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十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十篇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47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年金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2-0063-0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渐被纳入到政府的政策视域之中。2008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确定在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时隔一年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行得怎样了呢?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当前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情况,分析改革试点遇到的困难及原因,进而探讨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从现阶段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试点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缓慢,普遍存在改革难以推进的现象。至今尚没有一个省市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也没有哪个事业单位真正启动了改革。其中,广东和山西两省在试点改革前期都在着力推动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广东省的部分地市已经对事业单位先期进行了分类改革试验,但仍没有给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时间表。山西省同步推进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政投人等相关配套改革。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的三个类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通过调整、剥离、转移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此外,上海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在论证和调研中,有关部门表示,正在制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因改革可能使事业单位员工损失的那部分养老金,计划通过增加职业年金缴付比例等方式加以弥补。浙江和重庆两省市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境

尽管2009年初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5省市就已获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至今仍无一省市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毋庸置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具体来说,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引发公平争议

《试点方案》后,引发了改革的目标群体――事业单位人员关于公平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事业单位与机关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单位,二者实行退休养老制度。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的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基本一致。但此轮养老保险改革却独拿事业单位开刀,未将公务员纳入其中,而且公务员最终纳入改革的预期电不乐观。这样一来,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保持不变,而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保险制度,让个人与政府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如此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容易使事业单位人员产生对制度公平的质疑。其二,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按照与企业基本一致的思路进行,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此前,据相关数据显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200元左右,养老金替代率约为60%;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则接近3000元,替代率高达90%,显然,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肯定会大幅降低。这种待遇的落差很难不引发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抵触。另外,《试点方案》明确指出,改革的范围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这类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如果将这类群体的待遇调整至与企业退休人员同等的水平,势必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二)制度设计存有缺陷

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度模式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基本一致,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中人搞好平稳过渡”。对于改革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对于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直接按照新的办法计发养老金;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即“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但《试点方案》中却没有明确规定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和计发数额,只笼统的提到“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此外,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却又没有给出发放职业年金的具体意见与方案。同样只提到,“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没有明确的方案,如何进行改革?因而,这样的制度设计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必然使事业单位人员忧心忡忡,从而加大制度改革的难度。另外,《试点方案》完全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出台,方案制定过程缺乏公开透明的民主程序,未能征询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也未给他们以陈述意见的机会,缺乏各利益主体的充分利益博弈。很多事业单位纷纷表示,在《试点方案》出台之前都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改革的消息。因此,在这种违背程序正义的情况下制定的《试点方案》,很难被改革的目标群体所接受。

(三)改革缺乏统一的法律或政策支持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30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因而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统一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展试点,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给予试点城市具体的政策指导和政策突破权限,致使改革情况不尽如人意。各级经办机构只是执行本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办法,导致各地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方案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有的实行全员统筹,有的实行部分统筹。改革最终因政策不统

一,遭受很大阻力而被迫停滞。然而,从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改革仍将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进行,即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这种改革路径很可能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难以推进。时至今日,国家仅仅出台了关于这项改革的一个《试点方案》,还称不上形成了统一的制度。况且,这一方案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自行确定。而各地自行制定的试点方案很可能五花八门,在费率、待遇、计发办法上出现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突破难度很大。

三、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保险三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改革的目标方向,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养老金计发采取缴费确定型,实行社会化管理,基本养老保险上一视同仁,以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为此,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同步进行,实行同一制度,而不能形成新的二元制度结构。因为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都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二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而且从职能上看,许多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直接承担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亦即从事着公务员的工作。另外还有许多公益性的科研或医疗机构则直接面向政府或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他们所从事的这种公共服务性质的工作与国家机关并无不同。

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全可以借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遵循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职业年金方面,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而言,其单位的平均缴费比例可以比企业的平均缴费比例适当高些,而且这笔资金应由各级财政负担。由此,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退休后领取职业年金时,其职业年金的平均水平将高于企业年金的平均水平,而公务员退休后领取的平均职业年金水平又可略高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领取的职业年金水平。按这种方式同步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同时也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优化制度设计

事业单位应实行强制性的两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和强制性的职业年金计划。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明确规定其制度模式、基本结构、计发办法、替代率水平、调整机制等内容。但此次出台的《试点方案》中没有提到替代率水平,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考虑到企业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60%左右,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90%。因此,为了保证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不至于大幅度下降,笔者建议在进行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的选择时,应以略高于企业为宜,同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物价变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等情况,相应地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对于职业年金计划,在《试点方案》中本应给出建立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尤其是要明确其中的经费来源与渠道问题以及明确不同类型的人员从职业年金中获得的收益水平。但这些内容在此轮的改革方案中都无法看到,因而在这方面也需要进行制度的优化设计。职业年金计划应强制实施,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计划可按20%的设计替代率水平计算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费用,由国家财政(或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计划按信托模式运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机构为计划的法人受托机构,基金的托管、账户管理、投资运营由法人受托机构委托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承担。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2

“两会”前夕,一份多年争议不休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终于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据此,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将在年内启动有关试点。

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进程相比,事业单位这项改革晚了十多年。这项改革内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提上议事日程,之后也曾被历届政府主管部门反复考虑并向国务院申报,但最终均被搁置。

据《财经》记者了解,《试点方案》草案是在去年中上报国务院的。本届政府有关部门自2006年起,研究落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事宜,目前改革试点即将揭幕,但事业单位目前的养老制度现状却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瓶颈。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终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再无搁置的余地。

改革的思路非常明确,设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其筹资模式、计发办法等均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并可衔接。

