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十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十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7:44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电力经济;计划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1

一、计划管理的优点

(一)明确电力企业的目标。在计划管理的环境下,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以往几年当前地区的用电总量,结合人口、经济的变化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预算出该地区在一定时间所需要的用电总量,这样的预算比较科学。然后公司根据相关计划,对相关部门给与指示。这样的计划管理可以让各部门发挥的更充分,加强了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生产活动的控制。明确了目标,才能让每一位员工知道自己做的工作应该如何去做,任何一个员工都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才能高效的运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著提高,企业的发展也会更进一步,只有企业的发展的快了,国家的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资源合理分配。在计划管理体制下,企业的每个决策前都要制定计划,在计划的制定中,企业能够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在执行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公司也能及时的调整计划,保障整个计划的可行,这样,问题一出现就被解决了,保障了公司的利益,减少了公司因为决策的失误而出现的损失,也减少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为了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效益,企业也要在电网方面的决策,遵守“少服多”,还要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做好公司内部潜力的挖掘,平衡人、财、资源三方面的分配。

(三)企业内部分化精细。电力企业的内部专业分化精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企业在计划管理中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这就使企业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在企业的内部分化的越来越精、越来越细,工作的分配越来越明确,专业性也更明强。企业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各部门相互配合,企业运转也会更加的高效,企业成为了一个整体,使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于优势,是企业的发展更加平平缓。

(四)促进企业发展。计划管理体系中的电力企业能够灵活、可行性强、综合性强的运转。针对性的对某一问题做出相应的计划,保障计划实施时畅通、深入,并要落实督促计划的实施。这样以来,公司的发展可以得到保障,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企业的未来成长有着很大的意义。在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都实行计划管理,这也为我过的计划管理体系储存了许多经验,促使计划管理体系更加的完善、成熟,因此,这避免了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没有借鉴的地方而导致损失的发生,这是一个优势。

二、管理的缺点

(一)缺乏向导作用。虽然计划管理可以明确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计划管理的制度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比如,根据一些因素从整体制定计划,可以肯定计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但是电网的发展却没有与市场相结合,产生了断层现象,这致使我们国家在电力的研究与发展的方面进程缓慢,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电力企业因为没有一个认可的“模范标兵”,导致了电力企业在发展时出现了盲目发展、彼此不相关的现象。这就缺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更别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了,因此我国整体的电力行业在发展的时候没有了创新的能力。

(二)理念跟不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计划管理的一些理念则显的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长期的按照原有的理念发展去运行,在管理的方面没有创新。比如,有些企业存在管理不集中,比较分散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计划时,无法统一意见,无法全面的管理,使公司的各部门比较松散,降低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不能达到规模经营、注重整体利益的效果,从而影响了计划的实施,导致一部分计划无法真正的实施。另一方面,还阻碍企业发展的地方在于,没有平衡日常工作和生产与总体计划的轻重,这就导致了公司在人、财、物方面浪费的现象发生。

(三)流程需要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企业要求有一整套的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虽然公司在管理计划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其中存在了许多问题需要改进。比如,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也要相互协作,不然会使企业缺乏统一性,导致计划不能真正畅通无阻的实施。

(四)制度不完善。在计划管理中,任何事情都得提前进行计划制定,这可以对问题有针对性,也能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让企业可以平稳的运作。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检验,发现,提前计划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他们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不顾某一方面,这样看来提前计划工作量是很大的。还有企业内部的工作分配也不明确,有的任务多个部门,有的任务找不到部门,这样导致了工作的效率降低,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电力市场是国有市场的一部分,其拥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在运行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这许多问题。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国有市场的支撑。但是如果市场内部的制度太过复杂,则会对市场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一方面,针对市场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也就是改革内部结构,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使各个部门都能被管理到,保证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奖罚分明的体制,对任何员工一视同仁,从而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保障了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嶷.论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J].时代金融,2016(32).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电网规划;异化分级;多目标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

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的优点是有效的进行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对电网规划进行优化,使综合效益可以取得最佳值,并且还能满足电网部门规划时提出的要求。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优化目标是让需求方实现缺点成本达到最小值以及让供应方实现开发成本达到最小值,同时兼顾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彼此利益,从而使规划方案成功提升了社会综合效益,电网规划还可以让可靠性规划方案和经济性规划方案进行灵活性的对比、评价,正式确定可靠性指标和投入资金之间的增幅关系,并把两者的增幅关系完全反映出来,不仅可以使电网规划计算成本变得更加准确,还可以为电网企业奠定今后市场电价合理机制的制定,更加让电力发展适用市场需求。

