财政化。还有最重要的是强化宏观调控,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以及积极稳健的外贸、外汇政策,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三)完善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

金融法律、法规是我国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金融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金融市场作为经济体系运作的核心部分,涉及面广,应是法律法规较为健全的有序市场,但我国恰恰在金融立洁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

我国金融立法在某些重要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如《证券法》、《期货法》、《信托法》等,是亟待加强监管的重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司法》的颁布实施,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融资形式日益发展,但由于《证券法》一直未能出台,使我国证券市场的许多问题在法律上没有予以明确规定,比如我国证券主管机关、证券交易所、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职责、法律责任、业务范围、相互关系等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我国信托业发展起落较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法可依。中国实行信托制度,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改革开放后,信托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当时发展信托业,主要是根据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发了《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金融业分业管理,上述规定已不能适应信托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认为,我国信托业中的风险隐患,除体制不顺、监管不力外,很大原因是信托立法滞后,对信托业缺乏应有的法律规范和保障。目前亟需从法律上界定信托公司的功能和业务范围,规范信托行为,使信托业依法稳健发展。我国的期货纠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型案件,既有金属、粮油、石油、建材等商品期货交易纠纷,又有外汇期货和原来的国债期货交易纠纷,法院受理的案件金额一般都在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之间。由于我国目前《期货交易法》等法律尚未出台,在案件审理中如何适用法律就遇到不少困难。建议加快、加强金融立浩特别是证券、信托、期货立法,健全、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尽快改变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

在完善金融立法过程中,还应加强研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问题。金融监管所要求的是有效监管,从法律规范的表现上应尽可能细致、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可以研究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管,如何从立法上量化和强化与金融监管有关的经济、技术指标,从而从法律上建立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特别是信贷资产质量、资产的流动性、经营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方面的分解指标,以保证国家对金融活动的运行状况和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必须

强化金融执法。坚决执行市场准入、从业资格和分业经营等制度。要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以重大的权力,并使之在运作上保持独立性。各国金融执法实践表明,这些机构在确保有关法律的实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行为以及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违章行为和遏制金融犯罪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行使行政处罚权,但法律规定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警告和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权。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使央行在实践中不好操作,而且制裁的力度也不够,违法的成本太低,惩罚的数额远远低于违法行为所得到的收益。除此之外,必须充实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每个执法人员都应成为自身监管领域内的执法专家。

要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特别是要认真分析大案要案和违法违规案件的原因、特点、规律和教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要依洁治理金融,加强反腐败斗争。一些国家金融危机不少都和政界、财界的腐败有密切关系,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把金融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关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大事来抓,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四)健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控自律机制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包括地律和自律两个层次。他律,即中央和其他监管卞体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管,属强制性监管。自律,是金融机构自身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而建立的自我监控机制。

就整个监管体系而言,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最高层次的刚性监管监督形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监管的主要实施者,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证监会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的监管。要树立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权威地位,强化人民银行的检查权、管理权、处罚权。要完善央行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及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在强化国家金融监管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自律机制,这是金融监管的最基本的约束机制,也是国家实行金融监管的基础。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国际银行界亏损倒闭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严所致。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水平,成为国际金融业有效监管的又一重要趋势。

在国家的宏观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间,当前还应特别加强金融业同业公会或协会自律性组织建设。这是构建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简单他讲,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代表国家执行金融监管,主要是建立和维护公平、合理、科学的金融法制环境。对于金融业日常经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由金融业同业公会按市场规则解决。在金融一体化、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同业竞争加剧,在“趋利”和“避险”的两难选择中,不少金融机构往往倾向于“趋利”,容易留下金融隐患,充分发挥金融业同业公会的金融监管作用,有利于锻炼金融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整个金融业走上良性竞争的道路。建议加快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信用社等行业的自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国同业公会,制定同业公约,规范、协调经营行为,以切实加强金融行业的自律约束。

(五)理顺政府与企业和银行的法律关系

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市场不完备、法制不完善,就形成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1962年韩国颁布了《银行法》,该法规定政府对银行的贷款对象、利率和市场交易行为都以管制,并通过控制银行达到操纵企业。在实践中政府直接干预银行与企业的具体操作,经常要求银行向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放贷,包括要求银行发放一些风险极高的贷款,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权益。企业也对政府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使企业家们将企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并把精力放倒对政府官员“公关”上,使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直至导致腐败。

政府对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也是过度保护,尤以日本为典型,只要大型金融机构一遏风险,政府就突出地表现出护卫意愿和行为。大型金融机构凭着政府的保护,不仅经营方式滞后,不能适应激烈竞争,而且违规操作和非法交易经常发生。日本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最终破产也是必然的结果。

在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所拥有的绝对控股权以及对金融业务的导向作用,与金融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我们要加快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和银行的法律关系。