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差别,已远远高于以往,因此“平稳衔接”成为一个比以往更加敏感的话题,同时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的重要关口。

在高潮迭起的“两会”期间,这一低调的消息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然而,作为主管部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有关的试点省市,准备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务院《试点方案》公布后,双方将就各地如何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作更进一步地讨论和测算。

迟来的改革

此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事业单位工资连续上调,退休人数增加。由于事业单位退休费与退休人员退休前工资额直接挂钩,政府财政负担其实十分沉重。因此,改革的目的究竟是“甩包袱”还是“建机制”,十分微妙。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水平,曾经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到目前为止,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退休制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其中,企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在此框架下,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也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未来养老金的发放与缴费情况相对应,具体参照职工的缴费工作年限、缴费工资额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根据这种模式,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目前大约为60%左右,也就是说,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基本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60%。

事业单位则是另一种模式。在中国,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不少地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纷纷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加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但大部分由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仍按照原来的养老制度运行,退休金由国家统包,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也没有基金积累制度。未来退休金以其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根据目前的规定,其金额为本人工资的90%左右,也就是说,替代率高达90%。

从各地的情况看,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在职人员规模相对稳定。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员却越来越多,加之近几年工资上调,扩大了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基数,更增加了财政或单位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导致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成倍增加。

很显然,如果完全套用目前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必然下降,自然,财政负担也会减少。然而,待遇的降低很难不引发事业单位的集体抵制,导致改革受阻,这也是以往历届政府将方案一再搁置的重要原因。

改革一再推后,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待遇上的巨大落差不断扩大,增添了今后的改革成本和难度。同时,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制度无法衔接,也严重妨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为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财政负担和待遇问题均不可回避。但为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在2月29日由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上,特别强调了一个原则,即“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这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制定的方案当中的关键内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表示,这次改革的内容,重点在于建立新的机制。有关专家则评论,这意味着必然要最大限度地承认既得利益。

衔接两套制度

在以往历届政府对改革方案反复推敲的铺垫下,此轮试点方案并无太多悬念。

从国务院常务会透露出来的消息显示,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令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能够相互衔接。为此,在筹资模式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将采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思路,制度适用范围涵盖除已经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以外的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具体而言,《试点方案》必然转变现行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离退休金费用由国家财政和单位直接纳入预算统包的办法,筹资模式转型为收取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将缴费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

除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筹资责任外,一个重大区别是,试点将引入个人缴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筹资责任。与此相对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应设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至于个人账户的规模和养老金计算系数,有专家建议,也应参照企业现有制度,保持衔接,便于人员流动。

由于个人账户部分以往并无真实缴费,因此最初只能是空账。有专家表示,为确保人员流动时账户基金同步转移,减轻财政未来支付压力,可考虑将个人账户当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对此,也有专家认为,考虑到财政当前的支付压力和未来保值增值的风险,不如维持记账式运转。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的管理和业务,将交给专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会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除了筹资模式的变化,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无疑是重中之重。

根据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相衔接的原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应继续实行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而是应当与企业一致,根据缴费工作年限和社会平均工资额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主要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但是,完全按照企业办法计发养老金,这必然导致事业单位养老金数额的大幅下降,显然不符合“平稳过渡”的原则。有关专家表示,为维持一定的待遇水平,可考虑计发养老金基数不取社会平均值,而取本人退休前的职级工资。同时,为避免替代率的下降,还可在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金之外加发过渡性补贴,或者加大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待遇难题

方案即将揭晓,试点有待启动。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不涉及试点前就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在国务院公布总体试点方案后,各地究竟如何落实,新老划段的时间点如何确定,还要经试点地区反复斟酌。

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谨慎表示,期待今年年内启动试点。

有关人士还分析,如果把已经退休的工作人员作为“老人”,即将参加工作的称为“新人”,已经参加工作但尚未退休的称为“中人”,由于试点方案将对“老人”实行老办法,“新人”实行新办法,两者可比性较少,试点的成败的关键其实集中于能否处理好“中人”的退休待遇问题,尤其是即将退休“中人”的待遇。

决策者的思路不难理解。在社会总体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下,要保持退休金绝对值持续增长并不难。加上特别为事业单位设计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和“老人”或者现阶段的退休金水平相比,未来“中人”退休后的养老金仍可持续增长,并不会产生待遇下降的总体印象。同时,《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如能适时有效推行,对于维持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水平也不无助益。

但也有专家表示担忧。尤其在于“个人缴费”的部分,专家指出,毕竟以前从来没有实行过个人缴费的办法,现在即便退休待遇名义上不降,由于个人需要负担相当一部分缴费,也会被理解为待遇事实上的降低。会不会因此影响试点的进展,尚有待观察。更何况近几年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总体上升较快,这导致无论是用来维持待遇的成本还是个人缴费的绝对额都并不低,因此不少专家也不乏惋惜:“这个方案如果能早点出台,恐怕更好办一些。”

事实上,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过于长久的孕育过程中,由于企业待遇比之直线下降,已经造成了相当规模的负面影响。各地“两会”的提案或者每年的上访内容当中,对于养老待遇不平衡的不满并不在少数。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3

对于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而言,2007年1月1日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些事业单位将一一为其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手续,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宣布这一决定的法规,是去年底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政府124号令――《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其实早在1998年,合肥市就已初步建立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当时只限于财政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根据此124号令,合肥市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也必须参加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当地开始全面实施。

在中国,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就养老保险改革而言,合肥此举,显然比国务院有关文件“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神,往前更进了一步。