1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方法

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方法是根据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来进行划分的,目前有四种,分别是传统划分法、可靠性划分法、可靠性满足划分法、可靠性和经济性划分法。第一,传统划分法是指传统形式的逐步倒推法以及逐步扩展法,对可靠性分析来说只是一种进行后校验的计算,传统划分法的目标是满足经济性的所有需求、要求。传统划分法是目前电网企业进行电网规划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划分法对于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却无法做到综合这两方面最优的部分。第二,可靠性划分法是指把可靠性定成目标来进行电网规划的一种方法,例如,把灵敏度定成目标来进行电网规划,这种方法是根据系统供应能量能力的减少负荷消减以及供应能量的增加进行的,通过启发式方法得到可靠性要求的一定量满足,并确定了它的扩展方案。把可靠性和经济水平相结合定成目标来进行一种可靠性规划。把可靠性指标优化定成目标来进行电网输电设备的规划。可靠性划分法可以把出资金投入和改善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但是对于实用性来说效果比较差,所以可靠性划分法只可以适用在网架局部的扩展设计,不可以适用在电网规模较大的规划设计中。

第三,可靠性满足划分法是指在进行优化问题时加入约束条件的可靠性指标,从而得到一种规划方案,并且这种方案可以满足可靠性要求。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可靠性约束规则为n—1,如果出现条件更为严格的情况,则需要采用的规则为n—K或者n—2。可靠性满足划分法虽然可以满足满足可靠性要求,但是它却不可以比较灵活的对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方案处理,同时对于优化方案的综合最佳效益无法进行获知。第四,可靠性和经济性划分法是指以目标函数为前提,对可靠性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把可靠性指标到经济形势的转变加进目标函数之中,从而获得拥有综合成本价值为最低的一种网架方案,例如,把目标函数来放入配电网规划之中,这种规划方法可以进行可靠性指标中损失电费用、缺失电费用的考虑。把环境因素、缺点损失以及线路投资定成目标来进行优化目标的规划问题,可以得到的折中方案目标有三个。通过实例证明了可靠性电网规划方法和经济性电网规划方法是适用的虽然这种方法存在着适用能力比较差、规模范围比较小的缺点。

2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问题

虽然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有着较多的成果以及进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第一,不能为数学模型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异化分级思路电网规划;第二,在处理可靠性规划方案与经济性规划方案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三,以多阶段、大规模为前提进行电网规划,当传统方法用于解决时,非常容易出现目标函数的处理比较复杂、约束条件、局部最优以及维数灾难等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国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电网规划的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所以使我国研究力度、深度最浅的地方。在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电网规划中,必须进行可靠性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的综合考虑,对于计算缺点成本来说这才是我们考虑的关键、重点,因为计算缺点成本不仅可以对可靠性要求在电网规划中进行反映,还可以把可靠性指标进行经济性指标的转变,使电网规划计算成本变得更加准确,为电网企业奠定今后市场电价合理机制的制定,更加让电力发展适用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

3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及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系统可以提供综合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树模型以及动平均模型等拥有50种之多的预测模型库。从业务流程需求来进行分析,可以知道电网智能辅助规划系统被系统功能设计分成拥有功能模块的12种。电网智能辅助决策规划系统的12个模块分别是项目管理、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电源规划、调度模拟、电网规划、电网现状分析、电力市场分析、电力市场预测、规划辅助决策、抗灾型规划、可视化电气计算。当电网主网进行规划工作时,规划决策系统将会覆盖住电网主网,并在系统中进行电网规划以及电源规划的完成,同时进行可行性评估决策的电网规划方案功能、电网适应。对于面向电网规划管理者以及电网规划人员进行电网智能辅助规划决策系统,需要提前对电网项目规划管理、可视化电气计算、电网抗灾规划以及投资优先级决策。

电网智能辅助规划系统的功能有,第一,基础信息,是指主变压器设备、机组设备、电网中线路设备、经济性电网规划数据信息、负荷电网规划数据信息、电量电网规划数据信息等设备以及数据信息在系统中的维护、查询以及导入;第二,电网现状分析,是指GiS和电网智能辅助规划系统之间的相结合,形成负载率、容载比以及电网负荷密度等指标的可视化展示,并且在同一时间为电网智能辅助规划系统提供适应性电网评估功能;第三,电力市场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分别进行国民经济多指标、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负荷多指标、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电量多指标、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更全面的帮助用户进行电力市场情况的有效了解。

第四,电力市场预测,是指把具有比较完备模块的预测方法库作为基础,并对电力电量的维度进行多时间预测方法,从而对批量预测方式、高级预测方式以及快速预测方式进行选择,最后用平衡协调来对多级电网预测结果进行协调;第五,电源规划,是指电力电量在指定年份中实现计算,并对水电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对每个月进行评价算,从而确定了电网智能辅助规划系统中负荷需求是否已经得到满足。电源规划模块中属于电力电量的预测结果是通过电力市场预测模块计算而来,所以,电源规划模块对工作效率起到有效提升的作用。第六,电网规划模块可以对电源规划装机容量结果以及电力电量预测结果直接获取,根据变电站、输电线路分布以及GiS发电厂情况进行输变电网络的设计规划,从而分别管理在不同规划方案上实现管理;第七,调度模拟模块在指定年份内可以对电网多种接线方案、电源多种规划方案以及无电有电源规划方案规划调度模拟,从而得到环保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机组出力、可靠性指标、检测计划以及电力平衡情况等计算期内模拟结果;第八,电网辅助决策,是指通过可靠性指标评估系统结果、经济、安全以及系统环保来对规划方案、项目方案进行指标指定对比,从而确定电网规划方案决策。