在处理银行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中,还要尽快完善破产法,防止变相逃、废债,保护银行的资产安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企业资产的重组改造已成为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我们既要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又要加强债权管理,确保银行资产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改制过程中不规范操作,把企业转制改革看作是逃废银行债务的“法宝”,假破产,真逃债,直接给银行带来金融风险。但是,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不能保证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银行债权不受损失,这是因为: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借款人如无偿债能力或故意逃质、废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地方政府部门往往在破产中起主导作用,而不依法办理。建议尽快完善我国《破产法》,制订与《破产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企业破产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切实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同时,针对国有企仆的不同规模、不同经营、不同贝债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即要以推动改制、鼓励兼并、规范破产、适度挂帐核销、补充资本金为主要手段,逐步化解国有企业巨额债务和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为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创造条件。

(六)大力普及宣传金融基本知识和金融法律知识,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治意识

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法律知识,并在全社会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领导干部,都要学一些金融基本知识和金融法律知识,加深对金融工作、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的了解,提高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增强维护金融秩序的自觉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一些金融知识和金融法律知识的重要意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和金融规律办事的需要;是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对金融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促进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切实提高依洁管理经济工作和金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需要;是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关系,维护国家金融洽治和改革的权威,保障金融安全的需要。

在加强金融法治意识过程中,要重视全社会信用观念的建立。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由于金融法制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关系被严重扭曲。例如:市场主体之间都缺乏一种最基本的信任感;举债不还却心安理得成为较为普遍的心态;资信再差,仍然不断出现在市场上,无任何制约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受到破坏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也必然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再者,目前还存在国家信用与社会信用不分离的问题,现在的金融机构的社会信用是在靠国家信用维持。因此,法律信用意识的增强是提高金融法治意识的前提。

要把是否掌握金融法律知识、具备金融法治观念作为金融系统干部和金融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作为应当履行的义务,并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

金融安全建设篇2

一、制定工作细则,明确创建目标。

良好的金融秩序,稳健的金融运行,可靠的社会信用是我行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支持地方经济的必要条件。我行创建金融安全机构工作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工作,增强社会信用观念,维护金融秩序,采取稳健经营策略,促进我行和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此我行按照政府《创建金融安全工作规划》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了创建工作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奖惩措施,确保了创建工作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把握信贷投向,调整资产运行质量。

为保证我行信贷资产安全运行,创造更高的效益,年我行的信贷工作一方面加强总行职能部门与各支行资金营运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重新修改完善了信贷操作程序,有效地提高了信贷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优势和市民银行的特点,着力构架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信贷服务体系。具体来说,一是主动出击,通过市场细分,初步确定信贷服务的目标和方式,保证信贷投向的合理优化,防止信贷风险的产生。二是大力争取改制成功的企业,加强对支持类、保持类企业的筛选与扶持,同时进一步压缩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降低全行信贷资产总体风险水平。三是在全行范围内大力推广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风险系数较低的信贷资产业务品种。四是推动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建立和运作,在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有效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三、加强存量贷款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在彻底摸清家底和实行科学的五级分类基础上,按照期限管理的要求,建立贷款跟踪、回收责任制,着力解决逾期贷款比例过大的问题。二是密切关注企业改制动态,在保证债权延续的同时,对重组改制有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及时接触,提前介入,使信贷资产的运作形成良性循环,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三是做好依法收贷工作,建立清收责任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四是制定严格的清收考核办法,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发挥几方面的积极性,上下结合,统筹运作,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五是组织全行信贷工作大检查,通过检查、辅导、交流、整改和验收,促进了全行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操作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支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进一步落实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全行信贷资产风险防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提高资产的运作能力,保证较高的资产流动性。

在保证资金平稳、健康运行的前提下,我行一方面充分利用在全国货币市场的信息,积极参与交易。另一方面注重调整好债券资产结构,将固定利率债券转换为浮动利率债券,以保持收益水平的相对稳定。在保证一定收益水平的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资产流动性。

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年我行在呆帐准备金提取扩大、递延资产摊销及基础设施费用增加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较高的收益水平,主要得益于扩大了信贷总规模,增加了利息收入;加强债券资产的运作,保持较高的投资收益;以及开源节流工作取得了成效。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我行一是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和综合收益,开始将管理会计的原则贯穿到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降低了业务拓展成本;二是加强贷款收息率的考核力度;三是全面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努力压缩和控制各类不合理的开支,有效控制了各类费用的增长。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我行资产利润率维持了较好的水平,完成了创建目标要求。

六、严格稽核监察,确保安全运行。

伴随着我行多种业务的不断开展,我行进一步加强了综合业务事后监督中心的作用,在继续加大对原有业务监督力度和为核算质量的提高发挥监督保证作用的基础上,同步延伸了监督范围,监督质量明显提高。我行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综合业务事后监督为主要手段,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配套运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了各项业务合规、健康运行。同时在三防一保方面我行继续狠抓金融三项整治工作,多次组织全行性的安全大检查,安全工作得到了公安局和人民银行的肯定。

金融安全建设篇3

今天,我们召开市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和推进会,总结2012至2014年度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情况,表彰2012-2014年度平安金融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对下一步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进行部署,我代表部讲几点意见:

一、2012至2014年度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情况总结

2012年以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综治委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全市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推动金融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落实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责任

我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学习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一系列有关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文件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落实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责任。

一是提高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各级金融机构提高责任意识,把抓好平安金融创建工作作为防范各类案件事故、控制各类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把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提上日常议事日程,做到与经营业务、风险防范、队伍建设等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提高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成效。同时为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办公设备,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组织。各级金融机构成立了平安金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工作职责,建立工作网络,层层签订创建责任书,将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把平安金融创建与基础管理、合规经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机制,做到工作留痕、管理留痕、决策留痕,切实抓好平安金融创建工作。

三是营造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各级金融机构加强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在各营业网点拉横幅、发资料,深入开展“平安金融创建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金融必须平安,平安为了金融”的重要意义,自觉投入到平安金融创建工作中,努力干出优异成绩,推动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二)多措并举,落实到位,全面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

我市各级金融机构为全面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制定各项工作措施,做到落实到位,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各级金融机构把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进行量化、细化,与经营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了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管理制度、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平安金融创建工作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夯实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基础,确保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发展,并取得实际成效。

二是加强工作布置。各级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要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深入发展,必须加强工作布置,做到创建工作有压力、有动力,常抓不懈,持续推进。为此,各级金融机构经常召开平安金融创建工作会议,研究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工作部署,布置好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任务,督促落实,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各级金融机构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做好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确保金融平安。为此,各级金融机构深入基层调查,制定技防设施建设计划,不惜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技防设施,对营业场所、财务室、机房、资料室、单证库房等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有效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

四是加强人防队伍建设。各级金融机构针对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要求,在“技防”、“物防”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人防”建设。一方面加强专业保安队伍建设,经常开展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专业保安队伍的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技能素质,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员参与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全体员工风险意识和安全能力,切实做好金融安全防范工作。

(三)加强监督,紧密结合,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我市各级金融机构加强对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平安金融创建联合督查、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等制度,重点督查考核各级金融机构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加大对各营业网点的安全和风控检查。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组织各类安全检查次,查出问题和隐患处,处罚责任人人次,罚款金额万元。在加强检查监督的同时,我市各级金融机构把平安金融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一是把平安金融创建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准确把握形势和理解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与内涵,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把平安金融创建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把平安金融创建与自身建设相结合。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内控意识,做到合规合法,促进金融经营业务发展。

通过三年来的艰苦努力与辛勤工作,我市各级金融机构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共有家金融机构通过了达标验收,家金融机构被命名为“江苏省平安金融创建达标单位”,基本实现了三年安金融创建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下一步推进平安金融创建的工作部署

2012至2014年度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我市虽然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始终常抓不懈,步步推进,确保进一步做好平安金融创建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一)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不足,要抱着把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好的决心,要创新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深入发展,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明确目标,做实做深平安金融创建工作

各级金融机构要明确下一步推进平安金融创建的工作目标,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平安金融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推动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加强平安金融创建的落实工作,做到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全覆盖,着重抓好营业场所、财务室、机房、资料室、单证库房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不出任何安全问题。要加强平安金融创建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各级金融机构的安全意识与业务防范能力,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决不允许存在安全防范的隐患与漏洞。要继续做好平安金融创建“达标单位”工作,争取有新的、更多的单位被命名为“江苏省平安金融创建达标单位”。

(三)强化意识,提升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水平

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风险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预防影响社会稳定的挤提、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要依法果断处置、及时报告,避免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要继续加强案件防范和打击力度,认真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金融案件的新情况、新特点,仔细审查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提高防范金融犯罪的能力。

(四)夯实基础,巩固平安金融创建成果

各级金融机构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平安金融创建各项制度,重点研究建立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平安创建氛围,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感,积极投入平安金融创建工作,巩固已取得的平安金融创建成果,促进平安金融创建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金融安全建设篇4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三、结束语

金融安全建设篇5

还需要构筑“防御工事”对冲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此次集体学习前后,金融领域的监管部门――“一行三会”已各显其能,派出“拆弹专家”定c安全清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目的是维稳金融,进而稳定经济,其必要性无须赘言。

而金融之“稳”不仅在一时一事,更需长治久安之策。为此,既需要“破”,也需要“立”;既需要对可能的风险有预判和预案,也需要构筑长效“防御工事”以对冲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

“防御工事”的构建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业基础性制度安排、金融风险对冲工具的丰富和维护。

首当其冲的,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指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涉及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软硬件设施、体系,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体系、账户体系、征信体系、反洗钱、公共信息以及相应的业务规范和标准等方面。业内人士习惯将其比作为承载金融资源、交易、活动、运行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

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安全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曾有论述: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使得管理当局在问题发生之前可以清晰、高效观察到病灶和症结所在。当一些风险发生以后,金融基础设施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有效管控风险。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已取得很多成绩,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以征信体系建设为例,信用风险已成为融资瓶颈,有学者测算,我国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不是小数。

在保障金融安全上,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的,是金融业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安排。