“这只是合肥市政府自己搞的试点。”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这并不是个案。类似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早在1992年便陆续展开。目前,除吉林、宁夏、,这样的试点已经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覆盖面呈现扩大的趋势,改革的内容也逐步深化。部分省市甚至已将公务员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两条轨道

从时间上看,较之1991年便开始建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实已大大滞后。

中国自1958年起便实行干部和工人统一的退休退职制度,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制度并无本质差异。两者均实行单位统筹下的现收现付制,由单位直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退休后的待遇差别也微乎其微。

1991年,国务院33号文,启动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驶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

一个方向――企业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过去数年间,企业职工社保系统每年扩大覆盖率6%,每年递增缴费金额20%,年收支已逾2万亿元,至今发展为覆盖1.75亿人的庞大体系。

另一方向――绝大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仍在原地徘徊。用一位业内资深专家的话说,“现在的事业单位就是以前的企业。”

企业实行养老制度改革前,退休费负担沉重。此外,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费负担不均衡,矛盾相当突出。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往往无力支付退休费,不得不减发停发养老金,退休人员上访频繁。随着企业养老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已成往事的历史镜头,如今却在事业单位频频上演。

一位地方社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定编,在职人员规模相对稳定,退休人员却越来越多。”这显然增加了财政或单位的负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导致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成倍增加。

此外,由于单位统筹模式下的余缺无法调剂,单位之间负担苦乐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效益不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常常难以保证养老金发放。相当数量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上访告状时有发生。在个别地区,离退休人员甚至还将当地社保机构推上了被告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还妨碍了人员的正常流动,为事业单位的改制分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的单位已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但现有的退休制度成为制约这些政策落实的瓶颈。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一负责人对记者说:“你不能给人退休后保障,就打不了人家的饭碗。”

社会保障专家焦凯平还指出一个问题,“现在最敏感的事情,是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退休待遇悬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1993年时,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距仅为40元,目前大约在600元上下。有关官员估算,总体上看,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大约相差一倍。这引起了极大的社会不平衡情绪。

自发试点和全国性方案搁置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计划在国内选取数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试点,但至今未能取得进展。

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其实早已有之。1991年国务院33号文,便最早传递出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信号。这份文件除明确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还特别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含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别由人事部、民政部负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在此份文件之后,最初的试点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开始。这是因为,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既不享受财政拨款,也不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退休后的保障几乎完全系于脆弱的单位承诺,因此,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更为迫切。

1993年前后,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以政府名义,下发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文件,开始了局部试点。随后,河南、广西、河北、杭州等也展开相关工作。人事部有关资料显示,至1997年,全国28个省(区、市)的1700多个地市县开展了试点,其中19个省(区、市)政府出台省一级方案,全国参保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机关事业单位人数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积累额达78亿元,一些地区的基金积累可保证三至六个月的支付。

全国性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提上了制订的日程。1997年1月28日,由人事部、财政部起草的《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向国务院呈报。

和各地自发的试点相比较,这显然是一个更为完备的方案。从人事部有关资料的介绍可见,这一方案延续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的思路,适用范围则涵盖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

该方案初步统一了各地的缴费比例,为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按11%的比例做实。

重要的是,方案改革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延续至今的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相衔接。关于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方案将养老金结构分为两块,一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的基本养老金,养老金水平和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保持一致;另一块是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增发的退休津贴。

据了解,当时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一位曾参与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根据方案的设计,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全可以衔接。但这一方案最终未能获准执行。

此后,整体改革长期搁置,各地试点亦少有实质性进展。2000年,国务院42号文,指出全部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部分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另行制定――这后来成为目前各地方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节奏的主要依据之一。

“步调不一”隐忧

在一些社保专家看来,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地自行设计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天然的缺陷,应及早修正。

从形式上看,这些试点大多体现为统账结合,但适用范围差别很大,实施细节千差万别。如,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范围,一些地方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考虑;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将公务员也纳入改革范畴。如此步调不一,非但不能有助于人员的流动,也为日后全国性的总体改革埋下隐患。

缴费基数确定也存在多种安排。有的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有的实行双基数,即把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步考虑。统筹账户缴费比率一般从15%至30%高低不等。个人账户的建立时间也不同步,有的地区为空账运行,有的为实账。

从管理体制看,一些地区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一交给社保机构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采取单独记账、独立核算的办法;也有不少地区设立单独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专门进行管理。

差距如此之大,如果未来改革实行全国统一方案,各地必然面临再次选择和调整。

尽管实施方案千差万别,但各地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改革前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不但令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差距继续增大,也导致养老金计发与个人缴费情况不挂钩,不利于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令今后改革的难度增加。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4

据统计,全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相当比例的传媒、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都集中在“事业单位”的大旗下。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深水区,涉及面广,是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改革和企业改革后的最后一个堡垒。2006年,国家选择广东、山西、浙江、上海、重庆5个试点省(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今年5月,中央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部署。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着力消除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体制,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改革试点之一的广东,2007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试点。2008年后,完成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2010年,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在改革试点中,广东明确提出了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从事经营服务事业单位分类办法。并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为三类,对其中的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进行财政兜底全额供养。在此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探索,创新了事业单位治理模式。

案例内容

6月22日,广东省印发《关于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在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设立以本单位以外人员为多数的理事会,作为决策和监督机构,在不改变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履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理事会有决策监督权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以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职责,实现事业单位宗旨和职责为目标,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等相关制度安排。《意见》指出,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单位,主要选择直接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关注度较高、利益关联方较多且机构规模较大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并涵盖不同的行业领域。

决策层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理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其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单位,本单位以外的人员要占多数。理事会具有拟定和修改本单位章程、发展规划、重大业务事项、管理人员任免或任免提名、审议批准财务预决算、职工收入分配方案等广泛的权力。