结语

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优化目标是让需求方实现缺点成本达到最小值以及让供应方实现开发成本达到最小值,同时兼顾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彼此利益,从而使规划方案成功提升了社会综合效益,此外,基于异化分级思路的电网规划的优点是有效的进行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对电网规划进行优化,使综合效益可以取得最佳值,并且还能满足电网部门规划时提出的要求。文章通过分层最优法来进行电网规划的研究,不仅避免了异化分级中多目标的处理函数问题,还大幅降低了计算量,使电网规划计算成本变得更加准确,为电网企业奠定今后市场电价合理机制的制定,更加让电力发展适用市场需求,并且改进了因为计算而出现缺点的现象,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实用,从由可靠性指标向经济性指标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映,李扬,翁蓓蓓,马淑萍.考虑电网脆弱性的多目标电网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02):36—4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4

 

1计划经济体制概述

 

1.1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

 

计划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体系。它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三种经济体系分别为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1.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①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③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⑤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⑥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⑦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⑧经济生活政治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及基本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利弊分析

 

3.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它们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是,两者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计划经济体制中公有制占绝对主体,基本上不存在其他的经济所有制了。其次,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令式,它以行政管理为主,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缺少市场管理和法律管理。最后,分配方式的极端化,就以按劳分配为主,而无其他分配方式。

 

3.2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利之处

 

现实的状况是市场化被当做了目的,市场俨然成为衡量经济运行方式优劣的标准。而市场化的既得利益者将这种观念灌输给社会大众,他们正在自觉地把市场当做手段。以市场作为衡量标准,计划完全失去了作为一种手段的资格和合理性。现在应将市场和计划作为手段,它们都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其优劣都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它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很好地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富差距现象,它能使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3.3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方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这会导致计划多具刚性缺乏灵活性。政府当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忽视经济效率,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搭便车等行为普遍化。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分权模式,由于模式边界难以把握,经济生活的政治化很容易引发社会性的道德危机。

 

4结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发展的必要性。若想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正常的运行,要以一个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计划为核心,形成一整套合理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这样中国经济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医院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涉及到了医院的方方面面,通常是指按客观经济要求,运用货币价值理论和经济手段,对医院全部活动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实施并进行控制和监督,合理筹集和使用人、财、物,力求资源占用与经济效益的比值合理,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缺陷

1.医院领导经济管理知识不足

当前医院领导多数是来自医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缺乏系统全面学习经济管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机会和实践经验,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业务轻视管理,关注财务数字某些指标,多不能分析数字来源及内在联系,虽然法人对财务报表负责并签字,但读不懂财务报表,无法知道某些指标的含义以及蕴藏的风险。有些医院采购成本非正常增加,人员效率低下,成本费用失控,这种现象被快速的业务增长所掩盖,这种粗放的管理无疑影响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如:院长很关注每月医院的收支结余,影响收支结余的因素诸多,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定期详细的给院长分析原因,结合成本核算,查看各科室的收支结余以及业务收入对应的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就不能全面地掌握各科室的经济发展动态,合理的制定医院发展规划和医院经济目标,更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室经济目标的实现进度。

2.部分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不配套、不衔接、不严谨

目前多数医院已经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设立了相应的科室,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在科室制度建设上仅仅注重行业制度的建立,忽视院内管理制度的连贯性和科室之间的衔接关系,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某些事项都管或都不管现象,缺少职能监督机制。如:财务部分建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清查,落实需全院多科室合作,如果该制度不明确牵头科室以及与相关资产管理科室、资产使用科室和监管科室制度进行衔接,该项工作就很难如期按照上级法规要求每年将固定资产清查一次,从而导致许多医院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医院常规经济业务管理缺少总体监督策划

常规每年年底都要进行年终总结,汇总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然后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新的一年依据年初工作计划实施,相关职能监管科室进行检查。表面上看医院各科室工作已经很到位,仔细研究一下,上述工作院方没有进行评价把关,总结是否到位?与各自年初计划、预算有无对比自查?与医院工作要求有何差距?关键是各科室下一年的工作计划能否涵盖本职工作,从年初计划的审核把关——反馈意见——重新审核,与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当年的工作重点能否相适应?工作实践发现,往往出现工作计划做的认真的科室检查差错多,而工作计划简单,出现应该做的工作被遗漏并且不易发现。