比如,作为金融业重要基础制度安排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等,都具有意义。其在近年推出后,就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宏观审慎监管一起,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

在金融业的各个子行业,都还有一些基础性制度需要完善或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例,今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意见中,对证券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就包括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等等。

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在金融市场尤其如此。在某些维护金融安全的保卫战中,金融风险对冲工具不可或缺,因此,对其品类的丰富和维护也是编织金融安全网的重要内容。

金融安全建设篇6

一、金融业信息安全的特征

相比于其他行业,金融业信息安全问题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交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资金,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完整交易的真实与唯一的确认,包括主体确认、交易数据信息确认等,就显得尤为关键,其重要程度要高于信息的保密性与可用性。

其次,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呈现高度依赖。国家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间的互相依赖性越发明显,金融业的安全高度依赖于电信和电力两个行业,如果网络出现大规模的故障或者大规模的断电,金融业所有的信息系统将无法运行,更谈不上安全与否了。电信和电力两个行业安全性的提高对金融业的信息安全会有更高的保障。

再次,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呈现高度集中态势。无论银行、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在经过信息化发展后,都建立了数据中心,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集中到了数据中心。前台系统的安全事件仅会影响局部的用户安全,而数据中心的安全将产生全国性、全局性的影响。

二、我国金融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已初步建立银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密码体系、电子认证、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规范制度业已出台。在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机制过程中,各大银行纷纷建立灾难备份中心,13家全国性银行已建成同城灾难备份中心,其中11家达到了核心业务的应用级备份;9家银行已建成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其中7家达到了核心业务的应用级备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对交易系统在同城和异地建立了实时灾难备份系统,主备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同步,确保数据的零丢失和100%完整性,使交易系统具备了较高的可用性。

然而,我国金融机构的一些深层次信息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信息系统架构合理性问题、信息系统高可用问题、自主运维能力等问题逐步显现。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纵向集中、应用横向整合、建设灾备体系等已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宽带网络、大型主机、海量数据、并发访问已成为金融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驾驭能力已成为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根本要求。同时,现代社会生存模式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扩展,国际社会对网络和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趋利性犯罪活动不断增多,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需进一步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我国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防范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与协调机制,落实信息安全问责制,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行业化、具体化,显著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提高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信息安全风险发展的新趋势,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去认识做好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妥善处理数据大集中带来的风险集中以及互联网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放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二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组织机制。当前金融机构已经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经营转向风险经营,一个完善的金融机构必须构建一个覆盖业务各个维度的风险经营管理体系。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要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畴,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围绕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业务发展战略,利用科技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平台,锻造精细风险管理能力,深化风险防范建设。要落实金融业信息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各部门有效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是将信息安全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保障业务连续性。做好金融业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风险管理,坚决贯彻"优先恢复系统对外服务"的原则,切实加强自主运维能力建设,定期进行风险的深度检测与评估,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实战能力。

四是协同防范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人民银行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与金融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与服务,通过明确标准规范引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协调机制建设等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共同提高我国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金融安全建设篇7

【关键词】西安市;保障房;融资渠道;多元化;途径

2009年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承担辐射带动西北发展的定位已经明确。2013年9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西安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地位愈显重要。目前,西安市人口约851万,城镇化率达到70%,预计2020年人口将突破千万。如何在城镇化进程加速且房价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解决好市民的住房问题是西安市发展的紧迫课题。

截至2013年8月底,西安市新开工安居工程85576套,基本建成63431套,预计“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分配的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23.1%。保障房建设作为事关民生和城市未来定位发展的公共政策,政府从一开始便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融资却一直存在着渠道单一的问题。

一、西安市保障房建设融资现状及问题

1、目前的主要融资途径

(1)银行贷款。2012年,国开行陕西分行以开发贷款为载体,向西安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60亿元,与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放银团贷款,先后两期为陕西省保障房建设引入邮政储蓄资金24.9亿元。截止2012年底,西安市保障房工程开工11.156万套,竣工7.6万套,缓解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债券融资。如下表所示,2013年西安市地方债超过陕西省债券总额的1/6,其中用于保障房工程预算占全市预算的50%左右,通过地方债发展保障房安居工程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2011年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联合发行集合债,募集资金21.5亿元,用于高新区、经开区等12个县区的保障房工程。

(3)创新型融资。一是组建融资平台。2011年,陕西保障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至2012年末,公司累计实现保障房融资107.52亿元,拨付建设资金61.1亿元,支持范围涵盖了西咸新区等11个市(区),其中,公租和廉租住房项目占全省保障房建设总量的25%。二是公积金贷款。2010年6月,西安市作为全国首批公积金贷款试点城市,获得7个保障房项目贷款35.3亿元。2011年,全市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4.4亿元,其中19.5亿元用于保障房项目。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银团放贷不稳定。虽然通过银团贷款可以获得规模大、期限长的融资,但资金成本高,银行的实际信贷条件、放款条件也会影响银团贷款。如2013年6月出现钱荒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均有较大增幅,年底银行放贷额度都已用完,制约了放贷的持续性。