社会精英理事不取酬

改革主要是吸引社会精英参与事业单位治理。《意见》指出,理事的产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代表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的理事一般由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委派,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理事原则推选产生,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以及其他负责人可以确定为当然理事。《意见》规定,理事不得凭借其身份,从事业单位牟取个人不当利益或领取作为理事报酬。

理事会下设管理层作为执行机构,理事会之下还将设咨询委员会或战略、审计、财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服务事项涉及公众普遍需求,承载较多公共利益以及可以依法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设置1~2名监事,负责对本单位的财务以及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此外,《意见》还通过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重要信息公开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管理、运作和监督的渠道,着力构建内外结合的监督新机制。

开展法定机构试点

法定机构是根据特定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立,依法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或者公共服务职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共机构。7月2日,广东省编委印发《关于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该指导意见,广东省将从现有事业单位中选择一批推进法定机构试点。首批已选择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作为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原则上,每一个法定机构相应制定一部政府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对机构的职责任务、组织架构、管理运作、监督机制等事项进行细化规定。法定机构享有独立的人员使用与管理、经费筹措、绩效分配等法定事权,依法自主办理有关业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法定机构业务特点的不同,将法定机构分为主要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主要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两种类型。

案例评估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单位负责人由政府任命,国有资产投入无人监督,事业单位兴衰由政府承担。中央明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作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广东此次无疑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但也要看到,伴随着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与转型,新旧矛盾和问题交织,事业单位治理模式创新仅仅是个开始。现有事业单位与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整体进程不相匹配,在制度设计上应尽可能防止缺陷,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的彻底性,深化内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真正适应达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增强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

相关链接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5

日前,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得到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将试点。据透露,本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提法一经公布,立刻在社会上特别是网上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因为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他们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养老金改革到底怎么改?更多的人担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是否会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养老金。

普遍关心的

三大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人们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关心三大问题:

一是怎么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是“就高”还是向低看齐?据最新统计,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仅1080元,有人测算认为这个数字“远低于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保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能上不能下”。因而,只能是提高企业的养老标准,使之向事业单位看齐。而且考虑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以来已增长近17倍,财政收入从不足3000亿元增至逾6万亿这样一个事实,事业单位养老金攀升幅度并不大,因此应该让大多数人享受到国家的好处。如果真如人们预计的,将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向更低水平工资看齐的“均贫”。人们无疑会非常痛苦。

二是为什么公务员游离改革之外?一位网名叫“天行”的网友说,“如果把公务员也纳入到养老金改革的进程中,就会既有效消除事业单位人员的阻力,也能起到带头作用。”

三是事业单位人员关心自己是否应该提前退休?由于担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待遇大幅度降低,一些事业单位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开始盘算:是不是该提前退休?

试点方案正在论证中

据了解,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先期开展试点地区,对如何改革,还在进行方案论证中。

专家透露,广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具体方案目前还处于收集数据和进行测算阶段,尚未形成具体草案。改革将体现这样一些原则性的内容: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据介绍,从1994年开始,广东很多事业单位就已经按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参保。目前,还未纳入的主要是公益性的学校及医院两大块。这些公益性单位的情况有差别,其养老保险如何改革,首先要分类明确哪些向公务员方面靠,哪些向企业方面靠,这是一个前提。

―多项措施保证平稳衔接。对于将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事业单位,新旧办法如何衔接?专家介绍,新办法实施前已退休的“老人”,待遇照旧发放不受影响,可能受影响的是那些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又尚未退休的“中人”。为此,在基本养老金计发上,将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项,对此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留给各省进行试点。

―通过“职业年金”等保持待遇总体不降。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退休待遇差别较大也是事实,从长远看,改革后的总体待遇能否大幅下降?权威专家表示,设计“职业年金”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是一种“加法”而不是“减法”。国家目前还未出台具体规定,但“职业年金”类似于“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运作得好,其待遇还可能超过目前水平。

山西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郑其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山西省将先对事业单位进行摸底调查,然后分类打包,执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一种将划入企业,比如自收自支的单位,也可能包括新闻媒体,剩下的才是事业单位,这部分单位是由财政负担,从事公共公益事务,没有收入。”他说,有的媒体报道养老金大幅降低太不负责任,一些网友言论也太过激烈。“今后企业养老保险金还会上调,事业单位养老金也会增加,改革肯定是朝好的方向改,不会是增加矛盾。”

改革着眼点不是降待遇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教授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眼点不是降待遇、“甩包袱”,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可靠的养老保障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现状;改革难点;化解之策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38-03

早在2008年,我国便拉开了新一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计划的序幕。2009年1月,人社部正式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在广东、上海、浙江、重庆、山西五省市进行改革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又于2014年正式颁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首次从立法层面对我国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做出相关规定。2015年初,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办法,并且确定了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时间从2014年10月1日起。后续,人社部陆续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由此可见,党和国家政府对于改革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心。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展仍然较为缓慢,社会各界对于《决定》方案能否切实可行解除养老金“双轨制”提出了质疑。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决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的现状

在此次《决定》方案出台前,早在2008年3月,国务院便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试点。各试点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精神,对本地区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经过七年的改革实地实践,5个试点省市的各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下述阶段性成效:

(一)增强了事业单位员工的自我参保意识

目前,我国试点地区普遍实行的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模式。如上海市现行的具体做法为: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其中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按本人月工资总额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为职工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该种做法改变了事业单位员工传统的依赖国家和单位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个人的自我参保意识。