二、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缺陷的对策

1.院长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各科室智慧

医院管理需要的是一位熟悉医院业务特点的管理专家,而不是单一的医学专家,所以院长应该积极关注经济管理知识,调动财务、审计等相关经济管理职能科室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审计稽核、成本控制、成本考核、财务预算等管理手段及措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科学、系统、灵活的使用经济管理资料进行医院管理。我院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以审计科为主相关科室配合的经济管理管理体系,审计科在整个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全程参与了监督管理,从经济决策的确定到经济事项的落实,从采购计划的审计到采购过程的执行,从合同签订前的审计到合同履行的监管,常规当年进行上一年的财务审计,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把关的功能,及时的将审计报告或审计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通过核实无误并得到相关科室认可,及时将审计结果汇报给院长,院长批复后及时督导落实,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益。

2.审核理顺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体制原因医院缺乏管理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强的经济管理人才,财务、审计、总务等科室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其它专业改行组成,业务科室人员经济管理意识不足,所受教育、管理意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缺乏,科内自建的制度水平低,约束力弱,部分工作受到有关人员干扰和抵制,最终导致管理缺失事项发生。因此,当务之急应抽调有关专家,集中力量将全院的管理制度进行理顺修订,形成一张环环相扣严密的制度网,使每个岗位考核都有依据,同时逐步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3.授权某部门严格审核年初工作计划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利工程,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水利工程在给国民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并确保做好的一项工作。

一、生态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水利工程作为一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工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同时,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增强,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人们面前。

1.1、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因地制宜的特点

我国地大物博,版图在经纬度上跨度都很大,具有多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时,一种方法或标准显然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这就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避免规划设计方案“水土不服”现象的产生。

实际上,目前我国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也有一些评价标准和方法,如表1所示。但这个标准是统一的,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评价标准和方法。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采用同一套标准和方法显示是不合适的。这就造成,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规划时就具有不合理性,加之其它阶段类似问题的影响,最终的水利工程的质量必然会大大缩水。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专门研究较少。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结合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配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目前,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的专门研究较少,导致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完善。

表1、生态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在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实用性、经济型是重点关心的对象。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维系生态环境也成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才刚刚起步,从很大程度上讲,观念仍未得到转变。有些地区虽然一斤率先将生态水利工程这个名词纳入议题,但在规划设计中仍然未能充分认识到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必然会导致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因素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并未被充分融入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去。观念问题往往是大多数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维系生态环境意识的缺乏,也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决定性问题。

1.3、与原有水利工程之间缺乏协调性

生态水利工程往往需要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或者与原有水利工程相互配合。不管怎样,如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有机结合、协调运作,是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问题。目前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往往较为孤立,对同原有水利工程的协调性考虑较少。导致二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不仅无法最大限度保证原有水利工程不被破坏,而且无法充分发挥新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及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生态科技与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整个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生态水利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但也需要一些基本原则作为指导。

2.1、以维系生态环境为大前提

注重生态环境的维系是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最大的区别,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首要原则。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全面充分注重维系生态环境。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在新形势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与经济效益等同的位置上。其次,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减小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当对相应区域的自然环境心境调查,确保对目标区域的生态条件有详细全面的了解。

2.2、在维系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经济性和安全性

生态水利工程实质上还是水利工程,只是在一般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加上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要在维系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尽量保证经济性和安全性。生态友好性、经济性、安全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特点,其中生态友好性是前提。在实际的设计规划中,在这三者之间总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即最大限度实现这三种特点的设计方案,关键在于对实际设计对象的各种条件的了解程度。要对实际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调研,仔细分析其标准,确保在满足功能标准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浪费。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大前提下,根据要求初步制定若干种可行方案,然后再对每种方案的成本和可靠性进行评估,选择最优作为最终方案。

2.3、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领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绝非是指一条河流或一个流域,而是包括所有生态系统所必须因素的整体的系统。这些因素对于生态系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说,每一个生态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中要把眼光放在整个生态系统。在规划设计时,要在充分了解各个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系统方案,而不是仅仅考虑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若把整个生态系统分开来看,孤立地去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水文系统的修复),那么最终的效果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说,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城镇发展及社会经济现象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由此形成的城镇化道路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小城镇规划设计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城镇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工业化带来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小城镇失去生态平衡、环境的恶化,原有良好人类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浪费,经济,结构大体相同,小城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小城镇历史形成的良好的文化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尤其是一些历史名镇,历史风貌面临湮没;仓促的建设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特色,小城镇对特色设计缺乏认识,规划套用传统模式,造成小城镇单调,缺乏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仅注重物质空间领域规划,对生态、传统、文化、社会等非物质要素研究不够,间接造成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文化的落后,小城镇规划设计就失去了原有作用。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要点