二是地方债券风险上升。《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指出,地方债对经济发展的推力将显著小于前期,中西部地区高投资高增长模式难以持续。2013年,陕西省政府60亿的地方债券中,有超过25%的资金用于偿还地方政府债务。同时,不确定的中央地方债权数额能否持续支持保障房建设还存在疑问。

三是金融工具缺失。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利用信托、证券等创新性金融工具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保障房的融资。而银行中的数十万亿元土地和房产抵押物,伴随着高度的财政和金融风险。

四是补充性资金力度有限。由于住房公积金尚未全面覆盖、非公有经济组织的公积金制度执行欠佳,使得实际运作中的资金十分有限。而政府与开发商、大型企业合作通过委托代建方式建设保障房也会出现未来回购资金的问题。

二、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国际经验

美国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台了《住房与社区发展法》《税收改革法》《住房抵押贷款法》等几十部有关住房的法律法规,为保障房的建设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此外,允许公共住房开发商按照比市场利率低的利率从私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私人机构将这部分抵押权按照市场利率出售给联邦抵押协会,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从而为公共住房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

新加坡于上世纪中期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所有在职公民将部分个人收入上缴中央公积金局进行统一管理。其中,近80%的公积金通过购买政府证券的方式转移给政府,政府再用拨款、贷款等形式转移建屋发展局进行公共性住房建设。此外,对符合条件的购买组屋的住户发放低息贷款,由公积金支付首付和贷款利息。

德国政府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参与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储蓄银行、部分抵押银行,为中低收入家庭建购房和私人投资建造低租金住房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资助。并在全国建立由储蓄银行构成的住房储蓄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契约储蓄发放住房贷款,奖励住房储蓄者,鼓励居民成为会员。

三、保障房融资渠道的拓展途径

1、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机制

保障房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一定的外部溢出效益(王丽艳,覃晓艳,2013)。因此在保障房融资中,必须要明确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首先是靠政府固定的财政拨款,其次要通过各种在市场的融资,吸收民间资本,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融资机制。

2、组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

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负责融资、开发、建设、管理等,利用政府信用保障运营能力,降低成本。通过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优势,既可避免政府直接承担责任,缓解财政压力,又可通过企业规范化操作,提高融资效率。另外,也可效仿省级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3、加强私营企业参与度

可尝试“建设—运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以及“公私合营”(ppp)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同时政府出台优惠税费等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

4、引入金融工具Reits

2005年香港领汇Reits在港交所上市,为香港政府回笼资金200亿港元,缓解了公共建设资金的不足。保障房可通过Reits使其证券化,吸收社会资本从而节约政府成本。

5、提高公积金使用率

住房公积金作为一种义务性储蓄,是住房安全体系最基本的保障。为发挥公积金的作用,可以采取差别缴纳,提高利率,增加公积金的吸引力。也可尝试将公积金、养老金、医疗保险金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增加资金的归集量与使用率,形成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军.国外保障性房融资的做法与经验启示[J].财会月刊,2012-05-25.

[2]杨明秋.国际住房金融制度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8.

[3]李玉刚,叶斌,魏晓丽.我国现阶段保障房建设几种融资模式及存在问题浅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01-18.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陕西省金融运行报告[Z].2013.

[5]王丽艳,覃晓艳.保障房融资渠道拓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房地产业,2013-04-25.

[6]刘颖,马泽方.破解保障房融资瓶颈之策:Reits模式[J].宏观经济,2011.9.

金融安全建设篇8

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现就年全市金融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掌握货币政策形势,努力争规模、珍重点,大力调结构、促转型,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整体功能,维护金融平安稳定,为实现我市“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造“强市名城”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20亿元,全市金融业继续坚持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同比增长17%新增存款达到220亿元以上;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50亿元,同比增长15%新增贷款达到140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平安业实现保费收入45亿元。证券业实现证券交易额480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准确掌握货币政策形势。

准确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调整方向,科学研判形势。着重提升对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在特殊宏观政策背景下全市金融工作的新突破。各金融机构要坚持工作力度不减,信贷规模不减,超前谋划,提前运作,抢占先机,及时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联系,获取政策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以跟进。根据政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掌握好信贷投向,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找准上级政策与自身发展、宏观政策与当地经济的有力结合点,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着眼于满足经济建设的信贷需求,重点加强银政、银企对接的次数、方式和效果。加快项目筛选、包装、审核、报批进度,实行项目与银行“一对一”对接制,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县区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家货币政策形势,增强利用金融作用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让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重点、融资需求状况,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经济金融互动双赢。

(二)突出信贷工作重点。

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措施。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必需突出信贷工作重点,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领域、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