(二)有效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受到人员流动问题的困扰。各试点地区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事业单位职工在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管理

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许多改革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实行社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如上海市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险管理局,统筹负责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同时成立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与经办能力建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是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趋势。

(四)有助于发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互济功能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对养老基金采取统一的管理和支出模式,可以有效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从而实现高效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目标。现阶段,我国改革试点地区大都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部分积累原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各单位的局面,有利于发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互济功能。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决定》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深化我国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诸多期待。然而,纵观《决定》全文,不难看出其只是规定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总体框架,而对具体的细则和操作条款却无明确的安排,这难免会给改革的顺利推行带来诸多障碍。为此,笔者接下来将着重探讨在《决定》出台的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障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统筹对象和保险范围统一划分的前提下未表现出地区间的实质公平

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方案,但就具体的实施细则却并未出台统一的可行性措施。从以往改革的地区看,上海市将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到养老保险范围;而合肥市则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排除在外,仅将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保险范畴;还有地方甚至出现了在同一统筹地区将正式职工纳入保险范畴,而将合同制职工排除在外的现象。上述情况均会导致不同地区同类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同一地区的同类事业单位人员在享受养老待遇方面存在差距,此次改革并未解决这个问题。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潜行存在,转轨成本巨大

现阶段,由于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当前企业的抚养比例大概为3∶1,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抚养比例则低至2.5∶1。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实行现在现付制,个人账户“空账”将养老金的支付风险转移到了后代,形成养老金隐形的支付风险。随着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逐年减少,退休人员的逐年递增,这个问题会显现。改革要坐实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制,学术界预计,一次性支付转轨成本将需要9.1万亿,而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额为8.31万亿,也就意味着改革需要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来弥补,如何消化转轨成本,是目前面临的难点。

(三)待遇下降与福利刚性的冲突

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普遍高于企业退休金的二元格局,如今实行养老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单位保障转向社会保障,个人每月分别按照工资的8%和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即相当于月工资12%用于缴费,势必会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其退休后的待遇也会受到影响。然而,福利存在却是刚性的,原本我国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就比较高,现在实行改革,待遇反而降低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消费需求的增加、物价水平的上涨等现实问题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虽然《办法》要求建立职业年金,但是职业年金如何建立,如何运行,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四)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社保基金最常用的保值增值手段就是将基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收益不佳,我国证券和股票市场体制和监管也都不成熟。存款和国债利率一直低于通货膨胀率,社保基金实际上一直处于贬值状态。与原有的社保基金一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也面临保值增值的难题。

(五)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困难

《决定》里规定:“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一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根本区别,如果不能出台具体的转移接续办法,企事业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势必困难重重,由此也会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阻碍。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尽快完善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自由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证。2011年7月的《社会保障法》并没有包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而是授权给国务院另行规定。但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部分法制上的缺失,加之新政策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跟上改革的步伐,会导致改革缺少法律的保障而难以顺利进行大面积的推行。另外,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次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完善的法律制度能稳固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成为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问题上,可以考虑尽快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加入《社会保障法》范畴,统一社会各机构部门的养老保险法律。

(二)填补改革形成的成本和财政空账

在财政空账的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瑞典、波兰、意大利等留个国家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度”。名义账户制是现收现付制度和储蓄制度的混合型,这种“记账式”而非真正存储的模式来缓解我国目前改革养老的压力。

(三)逐步成立专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因按规定纳入统一的账户进行管理,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是刚性政策,所以需要赋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合理的执法权,保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发放应从原单位发放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比如银行邮储等机构。退休人员的管理也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减少各单位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养老金的计发也要根据实时物价以及当地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整,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水平。

(四)提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水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养老金项目单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都是地方统筹,而各地方的制度参差不齐,地方基金存储规模小且分散。有的地方基金使用率低,财政负担过重,而有的地方基金的使用率高,养老负担较大,这些将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贬值等风险。在改革运行过程中出现地方管理冲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国家可以借鉴企业改革的办法,逐步实现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地方,可以考虑实行省级,财力相对而言较紧张的地方,则实行市县级统筹。

(五)职业年金制度及辅助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职业年金的缴纳应以单位缴费为主,职工个人缴费为辅。自愿存储养老保险,常见形式为商业保险。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商业保险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普及率还比较低,从人均持有人寿保单数量看,日本人均持有7张,而我国却只有0.2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人员购买商业保险,提高养老金水平。

(六)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配套制度改革随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分类公益性、行政性和盈利性事业单位,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度,对行政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对盈利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改革,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可实行激励性绩效工资制度。退休制度改革,据统计,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亿,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4.87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为了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我国可以采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减缓我国养老负担和压力。

参考文献:

[1]冯菲.事业单位养老路在何方――浅析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6):144-145.

[2]李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2):11-13.

[1]白重恩,赵静,毛捷.制度并轨预期与遵从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4,(9):119-144.