(一)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

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山脉,江海,平原,河流,湖泊,森林等地形地貌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的基本结构,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是必然要遵循自然原则,在做小城镇规划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的格局,定位,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相协调水位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优势,做到每一项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

(二)结合小城镇的物质条件,突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利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小城镇特色的定位不能脱离小城镇实际情况,超越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否则不能突出小城镇的建设,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城镇定位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创造有特色的城镇空间,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

(三)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特色

每一个小城镇的文化,历史,民族,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和形成是一个随时间延续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传统的发展和继承,是小城镇特色需要加以重要考虑的方面,不能的盲目模仿国外各地的规划建设模式,文化建筑和历史环境往往成为城镇的象征,规定着城镇的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对原有城镇格局,城镇的文物,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要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文化,宗教,历史等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二、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明显减弱,新的政府宏观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政府必然通过将大量土地投入市场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用地规模已突破,成为规划修编的普遍理由,各城镇要求通过小城镇规划编制来扩大规划建设的用地规模,供长期发展使用的土地在短期内大批量地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失去了土地主控权,从农民手里征得的土地被大量闲置,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可能的土地升值都落入开发商的钱包,严重危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规划缺乏特色

个性与特色是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意味着小城镇失去了活力。在规划中,一些小城镇规划面目雷同,令人大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些规划工作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无论何时何地,小城镇建设都要包括道路、通讯、水电、信息、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即所谓共性。同时,要保持小城镇的生命力,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因素,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城镇个性。考察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各具特色。从我国南方城镇的发展来看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快速发展。规划突出个性,要遵循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的原则编制城镇规划,并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

(三)不注重对文化遗产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不够重视。对有历史意义或文化意义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全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历史文化或历史意义的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的历史意义,小城镇没有自己的历史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城镇规划的实施缺乏延续性

城镇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由于我们的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意识,行政指挥技术,导致每换一届领导,可能就有一个新的城镇规划的思路,已经批准的规划形同虚设。在我们的城镇中经常可以看见刚建的要拆,刚拆的又要建,这都是规划缺乏延续性所造成的。既破坏了总体规划又劳民伤财,浪费国家财产。

三、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与城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城镇资源是关键,好的规划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因此,高水平的规划对小城镇的健康、和谐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的城市规划下,要合理的规划小城镇,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要注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小城镇规划属于物质性规划,主要解决小城镇物质空间布局问题,以理性安排小城镇物质建设的顺序和布局为特点,注重分析布局,而思维欠缺。实际上,由于小城镇的功能和物质环境相对简单和单一,如何应用形象思维对其进行布局和安排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具可行性。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寻找与城市设计的相结合的特点,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一个薄弱环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小城镇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传统小城镇的理性规划所不能达到的。

(二)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接近大白然的优势,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在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大力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以减灾防灾,建构和优化环境,进行生态性开发,建设公众化景观化的活动场所、广场和绿地以环境工程学为指导的城镇规划设计是实现城市生态化重要的可操作性手段,结合地域特点、周边可利用的环境条件,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要考虑能源的节约利用。资源紧缺、能源昂贵是不争的事实人、建筑、白然和谐统一的规划设计目标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最后要减少污染,把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在环境总体规划中,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和电磁污染在建设中,尽量考虑利用天然洁净能源(如太阳能),减少环境污染。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小城镇的资金水平和管理投入方面都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所以,有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项目不能投入小城镇中,废水与废弃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处理后才能排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应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切实纳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模式和成果。这种模式对非物质文物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尺度,往往使小城镇的旧区沦为崭新的城镇;对旅游开发价值较差,而又不能动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在规划中往往采取消极的保护,如只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

结束语

小城镇规划设计作为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的任务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在小城镇规划中是非常重视的。党的十以来,围绕着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科学研判了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成为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而另一方面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对小城镇的规划和设计,为的就是发展小城镇的文化、经济体制,为人民生活谋福利,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8

研究计划体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而言,经典作家的原始构思对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成影响甚微。在我看来,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远长于新中国的历史,因此,共产党长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就不会不对新中国的计划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上说,1940年之后形成的以陕甘宁边区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体制,对中国计划体制的起源尤其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起来,与其说是舶来的"苏联模式"决定了中国计划体制的面貌,倒不如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延安模式"才是计划体制的胚胎。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统收统支;二是地方分权,即各根据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分散经营、自力更生。在面临着严峻战争考验的时期,这种模式曾经有效地保障了战时供给,保证了共产党能够最终顺利地夺取政权。到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四边战火犹未平息,政权尚未稳定,所以这种战时体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对于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新政权赖以巩固和发展的庞大的中层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们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从命令为特征的军事组织。可见,面对这样一种丰厚的组织资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恐怕就是"命令式"的计划体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行工业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叁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普遍追求经济增长率之外,充分就业也是其最关心的国家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公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义理性(legitimacy,又译合法性)既然来自"劳动人民当