1.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突出对“4+3产业的信贷支持。依照《关于金融支持“4+3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产业特点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大境门、堡子里、云泉禅寺维护性开发和清水河洋河景观走廊、环城绿色长廊等项目建设;对滑雪小镇、温泉小镇、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环北京休闲旅游度假带等景区景点。积极发明条件,提供更加灵活的信贷支持。及时跟进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项目信贷资金,加快星级宾馆酒店、游客集散中心、文体休闲中心、国际汽车文化城、华纳文化主题公园、奥体中心、文化博物馆、景区演艺场所、影视基地等建设。加大对“四大物流园区”及中钢集团物流基地、恒通现代物流港、庞大汽贸西北总部基地等物流项目建设,促进全市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钢铁、机械、化工、食品和新型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信贷需求,加大对烟厂、宣工、煤机、长城葡萄酒、斯必克等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去年因节能减排等因素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及时注入资金,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3.继续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城镇建设信贷需求。为加快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信贷支持的重点是经一路(南环至洋河)行政中心两侧大街、中央景观大道等道路工程;综合行政中心和公检法、供电、移动、通泰、城投办公楼等工程;洋河综合治理、明湖平湖建设、中心区“环形”水系等工程;通泰山中城、水泉景区山中城和五一广场、怡安街、平门路等区域综合改造工程;云州水库引水、清水河上游生态治理和水库建设、东沙河和王家寨河治理等工程。

4.加大对“三农”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牢牢掌握国家今年向“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倾斜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种信贷支持。要认真研究“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制约因素,创新完善措施,特别是要加大中小企业、特色农业贷款风险弥补机制推广力度,确保在全市各县区全部建立,并逐年提高弥补基金额度,逐步放大基金效应。年内全市贷款风险弥补基金总额要达到6700万元,撬动15亿元贷款投放,同比增长50%以上。积极创新信贷模式,综合运用农村信用联合体、民营经济担保商会和扶贫贷款、妇女守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等各种信贷模式,重点支持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林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和乳品、蔬菜、葡萄、杏扁、马铃薯等农畜产品加工;加大对新民居建设的信贷支持,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对发展快、前景好、创新能力强、有自主品牌、整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和生产经营暂时困难,但信誉好、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

努力做好下岗再就业、生源地助学、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住房改造等民生领域的信贷业务。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5.着力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整体办学和医疗水平。加快发展农业安全、商业养老和健康平安等各类平安业务,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三)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融资能力的重要途径,将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作为做大做强金融产业。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吸引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引进1家股份制银行在市设立分支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加分支机构设置,完善基层网点布局。推动市商业银行网点扩展,年内力争新设县域支行2-3家。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积极协助清收和消化不良资产,确保环京三县在年内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力争新设立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鼓励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加强监管,促其充分发挥融资补充作用。

(四)掌握运用直接融资方式。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规则基本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建立和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指导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结合我市企业实际,重点抓好天津股权交易所上市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私募股权及其它金融产品筹集资金,协助通泰控股集团实现发行18亿元企业债券;加强政府组织协调,探索将企业进行捆绑发行集合债券的方式方法,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供新的途径。

(五)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

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文件精神,依照《关于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通知》张政〔2011〕172号)要求。切实加强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搞好平台公司债务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平台公司的规范、整合和债务管理,构建起“借、用、管、还”四位一体的负债管理制度。本着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每个县区原则上保留1-2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并通过资产注入,空虚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运作,确保继续健康发展。对经清理整合不再保存的平台公司,要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还款责任,做出妥善处置,确保银行债权落到实处。

(六)扩大平安覆盖范围。

积极开发与重点产业特点相适应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平安产品。研究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公众责任平安切实加强风险保证的意见》进一步创新平安品种,支持平安企业在做好惯例业务的同时。扩大平安规模,开拓平安市场。推进高危行业公共责任安全、政策性农业平安发展,搞好蔬菜种植平安试点工作。发挥安全的融资功能,鼓励平安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切实规范平安市场秩序,促进平安业稳健运行。

(七)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对已出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政策的落实力度,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要求,促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向一流水平迈进。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信用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功能,依照《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3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规范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发挥信用门户网站作用,强化信息交流沟通,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持金融体系平安。关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农村互助社等机构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加强对民间借贷、社会融资的调研监测。继续做好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金融安全建设篇9

秋风初起,一年一度的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在京如期召开,与往年的展会主题不同,今年金融展的紧紧围绕“数据大集中后的安全与应用”全面展开。在众多国内外参展当中,国内领先的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锐捷网络(原实达网络)展示了其全线网络产品及针对金融行业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同时率先推出了基于“SaFeR”网络架构的全新金融网络安全概念——“应用得心应手,安全无处不在”,不仅无缝契合了本次金融展的核心主题,还吸引了众多来自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领域参观者的关注。

“SaFeR”是2002年金融展当中锐捷网络提出的金融网络解决方案,以独特的架构体系全面满足新一代金融网络对安全(Security)、适用(application-based)、可扩展(Flexibility)、易用(easytouse)、可靠(Reliability)等特性的要求。本届金融展,围绕未来“大集中后的安全”核心,“SaFeR”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对此锐捷网络的诠释是:新“SaFeR”架构进一步深入考虑了现在和未来金融用户对安全性能的需求,在原有“SaFeR”架构的基础上赋予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核心体现为“全民皆兵”、“全程联动”、“全面防御”、“全线定制”。