[2]王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晓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和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规范一批。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科学分类、管理自主、充满生机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实施范围和主要内容

实施范围是我市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和拟转制为企业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由市出台制定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公开招聘、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聘后考核与奖惩、合同鉴证、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互相配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要与新型人事制度相衔接。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本着“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加大人员聘用的推进力度,年年底以前各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要签订规范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要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上岗签订。完善聘任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聘任,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公开招聘、选举聘任、考任、招标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任命后与任命机关签订聘任合同。事业单位的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在已与单位明确了聘用关系的人员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聘任。

(二)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要进人的,除岗位、政策性安置人员及高层次、特殊人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择优聘用。新聘人员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并实行人事。聘用人员应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要结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办法。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以及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在人员经费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办法设置岗位;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事业单位无论聘用固定岗位或流动岗位人员,均应与受聘人员签订文本统一的聘用合同。

(四)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按照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要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根据其工作岗位、所任职务、工作业绩重新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变化后,按所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可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后,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

(五)多渠道安置未聘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对未聘人员要尽量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妥善安置。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安置未聘人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或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未聘人员辞职或联系新的用人单位调出;对符合唐政发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实行提前离岗退养。对未聘人员,在一年的待聘期内,单位要积极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上岗机会。对待聘满一年,不服从单位合理安排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办理辞退手续。

(六)加强聘后管理。聘用合同签订后,经主管部门核准,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合同鉴证,作为审批所聘岗位工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及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在聘用期间,各单位要按照规定对聘用人员进行年度和聘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奖惩和确定工资福利的依据。合同到期时,要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统筹规划、分别突破,有步骤、分阶段的方法进行。

(一)准备阶段

成立改革组织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召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年5月底前完成)。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多层次多形式座谈会,摸清思想底数,把改革政策宣传到全体人员,统一思想认识。

2、制定方案。各县(市)区和市直主管部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于今年7月底前报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由各县(市)区、市直主管部门部署本地、本系统的改革工作。各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征求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3、组织实施。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好岗位设置、竞聘上岗、签定聘用合同、合同鉴证、安置未聘人员和聘后管理等项工作。全市所有事业单位要以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作为改革的主要标志,于今年10月底前,单位与职工签定聘用合同,确立单位同职工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于年底前完成合同鉴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积极研究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法,力争在某些方面或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已经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高校、中小学、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科研等系统,要抓好系统改革方案的全面落实。其中卫生系统的医院、广播电视系统所属事业单位,要探索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公开招聘、以岗定酬、人事等方面的经验;文化系统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遵循文化行业专门人才成长的规律,探索多种聘用管理形式、分配形式和办法等方面的经验;高校系统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岗位聘任、解聘辞聘、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经验;中小学系统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探索公开招聘校长、实行校长任期制、完善聘任制度、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科研系统要围绕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探索科研项目课题选人用人公开招聘、人员聘用管理方式、建立体现技术价值的科学合理的分配办法及通过拓宽业务活动领域、创办经济实体和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产业安置未品人员等方面的经验。其他系统也要结合实际,在本系统选择1-2个方面,特别是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各县(市)区要围绕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相衔接、相配套,研究不同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的新办法,探索地方区域内未聘人员安置的办法与途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改革。

(三)总结检查阶段

各县(市)区、各单位及主管部门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将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并做好总结完善工作。

四、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8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

(一)利益平衡难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直接牵涉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的职工会因为改革而蒙受利益损失,从而影响改革共识的达成。通过向职工发放补贴的方式,对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职工进行补贴,以保证在改革之后职工的待遇不下降,是目前拟定的改革方案之一。但由于事业单位职工根据入职及退休时间节点的不同,有“老人”、“中人”、“新人”之分,在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如何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建立合理的工资待遇调整机制,以实现“老人”、“中人”、“新人”待遇的平稳衔接,就成为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政策创新难

一是改革试点地区带来的政策协调问题。有些地区提前推行事业单位职工参保缴费政策,实行“缴费和待遇不直接挂钩”的模式。在新的改革制度正式以后,这些“试点职工”要根据新制度参加养老金的计发,实行职业年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对于“试点职工”之前缴纳的保险费是否应做一些特殊处理?与未参加改革试点的职工相比,这部分提前?U纳的费用相当于为改革做出的牺牲,如果不给予相应的补偿,势必会影响今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如何推进有关制度的联动改革。此次并轨改革的牵扯面广、涉及人员多,需要方方面面的制度与之进行联动改革,其中,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调整、工资制度调整等是改革的重点,如何创新政策制度,以保持改革的联动推进,就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转移接续难

在养老保险并轨过程中,如何解决好职工保险关系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两种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以及制度之内的转移接续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比如职工从企业养老保险转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时,需要从原参保企业开具参保凭证,然后凭此证到新单位开具接续函,再凭此函到参保企业开具转移单,新单位在拿到转移单后才能为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不难看出,即便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参保人员往返两次才能办理好手续,操作相当麻烦。部分参保人员为图省事,直接放弃办理转移接续,而是选择了新参保的方式。

(四)财政压力大

在改革之前,事业单位职工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财政部门还要给退休职工发养老金。改革推行之后,事业单位职工被视同缴费,还要由财政部门划拨视同缴费期间的过渡性养老金、账户资金和职业年金,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转轨成本,给财政部门增加了巨大的财政压力,需要中央财政加大支付力度,地方与中央财政也要进一步厘清财政责任。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改革细则

目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在许多地方的规定还比较笼统,在实际改革中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依据作用,因此应当尽快补充和完善相关改革细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一是应当明确对“改革之前参加工作,改革之后退休的人”的改革补贴标准,应当掌握好在推行改革补贴之后,确保这些人的待遇不会降低。二是确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能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对应的养老金水平低,这是改革的底线。

(二)加快政策创新

一是促进改革政策衔接创新,实现国家标准方案与地区间探索改革方案的科学对接。在改革之后,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改革方案模式,把各地区的改革模式纳入全国统一模式。将改革试点人员之前缴纳的费用计入个人账户,缴费年限在视同缴费基础上予以累计或部分折算累计,保证其利益不受损失。二是确保配套制度改革的同步推进,利用单位事业管理制度改革、分类改革等,打破原有的“铁饭碗”,彻底理清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权责、保险、工资等方面的关系,切实落实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促进改革发展。