家作主",则国家无形之中便负有提供公民"劳动和工作的权利"的义务。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如果由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则自愿和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实现工人全部就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借助计划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实现充分就业,结果只能是压低并限制工资水平。但做为对此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提供各种福利待遇的任务,这就是"企业办社会"这种现象的来源。

二、两种体制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

如何比较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然而,这两个指标都有着很大的偏颇性。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

则发达国家挟其数百年来的深厚积累,自然比后进国家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则落后国家由于基数小,起点低,其潜在的增长机会要比发达国家更多,反映在增长率上自然比发达国家更高。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根据默瑞尔和奥尔森的研究,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1950-1965年、1965-1980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如下:

表1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1950-1965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1)(2)(2)-(1)市场经济国家375549174计划体制国家443605162资料来源:murrellandolson,1990.

表2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1965-1980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1)(2)(2)-(1)市场经济国家336513176计划体制国家324571248资料来源:murrellandolson,1990.

上面两个表中,第二栏分别是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1950-1965年、1965-1980年这两个时期内实现的年均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叁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按照预测应实现的年均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四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1)在1950-1965年期间,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绩效大体相当,计划体制国家甚至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这表明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缺陷;(2)在1965-1980年间,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绩效开始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从表象上看,计划体制国家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相差太大,但分析它们的增长率差距就可以看出,计划体制国家已经开始衰落:在1965-1980年间,市场经济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176%)和上一时期(174%)相比基本相同,但计划体制国家的增长率差距已经从上期的162%扩大到248%。换言之,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差距仅扩大了2%,而计划体制国家则扩大了86%。

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和60年代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则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不能不令人震撼。以往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大多只注意到了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则进一步地分析了这种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由来。

在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来看,计划体制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差异在于,计划体制国家实行的都是一种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而且,由于这些领导人可以长期任职,因此其集团比较稳定。和其他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样,默瑞尔和奥尔森也把治国者视为"经济人",也就是说,身居高位的治国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治国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其政权的长治久安,或者说,治国者的目标函数可以概括为义理性的最大化。由于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权力相对集中且统治稳定,所以其治国者的自身利益自然而然地易于和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与所谓民主政体中那些轮流坐庄的政客相比,计划体制国家的领导人更为关心自

己国家的经济成长。

这种关心首先体现在治国者对经济增长率的渴求上。由于在敌对意识形态国家的包围之中明显感到的生存威胁,由于一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工业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而非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直接决定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更高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可以提高自身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所以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以"赶超战略"为基本政策。

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不仅赋予了治国者强烈的动机去关心经济成长,而且这种体制还给治国者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可以轻易地粉碎各种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干扰。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指出,寻求特殊利益的各种组织或集团过于活跃时,将会降低社会效率和国民收入,而且还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因素。利益集团追求的往往是瓜分更多社会财富。奥尔森形象地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比作一群人在瓷器店里争夺瓷器:一部分人在多拿的同时,还会打破许多大家本可以分到手的瓷器。其次,由于长期任职,治国者可以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去进行长期投资,比如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等等,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经济成长奠定基础。

叁、传统计划体制的衰落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跃进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上,经济学家们目前普遍认为计划体制先天就有着致命的缺陷。因此,出乎意料的可能并不是这种体制为什么会在本世纪末宣告结束,而是它为什么竟会存在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优劣,都取决于其内在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关心的是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即如何以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和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的信息,维持一种经济体制的运行。激励机制关心的是人们的积极性,即如何使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目标。从信息机制这一方面来讲,计划体制要求中央计划者处理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有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在信息的层层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将呈几何级数递增,最终远远超出了计划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这使得有的批评者称计划体制只是一种"计算机乌托邦"。再从激励机制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家只能以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价工厂和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计划目标便成了各级经营者唯一关心的事情。于是,就像一幅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在一辆卡车上装着一颗直径两米左右的大铁钉,旁边的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直径两米的大铁钉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毫无用处,但它却能满足生产的计划指标。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家只能以经营者过去的工作成绩制定下期计划任务,所以经营者为了逃避更多的生产任务,有着强烈的动机去隐瞒其真实产量,甚至消极怠工。

这种有着先天缺陷的计划体制之所以还能够长期存在,恐怕是因为:(1)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一种针对治国者的激励机制,使之格外关心本国的经济成长;(2)在未能达成合谋之前,下级官员以及经营者的相互竞争有助于减少国家的监督成本。换言之,这种内部竞争减少了计划体制所需要的信息量。

以上两点合起来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计划体制在其初期因为有效地抑制了"分利集团"的活动而实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经济增长。遗憾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似乎只是暂时的、特殊的。考虑到计划体制国家的建国大多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激烈的震荡已经替新生的计划体制国家清洗了社会中旧有的利益集团。