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四个词语,其中却蕴涵着锐捷网络多年来致力于金融信息化事业的丰富经验和积极探索,同时也传递出锐捷网络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深刻理解……

“大集中”需要“大安全”

2003年是中国进入wto的第三年,众多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争相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加大着国内金融信息化的步伐和力度。现阶段,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了“金融化”,正向“金融信息化”深层次迈进。在数据大集中之后,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Dm)等日渐成熟的技术,加强客户和市场,构建新型银行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必然的应用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到为止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的工作,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其他领域的数据大集中工程则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对此,锐捷网络认为:金融信息化的遍地开花有力地促进了传统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化变革,使未来金融业务全面虚拟化的美好蓝图成为可能。但同时数据的集中也意味着风险的集中。同时,锐捷网络进一步指出,我国当前的网络安全建设中存在着四大方面的欠缺:整体安全系统建设的欠缺;内部网络安全监控与防范的欠缺;智能与主动性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的欠缺以及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台定制方面的欠缺。

在未来中国金融产业深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新一代“aaa”式服务(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方便、安全的金融服务)还是从SavingBank向ServiceBank转变,种种金融创新都将对网络的安全保障以及支持未来业务的综合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设作为银行等金融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的同时,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无疑已经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源动力。搭建稳定的网络平台,创造安全的应用环境,为金融业务的大集中浪潮提供最强的支撑力和实现保障已经成为网络厂商们所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任务。

作为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锐捷网络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敏锐把握应用趋势,快捷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密切关注着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和进程。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通过对国内金融用户实际需求和网络应用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锐捷网络和提炼出了“SaFeR”金融网络解决方案,并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全面契合了安全方面的考虑,提出了数据大集中后未来金融网络应当“安全无处不在”的“大安全”。

认为:金融网络方案中的每个设备在研发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整体的安全方案,网络安全不仅仅是网络中的某一个设备的事,而是方案内的每个设备都应具有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特别是与客户端直接相连的接入层。对全部网络构成元素和设备进行安全总动员,一齐构筑金融网络立体化的防御工事,从而创造金融网络的安全环境、保证业务应用的“得心应手”。

新“SaFeR”:安全无处不在,应用得心应手

在成熟的“SaFeR”构架之下,全新的无处不在的“大安全”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其核心通过四个词语基本涵盖:“全民皆兵”、“全程联动”、“全面防御”和“全线定制”。

全民皆兵:实现网络端到端的安全。锐捷网络认为,金融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都要具备安全防御功能。针对金融网络对安全的要求,锐捷网络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将安全作为设计基础的重点,从整体金融网络解决方案的角度去部署每一个设备应该具有的安全特性,以此保证实现端到端的安全金融网络。比如,在接入安全性方面,锐捷网络提供了通过对用户的用户名/密码、ip地址、maC地址、VLaniD、port号六元素的灵活绑定,实现不同级别的安全认证。同时在系统安全性方面,方案提供了线速2/3/4层访问控制列表,在提高网络安全性的同时,不会对交换性能产生。

全程联动:打造安全体系而非单个防御工事。锐捷网络认为,网络的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一个设备不但承担着自己的安全职责,同时又需要做到协同作战共同保障网络安全。比如,网络接入层设备,作为用户接入的门户,需对每一个接入用户进行认证和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对用户访问有效的监控,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而网络的后台管理软件将会对接入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让接入用户通过或者屏蔽,同时通过日志系统,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另外,在网络病毒日益泛滥的今天,可以有效的通过网络后台的安全管理平台,在交换机上智能的屏蔽接入端口,避免接入pC被病毒感染后导致网络瘫痪。如果网络可以达到这样的防御水平,那么近期肆虐的“冲击波”、“大无极”病毒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其危险和造成的损失也将降低到最小程度。

全面防御:锐捷网络主张网络安全是主动而非被动防御。通过将安全防御系统分布在网络边缘(即战场第一线),能够将可能发生的各种网络攻击在接入层就进行有效的屏蔽。同时,由于将防御系统分布在网络边缘,就不会影响整体网络的数据处理速度,从而保证网络整体的性能。比如,可以通过二层交换机实现丰富的aCL功能,灵活的对营业业务、管理业务、语音业务以及视频应用的每一个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限制用户对某个子网或对某台服务器的访问,并且只能访问某些端口;对用户间的访问则进行灵活的控制,如果某个用户试图越权访问中心的服务器,本地交换机会阻断该数据包。这种防御方式一方面把用户的访问权限限制在了本地,根本不允许非法的访问通过网络主干。另一方面减轻了核心交换机的负载。同时锐捷安全交换机的所有aCL依靠硬件实现,所以不会影响交换机的性能。

全线定制:契合需求,量体裁衣。针对行业对安全的不同需要,锐捷网络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例如,锐捷网络可以提供不同的安全认证级别,如多元素绑字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从而实现不同级别的安全认证保障。同时,针对国情的差异性,锐捷网络还具有国内最全的产品线,保证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屏蔽内网稳患,护驾金融安全