(三)加快制度融合

在改革后,应加快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并轨速度,促进这两类制度的统一运行,同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构建全民基础养老金。在制度融合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全国性的养老保险网,同时出台国家层面的转移接续指导政策,从而改变“个人申请”的转移接续方式,实现新旧参保单位之间“自动转移”。由于目前实际情况的制约,很难一下子实现全国性的养老保险统筹,因此可以分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实现逐步解决。

(四)解决财政难题

一是针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赤字等情况建立长期测算模型,至少以半个世纪为一个周期,掌握基金发展的整体趋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实现提前预警、提前解除财政危机。二是利用国有资本收益补充养老金。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未来收支压力和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提前谋划基金来源,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三是拓展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渠道,目前国内部分省份已经开启了这方面的试点工作,由社保基金会负责相关基金的投资运营,收到了良好效果,收益稳定。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9

一、目标任务

按照省市有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资产重组兼并,年底完成区市政公司、一方天商场改革试点,并妥善处置企业资产,安置企业职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二、改革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操作企业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职工安置及经济补偿等改革环节,维护国家、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2、坚持国家、集体、职工和债权人利益相结合原则,妥善处置企业债权债务。

3、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确保企业改制到位,职工安置到位。

三、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12月5日前)。召开改革企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讨论企业改制工作初步方案。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向企业职工宣传有关企业改制工作的方针政策,使职工充分了解改制工作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协助企业制定改革计划和改制申请,向区改革办提交改革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资产、负债、人员构成,产权关系,改制模式及改制意向等。经区改革办审查,下达同意企业改革通知。

2、调查摸底(12月20日前)。企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成立企业改革工作组,进驻企业着手清产核资工作。委托审计机构对改革企业经营状况及资产情况进行综合审计并得出结论性审计报告,其中资产情况审计报告报区国资部门进行确认。区国资部门对改革企业资产进行核准并完成备案和验证确认工作。同时,企业主管部门要协助企业完成企业改革成本测算。

3、制定方案(12月28日前)。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国资、劳动等相关单位,协助企业制定《企业改革方案》和《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经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后,并提交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后报区改革办初审。《企业改革方案》和《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经区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批复办理相关手续。

4、组织实施(12月30日前)。企业主管部门根据区政府批复,协助企业开展企业安置职工工作,支付有关费用和职工的补偿金,与职工签订相应的安置协议,并办理债权处置、债务处理、产权交易等有关手续。

5、验收总结(年1月5日前)。企业主管部门向区改革办报送改革总结,由区改革办组织验收小组进行验收。

四、职工安置

职工安置及相关费用,参照《省省属国有企业关闭破产改制费用测算办法》文件精神(财企[]136号)执行。

1、职工身份及工作年限的确定。企业在册职工(含国家干部、固定工、合同制工和集体工)经劳动人事部门认定后均为身份置换对象。“挂编”人员不给予经济补偿金。

2、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费用。经济补偿金按职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每年支付1个月的工资,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补偿标准按市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700—1130元计算。

3、内退人员退养期间发生的生活费。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职工或者连续工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职工,应办理离岗退养手续,一次性发给至法定退休年龄止的基本生活费;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5年以上10年以内(含10年)的职工,可办理退养手续,但一次性只发给累计不超过5年基本生活费。退养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按(每月180—200元)标准确定。退养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

4、退休人员、内退人员的医疗保险费。企业改制时,由企业一次性为该企业退休、退养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按每人10000元标准一次性缴纳;退养人员要支付其至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止的医疗保险费(按现有标准逐年递增10%计算),并按每人5000元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金。

5、退休人员、内退人员的养老保险费。企业改制时,由企业一次性为该企业退休、退养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按每人16000元标准一次性缴纳;退养人员养老保险费一次性支付其至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止的养老保险费(按现有标准逐年递增10%计算)。

6、享受抚恤供养的遗属生活费。企业改制时,由企业一次性发放遗属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80—200元。配偶、父母按男60周岁、女55周岁起计算到75周岁,超过75周岁的加补3年。子女、弟妹按改制时计算到18周岁。

五、资产处置

1、试点企业改革资产处置按照国有资产在区属国有企业之间划转相关改制政策进行处理。由区国资部门牵头,组织物价部门及相关单位评估后报审计部门认定。

2、资产评估后由区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收购,通过资产抵押、市场融资,实现资产变现。变现后的资产按下列顺序使用:安置职工和退休人员,清偿企业所欠职工债务(含欠发职工工资),清偿社保费用,清偿所欠税款,清偿其它债务。

3、设立试点企业改革资金专户,企业产权变现资金全部进入区财政专户,资金所有权属于改制企业,由区改革办审核报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拨付使用。结余资金暂存财政专户,用于系统内企业改制调剂使用,具体由区改革办制定改革企业结余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六、组织保障

成立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长张金水任组长,区经贸委主任胡万根、国资局局长刘秀荣、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雁、建设环保局局长曹振银、商管办主任陈尚华任副组长,区监察局、审计局、物价局、房产局、国土资源分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贸委,由胡万根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改革办主要职责:拟定试点企业改革具体政策,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试点企业改革工作,负责区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职工安置组、资债处置组、维护稳定组。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组成。

1.综合协调组。由区经贸委副主任陈会明任组长,成员分别由区国资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和试点企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组成。负责试点企业改革工作调度、统计分析,组织研究企业改革有关政策,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政策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办公地点:区经贸委。