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开始在计划体制内部逐渐产生。尤其是,在主管各部门的高中级干部和下属企业的领导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共同利益基础,最容易形成共谋。

这确实是官僚体制的两难。一方面,从提高政府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政府内部实行按部门的分工,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保持紧密联系也是促成上下级更好合作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永恒难题,当做为治国者的人的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共谋之后,"是的,大臣"这种"被治者左右治理者"(theregulatedbecomingtodomonatetheregulators)的尴尬处境便不可避免了。人们常把各部门里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结盟之后的活动称为"行为",

仔细分析,这种行为指两件事:一是尽量向中央隐瞒本部门的实际生产能力;二是尽量向中央索取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支配。由于处于下级的部门联盟在信息方面比中央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各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自己最清楚,中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听信这种虚假的汇报。

在部门结盟的势力不断巩固、壮大的同时,是治国者瓦解"分利集团"能力的削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新一代政治领导人几乎都是从部门官僚中产生的。而且,官僚阶层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治国者在与利益集团谈判时的地位和力量自然不如以前。部门结盟在计划体制之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最大阻力。部门结盟在寻求特殊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侵蚀着计划体制的基石。于是,在计划体制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结论是:计划体制初期的经济增长应归功于当时这种体制能有效地抑制利益集团活动;计划体制后期的经济停滞也应归咎于体制内部的利益集团损

害了经济增长。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农村 优生两免 思考

1 前言

自2003年取消强制婚检后,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农村,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许多新婚农民青年,不愿意花钱去婚检,出生缺陷发生率更加高。优生两免即是针对出生缺陷发生率而产生的。优生两免即“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是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就农村优生两免工作带来的思考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优生两免的意义

(1)优生两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优生两免政策”,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事关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有利于我省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优生两免是政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实施“优生两免政策”,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全省育龄群众获得基本生殖健康、优生科学知识及技术服务,提高群众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的健康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事关社会和谐,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两创”总战略、重视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3)优生两免是人口计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要求人口计生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要求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口计生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伟大事业。实施“优生两免政策”,为群众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是人口计生工作转变思路和方法、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3 农村优生两免工作带来的思考――如何加强农村优生两免工作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

开展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各村计生专干有针对性人户向已婚育龄群众中待孕对象进行面对面宣传,让她们了解“优生两免”政策内容以及检测相关程序。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提高了农村已婚育龄群众优生优育意识,降低了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开展以宣传“优生两免”政策为主题的“服务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标语横幅、宣传栏、广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传播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把“优生两免”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提高公众对科学婚检和孕检的认识。镇计生办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广播村村响等传播媒体,组织、制作“优生两免政策”信息进行专题宣传,在该镇集镇街头设立宣传横幅和永久宣传专版,并在各行政村轮流摆放“优生两免政策”科普展板。各行政村也要相应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并在各行政村人口集中处张贴宣传标语和计生优生墙报。同时,开展人户宣传,做好面对面的咨询指导,提高群众的参与率、认知率。镇政府可以组织一次面对面教育活动。邀请市计生指导站专家在镇人口学校举办新婚夫妇、婚育对象、重点人群培训班,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他们进行免费优生检测。

(2)建立检测绿色直通车

过去,这些孕前优生检测项目都在县妇幼保健院进行,这给镇区农村的待孕妇女带来不便。因此,各县人口计生局应该联合卫生局推出绿色直通车,使得农村待孕妇女可到各镇(区)卫生院进行检测。绿色直通车主要是提供孕前优生检测服务,包括风疹病毒抗体测定、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弓形虫抗体测定和孕前优生咨询指导。同时,一般的血常规、尿常规、B超常规检查等与优生相关的婚前医学检查项目也都可以“一网打尽”。

(3)加强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结合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强化指导站优生检测和优生指导的职能,规范服务机构实验室的建设,配置必要的优生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技术标准,加强检测技术的质量控制,有效提高本系统优生检测能力,确保优生检测的质量。同时,加强对队伍的技术培训,通过科技大练兵活动、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制度,规范技术操作

第一,优化优生检测服务流程。对优生检测服务流程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将优生检测工作流程和技术流程全部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二,实行优生“两免”告知制和孕前优生检测知情同意制。对优生检测对象实行书面告知和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让群众自愿接受服务,切实保障群众的权益。第三,建立领取生育证前优生检测制度。规定凡领取生育证的育龄妇女,必须进行优生检测,提供优生检测报告单。另外还需要规范孕前优生检测的工作档案,统一表册资料,有序推进了优生两免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开展免费补充营养素工作。凡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本区领取《生殖健康服务证》的待孕妇女,均可在孕前适当时机到所在地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免费领取6个月(孕前3个月至孕初期3个月)用量的叶酸,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补充,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5)全程关爱,延伸服务。

积极探索和延伸优生促进工程服务链,把“优生促进与早教干预并举,着力提高0~3岁婴幼儿素质”作为政府创新项目组织实施,在完成项目既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三关爱一早教”活动:即开展婚前关爱――深入推进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大力开展优生咨询指导,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婚后关爱――落实全程随访,精心提供孕育指导,加强围产期保健服务;开展育前关爱――通过孕妇学校、准父母培训等途径巩固出生缺陷干预措施,为迎接健康小生命储备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玲坚.落实“优生两免”政策出“妙招”[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0,(061:141-143

[2]任平.向出生缺陷宣战[J].前进论坛,2003,(03):152-155.