提及金融网络安全防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通过网络防火墙、外部入侵控制、访问控制来解决金融外网所带来的安全威胁而恰恰忽略了金融内网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有来自银行内部的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金融犯罪根源都来自金融内部网络,由金融内网安全漏洞所引发的案件数量惊人。而根源往往来自于金融内网中未授权的访问、身份仿冒、报文窃听、破坏修改数据资源等。

鉴于此,在“大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SaFeR”框架,锐捷网络研发了为金融网络安全量身定制的“网警”安全管理平台。锐捷网络“网警”安全管理平台专门针对银行内部局域网的潜在隐患,结合银行对网络平台的需求,主要在用户身份的唯一合法性认证、防止因内网用户与外网(inteRnet等)私立连接使金融网络对外暴露开放、及时准确记录跟踪用户上网行为有据可查、完善ip管理等四大方面对金融内网的隐患进行了屏蔽和防范,充分体现了“内网更安全,边缘也智能”安全管理思想。

针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认证,“网警”通过对包括用户帐号/密码、maC地址、用户ip地址、交换机端口、VLaniD在内的多元素灵活组合绑定,来实现不同级别的安全认证,从而有效屏蔽上述风险。

面向金融局域网中可能出现的通过个人pC上的moDem拨号上inteRnet,锐捷网络“网警”安全管理平台能够将登陆inteRnet的内部用户剔除局域网,做到了拨号上inteRnet和访问局域网不能共存。

对于用户数最多、访问最频繁的网络,为了能有效的监控用户的网络行为,做到有据可查,锐捷网络的日志纪录系统LogServer能够对网络用户上网行为进行记录与、审计对核心关键信息的访问。用户上网行为的记录可以把包括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源maC、目的maC、开始时间、最后发送时间和最后接受时间等详尽的网络流量记录。

由于各级分行网络现在普遍的采用的是静态分配ip地址的方式,如果用户更改自己的网络配置,会导致冲突,引起多方不能使用网络,正常的办公;另外还可能发生ip地址盗用事件,利用盗用的ip地址,发表反动言论、进行恶意攻击等等,这样,会给金融行业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不便。对此,锐捷“网警”安全管理平台能实时检测到用户ip地址的改变,通过强制用户下线的,将用户至于局域网之外,能够有效的避免冲突带来的办公中断、也能够有效的避免ip盗用带来的安全事故。

结语:

应用是金融信息化的目的和归宿,而安全则是金融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未来业务全面集中的金融网络中,全面安全已经成为成功实现金融业务永续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金融安全建设篇10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增强信用意识,优化金融秩序,规范金融行为,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切实改善XX金融生态环境。从我县实际情况看,近几年来,我县开展的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得到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认为,金融安全区是营造金融生态的初级形态,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则是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理论依据和更高境界。一个好的金融生态,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安全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生态环境比金融安全区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下面,我就XX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讲以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本文转载于文秘站网--文秘站,帮您找文章]市场经济的发展愈来愈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经济决定金融。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以及扩大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信贷资金的流向与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可以说,离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就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而离开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就失去了支撑。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需要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各方联动,从而为我县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

二、增强诚信意识,维护金融债权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平安XX”、“诚信XX”、“和谐XX”的主题,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改善行政执法环境,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固有的观念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的局限和影响,加之,银企政信息交流不畅,那种银行就是“唐僧肉”的错误观点尚未根本消除,拖欠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在一些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部门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目光短浅,存在不合理收费等现象;有的金融机构以防风险为由,“惜贷”、“畏贷”思想尚未克服。同时,由于受法治环境的局限,金融资产追偿率不高,金融案件的执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金融部门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有所作为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而金融部门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惠及部门,道理很简单。金融部门在搞好自身业务经营的同时,也有一个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否则,金融支持经济便无从体现。诚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处我县的金融部门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是大的,这一点,已成公认的事实。但是,要使金融部门有一个动态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人民银行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通过信贷政策支持金融生态环境中薄弱环节的改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及时防范和疏导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货币资金流动,防止损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风险发生和蔓延。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和开发信贷产品,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要深入了解我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能够直接给予信贷支持的要及时发放,对由于受贷款权限影响的,要积极协助上级行做好调查评估工作,力争上级行的理解和资金支持。二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要以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提升为突破口,营造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要抓住正在开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真正还经营权于民,促使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积极做好农户小额贷款、公务员贷款等工作,重点支持农村种养殖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户联保贷款路子,力争在支持“三农”方面有所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三是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经营监督;金融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查处违规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来自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以此净化我县金融生态环境。

四、齐抓共管,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涉及行政、司法、银行、企业等众多单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XX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机制,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对干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各类宣传媒体、各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要大力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工作措施,增强各级政府、各单位、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企业财务报表,依法进行信息披露,提高

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四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信用环境。积极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中介作用;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防止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