2.职工安置组。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涂敦海任组长,成员分别由区民政局、财政局、社保局和试点企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组成。负责职工安置方案的审核、职工身份认定、参改人员安置费审核、各种保险关系接续以及其他需审核认定的工作。办公地点: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3、资债处置组。由区国资局副局长胡卫民任组长,成员分别由区审计局、物价局、国土资源分局、房产局、国资经营中心和试点企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组成。负责对试点企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与资产损失的认定和处置工作,其中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评估确认,由区国土资源分局提出具体意见。办公地点:区财政局。

4.维护稳定组。由区局局长舒本强任组长,成员单位有区监察局、国资局、审计局和试点企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试点企业改制推进过程中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接待处理改制企业职工事项,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办公地点:区局。

七、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企业改革事关全区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企业和社会稳定。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集中精力,在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落实好企业改革各项工作。企业主管部门是企业改革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认真做好参改企业的组织指导和相关手续审核把关上报工作。改革试点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和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债务清查以及职工稳定等具体工作。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篇10

(一)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新增城乡就业19.5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1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7%。一是全面推进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召开全市大众创业推进会暨海尔“人人创客”现场观摩会,出台《关于实施大众创业工程打造创业之都的意见》,出台23条政策措施,为大众创业注入新的“政能量”。先后与海尔集团签署“海创汇”战略合作协议、与广播电视大学启动____创业大学一体化办学模式,开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学校、线上与线下合作助力创业的新模式。二是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对重点建设项目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需求进行统一摸底调查,将2012年以来的1763个市、区两级重点建设项目纳入项目信息平台管理,对接重点建设项目1153个,拉动就业15.8万个。三是搭建“互联网+”就业培训新平台。建设完成____就业网并投入运行,实现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就业公共服务的网上一体化办理。将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公共服务。四是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启动大学生创业“海鸥行动计划”,组织开展9场“圆梦____”专场招聘会,继续实施就业见习、三支一扶招募等政策。针对1.3万余名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帮扶,扶持后就业率达84.4%。

(二)整合制度,创新服务,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上半年,共征缴各类社保基金209.9亿元,支出205.7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全面落实医保城乡统筹制度,推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向乡郊延伸,全市医保参保人数达802.79万人,支付各项医保待遇62.3亿元。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连续第11次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长265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110元提高至130元;全市3.5万户企业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下降为0.95%;实现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基金统筹层次。三是创新制度模式。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发挥稳定就业作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量控制。推进医保引入第三方经办服务,完成第三方招标工作,构建智慧医保迈出实质步伐。四是加大基金扩面征缴和监管力度。出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有关规定。完成年度企业缴费基数核定工作,拉动基金增收12.5亿元。试点启动医疗服务监控系统,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三)强化服务,广开渠道,全市人才服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6.88万人,其中,博士和正高职称人才524人;硕士、副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5239人;引进外国专家1612人,同比增长12.1%。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____市积分落户办法实施细则》,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软环境。《____年事业单位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采取灵活招聘方式吸纳高层次人才。二是健全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博士创业园三期建设,高创中心二期扩建,筹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健全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类孵化载体的平台承载能力和孵化功能。三是加大人才招聘力度。组织30余家用人单位赴南京、上海开展引进高层次人才招聘(推介)活动,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出台规范国有企业招聘实施意见,研发建成全省首个“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平台”,备案企业64家,提供岗位300余个。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博士后留青培养计划”,共招收11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全省率先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举办振超技能大奖颁奖典礼,重奖10万元表彰激励大奖获得者,市级以上技能型领军人才达到2500余人,处于全省首位。

(四)试点改革,强化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创新用人机制。扩大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范围,完成第二批聘任制公务员招聘考试测评工作。探索教师聘用制改革,完成首批3000余名聘用制教师招聘工作。在全市推行县级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推进功能区职员管理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技术职员制改革,建立灵活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二是完善考录制度。将公务员考录计划最大限度向基层岗位倾斜,扩大从技校生报考乡镇公务员的职位范围。圆满完成5036名事业单位招聘、422名公务员考录笔试工作。三是加强考核培训。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试点,开展公共服务实训,提高公务员岗位技能水平。四是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上级部署,完成前期数据测算工作,目前正在结合我市实际起草改革方案。

(五)加强预防,科学执法,全市劳动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立案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2502件,劳动

人事争议案件6002起,按期结案率99%以上。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下发规范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规范我市用工行为。制定劳务派遣暂行办法,规范劳务派遣许可备案流程。制定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用审核办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将全市六区月最低工资标准由1500元调整为1600元,四市由1350元调整为1450元。____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14%,上线为19%,下线为5%。三是加大劳动维权力度。主动检查用人单位4601户。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为劳动者补发工资和经济补偿金5874.8万元,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取缔违法中介机构27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传导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对就业岗位的稳定以及社保扩面征缴带来新的压力,个别行业和领域的劳资纠纷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三创”发展战略,对人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创业创新政策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大众创业配套文件,确保创业政策落实到位。强化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组织区市建设一批小型化街道(镇)、社区创业孵化基地。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____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工作,推进大学生就业联盟建设。提高困难群体就业补贴待遇,发挥政策兜底作用帮扶就业。推进“技能____工程”,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劳动者素质就业。

(二)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医保新制度实施,加快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在医保监管稽核、慢病管理、长期医疗护理、大病救助等方面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积极做好扩面征缴工作。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和慢病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工作,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全覆盖。

(三)改进提升人才服务机制。启动全市“人才+”行动计划,开展事业单位多元化招聘工作,组织实施____年积分落户,开展“百所高校千名博士____行”等活动,务实办好____年“蓝洽会”。加快推进博士创业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服务全市“三创”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