[3]卿民华,欧阳石顺.落实惠民措施着力打造出生缺陷干预工程[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㈣:123-125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水利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1190万hm2,灌溉面积达到381万hm2,其中:水稻面积281万hm2。拥有大中型万亩以上水利灌区342处,多数是属国营管理。

1、现有水利灌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灌区客观因素导致管理体制缺位

1.1.1规划布局不合理

我省现有万亩以上灌区342处,其中286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规划建设的,这些灌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规划缺乏全局性,规划宏观尺度不够。万亩以上灌区中1万~5万亩的灌区数量占灌区总数的65%,上百万亩的灌区不存在;二是规划标准低,很多灌区规划没有按田、林、路综合治理布局,没有按单灌、单排进行规划设计,致使大水串灌非常普遍,田块大小不一,缺少田间作业路、灌水渠道各处开口随处可见。

1.1.2灌区工程设施落后

我省万亩以上灌区现有渠首工程478处,其中已改造或比较完好的有120处,其余358处渠首属于半永久或临时性渠首工程,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率在60%以下。工程投入欠账较大,多处工程年久失修,灌溉保证程度较低。

1.2灌区人为因素导致管理资源浪费

1.2.1灌区灌溉模式不够优化

人为控制灌溉管理模式不够优化,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轮灌不是很普遍,灌区的灌溉优化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差距很大;二是已有水田灌溉模式和旱田灌溉模式比较粗放,分区灌溉模式和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应用不够。

1.2.2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我省万亩以上灌区工程多数配套程度较低,管理强化力度不够,导致渠道、水工建筑物跑、冒、漏水情况严重,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5-0.49之间,节水灌溉水平较低,浪费水现象严重。

1.3灌区激励机制不强导致灌溉管理体制不顺

我省灌区管理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分灌区仍旧延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政企不分,行政色彩浓厚,服务职能薄弱,导致灌区体制不顺,经济困难。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在管理理念上,管理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思维,不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自主性,存在“等、靠、要”思想;二是在灌区行政管理、工程管理上,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体系中权责交叉、职能重叠,在工程管理总体上没有形成责权明晰、奖罚分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在灌区分干及支斗渠工程用水管理环节薄弱;第三,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难以有效调动基层站段管水配水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管理经费使用上,由于缺乏合理的投入、产出核算机制,非生产性开支比例过大,设施、设备大中修工作不能按照规程、规范及时组织实施,长期积累造成工程年久失修、渠系水利用系数低下。水费收缴方面,由于制度不严、拖欠水费、以水谋私的现象相当严重。

2、探索灌区体制改革措施,理顺发展经济思路

2.1围绕中心转变管理体制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中心来做文章,要为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体制平台。从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换,建立起一个能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统一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灌区管理体制。

2.2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同供水制度,以保证供需水双方相互制约。以优质的供水服务来换取相应的水价收费,达到优质优价。坚持和完善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行计量用水,按方收费。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水利管理体制模式。

2.3以外界投融资为载体,搞好灌区经营发展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以引入外界投资融资项目为载体,拓宽水利灌区经济发展渠道,这是对水利灌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也是为水利灌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目前水价严重背离供水成本的现实条件下,收取的供水水费难以满足灌区正常运行和扩改建工程的资金需要,资金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水利灌区工程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投入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灌区新型投融资机制。如:招商开发灌区景点旅游、水产开发等项目,为灌区增加经济收入。

2.4深化水价改革,提高自我维持能力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实行有偿服务、按供水成本计收水费是灌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向社会和用水户广泛宣传灌溉供水及灌排技术服务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增强用水户参与水费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依据《水利产业政策》,以经营性资产为基础,根据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制定水价和水价实施政策,以探索和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当地灌区实际的水费收缴体系。同时,也要考虑用水户对水费的实际承受能力,在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前提下,增加水费收取价格,提高灌区收入,增强灌区自我维持能力。

2.5加大机构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大灌区机构改革力度,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是搞活灌区机制的前提。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压缩机构,精简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完善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任用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人事动态管理机制。同时,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切实打破“大锅饭”,杜绝“平均主义”现象,推行工资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分配方式,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3、结语

水利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促进水利灌区经济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灌区自身优势,挖掘增资潜力,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水利灌区经济发展走向良性轨道。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